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古典音樂論文范文

2023-09-06

中國古典音樂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音樂賞析;教學;小學音樂教育;欣賞

音樂不是實物,欣賞也并非具象,將如此抽象而虛無縹緲的概念傳輸給小學生將會是教學的攻堅克難部分。但同時,小學生經歷少,沒有音樂糟粕的熏陶,對新事物接納能力強,從小對學生音樂欣賞的培養將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對藝術和美的欣賞與接納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而對于老師而言,在教學中具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掌握學生年齡特點,激起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教育進程必將事半功倍。

一、音樂欣賞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意義

自政府發表文件提出:將德智體美教育作為教育重要方面。對于小學生教育工作來講,基礎學科的教育重要性不如藝術學科。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尚未成熟,審美尚未培養完全,容易被家庭或社會氛圍帶偏。從小對學生音樂欣賞的培養將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對藝術和美的欣賞與接納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以交響童話為例,從故事本身入手,將音樂轉化為豐富而有趣的圖畫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具體的了解到音樂背后的內涵,張開想象的翅膀。為欣賞交響童話主題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此外,一個好的音樂氛圍將影響學生的成長環境。試想,一個校風差,學風歪的學校里,如何開展良好素質教育?又如何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從音樂這個小的點做起,以點帶面,進而帶動整體。創造一個良好而美麗的校園風尚。經常播放富有時代意義和精神的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漿》、《一個真實的故事》、《閃閃紅星》等。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熏陶,激發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敬愛之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二、如何將欣賞融入教學

(一)以欣賞為線,貫穿唱歌、樂理與基本技能

音樂教學重在欣賞,欣賞作為中心內容,占據教學主導地位。因此,在教學中,以欣賞為前提,通過樂器、歌唱、演奏等形式,給學生的認知帶來新的體驗。同時,將基礎知識融入音樂本身,加以引導學生欣賞學習。將會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手段。例如欣賞歌曲小白船的時候,不單單只是對單一樂曲個體進行播放。而是加入動畫,多媒體等其他新奇因素,以來增加動畫性激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二來多元素結合,理解與感受也將更加深刻。節奏、速度、起伏、情感的多方面融合,是學生更加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境中,加深對旋律的印象,更好感受音樂之美。

(二)引導學生欣賞,從感情認識到理性知識

從感覺抓起,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相對于直接教授刻板的基礎知識,先感受音樂實屬更好的選擇。不僅僅對于小學生,對任何學習者而言,由簡到難,由易到難才是學習之道。此外,感受所帶來的興趣是無價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喜歡這門藝術,想要去更深入的了解,激發學生想要學習理性知識的欲望,基礎知識將不再刻板,而是學習愛好的鋪路石。學習也將會充滿樂趣。

(三)發揮學生創造性,感受美、創造美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感受他人作品的同時,激發學生獨特本身創新性與創造能力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創造體,音樂這門藝術才能經久不衰,愈發美麗。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了解藝術產生的情感,感受到了藝術的美,而這些所有學過的、看過的、聽過的都將成為學生寶貴的財富,為學生的創造性埋下伏筆。教師是學生創造力萌芽并發展的園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創造音樂的機會,引導學生將想象力轉化成具體可見的實體。不僅僅是學生對音樂欣賞能力的飛躍,更激發學生創造的動力,并讓學生明白,藝術不是天花板不可觸及,任何人都可以去創造、去感受。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絕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模式,改革創新,用最新的思想與那些稚嫩而新鮮的孩子們碰撞,亦師亦友,用最具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以最貼近孩子思維方式的教學模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最適合學生特點、淺顯易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融入到教學,不斷更新教學模式,為更好的將欣賞這一藝術能力為學生所理解并掌握。寫無止境,教無定法,只有不斷求新探索,才能不斷完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可以引導和激發的。一堂音樂課,教師如果能科學地、充分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做到愉快教學、輕松學習,學生就一定能在廣闊的音樂天地馳騁,我們的音樂課也會更加具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韓文華.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11.

[2]朱堯鴻.音樂欣賞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及應用分析[J].新課程,2021(30):73.

[3]李霖.從教育目標看小學音樂欣賞課的人文價值[D].西南大學,2020.

[4]王金金.多媒體應用于小學音樂欣賞教育的解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3):4-5.

[5]熊睿.基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中國古典音樂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以信息化為代表的現代社會,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民間音樂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使之得以保護和發揚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

關鍵詞:民間音樂 傳承 發展

一、民間音樂概念綜述

民間音樂是最具有民族文化性、社群參與性、鄉土本色性的文化藝術總成,其韌發于民間、取材于民間、成長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可謂中華民族音樂之濫觴。幾千年來。民間音樂在漫長的社會歷史沿革中。始終保持以口頭的傳承方式在民間藝人之間薪火相傳。并在傳播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與流變。民間音樂表達了基層社群的心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層社群的基本生活原態。成為人們精神生活領域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中國民歌的形式豐富多樣,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之間各有區別、各有特色。例如,漢族民歌多以四句一段為主,但陜北、晉西北以及內蒙古地區也有以兩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諧”體歌亦多四句一段。漢族民歌除七言體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甚至以上的詩句,與之對比。納西民歌則多為五言。在韻腳方面,漢族民歌強調尾韻押韻。蒙古民歌則多押頭韻。侗族民歌則多押腰韻,不一而足。從風格來看,傣族民歌尚明麗清新。漢族民歌因南北地域環境不同而有所區別。南方較為含蓄婉約,北方則較為粗獷豪放。

盡管民間音樂因其自身起源與發展環境不同。存在種種不足。但作為勞動人民心聲的反應,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內在的、積極向上的、昂揚奮斗的精神面貌。受歷史條件和傳承方式的影響,民間音樂在技校拓展方面表現的較為緩慢,但經過千百年來人民群眾的加工與錘煉。其藝術水準和表現力卻日臻完美,很好的展現出一個前進發展的過程。不可否認,民間音樂已經成為全人類文化藝術成果中最優秀的組成部分,其在凈化心靈、涵養情操、提升品位、塑造人格等方面展現出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二、民間音樂的本源與特征

正如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反映了人類物質生產的客觀需求一樣。民間音樂從產生之日起就伴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產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時也伴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而不斷得以傳承和發展,民間音樂反映了基層社群的集體智慧。是人類社會物質實踐所衍生的精神產品。實踐具有永恒性,因而民間音樂也內在的承繼了物質實踐的永恒性與發展性。由于民間音樂的傳承主要以口頭為主。因而又具有流變性和應時性等特點。正因其這種流變性和應時性,是民間音樂更加真實客觀的反映出各時代、各地域、各民族、各群體的生活實際。

民間音樂具有鮮明性與自然性的特點,其含義有二,其一真實,其二渾然天成,民間音樂這一特色的形成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因素:其一。創作模板與傳播方式本身即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其二。民間音樂所要表達的意思或思想感情乃是基層社群自然且真實的流露:其三。表現載體亦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表達方式率真自然:第四,作為表現興師動眾額語言來源于自然生動的口語。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

三、民間音樂的發展狀況評述

(一)“現成思路”、“現成格局”現象表現突出。民間音樂唱詞中,相同的詞語、相同的藝術處理手法。往往會被反復運用:戲曲劇種、說唱曲種中普遍存在唱腔的雷同與結構音樂表現手法單一等特征:一個地區內部旋律運動的模式、樂段結構以及潤腔方式的也存在同一性。

(二)表達技巧缺乏系統性或統一性。民間音樂不乏高超的表現技巧,但受歷史背景與傳承方式的影響。這些技巧的探討與改進亦僅存在于口頭中,始終未形成系統性的理論,使這種技巧本身傳承受阻。

(三)發展進度較慢。民間音樂起源遠遠早于專業音樂。但其發展進度卻遠遠慢于專業音樂。專業音樂不僅有書面的詞曲書譜,而且其傳播和交流與民間音樂相比更具有開放性和交互性。更具有可操作性空間。而這恰恰是民間音樂自身所欠缺的。

民間音樂因得不到及時的總結、整理。發軔于基層社群的民間藝人亦如流星般一閃而過,而留不下成熟的作品。有些民間音樂品種。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便過早地衰敗了。再加上民間音樂缺乏充足資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其在歷史流變中始終呈現出一種自生自滅的消極狀態。

四、如何傳承和發展民間音樂

(一)加強對民間音樂傳承的教育和研究

民族的才是世界。民間的才是普適的,我國是一個有著多種民族、廣闊地域的歷史文明古國,民間音樂承繼了中華民族的新鮮血液乃國之瑰寶。因而如何把我國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民族音樂傳承下去。是每一個中國人共同的責任。也是國家教育所肩負的重要的責任和義務。要保護和拯救民間音樂。需從學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強各級學校中的民間音樂教育,使其成為收集和傳承民間音樂的重要載體和通道。同時,要加強對民間音樂拓展教育。重視民間音樂理論研究,積極通過各種類型的培訓教育和各個級層的理論研究。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樂基礎理論薄弱的問題,

(二)加強民間音樂宣傳、推廣和普及力度,提升其綜合影響力

我國民間音樂的品類和構成內容都是極其豐富的。它有賴以自豪的音色特質、混響特質、語言特質和結構特質,同時又起源于人民的現實生活之中。因而與勞動人民具有根深蒂固的感情基礎,要使國人普遍了解民間音樂豐厚的文化蘊含和藝術功底,提高藝術審美欣賞能力。除了通過媒體的積極宣傳與大力引導外。還需國民普遍參與和共同支持。例如,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專業到非專業、由學校到社會團體等模式廣泛開展民間音樂的推廣與普及活動。在普及中實現民間音樂精華的傳承。此外,通過媒體和文體活動傳播民間音樂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渠道,社區和學校都可以開展。例如通過校園的廣播、文藝匯演等活動,讓更多的社區居民、老師學生等接受民間音樂的熏陶。形成參與面更廣,教育效果更顯著的整體氛圍。時間長了,機會多了,孩子們、老師們的興趣、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

我國的民間音樂文化豐富多彩。構成我國文化藝術的獨特景觀。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容不得我們沉浸在豐富多彩、涵養深刻的文化景觀中,我們已然進入了一個對民間音樂的文化進行發掘整合的時代。這種發掘整合工作必將有利于拯救瀕危的民間音樂文化、音樂現象,有利于他們的進一步傳承。應當指出,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文藝工作者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正是由于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各方面的考察與研討等工作。我們才能依然聽得到那些歷史已經很遙遠的音樂。比如納西古樂。福建南音,潮州音樂等等。在突飛猛進的嶄新的時代面前,我們覺得欣慰。因為我們有些古老的民間音樂文化被發掘與保護了起來,并且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當然我們的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而不能因為有了一點點成績而固步自封。只要我們每一個國人都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們的民間音樂文化也就多一些藝術生命力!讓我們共同期待與努力!

參考文獻:

[1]鄧光華.中國民族音樂欣賞[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郭小剛.民間音樂發展現狀與大眾社會心理初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06).

[3]鄧薇.民間音樂傳承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08,(04).

[4]楊光東.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定位及特征新解[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04).

[5]武敏.談湖南茶陵本土民歌的保護與傳承[J].藝術教育,2011,(09).

[6]劉暢.論中國民族聲樂的文化傳承[D].東北師范大學,2007.

[7]丁寧.探究中國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10,(05).

[8]方光耀.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當代意義[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5).

作者簡介:

楊碩雅(1956—1),男,壯族,廣西省南寧市上林縣人,廣西上林縣文化館,大專,中級職稱,從事民間音樂藝術創作及研究。

中國古典音樂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風景園林;植物造景;文化意蘊;啟示

現代園林植物景觀的營造雖然融合了多元文化和時代特征,但是仍然可以從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中得到啟發。不管是站在歷史的角度還是現代造園的角度,挖掘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精髓,從手法特點和文化意蘊等各方面進行探究,并且能將其應用到現代造園實踐中是十分有益的。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所體現出的造園理念、文化內涵可以給現代風景園林建設帶來更加深刻的啟迪。在現代園林發展中發揚與繼承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方法與特色,融入時代文化思想內涵,實現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特色的融合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

1 造景手法

對于不同的地域環境和基地條件,園林建造者使用的植物造景手法存在很大的差異。深入探究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手法,將其融入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將有助于提升園林植物景觀的質量。

1.1 以植物為主題和主景

在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營造過程中,園林建造者常以植物本身為主題和主景,重點表現植物的色澤、香氣、姿態和韻味。例如,蘇州拙政園中的遠香堂以荷花為觀賞主景、十八曼陀花館以山茶為觀賞主景、蘇州網師園中小山叢桂軒以桂花為觀賞主景等。另外,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配置重視色彩協調感,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進而深刻表達園林的內涵。例如,蘇州網師園內的樹木葉色多變,有淡綠、濃綠、深綠、黃綠、藍綠等,豐富的葉色反映著園林的生機和繁榮,也見證著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的巨大變化。

1.2 植物與建筑相搭配

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都有將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傳統,常用的方式是以被烘托的建筑為中心。合理的植物造景可以對建筑物進行良好的修飾,建筑構圖也更加藝術,既能突出建筑的主題又能夠增添環境的美感。例如,江南古典園林中的古建筑古樸厚重,種植幾株青蔥的芭蕉或竹,能夠獲得粉墻黛瓦、淡雅寧靜的水墨畫效果。

1.3 植物與山石相搭配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假山種植多模仿自然山川或山水畫,但假山尺寸較現實山川峽谷的尺寸要小得多,在有限的空間里營造較大的自然景觀就必須考慮所用植物的規格,選擇植物宜少而精,以獲得最自然的效果[1]。例如,南京瞻園中的南假山以女貞、玉蘭、枸骨等作為背景,旁邊栽植幾株樹形低矮美觀、姿態古拙且生長緩慢的品種,如黑松、雞爪槭等,地面多植書帶草、鋪地柏等低矮茂密的草本植物,與水相接處多植迎春、蘆葦、箬竹等枝條細長的植物,整個南假山植物配置層次豐富,自然和諧。

1.4 植物與水體相搭配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水景與植物搭配時布局常以水池為中心,在自然式駁岸內種植一些枝條疏朗的植物,如迎春、玉蘭、雞爪槭、垂柳等,大中型喬木作骨架層,如垂柳、香樟等,中間層選擇碧桃等垂枝型植物,下層選擇迎春等低矮垂枝型植物,突出植物層次感。越靠近水面,植物越低矮,枝條伸向水面,形成相映成趣的畫面,如臨自然意境[2]。

2 文化意蘊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園林植物造景深受其影響。數千年的園林植物景觀是一個有生命的載體,其積累的文化意蘊常常帶有濃厚的歷史氛圍與民族特色。

2.1 體現審美價值

在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營造過程中,設計者既要立足于全局,又要注重細節,所選植物應符合人的審美標準,表現顏色、姿態等多方面的美感,在視覺效果最佳的位置擺放或種植,形成靚麗的風景[3]。例如,在以梅為主體的園林景觀中,搭配一些菊、竹及蘭草等,這樣既能突出梅的高潔美麗,又不會使園林整體景觀單調。

2.2 代表崇高品德

我國古代造園家具有高雅的志趣,因此他們常常在營造植物景觀時賦予植物人格特色來表達思想意志,也是園林景觀中一種文化意蘊的重要體現。松柏蒼勁古雅,四季常青,能在嚴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巔,象征堅貞、氣節和理想。這樣的品格為古典園林構建了一種沉重而凝練的園林氛圍,在北方皇家園林植物配置中還體現統治階級的穩固和經久不衰。牡丹具有國色天香的美譽,代表典雅端莊的氣質;菊花深秋吐芳,不畏風霜,代表堅強高潔的君子氣節;蠟梅不畏寒冷,傲雪怒放,常被比喻剛毅和永不屈服的性格。

2.3 表達哲學思想

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文人墨客會用哲學思想詮釋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意義,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學思想在四季變換的植物景觀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4]。此外,中國古典園林建造者還用松柏、翠竹等表達四季變化,也是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文化意蘊的生動體現。

2.4 彰顯民族特色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以自由的方式打破了規則和設計的局限性,不受規則約束但也不超出其規范,講究神韻美,追求自然、景物的和諧共生[5]。中國古典園林的植物景觀配置常選用梅、蘭、竹、菊等,而國外卻很少見,也充分體現了植物造景的民族特色。

3 應用現狀

隨著時代變遷,植物造景不再僅限于復制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而是在其基礎上融入時代文化思想內涵和社會發展需求,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其涉及內容愈加廣泛,涉及生態、可持續、資源保護等方方面面,應用也更傾向于對自然生活的回歸和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在營造植物景觀過程中,園林建造者繼承先輩們的智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讓園林景觀變得有層次、有亮點、有活力。當今很多新中式風格住宅的園林景觀中融入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植物造景形式,營造出詩情畫意的居住環境,例如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三盛·璞悅灣地產項目,在園林景觀中再現古典園林場景,如水月洞天、汀蘭水榭、蘭亭閑居、尊雅之堂、水嶼島居等,園林植物與山石、水體等巧妙搭配,加上現代光影與聲響效果,營造出返璞歸真、悠閑養性的園林意境。另外,在風景名勝區、大型公園、廣場中復刻經典園林植物景觀的現象也很常見,如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中諧趣園復刻江南私家園林寄暢園,人們徜徉在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雅致園林中流連忘返。

在現代植物造景中融入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方式,深受現代造園家的青睞,造園實例屢見不鮮,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應用進展在造園理論與造園實踐中不斷推進,對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繼承與發展影響深遠。

4 對現代園林植物造景的啟示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由于受到時代、階級等條件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現代植物造景設計中,園林工作者應注意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對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持辯證的態度,研究并學習相關領域中的優秀經驗,以便能適應新時代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需求,為現代園林植物造景領域注入新的能量。

4.1 構建生態和諧

步入新的生態文明時代,以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為借鑒進行現代園林植物造景需要融入生態科學思想并作為現代景觀設計的重點內容之一。園林工作者應以生態科學理論為指導,充分了解植物特性,盡量選用環境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的植物,應用和展現本土植物的特色,并適當引進外來植物,馴化野生資源,培育新品種,盡可能避免種間、種內競爭,以實現植物景觀的長遠效果。為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生態效益,還應將加強綠化效應作為主要手段,提高植物景觀帶來的環境效益。

4.2 倡導以人為本

古代的園林大多是皇家貴族、文人雅士等極少數人意志的體現,在以人為本方面可以說做到極致。雖然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的受眾層次不一樣,但是受眾主體都是人,“以人為本”的精神歸屬定位是一致的?,F代景觀大多面向群眾開放,為居民提供親近自然的游賞空間,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應合理規劃布局植物,充分發掘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通過營造意境留給游客以遐想的空間,使每個人都能夠獲得獨一無二的游覽體驗,以人為軸心,學習人體工程學、心理學、行為學知識,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

4.3 結合現代科技

近年來,科技迅猛發展,新工藝、新技術的出現為現代園林植物景觀建設帶來便利,植物造景手法增多。園林建造者可以運用大數據、節能新技術等改變傳統植物景觀設計理念,促進造園實踐與新技術融合,使得現代園林空間結構同中國古典園林般靈活多變。如運用光影技術使得植物造型變得動感十足,運用聲控技術使得植物更加生機勃勃,園林景觀也大放異彩。

4.4 彰顯中國特色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深刻影響著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弘揚中華文化、彰顯中國特色是中國園林植物景觀永葆活力、蓬勃發展的精神動力。園林建造者要培養民族自豪感,對于過分追求視覺效果的園林景觀,應在行業內普及科學性的造園理念,改善多數植物景觀工作者“崇洋媚外”的工作思想,從而真正實現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仍處在發展階段,在園林植物景觀的建造水平和規劃能力上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借鑒他國先進技術與設計思想的同時,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同時時刻牢記自身優勢,創造出適合我國的現代園林植物造景形式。

5 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植物造景形式,是現代園林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園林景觀建設發展步伐越來越快,園林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國古典園林的現實意義與價值,將其造園精髓應用到更廣闊的現代風景園林建設中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勇于創新,大膽實踐,結合新技術和社會發展需求,為現代園林發展注入文化、生態新元素。同時,要以理性的思維、藝術家的畫筆、詩人的浪漫營造美感與內涵并存的植物景觀作品,創造符合當代氣息的園林佳作。

參考文獻:

[1] 王磊,湯庚國.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及應用[J].林業科技開發,2003(5):71-73.

[2] 修蕊.園林植物造景原則與設計初探[J].中國科技縱橫,2010(20):142-143.

[3] 沈林,楊穎瑤.園林植物造景設計的基本原則和程序[J].現代園藝,2012(10):108-109.

[4] 劉叢禹.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手法初探:以南京瞻園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9(8):111-112.

[5] 馬瀟瀟.淺析江南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意境美[J].大眾文藝,2017(17):87-89.

(責任編輯:趙中正)

中國古典音樂論文范文第4篇

一、中國古代音樂史中所包含的美學觀念

中國的古代音樂史中包含著大量的名篇佳作, 不泛有《樂記》和《溪山琴況》等。其中中國音樂美學的分期早在20世紀末期便已經形成了明晰的體系。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都有各自特征的美學意境。其中, 萌芽發展的初期、百家爭鳴時期、和宋元明清時期等等, 都具有各自的美學特色。然而, 不管什么時期的美學觀念, 中國古代音樂史中都包含著“和”的美學思想特征, 求“和”的中國美學觀最早是從儒家美學思想中提出來的。在春秋戰國時期, 儒家思想中對中國音樂中的美學下了明確評價與觀念, 即“平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與演進, 這種“平和”的美學觀逐漸被后世的音樂學所崇尚, 直到現代化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仍然尊崇這求“和”的美學觀。宋代的周敦頤對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有這獨到的見解, 周敦頤在儒家音樂美學中主張的“平和”觀中進一步主張“談和”, 即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追求音樂美學觀眾的核心價值, 從而更好的感悟音樂之美、發展音樂之美以及傳承音樂之美[1]。周敦頤的這種音樂美學觀實際上是對儒家音樂美學觀念的一種辯證繼承, 是對中國古代音樂史中美學觀的一種發展和創新。將周敦頤的美學觀念發揮到極致的音樂形式是中國的琴樂, 琴樂是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 其各個音調之間無不彰顯著中國風的神韻美。古琴的音樂是古代文人墨客修身養性的重要音樂形式, 其彈奏往往與古詩詞相融合, 并在與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的結合下發展并傳承下來。因此, 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只有古琴具備自己的美學著作-《溪山琴況》。

二、音樂美學在中國古代音樂中的重要價值

中國傳統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中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重要階段。即鐘磬音樂時代、歌舞伎音樂時代和戲曲音樂時代。這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中的戲曲音樂形式對后來我國音樂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流行音樂的崛起才對其影響力進行了削弱。自進入21世紀以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世界多樣化的音樂形式交流, 中國音樂在多元化的音樂形式沖擊下逐漸降低了傳統音樂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力, 這是音樂生存環境的變化導致的。筆者認為, 倘若要中國傳統古典音樂在現代化音樂交融的歷史時期得到社會的認可與關注, 就必須讓音樂的創造者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中去, 充分將中國古典音樂中的美學思想表現出來[2]。此外, 音樂的表演者作為音樂形式的直接表現元素, 亦要注重演奏情感的流入, 包括動作、表情和神態等, 都能激發人們的審美意向。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價值需要人們運用心靈去感悟, 唯有以審美和修身養性的心理去感受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形式才能體驗到那種美學的價值與意義。因此, 中國音樂歷史與音樂美學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古典音樂是我們的“老祖宗”傳下來的藝術文化之一, 我們在陶醉于現代流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亦要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然而, 在這個音樂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傳承中國古典音樂中獨具的美學思想任重而道遠, 其不僅要培養一批傳統音樂的表演者和繼承人, 更需要一批中國古典音樂的認同者和支持者, 唯有如此, 才能促進中國古典音樂美學在古典音樂流派中源遠流長的發展。

三、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關系

在現代音樂學教育中主要是以時間為主干線進行歷朝歷代的音樂形式研究, 然而, 在各個時期內的不同音樂門類中亦存在著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各個音樂表現形式的不同使得音樂思想、音樂機構和音樂理論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為此, 倘若要充分了解中國各個時期的音樂史, 便需要從不同的樂器材料進行著手研究, 將音樂形式出行的背景原因進行深化分析, 并找出相應時代的社會大背景。從而更好的了解古代音樂史, 并挖掘其相應的本質規律。音樂美學的研究與發展主要以某個音樂流派或音樂形式本身為出發點, 從音樂作品本身進行發散研究。例如, 讓我們在研究《聲無哀樂論》時不僅要明確該音樂的組織形式, 更好了解其音樂產生的時代背景。唯有將二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發展音樂美學。除此之外, 音樂美學的研究還要設計到創作的表演到欣賞等一些列的環節, 并將各個環節中所涉及的人文因素深化探討[3]。

在不同的音樂角度與把握音樂美學能夠理清音樂史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關系, 在相同之處要運用音樂美學發展音樂歷史, 而音樂歷史又能促進音樂美學的研究與欣賞。為此, 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之間是相互發展、相互促進的關系。

四、結語

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兩個音樂分支, 其中, 中國古代音樂中存在著廣泛的音樂美學元素有待挖掘。我們需要在欣賞古典音樂之美的同時感受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魅力, 并認識到音樂史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重要關系。

摘要:我國音樂學教學中領域中, 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實質上是音樂教育領域的兩個重要學科, 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中不斷完善與修正自己, 并推動著我國音樂學的不斷發展。為此, 本文就當前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的發展分別作出論述, 并理清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中國古代,音樂史,音樂美學

參考文獻

[1] 張霞.關于中國古代音樂史與音樂美學的思考[J].黃河之聲, 2013, 02 (04) :65-66.

[2] 李娜.中國古代音樂“美學”與美國音樂“人文”關懷的教育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6, 12 (20) :272-273.

中國古典音樂論文范文第5篇

拯救天下是傳統儒學和當代憲政主義的共同情懷,但在實現路徑上儒家卻以少數君子為依托,憲政則以萬民為寄所。

當下國內的各種訴求歸根結底多是權利訴求,我們正處于一個為權利而奔走的時代。在這個對權利和權力認知雙重覺醒的新時代,如何繼承和發揚已然籠罩我們數千年之久的儒家傳統文化,委實讓吾國與吾民糾結不已、焦慮不堪。

眾所周知,本土儒家代表人物蔣慶先生樹起了“儒教憲政”的大旗,志在西方自由民主憲政之外開辟一條具有中國歷史特色的儒教憲政之路。對蔣慶推崇備至的秋風先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認為傳統的“華夏-中國治理史”經驗足以證明傳統中國本系憲政體制,后人只是對此不曾覺悟罷了。儒家文化及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真如蔣慶和秋風所闡述的那樣么?儒教到底能為我們今日之憲政建設提供何種本土資源,我們又該如何吸取儒學政制肝年來的失敗教訓呢?

竊以為,《為了人的尊嚴——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批判與重構》一書對此等疑問作了有論有據的回應,值得所有關心中國憲政建設之同仁學習參考。此書系著名憲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的最新力作,重點探究了中國古代哲學關于人格尊嚴的思想脈絡,為讀者重新認識和解讀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視角。拜讀是書,我們不難領會古典文化厚重的道德資本,同時又深感對儒家進行制度上的祛魅是何等的時不我待,否則當代中國之憲政建設難免會重蹈千年來儒家失敗歷史之覆轍。

道德資本是吾國古典政治哲學留給吾民的寶貴財富,是今日憲政建設之時務必重視、須臾不可廢棄之政治思想菁華。因為貫穿儒、墨、道三家道德資本的主線是人格尊嚴,而西方憲政理念不正是發軔于^格尊嚴之思想源泉么?西方憲政體制極盡限制權力、保障權利之能事亦不正是為了捍衛人之人格尊嚴么?

由是觀之,在道德倫理觀念上,我國古典政治文化與近代以來的西方憲政體制并無沖突,相反,彼此之間可謂是心有靈犀、曲通暗合。既然在道德資本上中西互通、旨趣相投,那緣何在實踐發展道路上中西差別如此之大呢?幾千年來的中國專制政體可是徹底站到了西方憲政體制的反面,何以如此?又何以至此?

反思并解答此等疑問,乃此書之重要意蘊。作者認為,無論是儒家還是墨家都不信任平民百姓的判斷能力,尤其是判斷政治是非之能力,道家和法家更是自不待言。拯救天下是傳統儒學和當代憲政主義的共同情懷,但在實現路徑上儒家卻以少數君子為依托,憲政則以萬民為寄所。對平民百姓的不信任和偏見及對君子的厚愛,使幾千年來政治在我國始終是精英之事,而非孫中山所言的眾人之事。排斥民主和大眾參與,此誠儒家政體最終淪為君主專制之原因。

盡管孔孟君主仁政寄情甚深,但無論如何,孔孟從來沒有明確主張統治者應該出于尊重人的內在價值而施行仁政,人民僅僅是被同情和憐憫的客體而非政治之主體,仁政不過是同情和憐憫人民的仁慈之政。這種缺乏人民的主體性參與而僅僅依賴君子仁人內在因素的仁慈之政是可遇而不可求,它缺乏外在的制度約束與保障,其結果往往會走向仁政反面的暴政。我國歷朝歷代歷史不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么?

沒有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古典政治文化的制度祛魅,還天下臣民以權利和自由,那21世紀的我們注定難以走出中國歷史的循環套。道德資本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目標而不是手段。沒有手段,再高尚的目的不過是烏托邦?!爸袑W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彼^世事,就是眾人之事,就是政治制度。我們唯有對傳統政治哲學中的制度進行大膽祛魅,才能真正接受“應世事”的西學,真誠地服膺并接受西方著眼于權力制衡、分立的憲政制度。一句話,《為了人的尊嚴》告訴我們,在繼承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中的道德資本時,我們萬萬不能忘了對其制度架構予以祛魅。

編輯 葉匡政 美編 黃靜

上一篇:古箏音樂論文下一篇:搖滾音樂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