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范文

2023-11-09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范文第1篇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目前我們國家高校中的一個新興專業,很多院校都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展開研究,從“技術-藝術”思維角度展開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角度,首先“技術-藝術”這一概念是對這一專業特點的集中概括,文章從這一概念出發從課程體系設計、知識結構設計、師資結構建設、實驗室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幾個方面對“技術-藝術”的內涵給以分析,最后總結了“技術-藝術”培養體系針對性強、強調作品教學、強調主體幾個特點,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1.背景研究

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與虛擬現實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順應時代的發展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或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01年,中國傳媒大學招收了首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影視制作相關的方向)學生,并提出“以CG技術與藝術為核心,以寬帶互聯網絡為基礎,深入數字高清應用領域,進行以數字電影、數字電視、網絡多媒體藝術為主的數字藝術的探索與實踐”的專業定位,積極在數字媒體藝術這一領域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這標志著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真正開始。發展到現在中國傳媒大學終于形成了一種跨學科、跨媒體、科學與藝術與人文相融合綜合培養體系。

截止到2010年,共有110所院校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或技術類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新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的新專業,該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最突出的莫過于中國傳媒大學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人文為體、科技為用、藝術為法”上。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融合了數字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通信和網絡技術等的交叉學科和技術領域。數字媒體技術是通過現代計算和通信手段,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變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種技術的專業。最突出的應該是全國首家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浙江大學,其教學特色體現在專業原則上繼續實行基于“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構建公共基礎教學、學科教學、專業教學三個逐層遞進、相互聯系的教學層次,每一個層次分別由教學平臺和教學模塊組成。教學平臺為必修教學環節,即公共基礎教學平臺、學科教學平臺和專業教學平臺。教學模塊為選修教學環節,即素質教育模塊、學科模塊、專業拓展模塊。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研究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問題,以上中國傳媒大學和浙江大學只是其中兩個典型而已。就大部分院校的認識現狀來說,都認為數字媒體藝術是一個藝術和技術綜合性的交叉性學科,都在培養體系中提到了既要注重藝術素質的培養,又要注重科學技術的運用,只是側重不同而已。渭南師范學院傳媒工程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從2008年開設以來,很早就提出了“技術-藝術”這一概念,并逐漸形成了“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

2.“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內涵

2.1 “技術-藝術”思維

“技術-藝術”思維是“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它解決的是人才培養中的思維理念問題。該概念在《技術-藝術思維》[1]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從思維結構層面來說,“技術-藝術”思維一種將技術思維和藝術思維融為一體的復合型思維。對“技術-藝術”的理解有三個層次:第一,用技術做藝術。第二,用“技術-藝術”作為手段完成“藝術-設計-語言”三個方面的具體任務。第三,“技術-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術-藝術合力想問題、做事情,探索事物結構,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凹夹g-藝術”思維,為我們更有信心和能力進軍人類思維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

2.2.1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內涵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是一種將美術類專業培養手段與相關工學培養理念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從我們數字媒體藝術、動畫、教育技術學等專業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人才培養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具備“科學精神武裝頭腦、工科知識奠定基礎、藝術能力賦予創意、設計能力服務社會”的復合型創造能力。在對國家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服務方面,他們應該既是藝術創意設計家,又是能夠解決相關技術問題的藝術造型工程師。

2.2.2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構成

(1)課程體系設計

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課程體系是對其最直接的體現,課程體系設計是在培養目標定位的基礎上,設定學生在大學四年中課程結構,根據我們“技術-藝術”相統一,我們把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選修課四類,在這四個類型中,所有課程都按照課程類型被劃分到藝術類、技術類、“技術-藝術”類三種類型中。為了打破現在很多高校出現的教學極端技術化或極端藝術化現象,我們對學生四年來所學習的課程內在關系進行了研究,從中找出課程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讓不同的課程相互支持,互為依托。不僅在整個四年學習中,我們還在每學年、每學期的課程中找到關系,比如第四學期我們開設了非線性編輯課程,那么我們相應的會開設數字攝像、視聽語言等課程,再比如我們會把二維動畫基礎、網頁設計與制作、網絡動畫、網站形象策劃與包裝幾門有內在聯系,可以相互支持的課程安排在一學年中。除此之外,我們還在單獨的課程中實現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比如圖案設計,除了傳統的圖案設計技法外,我們要求教師必須把現代的數字技術和課程結合起來,讓學生用計算機技術創作圖案作品或把傳統的技法創作的作品做數字化處理。再比如圖像處理是一門技術類課程,但是我們要求教師要和學生藝術創作聯系起來教學,實現技術為藝術服務的思想。

(2)知識結構設計

知識結構設計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內在構成,他直接告訴了我們要培養什么養的人才,該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們培養“科學精神武裝頭腦、工科知識奠定基礎、藝術能力賦予創意、設計能力服務社會”的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我們的知識結構中包括理論課、藝術類型課程、技術類型課程、“技術-藝術”類型課程、實踐類型課程五個層次。理論課程包括藝術概論、數字媒體藝術概論、“技術-藝術”思維等,讓學生對數字媒體藝術領域有一個最近本的了解,掌握一般性的數字藝術創作規律和思想基礎。藝術類型課程包括設計素描、色彩、速寫之類,用以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及設計能力;技術類型的課程包括圖像處理、二維動畫基礎、三維動畫基礎、非線性編輯、網頁設計與制作等,主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術應用,儲備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能;“技術-藝術”類型課程包括網絡動畫、網站形象策劃與包裝、數字插畫、數字影視特效、UI設計等,主要是培養學生以一定的藝術素養為基礎,用現代的數字技術來創作的能力;實踐類型課程包括寫生、采風、數字攝像、畢業設計創作等,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團隊協作的能力。

(3)師資結構建設

師資結構建設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支撐,是專業發展和教學工作的核心。師資隊伍的機構對專業的培養體系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直接影響。沒有合理的教師隊伍組成,該體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這里的師資結構指的是在“技術-藝術”教學體系中從事教學工作教師數量、知識能力構成、學歷職稱構成等。教師可以包括專業教學中在編的具有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全部工作人員,也包括外聘的教師。根據高等院校藝術類及理工科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人才的培養要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根據我們“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學術工程統一的建設思想的要求,構建一支整體素質高、專業結構構成合理、業務過硬、具有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是該人才培養體系自身發展的需要。

同時我們必須提升我們培養體系的“技術-藝術”能力,這一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培養教師學習研究一般的“技術-藝術”理論,進行相關的實踐,并將一般理論具體應用于自己的學科教學之中。二是努力探索適合“技術-藝術”教學的師資結構,探索師資力量的恰當融合。

在師資結構中首先是教師數量,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計劃每班在30人左右,每班須配備專業教室。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以1:14為宜。其中生師比=普通本科學生總數/教師總數,教師總數=專職教師數+兼職教師數/2。其次是學歷和職稱結構,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學位)和講師以上的教師占專職教師的比例不低于80%。設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研室,形成教學科研梯隊,可以開展相應的教學科研活動和創作活動,有較為穩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能力知識結構,教師隊伍中藝術型、技術型、“技術-藝術”復合型教師的比例要合適,達到1:1:2比較適宜。

(4)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建設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運行的有力保障。在“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有很多教學任務的完成需要實驗室的支持。對于實驗室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硬件指的是實驗室的基礎建設,比如實驗設備、儀器、實驗場所等,軟件指的是學生進行“技術-藝術”創造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一般情況下學生所學的技術應該處于該技術前沿領域。

(5)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最終實踐成果的體現。這里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技術-藝術”作品教學,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的教學實踐模式,以比賽、項目研究、學生素質拓展等為平臺的綜合實踐。系統開展和研究學生就業教育,使學生真正成為“有素質、有作品的人才”。

所謂“技術-藝術”作品教學指的是以“技術-藝術”思維主要特征,在教學中把學生的藝術作品創作和現代技術手段應用完美結合起來,以作品創作為驅動,提高學生藝術創作的能力、完善學生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對于作品教學我們分為這么幾個階段,典型模仿階段、類型定位階段、獨立創作階段、作品展示交流階段、參賽階段。典型模仿一般是針對某種技術運用、某種效果表現、某種藝術風格展示而進行的學習階段,和謝赫六法論中的“傳移模寫”是一回事情,不同的是摹寫的對象改變了,摹寫的方式不同了。類型定位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在大量“技術-藝術”作品學習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類型而加以學習和研究,然后以這種風格類型為主開始自己的“技術-藝術”作品創作。每個階段完成我們都會舉辦相關的展覽供老師、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然后會把優秀的作品拿出去參加比賽,以期獲得更廣泛的影響。

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的教學實踐模式指的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教學不應閉門造車,應該把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行業運作模式、專業發展狀況、作品創作要求等,以便學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和專業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工程中,“技術-藝術”培養體系會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展示提供各種各樣的平臺和機會。以比賽、項目研究、學生素質拓展等為內容作品教學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2.3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特點

首先,“技術-藝術”培養體系是針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自身特點提出來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最大的特點就學科的綜合性,它是美術學、藝術學、工學、傳播學、心理學等交叉而成的一門專業,其中既有感性思維為主的美術學等藝術類課程,又有以理性思維為主的工學的技術類課程,而以“技術-藝術”思維為主的這種培養體系就是針對這種交叉學科特點而設的;

其次,“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強調以作品教學為驅動,來提高學生創作的積極性,藝術表達能力,技術運用能力等,具有很強的實踐教學特點。我們知道實踐教學是鞏固藝術理論、提高技術應用和加深對技術-藝術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這種強調作品的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對資源的混合上,這種混合體現在教師類型的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教室、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對實踐教學設施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學為契機的體系改革。

第三,“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具有強調主體性特點。這里的主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師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教學體系的主要實踐者,教師的主體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技術-藝術”思維的了解和踐行,體現在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安排、對新技術的學習、對藝術現象的評價、對學生“技術-藝術”創作的指導等。二是學生主體。學生在“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培養目標的完成是教師教學的最終體現,在學習和訓練的基礎上,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自身的藝術風格,技術特點,創作類型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總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順應時代發展而生的新專業,也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專業,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在分析專業特點基礎上,根據我們的培養目標,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等綜合考慮,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養方法.“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套還在不斷完善的教育教學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變化,它也會不斷更新其內容,以適應不同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楊崗,羅維亮. 技術-藝術思維[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

[2] 羅維亮,馮文博,等. 圖像處理中的技術-藝術思[J]. 上海藝術家,2009(5).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范文第2篇

一、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策略

1、明確培養目標

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應該有其明確清晰的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 因為高校所開設的課程的內容是任何一門學科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學校要制定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培養目標, 制訂出一整套科學的、完善的培養方案, 教師也要制定正確且清晰的教學目標, 這樣才能開展后續其他的活動, 不至于茫然、無的放矢, 甚至浪費人力、財力, 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但是也應該考慮到,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專業, 不能急于求成, 雖然該學科培養的是具有融會貫通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但是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并不能過于龐雜, 沒有重點, 而應結合自身學校和地區條件有取有舍, 有創新性, 有地域性, 不以課程量取勝, 而是注重教學效率和效果。

2、注重創新能力

在重視對傳統藝術的同時, 要著重培養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就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豐富課堂內容, 啟發學生的想象力, 特別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實際動手能力, 教師應該多給學生展示國內和國際的高質量的數字作品, 先讓學生從模仿開始, 然后, 也是最重要的, 是讓學生具有超越精神, 能夠推陳出新, 在掌握先進的科技和手段的同時, 能夠將傳統工藝、精神、文化和當代思想相融合, 歷史與當代相結合, 使作品既有科技含量, 又具有人文關懷, 在傳承中有創新。

3、培養合作精神

數字媒體專業藝術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學科, 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比較單薄, 因此需要相關學科的專家相互合作, 共同努力, 共同促進該學科的發展壯大, 將各個學科中的精髓相匯集, 齊心協力, 不斷摸索出科學的發展道路。而學習該專業的高校的學生, 也應該有合作精神, 和教師要加強交流, 和同學要經常切磋, 碰撞出新的火花, 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 共同做一個項目, 在學習和實踐中促進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 也培養更強烈的合作意識。

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培養模式策略

1、創建工作室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用性強、綜合性強, 因此, 如果一味地講授理論, 學生可能不會很快地了解到該專業的精髓, 并且可能會被繁雜的各個學科的理論知識所迷惑, 因此, 加強實際鍛煉, 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應該是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創建工作室, 則是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平臺。工作室是學校和市場相聯系的橋梁, 通過工作室, 學生可以了解到市場的需求, 學生在導師的帶領下, 在工作室為客戶制作合乎需求的產品, 學生可以很快地了解市場行情和行業規范, 并且, 學生能夠很快體會到成就感, 在實踐中查漏補缺, 鍛煉自身。同時, 高校也應該為學生提供參觀著名工作室的機會, 學習成功的工作室的經營和管理經驗。工作室作為一種備受現代人青睞的模式, 在新興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建設中是非常值得采用的一種模式。

2、教學模式國際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新時代的人才都是具有國際化意識的, 國際化意味著開放、多元、包容。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需要培養國際化人才, 掌握至少一門外語, 了解國際上的發展動態和成果, 具有開放的、跳躍的思維, 并且需要學校建立國際化的培養制度, 調整發展策略, 順應國際發展方向。我國人才濟濟, 通過制定政策, 鼓勵留學生將國外的技術和理念帶回國內,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加大與國際化相關的資金投入, 派相關教師到海外學習深造。并且, 開展交換生工程, 國內的學生可以與國外的學生共同參加一個項目, 各種思想火花互相碰撞才能有新的成果呈現。只有樹立國際化思維, 才能夠將數字媒體藝術這一個新興的專業迅速發展壯大。

3、教學過程項目化

通過參加具體的實踐項目, 教師能夠手把手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是個難得的機會, 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實際項目中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在項目中, 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自主性, 鍛煉動手能力, 只有不斷地參與項目, 才能不斷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學校也可以采取比賽的形式提高學生惡積極性, 評比出好的作品, 促使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 可以給予表現好的小組一定的物質獎勵, 建立公開公正的評獎制度, 使比賽規范化。通過參與各類項目, 學生和教師都可以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促進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的發展。

三、小結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作為一門新興學科,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明確培養目標的基礎上, 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 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傳承與超越相結合,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通過創建工作室, 使學生與市場無縫鏈接, 了解市場需求, 在項目中檢驗自身的專業水平, 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該專業迅速發展。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 數字媒體藝術在高校成為受到熱捧的專業, 該專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注重專業技術的融合與應用, 然而處于專業的初創階段, 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探討。本文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出發, 提出相關策略, 并簡要探討教學培養模式。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教學,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周世明.遲文成數字媒體藝術在現代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迷, 2016, (08)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范文第3篇

一、“互聯網+”概念的提出, 與教育的融合

“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 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隨著網絡的發展, 尤其是移動端網絡技術的普及, “互聯網+”與行業的結合日益緊密, 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如何將“互聯網+”與教育進行完美的結合成為教學管理者和奮斗在教學工作一線的教師爭相研究的課題。

我國的教育經歷了“唯書本、唯教材、唯教師”為核心的時代, 目前的教育呼吁“以人為本”,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 從單純的學轉為自覺主動地學?;诨ヂ摼W技術的“互聯網+教育”推出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 為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互聯網平臺自主選擇性地學習, 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以學生為主體的“互聯網+”教學實踐, 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教”為主導的教學方式, “互聯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師的教學設計中, 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 學習和運用知識, 形成創新設計的意識和能力;對教師而言, 通過實踐活動可以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定制教學, 改進教學方法。

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教學、人才培養、就業發展現狀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 (教高[2012]9號) , 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 合理控制招生規模, 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以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 不斷提升專業內涵, 突出專業特色, 加強專業認證, 切實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教育部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工作, 并于2019年3月28日, 公布了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我們在公布的榜單中發現了很多綜合性院校都被準予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媒體藝術是藝術類專業, 與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有所不同, 其作品的表現方式為數字化的, 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2012年) 》中,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科門類屬于藝術學。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交叉型專業, 面向數字媒體產業群, 針對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師、App設計、交互設計師、新媒體展演設計、虛擬現實、數字拍攝、數字視頻編輯等崗位技能需求而建立, 主要培養面向互聯網視覺、界面、影視、媒體、廣告、出版等行業從事數字媒體創意設計、數字化制作的工作, 具備數字媒體基本技術又熟悉藝術設計專業技能, 同時具備“能創意、懂技術、會應用”的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藝術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新興產業市場崛起急需的, 據網絡就業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約在每年十幾萬。

三、“互聯網+”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融合

從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課程設置來看, 主干課程主要包括數字圖像處理、網頁設計、多媒體技術、交互設計、動畫設計、視頻特技與非線性編輯、虛擬現實、藝術設計概論、設計美學等。高校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所接受的還是“不斷重復, 認真模仿”的教育模式, 缺乏思辨意識, 鮮能創作出創新型作品。

為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需求, 要求高校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專家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內容的基礎上, 探索教師和學生在“互聯網+”行動計劃中的互動式教學, 借助于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模式, 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 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定制化學習, 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與教師進行積極互動, 參與到教師制定的教學計劃中, 為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探索一套便于推廣、行之有效的以學生為主體的“互聯網+”教學方法, 能更好地培養適應信息社會需求人才。

如何將“互聯網+”的理念滲透到數字媒體藝術課程教學中,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 教師對先進技術的把控是前提。從目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師從業人員結構分布來看, 以4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為主, 年輕化的教師團隊對信息技術的接受度普遍較高, 同時具備藝術和信息技術交叉的教育背景,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發展很快, 依托于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 很多教師具有相關企業工作經歷, 教師對先進技術具有較強的敏感度和應用能力, 為“雙師型”教師。為“互聯網+”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融合提供了前提條件。

第二,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方針是導向。“互聯網+”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結合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創新思維。傳統數字藝術教學方針是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 教學生如何學會使用軟件, 學生缺少思考, 一門課程學完, 往往實現了對某一個軟件從不會到會的轉變, 而在靈活運用, 創新設計方面相對缺乏, 學生思維被嚴重固化, 知道“如何做”“怎么用”, 卻不會思考“為什么”。“互聯網+”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需要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 根據“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特點, 需要專業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探索能力, 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專業水平。教師利用對網絡數據庫技術的挖掘, 將最前沿的設計作品推送給學生, 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引導學生有正確的設計理念,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設計作品進行對比分析, 不斷優化設計。依托網絡平臺, 以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方式, 開展形式多樣的自主學習, 通過課上課下一體化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 形成課前調研、課堂分析討論、課后完善的互動式教學體驗, 培養數字媒體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思辨意識, 與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設計人才不謀而合。

第三, 合理公正的評價機制是保障。評判一個數字藝術設計作品的好壞并沒有一套統一的標準, 人為化的評判差異較大, 如何盡可能保證作品評判的公正性, 對學生的設計熱情至關重要?;ヂ摼W平臺的特點之一就是實現信息的共享, 目前, 很多設計大賽都實施了網絡投票環節, 在我們數字媒體藝術課程的作業評判中可以借鑒相關的經驗。具體操作由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在作業開始前先制訂一套評判規則, 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班級內部實現無記名投票, 生成班級內部的評選報告, 為了公平起見, 可以依賴于課程網絡平臺再在平行班級之間進行二次投票, 生成班級間的評選報告, 教師還可以采取激勵措施, 從最終結果中選擇優秀作品以及根據評選數據選擇評選最公正的同學進行獎勵, 提高學生的作業參與體驗, 作業互評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本班和其他平行班級學生的作品, 進一步激發設計靈感。

四、結論

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改革實踐首先需要工作在一線的課程教師能夠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挖掘數據資源, 向學生傳達最新的設計理念, 需要具備集藝術與技術于一體的專業素養;其次, 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能力作為課程改革導向, 依托網絡技術的支撐, 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資源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思考、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以滿足信息社會對數字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最后, 需要建立合理的課程成績評價機制, 通過網絡平臺, 以合理的評價規則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同時評價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的過程, 有助于學生設計靈感的提升。

摘要:本文依托設計學、藝術學、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方面的理論, 展開基于“互聯網+”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相融合的教學實踐研究, 具有學科交叉的特點。目前, 即使是在互聯網特別發達的國家, 仍處于互聯網教育的探索階段, 沒有形成有效的、公認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聯網+”教育具備可深入研究的價值。在數字媒體藝術課程教學中, 對比傳統被動式的教與學和借助于互聯網平臺的互動教學實踐, 豐富了“互聯網+”與教育相結合的理論指導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張文霞, 宋微.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實踐與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6, 15 (1) :187-188.

[2] 程康.傳統課堂存在的必要性與改進建議[J].中外企業家, 2018 (27) :124-125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范文第4篇

一、創新創業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類課程體系建設方向

(一)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在創新創業視域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人才,以此使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使人才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這時學生在就業中形成一定的就業壓力。而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促進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類課程的開展,能夠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使學生考慮自身創業發展模式,教授學生一定的創業技能與方法,以此減緩學生就業壓力。

(二)提升人才專業技術能力

在創新創業視域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應重視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在專業技術能力培養中,不僅是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數字軟件以及工具,更應該掌握現代化技術與技能的靈活運用,在創新思維模式下,促進項目工作的合理完成,增強自身就業、創業能力。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以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課程知識為導向,在學生素養、品質、道德方面給予一定的教育、引領,使學生能夠嚴格的按照專業操守進行創業、就業,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創新創業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類課程體系建設策略

(一)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一門新興的藝術專業,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其有望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行業。因此,在創新創業視域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應重視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重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使學生理解更多專業創新創業知識,以此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基礎。在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中,首先,加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材建設,推進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材內容與創新創業內容的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課程知識中,既知曉專業知識、技能,又對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全面知曉。例如:根據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模式,選取職業能力、創造力培養的教育內容,形成特色的教育內容。其次,重視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的整合,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中設計的課程內容繁多,應整合專業所有課程內容,推進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減緩重復的課程內容、增加創新創業內容,調整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比重。

(二)革新創業教育方式

創新創業視域下,通過構建專業工作室,推進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革新模式,以此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首先,立足于企業發展需要,根據企業人才需要,調整自身課程模式,推進自身課程與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銜接,構建實踐工作室,以此培養應用型人才。例如:通過項目課題形式,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通過學生科技研究,將自身所學運用到其中,通過教師與企業人員一同評價,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建議,促進學生調整自身科技研究模式,進而增強人才培養質量。其次,增強工作室的管理機制,以教師、企業領導人員作為項目管理負責人,通過與學生針對性的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實踐困惑,積累未來崗位工作經驗,為學生今后就業、創業奠定基礎。

(三)構建優秀師資團隊

教師的學生成才過程中的引領者,也是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綜合素養,轉變自身教育觀念,為學生開展有效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教育形式,促進創新創業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因此,重視教師團體的構建,例如:注重雙師型教師團隊的構建。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以創新創業為導向構建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類課程體系中,不僅要重視學生技術、知識教育,更要重視學生思維、智力的教育,使學生具有創新能力與精神。因此,注重以創新創業為導向開展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教育體系的構建,為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推進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相融合,使學生具有高超的技術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進而實現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數字媒體技術是一種藝術性專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效度。在創新創業視域下,傳統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能夠滿足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需要調整課程體系安排,面向市場發展需求,構建完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類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對此,本文著重分析創新創業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類課程體系建設方向,提出創新創業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類課程體系建設策略。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創新創業,藝術類課程,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楊.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3):125-126.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范文第5篇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 網絡技術 數字媒體 藝術 發展 應用

1 概述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文化巨大發展則遭遇了西方外來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沖擊,跨文化傳播體系中又對傳統文化的復興發出了召喚。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新媒體藝術形式就應運而生了,并且因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離不開新科技的支持,隨著攝影、電影、影視、錄音技術在20世紀初期的出現,許多新興的藝術形式也應運而生。尤其是計算機與互聯網在70年代出現后,藝術家開始利用多媒體技術表達自己的創意,比如利用計算機繪畫作品。成功的案例就是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電子版“清明上河圖”的視頻投影數碼藝術作品。另外,現在一些國外藝術節上備受青睞的3D建筑投影藝術,就是將視頻投影與建筑結合,從而達到美輪美奐的效果。

2 數字媒體藝術研究發展

“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生的藝術形式,它的外延所涵蓋的范圍還不夠明朗,它的內涵也存在爭議。但是,依然不妨礙它將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因為整個人類社會都逐步正在進入“數字化生產”的時代。

因此,我們需要分析數字媒體藝術產生發展的原因,探討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受時代生產力、數字信息技術、新媒體的滲透這些因素影響的程度。研究整理數字媒體藝術的概念、構成、分類、特征以及它的具體呈現形式,分析其與傳統藝術和傳統美學的關系。數字媒體藝術,就像一枚三棱鏡,觀察者的觀察角度不同,折射出的光芒也會不同。在研究數字媒體藝術的時候,特定的社會環境、科技發展水平以及專業角度這些是必要條件,從而進行縱向的探索性研究。為了更有效的對這一新型的藝術設計形式做出系統而嚴謹的整理、歸納,并揭示其藝術特色與發展規律。應該針對數字媒體藝術與其它藝術形式的異同,進行橫向的交叉與整合。利用市場與社會實踐調研的方法,對一些典型個案進行分析并融合藝術設計的共同規律進行綜合性研究。數字媒體藝術是在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的基礎上,把人的理性思維和藝術感性思維融為一體的一種新藝術形式。它由藝術層、科技層、媒體層、應用層相互交叉構成,包括廣泛的商業設計和大眾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具有作品呈現的多態性、創作工具的數字化、表現題材的廣泛性、作品展示的交互性特征。其具體的呈現為:影視藝術、合成藝術、網絡藝術等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并通過與網絡媒體的結合迅速廣泛的傳播;最后與智能軟件結合進行藝術作品的創作。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動力就是科技的進步和觀念的創新,而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主流將是創意產業和信息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將帶來藝術創新的新思維和新視野。

3 數字媒體技術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迅速,調研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1/3的媒體正在使用數字策略,在硬件方面開發了移動端App應用程序,在軟件方面制定了數字新聞發布政策,例如在第一時間通過數字渠道優先發布突發性新聞,以及要求記者針對同一則新聞準備不同的版本,以便在不同平臺上發布。另外,有超過1/5的記者會經常在臉譜(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微博等社會化媒體平臺上尋找新聞線索。

易思聞思公共關系咨詢副總監Kelvin Chen表示,“如果數字化趨勢持續加速發展,那么我們至少會看到以下兩方面的變革。首先,移動設備上的觸屏界面讓媒體和傳播行業不得不思考以一種嶄新的方式來呈現故事,例如對圖片、大數據和文字重新編排,讓他們更具有交互性,給讀者帶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其次,新聞生產將出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是在移動屏幕上的‘短快頻’發布和轉發,確保實時消息的及時性,另一方面通過傳統的新聞發布渠道,例如紙媒、電視和門戶網站進行深入報道。”

數字媒體的優勢是,通過彼此間技術和服務的互聯,能夠低價、高效、簡易地滿足使用者即時即地享受所需信息的要求。在新媒介具有了這種植入消費者日常工作生活的技術優勢之下,廣告行業必然就以這種特性作為其經營理念,才能最大程度上順應媒介的內在邏輯和規律而獲得發展。廣告公司的廣告經營模式也在隨之轉化。

廣告公司在新媒介環境下的經營應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的信息需求。在這種廣告理念下,廣告公司的經營模式變得多元化。UGA(User Generated Ads)成為廣告未來發展的一大重要趨勢,UGA的傳播形式多樣,傳播的滲透性強。在SNS網站興起的當下,社群好友間的病毒式傳播、媒體口碑傳播的優勢,是傳統媒介遠遠無法企及的。用戶的高卷入度和高參與度,使得品牌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拉近,表現手法也更加豐富。以視頻網站為例,雖然當下盈利模式不被業界看好,但是視頻網站無疑被視為富有前景的廣告空間,硅谷分析師認為在未來的五年內,視頻網站的傳播價值會被徹底開發,其盈利當量將完全超過當前任何一種數字化媒體。視頻網站這種媒體具備媒介終端的逆向生產功能,以及作為內容生產者的受眾所創造出來的內容空間具有了聚集注意力的功效,成為潛在的廣告空間,所以受到眾多資本新貴的青睞。此類視頻上傳網絡充分調動了融合終端的內容逆向生產能力,廣告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獨到的內容資源,拓寬自身優秀廣告作品獲取渠道,堅持廣告產品創作和發布的模式優化轉型,獲得競爭優勢。

4 數字媒體藝術與文化傳播

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是任何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產生的必要條件。計算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有決定性作用。數字媒體藝術是在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的基礎上,把人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融為一體,在一開始就表現出魅人的文化性和藝術性。

隨著經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藝術與技術相互融合形成一個龐大的數字內容產業,憑借科學技術,圖像、影像、互動的媒體內容正在取代過去以文字為中心的媒體內容。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數字信息傳媒的主要表現方式就是這種跨媒體的具有獨特藝術形式和語言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在現今這個世界,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了解這個世界,而藝術和網絡的結合就衍生出來了數字媒體藝術。從很早開始,日本就以低廉的價格將經典動漫片販賣至我國,一批日本動漫影像占據著我國兒童片大半市場,比如鐵臂阿童木、一休、花仙子、機器貓等。這些動畫片中夾雜著大量日本文化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是非善惡標準,通過動畫片的方式在我國得到大量的普及。也可以這樣說,我國的小孩從小就開始被“洗腦”,所以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有許多的“哈日族”。

目前我國的動漫產業發展還不是很成熟,雖然近幾年有了一些進步,慢慢的開始占據一點市場,但還是離可以傳播中華文化有很遠的距離。而且我國的動漫片也很難進入海外市場,除了自身技術水平的缺陷外,作品的創意能力也不盡人意,進駐海外市場注定是一場艱難的路程。即使如此,數字媒體藝術依然在我國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對增強我國的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翠.淺析數字技術在電影上的應用[J].劇作家,2011(04).

[2]程家星.數字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3]于明剛.論數字技術與雕塑藝術的關系[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08).

[4]顏純鈞.從數字技術到數字美學?[J].電影藝術,2011(04).

[5]李然.淺析數字媒體藝術在浙中地區的發展思路[J].大眾文藝,2011(12).

[6]陳慧云.數字化背景下的裝飾藝術發展趨勢[J].大眾文藝,2011(14).

[7]張夢曉.數字技術與影視創作觀念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1(13).

[8]鄭良斌,程明智,劉華群.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踐能力探討[A].第一屆全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規范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洪艷.審美與媒介——影象媒介下的詩意生存[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10]邱曉巖,試論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2).

上一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下一篇:媒體資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