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平語近人觀后感學生范文

2023-09-21

平語近人觀后感學生范文第1篇

我認真收看了“平語近人”,這是一部深得民心的教育片?!镀?ldquo;語”近人——總書記用典》推出第四集《國之本在家》,本集集中闡釋總書記和家風有關的思想,選取了總書記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來切入主題。

沒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風建設修身為先。打鐵還需自身硬,完善個人修養,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延續,也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承。修身一方面是提高個人道德素質,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魏征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我們應將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的思想深深烙入腦海,淡化個人得失,在為民務實中實現個人的價值。

家風建設重在傳承。中國傳統教育講究言傳身教,教育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還是道德修養的映射。在家風建設上,古語說,母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優秀的個人修養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世感染下一代的。

家風正,影響給孩子骨子里的正氣和正義是必然的,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釋放出來的自然是正氣,面對歪風邪氣乃至破壞黨風政紀的貪腐投機行為,便有一種本能的拒斥。

家風的形成,靠家庭世代沿襲,靠一代代人的言傳身教才能形成。家風好,受世人稱贊,家庭成員也感到自豪,家庭的社會地位自然也高。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平語近人觀后感學生范文第2篇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十九大閉幕之后,總書記和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總書記在講話當中,引用了這兩句詩。

現今,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總書記用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六集節目從總書記所引用的這句經典名句為切入點,旨在拖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闡釋與廣泛傳播。

本集主要圍繞“共產黨員的修身”這一主題展開。第一,什么是修身;第二,為什么修身;第三,怎么做到修身。

第一什么是修身:總書記引用“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兒內自省也”為切入點,通過講述嚴以修身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修課來闡釋中國共產黨人要不斷錘煉黨性修養。與此同時,反面的警示和反省也非常重要,這都是嚴以修身的內在要求。

第二為什么修身:總書記引用“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為切入點,通過講述總書記的兩張伙食費收據的故事來闡釋黨員干部嚴以律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無愧于人民。要時刻用黨章、用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并不是說我們不要原則,甚至沒有底線,我們還是要講原則,還是要講黨性,還是要有底線。

第三怎么修身:總書記引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為切入點,通過講述領導示范、用人導向、制度保障來闡釋黨員干部如何做到修身。如何把踐行“三嚴三實”貫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嚴以修身是建設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的必要條件。

平語近人觀后感學生范文第3篇

【編前語】古典名句,是中華文化長河中歷經砥礪的智慧結晶,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載體。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是總書記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習總書記在很多重要講話中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在他倡導的“中國夢”、以民為本、依法治國、新型國家利益觀等重要的治國理念中,都能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厚重的歷史影響。他的治國理念,大量地借鑒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精華,并緊密結合當前的現實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既使中國的社會發展實踐從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獲取正能量,又反過來使中國的歷史文化精華在新的實踐中獲得新的生命力。本文摘選他在不同場合講話中引用的古典名句,并通過解讀、釋義帶您了解其執政智慧。

【為政】

國家治理千頭萬緒,需要培養怎樣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復雜,需要具備怎樣的思維?既有木秀于林的驕傲,也有風必摧之的煩惱;既有“登高望遠”的豪情,也有“為山九仞”的壓力。有人感慨:當今中國,正面臨繞不開、躲不過的“驚險一跳”。面對“四大危險”、經受“四大考驗”,對執政者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趕考”。對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戰略戰術,習近平同志有著系統的把握、深入的思考。從統籌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際、當前和長遠的戰略思維,到“不回避矛 1

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的底線思維;從“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的戰略定力,到“敢于擔當,積極有為推進改革攻堅”的改革魄力,有認識論的辨析,也有方法論的思考,更有源于實踐的總結,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習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詩文名句,談安危、論治亂、道時機、講大局、明根本、抓重點,充滿了對執政之要的辯證認識,體現著對治理大國的深切認識。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之江新語·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一向倡導領導干部干干凈凈干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這作為為政之德、為政之道、為政之要。推行八項規定,抓好作風建設,中央領導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風勁吹。在我國歷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清廉,是許多思想家倡導的政治主張,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終身恪守的為官準則。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引用先秦時期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領導干部有公正無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優良品質。廣大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領導干部怎么說,更看他們怎么做。要在群眾中威信高、影響大,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則,“臺上他說,臺下說他”,說話辦事怎么會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 原典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ldquo;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春秋﹞孔子《論語·顏淵》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

■ 釋義

孔子這兩段話都說明了為政者自身行為端正的重要性。在《論語·顏淵》中,魯國大夫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對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個“正”字概括。

關于“正”,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有如下觀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認為,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為端正,無須下命令,百姓也會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服從。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對百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在評價西漢“飛將軍”李廣時,引用了孔子這句話:“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詮釋。

【為政】

“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不可以生事,從小的方面說,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朝令夕改;從大的方面說,是“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保持制度的穩定。而不可畏事,則是說,不能因為一些人對我們發展道路的非議和質疑,就縮手縮腳,甚至按照他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的觀點。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在根本的問題上,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認準了,就要理直氣壯、態度鮮明,從我們自己的角度進行分析,得出我們自己的結論,然后照我們自己的判斷行事。在發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根本問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任爾東西南北風”。

■ 原典

夫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與生事均。譬如無病而服藥,與有病而不服藥,皆可以殺人。夫生事者,無病而服藥也。畏事者,有病而不服藥也。乃者阿里骨之請,人人知其不當予,而朝廷予之,以求無事,然事之起,乃至于此,不幾于有病而不服藥乎?今又欲遽納夏人之使,則是病未除而藥先止,其與幾何。

——﹝北宋﹞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 釋義

這是北宋元二年(1087年)九月八日,時任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的蘇軾就西羌、西夏事宜寫給宋哲宗的奏議。元二年八月,北宋俘獲了與西夏勾結的西藩首領鬼章,檻送汴京。這是宋朝開國以來首次俘獲敵國元兇,百官稱賀。蘇軾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指出:“安危之機,正在今日。若應之有道,處之有術,則安邊息民,必自是始。不然,將驕卒惰,以勝為災,亦不足怪。”他就北宋的邊防政策提出:“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意思是,治理國家既不可隨便制造事端,也不可膽小怕事。蘇軾指出,“生事”如無病而服藥,“畏事”如有病而不服藥,它們的害處相同,都會置人于死地,并批評了北宋政權在處理對外事務上的失策。蘇軾意在奉勸朝廷,既要謹慎持重,不可無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縮,要主動作為。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

——《在新疆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的這一句話。歷史上有很多類似教訓:唐代開元盛世,玄宗卻喪失進取心,驕傲怠惰、沉溺享樂,終致“安史之亂”;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卻揚揚得意于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松吏治,轉而走向嘉道中落。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組織,生存和發展最主要的威脅,往往不是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與變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覺、緩慢積累起來 5

的倦怠與松懈。正因此,習近平同志才不斷提醒各級領導干部,要“智者見于未萌”,深謀遠慮、治于未病。經略將來,如何做到?也就像習近平同志所說,“對已經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謀劃、從容應對;對暫時難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蹤、未雨綢繆、靈活應對。”

■ 原典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

——﹝北宋﹞蘇軾《晁錯論》

■ 釋義

《晁錯論》是蘇軾寫的一篇人物評傳,評論的是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削藩這一歷史事件,并分析了晁錯被殺的根本原因。上面這段話為《晁錯論》的首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天下的禍患,最難以解決的,莫過于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卻存在著難以預料的隱患。這句話暗指漢景帝時期,表面上雖然國泰民安,卻潛藏著藩王坐大、威脅中央的危機。接著,作者圍繞“患”字,從“坐”“起”兩方面進行分說。坐觀其變卻不想辦法解決,那么禍亂就會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那么恐怕天下的人由于習慣了太平安逸,就不會相信并支持我們。狃(niǔ):習以為常而不加重視。實際上就是指晁錯削藩動手過快,下手過猛,直接導致“七國之亂”。文章又 6

以“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與晁錯進行對比,提出真正的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應“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的主張,點出了晁錯改革失敗的真正原因:由于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挑起“大難”卻又不愿為天下人抵擋“大難”,只想保全自身,可謂自取其禍。

【為政】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在談到改革時,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胸有謀略、動有章法,要打破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思維定勢的形成,或是由于個人立場、地位、利益,或是由于工作格局、權限、機制。習近平同志還經常強調,形勢是會發展變化的,我們的工作需要不斷適應新的要求。如果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難免會碰釘子。形勢變化了,任務升級了,如果還是完全順著既有的思維定勢來行事,可能就覺得不需要改革,或者不積極去推動改革,就可能誤事。所謂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正是說要破除妨礙改革發展的思維定勢。正如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的,解放思想是“總開關”。只有堅持這條一以貫之的思想路線,才能摸清利益固化的癥結,找準突破問題的方向,推動改革繼續前行。

■ 原典

黃酋書,昨鑒川公亦曾抄寄本兵。此酋貪縱寡謀,終當歸吾羈紲。觀其書詞,已非昔時之倔強,可用其幾而制之。……但愿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況今時則易然耳。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洲策黃酋》

■ 釋義

這是張居正寫給宣大巡撫吳環洲的一封信。宣大巡撫,明稱巡撫宣府大同地方贊理軍務,為明朝初中期設立的一個職位,管理北部邊疆地區的宣府、大同府兩地的防御。信中提到的黃酋,是蒙古俺答汗之子黃臺吉。這封信事涉明朝北部邊防,故張居正告誡:“但愿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希望對方審時度勢,凡事深思熟慮后再付諸行動,如此天下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無論做什么,事先有準備才能成功。對此,張居正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在《陳六事疏》中說:“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天下的事情,斟酌計議貴在詳備,貫徹執行貴在全力。在《答中丞孫槐溪書》中還說:“銳始者必圖其終,成功者先計于始。”急于開局之時,務必慮及善終;大凡成功之事,往往源于善始。由此可見,張居正開創的“萬歷新政”絕非偶然。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廣大群眾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實或方向走偏的受害者,可謂地道的政策得失的親歷者、知情者、評判者。一個有作為的從政者應當懂得,從群眾那里可以聽到真實的輿情、為政的得失、不打折扣的批評。因為這里沒有阿諛奉承,沒有精心安排,沒有刻意導演。得悉了真實可靠的社情民意,便能知曉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歡迎的,這是領導者制定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據。一旦聽不到“草野”的聲音,耳邊響起的只有一片甜言蜜語,就很可能閉目塞聽,盲目樂觀,“政失”的警報可能就要拉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原典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漢代政論家王充《論衡》

■ 釋義

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過失的人在民間,知道經書有錯誤的人在諸子。王充的話啟示著為政者要走出廟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觀察、聽取意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個環節就是向群眾收集意見和問題。有的干部下基層以后,遇見農民,談不下去;遇見學生,談不進去;遇見老干部,給頂了回去。這反映出來的,不僅是溝通方法問題,更是更深層的作風問題,能反映出干部是否真正了解基層情況,是否按照群眾思維思考和辦事。

【廉政】

“反腐敗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習近平同志從關乎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反腐,強調既防止“縱蠅為害”,也決不“養虎為患”;既要治標,也要治本,并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既要經常抓,也要長期抓,“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等中引用

■ 解讀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這樣的滑坡和動搖,往往是從小事開始的。習近平同志還曾以“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堤潰蟻穴,氣泄針芒”“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提出過同樣峻切的警思?,F實中,少數干部總以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節”上疏于防范,認為吃幾頓飯、喝幾瓶酒、收點小東西無傷大雅,其結果往往是“小節不慎,大節難保”,最終鑄成大錯、悔之晚矣。所以習近平同志不斷強調, 10

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里。干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

■ 原典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 ——﹝清﹞張伯行《禁止饋送檄》

■ 釋義

張伯行(1652—1725年),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他清廉剛直,從不收受禮物,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拒絕送禮者,特地撰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那些送禮者見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討沒趣,便悄然離開。這篇檄文也不脛而走,廣為傳誦,被視作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這篇《禁止饋送檄》,全文僅56字,共用了8個“一”字,申述了關心百姓疾苦、注重個人名節、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厘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這體現了廉潔奉公的做人原則與道德操守。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無論是貫徹落實八項規定,還是堅決反對“四風”,習近平同志都反復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都是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表率和帶動作用。“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出馬就不難”,領導干部如果只表態不表率,拿著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普通干部怎么會有改作風的動力?俗話說,領導不領,水牛掉井。領導干部如果說一套做一套,禁令只是說在嘴上、寫在文上、掛在墻上,公款吃喝依舊,公車超配依舊,辦公超標依舊,制度成了“稻草人”,改作風如何取信于人?就此而言,領導干部本身就是反“四風”的標準、改作風的標桿,越是嚴格要求自己,越能產生模范帶動的輻射作用,釋放出以上率下的正能量。

■ 原典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令亦如之。若乃肆情于身,而繩欲于眾,行詐于 12

官,而矜實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奪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責人之所難,怨之本也。 ——﹝東漢﹞荀悅《申鑒·政體》

■ 釋義

“政體”,即為政的要領。在《申鑒·政體》中,荀悅提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于用禁令治理社會的人,首先會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別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會的人,首先會要求別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要求自己。荀悅以此告誡統治者正人先正己,方能令行禁止,才是“善禁”。荀悅的這一觀點繼承了儒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思想。四百多年后的唐太宗堪稱“善禁”典范,他說:“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魏征在上疏中亦言:“盡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責下。”可見,中國古代已將“正人先正己”視為“善禁”至要。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標準是一面鏡子。標準高一點、要求嚴一點,鏡子的“分辨率”就會高一些,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才能纖毫畢現。無論是在 13

教育實踐活動中,還是在平時的工作中,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正因此,習近平同志才強調,“較高的工作標準是一種動力”。有了高的標準,大家就會用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一旦放松了標準,就容易一瀉千里。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引用的這句古語所言,確立什么樣的標準,決定著有什么樣的成效。多年來,針對改進作風,各種文件、各項制度,不可謂少,但為什么“四風”仍然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呢?原因還是在標準不高、執行不嚴。所以,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才能“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因為注意防治疾病,才能做到不生病。

■ 原典

古人有云:非知之難,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是以**之君,非獨明于惡路;圣哲之主,非獨見于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俯從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居其易,故福慶流之。……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唐﹞李世民《帝范》

■ 釋義

《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一部論述為君之道的政治文 14

獻,成書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告訴太子李治:“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不諱:死亡的婉詞。書中,唐太宗對為政者的個人修養、選任和統御下屬的學問,乃至經濟、民生、教育、軍事等事務都做了頗有見地的闡述。“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意為:以上等作為標準,只能收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為標準,只能收到下等的效果?!端膸烊珪繁疚南箩尀椋?ldquo;孔子曰:取法于天而則之,斯為其上。顏、孟取法于孔子而近之,才得其中。后儒取于顏、孟而遠之,則為其下矣。既為其下,何足法乎?為儒者當取法孔子、顏子、孟子,為君者當取法于堯、舜、文王。”南宋文學批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也有類似的闡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可見,無論立事還是治學,一定要放寬視野,高定標準,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領導干部從走上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公與私的考驗。在習近平同志看來,“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領導干部手中掌握著公權力,掌管著公共資源,公私分明、秉公用 15

權,是起碼的政治道德和為政操守。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在此之上,習近平同志給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強調,領導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這樣,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我們常說,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我們黨?就是因為在9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我們謀求的不是黨的私利,不是黨員干部的特殊利益,而是“把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擺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這是極其樸素的真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手中掌握權力的領導干部,更要時刻自省自警:熱衷追逐個人利益或小集團利益,怎能兌現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又如何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

■ 原典

仲弓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便見仲弓與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則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集 河南程氏遺書 卷第十一》

■ 釋義

《二程集》是北宋思想家程顥、程頤兄弟一生傳道講學言論 16

的結集。二人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故世稱“二程”。上面這段話是二程對《論語子路》的解釋。原文為:“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說的是魯國的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請教怎樣管理政事??鬃痈嬖V他:“先責成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負其責,寬恕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仲弓又問:“怎樣發現并選拔賢才呢?”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賢才,別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對此,二程作了如下評語:“推此義,則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二程的學說被稱作“身心之學”或“心性之學”,主張“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在他們看來,當政者是否具有公心,關乎國家興亡。有了公心,可以使國家興盛;沒有公心,一切從私心出發,會使國家滅亡。

成功緣于實干,禍患始于空談。實干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注重落實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總書記在履新之初就向全黨鄭重宣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形式主義”列為“四風”之首,矢志根除虛浮作風;到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致力實現改革藍圖,強調實干、注重落實始終是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品格。

“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機遇稍縱即逝,改革不進則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靠什么繪就?13億人的“中國夢”,靠什么實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持續奮斗?空想清談只會貽誤發展,實干苦干方能成就夢 17

想。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腳踏實地地奮斗、扎扎實實地工作,才能無愧于人民期待和時代責任。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不管是國家要實現振興,還是個人要成就事業,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為立志,二為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為保障,無志不足以行遠,無勤則難以成事。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引用這句含義雋永的古語,正表明立志與實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有著宏大的發展目標——“兩個一百年”近在眉睫,民族復興“中國夢”曙光在前;我們也面臨復雜的發展環境——發展攻堅期,多少工作要推進;改革深水區,多少困難要破題。正因此,我們更需苦干實干,以務實作風、踏實態度,“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步一個腳印朝前走。而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也能找到人生舞臺、收獲出彩機會,以志為方向、以勤為動力,與國家、民族一起前行。

■ 原典

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后艱。……”

——﹝上古時代﹞《尚書·周書·周官》

■ 釋義

《尚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經學文獻,其中《周書》是《尚書》組成部分之一,相傳為記載周代史事之書。

這句話的背景是,周成王滅了淮夷,回到王都豐邑,和群臣一起總結周王朝成就王業的經驗,并向群臣說明設官分職用人的法則。他在告誡“有官君子”(大夫以上有職事者)要忠于職守、勤于政務時說:你們要認真對待你們的職責,不能怠惰疏忽,要知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這句話中的兩個“惟”字當“由于”講,意思是說,取得偉大的功績,在于志向遠大;完成偉大的事業,在于工作勤奮。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在印度尼西亞的演講中,習近平同志引用這句話表明國家間的和睦友好,“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在法國的演講中,習近平同志用這句話闡釋中法友誼是“兩國人民辛勤耕耘的結果”;而在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這句話用來說明基層工作創新對于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習近平同志之所以鐘愛這句話,正是因為其中充滿了大與小、多與少、成與始的辯證思考。在闡明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才可能有大發展、成大事業。正如愚公移山的典故,一筐土一筐土地搬下去,“子子孫孫無窮盡”,就總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

■ 原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 釋義

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謹 20

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兩臂圍攏,形容樹木粗大。毫末:幼苗,比喻細小。意思是說,合抱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臺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形象地論證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道理。老子“大生于小”的思想對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產生了影響。在《荀子·勸學》中,荀子提出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觀點。但與老子不同的是,荀子據此提出了“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積極進取的主張,與老子順應自然的“無為”“無執”思想大異其趣。相同的前提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反映了儒道之間既相互取益又相互抵牾的復雜關系。

平語近人觀后感學生范文第4篇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十九大閉幕之后,總書記和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總書記在講話當中,引用了這兩句詩。

現今,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總書記用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六集節目從總書記所引用的這句經典名句為切入點,旨在拖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闡釋與廣泛傳播。

本集主要圍繞“共產黨員的修身”這一主題展開。第一,什么是修身;第二,為什么修身;第三,怎么做到修身。

第一什么是修身:總書記引用“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兒內自省也”為切入點,通過講述嚴以修身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修課來闡釋中國共產黨人要不斷錘煉黨性修養。與此同時,反面的警示和反省也非常重要,這都是嚴以修身的內在要求。

第二為什么修身:總書記引用“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為切入點,通過講述總書記的兩張伙食費收據的故事來闡釋黨員干部嚴以律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無愧于人民。要時刻用黨章、用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并不是說我們不要原則,甚至沒有底線,我們還是要講原則,還是要講黨性,還是要有底線。

第三怎么修身:總書記引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為切入點,通過講述領導示范、用人導向、制度保障來闡釋黨員干部如何做到修身。如何把踐行“三嚴三實”貫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嚴以修身是建設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的必要條件。

平語近人觀后感學生范文第5篇

作風建設有多重要?習近平這樣強調

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我們黨作為一個在中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作風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2014年6月30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講,能不能解決好作風問題,是衡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

——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干群關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黨的作風正,人民的心氣順,黨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作風建設如何推進?習近平這樣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開始就把黨風廉政建設緊緊抓在手上,首先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接著在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再接著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同時堅定不移反對和懲治腐敗。

1 ——2015年12月28日、29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

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要定規矩,這是很重要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我們在座各位做起來,新人新辦法。制定這方面的規矩,指導思想就是從嚴要求,體現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講話

改進工作作風的任務非常繁重,八項規定是一個切入口和動員令。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我們改進作風的第一步,是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要堅定不移做好工作。

——2017年1月6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的講話

懲治“四風”

中央反復研究,決定把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

為什么要聚焦到“四風”上呢?因為這“四風”是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黨內存在的其他問題都與這“四風”有關,或者說是這“四

2 風”衍生出來的。“四風”問題解決好了,黨內其他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也就有了更好的條件。

——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對“四風”問題,必須下大氣力懲治。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了矛盾和問題。官僚主義實質是封建殘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扭曲,做官當老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有些領導干部愛憶苦思甜,口頭上說是窮苦家庭出身,是黨和人民培養了自己,但言行不一,心里想的是自己當上官了,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要好好享受一下當官的尊榮,擺起官架子來比誰都大。享樂主義實質是革命意志衰退、奮斗精神消減,根源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拈輕怕重,貪圖安逸,追求感官享受。奢靡之風實質是剝削階級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墮落、物欲膨脹,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2013年7月11日、12日,習近平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

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

我們抓作風建設,歸根到底,就是希望各級干部都能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

3 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嚴以用權,就是要堅持用權為民,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嚴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于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

謀事要實,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創業要實,就是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做人要實,就是要對黨、對組織、對人民、對同志忠誠老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襟懷坦白,公道正派。

這“三嚴三實”,是改進作風對各級干部的必然要求,要體現在抓作風建設各項工作之中,體現在各級干部首先是各級領導干部實際行動之中。

——2014年3月9日,《深入推進作風建設》

作風建設有何遵循?習近平這樣論述

核心是黨和人民關系問題

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

4 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加強作風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歸結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來,歸結到為民務實清廉上來,使改進作風的過程成為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成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過程。

——2014年6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們在入黨宣誓時都說過:“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只有按照這樣的標準和境界來修身、用權、律己和謀事、創業、做人,我們才能把人做好、把官當好。

——2015年12月28日、29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

從領導干部做起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說到的就要做到,承諾的就要兌現,中央政治局同志從我本人做起。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們要從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抓起,從高級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持抓常、抓細、抓長,使黨的作風全面好起來,確保黨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5 持之以恒,抓常抓細抓長

實踐證明,抓作風建設最重要的是講認真。各級黨組織要弘揚認真精神,堅持高起點開局、高標準開展、高質量推進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尤其要在堅持抓嚴、認真抓實、切實抓長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讓黨員、干部思想上受教育、作風上有轉變,讓廣大群眾感到變化、感到滿意。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在內蒙古自治區調研時的講話

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要標本兼治,經常抓、見常態,深入抓、見實效,持久抓、見長效,通過立破并舉、扶正祛邪,不斷鞏固和擴大已經取得的成果,努力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全社會風氣根本好轉。

作風建設已經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機制要扎根落地,已經取得的成效要鞏固發展,關鍵是要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功夫。抓常,就是要把作風建設時刻擺上位置、有機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風。推動各項工作,都要落實作風建設具體要求,形成抓作風促工作、抓工作強作風良性循環。抓細,就是要對干部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反映的作風問題一一回應、具體解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解決個別具體問題的同時,著力解決面上的普遍性問題。抓長,就是要反復抓,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集中抓的時候雷霆萬鈞,平時放任自流。要認真落實作風建設各項制度,做到有章必循、違規必究。要通過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層面進一步破題,為作風建設形成長效化保障。

平語近人觀后感學生范文第6篇

作風建設有多重要?習近平這樣強調

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我們黨作為一個在中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作風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2014年6月30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講,能不能解決好作風問題,是衡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

——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干群關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黨的作風正,人民的心氣順,黨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作風建設如何推進?習近平這樣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開始就把黨風廉政建設緊緊抓在手上,首先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接著在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再接著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同時堅定不移反對和懲治腐敗。

1 ——2015年12月28日、29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

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要定規矩,這是很重要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我們在座各位做起來,新人新辦法。制定這方面的規矩,指導思想就是從嚴要求,體現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講話

改進工作作風的任務非常繁重,八項規定是一個切入口和動員令。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我們改進作風的第一步,是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要堅定不移做好工作。

——2017年1月6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的講話

懲治“四風”

中央反復研究,決定把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

為什么要聚焦到“四風”上呢?因為這“四風”是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黨內存在的其他問題都與這“四風”有關,或者說是這“四

2 風”衍生出來的。“四風”問題解決好了,黨內其他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也就有了更好的條件。

——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對“四風”問題,必須下大氣力懲治。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了矛盾和問題。官僚主義實質是封建殘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扭曲,做官當老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有些領導干部愛憶苦思甜,口頭上說是窮苦家庭出身,是黨和人民培養了自己,但言行不一,心里想的是自己當上官了,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要好好享受一下當官的尊榮,擺起官架子來比誰都大。享樂主義實質是革命意志衰退、奮斗精神消減,根源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拈輕怕重,貪圖安逸,追求感官享受。奢靡之風實質是剝削階級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墮落、物欲膨脹,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2013年7月11日、12日,習近平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

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

我們抓作風建設,歸根到底,就是希望各級干部都能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

3 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嚴以用權,就是要堅持用權為民,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嚴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于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

謀事要實,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創業要實,就是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做人要實,就是要對黨、對組織、對人民、對同志忠誠老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襟懷坦白,公道正派。

這“三嚴三實”,是改進作風對各級干部的必然要求,要體現在抓作風建設各項工作之中,體現在各級干部首先是各級領導干部實際行動之中。

——2014年3月9日,《深入推進作風建設》

作風建設有何遵循?習近平這樣論述

核心是黨和人民關系問題

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

4 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加強作風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歸結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來,歸結到為民務實清廉上來,使改進作風的過程成為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成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過程。

——2014年6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們在入黨宣誓時都說過:“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只有按照這樣的標準和境界來修身、用權、律己和謀事、創業、做人,我們才能把人做好、把官當好。

——2015年12月28日、29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

從領導干部做起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說到的就要做到,承諾的就要兌現,中央政治局同志從我本人做起。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們要從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抓起,從高級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持抓常、抓細、抓長,使黨的作風全面好起來,確保黨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5 持之以恒,抓常抓細抓長

實踐證明,抓作風建設最重要的是講認真。各級黨組織要弘揚認真精神,堅持高起點開局、高標準開展、高質量推進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尤其要在堅持抓嚴、認真抓實、切實抓長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讓黨員、干部思想上受教育、作風上有轉變,讓廣大群眾感到變化、感到滿意。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在內蒙古自治區調研時的講話

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要標本兼治,經常抓、見常態,深入抓、見實效,持久抓、見長效,通過立破并舉、扶正祛邪,不斷鞏固和擴大已經取得的成果,努力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全社會風氣根本好轉。

作風建設已經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機制要扎根落地,已經取得的成效要鞏固發展,關鍵是要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功夫。抓常,就是要把作風建設時刻擺上位置、有機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風。推動各項工作,都要落實作風建設具體要求,形成抓作風促工作、抓工作強作風良性循環。抓細,就是要對干部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反映的作風問題一一回應、具體解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解決個別具體問題的同時,著力解決面上的普遍性問題。抓長,就是要反復抓,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集中抓的時候雷霆萬鈞,平時放任自流。要認真落實作風建設各項制度,做到有章必循、違規必究。要通過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層面進一步破題,為作風建設形成長效化保障。

上一篇:南陽光電產業集聚區范文下一篇:汽車維修工教學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