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

2022-10-06

第一篇: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

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模版)

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

中華大地,地廣人多,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土人情,因此,地方上產生了具有其地方特色的語言,我們便稱其為方言。但是,各地方言不一,互相交流困難,為了規范官方語言,歷代的當權政府便命名了官方語言,也就類似于如今的普通話.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并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并鞏固下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這便是如今普通話的由來.

一開始,人們為了方便交流,便大力推廣普通話,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普通話就成為了全國普及的語言.然而如今,隨著90后,00后的成長,人們發現,孩子過多依賴普通話,方言已經變味,更有甚者,直接用普通話和父母家人交流,徹底拋棄了運用方言.這無疑引起了人們的警惕.

方言不僅僅是地方語言,更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表現,是一個族群的標志,對方言的遺忘,無疑可以說是對本地文化的一種遺忘,而對自己根文化的遺忘的后果,是人們萬萬不能設想的!

因此,在普及官方語言—普通話的同時,各地保護方言的行動開始了!

譬如上海,身為一個巨大的移民城市,方言的保護勢在必行!為了保護純正的滬語,讓我們的祖孫后代能夠聽到真正的上海話,上海政府以及其苛刻的要求,在全市招募“數據庫發音人”。將“發音人”最純正的滬語,運用科技錄制下來,作為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另外,全力支持滬語進入課堂,開展相關課程,通過正規的滬語教學,不讓孩子從小就脫離母語,以此達到保護滬語的目的。

在人們了解到方言的重要性及其危機后,各地政府紛紛展開相應措施進行及時有效的保護,全民的方言保護行動開始了!

普通話,作為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并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準語,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方言,作為各地文化的代表,也有著其不可磨滅的重要價值!一個是官方用語,一個是生活用語,兩者缺一

第二篇:論推廣普通話與方言生存的關系

摘 要

方言作為民間通俗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民眾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方言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地理移民遷移和文化特色。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地區廣播傳媒的興起,方言的傳播與發展跟傳媒緊密聯系。其實早在中國電臺建立之初,就有方言文藝節目的出現,發展到至今,方言節目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方言節目在所有電視欄目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普通話節目仍是目前廣播電視媒體中絕對的主流和大數。

在推普的大時局下,人們努力尋找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本文通過對廣東方言(以粵語與潮汕話為例)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對社會的雙面影響,以及方言節目興起的原因,所產生的背景,傳媒傳播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和對方言存在發展的作用等進行梳理,特別通過比較研究,文獻分析等方法研究傳媒,推普與方言之間的微妙關系,探討出方言現在面臨的困境與問題,為人們敲醒警鐘。

關鍵詞:傳媒;方言節目;推普;方言保護;平衡點

目 錄

一.引 言 .............................................................. 2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 3

2.1何為方言 ...................................................................................................................... 3 2.2方言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和社會影響 .................................................................. 4 2.3廣東方言的概況簡述(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主) ...................................................... 6 三. 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概述 ................................................ 8

3.1我國方言節目的溯源和發展 ...................................................................................... 8

3.2當前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所呈現的特點 ...................................................................... 9

3.2.1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 9

3.2.2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 .................................................................................. 9 3.2.3 主持個性化 .................................................................................................... 10 3.2.4 新聞敘述故事化 ............................................................................................ 10 3.3傳媒傳播方言對方言的影響 .................................................................................... 10 四.國家推普政策的發展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 ................................ 11

4.1國家推普政策產生的原因 ........................................................................................ 11 4.2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的發展 .................................................................................... 12 4.3推普政策對社會的影響(以《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引起的反響為例) ........................................................................................................................................... 14 五.當前方言發展遭遇的困境及問題 ........................................ 14

5.1與外來文化進入對本地方言的影響 ........................................................................ 14

5.1.1 文化全球化對方言的影響 ............................................................................ 14 5.1.2 人口遷移帶來的外來文化對方言的影響 .................................................... 15 5.2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 16 5.3國家推普政策的實施對方言的影響 ........................................................................ 16 5.4傳媒限用方言 ............................................................................................................ 18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 19 5.6方言總體弱化的趨勢及地域文化的萎縮 ................................................................ 20 結語: ................................................................. 22 參考文獻 ............................................................... 23 致謝 ................................................................... 24

一.引 言

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過:“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及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的變化和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理差異明顯,由于地域地理、歷史的差異、移民的遷徙、社會經濟的發展等原因,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方言。而方言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地域的發展及區域文化的多樣性。猶如自然界中,物種的多樣性維持了生態平衡;方言的多樣性也維持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及傳承,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個性差異。目前我國方言根據語言特點可分為七大方言種類,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各方言之間相互

影響,相互滲透,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

為了加強民族的團結,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方便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交流,我國一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長期的推普造成了方言生存空間的萎縮、方言逐漸弱化的局面。任何書面或媒體的語言表達都要用普通話,而地區人們平常的口頭語言以地區方言為主,這就使得方言與普通話的摩擦越來越大。推普與保護方言之間形成一個相互牽制的關系。

近幾年來,方言在傳媒領域發/迅猛,在大眾傳媒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各種方言節目層出不窮,而且類型多元化。但與此同時,國家對傳媒的用語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要求傳媒節目嚴格使用普通話。如2000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對廣播電視播音用語作出了明確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如確實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和對臺港澳的廣播等),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的批準。①2005年國家政府先后發布了《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自律公約》以及《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不僅要求電視節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話,不準模仿港臺腔,外語及方言,也要求電視劇不得使用方言,這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在傳媒領域加強普通話的推廣工作。2011年12月份廣東政府出臺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中第十一條對傳媒使用方言傳播的方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和規范。這些無一不表明了方言與普通話在傳媒領域中互相排擠的局面,同時也顯示了國家政府推普與地區保護方言之間的矛盾。

本課題以廣東政府公布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為引子,進一步挖掘推普與保護方言之間的矛盾以及二者和媒體傳播的關系,探討出方言當前面臨的困境及問題,并尋找出國家推普與保護地方方言的平衡點,如何在推普的時局下,實現方言與普通話的雙贏局面。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2.1何為方言

“方言”這一術語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但漢語的‘方言’不是一個以嚴格的結構語言特征為內容的語言學概念, 而是一個以可追溯的文化淵源為內涵的歷史文化學或

人文地理語言學概念。[1]對它的認識正確與否,必然會影響到我們對于下列一系列問題及現象的探討。在現代方言學中的“方言”(dialect)一詞,據說源自于古希臘語,意為一個地方居民的話。據英國語言學家R•哈特曼和F•斯托克合編的《語言與語言學詞典》[2]對dialect一詞的解釋,認為它是指“一種語言的地區、時間或社會的變體,這些變體無論在發音、語法和詞匯上與標準話都有不同。”這個定義不僅代表西方語言學界普遍接受的看法,也與中國學者對方言的定義的看法大體相近,但中國學者更注重于地域變體這一方面。他們認為,方言是民族共同語的地方變體并服從于民族共同語。方言有與共同語大體相一致的語音、詞匯系統和語法結構,彼此又有一定的差別。在本質上,他們認為方言與地域密不可分。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挖掘方言與地域的關系。

2.2方言的發展歷史、地位作用和社會影響

在提及方言的歷史源頭時,我們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戰國前,周王室的一百余個分封諸國多在北方。戰國時期,唯有楚國屬南方。在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權更換頻繁,但語言上還是用北方漢語作為通用語言。北魏鮮卑政權廢鮮卑語,說燕語就是個典型例子。隨后民族融合不斷加速,形成了漢語的大小諸方言。到先秦兩漢時期,共同語已經出現,但各地方言仍然存在,主要是北方方言和南方的吳楚越方言。到了漢末三國,閩方言又逐漸形成。直至隋唐,逐漸形成的各方言區都相對獨立了。在明清,各地發展繼續發展,形成了現代漢語的八大方言和北方話的五大次方言。

方言之所以能在我國源遠流長地繼承下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方言對于我們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和地域分支。它能自然地表達各種文化的地域特色,它的更替興衰,更直接地體現了地域文明的發展演變。

其次,方言也是語言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反映著所屬地域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年代和思維方式。維持著他們自身的地區情感和歸宿感,使之比其他的精神紐帶,更持久更強. 再者,從文化遺產角度看,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范圍進行了闡釋,它包括五項,首先強調指出的就是“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語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作為語言組成部分的方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成分。

最重要的是,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保留著一個民族的記憶,保留著一種語言的歷

史資料.但方言不僅僅是一種語言, 它更是中國地域文化的載體, 是反映民風、民情和民俗的一面鏡子, 是總體文明的土壤。方言中的大量諺語、成語和俗語、歌謠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也是研究地域文化特點不可缺少的素材。方言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基礎, 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 具有相當高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方言我們可以發現民風、民俗和許多古代文化的信息, 方言中存留著古代語言的化石, 刻下了語言和方言間接觸的印跡, 對古音的構擬以及古文化的考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它的語言學價值自不必說, 許多語言現象的解釋都可以在方言中找到理論依據, 它對于語言發展史的意義重大也是為學術界所公認的。 方言的存在同時又提供了文學作品多樣性的前提。文學作品要反映某地的民俗和生活習慣, 尤其是要使用當地的一些方言土語和口語詞匯, 要使用有本土特色、有別于它地的具有個性化的方言。胡適先生曾說“從文學的廣義著想, 我們更不能不倚靠方言了。”⑨作家選用方言進行創作, 是出于展示地域文化的自覺選擇, 因為方言能全方位地折射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更深地反映歷史文化底層, 使作品有更加濃厚的地域文化意蘊。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 多方言才能多視角, 多文化才能多色彩, 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激勵和競爭, 就是我們文明長盛不衰的內在機制。方言背后, 蘊含著這種文化多樣性的精髓。

既然方言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也必定是重大的。 從經濟角度來說,經濟決定文化,但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方言的使用在經濟意義上可以視為一種取得經濟效益的商品。在通過利用方言打廣告,做宣傳的過程中把方言包裝起來,使其能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一種促進作用。但是,過分的方言使用會導致在買賣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不同而造成貿易壁壘,從而影響經濟交流。

從政治角度來說,文化語言的統一,有利于官方政策的有效傳達和實施,維護穩定的政治環境。但是,方言的發展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的政治決策。面對我國眾多的方言,國家要做到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就必須從政治上保證方言具有足夠的傳承空間。對于多數使用方言的國民,更需要在決策中考慮國民的感受。

從文化角度來說,方言能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播,豐富人們的生活,在全球化和移民浪潮中,方言能更大程度地提升人們的歸宿感。當然,我們需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從消極方面來說,在日常生活的習慣用語中,人們很容易得方言情結。認為自己的地方語言高于其他一切語言,抵制新語言的流入。

2.3廣東方言的概況簡述(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主)

廣東方言,指廣東境內漢民族使用的漢語方言,在全國漢語七大方言中廣東就占有3種,分為粵語、客語和閩語(等三大類。其中粵方言是廣東的代表性方言。[4]對此,我們將以粵語和潮汕話為例來簡述地方方言的概況。

粵語,也稱廣東話,當地人稱為白話?;浾Z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廣東作為改革的前沿,經濟發展迅速,在全國城市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國內的發達地區,各地人們來到廣東尋找工作機會等,并都以學習粵語為豪。因此長久以來,廣東的當地人亦以會講粵語為榮和自豪,粵語成為占絕對優勢的交際語。然而,這也不能充分說明粵語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對粵語做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得出結論。

首先,粵語的歷史悠久,其由來能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后,南??の沮w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王朝南越國(南粵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粵)和平雜處,互相通婚,與南越語混合,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越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到近代,粵語已發展到更為鼎盛的時期。

其次,粵語屬于方言的一種,具有語言學價值?;浾Z保持大量的古漢語,與吳越語言有許多相近之處,成為眾多語言學家的研究對象。

再者,粵語具有音調音節比較豐富,特殊詞語多,吸收外來語成分多,結構特殊,語法顛倒,喜用民間俚語等特點?;浾Z聲調一共分為九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浾Z常用詞語有很多,例如:佢(他、她)無、冇(沒有) 俾(給) 睇(看) 咗(了) 揾(找) 著(穿) 攞(拿) 企(站) 嗰(那) 咪(不要) 點(怎樣)等等。在日常用語中,更突顯不同,如:謝謝!-唔該!多謝嗮! 對不起/不好意思 -對唔住/唔好意思。因此,許多粵語歌,粵語電視劇,粵劇等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現在新生廣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他的歌取材于廣州民俗,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這么多的粵語特色,讓多少人在茶余飯后得到了樂趣,讓多少人從中得到共鳴,讓多少人為粵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了一生的力量!

最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廣東開啟了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走在對外開放的前沿,率先迎來了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粵語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值得慶幸的是,粵語并沒有因此而中斷發展的道路,而是被熱愛本土文化的人們視為

驕傲,也使得從四面八方而來的人們紛紛學習粵語,以說粵語為榮?;浾Z也因此成為了廣東的代表性方言。

說完粵語,我們再把目光投到潮汕話中。

潮汕話也稱潮汕方言,潮州話,潮語,是廣東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近2000萬人。潮汕方言屬于閩南語系,其鼻祖是漢唐時期的中原漢語,由于潮汕方言從古代漢語分化出來的年代較早,分化出來以后其發展、形成又較為緩慢,所以保存了古漢語的許多特點與詞匯。

潮汕話的重要性體現在它從語言角度反映了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狀況,是研究史書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話保留著古漢語的八聲讀法,八個音調分別為陰平、陰上、陽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讀法如“兮、粉、訓、忽、云、混、份、佛”。另外,有很多古代詞匯也沉積在潮汕方言中,如粥曰“糜”,掃墓曰“過紙”。再如“物”字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單獨用來做動詞了,但在潮汕話中卻仍舊存在這種用法。

潮汕話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潮汕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繼承和發揚潮汕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許多潮汕民俗文化如潮劇、潮汕音樂、潮汕諺語、歇后語、民間故事等等都是以潮汕方言為載體而存在于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其中潮劇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潮汕人中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而潮汕方言俗語、民謠在民間流傳,使用極廣,潮汕人以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地反映生活現實,不少俗語、民謠淺顯易懂又深有寓意,不僅高度地概括了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達群眾的愛憎褒貶,為人所喜聞樂誦。如“相借問” ,意為打招呼。例:“出門著個人相借問(出門在外碰上熟人要打招呼)。”其他還有諸如“相叫好”(互相和好),浮雞母皮(起雞皮疙瘩)等生動形象的俗語,包羅萬象,有濃濃的潮汕氣息。

潮汕話的重要性還在于它作為潮汕人民之間感情的一種維系,是潮汕人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增進鄉人彼此聯絡與團結的有力工具。潮汕人在外一聽到潮汕話,就會想起潮汕話中“膠己人”這一詞,更有俚語說道:“膠己人,打死無相干。”有這樣的傳聞:過去如果在外地遇到潮汕劫匪.只要用潮汕話說一聲“膠己人”就可以立即得到釋放。而且只要有一個潮汕人受到欺負,其他潮汕人馬上就會出手相助,不管原本是相識的還是不相識的。

同時,潮汕方言是潮商文化最外在的體現,如果不能講潮汕話。在許多潮汕人眼里都很難被當成是“自己人”。潮汕方言這一種獨特的語言,緊密地將潮汕地區的人聯系

在一起,也顯示除了其文化外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團結,潮汕人能做到彼此之間互相照應,一家有難大家幫。潮商講究誠信,與外界打下良好關系。當同鄉人有困難的時候.其他的潮商便會義無反顧地出手相助。共同語言的親切感,使潮商之間和潮商企業內部的關系網絡更易于建立起來。這種“非團結無以求生存,非互助無以謀發展”的團結互助的觀念.也使得潮商內部的關系網絡的鞏固和穩定得到了保證:相互扶持,共同應對風險,使得潮商之間及內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三. 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概述

3.1我國方言節目的溯源和發展

我國方言節目由來已久,有著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群眾基礎。據中國新聞傳媒學評論,方言出現在近代大眾媒體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基督教會創辦的宗教性刊物《圣書新報》,這個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寫,是中國最早出版的方言雜志之一。方言節目的興起和發展,有著其廣大的市場需求,更承載著媒介自身的文化和深深的社會烙印。

就其文化成因分析,方言節目崛起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1)方言節目自身的獨特魅力。自1956年國家推廣普通話以來,普通話節目則一直占據著媒體的主流。但是,措辭過于精致,書面語色彩濃厚的普通話節目對于大眾來說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反,方言是某一地域民俗、習慣、文化和傳統的積淀,方言節目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自然吸納了大量的民間文化元素。當方言運用于影視劇和欄目中時,豐富的文化因子滲透其中,并且為節目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其風趣幽默,生動傳神的詞匯讓方言節目更有獨特的韻味。因此,方言節目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從市場需求和群眾基礎上看,它比普通話節目更具有優勢。

(2)后現代文化基因的影響。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后,倡導多元、開化的后現代文化幾乎占據了主導文化?;镜墓沧R是后現代文化有以下特點:顛覆傳統、注重享樂、追求“短暫的快樂”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普通話節目逐漸遠離了傳媒的中心,而各地的方言節目則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形象生動、富有原生態幽默、擁有強烈的地域意識的方言節目更能滿足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新鮮的元素。

(3)商業社會中對高收視率的追求。在普通話節目越發盛行的現狀下,面對著越來

越小的生存空間,地方媒體想要與之競爭,只得走差異化道路。而方言節目最大的優勢在于能貼近群眾的生活,廣泛地表現出地方的生活特色。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廣播電臺里就有使用各地方言來播送節目的。共和國建國初期,也有不少的方言播音節目存在。80年代中期以后,在都市類報紙、電影及娛樂類電視節目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方言的參與。進入新世紀以來,方言類廣播電視節目在地市級電臺、電視臺有勃興的趨勢,甚至出現了用方言播報新聞的廣播電視節目。

在發展過程中,我國有著形成已久的方言環境,不同方言節目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因此也就造成了方言節目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問題的現狀。如一些方言節目為追求高收視,盲目跟風模仿,庸俗化嚴重;又有些為了制造笑點,出現一些低俗的畫面和粗鄙的方言等等。由此觀之,如何發展健康良好的方言節目已成為如今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方言節目是地方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到的一種突破口,又是對受眾的一種迎合。這些因素促進了方言節目的繁榮。無論是從愉悅“他者”的角度還是提升“自我”文化形象的角度,方言欄目的自我身份意識的重塑和提升都是必要的。方言電視節目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也是對受眾需求的滿足,我們需要對方言節目的數和量的把握一個合適的度,以開放的心態、發展的目光、平和的態度對待這一節目形式。

3.2當前我國方言傳媒傳播所呈現的特點

3.2.1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如今方言節目層出不窮,方言欄目劇,方言新聞,方言頻道,方言動畫等形式多種多樣的方言節目具有很強的固定性且地域性明顯。這些方言節目一般都是由非專業訓練過的當地民眾參演,故事情節取自真人真事,這些家長里短的情節能夠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更具有吸引力。其內容貼近現實,又不失輕松,觀眾覺得有看頭,過后也能引發一定的思考。如廣東臺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和廣州臺的《廣州人家之開心廿四味》等的方言情景劇在本地市場上受到極大的歡迎。但同時,由于方言節目的市井性過強,節目內容的質量并不高,有些節目也偏向于低俗化。

3.2.2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

內容平民化,貼近群眾。以新聞為例,眾所周知,國家類的新聞節目一般都是以宣

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為主旨,嚴肅的政治內容占據了新聞主導,這些過于單調的內容遠離平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不易受到他們的喜愛。因此,方言節目在內容方面就顯得更有優勢,因為方言節目更多的是關注社會百貌,人生百態和日常生活,從平民百姓的愛好點往編排新聞內容,把老百姓最關心的柴米油鹽變成電視屏幕上關注的重要領域。與此同時,這也表明了方言新聞的一個弊端就是對大民生的關注缺失,對宏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的考量,對公眾媒介素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聞媒介所肩負的教育大眾的功能因此減弱了。

3.2.3 主持個性化

主持個性化。主持可以說是一個節目的主宰,是節目的“代言人”,在一個節目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節目的主持不僅是要方言熟絡,而且需要面容富有親切感和個人特色。在節目中,從頭到尾他們的言語占了節目的大部分,或陳述事件,或進行相關評論,圖像已經成為語言的附庸,而觀眾更愿意的也是聽到自己熟悉的、幽默的地方言語。就像湖南臺的節目《天天向上》,主持風格極為放松,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不同地區的觀眾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不同的味道,并且同時也將湘文化傳播到了全國舞臺。

3.2.4 新聞敘述故事化

方言的新聞節目在播報新聞時,并不是僅僅單調空洞地敘述事件,而更多的是以故事的形式告訴觀眾事件的來龍去脈,主持人通過提問題目、巧設懸念、賣關子等方式,進一步吊起觀眾胃口;然后通過趣味十足的電視畫面、聲音解說和現場采訪或情景模擬一步一步告訴觀眾,使觀眾對故事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對新聞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的方言新聞節目《拉呱》就是“新聞故事化”的典型。

3.3傳媒傳播方言對方言的影響

“作為文化交流、革新和創新的源泉,文化多樣性對人類的必要性就像生態多樣性對自然的意義一樣重要”① 從這點上說,地方方言文化則積極地推動了國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樣性,而傳媒對此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方言是地方文化體系中重要的文化信息符號。使用方言的群體,往往借助其語言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維護群體的親近情感,增強群體的內聚力。當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時,方言也是一種文化自衛的語言屏障。”②在方言節目里,觀眾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地方的地方文化。例如上

文提及的方言節目《外來媳婦本地郎》中就展示了大量的廣州西關文化,讓廣大觀眾能欣賞到這種地方文化和粵語的魅力。

方言節目也讓人們重新確認了方言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性,喚起人們保護方言的意識。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方言文化在當今的社會中受到普通話強勢語言文化的壓力,面臨衰退和消失的尷尬局面,傳統藝術的生存危機正因方言的退化,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文化焦慮。而方言節目讓各個地方的人們對自己的方言認同的同時,慢慢認識到方言傳承的重要性,人們開始思考在如今強勢普通話節目主流的包圍下,如何保持自身方言的特色和生存狀況,開始對瀕危的方言展開拯救行動。各地區對本地方言文化進行反思和保護,在方言節目的推動下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方言節目也讓方言文化有了重新的定位。在方言中,有許多富有極其豐富的感情色彩的詞匯,像“嗲”“盞鬼”等,既富有活力,別的詞匯又無法體現出其中代表的豐富內涵。方言的文學越多,國語的文學就越有取材的數據,越有充實的內容和活潑的生命??梢娖胀ㄔ捙c方言其實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們應在推廣普通話時,不能進行去方言化,因為方言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而且它在某些時候是不可替代的。

方言節目還令政府加強和完善對方言的調整。在2000 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對廣播電視播音用語明文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如確實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和對臺港澳的廣播等),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批準。但方言節目仍大量涌現并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后,國家也默許了這些節目的存在。當方言文化發展到一個適宜的時機時,政府會調整對方言文化的政策和措施,進而提升方言文化在社會文化上的地位。如有必要,政府還可以給予方言保護提供一些特殊政策和資金支持。

四.國家推普政策的發展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

4.1國家推普政策產生的原因

從根本上,語言,作為日常人們最為重要、迅捷的交際工具,在現代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全國各地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頻繁,推廣普通話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重要性。因此,各級政府及教育文化部門都在大

力推行普通話,“推普”是政府的提倡推廣與廣大群眾的迫切需求相結合的產物。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社會人口大流動,民族共同語成了全社會需求,社會對普及普通話日益迫切。

其次,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社會層次發生了變化。多元化的交際圈也已形成。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屬于不同的交際圈,而同一個人也可能介入各個不同的交際圈。由于標準語的獨特地位,普通話成了身份的標志。人們也必然要有對標準語的追求。

另外,推廣普通話能維護祖國統

一、促進社會和諧,消除一定的各地文化隔閡,提高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是改革開放的需要。

再次,香港、澳門回歸,港澳同胞母語標準化意識不斷加強;海外華人社會以語言為民族文化認同的唯一維系物的民族意識不斷加強;海峽兩岸的封閉狀態被打破,人們看到了臺灣推行“國語”的成功。所有這些,對于大陸同胞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和鞭策。

而且,改革開放以來大眾傳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層次的大眾傳媒的大量出現,造成了對能夠適應該項工作的人員需求的矛盾。由于大眾傳媒工作人員的語文素質下降,因此,讀錯字、不懂字、發音不標準的情況大量出現,濫用方言的現象也愈演愈烈。這對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產生了不良影響。社會各界對此也表現了極大的不滿,強烈要求有關部門關注語文生活問題。

4.2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的發展

自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普通話標準之后就一直大力推廣普通話,雖然期間“推普”計劃幾經挫折(如文革等客觀原因),但80年后“推普”工作再次提到議事日程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六條、《幼兒園管理條例》第十五條等都明確規定推廣普通話,然而國家陸續公布的“推普”政策法規卻不可避免的引起社會爭議,如2004年《廣電總局關于加強譯制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管理的通知》第二條: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必須立即停播,妥善處理;2005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第一條:電視劇的語言(地方戲曲片除外)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

通話;2009年《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嚴格控制電視劇使用方言的通知》第二條:各省級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要嚴格電視劇完成片的審查,投入制作的電視劇一般情況應以普通話為主。對電視劇中不該使用、大量使用、失度使用方言的情況要嚴格把關,及時糾正,不糾正者不得播出。特別是2011年12月1日通過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其中第十一條明確傳媒限制使用方言而采用普通話的規定引起社會強烈的反響,特別是廣東地區。諸如以下言論:

“方言系一個地方最原始嘅味道,少咗佢,就等于少咗我地嘅靈魂,我地唔系抗拒普通話,只系抗拒唔俾我地講方言嘅權利”。(粵語)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既方言,每種方言都系一種文化,你厄殺緊既唔止系一種方言,連最基本既人權都無,國語憑咩系度以權獨大,開口埋口都話要統一,講粵語系咪犯左法先”。(粵語)

“世世代代講嘅粵語突然被當成“走鬼”噉趕,唔批準就唔畀出嚟。” (粵語) “廣東話是領南文化的精髓,我們有權捍衛自己的文化,自己方言都要申報的,系唔系好滑稽呢?我們有我們文化,請尊重我們的文化。” (粵語) http://pengpeng.hitvs.cn/bbs/BBSTopicRead-zhengyi-390296-1.htm “我們撐粵語并不是因為粵語有多優越,有多正宗,而是因為它是我們廣東人的母語,而且是一種有鮮明特色和古老傳統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有權利說我們的母語??傊?,有一萬個理由可以說明推廣普通話不應以消滅粵語為代價。”

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07&page=1#pid32118 “廣東人素有遷居海外的傳統,在海外的華人日益增多,講粵語也很多,在華人社區粵語通行,據說當今全球有

六、七千萬人講粵語。”

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_url=http%3A%2F%2Fcity.ifeng.com%2Fspecial%2Fyueyushiwei%2F&doc_name=%E7%B2%A4%E8%AF%AD%E5%BC%8F%E5%BE%AE%EF%BC%9A%E5%BD%93%E8%BE%89%E7%85%8C%E5%B7%B2%E6%88%90%E5%BE%80%E4%BA%8B&ishot=no&p=3

4.3推普政策對社會的影響(以《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引起的反響為例)

這一系列限制方言的規定引起了更多的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尤其受到南方地區的反感和抵制。

有學者從多元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出發提出看法:每個地域都有其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風景,地形地貌,歷史遺址,文化遺跡,著名人物,地方習俗和特色特征,特別是當地方言。這些都是地方的土特產。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使得中國文化與眾不同和充滿魅力。方言被限制意味著其會逐漸衰落,然而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種載體,方言的衰落會引起地方文化逐漸失去傳承,導致地方文化的最后滅亡,從而失去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失去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

更多的人從文化心理需求的角度,大多認為方言是與家鄉的一種維系。因為他們一出生便以家鄉話為母語,政策規定傳媒限制使用方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語言環境突然改變使他們無法接受,他們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環境中形成的文化,承載著當地的歷史和原住民的情感,最容易被當地人群接受并產生共鳴。地域特征是中國人身份認同最基本的方面,山水和語言都是我們熱愛的家鄉的一部分。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地方吸引力,每個鄉村都有獨特的文化味道。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文化點燃了人們對故鄉對家園的那份依戀之情。失去方言的熏陶,就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精髓,會使人產生孤獨感。

還有人從文化權利甚至憲法人權的高度看問題。他們說,一個國家的公民,有權利要求內部的文化多樣性,有權利要求保存和延續多姿多彩的文化,有權利接觸和欣賞地方文化并從中感受親切、驕傲和感動。同時,全體國民也有權利接觸和欣賞任何一種他喜歡的地域語言與特色文化。

五.當前方言發展遭遇的困境及問題

5.1與外來文化進入對本地方言的影響

5.1.1 文化全球化對方言的影響

自15世紀新航路開辟后,全世界在地理上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各地的經濟貿易與文

化交流日益頻繁。90年代以后,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宣布“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代”。每個國家作為世界的個體,都不能避免地卷入其中,中國亦不例外。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與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經濟貿易來往日益頻繁。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國門的日益開放,外來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我國,這給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與此同時,西方文化迅速擴張,貿易消費文化的盛行 ,文化逐漸顯示出或趨同或融合的趨勢,這給我國傳統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其中在我國土生土長的方言更是受到嚴重的沖擊。

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傳播主要借助現代的多媒體。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國內的傳媒開始接受西方傳媒大國的文化影響。傳媒中傳播西方文化的節目日益增加,關注外來文化節目的觀眾也日益增多,這不僅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人們對此節目的追捧,同時也表明了西方文化節目占傳媒節目的比重日益加重。在普通話節目盛行下,和西方文化節目的興起,使得方言節目在傳媒領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漸漸處于傳媒傳播的邊緣地區,人們對方言節目的關注度不斷降低,方言節目逐漸淡出人們的眼球,這使得方言失去了傳播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以英語為主的西方語言文化在中國大地上廣泛傳播,西方大國的經濟優勢使得人們過分關注英語的教育及發展,從而忽視了地區本土方言的傳承。人們漸漸把說英語等外國語種作為前沿、時尚的代表,而把說方言當作落后、低俗的代表,這使得年輕一代不愿意學習方言和使用方言。

5.1.2 人口遷移帶來的外來文化對方言的影響

方言作為地區文化的載體,對當地人們在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方言具有地域性和社會性,由于地域因素和社會階層等因素的影響,方言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而人口的遷移給方言帶來的變化是毋庸置疑的。通常意義上的人口移動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移動,主要分國內遷移與國外遷移。每一次人口的遷移都會為遷入地帶來新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方言文化??梢哉f方言的演變總是在移民社會中完成,并不斷進行新的更替。

首先,遷入地的方言會在移民浪潮持續有力的侵蝕下漸漸演變。特別是移民客居他鄉。新遷入的人口會將自身所帶有的家鄉文化標記帶到遷入地,遷入人口居住時間的長短影響了兩種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隨著外來人口居住時間的增加,兩種不同的文化會漸漸產生或趨同或排擠的局面。另一方面,移民集體性的影響有時也是非常強大的。這主要表現在移民家族、家庭的方言情感及其對移民的制約。例如古代三次大規

模的中原人口遷移南方,由于戰爭、自然災害、蠻夷的侵擾等原因,中原人口在永嘉叛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三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向南遷移。在人口遷移中,現代南方的方言漸漸形成。在現代,因經濟因素,落后地區的人們向發達地區聚集。這形成了新的現代化人口流動。以汕尾為例[8]它原是個海濱小鎮, 80 年代初升格成市。鎮上居民通用閩方言, 只有幾千名原籍粵西的漁民使用粵方言( 當地人稱為“咸水白話” ) . 時至令日, 該市幾乎所有的人都能聽、說白話青少年尤其兼會閩方言、粵方言、普通話。學會聽白話, 主要是看香港電視的影響, 說白話, 則主要與流動遷移人口有關。該市歷史中顯示有許多人在香港廣州等地定居謀生,解放之后,這批人有的回鄉定居, 有的回鄉辦企業, 他們,尤其是他們的后代, 在港、穗等地以粵方言為工具返鄉后仍習慣以粵方言交際, 這就使得在同他們來往時, 本地人也用起了粵方語; 另一方面, 在改革開放后,該市居民有很多外出到廣州、深圳等通用粵方言區工作、在外地習用粵方言, 回鄉后依然多用粵方言交流, 這樣,兩類回流人口有意無意間推廣了白話。

從整體上看,推普盛行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全球化進一步加劇了方言的萎縮,使得方言的生存空間不斷減小,人們對方言的忽視程度加重。

5.2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社會朝著現代方向發展,國內各地區經濟貿易日益頻繁,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地區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這要求以一種“大一統”的語言來減少彼此之間的貿易摩擦和交流障礙。這時候方言就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阻礙。另一方面,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逐漸打破了各地區獨立發展的局面,逐漸將各地區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這使得地域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被打破。如現在,大批的農民工走進了城市,很多農村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外省打工賺錢,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動,地區方言依賴生存的地域框架被打破。一方面是人口的流動造成區域整體框架的解析;另一方面,發達地區的人口聚集得越來越多,各種方言有了更多的交匯,單一區域的方言使用人數銳減,各種方言的混雜,使方言不斷流變,這對地區原始的方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偟膩碚f,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打破了方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特點。

5.3國家推普政策的實施對方言的影響

“方言可以說是地方文化的最突出的特征,一個地方的戲劇、曲藝、歌謠、謎語等

文藝形式都是以方言作為工具才得以表達。當然地方文化包括人情、風俗、習慣、服飾等方面,這些方面的特征有時候也會反映在方言里,方言實在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一把鑰匙。”④地區方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它記錄了該地區行政地理、交通地理、歷史發展、經濟政治、移民歷史等多方面內容。方言猶如一種語言的活化石,向我們展現了地域的發展。同時,方言也是人們對家鄉的歸屬感所在,鄉音不改是人們對故鄉的思念。

“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國家,民族56個,地方語 187種,方言近 300種。”⑤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民族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國社會迫切需要一種統一語言文化來打破各地區的隔閡來加強各地區經濟貿易的來往,地區文化的交流,保持社會的穩定,促進國家的統一。這就使得國家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來構建社會語言統一的局面。1986 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 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在強化政府行為,擴大普及范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8月7日國務院第61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其中第三十六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5年由全國推普周領導小組辦公室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2010年廣東省政府出臺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要求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指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無可置疑,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推行普通話是極其重要且必須高度重視的。此舉不僅可以消除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隔膜,還可以加深多樣性的中華文化不斷豐富并共同繁榮。”⑥在現在,推廣普通話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但是我們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 從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地區非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也應該高度關注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的保護和傳承。國家推普政策的出臺,在全社會興起了學普通話的潮流,營造了學普通話的氛圍;但另一方面,各地區政府為了響應中央的推普政策,在各地區相應出臺地區規定來推廣普通話,在教育、大眾傳媒、國家機關、經濟行業等方面限制方言的使用,這雖然有利于語言用字的規范,卻使得方言的傳播空間縮小,生存領域萎縮,方言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小.在社會“大一統”文化心理下普通話的普及對方言造成的沖

擊,使得方言越來越邊緣化。

另一方面,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就使得北方方言越來越強勢,而南方方言越來越分散與弱化,這就造成強勢方言與弱勢方言的差距越來越大。但令人擔憂的是,當前強勢方言也面臨著萎縮的局面,最典型的是北京話,基本上已經失去了

自己的地域特色,老北京話中的上萬條土語與已經退出了交際領域,逐漸被人遺忘。強勢方言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弱勢方言在推普局勢下所面臨的嚴峻局面。

此外,大眾對推廣普通話的誤解也是造成漢語方言弱化的重要因素。國家進行推普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推普并不意味消滅方言,推普只是為廣大民眾在日常交流或正式場合中提供一種更為規范,更為普遍的語言用法,而不是否定方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眾對推普政策的錯誤理解,如推普與方言之間是絕對對立的,在普通話與方言這兩種語言之間要做好取舍的決定等等。就像侯永員先生⑧所講“語言政策在宣傳推廣普通話的同時, 對方言卻缺乏明確的規定,這可能使大眾弱化方言蘊涵和承載的文化意義及言語交際的工具意義。”⑦大眾對推普的誤解使得人們不能更好的理解國家推普的真正含義,反而使方言陷入一種被孤立的局面,使得方言日益邊緣化。

5.4傳媒限用方言

傳媒限用方言的政策,2011年12月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屆82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 規定中的第二章第十一條,提出粵廣地區的地方電視臺與廣播臺等大眾傳媒的相關方言節目,確保了廣東地區推普工作的進展,同時嚴格規定使用方言播音的節目,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者省廣播電影電視部門的批準才能播出。此規定在方言與傳媒之間建立了一堵隔離墻,傳媒作為一種傳承地域文化的主要媒介,而方言要想通過傳媒傳承下去必須先越過這門檻,自規定生效后,勢必會讓方言保護與推普工作對立起來。隨著推普的力度繼續加大,各地方政府都以“推廣普通話,建設先進城市”作為政績,而傳媒限用方言作為推普的一種有效手段,所以被各地方政府所采納,進而導致地方本土語言文化式微。

作為大眾傳媒的相關電視欄目與廣播電臺,一旦方言在這些傳媒上銷聲匿跡,相當于方言走出了廣大群眾的視線。規定一出,廣東粵語方言區社會爭議一片嘩然,大家很難想象,當我們打開電視不斷轉臺的時候,清一色的使用普通話的電視節目還有什么娛

樂消遣可言,若有一天就連粵劇也規定必須用普通話表演的時候,那將是一臺什么戲?每個人都需要有一條文化的根,站在廣東人的角度,這條文化的根就是植根于粵語方言文化,而傳媒的限用方言的舉措,就如同將文化根連根拔起,沒了養分的方言文化,其消亡速度迅速加劇?;浾Z方言如果消亡,以粵語方言為載體的嶺南文化也必然消失,廣東地區族群也必然解體——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提倡普及普通話的同時不能弱化甚至要保護方言的重要原因。

由傳媒限用方言引起的連鎖反應及影響,出乎我們意料。先從社會大環境看,此規定自公布起,引起社會各界熱議,網絡上的爭論最為突出,出現了“撐粵派”,甚至有網友自編歌詞錄制視頻,強烈表達了對此推普舉措的反感情緒,政府政策不得民心的結果導致了其公信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次,學術文化界也反響熱烈,引起了一股討論方言保護與推普孰更有道理的探討熱,雙方各執一詞,不爭上下。再放眼于文化傳播層面,失去傳媒支撐的方言文化也失去了原有獨特的傳承性與擴布性,外來旅游者也無法從當地傳媒中快速直接了解當地文化氣息。最后還連帶了經濟發展的微妙影響,在外來商家與本地商家業務來往時,有時一句簡單的方言問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注重歸宿感的認同,外來商家獲取的方言信息很大程度來自于本地傳媒,當經濟交流附上親切的歸宿感,交易成功也自然水到渠成。

傳媒限用方言所引起了政治、文化與經濟等一系列問題與影響中,地區文化上的沖擊是最明顯,同時間接反映了一個政策是否真正符合最廣大群眾根本利益是取決于這政策是否符合民情。傳媒限用方言是方言文化萎縮的的外部原因。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無形體現,是各地區特定的族群標志,是地方文化的載體,散發著濃厚的地方特色??v觀歷史,各地方的分散發展,總是阻礙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大一統的歷史觀念深入民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因而推普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方言的分散地區性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但也是其獨特魅力所在。

學校教育是方言教育的薄弱環節,學校是文化傳承的圣地,因而也是推普政策中的重要實施地。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優秀老師的重要標準。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人口遷移頻繁的情況下,地方學校的生源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地區,方言反而成為了知識傳播與交流的阻力,因而不被教育界接受,直接導致了方言教育在學校中的弱化。方言雖然在語文教學上有一定的輔助與翻譯作用,可以更直觀了解一些方言文化氛圍濃

郁的文學,比如山東魯語的《水滸》和京味十足的《駱駝祥子》,可是方言始終擺脫不了其服務性過于狹隘的局限。

另外,家庭教育是方言傳承的直接環節,人員遷徙也使得方言的歸屬感大為削減,進而導致父母在教導年輕一代時忽略了祖籍地方的方言教育,從而出現弱勢方言被另一種強勢方言侵蝕的現象,這也是文化傳播中的“窮學富”原則。不同地域的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方言文化交流首當其沖,不同方言文化間的爭斗也符合文化歷史發展的一般侵虐規律,先進文化總會取代落后文化,被廣泛認同使用的語言也將取代偏僻少聞的語言。方言的排他滲透性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緣由。

方言在教育上的局限,具體體現在其分散地區性,服務狹隘性與排他滲透性上,此為方言文化萎縮的自身內部原因。

5.6方言總體弱化的趨勢及地域文化的萎縮

中國有八大方言,但其使用人口每年都在減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能流利用方言進行交流的人口更是少得可憐。個別地區學校存在極端的推普方式,校方將方言列為“粗鄙,低俗”語言,甚至宣稱使用普通話才算“文明”。方言被弱化的趨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由方言弱化引起的地域文化萎縮更是明顯。以方言為載體傳承的方言音樂、戲劇等地方特色文化,也將隨著方言的弱化而大幅度萎縮,直至瀕臨消亡的絕境。

讓我們先放眼于曾經以強勢方言自居的粵語現狀,中國自1956年起開始推行全國性的講普通話運動,并在1983年重新出擊,在全國各地推行了一系列的講普通話活動。在中央的普通話政策下,學生們在學校里不能講廣東話,否則會被處罰。政府也拒絕資助以廣東話為主的文化活動。在廣州及廣東的很多主要城市,電視和電臺上目前雖然仍能聽到、看到很多廣東話的節目,這點與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基本上完全講普通話)不同,然而這樣的局勢也有了改變。國家廣電總局近日就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這紙“禁令”的出現,意味著很多電視和電臺節目將被迫重新配音,刪去方言內容。普通話在廣東卻是越來越普遍,例如廣州超過80%的出租車師傅不懂廣東話(他們很多是外省人);在廣州的天河中央商業區里,主要的交談語言是普通話。由此看來,粵語作為廣東地區主要方言總體呈弱化趨勢,推普政策在此起到了主導作用。

再來看看廣東另一極具特色的方言——潮汕話。在《揭陽日報》上關正先生曾發表了《方言毋須保護》,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地分析了潮汕話被弱化的原因,并預言潮汕話未來必然被普通話取代。他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令人震驚的是,關正先生既然

知道了潮汕話目前被強勢的普通話侵蝕的事實,他不但不呼吁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對潮汕話進行保護,反而提倡以一種消極的態度,讓潮汕話自動消滅。就方言本身性質而言,其消失必然有一個過程,如果能夠有意識地保護,則可以緩慢其消亡的速度。2006年,潮劇、潮州音樂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杀Wo方言并沒有形成人們的普遍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就成了空話。而實際上,潮汕話的消失不但只危及潮劇、潮州音樂,還必然引起整個潮汕文化體系骨牌式的倒塌,由此引起的潮汕地區地域文化的萎縮,又將成為中華文化多樣性價值觀的一大缺失。

綜合其內外部原因,方言總體弱化趨勢是歷史進展選擇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是否重視珍惜其自身傳統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方言與推普之間是否也應向“求同存異”的觀點靠攏呢,隨著社會歷史發展答案自有分曉。

21

結語:

推普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國家推普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全社會大力推普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對方言的保護,方言當前面臨著瀕臨滅亡的局面,這不禁讓我們更深入的思考推普與保護方言的關系,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也是我們國家乃至社會迫切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第

12、

14、16條。 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轉引自趙世林、曾茜,《原生態的文化詮釋》,《光明日報》,2008—6—4。

③ 覃光廣、馮利、陳樸:《文化學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④ 周振鶴,游汝杰. ⑤ 馬顯彬,朱城. 從推普效果看影響推普的主要因素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第27卷 第2期

⑥ 張樺 《方言播報與文化多元性——論媒體傳播在保持文化多元性的作用》景德鎮高專學報,第24卷第2期 ⑦ 侯永員《淺論漢語方言弱化因素及保護策略》 ○高校講臺○ 2007 年第14 期

22

參考文獻

[1]來自《上海話語音簡史》–劉民剛著 2004年

[2]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72年版。 [3]來自《華南精華景點游》–藏羚著自助游工作室編著 2009 [4]劉國強.電視方言節目的文化成因與文化意義 新聞愛好者 2009·6(下半月) [5]北京雄視星空影視后期培訓 國內方言節目的幾大特色分析 [6]楊柳.方言電視欄目的現狀與發展 新聞愛好者2010·9(上半月) [7]石邵軍.淺談方言節目的文化意義 今傳媒 2011 年第5 期

[8]例如對語言體制的影響。參考: 張振扛. 建議在廣東實行雙語剎. 同舟共進, 1964 23

致謝

本論文是在我們的指導教師董文桃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們。從題目的選擇到最終完成,董文桃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

24

第三篇:《關于“方言和普通話”的主題閱讀》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關于“方言和普通話”的主題閱讀

一、民間的聲音關于“紹興方言還能存活多久”的討論帖:1樓:昨天跟5歲的侄子一起吃飯,居然發現這個土生土長的孩子不會講紹興本地話。再看看16歲的兒子,也是在紹興土生土長的,比堂弟好點,還會說幾句紹興本地話,但那種老紹興的俚語是一點不懂了。兒子還說,他的同學和他也差不多。記得我們小時候,連學校老師上課都是方言,如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那簡直就是一門絕活?,F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甚至還能說流利的英語,但會說地道方言的卻成了稀罕品種,方言還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樓:我女兒在學校講普通話,在家里也講普通話,現在很多紹興話她連聽都聽不懂了。3樓:方言還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們還能活多久!4樓:不知道,也許有一天,無聲無息地消失了。但也沒什么可惜的,語言失去交流溝通功能,離消亡也就不遠了,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 5樓:城市越來越開放,外來人口越來越多,紹興話太土,他們聽不懂,還是說普通話好。6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用方言交流,聽著多親切啊。7樓:方言里有文化,我們老師說紹興話里保留著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東西是不會消亡的。8樓:文物也有文化價值,但是現在不是只能欣賞嗎?甲骨文更有文化價值,難道現在還用甲骨文寫字嗎?(摘自“紹興E網”論壇,有刪改)

二、學者的言論1.“方言里有比普通話豐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語,在動作的細微區分、事物的性狀描繪等方面都更具體。這是方言比普通話往往要生動幽默、有趣傳神、在文藝表達里更受歡迎的原因。” ——錢乃榮(著名語言專家)2.“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以普通話溝通不成問題,但你若選擇這個城市,卻不會講這里的方言,猶如你愛上一個人,卻讀不懂他(她)的內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談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沒有方言的城市是可恥的。” ——封新城(《新周刊》執行總編) 4.“新時代的曙光照進了方言。方言不是時代的對手。其實,誰又不在時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臉腫呢?”“方言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語言和語言之間較量的結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須要有一種公共語言交流。” ——敬文東(文學博士)5.“我們的態度是大力推廣普通話,同時采取必要的措施積極保護方言。”——陳章太(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 (引自互聯網)12.第一則材料關于“紹興方言還能存活多久”的討論是由什么現象引發的?網友們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則材料中的學者又是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的?請用自己的話加以說明。(5分)答: ▲ 13.統觀

一、二兩則材料,我們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價值?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條概括。(5分)答: ▲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確處理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的關系,有人提出先學方言,再學普通話;有人提出讓方言作為教學內容進入課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話,生活紹興話。說說你的想法,并運用以上閱讀材料的有關內容作適當闡述。(5分)答: ▲ 參考答案:12.現象:現在很多孩子不會講甚至聽懂紹興本地話。網友認為的原因:孩子缺少講紹興話的環境;紹興話比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紹興話的交流正在減弱)。學者的解釋:全球化時代,需要用公共語言交流方言的溝通交流價值不斷減少,使用方言的機會也就不斷減少,因而年輕一代對方言了解的也越來越少。13.(1)方言里有親切的鄉土情。(2)方言里蘊含文化。(3)方言的藝術表現力更強。(4)方言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特點(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點即可)14.示例:①我同意“先學方言,再學普通話”的觀點。第一,現代社會講方言的環境越來越少,如果小的時候不學,長大后方言交流的環境就更少了,學習方言的困難也就更大了。第二,實踐證明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從小講方言的人在經過學校教育后都學會了普通話,因而“先學方言,再學普通話”不失為一個學習方言、普通話兩不誤的好方法。②我同意“讓方言作為教學內容進入課堂”的觀點。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環境越來越少,那么在課堂上營造這樣的環境就顯得非常必要,英語學習的環境對大多數人來說也主要是課堂。第二,讓方言作為教學內容進入課堂還可以學習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強我們作為紹興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課程。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話,生活紹興話”的觀點。第一,工作需要與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國人和外國人進行交流溝通,普通話作為公共語言會使交流更便捷更準確。第二,生活中用紹興話交流,大部分人也都聽得懂,而且更加親切,可以準確表達很多普通話難以表達清楚的意思。④我認為方言和普通話應該順其自然地發展,我們不應該過多干涉。一種語言在沒有使用價值的情況下消亡是自然規律,如果一種方言特別具有文化價值,我們也可以做些保護。但是對于大部分方言來說“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是人力所無法也無需阻擋的。對方言和普通話就應該一視同仁,讓語言和語言對話,決定誰更適合在未來世界。

第四篇:關于普通話和方言

在網上看到廣東一所學校校長禁止學校里說方言。我不知道那是所什么學校,記得這樣的事我在上海戲劇學院倒是碰到過,因為那是培養演員的學校,學生來自各省市,要不在學校把方言“禁掉”,臺詞課上起來就很吃力。拿我來說,要不是嚴格訓練,前后鼻音一輩子也分不清。但是,我并沒有把方言丟掉。

不過,對于不是從事語言工作的人來說,我倒是覺得普通話能聽能說就可以了,不必人人字正腔圓的。

說到底,語言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工具。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方言如此繁多,還有那么多民族的語言,沒有一種統一的語言,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過去有“官話”,后來叫“國語”,現在叫“普通話”。南宋時期,朝廷南遷,偏安杭州,把“官話”帶到了江南,至今還有將杭州話稱為“杭州官話”,杭州話里有很多“兒化韻”,也是北方的官話里帶來的呢。

我有一個親戚,兒時隨父母從上海到香港,在上海時學會滬語和國語;在香港學了廣東話和英語,后來又去美國念大學,大學畢業剛進美國一家公司,恰遇國內去了個團和公司洽談生意,團內有北京人、上海人、廣東人,隨團的翻譯卻聽不懂粵語、滬語,只會說普通話。公司方面把我那位親戚找來,很快就讓各方溝通了。事后,美國公司在短時期內將他提拔為遠東部門的負責人。

我說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明語言作為工具之重要。多掌握一種語言會拓寬你人生的道路。而且如果上述的那個中國去的團里,大家都會說普通話,問題就簡單得多了。

但是,作為原生態的語言,方言是萬萬不能禁止或取消的。它是語言的土壤,也是普通話植根的土壤。方言中有許許多多來源于生活的生動鮮活的東西,是普通話替代不了的。中國文學的代表著《紅樓夢》、《水滸》等作品中就融入了許多方言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如《紅樓夢》里的“促狹鬼”就是江南方言里的詞,按方言應該念成“cuo(入聲)ka(入聲)ju”,它的具體意思,江南人都懂(林黛玉就是從江南到北京去的),普通話卻很難翻譯??墒窃陔娨晞±锇雌胀ㄔ捳粢荒?,不但北方人不懂,連江南人也聽不懂了。這是很無奈的事。當年以滬語拍成的電視劇《孽債》,在央視播出時改成普通話,那原來生動有趣的語言打了個大大的折扣,也很無奈。我們看北京人藝演老舍的《茶館》,覺得語言特別有味,其實,這部戲說到底是一部北京的方言話劇,有一些對白,即使會說普通話的上海人、廣東人也聽不懂的。

方言也是一個人與故鄉連系的情感紐帶。不論你走到天涯海角,聽到鄉音,就知道是故鄉人,就會“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到了一個新地方,聽不懂當地的方言,會有一種陌生感,孤立感;然而,如果你去學習當地方言,哪怕說不好,你會很容易融入當地人中間,就會受到歡迎。這種由語言建立的情感,也是別的東西替代不了的。

所以我認為,作為中國人,普通話和鄉音方言,都應該會說會聽,是缺一不可的。

特色與危機并存

近日,上海市教委表示要大力推進學齡前兒童滬語教育工作,遴選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上海話教學試點,并逐步在全市推行。

方言不僅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種深深植根于心中的文化記憶。如何保護和傳承方言,現在已成為不少地方共同關注的話題。

我國從1955年開始在教育體系中推廣普通話。到2010年,普通話普及率已經達到54%以上。相比普通話推廣取得的成就,方言卻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化了。

傳承文化內涵多

“方言是寶貴的地域文化載體,是漢語文化的財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韞佳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據了解,方言的種類繁多,以不同地理劃分方式歸類于不同的地方語系。其中官話、湘語、粵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吳儂軟語等七大方言支撐著漢語的整體架構。

一位廣西的李先生說:“我來北京三年,普通話越來越標準,現在都有人說我有北京口音了。但跟老家的朋友在一起,我們還是說廣西方言。”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漢語方言學專家王莉寧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我是廣西人,走在路上聽到有人說家鄉話會感到格外親切,甚至想前去與之攀談。”

此外,方言也是一些地方藝術的依托。像蘇州評彈、越劇等地方藝術,都要用當地方言去演繹,才更有魅力和特色。

“漸行漸遠”需保護

“只有在老鄉聚會的時候才會說方言,平時都講普通話”,當被問及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方言作為交流語言時,一位來自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吳女士說。

據了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語言報告》中,中國包括82種語言。學術界估計,如果算上那些尚未進行系統調查研究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大約有120種。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漩認為,目前這120種語言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有幾十種語言處于瀕危狀態。

王韞佳分析說:“語言的使用是與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密切相關的。首先,老百姓所接觸到的大部分有聲信息都是通過普通話來傳遞;其次,漢語方言的衰落也與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普通話教學有關。此外,人口的頻繁流動也使得地方語言難以長時間保持原汁原味。”

多種形式存方言

2010年,粵語的存廢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普”、“粵”能否共存,怎樣才能給方言留存一定的生存空間等問題成為了各方爭論的焦點。

對此,王莉寧分析道:“普通話與方言都是中華語言文化的載體,二者并不對立。普通話作為通用語、大范圍使用的公共語言,利于日常交流。但在私人場合,可以給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間。”

王韞佳認為,對于保護方言,語言學工作者不僅要對漢語方言進行田野調查和理論研究,同時也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數字化的手段把有聲方言資料永久性地保留下來。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溫州市于近日在市圖書館發布《溫州方言文獻集成》,以圖書文字的方式對方言進行了保存。此外,山東省青島市也在日前啟動了方言保護工作,對方言的傳承和保存進行整理和錄制。

公司禁講方言令掀網絡熱議 近5成網民不反對使用

上班時間說方言到底行不行呢?新華調查最新結果顯示49.8%的網民認為只要不影響工作,說方言完全可以。50.2%的網友則選擇在公共環境應該說普通話。調查結果表明國人在處理普通話同方言之間關系時已建立起成熟理性的心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語言文字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雖然各地的文字書寫大體一致,但方言作為地域人文的產物卻千差萬別,語言的多樣性從一個側面彰顯著我國文化的多樣性。調查結果顯示網友希望給方言更多的發展空間,只要在工作允許的范圍內,說說方言大可不必如此“言重”,但同時網友也認為在公共場合應該使用普通話。新華調查結果也印證了網友的觀點,62.3%的網民選擇在親友和同鄉面前說方言,而選擇在上班時間說方言的只有10.1%,僅3.62%的網民選擇在公共場合說方言,另外各有12.3%和11.5%的網友選擇了只說方言和只說普通話。

普通話盛行不減方言文化情結

新華網鄭州2月25日電(記者雙瑞) “有一種寒暄叫‘弄啥哩’”“有一種聊天叫‘噴’”„„春節期間,印有洛陽方言附普通話解釋的撲克牌在洛陽春節廟會上,幾天內賣出數萬副,并在網絡上刮起曬家鄉話、說方言的風潮。

洛陽方言撲克創作團隊負責人、36歲的高校教師郭棟沒料到,自己的一個想法能得到這么多人認同。他說,吸引大家的不僅是對于方言文化的心領神會,更有對搶救方言的緊迫感。

中國地域遼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山川阻隔、人口遷移等地理、歷史和社會因素,形成了多種帶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承載著各個族群的情感和文化記憶。近年來,隨著普通話推廣的深入,不時傳出方言式微的說法。

上海人一度以自己的滬語為傲。有土生土長的“老上海”說,曾經上海商場里的售貨員聽到顧客講普通話,態度都會冷淡不少。但如今,據媒體報道,一家劇團招募演員,幾乎找不到能說地道上海話的孩子。

遭遇這種尷尬的不止是上海。高校新生開學時,很難再見多年前大江南北方言齊聚的場景,80后90后們尤其是家在城市的,往往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方言?我不太會說啊。”

“沒有方言,就感受不到家鄉的親切感了。”郭棟說,方言撲克的創意最初就源于自己回鄉所受的“刺激”。在外地求學時,他每次回家一下火車就聽到地道的洛陽話叫賣聲,后來卻變成了普通話。驚愕之余,他發現身邊許多人都摒棄了洛陽方言,有些家長嫌“土氣”干脆不教給孩子。

在郭棟看來,放任方言藝術湮滅,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行為。他說:“推廣普通話和傳承方言并不沖突。方言代表情感認同、地域特色,棄之不用等于割斷了與文化母體的血脈情緣。”

郭棟迅速召集起一個團隊,想通過合適的載體為傳承家鄉話做點事情。他們搜集了許多“土得掉渣”但充分體現洛陽特色的方言詞匯,加以注釋,印在了社會上廣為流行的撲克牌上。

春節期間,正是中國人鄉情最濃、歸屬感最強的時候,洛陽方言撲克勾起了人們對家鄉話的集體記憶。一石激起千層浪,方言撲克的影響力沖出了洛陽、河南,網絡上許多地區的人都在溫習甚至“惡補”已生疏的家鄉話。

“很多意思用普通話表達不出來,見老鄉我還是愿意說方言。”老家在福建的客家人賴華容說,客家語在她那里傳承得比較好,她笑稱體內潛伏著根深蒂固的方言情結。

教授教方言,方言也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學校教普通話沒啥奇怪,但你見過大學課堂上,教授們專門教授方言嗎?昨天,武漢方言研究班在華中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開課,這也是全省高校里開設的首個方言班。而教授的方言正是武漢話。(武漢晨報,9月9日)

在人們的印象中,相對于普通話,方言土語似乎難登大雅之堂,大學專門開設方言學習班似乎沒有必要。但事實并非如此。作為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語言,方言有時候承擔著普通話難以實現的功能。方言并非可有可無,方言同樣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語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反映。不同地域的方言,或者形成于人口遷移和地域阻隔,或者形成于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體現了不同地域間的人群接觸和融合。傳統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遷徙,更直接造成了不同地域方言的形成。同時,各地域方言中又有相似乃至融合的部分,也是民族融合的見證。由于方言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使用,這就決定了方言使用者和受眾的局域性。但恰恰是方言的這種局域性特點,使得方言成為了解當地民俗風物的重要工具。不論是古代文獻典籍,還是地方戲曲,大多蘊含著方言這一文化符號。以《楚辭》為例,其中就包含著許多方言俗名,比如研究《楚辭》中的方言名物,對于研究古代語言嬗變和名物風俗具有重要意義。

不僅如此,具有濃厚地域文化色彩的方言,還是當地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方言就是文化心理認同的重要符號,對于地域文化發展和情感融合具有積極意義。由于方言中包含濃厚的地域文化底蘊,而且方言研究與音韻學、訓詁學等學術研究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方言對于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現代社會來講,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在影視等文藝作品中的作用也開始顯現。適度應用方言,可以有效提高文藝作品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對于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亦與有功焉。

現實情況是,由于對方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方言除了在鄉野草莽間通過口耳傳播之外,對于方言的學術研究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研究成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束之高閣”,無法在實踐中有效應用。同時,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一些方言語詞正面臨消亡的危機。甭說城市居民難以理解方言,即便是鄉村青年,有時對于老年人的方言語匯也無法通曉。而日漸發展的網絡語言,也在不斷消解侵蝕傳統方言。

方言并不是絕對的,隨著時間的歷練,被普通大眾接受的方言語匯,可以考慮納入普通話范疇。舉其一例,近年來,隨著趙本山小品的走紅,具有濃郁東北特色的“忽悠”、“得瑟”等方言語匯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普通話也指日可待。我們可以接受“網絡潮語”,對那些逐漸大眾化的方言語匯也應該秉承兼容并包的心態,給予其充分展現文化魅力的空間。

普通話作為全國范圍內的正規語言,當然有其不可撼動的主體地位,但方言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歸根結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發展應該是兼容并包的,普通話和方言應該各美其美,包容發展,共同鑄造珍貴的民族文化寶庫。

新華調查:方言需要從娃娃抓起“拯救”嗎?

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記者賴臻、趙仁偉)“在公立幼兒園配置北京話教師”“在幼兒園、中小學開設閩南方言課程”„„最近陸續召開的部分地方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于“保護方言要從娃娃抓起”的呼吁不絕于耳。

隨著人口的流動、社會的多元化以及普通話的推廣,一些方言日漸式微,由此引發的“拯救方言”的倡議和行動浮出水面。有關專家指出,部分方言的衰退是社會進步和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結果,但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并非“勢不兩立”,應在堅持推廣和規范使用普通話的同時倡導語言和文化多樣性,對方言及其背后的地方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

方言,漸成“逐漸消逝的聲音”?

在日前召開的北京市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萬建中建議,在公立幼兒園配置北京話的教師,兒童每周上一節課;在義務教育階段,加入選學科目北京鄉土地理;在各層次考試包括高考命題中,有意識地增加方言方面的題目。“作為北京人,我不想等自己老了,看到年輕人已不知北京話為何物。”萬建中說。

無獨有偶,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院長魯景超提交了一份《以歌謠為載體采集保護、搶救整理北京地方語言》的提案。魯景超告訴記者:“我是一個老北京,在胡同里長大。最近,我在一個電視劇中聽到一個小孩兒唱老北京的兒歌,我一下子熱淚盈眶,好像兒時的記憶重現眼前。”

魯景超說:“方言的背后是一種文化,是一塊土壤上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的濃縮,但現在真正說老北京話的人太少了。如果那么多方言都消失的話,我們的語言就太單調了。”

蔣玉輝夫婦分別是山東威海人和浙江溫州人,12年前,兩人大學畢業后留京工作,結婚并有了孩子。別看一家三口都是北京戶籍,卻沒人會說北京話。蔣玉輝告訴記者,在這種家庭語境中成長,孩子自然也是普通話,與他們分隔兩地的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每次用家鄉話進行交流時,孩子一概是聽不太懂,“語言不便,想親近些都不容易,看到老人情緒低落,我也很無奈。” 方言雖親切,普通話更重要

對于代表委員們力挺方言的呼吁引發社會熱議。有觀點認為,文化始終是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在現代社會,隨著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地域傳統文化的許多內容不可避免地會流失,一種方言一旦失去交流工具的功能,必然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實際上,語言的消失是世界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發布的信息顯示,在目前存世的6000多種語言中,有近2500種屬于瀕危語言,其中超過200種語言會在50年內滅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據統計,中國56個民族使用著大約80種語言,僅漢語就又分成七大方言、數十種次方言與無數種土語。但多種語言、多種方言也成為人們之間交流的障礙。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開始大力推廣普通話成為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F行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0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規定其為國家公務用語、教育教學用語和廣播電視基本用語。

與此同時,方言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實際上,近年來在一些地方,普通話與方言“爭地盤”的現象并不少見。2010年廣州亞運會召開之前,廣州市政協便提出提案,為給亞運會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建議廣州電視臺綜合頻道增加普通話節目播出時段,隨即引起社會熱議。

也有網友認為,留住方言實際上是地域文化的保護意識,在當今時代過分推廣方言則稍顯狹隘。有網民尖銳地指出:“過分強調方言的保護,違背了憲法的精神,也會增加市場交易成本,阻礙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專家:方言保護需科學 切勿亂“進校園”

針對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問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曾表示,普通話和方言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普通話在全國通用,方言在方言區使用,二者各自發揮其功能和作用,滿足不同層面的要求。對待一些瀕危的方言,還應該進行調查、整理、研究和保存。

“今后要繼續不遺余力地推廣普通話,這是不能動搖的;同時,要對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進行‘科學保護’。”魯景超說,搶救、整理和保護各民族語言和方言勢在必行,通過搶救手段把那些語言用聲音的形式留存給后人。

據了解,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2008年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調查收集當代中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實態和有聲語料,并進行科學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

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濤認為,語言既有交流工具的屬性,也有文化屬性,一些方言的工具屬性可能在逐漸淡化,但其文化屬性仍然珍貴,應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加以保護。對于許多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日益邊緣化的狀況,可采取推廣普通話與提倡雙語制并行不悖的策略。

不過,對于“方言進校園”的倡議,人們意見不一。北京四中語文高級教師劉葵說,方言是一種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價值的語言,但方言主要靠生活圈子形成,并不是靠開課程能解決的,可以采取選修課的形式,但要尊重孩子個人的選擇。北京學生家長黃愛芳表示,可以讓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講一些,讓孩子們做個了解即可,如果專門開設課程意義不大。況且一旦上升到考試環節,無形中還增加了孩子們的負擔。

第五篇:《四方異聲——普通話和方言》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普通話和方言的定義,熟悉漢語的方言分區。

2、了解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掌握了解方言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了解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普通話和方言定義,了解現代漢語的方言分區,了解粵語和蒙城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特點。

能力目標:根據所學知識,比較方言和普通話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區別。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祖國各地語言的認同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比較粵語、蒙城方言和普通話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區別。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欣賞比較、練習鞏固。

【教學工具】

錄音機 磁帶 小黑板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粵語歌曲《真的愛你》。

二、普通話和方言:

1、提問聽歌感受:

同學們聽出這首歌曲表現的內容了嗎?

——聽不懂。

為何聽不懂?

——方言和普通話的不同造成的。

2、普通話和方言定義:

學生根據“工具箱”中所給知識,概括介紹:

① 普通話: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

② 方言:

方言是指同一種語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者說是一種語言的地域變體。漢語就是一種有許多方言的語言。

根據方言間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一些重要差異,現代漢語分成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

蒙城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華北次方言的淮北話土語群??h境內語音略有差別,縣東南境接近鳳臺方言,縣西北境則受阜陽方言影響較大。

3、出示小黑板上的歌詞,

1 再聽一遍歌曲。

真的愛你

歌手:beyond

作詞:小美

作曲:黃家駒

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

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后

縱使啰嗦始終關注

不懂珍惜太內疚

沉醉于音階她不贊賞

母親的愛卻永未退讓

決心沖開心中掙扎

親恩總可報答

春風化雨暖透我的心

一生眷顧無言地送贈

是你多么溫馨的目光

教我堅毅望著前路

叮囑我跌倒不應放棄

沒法解釋怎可報盡親恩

愛意寬大是無限

請準我說聲真的愛你

仍記起溫馨的一對手

始終給我照顧未變樣

理想今天終于等到

分享光輝盼做到

4、比較粵語和普通話的區別:

學生分組討論發言后,教師點撥講解:

(1) 語音上:普通話中 “一 ”在粵語中讀ya(聲調略)。

讀音差別較大的還有很多,如手(sou) 使(si) 階(gai)

你(nei) 棄(hei) 限(han) 疚 (gou)我的心(seng)

(2)詞匯上:表情達意的詞匯略有不同,如歌詞中“修飾”相當于普通話中“形容”的意思,“帶出”相當于普通話中“帶著” 的意思,“送贈”相當于普通話中“奉獻” 的意思。

(3)語法上:

①量詞的使用。一對手

普通話中“手”一般用“雙”來修飾。

②句子成分省略。

始終(在)關注(我)。

(我)決心沖開心中掙扎。

5、再聽歌曲,認真體會粵語和普通話的區別:

三、師生互動,比較蒙城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

根據粵語和普通話比較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討論蒙城方言和普通話的不同,教師點撥:

1、語音上:(1)第一聲往往接近第三聲:如“吃香喝辣”的讀音。

(2)韻母錯誤:特務(tēi) 鑰匙(yuě) 品德 (děi) 螃蟹 (xǐ)

2、詞匯上:(1)構詞特點:多用詞綴“子”:胳膊肘子 手指蓋子 耳朵垂子 韭菜盒子

綠豆丸子 茶壺蓋子 搓灰斗子

(2)方言詞匯:

燒包——趕時髦、賣弄

磨牙——小孩哭鬧

鬼的——喜歡

嘰歪——叫喊

蒲種——少心眼

打岔——開玩笑

妖野——粗暴

一每才——剛才

剋架——打架

不得勁——生病

麻似亮——天剛亮

硬眼子——死板

攪毛手——蠻不講理

扒豁子——捅了漏洞

老人精——小孩像大人一樣說話做事

昨個、今個、明個——昨天、今天、明天

那小孩把塑料袋ban了。(扔)

他jiong得很。(厲害、賣力)

你 kei 吃來。(有沒有)

他一口氣 kei了六個饃。(吃)

3、語法上:蒙城方言和普通話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了解方言的意義:

1、了解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為方言地區的語言教育服務。

2、更好地保存和繼承地方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重點通過方言和普通話的比較,交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爭取做到寓教于樂。

六、布置作業

自主比較課后練習一中陜西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

附板書設計

普通話和方言

一、語音

障礙最大

二、詞匯

特色鮮明

三、語法

大同小異

【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過去的教師“滿堂灌”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在這節課上,學生爭先恐后發言,課堂氛圍也比較活躍,最終收到了我想要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在比較完粵語和普通話的區別之后,對歌詞還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加以欣賞,以強化學生對表達方式、抒情方式、修辭手法等知識點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在文學鑒賞方面的能力。

第二課

千言萬語總關“音” 第一節 字音檔案——漢字的注音方法

一、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

2、掌握漢語拼音方案

二、教學步驟及內容

1、給《采桑謠》(聲母歌)一詩每個字標出聲母,給《捕魚歌》(韻母歌)一詩標出韻母。算一算,漢語拼音有幾個聲母,幾個韻母。

明確:22個聲母,包括零聲母;38個韻母。

2、根據截取的《康熙字典》的資料,看看《康熙字典》是如何注音的?完成課文中的表格。

3、課文截取的《康熙字典》的資料涉及了哪兩種注音方法? 明確:反切法、直音法。

4、漢字每個音節包含哪幾個部分? 明確:聲母、韻母和聲調。

5、什么是零聲母?什么是單韻母、復韻母和鼻韻母?

6、復韻母iou、uei、uen前面加聲母時該如何書寫?

7、ī、u、ü行韻母前面沒有聲母構成音節時應如何書寫?

8、ü行韻母跟聲母j、q、x相拼時應如何書寫?

9、說說用漢語拼音拼寫普通話應注意哪些規則。

3 明確:①以詞為書寫單位

②隔音符號的使用

③字母大寫的要求

10、課后練習指導:重點是第三題。

第二節耳聽為虛——同音字和同音詞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形成同音字的原因和同音字詞的類型

2、了解同音字詞在語言交際中的作用,注意避免同音字詞造成的歧義

二、教學步驟及內容

1、對聯是我國特有的語言藝術,其中有不少是利用漢字的諧音形成妙對的。除了課文的例子外,你能否再舉幾個? 例如:

★相傳有個神童,宰相愛其才招為女婿。宰相宴請時,當著滿堂賓客出一上聯請女婿對:因荷而得藕。女婿手指席上果品,答:有杏不須梅。這里因用了諧音(荷—何,藕—偶,杏—幸,梅—媒)而妙言他意,客人們頓時而悟,連連稱妙。

2、同學們,能否舉些節日中、日常生活中妙用同音字的現象?也可以舉出一些由于同音字詞而造成誤會和尷尬的例子。 ⑴同音相關(妙用):比如婚慶,新人床上要放上棗兒、花生、桂圓、瓜子等,寓意“早生貴子”;送給新人的花,要選擇百合,寓意“百年好合”;財神爺騎馬的形象寓意“馬上發財”。 ⑵同音歧義。張某——章某,致癌——治癌,今天yóulún不準進港(油輪、游輪郵輪),機場——雞場,為什么——喂什么,一對對男女——一隊隊男女,五香豆腐干——五箱豆腐干。如這些同音詞語,在某些交際場合,都可能造成誤解。(詳見教參41頁)

3、同音詞有哪些不同類型? 明確:①同音同形

②同音異形

4、課后練習指導(見教參43頁)

第三節迷幻陷阱——“誤讀”和“異讀”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讀錯字音的原因

2、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教學內容及步驟

1、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本29頁第段的詞語,看一看你讀對多少,想一想讀錯的原因。 明確:主要是“讀字讀半邊”造成的。

2、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本29頁第4段的詞語,看一看你讀對多少,想一想讀錯的原因。 明確:多音字造成誤讀。

3、異讀詞的讀音有規范和不規范之分。注意課本30頁“異讀詞的審音和規范”部分提供的異讀詞的規范讀音。

4、課后練習指導(見教參49頁)

第四節聲情并茂——押韻和平仄

〖教學目標〗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詩歌的押韻與平仄; 培養學生熱愛詩歌,喜愛我國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教學過程〗

4 一,導語設計: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歡古詩詞的人.它其實就像古典園林一進門就擋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著巍峨嶙峋的,其實沒多高,抬腳走幾步,一下就過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覺得心生敬畏;細細欣賞開始略品個中滋味.只要翻過'假山',就能嘗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詩的詩體: (一), 關于格律詩

格律詩一般分五言,七言兩大類,(六言詩非常少,故不列為主流.)每類又分絕句,律詩,排律等體裁.這里只簡單介紹絕句和律詩.1,絕句:

2,律詩: (二) ,關于押韻

1,詩歌有了韻腳會有什么特點 2,什么是韻,'韻'究竟長啥樣 3,這個韻要押什么 怎么押

(三) ,關于對仗 (1),何為對仗

(2),怎樣'對'才算'仗' (3), 對仗的類型: ①,工對

比如'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這一對仗結構中,'月對云'是名詞對名詞,而且是天文類對天文類,這一對就非常嚴格工整.象這種既滿足詞性相同又滿足詞類相同的嚴格的詞對就叫做'工對'; ②,寬對

比如'飲馬雨驚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歸》)這一對仗結構中的'馬對

花',是名詞對名詞,但馬是動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詞分類中的同一類.這種只滿足詞性相同而不滿足詞類相同的詞對就叫做'寬對'. ③,借對

'借義',比如'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借音'.比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④,流水對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貧困戶幫扶工作日志下一篇:葡萄溝優秀教學設計

精品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