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2019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2023-06-30

第一篇:2019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大局出發,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闡述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同時提出明確要求。李克強在講話中深入分析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形勢,并就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農”工作職責等重點任務作出具體部署。

會議指出,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召開的又一次重要會議。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出臺的“三農”政策行之有效、深得民心,有效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發展。

會議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我們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

關于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會議指出,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要進一步明確糧食安全的工作重點,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調動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搞好糧食儲備調節。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負責,中央承擔首要責任,各級地方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增加糧食生產投入。善于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進口和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高度重視節約糧食,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關于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會議指出,堅持黨的農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

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關于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會議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食品安全,也是“管”出來的,要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使權力和責任緊密掛鉤。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關于“誰來種地”,會議指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提高種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要強化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創造良好務農條件和環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與此同時,也要繼續重視普通農戶的生產發展。

關于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會議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要重視農村“三留守”問題,搞好農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要重視空心村問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確保農村社會穩定有序。要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快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會議指出,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涉農行政管理方式創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繼續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處理好政府和農民的關系,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尊重農民和基層首創精神;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點,地方按照中央“三農”決策部署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要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突出特色推進新農村建設,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會議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各級黨委要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各級領導干部都要重視“三農”工作,多到農村去走一走、多到農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農民訴求和期盼,真心實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會議要求,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團結一心、扎實工作,改革創新、攻堅克難,認真落實這次會議的各項部署,奮力開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嶄新局面。

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討論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24日下午的全體會議上作了總結講話。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等出席會議。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黨委和政府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負責同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負責同志,中央和國家機關及軍隊有關單位負責同志等。

第二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

關于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會議指出,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關于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會議指出,堅持黨的農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

關于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會議強調,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系統總結2010年農業農村工作,科學謀劃“十二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重點研究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問題,全面部署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討論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強調,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產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添活力。會議提出了明年農業農村工作的六項重點任務。

一.構建強化農業基礎長效機制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刻理解會議精神實質,準確把握中央政策意圖,將強化農業基礎建設的要求落實到行動上,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構建強化農業基礎長效機制,必須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農業作為比較效益低、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弱質產業,既要保障農產品供給、釋放與吸納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還要擔負擴大市場貢獻份額、維護生態環境的重任。農業多功能性和基礎作用的日益彰顯,要求我們必須加大投入,改變其弱勢地位,強化其基礎地位。農業基礎問題絕不僅僅是農業本身、農村內部和農民自己的小事,而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強化基礎,增加投入,不是對農民的“恩惠”,也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下大決心,花真功夫,更多地用“真金白銀”說話。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并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引導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傾斜,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從長遠講,還要加快農業投入立法進程,制定約束力和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確保“三農”投入機制走向法制化軌道。

構建強化農業基礎長效機制,必須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近年來,中央出臺了許多“含金量高”的惠農政策,深受農民歡迎,調動了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已經實行的政策不僅不能變,還要不斷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鞏固、完善和強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種糧也好,養豬也罷,總得讓農民有錢賺。如今指導農業生產不能搞強迫命令,只能用政策措施引導、靠經濟杠桿調節。糧食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等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的政策,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是我們應該長期實行的基本政策,要完善補貼制度,擴大補貼范圍,增加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各地不僅要將中央的政策落實好,還要出臺一些使當地農民受益的激勵政策。構建強化農業基礎長效機制,必須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我們既要看到近年農民增收取得的顯著成效,也要看到農民增收難度在加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未縮小。我們要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核心,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拓展非農就業增收空間,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讓農民通過農業結構調整、降低生產成本、農產品精深加工增收,讓農民通過發展企業、轉移就業、返鄉創業增收,讓農民從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和勞動報酬中增收,從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強化中增收,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多輪驅動”、良性互動。

構建強化農業基礎長效機制,必須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解決“三農”問題的當務之急是加快破除歧視農民、剝奪農村的城鄉二元體制,形成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要切實完善各級行政管理機構和職能設置,逐步實現城鄉社會統籌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農民提供醫療衛生、義務教育、社會救濟、就業服務和養老保險等方面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各級政府都應恪守的價值觀和執政理念。各地還要在城鄉統一的戶籍、產權、價格、社保、福利、財稅、金融等制度層面大膽探索創新,賦予或歸還農民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與市民相同的地位和權利,使農民獲得國民待遇,統籌城鄉發展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二.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部署2011 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時明確提出,要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農產品有效供給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充分認識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和薄弱環節在農業,關鍵和難點在農產品有效供給。我們要切實做到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菜籃子”產品穩定增長,全力促進農業生產不停滯不滑坡,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不脫銷不斷檔。

2010 年,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取得了許多新進展、新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也為我們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因此,要完成確保農產品基本供給的歷史使命,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的部署,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農產品供給、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主要目標,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工作重點,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促進科技進步作為根本出路,把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作為重要基石。我們必須在思想上能夠認清當前農產品供求新形勢,在能力上能夠適應并應對國內外市場新變化,在工作中能夠正確處理好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的關系、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的關系,在管理上能夠正確分析各類農產品供求的不同狀況,能夠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就是要一年又一年地取得“好收成”,就是要一年又一年地實現“增產、增收、增效”。我國糧食連續4 年豐收之后,今年糧食生產起點增高,難度增大,要實現“在今后幾年內確保糧食繼續穩定增長”的難度更大。但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當前,必須確保糧食面積的穩定。對此,沒有哪一個地方可以例外,切實穩定糧食自給水平是糧食省長負責制的基本要求。“菜籃子”產品的生產,其市場化程度更高,對于產業的政策扶持、生產服務、質量監管、產業化經營都需要更高水平的統籌規劃,需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需要有科學的安排和穩定的財政支持。而如何保護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則是實現目標最根本的出發點。 三. 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改革開放近30 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逐步發展,全社會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長期以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鄉分割體制強化了二元結構,并由此造成城鄉居民基本權利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使城鄉差別制度化。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關鍵在于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全面推進以落實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重點的農村義務教育改革,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目前,全國范圍內已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邁出了重要一步。以此為起點,還需要進一步對全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貼標準,擴大覆蓋面,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和校舍維修經費補足標準,加大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努力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選派和組織城市教師到農村交流任教,鼓勵和組織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增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國家補助標準,適當增加農民個人繳費,規范基金管理,完善補償機制,擴大農民受益面。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和藥品監督,規范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優先在農村落實擴大免費預防接種范圍的政策。

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社會保障方面,針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剛建立、標準較低的實際情況,國家將著力建設和完善相關制度,加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力度,把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還需要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繁榮農村公共文化,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書屋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適當提高農村扶貧標準,集中力量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特殊類型地區貧困問題。此外,還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進度,增加農村沼氣投入,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切實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需要以鄉鎮政府改革為重點,優化基層公共資源配置。長期以來,支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要不是公共財政,而是農民自己。這就需要以保障基層財政為重點,推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強化基層政府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的體制保障能力,并在此基礎上,以鄉鎮政府改革為重點,優化基層公共資源配置,使鄉鎮政府把為農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能,整合農村各種資源,以較低的行政成本為農民提供盡可能多的公共服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同樣需要統籌解決。

縮小城鄉之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是扭轉城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的基礎。特別是針對農村社會事業欠賬較多、公共服務匱乏的貧困地區,制定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尤顯緊迫。要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著眼于解決農村民生問 四. 持以農村為重點改善民生

自黨的十七大確立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目標以來,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 年翻兩番的基礎上,實現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民生課題便為社會上下普遍關注。而在十幾億中國人穩步走向這一小康遠景的過程中,7 億多農民能否順利走上小康之路便成為問題的要害所在。顯然,沒有農村民生的改善,就談不上全國民生的改善,就不可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全局來看,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需要關注的群體是農民。

近年來,黨和政府為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空前加大了農村地區的財政投入,農村的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公益事業全面建立、加強。這一系統措施的實行,對農村民生的改善已開始產生明顯效果。中國社科院的調查顯示,在2010 年物價水平漲幅較大的條件下,農民對生活的滿足度依然比往年顯著提高。雖然改善農村民生的成效喜人,但是,必須看到廣大農民在教育機會、就業機會、收入增長、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諸方面,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城鄉差距。只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時代要求,扎實有效地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才能打開農村民生持續改善的道路。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不是要把農村都變為城市,也不是追求城鄉什么都一樣,而是要穩妥推進城鎮化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我國現代化建設雙輪驅動的格局。換言之,作為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的替代,應是新型城鄉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城市的發展非但不排斥農村的發展,而且農村的現代化成為城市現代化的必要組成部分和條件。從我國來看,全國有2.5 億農戶,這是世界上沒有的,戶均土地經營規模不足半公頃,也是世界上少見的。這樣,即使將來城鎮化水平很高,仍將會有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經營收入仍會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農村的發展不僅為縮小眼前的城鄉差距所必需,而且在城鄉社會的長遠發展中,仍將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應注重保持鄉村特色、民族特點、地域特征,保護秀美的田園風光和優秀的鄉土文化,努力把現代文明引向農村,逐步實現農村現代化。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十七大報告對改善民生的戰略部署作出了系統的闡述,這也是在農村中改善民生的工作所必須遵循的要求。在教育方面,強調教育公平,堅持教育公益性質,要求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在就業方面,強調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要求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強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求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在社會保障方面,強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求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醫療衛生方面,強調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要求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衛生事業以農村為重點,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給保障體系。在農村工作中,應全面按照這些新目標新要求,切實以農村為重點改善民生,努力使包括農民群眾在內的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目前,農民群眾對于改善農村民生的愿望非常迫切。因為,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農村人口結構加劇變化、社會結構深刻變動,一些地方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現象日趨明顯,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問題逐漸突出。因此,有必要迅速加大農村中改善民生的力度,尤其要確保義務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實到位。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是制定“三農”政策、做好“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國家將把財政收入增量的更大份額用于農村,從而將為農村民生的改善提供越來越強大的物質基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切實改善,不僅將有效促進廣大農民增產增收的積極性,而且將有助于吸引人才從事農業生產,而大批新型農民的培育將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因此,長期堅持以農村為重點改善民生,對于農村農業的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五. 依法保證農民的平等權利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保障農民權益,特別是改革開放30 年來,堅持尊重和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與發展的積極性,讓農民分享到了改革成果。但受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和影響,農民的基本權利在許多領域還沒有得到落實,忽視農民利益,漠視農民權利的現象依然存在。切實在各個方面落實農民的平等權利、體現農民的平等地位,還需付出不懈的努力。

要依法保證農民享有平等的經濟權利,而經濟權利的平等首先體現在財產權利的平等。農民最大的財產就是土地,法律雖明確了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利,但是,由于受經濟利益驅動的農地侵權現象屢禁不止,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一種重要的財產權,依然難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甚至有相當數量農民被推入失地失業的困境,由此擴大了社會不公。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從大局出發,從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的大原則出發,規范征地程序,提高補償標準,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對違法占地批地的行為,要堅決依法查處。此外,要保證農民平等經濟權益,還應形成鼓勵農民自主創業的環境,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要保證農民公平參與收入分配的制度,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拓寬農民收入渠道,進一步明確農民家庭財產的法律地位,創造更多條件讓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要依法保障農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應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這對保障農村居民的平等選舉權、擴大人民民主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尊重農民平等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不僅僅是落實憲法的要求,也是解決當前我國農村所面臨諸多困難的迫切需要。通過發展基層民主,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使農民能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依法行使自己的神圣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要依法保證農民享有平等的文化權利,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體系,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長期以來,農村文化設施缺乏、農民文化程度低下、農民文化權利貧乏,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生活,更是十分匱乏。農民文化權利的缺失,極大地制約了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巨大障礙。因此,關心農民的文化需求,充分保障和實現農民的平等文化權利,不僅是農民自身發展的需求,亦是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應有之義。應大力繁榮農村公共文化,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民書屋工程,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和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農村文化建設,切實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要依法保障農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把教育公平放在了實現社會公平的特殊地位。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教育越來越成為決定一個人事業發展、收入高低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當前,城鄉教育資源的分配存在巨大差距,使廣大農民難以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為此,要重視加大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的實施力度,加大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選派和組織城市教師到農村交流任教,努力縮小城鄉教育資源的分配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同時要加大對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保障,確保每一個想上學、應上學的孩子都能上學。

總之,堅定不疑地依法保障廣大農民的平等權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政治基礎,也是億萬農民充分實現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要依法保證農民的平等權利,必須樹立公平對待農民的理念,完善保證農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政策法規,營造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的氛圍。 六. 謀劃農業農村發展戰略問題

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站在改革發展新的歷史起點,用國際視野、戰略思維、統籌方法,著眼全球農業發展變化,立足基本國情和階段特征,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研究謀劃關系重大、影響深遠的農業農村發展戰略問題。這是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必然要求,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客觀需要,是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任務,也是牢牢把握“三農”工作主動權的戰略之策。

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謀劃農業農村發展戰略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準確分析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形勢,深刻把握農業農村正在發生的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密切跟蹤農業農村正在經歷的廣泛而復雜的變革,清醒認識農業農村所面臨的新情況、新矛盾和新問題。當前,雖然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顯著,但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雖然農產品總量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給壓力加大,結構性偏緊矛盾突出;雖然糧食穩定發展,但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夠健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雖然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但農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勁不足;雖然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斷完善,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和農業服務體系弱的問題日益突出;雖然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促進了農民增收,但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呈結構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雖然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但面臨的國際風險明顯增大;雖然國家對“三農”投入總量不斷增長,但直接投入農業生產的仍然不足;雖然“三農”問題得到全黨全社會的關注,有些問題正在破解,但目前我國城鄉分割的格局尚未打破,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雖然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轉型,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但農村居民利益多樣化也使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和鄉村治理的難度加大。

謀劃農業農村發展戰略問題,必須系統研究,重點突出,抓住薄弱環節,按照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上,要系統研究如何穩定實現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優化糧食生產區域布局,扶持核心產區、建設后備基地;要系統研究并采取綜合措施切實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紅線,穩定糧食面積,加大科技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要系統研究如何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進一步調動農民和地方政府種糧積極性;要系統研究如何統籌兼顧好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的利益,保護并發展主產區的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穩定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糧食自給水平。在農業競爭戰略上,要系統研究如何確立主要農產品的戰略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形成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農業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隨著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融合不斷加快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一些大宗農產品的進口依存度快速上升,特別是國際糧食和石油價格聯動趨勢日益明顯,影響國內農產品市場和價格穩定的因素復雜多變,需要我們系統研究在新形勢下如何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好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保障農產品穩定供給。在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上,要系統研究如何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集約經營和適度規模經營,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系統研究如何從我國人口眾多、農產品消費需求巨大的實際出發,完成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的首要任務;必須系統研究如何從農業勞動力數量多、農民收入對農業依賴強的狀況出發,抓住促進農民增收的工作重點;必須系統研究如何從我國耕地緊缺、淡水資源短缺的現實出發,堅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促進科技進步的根本出路;必須系統研究如何從農戶眾多、經營規模小的特點出發,堅持把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作為重要基石;必須系統研究如何從我國生態脆弱、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的情況出發,探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方向。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上,要系統研究如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有效銜接、良性互促和雙輪驅動。

謀劃農業農村發展戰略問題,是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我們必須把握發展規律,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理念、奮發有為的氣魄和周密扎實的舉措,從宏觀著眼,從具體入手,以戰略思維布局謀篇,努力做好農業農村又好又快發展這篇大文章。

第四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

會議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我們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大局出發,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闡述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同時提出明確要求。李克強在講話中深入分析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形勢,并就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農”工作職責等重點任務作出具體部署。會議指出,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召開的又一次重要會議。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出臺的“三農”政策行之有效、深得民心,有效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發展。我國改革是從農村起步的,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

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我們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

關于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會議指出,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要進一步明確糧食安全的工作重點,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調動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要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把有限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搞好糧食儲備調節,調動市場主體收儲糧食的積極性,有效利用社會倉儲設施進行儲糧。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負責,中央承擔首要責任,各級地方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增加糧食生產投入,自覺承擔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善于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進口和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把握好進口規模和節奏。高度重視節約糧食,節約糧食要從娃娃抓起,從餐桌抓起,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關于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會議指出,堅持黨的農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發生分離,這是我國農業生產關系變化的新趨勢,對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

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要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推動土地經營權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

關于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會議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對受污染嚴重的耕地、水等,要劃定食用農產品生產禁止區域,進行集中修復,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食品安全,也是“管”出來的,要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使權力和責任緊密掛鉤,抓緊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要下猛藥、出重拳、絕不姑息,充分發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

關于“誰來種地”,會議指出,解決好這個問題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提高種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鼓勵發展、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強化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創造良好務農條件和環境,要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建立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體系,制定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的政策措施。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

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與此同時,也要繼續重視普通農戶的生產發展。

關于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會議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要重視農村“三留守”問題,搞好農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堅持不懈推進扶貧開發,實行精準扶貧。要重視空心村問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要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確保農村社會穩定有序,及時反映和協調農民各方面利益訴求,處理好政府和群眾利益關系,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社會矛盾。要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快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擴大農村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加大培養青年黨員力度,提高基層黨組織為群眾服務意識,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完善農村基層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擴大農村基層民主、保證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農情,遵循現代化規律,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涉農行政管理方式創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繼續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處理好政府和農民的關系,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堅持因地制宜、試點先行,尊重農民和基層首創精神;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點,地方按照中央“三農”決策部署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問題。要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突出特色推進新農村建設,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會議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各級黨委要加強對“三農”工作的

領導,各級領導干部都要重視“三農”工作,多到農村去走一走、多到農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農民訴求和期盼,真心實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以農業為主產業的市縣鄉鎮干部,要熟悉農業、了解農業,要懂農作物的種類和品質、節氣、農業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會議要求,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團結一心、扎實工作,改革創新、攻堅克難,認真落實這次會議的各項部署,奮力開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嶄新局面。

第五篇:2015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話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王宇林暉)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十二五”時期“三農”工作,分析當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次會議。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國務院常務會議就開好這次會議,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

習近平強調,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果豐碩,為我們贏得全局工作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必須看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還很多,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十三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破解“三農”難題、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扎實做好脫貧開發工作,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讓農業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李克強指出,“十二五”以來,“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十三五”時期,要落實發展新理念,破解發展新難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注意分析糧食豐收后出現的新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繼續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億萬農民創業創新活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展農業農村發展新空間、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討論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糧食連續增產,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出重大貢獻。“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強烈的短板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切實拉長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 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當前,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要保稻谷、小麥等口糧,保耕地、保產能,保主產區特別是核心產區的糧食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農業支持政策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同時要注重讓農民分享成果。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

會議強調,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不懈厚植重農氛圍,把農業農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投入,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要加大涉農資金的整合力度,發揮財政投入對結構性改革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要挖掘農業內部潛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好農村資源資產資金,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要深入調查研究,尊重農民基層實踐,不斷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楊晶主持了第一次全體會議。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負責同志,中央和國家機關及軍隊有關單位負責同志等出席會議。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2008年黨支部工作總結下一篇:90后mm的自主創業日記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