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青藏武術文化發展論文

2022-04-23

要寫好一篇邏輯清晰的論文,離不開文獻資料的查閱,小編為大家找來了《青藏武術文化發展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摘要:武術文化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在我國,少林武術、峨眉武術、武當武術是其典型代表。研究立足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的構建,在系統梳理峨眉武術的基礎上,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品牌化發展戰略。

青藏武術文化發展論文 篇1:

民族文化差異與中國武術國際化發展辨析

第一作者簡介:黃冬琴(1982-),女,江西南城人,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訓練。

【摘要】武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國際化是武術發展的趨勢。本文通過對中西體育文化差異的研究,提出了武術發展的對策,豐富了武術國際化發展的理論,促進了中華武術與世界體育的融合。

【關鍵詞】中西體育文化;差異;武術;國際化

The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ce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discrimination

Huang Dongqin Cheng Qilian Zhou Bingbing

【Key words】China and the West sports culture; Differenc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

1 前言

武術這一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何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化的體育運動,近幾十年來一直是武術界,乃至體育界的一個熱門課題。

國際化是武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國際化程度的高低是評價武術發展的重要指標。當今,世界文化全球化的發展速度在不斷地加快,文化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已初見端倪。但針對文化一體化的文化多元一體化的世界語境卻在悄然興起,反對文化一體化的世界呼聲越來越高,且涉及文化領域的范疇越來越廣泛。這一點也深刻地影響著體育文化領域,并引起世界體育領域的重視。武術作為具有深厚中華民族顯著文化印記的體育文化的存在,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發展背景下,勢必受到文化全球化、文化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在其走向國際化和實現國際化的進程中,必然面臨一種國際化實現中的選擇。因此,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推進武術向國際化方向發展,使其盡快成為奧運中的一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 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

從歷史而論,任何一種文化在演進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地理環境是文化創造的自然基礎,是文化發展的歷史舞臺。而各民族面臨不同地理環境的生存挑戰,正是民族文化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列寧指出:“地理的環境的特征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著經濟關系的以及隨著經濟關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會關系的發展?!?/p>

由于歷史的長期演變,在世界上形成了兩種傳統體育文化,一種是包括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印度體育文化、日本體育文化和伊斯蘭體育文化等圈內的東方體育文化,另外一種就是古希臘、羅馬體育文化為代表的歐美的西方體育文化。

2.1 東方體育文化的特征:

從地理環境來看,中國東邊靠近大海,西北是漫漫戈壁,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連綿不斷的山脈,因而形成了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內部構成完整體系的地理單元。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發展是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古代文化個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養育了中國眾多的傳統體育項目,其中衛生保健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東方民族世代生息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環境中,已習慣了和諧、寧靜及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中國的傳統體育項目就像中國的生活方式一樣,他們要求的是一種和諧。同時受儒家思想影響,在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中,沒有成熟的比賽體育規則,就如中國數千年的生活中都缺乏法制一樣,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社會還是可以正常的延續下去,同樣比賽也可以在自成一體的公平規則下,繼續的進行下去。同時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中國人喜歡謙恭,在我國的體育比賽中往往會有這樣一句話“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從而導致人們的競爭意識淡化。

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是以緩慢的運動形式為主,練習的運動強度較低,肌肉的活動幅度較小,它是身心的一種修養,是一種內聚的活動,它是以消耗為主的身體運動。就是這種東方的修養思想形成了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即一種清靜、淡欲、與世無爭的近乎于宗教思想的人生觀。在中國傳統體育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建立在中國哲學和傳統中醫學基礎上,并受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強烈影響而逐步定型的包括吐納、引導、打坐等氣功和以健身強體為主要目的太極拳等武術為代表的東方養生文化。這種與西方體育有著明顯的差異的中國傳統體育的特征,給世界體育文化注入了清晰的空氣,會使世人對健身方式的選擇,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2.2 西方體育文化的特征:

西方文化在整體上是一種外向型的文化,有很強的擴張性和滲透性。西方人以航海、征服和商業作為其發展基礎,以科學精神為其主導文化,始終把“利”與“力”看作其健康的價值取向。西方的競爭意識已成為社會生活的普遍現象,競爭機制引入體育領域后,已成為西方體育文化的靈魂與核心。

西方傳統文化、民族心態、社會運行方式所孕育的西方體育,雖然內容也十分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但是主要特色依然如西方社會一樣,是在一定規則制約之下的競爭。我們習慣把這種體育稱為“競技體育”。在這種競技體育中,“競爭”是其靈魂。這種競爭是人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和專門的運動技術及心理因素在極度發揮狀態下的激烈對抗與沖突,參與者都是竭盡全力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強”。 其體育精神被視為是對怯弱和自卑的挑戰,任何退讓與妥協都被視為是對體育道德的褻瀆。只要符合公平競爭的規則,競爭對抗就越激烈,生命潛能發揮越大,人的精神追求也就越能得以滿足。這種體育并不把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作為最后的落腳點和最終的追求目標,而是對自身的機能、體力、意志品質、榮譽感、勇氣、斗志的一種挑戰,并為能充分展現自身的人格精神為目的。西方這種充滿好斗心理的本質,在學習中國武術時是要受到傳統文化的約束,但對于體育項目來說,西方體育的文化特征,對中國武術走向世界還是具有促進作用的。

東西體育文化的差異就像它們之間存在一堵無法越過的墻一樣,但是這兩者現在似乎有相互融合的趨勢。例如武術的攻防和技擊的內涵和現代競技體育的精神并不相悖。武術要想國際化就必須使本身的文化同西方文化恰當的結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中國體育文化固有的文化內涵用適當的形式表現出來。把文化沖突轉變成文化融合,把差異變成一個結合點。在保留自我的同時去接近西方文化,這不僅是武術國際化的必然趨勢,也是今后武術的發展方向。

3 武術國際化發展的思路對策

3.1 正確處理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的關系:

“傳統武術是武術之源,是武術發展的基礎?!眰鹘y武術是民族文化精髓,融合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哲學理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文化形態,是民族特征的典型代表,傳統武術的主要功能是技擊,但同時它又集健身、修身、養生、娛樂、觀賞、趣味于一體,是中華民族個性的綻放。但是傳統體育無論是在思維方式、認知方式,還是價值觀念、價值取向都與西方體育有著質的差異,因此,傳統武術被其他國家的人們認識、理解和接受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競技武術是傳統武術與西方競技體育相融合的產物,是改革、進化的產物,相對具有簡單化、易接受,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并且與西方體育的共性成分比傳統武術更多一些。毋庸置疑,競技武術的發展有點急功近利,“削足適履”現象較為明顯,與民族傳統的銜接存在許多令人遺憾之處,但競技武術畢竟還是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選擇。競技武術為中華武術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橋梁,同時它也是一個窗口。通過這一窗口,人們可以逐漸深入探視武術更深厚的民族內涵——傳統武術。因此,武術只能先以競技武術與國際接軌。

3.2 加速培養武術的高水平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

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武術運動的發展。運動員水平越高,比賽也就越激烈,場面也就越精彩,觀眾的參與意識也就越強,武術運動的發展也會加快。教練員的知識和才能,對于運動訓練的成效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教練員要發揮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一是國際武聯或受國際武聯之托由中國武協舉辦各級各類的教練員培訓班,二是要立足于各個國家的自身培養、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武術裁判員是武術比賽的組織者,是武術比賽的法官,裁判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運動員技術、戰術的發揮和比賽的效果,因此,要經常性的對武術裁判員進行培訓,同時要培養更多的國際武術比賽裁判員。

除了裁判員本身的問題,管理層面上也應擔當起責任來,要履行好培養職責,要依據裁判的實際能力和水平,評定其裁判等級,采用升降級制,實行動態管理,待時機成熟時,也可培養部分職業裁判。除了加強本國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的培訓外,還須對外籍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進行培養,使武術運動以高水平的姿態遍布世界的各個交流角落。

3.3 建立國內國外武術推廣網絡:

武術界應團結聯合社會各界力量,通過各種途徑,樹立武術的老幼咸宜、各階層皆宜的形象,而這種形象與吸引力的獲得,主要還應得力于中國武術內部成功的有創意的改革。比如我們可能通過組織中國武術巡回表演團,在世界各洲、國家及地區建立中國武術推廣發展基地,定期向這些基地派遣援外教練,有重點、有步驟、有目標地將中國武術推廣出去。有研究表明,國外人士習練中國武術的動機排序中,較重要的一項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因而在武術的對外推廣過程中,其文化屬性功能不能丟,可以通過巡回表演的時機,辦一些有關武術文化的講演,通過講演及表演,世界各地的人民既接觸了武術,又了解了中國文化,相信其影響及效果一定不錯。

3.4 加強武術翻譯的規范:

武術的國際化推廣工作應視為一個系統工程,推廣技術只是一個方面,要全面地考慮問題。國際推廣中的重要方面是語言與文字,目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就是武術的翻譯工作以及武術專業術語翻譯的統一和規范問題。目前主要問題是武術翻譯成外文時所包含的內容,武術是指競技武術呢,還是傳統武術呢,還是泛指所有的呢,這是目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名(概念)與實(認識實踐)不符。而非漢語系語言又把“martial arts”叫“武術(如:柔道、空手道)”,空手道雖然是“手足并用戰勝對方的格斗技術”,柔道是“兩人徒手較量的競技運動”。但空手道競技擊打規定不接觸身體,柔道又沒有“打”的特征。這怎么與中國武術完全類同?而國內有人又把具有格斗本質特征的散手譯為“free-hand”??傊?,由于漢語武術概念本身的疏漏、不嚴謹,譯成英語的標準又不統一。因此,才會出現國際奧委會主席說“不知道武術是什么玩藝兒?!钡幕奶仆嫘?。

參考文獻

[1] 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 1

[2] 姜義華、朱子彥.中華文化讀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劉樹軍、張勝利.民族文化差異與武術國際化發展的哲學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

[4] 邱賓、徐勇.中國武術的歷史和國際化趨勢[J].宜春學院學報(自然學科),2004,8

[5] 孟慶波、趙峰.從跆拳道的發展看中國武術的國際化推廣[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2

[6] 王崗、邱丕相.武術國際化的方略:維系傳統與超越傳統[J].中國體育科技,2005.4

[7] 季建成.武術走向世界不同模式的研究[J].武術研究

[8] 白永正、高曉明.從當代西方體育的困惑看中國武術國際化發展[J].武術學科,2004,1

[9] 宗血飛.中國武術近代史與國際化發展趨勢[J].武術科學,2005,2

作者:黃冬琴 程其練 周冰冰

青藏武術文化發展論文 篇2:

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的構建與應用研究

摘要:武術文化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在我國,少林武術、峨眉武術、武當武術是其典型代表。研究立足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的構建,在系統梳理峨眉武術的基礎上,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品牌化發展戰略。即:1)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的“峨眉武術”品牌;2)建立自然景觀與峨眉武術文化景觀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3)建立致力于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峨眉武術休閑、健身、養生”品牌;4)建立具有濃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術文化”品牌;5)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峨眉武術文化產業”品牌。

關鍵詞:地域武術;品牌;峨眉武術

Key words: local martial arts;brand; Emei martial arts

前言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會孕育產生不同的文化類別。梁啟超先生曾在《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論述地域與學風之間的關系。感嘆“氣候山川之特征,影響于住民之性質?!h境對于當時此地之支配力,其偉大乃不可思議……[1]”對于地域文化,文化人類學者曾用“文化圈”“文化叢”[2]90等概念進行其理論闡釋和解讀??梢?,地域與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疆域遼闊,“西部是海拔4 000米以上的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東接橫斷山脈,地勢下降到海拔1 000米到2 000米的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東西落差如此顯著的三個階梯,南北跨度又達30個緯度,溫度和濕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給人文發展以嚴峻的桎梏和豐潤的機會。[3]122”中華民族在這樣的“自然框架”下生存,孕育產生了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近年來,這些內容迥異,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正逐步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大眾的青睞,已經成為或者正在成為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文化資本。

武術文化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不同的地域環境和地域文化滋養產生了不同的武術拳種和流派,在武術領域內也素來有“南拳北腿”的稱謂。武術學者郭志禹教授將地域武術界定為:“由古代沿襲或俗成的歷史區域中帶有明顯的歷史烙印和痕跡的武術文化”[2]89。在我國,少林武術、峨眉武術、武當武術便是地域武術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武術領域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較高知名度的背后,卻隱含著深深的隱憂。很多的地域武術文化資源被閑置、被邊緣,被誤導,甚至處于“消亡”的境地。即便是世人耳熟能詳的“少林、峨眉、武當”也存在著“應用不足”“發展滯后”“定位不準”“缺乏頂層設計”等問題。加之受部分傳統武術文化陋習的影響,一味用“刀槍刺喉”“胸口碎大石”等江湖雜技招攬觀眾,增添其神秘化,加之“門派之爭”,嚴重地敗壞了武術的聲譽,甚至成了部分江湖騙子以武術某某傳人之名進行斂財的工具,這種打著“發展武術之名”對武術聲譽進行破壞的勾當并非個案,對地域武術的發展是致命的傷害。

如何立足地域文化,占據先機,正確應用地域武術文化資源,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構建地域武術文化品牌,從文化資本和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的跨越和轉變,實現“和而不同”“美美與共”[3]121-141之前景,應當是當前地域武術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 也是中國武術可持續發展不得不為的重大課題。

1 峨眉武術文化品牌的構建與應用

峨眉武術以中國四川峨眉山為發祥地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形態,在明代,已經初步形成體系。明代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曾描述過峨眉派拳術的技藝,更有“峨眉拳術天下奇”之贊譽。峨眉槍,也一度聲名鵲起,吳殳曾言:“峨眉槍法,既精既極”,后人甚至將峨眉槍、少林棍、日本刀并稱為明代武術三大絕技,由此可見,峨眉武術揚名已久,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基礎。

近年來,在黨和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峨眉武術取得一定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無論是世人耳熟能詳的“峨眉派”還是歷史上聲名鵲起的“峨眉槍”,無論是流傳中的“白猿祖師”還是“五花八葉扶”之說,盡管存有一定的爭議,但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峨眉武術業已成為四川武術的“代言人”,凝聚、形成了一定的價值品牌。這無疑是當代峨眉武術在未來發展中獲得市場資源優先分配權的強大武器,是峨眉武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而毫無疑問,具有更大影響力、滲透力和競爭力的“峨眉武術品牌建設”,將成為峨眉武術持續發展和享有強勁競爭力的有效載體。

1.1 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的“峨眉武術”品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寶庫,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4],體現著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近年來,峨眉武術的相關部門尤為重視峨眉武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05年列為峨眉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成功申報并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峨眉武術作為四川省唯一一個傳統體育、游戲與雜技類項目被收錄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因此,作為我國優秀的地域武術文化形態、活態歷史的峨眉武術,它不是單一、靜止的。峨眉武術作為巴蜀地域內的重要的武術內容和“文化名片”,無論是過去的巴蜀武術文化還是當今的峨眉武術文化,本質上都是巴蜀地域文化風格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5]。峨眉武術品牌建設與打造,應當首先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的“傳統武術”品牌。一方面,峨眉武術作為鮮活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入選,標志著國家層面對峨眉武術的重視,這為峨眉武術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峨眉武術也會因此獲得更多的關注,形成峨眉武術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決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而相反,這一稱號也將對峨眉武術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深思熟慮,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和要求來保護和傳承峨眉武術,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和“社會參與、長遠規劃、點面結合、講究實效”的原則,切實遵守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原則,嚴格規定操作程序以確保有價值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最有效的保護[6],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核心,促進峨眉武術的規范化發展。

而針對于此,2011年6月1日我國出臺了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履行的義務。正所謂,“價值是生活的命根,沒有價值,我們便不復生活”[7]。由此可見,峨眉武術本真的價值就在于多元化,其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同時也是峨眉武術必須應對的挑戰,基于此,峨眉武術應當逐步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的“傳統武術”品牌,并形成兩者的互動,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和要求來保護和傳承峨眉武術,形成科學、規范的峨眉武術保護體系和傳承體系,打造過硬的峨眉武術品牌質量,同時聯同其廣泛的知名度,勢必將成為峨眉武術品牌建設的必由之路。

此外,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峨眉武術作為巴蜀文化的重要內容,勢必受到四川省傳統文化發展的巨大影響。而眾所周知,四川省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大省,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十分豐富。不但擁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風格獨特的民族風情,而且還擁有諸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等。也許正是基于擁有這樣的民族傳統文化土壤,2009年“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永久落戶成都,并于2011年在成都建成“非遺國家公園”,成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非遺之都”。而更重要的是:成都國際非遺節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與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藝術節和吳橋國際雜技節并列的四大國家級、國際性的重大文化節會,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題節日,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我國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一個大型文化盛會。由此可見,非遺節的落地和進一步打造在成為四川又一張亮麗的城市文化名片的同時,也勢必為峨眉武術提供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因此,發祥于峨眉山的峨眉武術,毫無疑問的擁有“近水樓臺”的區位優勢,可謂“天時地利”,而如何充分運用近在咫尺的“成都國際非遺節”和“非遺國家公園”,加大宣傳和推廣峨眉武術,是峨眉武術品牌建設的難得機遇。因此,峨眉武術的品牌建設,應當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也勢必為峨眉武術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1.2 建立自然景觀與峨眉武術文化景觀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

地理學中的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8]。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合,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包括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等。

峨眉武術作為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一大文化特色,不僅擁有“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觀,更擁有歷史綿長的文化景觀。它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和“佛教第一名山”聞名世界,形成了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的特征。正如少林功夫之于嵩山,武當功夫之于武當,已經根深蒂固并形成共識[9]。尤其是其中蘊涵的歷史與民族文化更是無法復制與再生,峨眉武術集聚了佛道兩家武術、文化之精華而自成體系,是我國優秀的地域武術文化形態。這無疑將峨眉武術提升到國家層面,逐漸發展成為“特色旅游”品牌。眾所周知,在四川旅游業的發展大局中,峨眉武術的特色與優勢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漸展現。當前峨眉山被列入了四川重點規劃建設的5大旅游區,并力圖將峨眉山建設成為“中國第一山”,在保護和利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基礎上,發揮名山、名文化的優勢,鑄造峨眉武術品牌,在促進文化、自然生態旅游發展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峨眉武術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品牌建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峨眉武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武術文化杰出的代表。峨眉武術產生、發展于峨眉,是武術在峨眉山地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峨眉武術文化與峨眉山地區旅游的互動與融合將為峨眉武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建立自然景觀與峨眉武術文化景觀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將是峨眉武術品牌建設的有效途徑。據悉,峨眉山市在2015年“文化遺產保護和武術發展工作”中已經進一步明確加強峨眉武術的品牌建設,并提出:建設好武術文化風情小鎮、武術文化公園、武術博物館等,可見,建立自然景觀與峨眉武術文化景觀交互發展的大幕已經開啟。這無疑將為峨眉武術的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1.3 建立致力于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峨眉武術休閑、健身、養生”品牌

歷史已經證實,文化興起與衰亡的交替更迭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得以長存的首要條件就是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進程中能夠做出自己特有的貢獻而有益于其他文化。在當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滲透,傳統武術的價值功能已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并已具備了多重的實用價值和社會功效,如武術健身、武術表演、武術競賽等等,盡管武術的發展有它相對的自主性,但它同時與諸多關聯因素發生交互性的影響,如:社會發展因素、文化變遷因素等。伴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在現代社會當中,武術日益成為一個既與其他社會系統相互依存,又具有自身結構特點的實踐空間。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基于社會實踐理論曾對體育的實踐空間有過精辟的論述,指出:體育實踐空間是與作為一種表達方式的社會空間密切相關,是被嵌入到一個自我構造和以系統形式自我組成的實踐的、消費的世界之中(Bourdieu,1988)[10]。當前,傳統武術的價值取向也正悄無聲息地發展著,是否能夠融入和介入到人類的主流價值取向中,是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在21世紀的今天,傳統武術的主體價值取向逐漸在武術休閑、武術健身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生成了傳統武術實踐空間的社會場域,促成了傳統武術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而眾所周知,奠基于神仙文化的峨眉武術,從發軔之初就非常注重內修和外練的統一融合,它有著中國道、佛合一、宗法自然、拳禪并用的說法,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講究通過修練獲得健康長壽,致使峨眉武術還在孕育期就具備了形神兼備、內外兼修、剛柔相濟的武學特征?!叭鹩谝?,理成于醫”[11],峨眉武術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武術與養生文化結合的文化體系。如,目前我們所熟知的“峨眉十二樁” 就極具代表性,它是從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觀點出發,在中醫、經絡理論的基礎上,依據人體氣脈運行和生理變化規律而創立的優秀功法。它吸收了醫、道兩家導引、吐納的特長和佛家禪修的優點,將氣功、武術、醫藥、禪修、道學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歷史的長河中,峨眉武術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汲取了道教思想的精華,又兼道教養生和靈動的功夫,逐漸形成了剛柔相濟的風格和動靜相融的練功法。這種練功法與各種拳術、氣功、器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峨眉武術養生特色文化。

此外,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譽,全山植被覆蓋率達87%左右,這里具備溪水長流、花香鳥語、氣候溫和等有利條件,全年負離子平均每平方厘米達1.8萬個,屬于“全球優秀生態景區”。在漢代文士劉向、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的文章中,俱稱峨眉山為仙山,可見峨眉山是歷代隱士、方士和具有仙道思想的文人墨客修持習靜、追蹤訪勝、調養身心的理想勝地。近年來,休閑已經成為四川城市發展的主體定位,無論從四川自身資源、經濟發展和文化氛圍,還是整體城市的發展風貌、服務設施,都為休閑形象的塑造形成強大的支撐。同時,目前在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群眾性體育事業是其重要內容,峨眉武術在當前我國建設體育強國宏觀背景下,發揮其休閑健身作用,融入全民健身,可謂峨眉武術發展的天時、地利。因此,建立致力于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峨眉武術休閑、健身、養生”品牌,對峨眉武術而言,是眾望所歸。

1.4 建立具有濃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術文化”品牌

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特定地區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民俗民風等傳統是分不開的,地域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在特定地域下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民俗民風等相互作用下形成這一地域文化的獨有特色。具有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而產生于這一地域的任何文化形態同時反應出這一地域的特有文化特質與精神內涵?!坝捎谠诘赜?、歷史、民族、傳統等存在多方面差異,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各個區域的文化表現出迥然相異的形態。而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區域的文化,其身上都濃縮了它們母體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實質,表現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盵12]

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不同地域的發展過程中與當地文化逐漸融合形成為統一的整體地域文化形態。峨眉武術即是形成于我國西南地區這一特定地域范圍內的各種武術的統稱。必然體現著這一地域的文化特征與精神內涵。峨眉武術在其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與峨眉山及其周圍地區的歷史背景難以分開,其地域文化的特征對于峨眉武術發展的影響滲透于峨眉武術套路、功法、實戰等各個方面?!安煌貐^體育文化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極大約束”[13],峨眉武術的外在表現形式同樣也必然體現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無論其產生的歷史淵源是如傳說中是由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逐漸發展演繹而來,還是宋代德源和尚的“峨眉武術”;是歷史移民、其他拳術對峨眉武術的影響,還是尚有爭議的“五花八葉扶”之說,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峨眉武術業已成為廣泛流傳于整個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武術的總稱,形成為一種地域武術文化形態,具有顯著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如何建立具有濃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術”文化品牌,是峨眉武術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發展思路具體有兩個方面:

第一,梳理峨眉武術的經典套路,以點帶面,彰顯峨眉武術的技術特色與拳種特色。實際上,“文化區域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14],在漫長的發展中,峨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環境、包容的地域情懷引來了大批的文人隱士和武俠豪杰,這對峨眉地區武術體系的豐富和技術理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峨眉武術的武學體系內容繁多、形式多樣,廣傳于民間的“峨眉拳”“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器械”以及融合養生術與導引術而形成的獨特的“峨眉練功法”,都是具有顯著峨眉文化底蘊的地域性武術功法。

峨眉武術技術體系相當龐雜,要想眾多的拳種套路“齊頭并進”發展,顯然力不從心。因此,盡快梳理形成相對經典的峨眉武術經典套路,以點帶面,形成合力,再進行普及、推廣、傳承,方能使峨眉武術的“技術特色”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習練。這對于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的建立與推廣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二,加大峨眉武術與當地學校武術的融匯與貫通,形成學校體育的“校本特色”。學校作為武術教育的重要實踐空間,在武術的傳承和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峨眉武術可借助于本地區的學校資源,既普及、推廣了峨眉武術,同時,也有利于形成當地學校體育的“校本特色”,可謂雙贏之舉。更重要的是,學校資源,尤其是體育院校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可為區域性傳統武術的發展,提升更高的發展空間,培養更多的專業后備人才,如:上海體育學院之華拳、北京體育大學之查拳,而位于西南區域的成都體育學院在峨眉武術的發展戰略中,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著實值得我們去思考。

當前,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所具有的塑造“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認識自我、體悟生命及其獨特的健身功效的內在特質賦予了它教育、文化和科學的三重使命[15]。在價值文化和文化價值研究中,德國哲學人類學家馬克斯·舍勒和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關于人類學的兩項成果值得特別關注。魯思·本尼迪認為,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就因為文化有它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16]。因此,特色鮮明的峨眉武術能夠為本地區學校校本體育課程的建設提供豐富的資源,發揮武術獨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同時,學校也可以為峨眉武術提供更為廣闊的實踐舞臺,為峨眉武術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實踐場域。

1.5 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峨眉武術產業”品牌

區域文化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軟實力,這在當今社會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共識。而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如果一個地區具有較高聲譽,不僅會吸引更多戰略投資者的注意力和更多資本的流入,而且會提升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文化品位。武術產業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產業價值,從以套路和散打為體系的武術職業化賽事,到以太極拳為主導的健康產業;從曾經名聲大噪的“少林寺”功夫熱到今天“功夫熊貓”“一代宗師”等以武術元素為創意的影視作品涌現;從依托少林寺形成的武術旅游到武當內家拳的問道之旅;從李連杰、馬云主導下的“太極禪”會館到春晚作品中“行云流水”“江山如畫”等創意武術的展現,無不獨具特色。武術的健身功能、觀賞功能、修身功能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功能,其產業價值日漸凸顯。今天,在國家戰略的整體框架下,武術產業已經成為國家政策紅利與消費升級下的藍海。

顯然,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峨眉武術產業”品牌,對峨眉武術產業的形成和壯大地區聲譽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峨眉武術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資源,和其他發展要素一起,塑造特色武術產業。峨眉地域武術文化資源也可轉化為文化資本,形成地方文化產業,文化旅游、休閑健身產業等,并以其關聯帶動作用,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充分發揮峨眉武術的文化價值。

近年來,峨眉山市在挖掘搶救峨眉武術的同時,也積極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廣泛開展活動,大力弘揚峨眉武術。先后舉辦了“少林、武當、峨眉”三大武術精英賽、 “中國·四川國際峨眉武術節”等重大活動,同時,峨眉山市“十二五”期間,明確表明,要大力發展武術文化產業。規劃指出:未來5年,將高舉武術文化大旗,全力打造峨眉武術品牌,具體內容包括: “一校一節一基地”。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峨眉武術產業”品牌,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認可,也將成為峨眉武術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2 結論

武術現代轉化及其價值實現是“中國夢”實現過程中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挖掘武術“符號文化”[17]的現代價值,是特色地域武術不容推卸的責任。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的構建,應當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在“離土時代”下,一方面要保護地域武術品牌的生存土壤,體現鄉土特性,更要創新技術和文化的傳播路徑[19]。因此,促進地域武術文化享有更為廣泛

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是首要問題;其二是,如何梳理地域武術文化的脈絡體系,使其具備武術文化品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應當因地制宜,根據區域文化特點,把獨特的地域武術文化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進一步促進地域武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地域武術文化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門派之爭”“脈絡不清”“科學化程度不高”等,所以應當實事求是,厘清傳說、小說與歷史、現實地域武術文化之間的觀念差距,科學、客觀、公正地看待傳統武術文化的歷史脈絡和價值功效,闡釋現實和傳說之間的關聯性和獨立性,并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維護、建設地域性武術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梁啟超,王云.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M]//飲冰室文集(第41冊),上海:大道書店,1936:50.

[2]郭志禹,郭守靖.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策略構想[J].體育科學,2006(10).

[3]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4]王文章.非武術文化遺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

[5]趙斌,代凌江.峨眉武術文化的特征與發展路徑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4):43.

[6]馬冬梅,江蕓,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6):23.

[7]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M].韓水法,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6.

[8]廖嶸.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D].上海:同濟大學,2006.

[9]張小林.峨眉武術文化資源開發與產業化運作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83.

[10]陸小聰,曹祖耀,陳靜.體育實踐空間的社會學研究——理論假設與中國的經驗分析[J].體育科學,2010(8):3-1.

[11]劉俊驤.武術文化與修身[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125,40.

[12]任玉梅.綏化市體育發展局限與地域特色芻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

[13]史兵.體育地理學理論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科學,2007(8):12.

[14]韓淵豐,張治勛,趙汝植.區域地理理論與方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15]邱丕相,楊建營.當代武術的三重使命[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4):1-5.

[16]魯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煒,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5.

[17]韓政,王崗.近代以來中國武術從“草根文化”到“符號文化”的變遷[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0(6):50.

[18]薛立強,王崗,黎桂華.從“鄉土”到“離土”:傳統武術發展的社會文化闡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4):61-62.

作者:王明建 李文鴻 張峰 陶朔秀

青藏武術文化發展論文 篇3:

中國武術發展文化轉型的時代動因

摘要: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武術必須做出相應的轉型去適應這個時代的特征。從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的視角,分析中國武術在當代必須做出轉型選擇的內在原因為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學校武術、藝術武術、武術研究、武術人才培養、武術國際化等的困境,外在原因為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軟實力增長及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的需要等。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國武術轉型發展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中國武術;文化轉型;競技武術;學校武術;武術國際化;藝術武術

改革開放結束了我國多年停滯的社會發展,國民經濟重新駛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并持續幾十年呈加速發展之勢。經濟的騰飛又帶動政治體制轉變,中國隨之進入了一個全面轉型期?!耙欢ǖ奈幕ó斪饔^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關系及政治和經濟關系的基本觀點?!敝袊谟梢赞r業經濟為基本特征的社會向以工業經濟為基本特征的社會轉型,這也就意味著社會結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背景等各方面都要發生相應的一系列改變。

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武術要想繼續發展,發揮其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作貢獻的重要作用,也必須作出相應的轉型去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然而,我們可以用一句“社會轉型”來概括武術轉型的原因,卻無法于此找到轉型的途徑;因為“社會轉型”太籠統,僅盯住它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在此社會大背景下深入全面地分析武術必須轉型的各種內在和外在的因素,第一是為了人們更加直觀地確認武術當代轉型的必要性,第二,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找到武術當代轉型的途徑。

1.武術當代發展必須轉型的內在原由

1.1競技武術:力入奧運,幾近泡影

近代以來,隨著槍炮的使用,武術逐漸淡出以往賴以生存的罕事戰斗和民間護衛領域。這里用的是“淡出”而非全部的“脫離”,實際上,武術從來就沒有也永遠不可能完全退出軍事戰斗和民間護衛領域,人們對于任何先進武器都不可能無限制的依賴;但是,武術越來越“淡出”了它以往作為主角唱滿全場的軍事和護衛舞臺。即便在其他領域,即健身、教育和文化領域,西方文化潮涌而來,也迫使我們心甘情愿,做之而后快地將武術“體育化”“競技化”?!绑w育”和“競技”雖然密不可分,但武術的“體育化”和“競技化”并不是一回事?!绑w育化”是把武術向西方的體育項目轉變,但并不一定要把它送上競技場,而可以在學校和社會中作為“強國強種”的手段,民國時期主要以此為主,那時還沒有以體操式的高難美新等標準來評價武術;而“競技化”則是將武術的舞臺置入競技場上,逐漸地參照體操的評價體系來評價此時的武術,主要地做出這一轉變性工作的是建國后,特別是近30年的體育(武術)管理部門。

正如錢賓四先生所說,“近百年來,世界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體育化”“競技化”之后的中國武術當然不能例外。于是,西方體育運動領域最為推崇的奧林匹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此時“體育化”“競技化”之后的“競技武術”最高的追求。然而,奧林匹克并沒有因為中國武術的削足適履就接納了它,而是千方百計地抵觸和排斥武術進入奧運會比賽。對于西方社會主導的國際奧委會來說,他們對于武術固然有由于缺乏了解而產生的成見,但武術已經“體育化”“競技化”得不能再直觀了,如果說連這還看不懂,就只有全部改成體操(比如動作改成托馬斯,器械改成單雙杠,服裝改成緊身短服等)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國沒有全心全力地去做。注意這里說的是中國,不是中國體育部門,中國體育部門在繁重的奧運會工作任務之外已經付出得足夠了。國際武術聯合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全力協作,國際武聯會員國遍及全球,國際武術比賽如火如荼;2008年中國武術成為北京奧運會特設項目,第一次如此規模和規格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不缺乏把武術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的管理部門和組織及他們力所能及的努力,我們缺乏的是舉國全民的呼喚和國家各部門協同的努力。試問我們爭取武術進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過程中,中國的老百姓有幾人知道,知道的人中有幾人在乎,在乎的人中有幾人哪怕是發出點聲音?!然而,舉國全民的自覺又是能強求的嗎?追根究底,武術未能進入奧運會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西方社會對于我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尊重還沒有達到足以使我們有求有應(更不用說有求必應)的階段。

競技武術未能進入奧運會,再輝煌的成就,也因缺乏了競技體育的最高理想而黯然失色,使人感覺如鯁在喉,渾身不爽。

1.2傳統武術:武術本色,危近存亡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000余年,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積累了極為豐厚的文化資源。傳統文化資源與礦產、土地等物質資源的區別在于,它是兼具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稀缺資源,是民族記憶和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在這些資源當中,中華傳統武術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強大的多元功能,成為中華文化當之無愧的杰出代表。中華傳統武術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廣博而沉重的文化,聯系著中華民族古老、悠久而清晰的血脈,昭示著中華民族精進、不屈和開拓的精神,它是我們燦爛文明無比有力的見證和無與倫比的榮譽之一,是這種見證和榮譽的活態留存。

然而,盡管武術管理等相關部門做出了努力,我們的傳統武術仍無可奈何卻又毋庸置疑地走到了一個“存亡之秋”。傳統武術遭遇的危機是多方面的,首先,早已開始的熱兵器時代占據了傳統武術作為一種搏殺術的實踐舞臺;其次,傳統武術賴以生存的農業社會基礎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面目全非;再次,人們的生活內容的多元化和生活節奏的快捷化使得傳統武術的傳承途徑狹而又窄。然而,稍加注意就會發現,這些原因說的都是客觀基礎或環境問題,不涉及人為的因素。如果說面對這種不利的客觀基礎或環境我們應該做點什么的話,姑且不說發揚,至少應該是傳承和保護;然而,事實是,人為的競技武術的單極發展,導致了傳統武術面臨著瀕臨滅亡的危險。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傳統武術的習練缺乏官方的資助,誰愛練誰練,愛在哪兒練在哪兒練;傳統武師沒有任何政府相關的職業地位;傳統武術人沒有升學、就業、落戶等有關的優待政策,因為沒有與之相關的評價系統;傳統武術缺乏政府支撐的挖掘整理、理論研究、市場開發等措施。傳統武術已經到了最邊緣、最底層、最微弱,自生自滅、危在旦夕的境地。

1.3武術國際化:成就顯著,問題深遠

與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形式相比,在參與國際傳播與競爭方面,中國武術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特點和優勢,比如:武術用身體作為第一表達方式,易于了解、理解和接受,容易避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同化之嫌疑,具有健身、娛樂、競技、文化承載等多元化功能,等等。而且,中國武術在承載中華民族的剛柔相濟、推己及人、仁者愛人等文化精神方面又是最為全面深入和直觀的。從一首經典英文歌《Kung Fu Fighting》里關于中國人都是武術高手的描寫到外國人問溫家寶:總理,您會武術嗎?可以看出,中國武術是中國文化當之無愧的“名片”。更重要的是,武術遠不止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中國武術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思想與精神要義,有自己的文化力量。它從不同角度詮釋著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演繹著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所以,武術對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戰略優勢和意義。

然而,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問題深遠。從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幾個主要途徑來看,存在著“政府部門有計劃、有目的的武術世界傳播:數字上的‘虛無’,結果上的‘失根’;借助影視作品作為媒介的中國武術世界傳播:解讀上的‘偏頗’,認知上的‘誤讀’;傳統武術組織和個人的世界武術傳播:成就上的‘顯著’,管理上的‘松散’?!钡戎T多問題。其中的根本問題有2點:第一,“‘體育的中國武術’的國家地位和社會地位幾乎成為中國武術的唯一追求,而‘文化的中國武術’幾乎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和開發”;第二,我們沒有意識到中國武術文化的特殊優勢和戰略意義,從而認為武術的對外傳播只是部分被體育化了的武術人和幾乎完全被體育化了的武術管理部門的事情,從而使得武術的國際推廣明顯地力不從心。

1.4學校武術:形同虛設,名存實亡

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學校是國家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的前沿陣地和后備保障?!皩W校武術作為武術存活和發展的重要傳遞方式和場所,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武術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始終都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推廣和提倡,不論是教學大綱的制訂,還是教材的編寫。作為民族體育代表的武術,在我國教育體制的各個不同學段都嚴格地規定著授課的內容、時數,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比欢?,“盡管武術早在1916年就開始進入學校,不同時期又不斷地編入大綱、列入課程、制定教材。時至今日卻在學校中并沒有實現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許多學?!鎸嵧觥?。據調查,目前大多數中小學的武術課基本上是徒有虛名,甚至一些學校的負責人明確表態武術課可以取消?!薄叭珖?/3以上的學校沒有開設武術課。在一些開設有武術課的學校不僅沒有增加武術內容,反而削減武術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項目?!蔽覈行W武術教育幾乎處于“形同虛設”的狀態。

普通高校的武術教育現狀同樣不容樂觀。在實踐及相關研究中顯而易見,目前,高校武術教材過于陳舊,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缺乏創新,不能為學生提供思考和培養興趣點的空間;武術教學課程設置不科學,教學方法單一、呆板,理論和實踐相脫節,這樣無法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武術教師師資水平不高,缺乏專業的武術教師。

1.5武術研究:囿于體育,停留表層

武術的“體育化”對于武術研究者產生2種影響:第1種,引起武術研究者對武術“體育化”問題的警覺和重視;第2種,讓武術研究者不經意地研究起了“體育化”了的武術,甚至更加推動武術的“體育化”。即便上升到文化研究,也大多停留在“體育文化”的層面,正如所謂的“籃球文化”一樣。武術文化的研究遠沒有將武術文化當做一種“修行文化”,一種“哲理文化”,一種“社會文化”,一種“藝術文化”,一種“教育文化”來研究。有幾種現象可以體現:1)武術研究者多為“體育武術”人出身;2)研究成果多發表在體育學術的平臺上交流;3)研究課題多出自體育管理部門和體育管理部門下的武術管理部門,等等。什么樣的武術決定什么樣的武術研究,什么樣的武術研究反過來影響出什么樣的武術。上述狀態的武術研究對于武術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著實令人擔憂。

1.6武術人才培養:專業有余,綜合不足

在我國,培養武術專門人才的機構主要有武校、業余體校、專業隊、高校武術專業甚至武術院系,還有武術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單位。培養了大量的武術運動員、教練員、教師及研究人員,不斷成長為武術方向的教授、研究員及知名的教練員、裁判員等,但時至今日,武術人才總體上的綜合能力與其他領域甚至各種體育項目學科領域相比都有不同的差距,有的差距還非常明顯,但在當代國際化、現代化發展的時期,我們恰恰需要復合型的人才,就像任何專業領域一樣。沒有復合型的人才,武術將永遠是別的領域的附庸、下位或補充的概念。

比如,在高等教育中,我們已經有了近40所高校招收攻讀學士學位的武術專業人才培養基地?!?984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了武術碩士學位授予權,專門培養研究武術技術與理論的高層次人才。1986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上海體育學院設立武術理論與方法碩士研究生授權點?!薄?996年,國務院學位辦通過論證投票,在上海體育學院設立了第一個武術理論與方法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并于1997年正式將學科確定為民族傳統體育學,使武術的學術地位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武術學科與其他一般性學科一樣能夠全程培養最高學歷人才?!比欢?,武術高等人才的培養,也在體育學的引領下,走進了“體育武術”的時代?!皬奈覈w育領域引進蘇聯的體育教育體系后,作為具有身體教育特性的中國武術教育就一刻也沒有擺脫西方體育教育的牽引和豐宰,中國武術教育一直處于‘體育教育’的下位概念?!睆淖钤绲捏w育教育專業武術專項教育,到如今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體育”概念一直夾裹在”武術教育”的軀體上,導致了武術專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按照武術本身的內在規律,成為一門具有顯著民族特性的獨立學科體系。進而導致了“體育學”下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存在都受到“體育人”的質疑。武術學科始終沒有得到合理的科學定位,只能戰戰兢兢地存活在“體育學”下“茍且偷生”?!耙愿偧歼\動、技能教學為主,課程設置較窄,缺乏人文氛圍,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性強、靈活性差、知識面窄、文化基礎薄弱?!薄艾F代武術”“競技武術”為主要內容的武術專業教育,導致了所培養的學生千人一面,百校統一?!斑@種人才培養模式也無形中導致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在綜合素質上的欠缺”,“文化為核”“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在我們的教育產品中,也只剩下“肢體運動”“操化表演”,進而成就了它的“窄小粗淺”。

1.7藝術武術:迎合市場,不重責任

中國武術不僅具有技擊,還有著豐富的健身、教育和藝術的功能;于是,藝術創作者尤其是影視藝術人便把武術作為影視作品的綠葉甚至是主干,來迎合市場,滿足觀眾對于暴力宣泄的心理需求,以創造永不滿足的商業價值。

武術影視孕育了武術運動的一種新型表現形式——影視武術,豐富、充實了武術的內容體系和文化內涵;武術影視借助科學、先進的影視傳媒效應,有效地拓展了武術傳播、推廣及發展的途徑和空間。另外,一些優秀的武術影視傳播者在武術運動的傳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從而大力促進了我國武術運動的傳播與發展;武術影視為武術運動提供了良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培養了更多的武術愛好者,并有效擴大了我國甚至全世界的武術人口;武術影視促進了武術經濟需求的增長,推動了我國武術運動的產業化發展。武術影視為武術的發展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大量功夫片胡編亂打,不僅沒有任何武術文化內涵,反而充滿戲謔、調侃,給人帶來娛樂,給自己帶來利潤的同時,卻毀壞了中華武術的聲譽和形象。武術影視中電腦數碼特技的過度使用使我國的武術運動變得更加神秘化、虛幻化,從而誤導了人們對于武術的認識;更有部分武術影視所宣揚的“影像暴力”,給觀眾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并使人們對于武術的價值產生困惑和誤解。

2.武術當代發展必須轉型的外在原由

2.1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

當前,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出現,并且洶涌而至。它正在突破以往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把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各國的經濟技術聯為一體,政治接觸更加頻繁,文化交融更加密切。美國社會學家羅蘭·羅伯遜認為,全球化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或國際關系問題,而首先是一個文化問題,因為全球化作為一個整體首先是一個社會文化“系統”。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我們不能只考慮如何“立于不敗之地”的命題了,我們需要在提高國家經濟、政治、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全面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樹立文化主導權,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如前所述,與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形式相比,在參與國際傳播與競爭方面,中國武術具有得天獨厚的特點和優勢。武術對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戰略性的優勢和意義。對于這種需要,中國武術目前的發展方向無疑是相悖的。

2.2中華民族重建文化認同的需要

2011年9月,瑞士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溫史普嫩摔跤節。開始前幾個月,1萬5000張門票就已售罄,為觀看比賽,人們四處高價購買門票,出現了中國人看某些球類比賽時“一票難求”的局面(如果是中國人可就不是1萬5000張了)。從表面上看,這件事好像反映了瑞士人多么喜歡摔跤這項運動。實際上,就連一向不怎么深入看待問題的媒體都認識到了這是“瑞士人尋找自我、探求文化認同”的一項載體性的活動。瑞士因歷史原因劃分為幾個語言區,彼此間文化習俗差異甚大,造成了瑞士人文化認同感缺乏?!敖陙?,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瑞士人迫切感到需要向世界證實自己對祖國及彼此間所擁有的文化認同感,而歐洲范圍內爆發的經濟危機是瑞士人更加看重大家的共同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年來被忽略的瑞士民俗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嚴肅的重視起來”。如今的摔跤節已經被瑞士人視作“熱愛祖國”的代名詞。

于是反觀我們一度被尊為“國術”的中國武術,近年來何時被上升到如此高度?是我們不缺乏文化認同感嗎?不說別的,僅憑“哈日”“哈韓”等各種“哈”就可以做出無可置疑的否定回答。是我們不需要文化認同感嗎?處于全球化的大環境中,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文化迷茫的關鍵時期,沒有比我們更需要文化認同感了。是我們的武術不如瑞士的摔跤有文化內涵嗎?就總體文化含量來說,瑞士的摔跤與中國武術相比,簡直可以說是一毛之于九牛。如此,我們有何理由不為開發、轉型中國武術以發揮其增強中華民族之文化認同功用而振臂一呼呢?

2.3文化產業發展大勢所趨

作為21世紀新的經濟和文化增長點,文化產業正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爭搶的戰略高地,開始對世界格局產生前所未有的戰略性影響。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第一次明確使用了“文化產業”的概念,提出要“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的發展”;2001年3月,這一建議被正式寫進第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綱要,從而使得文化產業作為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形態,獲得了合法性身份。

“恰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中所指出的那樣:“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痹诮洕蚧谋尘跋?,我們必須推進和實施國家文化產業戰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參與世界文化市場競爭,用文化發展的現代化方式推動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也就是現實地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要求。

武術既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更是一種文化形態。它具備了體育項目的共性,又具有鮮明的文化特性。武術是我國的國粹,是我們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競技性和健身性是武術作為體育運動項目的共同特點,而突出的民族特色和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則是武術的文化個性。作為一種體育運動項目,武術已經受到了普遍的關注,然而,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武術尚游離于人們的視野之外。國際武聯主席李志堅曾講到:發展武術工作,要有陣地意識,還要有經濟意識,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武術運動自身所蘊含的哲理、精神和文化內涵,使其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實施文化發展戰略服務。

3.中國武術轉型的策略撮要

“轉型”(transformation)這一概念是對生物學概念的借用。我國臺灣社會學家蔡明哲先生《社會發展論——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一書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轉譯為“社會轉型”。由此,“轉型”被廣泛用于“政治轉型”“經濟轉型”“文化轉型”“社會轉型”等各個方面。當文化進入到結構性關系發生根本改變的形勢后,“……文化的發展只有2條道路:一是‘文化消亡’;一是‘文化轉型’。前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經是文明古國的古埃及文化的滅亡,后者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文化”;所以,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面臨著上述多方面深刻的問題,轉型是其當代發展的必然選擇?;谘芯?,我們認為以下方面需首先努力。

3.1研究武術文化的本體,開發武術的文化內涵,發揮武術的文化價值

武術除了技術形態,還有物質形態(如兵械服裝、練功環境)、道德規范(如習武道德、交往禮儀)、文本形態(如拳譜武諺、武俠文學)、精神內涵(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價值主張(如除暴安良、舍己從人)等豐富深厚的文化留存和精神承載。即便是武術技術本身,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武林先輩們不斷地經驗總結和智慧積聚。對于這些文化形態和內涵要予以全面深入的挖掘、提煉、研究、發揚。否則,所謂的傳承武術將永遠停留在“三拳兩腳”的表層和“博大精深”的空談。

3.2充分重視、切實保障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的并重協調發展

競技武術是中國武術體育化的產物,是中國武術現代化的形態之一,但不應是全部,甚至不應是主體。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許多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其實,固然有主觀人為的原因導致了競技武術的相對上位,但二者仍各有其存在的空間和價值。如果能讓它們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牽制,定能促進中國武術整體的健康發展;但問題就出在各自不承認對方的價值,認為自身才是中國武術永恒的全部,代表中國武術的精華和主體,其余則可忽略不計。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我們的警醒和反思。

3.3大力推動武術在學校的優勢發展

學校是文化傳承最廣闊、最堅實、最有效的陣地。應思考武術對于我國學校教育的戰略意義,進而推動武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廣泛、深入、持續地開展,而且這種開展要在相關制度政策的保障下實施,而不是局限在考慮“學校武術怎樣開展”這種不痛不癢的命題。因為這種命題本身就把“學校武術”當作“學校體育”的一個下位概念來考量??傊?,讓武術在我國學校教育中體現出其獨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的價值,而把他當做諸多體育項目中的普通一利,來進行實施,永遠也達不到這種效果。當然,具體的實施策略尤為重要,但一定要防止落入一種普通體育項目開展的窠臼。

3.4培養文、史、哲、管理、跨文化等方面綜合型武術文化戰略發展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從事這項事業的人。對于做好一件事情之所需,人們常說“人、財、物”3個方面?!叭恕庇肋h被列為首位要素。中國武術發展至今,出現的諸多問題當中,許多歸根結底是因為人才的匱乏;因此,要研究武術人才成長的特殊規律,營造武術人才成長的有利環境,制定武術人才科學的培養方案,并突破傳統狹隘的體育武術人才的培養范式,站在多學科視角,利用多學科資源,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現代化的綜合型武術人才。

3.5研究、實施武術發展的國家戰略

把對武術的發展上升為一種國家層面的戰略,并突破“體育”概念來進行研究,突破“體育”部門來進行實施,突破“體育”人員來作為行為主體,突破“體育”武術來作為行為客體,突破“體育”思維來進行思考,突破“體育”視角來進行看待,突破“體育”功用來進行重視……讓武術發展戰略切實成為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有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4.結束語

在全球化及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中國武術由于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學校武術、藝術武術、武術研究、武術人才培養、武術國際化的困境等內在原因,以及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軟實力增長及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的需要等外在原因,在當代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實現武術當代轉型發展需開拓思路、思考問題、規劃方案、落實措施,讓武術發展戰略切實成為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有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武術文化發展之流就像發源于青藏高原而奔瀉于千山萬壑間的黃河長江,其九曲十彎正如武術文化發展的艱難曲折,但其奔瀉而下直入大海的趨勢,是勢不可擋的。

作者:張長念 王崗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城市生態文化建設論文下一篇:學校內部行政關系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