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物制藥論文范文

2023-03-03

生物制藥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物制藥;實踐;探索

《生物藥物》是指運用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等的研究成果,從生物體、生物組織、細胞體液等,綜合利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和藥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類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的制品。它是一門現代生物科學理論和制藥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國內外在此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對生物藥物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記,這種沉悶的教學氣氛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對學科產生厭惡。這種模式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重視人的社會化,重視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對學生學習的控制,強調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1,2],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成長,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

二、盡可能使用案例教學

在職業培訓中應用非常成功的培訓方法——“案例教學法”,這一方法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由哈佛商學院所倡導,當時是采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通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后,頗具績效。其意義在于“運用精選的案例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形成獨立和主動學習的能力”[3]。案例教學法一改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甚至“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生本教育),具有跨學科領域的學習架構,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將所學的內容與社會經濟現象聯系起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避免枯燥乏味地被動接受方式。真實的案例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內容與社會經濟現象聯系起來。學生再也不會覺得生物制藥發展歷史、生物技術藥物的市場現狀和研究現狀、生物技術藥物的主要品種類型、生物技術藥物主要涉及醫療領域、生物技術藥物研究新進展等課程內容枯燥無味。在《生物制藥》案例教學中,教師可結合人胎盤對與妊娠相關疾病、滋養細胞腫瘤等疾病的診斷、鑒別,天然生物藥物、基因重組多肽、蛋白質類治療劑、基因治療劑、基因疫苗和反義藥物、合成與部分合成生物藥物的實際作用,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探討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堂討論教學方式的應用

《生物制藥》涵蓋內容廣、發展迅速,熱點問題多,在理論授課過程中適合進行討論課教學,內容包括: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制藥內容的題目,并預先布置給學生,根據每個題目提供部分相關參考文獻,其余文獻由學生自己查閱。自由組合形成小組,并確定討論題目的主講人;檢查小組幻燈材料準備情況,查閱的資料,撰寫報告,制作幻燈;小組主講人報告后,學生自由提問,展開爭論與辯論,教師要及時補充與總結。課堂討論綜合發揮了各種教學方式的長處與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水平,是深化大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4]。課堂討論的優勢在于它是知識信息交流的最好形式,它改變了由教師或個人自學單通道輸入知識信息所產生的“獨學”、“孤陋寡聞”的弊端,形成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獻資料(網絡)等多通道的知識信息傳遞與交流的“立體式”教學狀態,這就大大加快了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速度[5]。學生是積極的教學主體,而不是被動接收知識信息者,教育者應該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逐步學會如何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討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演員”,而變成了“導演”,學生不再是“聽眾”,而變成了“演員”。正是由于這種“角色”的變化,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結束語

總之,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一項比較復雜細致的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非只是一個環節,它牽涉許多方面,需要每一位老師不斷去探索、研究、總結。我們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育教學,那就是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記,這種教育教學氛圍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與乏味,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倦。像這種模式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比較重視人的社會化,重視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對學生學習的掌握,重點強調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我們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我們教師主導,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1,2];但是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培養,所以說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和要求。我們課程的類型及其傳授的對象不同,授課方式也不同,要想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使教學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參考文獻:

[1]汪維華.科研與啟發式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82-83.

[2]謝蘇燕.在科研基礎上增強思想政治課啟發式教學的有效性[J].教學與管理,2007,(7).

[3]石愛菊,丁秀梅.統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科教導刊,2012,(5):10-12.

[4]田錚.淺談管理類課程的困境啟發式教學法[J].教育與職業,2007,(23):152-153.

[5]許君,鄭文明,陳新建等.雙主體互動模式在細胞工程學教學中的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8,(6):237-238.

作者簡介:孔慶軍,男,博士,石河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本研究受石河子大學青年骨干教師計劃資助。

通訊作者:任雪艷,女,博士,石河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

生物制藥論文范文第2篇

1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即實驗室工作人員所處理的實驗對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時,通過在實驗室設計建造、個體防護、嚴格遵從標準化操作規程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不受實驗對象的感染,確保周圍環境不受實驗對象的污染[1]。

2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分級

2.1 分級起因

據記載,在微生物實驗室中曾多次發生感染性疾病。在上世紀與實驗室相關的感染性疾病有傷寒、霍亂、馬鼻疽、布氏菌病和破傷風等病例。1947—1973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記錄了109例實驗室感染[3]。1949—1951年,Sulkin和Pikel發表的有關實驗室感染的調查報告,使人們認識到實驗室內培養基或標本的處理及含菌塵粒的吸入是工作人員被感染的主要途徑[4]。1974年,美國CDC/NIH首次提出將病原微生物和實驗室活動分為4級的概念[5],作為從事致病微生物實驗室工作的一般參考。隨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定的《微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和WHO頒布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基本沿用了此種模式。

2.2 級別劃分

由于病原微生物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感染方式對健康人體造成切實的或潛在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微生物的致病性、感染與傳染的嚴重程度、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有無將其生物危害分為1—4級。我國制定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4989-2004),則根據實驗室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分為4個級別(危害程度由低至高),為確保操作人員、周圍環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從事上述生物危害病原體檢驗或研究的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防護也分1—4級,簡稱為BSL 1—4(Biosafety level ,BSL)級,實行分級管理[6]。

3 生物安全2級實驗室要求[7—8]

3.1 實驗室建設和設施

實驗室的建設和設計應著重考慮生物安全防護問題,確保實驗人員和環境的安全,同時保護實驗對象不被污染。例如,從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工作時氣溶膠形成的問題;節肢動物或嚙齒動物橫行造成的環境污染;實驗室人員進出、樣本檢驗、有毒試劑使用等工作流程問題。應從功能上劃分清潔區和污染區,實驗工作區域、休息場所、樣本接收及處理、生物廢棄物的處置、安放實驗設備和耗材的地方均應清楚地加以區分。

實驗室的墻、天花板、地面應光滑,易于清洗,防液體滲漏,抗化學腐蝕、可消毒,地面應防滑;工作臺面應耐酸堿、有機溶劑腐蝕,耐中等以上的溫度,防液體滲透,可消毒。實驗室出門處應有洗手池,水龍頭開關應設計成用肘部或腳操作,有緊急噴淋設備和洗眼裝置,以保證緊急情況發生時可以立即處理。應有專門的污水排放管道,污水排放前應作消毒處理。實驗室應考慮提供不循環的向內氣流,如不能,則應考慮開窗,這時應安裝防節肢動物出入的紗窗。實驗室的同一樓中應有高壓滅菌器、滅火器、可靠的供電系統和緊急情況下方便疏散的照明燈。在工作場所之外提供實驗人員攝食和休息的地方,提供放置工作人員外衣或生活物品的設施等。

3.2 樣本運送

應按照有關病原微生物或樣本規范運送的要求,將樣本放在可靠、安全、經檢測合格的容器中運輸,嚴防對人員、環境的污染。

3.3 實驗操作

所有的實驗操作應降低氣溶膠或泡沫的生成,操作應在二級生物安全柜內完成。感染性材料的離心操作應使用安全的離心杯,或密封的離心機轉子,在生物安全柜中開啟或封閉感染性材料。禁止用嘴吸取液體。盡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發生液體濺出、溢出等事故時應立即向實驗室負責人報告,及時處理并有相關記錄備案。

3.4 個人防護

應根據操作需要穿工作服(或防護服),離開實驗室時應脫去工作服并留在實驗室內,限制在實驗室以外的場所穿工作服。接觸感染性物質的操作,應戴防護手套,操作完畢或離開實驗室,接觸干凈區域前應摘手套,防止污染其他表面或環境。應穿防護鞋(套),在特定區域操作時應穿特殊的鞋。當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而必須采取外部操作時,應戴口罩、護目鏡、面罩或其他個體呼吸防護用品、防濺出的保護裝置,保護臉部皮膚和黏膜,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3.5 生物廢棄物處置

生物廢棄物是指經實驗分析后被丟棄的含有已知或未知微生物的材料,廢棄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環節[9]。實驗樣本在處理和進行實驗時產生的廢棄物如吸頭、離心管、平皿等應放入適當的容器或防漏的高壓袋內,實驗結束后立即就地高壓滅菌。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性液體物質、廢棄的液體標本、培養物等應放在盛有消毒液的防滲漏的專用容器中并及時加蓋。實驗中使用的銳器如針頭、注射器、玻璃器具等應放入專用的堅固容器,加蓋。高壓滅菌器應規范操作,保證滅菌效果。

4 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簡介[10]

4.1制訂嚴格的實驗室操作和技術規程

要求實驗人員應在處理致病性和致死性病原方面受過專業訓練,并有監督機制。實驗室人員工作時必須穿戴隔離服,所有與生物病原等操作有關的步驟,都應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止裝置內進行。

4.2 一級屏障

安裝包括系列生物安全柜、各種密閉容器和其他為了消除或減少暴露于有害生物材料設計的工程控制設施等一級屏障。

4.3 實驗室建筑設計符合二級屏障的標準主要用于防止感染性微生物逸出進入環境,避免相鄰區域的工作人員和環境暴露于可能的感染性氣溶膠之中。實驗室工作區和公共通道分開,使用消毒設備和洗手裝置;實驗室工作區是一個完全密閉的空間,實驗室只設置密封結構的觀察窗。整個實驗室空氣成負壓狀態;實驗室的進風要經初、中、高效三級過濾,以清除或殺滅含有的病原體[11],室內空氣外排必須經過特殊裝置過濾,百分之百地殺滅可能存在的各種病原體。所有物品必須要經過高溫、高壓的無害化處理才能帶出實驗室,以確保外部環境的安全[12、13]。

5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7、8]

5.1 組織與人員職責

成立生物安全委員會,對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參觀者的生物安全負責。制訂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計劃,保證計劃的貫徹實施并進行安全檢查。實驗室應任命協助管理層工作的生物安全員,生物安全員負責提交生物安全計劃和培訓計劃,對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提出建議和指導,對微生物的危害性作評估,監督操作過程中的生物安全,及時發現隱患,提出解決方案。

5.2 生物安全手冊編寫生物安全手冊且方便員工獲取、閱讀并遵照執行。內容可包括:① 評估實驗中接觸的微生物的危害級別;② 標準或特殊安全操作規程;③ 個人防護要求;④ 意外發生時應急處理程序;⑤ 生物廢棄物處置;⑥ 實驗設備安全消毒程序;⑦ 內務管理制度;⑧ 員工培訓方法與記錄。

5.3 內務制度在實驗室入口明顯位置張貼生物危害標志并表明實驗室生物安全級別,出口處應有發光指示標志。保證工作區域整潔有序。非實驗有關人員、外來參觀、進修人員未經允許不得進入實驗室。實驗室內禁止吸煙、攝食、飲水或其他與實驗無關的活動,實驗設備維護或運出修理前進行消毒。

5.4事故處理制訂報告危險隱患或事故發生的程序。所有報告以文件形式保存,對事故原因、經過、處理及預防作詳細說明。

5.5安全培訓實驗室專業技術人員必須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微生物的種類與危害級別,自愿從事實驗室工作,接受安全教育,遵守生物安全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為防止出現差錯、事故,避免操作人員獲得實驗室感染,必須經常地對所有員工進行生物安全培訓,保證每個人有好的微生物操作技術,有識別和控制生物危害因子的能力,掌握接觸病原微生物后預防感染的方法。新進人員工作前應熟悉操作規程和個人防護知識,通過崗位培訓考核后方可獨立工作。

5.6健康檢查操作人員應定期作健康檢查,從而監測實驗感染所得的疾病。操作人員就職前進行體檢,在健康時,采集血液并按規定儲存,提供有效的主動或被動免疫,對孕婦等易感者免于接觸或從事高度生物危險性操作作出規定,實驗室發生事故或員工生病時應立即報告,對實驗室獲得性感染的個人作早期檢查。需要時應向每個人提供醫學評價、疾病監測和治療,有關記錄應存檔。

6 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現狀和對策

隨著國家對實驗室的認可和論證工作的全面展開,我國已經出臺了《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筑技術規范》、《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的實驗室安全的標準法律法規,從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儀器設備、實驗室清潔和消毒、廢棄物處置等方面管理入手,使得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強化和規范。然而,由于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廣,相關職能部門多,相關人員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意識和自覺性還有待強化,目前在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隱患。主要存在有關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實,對相關人員的安全防護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的培訓亟待加強,安全設施需要完備等缺陷[14]。另外,一些臨床門診實驗室和非醫療系統實驗室在生物安全建設和管理方面既缺少有效的防護設施,也缺少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是生物安全防護比較薄弱的領域,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基于上述現狀,在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上應進一步理順管理體系,明確有關部門職能,形成有關部門各司其職、有機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大對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全面加強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設;加強生物實驗室建筑設計與施工的規范管理;加強生物安全知識的傳貫徹力度等措施。只有采取多管齊下的對策,才能盡快將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納入標準化和規范化科學管理的渠道,才能充分發揮生物安全實驗室的作用,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

7 工作體會

實驗室生物安全不是新出現的學科。自人類開始有醫療行為時就存在有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問題。當一個生物樣品從人體采集后,進行樣品運送到實驗檢測,以及剩余樣品的處置,直至檢驗報告發出這一連續過程中,始終貫穿實驗室生物安全。

實驗室生物安全以往我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際工作中談及的很少。自200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生了SARS病毒實驗室感染事件后,引起了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陸續出臺了有關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規及規范管理性文件,將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納入規范管理體系。

實驗室生物安全作為體系管理,必將會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來系統管理,這樣就會使原來一些不規范的操作受到約束。為此,每個工作人員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原有的不規范的行為要干預,錯誤的陋習要改變,盡可能將對人員、環境的生物污染控制到最低。當然也要注意,不要因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而超越了實際工作現狀,影響正常的臨床診斷、疾病控制、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同時,必須考慮到實驗室生物安全是有共性,亦有個性,要針對不同的實驗對象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建議在??茖W校中,開設實驗室生物安全課目,應該讓??茖W生在接觸專業前,就有實驗室生物安全這一完整概念。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生物制藥論文范文第3篇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作為一門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生物實驗對于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整體看來,素質教育的改革,生物實驗教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教學器材更齊全,教師整體素質也有所提高,這使得生物教學活動開展得更廣泛與充分。 但是當前農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仍存在著一些客觀和主觀問題,制約著實驗教學的進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實驗器材不足。由于學校經費的制約,實驗投入不足,個別實驗開不起來。而且很多學校 的實驗設備雖然齊全,但是正真投入使用卻很少。其次是師資投入不足,目前很多學校沒有專門的生物實驗教師,每當做實驗時需要生物任課教師自己準備幾個班級的實驗,使得準備工作量非常大,導致有些教師盡量少做試驗甚至不做實驗,而是講解實驗、背誦實驗,應付考試的需要。 由于經費和師資投入的不足,導致實驗管理存在較多的漏洞,許多鄉鎮學校缺乏合格的實驗管理人員,造成儀器的完好率、利用率下降,直接影響了實驗教學的進行。同時由于師資不足,實驗教學無計劃性。而生物實驗有好多材料需要提前或者當時備好,也導致有些實驗不能按期進行。即使學生參與實際的實驗教學中,也體現出一些問題。

利用實驗情境進行教學,更適合采用合作學習、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使得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得到發展,為達成生物學教學的總體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在生物教學中更好地發揮生物實驗 的功能呢?筆者認為主要要做好以下兩方面。

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化學實驗知識、技能,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那么,在實驗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能力呢?簡單地說,教師可通過生物實驗把抽象的知識變成具體的東西,使學生不僅能獲取多方面知識,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利用趣味性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注意能力

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或投影演示實驗,培養觀察能力 。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有些演示實驗的現象是不易觀察,教師可借助模擬或投影演示實驗,放大實驗現象,使每個學生都能近距離觀察實驗。 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生物是以實驗為手段來研究生命現象很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學生在觀察實驗時,教師在實驗前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么,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實踐證明,借助模擬或白板演示實驗,能強化實驗演示效果和實驗的直觀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運用邊教邊學的形式,精心組織學生實驗,培養動手能力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學生實驗就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加深和擴大他們所學得的理論知識。因此,對學生實驗,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組織好每一次的學生實驗,對每一課題實驗要做到實驗目的明確,要求具體,計劃周密,要使學生學會。通過以上的實驗的改進,觀察的實驗的現象明顯,使學生掌握了實驗要領,培養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三)布置生物實驗習題,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創新能力

除了課本中的實驗習題可供選擇使用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安排適當的實驗習題。學生通過借助實驗研究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將進一步掌握理解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同時,在實驗設計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四)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開放實驗室,培養創造能力

生物課外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和訪問、觀看有關電教片;開展專題調查研究。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條件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組織和開展各種課外活動,開放實驗室。如家庭小實驗,學生做實驗時,他們會積極動腦思考,聯想過去學得的知識,根據實驗原理,設計優良的實驗方案,達到實驗成功的目的。

二、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研究實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指導學生研究實驗,啟發思維,就會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思維能力。

首先,指導學生研究實驗,培養學生歸納分析推理能力 ,并指導學生對實驗誤差的研究,培養學生思維嚴謹習慣 。 在學生做實驗時,往往會出現實驗結果的較大誤差。對實驗誤差的分析,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以便學生能及時找出產生誤差的原因,并使學生在尋找產生誤差原因的過程中增強對實驗操作規范化重要性的認識。經過實驗過程的逐個分析,找出產生誤差的真正原因。這樣能逐漸養成學生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其次,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就是要求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設計制訂出解答問題的實驗方案,并進行獨立的實驗操作。這類實驗,能力要求高,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科學態度和方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布置任務后,要先指導學生弄清實驗要求,查閱有關材料,復習有關知識。教師在審閱設計方案時,應糾正其中錯誤,指出缺點,選出幾種簡易、效果好又安全的實驗方案進行典型介紹。在學生進行獨立操作時,教師也應認真指導。并且積極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就地取材,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多方面開展有有效的生物實驗室,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有所收獲。

綜上所述,從學生學習和教師指導的角度來闡述了實驗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充分發揮實驗的功能。其實在每種能力的培養中,教師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盡可能給學生創造實驗條件,做好指導,讓學生在較好的學習環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識,培養形成更多的能力,使得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在實踐教學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是每個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生物制藥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高中階段生物學科教學中,生物理論知識較多,并且課程緊、任務重,而中學生理解大量的抽象生物學知識較為困難。將鄉土生物資源引入生物課堂能有效契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介紹鄉土生物資源的概念和特點,探討其理論基礎,闡明鄉土生物資源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提出鄉土生物資源開展高中生物教學的設計原則。對高中開展鄉土生物資源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 鍵 詞] 鄉土生物資源;高中生物學教學;理論基礎;設計原則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新的課改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挖掘和利用課程資源[1]。鄉土生物資源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作為一種高效便利的教學媒介,具有方便收集、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優點,能夠從學生的現有認知角度出發,將學生現有知識與教學內容中的生物學知識巧妙結合,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同時,通過對鄉土生物資源的學習,也能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形成對家鄉、對大自然的認同感,引導高中生思考人口情況、生態系統、民族風情、書本知識之間的關系,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提升自身人文、生物學素養。

一、鄉土生物資源教學的概念和特點

(一)鄉土生物資源教學概念

鄉土生物資源是指就生物教學而言,本土的可供教學的教育資源,具有便捷性、形象生動等特點,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知識、能力、情感三維角度使學生得到提升。鄉土生物資源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當地的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鄉土生物資源教學就是利用鄉土生物資源的形象性、歷史性、現實性來與教學內容實現契合,是通往教學內容的橋梁[2]。

(二)鄉土生物資源特點

“鄉土”即“家鄉、故鄉”,是本鄉本土的意思。一般是指鄉鎮一級較小的單位,是在人類文明的長期演變過程中對家鄉的籠統稱呼[3]。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形象生動,例如在講授“單倍體與多倍體”時,可以以當地盛產的無籽西瓜為例,說明三倍體無籽西瓜的產生原理[4]。(2)便捷、易于獲得,鄉土生物教學資源成本低,便捷易獲得是其基本要求,例如村莊的田野、農貿市場、當地公園、名勝古跡都是鄉土生物資源采集的地點。(3)與教學內容有高度契合性,這里所指的鄉土生物資源主要用于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鄉土生物資源都可以直接用于提高教學效率,而應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加工,才能進一步用于高中生物課堂[5]。

二、進行鄉土生物資源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哲學人類學理論

哲學人類學以心理學為基礎,從哲學角度對文化人類學演繹和歸納,提倡從人與文化的關系把哲學現象的方法和實驗方法結合運用。狹義的哲學人類學理論認為經濟、情感、個性、心理等文化領域本質意義都是某種具有普遍的人類學意義的個性心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人的需要為依據,并且結合客觀實際,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文化領域。

(二)“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在我國最先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在選擇性地吸納和改造杜威的教育思想后,結合了中國的教育國情,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觀點。強調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個人勞動、個人生活本質上是相聯系的,都要求手腦并用、勞力勞心,反對教育與生活的脫節,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質疑精神[6]。

(三)學校特色文化建構理論

學校的本質是傳播文化的場所,而學校區別于其他公共場所的特點在于其文化性。學校并不僅僅是一種客觀實在,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它充滿感召力和渲染力。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師生共同價值取向、觀念、作風的積淀,是一個學校的精神力量和血脈延續。所以,想要提升課堂效率,提高育人質量,實現教育資源多元化和教育現代化,因地制宜構建學校的特色文化尤為重要。

(四)后現代主義理論

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一脈相承,有著許多共性,但是對現代主義中忽視人的主體性、忽視人的感官豐富度方面持否定態度。在現代主義的部分基礎上,對西方傳統哲學進行了批判和繼承,進一步發揚了其中的許多觀點,例如本質主義、基礎主義等[7]。

三、鄉土生物資源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校內綠化程度較高,花草樹木種類、數目繁多,為開展校內鄉土生物資源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教師應首先熟悉并認識這些鄉土生物資源,做到充分有效的備課,并積極構思如何將這些校內的鄉土生物資源與生物教學有效契合,以便在實際教學中自然地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例如在學習到生態、植物的有關章節,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認識花草等植物,結合課本知識對其根、莖、葉、果實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生物學素養[8]。例如在實驗《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中要用到的實驗材料——天竺葵,很多地方缺乏這種材料,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走進當地的自然環境尋找合適的鄉土生物資源進行代替,使教學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吸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二)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生物教材中“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這一節為例,高中生課程緊、任務重,經常會出現膳食不均衡、不吃早餐、偏食等情況。我們可以適當地帶領學生進入農貿市場、鄉村莊園,對鄉土食品進行深入學習,從知識和情感兩方面來同時改變學生的飲食習慣。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學生對鄉土、對大自然的熱愛,改善了學生的營養狀況。

(三)打造學生模擬情境的高效生物課堂,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高中生的思維正處于從感性到理性過渡的階段,對他們而言,感性、形象、生動的內容更加易于接受,高中生物內容中存在相當一部分抽象、邏輯性較強的知識點,學生在學習時較為困難。這時就可以適當使用鄉土生物教學的方法,將學生平時所熟悉的感性知識轉化為課堂、教材內容。例如在講授“認識生物的多樣性”這一知識點時,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介紹,分別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這三個概念跨度較大,難理解,這時可用鄉土生物資源進行舉例教學,將學生對鄉土生物資源的認識轉化為對基礎概念的理解。同時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學科,所有的理論知識都建立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之上。這就決定了生物學教育并不是能夠僅僅在教室中進行,除了實驗室之外,教師還應將學生帶到室外、帶到大自然之中,在當地的自然環境之下,學生更有機會接觸到鄉土生物資源[9]。這也為教師進行鄉土生物資源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鄉土生物資源作為高中生物教學媒介的設計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鄉土生物資源選材和形式的多樣,為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資源使用的單一性,可以結合學生特點選擇多樣化的鄉土生物資源進行教學,在選擇上有較大的空間。(2)空間上的開放性,鄉土生物資源教學不局限于教室,生物學課堂同樣可以延伸到大自然之中,通過拓寬課堂的空間范圍,能夠引領學生自覺地走出教室,走進新的課堂,同時也促進他們培養出新的學習方式并將所學內容重新應用到自然、社會中。

(二)高效性原則

同樣體現在兩個方面:(1)反饋效果的高效性,高中生課程安排緊,學習強度高,成績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所以鄉土生物資源教學最主要的效果應該體現在學生的成績上。此外,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自學能力、動手能力、生物學素養也應該得到顯著提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鄉土情結、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將得到升華。(2)操作過程的高效性,鄉土生物資源教學不是一紙空談,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得到實施,要求教學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時也要避免精力、時間上的浪費[10]。

(三)科學性原則

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生物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鄉土生物資源教學應充分遵循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在堅實理論依據的基礎上,依照學生特點、循序漸進選擇各個層次不同的鄉土生物資源作為教學媒介。同時合理區分主次內容,適當安排教學容量,以基本教學內容為根本并注重鄉土教學內容的取舍,不能囫圇吞棗或是主次不分[11]。

參考文獻:

[1]汪家瑞.挖掘生物課程資源,讓生物教學提效[J].學園, 2013(28):140.

[2]鄒國玲.淺談新課改形勢下倡導的高中生物學習方式[J].教育,2016(2):89.

[3]潘曉雙.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6.

[4]孫少莉.重視鄉土生物,用好本地資源:以泉州和北師大版生物教材為例[J].高中教學參考,2009(35):126-127.

[5]武曉華.利用鄉土生物資源,有效提高課堂效率[J].學周刊,2018(15):109-110.

[6]Yun-Fei Q U, Sheng Y M. The Promin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Biolog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J].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2013(12):169-171.

[7]張罡.初、高中生物概念銜接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研究與評論(高中教育教學),2014(10):34-39.

[8]Mascietaylor C G, Karim R, Karim E, et al.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improving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about intestinal parasites in rural Bangladesh[J]. Economics & Human Biology, 2003(3):321-330.

[9]章蘭芬.陜北鄉土生物資源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2016(12):6-7.

[10]演生成,宋浩銀,劉建國.陜北鄉土生物資源與高中生物課程教學開發整合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3):68-70.

[11]田曉敏.鄉土文化微課引入高中課堂教學的優勢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7(6):49.

生物制藥論文范文第5篇

(蚌埠醫學院 1.生物科學系生物技術教研室;2.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400)

摘要:為培養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生物信息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軟件的應用能力,結合近年該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不斷探索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實踐能力培養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使學生在生物大數據時代,具備初步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生物信息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教學模式改革

一、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的必要性

生物信息學學科發展迅速,不斷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而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主要從事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發和技術,涉及生物、醫藥、食品、環境、農業等領域。掌握生物信息學這門工具,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途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醫學院校部分專業(如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開設生物信息學必選課程具有重要意義。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陳舊和教學資源缺乏。我國高等院校開設生物信息學時間相對較晚,在教材選擇中首先調研了其他院校和目前出版的教材內容情況。發現大部分生物信息學教材都包括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質)的信息資源,基因組分析信息資源,數據庫搜索軟件,核酸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對等軟件的核心內容,除了共性的章節外,不同的教材內容和重點各不相同。但是生物信息學發展迅速,除了基礎內容外,大部分內容都在快速地更新,比如引物設計軟件的使用等。而目前,生物信息學教學資源較匱乏,完善的生物信息學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和習題等教學資源稀少。

2.課程內容與教學課時不匹配,教學進程安排不夠合理。首先,由于生物信息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生物信息學課程學習前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生命科學相關知識背景,如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等,深刻理解一些生物學基本概念,如基因序列、蛋白質序列、非編碼區、啟動子等,并初步了解一些重要的生物學數據庫。因此,講解透徹該門課程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花費一定的時間介紹相關背景知識。然而由于醫學院校學生課程門類眾多,客觀條件決定無法為生物信息學安排足夠多的課時。目前我校教學大綱規定的授課僅為20學時,學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就顯得非常突出。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下灌輸大量內容,因此無法深入講解每個章節的內容,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了教學質量。

其次,教學進程安排不夠合理。以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為例,本科二年級第一學期學習生物信息學課程。此階段學生雖然學習了一年多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但是專業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同時實驗設計等相關實踐較少,缺乏對實驗細節的理解與實驗設計的整體把握。而生物信息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所以有必要在生物信息學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實驗設計的理念,課程學習中靈活運用專業基礎知識,達到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與生物信息學的知識與不脫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3.教學模式單一,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對于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本課程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如何在現有數據庫中查找想要的信息,如何通過在線程序或利用現有的分析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解決生物學問題。學生需要通過親身實踐,才能熟練掌握生物信息學的數據庫、分析方法、軟件。但是很多醫學院校教學條件有限,沒有相應的計算機實訓室,配套軟件也相對匱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課件照本宣科,并不能結合具體實例邊講解邊示范操作,同時,多數高校開設的生物信息學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教學課時。然而,生物信息學的學習,如數據庫的檢索與使用、序列比對分析軟件的應用、引物設計軟件的應用等都需要學生在實踐課中進行驗證或操作,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脫節嚴重,從而影響了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生物信息學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1.修改理論教學大綱,精選教學內容。由于生物信息學內容繁多,應針對不同專業特點精心挑選授課內容,在有限的課時中讓學生學到最基本且重要的生物信息學理論知識。目前我們選用的是浙江大學出版社第一版的生物信息學,結合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特點,本教學團隊編寫了教學大綱,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更新和優化,將重點集中于應用性較強的生物信息學實踐分析技能和離線單機版生物信息學軟件的使用上,具體內容包括核酸及蛋白序列數據庫、序列的相似性搜索、序列比對、系統進化樹的構建以及蛋白質的結構與預測和引物設計等基本內容。同時考慮生物信息學學科的前沿性和交叉性,我們又增加了蛋白質組學和非編碼RNA,基因芯片、qPCR、深度測序等操作原理及流程預測等內容。為了適應生物信息學快速發展的要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推薦了包括DavidW .Mount編寫的《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李霞主編的生物信息學等幾種不同類型的參考教材供同學課外閱讀。

2.創新教學方式,推行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生物信息學的課程學習和軟件使用與網絡的使用緊密相關,一方面,為克服學生多,無法使每位學生實時進行電腦操作的弊端,我們利用能夠接收無線網絡信號的設備,實現上課時教室內有網絡,這樣在授課過程中就可以實時在線帶領學生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如數據庫查詢、序列提交過程、蛋白質結構域分析、蛋白理化性質及結構預測等重要內容,通過實時演示連貫教學內容,讓學生得到了更加直觀的實踐體驗,加深了對各種分析方法的學習和理解[1]。另一方面,由于課程學時(僅20學時)的限制,學生們不可能完全依賴課堂時間很好的掌握該課程,除了采取集中授課方式之外,本團隊利用搭建的“分子生物學”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網絡平臺,開辟了“生物信息學”專欄,提供相關文獻、相關分析軟件及其使用步驟等信息;并聘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組織相關領域青年教師開展專題研討等形式,從而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3.緊密聯系科研,開展基于實踐的問題式教學。針對生物信息學課程的特點,打破應試考核方式,本教學團隊注重理論結合實踐的問題式教學方式引導。一方面,各專業課程中增加實踐教學課程比例,根據生命科學的發展,不斷充實實踐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從而將生物信息學技術滲入日常教學環節中;另一方面,面向全校招募相關領域青年教師,鼓勵并指導學生參與青年教師科研項目,并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科研項目。目前創新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全面覆蓋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全體學生,學生在解決科研問題時逐步學會運用生物信息學知識,如文獻查閱、目的基因序列的獲取、基因序列的分析方法等,提高了學生生物信息學知識和技術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理解力。

四、結語

生物信息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和載體[2],針對生物信息學課程的特點,醫學院校生物信息課程的改革可進一步加強理論教學的系統性、規范性和針對性,提高學生對生物信息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在課程體系建設基礎上,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醫學特色,培養適用于現代精準醫療的創新型生物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敏,趙杏利,范丙友,等.生物信息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6,(48):140-141.

[2]馬軍,林熾賢,李麒麟.生物信息學在高校生物科學專業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3,(3):125-126.

上一篇:生物信息學論文下一篇:生物技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