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哲學社會科學論文

2022-05-15

本論文主題涵蓋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哲學社會科學論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摘要】哲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人、人類社會的科學,以馬列主義為指導,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以中國當前的客觀實際為導向,利用哲學社會科學中包含的豐富的優秀文化和鮮明的價值理念,深度挖掘其在育人成人、引領價值、改造思想、傳播文化方面的科學功能,對于當今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篇:哲學社會科學論文

從科學革命中的哲學思維看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摘要]科學革命是新理論取代舊理論的范式轉換,其中最為關鍵和核心的部分是確立不同于舊理論的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被科學共同體所接受。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的建立,是為數不多的進行哲學思維的科學家完成的;不在科學危機時期、不在哲學思維層面上工作,科學家不可能完成科學革命。這并不是說科學家的工作要接受哲學家思想的指導,而是說科學家要完成科學革命,必須做哲學家的并且是哲學家做不了的創造性工作。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關系是“為什么的問題”與“怎么樣的問題”之間的關系;一門具體科學不論是在創立時期還是其革命時期,與哲學之間都是這樣的關系。

[關鍵詞]科學革命;哲學思維;常規科學;科學危機;范式轉換

在近代自然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之前,一切學問或學術可以說都在哲學這一母體內孕育和成長。那么,當自然科學以及其他學科逐步從哲學這一母體分娩并走上自身發展道路之后,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各門科學,能脫離哲學及其思維方式而獨立發展嗎?或者說各門科學與哲學之間那個連接胎兒和母體的“臍帶”真的能被剪斷或真的被剪斷了嗎?這是一個過去和當代任何一門學科或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必須面對并要加以認清的問題,否則任何一門學科或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難以實現。本文力求從自然科學發展中的科學革命及其思維過程角度來探索這個問題。

一、科學革命及其實質

所謂“科學革命”,是指“一種整體性的革命,這既可以針對整個科學而言,也可以針對某一學科而言。至于某一學科內部某個理論體系中的個別科學觀念的變化,我們一般不稱其為科學革命,而把它視為科學觀念的局部變革(也有人稱之為‘局部革命’或‘小型革命’)。這種變革雖然也是科學觀念的部分質變,但并未引起整個科學觀念的根本質變和整體質變”。這里所說的“科學革命”,“其最極端、最易于識別的形式可以用哥白尼主義、達爾文主義和愛因斯坦主義的出現作為例證——在這種事件中,一個科學共同體放棄一種長期看待世界、探索科學的方式,轉而支持另一種往往不相容的探索這個科學的進路”。例如,拉瓦錫的氧化說取代燃素說所帶來的化學革命,物理學中牛頓革命和愛因斯坦革命及其所帶來的相應的整個科學革命,等等。

最早明確提及科學革命的思想家也許是彭加勒。在1905年,他就敏銳地洞察到物理學危機和革命的征兆,并對它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論證。李醒民把彭加勒關于科學革命的基本觀點概括為:(1)由于新實驗與舊理論的尖銳沖突,物理學已處于危機之中;(2)危機能加速物理學的根本變革,是物理學進入新階段的前兆;(3)要擺脫危機,就要在新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重新改造物理學。由此,可以得出結論:(1)科學革命是新的科學理論代替舊的科學理論,并且新理論與舊理論有根本的不同,是理論的根本變革,即科學理論發生根本的質變和飛躍;(2)科學革命前有一個危機時期,它是新實驗與舊理論的尖銳沖突,即舊理論處于危機之中。

繼承并發揮了彭加勒科學革命思想中科學理論質變和飛躍思想的科學革命論者是波普爾。他把科學看做人類心靈的探險事業,認為科學的本質就在于永無止境的探索。他把問題作為整個科學探索的起點,運用“證偽”或“否證”概念,把科學看做四階段的發展:P,(問題1)→TT(試探性理論)→E(消除錯誤)→P2(問題2)??茖W探索和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周而復始、永無止境的過程。

然而,庫恩不滿意波普爾把理論看做科學變革實體的思想,認為波普爾“過分集中注意了科學理論的革命性變革”,“只是盯住科學發展中的非常規事件或革命事件”,“把科學事業中非經常性的革命部分的特點賦予了整個科學事業”;應該更強調常規科學的作用,因為“正是常規科學而不是非常規科學,最能把科學同其他活動區別開來”。當然,庫恩也繼承和發揮了彭加勒的科學革命前有一個危機時期即舊理論處于危機之中的思想。在這一點上,彭加勒、波普爾和庫恩是一致的,“都強調新理論拋棄并取代了與之不相容的舊理論的革命過程”。

可以說,庫恩的科學革命思想是對彭加勒科學革命思想的具體展開和深化。他對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更為動態、細致的描述模式:前科學一常規科學一危機一科學革命一新的常規科學一十……在庫恩的描述模式中,常規科學就是有確定的范式并在范式指導下的有固定套路和方法的解題活動;危機是出現反常——原有范式下不能解決的實驗和現象,是隨著反常的增多而產生的對原有范式的懷疑和動搖;革命是新理論的產生并取代舊理論而成為新的范式;因而革命是范式的轉變——新范式取代舊范式。其中,常規科學中出現的反常以及所引發的危機是科學革命不可或缺的前奏。

庫恩對科學革命與常規科學、反常、危機之間的辨證發展關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庫恩看來,在常規科學時期,“科學家不是革新者,而是解決疑難的人,他所集中注意的疑難,恰恰是他相信在現有科學傳統范圍中既能表述、也能解決的”。“然而——問題就在這里——受這種傳統束縛的研究工作,最終的結果還是一定會改變這個傳統。幾次三番地連續致力于闡述公認的現行傳統,最終還是會在基本理論中、在問題領域以及在科學標準中出現一種變換,即我以前所說的科學革命。”可是,常規科學研究為什么“更能產生打破傳統的新事物”?“這是因為,任何其他類型的工作都不能這么容易通過注意力的長期集中而找到困難的所在和危機的原因,而基礎科學最根本的進展正是依賴于對這種困難和危機的認識上”。庫恩認識到,當“理論碰到了麻煩……科學家需要徹底依附于一種傳統,但要取得完全成功又必須與之決裂。部分是由于科學家常規研究的問題性質,要求這樣的依附。我們已看到,這通常都是一些深奧的疑難,疑難的挑戰性并不在于解答所揭示的內容,而在于為提出任何解答都有待克服的技巧上的困難。人們只有確信的確存在一種可以由創造能力揭示的解,才能研究這些問題,也只有現有的理論才有可能保證這種信心。只有理論給大多數常規研究題目以意義。懷疑理論,往往也就是懷疑構成常規研究的復雜的專門疑難是否真有一個解”。因而,在庫恩看來,常規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完善現有范式,而非發明新范式。只有當這種完善工作失敗后,科學家才會遭遇第三類現象,即公認的反?,F象,其特征是無法被現有范式同化。只有這類現象才會促成新理論的發明”。而且“反常只在范式提供的背景下顯示出來。范式越精確,涵蓋面越廣,那么它作為對反常的一個指示器就越靈敏……范式不會太輕易地被拋棄,科學家將不會輕易地被反常煩擾,因而導致范式改變的反常必須對現存知識體系的核心提出挑戰……常規科學具有強烈的傳統性質,也標志著這種傳統的追求為常規開展自身的變化徹底地鋪設了道路”。

從常規科學到科學危機再到科學革命,其間有不可分離的張力和辨證推進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沒有常規科學研究的推進就不可能有科學危機,而沒有科學危機也就不可能有科學革命的發生。因此,“富有成果的科學家也必須是個傳統主義者,他很樂于用已有規則玩復雜的游戲,以便成為一個發現用來玩游戲的新規則和新棋子的成功的革新家”。庫恩還用發散和收斂之間的相互補充及其張力來形象地描述常規科學與科學革命之間的關系。他說:“科學發現和發明本質上通常都是革命的。因此,它們確實要求思想靈活、思想開放,這是發散式思想家的特點……如果不是大量科學家具有高度思想靈活和思想開放的特性,就不會有科學革命,也很少有科學進步。”然而,“常規研究,甚至是最好的常規研究,也是一種高度收斂的活動,它的基礎牢固地建立在從科學教育中獲得的一致意見上,這種一致意見又在以后專業研究的生活中得到加強??梢钥隙?,在典型情況下,這種收斂式的或者說受一致意見制約的研究工作終將導致革命……收斂式研究的持久時期正是革命轉換所必不可少的準備。”從庫恩的描述可以看出,收斂式的常規科學研究是革命發生的不可或缺的準備,沒有持久的常規科學研究,也就不可能發現和應對反常和危機,也就不可能有科學革命和科學的進步。“科學研究只有牢固地扎根于當代科學傳統之中,才能打破舊傳統,建立新傳統。這就是為什么我要談到一種隱含在科學研究之中的‘必要的張力’。”

顯然,庫恩的核心問題是科學革命,但他著墨的重點卻在常規科學上,強調常規科學研究的持久和堅定所導致的物極必反的效力——舊范式的突破而導致科學革命。因此,在庫恩的思想中,不論是常規科學、反常、危機還是科學革命,都是圍繞范式而展開的。常規科學是范式不變并在范式指導下的解題活動;危機是范式的動搖;科學革命是范式的轉換。

總之,科學革命是新理論取代舊理論,是新范式取代舊范式的范式轉換,這是一個從常規科學到出現反常再到危機并最終實現科學革命的持續發展的過程。

二、哲學思維貫穿科學革命始終

上述分析表明:從形式上看,科學革命是有與舊理論根本不同的新理論的產生,是有不同于舊范式的新范式的產生和確立。那么,新理論與舊理論的根本不同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呢?

對此,李醒民在總結諸多科學哲學家關于科學理論的要素和結構的論述基礎上,認為“成熟的或高級的科學理論是由科學公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導出命題或科學定律、科學事實(感覺經驗和觀察資料的科學陳述)三大要素組成的嚴密的邏輯演繹體系。”其中,科學公理是科學理論的邏輯前提或概念框架,是科學理論大廈的建筑基礎,離開它們,科學理論就失去賴以立足的基礎和進一步展開的依據,就根本無從建立起來。也就是說,科學理論的更新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的更新,是創建出比原有科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更適合于自然對象、具有更大解釋力的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的過程。因此,要進行科學革命,必然要有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的創立,這是前提,也是最為關鍵之點。也可以說,建立在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基礎上而形成的新理論及其被科學共同體所接受,就實現了科學革命。在李醒民看來,科學的概念基礎和基本假設是科學理論賴以立足的本體論和邏輯基礎。“在科學理論的更迭中,特別是在科學史上為數不多的科學革命中,摧毀的正是這個基礎,而不是別的”;“在科學革命中,科學家用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取代了舊的科學公理,比如用牛頓力學的公理基礎取代亞里士多德的概念框架和分類范疇,用相對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取代牛頓力學的公理基礎,這就是所謂的范式轉換”。對此,愛因斯坦也認為,在面臨科學革命時,“整個物理學的基礎可能需要從根本上加以改造”;“我們關于物理實在的觀念絕不會是最終的。為了以邏輯上最完善的方式來正確地處理所知覺到的事實,我們必須經常準備改變物理學的公理基礎”。

那么,什么樣的科學家才能擔當此任(改變科學理論的公理基礎)呢?答案是:只有那些有意識地對科學所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哲學思維、在哲學思維的層面上工作的少數科學家。事實上,具體的科學理論都有特定的哲學世界觀為其基礎,要建立新的科學理論就必須找到新的哲學世界觀作為其基礎;而新的哲學世界觀的形成,必須在比科學理論層次更高的、哲學世界觀的層面上來思考問題,它不再是科學層面上的問題,而是更高、更抽象的哲學思維層面上的問題了。

在哲學思維層面上,范式不僅包括科學理論的公設,而且也包括關于這些公設必須適合的世界的預設,關于它們應該如何適合那個世界的預設,關于試圖使它們適合的恰當步驟和判斷何時是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標準的預設,這些都與哲學世界觀層面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相聯系。這依賴于人的整體論(wholism),“整體論導致與傳統觀點的巨大差異。所謂的整體論,我意指下述觀點:組成部分融入這樣的統一體,以至于即使部分本身的性質也受到那個統一體的影響。整體的性質在某種意義上是部分本身的性質的決定因素。庫恩的整體論奠基于整體論的感知理論和整體論的(或融貫論的)意義理論。”對此,馬根瑙(H,Margenau)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在頂端一級,我們遇到所謂的原始經驗(protocol experience),即感覺材料、觀察,它們無凝聚力,本身沒有秩序,需要用在原始領域沒有直接給出的輔助概念(supplementary con—cepts)來“說明”或理論化;說明包含著概念化的程序,處于原始經驗之下的一級結構;在底部,每一門科學都顯示出十分普遍的命題,它們被稱為公理或公設;無論給定的科學在給定時刻的公理是什么,它們都通過演繹的形式分析導出高一級的即較少的普遍的命題,通常稱它們為定律或定理;由定律或定理還可以推出比較特殊的推論;這些推論借助對應規則與經驗資料聯系,以決定其去留。

關于此,庫恩有經典的闡述:“在公認的危機時期,科學家常常轉向哲學分析,以作為解開他們領域中的謎的工具??茖W家通常并不需要當哲學家,也不想當哲學家。的確,常規科學通常與創造性的哲學保持一段距離,而且這可能有充分的理由。在常規研究工作中能夠利用范式作為模型進行時,就無須使規則和假定弄得很清楚明白……由哲學分析所找出的整套規則,甚至也并不非要不可。但這不是說,尋找假定(甚至是不存在的假定)不可能是削弱心理上的傳統束縛、并為新傳統提供基礎的一條有效途徑。17世紀牛頓物理學的突現,20世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突現,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兩者都以相同時代研究傳統的基本哲學分析為先導和相伴隨的。在這兩個時期,所謂的思想實驗在研究的進步中起到如此重要的批判作用,也不是偶然的。”在此,庫恩表達了這樣幾層意思:(1)在常規科學時期,科學與哲學保持距離,科學家不做哲學家的事,也不想當哲學家;(2)在危機時期,科學家常常轉向哲學分析,并且這種哲學分析是擺脫舊傳統建立新傳統的有效工具和途徑;(3)牛頓物理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的科學革命,都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這種哲學層面上對問題的分析,也必須結合原有科學理論背后的哲學世界觀問題來進行,即挖掘并揭示原有科學理論與其背后的哲學世界觀的深層關系。這一點,庫恩也進行了闡述,認為“在成熟科學中,新理論以及越來越新奇的發現不能從頭誕生。相反,它們是從舊理論中涌現的,是關于世界應包含什么現象和不應包含什么現象的舊信念的母體中涌現的。通常這種新奇事物太過于奧妙莫測,引不起未受很多科學訓練的人的注意。即使受過相當的訓練……更為可能的是,即使敢于闖進這些領域的科學家,僅僅依賴于他接受新現象的能力以及對新的組織模式的靈活性,也將一事無成。倒不如說他會使他的學科退回到意見尚未一致或自然狀態的歷史階段。”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科學革命實際上是形成科學理論基本概念、基本假說、評價標準、思維方式的變化,是哲學世界觀的改變。因此,科學革命是一場科學觀念和思維方法的徹底重建。當然,科學革命并沒有拋棄已有的經驗材料和經驗知識,只是改變理解原有材料和知識的方式和規則:“科學革命打碎的只是科學理論的舊框架,摧毀的只是科學的舊基礎。”

因此,從本質上看,如何實現科學革命——基本假設的革命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變革,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只是在自然科學中它是由科學家來表述、刻畫和解決的。純粹的哲學家很難解決這些專業內的科學問題。但是,專業的科學家如果還在原有范式指導下工作而不進行哲學創新思維,也是不能實現科學中的革命的(這并不是說,在科學危機時期,科學家要接受哲學家的指導而從事科學研究;而是說,如果科學家在該學科中不進行本體論和方法論的思考和創新,從而打破原有范式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禁錮,是不可能實現科學理論創新即科學革命的)。所以,在科學革命中,科學家就是在做哲學的工作??茖W家和哲學家都提出某種本體論和方法論,但哲學家要對這種本體論和方法論進行展開和論證,而科學家的工作是把新的本體論和方法論即科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具體化為新學科的理論并用實驗加以檢驗。這恰如查爾默斯所說,“對基本原則進行持續的批判,最恰當地說,是哲學而非科學所具有的特征”。而對基本原則進行持續的批判,只能是少數的具有哲學思維能力的科學家所進行的工作??茖W家“經常不能”完成新舊范式的轉變,而且,即使那些有哲學思維能力的科學家,如果科學不處于危機中,他們也不能進行或完成科學革命。因而,“替代理論的發明恰恰是科學家們很少做的,除非在其科學發展的前范式階段和在其后演變期間非常特殊的場合”。在一個學科內,如果像波普爾“猜想和反駁”的方法所表征的那樣,不斷地對基本原則提出質疑,那么該學科就不可能取得重大進步。這是因為那些原則沒有足夠長的不受到挑戰的時間使專門的工作得以完成。雖然愛因斯坦憑借他所具有的創造性和勇氣對物理學的一些基本原則進行了挑戰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我們不應忽視這一事實:正是經過在牛頓范式框架內200年的逐一的具體工作,以及在電磁學理論內100年的工作,才揭示出愛因斯坦將會認識到并且用他的相對論來解決的問題。

因而,“在科學革命中,科學家用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取代舊的科學公理”。在波普爾看來,科學革命就是一個科學理論被另一個科學理論所取代,就是一組主張被另一組不同的主張代替;同樣,庫恩也認為,一場科學革命不僅涉及一般定律的變化,也涉及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變化,還涉及在那些評價理論時所要持有的標準的變化。

總之,科學革命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革命包含在危機及解決危機的艱難的探索過程之中,沒有對危機和解決危機的探索,就沒有科學革命。這一過程,必須打破原有常規科學時期的科學觀念,并創立新的科學觀念,即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并建立新的理論范式,才能最終實現。而“獲得新范式、做出這些基本發明的人,幾乎總是非常年輕的人,或者新進入一個其范式將由它們所改變的領域的人,也許對此不需要再做更明確的說明,因為很明顯,他們很少在以前的實踐中受常規科學傳統規則的束縛,他們特別有可能看出,那些規則已經不再適用了,并且去設計出另一套規則代替它們。”

即使在有不同理論競爭對手的威脅時,科學家的哲學思考也是必要的。由于常規科學時期科學家接受訓練的方式以及他們若想有效地工作就必須接受的訓練的方式,他們對他們在其中工作的范式的確切性質,將是一無所知的,也無法加以闡述;但當一個范式受到某個競爭對手的威脅時,他們就必須努力清楚地說明一個范式中所包含的普遍定律以及形而上學原則和方法論原則,以便保護它們免遭有威脅的新范式中的那些替代者的傷害。庫恩總結說,“科學家面臨反?;蛭C,都要對現在范式采取一種不同的態度,而且他們所做研究的性質也將相應地發生變化。相互競爭的方案的增加,做任何嘗試的意愿,明確不滿的表示,對哲學的求助,對基礎的爭論,所有這一切都是從常規研究轉向非常規研究的征兆”。當人們認為反常正在給某個范式提出嚴重問題時,一個“明顯的無專業安全感”的時期便來臨了。此時,常規科學家開始進行哲學和形而上學的爭論,并且試圖依據哲學論據為他們的創新辯護。

三、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事實上,科學革命不但沒有改變科學與哲學之間原有的生成關系,從某種程度上看反而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了這種生成關系。從這方面看,具體科學不但是從哲學這一母體中生發出來的,而且在它獨立后的每一次的科學革命中,都要回到哲學思維的層面才能得以完成??梢哉f,具體科學的每一次重大發展(科學革命)都是借助于哲學思維(哲學世界觀的改變而形成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來完成的。

其實,理論思維,就是確立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然后形成判斷、推理的過程;沒有這種從概念到判斷、再到推理的過程,就沒有理論及其理論思維??茖W理論的發展就是基本概念的邏輯展開,就是圍繞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的建構而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理論的關鍵和核心就是確立并描述各種范疇如何圍繞基本概念而展開并得出結論的??梢哉f,由基本概念構成的理論的邏輯基礎決定著這個理論的本質以及它在認識對象上可能達到的程度。概念是科學理論大廈的基石,基本概念及其關系構成了科學理論的邏輯基礎。而哲學思維是科學革命的酵母,無論是在科學的創立之時還是在科學危機以及科學革命時期,哲學思維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按照馬克思從“抽象到具體”的上升方法,科學理論的邏輯展開必須不斷地與現實對象接觸;從理論的抽象的一般到它的任何一個具體形態,都必須有中間環節作為對應原理,即科學理論的結構形式是由抽象一般、經驗具體和中間環節構成的演繹的邏輯體系。

于是,科學和哲學的關系,可以具體地表述為:一切科學的最基礎部分、也是最深處,都是哲學問題,都必須進行哲學思考。有人把哲學看做概念思維,是很準確的。哲學就是形成對認識對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而推理、演算和驗證就成了具體科學的事了。因而,在哲學和科學之間永遠保有切不斷的“臍帶”,科學借助這一“臍帶”從哲學母體中不斷獲得新生的根基和養分;哲學通過這一“臍帶”,從各門豐富發展的科學理論中不斷獲得重生的形式。按庫恩的說法就是:“恰恰是拋棄批判性對話才是轉變到科學的標志。一個領域一旦轉變成為科學,只有在基礎搖曳的危機時刻才會出現這種批判性對話。只有對相互競爭的理論必須進行選擇時,科學家的行動才像是哲學家。”

更一般地說,哲學是回答為什么(why)的問題,而科學是回答怎么樣(how)的問題。前者是講道理、講原理的學問,后者是講機制、講理論的學問;機制、理論來自于道理和原理,沒有道理和原理就沒有機制和理論。就像地基和大樓的關系一樣,有什么的地基才能建起什么樣的大樓,大樓是由地基決定的;但從思考建什么樣大樓的角度看,也可以說,要想建造什么樣的大樓,就要思考打造什么樣的地基的問題。一個是大樓與地基的原理關系問題,一個是如何造大樓的機制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并不一定要認識為什么的問題,才能回答怎么樣的問題;但解決了怎么樣的問題,一定包含著對其中為什么問題的正確的原則性理解,即隱含了對為什么問題的原理的理解,雖然我們并不一定知道其中的具體的原理是什么。在科學革命中,科學家從怎么樣的問題回到為什么的問題,即從建什么樣的大樓回到要建什么樣的地基的問題;而在常規科學中,科學家面對的是在一定的地基上如何具體建造大樓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一般地說,哲學家做的是打地基的工作,而科學家做的是在一定的地基上如何建大樓的工作;但在不得不推倒舊大樓而建造更高的新大樓時,問題首先還得回到建造合適的地基問題上,雖然這時的工作還得由科學家來做,但科學家必須在哲學家工作的意義上展開工作,否則他將一事無成。并且這樣的工作,也只能由少數的、有哲學家頭腦的科學家來完成。

當然,科學家也許不是自覺的哲學家,也無需關心專門的哲學問題;但科學家在思考那些對科學理論的創立具有決定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說時,不得不在哲學的層面上來思考問題。這時,科學問題成了哲學問題,科學家在思考科學問題即哲學問題的時候成了哲學家。問題的重合使得科學家成了哲學家,科學家在干哲學家的事,甚至是哲學家干不了的事。因為哲學家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也只能借助科學家的科學理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每一次的科學革命即新理論的創立,都為解決重大的哲學問題提供了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持;哲學因每一次重大的科學革命而改變著自己的提問方式、表達方式和具體內容,哲學只能在科學的發展和革命中前進。但是沒有哲學思維的幫助,科學也很難有所突破、實現革命和發展。哲學和科學彼此依賴,相互推進,共同發展。當然,大部分的科學家只能做常規科學時期的科學的解題活動,并不涉及、也不關心哲學問題。只有很少的科學家,即那些在科學危機中實現突破,創立新的革命性的科學理論的人,才涉及和思考哲學問題;但他們也只是在科學問題成了哲學問題時,在科學內思考具有哲學性質的科學問題,科學家也在這樣的意義上,成了科學中的科學的哲學家。

說哲學是形而上學的本體論思考,是概念思維,是建立基本概念框架,都是可以的,實際上它是為人們思考一定的研究對象提供概念框架和基本假設,以便為具體研究提供基礎和模型;之后,具體的研究才能展開。這就是哲學與科學的一般而確切的關系了,不論是常規科學的確立,還是科學革命的完成,其中的哲學和科學的關系都是如此。具體科學從哲學中孕育并產生;它的革命式發展還要借助于哲學思維來完成。當然,這樣的科學革命,其實質還是哲學思維的革命。

(責任編輯:楊嶸均)

作者:王榮江

第二篇: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研究

【摘要】哲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人、人類社會的科學,以馬列主義為指導,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以中國當前的客觀實際為導向,利用哲學社會科學中包含的豐富的優秀文化和鮮明的價值理念,深度挖掘其在育人成人、引領價值、改造思想、傳播文化方面的科學功能,對于當今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一、哲學社會科學的涵義

(一)哲學社會科學是哲學“種子”在社會科學的“土壤”中長出的果實

哲學和社會科學,兩者在本身涵義、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與成果評價上有所區別,哲學是研究世界觀的學問,是從整體上探究世界、創造知識的過程,是強調整體性、理論思維、邏輯思辨的科學。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為研究對象,與自然科學相對,是關于社會的系統知識體系,探究社會各要素之間的必然聯系即社會規律的,是更加傾向于注重客觀結構的建構,注重實際運用的科學。

在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過程中,研究和發現兩者的共性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顯著的理論和方法論意義。一方面,哲學與社會科學理論上的交叉和方法論上的交融,不僅會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加廣泛豐富的理論研究課題,還會帶來研究方法上的進步,哲學的研究發展需要社會科學的現實成果支撐,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也包含著哲學性。另一方面,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核心本質是以人為本,兩者的研究與發展都聚焦于人民這個中心,都是為了不斷提高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程度和把握程度,為人類創造更加幸福和諧的生活而服務的。

(二)哲學社會科學找得到源頭、尋得到基礎、握得住方向

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不是從西方社會直接引進的,也不是從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照搬照抄的,而是立足于本國的歷史傳統、經濟狀況、政治素養、思想文化、道德素質等具體情況,自身孕育出來的,是找得到源頭、尋得到基礎、握得住方向的。

延續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是哲學社會科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源”,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智慧源泉、底蘊源泉、力量源泉;基礎是矢志不移地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任何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都不能偏離這條“主干道”,離開了這條“主干道”就失去了靈魂,也是必定要失敗的。意識形態關乎到黨性和國家方向,關乎道路和旗幟,關乎用什么樣的思想來教育和感染下一代;這個方向是“有的放矢”,要拿準了馬克思主義這桿箭,對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狀況,對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過去正是我們一直做到用正確的箭精準地射中目標,才不斷地完成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不斷地形成屬于中國人民的主流意識形態。

(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浸潤在中華民族的源泉中

黑格爾斷言:“只有當一個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掌握了一門科學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門科學屬于這個民族。”創新固然是重要的,但并不是要創造人民群眾欣賞不了的“學術時尚”,也不是要打造人民群眾無法摸索的“學科迷宮”,一切刻舟求劍、照貓畫虎、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無濟于事的。毛澤東指出,“我們要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連群眾說什么要什么都弄不明白,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無法開展的,我們進行的灌輸只會起到“水澆鴨背”的作用,就更不必談什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大眾化了。我們要建構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這種特色是扎根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中、具有中國大地“鄉土氣息”的話語體系。新時代下構建獨特的話語體系,必須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獲得力量,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生生不息,更好地發揮其育人成才的功能。

二、哲學社會科學擁有育人的“教尺”

哲學社會科學“以人為本”的學科屬性,其發展源自于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的本質特點,決定了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要發揮其育人成才的作用。

(一)以人為本的學科屬性決定了它與人的融合性高

1.哲學社會科學關注的是社會中的人民群眾。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不是憑空想象或是任意捏造的,不是“思想的思想”的結果,其研究是有現實根據和現實意義的。哲學社會科學把構成社會的人和人構成的社會作為其關注的核心要素,研究人的社會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人與社會的運動變化發展等。馬克思指出,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人的勞動實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人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并最終實現自我解放。哲學社會科學若是脫離了人類社會,脫離了人類的勞動實踐,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逐漸失去發展的方向,失去其在人類社會中的影響力,并逐漸喪失生命力。

2.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將哲學社會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理論研究成果的來源是人們客觀的實踐活動。人們通過對實踐規律的把握、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對實踐方式的創造獲得了新的認識,用以進一步指導今后的實踐,正是在人們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獲得了對整個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

3.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是為了人民的發展。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是具有方向性的,其改造人教育人的功能是具有階級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著眼于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建設世界、改造社會的能力。為實現社會個體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整體的全面發展同心同向,要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對人的感染力、引導力、影響力。

(二)鮮明的價值導向性決定了它引領人的方向性強

哲學社會科學的特殊性在于它除了像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那樣傳授人們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它引導社會成員形成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其理論功能是具有階級性質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階級性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區別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地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扎根于中國大地,其所要建構的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容易理解的具有“本土氣息”的獨特話語體系;其所聚焦的是如何在是改革開放的新考驗、全球化的新挑戰、“和平演變”的新形勢下引領中國人民的思想、堅定中國人民的立場、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號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的價值導向性在于它促使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堅定共同的方向、凝聚共同的力量,為全國人民的努力奮斗提供了前進方向和精神力量。

(三)豐富的知識性決定了它教育人的豐富內容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豐富多元的知識內涵,匯聚了各個領域各個方向的優秀成果,其本身的知識性決定了它具有育人功能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所蘊含的關于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辯證法的規律和范疇、認識世界的理論、社會歷史形態更替的規律、資本主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等,都是當今時代的中國人民特別是中國青年所要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它為我們通過實踐去推動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廣泛而深厚的、涉及客觀物質世界各個領域的理論知識,并引導我們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獲得著眼于當前中國實際、結合當前時代背景、聚焦當前歷史任務的新知識、新觀點、新理念。既為我們奠定學問的基礎,又不斷地引領我們探討新學問,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蘊含了巨大的知識儲備和創新能量,是我們不斷學習進步的“智庫源泉”和“動力車間”。

三、哲學社會科學是多功能的“教尺”

(一)鋪設中國青年走向先進的“主干道”

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中國青年提出了要求,提出當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重任、勇于砥礪奮斗、錘煉品德修為,指明了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中國青年如何不辱使命、砥礪前行的奮斗方向。

1.培育中國青年堅定的政治立場。毛澤東指出,青年擁有科學文化知識和政治敏銳性,是走在革命前端的一群人。中國青年在百年前就展現出自己先進革命的本性,中國共產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改造中國人民特別是中國青年的思想。不斷經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大眾化形成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向中國青年灌輸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促使中國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圩?。當今世界意識形態多元化,國外的各種社會思潮不斷企圖侵襲我們的思想陣地,我們在接受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同時必須堅定自身的政治立場,抵御各種錯誤腐朽的思潮。哲學社會科學在中國青年思想成熟的過程中要起到立旗幟、把方向、穩基調的作用。

2.錘煉中國青年品德修為。在當今的教育體制中,德育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哲學社會科學不但具有價值引導功能,還為當代中國青年的道德品質、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提供了一套完整系統的評價標準,促進中國青年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規范、自我教育。包含國家、社會、人民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是這種價值評判體系的凝練表達,青年處于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對于什么是正義、什么是丑惡、什么是先進、什么是落后要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哲學社會科學要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將這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稱”平衡于中國青年的心中。

3.建造中國青年的格局大廈。中國青年不僅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品質,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人生境界”更是通向更高平臺的鑰匙,處在思潮前沿的青年們要有開闊的人生視野和寬廣的人生格局,樹立遠大理想,既著眼于未來又立足于當下。哲學社會科學中包含的透析時代的銳利視角和觀察世界的宏大視野有助于培養中國青年正確的奮斗觀、幸福觀、價值觀,使其在前進道路上走得準、走得穩,不斷提升人生境界。

(二)推動社會的“蒸汽機”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社會、來源于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最終能夠為人所用作用于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

首先,哲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一個個具體的人是如何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而一個完整的社會又是如何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哲學社會科學對社會各領域都進行了整體性的分析研究。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發現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進而轉化成為巨大的社會物質力量,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所探究到的人類社會運動變化的發展規律,對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和諧社會的形成具有指導意義。

其次,哲學社會科學是立足當代實際、著眼社會和民族的未來,不斷為解決現有社會的基本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的科學。自然科學實踐水平的高低與同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直接同步的,而哲學社會科學是在一次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得到檢驗和發展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自然科學的進步為其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樣也需要哲學社會科學來提供發展動力、理論支持和方向把控。

最后,哲學社會科學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變遷過程中起到過實際作用的科學??v觀人類社會的歷史,從歐洲的文藝復興、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產主義,到當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思想的先導引發了一個時代的變革。社會的發展自然需要“蒸汽機”“電動機”和互聯網的推動,需要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徹底革命,但縱觀人類歷史特別是中國的近代史,偉大的思想理論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形成毛澤東思想,到改革開放后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對中國的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起到了指引作用,說明哲學社會科學在服務社會方面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三)彰顯文化自信的“揚聲器”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過去那種在經濟體量、科學技術、軍事實力、金融地位上的較量,更加體現在這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上。要實現民族復興,不僅要在經濟、科技、軍事上崛起,更要使中華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必須大力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手段。西方世界與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雖不見刀光劍影,但依舊是一場場腥風血雨的斗爭,如果不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一旦意識形態領域、文化領域的主陣地被其他思潮占據,就會嚴重干擾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爭奪文化領域的世界話語權,就要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中華文化的“揚聲器”,充分發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引領和文化傳播的作用,不斷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人民宣揚中國人民的歷史底蘊、精神品質、民族精神和價值取向。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充分從歷史民族文化資源中發掘有益于當代的思想資源,面向中國實際,同時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向世界人民進行闡釋和交流,促進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提升中國在世界文化領域的話語權,以更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充分利用哲學社會科學在育人成人、引領價值、改造思想、傳播文化方面的科學功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叢蘭.哲學社會科學的涵義辨析[J].西安工業大學學報,2019,39(03):352-358.

[2][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謝伏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2019(05):4-22+204.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李偉.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國研智庫論壇2014”年會上的主題演講[J].中國發展觀察,2014(10):4-7.

[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2).

[7]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六點要求[J].企業與文化,2019(03):4-5.

[8]邱德勝.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服務屬性[J].重慶社會科學,2015(07):115-120.

[9]江應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構想[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01):17-24.

[10]庫恩(RobertLawrenceKuhn).習近平正帶領中國以更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N].中國日報,2015-01-12.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作者:蔣詞恩

第三篇: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問題研究述評

[作者簡介]熊文(1975-),男,湖北黃岡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摘要]國內學界依然沿用存在爭議的哲學社會科學這一提法來討論相關創新問題;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內涵規定存在著重普遍性、輕特殊性及個體性的問題,且與自然科學創新難于劃清界限;存在著把哲學社會科學的一般功能、意義與其創新的功能、意義等同的傾向;對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一般特點存在分歧,闡述內在特點的較少;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主要存在學術環境不佳、學術人才匱乏兩個基本問題,亟須從認真研究創造性思維本身和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的自有特點和規律兩個方面進行突破。

[關鍵詞]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問題的討論較為熱烈,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F將討論的問題及人們提出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對哲學社會科學提法的異議

在討論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問題的時候,一些學者首先對于把哲學與社會科學相提并論表達了異議。

有學者認為,哲學的內容既有自然界,也有人類社會,是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上的科學,完全可以獨立,自成一體。它之所以同社會科學結合在一起,一是由于它的規模無法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比,二是由于習慣上它屬于文科,同社會科學的關系遠比同自然科學的關系密切。

有些學者提出哲學社會科學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較小,看不出為什么單只把哲學而不把其它人文科學拿來與社會科學并列。他們認為,把哲學社會科學這一提法改為人文社會科學較妥,這樣可以較好地概括非自然科學的其它學科。

也有學者提出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足鼎立的觀點,可是這一提法面臨質疑:“人文科學”的概念是很含糊的,它研究的對象到底是什么?與社會科學有何根本區別?哲學只研究人文,不研究自然嗎?如果人文科學研究人類社會,那么它就是社會科學,何必多此一詞?如果它專門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用以指稱文學還可以,用以指稱哲學與史學就不確切了,因為哲學與史學的研究對象不限于精神世界。但大多數學者依然沿用哲學社會科學這一提法來討論更為核心的創新問題。

(二)對創新概念本身的追溯與反思

對于創新概念的緣起和發展,學者們進行了追溯與反思。

雖然創新現象在人類的生產實踐與社會生活中源遠流長,但遲至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才開始把創新作為一個專門課題加以研究。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的概念。他將創新與經濟發展等同起來,并把創新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認為發明與創新有所不同,發明在先,創新在后,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創新則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內生變量,科學和發明則是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外生變量,因而企業的創新活動是一個從外生向內生并通過市場轉化為經濟效益的過程,這就是后來被英國經濟學家弗里曼所概括的“熊彼特技術創新模型Ⅰ”。1943年,熊彼特對他的創新觀點作了補充,認為外生的科學技術與內生的科學技術(主要指企業內部的研發活動)的有機結合,是推動企業實現創新效益的重要條件,這些補充后來被一些經濟學家概括為“熊彼特技術創新模型Ⅱ”。

但是,僅僅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剖析或透視創新現象顯然是狹隘的。例如,德魯克認為,“創新并非必須在技術方面”,“創新的行動就是賦予資源以創造財富的新能力”。199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指出,創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在任何經濟部門都可能發生,所以“創新包括了科學、技術、組織、金融和商業的一系列活動”。1993年,美國學者艾米頓正式提出“知識創新”的概念,認為“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跨學科、跨行業、跨國家的合作,研究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其研究成果加速了新思想的創造、流動和應用,這就是知識創新。”

對于創新的特點,代表性觀點將其概括為四點:(1)創新是人類特有的創造性勞動的體現,是人的創造力的激發與釋放。(2)創新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蘊含風險并極具挑戰性的超越過程。(3)創新是一項網絡化的系統工程,可以發生在創造性活動的各個環節。(4)從國家層次考察創新過程,關鍵是要把注意力放在“系統失效”的薄弱環節。

對于什么是創新活動,有學者認為人的活動可分為兩類:一是有相當的風險和可能失敗的創造性、革新性的活動;一是較為安全也容易成功的重復性、守成性的活動。從根本上看,既需要智力又需要勇氣的創造性、革新性的活動更能體現人之為人的特性,而真正的創造就是創新。

不少學者看到了在當代社會中創新活動所遭遇到的“現代性困局”:本來,創新方向的確定、創新活動的開展,都依賴特有文化的性質與結構尤其是它的內在張力。創新作為人的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活動,始終有一個是否合理即是否體現人的自成目的性、體現人的尺度與自然尺度的統一問題??稍诂F代社會中,豐厚的利潤和激烈的競爭卻充當了發展的有力杠桿,也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發明創造與經濟管理研究的主要內驅力。由于大多數學者關注的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這一具體的創新問題,但對此,卻討論得既不多,也不充分。

(三)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內涵問題

學者們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內涵基本上是從一般規定和具體規定兩個方面來進行界定的。

首先,就一般規定而言,其代表性觀點可概括為五個方面:(1)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實踐,對前人的基本理論觀點進行創造性的豐富和發展,作出符合時代和實踐要求的新的闡釋和說明。(2)運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入地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回答新的實際問題,探索新的發展規律。(3)根據社會實踐規律,適應社會發展趨勢,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理論假說,并科學地闡述將理論假說變為社會實踐的道理。(4)積極吸納自然科學以及其他一切學科門類的豐富營養,深入借鑒世界各國的社會科學成就,站在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前列,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實現傳統社會科學從內容到形式的自我超越和突破。(5)大膽改革傳統的研究方法,實現研究方法的創新。

其次,就具體規定而言,其代表性觀點也概括為五個方面:(1)方法性層面的創新。(2)原創性理論層面的創新。(3)對理論作補充、豐富、論證和發揮層面的創新。(4)對前人理論觀點進行重新梳理層面的創新。(5)辨證否定、批判性層面的創新,其側重點是在批判和否定中蘊含著新的肯定。

此外,也有學者將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進一步抽象概括為四種:原創性的理論創新、更替性的理論創新、增添性的理論創新和具體化的理論創新。

就以上對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內涵的規定來看,從哲學社會科學本身的規定與特點出發,對其創新行為進行界定的尚不多見,因此,導致相關規定重普遍性,輕特殊性、個體性,同時,也導致與自然科學創新之間難以劃清界限。

(四)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功能與意義

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功能與意義的研究,存在著宏觀和微觀兩種視角的不同。

從宏觀著眼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五點:(1)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現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2)有助于人們在準確把握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自己,腳踏實地地為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3)有助于人們根據新的實踐進行新的探索,為實踐提供新的理論指導,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并在其推動下,不斷進行科研創新、體制創新和其它創新。(4)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高層次的理論指導和支撐,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5)有助于總結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繼承和發展人類文明成果,探索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律,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

從微觀著眼研究,其代表性觀點為:(1)確保理論研究生命力的需要。(2)提高人的創造素質的需要。(3)推進科研體制改革的需要。(4)構建合理的國家創新體系的需要。(5)促進決策科學化的需要。

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在論及此問題時,都把哲學社會科學的一般功能與意義等同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功能與意義。這會產生錯覺,因為后者是前者的子集,同時也難以發現兩者之間質的差異。但當我們特別提出創新的功能與意義時,其實就已經把哲學社會科學的一般功能與意義進一步具體化了。

(五)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特點

綜合近年來學界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特點的討論,可以概括為以下10點:

(1)新穎性。主要表現在:發現新事實、提出新假說、做出新解釋、構成新體系、找到新方法。

(2)獨特性。具體表現在:在材料的組織或挖掘整理方面別具特色、在思想的表達或論證風格方面一枝獨秀、在研究方法的選擇或技術、手段的使用方面與眾不同、在認識成果的社會化應用或轉化方面獨辟門徑并獨顯其效、在為決策服務方面有獨到見解并收到獨特成效。

其它8個特點分別為:超越性、時代性、規律性、突破性、歷史性、階級性、民族性和獨立人格與鮮明個性。

有學者通過對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過程的內在分析,將其特點概括為三點:(1)以社會需要為核心的創新理論是社會科學創新的本質特征。社會存在中的任何因素、任何規律,都只有通過社會需要才能成為活的因素。(2)以超越社會現實為前提,重建對文化資源的使用模式,是社會科學創新的重要特征。(3)以新技術為依托開發公共領域,是社會科學創新的時代特征。

對于以上個別特點,學者們也存在著不同觀點。如超越性,在哲學界就有人提出學術不存在超越,大家認識真理只是從不同的方向在接近圓心,在林中摸索路徑而已,不存在誰超越誰的問題。此外還有階級性、個性等,也存在爭議。同時,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內在特點的闡述目前還不多見。

(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面臨的問題

學者們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面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七個方面:(1)思想保守,追求“四平八穩”。(2)浮躁之風盛行,出現了學術“膨化”、“泡沫化”的現象。(3)理論聯系實際仍顯不足。(4)發揚學術民主尚不充分,政治與學術不分的現象仍有存在。(5)學術爭鳴和學術批評徒具形式。(6)不良學風、學術腐敗現象嚴重,學術道德建設亟待加強。(7)科研體制和科研管理體制尚不夠完善。

有些學者認為這七個問題可濃縮為四大問題:(1)體制問題。舊體制限制了理論工作者的首創精神、自主意識、思想視野和創新興趣,影響了驗收與評獎嚴格與公允。(2)觀念問題。傳統的實用理性造成了對社會進步的外在和單線的理解,單線進化論則反轉來強化了實用理性。(3)理論工作者的精神狀態問題?,F在,學者們的職業意識強了,但“志業”意識卻弱了。(4)學科建設問題。學科的合理劃界往往成了學科壁壘。

也有學者概括為四大內在矛盾:(1)理論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哲學社會科學只講其“理論”價值,而缺乏“使用價值”。(2)知識結構的限制與社會結構變化的非結構性矛盾。(3)社會科學的學科性研究和建設取向與社會發展、社會管理的非學科性,或者說跨學科性、跨國界性的矛盾。(4)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平面性”、“文本化”與社會發展現象“非平面性”、“超文本化”的矛盾。

還有學者關注了全球化背景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面臨的獨特挑戰,有四大問題:倫理問題、信息問題、價值問題、全球化發展問題。

上述觀點,對于哲學社會科學自身、學科建設、學者素養、外部體制環境、時代要求等方面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都有所涉及,總體看來,最突出的還是學術環境不佳,學術人才匱乏兩大基本問題。

(七)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要素、動力與內在機制

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要素、動力和內在機制,學者們的討論雖然不多,但仍提出了一些精彩觀點。

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要素,一些學者認為主要包括創新主體、創新機遇、創新環境和創新資源四大要素。

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動力,有學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1)哲學社會科學的自我揚棄。它通過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矛盾互動、社會理論與社會事實的矛盾互動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內部競爭來實現。(2)社會實踐的合理化發展趨勢的推動。社會實踐制約著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反過來指導實踐,規范實踐。(3)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主體的創造、超越與批判。

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內在機制,有學者將其概括為四點:(1)思維工具的檔次提升。思維工具的結構和功能從根本上決定著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深度和水平。思維工具分為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兩個檔次。(2)思維模式的變更。順應人文科學的發展,根據新情況、新問題,積極自覺主動地不斷突破舊模式、創立新的思維模式,是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和發展的重要機制。(3)研究范式的轉換。自覺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內容和特點而適時地更新研究范式,恰當地選擇和確立正確合理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進化機制。(4)交流方式的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交流的規模從小到大,內容由淺到深,方式上既高度分工又緊密協作發展,是促進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有效內在機理。

總之,這方面的文章和研究目前國內還不多見,可供借鑒的觀點缺乏。原因是許多學者往往將這一領域的問題與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途徑問題混雜在一起闡述,這直接導致相關獨立文章、著作較少。

(八)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途徑

對于如何進行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學者們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從不同角度、多個方面提出了看法。從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一般途徑來看,可概括為7點: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運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入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回答新的實際問題,探索新的發展規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站在實踐前沿和理論前沿,堅持求真原則和黨性原則。

(2)堅持把實踐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出發點。

(3)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環境建設。政治環境居于核心地位。經濟環境是基礎。文化環境是重要條件,也是理論創新潛能得以發揮作用的前提和保證。制度環境、體制環境和機制環境提供保障。

(4)要正確處理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中的若干原則關系??傮w上講,要處理好批判與繼承的關系、現實與未來的關系、風險與機遇的關系、相對與絕對的關系。同時,還要處理好幾個具體關系:理論研究與立足實踐的關系、研究歷史與著眼當代的關系、關注世界與立足國情的關系、學術性與政治性的關系、獨立性與社會性的關系、理論創新與科學態度的關系。

(5)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系統結構的創新。主要應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對系統結構內在必然性的認識,這是創新的內在根據;另一個是對社會需要的新認識、新把握,用新的視野來調整和改造系統結構。

(6)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創新。強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同的實踐活動之間的互動。主要有:理論的互動、理論與技術之間的互動、理論與社會的互動、理論與歷史的互動。同時,注重培育學科邊緣與多學科的交叉地帶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成果的生長點。

(7)重視主觀因素對創新活動的巨大影響。一是努力克服思維的從眾傾向。二是努力避免思維定勢所造成的消極影響。三是努力消除妨礙創造性思維的非智力因素。還要從四個方面去樹立問題意識。一是真實性。二是意義性。三是針對性。四是創造性。

從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具體途徑上看,可以概括為以下8點:

(1)搭建人文社會科學的創新所需要的先進和發達的研究平臺。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創新所需要的發達的教育平臺、信息平臺、知識平臺、研究方法與技術平臺、人力資源平臺、社會實踐與應用平臺和法制平臺。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平臺至少具有知識的系統性、方法的多樣性、社會實踐與應用的開放性、使用的共享性、建設的公共性等特點。

(2)建立科學合理的創新管理體制。建立獨立的科研管理系統,強化科研部門的職能,打破院系學科壁壘,順應并引導學科交叉綜合趨勢,建構以問題為導向的、人員信息流動的開放機構??梢詮奈鍌€方面著手:借鑒成功的經驗。建立合理的人事規章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公正的學術評價體制和考核制度。建立長期有效的資金配套機制。建立適合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模式的科研轉化體制,促進科研成果向教學的轉化,向社會的轉化,向政府決策的轉化,向文化產業的轉化。

(3)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高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在推動社會科學創新中的互補作用,扶植民辦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完善社會科學創新的市場機制建設。其次,要把發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繼承和發揚有利于創新的傳統文化遺產,吸收世界各國進步文化。再次,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工具。主要是搞好財政金融激勵、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中小企業人才培養、鼓勵創新主體問的合作等各項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4)從微觀方面尋找創新資源。尋找學術研究的空白點,特別是新興交叉邊緣和應用學科方面更是如此。尋找學術研究的偏頗點,這是指通過研究前人論著,發現其偏頗、錯誤的觀點、結論和方法,并依理據實加以匡正,實現對前人的超越。尋找學術研究的薄弱點,這指的是在別人涉足過但研究得不深不透、不廣不力的地方繼續推進,進行認真的開掘和拓展。尋找學術研究的分歧點,這是指要善于發現眾人研究中的分歧和爭論,發現新資料建構新觀點。

(5)用復雜性思維推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創新。自覺面向社會系統的整體性特征,走學科交叉綜合之路。自覺面向社會發展的不可逆性,進行有限性預測。自覺面向主客體的互為間性,注重發揮研究者本人在研究中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面向多元價值取向,以動態關聯的思維看待社會問題。

(6)創立學派,促進創新。有學即有派,科學學派是整個科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首先,社會科學學派的形成,有助于合理整合和配置學術資源,處理好個人創新和集體創新的關系,發揮最大的理論創新效能。其次,社會科學學派的形成,有助于彰顯本土意識和問題意識,立足社會實踐,增強學術原創力。最后,社會科學學派的形成,有助于消除科研管理體制弊端,加強學術規范,弘揚學術民主。

(7)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培養素質的編輯隊伍,完善嚴格的評審制度,實行匿名審稿制,保持學術期刊學術水準、權威地位。

(8)加強文獻信息工作。為了避免重復勞動,就需要對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的新穎性、唯一性和獨創性進行權威鑒定。文獻信息工作在社會科學創新中的作用日顯突出,主要表現在文獻保障、技術支持、查新服務和某些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綜合性學科的研究方面。

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途徑問題,學者們討論得最多,幾乎達到了面面俱到的程度。不足之處在于:沒有把創造性思維的一般原理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特點具體結合起來,從而大多數的觀點并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存在著用一般理論創新的途徑代替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特有途徑之嫌。而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預先做好兩方面的準備,即:一方面必須認真研究創造性思維,一方面必須認真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的獨有特點和規律。

(責任編輯 嚴 真)

作者:熊 文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會計理論研究論文下一篇:大專行政管理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