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就業指導論文范文

2023-03-26

就業指導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從供給側改革高職就業指導課程是國家戰略要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呼喚和高職教育職業化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高職就業指導課程供給側意識淡化、師資缺乏、內容脫離實際、教學實踐不足和保障乏力,需要著力轉變課程觀念,多措并舉,與時俱進,“精準”實施,形成內外聯動的保障合力,以深化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促進其深入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 高職 就業指導課程

[作者簡介]覃浩(1982- ),男,壯族,廣西上林人,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講師。(廣西 桂林 541006)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教育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JGB301)

一、現實審視:從供給側改革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意義

1.就業優先,國家“新使命”對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要求。為實施供給側經濟結構改革,推動產業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歷史使命,國家近年來越來越重視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指出職業教育要努力解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勞動力供求不均衡的矛盾,為促進就業、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服務。2011年,教育部提出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制度,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60%的專業,將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2015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同等條件下對創造就業崗位多、崗位質量好的項目優先安排”。對于高職專業發展,國家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而就業指導課程承擔著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功能。

2.倒逼建設,社會“用工荒”對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呼喚。近十年來,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一直備受“用工荒”的困擾,并且這種情況有從東部向西部持續蔓延的趨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包括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供給量嚴重不足,企業的技工需求缺口很大。目前,我國應用型技能人才的數量比例非常低,僅占全國就業勞動者總數的19%,其中,高級技術工人的數量更少,僅占總數的5%。據《武漢大學2014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在不同專業與區域之間的分布差別很大”①,呈現出技術工人供給側的結構性失調。企業急缺技術工人的問題,從側面反映了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未能適應新時期就業市場的變化。隨著國家對就業問題越來越重視,教育部已開始對高校相關專業就業情況實行年度報告制度并加強督導與問責,這一措施將倒逼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與發展,以適應社會經濟對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技術工人的需求。

3.優化過程,高職“職業化”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選擇。供給側視角下,使職業教育過程回歸職業本位,關照教育自身,完善就業過程,從學校內部激發就業教育的活力,挖掘就業指導的潛力,是就業指導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職業性”雙重特征,其中的“高等性”體現了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高等層次,即培養高級應用人才;“職業性”體現了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職責擔當,即服務于職業需要,為畢業生順利就業做準備。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職業定向,決定了供給側改革的真正著力點應放在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因此,只有使就業指導課程回歸其職業性的本質與理性,才是正本溯源,才可能取得職業教育的實質效果。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為適應其本質屬性與承載的社會擔當,需要從供給側出發,完成國家與社會賦予職業教育的真正使命。

二、問題挑戰:供給側視角下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缺失

1.就業指導課程供給側意識淡化。在高職教育的教學體系中,就業指導課程供給側意識淡化。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從2008年起,各高校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作為公共必修課,分別在第一學期、第四學期以及第五學期開設“職業發展規劃”“就業指導”和“專業指導”,課時安排分別為16、16、6學時。就業指導課程并非每個學期都有,而是有所斷層,不利于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連續性和持續性。課時安排也不均衡,有頭重腳輕之嫌:“專業指導”只安排了6學時,時間分配過少,難以做到對就業知識的系統梳理與組織。此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高職就業指導課程多采取大班額、跨專業的教學組織形式,有些學校甚至將幾百個學生集中在一個大講堂中上課,人數過多,不利于教師對教學的組織與師生的互動。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把就業指導課程當成一門“理論課”或“思想課”,忽視了實踐性的特點與要求。

2.就業指導課程的師資比較缺乏。在高職院校,師資力量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雙師型”教師與高學歷、高職稱教師嚴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很多高職是由中專升格而來,原來的師資隊伍以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學歷為主體,由于數量龐大與教學負擔較重等原因,不少人未能及時進修高一級學歷,導致師資力量的整體提升有些滯后?!拔覈S多高職的骨干教師年齡偏大,且本科學歷占74.12%,擁有研究生學歷者約為21.41%?!雹诙歉呗氉陨砦茨芙⑵饚熧Y提升與培訓的通道,致使本校教師無法就地“消化”,綜合素質提升緩慢。對我國200所示范骨干高職的科研競爭力進行分析,結論為“我國高職院??蒲锌傮w水平偏低”③,高職師資素質有待提高。三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高學歷人才認為到高職就業低人一等,不太愿意選擇到高職工作。高職優秀師資供給不足,自身培養與吸收“雙師型”教師的能力有限,就業指導課程師資短缺的現象在未來將持續存在,需要引起廣泛重視。

3.就業指導課程內容脫離實際。長期以來,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比較單一,與社會生活實際明顯脫離。例如,對當下的社會現實缺少研究,課程內容仍是多年前的陳舊內容;課程內容以制定職業規劃為主,職業技能訓練缺乏;過于強調專業技能知識,而“通用技能課和文化素質課的學時被大幅縮減”④,如溝通能力、親和力、合作能力、協調能力等通用知識嚴重匱乏,文明禮儀、社交知識等缺少時代特色。這一系列問題造成高職生素質不全面,就業供給后勁不足。當前的就業崗位已從實體經濟領域轉向虛擬經濟領域,但就業指導課程未能與時俱進,教學內容嚴重落后于就業市場的發展步伐。

4.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不足。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就是將課程計劃變成現實的過程。從供給側來看,主要是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忽視了行業與企業等需求側的實際要求,人為地剝離了就業課程與現實社會的血肉聯系。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教學過多,實踐鍛煉不足。大多數高職的就業指導課程均采用講座或大班授課的形式,“紙上談兵”的現象較為突出,學生只能學到一些理論知識,缺少培養就業技能的實踐鍛煉機會。二是說教過多,體驗不足。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多是“借鑒”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將其定位為思想課范疇,教學采用講道理、鼓勵和動員的方式,讓學生接受教師傳輸的價值觀念,而很少讓學生親自參加實際的就業鍛煉,缺少體驗教學的過程。三是創業教育乏力?!?015年立項的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總數為293339項,其中創業訓練項目僅為3068項,創業實踐項目更少,僅為1407項?!雹輨撔陆逃挠柧毰c實踐項目相對不足,充分說明了就業指導課程缺少創新實踐。就業課程實施過程相對封閉甚至一成不變,使得培養的人才與行業企業的需求產生了錯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校企隔閡,加大了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天然鴻溝。

5.就業指導課程保障乏力。從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過程來看,缺少個性化的制度保障,缺少監督機制、獎懲機制以及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等。根據筆者對所在省區高職的調查,多數沒有獨立的就業指導課程實施制度,甚至在學校的教學制度中也很少見到有專門針對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規章。在學校的學期教學檢查中,往往只檢查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情況,忽視了對就業指導課程的質量監督。例如,不少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不夠完善,教師教學全憑自己的經驗或跟著“感覺”走,缺少嚴格的教學監控。此外,還存在一種潛在的錯誤思想,認為學生就業不好,并不是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問題,而是由就業形勢嚴峻造成的,將高職就業教育供給側應承擔的責任完全推向需求側。

三、對策選擇:供給側視角下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重建

1.轉變觀念,加強就業指導課程的供給側意識。關于供給側意識,有學者形象地用“顧客與蛋糕”來比喻:“以前強調需求側改革,就是只顧要求顧客來購買蛋糕;現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致力于把蛋糕做好來吸引顧客?!雹迯墓┙o一方來改革,目的是為社會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而不僅是要求需求一方來接受可能并不合格的產品。在教育領域,高職提供給社會的產品是人才,這就要求高職為社會提供合格的優質人才,以滿足社會所需。因此,高職就業指導課程改革必須符合國家發展戰略,要勇于做教育系統供給側改革的“排頭尖兵”,將學校人才培養布局、就業定位、教學安排和教師培訓等,全面納入供給側范疇,用供給側改革的思想統領就業指導課程發展方向,切實提高就業指導課程在學校發展全局中的地位,提高教師對就業指導課程的戰略意識,合理設計與科學安排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課時與時段安排,使其貫穿學校教學工作全程、學生三年學習過程、教師專業成長進程。

2.多措并舉,大量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半p師型”教師是高職師資力量的主要特征,高職院校應積極從供給側進行師資的培養,主動作為。一是“請進來”。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明確指出,對高職的師資評估,主要是考察其教師結構與“雙師型”教師的配備情況。因此,高職應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聘請社會上的能工巧匠或企業里的技術能手到學校做兼職教師,以改變高職實踐教師缺乏的現狀。二是“走出去”。鼓勵和支持本校教師到企業掛職和頂崗鍛煉,豐富理論教師的實踐經驗。根據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高職院校應組織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根據需要每5年累計要有6個月以上的時間到生產一線體驗,進行各種形式的考察學習。沒有實踐經驗的新教師一般不能直接上崗,應先到企業參加實踐學習。開展“雙師型”才藝大賽,樹立先進典型,形成人人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此外,要采取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的積極性。高職可從精神與物質等層面,鼓勵教師成為“雙師型”人才,如每學年度進行一次榮譽表彰,對獲得行業資格證的教師給予嘉獎,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支出給予報銷,從而形成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濃厚氛圍。

3.與時俱進,增強就業指導課程內容的實踐性。高職院校是順應經濟發展需求的產物,可以說高職教育是離時代脈搏最近的教育類型,與社會經濟血脈相連。因此,就業指導課程應與時俱進,增強其服務地方經濟的功能,增加有關現實問題、操作問題、困惑問題的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課程內容 。一是就業指導課程內容應大量反映社會民生、行業動態、企業發展與就業生態等現實問題,刪減大而空的、過多的純理論知識。二是就業指導課程內容應大量增加有關就業技能、專業技能的操作訓練,著力增加課程內容有關職業能力、社交能力、生存能力等基礎就業基本技能的實踐內容。三是就業指導課程內容應根據社會就業市場、學生就業心理等設置相應模塊,開設專題講座,拓展課程內容,使其更加貼近時代脈搏、實戰要求與學生心靈。

4.“精準”實施,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活動。就業指導課程需要“精準”實施,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活動。一是結合學生就業技能需要“精準”指導。針對畢業生就業所需要的技能,如簡歷的書寫、面試技巧與注意事項、就業崗位的選擇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掌握這些就業技能,增加他們就業的成功率。根據學生不同專業的就業崗位需求進行“精準”指導,如對物流專業的學生主要針對物流行業的發展現狀與物流人才需求的特點與基本要求進行培訓與講解,及時補充學生所欠缺的物流知識,使學生在畢業就業時能夠做到“投其所好”,增加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需求的匹配度。二是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精準”指導。針對高職所在省區的經濟發展需要,介紹當地經濟發展現狀、經濟結構與人才需求情況,鼓勵畢業生選擇當地的企業作為服務對象,實現高職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初衷。三是借助互聯網平臺“精準”指導。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在各行各業已經無孔不入,許多就業崗位都與互聯網密不可分,因此高職的就業指導課程也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將互聯網技術融合進課堂教學,在就業指導課程中講授互聯網知識,并借用互聯網的技術來改造就業指導課堂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互聯網就業意識與技能,以使他們適應新時代的就業發展需求。

5.內外聯動,構建就業指導課程的保障合力。高職要構建就業指導課程的保障體系,通過內外聯動機制,形成保障合力。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原則,事物的運行是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影響的。因此,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保障體系也應緊密圍繞其活動運行的內外部要素。首先,在高職院校內部完善教學制度,使學校教學工作圍繞就業指導課程進行,提高就業指導課程的輻射作用,突出其引領功能,使學校教學工作形成以就業指導課程為中心的保障體系。其次,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高職與其所服務的地方保持密切的交往,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使就業指導課程的實踐教學有一個廣闊的實施平臺,促進學生、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不應將內外部保障力量割裂開來,應注重內外部保障體系的融會貫通,使就業指導課程在校內能汲取積極向上的發展動力,在校外也能獲得溫情周到的實踐機會,最終形成彼此聯動、相互補充與內外協調的就業指導課程保障合力。

[注釋]

①馮華,王曉曄.當就業難遭遇用工荒(民生視線)[EB/OL].(2015-06-05)[2017-04-16].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5/0605/c1008-27106614.html.

②孫寧.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新思路[J].現代交際,2016(5):115-116.

③武毅英,童順平.探尋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J].江蘇高教,2016(5):137-138.

④許紅菊,韓冰.以供給側改革思路提高高職教育吸引力[J].職業論壇,2016(16):19.

⑤教育部.關于公布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名單的通知[EB/OL].(2015-10-29)[2017-04-21]. http://www.moe.edu.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510/t20151029_216448.html.

⑥至誠財經.供給側是什么意思?一張圖看懂供給側的意思[EB/OL].(2016-03-09)[2017-04-22].http://www.zhicheng.com/n/20160309/55975.html.

就業指導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會計專業; 就業觀念; 就業觀念教育

一、引言

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但隨之而來也帶來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現階段的大學畢業生不得不面對由過去的社會精英成為普通的社會勞動者這一身份轉變的事實。自1999年擴招以來,我國普通高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2000年我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人數為107萬人,而這一數據在2007—2011年五年間分別達到了495萬人、559萬人、611萬人、630萬人和660萬人,十年間高校畢業生人數擴大了6倍①;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所披露的數據,201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680萬人;另據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年均人數規模將達到700萬人②。由此可見,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當前及今后高校都將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工作將成為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常規性工作,同時也是各項常規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急劇增加,國內各層次的高校大多開設了會計及相關的專業,在校學生中會計專業學生的比例較大,雖然會計類專業人員在各類企事業單位中的需求較為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較好的環境下,我國各高校會計專業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好,但是會計專業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就業觀念偏差也較為嚴重,需要加以正確的引導。

二、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觀念的現狀分析——以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為例

(一)開展就業觀念調研的基本情況

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目前有在校生

4 600余人,為九江學院最大的二級學院,也是江西省內最大的會計學院,本??茖W生的比例大約為1:1,開設有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兩個本科專業,有注冊會計師、會計電算化、稅務、財務管理四個??茖I。近幾年來,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綜合就業率(包含考取研究生、專升本、考錄國家公務員的學生)均在90%以上,就業勢頭良好,但是在實際就業工作中也發現會計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工作好找,好工作難找”、實際就業狀況與期望落差很大、就業知識和技能難以與社會需求接軌等情況非常普遍,學生在校期間的就業觀念誤區也普遍存在,為了了解當前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觀念的實際狀況,采取有效措施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課題組在會計學院開展了相關的調研活動,調研的對象包括會計學院在校的所有學生。由于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的畢業生在最后一個學期均安排到企事業單位去實習,大部分學生在實習階段均可以確定下來就業工作崗位,因此對畢業班的學生進行兩個時間段的調研。第一個時間段為就業實習前,第二個時間為就業實習返校之后,以便于觀測畢業生通過就業實習后在就業觀念上發生的變化。調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同時輔之以訪談形式,并對已經畢業的學生、用人單位和授課老師進行訪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二)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總體情況分析

當前我國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單位較為寬泛,包括:到企事業單位從事財務會計相關工作,到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相關工作,到行政機關從事財務會計相關工作等等。第二,會計專業學生能夠從事的崗位相對較多。由于會計崗位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門檻和從業資格門檻,層次越高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要從事財務會計相關專業的工作非常困難,但是對于會計專業的同學來說,跳出會計崗位從事其他工作,例如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文員等其他管理工作所遇到的專業門檻相對較低。第三,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要通過考試來獲取的專業證書相對較多,而且這些證書都對就業產生較大影響。目前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取得的證書主要包括會計電算化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助理會計師證書等,相關的考試還包括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注冊稅務師等等,因此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大,參加工作后也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第四,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計專業學生除了需要具備較為深厚的專業知識技能外,還需要具備足夠的動手操作技能,有的用人單位還需要財務人員具備一定的從業經驗,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還希望招聘的畢業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夠獨當一面,這也為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全方位的發展自己提出了挑戰。第五,不同層次的會計人員的就業需求各不相同,會計專業中各細分專業的就業需求也不盡相同。目前開設會計專業的高校較多,會計專業成為當前高校開設較為普遍的專業之一,同時在社會上開辦的各類會計專業的培訓機構也非常多,因此在整個人才市場上當前學習會計專業和準備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相對較多,使得初級會計的人才出現了供大于需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我國的高級會計人才相對較為缺乏,亟需一批懂得國際會計準則,具備高水平專業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另外,在會計專業的各個分支專業中,其就業狀況也不盡相同③。

(三)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觀念的現狀

1.總體上對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仍有一部分學生較為悲觀。在關于“你怎樣認識當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中設置了“非常嚴峻,感到焦慮”、“難,但通過努力找到工作不成問題”、“并不難,但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難”、“很容易,不必操心”、“說不清楚”五個選項,統計結果顯示的比例分別是14.5%、39.7%、38.4%、4.1%、3.8%,這表明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缺乏自信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夸大的恐懼及畏難情緒,擇業時不敢大膽自薦,不敢面對競爭,在面試和競爭中無法發揮正常水平。有些畢業生由于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擔心難以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在遭遇過求職挫折后更是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從此退縮不前。因此高校在就業工作中應充分關注這部分學生,特別要關注這部分學生中屬于特殊群體的學生,采用適當的策略去引導和鼓勵他們。

2.在對職業選擇的認識上更加多元并能結合自身實際去從事有挑戰性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同學呈現出一種缺乏實干的浮躁感。在關于“希望所從事的工作的性質”的調查中,共設置了“追求穩定”、“無固定傾向,先就業、再擇業”、“與專業對口”、“希望從事有挑戰性的工作”、“自主創業”、“其他”六個選項,統計結果顯示的比例分別是16.3%、39.2%、21.1%、11.2%、11.9%、0.3%。這表明對大多數畢業生而言,已經能夠從希望“一步到位”、“穩定舒適”的想法中擺脫出來,接受了“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隨著學校創業教育的不斷推進及創業政策、創業平臺和創業服務的不斷完善,近年來九江學院不斷涌現出了畢業生創業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使很多畢業生對自主創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從事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在奮斗中去實現人生價值。在對“就業崗位”的定位中,76%的畢業生選擇了當“白領”,在涉及“預期薪酬”的調查中,只有18.2%的畢業生選擇的薪酬區間低于或者與實習就業后的實際薪酬相當,而且其中有31.4%的畢業生選擇的預期薪酬達到了實際薪酬的兩倍以上。由此可見,當前高校畢業生還缺乏實干的精神,部分大學生希望一畢業就能立即成為單位領導或企業老板?,F在大部分用人單位在錄用高校畢業生時也采用了新的標準,無論任何學歷的畢業生都要從基層做起,熟悉一線工作,在基層取得了進步和成績后才有提升空間,因此大學生必須拋棄浮躁心理,扎扎實實,從基層做起,提高真本領。在課題組的調研中也發現了部分畢業生創業失敗的案例,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缺乏實干、缺少耐心、急功近利,當創業熱情逐漸被創業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各種問題消磨完以后,面對失敗缺乏從頭再來的勇氣。

3.在擇業中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及人生目標的追求,但也有部分同學缺少主見,在擇業上有很強的依賴性。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中,共設置了“經濟收入及福利待遇”、“個人發展機會”、“工作崗位與專業對口”、“工作環境”、“職業穩定性”、“其他”六個選項,統計結果顯示的比例分別是24.3%、54.6%、6.2%、7.4%、5.1%、2.4%,有一半多的畢業生面對擇業時選擇了個人發展機會,只有兩成多的學生對經濟收入比較看重,其他因素均只有較少比例的畢業生選擇,表明學生在擇業中一方面重視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追求生活的富裕;另一方面更具有較為長遠的目光,關注自身能力的施展和職業發展的前景。這種對個人發展機會的關注為高校引導畢業生樹立就業觀念、培養就業技能、發掘創業稟賦、提供就業創業服務提供了著力點。課題組的調查顯示,2011年九江學院在校生中的獨生子女比例為54%,2011年在校生中“90后”學生的比例達到73%,對于“90后”的大學生而言,其成長過程是中國改革開放已見成效,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大部分學生在成長中并未經歷過較多的困難,家庭和社會都給予了他們很多的關愛,這就在某種程度形成了他們缺乏獨立生活、獨立判斷的能力。一部分畢業生在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時,不是選擇去積極地面對,通過各種途徑來提升和鍛煉自己,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學校和家長身上,甚至干脆不去就業,當“啃老族”。有的同學在面臨就業機會時,缺乏獨立的自我判斷能力,沒有主見和立場,關鍵時刻需要家長和其他人來幫其決定,從而失去良機。

另外,高校畢業生在就業觀念中存在的另外一些消極方面也值得我們去認真關注并加以教育和引導。例如就業誠信的缺失,隨意違約;有的畢業生法律意識淡薄,當出現糾紛時又缺乏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有的畢業生在擇業時比較盲目,價值取向扭曲,一味追求“北上廣”、沿海地區、大城市、三資企業等等,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實際,看到哪里熱門就往哪里擠,結果很可能在多次碰壁后喪失信心。

三、對開展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觀念教育的思考

(一)加強對國家就業政策和當前就業形勢的正確引導

大學生就業觀念是國家就業政策、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高校就業觀念教育狀況與畢業生個體身心實際狀況相結合后形成的一種價值取向。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大致經歷了服從分配、走向開放、自主擇業三個階段,這種觀念的發展是伴隨著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宏觀就業政策及經濟社會狀況和思想觀念的變遷而發展的,因此高校就業觀念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由此選擇合適的就業方式和就業方向。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政策。“雙向選擇”的就業政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雙向選擇”的就業政策下,高校畢業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面臨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不可避免地會讓所有畢業生不得不去面對人才市場的競爭。其次,要引導學生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就業難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實,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階段的就業難是相對于以往階段分配模式上的就業難,是相對于高期望之下的就業難,是相對于社會發展不均衡下的就業難,高校畢業生必須接受這種客觀現實,去迎接就業市場上的競爭。最后,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要引導當代大學生要樹立“新”的就業觀念,正確理解就業的含義,打破傳統思維上的鐵飯碗,認識到只要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獲取合法收入進而服務社會求得生存發展的都是就業,樹立“進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是就業,在自由市場賣豬肉也是就業,在理發店理發也是就業”的觀念;要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現實”的就業觀念,樹立先生存再發展、進基層求發展的理念,不能好高騖遠,只做大事不做小事,只盯住大城市、大企業、好機關,而眼睛不向下看;要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發展”的就業觀念,理解就業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發展,以良好的就業心理去面對就業難的問題。

(二)加強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

職業道德觀念是就業觀念形成的基礎,在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下,造成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社會對各層次各專業人才需求的不平衡以及大學生本身在期望與技能上與社會的脫節,許多畢業生在應聘和實習過程中,不能正確面對用人單位工作環境及工作技能要求,在產生心理落差時又不能正確處理。在這種情況下,職業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引導畢業生在工作中要真正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有踏實工作的自覺性,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在工作中邊干邊學,善于總結,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勝任能力。在當前形勢下,雖然就業形勢嚴峻,但是并不代表社會能夠吸納的勞動力已經達到飽和,高校畢業生由于缺乏就業技能和就業經驗,在就業競爭中不可避免在某些方面處于劣勢,但其后發優勢相對較強。如果畢業生注重自身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從而達到在工作勝任能力上與社會接軌,其就業前景并不悲觀。

(三)加強就業服務,形成高校畢業生樹立適當的就業觀念的配套機制

高校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是受各種綜合因素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價值取向,因此要從根本層面來解決就業觀念的問題就需要建立相應的綜合配套機制。目前需要從高校、政府、企業、社會等層面來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適當的就業觀念的配套觀念轉變及配套機制。高校層面,需要建立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引導機制,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及職業認知教育;改進專業設置,以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為導向來進行學科的設置;改進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樂學知識并能活學活用,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改進高校就業服務機制,多渠道開拓畢業生的就業面等。政府層面,需要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并提供就業創業方向傾斜導向、就業創業優惠機制等等。企業層面,需要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念,對畢業生缺乏就業經驗的實際狀況應予諒解,在用人過程中以人為本,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機制等。社會層面,需要形成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觀念,建立主流的價值導向,以全社會的就業價值觀念來引導大學生的就業取向。

【參考文獻】

[1] 麥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 王家明.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研究——以合肥市高職院校調查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

[3] 王海翔.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調研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9(17).

[4] 李鋒.關于我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基于國內各層次高校本科會計學專業的調查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6).

[5] 江希和,趙自強.會計本科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5(32).

[6] 金建江.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調查及對人才培養的啟示[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0(2).

就業指導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對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以及就業競爭力有著極大的作用,通過讓學生了解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等,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促進學生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就業指導  高校  問題  對策

近年來,在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就業指導體系不健全、學生就業率低、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缺乏等,對學生的就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對此,本文主要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分析。

一 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就業指導體系不健全

就業指導體系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以及促進大學生就業發展有著極大的作用,是當前高校的重點工作。但是,對當今一些高校就業指導體系的分析發現,就業指導體系不夠健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大多都推遲到學生實習前一年或半年,就業指導工作開展較晚,學生就業發展的思想還不夠完善,不利于學生的就業發展。

2.學生就業率低

高校為了提升學生的就業率,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但有很多高校雖對學生的指導工作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學生的就業率依然較低,也使得很多高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失去了信心。而這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就業指導工作未能結合市場的發展形勢進行,導致所培養的學生并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就業率。

3.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缺乏

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是引導學生、培養學生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F階段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非常重視,然而這也是當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非常薄弱的環節,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缺乏對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就業發展。

二 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所存在問題的對策

1.建立健全的就業指導體系

通過以上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所存在問題的分析了解到,由于高校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不健全,使得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效率不高,影響到學生的就業發展,對此應建立健全的就業指導體系。首先,應以院系為單位,組織就業領導小組,針對學生就業工作的情況進行調查,并由院系領導人統一對就業指導工作進行組織、指導、規劃,確保學生能夠接受更為專業的就業指導。其次,要以年級、班級為單位,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分別成立由輔導員、班主任、教師以及學生干部等組成的就業指導工作組,對學生展開全面的就業指導。再次,學生就業指導體系不應畢業前才施行,應從學生走進高校的第一天就要做好學生未來就業的工作規劃,以促進學生的良好就業。

2.加強市場調研,提升學生就業率

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過程中,如果不能了解和掌握市場發展的情況,會導致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偏離市場實際,對學生的就業產生極大的影響,對此應加強市場調研來提升學生的就業率。首先,要正確認識高校的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從本質上來分析,對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主要是為了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確保培養出的學生能夠被社會所接受,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社會中有更好的就業發展。其次,要保證所培養的學生能夠被社會接受,就必須加強對市場的調研工作,了解市場的用人需求、對人才專業技能的要求以及其他素質的要求等。再次,結合市場調研的結果對學生的就業指導進行改進創新,從而有效地提升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效率,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更有利于高校的長期發展。

3.強化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現階段,很多高校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但卻找不到適合自身專業發展的工作,甚至不如專業素質較差的學生發展得好。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市場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不僅要求專業技能,對綜合素質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這卻是就業指導工作中經常忽略的環節,對此,應強化綜合素質,進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筆者認為,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等,這都是當今市場用人單位對人才評定的重要指標。通過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有一定的作用,更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 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發生變化,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性技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著一定的要求,而這必須由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培養。通過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分析,提出建立健全的就業指導體系、加強市場調研、提升學生就業率、強化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等,進一步促進學生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月華.構建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2]陳增壽、趙小萍.國內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比較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4(4)

[3]劉世斌、米建軍、張秋波.論制約師范院校大學生就業的幾個因素[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

〔責任編輯:龐遠燕〕

就業指導論文范文第4篇

“檢察機關雪中送炭,解了我們一家的燃眉之急,今天我來謝謝你們,太感謝了?!苯?,一起刑事案件被害人的父親劉大叔來到上海市嘉定區檢察院控申接待室,鄭重地向控申科檢察官遞上一面錦旗。劉大叔說,5萬元的救助金他已經拿到了,感謝嘉定區檢察院在他們一家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2016年12月,嘉定區檢察院辦理了一起故意傷害案。因感情糾紛,29歲的被害人劉麗(化名)被其前男友萬某用水果刀連刺多刀,造成心臟破裂,送醫救治后一直沒有脫離生命危險。雖然犯罪嫌疑人萬某很快就被嘉定區檢察院批準逮捕,但萬某及其家屬并未作出任何賠償。

案發后,劉麗遠在安徽老家的父母趕來上海,一直在醫院陪護。但劉麗至今仍處于昏迷狀態。與此同時,與日俱增的醫療費和護理費讓這個貧困的家庭一度陷入困頓。

劉大叔一家的困境引起了嘉定區檢察院的重視,檢察官隨即與劉大叔取得聯系,告知其申請國家司法救助的權利。不久后,劉大叔來到該院控申接待室,申請國家司法救助??厣昕剖芾韯⒋笫宓乃痉ň戎暾埡?,對案卷文書、貧困證明、醫療費用清單等證據材料進行審查之后,決定予以救助。兩周后,劉大叔拿到了5萬元的司法救助金。

今年以來,嘉定區檢察院已對8名刑事案件被害人進行了司法救助,發放救助金10余萬元。除此之外,該院還會輔以心理疏導、法律援助、就業指導等方式,進一步增強救助效果,以及時高效的司法救助工作彰顯司法人文關懷。

就業指導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存在的非專業化、脫離實踐、忽視校園外部因素的效用等問題,提出完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建設、強化就業指導的實踐環節、利用新技術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構建高校就業指導育人“共同體”、構建三級就業咨詢服務機構等方面對策。

【關鍵詞】高校  學生就業指導  問題  對策

近年來,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逐步擴大,大學生畢業人數快速增長,導致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而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的轉變,亦使得大學生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就業工作成為高校關注的重點工作。多數高校在開展專業課程教育的同時,逐步關注和強化大學生的個性化就業指導,對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方式存在以單純就業率數據提升為重心,就業指導集中化、單一化的問題,忽視了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際效用提升,從而導致畢業生無法實現優質就業,甚至是畢業即“失業”。為此,探討大學生就業指導有效策略,勢在必行。高校只有結合學生個體的個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才能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社會人才,逐步緩解畢業生的就業難題,對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的突出問題分析

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是高校所肩負的重大使命,是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為此,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同時必須指導學生樹立合理的就業目標,積極制訂就業規劃,幫助學生實現合理、優質就業,真正實現學有所長、學以致用,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建設。但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就業意識模糊、就業觀念陳舊,甚至是畢業之時的“主動失業”,無不折射出部分高校在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就業指導存在非專業化現象。就業指導的“非專業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就業指導開展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專業特性與個體化特征,開展常規化、千篇一律的就業指導,導致學生無法對此類教育方式產生共鳴,無法借助高校就業指導真正實現個人規劃,并產生就業迷茫、就業意識淡薄等現象,致使高校就業指導缺乏實效,無法發揮其原有的教育、引導效應。其次,“非專業化”也體現在部分高校存在著的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不合理和缺乏專業人才的現象。以皖南地區高校為例,基本上均是在大一階段開設生涯規劃課程,大三階段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從而導致就業指導的過程性間斷。并且,許多高校未能專設就業指導人員,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為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缺乏專業教師并由輔導員兼任班級就業指導教師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由于輔導員知識差異與工作思維固化,使得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無法發揮應有效用。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就業指導過程“斷層”與主體的脫離,從而導致高校無法實現精準就業指導與大學生就業指導缺乏實效等問題的顯現。

(二)就業指導過程脫離實踐。脫離實踐的教育引導是空洞無力的,就業指導也不例外。當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多以“第一課堂”為主,缺乏實踐教學環節,這對高校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是極為不利的。雖然大部分高校均開設了就業、創業指導培訓等活動,并主動推動相關競賽,但依然存在學生受助面較小、活動體系混亂并流于形式、脫離企業發展等共性問題存在,從而致使學生求職能力薄弱,綜合能力難以提升等現象的出現。當下大學生忽略專業與企業求職,盲目推崇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所謂“鐵飯碗”崗位的原因也是因此而造成。許多在校學生無法了解企業的經營模式,無法應對企業的專業性招聘,甚至是沒有企業就業信心,均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與就業心態,這一問題不是僅僅依靠課堂教育可以解決的。

(三)忽視校園外部因素的效用。高校肩負著教育、引導學生的職責,教育、指導學生就業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這并不是意味著,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的過程中可以忽略社會發展、家庭指導等校園外部因素的影響。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各行各業都開始重視并利用網絡的積極因素推動工作,但卻鮮有高校采取“互聯網+就業指導”的工作案例產生,多數高校只是將網絡作為信息推送的媒體或者是比賽的形式。與此同時,高校也存在著無法與學生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的現象,在就業過程“主動”忽略家庭引導的重要作用,影響了高校就業指導的實效性。

二、對策分析

前文中已經對目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進行了分析,要實現高校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就必須結合當下所存在的突出問題,有的放矢地采取改善措施,拓展和完善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開展途徑。

(一)完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建設。結合對在校學生的調研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就業理念需要引導。對此,高校應結合就業指導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多方面完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一是強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招聘專業就業課程講師,成立專業化的教學團隊,提升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效,結合學生專業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二是發揮就業相關部門效用。依托校就業指導中心,開展小規模的群體化咨詢輔導,過程中做到分類型、分群體做實大學生生涯規劃引導與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就業目標與就業規劃,改變以往的就業指導“一把抓”現象。進而改變當下許多高校僅僅依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就業規劃比賽等宏觀指導的方式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窘境。

(二)強化就業指導的實踐環節。高校就業指導應注重就業指導的實踐式與體驗式開展,并在開展的過程中細分和縮小參與群體范圍,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就業需求開展個性化的實踐環節。結合目前高校的現狀與調研,可確保實施的就業指導實踐有如下幾種方式:其一,發揮“第二課堂”效應。建構符合校園需求和專業需求的素質拓展活動體系,如開展師范生無生授課比賽、文科學生的模擬筆試與理工科學生的模擬實踐操作等活動,幫助學生查找就業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不斷完善個人就業規劃。其二,強化校企合作。除開展高年就業實習工作,積極探索、實施低年級就業實習模式,結合社會實踐、創業比賽等載體,讓低年級學生走進企業、貼近就業,幫助低年級學生在就業實習中將就業指導過程中所學習到的理論在實踐中踐行出符合自身的就業規劃,樹立合理的就業目標與就業理念。其三,設立企業家發展論壇。結合專業邀請對應的各行業從業人員到高校針對不同就業訴求的學生群體開展講座與交流,拓展就業指導開展的途徑,提升教育成效。

(三)利用新技術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當今社會面臨著各項技術快速發展和變革的挑戰,高校教育也不斷面臨著教育方式改革的沖擊。傳統的、單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教育發展形勢。想開展個性化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就必須重視網絡、新媒體技術等因素的積極作用,主動利用新技術、新途徑開展就業指導。在開展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意見與建議,開展網絡就業指導,避免簡單地將新技術作為轉播途徑的現象產生,如前文中提及的簡單地將網絡作為傳播途徑的現象。目前已經有許多高校開始制作就業指導APP、就業指導慕課等網絡平臺,在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可以結合新技術為個性化的大學生群體提供“量身定制”的就業指導。這可以極大程度提升高校就業指導的教育實效。

(四)構建高校就業指導育人“共同體”。就業指導“共同體”是為了增強、提升就業指導實效,強化大學生就業能力而形成的協同育人體系,它不僅包括就業指導的實施主體高校,也包括就業指導的源頭企業與學生所在家庭。這就要求高校在開展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時,要聯合企業與學生家庭,針對每個單一的學生個體,開展具有學生個性化就業方向的就業指導,這樣才能避免高校畢業生就業抵觸心理與畏難情緒的出現。每個學生都是單獨的教育個體,具有鮮明的個性化體征,從而導致了每名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就業的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的顯性或者隱性問題出現。目前許多高校能積極重視這一現象的產生,但采取的方式多是依靠班級輔導員開展一對一的就業指導談話來解決。這樣的方式,雖然屬于個性化指導,但是缺乏實效。為此,如能積極構建就業指導育人“共同體”,邀請企業和學生家庭共同介入和關注學生個體的就業指導,那么將改變目前就業指導的輔導員單一教育局面,使得個體化的就業咨詢服務工作得到有效的實現。具體的實施模式,可以根據各學校情況自定,主要方式為召開就業動員家長會、學院就業交流座談、就業問題的網絡疏導等。

(五)構建三級就業咨詢服務機構。在校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有就業相關的問題,熱切希望“過來人”能給予他們解答,但出于種種原因他們一般很難主動去咨詢。鑒于此,高校需要構建針對就業的咨詢服務三級機構。其中,一級機構主要是由學校負責就業指導部門的人員組成,成立專門的校級就業咨詢服務部門,把學校的就業咨詢工作開展起來,并指導二、三級網絡開展工作。二級機構主要是以各個院系的就業老師為主,負責本院系的就業咨詢有關任務,同時還要配合校級的相關工作。三級機構主要由班級的主要成員組成,每班可以推選兩名學生來負責就業咨詢工作,主要任務是收集班級同學比較關注的就業問題,上報給院系就業指導老師,這樣有利于老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問題,并及時地為之排憂解難。三級就業咨詢服務機構的構建,可以使學校對就業咨詢工作實現統一指揮、合理分工、層層負責的局面,使得個體化的就業咨詢服務工作得以實現。

高校就業指導肩負著幫助畢業生走好就業“最后一公里”的重任,是大學教育的社會驗證環節,因此進一步做好高校就業指導,不但可以實現大學生的就業目標,幫助大學生做好人生規劃,也可以提升學校的育人質量。雖然目前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但是只要能根據社會發展創新就業指導工作途徑與機制,借助合理設置就業指導類課程,聯動企業、學生家庭開展聯動育人等途徑,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就業理念、打牢就業基礎、提升就業綜合素質,就能幫助大學生實現合理、優質的就業。

【參考文獻】

[1]徐德斌.高校職業指導模式個性化創新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09(2)

[2]郭捍華.高校就業生涯個性化指導實用模式探析[J].就業,2010(35)

【作者簡介】許曉峰,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數計學院團委書記,講師,輔導員;梁 倩,女,安徽阜陽人,安徽師范大學經管學院輔導員,講師。

(責編 蘇 洋)

上一篇:高職教育論文下一篇:高中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