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兩江新區水土園區范文

2023-10-06

兩江新區水土園區范文第1篇

一、星湖學校

以照母山、金山大道、平祥路、蘭海高速為界。包括協信星都會、恒大照母山(含翡翠華庭、御景半島、山水城)、龍湖新照母山、融創凡爾賽(含凡爾賽花園、領館)、東原(含東原星樾、湖山樾)、康田蔚藍海、龍湖舜山府等小區。

二、竹林實驗學校

招生辦法(七年級)

1、招生計劃

七年級計劃招生9個班,預計招生450人。

2、招生范圍

竹林實驗學校小學部、康莊美地小學、康莊美地第二小學校招生范圍為基礎。包括(金竹苑、銀竹苑、江與城、天元道、天驕公園、楠竹苑、慈竹苑、水竹苑、商業中心、頁巖村、康莊美地A、B、C、D、E區)。

三、星光學校

1、水晶酈城校區

龍湖水晶酈城、龍湖西苑、龍湖香樟林、楓林秀水、財富中心、勁力五星城、尚源印象、北岸新洲、九龍湖畔、創業公寓、歐瑞藍爵公館。

2、禮嘉校區

龍湖悠山小筑、悠山香庭、悠山庭院、悠山時光、悠山郡。

3、要求:

現場提交資料后,學校會根據地址核查是否實際居住,并請家長提供2019年5、6月份的.水電氣繳費收據原件。

四、金渝學校

1、金渝學校:復地、金山名都、尚嶺花園、保利高爾夫花園、保利高爾夫公館共5個小區。

2、逸翠小學(金渝學校分校):綠地翠谷、逸翠莊園、保利高爾夫華庭、保利高爾夫豪園

五、人和實驗學校

兩江新區水土園區范文第2篇

學校有著七十余年的辦學歷程, 秉承“陽光滋養尚美人生”的辦學理念, 以“尚美”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 實現著“讓每一個生命都美麗”的校訓。在和美共生的管理理念下, 領導班子勤政務實、精誠合作, 教師團隊敬業愛生、開拓創新。

學校以巴烏藝術教育為切入點, 成立教師民樂團, 打造尚美文化, 構建尚美課程體系。2016年學校獲批為重慶市巴烏藝術特色學校。

學生表演吹奏巴烏

教育教學碩果累累。2016年師生獲國家級獎勵近300人次、市級獎勵300多人次。學校獲批為“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工程基地校”“教育科研先進學校”等稱號。學校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市區級課題, 編寫了多學科的校本教材。

計算機室

教學樓

兩江新區水土園區范文第3篇

1 兩江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政策導向

1.1“主體功能區”導向

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主體功能區”概念, 為兩江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區域定位提供了導向。兩江新區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以有利于區域聯動發展及開發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為導向, 建成充滿活力的“主體功能區”。“主體功能區”不僅要求原有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經濟功能區之間的區域聯動, 還應包括經濟功能區與周邊相關行政區之間的統一規劃和協調發展。

1.2“綜合配套改革”導向

兩江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突破單一行政主體的局限, 對區域內各管理主體的職能進行劃分與協調, 注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綜合配套性要求, 創新行政管理職能劃分原則與方法。

1.3“管委會體制”導向

經濟功能區原則上不能與所在行政區合并, 管委會也原則上不能轉變為一級政府, 原則上也不能取消經濟功能區管委會建制;管委會的法律地位與職能、權限將通過國家、地方立法確定, 其職能配置將回歸到以經濟協調與管理職能為主。

2 兩江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

2.1 保持穩定與完整的原則

兩江新區是重慶市的兩江新區。兩江新區的發展離不開整個重慶市的發展, 重慶市的發展也離不開兩江新區。兩江新區行政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必須以保持穩定與發展為前提。

2.2 獨立性與獨特性的原則

兩江新區應具備相對獨立性, 擁有更大的管理權限。同時, 因其肩負統籌內部不同行政區與經濟性功能區的重擔, 其管理體制應具備與一般市區有所區別的獨特性。

2.3 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原則

兩江新區行政體制改革應具有階段性和戰略性, 既要符合不同發展階段的要求, 更要考慮遠期規劃, 保持長時期的穩定, 又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

2.4 探索性與創新性原則

兩江新區行政體制改革應從兩江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 敢于大膽創新, 可以把一些新設想在兩江新區試點, 總結經驗后再向全國推廣。

3 兩江新區行政體制改革的難點

兩江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最大難題是新區管委會、各行政區政府及各經濟功能區管理機構之間行政職能的重新劃分、配置與機制設置。應堅持有利于區域整體科學發展、有利于發揮各行政區及經濟功能區發展優勢的原則, 在縱向方面構建“聯邦制”形式的行政體制結構, 在橫向方面完善經濟功能區“準政府體制”, 推動行政區向“社會公共服務功能區”轉化, 在行政區政府與經濟功能區管理機構之間有機平行地配置社會公共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及“需求供應機制”, 從而完善“主體功能區”的功能格局, 建立新型行政評價制度和公共財政體制等配套制度。

4 兩江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建議

4.1 方案基本內容

方案一:“政府”體制。即設立重慶市兩江新區政府。建立兩江新區政府, 統一領導新區發展, 以副省級或比照副省級市配備機構和人員編制。撤銷原來各區的行政區建制, 改為行政性功能區并重新整合, 建立“新區—功能區—鄉鎮、街道”體系。

方案二:“管委會”體制。即在維持現有區劃的基礎上實行新區管委會模式。通過高層次 (副省級) 、高授權 (代表重慶市行使省級管理權限) 的方式擴大兩江新區管委會的權限, 突破行政區與功能區封閉的界限, 真正實現對新區的統籌安排與管理, 促進兩江新區的可持續發展。

4.2 對兩方案的分析與評價

方案一的可行性來自浦東和濱海新區的榜樣示范。但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如撤銷所涉各區, 會導致大量人員無法安置, 不利于穩定和發展;二是如不撤所涉各區, “新區政府—區政府”并存的現象缺乏憲法和法律依據;三是因涉及行政區劃的調整與機構變制, 需要報請國務院并爭取國家支持。若按浦東新區的方式變通, 實行“新區— (行政性) 功能區—鄉鎮、街道”體系, 則可以暫時緩和矛盾, 規避問題。

方案二規避了方案一存在的矛盾。減少了人大、政協等很多機構和編制。管委會體制更利于集中力量, 高效決策和執行, 對處于開發初中期最需要“效率”的兩江新區十分有利。

4.3 兩方案的階段性選擇

兩江新區水土園區范文第4篇

作為我國國家級新區的浦東、濱海及重慶兩江新區, 雖然已有了明確的發展定位, 如濱海新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兩江新區是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行區, 但各個新區具體的產業發展定位及主導產業的選擇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 其中浦東、濱海新區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通過分析他們的產業選擇對新掛牌的重慶兩江新區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本文擬通過SPSS對我國浦東、濱海、重慶兩江新區發展定位與產業選擇進行比較研究。

二、區域內產業選擇理論綜述

區域內的發展定位與產業選擇, 主要是對區域內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的選擇。

其中, 區域優勢產業選擇不僅僅局限于選擇區域內現有優勢產業, 還應選擇潛在優勢產業。具體區域優勢產業劃分標準如圖1所示。

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研究區域優勢產業選擇是關鍵。目前, 各學者在實證研究中對指標體系的選擇是趨于多樣化的。楊浩 (2006) 在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選擇中構建指標體系:資本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產業貢獻率、企業產出增長率。李金滟 (2006) 提出區域優勢產業指標體系:企業獲利能力 (投資利潤率的增長速度) 、產業集群 (企業間的投入產出比率、企業數目) 、市場影響力 (收入彈性基準) 。趙君, 蔡翔 (2007) 構建區域優勢指標體系:市場優勢 (區位商、市場占有率) 、生產要素優勢 (技術要求相對密度、就業吸納率、產值利稅率、產業利潤率) 、環境優勢 (需求收入彈性指數、勞動生產率) 。魏立橋, 鄭博文 (2008) 構建區域優勢產業指標體系:產業規模 (勞動力專業化率) 、產業發展潛力 (需求收入彈性、比較勞動生產率) 、比較優勢 (產業貢獻率市場占有率、區位商) 、社會效益 (就業吸納率) 。

羅斯托指出, 主導產業部門不僅本身具有高的增長率, 而且能帶動其他部門的增長, 因此, 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對整個區域甚至是區域外有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意義。區域主導產業理論起源于古典區位論, 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企業如何確定最優區位, 具體表現有杜能的農業區位、韋伯的工業區位論以及克氏-勒施的中心地理論。在如何選擇區域內主導產業方面, 眾多學者提出了選擇基準, 如筱原三代平 (1957) 提出了“生產率上升基準”和“收入彈性基準”, 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 (1958) 提出的“產業關聯度基準”, 羅斯托 (1960) 提出的兩大基準, 即“一是要具有較高的增長率和顯著的規模;二是能夠帶動經濟中其他部門的增長”。

我國學者也提出了眾多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 如表1所示。

三、模型的建立

本文從產業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的分析著手, 以尋求各個區域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在產業發展基礎分析中, 本文選取了四個指標, 分別是區位比較優勢指標、產業總體規模指標、生產效率指標和區位企業盈利能力指標。其中, 區位比較優勢主要以各區域的企業單位數來說明, 產業總體規模指標主要以從業人員和工業總產值來說明, 本文選取了各地區的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及存貨周轉率以說明生產效率, 以銷售凈利率來說明各產業的盈利能力。具體如表2.

區位優勢即區位的比較優勢, 主要表現在區位交通、資源、政策等方面的優勢。

產業發展潛力維度的分析主要體現在核心技術、發展前景、政策支持等方面。一個產業的發展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 (1) 是否具有內源性的技術創新, 擁有對高技術的本地化掌控能力; (2) 是否具有強大的市場需求和增長潛力, 具有實現技術產業化的規模生產; (3) 是否具有最大化地集中和放大本地區的現實比較優勢和潛在競爭優勢的能力; (4) 是否具有前瞻性,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5) 是否具有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和實力; (6) 產業發展風險是否具有相對可控性, 即該產業培育成功的概率是否可承受, 其中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最后結合產業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 選擇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四、浦東、濱海及重慶兩江新區的產業選擇分析

1、浦東新區

浦東新區產業發展基礎的評價過程:通過SPSS軟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對浦東新區的工業重點發展行業及高技術工業12個產業產業進行分析, 提出主成分F1、F2, 并綜合計算出F值, 這些產業的發展基礎排名情況如表3所示。

浦東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表現在豐富的海洋資源, 交通便利 (京滬高速) , 處于長江入??? 海運和內河運輸都比較發達, 有廣闊地經濟腹地, 處于長三角都市經濟圈, 有廣大的勞動力市場和消費市場, 資本市場繁榮 (金融中心) , 高素質人才集聚。

結合產業基礎評價及其區位優勢, 可以得出其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見表4。

2、天津濱海

在進行天津濱海新區的的產業發展基礎評價中, 選取了其企業單位數大于40的17個產業, 對其進行了SPSS分析, 具體如表5:

天津濱海新區是全國惟一聚集了天津高新區、港口、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區港聯動運作區和大型工業基地的地區, 具有體制創新優勢, 同時其交通區位優勢顯著:天津濱海新區是東北亞地區通往歐亞大陸橋距離最近的起點, 是從太平洋彼岸到歐亞內陸的主要陸路通道, 也是華北、西北以至于中亞地區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

選擇天津濱海新區產業發展基礎評價的前12位并結合其區位優勢, 得出幾個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 見表6.

3、兩江新區

重慶兩江新區于2010年6月18日掛牌成立, 內陸唯一的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兩江新區是“中國模式”從外需帶動到內需驅動, 是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央應對全球市場巨變、轉變發展方式、啟動內需市場的重大戰略決策。

兩江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交通優越, 重慶地處中西結合部、是中國大陸版圖的幾何中心, 承東啟西、溝通南北, 擁有面向國際、連接南北、輻射西部的密集立體交通網絡;二是物流交易成本低, 為兩江新區匯聚全球生產要素、搭建快速結轉平臺、發揮長江黃金水道、江北國際航空港樞紐、內陸唯一保稅港區影響力、以流量經濟服務、輻射中西部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三是政策優惠, 兩江新區已集中推出到2020年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等諸多優惠政策。

兩江產業發展基礎主要表現在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合理以及發展基礎條件較好上。兩江新區分為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都市綜合功能區三大板塊;形成十大功能區, 即江北嘴中央商務區、保稅港區、魚復現代制造和物流區、龍興先進制造區、北部都市經濟區、空港臨港產業區、悅來會展城、蔡家高技術產業區, 水復生態產業區、木古出口加工區。在產業布局上, 將形成軌道交通、電力裝備 (含核電、風電等) 、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節能材料等五大戰略性產業, 以及國家級研發總部、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基地、數據中心等三大戰略性創新功能布局。兩江新區并不像浦東和濱海, 都是零基礎發展, 重慶經過多年的發展, 已經形成了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石油天然氣化工、材料工業和電子信息五大支柱產業。重慶規劃發展軌道交通、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國防軍工、電子信息五大戰略性產業。

在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下, 兩江新區的先進制造業、金融業、汽車業、新能源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因重慶兩江新區掛牌不久, 還沒有詳細的數據進行分析評價, 所以本文主要從宏觀方面對兩江新區的發展進行了闡述。

四、結論

浦東新區與濱海新區相比較而言, 浦東新區第三產業的產值是天津濱海新區的2倍多。兩個地區第三產業內部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上。濱海新區第三產業產值結構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占30%多, 比浦東新區高20多個百分點, 其產值規模也大于浦東新區, 說明濱海新區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業的優勢比較突出, 傳統的服務業仍占主體地位。重慶兩江新區建成于中國內陸, 其具有更強大的輻射能力。

兩江新區水土園區范文第5篇

兩江新區作為中國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 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的橋頭堡和開放門戶, 又好又快地發展兩江新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產業, 關鍵是要依托轄區內的經濟大區、科技強區和文化名區, 有重點分層次地健全和完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渝北區作為兩江新區的核心區, 在兩江新區的發展規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具備發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先行先試”政策條件、深厚的文化底蘊基礎和過硬的科技實力支撐, 其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兩江新區在文化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水平。

1 渝北區概況

渝北區幅員面積1452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70萬。是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 西部第一個全國文明城區, 擁有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武術之鄉、中國最具產業創新活力城區等30多項國家級榮譽。

1.1 渝北是重慶最具實力的經濟大區

區內有江北國際機場、龍頭寺火車站、長江寸灘集裝箱碼頭、6條高速公路和4條輕軌等立體交通樞紐, 有兩江工業開發區、保稅港區、國際博覽中心、空港工業園區等8大市級開發平臺, 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等多項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保持全市第一。

1.2 渝北是重慶最具活力的科技強區

連續多年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增長, 2012年達到25億元, 占GDP比重2.89%?,F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8家, 國家及市級研發中心89家, 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20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 市級創新型企業產品數量, 國內和國際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等15項指標全市第一。

1.3 渝北是重慶最具魅力的文化名區

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紅巖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在區內相互交融, 余光中、黃炎培、江姐等歷史文化名人相繼在渝北工作、生活過。區內創意設計、媒介傳播、出版發行等產業集群發展、特色鮮明, 是重慶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展示區。重慶報業集團、重慶廣電集團、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區、國際博覽中心、兩江國際影視城等重慶十大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集聚渝北。西部最大的中央文化公園、全國最大的科普浮雕長廊、“院士林”, 體現了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1000余家民營科技文化企業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 2012年文化產業總產值達到了167.8億元。

2 渝北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

基于渝北區概況分析, 渝北文化發展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撐, 同時, 科技發展更需要文化注入新的內涵, 推動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 既是渝北的現實需要, 也是未來的發展目標。渝北區文化和科技融合建設需要圍繞“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助推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以文化創意為核心, 以科技創新為手段, 以產業發展為載體, 以制度創新為保障, 努力建設“一園兩城兩中心”。一園, 即建設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兩城, 即建設國際會展創意城、兩江國際影視城;兩中心, 即建設重慶全媒體立體傳播中心、重慶臨空工業設計研發中心。

3 渝北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重點任務分解

3.1 努力建成西部最大的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

大力推進廣告產業經營管理交易中心、文化創意時尚發布中心和制作展示中心建設, 重點引進以文化創意、廣告傳媒和建筑設計等產業為主的企業, 發展現代印刷物流產業、創意產業、教育培訓科研產業和旅游文化休閑產業, 力爭建成西部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的“集聚地”和“孵化器”。

3.2 力爭建成西部最先進的國際會展創意城

渝北區內的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西部第一, 總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 已于2012年底投入使用。將充分運用結構學和材料學原理, 集成物聯網環境監測、網絡通信和新一代智能終端應用等技術, 提高科技含量, 打造西部最現代化的會展中心。按照“四季有論壇、月月有展會、每周有活動”的思路引進品牌會展資源, 為文化科技創新成果提供永久性展示平臺。

3.3 努力建成西部功能最完善的兩江國際影視城

重點打造民國街和龍興古鎮, 用5年時間打造面積超5平方公里的“東方好萊塢”, 建成集“拍、看、展、論、游”五位一體, 兼具“影視拍攝、后期制作、產品展示、高端論壇、特色旅游”等功能的國際一流影視基地。

3.4 力爭建成重慶全媒體立體傳播中心

打造集報業、廣電等主要新聞單位、傳媒核心產業及其他相關產業于一體的西部“傳媒航母集群”“重慶的文化地標”。建設重慶3G、4G門戶, 打造西部新媒體數字集成中心及電子商務城。

3.5 爭取建成重慶臨空工業設計研發中心

結合渝北打造兩江新區核心功能區、重慶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戰略, 深度融合兩江新區各平臺、各組團開發建設, 加快機器人產業園、新型醫療器械、新一代智能工業設計與創意體驗中心建設。

4 渝北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保障措施建議

4.1 組織保障

建議成立市級層面的領導小組, 由分管市領導擔任組長, 市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和渝北區主要領導任副組長, 推進政策落實和重大項目實施。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完善多區域、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 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成立文化科技創新管理辦公室, 加強統籌組織, 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組建專家組, 邀請科技、文化、經濟、教育等領域知名專家, 為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實施等提供決策參謀和咨詢建議。

4.2 政策保障

渝北區疊加享受全國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移民和兩江新區開放開發的全部優惠政策, 還得到了重慶市委市政府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的政策扶持, 以及市文廣新局、市科委的文化科技政策支持。與此同時, 渝北區更應該結合自身優勢, 在稅收、土地、投入方面出臺系列優惠政策。比如, 稅收方面, 嚴格落實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土地和房屋方面, 凡入駐區內的文化科技龍頭企業, 一律優先優惠供地;對總部落戶渝北、首次購置經營用房的文化創意企業一次性給予購房補貼;對租賃自用辦公用房的按年租金按比例給予補貼;財政每年投入專項資金, 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投入, 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保障。

4.3 體系保障

重點建設文化和科技創新戰略聯盟, 市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共同促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建設, 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適用于評價文化科技發展速度、發展水平、發展潛力、投入產出效益和文化誠信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文化創意產業率先納入“科技成果轉化股權和分紅激勵制定若干規定”的試點領域, 每年安排專項獎勵資金, 資助企業專利申請與授權。

4.4 人才保障

兩江新區水土園區范文第6篇

繼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之后, 重慶兩江新區成為我國第三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從國家戰略層面看, 兩江新區肩負著建設內陸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建設長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 成為內陸開放重要門戶、科學發展示范窗口的重任。在國家主導下, 兩江新區迅速集合了一批政策、資金、項目等優勢資源, 被寄望成為帶動西部大開發的引擎。但不可回避的現實是, 兩江新區地處我國西南內陸地區, 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還屬于全國中下游水平。而且新區發展所依托的廣大腹地自然條件差、經濟總量小、市場化水平低、基礎設施欠賬多、人力資源素質不高。因此, 兩江新區要成為拉動地區發展的強勁增長點, 完成國家所賦予的重任, 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背景下, 人力資源, 特別是其中的高端資源——人才資源是將其他資源優勢轉化成產品和現實經濟優勢的關鍵。與土地、資金等其他資源要素相比, 人力資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量的積累、質的提高以及結構的調整, 不僅周期固定而且也比較長, 個人身心的成長成熟以及知識技能的培養都需要很長時間;二是由于人的需要具有復雜性, 工作積極性受到較多因素影響, 即便是同一個體, 在不同情境下發揮的程度也具有較大彈性。因此, 在推進兩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 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不僅僅是新區管委會人事部門的基本職能, 也不僅僅是為了保障新區產業發展的若干配套措施。而是應該上升到新區發展的戰略層面予以重視, 并在整體的視野下進行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規劃。在具體管理活動中也要注意理念、體系、方法的不斷更新, 實現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 最大程度促進人力人才積極性的發揮。本文特別以上海浦東新區為標桿樣本, 對該區政府相關政策、規劃和做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力求能夠從縱向上梳理出該區政策的演進過程, 在此基礎上運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的基本觀點, 結合重慶兩江新區的實際和發展目標, 對如何提升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五點方向性建議。

2 浦東新區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策略述要及其成效

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和兩江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路途上的幾個里程碑, 發展不僅存在時間上的連續性, 而且政策舉措、內在機制上也存在著繼承性。研究分析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政策, 對兩江新區實現跨越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1 上海浦東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政策演變

改革開放初期探索:1990年——1998年

1990年4月18日, 黨中央、國務院正式確定“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重大決策。初期階段的浦東開發是我國新區建設的代表模式, 高強度的持續資金投入是浦東得以迅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在這一階段, 浦東各行各業迫切需要大量人才, 如何盡快引進人才是新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針對陡增的人才需求, 新區率先推出了不限戶籍、不限年齡、不限職稱、不限資歷和不限企業屬性的人才引進“五不限”政策。首創了以項目為依托整建制引進人才的做法。創設“創業基金”、“獎勵基金”, 以多種方式支持和政策性優惠待遇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和為國服務。面向全國招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有力地支持了浦東發展。先后編制了《浦東人才白皮書》、《張江人才發展五年規劃》, 為人才向浦東集聚提供路線圖。在大力推進人才向浦東快速聚集的同時, 新區也著手建立以政府培訓為主渠道, 鼓勵社區、企事業、鄉鎮、街道共同參與, 開放式培訓體系, 不斷提高社會育才能力。為了提高人才利用效益, 浦東非常注重市場機制建設, 配套建立起高級人才信息庫、緊缺人才信息庫、后備人才信息庫和人才信息管理系統。在1993年建立新區人才交流中心的基礎上, 先后又建立了“社會事業資源配置市場”、“上海浦東經貿人力資源市場”和“上海浦東國際經濟技術人才服務中心。有力推動了區域內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

截至1998年底, 浦東新區人才總量22.7萬人, 與1990年開發之初相比, 已凈增12.1萬人, 平均每年遞增21.2%。人才的學歷結構相對比較高, 擁有的高等院校畢業生比重比全市平均高2.6個百分點, 而中專以下人才比重比全市低5.7個百分點。年齡結構比較年輕, 35歲以下占46.8%, 較市平均水平高7.5個百分點。新區企業人才的技術職稱結構以初、中級為主, 高級技術職稱只占8.0%, 與市平均水平低3個百分點。人才的產業分布表現為“二、三、一”結構, 第二產業占了總量的65.6%, 遠高于其他產業。

改革全面深化與綜合配套:1999年——今

這一階段, 浦東新區人才發展工作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幾個重大變化。第一, 經歷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后, 浦東逐步從單純依靠外力投資推動轉變為體制創新, 謀求內生發展;第二, 浦東人才總量得到很大增加, 此時已經從初創時期總量不足的矛盾轉變成了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高端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比較缺乏, 二、三產業人才分布與產業發展之間的不平衡;第三, 浦東確立了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等產業為區域內的主導產業, 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兩個中心) 的目標已經確定, 對金融、貿易、會展、物流、信息等行業以及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專業人才, 需求日益凸顯。這些矛盾和調整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力資源的需求數量和結構, 再加上前期政策逐步所暴露的問題, 新區政府因勢利導出臺了一系列新的舉措。

一是立足產業和新區發展方向, 編制科學的人才發展規劃。在《浦東新區“十一五”人才發展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后評估的基礎上, 啟動編制《浦東新區2009-2020年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綱要》。編制專項規劃, 如《陸家嘴金融人才發展規劃》, 加大金融人才集聚力度;制定新一輪《張江園區人才發展規劃》, 推動自主創新人才的吸引和培育。定期發布緊缺人才專業目錄, 指導全區人才引進培養工作。

二是“獵頭”與“借頭”、回國服務與為國服務并舉, 推進“國際人才特區”建設。堅持浦東新區推動在陸家嘴、金橋、等地建立一批市級或區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抓配套服務, 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 設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專項資金。2006年經國家人事部批準, 上海浦東新區獲得突破外資在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中的股權比例不得超過49%的政策上限, 允許外方合資者對人才中介機構實現絕對控股。目前, 已有9家知名的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入駐浦東, 大大提升了浦東人才中介服務產業的能級。比如, 羅盛人才咨詢公司的外資方在行業中全球排名前5名, 豪登管理咨詢公司的外資方在全球設有33家分支機構。這一舉措不僅加速吸引國際知名人才中介服務機構進駐浦東, 帶動國內人才中介服務行業發展。而且也可以為上海及浦東新區引進一大批緊缺急需的國際化人才, 推動國際信息、人才、資金和物資在上海及浦東新區的匯聚。

三是新區政府人事部門轉變職能重心, 改善管理服務手段, 加快政府所屬人才服務機構向市場競爭主體的轉變, 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比如不斷提升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業務開發能力, 積極拓展服務領域, 研究開發人才測評、人事診斷、人才派遣、薪酬設計、管理咨詢等專業化程度高的服務項目, 提高服務水平, 滿足用人單位和人才的個性化需求。

截至2009年底, 浦東新區人才總數為65.22萬人, 從業人員中人才密度達到29.34%。新區人才已呈現出向第三產業集聚的狀態, 2009年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比重分別為75.25%、24.75%。新區共有兩院院士19人,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以及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等各類專家和高層次領軍人才521人;研究生學歷的比重為19.42%。國際化人才總量已達13萬多人, 其中, 在浦東生活和工作的外籍和港澳臺專家6萬多人, 國際化本土人才6萬多人。

3 浦東新區人才資源發展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經過多年的努力, 浦東新區的人才資源積累了比較好的基礎, 已經成為我國高端人才比較集中的區域之一。但是, 與國家戰略對浦東的要求, 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目標相比, 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人才資源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 高端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比較缺乏。主要體現在國際化人才比重偏低, 高端人才、領軍人才比較缺乏, 自主創新研發人才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領域人才缺口較大。一線技能人才涉及鉗工、銑工、電焊工、數控車床操作工等。這些工種雖然要求的學歷不高, 但由于工作辛苦, 勞動強度大, 令許多年輕人望而生畏, 導致一線技能人才短缺, 優秀的技工更是供不應求。

政策公開不夠, 社會知曉程度不夠高, 人才引進政策彈性大, 操作不便捷。2006年6月, 新區政府編印了“科技政策匯編”, 涵蓋了由政府財稅、科技和人事等部門頒布的支持人才的57個政策文件。編印材料在廣泛分發的同時, 在新區政務網和浦東人才網均予以公布。但是社會知曉程度并不夠高。這既同政府網站點擊率較低有關、也同政策制定和出臺過程中人才參與程度不高相關, 更同政務公開水準不夠高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在操作層面上不能適應市場主體需求, 辦理人才引進手續復雜。比如, 由于申辦人才居住證周期較長, 企業在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以后至申領到居住證之前, 不能為員工辦理“四金”繳納, 并且這一期間的社會保險還不能補繳, 使企業承擔了一定的風險。

人才生活配套設施、文化環境與高端人才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目前, 由于土地面積的限制, 浦東、上海用地比較緊張, 各種人才安居成本較高, 不能很好滿足各類人才需求。同時聚居地周邊的交通、商業等生活設施配套也需要不斷完善?;A教育配套, 特別是外籍人才子女就學難的問題依然突出。公共醫療服務, 需要進一步整合各個層面的醫療服務資源。外籍人才出入境手續仍然比較復雜, 尚未形成成熟的符合國際化人人士生活習慣的服務模式。

4 對兩江新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通過對浦東新區人才資源發展政策演變的梳理, 我們認為對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如何推進新區人才資源發展的重要政策含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4.1 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

按照國家對兩江新區的定位和要求, 圍繞轉變政府職能, 把政府人才工作立足點轉到促進自主創新、促進重點行業發展上來, 把政府的人才政策聚焦到核心企業、核心人才上來, 把政府人才工作重點放到人才發展的環境建設上來, 大力實施人力資本優先積累戰略, 以產業集群增強人才集聚力, 以制度創新激發人才創造力, 提升人才競爭力。

4.2 堅持科學預測、規劃引領, 著眼長遠打造兩江新區人才資源核心優勢

新區政府要對區域內人力資源的需求和供給進行科學預測, 并根據戰略發展的變動以及區域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編制科學規劃。規劃確定后, 還要嚴格按照規劃組織實施, 并定期考核評估, 以進行反饋修正。促使人力資源的合理運用、配合組織的發展需要、降低用人成本、實現個人的發展。

4.3 重視人才素質, 開發人才潛能, 高質量培育人才

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制度, 強化企業人才開發的主體地位, 由政府相關部門、企業行業和職業院校聯合成立人才合作培養協調指導委員會, 通過整合高校、社會培訓機構和專業咨詢服務公司等資源, 建立起政府、學校、培訓機構、企業之間聯動的人才培養培訓平臺, 由政府宏觀把握產業調整的方向, 聚焦核心產業和核心企業, 引導市場有針對性地組織培訓, 提高職業教育、培訓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

4.4 完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聯動, 推動人力資源市場的功能整合

統一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服務標準, 對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檔案管理、供求信息發布、人事代理、派遣等業務, 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 規范服務內容、程序、質量、時限、收費等項目。建立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信息交換機制, 建立人才中介機構和職業中介機構網站信息發布的鏈接與關聯, 相互開放面向用人單位和個人的公共服務業務。逐步對現有的人才中介機構與職業中介機構進行歸并, 實現功能整合和資源共享, 最終統一為人力資源中介機構。

4.5 探索新的人才激勵新機制, 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的動力

完善技術作價入股、科技成果參與分配等產權激勵制度。逐步建立起技術入股制度、科技人員持股經營制度, 建立和完善人才擁有的專利、專有技術等知識產權等可作價入股參加經營和分配的機制。探索實行期權期股激勵政策,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產品開發關鍵崗位的技術骨干根據貢獻給予一定數量的期權激勵。探索對高科技人才的個人所得稅增加應納所得稅抵扣的政策, 對國家級重大項目負責人、科研骨干以及新區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實施人, 給予以個人所得稅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

摘要: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和兩江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路途上的幾個里程碑, 發展不僅存在時間上的連續性, 而且政策舉措、內在機制上也存在著繼承性。本文以上海浦東新區為標桿樣本, 對該區人才資源發展的相關政策、規劃和做法進行了系統研究。著力從縱向上梳理出該區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的演進過程, 在此基礎上, 就如何提供人才資源保證兩江新區實現跨越發展提出了五方面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兩江新區,人才資源,浦東新區

參考文獻

[1] 范永芳楊全良, 浦東新區人才發展戰略以及相關產業需求狀況分析, [J]華東經濟管理, 2010年9期

[2] 上海市人事局, 上海:構筑人才資源高地, 中國人才, [J], 2000年6月

上一篇:快遞行業發展前景范文下一篇:廉潔新時代演講稿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