<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婦產科術后腹部切口感染臨床研究

2023-02-17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例患者中年齡最小22歲, 最大56歲, 平均39歲;基礎疾病分別為子宮內膜癌1例, 子宮肌瘤15例, 卵巢腫瘤4例, 術前合并貧血癥3例, 泌尿生殖道感染7例;手術方式分別為腹式全子宮切除、腹式子宮次全切除術、附件切除術。

1.2 切口感染

診斷標準結合醫院內感染診斷標準, 術后早期持續發熱, 切口紅腫、疼痛、化膿, 切口裂開、底部形成竇道或局部血腫, 學常規WBC≥10×109/L, 切口分泌物細菌培養陽性。

1.3 細菌培養

20例患者取切口分泌物培養出致病菌32株:金黃色葡萄球菌8株, 溶血性鏈球菌6株, 大腸埃希菌6株, 銅綠假單胞菌4株, 克雷白菌屬3株, 大腸桿菌3株, 不動桿菌2株。培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耐藥79%, 而對萬古霉素敏感率100%;溶血性鏈球菌對青霉素耐藥率為67%, 對喹諾酮類及二、三代頭孢類相對敏感。培養的格蘭陰性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最高達72%, 其次是頭孢三嗪、頭孢噻肟54%, 對氧哌嗪青霉素耐藥率為50%, 對環丙沙星耐藥率、丁胺卡那霉素、頭白哌酮舒巴坦相對敏感, 亞胺培南敏感率最高 (98.5%) 。

1.4 結果

本組20例患者經抗生素使用, 局部清創、換藥、理療等16例延期愈合, 平均延長住院日8d, 2例切口裂開, 經擴創后重新縫合, 2周后痊愈, 2例腹壁竇道, 均經修補術后愈合。

2 臨床討論

機體抵抗力下降, 如術前有基礎疾病或有感染存在, 對細菌的易感性增加, 可使少于感染劑量的細菌污染或非致病性細菌污染造成其可感染, 如術前貧血、低蛋白血癥、術前長期皮質激素治療、肝臟病及糖尿病等。尤其是生殖道感染是影響術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術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應從多方面加以預防。術前重視患者全身情況的改善:如非急癥手術, 盡可能糾正低蛋白血癥及貧血, 使術前血漿白蛋白>40g/L, 血紅蛋白>80g/L;對糖尿病患者術前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對切除子宮者術前做好陰道消毒及外陰清潔;積極控制原發感染等。術時嚴格掌握無菌操作, 技術操作應穩、準、輕、快, 減少手術損傷, 盡量縮短時間, 已證明手術時間長是導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術后及時補充營養、糾正過多失血及預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腹部切口感染后, 應加強局部換藥并嚴格觀察。對輕度早期表淺炎癥者, 局部換藥時以碘酒涂抹, 配合局部;如滲液量較多者, 應局部拆除縫線并擴開皮下組織, 搔刮去除壞死脂肪組織, 等待切口愈合;如切口內有膿腫形成則應拆除縫線, 清創換藥;如切口發生全層裂開, 應立即再手術室麻醉條件下徹底清洗切口, 擴創切除切口邊緣的壞死組織, 再按解剖層次逐層縫合, 術后以腹帶束縛, 2周以后拆線。關于抗生素應用頗多爭議, 我院于術前常規應用抗生素, 術后有切口感染跡象者立即應用抗生素, 要求藥物必須同時覆蓋革蘭陰性需氧桿菌和厭氧桿菌, 一旦細菌培養結果出來, 結合臨床療效可改用相對窄譜的抗生素。

3 結語

(1)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臨床實踐表明, 在下列情況下預防應用抗菌藥可明顯降低術后感染率: (1) 剖宮產; (2) 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 (3) 有潛在盆腔感染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 (4) 婦科腫瘤切除術; (5) 婦科整形修復術。目前, 多主張, 圍手術期采用甲氧噻吩頭孢霉素1~2g靜注, 每6小時1次, 共4次, 預防感染。術前3~4h肌肉注射青霉素80萬單位+慶大霉素8萬單位或靜脈注射甲硝唑500mg+慶大霉素8萬單位, 以后每8小時1次, 共3~6次, 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 我國許多醫院均采用術后給予抗菌藥的方法, 失去了預防用藥的意義。在此, 提倡抗感染應術前預防性用藥。

(2) 及時發現和處理傷口感染。把好I類切口感染的關鍵是控制婦產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重點, 本組調查中I類手術感染率為1028%, 超過規定標準 (0.05%) 。手術時間≥150min時, 同臺無菌物品微生物監測, 合格率較術前下降38.6%。所以控制I類手術我iekganr的關鍵是提倡圍術期用藥, 手術時間長 (>50min) 者, 術中追加1劑抗生素。特別是手術時間≥120min, 及全身健康狀況差者,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護理切口之前或處理2個切口之間, 必須洗手, 必要時戴手套, 以避免交叉感染。

婦產科手術感染的防治, 盡管控制術后切口感染涉及多方面因素, 但增強醫務人員的醫院gabriel意識、嚴格把握無菌操作質量關、縮短手術時間、開展術后監護、合理選用抗生素、提倡圍術期應用抗生素, 是降低婦產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關鍵。

摘要:婦產科術后腹部切口感染是臨床常見的醫院內感染之一, 其發生率已成為衡量醫療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作者據多年婦產科手術經驗, 就傷口感染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如下。

關鍵詞:婦產科,術后感染,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萍.醫院感染學教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131~132.

[2] 蔡桂茹.婦產科手術并發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2:57.

[3] 石喜之.手術后切口感染與抗生素合理應用的評價[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2, 23 (7) .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抽油機井結蠟原因分析及清蠟技術研究與應用下一篇:創新管理方法維護社會穩定——淺析新形勢下創建“無邪教示范區”活動之我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