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華傳統美學文化范文

2023-09-21

中華傳統美學文化范文第1篇

中華名勝對聯·浙江(4)杭州(2)

到處溪山如舊識; 此間風物屬詩人。

*郭尚先題西泠橋,又名西林橋,亦稱西陵橋,是孤山到北山的必經之地,原是一個渡口,名西村。宋人詞中有“看畫船盡入西村,閑卻半湖春色”之句,即指此處

千載芳名留古跡; 六朝韻事著西泠。

*蘇小小墓,在西泠橋畔。據傳蘇是南齊時錢塘名妓,貌絕青樓,才技超群,當時莫不稱麗。古樂府有西陵蘇小小詩云:“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唐張祜詩:“吳兒解記真娘墓,杭俗猶有蘇小墳”

花須柳眼渾無賴; 落絮游絲亦有情。 *孔惠集句題蘇小小墓

且看青冢留千古; 漫道紅顏本暫時。 *蘇小小墓

桃花流水杳然去; 油壁香車不再逢。 *徐蘭修題蘇小小墓

湖山此地曾埋玉; 花月其人可鑄金。 *曾濟集句題蘇小小墓

金粉六朝,香車何處; 才華一代,青冢猶存。 *葉赫題蘇小小墓

幾輩英雄,拜倒石榴裙下; 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壟中。 *蘇小小墓

燈火珠簾,盡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畫舫,獨教芳冢占西泠。 *王成瑞題蘇小小墓

小字偶相同,考古休憑吳地記; 香魂真有托,結鄰常伴鄂王墳。 *約齋題蘇小小墓

失意且吾豪客; 得時亦一英公。

*高爾登題武松墓,在西泠橋,鄭貞女墓左

貞心洵若孤山靜; 佳話今同處土傳。

*納拉氏題馮小青墓,在孤山林處士墓側。相傳小青為馮生姬,才貌出眾,不容于大婦,徙居孤山別墅,憂郁早卒

為我湖山留一席; 看人宦海度云帆。

*吳鴻賓題林社,在孤山之陰。林名啟,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清光緒時守杭州

教育及蠶桑,三載賢勞襄太守; 追隨有梅鶴,一龕香火共孤山。 *陸元鼎題林社

林下有宗風,終古梅花兩知己; 薛廬共明水,吾杭太守一傳人。 *楊臨題林社

官余長物,冷樹千株,勝地平分高士席; 眼底舊都,炊煙萬戶,蒼生來往我公心。 *邵章題林社

債課蠶絲,擔簦趨太守,仁風樂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馬鬣,酻酒對西湖,明月梅花,永薦墓門馨。 *林社

風流儒雅亦吾師,好作祠堂傍修竹; 神清骨冷無由俗,一生知已是梅花。 *李恂集句題林社

樹谷一年,樹木十年,樹人百年,兩浙無兩; 處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林社

一片土本屬逋家,尚友古人,繼絕世高蹤,曾為補梅寫韻; 八百年預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應偕舞鶴同歸。 *程鐘瑞題林社

舊枝新干,晨夕寫梅,欲從山外青山,更長雙峰撐勁節; 詩夢酒痕,苔芩結契,爭羨閣邊高閣,永留豐壁起層巒。 *吳廷康題林社

清福幾生修,伴逋仙高隱,少尉孤忠,一嶺梅花尋冷趣; 遺風三代上,繼白傅呼賓,蘇公判事,兩堤楊柳系謳思。 *周錫蕃題林社

日似丹光出高嶺; 鶴因梅樹住前山。

*阮元題葛嶺,在杭州寶石山西,相傳晉葛洪嘗煉丹于此,有葛仙庵、抱樸廬、煉丹臺、誦芬閣、香水鄰園等建筑,初陽臺在葛嶺巔,可觀日出

德行高妙,容止可法; 咸儀齊整,器缽無聲。 *梁同書集句題葛嶺

初陽臺由此上達; 抱樸廬亦可旁通。

*陳尚禮題葛嶺。 抱樸:書名,晉葛洪著,洪自號抱樸,故為書名

魏晉詡風流,是翁抱樸傳書,棋局樗蒲忘世業; 湖山蓊云氣,此處煉丹成汞,柳堤仙島護瀛寰。

*阮元題葛嶺。 詡:大言。 樗蒲:古代的博戲。 蓊:聚集

江痕斜界東西漸; 山色都收里外湖。

*葛嶺。 江:錢塘江。 里外湖:西湖由里湖、外湖等五部分組成

臺上露擎仙掌白; 塔西雨過佛頭青。

*來惇裕題葛嶺。 臺:葛嶺上的初陽臺。 塔:保俶塔

點綴名山,有勾漏丹砂著色; 登臨絕頂,看扶桑旭日來朝。

*王家治題葛嶺。勾漏:山名,在廣西北流北,據說葛洪聽說那一帶出丹砂,就要求去做官

孤隱對邀林處士; 半閑坐論賈平章。

*來惇裕題葛嶺。 賈平章:指南宋奸相賈似道

明月倒涵魚港棹; 曉霜背聽鳳林鐘。

*來惇裕題葛嶺。 鳳林:古地名。在甘肅臨夏縣南

藍橋咫尺神仙路; 丹訣流傳道士家。

*楊家洛題葛嶺。藍橋:橋名,在陜西藍田東南藍溪之上,相傳其地有仙窟,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處。丹訣:道家所謂煉丹成仙的秘訣

有幾兩阮公當著; 作一半白傅勾留。

*朱錫榮題葛嶺。 阮公:即清代阮元,任杭州巡撫時,曾調集民工疏浚西湖,阮公墩就是他的遺跡。 白傅:即唐代白居易,在杭州做過三年巡撫,做了許多好事,白堤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曉日初升,蕩開山色湖光,試登絕頂; 仙人何處,剩有石臺丹井,來結閑緣。 *葛嶺

茂林通妙境; 修竹倚靈山。 *葛嶺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葛嶺

對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滄桑,人間營逐; 無多新結構,且領略稚川丹訣,孤嶼清風。 *葛嶺。 稚川:道家傳說的仙都

隔岸暗香多,為愛老梅瀕水住; 前山丹井在,新成大藥望仙來。 *葛嶺

松聲雨聲鐘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吳忠禮集句題煉丹臺,在葛嶺

爐火著千秋,煉就真元成善果; 仙丹施一點,救回災疾起殘生。

*鑒盤題煉丹臺。 真元:指人的元氣,唐元稹詩:“時物欣出獎,真元隨內修”

到此臺須悟丹經百煉; 非吾侶那知事出三真。

*陳廷英題煉丹臺。 丹經:即丹訣。 三真:宋時有人稱富弼韓琦為真宰相,歐陽修為真內翰,張康節為真御史,合稱三真

屐跡尚堪尋,高閣登臨,此境依然圖畫里; 山靈如舊識,群峰羅列,我來相約弟昆行。 *德馨題誦芬閣,在葛嶺

到此已超諸色界; 來時權作小游仙。 *德馨題誦芬閣

嶺樹湖云沉足底; 江潮海日上眉端。 *祁世長集文忠句題誦芬閣

一卷誦清芬,溯從蠟屐游時,臺閣山林重入畫; 兩家懷祖德,行到綠筠深處,甘棠喬木竟同春。

*徐琪題誦芬閣。 清芬:比喻德行高潔。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蠟屐:以蠟涂屐。唐元稹詩:“謝公秋思眇天涯,蠟屐登高為菊花”

喜有寬閑為小隱; 粗將知足報明時。 *香水鄰園,在葛嶺

直將云影天光里; 便作柳邊花下看。 *香水鄰園

憑欄霄月近; 倚杖海云回。 *田汝成題南高峰,與北高峰對峙,登臨可一覽湖光山色

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 一樓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 *南高峰

一角夕陽藏古洞; 四周翠嵐接遙村。

*煙霞洞,在南高峰下的煙霞嶺上

倘他日蠟屐重來,須記取山中松徑; 攜一片紅云歸去,莫錯認世外桃源。 *煙霞洞

誰謂我屋,誰謂我家,本來棲息人間,難得此近山遠水; 何必學仙,何必學佛,也算優游洞府,便不是俗骨凡胎。 *煙霞洞。 優游:盡情地漫游

江湖俯看杯中瀉; 鐘磬聲從地底聞。

*鄧林題北高峰,與南高峰對峙,海拔314米,登臨眺望,群山屏列,西湖風光,歷歷在目

峙北高峰,靈隱寺巔尊帝釋; 主西藏府,銷金鍋內妙權衡。

*姚承熙題北高峰。 帝釋:佛教稱諸天之主為帝釋。 銷金鍋:指西湖。元宋無詩:“戀著銷金鍋子暖,龍沙忘了兩宮寒”

湖光塔影連三竺; 海日江潮共一樓。 *黃文中題北高峰

盛德在金,與南北峰參天并峙; 善人是富,隨東西浙流水俱長。 *北高峰

靈鷲向云中隱去; 奇峰自天外飛來。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杭州靈隱寺前,相傳公元326年(東晉),印度僧人慧理曾登此峰,說很象印度的靈鷲蜂,不知何時飛來,故名。飛來峰高209米,樹木蔥籠,怪石崢嶸,有青林洞、玉乳洞等著名洞壑

洞里白猿呼自出; 崖前殘石悔飛來。 *張岱題飛來峰

飛峰一動不如一靜; 念佛求人莫如求己。

*飛來峰。上句:宋孝宗游靈隱,見飛來峰,問“既是飛來,何不飛去?”僧凈輝答“一動不如一靜。”下句:孝宗見觀音像手持念珠,乃問“何用”,凈輝答“念觀世音菩薩”,問“自念則甚”,對曰“求人不如求己”

泉冷幾時?問孤松而不語; 峰來何處?輸老鶴以長棲。 *飛來峰

慧理參禪,月明長嘯,不問是黑是白,野心猿都能答應; 生公說法,雨墜天花,莫論飛去飛來,頑皮石也會點頭。 *飛來峰

南高峰,北高峰,世事盡儻來,莫問峰來何處; 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幾時。 *楊叔懌題飛來峰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董其昌題冷泉亭,在飛來峰下,云林寺前

泉自有時冷起; 峰從無處飛來。 *俞樾題冷泉亭

泉自禹時冷起; 峰從項處飛來。

*俞樾之女俞繡孫題冷泉亭。其聯語中用“項”字,俞繡孫解釋為“項羽力能拔山,如不是項羽把山拔起,哪里還有此峰飛來?”

泉聲咽危石; 月色冷青松。 *集王維句題冷泉亭

泉自冷時冷起; 峰從飛處飛來。 *石冶棠題冷泉亭

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 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 *左宗棠題冷泉亭

??址鍋砀? 不愁泉冷無熱時。 *黃霖題冷泉亭

春秋閱盡水長冷; 風雨到來山欲飛。 *冷泉亭

山峰且有飛來悔; 泉水偏從冷后傳。 *趙鐵山題冷泉亭

圓機風與溪相答; 妙義人同石共談。 *雍正題冷泉亭

世出世清一泉水; 住無住心半峰云。 *升泰題冷泉亭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 峰高世外,孰從飛去悟來因。 *升泰題飛來峰冷泉亭

未出山時,一寒至此; 飛來峰下,有亭翼然。 *冷泉亭

近壑定禪心,泉水出山猶自冷; 煙云空變態,峰巒何處更堪飛。 *郭昆燾題冷泉亭

泉水澹無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覺; 峰巒青未了,去來非佛弟子能言。 *金安清題冷泉亭

勝境重新,門前峰列如屏,未必飛來不飛去; 優游若昔,享畔水清可掬,漫論泉冷與泉溫。 *翟傳壿題冷泉亭

有本如是者; 知幾其神乎。 *吳芝英題冷泉亭

洗熱腸,泉是冷好; 衛凈土,峰特飛來。 *范掄選題冷泉亭

洗熱腸泉是冷; 護凈土峰故飛。 *祝慶年題冷泉亭

雷不驚人,在壑原非真霹靂; 泉能澤物,出山要有熱心腸。 *亭亭亭,在冷泉亭旁

泉水在山清,聽天籟淙淙,到此且停雙不借; 煙嵐隨地好,問塵寰擾擾,幾人來作小游仙。

*石冶棠題飛來峰春淙亭,在飛來峰路口。 天籟:自然界的聲響。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聲》詩:“天籟疑難辨,霜鐘誰可分?” 雙不借:不借本指麻鞋,此指雙腳。 塵寰:猶塵世。李群玉《送隱者歸羅浮》詩:“自此塵寰音信斷,山川風月永相思”

山水多奇蹤,二澗春淙一靈鷲; 天地無交換,百頃西湖十里源。 *黃文中集句題春淙亭

飲酒橫琴消永日; 跳波赴壑如奔雷。

*壑雷亭,在飛來峰冷泉亭側

利欲紛馳,腳下安知萬丈壑; 偷心未盡,眼前聽取一雷聲。 *壑雷亭

飛瀑渟泉,跡在名山偏耐冷; 巨雷縱壑,心如止水總無驚。 *許應榮題壑雷亭

飛瀑欲凌空,遠度峰頭作霖雨; 出山能澤物,先從壑底起風雷。 *查亮采題壑雷亭

路轉峰回藏古跡; 亭高人往仰前賢。

*翠微亭,在飛來峰半山腰,韓世忠為紀念岳飛而建

萬壑松風和澗水; 千年豪杰壯山丘。 *翠微亭

山外皆山,巒岫繞成清凈界; 畫中有畫,笙歌譜就太平圖。 *李衛題圣因寺

圣德遐昌,北極恩光昭北闕; 皇仁遠被,西湖瑞靄接西天。

*李衛題圣因寺。 北闕:宮殿北門樓。唐孟浩然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莊嚴勝地,瑯環福地,東壁沐清光,洵是比金鑾侍漏; 晴雨宜時,雪月佳時,西泠談盛事,最難忘玉輦巡游。 *德馨題圣因寺。 瑯:玉石。 東壁:星名,壁宿別名,為玄武七宿之一,主文章。唐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洵:通“均”。 金鑾:唐宮殿名。 玉輦:古代帝王的乘輿

江水滔滔,洗盡千秋人物,看閑云野鶴,萬念都空,說什么南宋衣冠,西湖煙柳;

天風浩浩,吹開大地塵氛,倚片石危欄,一關獨閉,更何須故人祿米,鄰舍園蔬。 *圣因寺

故宮寥落認前朝,天下為公,莫忘懷四部圖書,一園草木; 勝跡登臨容我輩,人間何世,試極目東西浙海,南北峰云。 *圣因寺。 寥落:稀疏、冷落。謝朓詩:“曉星正寥落,晨光復泱漭。” 四部圖書:指晉荀勖《中經新簿》始改圖書為甲、乙、丙、丁四部,亦即經、子、史、集四類

已溺已饑,恩周浙境; 爾熾爾壽,輝映湖山。 *圣因寺

救災希金,出水火而登衽席; 紀功勒石,立碑塔以壯湖山。

*圣因寺。 衽席:朝堂宴享時所設的席位

昊天不傭,載胥及溺; 將伯助予,永矢弗諼。 *集《詩經》句題圣因寺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

*乾隆集宋之問句題韜光寺,在杭州靈隱寺西北巢枸塢。始建于唐長慶年間,唐高僧韜光曾在此結庵說法,故名。“韜光觀海”為杭州一景。 宋之問:唐代詩人,曾作《靈隱寺》詩,前四句為“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嶺樹湖云沉足底; 江湖海日上眉端。 *集林則徐句題韜光寺

鴻爪雪泥,著跡岳陽樓上; 云裝煙駕,降真靈隱山頭。

*徐紹基題韜光寺。 鴻爪雪泥: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蘇軾《和子由澠池懷歸》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南北高峰天外筆; 東西流水屋頭琴。 *韜光寺

山街古寺穿云入; 樹隱流泉倚石聽。

*韜光寺

要待人力回天,枝枝香滿; 留得春光駐世,月月花開。 *張宗祥題韜光寺

訣授云房,涉水登山,一枕黃梁超法界; 詩題鶴觀,度人濟世,千年丹篆仰仙蹤。 *黃瀛元題韜光寺

韜海承呂姜,眈禪悅靜觀萬物; 光華躍中外,閱圣教普救群黎。 *馮極嫦題韜光寺

高亭臨極巔,無數云山供點筆; 皓日出云表,才有梅花便不同。 *堅匏上人題韜光寺

錫命在西方,斯民庇綸音樂利; 聲靈鄰北極,神圣握天下財源。

*韜光寺。 綸音:綸音、綸言、綸綍為皇帝的詔書,制令

盛德在金,與南北峰參天并峙; 善人是富,隨東西浙流水俱長。

*韜光寺

韜晦竹林深,客至徘徊,一塵不染; 光輝蓮座放,堂開迤邐,萬象皆空。

*王信孚題韜光寺,聯嵌“韜光”二字。 韜晦:收斂鋒芒,隱藏才能行跡

科第有神仙,到處云煙堪供養; 招集群季侶,滿城風雨此登臨。 *徐紹基題韜光寺

詩寫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龍井,在西湖西面鳳凰嶺上,傳其泉脈與海通,內必有龍,故名。泉水出自巖中,四時不絕,水味甘冽,是西湖名泉之一

欣于所遇何空色; 樂在其間足古今。 *乾隆題龍井

玉毫珠頂無離即; 皓月清池得證因。 *乾隆題龍井

秀萃明湖,游目頻來過溪處; 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時。

*乾隆題龍井。 過溪處:龍井附近舊有過溪亭

夜壑泉歸,渥洼能致千巖雨; 曉堂龍出,崖石皆為一片云。 *張岱題龍井。 渥洼:濕洼地

斟雉釀化調天醴; 擊壤歡謠洽德源。 *龍泓井。 斟雉:烹制雉羹;擊壤:古歌謠名

興來臨水敲殘月; 談罷吟風倚片云。

*孫隆題片云亭,在鳳凰嶺上,有一異石,名一片云,石后有片云亭

石澗泉喧仍定靜; 松陰路轉入清涼。

*虎跑泉,在西湖和錢塘江之間的大慈山下,號天下第三泉。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無水,一日,有二虎刨地作穴,泉水涌出,故名。泉水和龍井為西湖雙絕

已種稚松三百本; 待移蒼竹一千根。 *馬一浮題虎跑泉

山勢北連三竺去; 泉聲西自五云來。

*張以寧題虎跑泉。 五云:五云山

古墨露垂秋,蘇長公牓留書草; 幽香風蘊夕,潞佛子石映畫蘭。 *丁丙題虎跑泉

山翠滴前楹,牓草曾留名宦跡; 泉香余片面,畫蘭爭訪勝朝碑。 *陳豪題虎跑泉

愿借吾師手中半葉蕉,煽滅若輩熱中熱; 留得此地山上一勺水,渴解眾生難上難。 *彭教仁題虎跑泉

龍咒缽中安西方,圣人現四十八臂,具大神力; 虎移泉眼自南岳,童子歷百千萬劫,留此真源。 *丁修甫題虎跑泉

水翻鴨綠; 山疊螺青。

*乾隆題玉泉,在杭州青芝塢口的清漣禪寺內,泉水晶瑩明澈,與龍井、虎跑并稱杭州三大名泉,池中養有紅鯉魚,軒上有“魚樂國”匾額,為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

魚有化機參活潑; 人無俗慮悟禪心。 *盛和頤題玉泉

桃花紅壓玻璃水; 萍藻深藏翡翠魚。 *董其昌題玉泉

魚樂人亦樂; 泉清心共清。 *玉泉

此即濠澗,非我非魚皆樂境; 恰來海上,在山在水有遺音。

*陶文毅題玉泉。 非我非魚:語本《莊子·秋水》

未若此間樂; 安知我非魚。

*王蘋題玉泉。 安知我非魚:語本《莊子·秋水》

休羨巨魚奪食; 聊飲清泉洗心。

*沈銘戲題玉泉。 巨魚:玉泉之魚最重者達70斤,宛若孩

知有濠梁樂; 豈無江海心。

*玉泉。 濠梁:即濠水的魚梁上?!肚f子·秋水》:莊子與惠施游于濠梁,見儵魚出游從容,因辯論魚之知樂與否,后以濠上指逍遙之所

浩浩羨無涯,身坐宮中通造化; 洋洋皆得所,眼觀池內起慈悲。

*陳小豪題玉泉《名勝聯集》(地域)浙江(4)杭州(2)

到處溪山如舊識; 此間風物屬詩人。

*郭尚先題西泠橋,又名西林橋,亦稱西陵橋,是孤山到北山的必經之地,原是一個渡口,名西村。宋人詞中有“看畫船盡入西村,閑卻半湖春色”之句,即指此處

千載芳名留古跡; 六朝韻事著西泠。

*蘇小小墓,在西泠橋畔。據傳蘇是南齊時錢塘名妓,貌絕青樓,才技超群,當時莫不稱麗。古樂府有西陵蘇小小詩云:“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唐張祜詩:“吳兒解記真娘墓,杭俗猶有蘇小墳”

花須柳眼渾無賴; 落絮游絲亦有情。 *孔惠集句題蘇小小墓

且看青冢留千古; 漫道紅顏本暫時。 *蘇小小墓

桃花流水杳然去; 油壁香車不再逢。 *徐蘭修題蘇小小墓

湖山此地曾埋玉; 花月其人可鑄金。 *曾濟集句題蘇小小墓

金粉六朝,香車何處; 才華一代,青冢猶存。 *葉赫題蘇小小墓

幾輩英雄,拜倒石榴裙下; 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壟中。 *蘇小小墓

燈火珠簾,盡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畫舫,獨教芳冢占西泠。 *王成瑞題蘇小小墓

小字偶相同,考古休憑吳地記; 香魂真有托,結鄰常伴鄂王墳。 *約齋題蘇小小墓

失意且吾豪客; 得時亦一英公。

*高爾登題武松墓,在西泠橋,鄭貞女墓左

貞心洵若孤山靜; 佳話今同處土傳。

*納拉氏題馮小青墓,在孤山林處士墓側。相傳小青為馮生姬,才貌出眾,不容于大婦,徙居孤山別墅,憂郁早卒

為我湖山留一席; 看人宦海度云帆。

*吳鴻賓題林社,在孤山之陰。林名啟,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清光緒時守杭州

教育及蠶桑,三載賢勞襄太守; 追隨有梅鶴,一龕香火共孤山。 *陸元鼎題林社

林下有宗風,終古梅花兩知己; 薛廬共明水,吾杭太守一傳人。 *楊臨題林社

官余長物,冷樹千株,勝地平分高士席; 眼底舊都,炊煙萬戶,蒼生來往我公心。 *邵章題林社

債課蠶絲,擔簦趨太守,仁風樂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馬鬣,酻酒對西湖,明月梅花,永薦墓門馨。 *林社

風流儒雅亦吾師,好作祠堂傍修竹; 神清骨冷無由俗,一生知已是梅花。 *李恂集句題林社

樹谷一年,樹木十年,樹人百年,兩浙無兩; 處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林社

一片土本屬逋家,尚友古人,繼絕世高蹤,曾為補梅寫韻; 八百年預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應偕舞鶴同歸。 *程鐘瑞題林社

舊枝新干,晨夕寫梅,欲從山外青山,更長雙峰撐勁節; 詩夢酒痕,苔芩結契,爭羨閣邊高閣,永留豐壁起層巒。 *吳廷康題林社

清福幾生修,伴逋仙高隱,少尉孤忠,一嶺梅花尋冷趣; 遺風三代上,繼白傅呼賓,蘇公判事,兩堤楊柳系謳思。 *周錫蕃題林社

日似丹光出高嶺; 鶴因梅樹住前山。 *阮元題葛嶺,在杭州寶石山西,相傳晉葛洪嘗煉丹于此,有葛仙庵、抱樸廬、煉丹臺、誦芬閣、香水鄰園等建筑,初陽臺在葛嶺巔,可觀日出

德行高妙,容止可法; 咸儀齊整,器缽無聲。 *梁同書集句題葛嶺

初陽臺由此上達; 抱樸廬亦可旁通。

*陳尚禮題葛嶺。 抱樸:書名,晉葛洪著,洪自號抱樸,故為書名

魏晉詡風流,是翁抱樸傳書,棋局樗蒲忘世業; 湖山蓊云氣,此處煉丹成汞,柳堤仙島護瀛寰。

*阮元題葛嶺。 詡:大言。 樗蒲:古代的博戲。 蓊:聚集

江痕斜界東西漸; 山色都收里外湖。

*葛嶺。 江:錢塘江。 里外湖:西湖由里湖、外湖等五部分組成

臺上露擎仙掌白; 塔西雨過佛頭青。

*來惇裕題葛嶺。 臺:葛嶺上的初陽臺。 塔:保俶塔

點綴名山,有勾漏丹砂著色; 登臨絕頂,看扶桑旭日來朝。

*王家治題葛嶺 。勾漏:山名,在廣西北流北,據說葛洪聽說那一帶出丹砂,就要求去做官

孤隱對邀林處士; 半閑坐論賈平章。

*來惇裕題葛嶺。 賈平章:指南宋奸相賈似道

明月倒涵魚港棹; 曉霜背聽鳳林鐘。

*來惇裕題葛嶺。 鳳林:古地名。在甘肅臨夏縣南

藍橋咫尺神仙路; 丹訣流傳道士家。

*楊家洛題葛嶺。 藍橋:橋名,在陜西藍田東南藍溪之上,相傳其地有仙窟,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處。 丹訣:道家所謂煉丹成仙的秘訣

有幾兩阮公當著; 作一半白傅勾留。

*朱錫榮題葛嶺。 阮公:即清代阮元,任杭州巡撫時,曾調集民工疏浚西湖,阮公墩就是他的遺跡。 白傅:即唐代白居易,在杭州做過三年巡撫,做了許多好事,白堤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曉日初升,蕩開山色湖光,試登絕頂; 仙人何處,剩有石臺丹井,來結閑緣。 *葛嶺

茂林通妙境; 修竹倚靈山。 *葛嶺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葛嶺

對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滄桑,人間營逐; 無多新結構,且領略稚川丹訣,孤嶼清風。 *葛嶺。 稚川:道家傳說的仙都

隔岸暗香多,為愛老梅瀕水住; 前山丹井在,新成大藥望仙來。 *葛嶺

松聲雨聲鐘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吳忠禮集句題煉丹臺,在葛嶺

爐火著千秋,煉就真元成善果; 仙丹施一點,救回災疾起殘生。

*鑒盤題煉丹臺。 真元:指人的元氣,唐元稹詩:“時物欣出獎,真元隨內修”

到此臺須悟丹經百煉; 非吾侶那知事出三真。

*陳廷英題煉丹臺。 丹經:即丹訣。 三真:宋時有人稱富弼韓琦為真宰相,歐陽修為真內翰,張康節為真御史,合稱三真

屐跡尚堪尋,高閣登臨,此境依然圖畫里; 山靈如舊識,群峰羅列,我來相約弟昆行。 *德馨題誦芬閣,在葛嶺

到此已超諸色界; 來時權作小游仙。 *德馨題誦芬閣

嶺樹湖云沉足底; 江潮海日上眉端。 *祁世長集文忠句題誦芬閣

一卷誦清芬,溯從蠟屐游時,臺閣山林重入畫; 兩家懷祖德,行到綠筠深處,甘棠喬木竟同春。

*徐琪題誦芬閣。 清芬:比喻德行高潔。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蠟屐:以蠟涂屐。唐元稹詩:“謝公秋思眇天涯,蠟屐登高為菊花”

喜有寬閑為小隱; 粗將知足報明時。 *香水鄰園,在葛嶺

直將云影天光里; 便作柳邊花下看。 *香水鄰園

憑欄霄月近; 倚杖海云回。

*田汝成題南高峰,與北高峰對峙,登臨可一覽湖光山色

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 一樓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 *南高峰

一角夕陽藏古洞; 四周翠嵐接遙村。

*煙霞洞,在南高峰下的煙霞嶺上

倘他日蠟屐重來,須記取山中松徑; 攜一片紅云歸去,莫錯認世外桃源。 *煙霞洞

誰謂我屋,誰謂我家,本來棲息人間,難得此近山遠水; 何必學仙,何必學佛,也算優游洞府,便不是俗骨凡胎。 *煙霞洞。 優游:盡情地漫游

江湖俯看杯中瀉; 鐘磬聲從地底聞。

*鄧林題北高峰,與南高峰對峙,海拔314米,登臨眺望,群山屏列,西湖風光,歷歷在目

峙北高峰,靈隱寺巔尊帝釋; 主西藏府,銷金鍋內妙權衡。

*姚承熙題北高峰。 帝釋:佛教稱諸天之主為帝釋。 銷金鍋:指西湖。元宋無詩:“戀著銷金鍋子暖,龍沙忘了兩宮寒”

湖光塔影連三竺; 海日江潮共一樓。 *黃文中題北高峰

盛德在金,與南北峰參天并峙; 善人是富,隨東西浙流水俱長。 *北高峰

靈鷲向云中隱去; 奇峰自天外飛來。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杭州靈隱寺前,相傳公元326年(東晉),印度僧人慧理曾登此峰,說很象印度的靈鷲蜂,不知何時飛來,故名。飛來峰高209米,樹木蔥籠,怪石崢嶸,有青林洞、玉乳洞等著名洞壑

洞里白猿呼自出; 崖前殘石悔飛來。 *張岱題飛來峰

飛峰一動不如一靜; 念佛求人莫如求己。

*飛來峰。上句:宋孝宗游靈隱,見飛來峰,問“既是飛來,何不飛去?”僧凈輝答“一動不如一靜。”下句:孝宗見觀音像手持念珠,乃問“何用”,凈輝答“念觀世音菩薩”,問“自念則甚”,對曰“求人不如求己”

泉冷幾時?問孤松而不語; 峰來何處?輸老鶴以長棲。 *飛來峰

慧理參禪,月明長嘯,不問是黑是白,野心猿都能答應; 生公說法,雨墜天花,莫論飛去飛來,頑皮石也會點頭。 *飛來峰

南高峰,北高峰,世事盡儻來,莫問峰來何處; 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幾時。 *楊叔懌題飛來峰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董其昌題冷泉亭,在飛來峰下,云林寺前

泉自有時冷起; 峰從無處飛來。 *俞樾題冷泉亭

泉自禹時冷起; 峰從項處飛來。

*俞樾之女俞繡孫題冷泉亭。其聯語中用“項”字,俞繡孫解釋為“項羽力能拔山,如不是項羽把山拔起,哪里還有此峰飛來?”

泉聲咽危石; 月色冷青松。 *集王維句題冷泉亭

泉自冷時冷起; 峰從飛處飛來。 *石冶棠題冷泉亭

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 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

*左宗棠題冷泉亭

??址鍋砀? 不愁泉冷無熱時。 *黃霖題冷泉亭

春秋閱盡水長冷; 風雨到來山欲飛。 *冷泉亭

山峰且有飛來悔; 泉水偏從冷后傳。 *趙鐵山題冷泉亭

圓機風與溪相答; 妙義人同石共談。 *雍正題冷泉亭

世出世清一泉水; 住無住心半峰云。 *升泰題冷泉亭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 峰高世外,孰從飛去悟來因。 *升泰題飛來峰冷泉亭

未出山時,一寒至此; 飛來峰下,有亭翼然。 *冷泉亭

近壑定禪心,泉水出山猶自冷; 煙云空變態,峰巒何處更堪飛。 *郭昆燾題冷泉亭

泉水澹無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覺; 峰巒青未了,去來非佛弟子能言。 *金安清題冷泉亭

勝境重新,門前峰列如屏,未必飛來不飛去; 優游若昔,享畔水清可掬,漫論泉冷與泉溫。 *翟傳壿題冷泉亭

有本如是者; 知幾其神乎。 *吳芝英題冷泉亭

洗熱腸,泉是冷好; 衛凈土,峰特飛來。 *范掄選題冷泉亭

洗熱腸泉是冷; 護凈土峰故飛。 *祝慶年題冷泉亭

雷不驚人,在壑原非真霹靂; 泉能澤物,出山要有熱心腸。 *亭亭亭,在冷泉亭旁

泉水在山清,聽天籟淙淙,到此且停雙不借; 煙嵐隨地好,問塵寰擾擾,幾人來作小游仙。

*石冶棠題飛來峰春淙亭,在飛來峰路口。 天籟:自然界的聲響。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聲》詩:“天籟疑難辨,霜鐘誰可分?” 雙不借:不借本指麻鞋,此指雙腳。寰:猶塵世。李群玉《送隱者歸羅浮》詩:斷,山川風月永相思”

山水多奇蹤,二澗春淙一靈鷲; 天地無交換,百頃西湖十里源。 *黃文中集句題春淙亭

飲酒橫琴消永日; 跳波赴壑如奔雷。

*壑雷亭,在飛來峰冷泉亭側

利欲紛馳,腳下安知萬丈壑; 偷心未盡,眼前聽取一雷聲。 *壑雷亭

飛瀑渟泉,跡在名山偏耐冷;

塵“自此塵寰音信巨雷縱壑,心如止水總無驚。 *許應榮題壑雷亭

飛瀑欲凌空,遠度峰頭作霖雨; 出山能澤物,先從壑底起風雷。 *查亮采題壑雷亭

路轉峰回藏古跡; 亭高人往仰前賢。

*翠微亭,在飛來峰半山腰,韓世忠為紀念岳飛而建

萬壑松風和澗水; 千年豪杰壯山丘。 *翠微亭

山外皆山,巒岫繞成清凈界; 畫中有畫,笙歌譜就太平圖。 *李衛題圣因寺

圣德遐昌,北極恩光昭北闕; 皇仁遠被,西湖瑞靄接西天。

*李衛題圣因寺。 北闕:宮殿北門樓。唐孟浩然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莊嚴勝地,瑯環福地,東壁沐清光,洵是比金鑾侍漏; 晴雨宜時,雪月佳時,西泠談盛事,最難忘玉輦巡游。 *德馨題圣因寺。 瑯:玉石。 東壁:星名,壁宿別名,為玄武七宿之一,主文章。唐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洵:通“均”。 金鑾:唐宮殿名。 玉輦:古代帝王的乘輿

江水滔滔,洗盡千秋人物,看閑云野鶴,萬念都空,說什么南宋衣冠,西湖煙柳;

天風浩浩,吹開大地塵氛,倚片石危欄,一關獨閉,更何須故人祿米,鄰舍園蔬。 *圣因寺

故宮寥落認前朝,天下為公,莫忘懷四部圖書,一園草木; 勝跡登臨容我輩,人間何世,試極目東西浙海,南北峰云。 *圣因寺。 寥落:稀疏、冷落。謝朓詩:“曉星正寥落,晨光復泱漭。” 四部圖書:指晉荀勖《中經新簿》始改圖書為甲、乙、丙、丁四部,亦即經、子、史、集四類

已溺已饑,恩周浙境; 爾熾爾壽,輝映湖山。 *圣因寺

救災希金,出水火而登衽席; 紀功勒石,立碑塔以壯湖山。

*圣因寺。 衽席:朝堂宴享時所設的席位

昊天不傭,載胥及溺; 將伯助予,永矢弗諼。 *集《詩經》句題圣因寺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

*乾隆集宋之問句題韜光寺,在杭州靈隱寺西北巢枸塢。始建于唐長慶年間,唐高僧韜光曾在此結庵說法,故名。“韜光觀海”為杭州一景。 宋之問:唐代詩人,曾作《靈隱寺》詩,前四句為“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嶺樹湖云沉足底; 江湖海日上眉端。 *集林則徐句題韜光寺

鴻爪雪泥,著跡岳陽樓上; 云裝煙駕,降真靈隱山頭。

*徐紹基題韜光寺。 鴻爪雪泥: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蘇軾《和子由澠池懷歸》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南北高峰天外筆; 東西流水屋頭琴。 *韜光寺

山街古寺穿云入; 樹隱流泉倚石聽。 *韜光寺

要待人力回天,枝枝香滿; 留得春光駐世,月月花開。 *張宗祥題韜光寺

訣授云房,涉水登山,一枕黃梁超法界; 詩題鶴觀,度人濟世,千年丹篆仰仙蹤。 *黃瀛元題韜光寺

韜海承呂姜,眈禪悅靜觀萬物; 光華躍中外,閱圣教普救群黎。 *馮極嫦題韜光寺

高亭臨極巔,無數云山供點筆; 皓日出云表,才有梅花便不同。 *堅匏上人題韜光寺

錫命在西方,斯民庇綸音樂利; 聲靈鄰北極,神圣握天下財源。

*韜光寺。 綸音:綸音、綸言、綸綍為皇帝的詔書,制令

盛德在金,與南北峰參天并峙; 善人是富,隨東西浙流水俱長。 *韜光寺

韜晦竹林深,客至徘徊,一塵不染; 光輝蓮座放,堂開迤邐,萬象皆空。

中華傳統美學文化范文第2篇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靈的自我修養與自我完善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和中庸這三個方面,一直綿延至今。其具體意義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禮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意識。——人們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人們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會地位的道德規范,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

人民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夠使國家達到太平的統治,事實上都沒有違背儒學的仁和禮兩大原則。 2.儒家文化的“禮”

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一刻也不可以分開的,這就叫做仁禮一體。

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古代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特別嚴重,每個人都必須依賴群體的力量才能生存。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每個人都習慣于遵守群體共同的道德規范,而認為群體共性對個性的約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不斷減弱。因此,反對共性約束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發展起來。所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就跟著發生相應的變化。

所以,禮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內容。拿著古代的“禮”來統治現代的社會,就會違背仁的原則。違背了仁的禮,一定會受到人民的反對和反抗。所以,禮貴在不違背仁的原則。不違背仁的原則,就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改變禮的一些具體內容。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現在給人的感覺是,不溫不火,不夠積極,認為這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后的一個原因。我覺得這是對中庸的誤解。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對于處在社會中的人,我們需要依據人性來進行修養。所以才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見,儒家不是壓抑人性,而是承認人性、順應人性、以人性為根本的,并要根據人性來進行修養,體現了儒學思想的社會性。

在現今有人批評中庸,說它讓人不思進取,限制了人們的手腳。儒家是入世的學說,怎么會讓人不思進取呢?中庸沒有人讓人進取也沒有讓人不進取,而是告訴人無論強弱、無論進退應持的態度。所謂持兩用中,過猶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個外界與內心、形勢與實力的平衡點。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狹室之中奔跑只會撞得頭破血流。審時度勢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綜上所述,仁、禮、中庸,都有促進和諧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當我真正的認識到儒家文化時,都會為中華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嘆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傳承下去,使之廣泛的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實踐中去,則可以在反復的經驗總結中不斷受益。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斷地從思想、品格、知識、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給自己充電,從不斷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養。我深信,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堅持不懈的去努力學習和實踐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斷地得到創新和發展,完全展現其超時代的價值,使我們的人生會過得更有意義的。 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道家第一原則: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不要過于刻意, 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會有 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

2. 道家第二原則: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厚德載物,上善若水 。四種情況: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傷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沒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剮。體現處世的態度:平和、寬容、自然。

3. 道家第三原則:清靜為天下正。清靜之道,自然之道。 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道 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時無聲勝有聲。 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嚴子陵: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

4. 道家第四原則:虛其心。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樂;即讓心虛著,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虛心:可以學習新知識(更新知識);可以更加包容一切(無成見)。只有虛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虛心的意義: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虛心是一種美德,——心量特別大,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特別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達到)。經營智慧:忘卻屢屢經驗(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經驗,學習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才能有更適合發展的東西。

中華傳統美學文化范文第3篇

春聯文化手抄報圖片

春聯傳說

(一)

相傳在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 山海經》里,有一個 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 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旳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方向,門邊站著兩個 神人,名叫 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中國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愿。

春聯形式

(二)

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 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就是在至今中國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貼春聯與貼門神。

貼春聯,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愿望,諸如“ 六畜興旺, 五谷豐登”之類;或與中華民族干支紀年文化相關連,春聯中嵌有“鼠”、“牛”、“虎”、“兔”、 “龍” 、”蛇“、”馬“、”羊“等生肖物名,如“錦鯉飛身酬遠志;祥羊跪乳感親恩”等;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中華傳統美學文化范文第4篇

文化是引導社會進步的羅盤,文化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教育需要吸納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和文化精華。校園活動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創造富有教育價值的校園活動需要先進文化的引領;需要優秀文化元素的移植;需要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我校以創辦“文化宣傳月”為形式,組織開展校園活動。通過詮釋各類文化的內涵,提取各類文化的精華,通過各種認知活動、實踐活動,使文化的光輝照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使我們的校園高唱生命的樂曲,綻放道德的光輝。

在綿亙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貫穿著一種非同凡響的精神內質;在我國廣袤的領土上無論何人,在其身上都顯示出一種共同的,與社會生活相融合,且互相影響的文化精神。這共同的文化精神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當前,我們既要洋為中用,接受“西學”——學習西方工業文化和科技知識,更要古為今用,傳承“國學”——吸納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之精髓。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崇尚和平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中華民族精神之靈魂。今天,我們舉辦“國學”文化宣傳月,就是要我們同學們領悟中華傳統文化之思想,感悟中華民族精神之精華。并且,使之成為我們每位同學的思想的源泉和行為的準則。

讓我們每一個同學不僅有知識,更有文化;不僅有技能,更有思想,是我們的教育理想,更是我們不懈追求的教育目標。最后衷心祝愿這次國學文化宣傳月系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謝謝!

中華傳統美學文化范文第5篇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篇一: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獨特的風俗習慣,古老的民族藝術,這些,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表現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獨具特色、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民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如剪紙、陶瓷、刺繡、年畫、皮影、風箏、等等,內容大多寓意著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余、兒孫滿堂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顒?。

風俗習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百花園。滲透著豐富的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知識。如端午節的龍舟、粽子,元宵節賞花燈和猜謎,中秋節的月餅......這些風俗已成為全民性的娛樂活動。它們像大河流水中翻滾的波浪,是中國人的瑰寶,并籠罩著中華大地,使人感到驕傲。

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國民族藝術博大精深、絢麗多彩。如京劇,國畫等等,各地優美動聽的民歌、千姿百態的民間舞蹈、風韻別致的民樂、情趣盎然的畫面,都盛開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點綴我們的生活。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篇二:鼻煙壺

鼻煙壺是我國的一種民族工藝。鼻煙壺除了實用,在清代曾作為國際國內交往的重要禮品。

中國鼻煙壺的制作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中國鼻煙壺制作精美,其中最出名的是內畫鼻煙壺。內畫鼻煙壺是一門巧奪天工的民族工藝。因是在鼻煙壺內書寫繪畫,為了讓人能看到正確的畫面,內畫大師們必需掌握好內畫技術、在鼻煙壺內這個小小的天地里,反著繪畫,制作難度非常大。但是,畫面上的景物栩栩如生。所一具很高的收藏和保存價值.

我爺爺家也收藏著一個內畫鼻煙壺,它長14厘米,寬12厘米。它的兩面都是畫"清明上河圖"的一部分,一面畫著橋北頭的情景,一個人騎著馬正往橋下走。因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那對轎子。就在這緊急時刻,那個騎馬人一下子拽住了馬籠頭,這才沒碰上那對轎子。不過,這么一來,倒把馬左邊的小毛驢嚇得又踢又跳。站在橋欄桿邊欣賞風景的人,被小毛驢驚擾了,連忙回頭過來趕小毛驢。另一面是畫"清明上河圖"中的一個不知名的小鎮,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好像打完架后在吵架。旁人連忙給他們講道理。但是,一個人不講理,一下子就走了,眼睛盯著另一個人。

我國民族工藝品鼻煙壺的制作是多么精美、大方呀!

篇三: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今天,是我們開展假日小隊的一天,也是我們尋訪杭州傳統文化的一天。

首先,我們到了南宋御街的一新坊,開始學習杭州話。我爸爸是志愿者老師,他念一句,我們跟一句。比如,"饞撈胚"、"蔥包檜兒"、"油冬兒"、"口流水嗒嗒滴"......

緊接著,我們開始做陶藝。一開始,我們看叔叔做,他說要把陶泥放在一個磨盤的中間,而且要把它貼住,也不要讓它轉的太快,否則會把陶泥飛出幾米遠。終于到了自己做的時候了,我拿了一大塊陶泥坐下,開始做。首先,我把陶泥澆濕,然后讓它貼住磨盤,但我不小心把磨盤弄的飛快,我趕緊讓它停住。結果,停住可不是一件好事!陶泥飛了出來,剛好砸中了我肚子,我疼的哇哇大叫。后來,我的手和身子都是陶泥,簡直就是個陶人,都能進火烤了。但是,做成一個杯子還要很多工序,現在是泥坯,要將它曬干,再上色,還要上釉,最后用火燒,才能做成一個杯子。這種工藝就是和南宋官窯一樣的。據說宋朝的經濟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我真為他們感到自豪!

中華傳統美學文化范文第6篇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省教育廳決定聯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報刊社共同舉辦云南省首屆“古滇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大賽。一、活動主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組織單位1.主辦單位:云南省教育廳2.承辦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報刊社三、征文對象全省小學教師四、征文內容及要求1.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 以教育部《完善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 圍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 圍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感悟, 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來做好教育工作, 以達到真正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字數要求5000字以上) 2.征文體裁不限 (理論文章、短評、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可) , 題目自擬。3.本次征文大賽的參賽作品, 必須為參加選手原創, 不得抄襲, 不得侵犯他人著作隱私權等, 因此類糾紛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由參賽者自行承擔。五、征文時間即日起至2016年3月3 1日六、投稿方式請將稿件以WORD文檔發至郵箱ynjy2014@126xom。來稿請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系電話、郵箱地址等。七、征文評選及使用1.由大賽組委會專家組統一評審, 評出^二、獎及優秀獎若, 發放獲獎證書和獎品。2.優秀作品除在《云南教育·小學教師》上選登外, 還將推薦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屬刊或其他中央級期刊發表。

上一篇:好詞摘抄范文下一篇:畢業設計具體內容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