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南京市省重點中學范文

2023-10-06

南京市省重點中學范文第1篇

一、行業特色型高校共建體制的形成

“共建”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次重大調整,是改革計劃經濟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滯后的重要突破口。所謂“共建”是指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具體來講,“共建”是指中央政府(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行業部門)和地方政府針對某一所大學進行共同出資(或以土地出讓、減免稅賦等形式)、共同建設和管理、共享建設成果,以推進大學的發展,同時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貢獻[1]。1992年,廣東省在高等教育發展改革試點中首次提出“共建”概念,由此逐步演變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1992年底,為貫徹落實第四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精神,原國家教委和廣東省提出共建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政府對這兩所高校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學校也調整服務面向,更多地參與和服務于廣東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廣東的改革試點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新探索。隨著國務院對原中央部委進行大調整,有些中央部委不再管理高校,這類高校的隸屬關系也就相應地發生變化。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規定:“中央業務部門所屬學校要面向社會,其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分別不同情況,采取繼續由中央部門辦、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聯合辦、交給地方政府辦、企業集團參與和管理等不同辦法。”《綱要》成為行業特色型高校共建體制形成的綱領性文件。1998年1月,在揚州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上,李嵐清副總理提出了“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針”。到2000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為主的辦學與管理的條塊結合的新體制框架,行業特色型高校共建體制也隨之正式確立。

“共建”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二次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共建體制下,行業特色型高校形成三種典型的共建模式[2]:第一種模式是教育部與行業部門共建。這是指劃轉教育部的高校實行由教育部與原屬行業部門共同管理、共同建設。第二種模式是中央與地方雙方共建。這主要是指劃轉到地方后的高校,通過簽訂共建協議實行省級人民政府與原屬行業部門共同管理。第三種模式是三方共建,即教育部、行業部門與地方三方共建。無論從理論還是從中國的現實政策環境看,這都是一種最為理想的共建模式,它可以集成教育部、行業與地方三方的資源,有利于推動學校的快速發展。

二、行業特色型高校共建體制的制度創新與制度障礙

(一)行業特色型高校共建的制度創新

共建體制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的創新性突破,“其深度觸及原有高教管理體制的根基,其廣度牽動中央、地方、學校、社會的方方面面,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具有全局性影響的一項重大改革”[3]。

1. 共建體制的建立推動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管理體制創新。

經過10多年的努力,以“共建”為突破口,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初步確立了由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辦學、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新格局,基本結束了部門辦學體制[4]。共建體制的建立,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四個轉變:從政府直接辦學轉為政府引導和監督辦學;從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統籌管理為主轉為由省級政府統籌管理為主;從行業部門辦學轉為教育主管部門辦學;從高校面向一個部門(地區)到面向多個部門(地區)辦學[5]。對于大部分行業特色型高校來說,則從原先由分屬國務院各部門(單位)管理劃轉到所屬地的省級政府,實現中央與地方共建。共建淡化了高校的隸屬關系,打破了高校辦學和管理體制條塊分割格局,其創新之處在于使行業特色型高校以獨立契約方式同時面對中央和省兩級責任政府,通過共建可以獲得中央與地方的雙重支持,在獲得原主管部門正常的教育投入、業務指導和科學研究等方面支持的情況下,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在拓寬服務面向的同時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共建體制的建立,推動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由單科性學校向綜合性或多科性大學的逐步調整,許多高校成為國內一流高校,大部分高校的特色學科躋身國內一流。實踐證明,中央與地方共建共管學校,是推動行業特色型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制度創新。

2. 共建體制的建立推動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辦學理念變革。

行業特色型高校的共性特征主要是面向行業辦學,學科單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在“條塊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下,單一的隸屬關系使得行業特色型高校逐漸走向封閉,與所在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隔離,與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缺少聯系。隨著共建體制的建立,以地方統籌為主、條塊有機結合的新構架必然要求行業特色型高校的辦學理念發生巨大變革。行業特色型高校要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要樹立為地方培養人才和科技服務的觀念,面向地方辦學是其重要的職責。與此同時,要繼續保持與原部門、行業的聯系,為行業培養人才,這是其歷史使命的延續。因此,“面向地方、面向行業”的辦學理念是行業特色型高校適應體制改革的需要,也是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實踐發展中的集體選擇。

3. 共建體制的建立有利于發揮行業特色型高校的辦學自主權。

共建體制的建立,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行業特色型高校要作為一個獨立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參與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在貢獻中謀發展,必然要求學校的改革與發展要與行業和地方的發展緊密契合,這就需要在政策上給予高校辦學的自主權去主動適應行業和地方需求,從而成為引領行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共建體制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其核心在于利用契約管理的方式,使行業特色型高校面對中央與省級政府的管理,充分發揮高校的自主權,使得行業部門和省級政府的教育投入在學校層面自主集成,而學校則根據自身的優勢與辦學需要自主發展,成為一個主動的責任主體,由此充分調動了學校的發展積極性。

(二)行業特色型高校共建的制度障礙

共建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在過去的十年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體制改革的宏觀制度陷進、管理權限的模糊性及投資體制的異步性等制度障礙制約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轉型發展。

1. 宏觀制度陷進制約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轉型發展。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宏觀制度陷進是指宏觀制度安排與微觀制度變革的非對稱性,由此形成了微觀層面的制度創新與宏觀制度安排之間的悖論,這是影響制度創新的一個比較隱性和深層的制度結構問題。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之間制度失調所形成的制度陷進,增加了改革創新的成本,由此制約了微觀層面的制度創新。上世紀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集權管理的體制根基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共建體制下,行業特色型高校要面向社會辦學、面向市場辦學,擁有市場化的辦學體制和辦學自主權,才能實現“條塊有機結合”。但是,在國家層面上以政治決策來干預高校微觀辦學活動的體制障礙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國家對辦學過程的管理仍然沿襲計劃性招生體制,對辦學規模、學科設置等微觀層面的發展事宜統得過死。相反,政府卻存在著宏觀責任的缺失。由于共建協議對中央與地方的責任分擔不明確,需要大量投入的辦學資源被轉嫁到高校,使得高校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競爭與籌措,行業特色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制度陷進也由此產生。

2. 管理權限模糊制約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轉型發展。

共建體制的建立雖然改變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隸屬關系,但高校與政府之間關系的屬性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只是政府部門之間的責任轉移而已。旨在調動中央、地方和高校三方積極性的契約式制度約束也是原則性的,并不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效益,而且對參與共建主體管理權限的界定是模糊的,由此影響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轉型發展。在辦學定位上,行業特色型高校面臨著“面向行業”與“面向地方”的選擇,長期“面向行業”辦學的路徑依賴,在劃轉地方后,即使定位“面向地方”辦學,也一時很難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與所在地區的省級主管部門陌生與隔閡嚴重,對地方主管部門相關政策以及行為方式缺乏了解,而地方主管部門在具體政策和行為中,可能不自覺地表現出歧視性行為[6]。另一方面,“面向地方”辦學也就意味著“去行業化”發展,造成了高校與原屬行業部門之間溝通聯系的弱化與斷裂。由于管理權限的模糊,造成學校辦學定位上的搖擺嚴重影響了學校的轉型發展。

3. 投資體制異步制約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轉型發展。

從財政投入來看,共建體制是為了拓寬對行業特色型高校的投資渠道,增加財政投入。但是,建立在模糊契約關系之上的合作協議因不具有法律效力,由此導致了政府間投資責任的缺失。2002年財政部發布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共建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是目前唯一的關于共建體制的政策依據?!豆芾頃盒修k法》規定共建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共建高校的“國家管理的專業點”、重點學科建設、維修改造、教學設備和高校體制調整過程中的特殊困難,包括學校校舍和基礎設施的維修改造、儀器設備購置等。這個文件也只是一個操作性的文件,并未對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共建過程中的財政投入責任進行明確的界定。行業特色型高校失去與原行業主管部門的體制聯系后,一旦共建雙方或一方拖欠允諾的教育投資,就會造成共建高校非但不能增加教育經費,相反,原本穩定的教育投資和投資渠道也難以得到保證。由此造成投資渠道的拓寬與實際獲得的教育經費縮水這樣事與愿違的結果,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劃轉到地方最初階段的發展困境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三、行業特色型高校共建體制分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局省共建為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前身是創辦于1960年的南京氣象學院,是隸屬于中國氣象局的行業特色型高校,2000年學校劃轉歸江蘇省人民政府管理,2007年,中國氣象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簽訂了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協議,建立了局省共建體制。根據協議,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實行以江蘇省管理為主,中國氣象局重點支持。5年的共建推動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學的跨越式發展,共建成效顯著,局省共建機制運行良好。其中,滿足各方的需求是共建走向實效的關鍵。

1.從主動回歸到全面融入。由于淡化了與中國氣象局的聯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體制劃轉之后也經歷了發展的迷惘期。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學校認真分析了發展困境,提出“主動融入、主動接軌、主動服務、全面服務中國氣象事業”的“三個主動”發展思路,決定重新回歸氣象行業,加強與中國氣象局的聯系,主動貼近氣象事業的需求,主動與中國氣象事業接軌,從而推動中國氣象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協議,建立了行業和地方雙重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發展的新機制。利用“局省共建”的契機,學校每年組織各相關學院和部門到中國氣象局匯報學校服務氣象行業的舉措和效果,反映學校承擔相關科研工作情況,邀請中國氣象局各級領導到學校訪問及指導工作、受聘教授和研究生導師,積極推動與中國氣象局的雙向交流。在“十二五”開端之年,學校將深化局省共建作為戰略重點之一,繼續堅持“兩個面向”的辦學方針,學校的總體定位是“全面融入,重點集成、構筑高峰、彰顯貢獻”,進一步強化與中國氣象局的聯系,將共建的重心下移,共建策略是“頂層設計(學校搭臺),重心下移(學院落實),拓展陣地,務求實效”,全面融入到中國氣象行業之中。從主動回歸到全面融入,解決了學校發展困境,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

2.從被動支持到主動建設。需求是共建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中國氣象局參與共建的動力來自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發展能夠滿足中國氣象事業的需求。體制劃轉之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已經脫離了中國氣象局的管轄,中國氣象局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被動地成為局省共建的一方。但是,5年的共建成效使中國氣象局從中獲益,開始意識到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是需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不僅僅在于其基礎性業務人員的主要來源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培養的學生,更為重要的是,在新形勢下,隨著氣象事業的全球化、政治化、一體化等問題的不斷涌現,新興領域的科研創新離不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研團隊的支持與合作。共建解決了在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人才問題、科研問題,為中國氣象事業的現代化做出重要貢獻。因此,中國氣象局比以前更加重視共建,開始主動介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人才培養。在“十二五”之初,作為深化共建機制的重要舉措,中國氣象局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簽訂了共建氣象學科和人才培養的協議,主動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發展,通過加強氣象學科和人才培養的建設,滿足氣象行業發展的新需求。中國氣象局的主動介入,未雨綢繆,按照中國氣象事業未來發展規劃建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這成為深化共建體制的重要動力源。

3.從統籌發展到重點扶持。作為共建體制中的重要一方,在制度設計上,省級政府起著統籌發展的作用,但由于行業特色型高校的學科專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并不密切,行業特色型高校在省級政府統籌過程中往往處于邊緣地位,這也是體制劃轉之后,行業特色型高校遇到的重要困境。省級政府參與共建的動力仍然是需求。江蘇省提出“率先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兩個率先”的戰略目標。這需要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創新驅動戰略是以科技創新為先導,要充分發揮人才和知識的作用。江蘇省的社會轉型發展與高校的發展在創新驅動戰略中找到了結合點,創新經濟需要高校源源不斷的人才與科研的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以信息學科作為新興學科增長點,符合江蘇省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因此也獲得了江蘇省政府的重點扶持。2011年,江蘇省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傳感網與現代氣象裝備”、“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學科列入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一期項目,投資近3個億,重點支持這3個學科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省級政府的重點支持使得行業特色型高校能夠快速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在貢獻中謀發展才有堅實的平臺。

四、結語

共建體制的建立是推動行業特色型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共建體制要取得實效,需要教育主管部門、行業部門及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以需求為紐帶,實現各方利益的融合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深化與行業部門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的基礎上,應加強與教育部的聯系,形成教育部、行業部門與地方政府三方共建行業特色型高校的有效機制,是切實解決行業特色型高校大發展、大提高的重要舉措。這就需要從國家層面加強對共建行業特色型大學的支持力度,從政策層面扶持行業特色型高校的發展,切實推進三方共建模式的建立,明確教育部、行業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責任與權利,以高校為中心,教育資源在高校中集成利用,行業特色型高校面向行業、面向地方自主辦學,從而形成共同發展、互惠雙嵌的雙贏格局。

參考文獻

[1]王亞杰.共建互動共贏——特色型大學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機制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02).

[2]張文晉,張彥通.關于行業特色型大學共建體制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0(04).

[3]黃紅.中國高等教育的第二次大調整——當前高教管理體制改革綜述[J].高教與經濟,1996(04).

[4]陳小婭.共建與聯合:高校辦學新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1995(10).

[5]伍海泉,黃維.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財政政策的反思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9(05).

南京市省重點中學范文第2篇

2010年,在廳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確領導下,我局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圍繞著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目標,認真履行節能減排職責,有效推進了我局各項工作的科學發展,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先后榮獲“江西省第十二屆文明單位”、“青山湖區第三屆(2009-2010年度)文明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廳綜治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對照《江西省林廳“十一五”公共機構節能工作考核評價表》的各項內容,我局對2010年度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進行了自查自評?,F將自查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公共機構節能目標完成情況(自查自評得分30分)

(一)人均能耗情況。

我局現有干部職工和借用、聘用人員35人,2010年人均能耗較2009年降低了20%以上。

(二)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情況。

我局建筑面積能耗1311平方米。

(三)用電消耗情況。

我局2010年電消耗量27.37萬千瓦時,較2009年降低7.3%。

(四)用水消耗情況。

我局2010年水消耗量為0.337萬立方米,較2009年降低6.4%。

(五)汽油消耗情況。

我局2010年汽油消耗量1.324萬升,較2009年降低、7.5%。

(六)2010年比2009年能耗下降7%以上。

為實現公共機構節電、節水、節油指標同比下降5%以上的目標,我局重點抓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控制空調系統開啟溫度。我局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室內溫度的控制標準,合理設置空調溫度,做到了除特殊用途外,室內空調溫度設置夏季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并把“每天少開1小時空調”作為一項節能制度,落實到了每個科室。局領導帶頭自覺執行室內溫控標準,確保室內無人時不開空調,開空調時不開門窗,并堅持定期清洗空調,提高空調能效水平。二是加快照明系統節能改造。提倡在全局辦公室、會議室等場所盡量采用自然光,除陰雨天外,原則上白天不開照明燈具,室內亮度足夠時不開燈。三是節約辦公設備用電成本。在計算機、打印機、復印機及傳真機等辦公設備不用時,做到了隨時關閉;在長時間不使用以及下班后,及時切斷了電源,減少了待機消耗;在辦公室無人時,關閉飲水機電源,并嚴禁在辦公大樓內使用取暖器、電熱壺等大功率耗電設備。四是加強節約用水。大力推廣使用節水設備,加強用水設備日常維護和管理,防止出現“跑、冒、滴、漏”現象。做好辦公用品節約。根據工作需要,嚴格控制辦公設備的采購和文件印刷數量。打印機、復印機的墨粉用完后,盡量重新灌裝,再次使用。五是為切實做好節能工作,我局加大了對公務用車的日常管理力度,對公務車輛統一實行定點維修、定點保險和定點加油,推行一車一卡、??▽S玫闹悄躀C卡加油制度,嚴格執行單車油耗定額,努力降低油耗。堅持科學、規范駕駛,按時保養,減少車輛部件非正常損耗,降低了車輛維修費用支出。在集體公務活動中,進行了集中乘車;在非緊急情況下城區范圍內外出盡量步行,不使用車輛,杜絕了公車私用現象。

二、公共機構節能組織建設情況(自查自評得分11分)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協調機制。

節能工作是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和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完善體制機制。為使我局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順利開展,年初,根據廳里的要求,制定了《2010年公共節能工作實施方案》,并成立了由魏曉奎局長任組長,其他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做到目標明確、職責明晰,并定期不定期召開節能降耗工作會議,落實節能工作,為有效推動我局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制度體系,建立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體系。

一是確定了局人秘科為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所屬公共機構節能的部門,并建立了聯絡員制度,確定了聯絡員和工作職責,明確聯絡員作為各用能單位宣傳節能知識、開展節能活動、統計能耗數據的責任人。目前,我局共確定公共機構節能工作聯絡員6人。二是建立健全各項能源資源消耗統計、報告、考核、公示制度,促進各科室耗能設備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從根本上推進各科室節能工作的開展。三是加強對《公共機構節能條例》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嚴厲查處各種違反《公共機構節能條例》的行為,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對有關責任人和公共機構負責人依法追究責任。

三、公共節能制度建設情況(自查自評得分14分)

一是制定了《江西省木材流通監督管理局2010年度公共節能實施方案》、《江西省木材流通監督管理局“十二五”公共節能規劃》、《江西省木材流通監督管理局“十二五”公共節能實施方案》。二是建立健全了各項制度。工作規范離不開健全的制度。我局結合實際先后出臺了《公共機構節能聯絡員制度》、《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目標責任制度》、《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目標責任考核評價制度》、《公共機構合同能源消耗管理制度》、《公共機構公務用車節油管理制度》、《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公共機構節能管理制度》等多項制度,將公共機構節能有關要求貫穿于制度之中,并加強檢查、督促。

四、公共機構能耗計量統計工作情況(自查自評得分15分)

(一)為全面掌握能耗實際狀況,進一步規范能耗統計工作,我局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定了《江西省木材流通監督管理局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耗統計實施方案》,對能耗統計工作的職責分工、統計報表的填報主體、統計數據的采集方法以及報送周期與時限要求、數據分析提出了具體要求。

(二)定期對能耗情況進行分析研究,解決節能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了用電、用水、物料消耗明細臺帳,并要求相關工作人員根據臺帳統計情況對能源消耗情況進行升降原因分析并書面報告,堅決杜絕各種浪費現象發生。

(三)不定期開展能耗情況檢查,先后2次對各科室落實節能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并進行通報。

五、公共機構節能管理和節能措施落實情況(自查自評得分25分)

一是年初向局各科室分解下達了2010年公共機構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堅持常態化管理,把節能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各科室負責人年度考核,并與評先和目標獎直接掛鉤,確保了節能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強化檢查監督,在獎懲兌現上下功夫。加強了對局各科室公共機構日常工作的監督考核,堅持每月進行一次專項檢查,并將檢查結果與科室和個人的評先表彰掛鉤,對落實工作扎實,成效明顯的科室和個人給予以表彰獎勵,對工作落實不力、完不成節能任務的科室將予以通報批評。

六、公共機構節能宣傳與培訓情況(自查自評得分15分)

我局注重從抓思想教育入手,圍繞“節能減排、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注重科學合理,完善節能措施,樹立循環經濟觀念,結合辦公的實際情況,開展了節能宣傳教育,深入基層宣傳節能降耗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是組織全局干部職工認真學習有關節能降耗的重要意義、目標要求和政策規定,教育大家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升油、每一張紙、每一支筆、每一分錢,自覺養成勤儉節約、珍惜公物的良好習慣。二是通過網站、宣傳欄、簡報、標語等,廣泛宣傳了節能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全局干部職工的節能意識,普及節能知識,營造人人節約、事事節約、環環節約的良好氛圍。2010年來,我局共編印公共機構節能簡報12期,并在辦公場所顯著位置懸了掛節能宣傳標語,在辦公樓張貼了節能宣傳畫。2010年6月我局還組織全體干部職工進行了“低碳生活知識競賽”活動。鼓勵全局干部職工掌握環保節能知識,干部職工參賽率達到了100%。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使全局干部職工認識到加強節能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富民強國的重要方面。通過重點宣傳節能法律法規,提高日常生活中的節能技巧,進一步提高全局干部群眾的節能參與意識,從而增強他們的節能意識和參與意識,真正做到依法節能、全民行動,形成了“人人節約、事事節約、處處節約”的良好節能氛圍。三是積極開展了公共機構節能宣傳周活動,向各科室轉發了江西省公共機構節能領導小組《關于印發公共節能倡議書的通知》及《關于2010年江西省公共機構開展節能宣傳周活動具體實施方案的通知》,號召全局干部職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糾正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浪費行為和不良習慣,爭做節能工作的示范者和推動者。四是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的培訓和教育活動,提高了從業人員業務素質。

七、公共機構節能資金落實情況(自查自評得分10分)

南京市省重點中學范文第3篇

“瘦肉精”舉報電話:

0311-86256532(工作時間)

0311-86684354(夜間、節假日)

指導思想

以畜產品中違禁添加物、藥物殘留為重點,強化飼料、獸藥投入品源頭管理,充分利用省、市、縣三級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實行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相結合、省、市、縣三級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延伸檢測區域,擴大檢測范圍,增加檢測頻次,做到檢測指標、檢測內容全包括,檢測地域全覆蓋,嚴防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

抽檢及監測對象確定原則

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農業部無公害食品監測品種等行業標準的要求,參照農業部第193號、第278號、第560號公告中重點禁用、限用的獸藥,休藥期較長的獸藥和第235號公告《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國出口畜產品中檢出的獸藥殘留情況,畜禽養殖過程中使用較為廣泛的獸藥情況,以及在近幾年省級監督抽檢、“百日會戰”等應急監測、風險預警監測中檢出的,媒體曝光的不合格產品項目等情況,同時考慮到檢測參數方法的成熟度與現有的檢測技術手段,統籌考慮確定檢測計劃和監測參數。

任務目標

按照屬地管理和分級負責的原則,依據農業部2016年飼料、獸藥、畜產品、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劃要求,省、市、縣三級分別開展檢測工作。省級及省以上安排檢測總數10100批,其中包括:飼料及飼料添加劑不少于1700批;獸藥900批、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不少于500批;畜產品3000批、生鮮乳不少于2400批、風險預警監測400批、應急監測1200批。

檢測重點

飼料類

監測分為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精料補充料、飼料原料(單一飼料)、飼料添加劑、添加劑預混料、其他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質量安全監測,三聚氰胺專項監測,以及養殖環節飼料中違禁添加物監測。全年省級飼料監測抽檢總批次不少于1700批。

獸藥類

獸藥質量監測。省級及省以上獸藥監測,按照評價性抽檢、監測抽檢、跟蹤抽檢和定向抽檢四方面安排檢測計劃,共計900批。其中農業部下達任務450批,省級下達配套計劃450批。具體檢測品種以及各類抽檢比例以農業部監測計劃為準。

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監控。省級監測以2015年度殘留檢測陽性樣品來源地(或單位)為監控重點,2016年抽檢批次不少于500批,對本年度監控計劃中檢測出的陽性樣品,進行后續跟蹤抽樣檢測,抽樣比例為1︰2︰5,即每發現一個陽性樣品,對被抽樣單位連續跟蹤抽樣2次,每次5個樣品。如再次發現陽性結果,除上報省局進行處理外,還要繼續按上述跟蹤檢測程序進行檢測。后續跟蹤抽樣檢測樣品數列入轄區殘留監控計劃,具體檢測品種、項目和批次待農業部監測計劃下達后,另行確定。

畜產品類

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堅持問題導向,加大重點區域、重點環節、重點產品、重點參數、重點單位的監督抽檢力度。以2015年檢出問題產品的市縣為重點區域,以定點屠宰加工企業為重點環節,以生豬、肉牛、肉羊為重點產品,以“瘦肉精”克倫特羅、特步他林等為重點參數,以中小規模養殖場(區)和定點屠宰企業、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企業為重點單位,對重點縣進行拉網式抽檢排查。省級全年抽檢監測批次不少于3000批。

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2016年對省內生鮮乳收購站和生鮮乳運輸車實施全覆蓋抽檢,重點抽查無公害企業、龍頭企業和嬰幼兒乳粉奶源基地等。抽檢生鮮乳運輸車時,要重點到乳品加工企業進行抽檢。檢測項目為:三聚氰胺、β-內酰胺酶、硫氰酸鈉、革皮水解物、堿類物質、黃曲霉毒素М1。省級監測,抽檢批次不少于2400批。各設區市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制定本轄區的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對轄區內全部生鮮乳收購站和生鮮乳運輸車的監督抽檢不少于2次。

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監測。以各縣級政府駐地為重點監測區域,以生豬、肉牛、肉羊為重點產品、以“瘦肉精”、常用違禁藥物為重點參數,以中小型農貿市場、超市為重點,結合2012年開展風險預警監測以來檢出的參數,同時對獸藥飼料生產經營企業進行風險預警監測。掌握全省獸藥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為開展有針對性的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依據。全年安排畜產品風險預警監測不少于400批。

檢測依據

飼料樣品抽樣按照《飼料采樣》(GB/T14699.1-2005)標準執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檢測按照國家及農業部推薦性標準執行。

獸藥抽樣依據《獸藥監督抽樣規定》進行,樣品數量及有關要求按《河北省獸藥監察所關于獸藥監督抽送樣品的有關規定》執行。對法定獸藥質量標準規定的主要項目進行含量測定。

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的抽樣、檢測按已發布的《官方取樣程序》和《獸藥殘留抽樣檢測技術操作要點》執行。檢測方法和限量標準按照農業部發布的標準執行,確證方法按照農業部發布的方法或參照國際公認的方法執行。

畜產品和生鮮乳抽樣按照農業部《動物性食品抽樣檢測技術操作要點》執行,豬尿抽樣按照《無公害食品豬肉、豬肝、豬尿抽樣方法》(NY/T763-2004)標準執行,其他尿液抽樣時參照執行。檢測方法采用快速方法篩選,篩選出的陽性樣品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農業部公告或指定方法進行確認和結果判定。

有關要求

2016年實施抽檢分離,畜產品、生鮮乳、風險預警監測抽樣工作由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牽頭,省奶源管理辦公室、省定點屠宰管理辦公室、省動物衛生監督所配合,省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協助完成。

各地根據省局方案,結合實際,制定本地的畜牧投入品及畜產品抽檢方案。

本監測計劃的檢測結果和檢測信息由省局按照相關程序統一發布,未經允許,各市、縣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及省、市、縣畜產品檢驗監測機構一律不得擅自對外公布相關信息。

對監控中發現的不合格樣品,各地要加大跟蹤檢查力度,進行監督抽檢,追溯源頭,一查到底。做到事實沒有查清不放過,不合格產品的源頭和流向沒有查明不放過。省局各有關處室依據職責分工對各市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查處案件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督辦。

各地要及時對檢測結果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價,進行風險預警,采取相應措施,避免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

南京市省重點中學范文第4篇

一、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現狀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專業定位是針對珠江三角洲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按照“突出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將本專業定位為培養具備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的中小企業會計崗位專門人才。即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較強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社會溝通協調能力以及計算機操作能力,掌握必備的會計電算化專業理論知識,擁有熟練的會計實操技能,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會計技能型人才。根據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會計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 對會計職業崗位群和職業能力進行分析,以會計職業崗位為主導,結合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突出會計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和會計行業證書培訓的,以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的切入點,初步建立了“德能一體、崗證結合、逐層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標及存在的問題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標是通過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繼續完善“德能一體、崗證結合、逐層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圍繞中小企業會計崗位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校企合作,形成“德能一體、崗證結合、逐層遞進”的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聯動、專業課程內容與會計崗位能力要求的融合、師生與中小企業會計身份的融合、專業文化與企業會計職業文化的融合、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存在的問題是“德能一體、崗證結合、逐層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處于起步階段,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通過率有待提高, 初級會計師證通過率有待提高,企業對畢業生德能滿意率有待提高。

三、完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措施

根據珠江三角洲會計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秉承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技術立校,文化育人,開放辦學,服務僑鄉”的辦學理念,以會計職業崗位為主導,強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突出會計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的切入點,提高學生整體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完善“德能一體、崗證結合、逐層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德能一體———會計職業道德培養與能力提升有機結合。會計工作是信用度非常高的工作。要提升會計工作質量,提高會計隊伍整體素質, 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會計人員就必須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風尚,做德才兼備的理財者和管理者,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金、堅持準則、不做假賬”。 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制度能容忍虛假會計信息,也沒有任何一個經濟主體會允許會計人員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單位的商業秘密,會計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等是會計職業的普遍要求。 因此,對學生做好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石。

會計操作能力是學生就業生存的根本。 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設施,會計電算化專業是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專業,針對會計專業的特點實施了會計認識實習、會計崗位實習、 會計綜合模擬實習和會計頂崗實習四大實習體系。 會計崗位專業實習制定了按崗位設置的專業主干課程的單項實訓課, 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按分崗進行并制定了一整套手工及電子賬輪崗實踐教學制度。 實訓教學配有完善的教學計劃、實訓大綱和實訓指導書,在綜合模擬實訓形成了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特色。

(二)崗證結合———按崗設課、瞄準證書、以證促崗。 按崗設課是指會計專業課程按會計崗位進行設置, 以崗位職業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崗位課程實操能力。 通過會計崗位實訓和會計頂崗實習實現畢業與上崗零距離。 崗位實訓與頂崗實習是指根據職業特點, 將專業知識劃分為若干個崗位技能知識,以模擬實訓的教學形式,掌握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與職業技能。 通過理論指導、實訓操作和理論深化,提高崗位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通過對企業會計工作崗位調研的結果,總結出目前中小企業會計部門一般會計崗位的設置,包括出納、財產物資核算、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財務成果核算、資金核算、往來結算、總賬報表、稽核、檔案管理、內部審計、稅務會計、財務管理與分析等會計崗位。

瞄準證書、 以證促崗是指通過崗證合一的課程體系設置和證書培訓的教學過程實施, 實現專業知識和社會認證相結合。 證書是指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初級會計師證書、初級審計師證書、ERP工程師證書。 職業資格證書是國家對勞動者從事某項職業學識、技術、能力的認可,是求職、任職、獨立開業和單位錄用的主要依據。通過考證來促進學習對專業崗位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崗位操作就是培養學生專業核心動手技能,考證就是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 所以崗位操作與考證就是理論與實踐的對接。會計電算化專業只有將職業道德、實踐操作和考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又能進行會計實務操作的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所以,突出實踐教學才能真正培養用人單位所需要的會計專門人才。

(三)逐層遞進 ———崗證遞進、能力遞進。 打破學科框架,整合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根據會計職業崗位的要求設置專業崗位會計課程,建設以會計職業崗位群為主導的新型課程體系。 會計專業課程按崗證難易程度逐層遞進,第一年先以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為基礎支撐小企業會計崗位,開設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課程有會計核算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 第二年以初級會計師證書為基礎,在開設企業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外, 同時將出納崗位實務、稅務崗位會計、成本崗位會計、報表崗位會計四門崗位課程配合考證進行開設,使 “基礎知識學習、崗位能力培養、初級會計師證書培訓”三項內容連成一體;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充分考慮考證規律按逐層遞進規律安排各相關課程。 第三年以校內手工電子綜合會計實訓、金融企業會計、會計制度設計、預算會計、頂崗實習及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會計崗位綜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及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惠男男.服務蘇北地區經濟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2):79-81.

[2]胡瓊.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3,(7):103-105.

南京市省重點中學范文第5篇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于2013年12月,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福建省寧德市、莆田市和三明市共選取初中2所,高中2所; 廣東省潮州市選取初中1所,高中1所;山東省德州市選取初中1所,高中1所; 再從每所學校不同年級隨機選取1個班級,共發放調查問卷1 200份。全部收回后剔除無效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1 088份,有效率為90. 7% 。福建學生550名,山東335名,廣東203名; 男生541名,女生547名; 初中生561名,高中生527名; 縣城或城市( 以下簡稱“城鎮”) 學生373名,農村學生715名。

1. 2 方法 調查問卷是參照“新世紀大學生性文明調查問卷”[4]的相關題目,根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自行設計。問卷經專家審議合格后進行預調查,完善調查內容?,F場調查人員經過培訓并通過考核后進入現場進行調查。調查人員向學生講明本次調查的意義及注意事項,以班級為單位,集體發放問卷。采用無記名調查方式,當場填寫,當場收回,數據雙錄入并進行核查。

1. 3 統計學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 19. 0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P < 0. 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性健康教育開展情況 僅20. 1% 的學生表示學校開設了與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或講座。其中初中開設率為22. 6% ,高于高中的17. 5% ( Z =2. 129,P < 0. 05) ; 城鎮地區開設率為23. 6% ,高于農村地區的18. 3% ( Z = 2. 058,P < 0. 05) 。僅11. 2% 的學生表示學校將生殖健康體檢列為體檢項目。無論初中還是高中,城鎮還是農村,將生殖體檢列為體檢項目的比例均較低,分別為14. 0% ,8. 2% ,9. 4% ,12. 2% 。

由表1可知,只有26. 2% 的中學生對當前性教育持滿意態度,認為保守和開放分別為33. 4% ,39. 0% 。其中認為太保守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

注: ( ) 內數字為構成比 /% 。

2. 2 性健康知識知曉狀況 中學生認為對青春期性知識“了解一點”和“完全了解”的比例分別為86. 2%和7. 4% ,但仍有6. 3% 的學生認為對青春期性知識“完全不了解”。對25個涉及性相關行為知識( 接吻、戀愛、網戀、同性戀、婚前性行為) 、生殖生理知識( 受精、月經、遺精、懷孕、分娩、陰莖、陰道、子宮、卵巢、睪丸、排卵、射精、雄性激素、避孕) 、性病知識( 性病、艾滋病) 以及性法律知識( 性侵、猥褻、強奸、賣淫) 等名詞,全部了解的學生僅占21. 1% ,4類知識的知曉率分別約為60% ,53% ,45% ,43% 。男生對上述知識的知曉率均高于女生( 除月經外) ,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值均 < 0. 01) 。

由表2可知,就艾滋病傳播途徑而言,僅21. 9%的學生能完全正確地回答出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性交時不戴安全套、共用針頭、輸血、母嬰垂直傳播、器官移植) ,其中“共用針頭”會感染艾滋病的知曉率最高,為73. 3% 。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共用筷子”“蚊蟲叮咬”等會感染艾滋病,甚至有近40% 的學生錯誤地認為目前注射疫苗可預防艾滋病發生。男生總體回答的正確率普遍高于女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

2. 3 性健康知識來源 中學生性健康知識來源排在前3位的為教 師、同學/朋友、網絡,比例分別 為44. 7% ,39. 1% 和39. 0% ,但仍有4. 3% 的學生選擇從色情讀物來獲得該知識。女生更愿意從父母那里獲得信息,比例為29. 3% ,高于男生的17. 7% ( Z =4. 473,P < 0. 01) ; 男生從網絡等媒介獲取信息的比率為45. 7% ,高于女生( 32. 4% ) ( Z = 4. 496,P < 0. 01) 。初中生主要從老師( 61. 1% ) 、家長( 31. 6% ) 等途徑來獲取性健康知識,而高中生主要從網絡( 53. 1% ) 、報刊/雜志( 50. 5% ) 、同學/朋友( 48. 2% ) 等途徑來獲取知識。農村地區的學生從同學/朋友間獲取性健康知識的比例為43. 6% ,高于城鎮地區的30. 3% ( Z =- 4. 281,P < 0. 01 ) ; 而從教師 獲取知識 的比例為38. 5% ,低于城鎮 地區的56. 6% ( Z = 5. 702,P <0. 01) 。

2. 4 對性健康教育的需求 89. 5% 的學生認為需要開展性健康教育,認為應該在10 ~ 15歲和15 ~ 20歲開展性教育的比例較高,分別為37. 9% 和33. 2% 。

由表3可知,中學生對性健康知識需求主要集中在性心理、性道德法律和性衛生保健方面。從總體上看,高中生對各類性知識的需求均高于初中生,男生對“性病及預防”“性文化知識”“避孕知識”和“性解剖生理”等知識更感興趣,而農村學生更需要“性衛生保健”和“性文化知識”。

表3還顯示,54. 0% 的學生最希望通過學校來獲得青春期性知識,但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希望獲取性健康知識的渠道有所不同。男生希望通過學校、網絡和影視/廣播來獲取性健康知識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希望通過父母來獲取性知識的比例高于男生; 初中生希望通過學校、家庭來獲取性知識,而高中生獲取性知識的途徑更趨多樣化; 農村地區的學生希望通過同學/朋友、書刊和雜志來獲得性知識的比例高于城鎮地區。

注: ( ) 內數字為知曉率 /% ; * P < 0. 05,**P < 0. 01。

注: ( ) 內數字為報告率 /% ; * P < 0. 05,**P < 0. 01。

3 討論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目前性健康教育在中學開展并不普及,講座或課程開設率僅為20. 1% ,主要集中在初中階段??赡苁怯捎诔踔须A段的學生剛進入青春發育期,生理、心理急劇發展,對性知識了解甚少,學校更加重視初中性教育引導。學生對當前性教育普遍感到不滿意,僅有26. 2% 的學生滿意; 中學生對當前性教育的態度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33. 4%的學生認為當前性教育保守,39. 0% 的學生認為當前性教育開放??赡苁且驗閷W校和家庭性教育的薄弱和滯后,不能滿足學生對性健康知識的需求,導致部分學生認為當前的性教育較保守; 在信息一體化的社會環境下,性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包圍著學生,相當一部分是以點擊率和營利為目的,片面夸大,甚至是低俗、不科學的,導致部分學生認為當前的性教育過于開放。說明當前的性健康教育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今后應從多方面加大對中學生性健康教育活動的開設力度,普及科學性知識,滿足廣大學生生長需求。

中學生的性健康知識比較缺乏,6. 3% 的學生認為對青春期性知識完全不了解; 25個涉及性相關行為知識的名詞,全部了解的學生僅占21. 1% ; 僅21. 9%的學生能完全正確地回答出艾滋病的傳播途,其中女生對性健康知識的缺乏表現更為明顯,與趙雪等[5]研究結果一致。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對中學生尤其是女生的性健康教育[6],為其提供科學的、系統的性健康知識,對學生的性誤區進行及時、準確的糾正。同時,性教育存在地區差異,農村地區的學生對性知識的知曉率普遍低于城鎮地區。由于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地區資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農村地區的性健康教育相對更為滯后,甚至最終導致一些嚴重后果的出現[7]。應通過科學的方法向農村地區的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宣傳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形成正確的性觀念和性態度; 建立和完善中學生性健康教育及保障機制,把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納入農村基礎教育體系中來,同時加大對農村性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學校教育在中學生性健康教育中仍然占有主導地位,網絡媒體等是學生獲得性信息的主要途徑,而家庭教育則處于滯后狀態。學校憑借獨特的教育優勢,成為學生獲取性健康知識的首選; 而家長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性問題是難以啟齒、孩子長大后自然就會知道,或是自己的知識有限,導致在性健康教育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獲取性健康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教師、同學/朋友以及網絡,與潘星月等[8]的研究一致。女生從父母那里獲得性健康知識的比例高于男生,與劉紅玉等[9]的結果一致。而男生從網絡、影視/廣播等途徑獲取性健康知識的比例高于女生,原因為男生較女生獨立性更強,對父母的依賴性低,更愿意主動地從其他途徑來獲得性健康知識。初中生主要通過教師、家長等途徑獲得性健康知識,與涂曉雯等[10]研究結果一致; 而高中生主要通過網絡、書刊和雜志以及影視/廣播等途徑獲得性知識,主要是由于初中生的自主性相對較低,更加依賴于從學校和父母那里獲取這些知識。本調查還發現,農村地區的學生從同學/朋友間獲取性健康知識的比例高于城鎮地區,而從教師那里獲取該知識的比例低于城鎮地區。由于農村師資匱乏,學生無法通過教師獲取性知識,又羞于跟家長談論性問題。而同學和朋友與自己年齡相仿,談論起性問題會更加自然輕松無所顧忌,所以更愿意從同學或朋友間獲取性健康知識。提示要著重加強學校的正面教育作用,用科學、正確的性知識去引導學生的思想; 端正各種媒體的價值觀,用健康、向上的性觀念提升整個社會的性文明程度;努力填補家長性知識的空白,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做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發揮各自優勢,建立一個科學系統的性教育平臺,共同促進青少年性教育的健康發展。此外,在今后性健康教育中,應進一步優化城鎮與農村地區的資源配置,加強農村地區性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

南京市省重點中學范文第6篇

廣西永鑫華糖集團自2010年進入云南投資建設富寧永鑫公司以來, 僅短短一年的時間就使該縣的甘蔗總產量從10萬噸左右一躍發展到了60萬噸, 2012年達到120萬噸, 并計劃投資1.9億元對富寧公司進行擴能改造, 將生產能力從日榨6 000噸提高到日榨12000噸。永鑫糖業2012年年初才入住廣南縣, 就確定在兩年內投資4.5億元在廣南新建日榨6 000噸的糖廠, 并計劃3年內投資2.5億元在廣南縣東南片發展30萬畝的蔗糖產業基地, 產量將達100萬噸以上。

據了解, 我國食糖消費開始進入強勁時期, 缺口量大, 國家已經把食糖產品列為戰略性物資, 市場需求穩步有升。國家食糖儲備制度日趨完善, 儲備能力逐步提高, 云南省也出臺了加快蔗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要把蔗糖產業打造成為繼烤煙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甘蔗發展作為全省實施“橋頭堡”戰略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的組成部分, 將得到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同時, 隨著國家東糖西移、北糖南移產業政策的推進, 食糖消費趨向剛性增長, 國內食糖價格已連續兩年保持上升趨勢, 而進口糖的成本已超過7 000元/噸, 這是難得的市場機遇期, 為文山州鞏固和發展蔗糖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加快推進文山州蔗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全州各級各部門和蔗糖企業將積極推進技術改造和產業鏈的延伸, 加大科技投入, 積極發展蔗糖循環經濟。積極開展蔗糖深加工與附產物綜合利用, 努力尋找廢渣利用的新模式, 按照節能、環保、效益、勞動密集的原則, 將廢渣加工成肥料、飼料等投放市場, 形成甘蔗與制糖生產的循環產業鏈,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增加工業產值, 提高產品附加值, 增加效益。

上一篇:門式支架施工方案范文下一篇:年終述職報告匯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