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金融危機背景范文

2023-09-23

金融危機背景范文第1篇

[摘 要] 金融危機給我國高校就業帶來了巨大沖擊,政府和企業實行精簡人員,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減少,而高校畢業生數量卻逐步增多,傳統的“學校主導型”就業模式受到一定程度限制,需要我們再拓展新的就業模式,如校企聯合型、學生主導型等,特別是在各種就業模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應采取有效措施,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實效。

[關鍵詞] 金融危機 高校就業模式 實效分析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需要我們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重新審視和探討就業模式。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影響高校就業的因素分析

伴隨著金融危機,高校就業也面臨著“就業寒冬”的到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形勢的不利影響:2008年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正在波及全球,金融危機造成整個世界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受挫,國家經濟鏈條環環相扣、相互影響。[1]國家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公務員崗位縮編,事業單位實行聘任制,更多的實行企業化運作,使得高校畢業生進入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機會大幅減少。

2.從企業角度: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內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尤其是紡織服裝、加工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困難較大,對就業帶來一些不利影響;部分外貿出口型企業由于對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出口的減速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2]企業為了在金融危機下繼續獲得良好的發展,不得不壓縮生產、裁員減薪。這樣就會對人才需求量減少,招聘人數也會明顯減少。同時,企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逐年提高,對應聘者的要求呈現兩極分化,要么是高端人才,要么是做一線業務員、行政秘書等專業性不強的崗位。

3.從就業者本人的角度:首先,畢業生人數增加。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繼續增加,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超過560萬,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約有480萬人,2009年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3]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大幅增長,而就業市場卻呈現出供需不平衡的狀態。其次,對應屆畢業生素質要求高。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招聘計劃也有所減少甚至取消?,F在大多數企業要求應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正是應屆畢業生的軟肋。應屆畢業生因缺乏社會實踐與工作經驗,從而在工作崗位上出現眼高手低、能力與知識不相稱的局面,在應聘者增多的情況下企業會傾向于選擇有工作經驗的歷屆學生。再次,對畢業院校的要求提高。這次金融危機對重點、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影響有限,但對普通高校、高職畢業的大學生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金融危機下,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會更青睞于名牌、重點院校的學生,從而出現寧缺毋濫的局面,寧愿不招,也不要一般院校的學生,給一些一般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就業增加了困難。

二、金融危機下多元化的就業模式

面對著不斷變化的新形勢,高校就業如何才能跟上變化的節奏?目前,拓寬就業渠道、加速就業模式多元化才是高校就業問題的關鍵。那么多元化的就業模式主要有哪些呢?

1.學校主導型。學校主導型就業模式是以學校為主導力量引導大學生就業。在這種模式中,學校的主要職責是內強學生素質、外拓學生就業市場。[4]學校主導型就業模式目前在高校就業模式中處于主導地位,這是由我國的社會性質和國家政策決定的,高校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將高校就業和教育質量一樣作為大學工作的首要任務來落實。

2.學生主導型?!皩W生主導型”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和動力源去尋找就業崗位或自己創造就業途徑的就業模式,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學生自主尋找就業崗位,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動通過自己、或者自己的人緣地緣、人才市場、網絡、中介等渠道聯系就業的模式;二是自主創業,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有許多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國家也給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創業成功者比比皆是。大學生自主創業可以拉動內需,促進消費,解決就業問題,穩定社會,從而使其成為一種新型的具有挑戰性的就業模式。

3.校企聯合型。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企業訂單型,凸顯用人單位的主體地位,用人單位向學習提出需求式的訂單,由學校按照用人單位的需求確定教育目標、培養人才的就業模式;二是準就業型,準就業機制是計劃將大一到大四學生集中起來,招聘到“準就業”平臺上,進行實訓,通過學習和工作,在結束“準就業”階段后,可以根據企業需求進入相關崗位?!皽示蜆I”機制除了讓學生獲得“從業經驗”和“工作技能”外,還將給學生提供“從業工資”。整個過程都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選擇權,而與傳統的“訂單培養”相區別。

4.政府組織型。政府組織型就業模式主要是指政府組織考試考核從而進入公務員隊伍、軍隊和部分事業單位的就業模式。應當指出,我國的事業單位逐步走向聘任制,用人權已逐漸轉向用人單位決定,這種情況下,政府組織的事業單位考試會越來越少,只是在政策上給予大學生就業很大支持,創造條件。

首先,軍隊就業。進入軍隊就業可能會成為三種人員,一是大學生入伍當兵;而是進入部隊成為士官;三是進入部隊成為軍官;四是成為部隊的非現役文職人員。當然這些不適用國防生,被選拔成為國防生的基本上就是準軍官了,畢業后直接進入部隊工作。其次,政府和黨群機關就業。包括選調生和選聘生,主要通過公務員考試進行選拔?!秶夜珓諉T暫行條例》規定,今后國家政府機關從應屆高校畢業生中錄用公務員,一律實行考試考核的辦法。近幾年來,國家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又出臺了“三支一扶”和考取“村官”等一系列就業政策,這又為當代大學畢業生提供了充分的就業空間。2008年3月20日,中央更是提出“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重大決定來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農村建功立業。

三、多元化就業模式的實效性分析

以上四種就業模式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融合的,只不過在某一個階段有所側重。那么它們各自所發揮的作用如何,還應采取哪些措施,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它們的實效性呢?

1.“學校主導型”的實效分析?!皩W校主導型”就業模式在學生就業過程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就業模式有利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中西部等艱苦的地方就業。[5]不得不承認,金融危機下,“學校主導型”就業模式受到一定程度制約,學校所能夠“開發”到的就業崗位有限,企業由于自身的崗位需求所限,對學校的招聘會的興趣減少,用人門檻提高,這些都是制約“學校主導型”就業模式發揮作用的因素。高校要以就業為切人點,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和學生教育管理,使產學研結合和工學結合,使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更注重提高其適應社會的實踐動手能力、就業能力。在招聘方式上要靈活處理,比如爭取地區或集群實行組團招聘和企業舉辦形式多樣的招聘會等。

2.“學生自主型”的實效分析。首先是學生自主尋找崗位模式的實效分析。這種就業模式較為靈活,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時間選擇職業。目前采用這種就業模式就業的學生比例較小。主要是學生會遇到很多的實際困難,比如社會資源有限和盲從困惑心理,找工作投入的時間和金錢較高等等。此時,學??梢约訌姼櫨蜆I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增強學生擇業信心和擇業成功率。其次是自主創業型的實效分析。高校畢業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既可以為自己尋找出路,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又是為社會減輕就業壓力?!白灾鲃摌I型”就業模式較為靈活,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風險,同時這種就業方式在高校畢業生中還沒有得到一定范圍的認同。

3.“校企聯合型”的實效分析。首先是訂單型實效分析?!坝唵涡汀迸囵B實施過程,不僅有效發揮了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還加強了雙方的合作程度,使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使用的“無縫”連接成為可能?!坝唵涡汀本蜆I模式,使學生集中精力用于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和專業業務技能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即上崗,上崗即能取得就業實效,減輕了學生及家長、學校的就業壓力。其次是準就業模式實效分析。準就業促進了“學生軍”向高績效“職業人”轉變,有利于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其突出特點是在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關系中,以學生與用人單位雇用勞動合同關系為主,學校處于協調配合和宏觀指導的地位。在學校的總體要求下,通過與用人單位談判,簽訂勞動合同,真正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從事企業所要求的工作。按照勞動力市場規則,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發展方向看,準就業制是一種較好的產教結合形式,它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因此,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借鑒意義。

4.“政府組織型”的實效分析。政府、黨群機關和軍隊這幾年接受地方大學生的政策比較靈活,特別是軍隊依托地方大學為部隊培養后備人才的比例也越來越多。但是部分高校畢業生吃苦耐勞、獻身國防的意識還不夠強,以至于進入部隊工作不是他們理想之選。政府和黨群機關的公務員考試是進入政府機關的主要途徑,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公務員考試受到大學生的青睞,有的考生輾轉各地,成為公務員考試“專業戶”。但是公務員編制相對于眾多的畢業生畢竟是杯水車薪,以致現在公務員考試越來越難,考試范圍越來越廣,競爭越來越激烈,能進入的畢竟是少數。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務員的復習應考可以督促學生擴展知識范圍、提高綜合素質,雖然最后可能入選不了,但對應聘其他崗位會有很大幫助的。

總之,金融危機下給我們的高校就業工作帶來很大挑戰,拓展多元化就業模式,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黨中央、國務院給予高校就業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和平臺,高校和用人單位要積極探索新路子,學生本人要更新就業觀念、努力提高素質,只有群策群力,才能真正解決好高校就業問題,開創高校就業的新局面?!?/p>

參考文獻:

[1]郭剛.金融危機與做好新形勢下高校就業工作[J].人文社科,2009(02).

[2][3]徐凱.金融危機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8(12).

[4][5]劉紫婷.大學生就業新模式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7(5).

責任編輯 馬永義

金融危機背景范文第2篇

摘 要當前經濟呈現持續的底部企穩的態勢,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在不斷積累。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尤其是金融風險不斷凸顯?;诖?,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7年經濟工作將圍繞五大方向展開:一是宏觀調控的重心將更注重防風險;二是在穩中向好的基本面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三是防風險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將中性偏緊;四是是對于經濟與民生均影響頗大的房地產領域,房地產調控注重“穩”;五是更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防風險;宏觀調控;金融風險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度總結了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總體特點:“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穩則表明當前經濟呈現持續的底部企穩的態勢,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在不斷積累;與此同時,當前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尤其是金融風險不斷聚集等?;诖?,今年下半年開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心實際已經開始從“穩增長”向“防風險”轉變。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筆者認為2017年經濟工作將圍繞五大方向展開,一是經濟政策的重心將更注重防風險;二是在穩中向好的基本面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三是防風險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將中性偏緊;四是對于經濟與民生均影響頗大的房地產領域,房地產調控注重“穩”,促進其平穩健康發展;五是更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過去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心更偏向“穩增長”,2017年工作重心將側重防風險

從近年來的政策目標來看,2016年首次提出了“防風險”,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雖然“防風險”位列最后,但筆者認為在實際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出臺中,目前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的重心,已經由近十年的“穩增長”向“防風險”轉變。

梳理了2006年至2016年的宏觀經濟政策,隨著國內經濟從2007年經濟增長達到14.2%的歷史次高點,經歷金融危機的斷崖式下跌,逐步有所回升進入經濟增速不斷放緩的新常態,宏觀經濟政策也經歷了從“雙防”到反危機的調控政策、由微刺激向定向調控①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轉變②。從政策目標來看,金融危機前宏觀調控以“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通貨膨脹”為主要任務,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得宏觀經濟政策發生反轉,實施以“防止經濟過快下滑”等為核心的反危機政策,截止到2011年,政策目標主要是保增長一直是金融危機以來宏觀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穩增長則是2012年以來政策調控的第一目標。而從“雙防”到“四萬億”強刺激,從強刺激到定向調控,從微刺激再到供給側改革;從過度強調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機管理向強調潛在供給能力下降和結構性改革,無不體現了宏觀政策對于穩增長的倚重(見表1)。

2016年政策重心開始向“防風險”轉變,上半年,宏觀調控明顯體現了穩增長的主基調,下半年在政府主導力量帶動經濟企穩的同時,系統性風險有所擴大,債務風險的凸顯,房地產價格的暴漲,股市市盈率經歷2015年的股災后有所回調但依然在2008年危機前的水平,中央宏觀調控政策開始發生轉變。6月,國新辦專門針對債務問題舉行了“債務吹風會”;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除了明確五大重點工作方向,尤其提出要“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宏觀稅負”;9月以來至國慶期間,全國20個城市集中出臺對地產限購和限貸的政策;10月,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以及《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10月28日召開的全年第三次政治局會議尤其強調了“貨幣政策要抑制資產價格泡沫和防止金融風險”。近期,銀監會明確將表外理財資產納入MPA廣義信貸監測,嚴禁銀行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證監會管理下的交易所大幅提高了地產債的發行標準甚至傳出暫停發行的消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2017年,一方面,抑制資產泡沫將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在杠桿率高企的背景下,控制總體杠桿率的同時,降低企業杠桿率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股權融資的功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年“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改為“加大股權融資力度”,更是明確了對債務風險化解的路徑之一。

二、在當前經濟底部企穩的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將在“穩中求進”中堅定推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出“穩重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筆者認為,穩既是推動改革的環境,也是經濟工作的目標,同時也是改革推動的準則和內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將政策目標中重新加上了“促改革”,也凸顯了管理層對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決心,尤其是在當前宏觀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的背景下,2017年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堅定推進。

從2016年的情況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從實際情況來看,“三去一降一補”有實質性的推進,雖然不同過剩行業去產能進程不一,但煤炭、鋼鐵等行業的去產能均有所推動;以煤炭、鋼鐵行業為例,上半年二者去產能推進節奏緩慢,1~6月份,僅完成全年目標的30%左右,下半年進度明顯加快,12月份中上旬已經完成鋼鐵4 500萬噸、煤炭2.5億噸的去產能目標任務。雖然隨之而來的是煤炭、鋼鐵價格的快速反彈,尤其是動力煤的期貨價格,已經反彈至近3年的新高;作為基礎類產品的煤炭、鋼鐵價格反彈也為進一步去產能是否能持續推進增加了阻力和疑問,但是從供需來看,行業產能過剩的基本面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因此2017年仍是去產能的關鍵時期,在宏觀經濟持續筑底中,去產能仍將延續。

以去杠桿來看,從2016年以來的情況來看,以資產負債率指標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體杠桿水平微幅下降,但是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去杠桿態勢不一,前者杠桿率進一步上升,而私營經濟部門則持續去杠桿(見圖1)。從歷史情況來看,近幾年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基本穩定在47%~58%左右,但是在經濟處于低谷期,穩增長主要由政府相對可控但是效率相對低下、同時也負有社會維穩責任的的國有企業部門投資來保增長,因此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由金融危機之前的56%左右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私營經濟并沒有很深的介入政府主導的逆周期調控,基本上是順應了經濟的自然周期進行債務收縮,因此資產負債率由危機前的58%左右下降至目前的51%左右。當時在當前債務風險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將堅定持續推進僵尸企業、高負債企業、過剩產能企業的調整,進一步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工作,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企業破產、債務重組、債轉股等手段的存量調整有所進展,但相對低于市場預期,2017年預計將有所加快。

三、在防風險為重心的背景下,穩健的貨幣增長將更趨向中性偏緊

對于貨幣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從2016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轉變為“貨幣政策要保持文件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筆者認為,在當前以防風險為重心的背景下,防范資產泡沫與去杠桿持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將相對有所收緊。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在國內資產價格上漲,PPI和CPI超預期,通脹壓力增加;另一方面,美國加息的啟動以及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都對貨幣政策形成一定制掣。與此同時,隨著人民幣匯率貶值,外匯占款的趨勢性減少帶來基礎貨幣供應方式的調整都對貨幣政策形成一定影響(見圖2 )。

事實上,自2014年以來,我國外匯占款已經開始出現負增長,基礎貨幣投放壓力加大。此前,外匯占款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式之一,外匯占款的趨勢性減少使得基礎貨幣投放方式不得不發生改變。2016年以來,央行主要采取公開市場操作和MLF為主要貨幣投放方式,尤其是8月底和9月中旬分別重啟14天和28天逆回購,流動性呈現明顯的短期化特征;“鎖短放長”的流動性操作有利于金融主動去杠桿,防風險(見圖3)。同時,貨幣政策收緊態勢近期也有所體現,尤其是第4季度以來,無論是逆回購利率、國債收益率、還是發行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行,另,央行進一步完善對商業銀行的MPA考核,尤其是同業存款賬戶的清理和將表外理財產品納入表內監管等事實,均體現了穩健的貨幣政策更為趨緊,2017年這種態勢將會延續。

四、房地產調控重在“穩”,建立長效機制并非首次提出,重在落實

對于房地產市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的政策目標,并再度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由于房地產對經濟增長和民生影響頗重,對其調控首當重“穩”。而建立長效機制,則需要痛下決心,改革土地制度。

從過去來看,房地產行業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2003年開始實施調控以來,調控效果不盡如人意,“十年九調控”房價陷入“屢調屢漲”怪圈,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典型的政策市場,房地產作為投資品的屬性隨著貨幣在股債等資產流動中體現明顯,尤其是2016年房地產價格泡沫化更是說明了這一點③。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回歸房屋的基本屬性。從調控手段來講,盡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貨幣信貸、土地供應、住房制度改革等多方面進行了計劃部署,但細看具體內容,并無太多新意,更多是強調對已出臺的多項政策要切實推進,要求見到成效。尤其是建立長效機制,也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13年就已經提出要建立適應市場規律的長效機制,時至今日,長效機制并未形成。根本原因就在于無論金融危機期間的保增長,還是近年的穩增長,均高度依賴于土地財政、房地產及其帶動的相關行業發展。房地產調控思維更注重短期效果和短期影響,因此,由于對經濟增長和民生影響甚重,房地產市場調控總是出現反復,2016年尤其反應了調控政策反復無常、朝令夕改(見圖4)。

在經濟持續筑底,防風險成為經濟工作的重心背景下,2017年,房地產調控將突出“穩”,一方面,對于供給相對短缺,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城市會合理增加土地供應;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加大去庫存,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將去庫存與城鎮化結合起來。而對于建立起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加快研究”意味著短期內并不能實現,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央地兩級政府財稅收入的分配、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制度、城市居民住房用地70年期限、設立房地產稅,等等。因此,必須改變注重短期效果的行政化的調控思維,增加市場機制的作用,轉向長期的全方位改革。

五、更加注重實體經濟發展

在當前“脫實就虛”凸顯的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并且從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品牌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等多個角度論述了如何推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旨在保護實體經濟,防止過度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產生的不良影響,尤其是還提出“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

事實上,隨著實體經濟收益率的下行,資金“脫實就虛”不斷凸顯,表現為刺激政策釋放的貨幣在股債、房地產伺機流動。2016年表現尤為明顯,一方面,在房地產市場在房地產市場表現尤為突出。房地產貸款余額持續保持20%以上的速度高位增長,新增人民幣貸款中,居民新增人民幣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比例已從年初的24.2%攀升至11月的50.2%;房地產市場擠占資源加劇了資金脫離生產領域實體經濟的程度。另一方面,隨著企業家信心的改變,占比六成的民間投資增速出現下滑,第4季度以來雖有所改善,但持續保持低迷;M2與M1剪刀差的擴大,也說明了企業更傾向于持幣待投,對實體經濟發展走勢持謹慎態度。此外,高杠桿險資頻頻舉牌入駐傳統龍頭企業、與公司管理層錨段升級等均引發了市場以及監管層對于金融過度繁榮的擔憂。因此,2017年,提振實體經濟也是經濟工作推進的重點方向。筆者認為,實體經濟是否能夠提振,一方面,需要理順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的關系,金融最本質的還是要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持續推進改革,比如產業制度改革,加大產權保護力度;持續推進減稅政策,降低宏觀稅負等等。與此同時,最為重要的是要鼓勵企業家精神,提振企業家信心,改善“曹德旺”們的預期和信心。

綜上所述,2017年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的重心將向“防風險”轉變,在經濟底部趨穩中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防范資產泡沫與去杠桿持續,再加上通脹預期抬升以及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持續存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或將適度偏緊;而結構性調控政策房地產調控重在“穩”,建立長效機制仍需時日,重在落實;經濟工作最終落腳仍是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傮w而言,在調控政策影響下,房地產投資增長將有所下滑,穩增長的主力依然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但基建投資持續高位增長仍需要積極財政政策發力。

金融危機背景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對金融危機背景下衡陽市房地產市場及金融的運行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一是金融危機影響已經顯現,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狀況仍在繼續。二是衡陽房地產市場存在著居民消費信心不足、房地產供給結構仍然不合理、金融機構的非理性行為放大了房地產金融領域風險、房地產業民間融資行為可能產生社會風險等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三是對目前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衡陽市金融機構如何支持衡陽房地產業發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金融危機;房地產;金融支持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世界,這次金融危機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和房地產金融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防止區域房地產業大起大落,防范房地產金融業受

到過度沖擊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衡陽市房地產發展狀況

存量開發投資大增。2008年,衡陽市房地產企業完成投資31.3億元,較之2007年同期增長33.1%;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資24.77億元。土地購置面積為23.35萬平方米,同比減少84.10%,投資集中在存量土地的開發建設上,土地增量投資大幅減少。市場供需不平衡。2008年,衡陽市累計銷售房屋面積110.2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了17.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99.7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了18.3%。商品房累計供銷比為2.27:1,同比增長35%,房地產供給增長速度遠遠高于銷售量增長速度。市場價格回落。2008年,衡陽市商品房平均價格為2222元/平方米,漲幅同比回落了11.1個百分點。其中一至四季度的均價分別為2795元/平方米、2270元/平方米、2252元/平方米和2200元/平方米,全年呈小幅下降趨勢。資金缺口加大。2008年,在銀行貸款緊縮的形勢下,衡陽房地產開發的門檻不斷提高,需要企業自有資金不斷提高。據統計,截止12月底,開發企業的自有資金達到了12.42億元,較之2007年同期增加了52.77%,開發企業自有資金比例提高說明企業籌資難度增大。另外,據已公布的房地產數據顯示,衡陽市空置商品房38.8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4.27%,沉淀了8.64億元企業資金,空置房積壓占用了大量的企業資金,加劇了企業資金緊張程度。

基于上述數據顯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衡陽市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狀況仍在繼續。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加深入,特別是國內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的逐步顯現,金融機構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放貸將更為謹慎,衡陽市房地產業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艱難前行。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衡陽市房地產業存在的幾個問題的剖析

(一)理性“經濟人”行為與區域房地產市場信心

西方經濟學中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在利己主義的推動下,具備“完全理性”的人能夠自覺地實現利益最大化。房地產市場消費者的市場行為符合經濟人假定。消費者在房價上漲時由于擔心房價再漲,爭相購買,而在房價下跌時產生房價還會下跌的預期。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給居民一個房價下跌的預期,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場交易主體不會輕易進入市場,造成市場信心不足。

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顯現,許多大中城市出現了“價量齊跌”的局面,居民觀望情緒非常嚴重,房地產市場進行深度調整,衡陽房地產市場信心也受到嚴重打擊,商品房成交量急劇萎縮,2008年以來各房地產開發商發現市場一下子冷清了許多。但是從目前衡陽房價來看,泡沫成分應該不大,而且又經歷了一輪調整,從各方面看,當前的房地產價格應該比較合理。其一,目前衡陽大多數已完工商品房的成本大約為1700元/m2,尤其是擁有較高品質的主流樓盤來說,成本價則更高,再加上一些開發商大力度的促銷優惠,衡陽房價的水分應該不是很多。其二,衡陽市目前房價收入比大約為6左右,即使有泡沫也很輕微,在居民收入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市場長期信心不足,必然會損害本身就比較脆弱的房地產經濟,給區域經濟金融體系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二)結構性供需不平衡妨礙衡陽市房地產經濟健康發展

根據薩伊定律,供給能創造需求, 也能抑制需求。能創造需求適應需求的供給是有效供給,背離需求的供給是無效供給。衡陽商品房供給的過剩其根本原因與表現是結構性過剩,也就是說無效供給量較大。一是戶型結構不合理。為迎合一部分人“貪大求全”的住房需求,近年來衡陽市開發大戶型住宅已成為一種趨勢,90~120平方米以下,總價較少的小戶型住房占比微不足道。二是保障性住房占比不合理,經濟適用房建設滯后,一部分經濟困難家庭的住房需求沒有得到改善。

據有關部門統計,2008年上半年,衡陽市144m2以上大戶型住宅供銷比達到了8.7∶1,大戶型供過于求的狀況非常嚴重。而據相關民意調查顯示,有意向購買144 m2以上大戶型住宅的市民僅占15%。而144m2以下的中小戶型商品住宅供銷比為1.2∶1,供求關系比較健康。一般說來,90平方米以下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屬于自住性需求,需求價格彈性小,即使市場價格較高也不會減少多少需求,而144平方米以上住房則是居民改善性或享受性需求占較大比重,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當價格上升較多時,需求量就會大幅減少,因而房地產供需結構不合理是市場需求不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金融機構代理人“非理性”行為放大了房地產市場風險

金融機構作為集體“經濟人”有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沖動,但是由于其經理人是股東(或國家和政府)的委托代理人,不可避免在經濟活動中出現“拿別人的錢替別人辦事”,因而效率低下,甚至因為房地產商的“尋租”行為損害委托人的利益。在房地產行業中,金融機構因為利益沖動而對房地產支持過度,“代理人”在房地產貸款活動中違規放貸,不利于房地產健康發展,可能引發房地產泡沫損害自身利益。

在房地產行情處于上升通道時,金融的過度支持會產生更大泡沫,繁榮的房市掩蓋了金融機構的風險,而房地產融資中更多的是利用土地與房產作為抵押,當房地產市場整體不景氣時,土地與房產貶值風險加大了房地產金融風險。2008年9月,在房地產開發貸款總量減少1.51%的條件下,衡陽市房地產開發貸款損失類不良貸款數量同比增長84.48%,關注類貸款同比增長50.54%(如表2)。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進一步變化,房地產貸款的潛在風險可能轉變為現實的信貸風險,關注類房地產貸款亦有可能向不良貸款轉化。

(四)房地產民間融資引起的社會問題值得關注

資金作為稀缺資源,在房地產行情低迷形勢下,金融機構貸款會更加謹慎,民間融資作為正規金融的補充,也因為供過于求而產生信貸配給現象,由于信息不完全對稱,逆向選擇的結果是利率高的借款人獲得貸款,但是高利率必然要求高回報,在房地產行情看好時,這種回報可能得到滿足,但是在行情低迷時就可能出現虧損,不可避免出現道德風險,如果大面積道德風險發生就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在目前房地產業普遍資金緊缺情況下,各種不規范的民間融資大行其道,嚴重影響金融安全,甚至危及社會安定。一是“高利貸”。如某縣房地產公司,以月利率達5-8%借入民間資金,后因公司債務包袱過沉被迫外出逃債。二是非法集資。中間人通過非法集資轉入房地產企業,以獲取高額利潤。這種方式由于環節多,利息更高,風險更大。三是跨區域民間融資。房地

產公司從外地跨區域融資,民間融資區域擴大化,出現融資糾紛影響的區域就是大范圍的。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金融機構如何促進區域房地產經濟健康發展

(一)把握好房地產金融支持的方向

房地產金融支持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握好民生性需求的解決。一方面要求金融機構在加強商業性信貸風險管理的同時,要加快調整房地產信貸結構,優先支持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優先滿足具有償還能力的家庭購買自住房的貸款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求金融機構積極配合國家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切實改進對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設的金融服務。二是把握好增量控制。在對存量土地開發和在建工程項目實施金融調控的同時,更要加強對新增土地開發和新開工項目的調控,防止房地產企業不顧市場需求盲目開發,造成大量空置房積壓。在房地產貸款存量和增量方面也要突出信貸增量調控,嚴防形成的新不良貸款。三是把握好房地產穩健經營。根據房地產金融風險防控狀況,對金融支持的重點應放在關注投資規模適度、現金流較充裕、項目適銷對路、企業資質較好、還貸較及時的房地產企業。四是把握好市場失靈的解決。市場失靈理論告訴我們,房地產開發商的逐利性促使其熱衷于開發大面積、豪華型別墅和公寓,因此房地產市場本身不可能實現居民的“買不起大的,買小的,買不起貴的,買便宜的”愿望,政府的調控必不可少。對房地產信貸投向實行指導,增加開發小戶型、普通商品房的信貸投放量,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應該發揮作用。

(二)把握住房地產金融支持的力度

一是把握住金融支持與居民住房需求的平衡。房地產金融支持應在三方面把握好力度:首先是重點支持個人自住性消費需求;其次是有條件支持投資性需求,在嚴格執行信貸政策,詳細了解貸款申請人的資料真實性的基礎上,對于具有投資價值的項目積極參與;第三是嚴格控制炒作性房地產投機性需求。二是把握住金融支持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平衡。在全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趨勢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區域金融機構應采取更加靈活的利率政策,如解決民生性住房的供需問題可以采取低于基準利率的政策,而對開發大面積、超豪華型公寓則采取高于基準利率一定比例的政策。這樣既可以解決供求結構性問題,解決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又促進了區域經濟平穩發展。

(三)加強房地產金融監管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監測機制。首先要建立適應區域房地產金融調控的一系列風險指標體系,根據這些指標進行長期跟蹤監測并及時向金融主管部門和銀行反饋,各金融機構要協調共同行動,在房地產民間融資活動、房地產貸款使用、企業資金鏈狀況、企業資金異常情況、房地產投資規模和銷售狀況等要重點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和解決。二是切實加強房地產金融監管。房地產金融監管要與金融調控相互配合,同步進行。重點監管房地產項目是否符合貸款條件、是否降低首付款比例、是否是假按揭貸款、是否以流動資金貸款替代住房開發貸款以及以個人名義貸款變相開發等。對房地產企業和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違規操作必須嚴懲不怠,減少房地產金融領域的“尋租”行為,確保房地產金融安全運行。三是建立房地產金融調控政策效應評價制度。對于政府金融調控政策產生的效應,及時給予分析和評價,為實施房地產金融宏觀調控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并根據政策效應狀況適時做出政策調整。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M]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6(1)

[2] 徐滇慶 徐滇慶再論房價[M]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1)

[3] 趙善華 金融過度支持與房地產泡沫危機生成機理分析[J] 商業時代 2008(16)

[4] 曹元芳,王若平 金融機構多層委托—代理關系的道德風險模型分析[J] 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7(11)

[5] 楊時革,張建怡 金融監管:委托-代理的倫理問題[J]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 2006(3)

[6] Joseph E.Stiglitz,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1.No. 3. (1981), pp. 393-410.

(課題組組長:黃紅星 成員:陽衛東、陳伯軍、袁錦湘)

金融危機背景范文第4篇

1 加大招生改革力度, 調整專業結構和招生規模, 從源頭上改善人才供求關系

研究生就業形勢的凸顯, 在最近幾年日益明朗化, 與本科生爭奪崗位的現象也愈演愈烈。究其原因, 首先與1998年之后高等教育的急劇擴招有著密切的聯系, 其擴招的速度已經超出了社會經濟發展所能承受的吸納新增社會勞動力的能力, 并由此導致供需總量的結構性失衡日益嚴重。其次, 研究生專業結構不合理, 其招生的數量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結構不一致, 導致部分專業結構性人才過剩比較嚴重。因此, 要解決研究生就業結構失衡的問題, 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改革研究生招生機制, 調整專業結構, 控制招生規模。研究生招生要緊跟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 培養的高層次人才類型與規格要與未來幾年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保持一種動態的均衡, 以免研究生就業出現“行業失衡”。[1]從宏觀角度講, 國家需要對未來各行業人才需求做出科學預測, 以作為國家對各專業招生規模宏觀調控的依據。同時, 各高校也需要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狀況的預測, 在微觀上及時調整各專業結構和招生規模。對于社會需求有限的專業, 堅決限制招生規?;蛲U?、緩招, 以求與社會需求相一致。不能因為專業師資力量的閑置或保增長的壓力, 就盲目擴招研究生, 致使就業形勢更加惡化。對于社會需求量較大的專業或未來急需的新專業, 高校需要及時調整專業結構, 積極尋找自身專業結構與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結合點, 并把這種結合點轉變成為新專業, 培養社會急需的各種人才。

2 加大教學改革力度, 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積極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研究生就業難, 除了總體供求結構性失衡原因外, 研究生整體的培養質量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生質量是研究生順利就業的根本, 只有達到了用人單位的能力要求, 才能順利達成研究生就業目標。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還無法與市場進行有效的銜接, 培養模式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 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 培養質量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 改善研究生培養體系, 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才是解決研究生就業的根本之道。

首先, 要改革研究生培養方案, 樹立多元化的培養目標, 對不同階段的研究生教育樹立不同的教育職能。人才的培養必須以一定區域內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為根本動因, 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為終極目標。[2]研究生作為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 也必須服從于并服務于這一目標, 而不能超越這一目標。因此, 改革人才培養目標,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 對不同層次研究生教育樹立不同的職能觀, 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對碩士研究生培養, 應改變單一的學術型標準, 除了為高層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優秀生源外, 更主要得是為社會培養各行各業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對于博士研究生教育, 著重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為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進步培養出高層次的科研人才和專門技術人才。

其次, 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 創新研究生教學方式, 加強研究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 要努力探索真正意思上的彈性學制和完全學分制, 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為研究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創造可行的制度條件。改革傳統單一導師師徒相傳的培養模式, 建立協作式的人才培養機制, 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優秀資源, 努力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在課堂教學中, 改變導師以講授為主導的教學方式, 加強導師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 樹立探究式、科研化、啟發式的教學理念,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提高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加強研究生的科研訓練, 支持研究生科學研究, 鼓勵學生參加多形式的學術活動, 開拓研究生的學術視野, 增強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鼓勵校園各種文化的創新, 通過研究生的多元化參與, 自主設計和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方式, 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加快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第三, 突出實踐環節在培養體系中的地位, 不斷加大實踐在培養體系中的比重。高校要加強與企業和相關科研機構的合作, 積極構建穩定的教學科研實踐基地, 確保專業技能很好的與企業或社會需求對接。在實踐過程中, 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或各類社會實踐, 一方面可以強化專業技能, 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 還可以使他們盡早的走向社會, 洞悉社會, 進而融入社會, 增進社會閱歷, 并能正確認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 認清就業形勢, 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定位, 避免就業的盲目性和盲從性。

3 改善研究生就業機制, 打造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 著力提高研究生就業能力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加大招生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后, 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 日常的就業指導工作變得尤為重要。因為研究生能否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不僅取決于社會的需求和個人的職業素質, 而且還與研究生的就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 做好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提高研究生就業能力, 也是促進研究生順利就業的必然要求。

3.1 做好研究生職業規劃教育

研究生就業難, 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職業規劃意識薄弱。據了解, 大部分研究生不太關注自己求學生涯和中長期職業發展設計與規劃, 甚至幾乎沒有規劃的意識。[3]這會導致研究生不能正確、全面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來走向, 無法有針對性的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 在研究生教育中, 建立職前的職業規劃教育, 分階段按內容板塊引導學生及時了解就業環境和職業市場變化, 提高職業定向意識, 引導學生合理評價自我, 主動規劃設計自己職業生涯, 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盡早的使研究生明白自己的職業傾向和發展方向, 并以勤奮、自律、主動的行為方式不斷地向自己的職業目標努力, 強化自己的優勢, 對將來的工作選擇非常有意義。

3.2 構建完善的研究生就業信息服務平臺

就業平臺建設是日常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不斷提高就業服務質量, 保障學生順利就業的有效途徑。研究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 而就業平臺建設就是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手段, 建立充分、通暢的市場信息傳遞機制, 使學生及時了解和獲悉最新的就業形勢和最新的就業信息, 為研究生就業工作提供便利。當務之急是, 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既能反映全國范圍內用人單位對畢業研究生的需求狀況、使用意圖和發展機會等需方信息, 又能全面反映全國范圍內畢業研究生的資源及就業意向、各高校專業特點及服務方向等供方信息的統一、開放、全面、共享的就業信息網絡平臺。[4]這需要各大高校, 乃至國家各部門、各省市、各行業人力資源機構, 努力健全人力資源信息網, 及時發布和更新各種畢業生需求信息, 為不同專業的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指導, 避免尋求工作中的盲目性。

3.3 加強研究生就業素質教育, 改善就業指導機制

在就業指導機制方面, 高校就業指導方式需要不斷深化改革, 建立多形式的就業指導方式, 著重提高研究生的就業能力。首先, 加強研究生就業觀教育,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 研究生需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 準確定位職業生涯, 明確興趣愛好和職業傾向, 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系, 根據現實情況及時調整求職的期望值和心態, 以便更好地把握有限的就業機會。其次, 加強就業指導力度, 改善就業指導質量, 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在就業指導主體上, 要改變過去單一校內老師指導方式, 建立以企業人力資源專家、職業規劃專家、人才交流中心專家和成功校友為主體的指導組。由于他們更了解市場的需求, 他們的以身說法, 比傳統的僅靠校內教師理論的指導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在就業指導方式上, 要改變單純的畢業前指導, 要通過就業指導課程潛移默化的影響, 把研究生的就業理念及時滲透到日程學習生活中, 使研究生及時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 并提前對自己職業生涯進行規劃設計, 為以后就業打下基礎。在就業指導內容上, 要改變單純的就業技巧的指導, 著力強化心理素質和就業能力的提高, 通過有效的案例分析、就業政策宣傳、創業素質培訓等全方位的職業指導, 塑造研究生成功所必備的各種素質和心態, 提高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力。

3.4 建立研究生就業心理壓力調適和疏導機制

就業是民生之本, 關系著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尊嚴。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 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在就業中出現了心理障礙, 求職中迷茫情緒日益增加, 面對挫折的恐懼感、自卑感、焦躁不安情緒與日俱增, 成為了心理品質中的高危人群。面對著嚴重的心理危機, 在就業指導中引入有效的壓力預警和心理調適機制, 及時洞悉就業壓力并為之疏導壓力是十分必要的。高校的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專家和輔導員, 應定期的為研究生舉行各種心理輔導講座或接受個體心理咨詢, 幫助畢業生及時舒緩就業壓力, 化解各種心理障礙和信心危機, 消除就業中自暴自棄的不良情緒, 為研究生就業提供切實有效的心理輔導和就業幫助。

3.5 規范就業市場行為, 凈化就業環境

用人單位是人才需求的主體和人才招聘的組織者, 他們的用人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研究生的就業心理和職業走向。因此, 加大宣傳和引導, 規范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 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 是關系研究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重要環節。首先, 改變傳統的用人觀念, 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選擇機制, 著眼于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 不苛求研究生“立刻能用”并“立刻好用”。其次, 在人才選擇上, 樹立“機會均等”、“唯才是用”的用人觀, 努力消除就業市場上的性別、年齡、地域歧視行為, 保障各類人群都能實現平等就業。其次規范就業市場行為, 凈化就業環境。對于發布虛假信息, 實施欺詐行為的招聘單位或人力資源機構, 要堅決給予整治和規范, 努力打造一個尊重人才、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

摘要: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 研究生就業問題已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 高校必須通過招生、培養、就業指導三個系統的改革, 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人才培養機制, 提高研究生的職業素養和核心競爭力, 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研究生就業難題。

關鍵詞:金融危機,研究生,就業機制

參考文獻

[1] 尹發躍.當前我國研究生就業去向研究[J].中國研究生, 2008, 1.

[2] 姚書志.積極探索劃轉院校“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就業新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 2009 (3~4) .

[3] 施莉.從就業能力的視角看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J].教育探索, 2009 (1) .

金融危機背景范文第5篇

一、金融危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影響

(一) 增加高校學生就業難度

金融危機爆發過后, 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影響, 大部分企業出現產品出口受到阻礙、減產、企業裁員等問題, 就業崗位逐漸較少, 導致學生面臨就業難的情況。根據相關調查, 在2009年, 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00萬人左右, 2015年畢業人數為75萬左右, 而至今, 到2018年, 高校畢業人數已經達到820萬人。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步, 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高校學習中, 畢業生人數逐漸增加。在金融危機背景下, 就業崗位逐漸較少, 增加學生就業難度。在金融危機背景下, 很對學生認為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進而產生消極的就業心態。正是種情況, 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在教學中順利開展, 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二) 增加學生心理壓力, 加大教學難度

在高校教學中, 很對學生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有美好的期待。但是受金融危機影響, 我國企業發展狀況并不理想, 對學生未來就業造成一定心理壓力。在高校教學,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 不僅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 同時可以增加學生對未來就業的信心, 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具有推動作用?,F代信息技術發展十分迅速, 在心理教學中,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 對學生進行心理教學,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和學習態度, 提升自身心理素質和專業素質, 為后續發展提供保障。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策略

(一) 培養學生職業道德, 樹立正確就業觀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不僅需要重視理論知識教學, 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專業素質, 使學生形成良好職業道德, 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為就業發展奠定基礎。金融危機的爆發, 增加就業難度, 提高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為了適應這種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開展應該重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根據學生專業要求, 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 以此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對自身專業有正確認識, 進而形成健康就業觀念。

(二) 加強學生管理,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 應該重視對學生管理與監督, 建立明確紀律要求, 提升學生思想品質。在高校教學中, 我們可以發現, 有很多學生, 因為馬上畢業的原因, 就放松對自身的管理, 經常會犯一些小錯誤。這一現象, 對低年級學生學習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對思想政治課程開展十分不利。

(三) 利用實踐活動, 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 使學生未來就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 教師可以利用第二課堂教學, 也就是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實踐活動開展, 可以培養學生素質, 實踐能力, 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 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 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素養, 利用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鞏固學生理論知識,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踐活動, 是傳統教學無法代替, 對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素質培養具有促進作用。高校教學中, 應用實踐活動, 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同時可以滿足時代對人才要求, 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重要策略。

(四) 完善教學觀念,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高校教學中, 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思想品質, 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傳統理念教學觀念, 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不利于教學質量提升。在教學過程中, 應該完善教學觀念,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體系建設的, 將家庭、學校、社會融入教學中, 為教學活動開展奠定基礎。學校教育部門, 應該根據教學內容, 時代需求, 完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 提高教學質量, 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師在教學中, 應以學生為本,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發揮自身引導作用, 培養學生思想品質與職業道德,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完善教學理念, 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同時可以推動教學發展。在金融危機背景下, 可以使學生樹立良好就業觀念, 正視自身需求, 為后續發展提供保障。

三、結語

綜上所述,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僅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同時可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對高校教學具有促進作用。因此高校應該重視思想政治教學工作開展, 結合時代發展, 培養出高素質, 專業能力強的優秀人才。

摘要:基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對金融危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影響, 圍繞兩點進行闡述:增加高校學生就業難度;增加學生心理壓力, 加大教學難度。在此基礎上, 對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策略, 進行探究, 希望對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金融危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業難度

參考文獻

[1] 易芙蓉, 卞玲娟.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互聯網金融消費觀教育[J].法制與社會, 2018 (24) .

[2] 李琰, 李曉娥, 楊乙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基于對“互聯網+”時代下風險的考量[J].黑龍江教育 (高教研究與評估) , 2018 (6) .

金融危機背景范文第6篇

始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了全球經濟的衰退, 中國的實體經濟首當其沖。金融危機在給中國外向型制造業帶來危機, 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員工失業的同時, 也給中國制造業的結構升級帶來了機遇[1]。溫州是民營經濟的發源地, 民營制造業在制造業中占絕大比重。如何趨利避害, 充分發揮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難得機遇實現溫州民營制造業加速升級, 對于溫州經濟在后危機時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1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中國經濟發生急劇變化, 四季度各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8.2%、5.4%和5.7% (見圖1) ;2008年11月份的GDP增速降到了7%, 生產資料出廠價格 (PPI) 從10月份的6%猛然降到11月的2%, 進出口貿易出現了負增長, 電力也出現了負增長, 反映經濟活躍程度的物流指數從8月份起就進入衰退區域。這種急劇下滑的局面與其他國家完全相同, 只不過滯后于西方國家3個月。我國經濟在2008年四季度的表現主要由三大原因導致:一是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對我國經濟影響日益突出;二是我國經濟經過多年持續高增長, 自身迎來了發展拐點;三是我國面臨經濟轉型, 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但繁榮掩蓋了危機[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http://www.stats.gov.cn/tjsj/

受2008年第四季度的影響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由2007年的13.0%下降為9.0%。

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300670億元, 比上年增長9.0%。分產業看, 第一產業增加值34000億元, 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46183億元, 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20487億元, 增長9.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3%, 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6%, 上升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1%, 下降0.3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0年, 全球經濟將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中國經濟將全面企穩回升。但金融危機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 危機之后的市場結構、競爭規律、力量對比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機遇與新的挑戰, 中國制造業正在或已經作好準備, 調整企業戰略, 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樊綱 (2009) 概括了世界經濟在后危機時代的五個基本的趨勢, 認為這些趨勢是挑戰, 也是機會。第一,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消費率將會降低, 儲蓄率將會提高。第二, 回歸實業。第三, 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在發展, 我們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第四, 低碳經濟將是一個新的增長點。為了實現低碳經濟, 就要更換大量的設備, 就會產生新的增長點。第五, 新興市場國家將在危機之后占據市場空間更大的比重[3]。

1.2 金融危機為制造業產業升級帶來機遇

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 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將勢必向發展中國家加速轉移以緩沖本土經濟的不景氣帶來的不利影響, 這將對中國制造業的成長和升級帶來歷史性契機, 有助于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心”地位的提升[4]。在后危機時代, 盡管中國宏觀經濟企穩回升, 但由于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 同樣面臨周期性下滑趨勢, 但制造業的景氣度還是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制造業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率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水平, 遠遠高于美國、歐洲等制造業大國水平。因此, 在金融危機的產業格局調整中, 中國將強化其制造業的中心地位, 抓住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機遇, 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 我國以消費型增值稅為代表的稅制改革和一系列產業轉型政策的實施, 以及各項刺激經濟措施實施后的產生的積極影響, 必將為我國民營制造業轉型升級創造新的機會。

2 金融危機背景下溫州民營制造業的現狀分析

2.1 經濟企穩回升

受金融危機持續影響, 與中國宏觀經濟走勢一樣, 溫州制造業受到沖擊, 2009年1季度, 第二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5%、2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0.7%, 受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下降的影響, 2009年全市各季度GDP與上年同期增長1季度至3季度分別為, 2.5%、4.5%、6.5%, 直到4季度由于經濟企穩回升, GDP與上年同期增長回到8.5%。據溫州海關統計, 2010年季度溫州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2.4771億美元, 同比增長22.8%。

由于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回升, 再加上擴大投資對經濟復蘇的后續影響, 2010年1季度溫州GDP與上年同期增長為14.5%, 超過2007年1季度GDP增長14.0%的水平 (見圖3) 。

資料來源:溫州市統計局網站http://www.wzstats.gov.cn/tblshow.asp?tblname

資料來源:溫州市統計局網站http://www.wzstats.gov.cn/tblshow.asp?tblname

從圖3可以看出, 溫州已走出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經濟企穩回升, 表現為V型反彈。但由于美國失業率持高不下, 經濟復蘇困難重重, 因而金融危機并沒有結束, 其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并沒有消失, 經濟發展二次探底的風險依然存在。

2.2 企業家信心指數企業景氣指數雙雙上揚

企業家信心指數, 是根據企業家對企業外部市場經濟環境與宏觀政策的認識、看法、判斷與預期而編制的指數, 用以綜合描述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環境的感受與信心, 反映了投資需求的未來走勢。企業家信心明顯增強, 反映企業家對宏觀經濟信心判斷與預期的企業家信心指數連續4個季度保持回升態勢, 恢復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 (即金融危機爆發前) 的水平。

資料來源:溫州市統計局網站http://www.wzstats.gov.cn/tblshow.asp?tblname

2.3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持續上升

全球經濟衰退導致國際市場需求驟減、貿易保護措施增加, 世界貿易明顯下降。在融資條件改善、投資和消費回升以及補庫存需要刺激下, 2010年以來國際貿易迅速恢復。趨于活躍的貿易商品已經從初級產品、非耐用消費品延伸至耐用消費品和投資類產品。未來一段時間世界經濟繼續緩慢復蘇, 將會進一步推動全球貿易的增長。WTO預計, 2010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9.5%。但是, 由于世界經濟復蘇存在著整體或局部不確定性, 在失業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產能過剩仍較普遍的情況下, 消費和投資需求出現全面持續大幅回升的動力不足, 企業庫存正?;瘜π枨罄瓌拥男矔鸩綔p弱。一些國家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 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嚴峻。2010年一季度中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19起, 涉案金額11.9億美元, 同比增長93.5%。與低碳經濟相關聯的技術貿易壁壘趨于增多[5]。2010年, 我國仍將面臨各種貿易摩擦, 來自多個國家、涉及多個產業的貿易保護主義成為我國出口復蘇的重要影響因素。溫州鞋革、眼鏡、打火機、服裝、低壓電器、緊固件等產品由于產品出口價格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既面臨著反傾銷的威脅, 又面臨著技術、綠色環保等隱性非關稅新型貿易壁壘的挑戰。但2010年9月16日, 歐盟再次對中國數據卡進行反補貼調查, 而早在6月30日, 歐盟已經對該產品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該案是歐盟首次對中國的同一產品同時進行“三反”調查, 涉及中國企業的出口額約41億美元,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遭遇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這表明貿易保護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圍繞服裝紡織、玩具等低端產品了, 而是開始向高端產品延伸了[6]。

3 溫州民營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分析

3.1 溫州產業結構有利于民營制造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 由于溫州體制機制的先發優勢, 溫州人的創業精神得到激發, 溫州三次產業發生了重大演變, 從以農為主導經濟迅速上升為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 并步入后工業化階段。2009年溫州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的進展, 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1:53.1:43.8, 呈現“農業經濟保持平穩, 工業加快轉型升級, 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器作用逐步增強”的良好態勢。溫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浙江省平均水平 (見圖1) , 但距離發達國家的水平, 還有很大的差距。 (1) 先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證明, 這些國家在工業化完成時期, 產業結構無一例外地會呈現出3>2>1的結構態勢。從經濟結構來看2009年民營經濟占溫州市國民經濟比重達到81.0%, 民營經濟發達已成為溫州經濟的基本特征。

資料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相關數據整理。

3.2 金融環境促進了民營制造業的發展

溫州金融生態環境在全國參評城市中被評為最高等級的五個一級城市之一, 溫州銀行業資產質量逐年優化, 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持續八年實現“雙降”態勢。金融存貸款位次均好于生產總值狀況。良好的金融環境促進了民營制造業的發展。根據溫州市工商局發布的《溫州市2009年上半年內資市場主體信息報告》, 2009年上半年全市個體戶和民營企業數量實現了“雙增長”, 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8%和5.54%。據溫州銀監分局統計, 截至2009年1月末, 溫州電器、服裝、制革、汽摩配、泵閥等五大支柱產業貸款余額突破500億元, 達509.99億元, 比2008年末增加18.18億元, 同比多增加3.31億元, 增長3.7%。由此表明, 溫州的支柱產業和重點骨干企業融資需求的滿足度在進一步提高, 銀行業信貸投向與區域經濟結構吻合, 適應本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7]。

3.3 外貿快速發展有利于民營制造業開拓國際市場

據調查, 2008年溫州有4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外建立了營銷網絡, 在全國各地設立營銷網點30萬個, 其中直營直銷18萬個, 加盟代理10萬個, 總經銷2萬個。通過在外網絡實現的營銷額占溫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銷售額的四成[8]。出口市場呈多元化發展。對外開放以來, 溫州深入實施外貿出口“市場多元化”發展戰略, 外貿出口地區逐步增多。2009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32.75億美元, 比上年下降5.1%。其中進口總額23.39億美元, 增長11.9%;出口總額109.36億美元, 下降8.1%。目前, 與溫州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201個, 年末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8395家。涵蓋六大洲, 歐亞市場是溫州市最大的產品出口市場, 北美洲市場出口比上年增長3.6%, 成為新外貿增長點。隨著在外溫州商貿城的建立開辦, 有利地帶動了溫州商品在境外的銷售。

3.4 民營制造業產業集群優勢明顯

從1992年開始, 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基本取向, 以實施質量立市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戰略重點, 溫州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創業”。溫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 在全國第一個提出實施“質量立市”戰略, 頒布《質量立市實施辦法》, 并通過聯合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并出臺有效辦法和建立長效機制, 從制度上規范企業的質量經營行為。此外, 溫州還在原有塊狀經濟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和發展產業集群, 通過建設一批特色工業園和專業化產業基地, 形成企業規模優勢和區域品牌優勢, 引導企業集聚, 形成產業集群, 使得民營企業不斷上規模、上水平, 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和企業運作方法的不斷創新。民營制造業產業集群優勢日趨明顯。2009年溫州市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 (絨) 及其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塑料制品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11個行業年產值均超過100億元, 全年合計實現工業產值2893.30億元, 增長0.5%, 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79.3%。至年末, 溫州市已擁有24個由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 38個中國名牌產品, 獲得36個國家級生產基地稱號, 13家企業集團躋身中國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 11家企業入圍中國大企業1000強。2009年溫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636家, 實現工業總產值3648.71億元, 比上年增長0.4%。其中, 輕工業產值1264.35億元, 下降1.5%;重工業產值2384.37億元, 增長1.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67.9%。全市擁有工業銷售產值超億元的企業660家, 實現工業產值2170.64億元, 增長3.9%, 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59.5%。其中產值超5億元企業81家, 超10億元企業34家[9]。目前溫州市擁有35個“國”字號產業基地。

4 結束語

目前世界制造業強國, 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⑴在企業技術、市場、產業等方面具有全面強勢的一流工業強國, 如美國、日本、德國;⑵整體處于優勢, 同時局部強勢明顯的工業強國, 如英國、法國、意大利等;⑶局部強勢非常突出的工業強國, 比如瑞士、韓國、瑞典、俄羅斯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工業強國, 都擁有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 資源整合能力強的高端制造產業群。這些制造業強國具體發展制造業的途徑與方式不一樣, 但其主要特點都表現為:企業國際競爭力強、技術創新能力一流、、產業集群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工業體系注重綠色環保、有文化、教育、生產性服務業等軟實力支撐。“塊狀經濟曾是‘溫州模式’發展中最受矚目的一部分。”也是溫州制造業的重要特征。“溫州模式”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 以“輕、小”起步, 逐步形成了“小產品大市場、小資本大集聚、小企業大協作、小產業大規模”的塊狀經濟特色, 更呈現出“一鎮一品牌、一縣一主業、家家戶戶辦企業”的蓬勃發展態勢。但與此同時, 隨著經濟步伐的加快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 塊狀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弊端也暴露無疑。支撐這些“塊狀經濟”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 存在自主品牌較少、創新能力不強、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缺陷, 亟需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與此同時, 清楚地認識溫州民營企業的比較優勢, 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國際金融危機在給溫州民營企業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 也帶來了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機遇, 帶來發揮自身優勢、消除發展瓶頸的機遇, 帶來立足新起點, 形成新優勢的機遇。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已發展到了后危機時代, 全球經濟將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中國經濟將全面企穩回升。但金融危機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 危機之后的國際市場結構、競爭規律、力量對比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 金融危機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危機的同時, 也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前所未有機遇。面對新的機遇與新的挑戰, 溫州民營制造業應抓住機遇, 調整企業戰略, 充分認識、并發揮其比較優勢, 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關鍵詞:金融危機,溫州民營制造業,產業結構,比較優勢

參考文獻

[1] 仲大軍.對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策略的幾點思考[J].開放導報, 2009 (1) :5-10

[2] 劉洪濤、劉富成、朱炎.我國宏觀經濟后危機時代特征及趨勢[J].生產力研究, 2009 (22) :1-4

[3] 樊綱.后危機時代的五個趨勢[J].中國集體經濟, 2009 (9) :20

[4] 詹碧英.關于全球金融危機對民營企業的影響及應對的思考[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9 (1) :75-7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綜合司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 (2010年春季) [EB/OL]. (2010-04-27) [2010-11-06]http://www.mofcom.gov.cn/gzyb/gzyb.html

[6] 吳宏偉.歐盟對中國數據卡產品實施貿易救濟措施案例評析[EB/OL]. (2010-10-13) [2010-11-06]http://www.sinotf.com/GB/136/1361/2010-10-13/0OMDAwMDA1NTE0OQ.html

[7] 銀信、葉正積.溫州五大支柱產業貸款增速提高[N].中華工商時報》, 2009-03-18 (6)

[8] 張玫.溫州企業營銷網絡遍全球[N].經濟日報, 2008-5-28

上一篇:靜脈輸液總結范文下一篇:靜女教學設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