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傳統民俗活動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傳統民俗活動范文

民俗 傳統民俗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通常按公歷來說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所以這近二十天內均為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根據傳說始于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也開始相仿效,定在這天祭祖掃墓,沿襲至今成為我們的傳統風俗。

清明期間,我們那都要做清明果,可以用來當作寒食節的食物,也可以用來當作清明掃墓的祭品。清明果也被稱為清明團子,在南方地區非常盛行,尤其是江浙滬一帶。本來,清明果其實是寒食節的吃食,而寒食節與清明節應是兩個不同的節日。起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但因為在清明期間,所以現在大多是放在一起過的,并且,將寒食節吃的這種食物稱為清明果。要做清明果首先得找“清明草”。原先一直不知道它的本名叫什么,只知道是在清明期間用到的才叫“清明草”,后來上網查了,原來它的學名叫鼠鞠草,也叫佛耳草。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在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然后躲過追兵。清兵不肯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丶液?,那位農民在思索要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看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這些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我們的清明果有甜、咸兩種。每次都看我媽適量的糯米粉、大米粉和好,再捏成小塊的餅狀下鍋煮好,然后撈出來與清明草和在一起,作為基礎原料。如果要做成甜的,就在面皮里包入白糖和芝麻,然后放入磨具里壓出各種花樣,有萬年青、菊花還有鳳凰等;如果是做成咸的,就把皮搟薄,包入炒好的冬筍丁、豆腐干、香菇丁等,做成餃子的樣子。蒸好后的清明果看上去碧綠碧綠的,晶瑩剔透,還會透著股清香,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現在貌似只有在農村才能真正吃到地道的清明果了,從采摘清明草到制作再到上蒸籠蒸熟,這一過程可以看做是對傳統食物,傳統習俗的繼承延續,很有樂趣。

1、清明草

2、甜的清明果

3、咸的清明果

第二篇:民俗傳統節日作文

家鄉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村。” 每當我想起唐大詩人杜牧的這首詩歌時,就想到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去掃墓,今年也不例外。那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跟著爸爸媽媽經過十幾分鐘的電瓶車顛簸,終于來到了爺爺的墳前。我們清理掉墓前的雜草,疏通邊上的排水溝,放上供品,點好香、蠟燭,把折好的紙錢燒成灰燼給親人拜祭,我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爺爺能保佑我讀書聰明,學習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我們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爸爸就拿出鞭炮,點燃它。鞭炮就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一聲聲鞭炮是我們對爺爺的問候,一片片紙錢是我們對爺爺的思念。

在煙霧彌漫的山野中,我們踏著泥濘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攜幼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家鄉的清明節

又到清明,家鄉的空氣中彌漫著清明的氣息。杜牧說得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逢清明節,人們便會去踏青、插柳、掃墓,以這些方式來祭奠已逝的親人或朋友。在我的家鄉,臨近清明節的幾天,人們早早就將逝者墳頭的野草鏟光,并在墳上重新添上一層新土,讓逝者生活在干凈、舒適的“新屋”之中。

每逢清明節這一天,路上的行人三五成群,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沉痛,手上都拎滿了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去到墓地,為已故的先人掃墓。人們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我家同樣如此,來到祖先的墳前,爸爸將祭品擺上,點燃香、燭,裊裊炊煙扶搖而上,家人的目光也隨之移動,墳前靜默無語。我眼前浮現出奶奶慈祥的笑臉,耳畔響起她那爽朗的笑聲,我不由得哽咽起來,任淚水模糊我的雙眼,縱聲大哭。媽媽連忙過來,用手背擦去我的眼淚,說:“不哭,不然會吵醒奶奶的。”回去的路上,我還看到有些墳頭沒有焚燒的紙錢,而是栽插了一些鮮花、樹苗。

清明節讓我懂得了活著的意義,我想:我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幸福。 2 家鄉的清明節

我的家鄉在風景優美的安順農村,我們清明節的風俗是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到山上掃墓祭拜祖先。

“清明時節雨紛紛”,那天雖然下著雨,但阻止不住人們對親人思念的腳步。在煙霧彌漫的山野中,我們踏著泥濘的山路往山上走,路上也有很多攜老扶幼和我們一樣去掃墓的人。經過十幾分鐘的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祖先墳前,墳墓長滿了雜草,大人們趕緊拿出鋤頭和鐮刀清理雜草和疏通排水溝,經過大家的努力,祖先的家變得干干凈凈了。我們拿出飯菜、糖果等供品,點好香燭,把折好的紙錢燒成灰燼給死去的親人,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著好生活。然后全家人來到墳前默默地許愿,希望祖先能保佑我學習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許完愿后我們向祖先深深地鞠躬,表達了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和尊敬。行完所有禮節后鞭炮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好像告訴已故親人“我們來看你了”。最后全家人在墳前陪著死去的親人共同進餐,我聞到山上飄滿了香味,能和全家人在野外進餐,我的心情很高興。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上山掃墓把全家人聚集在了一起,表達了對死去親人的一種深深懷念。

3

清明節掃墓

今天,我們去了墓場,為我去世多年的奶奶掃墓。

上午七點,我們全家早早就準備好了拜祭的祭品,坐著叔叔的小車向奶奶的墓場走去,大約半個小時左右,我們就來到了離奶奶墳墓最近的公路邊。下了車便朝著奶奶的墓地方向,翻過一座高山,走過一片樹林,終于到了奶奶的墓前。

只見墓前長滿了高高的野草。爸爸拿起鋤頭鋤草,雖然很累,但爸爸仍堅持著??梢姲职质嵌嗝礌繏熘ナ赖哪棠贪?鋤完草后,我們就插蠟燭、擺盤果、燒紙錢、放鞭炮。當我還未從鞭炮聲中回過神來,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說:“xx,快過來跟奶奶說說自己的心愿吧。”我走到墓前,雙腿跪下,兩手并合,眼里閃著淚光說:“奶奶,雖然您去世多年,但我們依然牽掛著你,回憶我們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奶奶,請您保佑我們全家幸??鞓?”我用紙巾檫去眼淚,然后把一束鮮花插在奶奶的墳墓上,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望著這郁郁蔥蔥的樹木,自由自在的小鳥,各式各樣的白云,綠茵茵的草叢中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我輕輕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里。我將永遠記住這美好的清明節!

4 家鄉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到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牧。

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去掃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媽媽和嬸嬸們準備好過節的食品,好在清掃墓的時候用來做祭品。

清明節到了,外面下著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們都鬧著要去,奶奶也無話可說。我們買好了掃墓要用的東西就出發了。我們先坐車到山下,遠遠望去,山上熱鬧極了。我們開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們拿祭品、鋤頭、鏟子,小孩子們就跟在大人的后面。我們找了好久終于找到了長滿雜草的祖墳,我們開始忙活起來,有的鋤草,有的鏟土,有的在一旁站著幫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燒香燭,用12支香和兩根蠟燭在墳墓周圍插好、點燃,然后開始燒紙錢,等燒完以后,放鞭炮。最后拜三拜,我們就下山去了。

吃飯的時候,要多添一碗飯、一雙筷子、一個座位、要夾滿菜,這個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時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后來爺爺把我叫下來了。

這就是我家鄉清明的規矩。 5

我喜歡的節日

——中秋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我最喜歡的就是中秋節,看著朦朧似水,如夢如幻的月色,吃著香甜的月餅,和親人聊聊天,敘敘舊,什么煩惱、憂愁全都拋到九霄云外。

中秋節少了什么都不能少了和家人吃月餅,因為月餅是圓的,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所以,中秋節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月餅的種類很多,我最喜歡的口味是五仁叉燒,里面有很多餡料,有花生、有叉燒肉、有豆子、還有核桃等嗯!好好吃啊! 今年的中秋節我過的很開心,和家人坐在院子里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我提出了一個游戲:大家一起來猜燈謎。雖然沒有燈籠,但是大家異口同聲地對我提出的建議表示贊同。游戲開始了,我清了清嗓子,說出了一個燈謎的謎面:“草上施化肥(打一字)。”大家撓撓頭皮,想了想,我二姨媽立刻想到了答案,脫口而出,說:“是花字!對不對?”“答對了!恭喜!”大家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第二題:“一位女子(打一字)。”“我知道!是好字!”哥哥答得好快,讓我們所有人都大吃了一驚。下一題。彎彎的小船在天空。我看見姐姐想了想,然后突然舉手說:是月字。……

就這樣,我們幾個孩子邊吃月餅邊玩游戲,大人們一邊賞月一邊敘舊。我們一大家其樂融融地度過了一個月趣的中秋節。

6 中秋趣事

我的家鄉在貴州省安順市的農村。我們這里過中秋節可有趣了,中秋節又被我們稱為“八月半”或“八月十五”。這一天人們要“拜月亮婆婆”;打糍粑,吃月餅,吃瓜果,瓜不用買,而是去“偷”。有的年輕人在當天晚上以偷食別人的瓜果或偷偷摘取別人家栽種的大南瓜為樂。偷得南瓜是一種家族后人興旺的好彩頭。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

每逢中秋之夜圓月升起時,大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草坪上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蘋果等果品,準備供奉“月亮婆婆”。

拜過“月亮婆婆”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大人們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我們會更乖,更有福氣,更吉利。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中秋節,你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歡迎您到我的家鄉來做客,親身體驗一下我們家鄉的節日氣氛。

我愛端午節

有關民族傳統習俗的節日很多。在此,我想說說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粽子的香味和賽龍舟的熱鬧里度過的。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粽子葉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粽子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包完后,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8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將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墒请S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已漸漸淡化了這個節日。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當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隨爸爸媽媽來到了外婆家幫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準備好了竹葉、糯米和絲線。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聊天。我看著外婆那嫻熟的動作,心里癢癢的。于是,我學著外婆的樣子,拿起一片竹葉,將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結果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過不去,不聽話地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竹葉把它們裹住,可是他們“米多勢重”,我只好向“大將軍”外婆求助,外婆一來,這個”小兵”就沒招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將鍋里倒上水,然后將粽子放進鍋中,用慢火煮一個下午。煮好后,一打開鍋蓋,香味就充滿了整個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僅甜在口里,還甜到了心里!讓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端午節,是多么熱鬧,多么快樂,我們要將這傳統習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遠,永遠……

有趣的端午節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形形色色,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劃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劃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

一、二”“

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后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我的家鄉端午節還要泡雄黃酒、淹雄黃蒜。雄黃酒入口清香,還有驅邪去病的象征;在房前屋后撒下雄黃蒜可以驅趕蚊蟲蛇蟻。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10 家鄉的春節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F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家鄉的春節習俗。

我的家鄉在安順。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

傍晚十分,鞭炮聲紛紛響起,孩子們在這噼里啪啦的響聲里,歡樂地活蹦亂跳,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拉開了序幕。這聲聲爆竹寄托了人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吃團圓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魚是必不可少的年菜,“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既有對逝去歲的留戀,又有對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歲,共享天倫之樂。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席間,晚輩會對長輩送上祝福,長輩也會在此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期盼孩子“歲歲平安”。

一時間,春節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11

家鄉的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是我們漢族最重要的節日,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我們家鄉過年,一般指從舊年的大年三十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大年三十早上吃年糕,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高。新年初一到初三早上吃湯圓,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

除夕這天中午,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紅紙寫成的春聯。有的人家在門前掛上大紅燈籠或貼上福字,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這些都是要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除夕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趕在春節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魚是必不可少的年菜,“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當然,守歲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開心地看春節聯歡晚會。

對于我們這群未成年人,過年最開心的就是紅色的大鈔票,對于這種誘惑力,是誰都無法抗拒的,但大人們就要破費了,嘿嘿。

說了這么多,你對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也大致了解了吧!

12 我愛春節

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今年的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思。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了”。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兩盞大紅燈籠。

晚上,該是吃年夜飯的時候了。廚房里彌漫著香氣;桌上擺放著豐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間有一條魚,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全家人都其樂融融,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年夜飯,屋子里充滿了幸福的氣氛。

吃完飯,爺爺奶奶來分紅包嘍!我們家有一個小約定,小輩們拿到了獎狀,就有雙倍紅包。今年,我被評上了“三好學生”。爺爺奶奶分給我兩份紅包。鼓勵我在新的一年里,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贊不絕口;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蕩漾在客廳上空。

今年的春節,我過得十分有意義。我希望明年春節,我會過得更好! 13

愉快的春節

這個春節我過得非常愉快,我們都穿上了新衣服,拿到了壓歲錢,嘗到了美味的飯菜,玩到了千姿百態的煙花鞭炮,看到了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最令我難忘的就是那五彩繽紛的煙花了!

自從逛完集市,買了煙花之后,我就一直盼望著大年三十的到來,因為那天就可以玩到好玩有趣的煙花了。

終于,這天來到了,我心里高興極了,像吃了興奮劑一樣!吃完年夜飯,我興高采烈地和爸爸拿著煙花和炮來到三樓平臺放,“霹靂啪啦,霹靂啪啦”,已經有很多人在打鞭炮慶祝新年了。我也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像炸彈的炮讓爸爸點,自己卻像個逃命的小兔子一樣跑得遠遠地了!這個炮開始旋轉了,旋轉的同時還噴出金黃色的火焰,火焰噴完了,就跳起來霹靂啪啦地打起鞭炮來。哇,原來這個炮這么豐富多彩呀!我又拿出一個像魔方盒的火箭炮,爸爸點燃了導火線,盒子里25個小炮帶著響聲陸續飛上天,在天空中綻開迷人的花朵,我也興奮地跳起來,真想和它們比比高低呀!

真是太奇妙了呀!我發自內心地感嘆到。突然,一聲巨響把我嚇了一跳,原來,對面的鄰居在放大的型煙花呢!那綻開的煙花像一朵朵絢麗的鮮花,那些美麗的鮮花的顏色可真多呀,有紅的、綠的、白的、黃的……看著看著,我仿佛走進了美麗的花的海洋,到處都是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花朵……

這個春節真有意思!我過得非常愉快! 14 愉快的春節

在一年中,小朋友玩得最開心的一天莫過于春節了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過春節時有小朋友們最喜愛的東西:煙花。其實我也不例外噢。

小時候爸爸在外面放煙花我一直很害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慢慢得變得大膽了?,F在我居然敢放大煙花了。

今年爸爸像往常一樣給我準備了不少煙花,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讓我盼到了除夕的夜晚,吃完飯我就摧著爸爸放煙花,爸爸說:“再等一小時吧,現在天還沒黑。”聽了爸爸的話我的心就更加急切了,所以我只能先玩一下小鞭炮。

雖然只是一小時,可是我卻覺得這個一小時很漫長,心急如焚的我從沙發上跳到桌子上,再從桌子上跳到地上,終于一小時過去了,我和爸爸把煙花拿出來,我拿起打火機點著了煙花,隨著一聲巨響,煙花中沖云霄,一個個煙花就像剛剛綻放出來的花朵,一朵剛剛凋謝,另一朵又開放了。

貼春聯也是過春節時的一種習性,因為我的個子太矮了,所以只能當爸爸的助手,還有一個問題把我給難住了,春聯哪句是上句,哪句是下句我搞不懂。所以就看怎么樣讀得順就怎么貼。

過了今天,我就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了,我也長成了一個少年,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爭做祖國的優秀接班人。

難忘的中秋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每年的這天家家戶戶歡聚一堂。今年我們也不例外。我按照慣例和爸爸媽媽一同去爺爺奶奶家過中秋節。俗話說:中秋節是團圓節。這天天公也作美。天氣格外好,艷陽高照,金風送爽。這一天,我們早早地就聚在了爺爺奶奶家,我們各顯其能,紛紛拿出看家本領燒了滿桌子的菜,并把這些飯菜端到了樓頂上。

借著黃昏微弱的光亮,我們共同舉杯慶祝,品嘗不同的美味佳肴。面對眼前這么多的美食,我不敢貪嘴,我要留下肚子的一部分,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這才是完整的過中秋節。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月亮何時已悄悄越上了天空。亮了,圓了,美了。天完全黑透,皎潔的月亮微笑著掛在天上。我們趕緊把吃剩的飯菜收拾了,然后擺上各種水果和月餅。我們一大家子人都坐在陽臺上一起賞月,吃月餅,我還給妹妹講了幾個關于月亮的傳說。大家在一起說著,笑著,看著月亮,在一起說家常,說說笑笑,不亦樂乎。這時我把我準備好的禮物送給了爺爺奶奶,他們非常高興,接過禮物還夸我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我會心地笑了。

之后,大人們談笑著,追敘著以往發生的事,同時計劃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我和弟弟妹妹一起歡快的玩耍,開心極了。

第三篇:傳統文化民風民俗

中國傳統文化在民俗中的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先人倡導的“仁愛和諧、正義奉公、尚禮守法、崇智求真、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鑄就了中國人民不屈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政、刻苦耐勞和精忠報國的優良素質,在傳統文化長期孕育下的中華傳統美德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它的精華,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而且在當代也已經和正在受到亞洲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日益眾多的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它更在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文化的定義是雜而多端,但我想有一點我們是清楚的,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思想。一個是價值取向,一個是思維方式,讓我們了解談中國傳統文化,一定是要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這樣一個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來展開。而中國的文化,都表現在這兩層面中。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都是文化表現形式。比如2008年奧運會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展示,光輝燦爛,我們看到了造紙,我們看到了活字印刷,我們看到了火藥所制的煙火,還有羅盤,我們號稱中國四大發明。還有長城、還有都江堰、兵馬俑,所有這些都是表現下的器物文明。我們是中華民族,我們中國有這樣一種文明無疑不讓我們很值得驕傲和自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過年的時間一般為1月底或者2月初,大部分情況是春季的開始,于是過年也慢慢的改名為春節。在農村,常常有過大年和過小年的習慣,小年,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等到除夕之夜,再把灶王請回家,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這個習俗在城市居住的人們很少見到,我也沒有見過,查了一些資料才看到這樣的內容,但是在農村,這樣的習俗一直保留至今,從未改變。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在這段時間,人們才有足夠的時間去串門,去和親戚朋友聯絡感情。一般認為,正月十五過后整個年才算是過完了。

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盡管現在大家不會熬夜守歲,但是那晚必會一家人吃一頓團圓飯,會在一起度過整個晚上。

數以萬計的人涌上街頭,大街上是人看人人擠人,走在街上的人們真的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嗎?人們不會有失落的感覺吧,只是借一個節日之名放縱一次,狂歡一次。各家各戶在春節的表現、行為,可以讓我們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民族習俗依然存在。

婚嫁,是結婚嫁娶的意思,由最初的亂婚無度進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婦制,反應人類生存文化的巨大進步。傳統婚姻禮儀從周朝開始形成完整的“六禮”。這“六禮”是:納采、問名、納征、請期、親迎。古代人們成親,都要先問對方的生辰日期,要看彼此是否合適,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生辰八字”,然而這點卻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今日,雖然沒有這么一說,但是年輕的人們可能會相信星座,年老的人們會相信屬相,這些都是為了看兩人是否合適成為一對,方法雖變了,然而意義一樣。中國成親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現在兩個人即使是自由戀愛也會找一個人充當媒人,以此來圖個吉利。男方家會給女方家送彩禮,所以中國傳統婚姻被稱之“買賣婚姻”。但這個習俗還流傳至今,人們漸漸習慣,至于“買賣婚姻”這個名字卻很難再聽到。對于結婚所穿的衣服,有所改變,以前人們穿紅色的嫁衣,現在被西式婚紗的取代,但婚紗只是那么一小段時間的衣服,婚禮儀式結束后,新娘會換上紅色的旗袍,還是延續了古時候的習俗,喜慶。

盡管穿著婚紗,但是儀式等還是按照中國的風俗來進行,中國的節日還有很多,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元旦等等,我們的文化是儒家文化,我們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通過對傳統和風俗習慣的了解。增加了我們熱愛故鄉,熱愛祖國的精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流傳千年的遺產,是不老的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寶庫,作為大學生,我們有義務去弘揚民族文化,為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期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故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以后的社會活動中積極發揚地方的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第四篇:中華傳統文化:喪事民俗詳細解說

白事事宜

現在熱喪大多以三天為期,下面按時間先后,詳列各項事宜。

?第一天

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壽衣

人病危時,絕氣之前,先穿壽衣。夫婦先亡一方的,穿壽衣為單數;夫婦雙亡的,穿壽衣為雙數。兩頭見棉,取“以棉(眠)為安”之意。 2.丟噙口錢

噙口錢是一枚青銅錢,由長子丟入死者口內,為“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 3.放餅子和麩子

亡人已逝,包一包麩子和一包小圓餅分別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時念歌:“走到螞蟻山,麩子撒兩邊。走到惡狗山,餅子撒兩邊。”使死者在去陰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絆腳繩

人死后停尸在屋當門靈床上,用一條麻繩捆住兩腳,以防炸尸。到辭靈或入殮時,再解開去掉。 5.蓋蒙臉紙

用一張白紙蓋上臉,從頭部向下蓋。因死后臉色難看,以免親人傷心或害怕。 6.放隱身草

隱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體上面。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7.燒倒頭紙

意為給死者送錢,親人痛哭一場。 8.做倒頭面

做一碗面條,放在棺頭前面,叫倒頭面,斜插一雙筷子,備死者食用。 9.點長明燈

在棺材前面放一盞油燈,為死者照路,從點上一直到油盡自滅,不能添油。 10.掛衣服

在堂屋北墻立一把掃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掛在掃帚上,下葬時燒掉。 11.放糧食

棺后放一袋糧食,敞開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時使糧食自然傾灑,向前灑得越長越好。 12.剪歲數紙

按死者歲數,有多少歲就剪多少對,用死者拐棍掛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鄰居前來吊紙。第二天晚上辭靈時燒掉,換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

孝家主要成員,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帶。 14.搭靈棚

在靈堂門外搭靈棚,設香案,擺祭品,立牌位。正中間掛竹簾,安放遺像,像下用白紙寫一大“奠”字,像側寫喪聯。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牌位圖示:

圖一:第一天吊紙時用

圖二:燒轎時用

圖三:上林請神用

圖四:請神歸家后換此牌位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圖五:起靈、路祭、墓祭用

15.寫素聯

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樹,滿目云山慘棘人(薤露興悲)

淚灑冰天悲失怙,父歸東土痛無依(蓼莪抱痛) 挽母:莫報春暉傷寸草,空余血淚泣萱花(遺愛千秋)

終天唯有思親淚,百草痛無益母靈(慈云縹緲) 三年:一腔思親恩未報,三年無改孝常存(于今三年)

親恩難報一生慟,禮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 十年:想見音容空有淚,欲聞教訓杳無聲(音容宛在)

流水夕陽千古恨,凄風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懷) 注釋:①椿樹:長壽之木,后世稱代父親。

②棘人:老人死去孝子的自稱,意謂因哀痛而消瘦如柴。 ③薤露:薤葉上的露水,比喻淚水。薤,讀音同瀉。 ④失怙:指父親辭世,失去依靠。怙,讀音同護。 ⑤蓼莪(liǎo’é):兩種草名,代指追慕雙親撫養之德。 ⑥萱花:稱代母親。傳說食萱草能令人忘憂。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16.訃告

派人報喪,親友前來吊紙。如果發喪,還需發帖。 父母報喪帖式如下圖: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17.燒關門紙

每晚關門時燒關門紙,早晨開門時燒開門紙。

?第二天

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有6件。 1.上林請神

在辭靈當天的下午,執事領孝子抱牌位上林請神。到林上燒紙時,執事曰:“點香神知,聞香神現,請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孝子一揖四叩,起身一揖,抱牌位回家。 2.安神

請神到家,與新喪合牌位,孝家行安神禮,一揖四叩即可。 3.盛殮

在辭靈的當天傍晚,客到齊后,特別是要經過主要親友看罷無有異議之后,方可入殮。入殮之前,先用籮在棺底篩灑一層細灰,然后鋪一層棉絨,同時念三遍鋪材歌:“頭頂金,腳蹬銀,子孫后代出貴人。”棉絨上面再放條麻絲,并彎成七彎,每彎處擺放1枚銅錢,叫“墊背錢”。然后放好枕頭,抬尸入棺。揭開蒙臉紙,解開絆腳繩,對死者正衣正冠,做全身最后檢查。 4.凈面照面

舀一碗凈水,象征性給死者洗臉,洗臉時念凈面歌:“澆花澆根,留子留孫,吃三分,留三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凈面完畢,把碗扣在棺前,出喪時由抬棺人用腳跺爛。然后用一面鏡子象征性照一照死者面容,讓死者滿意,然后用力摔碎鏡子。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5.封棺口

蓋上棺蓋,鑲上棺扣,扣上系五色線。合扣后棺上灑五色糧。孝家就地大哭一場。 6.辭靈

在出殯頭一天晚上,在靈棚舉行祭奠儀式,叫辭靈。先由孝家行辭靈十二拜禮,然后親友帶祭禮行辭靈禮。

?第三天

第三天要做的事情有11件。 1.祭祖潑墳

出殯當天早上,孝子抱公雞上林破土,破土前先行祭祖禮。孝子一揖后跪于祖墳前上香、奠酒、焚紙,一揖四叩首。執事曰:“林堂陰宅肅靜,今天是××府(太)君仙逝大祭,安葬于祖塋側,歸塋之前,先告禮知,共安九泉,敢告。” 2.刨墳

孝家抱公雞破土,先在墓穴上畫個長方形坑樣,燒香焚紙,孝子用針刺破雞冠,把血滴到酒盅,再倒上酒澆在四角及中間,鳴炮奏樂。然后孝家在四角和中間各挖一锨土,回家時向刨墳人一揖三叩首,以謝代勞。

墳墓埋法:翁不見媳,雁行排列,閃開神路,只有祖墳可用夾棺葬(所謂夾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中,妻居兩邊),其子孫只能用排棺葬(所謂排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內,妻全居外)。夫妻墳兩棺材頭要齊,兩棺側距前為一豎腳,后為一橫腳。兩世之間按“勾三股四弦五”而定。參看下圖: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埋葬排列方法主要有三種:

圖一:大昭穆(攜子抱孫,公東子西)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圖二:小昭穆(父蹬子肩,兄東弟西)

圖三:帶子上殿(父前子后,長東幼西)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刨墳的標準一般是長2米2,寬1米半,深84公分。這和棺木的大小是相適合的,木匠制作棺木,都是棺頭高1米,寬度和舊時八仙桌相等,和門的尺寸相宜,可以方便出棺。

夫婦先喪一人,埋葬時封一個墳頭。另一人如果在先喪人未滿三周年時故去,在合葬墓上堆兩個墳頭。最后在第二人故去三周年時,墳頭再添土合成一個墳頭。

起葬留下的土坑按以前的習俗是不平埋的,而是聽由自然風雨填平。

如果由于特定原因,必須要平填時,應在坑內扔辣蘿卜若干個,大小不論,取“補”之意。另再往坑內傾倒些許生發面酵子,也可用發面蒸饃些許扔到坑內,取“發”之意。以上辦法用于林上其他墳墓尸骨未起的情況下。

如果林上墳墓尸骨已經起完,則在墓坑內放兩塊青磚或五谷雜糧若干,再用土填平。 3.設禮桌

即收禮所設記賬桌。奠客到后,必須到禮桌登記、納禮、領孝。然后奠客等候祭奠,如果是娘家客先行過去,一般不等。如果是該著跪棚,可以告訴桌上,以便先過。 4.迎吊客

把吊客帶來的供禮或者抓供的錢項先擺在祭桌,如有帳子也掛在棚前。然后執事領孝子迎客,行至迎客的供桌前,先進行拜供,執事向供桌一揖,孝子向供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此時吊客肅立;(有的地方沒有拜供一節),然后迎客,執事向客頭一揖,客頭還揖。執事曰:“遐赴祭奠,一路風塵,前來增光,孝家懇客。”孝家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吊客拱身靜候,如果是舅、叔、哥等出迎,吊客理應半跪。然后吊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客跟隨執事前行,直至大門。

走到大門口,另有執事迎接,執事一揖,吊客還揖。然后,吊客從大門邊走邊哭,進到棚口,執事喊“客到”,另一執事喊“謝客”,此時吊客正身一揖,然后叩頭鳴哀。此時執事燒紙。人拉吊客止哀,再連叩三頭,平身一揖,禮畢轉回,出門到茶桌,等候祭奠。此是吊紙。

如果燒吊一時,即吊紙與祭奠同時進行,則吊紙完后不要出棚,而是接著祭奠,一般施行十二拜禮,具體做法如下:

吊唁十二拜禮

立身靈棚左角,向供桌上首執事一揖,執事還揖。左腳一步到靈棚中線,再右腳一步到靈棚右角,向供桌下首執事一揖,執事還揖。然后左跨一步到棚中線。以上向兩執事做揖是一種文明禮貌動作,有之亦可,無之亦可。下面方算十二拜禮:

立身靈棚中線一揖,上一步一揖,再上一步一揖到供桌前,跪下上香,上香畢伏地叩頭,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斜向右后退一步,一揖,接著四叩頭四作揖。(此為上首4拜)

再斜上一步到供桌前,一揖,再次跪下上香,上香畢叩頭,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斜向左后退一步,一揖,接著四叩頭四作揖。(此為下首4拜)

再斜上一步到供桌前,一揖,跪下奠酒,完畢伏地鳴哀,執事拉起,起身一揖。然后一邊鳴哀一邊行禮,鳴哀直到禮畢。向正后方退一步,一揖,然后四叩頭四作揖(也可跪地連叩四頭,起身一揖,謂懶十二拜)。(此為中間4拜)

如此禮畢。執事喊“回禮”,眾棚趴子舉哀棍行禮,此時隨即俯身做環形還揖。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如果逝者是較為親近的長輩,此時晚輩吊客還需“頂簾子”。一般供桌后都懸掛簾子遮擋房門,不使吊客望見房內停放的棺木。所謂頂簾子,即十二拜禮完畢,親近的晚輩吊客不隨眾人回身出棚,而是此時往右前方向行至簾子前,頭頂簾子跪地鳴哀,以示悲痛有加,對逝者深情難舍。不過,因為供桌旁有執事站立,常常受空間狹小限制,不便到簾子前,所以,大多時候頂簾子者只是上一步到供桌前跪地鳴哀,執事拉起止哀,出棚。

棚口處有執事迎接,執事一揖,吊客還揖。如此完畢,吊客到飯桌即可。如果該著陪祭,等候執事來喊“陪祭的客”,跟隨執事到靈棚行送行禮,一起上林。

吊唁二十四拜禮(前七后八中九拜)

立身靈棚中線一揖,上三步三揖到供桌前,跪下上香,上香畢伏地叩頭,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正后退一步一揖,接著向東橫跨一步,三叩頭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間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頭三作揖。向東跨一步回到中間一揖一扣,起身一揖。(這是前七拜,東3 + 西3 + 中1 = 7)

上一步一揖到供桌前,再次跪下上香,上香畢伏地叩頭,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正后退兩步兩揖,接著向東橫跨一步,三叩頭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間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頭三作揖。向東跨一步回到中間三揖三扣,起身一揖。(這是中九拜,東3 + 西3 + 中3 = 9)。

上兩步兩揖到供桌前,跪下奠酒,完畢伏地鳴哀,執事拉起,起身一揖。然后一邊鳴哀一邊行禮,鳴哀直到禮畢。正后退三步三揖,接著向東橫跨一步,三叩頭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間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頭三作揖。向東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跨一步回到中間二揖二扣,起身一揖。(這是后八拜,東3 + 西3 + 中2=8)如此禮畢。

長輩吊唁晚輩,不宜行跪拜禮,可行鞠躬禮。兄弟平輩者,以先死為大。

喪事作揖為全揖,即下伸至膝下,上舉至下巴。(特別說明,喜事作揖為半揖,即拱手時上不過胸,下不過膝。)

祭拜順序,最先孝家,然后娘家、仁兄弟、姑家、子婿、侄婿、孫婿。男喪若娶多房,以原配為第一。女喪若有幾處娘門,以其女何處主婚出嫁為第一。 5.送行禮

孝家與上林的親友一起在靈棚行送行禮,一般為十二拜禮。 6.燒轎

送行禮畢,孝家和上林的親友手捧清香到十字路口燒轎送行,把手中燃著的香隨行隨拋,到轎前時只剩少許香在手,長子抱牌位,和親眷跪于轎前。執事曰:“道路兩旁肅靜,孝家止哀,下面宣讀路引。”由村人宣讀,讀畢,執事把牌位從孝子手中請到轎內,安放妥后,孝眷起身痛哀,從左到右,圍轎一周,并把手中清香撒在轎頂,轉回靈棚。另有人燒轎。

路引內容:

人生壽數有短長,大限來時走仙鄉。××省××縣××村×××,享年××歲(60歲后概寫享年,50歲寫行年,40歲寫得年),痛于××年×月×日×時,壽終正寢(六十歲以下稱疾終)(女稱內寢)。孝男×××等正待贍養百年,奉報劬勞萬一(非親父母不寫劬勞,可寫撫養),無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此乃前修數字,大限難移也。今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當送程之期,孝男謹具大轎一乘(女寫彩轎),轎夫四名,以代徒步之勞;使男(女)一名,以供呼役使用。親戚友誼來送路資,鄉人鄰里贈送盤費,計點成數,金銀滿箱,路途之費,寬余適當。前往西天,穩穩當當,孝男孝女,哭送路旁,親朋鄰里,無不悲傷。使用人等,呼喚聲應;轎夫人等,記住路程;曉行夜宿,定要安寧;饑餐渴飲,謹慎侍奉;一路用心,逢事聽命;有功獎賞,違令不容。若強神惡鬼,阻攔路徑,搶奪財物,稟司值功曹,立即索拿,重責不恕。大道皇皇,前行不遠,入往仙鄉,路引為憑。嗚呼哀哉!尚饗! 7.起靈

起靈之前,要請陪祭上林的客點心酒果,不能空腹上林。執事曰:“今天是×××府君(女稱太君)仙逝大祭,眾位親友蒞臨,增光盡心,孝家前來安坐。”孝家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

此時閨女在靈堂前跪拜一炷香,吹嗩吶拿天鵝,費用閨女支付。

然后,執事領孝子請陪祭的客一同上林,執事曰:“孝家請陪祭的客,靈堂前盡心,孝家伏揖,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伏揖。”走至大門外再做一次。 8.出殯

出殯時,鳴炮奏樂,在大門外設桌,擺上煙酒點心,招待抬喪的人。執事領孝子一揖三叩,抬喪人起棺出喪。

把棺材抬到大門外喪架上,孝家行十二拜禮。此時孝子腰間的麻繩由村人順便解去,民間傳說用來拴家畜可使六畜興旺。把棺抬起時,長子摔盆,孝家引路前行。行至路祭處,落喪路祭。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9.路祭

路祭是孝子祭路神,求路神讓道。路祭禮一般十二拜禮即可。 10.下葬

下葬后,執事讓孝男孝女看看是否適當,再請娘家客看是否有意見。最后,執事曰:“抬重的請不要走,孝家還有一謝。”孝家一揖三叩,起身一揖。

然后行墓祭禮,完畢,執事曰:“請眾親友留步,孝家還有一謝。”孝家叩頭。孝家把哀棍丟在坑內,如果腰間麻繩在出殯時未被村人解去,這時自己解下也丟在坑內,圓墳一周,一邊撒土一邊留下少許,用衣服兜好,圓墳完后回家,把土倒在糧倉內,以保佑生活安康。

有的地方還有放鎮墓瓦的風俗,用小瓦一塊,乾喪瓦寬頭朝前,坤喪瓦窄頭朝前,用毛筆蘸朱砂在瓦正面書寫“鎮墓大吉”,并畫符“山尸煞鬼”,保佑墓中人靈魂安生。如下圖:

然后,取竹劈用麻繩勒成弓形,取三根高粱莛子做箭,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放在棺材前半部正中。棺材上面先放弓,弓上放三支箭,按男左女右方向斜射,弓箭上面放鎮墓瓦。下葬之后,一并埋在墓內。 11.安酒安菜

開宴前,執事領孝子到主桌前進行安坐。執事曰:“今天有勞親朋大駕,前來增光。我等禮有簡慢,尚請見諒。孝家本當逐桌叩謝,因天時短促,眾客一時,乞求海涵,孝家給眾客安坐。”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

接著,跪棚的朋情安坐(拿氈)。執事曰:“某某村的朋情,金蘭如子,給眾親友安坐。”撒氈準備行禮,這時親友上前,撒氈時即擋,不叫撒氈,親友曰:“來者均是至親,同來盡心,俺本當謝賓,賓謝俺愧不敢當。請回吧。”執事曰:“從命從命,請坐,請坐。”

?墓碑

中國素有為墳墓樹碑的習俗,歷史由來已久,肇始于東漢,沿襲于今天。墓碑記載逝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符合國人的光宗耀祖、澤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會風尚。

墓碑的石材過去多用大理石漢白玉,因為經不起風雨,極易風化,而今多用材質堅固的花崗巖。在花崗巖系列中,較受青睞的有印度紅、珍珠白、山西黑。印度紅象征著高貴、輝煌,珍珠白象征著純潔、哀思,山西黑象征著莊嚴、不朽。

墓碑的書寫內容一般包括墳墓山向、逝者姓名、身分、生卒年月、立碑人、立碑日期。

墓碑的左邊稱為龍邊,這里書寫山向分金線度,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姓名寫在墓碑中心部位,這里稱“中榜”。在書寫墓主名字時,其字數多少,與風水吉兇相關聯。字數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循環應用,如一字為生,兩字為老,三字為病,四字為死,五字為苦,然后六字為生,七字為老,八字為病,九字為死,十字為苦,然后十一字為生,十二字為老„„,依序循環,以落在“生”、“老”二字上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不吉。因此,字數運用務須仔細斟酌,巧湊吉數。如果碑上寫夫妻二人名字,按左尊右卑來排列,男左女右。

生卒年月寫在中榜兩旁,仍依男左女右。

立碑人包括子女、親友、團體等,都寫在碑的虎邊,即右邊。子女應全部寫上,已故子女可在名字周邊加框,依輩份長幼,自左至右排列。也有不寫姓名者,只寫子女敬立或叩立、百拜敬立。

立碑時間刻寫在碑的虎邊。紀年法有公元、農歷,公元紀年用數字表示,農歷用干支表示。時節寫冬至、清明者居多,也有寫上浣、中浣。月份一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四月稱孟夏,五月稱仲夏,六月稱季夏;七月稱孟秋,八月稱仲秋,九月稱季秋;十月稱孟冬,十一月稱仲冬,十二月稱季冬。還有用花木命名的,一月梅月、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荔月、七月瓜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檀月、十一月葭月、十二月櫟月。日期多寫“谷旦”、“吉旦”、“吉日”等,這些都不是具體的日期。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墓碑常見詞語解釋:

一、表示時間

歲次:陰歷年的排列。

谷旦:良晨;晴朗美好的日子。舊時常用為吉日的代稱。也寫作穀旦。

上浣:唐宋官員執行旬休制度,即一旬十日,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官員多行浣洗,即沐浴之意。因此后來常稱農歷每月上旬叫上浣,中旬叫中浣,下旬叫下浣。浣也寫作澣。立碑一般不在下浣。

二、表示身份

邑生:本地學生,指尚未考中秀才的學生。 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 庠生:秀才。

三、上下九族稱謂

在中國民俗中,祖制稱呼一般寫至上九代、下九代。

鼻祖、遠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此為上九代。

兒子、孫子、曾孫(重孫)、玄孫(元孫)、來孫、晜孫(昆孫)、礽孫(仍孫)、云孫、耳孫,此為下九代。

四、古代婦女封號

對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勅。一般都用“錫之誥命”“錫之勅命”,誥和勅用不同的印璽。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八品曰八品孺人,九品曰九品孺人。要是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前面一般加“太”字。庶人曰太君。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墓志銘

魏、晉、南北朝時代,官方曾多次禁止立碑。建安十年(205年)曹操認為“漢以來,天下送死奢靡”,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晉武帝咸亨四年(278年)詔曰:“石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虛偽,傷財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斷之。”由于幾次禁止立碑,于是墓碑轉入地下,從而產生了墓志銘。從唐代盛行至清初之間,有大量墓志銘出土。墓志銘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撰寫,敘述逝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用韻文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贊頌。

?石象生

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還有石雕人物、禽獸等,統稱石象生,石雕人物又稱 “石翁仲”。其目的有兩個,一是顯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級地位,二是有驅邪、鎮墓的含義。

關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種說法,來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傳說他身長一丈三尺,勇猛異常,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于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見到銅人,竟以為是活著的阮翁仲,不敢靠近。從此,人們便把宮闕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稱為石翁仲。石翁仲分為文臣、武臣、勛臣,文臣象征近身文臣,武臣象征侍衛將軍,勛臣象征有功勛的文武百官。

陵墓前的石獸也有由來,是從漢代霍去病墓開始的,今實地仍可見霍墓當年之石雕。石獸有天祿、辟邪、獅子、獬豸、麒麟、石馬、駱駝、石象、石猴、石虎、石羊等。明清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時代對石象生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制,清代規定,

二、三品官員準立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

四、五品官員準立石馬、石虎各一對,六品官員以下一律禁立石獸。

天祿、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似鹿而長尾,一角者為天祿,二角者為辟邪,可永安百祿,攘除災難;古人把它們對稱置于墓前,既有祈護冥墓之意,亦為升仙之座騎。

獅子是百獸之王,兇悍無比,瞋目如電,發聲如雷,百獸聞之莫不驚恐萬狀,用它作為石象生,代表威懾邪惡和顯示權勢。

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相傳它生活在東北的荒野之中,看見有人爭吵,會用獨角去驅逐無理者,用它作為石象生,表示公正無私。

麒麟也是傳說中的動物,頭如龍,角如鹿,尾似牛,足似馬,全身鱗甲;相傳只有清明盛世才會出現,乃祥瑞之獸,象征吉祥太平。

馬匹為古代軍隊征戰必備,在石象生中使用馬的造型,象征國家強盛,八方來朝。

駱駝是北方重要的交通工具,又稱“沙漠之舟”,用它作為石象生,象征疆域遼闊,威鎮四方。

大象形體高大,健壯有力,用它作為石象生表示天下太平,江山穩固。

石猴作為石象生,是寄寓封侯之意。

墓前安放石虎,其中有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名叫魍魎的妖獸,常會偷食尸體,后來人們發現魍魎十分懼怕老虎和柏樹,所以古人就開始在墓地旁邊豎立石虎,種植柏樹。

墓前安放石羊,也有一個典故,《博物志》一書記載,秦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穆公之時有人挖地得到一個長得像羊的東西,這人在路上遇見兩個神童,告訴說這東西叫“蝹”,經常在地下吃尸體的腦袋,以柏樹的東南方枝條插在它的頭上,可以將其殺死,從此,就開始了在墓地安放石羊、種植柏樹的傳統。這兩個故事雖有差異,但都說明了柏樹的辟邪作用。

?墓地植柏

今天我們還能看見黃帝陵軒轅廟中那棵巨大的柏樹,相傳這棵柏樹由黃帝親手所植,有“黃帝手植柏”之稱,若此事確切,這棵柏樹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到了唐太宗當政時期,為了祈求黃帝的庇佑,唐太宗下令對黃帝陵進行擴建,并增植千余棵柏樹。到了宋仁宗年間,地方官員又根據皇帝的圣旨栽種了千余棵柏樹。于是,墓旁栽種柏樹在民間流傳開來。

但是,天子陵墓前不植柏樹,為什么呢?《禮記》載:“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因此,天子陵墓不再種植柏樹,而以松樹代之。

?拜碑儀式

拜碑之前,在距碑一米處設香案供桌,擺上供果等祭品。供桌前紅氈鋪地,也可用蘆席代替。案桌左右執事兩人,左邊執事負責唱拜碑禮。在供桌左邊一米處,設盆架、臉盆和毛巾,并備雞毛搌子一個,紅紗布三至五米。拜碑前把紅紗披在碑頭上,把各項工作準備妥善后,舉行拜碑禮。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拜碑開始,站桌左執事說:“請大家肅靜,今日良辰,豐碑已樹,芳名千秋,禮儀拜賀。”

第一項:拜碑開始,鳴炮奏樂。 第二項:揭碑。 左執事說:“請大家各就各位,共為一揖;其他人原地不動,主拜人高升一步,到香案前一揖;請主拜人盥洗(主拜人洗手擦手);請主拜人揭紅紗。”主拜人將紅紗揭起,雙手遞給右邊執事,放在供桌后椅子上,右執事隨手把雞毛搌子遞給主拜人。左執事說:“請主拜人撣塵。”主拜人用雞毛搌子清掃碑面,然后把雞毛搌子交給右執事。右執事把紅紗遞給主拜人,撣法同上。用雞毛搌子和紅紗撣塵時,都要撣個“大”字字樣。撣塵完畢,主拜人把紅紗遞給右執事后,從右邊走回原地。

第三項:讀《拜碑告祖文》。 宣讀人跪而言曰:“祖功宗德,霜露之感。文昭武穆,慎終追遠。先人茲塋,已歷有年。奈風雨無情,恐世久年湮。木本情殷,水源念篤,立碑志之,以垂永遠。乃酬祖德,世澤綿延,光前裕后,孝思永言。恪具祭典,伏惟尚饗。”

第四項:行拜碑禮。

主拜人在前,眾人在后,十二拜禮即可。 第五項:破供。(由執事辦理) 第六項:拜碑禮成,鳴炮奏樂。

?常用稱謂

期啟:即將治喪日期告知親友明白。 蹇及:說時乖運蹇到來,家門不幸。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先考:已經去世的父親。 先妣:已經去世的母親。 先考祖:已經去世的祖父。

先伯考、先伯妣:已經去世的伯父、伯母。 太府君:稱祖父。 老太君:稱祖母。

顯考、顯妣:稱有官位的父親、母親。 府君:表示一家之長,指父親。

太君:對已婚年事已高婦女的尊稱,多指母親。 正寢:表示停靈于正房中堂。坤喪寫內寢。

塋:塋地主穴稱祖塋,父稱先塋,無人主穴稱新塋。

苫塊:父母入土,兒子臥草墊枕坯塊,意指為老人去世痛苦。 泣血:老人故去百日內叩拜曰泣血。百日外曰祭祀。

葬:第一口喪埋葬稱歸葬,埋新塋曰安葬,兩口喪葬曰合葬。 孤哀子:父喪稱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喪稱孤哀子。 侍茲:父喪,母在,孝子稱侍茲孤子。

降服子:專指兒子出嗣后,本生父母去世稱降服子。 棘人:老人死去孝子的自稱。

荊室:指荊枝當釵,為貧窮婦人的裝束,代指妻子。

當路莫栽荊棘草

他年免掛子孫衣

第五篇:傳統節日各個民族的民風民俗

一.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

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后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肴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1.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后,有的在農歷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歷

九、

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相當于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艷、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伙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場去游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鐘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 “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斗。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余天。 2吃新節

吃新年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谷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后,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蕩,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3.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御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于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伙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4.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 念完后倒出葫蘆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伙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伙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后蘆笙高掛,直到五谷歸倉,農歷“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5.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云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6.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斗牛、斗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鐘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里,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图夷?/p>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歷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里說:“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后吃年飯。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動。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歷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7.龍船節

龍船節,有的地方又稱“龍舟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屆時,清水江畔,彩旗飄舞,人如海,歌如潮,幾十只裝飾一新的青、紅、黃龍舟一字排開,泊在爭相競發的起跑線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旌旗迎風“嘩嘩”作響。每條船上三四十名運動健兒,上著對襟短衣,腰系繡花帶,下穿陰丹士林布褲,頭戴精巧的斗笠,個個精神抖擻,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師和標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吶喊,指揮龍舟行進在寬闊的江面上,龍船似離弦飛箭,兩岸的歡呼聲,喝彩聲響徹天空。競賽結束,男女青年隨蘆笙、吹吶、竹笛、芒筒、月琴、木葉等樂曲聲翩翩起舞。跑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動相伴舉行,增加了節日濃郁的氣氛。節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滿載雞鴨、棕粑回娘家探望。 8.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里生出來的,他們死后還要回到楓樹里去,人死后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樹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系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節那天,每家準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準備一頭,或買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幾百頭牛一起角斗,場面是很壯觀的,然后再宰殺敬供。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斗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二.瑤族 1. 瑤族歌舞

盤王節,又稱跳盤王,相傳瑤族祖先盤王的生日就是在農歷十月十六日,每年到這個時候,恰巧也是秋天收獲的時節,為紀念祖先和歡慶豐收,瑤家便于這天會聚一堂,舉行“耍歌堂”活動。節日的前一天,寨中就開始殺豬宰牛,備好雞鴨魚肉,磨豆腐,做糍粑,將釀米酒拿來招待四方來客。

盤王節場地是在大山中的谷底,稱為“歌堂坪”,非常寬敞。慶典當天,從上午開始,瑤族男女老少身著傳統盛裝走出山寨,他們按不同的身份,排成隊伍,匯集到南崗瑤寨的歌堂坪上,耍歌堂開始了。而外來的游客也駕車前來觀看,山谷中熱鬧異常。

瑤族的耍歌堂進行游神、過九州、祭法真等儀式,同時還敲鑼打鼓、唱山歌、跳長鼓舞、放銃土炮,跳得百里瑤山震動起來?,幇麄兩钣诖笊街?,土地比別處更為貧瘠,他們的生活環境可謂艱辛,但他們也同樣張揚自己的快樂,從艱難的生活中感受歌舞的歡欣和鼓舞。 與眾多民俗節慶一樣,耍歌堂還是瑤族青年男女開始交往的機會。當青年男女開始對歌時,氣氛就更加熱烈了。在瑤家,男孩子叫阿貴,女孩子叫莎腰妹,對歌的時候也是他們相互表達情意的機會。

歌唱過,舞跳了,熱情的瑤家妹子將邀請外人、來賓一起共舞,到這個時候,來賓們也毫不羞澀,自在地與瑤家人一起舞動起來。 三.春節

1.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2.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3.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4.白族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顒?。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愛情了。

5.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6.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谷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7.黎族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

一、初

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愿來年碩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喂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伙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8.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創造更多的財富。 9.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后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后,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10.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11.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伙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后分吃牛肉。

12.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

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13.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于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四.各民族風俗習慣

1.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互相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2.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考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辦跳馬跳駱駝等競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3.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辦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4.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齊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5.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競賽。

6.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福,接著喝酒跳舞,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競賽。

7.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辦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8.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當,讓婦女休憩,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勞。

9.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0.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予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奮。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11.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運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12.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吉祥水”。以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13.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14.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15.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務必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縱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開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16.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收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積在一齊,由長輩年老者率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運動。

17.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蕩秋千。

18.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齊,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民,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19.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辦“打靶”競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20.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凈、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五.少數民族的節日

1.火把節

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前后舉行,流行于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區,是彝族、白族、傈僳族。納西族等的盛大節日。

清晨,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男的穿繡花的開襟短衣,下穿寬褲腳的長褲,頭頂留著一綹兒頭發,叫“天菩薩”,有耳戴紅色或黃色耳珠,用青布或藍布纏頭,并在前額扎成長錐形的“英雄結”,以示英武。女子穿鑲邊繡花的上衣和五彩繽紛的“百褶港裙”,戴一雙耳環,領口別著銀排花,頭頂著一塊布或用頭巾纏頭。男女都披著被毯,服飾板有特色。白天人們飲酒慶賀,舉行摔跤、斗牛、射箭、賽馬等活動。

夜晚,人們都匯集在村頭、寨邊或廣場上舉行青火晚會,燃起千百支火把游行,人們在松林田間奔馳,表示驅除蟲害邪惡,以求幸福昌盛?;鸢言谔镆坝蝿?,照亮山坡,形成燦爛耀目的火海。青年男子吹起笛子,彈起動聽的月琴和大三弦,邊彈邊舞,姑娘們也合拍跳起優美的舞步,拍掌跳轉,節奏強烈而情緒歡快。被稱為“阿西跳月”的這種民族舞蹈,有時一直進行到天明。

關于火把節的來歷,各民族都有眾多的說法,不過有一種頗為流行。相傳在唐朝開元年間云南被劃成六個地區,即“六詔”,分別由六個詔王統治。其中,以蒙會詔詔王皮羅閣的勢力最大,他時時刻刻想吞并其他五詔,稱霸南疆。有一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六詔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在蒙舍詔召開。五個詔王應皮羅閣之邀如期到會。夜晚,六個詔王在一座松木結構的樓上舉行宴會,眾人酒酣之時,皮羅閣借故溜下樓,命令早已埋伏好的士兵點火焚樓,沒過多久,樓毀人亡。六詔之一的造販詔王之妻慈善夫人得知此事后悲痛至極。她親自燃點松明為丈夫召魂。不久,在皮羅閣的大兵圍攻之下,慈善夫人自殺身亡。以后,云南各族人民為紀念這位堅貞不屈的慈善夫人,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五這一天都要點燃火把,舉辦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2.洗澡節

洗澡節是藏族人獨特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初秋舉行,節期為7大。藏語稱之為“嘎瑪堆巴”。

每到金風送爽、秋色宜人的時節,藏家男女老少,便興高采烈地背關帳篷、衣服、卡墊,拿著青稞酒、酥油茶、糕點餅干,離開城鎮,來到拉薩河畔,搭起帳篷。爭相下水,興致勃勃地游泳、嬉戲、洗刷。

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宇托·云旦貢布的名醫,他以高超的醫術治好了許多人的疾病。后來,宇托去世了,成了神仙,為了繼續給人們治病,他托夢給大家,讓人們在棄山星(金星)出現的時候去河里洗澡,可以祛除病痛。人們便年年照樣去做了。而金星的出現恰恰標志看季節的變化,所以洗澡節選在了初秋。另外,洗澡節選在初秋,有利于身體健康。因為在西藏,只初秋時節的河水才清澈,水流才適中。加上高原上日照時間長,每到下午,河水溫度上升,正適宜洗澡。這時的河水還具有甘、涼、清、軟、不損喉、不傷腹的優點。

在洗澡節期間,人們不但把家里所有的被褥、衣服等都拿到河里洗刷干凈,而且盡情地玩樂,豪飲暢談,載歌載舞。青年男女則雙雙對對地在河邊溪畔、林中樹下談情說愛,演奏著一曲曲醉人心脾的愛情樂章。“沐浴節”,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藏語稱為“嘎瑪日吉”(棄山星,即金星)。據藏文歷書記載:棄山星半年晝出,半年夜出。在拉薩地區藏歷7月至8月初肉眼能看見此星,傳說經此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藥水,所以棄山星出現之時,洗澡活動便進入高潮。

另有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個很有名的醫生,他的名字叫宇托·云旦貢布。他的醫術十分高明,什么疑難雜癥都能治。因此藏王赤松德贊請他去做御醫,專管給藏王和妃子們治病。但是,宇托進宮以后,心中仍舊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經常借外出采藥的功夫,給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許多牧民臥床不起,有的被奪去了生命。這時,宇托奔跑在遼闊的草原上,為一家家患病的牧民治病。他從雪山和老林里采來各種藥物,誰吃了病就會好起來。不知有多少瀕臨死亡的病人,恢復了健康。草原上到處傳頌著宇托醫生的名字,人們稱他為藥王。不幸的是宇托醫生去世了。

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比前一次更嚴重,許多人死了。生命垂危地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蒼天祈禱,希望天國保佑。

說來也巧,一天,一個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婦女,突然做了一個夢,夢中宇托醫生對她說:“明天晚上,當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的時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里去洗澡,洗澡以后病就會好起來。”果然,這個婦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后,疾病立刻消除了。一個又黃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后變成了一個紅光滿面的健康人。這件新鮮事傳開以后,所有的病人都來到河中洗澡。

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復了健康。人們說,這顆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醫生變的。宇托醫生在天國看到草原人民又遭受瘟疫襲擊,他又不能來到人間來給人民治病,于是把自己化作一顆星星,借星光把河水變成藥水,讓人們在河水中洗澡以去處疾病。因為天帝只給宇托七天時間,這顆星星也就只出現七天。從此,藏族人民就把這七天定為沐浴節,各地的牧民們,每年這個時間,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據說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 慶祝方式

這一節日開始,不管是陽光明媚還是陰天,也不管是城鎮、鄉村、牧區的男女老少都要到河邊游泳,盡情地在水中嬉玩,洗凈身上的污垢,并攜家中所需清洗的如:氆氌、地毯、卡墊等東西,時之迎接這一年吉祥如意,祈求水神給予再生或健康,更好地面對美好的生活。

■ 拉薩的沐浴節

三五成群的拉薩人來到拉薩河邊,在開闊的石灘上一邊洗澡,一邊嬉鬧。一般藏族老百姓沐浴節期間每天都要到河邊去,第一天洗澡一般很認真,此后每天濕一濕頭發和腳,到了第七天再認真洗一次。

藏歷的7月上旬,高原雨季剛過,風和日麗,陽光燦爛,勤勞質樸的藏族人民成群結隊,闔家而出,扶老攜幼,紛紛前往河水之濱,白天洗衣物,等夜晚棄山星高懸頭頂之時,就盡情地嬉水游泳,洗刷一年的風塵。

藏歷氣象學上說,每年秋天到來,棄山星照亮整個西藏高原,此時雨季剛過,水質甚好。初秋之水有八大優點: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沐浴周期間到江河沐浴,“如同藥浴”。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成人電子小報范文下一篇:陳情表知識點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