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共設施設計論文范文

2024-02-22

公共設施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當前中國城市迅速擴張和建設, 公共設施與城市的建設發展有著難解之緣。作為城市家具的公共設施, 起到類似家裝設計中家具的作用, 為主人生活提供方便, 是主人品位的象征, 若把城市比喻成家, 公共設施就是城市的家具和點綴, 就如平面設計中的點要素, 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公共設施逐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設計出符合城市形象又新穎的設施是未來設計人員的目標, 那又如何去培養和訓練他們的造型創新思維?

1 公共設施研究的范圍

城市公共設施就是指城市內面向社會大眾開放的用于室內外活動的、人們可以感知的設施。如在公共與半公共的場所的休息設施、照明設施、衛生設施、交通設施、信息設施等。由于其放置于公共環境中, 又有公眾的參與, 便與環境、人的行為都產生著密切的關系, 所以又稱環境設施。環境設施為適應城市生活日益多樣化和信息情報職能的迅速擴大趨勢, 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處于不斷消亡與產生、更新與變異的交替演化中, 但無論如何變化, 其基本的構成要素是相對穩定的。對于存在于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中, 本身作為一種產品形式的公共設施, 個體造型的設計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2 公共設施設計流程中的創新思維體現

從某種角度講, 公共設施設計是工業設計的近親, 公共設施產品在功能、原理、外觀形態、人機操作、制造工藝和材料、施工、維護等方面的創新, 都會直接影響產品的整體特性和產品的最終質量。創新思維不僅出現在產品設計的構思過程中, 而應該在整個設計流程系統中。

從市場調研→分析問題→設計構思→設計展開→深入設計→設計表現→設計制作及施工。這一系列環節中都應該有創新意識的體現。

2.1 調研環節

資料收集是設計流程的第一步。公共設施設計有基于環境設計的特色, 除同類產品本身屬性調研外, 還需要搜集設施所處環境資料, 分析環境及人群行為方式。分析人群行為需求時, 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具有時代性的設想, 如調研中發現周邊人群不再使用公共電話機, 而使用3G移動設備交流, 人們在開放空間使用設備時是否需要一個暫時安靜的隔音小空間、是否可以隨時隨地取得方便的通信, 如數碼島的構想 (如圖1) , 鼓勵學生有意識的尋找類似的創新調查方向。

2.2 設計構思

構思階段中, 教師總會設定一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維, 假設需要設計休息椅如果直接給定“請設計一款街道旁供人休息的座椅”那么大部分學生的第一反應便是幾條腿、一個面加靠背。而如果將創新思維運用到這個環節, 用發散式的思維提問題:“請設計一款街道旁能將人舒適托起暫時休息的物品。”那么結果超乎想象, 承載形式有懸吊式、懸浮式、漂移式;實體造型有:圓的、方的、球體的、雕塑式等;從人的休息方式來看, 可以趴著、依靠著、坐著休息等。

2.3 材料選擇

材料選擇是造型設計的重要環節, 材料本身的屬性、給人以視覺、觸覺等方面的不同心里感受, 賦予產品新的材質會使其產生煥然一新的感覺。根據人的心理、行為活動及當地的地域特色, 以及設施的經濟性方面來創新分析。在新材料革新及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況下, 我們將材料創新應用在剛勁鐵骨的城市建筑中, 出現清新自然舒適的原木色休息椅, 會給人們自然舒服親切的感覺 (如圖2) ;再如根據當地地域特點就地取材, 某地盛產鵝卵石, 設計師利用鵝卵石設計的涼亭、噴泉、座椅等。

2.4 結構處理

不同的結構變化會使設施使用更方便。如在休息座椅設計、路障、指示等設施中, 我們可以引入模塊化、標準化的理念使設施變得更加方便使用和維護, 設計師只需要設計其中個體零件造型, 然后通過單件的組合, 形成許多不同造型的設施, 這種結構的創新不僅可以根據設施安放環境調節長度、形狀、色彩組合, 還有便于維修的優勢, 既經濟又方便。

3 創造性思維訓練

創意能夠引起物質世界的變動, 首先是由于創意的“新”:新觀念、新方法、新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思維的“超越性”, 但又有差別, 人的思維受到許多制約, 比如, 客觀環境、教育背景、生理狀態等方面。思維訓練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的訓練活動。

3.1 問題分析法 (屬性分析)

對設施本身屬性、設施所處環境、使用人群進行羅列分析, 提出問題。不同屬性分析, 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 比如從功能、造型、審美、經濟、缺點等分析, 自然激發出新的方案。功能分析:可以將同類設施的使用方法、性能、作用羅列出來, 如衛生設施中垃圾箱的開口形式、容積大小、回收方式等;造型分析:把設施形態、色彩、材質的屬性羅列;審美分析:把環境內人群的審美取向進行羅列, 如寧夏屬于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 這里的人會喜歡哪些顏色、周邊建筑形態 (如圖3) 。經濟性分析:將設施材料選擇、施工、維護等羅列;缺點分析:對現有設施應采用“吹毛求疵”的態度去列舉缺點, 針對所提出的缺點改進方案, 引導學生提出設施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材料使用不當等問題。

3.2 發散思維

針對所給信息而產生的問題, 求該問題的盡量多的各式各樣的可能解, 這種思維過程稱為發散思維。對創造性思維而言, 運用發散思維, 做出非習慣性聯想、化好似、無關為有關。再結合反向思維, 如果設計休息設施, 教學訓練中問:“什么東西不能坐?”, 回答:蜜蜂、仙人掌、刷子、耳機等。這樣會有學生將與座椅無關的刷子、耳機 (如圖4) 等聯系在一起, 設計出新穎的造型。運用這種方法培養學生在尋求某一問題的不確定答案中, 過渡到收斂思維。

3.3 集群思維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人們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 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已經顯得非常重要。產品開發中大家最熟悉的便是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 (Brain Storming) 是由美國著名學者奧斯本于19世紀40年代首次提出的, 是以取代當時效率低下的企業新產品開發討論會。操作方法是:針對解決的問題開6~12人小型會議, 與會者按照延緩批判、數量孕育質量等原則和要求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 無拘無束、敞開思想、各抒己見, 使創意激情、沖動、智慧能達到互相激蕩、互相啟發、互相補充, 這種教學訓練效果最為明顯。如:設計路邊的照明設施, 就設施造型及能源來源提出明確的問題:“什么東西可以發光?”學生們思維活躍, 爭相回答說:螢火蟲、熒光棒、太陽、電燈、夜明珠、燈籠、火柴、摩擦、鏡面反光、金子、晚上狼的眼睛、鉆石等, 而后記錄員將結果整理, 與會的同學再通過整理得到的信息在頭腦中構思, 如:有人會提出一種遇到陽光會自動展開接收陽光并儲能, 到了夜晚變收回成可以發光的球體造型的照明設施。

3.4 設問法

設問法是通過圍繞設施提出問題, 從而改進設計的一種方法。常用的有奧斯本設問法, 即5W1H法, 具有為Why (目的) 、What (本質) 、When (時間) 、Wher e (空間) 、Who (對象) 、How (狀態) 。是從以下6個方面來設問的:現有設施還有其他用途嗎?改變一下會怎樣?如放大、縮小、變軟、變硬、增加、刪除、局部反轉倒置等。能否利用其他方面的設想?可借鑒和模仿;用其他東西替換會怎樣?材料、工藝、制造結構等;反過來會怎樣?上下、前后、內外運動方向等;重新組合成立嗎?功能、目的、構想、材料、部件等。例如在設計一個照明設施時, 提出“能不能將路燈的燈桿替換別的材料?”有學生嘗試將路燈底座燈桿換成便宜的建筑材料, 新造型的路燈便誕生了。

3.5 科學幻想法

科學幻想是一種依靠把未來科學技術和創造性想象力揉合成一體來捕捉現實世界的另一條途徑。就像我們看到的科幻電影, 類似《第五元素》等中的未來數字化城市, 作品中大量出現了對未來城市預測的科學幻想設施、街道, 若干年后我們的城市建設會是怎樣?因為科技在進步, 新的能源開發、新材料、新工藝等的出現, 就如芯片的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變一樣。數字化城市建設就在不久的將來, 我們該幻想磁懸浮式的公路、立體式的街道、智能化的道路照明設施、快速的身份識別系統、便利的信息交流設備、更舒適的休息服務系統在科技發展的進程中, 一切皆有可能, 類似于目前已經實施的, 許多公共出入口處紅外線識別系統、紅外線垃圾箱、磁懸浮列車等等。

摘要:公共設施在城市建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公共設施的設計, 創新思維應存在于其設計系統中, 設計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強調創造性思維方法的掌握和應用。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公共設施,思維訓練

參考文獻

[1] 劉偉元.產品設計中的創新思維[S].科技資訊, 2006.

[2] 薛文凱.公共環境設施設計[M].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6.

[3] 何曉佑.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3.

[4] 吳翔.產品系統化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3.

[5] 張琲.產品創新設計與思維[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公共設施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1、住宅小區公共設施現狀分析

城市中封閉式住宅小區, 相對開放小區, 更為安靜, 封閉的管理帶來的是安靜的建筑環境, 讓人能夠產生安逸、舒適、穩定的感覺。在我國傳統的建筑設計中, 封閉住宅早有先例, 例如中國傳統住宅----四合院, 就是一個典型的以住宅為基本結構的單元體, 四合院周邊的巷、街都是開放的構造。隨著社會的變遷, 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四合院也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但是類似于四合院這樣的封閉式住宅, 以多層、高層封閉小區的形式出現, 院墻轉換為了小區的圍墻, “圍合式”住宅小區成為了普遍采用的小區設計形式, 具體表現為采用圍墻將住宅小區封閉, 門口設置門禁, 通過這種管理, 小區居民能夠出入, 小區外的人不能隨便出入, 給居住在其中的人以安全感, 物業管理也較為簡單。但是, 這種封閉式的管理模式和住宅設施的設計, 在大型城市中, 跨越街區較大, 帶來的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較多, 已經逐漸顯露出不適宜的跡象[1]。

2、拆圍后開放住宅小區創新設計

將封閉住宅小區開放, 是上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已經采取的設計模式, 這一模式旨在探索開放型的住宅小區。美國的開放住宅的結構, 使得住宅小區的道路與城市道路融合, 能夠形成清晰連貫的道路規劃體系。拆圍后, 新的開放式住宅, 形成了新城市主義的文化理念。

拆圍后, 小區的道路交通擁堵問題得到了緩解, 開放住宅小區的道路體系與城市交通網絡體系融于一體, 使得交通車輛和道路行人分別擁有自己的道路, 能夠在道路和住宅小區之間自由穿行。

開放式住宅小區, 使得城市居民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鄰里關系得到了緩解, 城市道路暢通, 路網密集, 擁堵的現狀得到了改善[2]。

拆圍后, 開放式住宅小區的活力得到了提升, 城市街道的空間驟然擴大, 各種公共設施被布設在街道的兩側, 交通順暢, 購物方便, 服務空間和體系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

拆圍后, 開放式住宅小區在城市管理建設成本上得到了降低, 解決了傳統封閉小區管理簡單的問題, 使得社區的內部規劃元素的使用, 能夠與城市的結構相互獨立, 同時還滿足小區內部的需要。公共設施不需要重復建設, 物業管理成本得到了降低。減少了傳統粉筆住宅社區基礎設施、人員調動依賴于城市政府統一行為的問題, 從社區服務的標準出發, 真正能夠維護城市安全, 方便居民居住和出行。

3、拆圍后時代住宅小區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國人的傳統觀念上進行心理學的分析, 小區開放后, 一些設施從私有變成了公共, 很可能會出現排斥的心理。心理上的排斥感通過設計難以彌補。這是由于歸屬感、私密性、安全感使無法彌補的。

再就是住宅小區的內部道路公共化, 意味著小區內部的專屬花園、公園都要成為共有, 開發商投資巨大, 園林景觀精心設計, 一下子就要成為共享的資源, 這對于原有的封閉小區的居民無疑是損失, 如何對他們進行補償, 如何將城市綠化和地產開發商之間的利益加以協調?拆圍后時代的住宅小區, 開放道路后, 公共交通將得到緩解, 主干道路與小區的內部道路都會增多, 但是如何解決道路之間的沖突問題, 一旦道路增多, 交通噪聲也隨之而來, 如何處理呢?對于道路的整體優化如何實現人車分流?社會車輛進入小區之后, 停車位緊張是必然的結果, 如何解決亂停亂放的問題, 特別是自行車和電瓶車等非機動車輛如何安置?

另外, 由于拆圍之后, 公共設施將有所改變, 原有的門禁管理要變更為樓道管理和街道管理, 門禁管理雖然簡單, 但是對于不法分子確實有阻擋的作用, 一旦放開, 或者改為街道管理, 物業對于社區的安全管理范圍將縮小, 單純依靠宣傳社區問題難以達到較高的安全性[3]。拆圍后, 小區的內部交通公共設施將于城市交通公共設施接軌, 這就要對原有的小區公共設施進行重新的設計和規劃, 但是小區的公共的場所已經很小, 再加以改造如何保證公共設施、場所會不會受到侵襲和損壞?如何將公共場所、設施和物業服務之間的界限進行劃分, 共享的公共設施如何管理?開放后的小區的安全問題如何顧及?這都是拆圍后開放住宅小區要面對的問題, 也是拆圍后時代的住宅公共設施設計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4、住宅小區公共設施創新設計思路

住宅小區的公共設施, 一般由文化、娛樂、休閑、商業服務、安全、交通等設施構成, 位于的出入口或者道路兩側, 生活服務中心的位置應設置在的中心路段、出入口, 位于住宅的底層或者獨立的地段, 娛樂休閑設施應設置在居住區域的邊緣, 較為僻靜的地段, 不應布置在城市干道的附近, 并與住宅保持距離。公共建筑要與開放空間保持良好的關系, 與現有的地方景觀元素和標志物協調一致, 合理分析各個設施之間的潛在功能練習, 通過便捷的路徑強化練習。交通網絡銜接應予步行街區合理分布, 優先考慮步行和自行車系統, 路徑的環境優美和舒適。小區的設施要達到國家標準, 形式要簡單[4]。

值得一提的是, 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 是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經驗的。但是中國文化的細胞始終在其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照搬外來設計風尚是難以在國土生根發芽的。如何將文化細胞的中國元素始終作為小區公共設施的設計思路的基本, 并受到居民的尊重和肯定, 是每個設計師所要深入思考的。期待小區設施的規劃設計中, 能夠更多地融入人性化的產品思路, 向著健康、安全、完善的居住藝術的方向發展[5]。

結語:

隨著我國的封閉社區建設的形式和功能的改進和完善, 快速城市化的背后, 隱藏著眾多的社會環境和交通問題, 實行住宅小區的管理, 從單位大院到街區制, 從原有的小區道路變更為公共道路, 從圍墻的局限到多個街區, 優點在于地域內的道路系統得到了優化, 交通擁堵狀況將被大大改觀, 住宅內的公共設施與城市的公共設施將實現共享, 但是問題也是并存的。拆圍后, 公共設施的共享化能否真正為不同的人群服務, 公共設施的設計能否滿足城市大發展的需求, 公共設施的建設能否動態發展、因地制宜, 這都是維護社會的公平、和諧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以重視。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 拆圍成為了中國城市規劃中的一個特有的名詞。而且由于拆圍工作中牽扯到的社會問題、公共設施問題、交通問題等相互交織, 因此, 針對矛盾進行分析, 采取創新設計加以解決成為必須要行極強的工作。特別是在大型城市, 汽車擁堵現象嚴重, 城市道路的規劃已經出現了不能滿足城市交通發展的矛盾。另外, 大量封閉住宅區也成為了城市規劃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公共設施的的設計, 要面對的是社區的規劃, 更是社區綜合體的規劃。這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

關鍵詞:拆圍后時代,住宅規劃,公共設施設計

參考文獻

[1] 雷健.拆圍·吹響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集結號[J].住宅與房地產, 2016, (10) :55-61.

[2] 劉力皸, 張牧時, 鄧靖雯等.論小區拆圍對居民小區治安管理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 2017, (23) :217, 226.

[3] 吳曉林.“街區制”的下一個路口[J].決策, 2016, (4) :35-37.

[4] ?,|.長沙:機關大院變身市民公園[J].城鄉建設, 2016, (5) :23.

公共設施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一、老舊社區公共設施可持續設計的背景及內涵

(一)老舊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現狀分析

“老舊社區”主要是指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建造的一些社區,是由政府主要負責開發的,基本上都是緊挨著馬路,規模有大有小,空間比較狹窄,綠化程度不高,配套設施相對不是很完善,公共設施稀少。老舊社區很少有適合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設施,現在已有的公共設施還是很久以前建造的,由于當時經濟水平不高,因此,存在著許多問題。此外,大部分設施不僅會消耗大量能源,還會污染環境,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基于可持續設計理念的老舊社區公共設施優化設計的內涵

1. 基于老年人的公共設施設計

基于老年人的公共設施設計就是適合老年人進行戶外娛樂活動的設施,因此,也要考慮到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其一,在身體上,要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因素,選擇最適合的環境來建造公共設施;其二,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通常都忙于工作,老年人身邊一般會缺少陪伴,很容易會產生消極情緒,因此,在對公共設施進行適老性設計時,還要考慮到老年人的心理因素。

2. 可持續設計理念

可持續設計主要是指在進行設計的初始階段就應該從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讓這三者協調發展??沙掷m設計最終所要實現的目標即是在最大限度上滿足現代人的生存需求,并在此基礎上保護生態環境。在可持續視角下,對老舊社區的公共設施進行優化設計,應該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1)在經濟上,充分考慮建造成本,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要做到選材安全,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故障;(2)在保護環境上,應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要盡可能的保護自然環境不受破壞,使資源得到充分地利用,降低對能源的消耗,維持生態平衡;(3)在社會發展上,一定要保證操作安全,使設施能夠適應老年人的習慣。

二、針對公共座椅的相關設計和分析

(一)當前的社區公共座椅現狀

當前的社區公共座椅位置擺放不夠科學。社區的公共座椅設計考慮的不夠全面,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社區內部供老年人休息的設備數量較少,少數老年人需要走到很遠的地方才能找到可休息的座椅,特別是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更不方便。社區內部的可移動座椅較少。社區內部不少地方都沒有可移動座椅,特別是在一些亭子下,老年人下棋或者看書時的座椅稀缺,無法滿足老年人的休閑娛樂需求。社區內部的公共座椅上方缺少遮陽的設施。通常情況下,社區內部的公共座椅都是露天的,這樣在陰雨天或者烈日下,老年人可能沒辦法坐在公共座椅上休息。部分公共座椅上面的漆存在脫落問題。一般來講,社區內部的公共座椅都是木制的,外層的漆脫落之后,如果不及時進行修補,就會造成座椅的霉變或腐爛,影響公共座椅的使用壽命,還會增加老年人休息的安全風險。社區內部大部分公共座椅都沒有靠背。社區的公共座椅結構都比較簡單,還有一些沒有靠背,從而影響老年人的舒適感,無法較好地滿足老年人的休息需求。

(二)社區公共座椅的適老性設計準則

老年人的身體機能正在慢慢衰弱,手腳也不如年輕人靈活,走一段路就會感到疲勞。此外,老年人的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也在不斷下降,老年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在不斷下降,視力水平也在不斷降低。由于老年人的聽力水平下降,因此老年人需要佩戴適當的助聽器或者需要大聲給他說話。老年人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下降。不少老年人患有關節方面的疾病,活動一段時間就要坐下來休息,特別是對于一些年齡較大的老年人來說,更需要確保其休息需求。為此,我們應該及時關注老年人的身體休息需求,在生活、休閑方面提供足夠的支持,應該嚴格按照以下幾點優化設計公共座椅:安全有效性、無障礙交互性、舒適性等。

(三)社區的公共座椅人性化設計改造

為了給老年人提供較為舒適、適用的安全座椅,我們應該結合老年人的自身需求設計更加人性化的公共座椅,從而給老年人提供一個較為舒適的公共養老休息場所。

三、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老舊社區適老性公共設施優化策略研究

(一)老年人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分析

由于受到資源條件、經濟條件、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難以完全遵照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進行老舊社區公共設施的適老性改造,只能參考老年人的綜合身體素質,對現有的設施實行優化措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讓他們能夠在業余時間,盡情地進行娛樂活動。

1. 生理、心理及行為需求

人在進入老年階段后,各項身體指標都大不如前,不能進行太過劇烈的運動;再加上子女忙于工作,無暇陪伴老人,老人難免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難以排解;并且老年人的活動范圍有限,缺乏公共設施,就減少了許多生活樂趣。

2. 交往、娛樂及精神需求

老年人大都喜歡和年齡相仿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尤其是閑暇時,都喜歡去廣場、小公園之類的地方湊湊熱鬧,但大部分老舊社區規模較小,基礎設施不齊全,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這一需求。

3. 健康安全需求

出于對身體健康方面的考慮,老年人對社區公共設施的安全性比較重視。經調查結果顯示,在大部分老舊社區里,通常就存在著不安全因素,老人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摔倒,致使自身受到傷害。

(二)強調參與式設計

參與式設計是指在進行具體設計時,設計者和使用者一起進行設計和規劃,其中包括對公共區域的設計,直接決定著社區環境的決策。參與者在整個過程中可以提出合理的意見,幫助設計者收集相關的信息,并整理成數據,并幫助設計者完成對數據的處理,最終對設計出來的初級版本進行測試,在測試過后,提出修改意見。

(三)提倡緊湊型設計

老社區的公共區域狹窄,想要增加其公共區域的功能,就需要使用緊湊型的設計模式,在滿足老年人所有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地設計空間。緊湊型設計能夠充分地利用空間,能夠設計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節約資源的同時,還能提高設施的安全性能和舒適度,拆卸更靈活。

(四)結合實際需求不斷優化社區公共座椅的設計

1. 相關設計情形

在大部分老舊的社區內部,老年人的占比較大,但是社區內部適合老年人用的公共座椅數量較少。一般來講,老年人大約每走150步左右就要休息一次,部分社區把一些道路上阻攔汽車的設備改成兩用的,不僅能攔汽車,還能方便老年人休息。部分社區的流浪小動物在陰雨天沒有地方住,這種設計可以給流浪動物一定的保護。

2. 社區內部適老性座椅的相關設計優化

結合原來社區內部公共座椅的造型單一的情況,我們統一優化了適老型座椅的相關設計,融入了一些當地的地方特色,座椅的每個木條都是獨立存在的,方便損壞后的更換。公共座椅的底座主要是采用再生水泥制成的,節能綠色環保,座椅后面預留了一個空洞,方便遮陽棚的安裝和使用。遮陽棚下面還設計了一些宣傳欄,能夠讓老年人安靜地看書休閑,棚子周圍也安裝了一些燈,可以在晚上或者光線不好的時候給老年人照明,燈是采用的太陽能發電模式,節能環保。

(五)全面落實老舊社區公共座椅的規劃

1. 問題分析

通過相關調查不難看出,社區內部的公共座椅現狀如下:(1)社區內部的公共座椅分配不夠合理,有的地方座椅太多,有的地方幾乎沒有座椅,對于一些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休息不便;(2)上文中已經提出,一般老年人走150步左右就需要休息,因此可以把公共座椅之間的距離設計為150米左右,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大部分老年人的休息需求,為老年人提供更好地服務;(3)通過調查還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年人都會在路口的拐角位置停下來,觀察是否有車輛經過,為此,我們可以在拐角處設置一些公共座椅。

2. 社區公共座椅的設計優化對策

(1)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在社區的一些主干道周圍配置相應的公共座椅,不僅能夠阻攔車輛,還能讓老年人在需要時停下來休息。因為這類公共座椅時設置在道路內側兩邊,因此安全性較高;(2)此外,還可以在社區的居民樓旁邊設置一些帶遮陽棚的座椅,方便在樓下活動的老年人休息,在公共座椅的后面設置宣傳欄,周圍安裝節能燈,讓老年人更加舒適。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可持續的角度來看,進行老舊社區公共設施的適老性設計,能夠充分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其晚年生活的舒適度;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且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將綜合目標加入到適老性設計中,不僅分擔了社會機構的養老壓力,也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摘要:本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并針對老舊社區的相關公共設施,制定出適合老年人的優化設計措施,使得社區公共設施可以滿足老年人對娛樂休閑的需要。經綜合考慮,我們將以可持續作為理論基礎,先進行實地考察,在了解了具體情況之后,采用最合理的設計,使老舊社區的所有公共設施得到升級,并根據實際使用效果進行驗證。在可持續視角下,進行老舊社區公共設施改造升級,使社區的公共設施能夠與時俱進,進而促進和諧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老舊社區公共設施,適老性

參考文獻

[1] 李若男,朱荔麗.老齡化社會下公共交通系統輔助設施優化設計研究[J].綜合運輸,2017,39(08):74-79.

[2] 方慧玲,韓敏,胡明月,張新寬,任新宇.基于功能復合的公共設施設計[J].戲劇之家,2018(23):124-125+129.

[3] 馮興保.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符號研究[J].美術大觀,2018(11):102-103.

公共設施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部門,其市場需求穩定且具有長期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部分公共產品尤其是一些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供給主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間資本開始滲透到原來屬于財政投資的領域,介入到公共產品供給中。當前,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領域,進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和運營,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其必然性,而且介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的范圍、規模應該有較大的發展。

關鍵詞:民間資本;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對策

一、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的必要性

(一)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領域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必要

照“社會契約論”的觀點,社會的存在是因為社會成員達成了社會契約,這種社會契約的存在應該有利于所有的成員。布坎南在《同意的計算》一書中提出“全體一致原則”,表明了只有全體成員一致同意,集體的存在和其決策才不會對任何成員產生外部性。政府壟斷了提供公共產品、保護產權、自由和公共秩序的權力,但沒有做好,這是非常不幸的。如果排除民間力量的參與,則公民只能享受低劣的政府服務,這是更大的不幸。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參與,政府所提供的服務永遠保持在低效率的狀態。因此在傳統的供給模式下,政府直接投資模式出現諸如投資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民間力量應該加入到提供公共產品、保護產權、自由和公共秩序的活動中,使得政府從繁雜的具體實施活動中解脫出來,提高效益和效率。

(二)民間資本的進入可以改變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的現狀

民間資本的進入可以解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品需求日益增加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興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歷來被認為是政府的責任,而且長期以來政府限制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領域,這就造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的嚴重不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形式的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甚至包括財政緊張的農村采取集資的方式興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興起大大緩解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資源緊張的局面,帶來了相當大的社會輻射效應。

(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總額中國家所占比重過高、負擔過重,要求民間資本的投入

目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資金來源可分為中央財政撥款、地方財政撥款、國內貸款、債券、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共7類。改革開放以來資金來源由單一的中央財政撥款發展到今天資金來源日趨多元化。新的融資渠道不斷出現,1985年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了外資,1996年出現債券融資渠道,2001年出現地方財政投資。中央財政撥款所占比例逐步下降,基本保持在兩位數以下,雖然在1999年和2000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政府加大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中央財政撥款比例分別達到11.96%和12.75%,但中央財政撥款已不再是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資金的主要來源。近年來政府方面所占比重還在不斷下降。由于我國財政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經費占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經費總額比重過高給國家財政增添了較大壓力,使國家財政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經費的持續適應增長步履維艱;而要實現繼續降低我國財政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經費占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經費總額比重的目標,就要求多渠道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目前,自籌資金持續保持較高的比例,貸款項目比例持續增長,形成我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資金來源以自籌資金和貸款資金為主,中央財政投入、外資、債券項目為輔的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格局,而地方財政資金、債券資金正成為未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趨勢。

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利用民間資本市場融資的可能性及融資方式分析

(一)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參與資本市場融資

資產證券化,按照美國證券委員會的定義為“將賣方不流通的存量資產或可預見的未來收入構造和轉變成為資本市場可銷售和流通的金融產品的過程”。即用能產生穩定回報但流動較差的資產抵押或擔保,發行可流通的證券,以此進行融資或提前獲取投資收益的一種金融運作方式。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存量資產證券化。首先,它們屬于較為優質的資產,一方面營利能力較強,在未來有可預測的穩定現金流(每年固定的收費),可用于證券的收益支付;另一方面,這些資產作為抵押物的變現能力強,一旦無法正常支付證券收益而必須將該抵押物變現時,它們能有較高的變現價值。其次,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具有較高的信用程度,投資風險較小,對于投資者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最后,這些資產的規模較大,進而融資額度較大,可有效降低資產證券化成本。因此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存量資產較為適宜證券化,可以實現融資的目標資產。

(二)發行長期債券是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參與資本市場的合理選擇

發行債券融資能夠降低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融資成本,對于推動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化經營,促進我國債券市場的繁榮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可以考慮發行企業債券性質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債券,即由投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公司作為發債主體,面向全社會發行的類似企業債券性質的專項債券。隨著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體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作為具有明晰產權的主體,與一般企業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收費是債券主要的穩定的還款來源,未來收益的穩定性和成長性對資本的擁有者有足夠的吸引力。當然,在目前情況下,發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債券還存在著一些法律和政策上的障礙,如何合理確定利率、面向不同投資者安排債券期限結構、爭取優惠的所得稅繳納政策等問題,都會成為影響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債券發行的因素。

(三)發行可流通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股融資

股票融資也能夠降低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融資成本,發行股票還能優化資本結構,降低資產負債率。因此,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到股票市場發行可流通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股融資,對于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這樣的需要長期性資本的行業,可以滿足其對資本的需求。近幾年,一些經改制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集團異軍突起,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表現良好。此外,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還應充分利用這個市場進行資本運作,可以使用兼并、重組、合并、聯盟和資產剝離等手段實現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之間的資源整合,也可借用資本運作手段整合社會資源進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做大做強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

(四)組建民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基金參與資本市場運作

所謂組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基金是指匯集成專門的基金參與資本市場運作,實現資本增值,解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經費短缺問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基金主體部分應通過購買證券投資基金等方式間接進入股市,以尋求資本增值。隨著我國相繼批準保險資金、養老保險資金進入股市,可以認為在不遠的將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基金入市應該不會遇到政策障礙:一方面,可以為股市帶來規模龐大的資金,一方面又有利于形成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投資者結構。

(五)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信托融資

項目融資是指項目承辦人為該項目籌資和經營成立的一家公司,項目公司承擔貸款。以項目公司的現金流量和收益作為還款來源,項目公司的資產作為貸款安全的保障。該融資方式一般應用于現金流量穩定的發電、道路、鐵路、機場、橋梁等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項目,且應用領域逐漸擴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大型建設項目可以通過信托方式進行項目融資。

(六)融資租賃

融資租賃又稱為財務租賃,是由租賃公司按照承租企業的要求融資建設好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并在合同規定的較長期限內提供給承租企業使用的信用性業務,可細分為售后租回、直接租賃和杠桿租賃三種形式。它是現代租賃的主要類型。融資租賃的主要目的是融通資金,集融資與融物于一身,具有借貸性質,與其他籌資方式相比較,頗具特點:(1)籌資速度快,有利于加速設備更新,(2)限制條件少。(3)設備過時淘汰風險少。(4)到期還本負擔較輕,可適當減低不能償付的風險。(5)稅收負擔輕,租金費用可在所得稅前扣除,具有抵免所得稅的效用。(6)提供一種新的資金來源?;谝陨蟽烖c,融資租賃可以成為民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方式。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采用融資租賃有以下好處:(1)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通過融資租賃,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首期款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裝備的使用權。(2)融資租賃的租期較長,且租賃期一般都是承租方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租期為租賃資產壽命的一半以上,符合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所需資金的特點: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所需資金的顯著特點是量大、期長。租期滿后還可根據情況選擇退租或續租,既轉移了風險,又節約了一筆重新租賃的手續費用。(3)加速折舊,充分享受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規定,采取融資租賃方式租入設備,折舊年限可以按租期和法定折舊年限孰短的原則確定,但最短不少于3年。故采用融資租賃方式可以縮短折舊年限。這樣,可以加速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資金回收。(4)手續簡便。將融資與融物結合起來,減少資產更新中的許多程序,縮短更新周期,使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早受益。

三、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市場的模式選擇

基于上述的現狀和局面,結合我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化的趨勢,結合我國目前對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鼓勵政策,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都是必然的。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的模式包括資本選擇適應自身特點的路徑和方式以及相應的運營和管理,在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之前要進行可行性和效益分析,同時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和運營中應該有相應的政府管理和職能作用的體現,是一個“民間資本自主、政府適當調節”的模式。具體的模式如圖1所示。

第一,要基于區域經濟發展視角的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這是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先決條件。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從長遠來看,看其是否符合當地的實際需要,是否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是否有利于優化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資源配置、提高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系統的整體活力,是否能產生相關的聯動效應和輻射效應,是否有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在滿足這一標準的基礎上,民間資金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不必限定具體組織形式。比如“國有民辦”、“民有國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股份制”、“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集團”、“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園區”、“項目融資”(BOT)、“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等等都可以作為資本投資和參與的方式。

第二,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路徑選擇和創新。目前具體來講,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投資有以下幾個途徑:1.直接投資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私人或社會團體、企業集團直接從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經營,可興建、承包、租賃公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對所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進行股份制管理,建立董事制。通過股份化,讓民間資本廣泛參與。2.參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后勤改革。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后勤的社會化是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后勤社會化的契機,向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后勤服務體系投資,包括興建食堂、宿舍、醫院、綠化等。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可采用項目融資的方式,以吸收民間資本投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3.建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基金。通過投資基金募集民間資本,這是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手段,能起到扶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發展的作用。4.充分利用金融信貸和資本市場。發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彩票和債券,籌集民間資本。政府可以利用財政作擔保向社會公開發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公債補充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的不足,發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公債應以中長期為主,這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效果和作用發揮的滯后性相適應。在當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經濟持續穩步發展的背景下,只要進一步加強彩票的法規建設(如規范化、經?;屯该鞫?,規定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彩票的年發行量和資金使用,具有潛在市場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彩票一定能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國外的經驗如巴西設立的聯邦彩票特別基金,其籌資額的20%用于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彩票市場發展前景廣闊,通過發行彩票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事業籌措資金符合彩票資金的使用性質,即來源于社會大眾、服務于社會大眾的原則。5.可以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民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在證券市場上籌資,真正實現大眾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大眾辦。民間資本可以選擇上述的方式進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結合自身的資本特點,規模實力及風險承擔能力等特點,靈活的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行投資和運營,同時還可以積極創新,引入和創造新的資本投入方式。

第三,民間資本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中要有管理創新和特色定位。民間資本投入,作為市場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具有更大自主性和靈活性,如何進行管理創新和特色定位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萬萬不能忽視這一點。

第四,民間資本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模式中要有政府職能的作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市場化是一個發展方向,當前政府正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特別是非義務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領域。追求盈利是民間資本投入的一個重要目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雖然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還是有其相應的公益性,因此,如何解決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領域中的民間資本的盈利性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公益性的矛盾,這就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相關管理。一是政府應嚴密監控盈利性民間資本的運行過程,杜絕任何投資者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作為“搖錢樹”的行為。要明確規定其投入回報的比例,一般應以社會平均回報作為標準,對于超出者,國家應按一定比例對其征稅,征稅所得作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福利基金的一個來源;對于低于平均回報標準者,國家應根據具體情況給予一定的產業優惠政策。二是政府應建立民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質量評估體系。定期和不定期對所有的民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進行質量評估,對不合格者進行相應的懲罰。三是要明確民間資本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市場準入問題。由于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的特殊性,為防止一哄而上,民間資本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必須有相應的準入管理制度,對其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進行資格審查,考察其是否具備投資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條件和能力,以保證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質量,避免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行為的短期化。

四、進一步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的相關建議

盡管我國理論界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是否應該產業化的爭論已有多年,至今尚未達成共識。但是,在世界許多國家,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產業屬性早已定論。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品嘗到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市場化的甜頭,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化的甜頭。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成了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一個全球范圍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市場正在形成。我國作為WTO的成員,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與國際接軌,因此增加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開放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中,讓民間資本發揮更大的作用是大勢所趨。

(一)政府要積極鼓勵盈利性民間資本進入民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要明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開放的領域,允許民間資本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公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后勤化改革,參與其他更多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服務。

(二)政府要建立公平的政策環境,保護民間資本投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基本產權。目前民間資本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在融資、稅收、用地等方面受到的是不公平競爭的待遇。為此,政府應為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創造公平政策環境,取消差別性待遇保護,明確民間資本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地位。同時政府要研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民間資本投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法規、政策,積極提供產權明晰,可繼承可流動的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減少產權糾紛。

(三)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后的管理問題。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后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在投資基金的運作和管理上,投資基金如何講究資金的使用效率,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向,并對投資者負責;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債券的發行與管理上,如何設計合適的債券類型,并按時還本付息。由于民間資本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主要走的是一條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養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之路,存在資金緊張、產權模糊、管理力量薄弱等問題,對此,政府應該加強管理和規制。

(四)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解決民間資本在投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中出現的融資困境。有些企業在投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后,自身經營發生了困難,難以繼續投資,無法完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有些企業投入不夠,影響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硬件條件與軟件的改善。因此,應該盡快研究并制定有關民間資本投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與融集各種資本投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規章制度,使民間資本投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更加規范,確保持續性,提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資金(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競爭力。

五、結束語

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資本市場融資是一項系統工程,還必須進行相關制度創新,優化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融資環境。

(一)完善相關法規,保護私有產權。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立法工作;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捐贈資金實行免稅政策。

(二)完善借貸信息披露機制。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在市場上的融資行為進行及時、公開、公正的信息披露,解決好信息在借貸雙方之間的不對稱問題,可以借助民間自身設立的宣傳部門和報刊、雜志、電視、網站等傳媒渠道發布有關信息。

(三)完善借貸信用的監督機制。充分運用輿論、媒體、行政和經濟等監督手段,加強民辦意義上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借貸資金的使用及償還的監督工作,還可考慮設立行業性協會對借貸資金進行自律監管。

(四)實施好其他配套措施:政府應部分承當不發達地區和經濟拮據家庭使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經濟負擔;政府應定期公布民辦性質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指導性收費標準;設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價格憑證制度;鼓勵不同質量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實行差別收費;嚴格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經營證書的頒發條例,不搞所有制歧視;規范民間資本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行為,實現民間資本之間的良性競爭,推動我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惠民.規制與競爭——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7):182—184.

[2]龔菊明淺談城市公共事業民營化的問題和對策[J].青年科學,2009,(8):113—114.

[3]鄧淑萍.中國公共基礎設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49.

[4]孫培毅,陳潔.英國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60—63.

[5]金三林:公用事業改革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中國社會導刊,2007,(10):25—27.

[6]王樂夫,陳干全.我國政府公共服務民營化存在問題分析——以公共性為研究視角[J].學術研究,2004,(3):69—73.

責任編輯:曉 立

公共設施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公共設施是人與人交流的公共環境中必不可少的公共設置,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文明的標志,隨著時代進步,公共設施在城市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多元化、智能化的發展背景下,公共設施的設計要實現其自身價值,通用設計原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設施應不受性別、年齡、文化背景與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被所有使用者公平的使用。

關鍵詞:公共設施;通用設計;無障礙

一、公共設施相關問題概述

公共設施是由政府提供屬于社會的公眾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勞務。按經濟學的說法,公共設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從社會學來講,公共設施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參與)和公共空間選擇的設施,如公共行政設施、公共信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體育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綠化設施、公共屋等。公共設施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誕生而誕生,并因循城市文化和機制的要求發展變化?,F代公共設施是一個綜合的整體,一方面它表現出自身的功能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它能夠體現出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政府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的人文關懷。

二、公共設施設計中通用設計的體現方式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在城市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公共設施設計起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媒介作用,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公共設施,因此,公共設施設計在實現其功能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它與人、環境的關系,兼顧藝術效果、文化內涵、經濟效益、安全環保等方面,遵循通用化、個性化、文化、安全、環保等諸多設計原則,其中公共設施設計中兼顧通用化的原則能夠將設計不再停留在物質層面上,而關注使用者心理感受的非物質層面,滿足人們的較高需求層次。公共設施中有差異的使用者,生理和社交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或不完全滿足的情況下最渴望的就是尊重的需求,公共設施中的通用化設計原則能夠通過設計方式,關懷需要關注的群體,營造一個充滿關愛、舒適的現代生活環境,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公共設施通用化的設計原則體現在,公共設施區別于私屬性產品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公共設施更多的強調參與的均等與使用的公平,主要表現為公共設施應不受性別、年齡、文化背景與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被所有使用者公平的使用。西方設計中的這種理念被表述為普適設計(universal Design)原則或廣泛設計(1nclusive Design)原則;在我國這種理念原則則被表述為“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 design)這個概念名稱始見于1g74年,是聯合國組織提出的設計新主張。無障礙設計強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一切有關人類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間環境以及各類建筑設施、設備的規劃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和正?;顒幽芰λネ苏?如殘疾人、老年人)群眾的使用需求,配備能夠應答、滿足這些需求的服務功能與裝置,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保障人類安全、方便、舒適的現代生活環境。事實上公共環境中無障礙設計的含義并不能簡單理解為在公共設施中設置盲道、坡道,這種設計原則應貫徹到所有的公共性產品之中,包括在任何一件公共設施中,設計者都應具體、深入、細致的體察不同性別、年齡、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使用者的行為差異與心理感受,而不僅僅是對行為障礙者、老年人、兒童或女性人群所表現出的“特殊”關照。將公共設施設計通用化的設計原則提高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從具體國情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循序漸進,把無障礙環境建設成符合自己的特色,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公共設施設計中體現通用化設計的無障礙設施發展狀況

20世紀初,由于人道主義的呼喚,建筑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方法——即無障礙設計。它運用現代技術建設和改造環境,為廣大殘疾人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國際上對于物質環境無障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當時在瑞典、丹麥等國家就建有專供殘疾人使用的設施。無障礙設施是為了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兒童及其他行動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閑娛樂和參加其他社會活動時,能夠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所建設的物質環境。在建設工程中配套建設的服務設施。包括無障礙通道(路)、電({婁)梯、平臺、房間、洗手間(廁所)、席位、盲文標識和音響提示以及通訊,信息交流等其他相關生活的設施。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對提高人的素質,培養全民公共道德意識,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等都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我國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是從無障礙設計規范的提出與制定開始的。1985年3月,在“殘疾人與社會環境研討會”上,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北京市殘疾人協會、北京市建筑設計院聯合發出了“為殘疾人創造便利的生活環境”的倡議。北京市政府決定將西單至西四等四條街道作為無障礙改造試點。雖然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起步較晚、起點較低,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的無障礙設施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沈陽、青島等大中城市比較突出。在城市道路中,為方便盲人行走修建了盲道,為方便乘輪椅殘疾人修建了緣石坡道。建筑物方面,大型公共建筑中修建了許多方便乘輪椅殘疾人和老年人從室外進入到室內的坡道,以及方便使用的無障礙設施(樓梯、電梯、電話、洗手間、扶手、輪椅位、客房等)。部分城市還相繼建設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無障礙設施,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園、大連的野生動物園、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院等,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我國的無障礙設施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問題是人們無障礙意識不強,管理部門和設計人員沒有很好執行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規范標準,已建成的無障礙設施不夠系統、規范,使用管理不善,無法充分發揮使用效益等等。

四、我國公共設施設計通用化原則的設計要點

公共設施中通用化設計原則的考慮須同我國國情相結合,承認公平性同時也必須承認通用性。在我國現有的基礎條件下,兼顧好普遍人群和特殊人群的通用情況,做好基礎性的無障礙設計研究工作,目前,通用化的設計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還是存在很多瑕疵,根據特殊人群的需求狀況,應該對相關的設施環境如盲道、交通標志、坡道、樓梯、信號系統、臺階等進行升級優化。盡量做到每一個設施、每一個環節既要滿足障礙人群的同時,也要滿足其他人群,要降低甚至消除障礙,方便需要幫助人群達到目的地。通用化設計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共建和諧社會前提準備。無障礙通用化設施應該做到可達性,障礙人群可以借助無障礙設施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無障礙通用化設施應該做到人性化,為各種障礙人群提供舒適的環境并且也要滿足其他人的需求,最大可能的為社會上所有人群提供方便;無障礙通用化設施應該做到安全性,要能保證障礙人群使用無障礙設施時,安全二字放在首位,還必須最大限度滿足通用人群的安全需求。

總之,公共設施設計即著眼于研究公共空間、城市、人三者的關系,是伴隨著城市發展而產生的融工業產品設計與環境設計于一體的新型環境產品設計,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城市和生存空間。公共設施中的通用化原則所要做的就是消除使用者性別、年齡、能力、身體特色等差異性,要重視使用者的使用意識與使用目的,重視無障礙設計的精神層面的非物質性,讓無障礙設計由量變向質變的過程轉化,設計出適合所有的人使用方便的環境或產品。

上一篇:設計美學論文下一篇:機械優化設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