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古箏音樂論文范文

2023-09-06

古箏音樂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古箏是一個具有表現力的樂器,一首樂曲只能通過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其表演區就在舞臺空間上。因此,古箏的演奏要特別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臺藝術美。而古箏演奏時舞臺藝術的美感不僅來自于音樂,還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臺形態以及情態給聽眾帶來的藝術享受。

關鍵詞:舞臺形態美 舞臺情態美 舞臺音色美

古箏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民族樂器,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就廣為流傳,所以又被稱為“秦箏”,距今已有著兩年多年的歷史了,古箏在各個不同地區流傳發展,并以各個地方的民間音樂風格為依據,不斷吸收地方民間音樂的特色發展,行成不同的古箏流派。隨著民族音樂的發展,古箏也成為了人人皆知人人喜愛的一件樂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和學習古箏。古箏是一個具有表現力的樂器,一首樂曲只能通過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其表演區就在舞臺空間上。因此,古箏的演奏需要特別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臺藝術美。而古箏演奏時舞臺藝術的美感不僅來自于音樂,還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臺形態以及情態給聽眾帶來的藝術享受。

一 舞臺形態美

古箏演奏時的美感不僅僅是來自演奏家的高超水平,視覺上的美感也極為重要。視覺上的美感不僅直接關系到音樂的聽覺效應,還通過聲音和視覺的融合強化了音樂美感。演奏者準確傳神的身姿、手勢、指法和演奏時的眼神、形態等視覺效果,對音聲的創造和傳達,對聽眾的吸引和領悟都至為重要。而且在流暢的演奏時,演奏者那如詩如畫、充滿了節奏感和旋律感的身體動作本身就是一曲視覺上的美妙音樂。在演奏時,流動的聽覺美感和古箏演奏者表演的視覺美感相得益彰,聽覺上的音樂感覺外化為視覺形象,會讓聽眾發現演奏的表演美和所展現的音樂美已經進入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審美境界。

但古箏在演奏的同時也受到了舞臺空間的局限,因此在形態表演上不能像戲劇影視演員一樣太過于依靠形體動作,必須是更多的以演奏者本身的音聲、神情為主,聽眾則會更為直接的把演奏者的動作舒展流暢與否納入演奏是否完美的審查標準。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時的形體表演必須簡靜、純正、質樸、恰當,動作收放自如,準確到位,不能過于追求形體效果而導致其動作過火或過靜。演奏者準確傳神的身姿、手勢、指法和眼神等,對音聲形象的創造和傳達,對聽眾吸收和領悟音樂形象都至關重要。如前所言,演奏者表演時那充滿了節奏感的身體形態本身就是一首動態的樂曲。當流動的音樂和演奏者的動態美感相得益彰時,這種交相輝映的視聽效果就會讓古箏表演進入一個美輪美奐的新境界。

演奏者表演時的動態美主要來自于正確的演奏姿勢。演奏姿勢不僅僅是單純的形體要求,它更直接的關系到演奏者表演時各種技能是否能正常發揮。當姿勢正確時,演奏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由全身各個部位互相配合完成的,極其自然協調,演奏渾然天成,對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輔助作用。而錯誤的姿勢則會導致演奏者身體緊繃,毫無意識的運用力量,導致事倍功半甚至影響到具體的演奏效果。因此,古箏表演必須要求做到姿勢正確。

古箏演奏的正確姿勢應該是:演奏者坐在琴面偏右,上臂垂直,小臂平伸,胸部挺起,眼看琴面;左腳稍前,右腳稍偏后,平放在地上;上半身可因高低音區的變換而有微小的動作變換。演奏者應該養成一個端正而自然的演奏姿勢。如果不齊,外觀也很難看。演奏時應做到衣冠整齊,身正體恭,神清志朗。這樣既可以突出演奏者本身的視覺美感,從而更突出音樂的形象,提高音樂的感染力,又能讓演奏者自身能以更良好的身心狀態投入到演奏中去。

收器樂表演的先天限制,樂曲演奏時演奏者的神態變化不需要像戲劇演員那樣大起大落,夸張強調,而是強調在神情貫注于音樂之中時起伏,在精微細密處顯露變化。而聽眾可以通過仔細聆聽、觀看和感受演奏者的一舉一動,從而在演奏過程中感受到演奏者是如何精神集中的表現樂曲情緒、反映音樂情感變化的。

例如古曲《將軍令》,樂曲通過一串密集的音,加上多種指法結合的演奏,描寫出古代將軍沙場點兵,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情節。演奏者的神態既不能始終如一,紋絲不動,也不能陰晴不定,變幻無常,而應該隨著音樂的發展進行變化,例如,眼神和面容可以對應曲調等有所變異,身體也不能讓人感覺軟弱無力,要挺直腰板,如同自己此時此刻就在面對滾滾狼煙。在整個的形體方面應當以輕重緩急、強弱頓挫等形式的節奏感和蘊含其中的韻律變化為基本形態,既形成外在表演形態的形體美,又與整體身心和全部音樂統一為整體美。這首樂曲之意就是要表現出戰場那波瀾壯闊的場面,因此演奏者在彈到慢板的段落時一定要連貫,從而體現出將軍勝券在握的景象。高潮部分面部表情就不能無動于衷了,也要想象自己四周金戈鐵馬殺聲震天。這樣的演奏形象更能給聽眾一種視聽合一的欣賞感受。

二 舞臺情態美

在器樂舞臺表演時,音樂表演中舞臺形象的創造即來自表演者通過演奏主動創造,也來自聽眾的聆聽樂曲后結合本身感受進行的創造。聽眾的感受就是表演效果的直接反應,是檢驗音樂美表演成敗的客觀標準。因此,演奏者在表演時不僅僅需要通過形體動作等在聽眾面前創造音樂形象,還需要通過自身演奏時的情緒變化去調動聽眾的積極性,讓聽眾主動參與到音樂形象的創造中來。但是也要注意,演奏者不能僅僅滿足對音樂情緒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賞,還應該將自己的音樂情緒融入到樂曲演奏中,要讓樂曲帶著自己的情緒,跟樂曲產生共鳴,然后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聽眾,跟聽眾交流,眼中有聽眾,心中有聽眾,積極調動聽眾情緒,創造良好的舞臺效應。

要與聽眾互動,演奏者就要調整好自身情緒和樂曲情緒,一方面,用自身情緒吸引聽眾進入音樂,使之主動創造音樂主體形象;另一方面,用樂曲情緒帶動聽眾豐滿音樂主題形象。一個好的演奏者,往往站上舞臺就開始把表演與聽眾進行緊密關聯,他會通過自身情緒的變化與聽眾隨時交流,感染聽眾的情緒。雖然觀眾不能動手彈琴,但是要讓他們也感受到樂曲中的溫柔、悲亢、憤怒等復雜感情,這樣才能讓聽眾充分體會古箏表演的美感。

有的演奏者在表演時,僅僅只注重跟聽眾的交流而忽視了演奏本身的樂曲情緒,這其實是舍本逐末的方法。樂曲感染聽眾的前提是演奏者自身先被樂曲的情緒感染。當演奏者和樂曲情緒協調一致時,就在創造音樂美,就是面向聽眾與其心心相印,緊密交流,這時聽眾就容易投入到音樂中受到感染,并當場表現自身的情感反應。聽眾良好的反應與演奏者的情緒形成情感輻射,從而又推動演奏者的表演,升華表演之美。如此交互作用、彼此推動、臺上臺下,音樂表演的創造者和接受者,彼此情緒直接碰撞,更能讓聽眾陶醉難忘。

演奏者表演時要始終抓準聽眾情感回應的火候,進行良好互動,要鼓勵其表達自己的情緒。在樂曲和演奏者情緒的感染下,聽眾會情不自禁的對表演作出評判,例如,有的觀眾在表演后甚至表演尚未結束時鼓掌叫好,要求再來一次等。這種正面的情感回應會極大鼓勵演奏者,使其積極性和自信心倍增。而這種良好的互動會讓演奏者發現能引起聽眾主動交流、引發聽眾情緒共鳴的契合點。音樂表演和劇場效應交互輝映,演奏者和聽眾的情緒也更為一致,在互相碰撞中,古箏演奏的創造力及其功能的發揮就會不斷得到升華。

樂曲《秦桑曲》這首曲子改編自詩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樂曲繼承了詩歌里的眷戀之意,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盼望早日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在演奏者彈奏時應注意通過自身情緒的變化,在曲調的委婉、纏綿、激情之中表現出深埋在曲調里的委婉中有哀怨、激動中有抒情的起伏,從而更好地把這種情緒帶給聽眾、與聽眾產生互動,讓聽眾能在欣賞這首曲子的同時更深的體會琢磨音樂蘊含的美。

三 舞臺音色美

雖然舞臺形態、舞臺情態都能讓聽眾體會到古箏演奏的美感,雖然古箏演奏的美感需要演奏者的身體形態、感情投入來烘托、來傳達,但是聽眾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美,主要還是來自演奏者指尖彈出的動人旋律。

一首樂曲的演奏實質上就是創造美、表演美,這種表演美來自演奏者的形態、演奏者的一顰一笑,但主要表現在古箏的聲音美上。對于演奏者來說,將古箏的音色彈純彈明亮是使聲音產生美感的關鍵之一。好的音色為優美的樂曲錦上添花,劣質的音色卻遮掩了曲子的光彩,破壞了樂曲本身的流暢,彈奏起來很不舒服,聽眾聽著也很難受。

古箏的音色特點為:高音區清脆明亮,中音區悠揚柔和,低音區渾厚深沉。但演奏時對音色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純凈”。這是一個通用標準,也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音色標準。要解決這個問題,弦上的擊弦點和指甲的觸弦點都要求準確。如果指甲的觸弦點太前或太后都容易觸及相鄰的音,而且會造成音色太薄或太厚。古箏音色的圓潤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指尖與琴弦相互作用的一瞬間,在這個瞬間里會產生指尖對弦的作用力和琴弦對指尖的反彈力,所以需要對指尖有良好的控制才能彈出圓潤的音色。

在實際演奏中,根據演奏手法的區別,音色的變化也是多樣而靈活的,有時純凈、流暢、活躍;有時細膩、典雅、圓潤;有時明亮、豪邁、剛勁。熟練地掌握演奏手法,根據樂曲需要靈活地變換音色,對于提高音樂演奏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演奏古箏樂曲時,感情的投入多少也是影響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抒情委婉的樂段,如果演奏者用心去感受,就會知道音色絕對不能彈的太強;反之,悲壯而很有激情的樂段,就需要演奏者加大力度來表演,使樂曲聽起來更有鼓動性。為了能更好地把握住一首樂曲音色的強弱,演奏者必須要熟悉自己演奏的樂曲。演奏一首樂曲其實就是對樂曲進行二度創作,所以在情緒、強弱、節奏等要素上必須依據原作的要求,從樂曲的聲音到樂曲的感情到樂曲的意義,通過自己的感悟,加上實際操作、表演,創作出自己心目中恰如其分的聲音形象來。熟悉與感悟作曲家的原作,實際上就是對藝術創作過程中的藝術感受進行積累和再創造,掌握原作的演奏手法,體驗蘊涵于樂曲中的感情,熟悉作品里的社會背景,再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進行融合重鑄,最后成型為腦海中的音樂形象,再通過自己的構思和分解重組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打上演奏者個人烙印的,或者說是由演奏者創作出來的嶄新音樂形象了。

古箏演奏和歌唱家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樂曲中的感情和作曲家、演奏者的內心感受。音樂以聲音塑造情感形象,雖然目的是使身心愉悅,卻須注重于創造音聲之形,才能達到讓聽眾心有所感的目的。古箏演奏必須創造有形之聲,演奏者在二度創作中就是要以自身的淬煉,把曲譜上無形之聲化為聽眾心中的有形之聲。演奏家對同一樂曲的反復演奏,雖然每次都有新創造,都有新變化,但音樂之形、之情、之神還是基本穩定的,萬變不離其宗,還是需要植根音樂本身的演奏,才能表達出樂曲的內涵。

古箏的曲目千變萬化,但是在舞臺表演時只要做到形態、情態、音色幾個方面的統一協調,就能夠創造出良好的舞臺效果,讓聽眾得到真正的藝術享受。

總之,從事古箏演奏以后,知音解意是懂得創造表演美的最重要一步。在對原作的知音、明趣、解意進行了充滿自我獨創性的藝術再造之后,最為重要的便是具體表現,也就是實際演奏,從事表演創造了。樂曲之間情、趣、意等一切內容和形式的要素全都統一于樂音運動的聲音美之中,樂曲演奏的表演美創造自然也就集中于聲音美之上。雖然聲音難以造型,但特有的旋律線、音色、節奏、輕重、高低、粗細等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會經由演奏者的演奏,通過聲音使之在聽眾的心中呈現出鮮明而動人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曹永安、李汴:《河南板頭箏簡介》,《曹東扶箏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

[2] 曹永安、李汴:《幾種獨特技巧介紹和定音、演奏符號說明》,《曹東扶箏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

古箏音樂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古箏藝術特色鮮明、題材豐富、意蘊悠遠,經典古箏作品常蘊藏著特定的情緒和美學特征。良好的審美教育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習熱情、培養美學思維,有助于學生對古箏演奏技巧的掌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供示范、加強實踐、拓展知識、整體培養鑒賞力等方式合理運用審美教育,尤其注意要因材施教、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以及加強情感學習。

關鍵詞:古箏教學 審美教育高校教育

中國古箏藝術源遠流長。近年來隨著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頻繁增加,我國傳統的古箏藝術在世界音樂中嶄露頭角。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古箏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古箏音域寬廣,發音清脆,音色典雅,擁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渲染力。自春秋戰國時期古箏出現至今,古箏在結構、演奏技巧、風格流派等方面經歷了數次變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學特征。當代古箏從中國特色民族樂器轉變為世界各地音樂會上的常駐樂器,古箏藝術在保留傳統美學特色的同時又發展出新的特性,為古箏藝術增添了新的魅力。

中外兩千多年的藝術史中,美可以說是藝術的最高追求。從美學原理來說,審美是一種高度主觀的價值判斷。藝術審美基礎在于藝術家創作出來的作品,而創造美之前首先要形成自己對美的判斷,也就是形成審美價值。通常,基礎審美教育通過教師傳授、不斷學習和欣賞既有作品習得。審美教育是21世紀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一,也是音樂教學的本質,在古箏教學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良好的審美有助于促進學生美學思維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對古箏演奏技巧的掌握,同時給人帶來美好的感官和精神享受。本文探討了審美教育在高校古箏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注意事項。

一、古箏藝術的美學特點

1.地域特色鮮明

古箏自春秋戰國時期在秦地廣泛流傳,后逐漸擴展到河南、山東、江浙、福建等地。受不同的政治、語言、文化、風俗影響,古箏的地域性特色悄然滋生并逐漸形成多流派百花齊放的局面。山東箏曲多風格古樸、典雅別致,大指勾弦剛勁有力,搖指清脆明快,如珠玉在盤,叮咚有致,常與山東琴書曲牌演唱結合。河南箏曲高亢粗獷、明朗活潑,大指力度飽滿、淳厚鏗鏘,搖指強弱變化多樣、拖音悠長連綿,常與戲曲和民間說唱音樂搭配演奏。潮州箏多獨奏,較常采用右手連勾和勾搭技法,華麗流暢,音色柔美,旋律奔放流動、清朗跳躍??图夜~常于琵琶、洞簫、三弦等組成絲竹弦樂進行合奏,也可獨奏,滑音豐富多彩,意趣高壓、余韻悠長。浙江箏旋律婉轉和諧,風格秀美清雅,尤其注重右手輕彈,音色清麗,節奏明快。

2.作品題材豐富

兩千多年來我國古箏藝術同時盛行于宮廷和民間,從陜西秦地風行到大江南北,期間涌現了大量不同題材的古箏作品。有取材于自然風光、以景喻情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也有演繹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的《昭君怨》、《嫦娥奔月》、《姜女淚》,有展現人文風貌、文化風俗的《慶豐年》、《鬧元宵》、《紡織忙》,也有展現特定時期政治文化場景的《豐收鑼鼓》、《草原英雄小姐妹》,還有想象瑰麗、意境幽渺的《山魅》、《幻想曲》等。變化多姿的題材為古箏藝術風格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源泉,而不斷創新的音樂風格則反過來將民族特色、自然風貌、故事場景、情感意蘊表現得淋漓盡致。

3.意蘊表達悠遠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藝術表達中的意境美,古箏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同樣重視作品中意蘊的表達。比如我國十大古箏名曲之一的《高山流水》,開頭旋律緩慢幽雅,仿若幽深山谷中飄來一陣微妙的樂音,猶如置身高山之巔,云霧繚繞,飄然若仙。接下來清澈的泛音把思緒帶回到千年以前的高山流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山的雄渾與水的輕盈巧妙交織,時而澎湃時而寧靜,時而驚心動魄時而寧靜悠遠,全曲錯落有致跌宕起伏,無一音是直白地仿造云霧山巒流水之聲,卻聲聲都在向聽者呈現云霧、山巒、流水之韻,一曲完畢仍余音繞梁久久不絕。

4,情感表達含蓄

古箏藝術歸根結底是情感的反映。中國傳統藝術少直白而重暗示,或者借物言志,或者寄情于景,慣于從多個側面表現真實的情感。如古箏名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現梅花皎然如月光、傲然似冰雪的高潔品性,借物詠懷頌揚品節高尚的人。再如《漢宮秋月》,開頭引子音調由高而低,仿若宮中女子一聲幽怨的嘆息,勾勒一幅清冷宮廷殘陽夕照、伊人幽影徘徊的情景,接著以時而出現的短暫休止音,猶如女子憂郁徘徊時的凝眉愁思,使聽者也不覺愁緒涌上心頭。全曲以回旋奏鳴曲式一唱三疊,長吟短嘆,哀婉凄艷,讓人對宮女的命運激起無窮遐思。

5,流行化趨勢

全球化一體化的今天,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樂器既保留了原有的藝術特色,同時跟隨時代變化不斷吸收各種新的元素。越來越多的人們需要從民樂中尋找精神的寧靜,傳統箏樂漸漸與現代流行樂器相互融合,創造出滿足人們藝術需求的新的藝術形式。許多音樂會將古箏和長笛等中國傳統民樂與鋼琴等西洋樂器相融合,創造出同時適宜于東西方聽眾的曲風。前些年流行的中國風音樂將民族音樂文化普及到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給人身心愉悅的同時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民眾中得以傳播和發揚。

二、審美教育在古箏教學中的重要性

1.審美教育促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藝術是以各種技藝進行恰如其分的情感宣泄的過程。每一節經典古箏作品背后都蘊藏著特定的情緒和美學特征,每件古箏作品的理解和演奏都要求學生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同理心和鑒賞力。古箏名曲《昭君怨》取材于西漢昭君出塞的故事,描畫了昭君出賽后思念故土而欲歸不能的哀婉心情。開頭節奏緩慢、旋律重復變化,著重強調一個“哀”字,哀怨憂愁纏綿悱惻;尾端突然加快,猶如激動起伏的心情終于按捺不住,似要傾訴滿腹怨恨,著力點在一個“怨”字。學生只有積累過足夠的美學情緒體驗才能在聽的過程中感知旋律起承轉折中代表的情緒起承變化,深切理解采取不同技巧在情感表達中所起的作用,深刻領悟作品的妙處所在。

2.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古箏教學不是簡單枯燥的技術傳授,學生只有主觀上熱愛古箏藝術,愿意積極能動地探索古箏藝術的奧妙,才能真正在藝術學習中取得切實的進步。古箏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身心修養,培養學生對世界的審美觀念。審美教育與古箏教學相輔相成,學生只有對所學的曲目深刻理解,領悟作品意境、感受到古箏音樂的魅力,才會帶著好奇心和探索欲積極學習,不僅僅學習作品中的演奏技巧,還將精益求精、為表達出更精準更自我的情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創新。

3.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學體系的重點內容,而審美教育正式素質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鑒賞和創造力,審美教育還將引導學生樹立更宏大的世界觀,建立自己的審美體系,加深自身的美學發展。

三、如何在古箏教學中引入審美教育

1.提供正確的演奏示范

音樂是一種抽象藝術,人們在演奏古箏作品時并不能通過畫面或造型進行直觀呈現。古箏教學中,作品情感在演奏者身上的外化特征表現在演奏的節奏、勾弦的力度、演奏速度變化上。古箏教學要將勾、抹、挑、按等外化姿態與審美教育相互滲透,同時提升學生的演奏技巧和審美能力。古箏演奏要求演奏者坐姿端莊優雅,肩膀和手臂自然放松,發聲之前就先傳達出古箏優雅清新的整體氣質。許多古箏演奏動作以腕關節為中心,靈活的腕關節有助于古箏演奏動作到位、發聲精準。不同的演奏技巧對應不同的發力姿勢,傳達不同的情感。比如在舒緩典雅的情感中常用小振幅的均勻顫音表達,而悲憤激烈的情緒則用大振幅快頻率的顫音。又如搖指常用大指或食指連續的向內向外快速撥弦達到音色連貫的目的,運用不同的力度和氣息營造緊張、舒緩或者時快時緩的感覺。教師在古箏教學過程中可將審美教育結合到正確的教學動作中,提供正確演奏示范的同時解析某一特定技巧在特定曲目中的美學表現,示范時應充分融入感情,為學生提供更美的視覺和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2.加強古箏藝術實踐

審美的培養是一個反復練習的過程。古箏教學中常以“回課”的方式檢驗教學成果。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在回課時發現學生的各種演奏問題,如怯場、單調、情感不足等,說明學生需要更多實踐提升自身演奏時的美學表現力。除了常規的演奏示范、技巧教學之外,教師還可采用多種方式從不同角度提高學生審美表現,如以情境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將學生帶入古箏作品所表現的情感之中感受作品意境;如觀看現場古箏音樂會,近距離觀摩學習優秀演奏師將演奏技巧和美學表現結合的方式,比較自己與其他演奏者演奏水平的區別;又如帶領學生舉辦小型的音樂演奏會,讓學生作為藝術家向觀眾呈現古箏作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發現自身演奏技藝的不足,漸漸提升審美體驗。

3.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箏文化

古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發展過程中每一個因素都對古箏藝術產生了或多或少影響。學生對古箏的認識如若僅僅停留在表層上則難免會理解偏頗、難以領會古箏藝術的精髓。教師在教授技藝的同時應多多向學生介紹古箏文化,如古箏的出現和起源、古箏藝術的發展歷程、各大古箏流派的風格特色及代表曲目等,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箏藝術的豐富內涵,準確把握古箏演奏的情感走向,提高自身古箏演奏的整體表現力。

4.從整體出發培養學生的美學鑒賞力

美學涵蓋的內容極為復雜,音樂只是其中之一。文學、繪畫、舞蹈、戲劇等藝術門類和音樂有著本質上的相互貫通,不同門類之間可以互相促進。以當代古箏名曲《箜篌引》為例,該曲取材自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由著名古箏藝術家莊曜先生創作而成。先是梨園弟子李憑彈奏箜篌時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闊場景打動了李賀,促使后者寫出“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的詩作,后來莊曜先生又借詩意展開想象,用現代作曲技法呈現了詩作幻想中的意境,虛實相映、起伏變化,輕靈和粗獷相互結合,既有“芙蓉泣露香蘭笑”的翩翩婆娑,又有“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波瀾壯闊。詩與音樂互相融合將觀眾帶入瑰麗壯闊的神話世界。教師可事先引導學生接觸與目標曲目相關的具有畫面感的文學、繪畫藝術作品,促進學生對抽象音樂藝術的理解和鑒賞。

四、審美教育應用于古箏教學注意的問題

1.結合特點因材施教

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結合學生特點、興趣愛好、性格特質等進行,不同學生的不同社會經歷注定了他們對藝術的不同理解。其中女生與男生的理解不同,性格內向的學生與開朗外放的不同,甚至不同家庭的學生對同一首曲子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教師應注意因“才”施教,在引導學生體驗古箏的情感美意境美時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和講述內容。

2.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

將審美教育結合到古箏教學中必須減少學生的功利性學習。藝術本身是純粹的、高雅的,只有拋卻私心雜念才能專注投入到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感情中,全身心感受其中的多彩意境和濃郁的人文之美。藝術又是從容不迫的,教師在古箏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沉淀心性、磨礪耐心,切勿操之過急,也不要以競技的心態對待古箏演奏。只有在良好的學習心態下進行的審美教育才有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意義。

3.注重情感學習

古箏藝術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虛無之物,其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內涵。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要注重心靈層面的情感學習,樂曲演奏者必須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才能將作品本身蘊含的情感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比如演奏《廣陵散》時要感同身受地體會聶政從怨恨到慷慨激昂、最終超然世外的情感變化,演奏《秦桑曲》時切身感知采桑女思君斷腸的凄婉心情,而演奏《陽春白雪》則要以活潑愉悅的心情感受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傊?,古箏審美藝術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只有注重情感學習才能深刻地領悟作品的情感內涵和人文底蘊。

4.強調審美的主觀性

對于古箏作品而言,演奏技藝是客觀的,不同作品傳達出來的情感卻是需要主觀體會的。審美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卻又不是絕對主觀的。喜歡節奏輕快、明亮的學生一開始會很難去欣賞《梅花三弄》,喜歡曲調綿長、細膩、飄渺的學生也不會初聽就對《戰臺風》產生興趣。但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即使主觀上不喜歡也并不妨礙學生感知作品帶來的各種細微情感。教師在審美教學的過程中切不可按照理論學習那樣對“美”設定框架,而要不設束縛地盡可能多地打開學生視野,引導學生進行基本的美學欣賞之后,讓學生遵循自己的感覺對作品進行審美判別。

五、結語

古箏教學不只是技巧傳授的過程,也是教師引導學生體驗美、感悟美的過程。將審美教育與古箏教學相結合,既能寓教于樂,又能寓教于思、寓教于情,使學生對音樂之美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反過來說,也只有將審美教育切實地融入到古箏教學中,才能更有助于學生對古箏作品的理解、加強學生對古箏演奏技巧的掌握。二者相互促進,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發展。

審美教育是古箏教育中的基礎教育,但審美絕不僅僅是一種基礎理論,而是貫穿整個學生學習生涯乃至整個人生的過程。同樣的曲譜、同樣的技巧,一個初學者彈奏的《高山流水》與古箏大師演奏的《高山流水》有何區別?同樣的演奏家,演奏《高山流水》和演奏《昭君怨》帶來什么樣的情感差異?古箏與二胡、琵琶、笛子等中國民族樂器相配合有怎樣的表現?古箏與七弦琴、鋼琴配合等西洋樂器搭配又會出現怎樣的效果?作為藝術創作者,我們常聽說音樂家為了改動一個章節甚至一個音符而苦思冥想殫精竭慮,作為藝術欣賞者,我們又有經典的“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這兩種幽微而美妙的感覺,不具有深厚的審美功底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

關于審美到底有沒有明確的標準,幾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到了康德時期提出了審美標準的二律背反??档抡J為,審美雖然是主觀的個人喜好,但它指向人類共通的情感,存在著人類共通的標準,不過這個標準是動態變化的。審美是一種精神活動,實際上是對內心欲望的一種折射,它與審美者所處的整體環境、社會生產力以及個人社會地位和精神層次息息相關。從古到今,我國審美教育被主流價值觀引導,所謂“宋汝窯明青花”,“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當大部分普通民眾還在為物質忙碌奔波時,是上流士大夫、知識分子、當權者掌握著審美話語權。如今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其實是為學生培養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打開了一條自由的通道。學生需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審美教育,盡可能多地從這樣一種精神教育中汲取營養,樹立自己對美、對生命本身的判斷力。

參考文獻:

[1]佘艷.淺談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體現[J].文藝生活,2012.

[2]魏軍.“MOOC”在高校古箏專業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5(2).

[3]宋佳音.略論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大眾文藝,2013(8).

[4]鄒昊.淺析我國古箏教學中音樂作品的賞析[J].黃河之聲,2013(20).

[5]張玲玲.論古箏基礎訓練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大舞臺,2015(8).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古箏音樂論文范文第3篇

古箏藝術 琴韻 音韻 技法

東方美學的一個鮮明特性就是重含蘊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韻而不重理性。無論在繪畫、書法、文學、音樂、園林等方面,概莫能外。但與繪畫、雕塑、攝影等訴諸視覺形象的刻畫不同,音樂家創作的音樂形象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可感受得到的。古箏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的樂器之一,古箏藝術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韻來表現內涵,表達方式委婉含蓄、韻味悠長。箏曲是古樸典雅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掠影,通過其如歌般流動的音樂織體,塑造出生動的音樂形象。從音樂藝術的特點來說,它的任何一種精神內涵都離不開聲音的藝術組合,它的美就蘊含在聲音的藝術組合之中。箏樂之魂的魅力更是產生于音韻的結合之中,這也是直接作用于人類聽覺器官的最為感性的要素。古箏演奏中就有著豐富多彩的音樂變化,形成多層次的表達音樂內涵的音樂線條,這些客觀存在的音樂美震撼著聽眾的心弦。古箏演奏不僅能表現勞動人民熱情豪放的性格,豁然大度的胸懷,還以曲調渾厚優美細致新穎的抒情性見長,在細膩的相互“問”與“答”的音樂語匯中,表達了人們的生活情趣。

箏,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箏樂在古代就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與喜愛,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其功能主要體現在:(1)民間娛樂。(2)用于雅樂,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廟祀典中使用。(3)用于大型的樂舞演奏。(4)用于宮廷和貴族宴享娛樂。(5)文人的自娛自樂。(6)小范圍的室內娛樂。(7)秦樓館舍。箏樂更多的是職業藝妓表演,在大眾娛樂場所酒樓歌館進行,聽眾廣泛,也更具娛樂性。(8)國際友好交流。箏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了國外,包括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古箏就是家喻戶曉、雅俗共賞的傳統樂器。箏曲音韻典雅含蓄,旋律流暢優美,能表達許多層面的東西,如人的悲喜、憂傷、歡快等各種情緒,自然界種種情景,社會生活場景等。古箏彈奏所流露出的古典韻味更能體現剛柔相濟、陰陽結合的審美觀。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特別是文人以詩歌的形式對箏樂進行歌詠。如曹丕、曹植、李白、岑參、張九齡、白居易、韓愈、盧綸、李商隱、歐陽修、晏殊、蘇東坡等。古代文人中箏彈得好的很多,其中有曹丕。他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箏帶上,隨時隨地都彈。還有晉代的謝尚、何承天;南朝梁時的陸太喜、北魏的北齊間的李元忠、孫世元;宋太祖趙匡胤的皇后也彈得一手好箏,深得她的婆婆太后的歡心。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自古至今,彈箏者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這說明,古箏是雅俗共賞樂器,是生命力頑強的華夏文化的見證。

古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以地方風格為依據的眾多古箏流派,同是左右手配合,彈按并重,以發揮優美音韻為手段,以之表演出不同情趣、不同風格,真可謂“奮逸響,妙入神”,各領風騷。其演奏的音色是多彩多姿的。想必大多數箏曲愛好者都會知道,古箏的演奏至今已發展到義甲與真甲相結合的方法,真甲與義甲本身就有顯然不同的音色對比,加之古箏的音域寬廣和演奏者技能的不斷提高,在箏曲中能比較容易地辨別出音色的反差,產生鮮活的敏感,也就容易被人們所理解與接受。

箏藝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韻”,人們在領略古箏演奏的音響效果時,一定會對神妙動聽的“以韻補聲”手法追尋深究。所謂“韻”指的是一個比“音”更為微觀的層次。在古箏、古琴等樂器的演奏中,一個音往往被分解為“音頭”、“音頸”、“音腹”、“音尾”若干細微過程。這些微觀世界中的變化就被人們稱為“韻”。應該說“做韻”是箏樂之魂的根本。通過對其演奏中倚重的左手掃音技巧的運用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有的韻味,奠定了其在民族音樂中的作用及非凡的舞臺效果。生活體驗是自然演奏的基礎,自古以來,人們善于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感受,在生活中發現美、捕捉美,采用各種不同的按音變化幅度,表現出最能觸及心靈的旋律,達到富有個性和不同尋常的目的。如河南語言高亢而突降,其箏曲每有突出的上下滑音及顫音,在《鬧元宵》樂曲清新明朗的引子里,一串長刮奏引出明亮的旋律委婉深長的按滑顫的徵音上就奏出從變徵到徵、從角到徵、從徵到角等等的音韻效果,體現出了河南人性情直爽,聲調鏗鏘的特點。在熱熱鬧鬧的民間風俗性的元宵節中,熱情熾烈的箏曲旋律融合進了河南戲曲音樂的抑揚頓挫,酣暢淋漓,一瀉無余。在做韻的技法中,左手顫音就是一個自成體系的表現手法,稱為“顫音體系”,有一般顫音、持續顫音、節奏顫音、重顫音、滑顫等等,如此多樣的顫音,在各流派箏曲中的運用更是千姿百態,它完全不是機械性的固定的平均性的偏離與回歸,而恰恰是自由往來變化無窮極具有個性特征的“微型旋律”,或沉穩從容,或躁動急迫,或清遠蕭散,或拙樸內秀,或飄逸淡泊,或豪放熱情,或脈脈含情,或詼諧風趣,或莊重威儀,或氣宇軒昂,或天真嬌美,或玲瓏剔透,或自然天成,或放蕩不羈,或規矩拘謹,或剛毅凜然,或若飛若舞,或氣骨蒼老,或純真童趣,全視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和掌握各派音樂語匯的水準及技能的嫻熟程度和音樂造詣而各有異同。潮派名師楊秀明先生的經驗之談就是“彈箏要講‘韻味’和‘神情’”。而神情與韻味正是互為表里凝為一體的。這正是箏樂藝術不可被代替的本質屬性,是箏樂的形式美與意境美的統一中的最精致最深層的奧妙所在,是藝術家自由創造的智慧、才能、經驗和勞動結晶的集中表現,是藝術家的人品修養、文化積淀和生命體驗的自然流露。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音樂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當今的父母們越來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藝術方面的一技之長,既能豐富孩子們的業余生活又能陶冶他們的藝術情操,同時還能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民族樂器,發揚民族文化。古箏這一民族樂器正是以其音色優美,表現力豐富,深受學生及家長們的青睞。

想要學習古箏,就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怎樣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呢?

首先,父母們不要將音樂藝術簡單化,通常我們認為什么樣的人喜好什么樣的音樂。一個生性豪爽的人喜愛具有英勇形象特征的音樂,這看來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一個膽小謹慎的人喜愛這類形象也同樣是自然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某個人說摘要:“我不懂音樂,沒有音樂細胞。”其實,只要長著耳朵的人就可以聽音樂,而且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真正深入的理解音樂,確實是需要音樂資質的。這種音樂資質具體說來就是要具有良好的音樂聽覺、音樂記憶力、節奏感等一系列復雜的才能,同時更主要的是能夠激情地對音樂作出反應,能夠感覺音樂。絕對沒有音樂才能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即使是非??蓱z的一點音樂性,假如通過有計劃地、目的明確地學習音樂,也是很輕易取得發展的。假如孩子能夠從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享受到快樂,他自然會主動去追求更完美的表達,這時家長可以適當加強對孩子的監督,多加以鼓勵,提醒他們,學習的道路是艱苦的,要想獲得快樂的享受,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枯燥的技巧練習。但假如孩子在音樂學習中沒有感覺到快樂,各種練習帶來的是難以忍受的煎熬,那么家長最好不要逼迫他們去做長時間的技巧練習,這會適得其反,傷害孩子對音樂的好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音樂教育就是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

其次,就是對于基本功的練習,怎樣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呢?要讓學生們明白,學箏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箏過程中要學好一首再去學另一首,而不要學的拌拌磕磕就換下一首學。要高標準、嚴要求,有曲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不要去過多的追求別人的夸獎表揚,而要追求不斷的批評指正。在學箏上要有長遠一點的目標,做到天長日久、時時勤奮,而不要希望幾分鐘熱血,一朝一夕就可以學好彈箏。對于學箏,不但要有興趣,更要有意志,興趣只解決一時的愛學不愛學,意志解決能不能學好的問題。不要圖虛榮,要求收獲,虛榮只解決表面問題,收獲才解決長久性問題。彈箏練曲不要聽而不聞,要知道應聽出什么來,要多思考、多琢磨,多在樂曲情感意境表現上下功夫,精益求精。 在教學上,不要局限在考級給定的每級十首曲目上,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調整、補充,把整體學習上的時間放寬加長一些,多學些曲子,把基礎打好。即使是初級曲目的曲子,真要彈得非常好,說句實在話,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有的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上采取每個級別里選學一兩首后,就較大幅度的跨進式教學,導致基本功很不扎實,以至于越往中、高級曲目學,越感到吃力,同時也給學生養成了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缺少認認真真的精神,貪多求快,不講效果質量,出現學多少、忘多少,僅剩幾首也是拌拌磕磕的難堪局面。其實初級階段不只是讓學生學會幾首考試晉級曲,還應同時把相關的知識加以灌輸,讓他們多知道一些、多學一些,知道如何去學、如何去練,練到什么程度算好。從小就有一種嚴格的標準,而不是降低標準,放松要求,而是要提高心靈的境界、藝術的境界,把基礎打好,把基本功練好,寧可在這上面多花點精力、多用點時間也要這樣去做,只有這樣才能越學越愛學、越學才越有發展。

古箏是一件多弦樂器,定弦準確是一個古箏演奏者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音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定弦只是音準的一種表現方式。其次音準還表現在演奏者對于音程關系的把握、調式調性的把握等很多方面。我們都知道,學習好音樂與擁有敏銳的聽覺是分不開的。對于聽覺的訓練時間越早越好,要求越嚴格越好,起點越高越好。敏銳的聽覺來自于平時對于音高的嚴格要求和刻苦訓練。年齡越小,對于音高概念的建立越容易。“樂感來源于節奏”。音樂本身是動態的藝術。掌握好節奏的律動方式,有助于學生們逐步形成良好的樂感,使其協調性、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展。特別是音符的時值,不能單純的模仿老師的演奏。必須要求學生先理解音符時值的含義,再將其彈出。單純的模仿,只是依賴于一時的聽覺慣性,不能獲得對于節奏律動的理性認識。更使得學生們對于節奏的律動方式產生茫然無措的認識。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對古箏樂曲彈奏下來,但往往彈奏的曲子沒有感情,對曲子一點感覺都沒有,只是單純的彈下來,怎樣才能使學生們彈奏的樂曲具有感染力呢,首先應當培養學生們去聆聽音樂中的旋律線條,感受到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和音樂的“美感”,增強學生們對旋律的感性認識。之后,教師才應當提示學生隨著旋律的流動進行內心的歌唱。在整個的彈奏過程中,應當使學生們內心具有一種強烈地歌唱愿望,仿佛一個音符都是由一個個的歌詞組成。你的指尖,就是你的喉嚨。你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真實的感情流露。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演奏更加地生動,富有更大地表現力。音樂形象也才會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熱愛音樂是攀向高峰的階梯,隨著學生們的不斷進步,級別的不斷提高。而參加高等級別的考級除了要注重基本功的扎實與否,還需要考生具有充分的表現力和相當的演奏技巧。學生們必須用心靈去感受音樂。通過演奏來宣泄自己的感受,找到心靈與音樂的共鳴?,F在的孩子們學音樂,往往是遵從父母的意見。他們本身缺少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對于很多學習古箏的孩子們而言,演奏就意味著復雜難記的演奏標記和繁多枯燥的練習。小提琴大師帕爾曼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話:“你學音樂是因為音樂給你帶來快樂!你的內心深處應該有一種自己期望聽到的聲音,那種你所需要的聲音是你學習音樂的目標。”音樂是美好的,是一種心靈的享受。而孩子們總會喜歡美好的東西。古箏那仿佛流水般的音調,美麗而又動聽。這就是古箏能夠吸引孩子們“眼光”的最根本原因。也只有在愉悅的心情下,他們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和家長們必須在教學中提倡“美”的感受,讓學生們充分從生活實踐中感悟到藝術的魅力。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獲得對音樂更好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他們所演奏作品。

總之,古箏教學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加強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共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一定要有耐心,有愛心,有責任心,努力做到以樂輔德、促智、怡性,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中國箏樂的古與今,牽系著它的將來。箏樂之魂的永恒,更應注意內在張力與其感染力根基和源泉。如今中國音樂生活正在趨向豐富和活躍,而古箏的演奏更需經過一定的專業訓練,循序漸進地理出每一階段的側重點,分清程度界限,從內容上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同時也使古箏的學科更加富于系統性、科學性和創造性,面對著大量技能標準,箏韻的學習則是重中之重。相信在新的時代中,古箏藝術將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J].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2]邱大成.箏藝指南[M].2000.

[3]張志羽.怎樣提高古箏演奏水平[M].華樂出版社,2007.

古箏音樂論文范文第4篇

通過學習及鉆研,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古箏修養及教學水平,能夠教授1—10級曲目。所培養的學生不論是參加古箏考級還是各項比賽均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和不俗的名次。其教學認真負責、嚴格要求、嚴謹施教的態度和精神深得廣大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和信賴。

憑著精湛的教學水平及嚴謹的教學態度,先后獲得“第六屆星星火炬中國青少年藝術英才選撥賽區優秀指導老師獎”及“第四屆亞洲之星青少年藝術人才選撥大賽優秀指導老師獎”等多項殊榮!

古箏音樂論文范文第5篇

今天一早,爸爸和媽媽就叫我起來吃早飯,我感到很奇怪。爸爸又說:“快點吃飯,等下我帶你去學古箏。”吃完飯后,爸爸就帶我去‘小星星’藝術培訓班報了名,我沒有管爸爸和老師的討論,自己就開始悠閑的彈了起來,今天可真令我開心啊!

江西宜春宜豐縣宜豐縣新昌鎮第二小學一年級:伍慧欣

上一篇:戲曲音樂論文下一篇:中國古典音樂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