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金融危機范文

2023-09-16

金融危機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在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概覽的基礎上,運用凱恩斯理論對我國當前采取政策及其效應進行了分析,認為應對金融危機,財政政策更為有效,貨幣政策可以配合財政政策進行。

關鍵詞 凱恩斯理論 國際金融危機 政策 效應

一、引言

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2008年以來,我國政府加大了宏觀調控,采取了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產業振興政策等。從國家統計局2010年1月份公布的數據看,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四個季度增長分別為6.2%、7.9%、9.1%、10.7%。從數據看,我國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未出現大的衰退,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不斷增多,表明前期出臺的應對金融危機的貨幣、財政政策對經濟回暖起到了明顯的作用。本文根據凱恩斯理論分析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及其效應。

二、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概覽

(一)積極財政政策

為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我國利用多種財政政策工具,如預算、稅收、貼息、減費、增支、投資、國債、轉移支付等若干財政政策工具組合起來一起使用,其目標是重民生、保增長、促消費。主要內容如下:

(1)擴大政府投資和優化投資結構。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投資總額將達4 萬億,重點投入領域為: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企業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領域、災區恢復重建;(2)推進稅制改革,實行結構性減稅。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完善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征收方式為單邊征稅,降低住房交易稅,免征利息所得稅,減輕企業和居民稅收負擔,擴大企業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3)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財政補助規模;(4)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促進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點是“三農”、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安居工程;(5)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6)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資金,總額達到18億元;安排資金19億元,專項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安排資金1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同時加大各種收費的清理力度,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負擔;(7)增加國債發行量。2009年國債發行1.64萬億元,2010年計劃國債發行量1.8萬億元、地方政府債發行2000億元。

(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票據貼現、存款準備金、利率等,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了一系列的貨幣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1.89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2.16個百分點,同時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2)存款準備金率政策,自從2008年9月份以來,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17.5%下調到15.5%;(3)貨幣供應量政策,2009年年初,國務院提出全年M2增長17%左右,新增貸款5萬億元以上;(4)信貸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問題,8月中旬,央行又將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小額貸款的最高額度從100萬元提高到200萬元,9月中旬,央行決定從9月16日起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進率,以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

三、基于凱恩斯理論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分析

凱恩斯理論認為,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由于市場中的某些價格具有剛性,不能根據外部經濟的變化迅速變動,不能平滑地調節經濟,從而使市場力量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調節,政府所實施的這些穩定性政策能夠很好地彌補市場力量的不足,認為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有效。

我國此次應對金融危機上也主要是利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主要是配合財政政策,很多時候都是在財政政策出臺后,根據當時的經濟形勢適當出臺貨幣政策進行平穩經濟形勢。我國政府通過擴大其財政支出,用公共投資來彌補私人投資之不足,增加社會公共設施的投入和生產來創造需求以彌補社會總需求的不足,通過擴大投資的途徑來增加社會就業。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政策主張。

四、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的效應分析

(一)2009年國民經濟主要變量變化分析

1.經濟增長持續回升,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從當季同比增速看,經濟增速在逐季加快;

2.工業生產增長強勁,企業利潤不斷增加。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實現利潤25890.8億元,同比增長7.8%。

3.國內需求穩定增長,國外需求有所改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846億元,比上年增長30.1%;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

4.物價全面企穩回升,房價快速上漲。CPI同比在連續下降9個月后,11月份首次轉為上漲變化,12月份上漲1.9%,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下降0.7%;2009年3月份以來,房屋銷售價格環比已經連續10個月正增長;

5.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就業趨勢好于預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5%。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統計顯示,2009年城鎮新增就業較2008年減少11萬人,達到1102萬人,遠超過全年新增就業900萬人的目標;

6.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貨幣流動性增加。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9.97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31.7%。2009年貨幣供應量明顯過度增長,四個季度分別為25.51%、28.46%、 29.31%和32.4%,12月末貨幣流動性(M1/M2)為36.3%。(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統計局)

從以上數據看出,2009年中國經濟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國民經濟企穩向好,投資快速增長、消費市場活躍、居民收入增加、進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業生產明顯恢復,貨幣供應量和流動性增加。與此同時,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通脹預期增強。從國民經濟的各主要指標中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開始顯現,效果較好。

(二)積極財政政策效應分析

1.擴大政府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

根據凱恩斯理論,政府投資主要是通過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擴大政府投資主要是靠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兩個方面,政府投資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購買力,一方面政府投資以乘數級的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另一方面通過轉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他們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政府投資對于當前增加就業機會和促進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進行4萬億投資,2009年第一季度開始大規模實施4萬億投資計劃,這些政府投資引導和帶動社會投資增長,從而刺激經濟增長,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擴大國債發行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很重要一點是擴大政府投資,而又不能增加微觀主體的稅負負擔。而這時只能靠發行國債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增加了國債的發行量,并且允許地方發行地方債券進行融資,增加地方投資。至2007年末,我國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僅為22%,低于國際公認的45%警戒線,而美國同期為71% ,歐元區為67%,日本為16%,即就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我國國債負擔率相對較低,以往幾年我國經濟保持9%左右的增長速度,財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存在較大的發債空間。一般來說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會導致財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國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財政赤字率多年來一直低于歐盟3%安全警戒標準,沒有超越我國綜合國力的承受范圍。綜合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財政赤字、以往國債發行規模,通過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可以擴大我國政府投資和促進經濟增長。

(三)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效應

1.利率調整效應

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多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通過下調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業用資成本,另一方面保證銀行體系有充分的流動性,能夠給全社會提供寬松的貨幣環境,鼓勵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央行還對商業信貸規劃不再加以硬約束,可以有效釋放銀行資金獲利,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2.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效應

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是貨幣政策力度最大,較少使用的政策,但是我國頻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這有可能因為我國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較高,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對銀行的信貸資金影響不大。

3.貨幣供應量調整效應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經濟過熱的貨幣政策,使商業銀行的放貸熱情受到抑制,9月份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后,央行雖然出臺了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雙雙下調的利好政策,但對銀行和投資者的信心打擊很大,造成了銀行的慎貸行為,使得2008年四季度貸款并未按照利率調整的幅度相應增加。2009年第一季度開始大規模實施4萬億投資計劃,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大大加強,貨幣供應量明顯過度增長,四個季度分別為25.51%、28.46%、 29.31%和32.4%,這正是商業銀行大規模投放信貸造成的乘數效應增強所導致的結果。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貨幣政策發揮的作用逐步增強,在增加貨幣供應量層面上成功地對沖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經濟過熱的貨幣政策的時滯影響和金融危機對M2的沖。不過貨幣供應量過快增長,流動性增加過快,與當初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初衷嚴重背離。

五、小結

綜上所述,我國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符合凱恩斯理論,并且較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實現了國民經濟總體回升,為我國快速平穩的渡過此次金融危機起到積極作用。我國也為世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東衛.積極財政政策效應回顧及取向.廣東經濟.2009(2):29-32.

[2]潘亞嵐,石金巧.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我國積極財政政策.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五卷???:65-69.

[3]郭菊娥,呂超.我國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實施效果評價.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6):1-4.

金融危機范文第2篇

全球化把世界變成平的,把地球變成一個“村莊”。區域化放大到極致就是全球化。金球化把局域的蝴蝶效應擴展到異國他鄉,把異國風情帶進小橋流水人家。

全球化把美國的金融危機帶給世界各國,把世界經濟拖人危機的泥潭……,各國為此紛紛出籠“經濟刺激”政策刺激經濟復蘇,在成效顯現之后又在研究刺激政策如何“退出”。中國借助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卓有成效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的“V”型回復。

全球化有兩面刃:讓大家共享榮景,也讓眾生共渡危機。在景氣時,人們褒揚全球化之舞;在危機時,人們則轉而質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機后,我們對全球化應該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1 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動力,就有多大的沖擊力

全球化的載體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資金流和各種金融產品)。

信息流擁有頂級的流動性。網絡化為信息流洞開了多維空間,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風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極好的流動性?,F代金融市場為豐富的金融產品和不斷創新的衍生產品開創了廣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說信息流是“氣”態的,金融流便是“液”態的,商品流乃是固態的,人流則是“生”態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動”性,增強了多少流動力,同時也就潛伏著多少野性和破壞力。一旦這些流動性泛濫成災,人們就會窮于應付。全球化為世界增加了廣泛而便捷的聯通性,縮短了人們的時空距離。然而,全球化在順境時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來襲時,就具有多大的傳染性。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引致的世界經濟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證。

全球化使世界聯成一個龐大的有機體,局域的影響會很快擴散到整體。我們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時,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統的應力和風險。數千億美元的順差,5千萬噸鋼材的凈出口,世界市場可謂大矣!可一旦美國人囊中羞澀,減少消費,世界需求不振,中國出口立馬萎縮??此坪苓h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2 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經濟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漸人人才全球化、企業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為每一個人帶來歷史的機會,敞開未來的大門;為每一個企業提供廣闊的世界舞臺,洞開無限的發展空間。

但是,誰能真正把握機遇,誰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誰才能最終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則,全球化帶來的只是挑戰和不幸而已。

國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給你一個開放的世界,你得還之以一個開放的國度。外商會近悅遠來,投資會紛至沓來,熱錢會逐利而來……,可你得提供優惠政策,提供廉價的土地,容忍某種程度的排放和資源的耗散……全球化會帶來產業的梯度轉移,問題是你將把什么菜撿到籃里?撿菜的過程就是一個產業分化和經濟結構形成的過程,就是國際分工的過程:有的國家趁勢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國家一舉成為世界工廠,有的國家借機逐鹿世界辦公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國制造”?!爸袊圃臁敝圃炝溯x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煩和問題?!爸袊圃臁北仨氜D向中國自造,從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為國人制造暢銷品,把過剩產能轉向農村,轉向“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品?!爸袊圃臁北仨氜D向中國智造。最好的轉化過剩產能的途徑是提升產能,劍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復生產、惡性競爭的紅海,直掛云帆濟藍海一一開拓全新的更大的價值空間。

中國要化挑戰為機遇,必須把調結構放在首位,把擴內需置于要沖。經濟增長則是隨之而來的因變量。因為中國處于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GDP增速一般是不會低的,完全不必再大“?!逼漶{。明智的做法是穩增長,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提防通貨膨脹、提防經濟過熱!

3 比特加速全球化的進程,金融加劇全球化的風險網絡時代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

當網絡搜索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們早晚面對的三屏(電腦屏、彩電屏、手機屏)一樣變得觸手可摸。如果說豐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頗具加速效應,金融杠桿之于全球化則富有放大效應。金融杠桿不僅激發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積聚并放大了它的風險。

美國的住宅貴也罷,賤也罷,本與世界其它各國了無關系??梢坏┧粋?,從次級貸款衍生出一系列頗具創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事態就演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次貸引發美國金融危機,迅速全球化為席卷世界的金融風暴,進而誘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國在金融領域雖然幸免于難,但出口通道卻間接受到重創。

金融體量遠遠大于實際經濟體量,二是反應速度快,三是衍生產品多,四是關聯性和隱蔽性強。

4 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適者生存,強者發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強者才能駕馭潮流,得心應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術可以斬關奪隘,資本可以搶灘稱雄,信息和文化同樣可以洗腦掠色。強國會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壓抑甚至取消弱國的貿易壁壘,而自己在必要時總會悄悄祭起貿易保護的旗幟。技術強大自會打技術牌,資本雄厚自會打資本牌。

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看似強大,但只是處于“微笑”曲線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資源、能源,通過出口取得一點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營銷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頭來,還背上一個“高排放”、污染環境的惡名。我們用制造品去交換美國的金融品(國債),把血汗掙來的“順差”又借給美國人消費揮霍。吃盡虧,到頭來還落了一個“高儲蓄”的不是;美國人享用了“中國制造”的價廉物美,反倒無理地數落人民幣為什么不升值!

5 全球化時代呼喚全球責任

當個人不得不進行全球化思考,當企業不得不駕馭全球化軒轅,當國家不得不順應全球化潮流,全球責任便應運而生。

全球化的企業必須承擔全球性的社會責任。在環境層面,就是保護自然生態,節能降耗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承擔氣候責任。在社會層面,就是保護社會生態,尊重勞工權益,遵守商業道德,促進社區和諧,承擔慈善救助責任。在經濟層面,就是保護產業生態,與上游建立戰略資源關系,與下游發展戰略客戶聯盟,努力打造一條共生共榮的產業鏈,實現合作共贏。

世界各國特別是有影響力的大國要進一步達成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共識。貿易保護主義不可取,全球生態(包括自然生態、國際社會和產業生態)責任不可輕。各國不可能自掃門前雪,必須共管南北極地冰。金融創新、金融秩序和監管不再是哪一國的內務,金融杠桿稍動干戈就會影響到全球。

金融危機范文第3篇

摘要:本次金融危機波及之廣影響之深遠,是前所未有的,它比上世紀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對實體經濟破壞程度要大得多,也給人類提出了一個甚為嚴厲的警示:過度的金融資本擴展帶給人類的危害有甚于產品經濟危機。其根源在于資本逐利的本性,金融產品創新疏于監管,從而說明了對資本逐利行為進行有效規范是當今金融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市場泡沫 杠桿倍率 金融創新

一、金融危機給我們警示

1、前車之鑒

金融創新在短期內確實可以積聚大量的財富,會給人以巨大的誘惑,華爾街的神話證實了這一點,但高風險也會與之相伴。假如金融創新不能評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逐利,那么,這種創新活動帶來的一定是金融市場的泡沫、危機和災難。本輪始發于美國的金融風暴是次貸危機蔓延的結果,是次貸危機與美國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美國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并通過粉飾包裝使其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不斷疊加,信用鏈條拉長,市場泡沫不斷吹大,使得市場主體不再去關注資產的質量,而是考慮在購買了衍生產品之后,如何通過打包、分拆和證券化處理,再將衍生出來的新產品賣給下家。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借鑒美國金融危機血的教訓,我們有必要對金融創新進行重新審視,既要看到其對金融發展起到推進器的作用,又要對其令人防不勝防的放大風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把金融創新的風險置于可控范圍內。使我們金融企業發展變得更為健康,融資功能更為強健。

2、盲目創新是風險,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雖說一國沒有強大的金融,就不會有強大的經濟。但我們不要忘了當今這場金融游戲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這場游戲也使我們看到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奪他國財富,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它給了我們許多啟示:我們金融產品創新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不能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創新,它必須要圍繞實體經濟服務而創新。因為脫離實體的虛擬的金融創新,其信用是難以把握和測控的,它必將為事后積聚大量的風險。譬如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就是為了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當前金融危機情況下,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是首當其沖受害者,更顯其要害是融資困難,并可由此引起諸多問題困擾,將會引起我國失業率大幅上升。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會起到提綱挈領、正中要的作用。因為中小企業可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員,而就業人員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產品消費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來必然會引起上游產品消費需求同步增長,從而理順產業鏈,使經濟活絡起來,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說金融產品創新必須要與時俱進,與整體經濟發展相聯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裝,虛幻的贏利,是要與實體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會創造富有生命力的經久不衰的經濟增長體系。

3、亞洲金融危機警示的意義

始于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迅速擴散至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這次金融危機在半年時間之內以席卷國家之多、危害之大、損失之慘令世人瞠目結舌,在事后的總結中,人們認為危機的發生絕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于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范能力??偨Y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經驗,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從深層次的層面我們可以認為是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它只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范金融危機。但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包括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國際收支赤字增大,外債增多;銀行貸款過分寬松。

二、金融危機的成因

1、金融杠桿無限制放大

人們追求財富的夢想始終伴隨著社會發展,如果超出現實和不擇手段地追求,往往會給別人或自己帶來禍害。過去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們采用各種手段毫不顧市場環境地擴大生產,引起商品相對過剩,結果所生產的產品沒辦法銷售,經營難以為繼,最終導致大量失業,社會購買力大量下降,社會形成混亂,造成了惡性循環。這種趨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維所占據,它就會周而復始地出現經濟危機。不過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場會變得更為理性,產品過剩沒有那么嚴重,對經濟破壞程度沒有那么強。當人們慢慢醒悟過來的時候(也就是說經濟危機所造成的震蕩幅度越來越小的時候),社會更高層的危機就出現了,它的殺傷力絕對勝過產品過剩所造成的經濟危機,這就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是對孿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財不擇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會經濟混亂,市場萎縮,流通堵塞,工廠開工不足,失業率急劇上升。近年來,在高利潤的誘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下,傳統上以賺取傭金收入為主、對資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資銀行,大量介入次貸市場和復雜衍生金融產品的投資。

2、信用過度資產化所帶來的危害

從本質上來講,次貸危機的根源就是金融企業不顧觸犯金融道德風險,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桿,令金融風險無限積聚,使泡沫破裂的災難性后果超出了金融體系所能承受的臨界點,進而引發銀行危機、信用違約危機、債務危機、美元危機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這一系列危機的背后凸顯的則是美國出現了整體性的信用坍塌。國家信用是金融體制的最后依托。聯邦政府多年來對于兩房疏于監管,無形中縱容了風險的不斷膨脹,而事發后又將“風險社會化”,其所觸犯的“道德風險”則從價值層面上對國家信用造成嚴重沖擊。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表明,國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穩定的基礎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風暴,很有可能連國家信用一起毀掉?!靶庞梦C”也是人類社會最難防范的危機。其他任何危機無論輕重大小,往往都有“特異性”、“變異性”、“周期性”等蛛絲馬跡可尋,人們可以通過采取有“預見性”、“防范性”的措施,進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機”的爆發既無先兆,更無固定的模式和規律,因而也相對難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極度投機氛圍的華爾街里,沒有什么不可以買賣,包括良心,甚至是靈魂都可以出售,這種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資產,也已極度證劵化了,它早已潛伏著巨大的市場風險,為金融風暴的到來積累了大量的籌碼。

3、集成因素

當今政府關心的是社會有效需求,企業關心的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設計師們是要創造新的需求,消費者所關心的是如何獲得更多消費的權利。離開消費,世界將找不到重心。消費的概念內涵豐富多彩,包括了物質的,也包括非物質的;包括實體的,也包括虛擬的?!吧鐣惺茏岳麆訖C支配的行為邏輯,使得人的多樣化需要的滿足不再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愛情、理想甚至生命這些生活中最可珍貴的事物,都統統受到金錢的支配”。擁有財富,人們才能夠有能力選擇他想過的生活。擁有更多的財富,才能夠有更多的現實權利,而這種權利又多半是一種消費的自由?,F實世界的誘惑是那么快速地變化,通過實物經濟的積累,財富的增長似乎仍然不能滿足人們變化得更快的消費需要。隨著經濟內在的增長因素的被耗盡,實體經濟創造財富的速度在持續下降。泰勒的現代化標準生產、日本的精益生產、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欠發達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供應等使財富在過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創造出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廉價資源的過度開發、半導體技術發展漸近極限、重大創新普遍減少,下一個財富制造機器又在哪里呢?在實體經濟內生性動力逐漸減弱的過程中,通過投資和膨脹消費的方法來刺激經濟發展和財富創造是最簡單、最便利的工具。但財富顯然將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脹速度。

金融體系到底創造多少財富是一個大問題。金融體系調動和調制出巨額的資本,它的風險抵押品卻主要是社會和國家,而所獲得的收益的大部分卻流入銀行和各類投資機構的腰包。如此,便不難理解金融投資機構內在的擴大信貸款和追逐風險的沖動,重復抵押它并不具有的信譽,創造和包裝越來越大的風險,無法遏制地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這就是金融機構最本質的生存法則。隨著產業資本的日益萎縮,世界經濟越來越為銀行和投資機構所左右。實體經濟雖是基礎,但它卻變成俄羅斯套娃中最里面的那一個。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北興農場社保局)

金融危機范文第4篇

要注意把握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和本國宏觀調控能力的相互協調

進入2008年,越南經濟不斷出現惡化征兆:CPI指數從去年10月份的9.3%一路飆升到今年5月份的25.2%,股市也從8個月前的1100多點跌至目前的390多點。越南盾在過去三個月間已貶值2.7%,與此同時,市場預期越南盾在未來一年的貶值幅度將達到40%。

影響有限,但需吸取教訓

盡管如此,筆者認為越南金融動蕩對我國的影響面比較有限。一是越南經濟體規模較小,2007年越南GDP達到712億美元,僅僅相當于中國一個省的經濟水平;二是對越貿易額在我國貿易總量中占比甚微,我國對越南的直接投資也很??;三是由于越南資本賬戶尚未開放,這就大大增加了國際資本流出的難度,減小或者減緩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這一點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泰國的情況不同。

雖然越南金融危機的影響面有限,但是鑒于目前國際市場各種基礎原料價格持續飛漲,國內通脹形勢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以及中越兩國的地緣關系,我國政府需要高度重視越南經濟突然急劇惡化的教訓:一方面,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物價水平的穩定,在必要的時候甚至要考慮犧牲經濟增長來抑制通脹;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和本國宏觀調控能力的相互協調,在條件未成熟的時候,不可過早地開放資本賬戶。

未雨綢繆,嚴控潛在風險

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對于熱錢的監測,并為可能發生的潛在的危機制定應對的預案。

今年1~4月我國外匯儲備新增2284億美元,而同期貿易順差和對外直接投資(FDI)僅為756億美元,巨大的熱錢流入為未來經濟增長埋下隱患,筆者認為,既然我國并未對資本項目放開,就不能讓這一規定形同虛設;為此,有關方面須深入研究熱錢流入的規模和途徑,加強對違規流入資金的監測水平和懲罰力度。

其次,我國政府應該考慮在“中日韓+東盟”框架下,在必要的時候向越南提供援助。

從歷史經驗來看,東亞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的模式一般是:經濟過熱導致出現資產價格泡沫,然后國際國內資本出逃、泡沫破裂、企業大面積破產和貨幣貶值。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盡量避免金融市場恐慌:通過政府干預,國際組織和世界上其他各國政府的支持和援助(無論是口頭上的或者實質上的經濟支援),讓市場上的恐慌程度減小,人們對經濟的心理預期向好的方面轉化,讓經濟有一個逐漸的調整過程。

無論從為我國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還是從維護區域經濟體系穩定的角度來看,都有必要采取措施來避免區域內金融市場恐慌的蔓延,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

最后,由于越南礦產、煤炭資源豐富,我國政府可以與越南簽署長期購貨合同,增加從越南的進口,這既屬于正常的雙邊貿易,又可以在越南金融危急時刻進行資金援助,這有利于雙方的長期穩定合作。待越南金融市場穩定之后,應該鼓勵中資企業加大對越南的投資,加強兩國的經濟聯系,實現經濟合作的共贏。

金融危機范文第5篇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以及我國融入全球金融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全球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橫沖直撞的國際游資、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以及銀行體系公司治理的欠缺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國時刻處于金融風險的威脅之下。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預警,對我國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生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

金融危機指起始于一國或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或金融系統的動蕩超出金融監管部門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亂,進而對整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的過程。金融危機具有長期潛伏性、突發性、綜合性、蔓延效應及全球破壞性、可消除性、熨平性、可控制性等基本特點。產生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有:

(一)宏觀經濟不健康

宏觀經濟平衡是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的根本條件。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對金融安全起著決定作用,經濟平衡的破壞必然導致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如果經濟運行中存在發展速度過快或過慢、經濟結構失衡、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等問題,那么即使金融風險程度不是很高,也有可能從外部環境角度引發金融危機。

(二)泡沫經濟

金融自由化取消信貸限額控制帶來了金融業的過度競爭,金融機構會傾向于擴大信貸風險來獲取盡可能多的收益。資本在追逐利潤的天性下紛紛涌向股市、房地產等投機性市場,金融資產的現實價格被嚴重高估,與其代表的產品的基礎價值之間的偏差越來越大,金融資產在虛擬的價格高位上就會蘊藏高金融風險。如果與此同時政府沒有及時采取謹慎的金融監管,或者銀行內部風險控制機制落后,這樣極易產生泡沫經濟。一旦泡沫破滅,損失慘重的銀行部門將無法避免危機的出現。所以,信貸的過度膨脹被視為危機的重要前兆。

(三)寬松的貨幣政策

貨幣供應量的大小是影響國民經濟是否能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相適應,才能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M1的增長如果過快,就可能從需求方導致商品和勞務市場上的價格水平上漲。若M2長期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則說明經濟總體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各國都會選擇M1和M2的有關指標。對總體貨幣供應量進行監控。

(四)匯率與國際收支問題

匯率政策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合理估計實際匯率水平,量化匯率失調的程度,可以為及時而全面監測一國國際收支風險提供可靠依據。同時貿易條件惡化與經常賬戶赤字也是引發國際收支危機的重要原因。出口的急劇下降將導致經常性賬戶的赤字,而在無穩定的國外資本流入的情況下,經常賬戶的長期赤字將造成國際儲備的枯竭。所以,經常性賬戶余額是分析一國國際收支是否存在問題的主要方面。而國際儲備則是調節短期國際收支失衡,維持匯率穩定和支撐一國國際資信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金融危機預警指標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的必要性

金融危機往往造成國民經濟的嚴重衰退,紿政府帶來巨額的預算支出,甚至可能引起政局的動蕩。但顯而易見的是,危機的預測與防御要比危機產生后的處理更為有效,而現代金融危機的突發性更要求將對付金融危機的重點放在對危機的預見上。以往的金融危機幾乎都是在某一時點突然爆發,危機國都來不及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處于一種“措手不及”的狀態。就我國而言,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巨額的不良資產,資本市場的運作欠規范,金融監管體系有待健全以及缺乏適當的系統性保護機制等問題,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目前潛在的金融風險也較大,因此,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

通過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設置測度風險的指標體系和進行堅持不懈的監測,密切觀察本國經濟金融的發展變動,一旦危機苗頭出現,金融當局就可以有條不紊地加以處理,及時制定預防性的有效方案及措施,并適時調整總體經濟政策,降低金融危機的危害程度乃至避免其發生。

(二)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的可行性

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但這些因素可通過一系列量化的經濟指標反映出來,并且金融危機的發生有一個緩慢形成的過程,在危機爆發前總有許多征兆,常常以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值的惡化為先兆,且距實際爆發一般有較長的前置時間。實證的結果表明,主要的經濟指標如實際匯率、實際利率、M2的貨幣乘數等發生變化超過臨界值,至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差,期間的范圍介于12個月~l7個月。由此可見,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理論上可行。通過選取適當的預警指標,綜合分析一國的經濟金融形勢,采用適當的數量分析方法,應該是能夠提前預測金融危機爆發的。

三、我國金融危機預警指標系統的構建

(一)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1.選取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控指標

所謂系統性風險是指由金融活動主體本身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是金融市場所有參與者共同面臨的風險,其涉及的宏觀因素較多。借鑒前人研究的預警模型,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選取的監測指標包括:

(1)經濟增長指標。主要反映政策風險,指由于國家政策變化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這里選取GDP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企業資產負債率來衡量,反映了宏觀環境的風險程度。

(2)貨幣風險指標。這組指標反映了貨幣供應量本身的變化情況及其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它主要包括: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貨幣流動性比率、貨幣供應量M2與GDP的增長率之比。

(3)財政風險指標。在政府負債規模過大的情況下,有可能無力償還債務,成為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財政風險通過財政債務依存度和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衡量。財政債務依存度指當年的財政支出中債務收入所占的比重,反映一國財政支出中有多少依靠發行國債實現。財政收入占GDP之比,反映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健運行狀況及國家控制能力大小。

(4)國際收支風險指標。國際收支風險,指由于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匯率變動而出現的風險,通過經常項目逆差占GDP比重、一系列外債風險指標、外匯儲備支持進口時間(月)反映。外債風險指標則包括:短期外債占外債總額之比、負債率、償債率、債務率。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嚴格限制資本項目流動,現階段匯率變動引起的風險對我國的沖擊還很有限,主要體現在償債風險上。

2.選取非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控指標

非系統性風險是指金融活動主體由于經營不善從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其指標是用來預警某一特定銀行可能將要面臨的困難,著眼于單個或微觀的風險監測。監測指標具體包括:

(1)信貸收支狀況指標。對商業銀行來說,信貸資金運行和運作狀況是決定其經營成敗的關鍵環節。它由五個指標組成:資產流動性比率、存款余額增長率、貸款余額增長率、短期資金貸款比例、中長期資金貸款比例。

(2)流動性風險指標。流動性風險,指由于金融企業資產負債比例、期限結構失調導致的流動資金不足,出現到期無法履行支付義務而造成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比率是從總體上反映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大小,該比率越大越好。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而建立的適合我國商業銀行實際運行狀況的流動性風險預警指標有:流動性風險比率、余額存貸比例、庫存現金比例、拆人資金比例、拆出資金比例、借人資金比例、備付金比率、總償付能力。

(3)資本風險指標。資本風險,指由于資本金不足不能彌補虧損以保證銀行正常經營,破產倒閉的風險。它包括四個指標: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同一借款戶貸款余額比例、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其中,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屬于安全性的綜合指標,是重中之重。它們既反映財務基礎,又反映資產的風險狀況。比值越大,則資本的安全性越高。

(4)經營風險指標。商業銀行是以貨幣為主要經營對象的高風險行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主要是指在銀行的經營管理中由于管理制度出現漏洞或管理者及員工的不當或犯罪行為等主客觀因素致使銀行經營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并給銀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此處選取的這組指標體系目的在于衡量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收益及損失狀況及其損益指標完成情況。主要有:存款年平均成本率、負債成本率、應收利息率、貸款收息率、資產利潤率、損益指標完成率。

(二)設置預警界限

確定指標體系后,要對每一個指標確定不同風險狀態的界限值,即預警界限。它指達到可預兆發生金融危機時金融指標的數值,由安全點增減一定幅度而得到。增減幅度要根據具體指標的具體隋況而定,需要參考歷史數據、國際通用標準和一些專家的意見。在臨界值的確定上,如果國際上有公認的臨界值,就按照國際標準來確定,如果沒有明確的國際公認標準的臨界值,臨界值通過比較確定,可以參照我國在金融穩定時的各項指標的數值,也可以參照經濟金融背景相似的國家在金融穩定時的各項指標數值。例如,國際公認的“經常項目逆差/GDP”的警戒線是5%,而短期外債/外債總額接近或超過25%就是危險信號等。需要說明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危機爆發的條件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原有的臨界值在預警中的準確性會降低,這就要求隨著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相應地對臨界值進行修正。以GDP增長率為例,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周期的拐點,發展起點相對較高,不會保持過去的經濟高增長態勢,所以我們將安全點定為8%,偏離該點越遠經濟安全性越差。參考歷史數據、國際通用標準和一些專家的建議,將增減幅度設定為1.5個百分點,即將8%上下增減1.5%的位置確定為安全狀態的警界限,即GDP增長率在6.5%--9.5%的區間內為安全,可用相同方法確定基本安全、出現風險和嚴重風險區間的警界限。類似這樣,其他指標的警界限也可以比照定出來。

金融安全預警系統僅有完整的指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配套措施和有效的運作機制,包括合理的法規框架、適當的組織體系和信息管理體系。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商學院)

上一篇:人才培養模式下一篇:國際金融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