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舞蹈生畢業總結范文

2023-07-19

舞蹈生畢業總結范文第1篇

摘 要:職業教育是我國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一部分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態度不好的學生無法適應普高的學習而進入職高或其他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可是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盡可能地提高職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成為困擾職高教師的一個需要長期面臨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教學要把40分鐘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和態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自主構建知識,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合作;引導;自主學習;分層;學生主體

一、研究背景

1.職高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分析

從事職高的數學教學也有十多年了,總的感覺是不但職高學生數學難學,而且教師的教學也不容易,造成學生對數學產生畏難和厭學情緒有多種因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學生本身的原因??梢詮囊韵滤膫€方面來分析:

(1)職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缺失,成為難以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因

學習的主動性是直接推動人學習的內部動因。它與學習效果緊密相連,互為因果,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同則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它既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變量,又是制約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在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厭學的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都比較低下,這一情況說明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不強,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

(2)職高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成為制約學生學習數學的智力因素

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好一門課程的保證,特別是數學這一門學科更是如此;許多學生在初中甚至小學就對數學有畏難心

理,怕學數學,特別是女生,部分學生甚至只有小學數學的水平,如何去學習更深層次的數學呢?我們知道知識的連貫性決定了它的學習是日積月累的,所以造成職高部分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厭學情緒的癥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礎知識。

(3)職高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成為阻礙學生學習數學的非智力因素

有些職高的學生其實智力和普高學生沒有什么不同,有的甚至還很聰明,但他們的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學習習慣不好,有的學生學習拖拉,有的學生學習獨立性不強,還有的學生比較懶散等,這些都是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不良學習習慣。

(4)職高學生家庭教育的不當以及周圍的不良環境,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職業學校的教育始終與社會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家庭及周圍社區一些不良的風氣給學校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嚴重地干擾著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另外,大學生就業率低,“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也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學生難教”是目前職業學校教育中都面臨的實際問題。

2.職高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學科教學特點的不當處理,使學科教學缺乏生氣

由于學科的特點所決定,數學課的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缺乏生動,再則它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性大都容不得半點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師在上課時,一般都顯得墨守成規,如果稍微處理不當,課堂就會缺乏生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數學課枯燥無味,高深莫測,在心理上產生畏難情緒,直至厭學。從調查的結果表明,對數學學習存在畏難心理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66%,所以這對教師如何讓學生學習數學不再那么望而生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使部分中職學生難以招架

對于大部分中職學生來說接受中職教育就是為將來的就業做準備,所以數學在部分學生的眼里成為一門可學可不學的科目,

從而學習積極性不高,雖然數學在職高的重要性不如普高,但數學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還是比較重的,在教學內容多、時間緊、學生基礎差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與學生的不情愿學習形成了尖銳的矛盾,而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這種“填鴨式”的“你教我學”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現狀產生了矛盾,因此教師很難把學生從教育客體轉變為教育主體來教學,沒有把握“主導”與“主體”的關系,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某些學生在學習上囫圇吞棗,消化不良,從而增加學習困難,厭學情緒就自然產生。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來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合理利用教材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

(3)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如果不當,可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職高學生自我主體意識的日益覺醒和強化,是現在的中學生思想變化的主要趨向,他們具有強烈的平等、自主交往的意識,雖然他們的這種主體意識還不是良好的主體精神,經常出現不符合課堂需要的音符,但他們并不喜歡來自教師或家長對其活動方式的干預,反而特別重視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因此在教學中,不恰當的批評有時給某些學生產生對學科教師的反感,隨之產生逆反心理而厭學。

二、“學為主,教為輔”教學法的內涵界定

“學為主,教為輔”的教學方法就是把學生視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為主,占用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教師為了學生的學,只占用課堂的絕少部分時間,它通過目標導向、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學習能力,體驗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人格和諧發展?!敖虨檩o”不是淡化教師的主導地位,而是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凸顯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內部,內因起著關鍵作用。這就需要學生自身不斷地積極努力,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學習中的一系列矛盾,促使學習朝著預期的目標發展和變化?!皩W為主,教為輔”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的客觀規律:學習不是被動的行為。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這就違背了學習的客觀規律,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完全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力。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促使學生最佳的學習。這樣一來,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要

研究學習的規律,了解學生的情況,充分調動和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

三、“學為主,教為輔”教學法的方法與途徑

1.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1)變“教師講授為主”為“教師引導為主”

傳統的數學課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的主動性缺失,這對基礎不好、學習興趣不高的職高學生無疑是難以接受的,所以導致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習效果不佳。所以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是以一名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的,教師講得少,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樂于參與學習,鼓勵學生遇到困難力爭自己克服。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但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也時時關注著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并讓有差異的學生去意識、去發現自己的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有事做,學生在親自參與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中,經歷了一個實踐與創新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使每位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不但發展了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整節課中,教師只需要精心地組織和點撥,使學生一次又一次地“發現”新的知識,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學得興趣盎然。由于教師少教,學生反而可以多學。教師本著尊重學生的人格,相信學生的能力這一信念,放手讓學生去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探討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在體驗中提升,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與交流,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感受,而不是直接傳授給學生知識,做到了“授之以漁”。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激勵學生自己去做數學。在數學中,人人都可能發現問題,產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各個教學目標互相結合、互補互利,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比如,職高數學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這一內容的學習對職高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在學完以后還是不能或不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主要原因是傳統的上課方法是教師教給他們解題的方法,他們只是被動的學習,接受能力強,基礎較好的學生學習當然沒多少問題,但對基礎本來就薄弱或沒有興趣的學生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對基本的一元二次方程都解不好,一元二次函數也不理解,如何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但如果采取教師導學的形式,給學生提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把學習目標分割成幾個小任務:(1)回顧一元二次函數圖象的畫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方法;(2)找到一元二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間的關系;(3)結合一元二次函數圖象找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4)歸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這樣學生就可以有目的地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自主學習,小組之間互相探討,共同學習,教師可以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幫助學有困難的學生答疑解惑,落實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每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動起來,課堂氣氛也活躍。

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要相信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這種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們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學習的主動權才真正屬于學生。

(2)變“研究教材教法為主”為“研究學生學法為主”

隨著職教的發展,職教教材率先進行改革,采用新體系,引進新符號、新內容。它對傳統內容進行了精選,在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補,盡可能地考慮了各專業各大類的通用性和非凡性的要求。我們都知道數學知識是前后連貫性很強的一個知識系統,任何一個知識的漏缺,都會給以后課程的學習帶來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研究高中的教材教法的同時,還要研究從初中升入職高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狀況,善于做好查缺補漏的工作,

以縮短初中與職高數學知識跨度的距離,幫助學生順利進入職高數學的學習。

初中與職高數學教材內容有許多知識需要做好銜接工作,如:命題;函數的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數與銳角的三角函數;立體幾何中線線、線面、面面平行和垂直與平面幾何中的線線平行和垂直;二面角和平面幾何中的角;解析幾何中的直線方程與代數中的一次函數;拋物線和二次函數……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內容,有的是初中的舊知識。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對初中有關知識的復習,而且更應注重講清新舊知識的區別與聯系,適時滲透轉化和類比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剛開始要適當放慢教學進度,通過聯想對比,回顧初中知識,明確概念的內在聯系、知識的銜接,使學習逐步深入,適應職高數學教學的節奏。

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根據學生水平、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創設一種現實的、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數學現實情境,提供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而數學教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基于此。而教師注重創設情境、以生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合作交流、主動探究的欲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是較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3)變“統一教學為主”為“分層教學為主”

由于職業學校的學生教學基礎差異比較大,若在教學中對學生發出同一號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消,因此在教學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層次教學,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授課過程中有“難、中、易”層次的問題,提問時,基礎題鼓勵學困生作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對學困生的答案可給予評價;中等題中等生作答,優等生補充完善,教師作出評價后,讓學困生再回答;難題讓學生思考,再讓優等生回答。這樣全班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各抒己見,互相啟發,相互補充,達到相互推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數學的愛好。在授課時,從中等生、學困生都能接受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

如,在講“等差數列”時,前20分鐘把全班分為三組,對基礎好的學生實施自學,對中等生實施自學指導法,對學困生實施講解法,后20分鐘教師集中解答疑難,這樣三級學生都有能達到各自學習的目標。在布置作業時,設計分層次的題目。對于全班布置必須把握的基本題,又布置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選做題。中下層學生會做課本例題和練習上的基本類型的題目,優等生除做課本題目外,還可以加做練習冊和教師特編的思考題。也可以就一個問題,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要求的作業。

在分層教學中,針對學生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輔導方式,有的采取啟發式,有的采取指導式,有的個別輔導,讓他們在較短時間內把握基礎知識,如對學困生出現基礎性的問題,應幫助其復習學過的舊知識,舉淺顯易懂的例子,使舊知識能夠自然向新知識過渡。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素質,以把握的數學知識為基礎,給予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介紹有效的學習經驗,讓學生會思考,善于思考,養成自學習慣,培養自學能力。

(4)變“單一媒體教學為主”為“多種教學媒體為主”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教育的一個新視點、新窗口。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利用計算機的人機交互作用以及融聲、圖、文字于一體的認知環境的優勢,使電腦、網絡技術成為學習手段之一。而且這種學習方式必將演變成為學生學習方式的主流,學生可以自己通過各種網絡獲得信息進行思考,同時,轉變了課堂中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更好的發揮。

如,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這一堂課時,借助幾何畫板,通過點M在y=2x和y=■x圖象上的運動,并同時顯示點M的坐標,使學生認識并理解指數函數的單調性,又通過動畫使學生感受到指數函數圖象隨著底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性及底數互為倒數的兩個指數函數圖象的對稱性。這樣本來單調枯燥無味的點、曲線在數學課上跳起舞蹈,一改古板的數學教學模式,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非常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變“終結性評價為主”為“形成性評價為主”

我們原來教學比較關注多的是最后的總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當中的發展狀態很少關注。這種評價過分強化了考試分數的作用,可是考試分數不能對學生的情感及行為能力進行評價。這給學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由于終結性評價的片面性,不但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信心,也遏制了教師對數學教學進行改革與探索的積極性。終結性評價方式不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評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同時也不利于英語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而形成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的特點是要考慮它的過程性、階段性和它關注學生學習的發展狀態,要特別強調在學習過程當中對學生的一種激勵作用;形成性評價應與教學過程緊密相連接,是一個多維度的、多方式的、多主體的豐富多彩的過程。

比如,在數學課堂上,我們可以采取數學課堂量化考核,分為四個方面:

①課堂小組得分

每節課以小組或以男女生為單位進行紀律評比,根據教學內容在黑板上設置一個評價表。因為職高學生在初中或小學的學習習慣不夠好,自我約束力也不夠強,上課打瞌睡,開小差,講小話經常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影響學習效果,所以采取紀律評比可以對少數學生有制約,而且全班學生監督,這樣可以培養大家的集體意識和榮辱感,有助于班級的構建。

②課堂個人得分

如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給予加分,并對那些舉手多次但沒被點名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也給予適當的加分,這樣可以保持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還可以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提簡單的問題,讓他們也參與到課堂中來,感受學習的樂趣。

③作業完成情況得分

對學生的作業從完成情況和完成的質量上給予評價,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缺交作業或作業馬虎的情況。

④小測驗情況得分

這些得分用蓋章的形式記在每個學生的書上,上哪一課就蓋在哪一頁上,使學生對每次的考試都能夠重視起來。

最后根據以上綜合得分情況,每個班每個月評選出一位“本月數學之星”,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打電話給家長進行表揚

和鼓勵。

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1)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

傳統的教學是講授幾乎占據全部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只管講,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育家陶行知為此曾指出:“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學生學的事情,都被教的事情給打消掉了,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說起實在來,卻又不像學校。這都是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把教和學分離了?!睘楦淖冞@種狀況,他提出“教學合一”的教育理念,并進行研究與實踐。因為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培養人”“以人的發展為本”這樣一個高度,視數學教學為人的發展的一種方式,學生的主動學習是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應用數學的必然方式,學生只有通過主動學習才能既提高數學素質,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養成創造性人格。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從思想上變“被動接受”為“自主學習”了。

(2)變“掌握知識”為“應用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數學本身不是數學符號,它有豐富的內涵,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也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但數學應用意識的失落是我國數學教育的一個嚴重問題,課堂上不講數學的實際來源和具體應用,“掐頭去尾燒中段”的現象還是比比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如果數學教學仍舊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如,在教學完“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知識后,我有意識地安排簡單銀行存款單利和復利的計算,再比如,教學“數據收集與分析”時,讓學生統計學校各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收集學生零用錢的花費狀況等,在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

也學會了調查,真可謂一舉多得。從零用錢的使用情況讓學生增長了節約的意識。經常這樣的訓練,不僅讓學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識,還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

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變“掌握知識”為“應用知識”。

(3)變“單一學習”為“合作學習”

傳統意義上的數學教學,強調的是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教師的主導,課堂教學方式基本上是灌輸式的講授法,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聽講、模仿、記憶、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因此,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枯燥無味,對數學學習畏懼、沒有興趣,認為數學就是做題,學數學沒有用,這不僅在客觀上由于教師的控制太多影響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而且在學生主觀上也缺乏主體參與的意向。因此,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

如,在教學《排列與組合》時,教師與學生一起排隊,排數字,一起總結分析數據,一起探究結論,一起討論結論的真實性。當數據收集后,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起共同討論,各抒己見,在爭辯中得到了真理,在互動、交流中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了知識,同時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友情。又比如,在教學立體幾何時中關于最短路徑中螞蟻爬長方體的問題時,通過學生自己操作,挖掘問題、思考問題,再自己歸納總結,這些都不同程度地點燃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地參加到教學中,創造性地去學。

四、“學為主,教為輔”教學法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為輔和學生的學為主的關系

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把自己置身于學生中一起共同學習、探討。而且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在組織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照顧好后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在教學中要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形式,可以是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是學生講教師聽,也可以是學生之間交流的多種教學模式;另外,還要做到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境。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感覺到平等,從而形成一個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最佳的學習氛圍。

2.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和教學任務完成時間的關系

俗話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弊鳛榻處?,首要任務是把學生領進自主學習的門道里,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價值,產生自主學習的需求,所以要讓教師的引導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助推劑。由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一方面秉承著數學學習的特性——學生以思維自主建構的過程;另一方面,這種建構又受限于課堂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學為先,但為了使學生的學更具意義與價值,教師的“引”顯得極為重要。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談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以及知識上的助推,使教師的講授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后的提升。但考慮教學任務的完成時間的關系,時間不是無止境地放大,所以自主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自主不是放羊,要處理好“講”和“學”的關系,特別是每節課的時間要把握好,要精心安排好教與學的內容和時間。

3.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學設計與課堂生成的關系

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及教學中,要以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師生互動三條線展開,最終把三條線串起來,形成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新課導入、板書、演示實驗、過渡、學生活動指導、師生互動引導、提問等,形成完整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有關課堂教學的內容,則在師生活動中展開。關于學生活動的設計則主要有學生的探究活動、實驗、討論、交流、思考、練習、互動等。在整個教學設計中,要求思路清晰、流暢,并要給課堂上師生活動留出應有的空間,有利于師生、生生在課堂上的自然生成,否則如果課前設計不夠充分的話,則要么教學任務難完成,要么教學效果不理想等。

參考文獻:

[1]伍培.關于生本位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中外教育研究,2009(04).

[2]王春林.學為主教為輔構建高效課堂.老河口市實驗小學,2011-04.

[3]蹇廣會.淺析職高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實踐嘗試.現代農業科學,2009(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三中等職業學校)

編輯 魯翠紅

舞蹈生畢業總結范文第2篇

聾生舞蹈教學中, 通常都采用摹仿教學法。聾生憑視覺、摹仿力及他們的觀察力, 去摹仿一個個具體的舞蹈動作。然而, 聾生在老師的千遍、萬遍的辛勤指導下, 雖然可以把動作摹仿得惟妙惟肖, 但是不難發現, 聽力的受損, 使得他們無法感受到音樂的動律, 導致所表現出的更多的只是舞蹈作品的一種外在的靜止的形態。舞蹈作品其內在所包含的音樂節奏律動和音樂表現的情感卻由于他們生理上的缺陷而難以體現出來。而這又必然使舞蹈成為一組機械的動作組合。教師花的精力多, 感到累, 學生用的功再多, 也難以表達現出舞蹈的內涵, 真是事與愿違, 事倍功半, 難以達到舞蹈教學的目的。

2觸動心根, 培養自信心

從詞源上看, “心根”最早見于唐朝佛教譯作《金七十·卷中》的“十一根”說, “耳皮眼舌鼻, 比五名之根;舌手足人根, 大遺五作根”, 它們都與人的“心根”相聯系。顯然, 這里所說的“心根”指的是人的內心世界, 與“心靈”同義。從古到今, 有許多教育家論述了“心靈的教育”。早在先秦時代, 孔子就闡釋了“欲修其行者, 先正其心”的道理;蘇格拉底提出了“以心靈為本源”的教育原則,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沒有感情, 沒有愛, 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 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感情, 沒有愛, 也就沒有教育。”其實, 聾啞生有生理缺陷, 但其內心世界, 心靈深處, 情緒情感也是非常復雜多變的, 主要表現出的一是沖動性強;二是焦慮傾向明顯, 多為敏感、由于多愁、缺乏自信等;三是移情能力差, 給人際交往帶來困難;四是求勝心強、好勝心切, 經不起挫折和打擊。因此, 對這部分弱勢群體要傾注真情, 呼喚其心靈;使心與心相逢, 心與心交換, 心與心感應, 心與心共鳴;做到以情感動, 以心觸動, 以理互動, 從而激發他們的智慧和潛質, 培養聾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讓他們的心靈隨同優美的舞蹈共鳴飛翔。

3創新教學, 舞出“神”“靈”

舞蹈是情感高度升華的一種表現形式和手段。要求舞者動作優美, 表情豐富的再現自己內心世界, 這對于聾啞生來說, 無疑是相當困難的。我在舞蹈教學實踐中, 與時俱進, 打破過去的教學模式, 力求舞是“神”“靈”的結合, 并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是培養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重讓他們欣賞一些電視舞蹈作品, 如民族舞、古典舞等, 特別是讓他們反復看2005年春節晚會表演的“千手觀音”, 使他們感觸、感知、感受舞蹈的藝術魅力, 慢慢領會其中的“形”和“神”, 使心靈產生共鳴, 同時, 又給他們講聾人舞蹈家邰麗華等名人的故事, 增強自信心, 培養興趣。二是寓教于樂, 先把構思好的整個舞蹈分解成單個的動作, 讓聾啞孩子們去摹仿和下意識的動作;然后借助教學手段刻成光碟, 讓聾生自我欣賞、自我糾正, 并結合課堂中的游戲, 編成生動、有趣的故事, 讓他們學中樂, 樂中學。三是培養“神”“靈”。在動作嫻熟的基礎上, 把舞蹈從有“形”向有“神”過度, 使一個眼神、一個舉手投足、一個表情都具有語言的性質, 達到傳情傳神的目的。因此, 這一步著重訓練聾啞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力和表現力。這主要通過對聾啞孩子詳細闡述整個舞蹈的意蘊, 盡量營造輕松匹配的舞蹈環境來實現。由于舞蹈取材原本來自生活, 故聾啞孩子們最終都會有所“心靈感應”, 這就為他們理解舞蹈和表現舞蹈創造了有利條件。四是精雕細琢, 使“形”“神”“靈”有機的結合。通過辛勤的付出, 愛心的澆灌, 學生的努力, 心靈感應, 心心相印, 就會舞出情感, 舞出神韻, 就會得到社會的認同和群眾的喜愛。例如, 我編導的由云陽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孩子表演的舞蹈《折耳根》, 通過孩子們充滿靈氣的表演, 獲得了2012年全國第八屆科學與藝術大會文藝匯演金獎。觀眾對他們他們的表演既驚嘆又驚奇, 可見這一幫孩子是舞蹈跳“活”了, 跳“神”了。這充分說明, 舞自心思, 只要做到了“形”“神”“靈”的有機結合, 聾啞學生也會跳出有活力, 有魅力的舞蹈。

摘要:特殊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江澤民同志早在1992年就提出:“特殊教育, 造福后代?!碧厥饨逃械奈璧附虒W是其主要內容之一。舞蹈是在人們對生活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 借助音樂的節奏, 以生動形象的動作和豐富的表情再現生活的一種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語言。然而, 聾啞學生由于理解生活遇到障礙, 感受不到音樂的節奏優美, 要表情豐富的再現自己內心對音樂的理解, 無疑是難上加難。本文就目前特殊教育學校在舞蹈教學中的常規方法, 如何挖掘“心根”, 觸動靈魂, 實行“形”與“神”融合, 達到舞蹈教學的更好效果, 作一探討。

關鍵詞:舞蹈,聾生,形與神,培養

參考文獻

[1] 石秀茹, 等.律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2] 歐陽周, 等.美學新編.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3.

[3] 張玉能.美學教程.華東示范大學出版社, 2002.

[4] 樸永馨.特殊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5] 陳云英.特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新華出版社, 1997.

舞蹈生畢業總結范文第3篇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教育工程,是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熏陶,構建人的審美心理,達到陶冶心靈、整合人格的目的。以往學前教育舞蹈授課采取的是繼承性、模仿式的授課模式,教學主要采用以傳統的教學經驗、方法、原則來提升舞蹈技能,舞蹈欣賞少之又少,學生學會的僅僅是舞蹈技能的表象,舞蹈的情感、舞蹈的語言、舞蹈的欲望等無實質性提升。通過較長時間的教學實踐活動和思考,我認為目前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和教學方法上應大膽改革,加大舞蹈欣賞的教學比重,真正做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能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舞蹈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舞蹈這座瑰麗的藝術宮殿中汲取藝術的養料,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陶冶。通過欣賞舞蹈,依據舞蹈的特征認識舞蹈,學生可以感受舞蹈、喜歡舞蹈、樂于舞蹈。

舞蹈是以人體美為基礎,在音樂的襯托下,通過人體的造型和動作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欣賞舞蹈,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舞蹈造型的審美和感知

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表現媒介的藝術,舞蹈欣賞首先應當從人體造型的審美感知入手。舞蹈是展示人體美的最生動的藝術形式,它不僅能夠將人體的自然美表現得十分突出,而且能夠通過各種動作造型,將人體的情態美全方位的展示出來,使觀眾真切的感受到人體之美和生命之美,從而得到情感激勵,使人更加熱愛生活,更好地生活。

舞蹈造型的審美感知要把握住兩點:一是對人體自然美的欣賞。形體美是人體語言最本真的一面,也是舞蹈藝術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之一。人體的自然美具體表現為身材勻稱,曲線優美或肌肉強健,而這正是學生在學習舞蹈中對自己形體強烈的不自信以及畏難之所在。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賞析形體訓練的視頻,通過觀看、對比、評析總結出形體美的重要性:良好的形體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持之以恒的訓練達到的,從而樹立形體訓練的信心,調動學生形體訓練的積極性;二是對舞蹈造型象征與暗示意義的理解和把握。舞蹈借助于人體造型誘發人的想象和聯想,使觀眾通過想象與聯想將舞蹈藝術造型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把握舞蹈所抒發的感情和表達的思想。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理解和把握舞蹈造型的象征與暗示意義。在教學中欣賞舞蹈《千手觀音》,首先讓學生了解該舞的背景是張繼剛導演為中國聾啞人這個特殊群體量身打造的。該舞主要由21名舞者通過42只手眼縱列疊加從而形成一頭多臂多眼的效果,再現“千手觀音”形象。其中舞者的移動并不明顯,該舞主要通過多方位、小角度的變化,揚長避短地以張弛有度、靈活多變的造型彌補了舞蹈空間不足。舞者們用靈性的眼神、舞動的指尖、曲線美的動作舞出云岡石窟所展示的中華文明絢麗之色彩,從而完美詮釋了張繼剛編導“只要你心地善良,只要你心中有愛,就有千只手來幫助你;只要你心地善良,只要你心中有愛,你就會伸出千只手幫助別人”的創作初心。

二、舞蹈動作的欣賞分析

對舞蹈動作進行欣賞的要點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輕與敏,即動作輕靈敏捷,自由舒展。舞蹈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們的動作笨重而不舒展。在教學中通過欣賞芭蕾舞《天鵝湖》,感受芭蕾舞一招一式動作的輕靈與舒展。舞者腳尖輕輕一立,延展的手勢、挺直的后背、優雅的脖頸微微向上,像是天鵝高傲的宣誓;舞者腳尖輕輕一點,如雪花飄落,修長的雙腿舞動著、旋轉著,裙擺在燈光的照耀下泛著光芒,就像夜里的星空耀眼而迷人。舞者輕靈而舒展的舞姿伴著輕快短促的樂聲,時而旋轉時而跳躍,天鵝的完美盡顯眼底。舞蹈輕敏帶來的美感也沖擊著我們的感官;二是柔與潔,即動作干凈,剛柔相濟。舞蹈教學中學生們的動作拖沓而僵硬,顯得不干凈。在教學中欣賞古典舞《愛蓮說》,感受舞者邵俊婷用行云流水的肢體語言展示了東方女性古樸典雅之美;用欲訴還休的肢體動作刻畫如荷花般潔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獨立的君子品格。正是舞蹈中舞者不拖泥帶水的動作以及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的肢體語言,把詩作中對荷花的禮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用古典舞語匯作出了新的詮釋。從而古典舞剛柔相濟的韻味也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三是穩與健,即動作穩健,富于活力。舞蹈教學中學生們腳下控制不好、重心不穩,身體飄。實際上良好的肢體動作必須有一個穩定感,腳跟要站穩,身體中心必須有平穩感。在教學中欣賞當代舞《紅藍軍》,舞蹈中舞者們穩如泰山,將“雙飛燕”、“飛腿”、“射雁大跳”、“飛腳”、“旋風空轉”等一系列傳統技巧變成舞姿,既展現了舞者扎實的技術功底,又展示了當代戰士勇敢無畏的精神氣質及大無畏的英雄形象。不難看出穩健的肢體動作與扎實的基本功密不可分;四是準與協,即動作規范,動作協調。在教學中欣賞傣族舞蹈《邵多麗》,舞蹈造型豐富,動作柔美,自由靈活,將生命的活力表現得十分充分。與此同時,動作干凈利落,節奏感強。每一個舞者的動作純真自然,美感十足;五是美與韻,即動作具有美感,形神兼備,舞蹈有韻有味,有情感。在教學中欣賞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旗袍舞片段,一群身穿旗袍的上海女人出現在舞臺上,剪裁合身的旗袍是上海主婦最普遍的著裝,時尚的發型和不露痕跡的妝扮反映出上海女人對精致生活的追求。手中的蒲扇和腳下的小板凳是弄堂、石庫門家家必備的家用品。編導將這些感覺和生活場景高度凝練,抽象出一段舞蹈,舞者們的曼妙舞姿把上海女人的風韻體態、生活狀態甚至精神狀態非常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來,把舞蹈的美與韻詮釋到極致。

三、音樂、燈光和服裝等的欣賞

舞蹈是貫穿著節奏和韻律的藝術。舞蹈的節奏和韻律是借助于音樂來表現的,舞蹈離不開音樂的配合,離開音樂的配合,舞蹈很難取得強烈的美感效果?,F代舞臺舞蹈還十分重視燈光的打造、情緒的表現和色彩的美化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欣賞舞蹈還應該關注其燈光、服裝和道具的配合等,這樣才能更全面和更深透的理解舞蹈,同時也才能獲得更加充分的美感享受。例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一部近年來少有的以紅色諜戰為題材的舞劇作品,通過舞劇詮釋這樣一個深入人心且情節復雜的故事,在兼顧舞蹈性的同時,還要準確地表現戲劇情節,升華情感。此劇的燈光、舞美、多媒體和服裝設計可謂相得益彰,錦上添花。

四、舞蹈思想與情感的分析

舞蹈藝術以抒發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生活的向往之情為主要內容,同時也表達一定的思想。對舞蹈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過對舞蹈形象的分析來實現,最終體現在對舞蹈造型、動作、音樂等的分析上。在舞蹈教學中不難發現解決了肢體動作的協調后,學生們對音樂情緒,對舞蹈情感的表現往往是舞蹈學習瓶頸之所在。因而加強對優秀舞蹈作品的賞析,感知不同作品舞蹈音樂、思想的詮釋及共鳴也是舞蹈欣賞中重要一環。在教學中讓學生欣賞原創現代蒙古舞劇《藍印》。民族舞蹈是中華之隗寶,而《藍印》突破了民族舞與現代舞的界限,加強了融合,代表了新時代舞者把繼承、發揚、創新為己任,用最真實的聲音詮釋了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全新思考。在欣賞中讓學生們了解舞劇的背景、歷史及文化很有必要?!端{印》劇名來自于藍斑人,蒙古斑。一直被人們稱作蒙古人獨有的印記。此劇是以一個生活在都市的蒙古青年尋找生命之源為主線,講述失去草原,失去文化,失去信仰的年輕人,對于新舊文化無法融合并在邊緣徘徊的孤獨無助的現狀,并通過尋找祖先的點滴生活智慧從而找尋心靈出口的故事?!端{印》也正如其名,希望將這種堅韌、淳樸、至真的精神在新時代找到出口并永久留存?!端{印》以草原薩滿文化再現與現代舞相結合的編排方式,挖掘人們心中隱藏的感情并加以詮釋,賦予了原創民族舞蹈文化以時代感?!端{印》在音樂制作上突破了民族傳統音樂的局限,更多的采用了世界音樂以及實驗、電子音樂等;舞美方面邀請了國內前沿舞美師進行全新創作;舞臺燈光音效設計上至真至純地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超脫于現實的感官體驗。褪去浮華,與自然萬物共舞。

舞蹈是美的藝術,美在其中,樂在其中;舞蹈是情的藝術,情在其中,意在其中。讓我們通過欣賞充分感受舞蹈的美,喜歡舞蹈、樂于舞蹈。

舞蹈生畢業總結范文第4篇

論文通過文獻的研究分析,實際教學過程中所掌握的教學情況。對比分析了大學體育舞蹈教學的特點與任務、群眾性體育舞蹈的發展與現狀。發現二者在各自的領域相互獨立且相互聯系著。如果在各自的領域將對方加以運用。會對自身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突破。因此,在大學體育舞蹈的教學中應讓學生了解群眾體育舞蹈的發展現狀,更大的提高學生面對群眾體育舞蹈教學訓練時的掌控能力。

關鍵詞:體育舞蹈;群眾性;交流性

1 研究目的

大學體育舞蹈教學以規范學生體育舞蹈風格,扎實基本功。培養學生參加體育舞蹈比賽為重要的教學訓練方向。隨著體育舞蹈事業在我國的發展,除了少數的從事專業競技體育舞蹈比賽的運動員之外,大多數的體育舞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還是會從事與群眾性體育舞蹈相關的工作。因此,分析大學體育舞蹈教學與群眾體育舞蹈之間的聯系,便于認清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為完善體育舞蹈教學、以及學生補充體育舞蹈學習內容,是很重要的。

2 研究方法

2.1 學校體育舞蹈教育的涵義與特點

體育舞蹈,又稱“國際標準舞”,由社交舞轉化而來,是體育與藝術高度結合的一項體育項目,是一種男女為伴的步行式雙人舞的競賽項目。分兩個項群:摩登舞和拉丁舞,十個舞種。其中摩登舞項群含有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項群包括倫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

1983年體育舞蹈傳入中國,至今的發展時間并不算長。一開始只是作為培訓的形式,由國外的專家把這項運動帶入中國。也在各項交流活動中,培養出了中國自己的體育舞蹈的專業人才。1990年在北京舞蹈學院的社教系成立了國際標準舞專業。陸續全國多所體育專業及藝術專業院校也分別開設了這門專業。這也使國際標準舞的專業化培養走上了更寬廣的道路。

體育舞蹈進入院校后,有了更為系統的訓練方法,同時也培養出了一批重要優秀的參賽選手。在國際性的賽事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校體育舞蹈教育突出的是專業性,在這個過程中。規范了學生的動作、體態,以及對技術技巧的掌握。教師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培養,著重的是學生個人專業發展的方向。因此,在這個培養的過程中,學生學到的是對專業訓練的著重認識,掌握的是扎實的基本功及表現力。個人技能在這一階段得到了提高。

2.2 群眾體育舞蹈的特點

自舞蹈誕生以來,自娛性的舞蹈就是伴隨著舞蹈的發展而延續。體育舞蹈更是這樣,一開始在我國出現的時候,就是以“交誼舞”的形式出現,我們可以在很多的文獻資料、影視片段中,看到當年的畫面,很多的歌舞廳也是為給群眾提供這樣一個場所而形成的。既然有專業化的發展,自然也少不了群眾性的熱愛。以舞蹈的功能性來說,就有“自娛自樂,抒發情懷”、“交流情感,增進友誼”、“增強體質,延長青春”等特點。體育舞蹈更是積諸多特點為一身。既可以抒發情感,交流情感,又可以鍛煉身體。因此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目前在社會中也存在著諸多的體育舞蹈培訓機構。這些培訓機構也是很多熱愛體育舞蹈的群眾學習、認識、了解體育舞蹈的途徑之一。一般群眾所掌握的體育舞蹈內容,應該是基礎的,簡單的內容?,F在的少年兒童學習體育舞蹈的熱情很高,很多比賽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小朋友參加其中。他們也是群眾體育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他們有些人的水平也可以達到專業的水準。這些孩子中有的會從事專業的學習,我國體育舞蹈界的新星,也將在這里產生。

目前的群眾體育舞蹈的培訓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師資配備不專業,很多學員學習的動作是扭曲的,有的是錯誤的。很多從事這些培訓的老師,并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和比賽的歷練。群眾對體育舞蹈的審美認知并沒有達到專業規范的程度等。這些也是群眾體育舞蹈在發展中存在的部分問題。

群眾性體育舞蹈,更多傾向于自娛性,很多學習熱愛它也并不是為了要成為專業的選手。而是為了滿足自身對于它的需求和熱愛。

3 結果與分析

3.1 大學體育舞蹈教育過程中存在群眾性因素

作為一種交流性很強的舞蹈方式,體育舞蹈本身就具備了群眾性的特質。因此在大學的培養過程中,這種特質是貫穿始終的。大學體育舞蹈教學脫離不了群眾性的實踐因素。對學生動作的規范,也就是對群眾性體育舞蹈所存在錯誤動作的糾正。學生們認識了正確的動作,自然在與群眾性體育舞蹈的接觸中,可以指出問題,糾正問題。

多數的學生都來自于社會的業余班,這些業余班也是群眾性體育舞蹈的代表機構??梢娫谏瓷?,大學體育舞蹈和群眾性體育舞蹈的聯系是很緊密的。同時,大學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積極考慮著群眾性因素。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大學在輸出人才方面是考慮社會的需求,這點也就是在人才培養的目的上,大學的體育舞蹈教育,是充分考慮了群眾性的因素。大學體育舞蹈教育,無論在教學目的、教學方式上是充分考慮了實際的因素。

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除了自身掌握并且展示專業技術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將專業的知識傳授于人。這種傳授其實面臨的是諸多不同的條件的人。所以考驗是相當大的。如果我們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多些實際操作的案例。多些機會給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受傳者的話。我想,在學生有一天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同的經驗會給他帶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好方法。大學的體育舞蹈教育始終離不開群眾體育舞蹈,無論在教育過程的前面,還是之后。都要受助于群眾性體育舞蹈和以體育舞蹈的需求為培養的方向。

3.2 群眾性體育舞蹈是大學體育舞蹈教育的后備軍

群眾對一種文化現象、舞蹈種類的熱愛程度。會隨著時間的累積越來越深。大學體育舞蹈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很多還是會重新走回群眾體育舞蹈。無論做教學還是相關的工作。在大學的教育過程中,群眾性體育舞蹈培訓機構也在為大學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這也是大學體育舞蹈可持續發展的后備軍。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入校的同學,有的并不是進過系統學習的,這些同學往往在入校后很難適應規范的教學活動。同樣,教師在教授的時候也要面臨一個適應與調整的過程。那么這種問題如何解決呢?我想要從生源的源頭,也就是諸多的培訓機構的師資情況著手。好的老師會給學生帶去正確的認識與學習,群眾性體育舞蹈如果接受到的是經過專業院校培養過的合格的學生為他們做指導。那么對它自身的良性發展是可以起到突飛猛進的作用。

為什么現在社會中的培訓機構層次不窮,水平也參差不齊。除了缺乏對群眾性體育舞蹈的管理與規范以外。還有就是這些培訓機構的教師的水平也同樣是參差不齊。這無疑也就影響到了院校的生源情況。因此,群眾性體育舞蹈在可以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專業的老師來進行輔道,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是健康的,積極的,技能完善的人才。無論從事或者不從事相關的專業。都可以讓喜歡體育舞蹈的朋友,可以真正感受到體育舞蹈的魅力,并且在審美上可以給群眾以正確的指導。

4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大學體育舞蹈教育與群眾體育舞蹈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的過程。大學培養出的合格學生,是群眾體育舞蹈健康發展的推動力。群眾體育舞蹈的健康發展更是給大學體育舞蹈教育輸送高質量的生源。這樣的循環,才是良性可持續的。那么如何讓兩方面更好的互相適應呢?

(1)在大學的體育舞蹈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群眾體育舞蹈發展的現狀,并且投入其中,做改善其不良因素的工作;

(2)大學體育舞蹈專業盡可能走入群眾中間,多做一些審美教學方面的講座與示范課,從而提高大家對體育舞蹈的審美情趣與客觀認知;

(3)邀請更多的喜歡熱愛體育舞蹈的組織與個人,走入大學體育舞蹈教育的課堂。

群眾性體育舞蹈愛好者進入學校與學生探討交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盡早的知曉體育舞蹈在社會的發展狀況及前景。這樣相輔相成的關系會促使體育舞蹈在我們的身邊健康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除了美的享受、成功的驚喜,更多的是身心的健康與幸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 王鎮.中國國際標準舞歷史[J].中國國標舞,2001.

作者簡介:羅雪(1982—),男,本科,助教,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藝術系青年教師。

舞蹈生畢業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意識 舞蹈意識 素質教育

近年來各高校對藝術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其中不乏大量的普高生源,這些學生雖然在文化課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舞蹈專業課上就略顯基礎薄弱。對于這一類學生的專業課教學,要從培養其舞蹈意識開始,而在實際的舞蹈教學中,教師總會忽略舞蹈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缺少舞蹈藝術應有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1 舞蹈意識的含義

意識的科學定義是“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腦這種高度組織起來的特殊物質的機能”。“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意識對物質起巨大的反作用。”

舞蹈意識可以這樣理解,它是指“舞蹈演員從事舞蹈表演和舞蹈創作過程中的一種自我意識。舞蹈意識又被稱為舞蹈感覺,是舞蹈演員對舞蹈各部分要素的基本認知,對音樂與舞蹈關系的認知,對身體表現力的認知等。”正如上文對于意識科學定義的闡述,在一定條件下意識對物質起著巨大的反作用,舞蹈意識實際上會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舞者對舞蹈認識的程度、方法和方向。舞蹈的每一動作是否能夠準確地表達舞者的情感,每一特定動作的設計是否具有新意,每一人物形象的表達是否生動,都是由舞者或是舞蹈創作者的舞蹈意識來決定的。

“意識是由存在決定的,客觀事物的存在決定了人們的意識。”因此,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教育背景,決定了舞者舞蹈意識的方向。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由于學生所受的教育水平和所處的環境不同,舞蹈意識水平會有一定的差距,即會產生較好和較差的舞蹈意識;在這樣的前提下,舞蹈意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是可以通過不斷地訓練和反復的練習而得以提高的。因此,作為大學舞蹈專業的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學習環境,一個引導人想象、發揮創造性思維的意識環境,那么學生的舞蹈意識必將產生質的飛躍。

2 培養舞蹈意識的必要性

大學舞蹈專業中普高生的特點,決定了對于他們的培養首先要從舞蹈意識的訓練開始,現對高校舞蹈專業中普高學生的舞蹈教學現狀作如下分析:

舞蹈專業生源素質和專業程度參差不齊。大學舞蹈專業的學生主要來自于普通高中畢業的學生,很少一部分來自于中等藝術專業學?;蛘呶乃噲F體,普通高中畢業的學生在入校前,未經過正規的舞蹈專業的系統訓練,更不具有培養舞蹈意識的條件和環境,這給大學時期的舞蹈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舞蹈學習意識淡漠。正如上文所述,普高學生入校前未接受或較少接受專業舞蹈的訓練,再加上舞蹈基礎課程內容相對枯燥和辛苦,使得學生舞蹈學習意識較差,很難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顯得呆板。 通過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可以感受到由于大部分的舞蹈教師習慣于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基本上會采用模仿教學的方式,加上受自身專業舞蹈經歷的影響,比較重視舞蹈素材的教學,實用性的舞動教學內容相對較少。大學教育過于重視基礎知識內容的理解,造成聯系實際的應用不夠,從而使得強化專業舞蹈意識的教學不足,影響到學生舞蹈意識的培養。

3 培養舞蹈意識的方法

3.1 對舞蹈認知意識的培養

普高生源往往具有很好的文化課基礎,對于舞蹈和舞蹈文化的認知度較強。但這只是局限于對某些固定詞語含義的理解和某一段文化的了解,并未深刻體會其中內涵。培養舞蹈認知意識,首先就要培養學生時空方位藝術的認知,一個好的舞蹈演員必須具備時空方位意識,在對舞蹈專業學生的舞蹈教學中,特別是其中基礎較為薄弱的普高生,時空方位意識的培養也凸顯期基礎性作用。舞蹈可以認為是舞者的肢體與空間的交流,強化學生的舞蹈意識,首先就要讓學生對其所處的空間方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例如,可以引導學生讓其將周圍的空氣想象成是可以看見的帶有色彩的氣體,色彩即是舞蹈所表達的意境,讓肢體的劃動留下運行的軌跡,這樣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實際的教學中,當學生練習芭蕾的七位手站姿時,要讓學生體驗手臂和空間微妙的關系,后背線條和身體直立的空間感受。其次還要加強對舞蹈的情感和生命意識的培養。舞蹈藝術的三大永恒主題,即是舞蹈的本質:“生命、情感、美”。“人體外部的舞蹈動作創造,來源于人體內部精神情感的需要,又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表現著這種精神情感。”拓寬舞蹈教學的藝術空間,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讓舞蹈意識成為學生提升生命境界和審美鑒賞能力的主要途徑,激活舞蹈教學的活力。

3.2 對舞蹈動作意識的培養

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說,舞蹈專業課大多是模仿老師的動作,或者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從單一的動作開始,到擺造型、練動作中體驗肢體感受、記錄身體動作。因此要改變這種簡單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加強學生的對動作意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以及外在的肢體控制能力。對于舞蹈的初學者,熟練掌握外在的體態手勢和肢體動作,才能由外到內、由淺入深的逐漸掌握舞蹈其他方面。大多數的普高生,他們缺乏舞蹈基本功訓練,幾乎沒有身體的意識,無法在舞蹈練習中養成“挺胸、收腹、抬頭”的動作意識。這種挺拔的意識,是舞蹈演員獨特的藝術氣質,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有的,也可以試著通過以下方法逐步練習:(1)建議學生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在睡覺時去掉枕頭,選擇相對較硬的床,平躺其上,這樣可使整個身體處于平直的狀態,在休息中挺拔身體;(2)提醒學生在日常舞蹈練習的過程中養成從鏡子中看動作的習慣,學生透過鏡子糾正動作,無需低頭看自己的腳下。表面上看這是兩種簡單的生活習慣,但是對于培養學生規范優美的舞蹈架型起到重要作用。

3.3 對舞蹈心理意識的培養

舞蹈既有外在的動作架型,更需要有內在的情感支配,情感是內在心理和外在肢體的統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用舞蹈的肢體語言表達一些快樂的、哀傷的、激動興奮的和歡天喜地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來體會內心情感和外在的肢體的統一和結合。傳統的學習舞蹈的方法,通常是通過動作去尋找情感的歸宿,而成熟的舞蹈演員會是以情感作為出發點,借助動作去表達情感??傊?人體的空間是有限的,而心理空間則是無邊際的,只有讓心理作用于肢體時才能拓展心中的藝術空間,即外在和內在達到統一。“人的身體是人的靈魂最好的圖畫,”這是許多舞蹈大師的觀點,都說明了舞蹈心理意識的重要性。

上一篇:大學畢業生工作總結下一篇:醫學畢業個人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