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感動中國2015人物事跡

2023-06-30

第一篇:感動中國2015人物事跡

感動中國2015十大人物事跡

日期:2015-2-28

1、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于敏事跡】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195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開始參與科學家錢三強組織的氫彈技術理論探索。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朔刂乩щy,自主研發,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制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制中的關鍵人物。

從20世紀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學者一起倡導、推動加快我國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并將它列入我國高技術發展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國防科?嫉慕健?

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此后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2、老驥伏櫪:朱敏才、孫麗娜事跡

【朱敏才、孫麗娜事跡】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孫麗娜,女,退休高級教師。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扎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

生在貴州黃平,長在貴陽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鄉師資嚴重缺乏,退休后放棄在北京悠閑自在的生活,去山區義務支教。盡管已經古稀之年,但他們表示:"只要我們還能動,就希望在這里繼續教下去,讓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樣,能大聲流利地說好英語、學好英語"。

山區洗澡難、買菜難、乘車難、看病就醫難,各方面都極不方便。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能睡覺。因為長時間在山區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現在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查身體時還發現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他們義務執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的同時,還在積極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四處聯系爭取支持和幫助。夫婦兩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系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臺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于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3、心有清泉:趙久富

【趙久富事跡】

趙久富,男,60歲,湖北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

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余嘴村成為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告別80歲高堂,認真細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領61戶村民搬遷到團風鎮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正式通水。此時,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十堰鄖縣余嘴村支書趙久富帶領著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來,大家也都找到比過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始時,七歲的趙久富跟隨父母搬遷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責任人。這里有61戶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家園難舍,故土難離,移民工作最難張嘴。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遷的標準,趙久富可以選擇留下,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外遷黃岡。趙久富80多歲的父母親決定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但他們支持兒子帶頭外遷。

村支書帶頭外遷,61戶村民陸續簽了搬遷協議,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遷對隊伍就要出發了,家家戶戶開始收拾家當裝車。趙久富黨旗掛在了自家外墻上,這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后一天。趙久富的母親拄著拐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移民現場。母子遙望,趙久富不敢流淚,怕耽誤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變成蓄滿清水的庫區。而移民們在趙久富的帶領下,在新的家園也走上了致富路。

4、大愛深沉:張紀清

【張紀清事跡】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F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5、同桌媽媽:陶艷波

【陶艷波事跡】

陶艷波,48歲,女。

48歲的陶艷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老師、陪讀。

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這給了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擊。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但醫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很多人勸陶艷波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但是陶艷波沒有放棄。為了兒子,她專門從老家黑龍江到北京去學習唇語,然后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識字。

陶艷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為此她做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就這樣,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學習。陶艷波就是兒子的耳朵,就是兒子的向導。楊乃彬的老師、同學也都為這對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經過不斷練習,楊乃彬也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楊乃彬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的學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所有幫助他們的人。

6、大漠"獵鷹":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跡】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38歲,維吾爾族,新疆和田地區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名公安民警,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擔當臥底和翻譯。從警14年來,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斗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被當地群眾譽為大漠"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14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秘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后,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人體炸彈。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戰友的犧牲、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他說,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7、不懼麻風:肖卿福

【肖卿福事跡】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

肖卿福自1974年從衛校畢業后,走上麻風病防治的崗位。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他在盡心盡力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同時,還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麻防科普知識,到全縣各醫療單位進行皮防知識講座近百次。

說到麻風病,許多人都會望而生畏,肖卿福卻和麻風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縣黃麟鄉安背康復村正是一個麻風村,醫療條件相對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當醫生又要當護理員,不管是看病還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個人在做。他為病人打針、敷藥、清洗潰爛的傷口,護理眼、手腳畸殘的病人,給他們喂飯、喂水、抹身子,將救治麻風病人之責時時記在心上,從沒有過任何埋怨。

"當好麻風病醫生,比當好其他醫生確實更難。麻風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選擇了當醫生,不管怎么樣就是要為病人服務。"肖卿福這樣說過?,F如今66歲的肖卿福,仍然還在麻風病防治一線奮斗著。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專業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先后榮獲全國麻風戰線突出貢獻獎--"馬海德獎""全省麻風病防治先進個人"。

8、最孝女兒:朱曉暉

【朱曉暉事跡】

朱曉暉,女,黑龍江綏芬河市民。

朱曉暉的父親在2002年患彌漫性腦梗塞,從此癱瘓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病,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因為不堪重負,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區的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曉暉曾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詩歌在全國獲得過很多獎。父親生病前,她喜愛讀詩、寫詩;而現在她看得更多的是醫學護理和養生方面的書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癱瘓的毛病,腿腳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曉暉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擦洗身體。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老人臥床12年都沒有得過褥瘡。但常年的操勞,使得才41歲的她早已滿頭白發。

維持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老人每個月一千多元的養老保險。父親治病的開銷不能省,朱曉暉就只能去市場里撿人們不要的菜給父親吃,自己則用咸菜就著米飯度日。雖然生活環境艱苦,但朱曉暉一直努力讓父親生活的更舒適些。老人因為心疼女兒,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顧父親的起居外,朱曉暉在周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三四個"債主"的孩子補習。對于別人的幫助,朱曉暉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把愛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9、光耀人間:師昌緒

【師昌緒事跡】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50年代開始,師昌緒為爭取回國,進行了長期斗爭。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 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展規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他時常說,他已經90多歲了,還有兩件事需要盡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為科普事業多做事。中國的科普工作還沒有完善,大眾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二是希望在大飛機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做點事。只要材料不過關,他決不罷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李克強總理聞訊委托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親屬表示慰問。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他最常說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10、愛意滿園:"隴海大院"

【"隴海大院"事跡】

鄭州市二七社區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二七區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當不幸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

第二篇: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

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1、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隱姓埋名28年,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

【獲獎名片】——報國心皎潔

【人物事跡】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195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開始參與科學家錢三強組織的氫彈技術理論探索。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難,自主研發,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制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制中的關鍵人物。

從20世紀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學者一起倡導,推動加快我國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并將它列入我國高技術發展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進步。

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此后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頒獎詞】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2、老驥伏櫪:朱敏才,孫麗娜(體弱多病,但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9年)

【獲獎名片】——為霞尚滿天

【人物事跡】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孫麗娜,女,退休高級教師。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扎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

1 生在貴州黃平,長在貴陽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鄉師資嚴重缺乏,退休后放棄在北京悠閑自在的生活,去山區義務支教。盡管已經古稀之年,但他們表示:“只要我們還能動,就希望在這里繼續教下去,讓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樣,能大聲流利地說好英語,學好英語”。

山區洗澡難,買菜難,乘車難,看病就醫難,各方面都極不方便。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能睡覺。因為長時間在山區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現在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查身體時還發現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他們義務執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的同時,還在積極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四處聯系爭取支持和幫助。夫婦倆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系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臺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于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頒獎詞】

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3、心有清泉:趙久富(兩次背井離鄉,為南水北調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

【獲獎名片】——量與江海寬

【人物事跡】

趙久富,男,60歲,湖北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

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余嘴村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告別80歲高堂,認真細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領61戶村民搬遷到團風鎮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正式通水。此時,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十堰鄖縣余嘴村支書趙久富帶領著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來,大家也都找到了比過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始時,七歲的趙久富跟隨父母搬遷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責任人。這里有61戶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家園難舍,故土難離,移民工作最難張嘴。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遷的標準,趙久富可以選擇留下,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外遷黃岡。趙久富80多歲的父母親決定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但他們支持兒子帶頭外遷。

村支書帶頭外遷,61戶村民陸續簽了搬遷協議,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遷隊伍就要出發了,家家戶戶開始收拾家當裝車。趙久富黨旗掛在了自家外墻上,這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 2 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后一天。趙久富的母親拄著拐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移民現場。母子遙望,趙久富不敢流淚,怕耽誤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變成蓄滿清水的庫區。而移民們在趙久富的帶領下,在新的家園也走上了致富路。

【頒獎詞】

清水即將漫過家園,最后一次,把紅旗在墻上摩平。你帶領鄉親們啟程,車輪移動的瞬間,心間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我們的老支書,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發高堂。

4、大愛深沉:張紀清(默默捐款27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

【獲獎名片】——涓滴見滄海

【人物事跡】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F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頒獎詞】

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他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愿,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為我們點燃。

5、同桌媽媽:陶艷波(為了能讓失聰的兒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兒子同桌15年的愛心媽媽)

【獲獎名片】——愛子心無盡

3 【人物事跡】

陶艷波,48歲,女。

48歲的陶艷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老師,陪讀。

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這給了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擊。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但醫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很多人勸陶艷波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但是陶艷波沒有放棄。為了兒子,她專門從老家黑龍江到北京去學習唇語,然后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識字。

陶艷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為此她做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就這樣,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學習。陶艷波就是兒子的耳朵,就是兒子的向導。楊乃彬的老師,同學也都為這對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經過不斷練習,楊乃彬也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楊乃彬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的學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所有幫助他們的人。

【頒獎詞】

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6、大漠“獵鷹”:木拉提·西日甫江(破獲上百起暴恐案,被譽為大漠“獵鷹”的新疆特警)

【獲獎名片】——忠臣印寸心

【人物事跡】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38歲,維吾爾族,新疆和田地區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名公安民警,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擔當臥底和翻譯。從警14年來,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斗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被當地群眾譽為大漠“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14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秘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臵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臵,確定時機后,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人體炸彈。

4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戰友的犧牲,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他說,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頒獎詞】

鋼的意志,鐵的臂膀,每天都在與死亡的狂沙較量。危險無處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為了同胞的安寧,他選擇了翱翔。高飛的獵鷹,他絕不孤獨,因為身后是人民!

7、不懼麻風:肖卿福(對麻風病人不離不棄,守望麻風村近40年的醫生)

【獲獎名片】——忘己愛蒼生

【人物事跡】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

肖卿福自1974年從衛校畢業后,走上麻風病防治的崗位。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他在盡心盡力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同時,還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麻防科普知識,到全縣各醫療單位進行皮防知識講座近百次。

說到麻風病,許多人都會望而生畏,肖卿福卻和麻風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縣黃麟鄉安背康復村正是一個麻風村,醫療條件相對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當醫生又要當護理員,不管是看病還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個人在做。他為病人打針,敷藥,清洗潰爛的傷口,護理眼,手腳畸殘的病人,給他們喂飯,喂水,抹身子,將救治麻風病人之責時時記在心上,從沒有過任何埋怨。

“當好麻風病醫生,比當好其他醫生確實更難。麻風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選擇了當醫生,不管怎么樣就是要為病人服務。”肖卿福這樣說過?,F如今66歲的肖卿福,仍然還在麻風病防治一線奮斗著。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專業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先后榮獲全國麻風戰線突出貢獻獎——“馬海德獎”“全省麻風病防治先進個人”。

【頒獎詞】

偏見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莊圍困。他來的時候,心里裝著使命,衣襟上沾滿晨光。像一名戰士,在自己的陣地上頑強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溫暖驅趕絕望。醫者之大,不僅治人,更在醫心,他讓陽光重新照進村莊。

8、最孝女兒:朱曉暉(十幾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照顧癱瘓父親的孝女)

【獲獎名片】——仁孝行于家

【人物事跡】

朱曉暉,女,黑龍江綏芬河市民。

5 朱曉暉的父親在2002年患彌漫性腦梗塞,從此癱瘓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病,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因為不堪重負,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區的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曉暉曾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詩歌在全國獲得過很多獎。父親生病前,她喜愛讀詩,寫詩;而現在她看得更多的是醫學護理和養生方面的書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癱瘓的毛病,腿腳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曉暉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擦洗身體。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老人臥床12年都沒有得過褥瘡。但常年的操勞,使得才41歲的她早已滿頭白發。

維持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老人每個月一千多元的養老保險。父親治病的開銷不能省,朱曉暉就只能去市場里撿人們不要的菜給父親吃,自己則用咸菜就著米飯度日。雖然生活環境艱苦,但朱曉暉一直努力讓父親生活的更舒適些。老人因為心疼女兒,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顧父親的起居外,朱曉暉在周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三四個“債主”的孩子補習。對于別人的幫助,朱曉暉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把愛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頒獎詞】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你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著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里最溫暖的宮殿,你病重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

9、光耀人間:師昌緒(我國高溫合金研究奠基人,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

【獲獎名片】——憂國不謀身

【人物事跡】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50年代開始,師昌緒為爭取回國,進行了長期斗爭。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 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臵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展規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他時常說,他已經90多歲了,還有兩件事需要盡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為科普事業多做事。中國的科普工作還沒有完善,大眾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二是希望在大飛機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做點事。只要材料不過關,他決不罷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李克強總理聞訊委托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親屬表示慰問。

6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他最常說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頒獎詞】

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他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當,空心渦輪葉片,是他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勛,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梁。

10、愛意滿園:“隴海大院”

【獲獎名片】——和風春滿院

【人物事跡】

鄭州市二七社區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

二七區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農場插隊時,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隨后,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1983年,家里的頂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當不幸開始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

年夜飯到高新海家吃,這個傳統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說:“不光是年夜飯,遇到世界杯,歐洲杯等大賽時,我家也是鄰居們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實,我知道,鄰居們就是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說說話。”如今,高新海學會了騎電動三輪車,他用這輛三輪車免費接送社區趕著去辦急事的人,誰著急上班,誰趕著去火車站,誰要去醫院看病,高新海聞訊會立馬趕到。

隴海大院的故事在當地群眾中反響強烈,2010年榮登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榮獲2008年河南“十大愛心集體”,2011鄭州市“首屆慈孝集體”,2012年“感動鄭州”愛心集體,2013年該事跡被翻拍成電影《好好的活著》。

【頒獎詞】

“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家,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離開。”

11、【集體獎】——中國援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病毒

【獲獎名片】——流芳布天涯

7 “感動中國”還向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表達了年度致敬。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應對埃博拉,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迄今,中國在當地支持并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近600名,并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2014年3月,愛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發。這是一種人類束手無策的病毒,感染性強,死亡率極高。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等三個國家成為重災區。而且疫情正在不斷蔓延,威脅著周邊國家的安全。

疫情最早出現在幾內亞,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國醫生曹廣親自接診的,曹廣曾徒手翻開患者的眼皮檢查瞳孔,他也成為距離埃博拉最近的中國人。這名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死亡。隨后20天,醫院接診了12名感染者,有9名幾內亞醫護人員被感染,六名死亡。

一時間,世界各國談埃色變。

中幾友好醫院的中國醫生選擇了堅守,他們借鑒抗非典的經驗,制定出一套疫情應急方案,并向幾內亞工作人員和當地華僑華人廣泛宣傳,普及防控知識。

很快中國的后援醫療隊抵達這里,一場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大接力開始了。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聲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議疫情發生國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嚴格落實防控措施。有些援非國家開始撤走本國醫生,召回駐疫區國外交官。

在聲明發布的第二天,中國政府決定派出3支專家組分赴西非三國,對當地防控埃博拉疫情進行技術援助。同時,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于當地時間11日分別運抵三個國家。

9月,塞拉利昂的疫情嚴重起來,中國增援的醫療隊和檢測隊,共59人在9月中旬抵達塞拉利昂。

11月,又一支隊伍從中國出發,遠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亞,他們很快新建一所100張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熱診療中心。

2015年1月12日,在這里就診的三名埃博拉患者康復出院。疫情雖然并沒有過去,但正在出現轉機。

兩天之后,新一批援助利比亞和塞拉利利昂的醫療隊從北京首都機場出發,奔赴疫區一線。

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應對埃博拉疫情不僅是西非三國的事情,也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迄今,中國在當地支持并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有近600名,并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在最危難的時刻,中國醫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難與共,風雨同舟。這是中非友誼的真情體現。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國醫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第三篇:感動中國2015十大人物事跡揭曉

據介紹,此次“感動中國”獲獎者中包括為國家科技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常年深入貧困山區的支教者,為南水北調作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隱姓埋名捐助社會的公益人士,奮斗在國家反暴恐一線的公安干警,敬業奉獻,贏得群眾愛戴的好醫生,為照顧親人付出一生精力的好市民。

據了解,此次活動于2014年10月啟動,全國30多家地方媒體合作組成“感動中國媒體聯盟”,與中國網絡電視臺、騰訊、新浪等門戶網站合作完成對感動候選人的推選。此外,“感動中國”還建立了公眾信息平臺,觀眾也可以通過手機投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將于27日20時播出“感動中國2014人物頒獎盛典”。

“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是中央電視臺最重要的年終節目之一,今年是第十三屆舉辦。13年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向全國觀眾推薦了100多位感動人物。

【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名單】

1.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

2.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

3.背井離鄉、為南水北調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

4.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5.為了能讓失聰的兒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兒子同桌16年的愛心媽媽陶艷波;

6.打擊暴恐分子囂張氣焰、被譽為大漠“獵鷹”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

7.對麻風病人不離不棄,守望麻風村數十年的醫生肖卿福;

8.十幾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照顧癱瘓父親的孝女朱曉暉;

9.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師昌緒;

10.接力幫助殘疾鄰居、創建美麗家園的居民大院隴海大院。

此外,“感動中國”還向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表達了致敬。

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他是89歲高齡的于敏。

【老驥伏櫪的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 孫麗娜】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

【心有清泉的“移民第一責任人”:趙久富】清水即將漫過家園,最后一次,把紅旗在墻上摩平。你帶領鄉親們啟程,車輪移動的瞬間,心間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我們的老支書,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發高堂。他是湖北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趙久富,帶領村民重找致富路。

【大愛深沉的好心人“炎黃”:張紀清】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他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愿,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為我們點燃。他是江蘇江陰市民張紀清,27年署名“炎黃”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學。

【做兒子的耳朵和向導的同桌媽媽:陶艷波】“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48歲的陶艷波,辭職陪著失去聽說能力的兒子一起上學,12年苦讀,兒子如愿考上了大學。

【反恐戰線上的大漠“獵鷹”:木拉提•西日甫江】鋼的意志,鐵的臂膀,每天都在與死亡的狂沙較量。危險無處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為了同胞的安寧,他選擇了翱翔。高飛的獵鷹,他絕不孤獨,因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區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數十

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不懼麻風病的醫生:肖卿?!科娙缤鼓?,和大山一起把村莊圍困。他來的時候,心里裝著使命,衣襟上沾滿晨光。像一名戰士,在自己的陣地上頑強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溫暖驅趕絕望。醫者之大,不僅治人,更在醫心,他讓陽光重新照進村莊。他是江西贛州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肖卿福。

【住在車庫守護父親13載的“大孝之女”:朱曉暉】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里最溫暖的宮殿。她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曉暉,為給父親治病,她辭掉報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債務,周末還給“債主”的孩子補習。

【矢志報國赤子情懷:師昌緒(憂國不謀生)】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你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當,空心渦輪葉片,是你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勛,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梁。蠟炬燃盡 光耀人間

【好好的活著——愛意滿園:“隴海大院”】和風春滿園。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離開。

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事跡: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朔刂乩щy,自主研發,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制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制中的關鍵人物。

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此后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事跡:

愛·慈善 支教貴州的外交官夫婦:朱敏才 孫麗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婦朱敏才、孫麗娜并沒有選擇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來到貴州偏遠山區義務支教。

他們將義務支教作為新生活的支點,也是圓了自己未圓的夢——1965年從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時,朱敏才填寫的志愿是到貴州山區當一名英語老師,而國家的統一分配讓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來是小學教師的孫麗娜,因為跟隨丈夫常駐外國使館而不得不放棄心愛的工作,她總覺得當老師還沒當夠。

把光鮮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背上簡單的行囊,他們來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個孩子,在他們之前,這兒只有一名代課老師。

盡管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之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他們的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層口罩才能睡覺。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讓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山區濕冷的氣候又讓他得上了風濕病。這里缺醫少藥,朱敏才干脆硬扛著。為省下錢購買教學器材和孩子的學習用品,那條大窟窿連著小窟窿的秋褲,他們都不舍得扔,縫縫補補接著穿。

這些年,夫婦倆行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鄉村小學,不僅為學校新開設了外語、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還募集善款350多萬元,為孩子們建了電腦教室和學生食堂。偏遠的山寨因為他們的出現而看到了希望,他們也因為孩子們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滿足,“整個寨子都飄著他們朗讀的讀書聲,那聲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貴州山區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孫麗娜一起,接受“最美鄉村教師”的頒獎。談起未來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還能動,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讓孫麗娜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個月之后,丈夫就因突發腦溢血被送進

了遵義縣人民醫院。突然見不到朝夕相處的朱老師了,孩子們總是問:“朱老師什么時候回來呀?朱老師您快點好起來吧!”

穿一件充滿生機的綠色上裝,孫麗娜來到“感動中國”的舞臺,含淚接過屬于他們夫婦倆的榮譽。她帶來了丈夫的近況:“他右半邊還沒有知覺,但神智開始清醒,可以連著說兩三個字了。”回到孩子們中間,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動中國”為他們寫下的頒獎詞是:“你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你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當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將大愛灑向山間的時候,江蘇江陰的村鎮和河南鄭州的隴海大院同樣因為超越親情的大愛而溫暖如春。

“移民第一責任人”趙久富事跡: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外遷第一人,湖北“移民書記”趙久富

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有18.2萬移民離別故土,趙久富是中線一期工程40多萬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為修建丹江口水庫,7歲的趙久富隨父母搬遷到了鄖縣安陽鎮余嘴村。2008年,該省試點移民開始,在余嘴村當了26年村支書的趙久富主動選擇外遷,積極配合庫區、安置區工作。于2010年4月,與61戶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鄖縣遷往黃岡市團風縣。

趙久富是移民搬遷的帶頭人。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余嘴村被定為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家園難舍,故土難離,鄉親們戶看戶、村看村、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誰也不愿意主動搬遷。村支書趙久富是黨員,又是村干部,還是一名退伍軍人,盡管他的家沒有被劃進移民版圖,但他必須帶好這個頭。他說服自己的愛人:“說話辦事鄉親們都看著咱,為了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遷的這天,趙久富含淚告別80歲高堂,帶61戶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黃岡。趙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頓好之后就接父母過來一起住,然而這卻成了他一生的遺憾。2013年,老父親突發疾病,當趙久富從黃岡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

搬遷后,趙久富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鄉親們積極進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經歷了從不適應,到逐漸融入當地;從依賴依靠政府,到主動參與、主動建設的巨大轉變,移民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濃,建設新家的熱情越來越高,涌現了一大批帶頭致富、帶頭創業的先進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貢獻突出,趙久富被任命為黃湖新區黨總支書記,也是該省7.7萬外遷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動中國”組委員會評價趙久富:量與江海寬。趙久富在頒獎現場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經歷過一次移民,我們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調40多萬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這么大的工程,我們國家能做,很震撼。

好心人“炎黃”張紀清事跡:

張紀清(江陰炎黃)

在“感動中國”的歷史上,出現過兩個代表城市良心的符號,一是2006青島的“微塵”,二是這一屆的“炎黃”。

1987年,江陰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用于敬老院建設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黃”,1000元的捐款金額幾近于當時一個人一年的工資。此后27年間,貧困學生、希望小學、敬老院、地震災區都陸續收到了署名“炎黃”的捐款。

“炎黃”到底是誰呢?當人們在大街上舉著“尋找‘炎黃’”的牌子,當“炎黃”漸漸成為江陰的慈善符號,當代表愛心的“炎黃陳列館”落成,“炎黃”本人卻千呼萬喚不出來。

2014年11月,有位叫張紀清的老人在郵局匯款時突然暈倒。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炎黃”!

今年74歲的張紀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開放后鎮上的首個萬元戶。這些年,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換越小,從3間變成2間,又從2間變成1間。“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還有點苦惱,“唉!沒有隱藏好。”當別人為他的善舉點贊時,他搖搖頭:“這都是小事,能幫就幫一把吧。”

做兒子的耳朵和向導、陶艷波事跡:

愛·親人 失聰兒子的陪讀媽媽:陶艷波

在“感動中國”的舞臺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愛,也會因為她的非凡堅韌及創造的奇

跡而深深震撼觀眾的心靈。繼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媽媽陳玉蓉和為兒女留下巨幅十字繡作為未來學費的癌癥母親姚厚芝之后,這回,陶艷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為全場的淚點。

兒子楊乃彬8個月大的時候因病失聰,從此,這個黑龍江的三口之家,為兒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條異常艱辛的路。

陶艷波本不敢眺望太遙遠的未來。她先是去北京學習唇語,回來后不厭其煩訓練兒子。整整3年,當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媽——”從兒子嘴里說出時,陶艷波和丈夫相擁而泣。兒子7歲那年,她毅然辭掉工作,隨兒子一起走進了小學校園。她決心以自己的陪讀,為兒子贏得與健全孩子同樣的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整整16年,陶艷波成了楊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學的課程相對容易,陶艷波面臨的考驗在于體力。課間,她得陪著孩子們蹦蹦跳跳。上課時,為了不影響后面的孩子聽講,她坐在一張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課下來,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師的口型,急得滿頭大汗。為了讓兒子跟上進度,陶艷波必須把上課的內容全部記下來,課后,放慢速度再給兒子講一遍。

乃彬小學六年級時,陶艷波和丈夫傾盡家財,為他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初中三年,陶艷波既要學習越來越難的功課,還要給兒子進行聲音訓練。2008年,乃彬收到重點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陶艷波笑了,班主任卻抱著她哭了:“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來的高中三年。復雜的方程和定律,讓年過40歲的陶艷波學得異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為了讓兒子考上大學,陶艷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學生,“一下課就纏著老師問問題,有些題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聰的楊乃彬終于走進了大學校門。“別家的孩子19歲考入大學,我家的孩子也是19歲考入大學。”說起自己的兒子,陶艷波充滿自豪。

如今,乃彬已經是個懂事的男子漢,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勤工儉學,為同學提供快遞服務。他那青春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當道路越走越寬,48歲的陶艷波會在今后的日子里,給自己訂立什么規劃么?“感動中國”的采訪環節,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艷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艷波并不接茬,又把話題回到兒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夠融入社會。兒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倆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聽力受限的乃斌無法找準音調,但這依然是最讓人動容的演唱。在舞臺上唱歌,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媽媽幫他圓了又一個夢想。

母子倆能收獲今天的成功和榮譽,離不開一個人——乃彬父親的全力支持,“感動中國”也把他請到了現場。“既然生下他,就要對他一輩子負責。”陶艷波和丈夫的堅定共識,支持著他家走過風雨,走向陽光。

大漠“獵鷹”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跡: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粉碎在預謀之中,他也因此被當地群眾譽為“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14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秘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后,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人體炸彈。

“你當時怕不怕?”“感動中國”主持人白巖松問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為什么沖在前面?”

“因為我已經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輕人還沒有成家,還沒有自己的孩子。”這個38歲漢子的樸實回答,令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木拉提”在維語中是“夢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夢想有兩個:一是當一名優秀的警察,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標;二是讓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秘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置了大

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后,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人體炸彈。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麻風病醫生肖卿福事跡: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一位麻風病醫生。

一說到極具傳染性的麻風病,許多人都會心生畏懼。42年前,當他第一次走進了江西唯一一個麻風病康復村——于都縣安背村時,他一夜沒睡,連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醫生的職責讓他留了下來。42年間,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過醫療事故。經過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風病患病率從1966年的每10萬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萬分之0.5。2010年,貢獻突出的肖卿福榮獲了麻風病防治領域的最高獎——馬海德獎。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閑不下來。他堅持每周到鎮上出診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幫他們。”

守護父親朱曉暉事跡:

癱瘓老爹的孝順女兒:朱曉暉

本“感動中國”的另一則親情故事同樣發生在黑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與陶艷波的舐犢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詩人朱曉暉為我們講述的是反哺之恩。

剛過40歲就頭發灰白、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這樣的朱曉暉很難讓人將她和詩聯系在一起。

但她又確實是詩人,16歲起發表詩歌,大學畢業后在報社工作。2002年,父親突患腦梗癱瘓在床,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父親最疼我,我一定要讓父親活下去。”為了悉心照料父親,朱曉暉辭職、借債、賣房賣車。不堪重負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生活的苦難全壓在了朱曉暉的肩上。

父女倆在社區的一個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兒天天給父親擦身、翻身,父親從未得過褥瘡。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父親每月1000多元的養老保險,除去治病的開銷所剩無幾。為維持生活,朱曉暉放下面子去菜市場撿拾別人不要的菜。

“剛開始也有一點點委屈的感覺,但是一看見我爸活著,每天還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覺得很快樂。”夜深人靜時,朱曉暉會在燈下鋪開一張紙,寫寫詩,一年也能寫個百十首,父親常常是詩中的主角。

“每天看著東升西落的太陽在守望著父親讓我明白這樣的日子會久久的存在不能讓堅強的身體倒下要勇敢的尋找生命的活力”詩歌賜予她力量,讓她抬頭面對生活的所有贈予。

在“感動中國”之前,朱曉暉的孝心故事感動了當地一家孔子學堂的師生。每個周末,朱曉暉在這里當志愿者老師。師生們隨她來到那間車庫,孩子們背著《三字經》,唱唱跳跳表演節目,還排著隊,仰著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湊到病榻前親一親爺爺那張溝壑縱橫的臉。當一老一少兩張臉龐在短片中定格時,其帶來的心靈沖擊勝過任何言語和教材。

科學先驅師昌緒事跡:

愛·科學 材料科學先驅:師昌緒

兩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被評為同一“感動中國”人物,這在“感動中國”長達13年的歷史上還是頭一回。

其一是2010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材料科學先驅師昌緒。

在“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現場,屬于他的那尊獎杯被放在燭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歲的他,將在天堂里接過這份榮譽。“這讓我覺得很欣慰。”師昌緒的夫人通過短片替老伴兒發來獲獎感言,“我們每個人,能夠一心為國,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事,將來都可以感動中國。”

“一心為國,兢兢業業”,這是師昌緒一生的寫照。2011年1月12日,本報記者曾來到

他的居所,記錄下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創得千秋業,百歲更慶萬世功”的書法對聯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氣十足:“哪里需要發展,怎么發展對中國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這樣的赤子情懷,他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不畏艱辛,從大洋彼岸的美國留學歸國,于60年代立下軍令狀研制出航空發動機最關鍵的空心渦輪葉片,成為中國高溫合金的開拓者。他于2000年組織兩院論證,將制造大飛機列入中長期規劃。九十多歲了,他還天天去自然科學基金委上班,編輯《材料大詞典》,并為國家新材料的開發和利用獻計獻策。

那天,他好幾次強調:“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來就得為國家作貢獻,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熱全部奉獻,不折不扣達成了他唯一的目的,盡管沒有等來那副對聯所說的“百歲更慶萬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樣因為純粹而沒有遺憾。

隴海大院事跡:

隴海大院愛心集體

隴海大院精神被發現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層采訪的記者無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這個故事時,隴海大院的愛心事跡方為外人所知。

隴海大院原本稱作隴海院。據《鄭縣(注,鄭州以前叫鄭縣)志》記載,隴海院建于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是為了分段修筑隴海鐵路而籌建的辦公大院。

院內環境優美,青磚鋪設的一條條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樓,每幢樓房周圍都種植有整齊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樓房全是西式的,木質結構和紅磚、紅瓦或紅灰相間的磚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隴海院被改為鐵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為隴海院社區、隴海賓館所在地和鐵路職工集中居住的樓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憶多年前的隴海大院,“夏季,隴海院內培植的花木爭奇斗艷,特別是滿院里到處都是一片片、一叢叢的丁香花木。”

就是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隴海大院,近年來以另一個傳奇—“隴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關注。

2014年5月16日,電影《好好的活著》在鄭州市奧斯卡升龍國際影城舉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隴海大院的大量真實故事改編,再現了獲得“感動中原十大新聞人物”、“中國好人榜”的“隴海大院愛心集體”數十年接力照顧高位截癱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跡。

著名編劇孟憲明談電影劇本創作時感慨,他在隴海大院看到了中國傳統美德的影子,他要以這部片子向隴海大院致敬。

隴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鄰里互助、扶殘助殘、扶危濟困。”

【感動中國】【集體獎】中國援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病毒

“感動中國”還向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表達了致敬。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應對埃博拉,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迄今,中國在當地支持并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近600名,并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第四篇:2015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及頒獎詞

中央電視臺2015年“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于敏;朱敏才、孫麗娜;趙久富;張紀清;陶艷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曉暉;隴海大院;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

【1】于敏: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頒獎辭: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2】朱敏才、孫麗娜:老驥伏櫪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夫婦二人扎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頒獎辭: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3】趙久富:心有清泉

趙久富,男,60歲,湖北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省十堰市鄖縣余嘴村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告別80歲高堂,認真細致做好移民工作,帶領61戶村民搬遷到團風鎮移民新村。

頒獎辭:清水即將漫過家園,最后一次,把紅旗在墻上抹平。你帶領鄉親們啟程,車輪移動的瞬間,心間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我們的老支書,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發高堂。

【4】張紀清:大愛深沉

張紀清,74歲,江蘇省江陰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1987年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頒獎辭: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他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愿,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為我們點燃。

【5】陶艷波:同桌媽媽

48歲的陶艷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老師、陪讀。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這給了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擊。陶艷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為此她作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就這樣,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學習。陶艷波就是兒子的耳朵,就是兒子的向導。12年苦讀,楊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學。

頒獎辭:“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完整內容,加QQ號80796072為好友,查看空間日志。

【6】【好好的活著:鄭州市二七社區隴海大院】鄭州市二七社區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二七區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當不幸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

頒獎辭: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離開。

【7】【危難時刻,他們和非洲人民在一起:埃 博拉醫療隊】

“感動中國”還向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表達了年度致敬。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應對埃博拉,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迄今,中國在當地支持并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近600名,并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頒獎詞:敬:這些都是遠渡重洋到非洲大陸上抗擊埃博拉的中國醫生,他們在那里以勇氣和科學鑄銅墻鐵壁,我們以這座獎杯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8】【矢志報國赤子情懷:師昌緒】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師昌緒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技術,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頒獎辭: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他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當,空心渦輪葉片,是他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勛,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梁。

【9】【守護父親:朱曉暉】朱曉暉,女,黑龍江綏芬河市民。朱曉暉的父親在2002年患彌漫性腦梗塞,從此癱瘓在床。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病,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因為不堪重負,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區的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頒獎辭: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里最溫暖的宮殿。她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

【10】【麻風病醫生:肖卿?!克墙髭M州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肖卿福。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黨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肖卿福自1974年從衛校畢業后,走上麻風病防治的崗位。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他在盡心盡力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同時,還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麻防科普知識,到全縣各醫療單位進行皮防知識講座近百次。

頒獎辭:偏見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莊圍困。他來的時候,心里裝著使命,衣襟上沾滿晨光。像一名戰士,在自己的陣地上頑強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溫暖驅趕絕望。醫者之大,不僅治人,更在醫心,他讓陽光重新照進村莊

【11】【大漠“獵鷹”: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名公安民警,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擔當臥底和翻譯。從警14年來,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斗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被當地群眾譽為大漠“獵鷹”。戰友的犧牲、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他說,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頒獎辭:鋼的意志,鐵的臂膀,每天都在與死亡的狂沙較量。危險無處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為了同胞的安寧,他選擇了翱翔。高飛的獵鷹,他絕不孤獨,因為身后是人民!

第五篇:2015年“感動中國”候選人物名單及其事跡

馬懷蘭:癌癥村長

馬懷蘭,女,60歲,山西省昔陽縣井溝村主任。

2002年,對于馬懷蘭夫婦來說是極不尋常、多災多難的年。前半年馬懷蘭不幸患乳腺癌,后來丈夫周銀柱又出現血尿,經查患了腎盂癌,做了左腎切除術,夫妻倆決定回山區老家山西省昔陽縣井溝村養病。

而病還沒好,夫婦倆就投入到家鄉脫貧致富的建設中,2005年馬懷蘭高票被選為村委會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銀柱著手在發展生產和改變村容村貌上尋找突破口。當聽說市政建設要拆遷東關村的大片舊房子,夫婦倆認為這些破磚爛瓦對井溝村來說可是好東西。于是,在大批拆遷那幾天,馬懷蘭帶領村里的青壯年和婦女勞力,天不亮就到拆遷工地撿磚撿瓦。就這樣,為村里撿了8萬塊磚3萬塊瓦,用這些磚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窯和10間花燈庫房,節省了三萬元。

2006年,夫婦兩還出資300萬元注冊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股份制企農合作社。公司出資金出技術,村民以土地、牲畜、農機具等入股。企農合作,互利共贏。幾年來,他們為井溝的新農村建設投入了360萬元。

回鄉10多年來,村民收入從人均700多元增長到5000多元,馬懷蘭夫婦幾乎捐出了所有的積蓄。馬懷蘭說:“目前我們的身體還行,我們愿意在有限的時間里為鄉親們辦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獵鷹”

西日甫江,男,38歲,維吾爾族,新疆和田地區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名公安民警,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擔當臥底和翻譯。從警14年來,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斗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被當地群眾譽為大漠“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14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秘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后,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人體炸彈。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戰友的犧牲、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他說,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車洪才:白發堅守

車洪才,男,1936年生。中國傳媒大學退休教授。

1978年國家立項編纂《普什圖語漢語詞典》,授任車洪才。5.2萬個詞條,大約15萬張卡片,200多萬字,車洪才歷時36年完成任務。2014年,當78歲的車教授走進商務印書館交付成果,已無人記得這項戰略任務。

1978年,車洪才接到任務后,在北京廣播學院一間不大的辦公室里開始了最初的編纂工作。到1981年,已經整理了10萬張卡片,足足裝了30多箱子。新的教學任務迫使編纂中斷。1984年調研回來后,車洪才發現因為辦公室裝修,造成資料卡大量丟失。從那以后,幸存下來的卡片落戶在他的家里,并隨他搬家多次。

1989年,車洪才被外交部借調,2000年,已到退休年齡的他又被學校返聘。雖然工作繁忙,但他只要能騰出時間,就會繼續編纂工作。直到2008年,72歲的車洪才停止了教書的工作。開始繼續全力編纂《普漢詞典》。普什圖語非常復雜,一個圈點的差別就完全是兩個字,非??简炑哿?。做了兩次眼科手術的車洪才一直堅持在案邊工作。

2012年4月,車洪才帶著普漢詞典初稿去了商務印書館交付,但這里早已無人記得這項戰略情報任務。

編這本詞典,車洪才沒從國家拿過一分錢,“我心里有底,我編的東西的分量我知道。”車洪才說:“詞典是后世之師,至少影響兩三代人?,F在物質的東西被提得很露骨,干什么都要討價還價,在我看來,能為國家做點事,就算沒白活。”

王庭虎:生命的囑托

王庭虎,男,45歲,秦巴山區的一名鐵路養路工,是巴山精神的傳承者和實踐者。

1988年,19歲的王庭虎來到全國最大的連片貧困地區秦巴山區,當了一名鐵路養路工,26年來不曾離開。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區管轄81公里線路,自然環境惡劣,有著全線最高的橋梁和最長的隧道。大巴山2號隧道病害是全國鐵路養護的難題。而王庭虎在師傅的帶領下用10年的時間硬是把這條被外國專家判了“死刑”的線路修成達標線路。

1994年,解師傅退休。臨別的當晚,他對王庭虎說:“巴山條件雖然苦,但是它在祖國的版圖上,鐵路修到這里,總要有人來養護,既然來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為鐵路獻出了生命,他們在看著我們這些養路人啊。”

王庭虎接過師傅手中的“接力棒”,每天都要背著20多斤重的工具包行走20多公里,從午夜12點到早上7點,查看鋼軌的每一個細小的變化,睡覺時間不足4小時。

王庭虎還組織巴山工區成立了“雷鋒愛心小站”,為巴山鄉修路架橋,為孩子們捐款捐物,騰出房子讓道遠的孩子寄住。如今10多名巴山孩子已經在其資助下完成學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內蒙古軍區維和運輸部隊:責任之旅

2014年11月,內蒙古軍區第七批赴非維和運輸大隊出發奔赴非洲。在這之前,運輸部隊已經安全行駛了近80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200圈,運送物資相當于6千多節火車皮載貨量。

該大隊今年9月組建以來,200多名官兵針對任務區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實際,科學制定訓練計劃,完成了執行維和任務的各項準備。他們11月從北京出征,分兩個批次赴利比里亞將執行為期8個月的維和運輸任務。

從2006年4月到2014年3月,以內蒙古軍區汽車團為主的維和運輸大隊,連續6批執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亞維和任務。在非洲的6次維和任務期間,運輸部隊官兵們頑強拼搏,連續奮戰,克服了環境艱苦、局勢動蕩、任務繁重、氣候炎熱多雨、道路泥濘坎坷等重重困難,堅持一流標準,圓滿完成了維和任務。

自1990年起,中國開始參與聯合國在非洲的維和行動。赴利比里亞執行維和運輸任務,是軍委總部和北京軍區賦予內蒙古軍區嚴肅的政治任務。內蒙古維和運輸隊在執行任務期間,通過國際維和的窗口展示我國良好的國家形象。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嚴明紀律成為聯合國駐利比里亞特別代表團維和部隊的典范,受到了利比里亞各界的高度贊譽,全體官兵均被聯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勛章。

2007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利比里亞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專門視察看望維和官兵,并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在國外接受我國國家元首的檢閱。

葉義言:仗義執言

葉義言,男,73歲。湖南湘雅醫院兒科退休教授。我國兒童生長學權威,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葉義言教授今年73歲,從事兒科醫療、教學、科研40余年,是我國兒童生長學權威,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4年5月,他頂著巨大的壓力,通過一位長沙市政協委員,向社會公布了醫藥界以“終身提成”為誘餌,操控醫生濫開兒童生長激素的內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

生長激素是一種處方藥,用于治療矮小癥患者。濫用生長激素不但會影響患兒生長發育,還會導致患兒體內內分泌紊亂,影響患兒一生。而一些醫藥代表試圖通過營銷培訓控制長沙主要醫院的兒科醫生,甚至許諾醫生享有“終身提成制”,即第一個給孩子開出生長激素的醫生,享受這個孩子終生使用生長激素藥費的提成,以經濟利益刺激醫生多開生長激素。許多醫生經受不住誘惑,繼而使濫用兒童生長激素成為業內一個潛規則。

葉義信從學生那里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堅定地站了出來,揭露了“醫藥代表試圖操控醫生濫開生長激素”的黑幕。

“為了孩子們,我覺得我做的是值得。”在他看來醫藥代表試圖通過控制醫生的方式將黑手伸向孩子,是極其可怕的。不僅僅殘害兒童,也可能會對醫風醫德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師昌緒:光耀人間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50年代開始,師昌緒為爭取回國,進行了長期斗爭。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 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展規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他時常說,他已經90多歲了,還有兩件事需要盡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為科普事業多做事。中國的科普工作還沒有完善,大眾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二是希望在大飛機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做點事。只要材料不過關,他決不罷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李克強總理聞訊委托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親屬表示慰問。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他最常說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朱桂珍:良心雇主

朱桂珍,女,61歲,南京市民。

今年61歲的朱桂珍是南京六合區東溝人。2002年她和丈夫一起到城里做生意。為了更好的照顧生病的公公,朱桂珍聘請趙守琴做保姆??蓻]想到,趙阿姨工作還不到一年,自己也病倒了,不但不能繼續照顧老人,自己也需要人照顧。面對這種情況,朱桂珍不但沒有辭退趙阿姨,反而照顧了保姆趙阿姨整整九年。

2002年,為了幫助兒子還房貸,朱桂珍和丈夫一起進城賣水果。生意剛有起色,公公卻病了,生活起居需要照顧??紤]到自己照顧公公的不便,朱桂珍聘請了趙守琴來照顧老人。趙守琴為人本分,照顧老人十分細心??蓻]想到,趙守琴工作不到一年,就中風了,病得比老人還嚴重。“她來我們家時好好的,現在不能動了,我不可能讓她回去。我要養她老、送她終,人要講良心。”為了良心,52歲的朱桂珍開始照顧保姆,一做就是整整9年!

為了照顧兩位老人,朱桂珍不再賣水果。一家人的生活就靠趙大爺每月2400多元的退休金,以及朱桂珍丈夫當保安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生活雖然拮據,但朱桂珍還是盡量給老人舒適的生活。每天清晨,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幫趙守琴穿衣服,伺候大小便、洗漱等。若是天氣晴好,她還會將趙守琴推到樓下小廣場,自己再去買菜、做飯。

朱敏才、孫麗娜:老驥伏櫪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孫麗娜,女,退休高級教師。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扎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

生在貴州黃平,長在貴陽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鄉師資嚴重缺乏,退休后放棄在北京悠閑自在的生活,去山區義務支教。盡管已經古稀之年,但他們表示:“只要我們還能動,就希望在這里繼續教下去,讓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樣,能大聲流利地說好英語、學好英語”。

山區洗澡難、買菜難、乘車難、看病就醫難,各方面都極不方便。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能睡覺。因為長時間在山區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現在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查身體時還發現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他們義務執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的同時,還在積極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四處聯系爭取支持和幫助。夫婦兩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系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臺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于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朱曉暉:最孝女兒

朱曉暉,女,黑龍江綏芬河市民。

朱曉暉的父親在2002年患彌漫性腦梗塞,從此癱瘓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病,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因為不堪重負,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區的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曉暉曾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詩歌在全國獲得過很多獎。父親生病前,她喜愛讀詩、寫詩;而現在她看得更多的是醫學護理和養生方面的書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癱瘓的毛病,腿腳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曉暉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擦洗身體。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老人臥床12年都沒有得過褥瘡。但常年的操勞,使得才41歲的她早已滿頭白發。

維持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老人每個月一千多元的養老保險。父親治病的開銷不能省,朱曉暉就只能去市場里撿人們不要的菜給父親吃,自己則用咸菜就著米飯度日。雖然生活環境艱苦,但朱曉暉一直努力讓父親生活的更舒適些。老人因為心疼女兒,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顧父親的起居外,朱曉暉在周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三四個“債主”的孩子補習。對于別人的幫助,朱曉暉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把愛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陳春林:背父上學

陳春林,女,1997年出生,廣西鐘山縣清塘鎮人。

陳春林1997年出生于廣西鐘山縣清塘鎮英家村。父親、母親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一家人雖然住在破舊的泥房里,但父親的勤勞、母親的賢惠讓這個普通的農家日子過得有盼頭。陳春林和比她小一歲的弟弟學習成績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天有不測風云。2006年,陳春林母親突發腦溢血猝然離世,當時陳春林年僅9歲。2010年,陳春林姐弟倆相繼考上初中,家里的經濟壓力驟然加大。父親陳世日決定到廣東打工掙錢。

平靜的日子還沒有過多久,陳春林的父親突發腦梗塞,偏癱在病床難以動彈。面對醫院里父親的巨額醫藥費,姐弟倆不得不揮淚告別校園。休學的一年時間里,弟弟主動提出跟著村里人外出打工,陳春林則留下照顧住院的父親。

新學年開學,為了讓陳春林及時回校復課,班主任徐寧和潘強老師幫助她在學校找到一間柴房,方便照顧父親。每天清晨6點,她要照顧父親起床洗漱,還要喂飯喂水,端屎端尿,搓背按摩,安頓好父親后自己再趕到教室學習。中午、晚上也是如此。

今年中考,陳春林以七科全A+的優異成績考上廣西示范性高中——賀州高級中學。陳春林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后,決定再背上父親,繼續自己的高中求學生涯。陳春林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賀州高中不僅免去陳春林的全部學雜費用,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還騰出一個嶄新的單間,讓她和父親同住,以方便她照料父親。陳春林的弟弟也得到了進入賀州市高級技工學校學習的機會。

張紀清:大愛深沉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F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張筍:女白求恩

張筍,42歲,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

張筍,1972年出生于河北一個軍人家庭。在加拿大攻讀博士后畢業時,她謝絕導師的誠懇挽留,回到祖國從事國防醫學事業。作為一名技術過硬的醫學專家,她對待工作一絲不茍,把醫學事業看得高于一切,在自己身患晚期癌癥、生命垂危的情況下,依舊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展現了一名新時期白求恩傳人的時代風采;作為一名當代革命軍人,她兩赴非洲大陸,用一流的技術、熱忱的服務和過硬的作風贏得了世界喝彩。

在張筍的案頭壓著這樣一張字條:作為一名醫生,技術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從醫17年,張筍從不怠慢一名患者,從不放過一個疑點,沒收過一次紅包,沒受過一次投訴,沒出現一次差錯,被廣大患者稱為“白求恩式的好軍醫”。

張筍曾兩赴非洲。赴利比里亞維和期間,她和戰友們接診患者無一死亡,醫護人員無一感染,創造了中國維和史上多項第一。2007年,作為維和官兵的優秀代表,張筍受到了胡主席的接見。“和平天使—2009”中國—加蓬人道主義醫療聯合救援行動期間,她和隊員們共接診18000多人次、手術300多例、健康宣教數千人,受到加蓬總統邦戈的高度贊譽,被當地群眾稱為“來自中國的白求恩”。

2014年6月4日下午,張筍因患腦部膠質瘤醫治無效,走完了42歲的人生旅程。根據她生前遺愿,她的部分器官已捐獻給三個急需救助的患者。

隴海大院:愛意滿園

鄭州市二七社區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

二七區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農場插隊時,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隨后,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1983年,家里的頂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當不幸開始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

年夜飯到高新海家吃,這個傳統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說:“不光是年夜飯,遇到世界杯、歐洲杯等大賽時,我家也是鄰居們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實,我知道,鄰居們就是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說說話。”如今,高新海學會了騎電動三輪車,他用這輛三輪車免費接送社區趕著去辦急事的人,誰著急上班,誰趕著去火車站,誰要去醫院看病,高新海聞訊會立馬趕到。

隴海大院的故事在當地群眾中反響強烈,2010年榮登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榮獲2008年河南“十大愛心集體”、2011鄭州市“首屆慈孝集體”、2012年“感動鄭州”愛心集體,2013年該事跡被翻拍成電影《好好的活著》。

肖卿福:不懼麻風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

肖卿福自1974年從衛校畢業后,走上麻風病防治的崗位。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他在盡心盡力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同時,還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麻防科普知識,到全縣各醫療單位進行皮防知識講座近百次。

說到麻風病,許多人都會望而生畏,肖卿福卻和麻風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縣黃麟鄉安背康復村正是一個麻風村,醫療條件相對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當醫生又要當護理員,不管是看病還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個人在做。他為病人打針、敷藥、清洗潰爛的傷口,護理眼、手腳畸殘的病人,給他們喂飯、喂水、抹身子,將救治麻風病人之責時時記在心上,從沒有過任何埋怨。

“當好麻風病醫生,比當好其他醫生確實更難。麻風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選擇了當醫生,不管怎么樣就是要為病人服務。”肖卿福這樣說過?,F如今66歲的肖卿福,仍然還在麻風病防治一線奮斗著。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專業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先后榮獲全國麻風戰線突出貢獻獎——“馬海德獎”“全省麻風病防治先進個人”。

邵逸夫:一生愛國

邵逸夫,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著名慈善家。2014年辭世。2014年1月,香港娛樂業鉅子邵逸夫走完他傳奇的一生,享年107歲。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在當時,邵氏電影讓世界聽見了來自中國的聲音。

邵逸夫并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據統計,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捐款超過100多億港元,尤其是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情有獨鐘。1985年始,邵逸夫在中國大陸地區持續捐資辦學。20多年間,他共向內地捐贈了47億港元,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對于中國內地的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項目資金遍布神州大地,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多有以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逸夫樓見證著他的卓越功勛。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這樣評價他:“邵逸夫一生愛國愛港,艱苦創業,慈善濟世,令人敬佩,曾擔任港事顧問,為香港順利回歸和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作為一位卓越的實業家,他在創造商業奇跡的同時,為香港乃至中國影視事業的繁榮、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作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來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為促進祖國內地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雪?。旱滤囯p馨

李雪健,男,60歲,影視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李雪健出生于山東菏澤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后參軍入伍,考入空政文工團,于1978年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

李雪健一生堅持傳播正能量,塑造了無數熒幕經典形象,《水滸傳》中的宋江,《九·一三事件》中的林彪,他塑造的“共和國的脊梁”焦裕祿樸實傳神,一舉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1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李雪健得到的獎數不勝數,是中國影視界囊括全部個人表演獎的“大滿貫影帝”。

2000年11月,李雪健不幸患上癌癥,他堅持強忍病痛完成《中國軌道》的個人戲份。一年后,與病魔頑強斗爭的李雪健復出拍片。2011年,憑借電影《楊善洲》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

2014年10月15日舉行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稱贊李雪健將焦裕祿,楊善洲兩個人物刻畫的非常好,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作為演員,要做有情懷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這是我的追求。”李雪健在文藝座談會上如是說。他以自己在影視作品中塑造焦裕祿、楊善洲兩位典型人物的體會,說明文藝工作者須臾離不開人民、離不開生活。

低調做人,踏實演戲,生命不止,事業不朽,李雪健就是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一生堅持做戲先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演戲,永遠傳遞正能量。

吳錦泉:慈善老人

吳錦泉,男,84歲,江蘇省南通農民。

吳錦泉,今年84歲,是南通市年齡最長的紅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黨員。平日里老人靠磨刀為生。

近年來,吳錦泉曾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甘肅泥石流災區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將兩年來磨刀積攢的零錢捐獻給雅安地震災區,其中1元硬幣1715枚,5角硬幣501枚,1角硬幣7枚,共計1966.2元。自2008年以來,他已累計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導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錦泉一元愛心社”,五星村內15家企業向“錦泉一元愛心社”捐出了3萬多元善款,全村19個村民小組,也紛紛捐錢,從而使“錦泉愛心社”的救助資金達到5萬多元,已救助39人次,發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對象包括革命傷殘軍人、重癥患者、空巢老人等。

金旭:沉默英雄

金旭,男,44歲,吉林省個體戶。

20年前,24歲的金旭因為一次車禍,成了一位高位截癱的殘疾人。曾想過自殺的他,走出絕望后開辦電腦培訓班。因為體會過絕望的滋味,金旭對弱者充滿同情。殘疾人到電腦培訓班學習,免費;貧困學生來學習,只收半價。不少人慕名而來,有些貧困孩子不僅沒有學電腦的學費,連生活費都沒著落,金旭就自己拿出錢來資助他們學習。

金旭的電腦培訓班得到了殘聯的大力幫助,他也成為殘疾人的創業明星和帶頭人物。每年過年過節,金旭都要掏出錢來,到那些貧困的殘疾人家去慰問。每當從電視上看到有貧困孩子無錢上學,金旭就讓學員們推著他找到那個孩子為他捐款。

這些年,據殘聯統計,金旭向貧困學生和殘疾人捐款捐物達到64萬元。這些錢,都是他從一天一天教授電腦的收入中節省下來的。他資助殘疾人和貧困學生的事跡被報道后,當地媒體接到一個電話,揭開了20年前車禍的真相。20年前,金旭正是為了救他人才不幸遭遇車禍,受傷致殘。這么多年,金旭從未說起過此事。他說,當初救人也沒想著要回報。

柳艷兵、易政勇:奪刀少年

柳艷兵、易政勇,男,江西宜春三中高三學生。

2014年5月31日下午兩點半左右,一輛由宜春開往金瑞的城鄉公交車上一個三十來歲的男子突然抽出隨身攜帶的砍刀,朝身邊的乘客一頓亂砍。宜春三中高三學生柳艷兵和易政勇也在車上,二人受到襲擊后,不顧自己的傷勢,與歹徒展開搏斗。搏斗過程中,易政勇身上又中了一刀,柳艷兵的肩部和肘部也被劃開了幾道口子。車上的監控視頻顯示了柳艷兵抓住行兇男子握刀的手死死不放,易政勇因失血過多昏倒,歹徒趁機逃脫,經過警方全力偵破,歹徒于6月2日下午被抓獲。

柳艷兵、易政勇兩位同學在危急關頭能夠挺身而出,不顧自己的安危,及時制止歹徒,他們英勇的事跡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贊揚。江西省教育廳為二人單獨組織了高考,不少著名大學表示愿意破格錄取二人。2014年9月,二人最終圓了大學夢。

易勤:武漢犟媽

易勤,47歲,武漢市東方紅食品有限公司女老板,武漢家喻戶曉的“犟媽”。

“犟媽”易勤和丈夫劉宏濤經營著一家小型食品廠“東方紅”。8年來,她堅持聘用智障員工,既當老板,又當“媽媽”,和12名智商與三五歲幼兒差不多的員工不離不棄,為此犧牲諸多。

8年來,她累計虧損近80萬元,先后賣掉、抵押兩套房子往工廠里貼錢,只為留下12名智殘工人。為了保護12個“孩子”的自尊心,易勤立下了眾多規矩,包括語言禁忌;因為要反復提醒,她不得不常年使用擴音器逐個提示,每天說話量超過常人的10倍。雖然工廠經營有困難,但是念著這群智障員工,易勤始終堅守,不愿放棄,并因此被稱為“犟媽”。她的堅守讓這群智障孩子找到了歸屬感,他們的家人也感受到了特別的溫暖。

“我有時候有個想法,先盡量做,倒下去再說。我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把目前企業好的產品,把東方紅這個廠延續下去,讓這批伢們有飯吃,讓他們有一棵大樹,能夠遮風擋雨。”就這樣,她夜以繼日,沒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沒有追名逐利的庸俗,而是給予一群智殘人平等愛的機會。人們感佩于她對生命尊嚴的堅守,對企業責任的擔當,對精神家園的守望。

“武漢犟媽”,拳拳慈母心,堅持執著,永不言棄,已成為一張彰顯江城重情守義城市精神的生動名片。“助殘犟媽”由是成為堅守大愛、堅守良心的代名詞。

趙久富:心有清泉

趙久富,男,60歲,湖北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

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余嘴村成為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告別80歲高堂,認真細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領61戶村民搬遷到團風鎮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正式通水。此時,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十堰鄖縣余嘴村支書趙久富帶領著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來,大家也都找到比過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始時,七歲的趙久富跟隨父母搬遷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責任人。這里有61戶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家園難舍,故土難離,移民工作最難張嘴。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遷的標準,趙久富可以選擇留下,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外遷黃岡。趙久富80多歲的父母親決定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但他們支持兒子帶頭外遷。

村支書帶頭外遷,61戶村民陸續簽了搬遷協議,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遷對隊伍就要出發了,家家戶戶開始收拾家當裝車。趙久富黨旗掛在了自家外墻上,這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后一天。趙久富的母親拄著拐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移民現場。母子遙望,趙久富不敢流淚,怕耽誤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變成蓄滿清水的庫區。而移民們在趙久富的帶領下,在新的家園也走上了致富路。

祝榆生:坦克之父

祝榆生,男,享年96歲,全國戰斗英雄,第三代主戰坦克總設計師。

2014年10月23日,全國戰斗英雄,第三代主戰坦克總設計師,“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獨臂神師”祝榆生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1938年1月,祝榆生進入延安抗大學習軍事;同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幤陂g,八路軍武器裝備相較日軍的落后促使祝榆生刻苦鉆研軍事技術,根據戰斗需要改進和創造了20余種武器和戰斗器材。但是簡陋艱苦的條件,讓祝榆生付出了沉重代價。在一次迫擊炮試驗排險中,他身先士卒,失去右臂。

1984年,即將退休的祝榆生臨危受命,擔任99式主戰坦克總設計師。那一年,祝榆生已經66歲。

中國作為一個有漫長陸地邊境的大國,主戰坦克的性能對國防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祝榆生受命擔任總設計師,與科研團隊一起協同作戰,拉近我國坦克技術和國外先進水平之間幾十年的差距。

面對三代99式坦克研制成功帶來的補貼、獎金和榮譽,祝榆生都婉言謝絕。生活樸素,淡泊名利,祝榆生像當初平靜地接受任務時一樣,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燈之外,不帶走任何功名的負累。

柴生芳:鞠躬盡瘁

柴生芳,男,45歲,甘肅省臨洮縣縣長。

柴生芳1969年7月出生于甘肅省寧縣一個農民家庭。1986年7月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后分配到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97年公派到日本國立神戶大學留學,獲藝術史學碩士和文化結構博士學位,2013年12月當選為臨洮縣人民政府縣長。

十幾年來,他始終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責任,把群眾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頭。

柴生芳給自己制定了“出門招商、回家下鄉”和“開門辦公、馬上就辦”的工作法,在隴西、安定、臨洮工作期間,他一直堅持吃在單位、住在單位,生活樸素、節儉。在臨洮工作三年時間里,他幾乎跑遍了全縣的300多個行政村,走訪和接待群眾近5000人次。7•22地震災害發生后,為了準確掌握實情,他跑遍了南屏鎮的每一個村莊。

2014年8月,柴生芳同志從14日上午8時05分開始工作,至15日凌晨1點30分開會結束,一天連續工作長達17.5小時。在此期間,他先后接待來訪群眾、調研引洮工程、主持召開捐資助學表彰大會、檢查縣城北大街改造工程、實地查看城區東大街等道路情況,并于晚上7點30分主持召開縣政府常務會議,直到15日凌晨1點30分會議才結束,持續六個小時,共研究了22大項53小項政府工作。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誘發心源性猝死,在辦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歲。

陶艷波:同桌媽媽

陶艷波,48歲,女。

48歲的陶艷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老師、陪讀。

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這給了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擊。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但醫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很多人勸陶艷波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但是陶艷波沒有放棄。為了兒子,她專門從老家黑龍江到北京去學習唇語,然后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識字。

陶艷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為此她做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就這樣,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學習。陶艷波就是兒子的耳朵,就是兒子的向導。楊乃彬的老師、同學也都為這對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經過不斷練習,楊乃彬也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楊乃彬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的學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所有幫助他們的人。

潘偉:海上尖兵

潘偉,53歲,交通運輸部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隊長。

飛機懸停在海面上,救助隊員順著一條鋼索滑下,帶遇險者升空。這就是海上救助。每一次營救都是一場生死搏斗。

渤海灣方圓7.7萬平方公里的海區上,每天有上萬條船舶穿梭。天氣突變時,交通運輸部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就要準備工作,潘偉會立即帶領救助隊員出發。他是機長,主要任務是控制飛機懸停在海面上,救助隊員拉一條鋼索滑下,帶上遇險者升空,每一次營救都是一場生死搏斗。“我們在飛機上能看到的,都是船上的人仰著頭,盼著我們。”潘偉說,“想到他們的眼神,我覺得自己不能不去。”

一次,渤海灣刮起十級狂風,有漁船被困,潘偉率隊前去救援。施救中絞車手突然沖著潘偉大叫:“鋼索纏在漁船桅桿上了!快切斷!漁船拽著飛機在下墜!”切斷鋼索被救者必死無疑,潘偉沖絞車手大喊道:“聽我的指令!放鋼索!你指揮我,讓我駕駛飛機沿著漁船逆時針飛,一邊飛,你一邊收鋼索。鋼索解開時,把人吊上來!”當被困者被拉進機艙時,潘偉眼圈紅了。自2005年以來,潘偉已在海上營救422人,創造了我國救人脫險的最高紀錄,被譽為“中國救人第一人”。他們的雙耳因長時間受強噪音的影響,經常嗡嗡作響,雙手因長時間緊張勞作而不停地顫抖。有時他們一天要從早飛到晚,最多一天要完成5起任務,午飯就吃餅干、礦泉水。

潘偉先后獲得了國際海事組織授予的“海上特別勇敢獎”,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交通運輸部授予的“交通運輸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入選國家海洋局“新中國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財政局2019年工作謀劃下一篇:大學生讀書心得200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