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范文

2023-06-15

公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一、大學生應具備的法律意識

1. 法律權威意識。

當大學生在被問到做人最基本的底線時,回答不觸犯法律,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的只占極少數,這是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權威意識尚未建立的表現。法律權威是指法的不可違抗性,是就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法律權威表現在國家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表現在維護執法公平、司法公正。增強法律權威意識, 大學生首先要明確憲法和法律是一切組織和個人根本的活動準則,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的權利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行使, 公民義務也必須來源于憲法和法律的設定, 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圍之外的義務。

樹立法律權威意識,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國家未來主人的大學生有義務和責任通過各種方式努力維護法律權威。首先,建立法律信仰。只有從內心深處對法律建立信仰,公民才能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大學生應當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深刻認識法律對一個社會的重要作用,把握法律精神,從而樹立法律權威意識。其次,傳播法律知識從而影響周圍群體。作為社會的進步力量和國家未來主人的大學生不但要自己懂法、守法,還應當積極傳播法律知識,使更多的公民了解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確立更多人的法律信仰,從而能夠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再次,以行動捍衛法律權威。大學生要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勇于制止、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

2. 權利義務意識。

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觀念,是公民應當具有的基本法治觀念。馬克思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4]中國的憲法和法律非常明確規定了每個公民可以享有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大學生應當明確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即任何一個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 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明確無論是行使權力,還是履行義務,都應當在法定界線內進行。中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的權利。”[5]現實生活中,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方面, 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 對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了解不夠,對于法律制度及訴訟體系了解不充分,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 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只關注自我利益的實現, 不懂得對他人權利的尊重, 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會形成片面的畸形的權利觀, 不利于大學生從習慣于享受權利到勇于承擔義務的轉變。其實, 作為整個法律體系核心內容的權利和義務, 從利益分配上講, 就是索取和付出的關系, 他們之間具有統一性、平衡性的關系。大學生應樹立慎重行使權利和認真履行義務的意識, 培養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法制框架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夠實現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

3. 自由平等意識。

應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自由觀,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自由是以法律為邊界的。人們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享有一定的行為自由,這種自由只有被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價值觀所認可才是權利,否則就不是權利,甚至可能是違法犯罪。中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法制框架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夠實現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

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社會主義的法制的基本原則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承擔和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不論任何公民,只要是違反法律,都要依法受到追究。按照法律精神,不承認有任何享受特權的公民,也不承認任何免除法律義務的公民。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時,對于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社會地位、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都要給予平等對待,從而保證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大學生應當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二、大學生公民法律意識的培育途徑

1. 重視第一課堂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

第一課堂即傳統的課堂教學,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學之前中國的教育主要以升學為主,法律教育缺失;進入大學階段,學校教育主要以就業為導向,法律教育被邊緣化。2005年,教育部和中宣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到2006年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合并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律相關的課時量明顯減少,不可能對法律知識系統地展開。雖然大學生對法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所認識,但由于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多為考察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考試前臨時突擊簡單應付。加之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專業出身五花八門,在法律知識深度、廣度有待提高。

“兩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普法教育使學生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律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應突出法律教育的內容, 提升任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傳授法律知識的同時,注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優化課堂教學,使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有所提高。

2. 豐富第二課堂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

第二課堂是指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相關的社團活動、講座等校內活動。純粹的課堂教學,形式單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形成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因為學時有限,課堂普法教育較為理論化,脫離生活實際,要真正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引起學生對法律的關注,還應采取一些更具體,更豐富的形式,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課外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拓展第三課堂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

第三課堂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部分。學校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社會教育工程,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1)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參加法律實踐活動,如參觀監獄, 旁聽審判,參加治安聯防值勤,舉辦模擬法庭,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就農村社會治安問題、承包合同糾紛、婚姻家庭矛盾、義務教育實施情況等與法律相關的問題進行社會調查。使大學生用自己的法律意識指導實踐, 同時接受實踐的檢驗,進一步修正、充實自己的法律意識。(2)創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要培養大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就必須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創造良好的法制社會環境。另一方面要創建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社會輿論、道德環境。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在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塑造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典型案例,進行生動的法治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培養社會合格人才的需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的一代新人,切實負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大學生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法律思維方法,而且也要具備法律權威意識,權利義務意識,自由平等意識。通過三個課堂的教育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從而為其將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活,服務整個社會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孫國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455.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憲法 (第2版) 第二章第23條[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16.

公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之間的關系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同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有機統一的關系, 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目標方面。

目標是行為主體對自身行為能夠到達境地或結果的期望。明確目標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和法律教育開展的基本前提。從目標層次上講, 高校開展法律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著重強調要養成大學生良好的法律思維方式。法律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培養符合法制社會的合格公民, 而合格公民就必須要具備公民意識。由此看來,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是對法律教育的豐富和充實, 亦是法律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作為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向來倡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組織和個體都不能搞特權。事實上, 以習近平主席領導的中央政府也是這樣做的。合格公民應該樹立和承擔對國家、社會以及集體的責任, 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 這決定了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在目標上是保持一致的。在相同目標的指導下,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應在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實現有機統一。

(二) 內容方面。

法律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 它通過研究一系列法律現象及發展規律進行教育。大學生可以在法學理論、法制精神和法律條例的指導下產生正確實踐行為。高校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務包括:培養大學生的法律認知能力;灌輸給大學生當代法制概念;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情感積極性;督促大學生產生守法行為。對于大學生而言, 法律教育的目的是擴張法律視野、養成健康心理、建立法制情感, 進而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法律教育的核心內容體現在是否養成了大學生公民意識。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培養作為法律教育的重要內容, 同時也體現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過程中。因此,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在內容上有機統一。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 有助于加深其對法的價值的認識和理解, 是他們學好法律課程的基礎。同時, 公民意識還反映著公民對自身權利與義務的認知程度, 提高公民意識是保證民事主體平等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徑。在我國法制建設愈加完善的今天, 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三) 途徑方面。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在開展途徑上也存在統一關系。經過長期的發展, 我國高校法律教育體系日趨完善, 為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大批專業法律教育教學人才和科研人才的成長, 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法律教育事業的發展。法律教育為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提供了課程、人才以及理論等諸多方面的支持。法律教育傳揚法制觀念和法治精神, 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理想和信念, 營造了和諧、穩定的校內文化環境, 從而對大學生公民意識養成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而且大學生社會行為、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等在法律教育的重塑之后, 可以對其公民意識培養起到規范、逐步、全面的促進作用, 在此過程中它的位置無以取代。公民意識則與民主政治理論發展和社會實踐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是和諧社會構建的根基, 對進一步完善法制建設與促進法律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兩者的關系而言,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既內在統一又相互促進。

二、法律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策略

基于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關系的認識, 提出了以下幾種法律教育視角下的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策略, 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 明確目標, 加強引導。

根據分析, 不難看出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目標主要分為幾個構成, 即認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其中, 認知目標是要求高校通過法律教育, 讓大學生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基本政策, 使之熟悉享受權利內容及形式的同時, 清楚自身所承擔的義務;能力目標旨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增強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 引導其理性地思考和解決實踐問題;情感目標是從情感層次上出發培養大學生的主人翁精神, 督促他們自行遵守法律規定, 有效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 高校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功能, 關注大學生的獨立、全面發展, 并努力付諸于實踐。當代大學生的自主意識非常強烈, 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 但是由于社會經驗匱乏, 又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誘導而產生錯誤行為。針對這種情況, 高校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經驗優勢, 對大學生作出正確的引導, 幫助他們理智地看待社會現象, 及時調整其心理和認知, 從而養成大學生良好的公民意識, 使之在教師的人文關懷下為社會多作貢獻。

(二) 開展活動, 培養興趣。

俗話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 高校更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 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養成其良好的終身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習慣, 這對其未來走出校園、邁向社會具有極大的益處。相比其他學科, 法律教育稍顯復雜和枯燥, 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反感情緒。因此, 高校應在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 組織大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法律文化實踐活動, 強化其對法律知識理解的同時, 激發他們的教育參與熱情, 從而提高公民意識培養實效。具體而言, 高??筛鶕F階段大學生具備的法律知識水平和能力素養, 設計幾項主題活動, 并通過辯論賽、社會實踐等途徑予以開展。在此過程中, 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行為動態, 發展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指導和改正, 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 保證法律文化活動的順利進行。此后, 教師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尤其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 并探究其中存在的法律知識, 從實踐的角度強化他們的公民意識, 使之更加有效地付諸于行動當中。

三、結語

總而言之,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之間存在著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的關系。由于個人能力有限, 本文的相關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 呼吁業界其他學者關注大學生法律教育, 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更多有效建議, 為高校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公民意識提供理論指導, 使之培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市場經濟發展。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逐步深入, 公民意識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并發揮了愈加重要的作用。法律作為公民行事的準繩, 是國家治理的主要依據, 也是法制社會構建的根基。從某種層面上講, 大學生法律教育包含了公民意識培養, 并負有公民意識培養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在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之間關系作出分析和論述的基礎上, 就法律教育視角下的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法律教育

參考文獻

[1]李斯霞.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教育及其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 2014, 6:48~52

[2]孫蕾.以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養成為視角的法律教育的調查與思考——以江蘇昆山為例[J].法制與經濟, 2015, 12:128~129, 134

公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前言

隨著21世紀的逐漸深入,我們偉大祖國在騰飛,但是經濟在增長,環境卻在惡化。據資料顯示,全國有五分之一的城環境遭到嚴重污染。所以,有必要對所有公民進行環境意識的調查和普及。就此問題,我們實踐隊對偃師岳灘鎮岳灘村的村民進行了環保意識調查?,F就調查結果作以下分析。

一、環保意識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有83.3%的人表示目前的環境污染問題很嚴重;有16.7%的人表示還可以,但是不是很好,有一定的差距,人需不斷改進。

有73.1%的居民認為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所關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看來環境問題已經為廣大人們所關注,已經成為了一個眾人矚目的重大問題。

有52.2%的人認為與以前相比,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有了顯著的提高;另有47.8%的人認為并沒有很好的提高??磥?,雖然人們的環保意識確實有所提高,但是還有一些不顧生態平衡蓄意破壞環境的人,而他們為的只是一些個人利益。

有88.9%的人認為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必須加強;另有11.1%的人認為目前狀況還可以,無需加強??磥砟壳叭藗兊沫h保意識還須進一步加強。 在如何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上有55.6%的人認為應加大宣傳力度;有77.8%的人表示要加強相應的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環保教育;另有56.7%的人認為應該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懲處力度。在增強人們環保意識的問題上有待不斷加強與提高。

對由于環境問題所引起的自然災害有38.9%的人認為應該及時整治,加快植樹造林;38.9%的人認為要增強保護意識,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有22.2%的人表示要強化環保重點地區人們的環保意識。

對于未來環境的發展有44.4%的人表示很有信心,相信將來的環境會越來越好;有27.8%的人表示不好說;另有27.8%的人表示對于將來環境的發展沒有太大信心,因為人們所發明的現代化工具會不斷地對環境造成危害。

有62.2%的人表示如果有環保組織招募環保志愿者愿意參加;有27.8%的人表示看時間而定不過會一直支持環保事業??磥砣藗儗τ诃h境保護的不僅有熱情,還有著自己的一份責任。

居民對岳灘村環保情況了解程度一般,調查顯示,62.2%的當地居民認為自己對岳灘村環保情況了解屬于一般,20.1%認為不太了解,只有20.4%的居民認為非常熟悉,當問及岳灘村環保情況處于哪個程度時,50.6%的居民回答一般,34.2%的居民認為很差,6.9%的居民認為說不清楚,只有8.1%認為較好。

當前岳灘村環保情況基本保持原樣,不很到位但呈良好發展的趨勢。問及岳灘村環保到位于否時,74.7%的居民認為岳灘村環保情況不到位,18.1%的居民回答不清楚,只有7.2%的居民認為岳灘村環保情況保持原樣,沒有變化,27.3%認為越來越好,11.4%的居民沒注意,只有26.4%的居民認為越來越差。

居民對環保情況重要性的認識到位,但提及自身影響卻少有見地。49.5%的居民認為岳灘村環保情況很重要,只有11.2%認為不重要,當問及當前岳灘村環保情況對個人的影響時,52.1%的居民認為影響不大,8.7%認為無影響,6.5%說不清楚,32.7%認為影響很大。

二、環保意識的特點:

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與對環境的滿意度成負相關,從調查中可發現,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對環境判斷的重要變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識層次越高,對中國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認識得就越清醒,從而造成對環境狀況滿意度的下降。如果用不同群體中“高滿意群體”和“低滿意群體”比例來體現各群體的總體滿意度,則學歷在小學及小學程度以下人群的滿意度最高3:1,大學本科及以上人群的滿意度最低3:5,即低學歷與高學歷滿意度比為5:1。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與環保意識成正相關,因為他們對環境題的認識程度更清晰。

3.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系。所處環境越好,居民的環保意識越強,反之亦然。選擇空氣中無難聞氣味,垃圾屋亂放現象的有110個人,其中有17人在下一題,“是否看見有人亂扔垃圾”中選擇“無”,環保意識高達70%。

4.老年人環保行為強于年輕人,從調查中發現,居民的年齡也是影響環保意識的一個因素。在是否愿意參加環?;顒右活}中有326人選擇“愿意”,482人選擇很愿意,其中50歲以上的共有112人,有197人表示愿意參加或很愿意參加。這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有利途徑,我們的宣傳行動可以從老年人帶頭做起。

三、看法和建議:

通過這次的社會調查使我對岳灘村部分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一定了解,其實目前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可以明確透露出岳灘村村民有著比較強的環保意識,但是其環保行為卻遠遠落后于他們的環保意識,良好的環保意愿也難以付諸實際行動,再加上有關部門的工作未做到位,執法力度不夠,對環保工作的管理不善等諸多因素的存在。

針對目前岳灘村居民的環保意識現狀和已經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應如何加以處理和改善呢?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下面我就針對這兩方面分別談談我的看法和建議,僅供參考:

(一)從居民自身著手,這是改善環?,F狀的前提條件。

第一,加強居民環保意識,提高居民的環保素質,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的新風氣,加強居民環保意識,關鍵是要提高全民素質。環保事業是集文化素質與公共道德于一體的事業,是人們對國家集體關注的表現。只有素質上去了,居民的環保意識才會相應地加強。同時,居民還要關心并支持村委會的環保工作,留意關于環保的各種宣傳,通過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宣傳媒體進一步了解和豐富自身環保知識,牢固自己的環保觀念。

第二,應從行動上切實支持村委會的環保工作,響應村委會號召,使自己良好的環保意愿能付諸行動,起到良好的環保效果,為環保工作盡一份力。另外,村民還應盡力用自己良好的環保行為去影響和帶動周邊的人,對于那些污染環境的行為應加以批評并即使制止,用積極的實際行動去帶動更多人加入環保隊伍。

(二)加強村委會的環保工作,這是改善岳灘村環?,F狀的重要條件。

第一,廣泛深入的開展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各級決策者和廣大居民的環保意識。要提高居民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建立新的環境觀和價值觀,使居民自覺的按照環保要求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使環境保護意識成為一種心理,并轉化為一種環境責任,盡力使其實際行動與環保意識配套。

第二,堅決貫徹和執行各項環保法律和法規,繼續作好城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大監管力度,對對不保護環境的個人或企業要依法處理,從嚴處理。嚴格執行環保責任制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排污單位有章可循,執法人員有法可依。

(三)加強社區服務與社區管理

定期舉行大型關于城社區環境建設宣傳工作,使環保意識深入人心。讓宣傳進入家家戶戶,大到老人小到兒童,人人皆知。讓人們了解到自己環境的重要,從而自覺保護環境。當人們的意識健全時,才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是顯而易見的。大街上不發有丟垃圾的人,但不見他們都知道這行為對環境的危害。由此可見,環保意識對環境保護的重要,而加緊宣傳是迫在眉睫的。

以上是我個人環保工作的一些建議和看法,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完善。通過這次的社會調查可以明確地反應出岳灘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們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天更藍,水更碧,花更紅,草更青的生活環境。當然,在我們憧憬美好的環境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環境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相信,通過岳灘村村委會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廣大人民的大力配合,我們會擁有一個美好舒適的生活環境,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附錄1:岳灘村居民關于環保最想說的一句話摘選(10句)

1、 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把岳灘村的環保工作做好。

2、 岳灘村環境急需治理。

3、 呼吁保護環境,愛護美麗家園。

4、 對外商要依法治理。

5、 配合環保工作,人人有則。

6、 齊心協力,共創美好家園。

7、 希望村委會大力改善環保力度。

8、 不要盲目地追求經濟而犧牲環境。

9、 加強環保意識,從我做起。

10、

附錄2:調查問卷 美化岳灘村,建設岳灘村。

公民環保意識調查表

您的性別:__________

您的年齡:__________

您的學歷:___________ 1.您認為環保意識是個人素質的一方面嗎?

A.是的

B.不是

C.不知道. 2.世界環境日的日期是?

A.3月5日

B. 5月5日

C. 6月5日.

D. 7月5日 3.您認為環境保護的目的是什么?

A.愛惜每一個生命

B.保護生物多樣性

C.與動植物和睦相處

D.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

4.下列全球環境問題您知道哪些?

A.氣候變暖

B.臭氧層破壞

C.生物多樣性減少

D.酸雨蔓延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森林銳減

H.大氣污染

I.水體污染

J.固體廢物污染 4.您對居住地周邊環境滿意嗎?

A.滿意

B.比較滿意

C.不滿意

D.無所謂 5.您覺得您居住地周邊環境存在哪些問題?

A.工廠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渣

B.垃圾處理不及時

C.環保設施不完善

D噪音污染.

.白色污染

6.您平時會有如下那些環保行動?

A.使用沼氣

B.生活用水循環使用

C.正反兩面使用紙張

D.電器無人使用時關閉總電源

E.使用無磷洗衣粉

F.購買環保用品

G.自覺進行環保宣傳

H..出行選擇公共交通工具

I.盡量使用有機肥

J.合理使用農藥

7.您平時通過何種途徑獲得環保信息?

A.書和雜志

B.親友、同事

C.網上宣傳

D.政府部門宣傳

E.其他

8. 您認為如何改善農村環境?

A.村鎮規劃

B.垃圾固定堆放,及時處理

C.合理使用農藥

D.工業廢物進行環保處理 9您最關心的環保問題是?. A.飲用水空氣質量

B.糧食、蔬菜安全

C.森林、土地保護、防止水土流失

D.環境衛生改善

E.脫貧致富

10.遇到有人(或單位)危害環境,您通常會怎么做?

A.出面制止這些不良行為

B.向有關部門舉報

C.不管。環境污染受害者不光是自己,大家都不管,自己也能忍受

D.不管。治理環境市政府的責任,個人力量有限,管不了。

E.不管。向政府舉報也沒用。“多行不義必自斃”,環境破壞者會有報應的

F.向舉報但不知道向什么部門投訴

11.您覺得近些年政府環境治理和環保宣傳的效果如何?

A.較以往相比有了很大進步

B.一般,沒什么起色

C.不好,沒有落到實處

D.期待政府出臺更多環保舉措

12.您對環境保護還有什么意見和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科大機電學院

公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廣州市,中學教師,公民意識,調查研究

教師公民意識,是作為公民的教師對于自身的公民身份、所處的國家和社會,以及自己與國家、社會和他人關系的理性認識,其內容包括教師的公民身份意識、國家意識、權利意識、義務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具有獨特的自律性和示范性。為了探明中學教師公民意識的現狀,筆者利用“廣州市中小學教師公民意識的現狀與提升策略”課題組編制的《廣州市普通中學教師公民意識調查問卷》 ,運用PPS方法進行抽樣,于2014年七、八月份在廣州市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等8個區對760名中學教師進行了調查。最終回收有效問卷582份,有效回收率76.58%,其中男教師247名,占有效調查對象的42.4%,女教師335名,占有效調查對象的57.6%。數據采用SPSS進行分析?,F將調查結果呈現和分析如下。

一、具有明確的公民身份意識

公民身份意識是指公民對公民身份本身意義、內涵的認識, 對共同體普遍的倫理道德標準的理解與把握,對體現為歸屬感的身份認同的理解,以及對公民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關系、自身權利與責任和義務的關系、公民個體之間關系的理解。 [1]在這方面的調查中,本問卷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考察教師對“公民”概念的正確認知, 二是了解教師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對自己的國家主人地位的認識和感受。調查發現,70.1%的教師認為公民就是具有一國國籍的人,29.8%的教師不能正確認識公民的概念,對“公民”“國民”和“人民”的概念區分不清;30.4%的人表示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29.9%的認為自己在大多數情況下有這樣的意識。上述兩個方面的數據說明, 廣州市中學教師的公民身份意識較好。

二、關于國家的認知和相關的行為方式較好,但國家的情感體驗水平偏低

教師的國家意識主要表現在教師對國家的政體、國體和國家知識的認知,以及與國家相關的情感體驗和行為表現等。結果顯示,在國家知識方面,調查對象對國體、政體和國家知識回答的正確率分別為60.1%、63.4%、63.6%; 在情感體驗方面, 只有36.1%的教師表示每當在公共場合或重大活動中聽到國歌響起、看到國旗升起時會十分激動、自豪,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感;在行為表現上,67%的教師表示“每當學校升國旗時,無論在學校的什么地方都會面向國旗的地方立正,態度莊重嚴肅”。這說明,廣州市中學教師具有較好的國家知識和相關的行為方式,但是他們關于國家的情感體驗水平偏低。教師在與國家相關的情感體驗和行為表現不一致, 可能與其平時受到相關的情意教育較少有關。

三、權利意識總體較弱,尤其是維權意識不強

所謂權利意識, 首先是公民在主觀上對權利的正確理解, 然后是通過各種合法的途徑來實現和行使自己的權利,最后在權利遭受侵害時,勇于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利。 [2]本調查所指的教師的權利意識,特指憲法中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 教師較為熟知的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受教育權、人身自由權、平等權利和監督權力等,而其宗教權利意識和債務權利意識較差??傮w來說,教師的權利認知情況較好。

我們從教師的選舉權、批評建議權、申訴權、宗教信仰權、名譽權等方面調查了教師行使權利的意識,結果顯示,78.3%的教師表示在投票選舉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時,會事先了解被選舉人的情況;當學校領導對教師的評價不符合實際時, 有近七成半的教師選擇向有關部門提起申訴, 或直接找校長談話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當發現學校的某些事物處理不當時,44%的教師表示會找有關領導或部門予以批評;當同事中有人信仰某宗教時,只有41.1%的教師表示認可。上述情況說明,廣州市中學教師的選舉權意識和申訴權意識比較強, 而他們的批評建議權和宗教信仰權比較弱。

針對當前中小學中經常出現學校領導把教師申報的科研課題歸到自己名下的不良現象, 我們專門調查了教師的名譽權意識, 結果發現只有34.7%的教師表示堅決不同意,39.2%的教師雖然會不滿意,但也會同意,11.2%的教師甚至認為領導這樣做是重視自己,也有14.9%的教師報無所謂的態度。這說明教師的名譽權意識相當弱。

四、義務認知水平較高,但履行義務的意識有待提高

公民的義務意識是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體應對他人、社會、國家應盡的責任,了解義務的內容和履行義務的方式, 充分認識到履行義務對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懂得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 [3]對《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義務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 教師最為熟知的義務有納稅義務、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贍養父母的義務、服兵役的義務、受教育的義務等,而且他們的義務認知水平都比較高。

在履行義務的意識方面,教師的計劃生育意識和愛護公共財產意識是比較強的,而維護祖國榮譽、服兵役、法律意識和納稅意識較弱,但總體來說他們履行義務的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具體情況請見表1。

五、法治意識水平比較低,尤其是法律知識欠缺

就教師的法治意識, 我們的調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法律知識、護法守法意識和運用法律維權意識。結果發現, 教師的法律知識比較欠缺, 只有46.4%的教師能夠正確的選出《教師法》 的頒布時間。另外,88.1%的教師表示能夠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70.3%的教師表示會依法舉報親人或朋友的違法亂紀行為并勸其自首; 但五成以上的教師仍然認可“目前在我國要想打贏官司就得找關系”的觀點,說明教師的守法護法意識比較好,但運用法律維權的意識不高。

六、民主意識較好,但參與意識不夠

此次關于民主意識的調研中, 我們重點考察教師的合作意識、契約意識、參與意識、監督公共事務的意識等。結果顯示:82.6%的教師對“在教育過程中遇到復雜問題時, 經常會與同事朋友一起商量解決”的說法表示非常同意;79.4%的教師在推行教師聘任制的 過程中能 很好地遵 守各項合 同條款 ;83.7%的教師對“只要納了稅 ,我們就有責任監督政府怎么花錢”的說法表示十分同意。但是, 只有44.2%的教師表示會積極主動地關心和參與學?;蛘e行的民主活動,49.5%的教師會在意自己有沒有機會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規章制度等方面發表意見。這說明,教師的合作意識、契約意識和監督公共事務的意識較強,而參與意識不夠。

七、公民道德意識較強,但環保意識和參與公益活動的意識較弱

當代教師的公民道德意識主要包括公共禮儀意識、幫助他人的自覺性、公共秩序意識、誠信精神、環保意識、參加公益活動的意識、國際意識等。調查結果表明教師的公共禮儀意識、樂于助人意識、公共秩序、誠信意識和國際意識較強,但是環保意識、公益活動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八、思考與建議

廣州市中學教師普遍認為,社會道德水準、經濟體制與發展水平、國家體制水平、社會公民教育狀況、教師自身因素等影響了當前教師公民意識的水平。 基于此,我們建議:( 1) 在社會層面,提高社會道德水準,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加強民主和法治建設。( 2) 在教育層面,提高全社會公民教育水平,做好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 3) 在家庭和學校方面,營造民主自由的公共生活氛圍和家庭生活環境。( 4) 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覺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陳天祥,文凈.公民身份意識測量初探:基于廣州市的一項問卷調查[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14.

[2]張敏.依法治國與公民權利意識[J].山東社會科學,1998(4):58~59.

[3]朱彩霞.試析公民意識概念之維[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2,(1):89~92.

公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本次調查分為三個部分, 全面把握15-35歲公眾的環境生態意識及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一、抽樣調查, 包括以公民為對象的問卷抽樣及以大眾紙質媒體為對象的抽樣統計;二、半結構式訪談, 以公益廣告的傳播效果為調查內容。

1.1 抽樣調查綜述: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法、深入訪談法, 就環境知識、環境評價、環境表態、環境行為四個方面, 對200位年齡在15-35歲的青年中進行了《公民環境生態意識調查除問卷》的效果預測, 通過數據的因素分析和交互驗證, 參考90年代以來歷年的《全國公民環境意識調查報告》, 遵循抽樣的原理和方法, 采用簡單隨機抽樣和任意抽樣的方式, 最終用《公民環境生態意識調查卷》及訪談的方式對初高中、大學生和初涉社會的共500人進行了信息搜集。

1.1 1 樣本概述

本小組在2010年7月至8月期間, 將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按人文發展指數 (HDI) 劃分為高, 中, 低3層, 結合本小組實際情況, 抽取10座城市, 平均每城市的樣本量為20 (見表1)

1.1 2 調查內容概述

問卷共設置9大題來考察公民環境生態意識, 分為4個方面:

(1) 環境知識:環境概念知曉度, 環境信息獲取來源、主動獲取意愿

(2) 環境評價:對生活環境的評價

(3) 環境表態:最關注的環境問題, 環保依靠的主要力量

(4) 環保行為、態度:環保行為, 環保行為的參與意愿

1.1 3 調查結果概述

(1) 在環境知識方面:我國當前青年一代環境知識的整體處于中等至較好水平, 整個群體缺乏足夠的環境知識, 這與公眾自身的主動學習性和我國社會的在環境方面的不足夠重視有關。

(2) 在環境評價方面:青年一代對周遭的生活環境總體不太滿意, 半數以上的人認為我國及地區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甚至“十分嚴重”。但也不乏4%到6%公眾對周遭環境持漠然的態度。

(3) 在環境表態方面:絕大多數受訪者的生活環境遭受各類污染, 但為自己的正當權益爭取的公眾少。

(4) 在環保行為、態度方面:“限速”在受訪者中的普及程度較好, 但其他環保行為尚未得到公眾的足夠重視。更有達32.95%的受眾清楚“環保主要靠個人的努力”但依然只“偶爾帶購物袋出門”。

1.1 4 公民環境生態意識現狀

(1) 調查首先從公眾對有關環境科學知識的知曉度出發, 選取了7個環境科學基本概念, 包括:白色污染、世界環境日、垃圾分類、三廢、溫室效應、有機食品、生物多樣性, 對受訪者進行兩步考察:一是有沒有聽說過, 此類知識稱作“一類環境知識”;二是在后續訪談中, 要求受訪者指認其確切含義, 此類知識稱作“二類環境知識”。結果見表2。

調查顯示, 年輕一代公民的一類環境知識水平較高的, 相對來說, 公眾的二類環境知識就縮水了, 確切知道“白色污染”, “垃圾分類”, “三廢”及“世界環境日”的人數比例依次為63.65%, 57.48%, 40.9%及12.12%。

第二題是調查年輕公眾主要從哪些途徑獲取環境生態知識, 本問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數據指出, 最主要的了解途徑是“電視、廣播” (82.09%) 、“報紙、雜志、圖書” (73.13%)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 網絡也成為獲取的重要渠道 (59.70%) 。學校教育、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在傳播環保知識方面均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第二步, 找出公眾主動抑或習慣從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圖書等大眾傳媒, 戶外媒體等中獲取環保知識的頻率。見表3。

總的看來, 公眾關注環保知識自覺程度低, 更多是被動的。

(2) 在環境評價方面, 大多數受訪者對我國、本地的環境受污染程度持不樂觀的態度。令人遺憾的是, 在這兩個問題上, 分別有6.29%和4.49%的被訪者對生態破壞, 環境污染程度判斷嚴重出錯, 或是對環境問題漠不關心。見表4。同時, 對環境質量狀況能夠做出正確評價的公眾, 其環境生態意識水平較高。

可以看出, 大多數受訪者對我國環境狀況的危機感是很大的。從公眾角度來看, 我國及各地的環境治理、環保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3) “生活中, 哪些生態、環境問題困擾著你”一題反映出受訪者所關注的環境問題。人們往往能從自身生活必不可少的事物中感受到周遭環境的不舒適。

對于“改善目前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受訪者認為目前主要依靠“個人的努力 (63.68%) ”, 這反映了大部分年輕市民對自我的角色作用有一定的覺醒和認識。

后續訪談中, 1%不到的人表示會“運用法律途徑來解決自己受到的環境侵害”。而從“參加到環保組織”或是“為環保做過實際工作”的公眾我們了解到, 這些努力更多的是“盡可能減少垃圾”、“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等日?,嵤? 而被詢問道是否“為環保做宣傳”或“為環保捐款”等更近一步的行為時, 超過96%的人表示從未有過。

(4) 2008年國家出臺了“限塑”政策, 兩年多來, “限塑”的效果如何, 有無在年輕一代中形成了良好的實施氛圍呢?結果見下圖。

1.2 環境生態保護的社會氛圍調查概述

馬克思認為,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可以理解, 環境意識不僅是個人的, 更是社會的?,F代社會, 媒體的宏觀宣傳, 作用面大、輻射面廣、形式多變, 是宣傳環保知識, 提高公民環保素質的最佳號召力。

1.21 紙質媒體

本小組慎重挑選了受訪者在問卷中提及最多的全國性報紙《南方周末》 (見表4) , 及近年來各種災害頻發的重慶的地方報紙《重慶晨報》、全國生態文明城市中山的地方報紙《中山日報》, 隨機抽取三家報紙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間總數的25%期, 總結有關報道對公民環保意識的導向作用。

(1) “《南方周末》于2009年10月8日創辦的“綠色”版塊, “以綠色引導人民”。從它的開版詞中看來, 此綠色版主要關注環保、能源、低碳經濟和其他可持續發展領域, 深層次關注“每一個個體或悲傷或昂揚的生存狀態。”

開版至今, 該板塊主要內容包括:與環保有關的“典型人物”、新近發生的環境安全事件、人物評論和人物專訪。該報作為全國主流媒體, 將32個版面中的4個版面, 以大視角報道, 積極倡導綠色。

(2) 對2009年6月--2010年6月的《重慶晨報》隨機抽樣統計顯示, 在選取的72期報紙中, 以“環境”、“生態”等詞作為關鍵詞的報導達42篇, 平均占據總版面的12.5%, “水污染”、“綠地”、“氣候”成為該報的關注重點?!吨貞c晨報》以地區為中心, 輻射周邊, 將身邊的環境問題呈現給受眾, 報道小而生動。

(3) 對2009年6月--2010年6月的《中山日報》隨機抽樣統計顯示, 在選取的72期報紙中, 以“環境”、“生態”等詞作為關鍵詞的報導有22篇, 平均占據總版面的8%。“低碳經濟”是其關注重點?!吨猩饺請蟆吩诮洕?、政治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報導, 只能說是“提及”環保倡導。

存在問題:

三家報刊中以《南方周末》在宣傳環保方面發揮了最大作用, 但要真正引導人民向“綠色”發展, 需要更多的媒體能夠多聽聽公眾的聲音, 加入到“綠色”陣營中來。

1.22公益廣告

基于上述的問卷調查, 2010年7月20-25日, 本小組成員走到上述10個城市的街頭進行實地走訪, 用調查問卷及訪談相結合的方式, 粗略地征集15-35歲 (根據外貌特征判斷) 行人有關他們對于公益廣告的印象。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對公益廣告“印象不深”, 只有3成不到表示“能記住幾句廣告詞”。而廣告詞中當屬“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一句最深入人心, 其次是“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

本次走訪顯示了公益廣告在公民的環境生態意識的教育上缺乏深入性、連貫性, 宣傳的內容陳舊, 廣告制作水平不高, 宣傳點吸引力低等特點。

2 調查結論綜述

(1) “公眾環境生態意識測評”四級分層能較全面地反映公眾的環境生態意識現狀。

(2) 我國當前15-35歲年輕一代公眾有較為明確的環保價值觀念, 但環保的際參與度低。具體來講, 公眾環境意識的四個層次發展不均衡, 環境知識, 環境表態及環保行為不同步, 知識先行、行為滯后、公眾的環境保護意愿亟待提高。

(3) 公眾環境生態意識水平受個人層面和社會結構層次制約。個人層面包含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等;而我國社會結構在公民環境意識的培養方面上有較大的缺陷, 主要表現在政府和學校教育失職, 社會組織機構、大學等環境活動缺席。

(4) 以大眾媒體為主的環境教育和社會改革 (包括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民間力量) 在公民環境生態意識中起到巨大的影響, 是目前提高公民環境意識和素養的關鍵所在。

(5) 但目前, 我國的社會環保氛圍不濃厚, 現有的環保宣傳不系統、宣傳水平低, 更多的媒體應加入到“綠色”陣營中來, 為提高公民環保素養、環境意識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王民.環境意識及其測評方法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2]、劉冰.北京市大學生環境意識綜合評價研究.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吳麗娟.環境意識的組織基礎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4]、中國環境意識項目CEAP[P].2007

[5]、趙杰.青少年環境意識的結構、特點及綜合測評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上一篇: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報告下一篇:學生使用手機調查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