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蒙古族舞蹈文化起源

2022-10-02

第一篇:蒙古族舞蹈文化起源

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與發展

薩仁圖雅

09級教育1班

40940113

以草原文化為背景、以游牧生活為依托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藝術與蒙古族舞蹈藝術,是一個值得系統研究的、為草原文化增色生輝的課題。

從我國舞蹈歷史的發展進程上看,它主要由三大源泉匯聚而成:一是以黃河流域為代表的中原農耕型舞蹈文化;二是以北方草原、森林、戈壁為代表的游牧型舞蹈文化;三是以長江流域為代表的漁獵型舞蹈文化。從藝術起源的角度分析,這三大舞蹈文化體系,特別是農耕民族舞蹈與游牧民族舞蹈之間,歷來就不存在什么孰先孰后的統屬關系問題,而是由分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古代人民,各自按照自己的經濟形態和文化歷史發展軌跡獨立創造而成的。其后,才在長期交流融匯、互動發展的過程中,構成了中華民族舞蹈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文化歷史發展格局。我們站在草原文化的角度,分別對這種既保持著水乳交融的必然聯系,又各自沿著不同歷史文化軌跡自成體系發展的舞蹈藝術,進行分門別類地探討和闡釋,將對促進中華民族舞蹈文化的共同進步,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自古以來,蒙古高原便是一個自成世界的、獨成體系的游牧文化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浩瀚的蒙古高原,曾經是眾多北方游牧民族成長的搖籃和馳騁的舞臺。他們不僅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創造了文明,傳承了文化,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作出過輝煌貢獻,同時也創造出了具有縱深的歷史性、鮮明的民族性和獨特的地域性的獨具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質的舞蹈藝術。以蒙古民族為代表的我國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藝術,作為表達游牧民族文化精神和思想感情的藝術載體,草原文化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既是對傳統游牧舞蹈文化類型的傳承,也是對當今時代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草原文化的形象詮釋。

考古發現與當代舞蹈實踐和國內外研究成果均已證實,生活在蒙古高原,以狩獵、游牧或以"牧且獵"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氏族、部落和民族,歷來就是一個希望通過跳舞來給自己的生命健康、生殖繁衍和實際生活帶來希望和樂趣的群體。歸根結底,在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里,人文情懷中,馬背上的瀟灑浪漫,生活中的豪放不羈、聚宴時的熱情好客,宗教祭祀中的虔誠祈禱,畜牧業勞動中的與動物為伴,以及慶典禮儀、節令習俗中的禮儀規范、行為舉止、服飾裝扮......都是他們可以借舞抒懷,或寫意或寫實的最直接、最本能的藝術體現。這就如同美國著名音樂舞蹈史家庫爾特〃薩克斯在《世界舞蹈史》中所說:"受動物舞蹈影響的民族有多種形式的舞蹈動作,而且跳起舞來非常熱情。"惟其如此,才有了以蒙古民族為代表的各游牧民族皆能歌善舞,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之美譽。

在新的世紀里,我們從草原文化的角度,整合各種舞蹈文化信息,努力發掘、研究游牧民族舞蹈的文化資源,探究其歷史的成因與藝術的特質,尤其是對蒙古族舞蹈的藝術存在、藝術生成、藝術本質、藝術發展、藝術演變、藝術價值、藝術屬性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并從凝聚其間的各種生活要素和藝術元素中,探索發現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它的根在哪里,美在何處,傳揚、展示蒙古族舞蹈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風采,當是我們努力探究的向度。

近現代以來,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已經對這種由我國眾多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創造的,由蒙古民族所秉承的既具有游牧舞蹈文化特質又具有時代新質的藝術模式和美學范式,各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作了大量研究,業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與此同時,我們也關注到這樣一種現象,即至今未見有學者對其從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探索向度、草原藝術的研究深度,將蒙古族舞蹈藝術這種集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之大成的特質、因素、屬性、概念等等,予以一以貫之的、觸類旁通的進行整合性的研究與闡釋。有鑒于此,筆者耗時三年,即將面世的名為《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一書,似可從舞蹈理論的層面填補此項研究之不足。

在這樣一個正值舞蹈本體化、本土化等文化復歸情結方興未艾之際,我們有責任在這復雜交織的多元文化時代,對我國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與蒙古族舞蹈之間,于承傳遞嬗中所發生的,有如遺傳基因般的文化秉承現象,用歷史的眼光和科學的態度,滿懷民族的情感,用民族的話語權予以重新認識、重新分析并作出盡其所能地闡釋,使其在變單項舞蹈學科研究為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在學術層面上建立起適合國際間平等對話的語境體系,用中華民族的話語權,結合大量的舞蹈實證,解讀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族的舞蹈文化,竭力促使它在全球化、多元化、多樣化的舞蹈格局中,增添一份理所應當的文化份額。再從理論的層面來說,在這話語紛爭的時代,任何一個民族的舞蹈藝術,只有將蘊含其間的文化精神、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的品格和元素等等,用自己的話語權和研究成果走向社會,被社會所接受,它的影響力才會擴大,才有可能拓展跨文化對話的空間,在國際舞苑上占有一席之地。

總而言之,民族舞蹈藝術的歷史原本就是民族文化的歷史,保護民族舞蹈文化遺產,弘揚民族舞蹈文化,就是保護和弘揚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由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創造,由蒙古民族承續下來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舞蹈文化,足以給我們留下許多想像的空間和深入探討的話題。以現代的視角和理念審視解讀我國北方游牧民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的起源與發展、傳承與演進、拓展與延伸,將會給我們帶來許多超乎藝術之外的遐想和啟迪。 草原文化:是指自古以來,在大草原上過著游牧、狩獵、漁獵以及林業經濟生活的民族,由他們所共同創造的文化整體。其博大與深邃,足可和農耕文化相媲美,只不過未得到充分地發掘與研究。中國是以農為本的國家,過去以封建正統思想為主導,重農輕牧,古文獻中,有關農耕文化的內容記述比較詳盡,對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記載較少,還常帶有貶低之意,這就給草原文化的研究增添了許多困難。

中國歷史上的政權更迭中,以農耕民族掌握政權的時候居多。當農耕民族建立政權后,從不敢輕視游牧民族,為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擾與掠奪,建造了長城防御之后,仍極重視邊關貿易,互通有無。即便在漢唐盛世,仍采取和親政策,以增強農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友好往來,像漢代與匈奴、唐代寫突厥都曾如此。從而保持了一定時期內的和平與安定的生活,使兩類文化得到不斷地融合發展。

中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鮮卑建立過北魏、契丹建立了遼朝、女真建了金等政權,而蒙古族和滿洲族,則建立了震撼世界的元朝和有近300年歷史的清朝,都創造了不同時代特征的草原文化,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如果說農耕文化是以土地為根本,在沿江河流域的平原上創造了著稱于世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話,那么,草原文化則是在遼闊無垠藍天下的綠野上,不斷孕育出耀眼的文明之光,閃爍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舞蹈文化是不受語言文字局限的,在探索草原文化型民間舞蹈中,定會發現許多過去文字記載中所沒有的重要收獲。……178

2、 貝〃比依勒:舞蹈一詞在蒙古族方言中有不同的稱謂:新疆蒙古族稱自娛性民間舞蹈為“貝.比依勒”,稱表演性舞蹈為“勃吉克”,而在內蒙古地區“孛吉克”則是舞蹈的通稱。“孛吉克”一詞最早出于元明時期,之前稱“迭布色”,有“頓足、踏足、足蹈之意”。尚無統一的規范,保持著游牧歌舞隨意性與靈活性的特征。“貝.比依勒”是在民間樂器托布秀爾伴奏中進行,托布秀爾音色渾厚、優美,演奏曲調活潑、旋律即興、節奏性強,適于舞蹈者表演和即興發揮。蒙古族舞蹈家稱此為“托布秀爾樂舞”。另一方面,托布秀爾所演奏的樂曲以沙吾爾登命名較多,表演時多以沙吾爾登一曲作為開始,又稱這種舞蹈為“沙吾爾登舞”,并以它作為“新疆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183

3、 安代:是載歌載舞的民間舞蹈,流傳于內蒙科爾沁草原哲里木盟,以庫倫地區最為盛行。安代是由薩滿“唱安代”“唱白鷹”(查干額利葉)跳神治病發展而來的舞蹈形式。過去以唱為主,后逐漸發展為今天自娛性的群眾舞蹈。古代科爾沁草原上的牧民們遇到病痛或天旱不雨時盛行請薩滿跳神,這是安代流傳不斷的群眾基礎。過去“唱安代”治病的活動,要擇吉日在一定場地上按程序進行。開始前幾個人把病人扶進場內,坐在事先準備好的長凳上。旁邊有兩個男青年隨時攙扶。病人(女)要把頭發向前披散開,遮住臉面,雙手合掌拈一灶香。眾人圍成大圓圈(少則數十,多則數百人),面向里圈,這時歌手到場中心唱傳統的安代歌詞,如“唱白鷹”開始。眾人隨著她唱和,揮帕、頓足,沿圈起舞,接著歌手們又用歌聲勸慰病人…… ……185

4、 筷子舞:屬表演性道具舞蹈,流傳于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是婚禮、喜慶節日歡宴時,在弦樂及人聲伴唱下,由男性藝人單獨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擊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處。擊打時肩部環繞聳動,腕部翻繞靈活,敲打的聲音清脆,節奏鮮明,情緒熱烈歡快。舞者時而轉身打地,時而蹲跳打腳,各種動作基本上保持半蹲的舞蹈姿態??曜游璧陌樽鄻菲饔腥?、四胡、笛子、揚琴等,伴唱的歌曲多用伊克昭盟地區流傳的民歌,以4/4拍、2/4節拍居多,表演往往是由慢轉快,或原地、或行進,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結束?,F在已經有了女子集體或男女集體的編排。 ……186

5、 盅碗舞:同屬表演性道具舞蹈,亦稱“打盅子”,是喜慶節日里單人表演的舞蹈形式。過去由男藝人表演。表演者雙手各持盅子一對,用食指、無名指夾住上面盅子的邊緣,中指扣于盅內,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兩盅之間有空隙,可以碰擊作響。表演開始時,藝人坐于地毯上緩緩起舞,盅子隨著音樂節拍發出規律的響聲,或輕抖雙腕,使盅子碰擊,發出細碎清脆銀鈴般美妙的聲音。然后舞者慢慢站起,兩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環繞,進退或繞圈行走。盅子美妙的聲音隨表演者舞動而繚繞不絕。伴奏樂器有三弦、揚琴、四胡、笛子等。樂曲多采用伊克昭盟地區民歌,如《金盅》(敖門代萊》等。195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動作舒展流暢,柔美端莊,高潮時多作“板腰”“旋轉”等技巧,技藝高超者還頭頂燃燈或燃燭起舞,光影隨搖曳,引人人勝。經專業舞蹈工作者加工,技巧與造型上都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典雅優美的女子獨舞節目。 ……187

6、 烏蘭牧騎:1957年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誕生了“烏蘭牧騎”,這支草原文藝輕騎兵隊伍,掀開了草原舞蹈文化新的一頁。烏蘭牧騎人員少、組織精干、節目多樣的特點,非常適合草原文化生活的需要。烏蘭牧騎可以把歌舞送到偏僻地區、村落,在那里開展文藝宣傳活動,同時又可以了解牧民們的需要,并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汲取創作的養料,及時編排新的節目,不斷提高演出的藝術水平,豐富牧民們的文化生活。在烏蘭牧騎建立以來的數個春秋里,他們始終活躍在邊遠牧區、農村,給文化生活貧乏的地區送去歌舞,作出了卓越的功績。這正體現了草原牧民們堅韌不拔、勇于為草原繁榮獻身的精神,即使是現代文化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烏蘭牧騎這種精神仍然是值得贊頌和學習的。

第二篇:蒙古族舞蹈教學資料

高中舞蹈特長生中國民族民間舞訓練大綱-----維吾爾族舞蹈

維吾爾族舞蹈的背景文化:新疆是馳名中外的“歌舞之鄉”,有著豐富而燦爛的歌舞文化和悠久的人文發展歷史。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有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禮儀性舞蹈三大類。在眾多舞蹈央視中,以賽乃姆,多朗舞,薩滿舞最有代表性。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有著鮮明而獨特的風格特征,昂頭,挺胸,立腰構成了挺拔的體態,無論是舞姿造型還是動態動作都突出了這一特點,充分利用頭,頸,肩,腰,肘,腕,胯,膝,腳各個部位的動作來產生豐富多和優美造型,擅長用眼神傳達情意,用移頸,翻腕,打指來裝飾點綴,生動地表現人物的個性和情感,膝蓋連續性的微顫和變化動作前瞬間的微顫動律使舞蹈動作柔美,自然,還有快速多變的旋轉,這些特征課概括為“挺拔而不僵,微顫而不顛,上身撒的開,腳步不離散,晃身帶搖頭,聳肩繞手腕,技巧多旋轉,節奏多付點”。

節奏特點:維吾爾族舞蹈節奏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和在弱拍處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如舞蹈動作中的繞腕,頭的“挑”,腳步的“三步一踢”,動作的后替補等都是在節奏的弱拍時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

本學期教學內容:維吾爾族舞蹈基本舞步及賽乃姆風格組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維族舞蹈的背景文化,維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和節奏特點。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維族舞的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維族舞蹈的基本風格,基本體態和動作韻律。

3、情感態度:通過維族舞蹈的學習,培養和增進學生熱愛少數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維族舞的基本體態和動作韻律。

教學難點:維族舞的基本體態和動作韻律。

一、學習維族舞蹈的手位、腳位 基本手位:

一位:提裙位,按掌翹指 二位:雙山膀位,立腕 三位:雙手托掌 四位:順風旗位 五位:雙手托按掌位 六位:雙手交叉胸前翹腕 七位:山膀按掌位,翹指

托帽位:托帽就是用你的手去托住帽子,右手臂彎曲向上,手掌對著上面,左手臂手掌向上,左手指尖在耳朵的略上方彎曲,仰頭眼睛看右手,在正面看兩個手臂與身體是一個平面。

基本腳位:維吾爾族舞蹈腳位有:正步,丁字步,八字步,踏步,點步,弓箭步等。這些腳位與古典舞腳位基本一致,但風格不一。

二、維吾爾族舞蹈基本體態和動作韻律

1、維族舞的體態: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產生的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

2、維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為膝部規律性的連續顫動和變換動作時的一瞬間的微顫,使其動作銜接自然瀟灑,柔和優美。(擅長運用頭,眼和手腕)

3、搖身動律;搖身動律是一側肩胛骨帶動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搖動,應特別注意搖動的附點節奏與下身點顫動律的協調配合。

三、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步法:

1、 橫墊步:一個腳在前先是腳的外緣著地,然后遍及全腳,在后面的一個腳腳尖著地,配合前腳做左右移動,要穩,不能顫。

2、 進退步:前兩步緊,后一步緩,以左腳為例,重心都在右腳,左腳向前走的時候,腳后跟著地,向后的時候做腳腳尖著地,相應的作為中心的右腳隨著左腳的移動,稍微的滑動。

3、 三步一抬:前兩步緊和進退步一樣手位,以身體為中心,雙手前后伸直,掌心向下,膝蓋彎曲,抬頭,走三步,抬一步,當抬步的時候身體要壓住,不能有上竄的感覺,感覺是在一個平面做動作。

4、 托帽式后點步:右后點步位,身體對8點,左手頂手位,右手在8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覺用右手托住帽子,眼看8點方向。要求:提胯立腰,胸腰對8點上方。

二、組合性訓練

1、動律訓練:

1、手位腳位,繞腕組合

2、搖身點顫,自由步組合

3、動律綜合性訓練組合

2、墊步組合:墊步綜合型組合

3、三步一抬訓練:三步一抬組合

第三篇:略論蒙古文書法篆刻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創造了祖國數千年的文化藝術歷史。其中包括蒙古民族以其聰明智慧創造的多種文化藝術,至今仍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稱道。而蒙古民族獨特的蒙古文書法篆刻藝術,也逐漸在我國書法篆刻藝術原地中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

一個民族的書法篆刻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與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文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蒙古文書法篆刻,亦是如此。要了解蒙古文書法篆刻藝術,需要了解蒙古文字的起源、結構和特點。

蒙古文字的起源、發展及特點

公元13世紀以前,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民族尚無統一的文字。成吉思汗在完成統一蒙古各部落的事業中,命人借用回鶻文字母拼寫蒙古文,經過不斷的改進,形成了回鶻式蒙古文字,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其演變過程可大致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有文字起到元朝初年,蒙古文字的拼寫方法、字形風格與回鶻文字基本上一致。

第二階段,從元朝初年到明朝中葉,回鶻式蒙古文從其標音字母到拼寫規則、字形筆畫風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且出現了中、東部蒙古族的所謂“傳統蒙古文字”和西部瓦剌蒙古族的“托忒蒙古文字”兩種分支。與期初借用回鶻文字的原型,已經發生了了很大的變化。

第三階段,從明朝中葉到清朝,蒙古文字與原來的回鶻蒙古文相比,有了脫胎換骨一般徹底的變化。這個時期的蒙古文字不僅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特點,而且文字的功能也更加完善了。

蒙古文字共有七個元音字母和二十一個輔音字母組成,并以字首、字中、字尾三種不同的變化形式。特別是蒙古文字以其拼寫方式上的豎式結構和象形成分,不僅在造型上蘊含著以馬背民族著稱的蒙古族的神態風韻,而且為蒙古文書法篆刻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必備的基本條件。這也是在世界上眾多的拼音文字中,唯獨書寫蒙古文字的技巧,能夠發展成為一門藝術的原因所在。

蒙古文書法的產生和發展

蒙古文書法與歷史悠久的漢文書法相比,尚屬于一門年輕的藝術。然而從蒙古文字誕生的時候起,就形成了使用軟筆(毛筆)、硬筆(竹筆,羽翎、骨簽)兩類工具書寫蒙古文的書法藝術。這一點,足以從成吉思汗時期到元、明、清以及中華民國歷代流傳下來的手抄品、木版、石版印刷品、碑刻、印鑒、匾額等文化歷史遺跡中得到映證。

從蒙古文書法藝術發展演變方面,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回鶻式蒙古文時期(從蒙古文字創制到清朝初年)。它的主要特點表現為:

一、用筆特征:蒙古文初創時,即多使用毛筆書寫。這時候人們還多以實用書寫為主,不能顧及到對書法理論的研究,拿起筆便寫。因此用筆無輕重,筆道粗細變化不明顯,但書寫至“朝前尾”、“后尾”及“離體尾”時,運筆突然停頓回鋒,給人以古樸方正之感。

二、書體特點:當時的書體多為所謂“正楷”,字牙、字肚、字角、字辮、字點寫得工整而清晰。

三、筆畫特點:在回鶻式蒙古文書法的史籍文獻中,有的寫單雙點,有的則不寫。在書寫字角、字辮時也和現代蒙古文寫法略有區別。特別是字尾,往往是一筆拉直似刀又似劍,別具風韻。另外其他字母與現代寫法有別。

四、結體特點:由于回鶻式蒙古文的用筆、結體等特點,書體顯得細長而清秀、整潔而利落,這也是回鶻式蒙古文書寫的審美價值所在。

在回鶻式蒙古文書法作品中,首先應提到的是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書,是目前被發現的最早的蒙古文書法藝術遺產。此外還有1240年的《闊臺汗召碑書》、1246年“貴由可汗印”、1307年寫的孔子《孝義》以及元朝時期的大書法家突勒格吐固斯在1323年7月23日所書寫的銘文。另外在大量明朝的詔書上書中發現有《回鶻蒙古文課本書》,可能成書于15世紀。

第二個階段,是蒙古文書法規范化發展時期(從明末清初至中華民國)。這一時期,回鶻式蒙古文字從語法、書寫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規范化,結體也發生了演變,成為與當代實用的蒙古文字基本相似的書體。由此,蒙古文書法也隨著文字的變化有了新的發展。特點是:

一、從清初的不少佳作中,在同一幅作品中的文字,仍然是有的點單雙點有的不點單雙點??梢姰敃r的蒙古文字仍保留著回鶻式蒙古文的痕跡。

二、清代中后期的書法變得與當今書法幾乎完全一致,字的朝前尾、后尾、離體尾均寫得較長,字的長短、粗細也變得適中。

三、書體由過去單一的楷書變成行楷書。并突出后尾,筆畫處理的粗而重,形狀如刀,謂之刀筆。

- 2印章。印文共四行,左右兩行為漢字九疊篆書,正中兩行為回鶻式蒙古文。

說到蒙古文篆刻,八思巴蒙古字是躲不開的話題。元太祖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元”以后,命國師藏傳佛教喇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仿效藏文字母創制了方形蒙古新字,用來拼寫蒙古語、漢語以及與元朝有交往的個民族語言,這就是八思巴蒙古文字,并定為“國書”。官方頒布的法令、官印曾一度使用八思巴蒙古文。但是八思巴蒙古文與回鶻式蒙古文的的競爭,在民間實用書寫方面,八思巴蒙古字明顯處于劣勢,到元朝末年終于被淘汰„„成為蒙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但是字形方正的八思巴文,在篆刻入印方面卻擁有著天生的優勢,元代推行的各種八思巴文官印,如千戶長印、萬戶長印等傳世較多。并且衍生出了在民間流行使用的“花押印”?;ㄑ河〉木唧w形式有很多,經典的形式有三種:一種是上面有一個楷書漢字(一般為姓氏)下面有一個八思巴文的“記”字或個性圖案;一種上面是八思巴文下部是個性圖案;還有一種花押印的內容全部都是八思巴文。

明、清時期,隨著八思巴蒙古文的消失,蒙旗王公、總管等官吏和宗教寺廟政務以及**等有開始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印章,清代賜予蒙古地區政、教首領的印章多為滿蒙文合璧、滿蒙藏文合璧和滿蒙漢文合璧。這些印章多楷體陽刻(朱文),章法得體,刻工精美。

蒙古文篆刻藝術不僅在產生后的各個歷史階段,都從未間斷的有所繼承和發展,而且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些精通蒙古文篆刻藝術,工藝嫻熟的篆刻藝人。而隨著近年來內蒙古書法家協會對八思巴文篆刻創作的大力倡導,又涌現出一批青年八思巴文篆刻藝術家,如朝洛蒙、藝如樂圖、哈斯喜貴、四海、歐戾秦等,他們篆刻技巧嫻熟,研究八思巴蒙古字,并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八思巴蒙古文篆刻作品,深的區內外人們的喜愛。

蒙古文書法篆刻的藝術魅力

如果蒙古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當然也就不會有蒙古文書法篆刻藝術。這是因為文字是書法藝術賴以造型的基礎。然而在世界上眾多國家和民族的拼音文字中,唯獨蒙古民族的傳統文字具備了產生書法藝術的特殊條件,并發展成為一門瑰麗的藝術,是蒙古民族的智慧創造和歷史的幸運。

蒙古文字猶如蒙古人騎馬行走一般,不僅字母騎字母才能組成字詞的豎式結構,字形修長,線條勻稱,千姿百態,變化莫測,充滿律動;而且線條收放適度,形態自如,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宛如精美的圖案畫。蒙古文字不僅每個字都有頭、腰、尾,而且每個字母都與人或動物的某個部分相似。例如:有字角、字辮、字腦等形象化名稱的字母結構部分,都位于字腰的后面;有字牙、字鉤、字肚、字爪的字母結構部分,都位于腰的前面;朝前尾、后尾、離體尾的部分都在字的下面;還有單點、雙點等像是淋漓的汗滴„„由于蒙古文字具有

- 45 -

第四篇:蒙古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色

摘 要:我國擁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優秀的歷史文化,是草原的嬌子,舞蹈是他們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間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矯健的大雁、活潑多樣的馬步,或者熱烈的摔跤舞及歡樂的擠奶等等都體現了蒙古舞的特色,這種風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文明發展的必然,這是表達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達方式。因而本文從蒙古族民間舞蹈的淵源、歷史影響及特色差異化的舞蹈風格及深刻把握這種風格特色的現實意義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將蒙古族舞蹈的風格淋漓盡致的展現給讀者。

關鍵字: 蒙古族 蒙古族民間舞蹈 “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間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種舞蹈的產生都不是歷史偶然的選擇,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需要載體,而舞蹈作為一種靈動、活潑的表現載體,在文化傳承上有著深刻的體現。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且非常強大的民族,隨著元代的建立蒙古族發展至鼎盛時期。蒙古文化是幾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時還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還融合了漢文化元素,這是其能夠最終統一中國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間舞蹈是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這樣的文化基礎將蒙古人能夠善舞的特長發揮到了極致,這樣就使許多和宗教有關的舞蹈在民間流傳開來并最終形成今天豐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間舞蹈。 二.蒙古族民間舞蹈風格的表現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間舞蹈具有節奏歡快、熱情洋溢、風格獨特等特點,動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來表現。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邁、灑脫的舞姿為主,主要展現男性的英武及剛勁。蒙古舞如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負盛名,以歡快的節奏、輕盈的舞步將蒙古人民熱情、淳樸的氣質展現出來。一般說來,凡屬在草原上流傳的娛樂性舞蹈,隊形以圓圈型、橫排等為主,舞蹈動作簡單易學,有的舞蹈僅僅由一兩個動作構成,即使那些從來沒有參與過的客人也能夠隨學隨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這種舞蹈在喜慶的節日中運用較多,并且其簡單的舞蹈是蘊含豐富的情感的。這種舞蹈還會在婚禮上進行表演,以此來增加喜慶氣氛。各種宴聚樂舞活動,是草原牧人們的歡娛性文化活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處處彰顯著自然、豪爽的蒙古風格,蒙古族民間舞是傳承了“頂瓶而舞”的風格,并融合了傳統的舞蹈風情,將民族特色匯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們的探索中迅速發展起來,從而廣泛的流傳于草原之上。 所謂蒙古族民間舞蹈不是特指某一類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種類舞蹈構成的,每一種舞蹈都能夠體現出蒙古族民間舞蹈的特色,他們都是草原兒女真情的流露,是他們最真實的想法。但是每一種舞蹈都有其風格特色,這種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的,但是都生動的體現出草原兒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對美麗祖國的深深熱愛,主要表現為歡快明朗、典雅含蓄、純樸豪放、機智果敢、粗獷豪放等五大風格特點。 1. 歡快明朗的風格

在忙碌的生活中,蒙古人民總是擁有一顆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所以他們的舞蹈總是體現他們的快樂,而很少會去表現他們的憂傷。這一特色通過“筷子舞”生動的展現出來,這種舞蹈最早流行于伊克昭盟地區,在喜慶的節日里面,由男性演員做單人表演。舞者采用半蹲的姿勢,右手拿一把筷子,然后一邊唱歌一邊用筷子敲擊手掌、腰部等部位,從而將這種歡快明朗之美展現出來。有時側邊旋轉邊敲擊地面,時而雙膝下脆,時而飛速旋轉,兩肩同時隨之扭動,舞蹈動作凸顯出男人的雄健的氣魄,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解放以后,“筷子舞”逐步發展成為男女共舞的群舞風格。節奏由慢漸快。其伴奏樂器以四胡、笛子等為主。是蒙古族人民異常喜愛的舞蹈之一。因而這種舞蹈更顯得歡快明朗,從而將蒙古人民的熱情、豪邁及開朗的民族特性全部展現出來。 2.純樸豪放的風格

純樸是對蒙古人民美好品質的寫照,而豪放是蒙古族人民性格的體現。蒙古人民將自身的這種特性通過“安代舞”完全表現出來。這種舞蹈的表演主要積聚在哲里木盟地區及黑龍江郭爾羅斯蒙古族61治縣和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等地。此舞在舊時常常被迷信色彩所渲染。這是一種由幾個人一起表演的舞蹈,在表演中隊形呈圓形,表演者中沒人手執一巾,一人領唱,然后其他表演者和唱,這種舞蹈沒有固定的歌詞,只是根據當時表演的興致編出歌詞。這種舞蹈具有淳樸豪放的特征,從而將蒙古人民的奔放熱烈展現出來。新中國成立后,此舞用來表現蒙古族人民歡欣雀躍的高漲情緒。這種舞蹈融合了溫、敏、柔、韻等為一體的動作形成歡快盛大的場面,把草原兒女對美的追求與向往推向了極致。 3.典雅含蓄的風格

蒙古人民不僅是一個豪放的民族,豪放也僅僅是他們性格的一面,他們也有相對溫柔的一面,仍然會以禮待人。這中特色主要通過“盅碗舞”表現出來,該舞以“盅”、“碗”為道具得名,是蒙古族在宴聚活動中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鄂爾多斯地區流傳甚廣,它繼承并發揚了“頂甌燈起舞”的風格。元代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吟誦的“回紇舞時杯在手”的詩句就深刻體現出這一舞蹈的特征。如果我們追溯其根源,那么我們能夠以秦漢時期的士兵出征前后的祭祀與慶祝的場面在線,在元代后期,蒙古族開始推出統治者的舞臺,這些宮廷的祭祀與慶祝之禮變逐漸融入民間,從而形成了民間獨特的典雅含蓄的風格。在后來的發展中,牧民總是下聚會時乘著酒興,端起酒盅等在聲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從而形成了今天盅碗舞的風韻。“盅碗舞”的舞蹈動作隨意性很強,不會有固定的舞姿要求,但是必須掌握基本的如擊盅、打筷子等動作,在此基礎上根據現場的氣氛,隨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更具有藝術價值,因為它能夠充分發揮各個表演者的藝術才華,從而將不同表演者的智慧和舞蹈的靈動全部表現出來。這種舞蹈的形體之美主要通過節奏、步伐、肢體語言等展現。采用當地流行的民歌作為舞蹈的曲調,表現出蒙古人民典雅、含蓄的風格。 4. 機智果敢的風格 機智果敢也是對蒙古人民思想性格的寫照,他們將這種思想性格融入舞蹈,從而形成了具有很強思想意思的“牛頭虎舞”,這種舞蹈流星于“翁牛特旗烏蘭板” 及“巴嘎塔拉”地區,距今已達200多年歷史。該舞蹈由四人表演,其中一人頂牛頭,一個人頂牛尾,一個人扮演老虎,一個人扮演樵夫。這套舞蹈由四段組成:第一段是牛、虎、樵出場亮相,第二段是?;⒅疇?,第三段牛與虎在場中坐臥小憩,第四段?;㈤匀何锠帒?。此舞動作猛烈,形象逼真。整套舞蹈將牛之倔、虎之猛、樵之智表現的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群眾喜聞樂見。這套舞蹈將樵夫的機智果敢、老虎的勇猛以及牛的倔強全面展現出來。 5. 粗獷豪放的風格

粗獷豪放的對蒙古牧民生活的一種表現,他們終日都過著游牧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的存在讓他們不得不面對很多困難,因而他們總是喜歡不斷的挑戰,不斷的超越自己,以能夠獲得生存的機會,這樣就形成了“摔跤舞”,這種舞蹈是北方民族中的面具舞。舞蹈一人分飾兩個角色,舞蹈表演者身背一木制長架,在木架上有兩個布制的摔跤手,兩個木偶都身著不同的官員服飾。兩只假臂會相互擁抱,做各種摔跤的動作,木架下有布幔遮蓋,表演者兩手做腳,并四肢踏地及靴尖相向。 表演者伴隨鼓樂的節奏,做不同的摔跤動作。表演主要以“地空旋轉”、“前后跳躍”等為主,動作非常生動逼真,舞姿相對粗獷豪放。這種靈活的舞蹈藝術表現形式,將生活的氣息生動的呈現給觀眾。其舞蹈的伴奏音樂也具有結構完整、曲調簡潔等特點。二者渾然一體,互相協作,就像遼闊的大草原上一匹飛舞、騰躍的駿馬。折射出蒙古族人民對風調雨順及國泰民安的企盼,以及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尤盡向往和熱切追求。 三.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具體風格 1.硬肩、硬腕中的圓潤

肢體是舞蹈的核心,是舞蹈魅力展現的直接載體,蒙古族民間舞蹈的魅力當然也是通過肢體綻放出來。蒙古族民間舞蹈的硬肩、硬腕都將蒙古舞的圓潤之美展現出來,它能夠體現蒙古舞的鮮明與動感。蒙古舞的肩部動作多樣,包括柔肩、彈肩等六種,那么如何達到豐富的肩部動作的聯系呢?那么必須以硬肩為基礎,只有從硬肩一步步做好基本功,才能夠將這種舞蹈的風姿展現出來,而柔肩僅僅是硬肩的生動化表現形式。在同樣的動作中,柔肩的發力相對較慢,從而形成聚集的硬肩規律,在松弛有度的訓練中實現硬肩的韌性及靈活度,也只有實現這樣的多干才能夠將蒙古舞的圓潤表現出來。對于硬腕的訓練與硬肩的訓練基本一致,必須從基本的舞姿開始訓練。硬肩、硬腕都具有發力較快,幅度較小,棱角分明、瞬間靜止等審美形態,在實際的舞蹈表演中,總是通過這兩種動作來實現蒙古人民精神氣質的展示,并通過這種情感、氣質、力度將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圓潤展現的淋漓盡致。 2.胸背之間的情感

蒙古族民間舞蹈胸背之間流露的情感是其它舞姿所不具備的,它是一種舞蹈自由、放松的心靈境界,從而帶動內心情感的完整體現。對于優秀的舞蹈演員來講,他們總是能夠將自己融入舞蹈,而蒙古族民間舞蹈的情感就是通過胸背調節來實現的。如我們要實現這種情感的融合,在最開始必須進行在呼吸的引導下做胸背聯系,掌握這種舞蹈技巧,然后融合其他動作,如結合張開的手臂,使胸背的屈伸與呼吸手臂達到協調,這樣就能夠將胸背的表現力發揮出來。如此這樣,再將蒙古舞與其他動作進行結合訓練,從而達到增強胸背表現力的目的,這種目的就是通過胸背的表現力,促使全身達到協調,達到以氣息引導情感的發揮,從而展現出蒙古族民間舞蹈的魅力。 3.道具中韻味

蒙古族的精神是一種英雄的精神,這種英雄精神就是通過對道具的使用而展現的,而且這種道具是歷史與宗教信仰相互促成的產物。同時道具也是審美思想的表現形式,它主要將與人、舞蹈動作、舞臺效果等方面緊密相連。舞蹈動作將道具的內涵展現出來,同時將舞蹈的內涵擴大。如在《珠嵐舞》中的燭臺道具的運用,通過燈光、音樂、舞姿、燭臺等將一種神秘、虔誠的藝術氛圍表現出來,從而將人們的思想帶到一塵不染的另一個境地,同時這一道具的運用還將蒙古族對佛教的信仰展現出來,從而使其更具有草原韻味。

四、把握蒙古族民間舞蹈風格的意義 1.塑造氣韻之美

我們從上面對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蒙古族民間舞蹈不僅有優雅柔美、流暢歡快的舞蹈,還有氣勢磅礴、粗獷豪放的舞蹈,這些舞蹈特性共同構成了蒙古舞民間舞蹈的文化基礎。柔美流暢之美主要是體現飄逸的特點,塑造文雅秀氣的女性氣質。這種柔美流暢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細膩,從而將中國女性優雅、含蓄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流暢歡快之美是以直立轉或小舞姿轉為載體來體現的,主要有線條清晰、節奏明快等特點,給觀眾就是一種干凈利落的輕松感。粗獷豪放之美是以夸張的手法來表現的,這種舞姿的存在主要是為刻畫英勇頑強的戰士或憤怒的形象。這種舞姿具有萬馬奔騰的氣勢,從而產生很強的視覺效應,以引起觀眾對舞蹈美的共鳴。在這樣五彩繽紛的氣氛下,能夠塑造人們的優雅之氣韻,或豪放之氣韻。 2.培育心靈之美

通過對蒙古族民間舞蹈的深刻把握,能夠培養人的心靈之美,這種美是以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內心情感去驅動外在動作的表現。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都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那么各個區域的人的精神風貌也是存在差異的。那么在通過對蒙古族民間舞蹈的深刻意義后,為我們需要實踐去驗證,通過深刻了解其內涵,這樣我們就更加能夠用心去感受它或激揚、或幽靜的藝術魅力,從而能夠塑造人心靈的寧靜與健康。 結束語: 每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都能夠以舞蹈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它傳播著民族文化的符號。從前面對蒙古族民族舞蹈的來源、發生、形成及風格特色等一系列的分析中可以得知從整體大的方面總結來說,蒙古族以頭、軀干、下肢來展現舞蹈的藝術形態,它傳遞民族的本來特性,以形體的展現來呈現本民族文化的優勢,同時提升民族自豪感與增強民族凝聚力,將民族文化世世代代傳遞下去,散播著本民族的文化內容。蒙古族民間舞以女性表演者的優美、花明快、亮麗以及男性表演者的粗獷、陽剛、豪邁兩方面來展現其氣質之美。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審美特征,是承襲優秀蒙古族舞蹈藝術、開展契合民族審美情味和弘揚優秀民族文明的需求,抓住蒙古舞的中心去創新,同時承襲與探求,才能使蒙古族民間舞走向另一個發展高峰。 參考文獻:

[1]王景志,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M].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年。 [2]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 藤守堯譯.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215。 [3]庫爾特·薩克斯,世界舞蹈史[M]. 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41。 [4]佚名,草原文化與游牧民族民間舞蹈[J]. 舞蹈者之家,2005年。 [5]徐英,論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淵源[J]. 內蒙古文學報,2003(5)。 [6]文華,論蒙古族舞蹈民俗文化意蘊[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3)。 [7]羅雄巖,蒙古族民間舞蹈文化探析[M]. 舞蹈者之家.2006年。

[8]龐志娟,論蒙古族文化與蒙古族舞蹈的特點[J]. 集寧師專學報,2005(3)。 [9]伊敏娜,淺談蒙古族英雄史詩的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M]. 2005年。 [10]汪以平,舞蹈藝術通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J],2006(7)。 [11]李北達,民間舞蹈. 中國社會出版社[J],2006(9)。

[1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上海音樂出版社[J],2001(1)。 [13]王克芬、金立勤、霍德華,佛教與中國舞蹈. 天津人民出版社[J],1995(12)。

第五篇:淺談“呼吸”在蒙古族民間舞蹈中的作用與應用

【摘要】在生活中呼吸是個很小的動作,但是卻與生命息息相關。舞蹈藝術中,呼吸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其藝術生命密不可分。在民間舞訓練中合理的運用呼吸,不僅有利于人體內部循環的平衡性,而且有助于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民間舞蹈訓練與呼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民間舞訓練是受呼吸牽制、操縱的,只有兩者達到完美的統一,整個民族民間舞表演才是成功的。本文就呼吸在民間舞蹈蒙古舞為例,詳細介紹呼吸在蒙古舞中的作用和應用。

【關鍵字】:呼吸 舞蹈 民族舞 蒙古舞 作用 應用

一、 呼吸的含義和與蒙古舞的關系

1 呼吸的含義

1.1 生理呼吸

生理呼吸也就是廣義上的呼吸,是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吐故納新,以及人體內部所進行的氣體交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體進行的新陳代謝所需的能量都是通過氧化體內營養物質而獲得,從而從外界不斷攝取氧氣,同時釋放體內的二氧化碳,這樣就完成了由外呼吸、氣體運輸、內呼吸三個環節做成的全部呼吸過程,稱之為自然呼吸、生理呼吸,它包括外呼吸、氣體運輸、內呼吸三個環節。呼吸能體現人的心理狀態,呼吸頻率的強弱快慢、輕重緩急,不同的情緒產生不同的呼吸,不同的呼吸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新平是呼吸沉穩,緊張、激動時呼吸急促,呼吸和情緒是相互的。自然呼吸使得心臟跳動,血液流通,是維持生命存在的根本。 1.2 藝術呼吸

舞蹈中的呼吸也稱之為藝術呼吸。藝術呼吸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進行控制、處理、合理把握、運用呼吸,從生理的需求上升為理性的支配及其運用,使呼吸、韻律、風格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相比生理呼吸來講,藝術呼吸就是舞蹈的“動力線”,它給予舞蹈的肢體語言以內涵,賦予舞者肢體以生命,使觀者和舞者之間達到很大程度的共融。舞蹈時進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內環境的基

1

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訓練效果和充分發揮舞者的肌體能力,以創造出最美的舞臺形象。

民間舞中的呼吸一般由吸氣、提氣、屏氣、呼氣四種形式組成。呼吸一般為“起法兒”做準備,提氣是為提高人體的重心;屏氣是幫助人體收緊和戛然的停止;吸氣是為了換氣與放松身體,為下一個動作做準備。

l、快吸、快呼。這種呼吸方法常出現在動作小而快,并帶有跳躍性的動作,它所表現的情緒多為歡快、喜悅的。

2、慢吸、慢呼。這種呼吸的方法常出現在節奏較慢,上下起伏,節奏平均的動作中,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緩慢、悠長、恬靜、連綿不斷。

3、慢吸、快呼。這種呼吸方法常出現在慢起快落的動作中,呼吸可使動作顯得流暢,有重量,腳下有根。

4、快吸、慢呼。這種呼吸的方法常出現在快起慢落的動作中。給人的輕盈、柔美、秀麗感。

2 呼吸與蒙古舞的關系

任何藝術都需要運用氣息,無論它是戲劇、音樂、美術、書法、還是舞蹈。呼吸之于舞蹈, 不僅僅只局限于舞蹈的力量和協調能力,它更作用于舞蹈的姿態、 舞蹈的感覺、 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使之更加自然、更加流暢、更具有藝術表現力和藝術生命力。呼吸能夠烘托舞蹈的語匯、 舞蹈的內容,使之更加充滿活力、更富于激情。呼吸是舞蹈的感覺、 舞蹈表現力的支點和精髓,是舞蹈得以完善體現的原動力。通過完美的呼吸,并使之貫穿于舞蹈作品的始終, 這樣舞蹈作品才能讓人感動、催人奮進、使人陶醉。只有這樣的舞蹈作品才能夠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呼吸在舞蹈中運用的成功與否,是一個舞蹈能否成功的關鍵。講究不講究舞蹈時的呼吸,決定了舞蹈初學者的進步;能不能自覺地、完美地、有創造力、 有感染力的呼吸就決定了舞者的終身成就。由表及里、出神入化、渾然天成的舞蹈藝術表演,是由呼吸伴隨著舞感和舞蹈表現力而成就的。

由此可見,呼吸是保持舞蹈狀態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同樣的針對蒙古舞也不例外。它是保持節奏的基本,一呼一吸本身就是節奏,而蒙古舞就是充斥著節奏的模式。它表現出來的起伏、張弛、動靜都是由呼吸起伏張弛的節奏夸張而形成的,這樣的節奏給予蒙古舞以生命,使其動作中充滿了節奏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產生了不同質地、多層次的復雜變化,通過意念支配、控制的藝術呼吸,

2

從而體現出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使節拍變得有節奏性與表現力。

二、 呼吸在蒙古舞當中的作用

呼吸是民族民間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賦予民族民間舞蹈以生命,塑造了民族舞蹈的靈魂,中國的民間舞蹈追求“以心帶情,以情帶動”,心與呼吸緊密相連,在舞蹈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

呼吸是由節奏產生的,而節奏的起伏和張弛恰恰是通過呼吸節奏構成,這些節奏可以豐富舞蹈的生命,促使動作充滿節奏感,通過輕重緩急的呼吸表現出質地各異的變化,從而賦予身體動作的節奏和層次感、產生對比度。藝術呼吸通過產生節奏的變幻,促使風格的差異能較好的表現出來。對于民族舞蹈來講,關鍵是要體現出風格。

正確合理的運用呼吸,其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將是一種藝術的升華,對舞者自身所要表現的藝術內涵與思想感情將有完美的體現。 我們??煽吹接行┪枵咴谖璧钢猩仙斫┯?,氣都弊在胸上,妨礙呼吸肌的松馳,或氣喘吁吁,滿面通紅,這都是呼吸不加控制不會正確運用的結果。它會直接影響劍舞者的表現力,會破壞舞者所刻畫人物的形象。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如果一舉手一投足都沒有呼吸的運用,光舞動一融虛假的外殼.誰能認為這是舞蹈?誰還能承認這是一個舞者呢?所以在民問舞訓練中,只有正確的運用和把握各民族的呼吸特點,以氣息的運用帶動肢體的表現力,使節奏、呼吸、舞姿、技能等方面融合在各民族特定的風格和情感中。才能創造各民族更完美的舞蹈藝術形象。

舞蹈是舞者們用肢體語言來表現作品。呼吸則控制身體,來幫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種舞姿,使之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者們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才能夠把握動作的內在力量,并能解放各部位,使肌肉充分舒張、收縮,動作松馳流暢。這就要求舞者們要正確認識舞蹈中藝術呼吸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的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主體精神的結晶。

蒙古族民間舞蹈中的“呼吸”體現著蒙古人民的精神風貌。蒙古草原,廣袤無垠,四季鮮明。歷史上草原民族面對天運和人運的和諧統一,徘徊于生存的主動與被動之間,四時有序、生命無常。磨礪出蒙古族處變不驚,去留隨意的心理韌性。蒙古族舞蹈中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胸背訓練,在收與放、關

3

與開的對立統一中運動進行。胸背訓練以呼吸控制肌肉感覺,自然牽動胸背部的每個關節,收是那樣的細膩而深沉,放是那樣的蒼勁有力,猶如在風雪中迎風而上的蒼鷹,傲然挺立,充分顯示了蒙古人作為游牧生活的主宰者那種挺拔豪邁、氣壯山河、灑脫奔放的剛勁有力之美,展現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樸、熱情、精壯的健康氣質,它和蒙族大氣磅礴的藝術風格交相呼應。呼吸是蒙族舞蹈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學習和掌握蒙族舞蹈的同時,要把握好對呼吸的控制能力,從而體現蒙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和審美價值。蒙古舞也來源于民間百姓,來源于民族本身,它是舞蹈藝術的基礎。是群眾的文化。在表現人物思想情感中的喜、怒、哀、樂、動作上要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在舞蹈中這些都必須通過呼吸的長短、大小來一一體現??茖W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優美動人,表演充滿活力。

三、 呼吸在蒙古舞中的具體應用

蒙古族舞蹈節奏明快,動作剛勁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歡快優美,男性舞蹈彪悍剛勁,并以抖肩、各種馬步呈現其特色,充分表現了馬背民族的雄姿。

舞步、肩部、手部、臂部的訓練中必須有呼吸,以呼吸帶動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關節的平衡性使氣力相互協調,還需要呼吸進行動作的銜接,表達感情。由于蒙古族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民族發展差異,形成了自己民族獨有的特質。蒙古舞中后靠的姿態,橫抻的動態就跟他們曾經經歷過的英雄年代、“馬背民族“有密切的關系。

所以,蒙古族舞蹈多以呼吸帶動動作的起伏,以流暢自如的氣息體現工作的輕重緩急,大小強弱、抑揚頓挫。蒙古族民間舞蹈中的呼吸主要是重拍慢吐氣,弱拍快吸氣。重拍慢吐氣可以表現蒙古民族彪悍、健壯、粗獷的個性;弱拍快吸氣可以表現出蒙古民族沉穩、豁達、灑脫的形象??煳旌羧缬布?、笑肩,快吸慢呼如抖肩、柔肩、繞腕、軟手、柔壁等,慢吸慢呼如單聳肩和雙聳肩。

例如趟步加柔臂的訓練,通過肩部的延續,出現波浪形的延伸,增強膝部的平衡能力,加快動作的移動,在動作中,呼吸下沉。趟步要求膝部掌握平穩,并步的動向移動,在動作中,手臂向下壓,一節節抹,手臂都要走下沉的曲線,雙膝稍彎,重心慢慢下移。到換反面上步時短暫的快吸氣,以此類推,最終完成整套動作。

4

正確、合理的體會和把握呼吸,可以很好的表現蒙族舞蹈的魅力。完美的運用長吸氣、慢呼氣,通過這樣的氣息,可以更好的表現人物置身大草原的豁達心態和英雄氣概。舞蹈中豐富的肩類動作也需要呼吸的支撐,使得動作在快吸快呼中交錯進行,呼吸與動作交相呼應,更好的表現蒙古舞蹈的魅力。

結論

呼吸是人的“生命線”,科學的藝術呼吸又是一個人藝術生命的“生命線”,呼吸在民族舞蹈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各個民族舞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因而要很好的使民族舞蹈發展下去就要合理的運用呼吸,明確呼吸的重要性和切實的運用,希望通過對呼吸在民族舞蹈蒙古舞中的作用與應用的研究,可以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示,為民族舞蹈的傳承和發揚增加一定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新.呼吸在民族舞蹈中的應用.考試周刊.2008年第1期

【2】 李蓉.淺談“呼吸”在民間舞蹈中的重要性.藝術探索.2009年第4期 【3】 周力瀾. 蒙古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探析.藝術研究.2010年第3期

【4】 廖敏.試析民間舞教學中“呼吸"的重要性.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5】 范紅艷.淺談舞蹈與呼吸——呼吸是舞蹈的靈魂.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魔鬼戀人之真愛無悔下一篇:門禁軟件使用說明書

熱門文章

蒙古族舞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