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翻轉課堂課題開題報告

2023-01-19

根據工作的內容與性質,報告劃分為不同的寫作格式,加上報告的內容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寫報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翻轉課堂課題開題報告》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第一篇:翻轉課堂課題開題報告

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開題報告

安圖二小 王鳳

一、問題的提出

1、課題提出的背景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練習。老師逼迫學生學習,學生已經完全失去好奇心作為主動學習的動力,教學已經沒有效率了,于是老師需要加長時間,更加逼迫。這樣使得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淡,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重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是一個很重要很迫切的數學教學研究課題。翻轉課堂就是其中的課題研究之一。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我們的教學也提出來更高的要求?;ヂ摼W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翻轉課堂變得可行和現實。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去使用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去教授知識。而課堂和老師的角色則發生了變化,老師更多的責任是去理解學生的問題和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課題研究的意義及價值

所謂“翻轉課堂”,是指把傳統的“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放學做作業”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構建“學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晚上放學學習新知識”的教學結構。

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有很大的不同,它創設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學生在沒有壓力的影響下自主地學習,教師不再是講臺上的圣人,而是身邊的導師,采用在線學習和個別化指導相結合的混合模式,讓那些因病或參加活動的學生不會被落下功課,翻轉課堂的內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閱和修正,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個性化教育等。特別是翻轉課堂增加了學生和教師互動和個性化的溝通。 翻轉課堂要得以實現最根本的是學生課前的深度學習和真正將課堂上的互動引向更高層次。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此項課題的研究,探索翻轉課堂的教育理論。

2、通過此項課題的研究,建構小學數學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3、通過此項課題的研究,利用微視頻及學習任務單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老師從教學中解放出來。

4、通過此項課題的研究,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促進實驗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翻轉課堂”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方法和策略。 (1)研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路。 (2)研究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 (3)制作課程資源。

2、探究小學數學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包括新授課的教學模式和單元梳理復習課的教學模式。

3、研究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視頻及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原則、內容呈現方式及操作流程。

4、高效課堂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師專業成長,使教師能夠關注學生,踐行“生本課堂”,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準備階段通過文獻搜集與整理分析,學習“翻轉課堂”的理論,尋找理論依據,明確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方案。

2、調查研究法

在準備階段和總結階段分別進行調查,通過對實驗前后課堂教學效果、教育質量等方面的對比分析,確切把握研究效果。

3、行動研究法

在具體的工作情境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并根據研究中遇到的具體情況,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統一起來。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 我校所有年級的師生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準備階段:

1、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課題組,落實課題組成員。

2、分析現階段翻轉課堂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確定課題名稱。

3、集中課題組成員學習課題相關的理論,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

4、查閱相關資料,撰寫立項申請書

5、建立課題實驗教師個人研究檔案。 實施階段:

1、撰寫開題報告。

2、開展“課題開題論證會”,完善課題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方向。

3、形成實施方案。根據開題會專家的指導和課題研究小組成員提出的建議,修改開題報告,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步驟,形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4、組織問卷調查,形成調查報告。

5、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了解教師在翻轉課堂中的好的做法、成功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科課堂教學,讓教師逐步對學生進行下載觀看微視頻等進行培訓,使學生能熟練運用智能手機、電腦等進行“翻轉課堂”課前的自學,如查找資料、觀看微課等。

6、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和上“翻轉課堂”的教師交流總結會議,梳理總結出有效的“翻轉課堂操作流程”,并對評“翻轉課堂”進行評價研究。

7、定期召開實踐研究會,將課題研究階段性優秀成果如教學論文、微視頻、課堂實錄等進行評比。

8、召開課題組教師階段總結會,總結梳理課題研究所取得研究成果,為課題結題做好準備。

結題總結階段

整理課題研究資料、完成實驗報告、實驗論文、申請結題驗收。

1、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2、實驗教師隨筆整理成冊裝訂。

3、相關材料歸檔。

七、研究成果預期形式及內容

1、 “翻轉課堂時效性研究”結題報告

2、 與課題相關論文、案例隨筆

3、探索適合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八、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第二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原因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我校組織的針對課堂教學情況的問卷調查中,其結果反映出我校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著如下幾個共性問題:一是教師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教學盲然;二是新課前盲目出示學習目標,淡化了情境創設,整個教學機械呆板,不夠生動,對學生沒有吸引力;三是教師講得太多,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太少,學生無法當堂完成作業;四是教師較多是關注自己的教,而較少關注到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自學流于形式;五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視,造成學生兩極分化嚴重等等。存在這些問題的課堂,其教學效率很難保證。這種“教師中心,機械模仿,系統傳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缺乏思辯與創新,學生的主體性難以體現,學習積極性被壓抑,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空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這種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是探索出適合我校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意義:改變我?,F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可以解決我校課堂教學中現有的一些問題,使課堂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而且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土。

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從而實現終身學習。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意義:促進我校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三、研究現狀 1. 為了了解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發展趨勢,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專著、期刊、報紙及網絡資料,結合我校實際教學情況,從中比較發現: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通過研究發現必須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重教法輕學法、重訓練輕反饋、重進度輕效度的教學問題進行反思和矯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正成為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但研究都還處于起始階段,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成果。所以對此課題的系統研究將具有一定的緊迫性和時代性。

2.全國著名課改專家李炳亭先生近年來專注于“高效課堂模式”的推廣實踐工作,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論素養,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特別是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受到全國教育同行的高度評價。目前國內影響較大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高效課堂等。但是這些“高效課堂模式”適用中學生的比重較多,而適用于小學的內容占的比重較少。

四、研究的內容

(一)課題的界定 1.對“高效課堂”的界定

“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立足點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 2.對“教學模式”的界定

“教學模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計劃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種教學活動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的具有動態性的過程,從微觀的教學活動的角度看,它具有變化性,但宏觀的過程角度,又具有比較穩定的過程形式。一種教學模式由幾種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法實施的教學活動組成。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在某個具體領域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1)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聽評課、教師訪談、學生座談等途徑,調查研究目前我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通過理論學習,研究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什么,學生觀是什么,對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

(3)通過對當前國內有影響學校的課堂教學的觀摩學習,研究他們課堂的特點、模式、課堂評價、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載體。研究對教材把握、處理的度和呈現形式。

(5)研究學情,要分析學生現有的水平和對教育教學內容的思維能力、接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學習興趣、動機、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學法和學習方式,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研究自學、幫扶、互學;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存異質疑、交流展示等學習方式的組織和引導要點。

(7)研究教法。立足學情和教材不同內容和課型,運用什么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高效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理論學習、觀摩學習、教材研究、學情研究、學法教法和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探索出適合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五、研究的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適合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通過本課題研究,增強教師的教研意識,促使老師們加強學習和交流,打造一支愛學習、會研究的教師隊伍。

六、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播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建構意義的方式獲得的。其理論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倡導的學習原則:①在學與教的關系上,應該置學生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組織教學;②在教學目標上,要以教會學生學習為主,而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

七、研究的對象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小學部學生。

八、研究的方法

文獻研究,行動研究,調查研究,實驗研究等。

九、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分為四個研究階段。

(一)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1)確定研究教師,組建課題研究組。

(2)文獻查閱,查閱有關資料對課題進行可行性論證。 (3)制定師資培訓計劃,組織研究教師學習,更新觀念。 (4)擬定研究計劃,擬寫研究方案。 (5)設計和編寫問卷調查表

(二)第二階段:課題研究階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 (1)實施前測。(2014年5月)對教師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模式進行摸底調查。

(2)對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找出問題并分析問題的普遍性和同一性,根據存在問題制定相應的研究策略及研究方法。

(3)開展課題研究。根據制定的研究策略及研究方法,圍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實施研究。

(4)組織研究教師2周搞一次課堂教學研討,4周搞一次研究交流。 (5)一邊研究一邊總結,一邊反思一邊修正研究計劃,并及時寫出研究反思、論文、課例分析、階段小結等。

(三)第三階段:課題中期總結階段

(1)形成階段性成果,進行中期論證(2014年9月)。實施中測,通過問卷、測試等方法對課題進行中測,總結前一段研究情況。

(2)根據前一段研究情況,找出存在問題,指定下一步研究計劃,進一步開展后續研究。

(3)不定期展示本課題的研究成果。

(四)第四階段:研究的總結階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1)實施后測。2015年1月通過問卷、測試、聽課等方式對課題研究進行后測,檢查課堂研究成效。

(2)對研究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分析。 (3)對課題研究進行分析總結,總結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4)形成研究成果——結題報告。

十、成果的表現形式

課題以結題報告為主要成果,另外還有論文、案例、展示課等。 十

一、完成課題研究的保證條件

1、課題組負責人是市級骨干教師,曾參與多個省、市級課題的研究:于2004年完成了市級規劃課題《小學數學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并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于2009年完成了河北省課題《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學科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課題《小學數學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獲全國創新教育暨教育管理課題研究成果三等獎,秦皇島市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參與研究的河北省“十一五”教育技術規劃課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在省“十一五”教育技術科研成果評比中獲二等獎,在省“十一五”課題中期評估中被評為良好;課題結題報告《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獲第六屆全國新概念教育教學論文大賽三等獎;所做《奇妙的宇宙世界》一課獲市級創新教育課題研究課評比二等獎;長期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級獎勵4項,省級獎勵8項,市級獎勵10項,區級獎勵10余項,具有一定的研究經驗和實踐能力。

2、課題組成員主持研究的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班級自主管理的研究》,其中期研究成果曾在秦皇島市教科所舉辦的課題研討交流活動上作展示,受到與會領導及全市參會教師的好評,此課題被評為秦皇島市優秀科研課題,主持人被評為秦皇島市科研實踐“優秀教師”;所做《自主管理自主成長》一課被評為秦皇島市課題研究優質課。

3.課題組其他教師研究水平和時間保證:課題組其他教師均具有一定的研究經驗,又年富力強,能吃苦,肯鉆研,長期在教學一線,有足夠精力和時間參與課題研究。

4.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課題的主持人有多項研究課題和從事教學研究的經驗,對打造高效課堂的認識已與所有實驗教師達成共識,課題組其他教師也都長期關注、研究目前的課堂教學。另外我們還參閱了大量的文獻著作,搜集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調研、分析工作開展比較順利。

5.資料及研究經費:學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工作極為重視,如果課題能得到批準通過,相關的研究經費將由學校全部承擔,并努力爭取安排實驗教師外出學習,學校會盡最大可能保障課題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于春祥 《發現高效課堂密碼》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1.4.1

2、王躍 《高效課堂的101細節》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1

3、劉金玉 《高效課堂八講》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8.1

4、蘇鴻 《高效課堂: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7.1

5、李炳亭 《高效課堂九大教學范式》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0.8.1

6、趙連根 《從“有效教學”的“瓶頸”問題出發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上海教育科研 2007.2

7、宋秋前 《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7.4

第三篇:《多媒體進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田陽縣初級中學

《多媒體進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課題

開題報告

撰寫人:陸永華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背景

21世紀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這既給我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給我們帶來嚴峻挑戰。21世紀的競爭,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取決于教育。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為實施素質教育,要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戰場,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的質量的提高。鑒于此,我校不失時機地提出,要把現代教育技術當作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如今,我校試圖通過對多媒體進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初中各學科課堂教學的新特點與新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主體精神,讓學生學會學習,確立了“多媒體進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課題。

2、課題研究的技術支撐

目前,我校學校教學設施、設備比較齊全:建有15個一流的多媒體教室,有計算機121臺,有衛星地面接收站、數碼攝像機、數碼投影儀、數碼實物展臺,同時各班級均配置了校園閉路電視網和教育教學資源點播系統。這些設施為學校教學的發展提供了硬件保證,為多媒體進課堂教學提供了切實便利。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本課題,并希望從理論、實踐、應用等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借助我校相對豐富的教育資源,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寬學生知識面,把網絡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規范化研究。

3、課題研究的實踐依據

課題主要參與人員均為一線任課教師,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課題主要參與人員在教學之余,認真學習網絡知識、課件制作及多媒體教學藝術,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適應

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

學校高度重視該課題實驗,成立了完善的課題研究機構,由黃鑫校長任課題負責人,科研處盧愛鮮主任任課題組長。同時,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課題實驗,學校還撥???,用于增購相關圖書,課題組成員外出培訓學習、交流等。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多媒體進課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網絡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資源結合起來,以便于優勢互補,形成合力,以適應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校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為培養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質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該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在于:通過優化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高。

三、理論假設

1.課題界定

本課題是廣西電教館《“多媒體進課堂”綜合解決方案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的子課題。

多媒體的英文單詞是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兩部分組成,一般理解為多種媒體的綜合。“多媒體進課堂”是指學校提供充分的物質條件(如多媒體教室、校園閉路電視網和教育教學資源點播系統等),教師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即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種教育媒體及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以多媒體的強大功能來豐富完善教師的教法,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達到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創新精神與認知能力、實踐能力的目標。

2.支撐理論

(1)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這為我校推進“多媒體進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提供了行動指南。

(2)赤瑞特拉著名信息來源心理實驗,指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讓學生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是現代教學模式必須使用多媒體手段的理論依據之一。

(3)系統科學理論:“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歸納總結出三大原理:反饋原理、有序原理、整體原理。CAI是雙向性的,既向學生傳輸知識,也從學生那里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并進行強化、重復、控制與調整教學信息。

四、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探索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規律。

2、提高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

3、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全面優化,從而最終為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礎。

五、研究內容

(一)基本內容:

初步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研究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具體內容

1、目前學校多媒體教學的現狀和前景的調查研究。

2、多媒體環境下的學校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

3、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及分析(學習意識、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等)。

4、多媒體如何輔助課堂教學。

六、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搜集有關多媒體進課堂方面的材料,通過整理材料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研究報告。

2、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典型性的課例、課堂教學設計等為研究對象,研究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課堂”來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實效性;再作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工作。

3、文獻法。通過互聯網查閱國內外有關綜合素質培養與現代教育技術在相關方面應用的文獻資料,為課題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基

礎及方法指導,并具體地研究如何全面地、正確地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確保本課題研究的創新性和實用性。

七、研究對象

七年級4個班,八年級2個班為實驗班,同年級其余為對比班,進行實驗研究。實驗教師既是研究對象,又是研究者。

八、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2010年3月——2011年5月。

第一階段,即論證準備階段(2010年3月至2010年5月):

1、組建研究班子,統一思想認識,對本課題研究形成思路。

2、初步明確研究的基本任務

3、討論、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4、進行必要的“多媒體教學”使用方法的學習及培訓,進一步積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經驗。

5、完成課題設計與申報,實施方案的落實、啟動。 第二階段,即實驗階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

1、落實第一線實驗操作人員,選定重點實驗班級;對實驗班進行“實驗前的檢測”,建立實驗班組檔案。

2、討論擬定具體的實驗方案;

3、開展實驗活動,積累實驗資料;開始研究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條件下,教師進行優化的課堂教學設計,改進自身的教法,促進學生學法的轉變,通過選取不同類型的課,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并進行課后調查、測試。

4、進行操作、實踐、研究,中期論證,完成階段性研究成果報告。

第三階段,即結題階段(2011年1月至5月)

1、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對各年級實驗小組的研究工作進行驗收評估。

2、實驗教師對實驗班、組檢測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全面匯總成果資料,撰寫本課題研究報告、工作報告、查新報告,總結課題研究工作的得失,申請并接受鑒定。

3、編輯出版《田陽初中多媒體進課堂論文集》

4、刻錄光盤《田陽初中多媒體進課堂教學課件集》

九、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組織保證

學校“一把手”親自掛帥,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選派有一定教學水平的骨干老師擔任子課題負責人,健全課題研究的實施網絡,

全面調控課題研究的運作。與市、縣電教站教研專家保持聯系,請他們給予幫助、指導。 附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1)課題負責人:黃 鑫(校長) (2)課題指導:陳正流(副校長)、李群(副校長)、陸培書(副校長)、黃祖勝(副校長)、趙衛國(縣電教站長)、唐瀟(縣電教員)、黃海英(縣電教員)

(3)課題小組

長:盧愛鮮(科研主任)

副組長:周玉龍(科研副主任)、黃銳(科研副主任)、陸永華(數學教研組長)

(4)課題組成員:黃輝部、黃麗華、覃金賢、陳蘭蓬、黃銳、韋環、張玉花、羅素云、黃克輝、黃美萍、蘇鳳雪、黃韓芳、凌春芳、羅嵐、麻敏、陸萍、李燕妮、農麗秋、黃榮東、梁鐵、李欣、鄂忠全、農蓮芬、辛榮茉、羅艷華、滕勇猛、雷世則

(5)特邀顧問:黃尚英(百色市電教站站長)、黃耀明(百色市電教站副站長)

2、時間保證

為使課題研究真正落到實處,取得成效,學校規定每兩周科研組活動一次,每月召開一次全體研究人員交流會,匯報本月活動情況,每學期舉行一次課題研討會。

3、經費保證

本課題研究經費預算總額:10000元

經費開支預算:

1、資料費,包括購買書籍、打字、印刷、紙張等項:4500元;

2、實驗活動費,包括參觀、調查、考察、邀請講座輔導、活動用車、專題活動評比獎勵以及會議費等項:5500元;

2010年10月

第四篇:《構建小學語文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重“生成客體”——即重教材中的知識和知識體系,輕“生成主體”——學生的狀況。教學設計以知識邏輯結構為依據設置教學環節,并在教學內容呈現順序和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有明確的規定。這種“剛性”的教學設計影響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彈性”生成。在“走”教案似的教學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學生,遏止了他們在課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鮮活靈動,充滿情趣的課堂變得機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時代呼喚新的語文課堂,學生需要新的語文課堂,而新的語文課堂具有動態生成的特點。只有在生成的語文課堂中學生才能得到有效發展,全面的提高。由此,我校將在為期兩年的時間中進行構建小學語文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分析

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是一個全新的熱點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教師潛心研究的課題。許多教師都積極投身到該項課題的研究工作中,希望通過研究,努力構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的,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的新型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不斷生成促進課堂發展的教學資源,并在教師的巧妙引領下,使語文課堂盡顯師生的智慧。為此,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研究:

1、預設方案設置一定的空間,給予一定的彈性。

2、創設情景,營造氛圍,為學生資源生成創造一個空間。

3、探索教師引領策略。側重從生成性的課堂觀出發,以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課堂教學,以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的多重組合,教學環境的不斷變動和教師即時處理多種反饋的方式來推進教學過程,從而建構起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

本課題將充分吸收他們課題的研究精華,從不同的角度,即從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操作層面,對教學預設和課堂調控兩大領域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實踐,盡可能地使課題研究的成果系統化、可操作、有成效。

三、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學習是一個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的過程,學生是自己知識意義的構建者,在認知活動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建構主義強調的是學習的選擇性、體驗性、主動性、主觀性,將學習看成是學習者對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義的理解過程。已有的經驗是生成性學習的核心因素。生成性的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將以建構主義的理論作指導,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優化語文教學的途徑與策略。

教學設計是一門設計科學,設計的本質在于決策、問題求解和創造,因此它的發展根植于教學的設計實踐領域。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對象不是教學系統的性質,而是教學系統的設計方法;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對象也不是教學規律,而是如何使實際教學更符合教學規律的方法。因此,課堂教學預設需要以現代教學設計理論為依據,研究教學設計的整合性、動態性、生成性,使課堂教學從單一走向整合、從“呆板”走向“靈活”、從“接受”走向“建構”。

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語文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習它,主要不是進行知識系統的構建,而是一個能力構建的過程,是一個語文素養提升的過程。生成性語文課堂,優化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提供學生的學習語言的實踐空間,使學生一方面掌握語言規律,積淀語感經驗,形成語文能力,從而習得語言;另一方面,為學生打建更好的閱讀體悟的平臺,使學生能真正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體味,充分地與作者進行精神的碰撞與交流,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濡染、審美的熏陶。

四、課題界定

所謂生成,具有動態性、建構性、多元性的特點。“生成”具有很豐富的內涵:從認知發展角度看,它是新舊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從思維發展角度講,它是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從能力發展角度講,它是由“不會”向“學會”, 從“生疏”到“熟練”的提升;從情感發展角度講,它是學生對文本情感的認同與共鳴;從個性發展角度講,它是學生個性的張揚和價值觀的形成。

生成性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文本為教學資源,以動態生成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為手段,引導學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靈感動的語文學習中,內化知識、建構意義、發展語言、張揚個性、升華情感、完善人格。

從教學策略與課堂生成的關系講,前者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后者,教學策略的價值取向就在于為課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徑和最大可能,將生成的過程最優化和生成的空間最大化。本文將從教學預設策略和課堂調控策略兩個方面進行課題研究。

五、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生成意識,提高教師的預設能力和調控能力,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2、通過課題研究,從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統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廣價值的生成性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并服務于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

3、通過課題研究,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和最佳發展,使學生在生成性的語文課堂中,發展語言、張揚個性、升華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六、研究內容 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教學理念:從“為教”走向“為學”。課堂中的每句話,每個環節都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或激發需要,或指向學習。

教學設計:從“線性”走向“板塊”。從“剛性”走向“彈性”。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簡潔性和教學功能的厚度。

教學策略:從“有痕”走向“無痕”。從“無招”走向“有招”走向“無招”。 教學狀態:從“問答”走向“對話”。從“枯燥的思維狀態”走向“豐富的精神狀態”。把問題當作對話的主題或讀悟的引領要件。

課堂調控:從“無機”走向“有機”。 具體研究的重點:

(一)教學預設策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生成也需要預設,精彩的課堂生成離不開匠心的預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精心的“預設”為學生搭建課堂生成的平臺,讓預設與生成珠聯璧合、和諧共生。

1、教學結構——變“剛性的線型設計”為“彈性的塊狀預設”

“教學思路清晰,學習頭緒繁雜”是“剛性的線型設計”的課堂教學特點之一,而“彈性的塊狀預設”,不但要有宏觀的整合思想,而且要有微觀的彈性設計,教學板塊既簡約又厚實,既有開放的空間,又有深化的“支點”?;灸J綖椋鹤罴褜?mdash;—最有效的整體感知——有重點深入閱讀。

需要研究的是優化重組教材的方式:

(1)自然結構式。即尊重教材的原有結構,組織教學。

(2)變式結構式。即改變教材原有的結構,重新組織教材進行教學。

2、板塊教學——要抓好三個關鍵要素: 導入的角度與導入語言。 把握重點閱讀的提升點。 抓住重要的語言訓練點。 板塊教學的基本策略:

感悟的重點:是重要的語言現象,重要的詞句。

感悟的途徑:是從讀入手,讀中感悟(探究、體驗),轉化語言,提升精神。 感悟的方式:有朗讀感悟、提問感悟、多感官感悟、換位感悟、變式感悟,引導學生多感官參與,多層次的感悟、多角度的發現。

A、“體驗——生成”策略。

“體驗——生成”是指在語文學習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學習)經驗和親身經歷來感受語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動中獲取信息,受到啟迪。在語文教學中,體驗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①有聲朗讀體驗。對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強的課文,教師可以借助于情境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走入情境,走進文本,從而獲得真切的體驗和語言的實踐。

②視覺沖擊體驗。對于一些典型的或者新的語言現象,教師可以通過“呈現文本中的語言現象——→再現文本語言所描繪的事物形象——→體驗文本語言所蘊含著的情感”的語言轉化途徑,引導學生在形象的感知、情境的感受中,通過視覺沖擊,促進語言的轉化,實現精神與語言的同構共生。

③換位感受體驗。換位是指改變學生的閱讀角色,讓學生以文本中的主人公的身份,進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從而獲得真切體驗。在換位體驗中,教師可以采用變式的方式,情化了“外部活動”,強化了內心體驗,學生在“外部活動—→內化”、“內部活動—→外化”的雙重轉化過程中,語言得到了內化,情感得到了升華。

B、“質疑——生成”策略。 “質疑——生成”是一種富有成效的語文學習方式。 需要研究的是三個問題:

第一、如何質疑:應抓住文本中的“可疑”之處,引發學生心中的疑惑,將疑惑轉化為問題,培養質疑的意識,提高質疑的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或多或少地對課文中值得質疑的內容,如課文的題目、文中的重點詞句或語言空白點等等,作適當提示或暗示,以增強質疑的針對性。

第二、如何處理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問題要進行質量評價和有序梳理,利用有價值的問題。

第三、如何解決問題。要利用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個“發現問題—→多元發現—→互動對話”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帶著問題解讀文本,發現新知,建構意義。

3、問題設計:變“單純的思維性”課堂提問為“多維的讀悟性”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讀中感悟的催化劑,是激活思維的金鑰匙,是引發情感的導火索。課堂提問決定著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維度、學習方式。因此,我們需要對問題的外在形式和內在價值指向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研究兩類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趣化問題設計。注意問題的形式具有情趣性、人文性、兒童性和藝術性。 (2)強化問題功能。注意問題所包含著的功能。

A、以“問”促讀性問題。教師借助于問題,引發學生的閱讀需要,然后借助學生強烈的閱讀期望,進行自讀自悟。

B、以“問”促疑性問題。教師借助于問題,引起學生在讀中質疑,引起學生的深思和多思。

(3)優化問題運用。變“答問”的手段為“對話”的主題。

4、教學語言設計。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催化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因此,精彩的課堂,離不開精彩的教學語言,而精彩的教學語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充分考慮導語的引導角度、語言的沖擊力、表達的動情度;其次,要用教學語言情化文本、感化學生,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心理距離,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動情心動的心理環境,使課堂閃耀出思維、情感與智慧的火花。

因此,我們需要研究的是三類教學語言在課堂中的運用,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引發新的閱讀需要,引發學生的濃厚的求知需要,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期望,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這三類語言是:前導性語言、過渡性語言、評價性語言。

具有新穎性的特點,關注導語的情趣度——時代性、人性化,增強可聽性和可感性。具有多變性的特點——關注導語的角度和力度。

5、課外拓展設計。

拓展性閱讀是一種基于嘗試、深層閱讀之上的超文本閱讀。即通過“學法遷移拓展”和“創新實踐拓展”等形式,把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從課本引向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和課外實踐的語文綜合能力,以及多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需要研究的是這兩類拓展在教學中的運用。

(1)規律性遷移拓展。這種拓展將運用遷移規律,把學生從掌握語文規律引向運用語文規律,從課內學習引向課外學習、從現實發展區引向最近發展區。

(2)創造性實踐拓展。這種拓展,是鑒于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欣賞與批判的基礎上,通過對文本加以創造性的變式、擴充與延伸,對語文課程進行二度開發與運用。變式。即對文本加以改編,諸如把古詩改寫為記敘文,把課文改編課本劇,把長文濃縮成小詩等;擴充。即利用課文語言描述中的空白點,或揣摩人物的心理,或推想事態的發展,或通過想象將景物內容具體化;延伸。即借助文本中有價值的內容,通過搜集、處理和加工課外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進行超文本的綜合實踐活動。

(二)課堂調控策略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動態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開發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隨機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另一方要通過隨機評價的手段,“適時利用”這種新的教學資源。所以,我們需要研究在以下五種情況下的最佳評價調控。

(1)當學生對話精彩時,抓“精彩”促生成

學生答問精彩時,鼓勵、贊賞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賞識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我們把這種“精彩”看作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那么,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新的資源,通過即時評價,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這“精彩”的世界。

(2)當學生認識膚淺時,抓“膚淺”促生成

由于受年齡和學歷的影響,學生在理解、感悟上,難免會有所膚淺。如果我們把這種狀況視為一種教學資源,那么,我們可以以學生的“膚淺”作為教學起點,運用“調控——生成”策略,引導學生淺入深出

(3)當學生爭論不休時,抓“爭論”促生成

在互動對話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學生面對某一問題紛紛發表不同意見的情況。這種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應牢牢把握良機,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中彼此交鋒、碰撞、融合。

(4)當學生答問錯誤時,抓“錯誤”促生成

當學生答問錯誤時,教師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利用學生錯誤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問暗示,引導學生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或反詰歸謬,即以學生錯誤答案為前提,推衍出荒謬的結論,讓學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頓悟。

(5)當課堂發生意外時,抓“意外”促生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時常會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問題。教師若裝聾作啞,則將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嚴詞斥責,將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將使學生疑竇倍增,如墜云霧。最有效的辦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繼而因勢利導,巧引妙導,把學生的“脫軌”的思維引導到有價值的發現上來。

七、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為期兩年,分三個階段進行運作: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05年7月——12月,課題方案的制定與相應理論的學習,完善本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運作階段):2006年1月——2007年12月,進行課題的系統研究,定期課堂教學實踐和案例分析總結,提煉有效的教學策略。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7年12月。進行課題的全面總結,系統整理,形成課題報告。

八、研究方法 本課題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行動研究法。

九、研究成果

1、總結研究成果,形成系統的課題總結報告,整理和提煉出比較系統的、富有成效的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的操作策略。

2、形成具有指導性,富有操作性的課例教案集。

十、研究人員

組 長:莊立秋 副組長:王國富 組 員:劉秀穎 孫 晶 雷鳳偉 劉玉春 王翠玲

2006

校 長 副 校 長 教導副校長教導主任 語文教師 語文教師 語文教師 本 科 中 師 本 科 大 專 大 專 大 專 本 科

小學高級教師 小學高級教師 小學高級教師

小學高級教師 小學高級教師 小學高級教師 小學一級教師

西新鎮中心校課題組

年12月

《構建小學語文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綠園區西新鎮中心校

2006年12月

第五篇:《生本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選題: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要求公民不僅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能,還要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科學素養,新課程的實施就是順應了這一時代要求。雖然,七年來,我校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課程改革實驗當中,努力改變以往陳舊落后、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教學方式,采用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培養善于學習、獨立思考、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合格公民。然而,我們卻發現“教師越教越苦,學生越學越累”這一現狀依然很難改變。我們課題組張偉定校長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向六年級某班學生調查這樣一個情況:“真正發自內心喜歡學習(指學校知識性內容)的同學請舉手”,結果只有寥寥幾位!其實這種不喜歡學習、甚至憎惡學習的現象在很多班級、很多學校都存在著。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的厭學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核心就是我們對學生作為正在迅速成長的個體生命的忽視,一味的“以師為本”,師生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學生的厭學,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主動性。那,如何解決“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一個歷史性的難題呢?廣東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它的辦法就是:把學習還給學生。把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把學習還給學生,就像鄧小平把土地還給農民,學生的積極性空前提高。所以,如果我們要培養學生自持自悟、腳踏實地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生敢于質疑、學會學習的科學意識,就必須實施生本教育,因為生本教育體現了教育的最本質的東西,能全面依靠學生的本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和生命的提升。

(二)國內研究現狀和選題意義:

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歷經十年的實驗,取得比較成功的經驗,這對解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極大的幫助。時下,全國很多省份的老師都紛紛到廣州取經,并積極的投入到生本教育的實驗中。但是,郭思樂的生本教育體

—3—

系不可能直接轉嫁到我校,因為實驗區和我們本地在社會、觀念、歷史基礎、社會需求等多方面條件存在諸多差異,而且使用的教材不同(他們用生本實驗教材而我們用人教版新教材),班額也不同(實驗區每班45人左右而我們每班學生均達70人以上),生搬硬套顯然不符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此狀況,我校課題組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的課題,并進行研究。若此課題得以立項并實施,我們將本著“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一理念,通過研究,創造一種條件,達到放開學生的手腳,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學生有創意地、自由和自信地表達,促進學生自主地學習,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的厭學問題,并為廣大教師“減負”,用教師的“無為”造就學生的“有為”,從而達到“少教多學”、“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研究的價值:

(一)找出生本教育與我們本地實施的人教版新教材教學相融合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使生本教育與新課改有機整合;

(二)通過生本教育的實驗研究,總結出有效的大班額班級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方法,利用同伴互助,把教師從大班額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

(三)構建適合本地的、可借鑒、可操作、可推廣的小學大班額生本教育課堂教學模式。

三、研究目標:

我們通過實施生本教育,轉變教師觀念和教學行為,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生本激揚生命,使教育充滿陽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激勵學生自主、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使學校成為綻放生命、勵志求知的百花園,使教師成為與時俱進、激揚生命的教育人,把學生培養成為“積極向上、自信大方、友好合作、知識豐富、思維活躍、成績優秀”的時代新人。同時,通過實施生本

教育,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把教師從繁重瑣碎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改變教師的工作狀態,創造教師的職業幸福,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

四、研究內容:

(一)前置性作業的設計

(二)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的研究

(三)構建小學生本教育課堂教學模式

五、創新點:

本著“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一生本教育的理念,找出生本教育與我們本地實施的人教版新教材教學相融合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使生本教育與新課改有機整合;通過研究,創造一種條件,達到放開學生的手腳,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學生有創意地、自由和自信地表達,促進學生自主地學習,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廣大教師“減負”, 把教師從大班額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達到“少教多學”、“不教而教”; 構建可借鑒、可操作、可推廣的小學大班額生本教育教學模式。

六、研究思路:

在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深入挖掘生本教育與我們本地實施的人教版新教材教學相融合的結合點和切入點;通過生本教育實驗,總結出有效的大班額班級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方法;找出我們既往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具有生本教育特征的做法和閃光點,對其進行再生、強化、改造、創新,在實驗中逐步形成有本地特色的生本教育方式方法,同時,引入外地生本教育的成功經驗,根據本地、本校、本班的具體條件,進行整合、改革和創新,構建比較成熟的可借鑒、可操作的小學大班額生本教育教學模式,并推廣。

七、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二)行動研究法

(三)調查研究法 —4—

(四)經驗調查法

八、技術路線:

多渠道、多方式學習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論,深刻認識“生本教育”的內涵和操作方式;采取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經驗調查法等進行研究,找出生本教育與我們本地實施的新人教版課改相融合的結合點和切入點;通過生本教育實驗,總結出有效的大班額班級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方法;依據馬斯洛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充分實施郭思樂教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先做后學,先學后教”、“有困難,找學生”的實驗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幫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把課堂變為學堂,使學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自由空間。做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教師不教,學生會學,使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實現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最終構建可借鑒、可操作、可推廣的小學大班額生本教育教學模式。

九、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1.課題申報、審批。

2.編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3.搜集理論和實踐資料。4.初步確定實驗中操作的具體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11年11月~2013年8月),以生為本關注學生,挖掘教師潛能課堂教學為載體,創建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教學模式。邊實踐邊總結,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第三階段:課題結題(2013年8月~2013年12月),總結研究中的經驗教訓,整理過程材料,撰寫結題報告,上交結題材料。 —5—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報告下一篇:法治建設工作自查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