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核心素養下的勞動教育范文

2023-09-23

核心素養下的勞動教育范文第1篇

“課――是點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詮釋。受新一輪課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導,我們許多教師都認為它增加了我們科學教師的教學難度。然而,我們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問題: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其組織運行過程是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素養的提高。師生在良好、和諧、創新的課堂教學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諧、創新的課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發展。于是,如何守住課堂教學這份沃土,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便應運而生了。

一、重視雙基落實,關注過程方法

新的科學教材、基礎知識都是以問題情境為切入點,通過探究活動得出。但從試卷答題情況分析,許多考生對科學課程的核心內容――各種活動(包括實驗、探究、思考與討論等),失分比例偏高。這些現象說明,我們的課堂教學離新課程的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積極、主動地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科學探究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研究方案→實施方案(收集證據)→檢驗假設→報告與交流等過程,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同時獲取基礎知識。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維培養,凸顯科學本質

學生答題不規范,語言表達不科學,解題思路不清晰,分析問題思維不嚴密等,學生在考試中暴露出來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學生科學思維能力較弱的反映,也是學生基本科學素養不高的直接體現。不時給學生來點“思想換血”,植入一粒創新的“核子”,讓“板結一塊”的思維,碰撞出電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在北京大學講壇上也講了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中,一種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們具有創新性,使人們變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為扮演初中學生學習、體驗科學知識的引領者、組織者的科學教師,更應充分挖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創造性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擷科學知識的“云梯”。

三、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全面發展

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首先強調師生通過課堂教學有效地傳授和獲取知識,只有掌握知識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堅決反對那種只給知識,不重視發展智力的教學。他說:“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種種原理、結論和推理一股腦塞進兒童的腦子,往往不讓兒童有可能哪怕接觸一下思維和活的言語的源泉,這就捆住了他們的幻想、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翅膀。孩子時常有富有朝氣的、積極的、活躍的人變成了仿佛專門用于背誦的機器。”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而已。”正如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歡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體現科學在身邊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換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條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結合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脫離了生活實際,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育必須與生活相結合,生活是教育的靈魂和根本。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留意最新科技發展和成果,關注時事新聞及熱點話題,不斷積累,用科學的視角加以思考,與所學知識建立聯系。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只有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科學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鮮活的情感體驗,才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科學知識,才能讓學生喜歡學、樂于學。

五、巧設科學實驗,展現科學特色

科學新課程正是以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發現為基礎的一門學科,而“科學實驗是一項集觀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維、概括、創新等于一體的探究性活動,可以揭示科學本質、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科學素養,體現科學特色”。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與求知欲的,他們不斷地努力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一個人要想使現有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必須親自從事發現的行為”。 而在初中科學課堂中,實驗教學則是最簡便、直觀、有效的教學方式。

1. 巧設課堂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盧梭說:“教育的藝術,就是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因此,我們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茖W實驗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廣闊天地,在與科學知識應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環境中,到處都能找到觀察、思考、實驗的課題。讓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切身體驗的科學現象遷移至課堂,融入科學課堂,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這樣的實驗,同樣可以作為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的延伸與拓展,讓科學課堂在實驗教學中淳美綻放。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與求知欲的,他們不斷地努力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而課外小實驗引入課堂,可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觀察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思維。如研究流體的流速與壓強關系,可以呈現以下幾組實驗:

2. 巧設課堂實驗,喚醒學生的主動探究

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的主動參與者”。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擴充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然規律,指導他們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以及實驗數據的加工整理和分析歸納,進而總結提煉出科學規律。將科學探究內容列入新課程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尋求科學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學生實驗,提升自己積極主動進行探究實驗的科學意識。研究大氣壓時,先讓學生自帶幾個吸盤,做個預備實驗。

3. 巧設課堂實驗,鼓勵學生的自主設計

努力使學生從實驗的具體情況出發,通過啟發引導、點撥指導達到控制實驗難度,降低思維臺階,逐步提高實驗設計水平,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目的。在科學教學中,發揮好探究實驗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別是尋找最優的實驗設計方案。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活動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信息、記憶信息、理解含義的簡單過程,而是學習者個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新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判斷、分析、檢驗,批判、拋棄、接收的過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客觀上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探究實驗進行必要的改進,加強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目的,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4. 巧設課堂實驗,點亮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類開啟自我、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是人類一切創造活動的不竭動力??茖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演示實驗,教師要更新實驗思路,改變過去為做實驗而做實驗的意識,讓實驗能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我們堅信: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應該掌控科學實驗這個“法寶”,實驗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尋求科學真理。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于實現”。課堂教學中,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種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心理趨向。如在研究歐姆定律時,可以提供器材,引導學生重新設計這樣的實驗(如下圖所示),既讓學生思考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定性關系,又讓學生明確短路的危害。

5. 巧設課堂實驗,評價學生的優點、亮點

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科學探究小實驗。同時,要真正把實驗教學落到實處,要注重科學實驗的考查??v觀近年的中考題,實驗題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學生的失分總是很嚴重,實驗探究成了許多學生得高分的“瓶頸”。設計實驗的試題雖然比較開放,素材來源廣泛,但這些試題往往與我們做過的課本實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能理解已做過實驗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過的儀器,利用學習過的理論和方法,認真分析試題所給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歸納、拓展,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如,測平均速度的實驗,教材給的是圖甲的試驗裝置,而教師如果能出示圖乙的試驗裝置,讓學生預測、分析、歸納實驗現象與結論,就能使學生的能力不斷提升。

核心素養下的勞動教育范文第2篇

“課――是點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詮釋。受新一輪課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導,我們許多教師都認為它增加了我們科學教師的教學難度。然而,我們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問題: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其組織運行過程是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素養的提高。師生在良好、和諧、創新的課堂教學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諧、創新的課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發展。于是,如何守住課堂教學這份沃土,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便應運而生了。

一、重視雙基落實,關注過程方法

新的科學教材、基礎知識都是以問題情境為切入點,通過探究活動得出。但從試卷答題情況分析,許多考生對科學課程的核心內容――各種活動(包括實驗、探究、思考與討論等),失分比例偏高。這些現象說明,我們的課堂教學離新課程的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積極、主動地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科學探究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研究方案→實施方案(收集證據)→檢驗假設→報告與交流等過程,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同時獲取基礎知識。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維培養,凸顯科學本質

學生答題不規范,語言表達不科學,解題思路不清晰,分析問題思維不嚴密等,學生在考試中暴露出來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學生科學思維能力較弱的反映,也是學生基本科學素養不高的直接體現。不時給學生來點“思想換血”,植入一粒創新的“核子”,讓“板結一塊”的思維,碰撞出電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在北京大學講壇上也講了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中,一種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們具有創新性,使人們變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為扮演初中學生學習、體驗科學知識的引領者、組織者的科學教師,更應充分挖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創造性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擷科學知識的“云梯”。

三、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全面發展

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首先強調師生通過課堂教學有效地傳授和獲取知識,只有掌握知識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堅決反對那種只給知識,不重視發展智力的教學。他說:“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種種原理、結論和推理一股腦塞進兒童的腦子,往往不讓兒童有可能哪怕接觸一下思維和活的言語的源泉,這就捆住了他們的幻想、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翅膀。孩子時常有富有朝氣的、積極的、活躍的人變成了仿佛專門用于背誦的機器。”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而已。”正如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歡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體現科學在身邊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換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條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結合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脫離了生活實際,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育必須與生活相結合,生活是教育的靈魂和根本。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留意最新科技發展和成果,關注時事新聞及熱點話題,不斷積累,用科學的視角加以思考,與所學知識建立聯系。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只有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科學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鮮活的情感體驗,才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科學知識,才能讓學生喜歡學、樂于學。

五、巧設科學實驗,展現科學特色

科學新課程正是以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發現為基礎的一門學科,而“科學實驗是一項集觀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維、概括、創新等于一體的探究性活動,可以揭示科學本質、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科學素養,體現科學特色”。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與求知欲的,他們不斷地努力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一個人要想使現有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必須親自從事發現的行為”。 而在初中科學課堂中,實驗教學則是最簡便、直觀、有效的教學方式。

1. 巧設課堂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盧梭說:“教育的藝術,就是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因此,我們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茖W實驗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廣闊天地,在與科學知識應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環境中,到處都能找到觀察、思考、實驗的課題。讓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切身體驗的科學現象遷移至課堂,融入科學課堂,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這樣的實驗,同樣可以作為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的延伸與拓展,讓科學課堂在實驗教學中淳美綻放。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與求知欲的,他們不斷地努力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而課外小實驗引入課堂,可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觀察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思維。如研究流體的流速與壓強關系,可以呈現以下幾組實驗:

2. 巧設課堂實驗,喚醒學生的主動探究

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的主動參與者”。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擴充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然規律,指導他們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以及實驗數據的加工整理和分析歸納,進而總結提煉出科學規律。將科學探究內容列入新課程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尋求科學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學生實驗,提升自己積極主動進行探究實驗的科學意識。研究大氣壓時,先讓學生自帶幾個吸盤,做個預備實驗。

3. 巧設課堂實驗,鼓勵學生的自主設計

努力使學生從實驗的具體情況出發,通過啟發引導、點撥指導達到控制實驗難度,降低思維臺階,逐步提高實驗設計水平,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目的。在科學教學中,發揮好探究實驗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別是尋找最優的實驗設計方案。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活動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信息、記憶信息、理解含義的簡單過程,而是學習者個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新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判斷、分析、檢驗,批判、拋棄、接收的過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客觀上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探究實驗進行必要的改進,加強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目的,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4. 巧設課堂實驗,點亮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類開啟自我、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是人類一切創造活動的不竭動力??茖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演示實驗,教師要更新實驗思路,改變過去為做實驗而做實驗的意識,讓實驗能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我們堅信: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應該掌控科學實驗這個“法寶”,實驗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尋求科學真理。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于實現”。課堂教學中,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種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心理趨向。如在研究歐姆定律時,可以提供器材,引導學生重新設計這樣的實驗(如下圖所示),既讓學生思考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定性關系,又讓學生明確短路的危害。

5. 巧設課堂實驗,評價學生的優點、亮點

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科學探究小實驗。同時,要真正把實驗教學落到實處,要注重科學實驗的考查??v觀近年的中考題,實驗題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學生的失分總是很嚴重,實驗探究成了許多學生得高分的“瓶頸”。設計實驗的試題雖然比較開放,素材來源廣泛,但這些試題往往與我們做過的課本實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能理解已做過實驗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過的儀器,利用學習過的理論和方法,認真分析試題所給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歸納、拓展,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如,測平均速度的實驗,教材給的是圖甲的試驗裝置,而教師如果能出示圖乙的試驗裝置,讓學生預測、分析、歸納實驗現象與結論,就能使學生的能力不斷提升。

核心素養下的勞動教育范文第3篇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觀點, 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 它還是在事先劃定的情景當中, 通過合理化利用各種優質的心理社會資源, 最大程度滿足各種現實需要。林崇德教授的研究團隊研究認為:所謂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從根本上來講, 就是指學生需要掌握與具備的, 可以較好的適應當前學習需要, 能夠切實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與優良品格。

為了與具體學科產生關聯, 我國學者又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 豐富了核心素養的觀念體系。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 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主導概念。經過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研制組專家研究和思考, 提出了美術學科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即創意實踐、美術表現、圖像識讀及審美判斷。

在核心素養時代, 教育目標發生改變, 教學關注點也發生轉移。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中, 審美判斷, 創意實踐, 和文化理解, 這三個素養, 美術學科不能完全包含, 也涉及到其他學科, 音樂、語文等學科, 會涉及審美方面的素養。幾乎所有學科都要培養學生的創意或者創造力, 文化理解也被一些學科列為核心素養。這些學科素養之間的關系并非分裂的, 是綜合在具體教學活動中, 五個學科素養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觀念的轉變

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是重要的教學觀念的變革, 美術核心素養不僅僅重視知識與技能為主的培養, 而且還特別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及情感方面的培養, 注重知識掌握以及學習方法的應用。針對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教育, 其教學宗旨及目標就是借助各種美術教學資源, 美術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親密互動, 對學生的上述能力與素養進行培養。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 學生是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的對象, 而教師為其積極參與者。教師有意識地通過學習、研究等途徑, 提升對美術核心素養的認識, 意識到美術核心素養在美術學習中的作用。研究美術核心素養與學生學習需求間的關聯性, 開展美術課程教學設計與指導, 為基礎美術教育服務。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素養結構分析

所謂小學美術教師素養, 從根本上來講, 就是在教師引導、鼓勵下, 以核心素養本位為核心內容的美術教育能力。對于教師而言, 其需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 擁有良好學科核心素養, 除此之外, 也要具有教育教學素養等。這些素養內化為具體美術教師能力, 進而形成了美術教師素養結構。

美術教師應當具備專業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成長為學生美術學習的引路人。所謂圖像識讀, 從基礎層面來分析, 即為對各種特征實施整體性、全局性觀照, 比如肌理、色彩及造型等。對圖像的內在和外在特征都要進行研究, 積極的引導學生, 使其以一種主動姿態去探索圖像當中所隱藏的歷史、文化等。針對美術表現來講, 其實就是運用傳統材料、技術和繪畫語言創作形象符號。

所謂審美判斷, 從基礎層面來分析, 即為美術教師對美進行感知的能力, 也包含對美的分析以及評價方面的能力;針對美術教師來講, 需以一種積極姿態引導中學生, 形成一種良好的、充滿內在價值的審美判斷能力, 且可以通過各種類型的語言、文字, 或者是圖像、聲音等, 對自身的審美感受進行詮釋與表達, 借助于美術的方式與方法, 美化自身所處環境與生活。教師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 嘗試各種美術作品的創作, 并且在實際創作過程中, 與現實生活保持緊密聯系, 針對物品與環境開展與實用功能相符的創意、創作, 并通過草圖、模型給予實現。文化理解是美術教師帶領學生立足于文化角度, 對美術作品及與之相對應的美術現象進行細致觀察與理解。

基于教育教學能力層面來分析, 針對美術教師而言, 其不僅要擁有高效應用知識技能方面的能力, 而且還需具備融入社會方面的能力。教師應具備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尊重學生, 使學生在獲得美術核心素養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并達到美育效果。美術教師應具有終身學習能力, 理解美術學科知識, 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學習和創作。教師發揮教學活動組織者作用, 開展合作學習, 引導學生共同協作, 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 有利于學生發展。

四、小學美術教師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現階段, 基礎美術教師培養的目標不清晰, 美術教師普遍對美術核心素養的理解不夠深入, 所以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要實現核心素養的全方位轉向。

1、美術學科素養的提升

針對美術教師來講, 其需要根據實際需要, 持續向學生傳授滿足其身心特點的美術知識與技能, 幫助學生掌握與美術學科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 具備扎實的美術表現能力, 以及豐富的美術鑒賞知識, 掌握科學、規范的教育知識與教學方法, 深入、全面了解國內、外在美術教育方面的最新發展動向, 擁有從事美術教育、教學工作方面的能力。

2、教育教學素養發展

美術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是從事學校美術教育活動的工作能力, 在教研過程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具有多方面的組織能力, 以保證美術教育和教學工作有效進行。掌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實踐能力, 善于了解個性和美術學習心理的觀察能力。

3、美術教師教育教學培訓

在積極推進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同時, 針對大部分美術教師對美術核心素養理解不夠深入等問題, 強化了美術教學專業的培訓。開展教材與方法的研討、個人藝術實踐與總結等專題培訓。進行美術課堂教學研討, 提升了美術教師對現代美術教育理念的認識和理解, 加速教師的成長。

4、美術教師職業發展的保障

美術教師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系統, 首先要建立可行的教師教育發展機制。國家、地方和學校需要設立教師教育的管理和服務機構, 協調政府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學校與教師發展之間的關系等。支持教師創新教學, 組織教學培訓、教學交流活動, 進一步拓寬美術教師視野, 形成教師教學交流的平臺。加強美術師范類教育, 強化美術教師培訓, 系統培養美術教師的核心素養能力。

摘要:美術學科素養是小學美術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基石, 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轉變觀念, 具備相應的美術學科素養、教學素養這些素養相互影響和有效形成小學美術教師核心能力。

關鍵詞: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小學美術教師,素養結構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

[2] 尹少淳.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J].美術觀察, 2017 (4) .

核心素養下的勞動教育范文第4篇

一、小教專業學生審美素養現狀

大專層次小教專業學生文化基礎一般, 高考分數為350-480這個分段, 他們中的大部分缺少父母的關愛與陪伴, 家庭經濟拮據, 成長在農村留守家庭, 學習自覺性差, 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自律性和學習習慣, 閱讀面比較狹窄, 情感世界單一而冷漠。為了進一步把握小教專業學生的審美現狀, 我對我校小教專業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 共665人主動參與了這次問卷調查, 其中男生35人, 女生630人。17級學生194人, 16級學生159人, 15級學生147人, 14級學生165人。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 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根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 小教專業學生審美素養現狀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 審美觀念基本正確

審美觀念的正確與否關系到審美主體能否對審美對象所蘊含的“美”之價值進行準確地判斷和把握, 同時它也對審美主體的審美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那么, 作為將來要培養小學生審美素養的小教專業學生, 他們的審美觀念如何呢?我們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 總體上說, 小教專業學生的審美觀念基本正確, 有84.81%的學生能夠欣賞美的事物, 81.65%的學生能夠發現美, 59.55%的學生能夠用繪畫、文字表達美, 46.02%的學生能夠鑒別美丑。只有11.28%的學生認同“以出格、怪異為美”, 這充分說明小教專業學生能夠堅持客觀的審美標準, 對審美對象做出積極的評價和判斷, 并能感受事物的美, 有表達美的欲望。

(二) 審美情趣廣泛而個性。

審美情趣其實就是審美趣味, 是以個人愛好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審美傾向性。大專層次小教專業的學生, 他們在審美傾向上廣泛而富有個性, 在問及“大家都認為美的事物, 您也覺得比較美嗎?”時, 80.75%的學生選擇不一定, “您認為美丑的價值標準是什么?”時, 67.82%的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 2.86%的學生選擇“流行時尚”, 這表明小教專業學生注重自身對美的獨立判斷, 審美意向。

(三) 審美能力有待提升

“美是心理處于活躍狀態的主體, 在特定心境、時空條件下, 在有歷史文化滲透的條件下, 對于對象的美的觀照、感悟、判斷。”[3]在審美實踐中, 如果審美主體具有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 就能夠靈活、迅速地捕捉到審美信息;反之, 則容易對日常生活中的“美”視而不見, 充耳不聞。調查中, 問到“您善于從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其獨特的美嗎?”45.86%的學生比較擅長, 26.62的學生不太關注, 21.05%的學生偶爾關注。“您認為一部好的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37.29%的學生認為是情節曲折離奇, 有新引力, 39.7%的學生認為是有思想, 12.48%的學生認為文筆優美, 10.53%的學生認為很有趣。“外出旅游您的首選景點是什么?”41.05%的學生選擇自然山水, 只有9.17%的學生選擇各類歷史文化藝術展館。“您能夠有興趣、專注地欣賞文學藝術作品嗎?”72.03%的學生選擇偶爾, 26.02%的學生選擇經常, 1.95%的學生選擇從不。這些問題的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小教專業學生還是能夠判斷事物中“美”的存在及其價值的, 對某些普眾化的作品也能夠具備一定的審美感知和評價能力。但要勝任小學語文教學, 他們需要對歷史文化有更加敏銳的感知力和判斷能力, 要善于發現與挖掘淺顯易懂、充滿童趣的文字中的語言美和情感美, 這都需要他們具備更高水平的審美能力, 使得自身感知美、判斷美、享受美的同時, 還能夠引導小學生感知美、體驗美、表達美, 同時形成良好的審美感知與體驗。

二、提升小教專業學生審美素養策略

面對小教專業學生審美素養現狀中存在的不足, 作為培養未來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 以適應未來職業的需要, 而不同門類的語文課堂是小教專業學生進行審美感知與體驗、提升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 文學類課程中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鑒賞優秀作品

在問卷調查中, 我們發現38.05%的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為3-5小時, 29.02%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為5-7小時, 30.53%的學生每天閱讀的時間為0-30分鐘, 43.31%的學生每天閱讀的時間為30-60分鐘, 這其中55.34%的學生會選擇網絡小說或電子版圖書作為閱讀對象, 學生的閱讀方式也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梢? 在互聯網時代, 網絡平臺已經成為學生了解世界, 搜集信息的窗口。

1. 利用網絡學習平臺, 打通線上線下審美能力提升渠道

教師在文學類課程的教學中, 可以運用藍墨云班課、易學習等網絡班課平臺, 線上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 組織分組閱讀競賽, 觀看“微課”掌握鑒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方法, 課堂上師生共同品味作品中優美的段落, 誦讀優美的句子, 體味豐富的情感。例如在《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中, 線上提前閱讀張愛玲的完整小說, 課堂上則節選張愛玲小說《花凋》、《琉璃瓦》、《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中的經典段落, 和學生一起交流探討, 感受張愛玲華美而蒼涼的文字, 體會頹敗、衰朽、毀滅的末世情緒以及現代女性的自我覺醒意識。

2. 拓寬傳統誦讀路徑

例如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 通過反復誦讀不同風格詩人的詩句, 進行橫向比較, 深刻理解何為“懷才不遇”、“青春已逝, 壯志未酬”、“歸隱田園之樂”、“漂泊羈旅之苦”、“心存高遠之獨”。

3. 設立文學專題研討

例如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 可以設立專題為契訶夫小說之小人物的文學鑒賞, 通過閱讀契訶夫作品中各種各樣的小人物, 歸納各個小人物的特點, 比較他們的異同, 加深了解這些小人物的卑微與不易, 苦難與堅韌。

在這些文學課堂中, 教師通過與學生一起交流閱讀感受, 鑒賞作品的豐富內涵, 分享各自對文本的理解與解讀, 從而使學生體驗豐富的情感、激發其審美想象、感受作品的思想魅力, 并學會能夠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美、創造美, 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二) 教法類課程中引導學生發現挖掘文本中的多重審美元素

對于小教專業的學生而言, 由于職業的特殊性, 不僅自身需要具備較高的審美素養, 而且還要善于在小學的實踐教學中發現和挖掘文本中的多重審美元素, 以豐富小學生的審美體驗。例如解讀梁曉聲的《慈母情深》中“我”的“號啕大哭”、“用頭撞墻”, 這里是通過動作描寫來表現小人書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接著是心理描寫:小人書是“巨大財富”, 失去它就覺得“破產了”“從綽綽富翁變成了窮光蛋”“絕望得不想活”“想死”。這些用詞都很激烈而且極端, 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幾本小人書給“我”造成非常大的痛苦。[4]如果按照常人思維, 可能僅僅停留在如何通過動作和心理描寫感受“我”的痛苦這一審美層面上, 但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保有一顆童心, 學會發現和挖掘字里行間的審美元素, 我們就能更深刻地了解為什么對于一個窮得吃飯都困難的孩子, 小人書是比他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觸摸到一顆脆弱的渴望讀書與文化的純真心靈。又如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有一副插圖, 描寫的是不見盡頭的長江上飄搖著一艘船只, 一處樓宇立于山峰。在教學實踐中, 教師可以引導小教專業學生充分利用課文插圖進行教學設計,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觀察, 將插畫與詩句中的景色描寫結合起來, 充分感受李白對友人離去的不舍之情以及獨身一人的孤獨凄涼之情。

摘要:審美素養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之一, 小教專業學生作為未來的小學教師, 自身審美素養的高低對未來小學生審美體驗和感知能力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我校小教專業學生審美素養現狀的調查分析, 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較強, 但自身的審美能力與未來的職業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本文從文學類課程教學、教法類課程教學、課文語文活動三個方面如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教專業學生,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29.

[2] 計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路徑[J].教學與管理, 2018 (6) :40-42.

[3] 童慶炳.審美是人生的節日[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 27 (1) :36-41.

核心素養下的勞動教育范文第5篇

一、研發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科學課程核心目標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 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板塊, 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1]。教育部在2017年發布的《小學科學 (1——6年級) 課程標準 (修訂稿) 》里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茖W素養是指小學生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 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 認識科學本質, 樹立科學思想, 崇尚科學精神, 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2]。

基于對核心素養及新課程標準的理解, 筆者認為:小學科學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具有探究熱情、科學知識、認知能力、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小學生。據此開展教學設計、實施及評價改革, 是小學科學教學實踐創新的指導思想。

1. 探究熱情。

探究熱情是小學生對未知世界及現象的好奇、向往及在求知過程表現出的積極性、主動性, 是推動小學生學習科學的內在動力。

在培養小學生的探究熱情中, 教師應兼顧科學知識、社會現實、兒童發展三者的需求, 將科學本質、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等學習內容鑲嵌在兒童喜聞樂見的科學主題中, 創設愉快的主題教學氛圍,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積累生活經驗[2], 以增強課程的意義性和趣味性。

2. 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是文化基礎的組成部分, 是小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石。小學科學課程應從小學生身邊的現象出發, 把科學知識分為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和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等四個領域[2], 選擇與小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 在教師引導下展開主動學習, 并為未來學習作好鋪墊。

3. 認知能力。

百度百科認為:認知能力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筆者認為:小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比較能力、歸納推理能力是認知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 即人們常說的智商 (IQ) 。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重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發展學習能力, 思維能力, 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2]。

4. 科學態度。

美國先進科學協會在其頒布的《2061計劃》中提出, 通過科學教育, 兒童應該具有的科學態度是:好奇心, 即善于提出問題, 并且積極地去尋求答案;尊重實證即思路開闊, 積極主動地去考慮不同的、有沖突的實證;批判地思考即權衡、觀察和對觀察到的事實進行評價;靈活性即積極主動地接受經證實的結論和重新考慮自己的認識;對變化世界敏感即有尊重生命和環境的覺悟[3]。

基于對上述精神的理解, 結合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情況, 筆者認為:小學生的科學態度應針對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等方面的素質進行重點培養。

5. 社會責任感。

百度百科認為:社會責任感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 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主要應該具備三點品質:即堅持道德上正確的主張, 堅持實踐正義原則, 愿為他人做出奉獻和犧牲。

人類在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福祉時, 也將承受因過度使用環境及資源帶來的危害。小學科學教學應讓小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 具有創新意識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開展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行動, 全面培養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全面理解核心素養及小學科學課程的五大核心目標之后, 筆者所在的學校開展了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創新研究。

二、建構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探究學習支架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組織和支持下, 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以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為目的的一種學習方式[2]。

1. 建立探究式的教與學支架。

通過對羅星凱、張琴美、吳嫻等譯著的《科學探究與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學與教的指南》及徐學福編著的《探究學習教學策略》等書的學習, 作者獲知探究教學有五大特點。作者曾撰文《自然課的探究式教學》, 發表在重慶市教育學會主辦的《重慶教育》2001年12期上。十多年來, 筆者帶領教師團隊邊實踐邊總結, 在原小學自然課五段式教學流程基礎上, 總結提升, 形成了“小學科學探究課堂教學的四步流程”。 (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知:探究教學需要學習者圍繞科學性問題展開探究活動;需要學習者獲取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科學性問題的證據;需要學習者要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 需要對科學性問題做出回答;需要學習者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 特別是那些體現出科學性理解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己的解釋;需要學習者交流和論證他們所提出的解釋。因此, 學生探究學習的四步流程是:提出問題, 收集事實, 分享交流, 歸納建構。教師探究教學的四步流程是:“設境生疑;指導探究;啟發思維;評價激勵”。上圖反映了“科學探究”流程與“探究——研討——建構”教學流程的對應關系, 反映了探究教學流程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角色定位。

2. 劃分小學科學課型。

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 促進學生主動探究[2]。為讓教師理解科學教學思想, 快速處理教材,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 筆者把小學科學課型進行了分類。

(1) 基于科學探究的流程和學習的內容, 我們把探究學習課分為學習選題課、提出假設課、方案設計課、實驗研究課、數據處理課、交流分享課等六大課型。 (2) 根據人類認識事物的方法, 我們以培養小學生認識世界的方式與增強實驗技能為重點, 對小學科學教學進行分類, 主要有觀察課、實驗課、建模課等。 (3) 按照理性研究的方法, 我們把科學教學分為邏輯推理課 (個別到一般, 一般到個別) , 尋找規律課 (實驗據分析課, 觀察分析課) 等課型。 (4) 根據探究性教學中師生自主程度, 我們把科學課分為結論驗證課, 引導探究課、完全開放探究課等課型。 (5) 根據科學課程的內容, 我們把科學課分為生物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等課型。

三、凝練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探究學習策略

筆者帶領團隊雖然建立了探究式教與學的四步流程, 但探究教學的課堂可以根據內容、環境、時間、資源及現場生成進行靈活調整, 以期獲得好的效果。四步教學流程及其對應策略如下:

1. 情境問題策略

(1) 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現場。教學情境可以是現實的場景或生活材料, 也可以是科學的問題或實踐活動。教師根據教材實際或資源實際創設簡易場景, 實現觸景生問。

(2) 提出問題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開始。既可以老師引導提問、也可由學生獨立提問。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歸納、聚焦、導向。問題要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小而實在, 可探、可做。

2. 探究發現策略

(1) 教師是探究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調控者。教師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重組和整合。從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角度, 對調查、觀察、實驗、操作提出建議;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方法及注意事項進行探究。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 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的同時, 教師要調控探究節奏, 隨時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調節, 實現“活”而有“序”, 準時高效。

(2) 學生要根據自己的體驗,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獨立地去探究、去發現, 去記錄。讓學生在小組和全班同學面前描述探究過程, 展示思維方法, 介紹新的發現。對個人探究有難度的問題, 可以組建小組探討或全班集體探究、或師生共同探究, 最終解決問題。

3. 交流分享策略

學生通過自主體驗、合作探究以后, 我們要給學生及團隊充分展示學習過程和結果的時間和空間, 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鑒, 啟發思維。

(1) 尊重學生的個性發現。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體驗, 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 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2) 當學生收集的“事實”出現偏差時, 教師要進行引導, 必要時可再次探究, 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 建構評價策略

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是個體和群體建構統一的過程。學生個體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得到知識的過程是個體建構的過程;學生通過聽課、與教師和同學討論交流獲取知識的過程是群體建構的過程。在學生學習共同體中, “新”知識是個體獨立思考和群體協商的結果。

學習評價是師生雙方對學習過程 (提出問題、探究新知、實踐運用等) 結果和態度進行肯定或否定的過程, 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

(1) 教師要引領學生, 通過對現象、數據的分析比較, 加深理解。通過歸納概括, 尋找規律, 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

(2) 教師要組織學生自評、互評, 總結學習過程中的優與劣。教師評價, 言簡意賅, 扶正抑誤。

四、開展核心素養視域下的綜合性學習

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和通融性。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理解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诖? 筆者基于小學科學學習內容, 開展了跨學科的科學綜合性學習。主要有四條途徑:一是以科學教材單元為載體, 實現與語文、數學、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的橫向綜合;二是基于科學教材的前后延伸, 綜合鏈接, 把多種認知方式進行整合, 借此打通課內外聯系, 探索科學課程教學的綜合化實施;三是以科技型“校本課程”為補充, 通過校內科技節, “課輔課程”, 促進科學課程綜合化;四是組織小學生參加市區各項科技競賽活動, 提升科學素養[4]。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國家課程。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科學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具有探究熱情、科學知識、認知能力、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小學生;小學科學教學需要從沉淀課堂文化, 建構學習支架, 凝練學習策略, 開展綜合性學習等四個方面開展創新實踐。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目標,教學創新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劉霞.辛濤.姜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 2016, (06)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2017.1-5。

[3]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R].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1。

核心素養下的勞動教育范文第6篇

--赴桂林參加全國中小學核心素養下名師名家論壇心得體會

鳳陽縣第五中學 郜振立

2018年8月1日至5日,在鳳陽縣教體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鳳陽縣第五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張乃斌帶領全校班主任20人,為了“成人、成長、成才、成功”,利用暑假并在烈日炎炎下走在一起,充滿激情與夢想,來到了桂林市參加全國中小學核心素養下名師名家論壇,讓我們大開了眼見,增長了見識,同時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班主任)肩上所承擔的責任,需要我校各位同仁同心協力,共創“育人是根本,質量是生命”的校風。再次感謝教體局領導和張乃斌校長,讓我們不虛此行,獲益匪淺。

2日上午聆聽李楠老師的《輕輕松松看電影,認認真真做老師》專題報告。李老師的報告,聲情并茂,入耳入心,字字句句浸入心靈,打動人心。詮釋了師德是什么?師德是向善向美的行為;師德是執著堅守的態度;師德是不忘初心的信念;師德是……我個人解讀,師德就是“為人民服務”。作為教師主要表現就是愛崗敬業,熱愛學生。

我個人解讀師德不是“高大上”,就是我們身邊最平凡的“小事”。主要是我們思想的認識,其次要端正學習教育態度,第三要經常對照師德檢查自己的行為,第四是能把教育當成事業用心去做,最后要不斷學習,學習,再學習。

2日下午聆聽李楠老師的專題報告《班主任科研意識的提升與專業成長》,班主任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具備信息閱讀和收藏意識,要有隨時積累資料的意識,材料的積累對于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班主任一定要做個有心人,還應建立“特殊學生檔案”,對待優等生和學困生,更應多加關注。要有終生學習的習慣,學習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閱讀:經典教育理論書籍,杰出教育家的專著;國內外教育研究最新觀點、教育期刊、反映學生的散文、小說等。

3日上午聆聽了何汝玉校長的專題報告《讓學校德育更有魅力、更有品味、更有實效--學校德育的軟性管理》,感觸最深的就是:師愛,成就孩子的未來;施愛,造就自己的成功。每個孩子背后都是一本書,都有一個故事。我個人解讀為,要使孩子這本書的故事抓住讀者的心,老師就應該用真情感化學生,用細膩的師愛可以喚醒孩子們美好的人性,滿足孩子的幸福成長心靈的需要,從而喚醒學生懂的愛,懂的愛自己,懂的愛別人,從而會把愛傳承下去。例如,我班學生趙楠楠,進入七年級,一個字都不會寫,故小升初各科總分零分,再加上有些殘疾,誰都不想要。進入我們班級后,事先和我班其他學生都打過招呼,我們要用愛去溫暖他,用愛去感染他,用愛去激勵他。在班主任我和全班同學的努力下,一年來,各科總分能考一百多分了。愛像一團火,一定能點燃師生心頭希望之苗;愛像一把鑰匙,一定能打開師生心頭的智慧之門。“愛”是教師最美麗的語言,只要我們肯付出“師愛”,就一定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校興亡,我的責任。

3日下午聆聽了黃亢美教授的主題報告《把漢字文化的根留住》。通過黃教授妙趣橫生的講解和豐富的肢體語言,闡述了中華漢字的獨特魅力:形美以感目—形體美;音美以感耳—音韻美;意美以感心—意蘊美。前印度總理尼赫魯對其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黃教授最后大聲疾呼“語文教學要把中華漢字的根留住”。

4日全天參會代表交流分享。參會代表一百多人,我校教師全部積極主動與各位名師名家互動,積極發言,交流心得,分享收獲。例如,秦玉芬老師發言的主題是“提升自己,用心授課”;吳兆文老師發言的主題是“教師要有愛心、善心、耐心、恒心”;趙開路老師發言的主題是“善良、智慧感召學生、喚醒學生”;李國祥老師發言的主題“好習慣是一生用不完的財富”;呂品老師的發言主題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推廣導學案教學”;韓珍老師的發言主題是“團隊精神和凝聚力”;韓紅兵老師的發言主題是“教師如佛,傳遞真、善、美”;魏德芳老師的發言主題是“調整心態、改變思路、重拾初心”;繆昆侖老師發言的主題是“用最初的心,去做放大的事”等等。

最后,張乃斌校長總結發言,會上肯定了全體老師的發言,結合鳳陽五中的實際情況,強調了“立德樹人,立教圓夢”,從良好的習慣抓起,做到“學校的興衰,我的責任”。思考怎樣把鳳陽五中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找到幸福感,把壓力作為動力,創鳳陽五中的春天!

上一篇:煤礦事故案例心得體會范文下一篇:歐亨利最后一片葉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