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南京居住小區調研報告范文

2023-09-23

南京居住小區調研報告范文第1篇

————興隆城市小區規劃調研報告

調研時間:2007年5月3日

調研目的:

(一)調查我國解放以來城市規劃、建設的實踐和問題。

(二)通過到實地的調查,提高理論知識

(三)了解城市居住小區居民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物質技術條件以及氣候、地形和現狀等條件。 調研內容:

城市居民小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居民小區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城市發展狀況和城市品位。最近我通過學習《城市規劃原理》后,對興隆城市居民小區建筑規劃情況進行一次初步調研。下面我分別從興隆城市小區的規劃結構、道路交通、公建設施、綠化景觀、住宅建筑組合等方面來分析. 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規模不等的居住地段。居民的居住生活包含著居住、休憩、教育養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動,也需有生活服務等設施的支持。這些都要在居住用地上作為恰當的安排——+規劃。居住區的規劃是滿足這些方面要求的綜合性建設規劃,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的環境質量,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該城市乃至國家不同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居住區的組成要素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居住區的組成內容可分為建筑工程和室外工程兩類。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用地以及公共綠地有與居住區居民密切有關的居住區(街道)工業用地等等都是居住區的用地組成。居住區的環境組成分為內部居住環境和外部生活環境。

興隆城市花園是一座天然的攝影棚。美景伴著一對對幸福新人,留景也留情。而且,興隆城市花園自開發建設以來,歷獲2000年貴陽房交會組委會特別推介樓盤、貴州省科技住宅示范小區、貴陽市信息化“十五”發展計劃———社區信息化試點工程、貴陽市住宅示范小區、貴陽“保護南明河”首批承諾單位和中房貴陽住宅指數樣本項目等榮譽。

興隆城市花園一年來不僅成為幾百對新人首選的拍照景區,也成了市民郊游的好去處。攝影師用銳利的眼光,直接抓住了“人在花里美,人在花中笑”的幸福時刻,用新婚新人,用多情的攝影、攝像機將興隆的美景聚焦,定格并傳播給更多的人。人們來這里,就是為了驗證一下攝影師的感覺,體驗一下人在景中游,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感受;就是為了親自發現興隆城市花園這道“美麗的地平線”。

興隆•楓丹白鷺城市花園環境優雅。小區緊鄰貴陽市環城防護林帶,具有良好的自然山地景觀,區內植被良好,樹木蔥蘢,空氣清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開發商秉著打造“人文生態”的純自然風情小區的要求,結合最新的規劃和建筑設計發展趨勢,融入了“環境、整體、地區”三種現代意識,為居住者提供一個“人景交融、關懷入心”的幸福、健康、快樂的家園。 小區設計充分考慮了“均好性、人車分流、自然山水、依山就勢、帶狀景觀和街坊理念”等六大設計概念,著力營造不同特點、空間感各異、開敞式布局的親和多變的山水園林式居住小區。興隆•楓丹白鷺城市花園根據現代人對自然、健康的追求,著力于打造純自然、親山水的小區環境,并充分布置健身場所和設備,以“人文關 懷”理念引導每一位業主關注健康、關注環境。

興隆•楓丹白鷺城市花園具有極大的升值潛力和空間。隨著貴陽市拓展計劃的展開,扼守貴陽西出口門戶的興隆•楓丹白鷺城市花園小區具有連接金陽新區和老城區的地理優勢。規劃中的中壩南路從小區經過,將小區劃為大小不等的兩塊,更加適合于小區商業配套,增加小區的生活方便,提升小區的商業價值。項目大膽優化綜合經濟指標,著力打造西部地區低容積率、高綠化率的頂尖樓盤。小區容積率僅為1.59,而綠化率達到了40%以上。在建筑的安排上,開發商根據小區特點,安排了多層、小高層、高層、連體別墅等多種建筑類型,以充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要求。在戶型的考慮上,有從65至200平方米80余種戶型供置業者選擇。

1 規劃結構

居住區的規劃結構,是根據居住區的功能要求綜合地解決住宅與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公共綠地等相互關系而采取的組織方式。 由于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的奮斗目標。建好城市居民小區、優化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是建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的重要內容。應當以建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為契機,堅持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上狠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流城市居民小區品牌。所以,必須依法合理規劃小區。必須依據國家有關法規和興隆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科學編制居民小區規劃,控制合理的人口居住密度;在編制小區規劃時,要合理確定小區公共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賦予居住小區和諧環境,滿足居民對小區人文氛圍和小區功能的要求。同時,要嚴格貫徹執行《規劃法》,嚴格限制在城市主干道兩旁和中心商業區內規劃建設住宅區或住宅樓,嚴格控制別墅型小區過度擴張,有效節約土地資源。

興隆城市小區以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建筑質量優、物業管理好成為貴陽的國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區。興隆城市花園稟著建筑與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設計出風格極具創意、品位超前的歐陸式風情別墅,形成獨特的親水浪漫形社區。在調研中也發現興隆城市居民小區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上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給打造“宜居城市”帶來負面影響。規劃布局不盡合理。主要是別墅型小區建設過多過濫,城市主干道兩邊建私人住宅,城市核心商圈內夾雜居民小區,既浪費土地資源,又影響城市形象。

2 道路交通

居住區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續,是居住空間和環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間,又是生活空間,居住區道路是居住區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方面興隆城市小區逐步完善交通系統,進一步區分交通功能與游覽功能、步行系統與車行系統、居民流線與游客流線。通過加強管理,減少穿越城區的交通。其中采取的措施分幾反面來實施:

A 采用由步行綠帶與人行道構成的綜合步行系統,整合旅游功能及居民休閑功能,使之適宜逗留、休閑和觀景,沿河強調親水性。

B以現有道路網絡為基礎,在南門路南街區組織開辟輔道以解決該街區內部的交通可達性問題,并起到對南門路車流適當分流的作用。 C組織由水上旅游和公交、公共汽車、出租車以及小汽車多人合乘等方式組成的多元化公交系統。

D結合城市與景區設施的規劃布局和交通組織的需要,按照有關規范和服務對象的性質與規模,合理配置社會停車場和公共站場,設置交通集散廣場、碼頭和船閘等。在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這些場所時,應把它們作為景區環境風貌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E遵循生態城市的基本原則,開辟環城自行車專用道路。在沿河一側采用林蔭道形式設計有適當蜿蜒曲折和高低起伏的專用自行車道路。 3 公建設施

居住區環境設施小品是居民室外活動比不可少的內容,它們對梅花居住區環境和滿足居民的精神生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規劃要求街區的每一處小品、雕塑、路面鋪設、駁岸形式以及植物配置、種植方式等都需經過城市設計,使街區環境進一步園林化。為了在街區建筑中體現貴州傳統文化的特色,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景觀,創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空間景觀,需設計一組具有傳統意味的街道家具,包括路燈、座椅、公交車站、電話亭、廣告牌、垃圾箱、欄桿、道路鋪地等,并以多種方式、方法如游艇碼頭設計、候車亭設計、大門入口設計、建筑燈光設計等融入蘇州的文化藝術。這樣做既豐富了建筑空間,又提高了街區建筑的文化品位。在興隆城市花園設施配套還不夠完善。在城市居民小區通常只有簡單的居住功能,沒有配套建設諸如會所、運動場、老人活動中心、游泳池、兒童娛樂設施、停車場等基本設施。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車停放將成為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4綠化景觀

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面積廣量大,且與居民關系密切,對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也具有重要作用。興隆城市小區環境綠化美化不足。按規定新建小區綠地率不應低于30%,舊城區改造后不低于25%,目前許多沒有達標,特別是老居民小區綠化水平更差。不少開發商追求平面綠化,小區沒有做到喬木、灌木、花草和園林小品合理搭配,顯得單調乏味。護城河兩岸現狀用地功能混亂,有大量工業倉儲用地,一些居住用地混雜其中。護城河岸線被貨運碼頭、民居建筑等占據,公共開放性較弱,建筑質量較差。交通、管網等基礎設施老化?,F狀面貌未能體現蘇州歷史文化名城水網發達、景色優美的傳統風貌

5 住宅建筑組合

建筑是構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內容.興隆城市小區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利用“鄰里單位”思想要求在較大的范圍內同意規劃居住區,使每個“鄰里單位”成為組成居住區的“細胞”。文化是建筑的靈魂,建筑風格要體現本地文化特色。那里民宅曾有過自己獨特色建筑風格,如老街的騎樓式建筑、合浦的古建筑群等,要整合興隆文化,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建筑風格,不斷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和建筑風格,把南珠文化、海洋文化、蛋家文化、客家文化、西洋文化等融入到城市居民小區規劃和建設中去,形成古今傳承、中外兼容的獨具興隆特色的民居小區。

但是,弱勢群體需求被忽視。居民小區無障礙設施建設滯后,部分七層以上住宅樓房沒有安裝電梯,小區道路沒設盲道,傾斜路面沒有使用防滑建筑材料,居所沒有標識明確的路線或標志物,老年公寓、老年人娛樂活動中心等服務配套設施跟不上,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生活帶來不便和困難。

南京居住小區調研報告范文第2篇

————興隆城市小區規劃調研報告

調研時間:2007年5月3日

調研目的:

(一)調查我國解放以來城市規劃、建設的實踐和問題。

(二)通過到實地的調查,提高理論知識

(三)了解城市居住小區居民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物質技術條件以及氣候、地形和現狀等條件。 調研內容:

城市居民小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居民小區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城市發展狀況和城市品位。最近我通過學習《城市規劃原理》后,對興隆城市居民小區建筑規劃情況進行一次初步調研。下面我分別從興隆城市小區的規劃結構、道路交通、公建設施、綠化景觀、住宅建筑組合等方面來分析. 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規模不等的居住地段。居民的居住生活包含著居住、休憩、教育養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動,也需有生活服務等設施的支持。這些都要在居住用地上作為恰當的安排——+規劃。居住區的規劃是滿足這些方面要求的綜合性建設規劃,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的環境質量,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該城市乃至國家不同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居住區的組成要素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居住區的組成內容可分為建筑工程和室外工程兩類。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用地以及公共綠地有與居住區居民密切有關的居住區(街道)工業用地等等都是居住區的用地組成。居住區的環境組成分為內部居住環境和外部生活環境。

興隆城市花園是一座天然的攝影棚。美景伴著一對對幸福新人,留景也留情。而且,興隆城市花園自開發建設以來,歷獲2000年貴陽房交會組委會特別推介樓盤、貴州省科技住宅示范小區、貴陽市信息化“十五”發展計劃———社區信息化試點工程、貴陽市住宅示范小區、貴陽“保護南明河”首批承諾單位和中房貴陽住宅指數樣本項目等榮譽。

興隆城市花園一年來不僅成為幾百對新人首選的拍照景區,也成了市民郊游的好去處。攝影師用銳利的眼光,直接抓住了“人在花里美,人在花中笑”的幸福時刻,用新婚新人,用多情的攝影、攝像機將興隆的美景聚焦,定格并傳播給更多的人。人們來這里,就是為了驗證一下攝影師的感覺,體驗一下人在景中游,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感受;就是為了親自發現興隆城市花園這道“美麗的地平線”。

興隆•楓丹白鷺城市花園環境優雅。小區緊鄰貴陽市環城防護林帶,具有良好的自然山地景觀,區內植被良好,樹木蔥蘢,空氣清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開發商秉著打造“人文生態”的純自然風情小區的要求,結合最新的規劃和建筑設計發展趨勢,融入了“環境、整體、地區”三種現代意識,為居住者提供一個“人景交融、關懷入心”的幸福、健康、快樂的家園。 小區設計充分考慮了“均好性、人車分流、自然山水、依山就勢、帶狀景觀和街坊理念”等六大設計概念,著力營造不同特點、空間感各異、開敞式布局的親和多變的山水園林式居住小區。興隆•楓丹白鷺城市花園根據現代人對自然、健康的追求,著力于打造純自然、親山水的小區環境,并充分布置健身場所和設備,以“人文關 懷”理念引導每一位業主關注健康、關注環境。

興隆•楓丹白鷺城市花園具有極大的升值潛力和空間。隨著貴陽市拓展計劃的展開,扼守貴陽西出口門戶的興隆•楓丹白鷺城市花園小區具有連接金陽新區和老城區的地理優勢。規劃中的中壩南路從小區經過,將小區劃為大小不等的兩塊,更加適合于小區商業配套,增加小區的生活方便,提升小區的商業價值。項目大膽優化綜合經濟指標,著力打造西部地區低容積率、高綠化率的頂尖樓盤。小區容積率僅為1.59,而綠化率達到了40%以上。在建筑的安排上,開發商根據小區特點,安排了多層、小高層、高層、連體別墅等多種建筑類型,以充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要求。在戶型的考慮上,有從65至200平方米80余種戶型供置業者選擇。

1 規劃結構

居住區的規劃結構,是根據居住區的功能要求綜合地解決住宅與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公共綠地等相互關系而采取的組織方式。 由于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的奮斗目標。建好城市居民小區、優化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是建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的重要內容。應當以建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為契機,堅持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上狠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流城市居民小區品牌。所以,必須依法合理規劃小區。必須依據國家有關法規和興隆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科學編制居民小區規劃,控制合理的人口居住密度;在編制小區規劃時,要合理確定小區公共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賦予居住小區和諧環境,滿足居民對小區人文氛圍和小區功能的要求。同時,要嚴格貫徹執行《規劃法》,嚴格限制在城市主干道兩旁和中心商業區內規劃建設住宅區或住宅樓,嚴格控制別墅型小區過度擴張,有效節約土地資源。

興隆城市小區以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建筑質量優、物業管理好成為貴陽的國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區。興隆城市花園稟著建筑與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設計出風格極具創意、品位超前的歐陸式風情別墅,形成獨特的親水浪漫形社區。在調研中也發現興隆城市居民小區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上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給打造“宜居城市”帶來負面影響。規劃布局不盡合理。主要是別墅型小區建設過多過濫,城市主干道兩邊建私人住宅,城市核心商圈內夾雜居民小區,既浪費土地資源,又影響城市形象。

2 道路交通

居住區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續,是居住空間和環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間,又是生活空間,居住區道路是居住區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方面興隆城市小區逐步完善交通系統,進一步區分交通功能與游覽功能、步行系統與車行系統、居民流線與游客流線。通過加強管理,減少穿越城區的交通。其中采取的措施分幾反面來實施:

A 采用由步行綠帶與人行道構成的綜合步行系統,整合旅游功能及居民休閑功能,使之適宜逗留、休閑和觀景,沿河強調親水性。

B以現有道路網絡為基礎,在南門路南街區組織開辟輔道以解決該街區內部的交通可達性問題,并起到對南門路車流適當分流的作用。 C組織由水上旅游和公交、公共汽車、出租車以及小汽車多人合乘等方式組成的多元化公交系統。

D結合城市與景區設施的規劃布局和交通組織的需要,按照有關規范和服務對象的性質與規模,合理配置社會停車場和公共站場,設置交通集散廣場、碼頭和船閘等。在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這些場所時,應把它們作為景區環境風貌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E遵循生態城市的基本原則,開辟環城自行車專用道路。在沿河一側采用林蔭道形式設計有適當蜿蜒曲折和高低起伏的專用自行車道路。 3 公建設施

居住區環境設施小品是居民室外活動比不可少的內容,它們對梅花居住區環境和滿足居民的精神生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規劃要求街區的每一處小品、雕塑、路面鋪設、駁岸形式以及植物配置、種植方式等都需經過城市設計,使街區環境進一步園林化。為了在街區建筑中體現貴州傳統文化的特色,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景觀,創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空間景觀,需設計一組具有傳統意味的街道家具,包括路燈、座椅、公交車站、電話亭、廣告牌、垃圾箱、欄桿、道路鋪地等,并以多種方式、方法如游艇碼頭設計、候車亭設計、大門入口設計、建筑燈光設計等融入蘇州的文化藝術。這樣做既豐富了建筑空間,又提高了街區建筑的文化品位。在興隆城市花園設施配套還不夠完善。在城市居民小區通常只有簡單的居住功能,沒有配套建設諸如會所、運動場、老人活動中心、游泳池、兒童娛樂設施、停車場等基本設施。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車停放將成為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4綠化景觀

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面積廣量大,且與居民關系密切,對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也具有重要作用。興隆城市小區環境綠化美化不足。按規定新建小區綠地率不應低于30%,舊城區改造后不低于25%,目前許多沒有達標,特別是老居民小區綠化水平更差。不少開發商追求平面綠化,小區沒有做到喬木、灌木、花草和園林小品合理搭配,顯得單調乏味。護城河兩岸現狀用地功能混亂,有大量工業倉儲用地,一些居住用地混雜其中。護城河岸線被貨運碼頭、民居建筑等占據,公共開放性較弱,建筑質量較差。交通、管網等基礎設施老化?,F狀面貌未能體現蘇州歷史文化名城水網發達、景色優美的傳統風貌

5 住宅建筑組合

建筑是構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內容.興隆城市小區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利用“鄰里單位”思想要求在較大的范圍內同意規劃居住區,使每個“鄰里單位”成為組成居住區的“細胞”。文化是建筑的靈魂,建筑風格要體現本地文化特色。那里民宅曾有過自己獨特色建筑風格,如老街的騎樓式建筑、合浦的古建筑群等,要整合興隆文化,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建筑風格,不斷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和建筑風格,把南珠文化、海洋文化、蛋家文化、客家文化、西洋文化等融入到城市居民小區規劃和建設中去,形成古今傳承、中外兼容的獨具興隆特色的民居小區。

但是,弱勢群體需求被忽視。居民小區無障礙設施建設滯后,部分七層以上住宅樓房沒有安裝電梯,小區道路沒設盲道,傾斜路面沒有使用防滑建筑材料,居所沒有標識明確的路線或標志物,老年公寓、老年人娛樂活動中心等服務配套設施跟不上,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生活帶來不便和困難。

南京居住小區調研報告范文第3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個一切都直接影響著建筑師對住宅小區的規劃和住宅設計的研究,這就需要新的小區、新的住宅區適應新的變化和新的生活。

18世紀下半葉爆發的工業革命引發了城市形態的重大變革,人口向城市大規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脹打破了傳統城市以家庭經濟為中心的城市格局。城市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業區、商貿區、工人住宅區以及倉儲區等職能區劃,城市結構和規模都發生了急劇的改變。同時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條件惡劣等問題日益嚴重,出現了一系列被稱為"城市病"的復雜城市問題。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紀末以功能主義和機器美學原理為基礎的城市理論應運而生。到20世紀20年代,在CIAM的推動和雅典憲章的倡導下,城市逐步脫離古典主義傳統,向功能主義形體化方向邁進。

雅典憲章強調城市明晰的結構組織,注重功能分區與用途純化,追求統一的視覺空間秩序,將城市機械地分割為四項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強調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區布局,再以交通網彼此聯系。雅典憲章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實質在城市形態上表現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線劃分成具有嚴整幾何性的功能分區,形體環境秩序井然。同時城市結構以縱向的樹形結構形成等級化的組織體系,即按照嚴格的遞增等級來組織城市。城市的基本組成單元是:1. 近百家住宅組成一個鄰里單元;2. 幾個鄰里單元圍合成一個鄰里單位(以一個小學的服務面積控制規模),中間是鄰里單位的中心;3.城市結構表現為由大至小等級化梯度形成的中心體系(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組織的城市空間,同時城市道路也根據各中心的等級相應呈等級化的梯度變化。二次大戰以后以這種組織結構規劃的城市及城區大量出現,尤其在新建城市,如以英國哈羅新城為代表的新城建設及巴西利亞的規劃和建設中,這種等級化的城市組織結構和功能空間劃分的特征非常鮮明地體現出來。鄰里單位是由美國建筑師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間組織方式。它以一個小學的合理規劃為基礎控制鄰里單位的人口規模(大約居住1000戶),以四周的交通道路為邊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內設必要公用設施的、日照通風景觀條件良好的居住空間。鄰里單位模式產生于功能主義形體規劃觀為主流思潮的背景下,與功能主義等級化城市具有同構關系,鄰里單 位模式的確立為等級化的城市組織結構提供了基礎。作為城市居住空間的組織方式,鄰里單位體現了《雅典憲章》所倡導的功能主義原則,本身的組織結構也呈現等級化:鄰里單位中的服務設施獨立于居中的位置,并以其服務面積控制著鄰里單位的居住人口規模;居住空間的功能被劃分為住宅、道路、綠化、服務設施,彼此功能劃分明確、空間互不交叉;鄰里單位內部道路寬度、綠化面積、服務設施規模也從鄰里單位向鄰里單元呈等級化遞減;對于建筑形體環境,住宅的高度、日照、間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通過精心的設計達到理性的結果。鄰里單位模式的出現,改變了工業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擁護、惡劣的居住環境,并以新的居住模式對應汽車交通時代的客觀條件,其在當時的進步意義是不可忽略的。

在鄰里單位被廣泛采用的同時,前蘇聯等國家提出了擴大街坊的組織形式,我國許多小區也屬于這種形式,這種規劃原則與鄰里單位十分相似,但在空間布局上鄰里單位比強調軸線構圖和周邊布置的擴大街坊要自由活潑些。

隨著戰后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適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居住區規劃有進一步總結和提高了居住小區和新村的組織形式,使鄰里單位和擴大街坊理論又進一步得到充實和完善。

現代交通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加大干道間距,住宅建設規劃的空前發展,住宅層數因用地緊張而不斷增高:城市交通因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由于過分強調城市規劃的功能分區,使工作和居住地點分布不合理而越來越緊張:城市舊居住區改建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區自給自足的生活服務設施在經濟上的低效益,因而出現了 “居住區”、“綜合居住區”等多種規劃組織形式。

綜上所述,居住區規劃組織形式的演變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簡到繁、從低到高的變化過程,今后還將隨著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

中國城市居住空間的組織模式的原型來自鄰里單位模式,不論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鄰里單位以及蘇聯的居住街坊模式,還是1960年代基于鄰里單位模式發展起來的居住小區規劃理論,亦或1980年代以后隨著國家試點小區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間逐步形成"小區-組團-院落"的三級組織結構以及通過對三級結構的改良形成的"小區-院落"的二級組織結構,居住空間的組織模式本身并沒有脫離鄰里單位模式的基本原則和組織方式,即以一個小學的服務人口限定居住空間的人口規模,以公共設施服務半徑限定居住空間的用地規模,小區內只容納單一的居住功能;小區內呈等級化的組織結構等等。居住小區模式正借目前大規模住宅建設的東風在中國城市中被普遍使用著。

本次就是把以上理念充分融入到小區規劃設計中。規劃設計出居住環境良好、社區功能完備,具有當地特色的居住小區。

二、什么是居住小區?

1、居住小區的概念

我們通常所敘述的居住小區是哥非常不清晰的概念。按照《城市居住規劃設計規范》。規模在300-700戶,人口在1000-3000人為組團;規模在2000-4000戶,人口在7000-15000人為小區;規模在10000-15000戶,人口在30000-50000人為居住區??梢?,其概念劃分以戶數,人口總量為標準,并不以建筑用地面積多少為指標。常見某些地產廣告,稱某某小區,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組團。居住小區指規模在2000戶,人口在7000人以上,并且用地有一定規模的住宅區。

2、居住小區超區域性輻射

一般而言,居住小區與單體建筑在商業信息輻射面上有不同之處,單體建筑輻射面區域性強,外區顧客一般不易進入輻射區域。由于住宅小區講究環境、配套、功能開發,其附加值要高于單體建筑,影響力、社會效應打打增加,除了受到本區域顧客青睞之外,外區顧客也會慕名而來,所以居住小區相對于單體建筑有著超區域的輻射性。

3、注意地形地貌的特點,顯其之美,避其不足

在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時,并無十全十美的地形,即使是坐北朝南的方形地塊,由于規整,設計時很容易做的古板。反之,一些不規則的地塊,卻可以設計出道路流暢,樓型新穎的優美小區。在規劃設計時,如果充分注意地形地貌的優點、缺點,就能做到顯其之美,避其不足。比如,條狀地塊要注意樓型設計時點、條、矩的結合。如果建筑臨水,樓型盡量設計成略帶環狀。

4、開掘主題與最求創興

在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時,常常合二而一。既然被稱為居住小區,那自然有一定規模,主題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沒有主題也就失去了靈魂如同缺乏主題的樂曲,是一團雜亂無章的音符。然而作為建筑音符的居住小區主題形成也頗為復雜,(1)地理位置;(2)私密性;(3)住宅戶型;(4)綠化布置;(5)道路規劃等,這些因素結合起來,進過設計師的創作才能形成主題。

三、住宅小區規劃應注意哪些方面?

1、小區規劃應注重人文環境

居住小區是城市的組成部分,所以其規劃也應該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個小區有機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環境中。

2、小區規劃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

生態環境是影響小區居住條件的關鍵因素。所以,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點,在盡可能不破壞建設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樹木、綠地等地理條件的同時,加以利用,創造出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相互依存,富有當地特色的居住環境來。

3、小區規劃應注重功能分區的組合

居住小區的空間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劃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用空間和私用空間四級。

4、小區規劃應注重安全防衛的設置

住宅小區的居住環境安全與否,是小區居民極其關心的問題,要創建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不僅要有科學的小區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小區 規劃的安全性,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會安全等因素。

5、小區規劃應注重服務系統的完善

在住宅小區規劃中,社會服務環境的營造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因為它不僅是解決居民日常生活活動需要的基本保證,也是小區穩定的物質基礎。

四、如何進行住宅小區規劃,具體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建設?

1、居住小區空間布局合理化、科學化。

一是從"以人為本"出發,建筑與環境并重,現實與適當超前結合。 二是居住小區的功能區應布置得當,有豐富的層次,布局結構有特色。。 三是住宅群體的布置,應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間。居民交往和休憩、鍛煉。

2、居住小區的建筑設計與環境的組合應凸顯文化內涵,表現豐富的、有特色的主題。 居住小區應根據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環境確定其主題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歐化、洋化風格。居住小區的規劃應因地制宜、與大環境結合,善于發揮地段優勢。

居住小區的個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發展商開發的小區也應表現不同的特色,不應照搬、"克隆"。

3、努力建設生態環境系統。

在居住小區規劃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積率、只重建房不重環境的傾向。對空間的布置,必須首先考慮生態環境,并按生態要求,本著"以人為本"原則,要充分利用原有樹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

生態住區要提倡環保理念、節能理念,充分利用環保材料、節能材料,使用太陽能,節約用水,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

4、美化住區景觀系統,建設"山水住區"。

科學利用原有山水,適當地創建人造山水,使住區園林化、生態化、美觀化,做到"常年 葉綠,四季花開;開門見綠,推窗見景;雨不見泥,風不起塵;空氣清新,賞心悅目"。同時使自然環境繼承、發揮中國文化傳統,做到傳統與現代結合。

5、交通道路應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小區的影響。

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遷居,滿足消防、救護需要,減少對住的干擾,保證住的安寧為原則進行布置,以達到通達性、安全性、方便性、一體性、多層次性的要求。住區道路系統應分級明顯。

住區的停車位要數量合適、設置合理,有利于優化環境、節約用地,減少對居民的干擾。

參考文獻:

1.《建筑群體設計》

徐嚴、蔣紅蕾、楊克偉等,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2.《建筑總平面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席文洪,2010 3.《居住區詳細規劃》

王仲谷、李錫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居住區規劃設計》

《居住區詳細規劃》課題研究組編 5.劉濱宜,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6.《市鎮設計》

[英]F·吉福德等著,程里堯譯

7.美國城市土地利用學會著,楊旭華等譯

世界優秀社區規劃[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8.《住區規劃模式》

王笑夢,清華大學出版社 9.《新中式樓盤I》

張先慧,天津大學出版社

10.《集合住宅小區規劃》

小泉信一著,王寶剛譯,建筑工業出版社 11.《高層建筑設計手冊》

雷春濃,建筑工業出版社 12.《建筑空間組合論》

彭一剛,建筑工業出版社 13.《公共建筑設計原理》

劉云月,東南大學出版社 14.《建筑構造設計》

楊維菊

建筑工業出版社 15.《世界建筑》

清華大學,世界建筑雜志社 16.《建筑學報》

中國建筑學會 17.《新建筑》

華中科技大學

18.《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 19.《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1) 20.《建筑設計放回規范》(GB50016-2006)

2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

1 居住區理論的概念及歷史沿革

1.1 居住區的概念

居住區,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規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3~5萬人)相對應,配建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區作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間和各種生活服務設施。居住區 規劃是城市詳細規劃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城市規劃的重要步驟,其目的是為居民創造舒適、便利、衛生、安全、美觀的居住環境,滿足人們對居住的需求。目前,有關我國的居住區規劃設計理論是五十年代蘇聯為適應現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隨后形成了一系列規劃原則和手法。隨著城市的不斷成長,居住區層面的 規劃內容與目標也在不斷地變化,相關理論在不斷地補充、完善,在東西方學者的努力下,關于居住區規劃理論研究的發展經歷了從偏重物質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內涵,再上升至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探索。

1.2 居住區設計理論的歷史沿革

19世紀末,英國人霍華德提出了“花園城市”的概念,其與1932年,賴特在《消失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一書中提出的“廣畝城市”同屬于“鄉土派”,他們的最大特點就是對環境充分尊重,強調人居環境的自然本源。

法國的勒·柯布西耶在其兩本著作里面提出了他的烏托邦設想——在1922年發表的《明日的城市》中提出“明日之城”理論是現代城市規劃中功能分區理論的代表(。他主張在城市中要有大面積的中心空地和綠化,以形成開闊、安靜、優美的公共綠地,使居民獲得更多的陽光與 綠地:增加道路寬度和停車場,讓車輛與住宅有直接的聯系,減少道路交叉或組織分層的立體交通;居住區布置在中心花園的周圍,建筑向高層發展,并增加人口密度。但是這種理論考慮得更多的是物質技術層面,卻忽略了人的心理適應能力與行為交流的需要。

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鄰里單位”的居住區規劃思想要求在較大范圍內統一規劃居住區,內部與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臨里單 位”內部穿越。它把居住區的安靜、朝向、衛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對以后的居住區規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小區規劃”與“鄰里單位”等概念。

中國古代城市居住區的基本形式,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封閉性的里坊制。如唐長安城的棋盤式道路系統把全城劃分為110個大小面積不等的坊,•坊四周建圍墻,每邊一門,晚上關閉,管理制度嚴格。大體從北宋始,里坊取消了坊墻,住戶直接面向街巷,商店沿主要街道布置,使街與坊結合起來(見開封城)。這種布局形式,街巷明確,易于辨認,居住安靜,商業網點分布均勻。直至今天,中國一些城市仍保持這種布局。19世紀末葉以來,中國一些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漢口等,因人口增加,地價昂貴,出現了以二三層聯排式住宅為基本類型的里弄式居住區。一般格局是住宅面向里弄,里弄通向街道。較大的里弄分總弄、支弄,總弄通向街道。街道兩側布置商店,居民生活比較方便。1949年以后,中國個別大城市應用西方鄰里單位的概念規劃和建設了一些居住區,如上海的曹楊新村。50年代,受蘇聯城市規劃模式的影響,采用以居住街坊為居住區規劃結構的基本形式。當時采用的街坊面積一般較小,為4~5公頃,生活服務設施不夠齊全。50年代后期,許多城市開始以居住小區取代街坊,由若干個居住小區組成居住區。80年代又提出在一個或若干個居住區范圍內,配備就業崗位,使居住和工作盡可能就地平衡,形成綜合區,以減少市內交通流量。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條件的改善,生態建筑、生態住宅、生態居住區的理念已開始逐步被廣大居住者和房地產開發商所接受,各級政府的主管部門和相關的新聞媒體對生態居住區的建設與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持。生態居住區以強調居住區的健康性、舒適性和可持續性為主要目標,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客觀實際,在居住者、發展商的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成熟的技術與產品,力求使居住區的生態系統達到最佳狀態,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 規劃設計原則

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考慮城市經濟的發展狀況、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風習俗,根據整體環境和具體需要來綜合設計,充分體現國家人居戰略目標最基本的發展需求,符合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具體而言,應遵循以下原則 2.1 整體性原則

完善建筑群空間布局藝術性、避免單一呆板兵營式的組群布局,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融洽,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建筑形式和空間規劃應具有親切宜人的尺度和風格,居住社區環境設計應體現對使用者的關懷。要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活動需要,為其提供相應社區服務設施,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過對物質形態精心規劃設計以及對住戶組織活動特性的研究創造更多積極空間,促進住戶之間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鄰性。 2.2 滿足多元化要求

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適應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齡化、住宅商品化、住區智能化、及私人汽車進入家庭的轉變提供滿足各階層各經濟水平住戶需求的多類型住房,如別墅、花園住宅、多層躍層、小高層、高層、錯層、賓館式住宅。 最大限度滿足住戶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適性原則下,應廣泛滿足諸如單身、兩口之家、三口之家、兩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種戶型結構:豐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穎,色彩搭配協調,細部裝飾美觀多樣統一。 2.3 突出生態質量,提高文化品位

南京居住小區調研報告范文第4篇

第一章

論文結構框架淺析

本文僅是對居住小區建成后公共空間環境質量滿意度評價在居住區方面應用的一個基礎探索和初步應用。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這些研究能為此后相關領域的研究及應用提供參考與實際依據,希望對呼市居住區已建成的公共空間環境的使用滿意度評價的應用研究及提高居住區設計與管理工作的質量有所幫助。

1.1研究背景

1 出發點

居住區是構成城市的一個基本單位,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設計優秀,施工質量過硬的工程,然而也有一些項目無論從設計的考慮上,還是在建設過程的施工中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尤其是許多居住區的設計并未真正考慮到它的使用者的真實感受。

2 訴求

改革開放多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城市建筑及其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城市生活的逐步小康化,關注生活環境質量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時尚,人們對于周圍生活和工作的場所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與此相適應,從傳統上單純依靠專家知識和經驗的建筑設計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建筑設計學科也逐漸成為一門交叉性的學科,走向了科學化、定量化和綜合化的道路。實踐證明,只有依靠科學的技術手段,不斷加強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才能確保生活環境質量不斷地提升

3 期望

希望從多個角度來研究公共空間使用這一理論體系在居住區建設中的發展、成長及其應用。居住建筑是一類最常見而且量比較大的建筑類型,研究居住區的公共空間環境及使用者的滿意度意義重大。在本文中,首先從使用后評估的概念、發展及國內外研究現狀入手,然后從方法論、學科的一般方法和具體應用這幾個不同的層次,來探討建成環境使用后評估的應用。希望嘗試建立一套公共空間環境使用后評估的結構模型,并分析其可操作性,從而為這一學科在該類建筑中的應用做一些相應的探討和研究

1.2論文結構

本文的寫作邏輯,是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互結合,交替進行。從理論的角度來分析居住區建成公共空間環境使用后評估產生,發展及其方法,。從實際的角度出發,通過具體的實例來說明它的實際應

用,并詳細研究了它的評估原則、技術策略及各種具體評價的技術,在實證的基礎上體現評估的現實作用和意義,從而使得理論更加完善,應用更加靈活

1 研究的對象

研究對象不僅僅是居住區的環境。居住區環境與居住區的使用者一人一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人與環境始終處于一個積極地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這是一種互動的,相互影響的體系,是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從“人一環境”這一體系出發去研究,把人的行為與環境放在一個相互作用的體系中,而不是孤立起來、片面地看問題。

2 研究的內容

(1)居住區中使用群體的需求。

(2)居住區中的居民的環境

取向、偏好和態度。 (3)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價值實現程度的判斷。 (4)行為對居住區公共空間環境的適應和改變的規律。 (5)居住區公共空間環境對居民行為的影響評估等。 3 研究的意義

(1)全面評估建筑環境的性能,尤其是使用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2)檢驗建筑設計的實現程度,發現潛在的問題和新的使用需求,為改進當前的設計提供科學的論證意見。

(3)檢討建筑策劃的內容和目標。

(4)為各種建筑類型的開發與設計積累科學經驗和使用的反饋信息,以便不斷提高居住環境的設計質量。

(5)促進建筑科研的發展,提出新的研究課題,為修訂設計準則提供可靠依據。

技術性因素

主要研究建筑的功能、材料、質量性能,這也是

一種客觀性的硬性評價指標 行為性因素

如人群的消費偏好,項目的成本一效益分析等

功能性因素

如建成環境中使用者的行為、感覺、心理,使用群體的文化、愛好習慣,相關的法律法規及管理,它的研究目標是人與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統,是一種主觀性方面的柔性指標

因素內涵

涵蓋了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兩個方面。其中技術因素主要從專業或專家的角度出發,研究客觀環境的各種客觀技術指標功能與行為因素則主要從使用者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需求角度出發,研究正在使用的客觀環境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使用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發現實際使用的效果與決策、設計中的預期目標的差異并且用以修正原本的決策與設計。

1.3建成公共空間環境使用后滿意度評價的內在機制

從滿意度評價機制上來看,建成環境使用后評估是一種研究主客體價值關系的過程。是客觀價值的一種實現形式,它依靠主體的認知及情感等因素,通過外顯的行為和方式,如描述、滿意、喜愛和情緒等方式來表現對客觀環境的態度,它是客觀環境與主觀使用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1 人的需要制約

首先確立評估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以滿足于主體的需求為前提的其次在實踐中不斷認識事物,并獲取評估的信息最后經過頭腦的思維和加工,得出評估的結論。這一結論也是主體對客體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是主體對客體的態度。這是一個完整的評估過程。在確立主體的需求時,首先要明確主體有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需求,這是在社會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沉淀和積累下來的。人的需求、動機、興趣、利益和期望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制約,并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而主體的需求與周圍環境通過實踐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統。

2馬斯洛提出需求的個層次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2)安全上的需要。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

(3)感情上的需要。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5)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1.4研究方法

本文以一種規范化、系統化的程式,研究使用后評估在居住區中的應用,同時對呼和浩特選取具有代表性居住小區的公共空間環境研究對象,收集使用者對建成后的公共空間環境的使用滿意度評估數據信息,經過科學的分析,了解他們對目標環境的評判,通過與原設計目標作比較,全面鑒定設計環境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使用群體的需求通過可靠信息的匯總,對以后同類建設提供科學的參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設計的綜合效益和質量。

1數據信息收集

借助社會學研究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分別是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意象法。 2 數據比較分析

借助統計學研究方法進行數據分析,類比法、對統計對象分類,計算統計指標,并對其計算結果采取手工整理和計算機整理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分類比較研究。

3 其他分析

借助建筑學和環境心理學,社會學方法,運用經濟學視角,對分析數據整理歸納,為城市居住區的建設與管理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4研究思路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研究背景、實踐意義與研究思路;第二章為文獻綜述,回顧了國內外相關的研巧成果,詳細闡述了城市建成環境各個維度與通勤行為之間的聯系,并對己有研究進行了簡單的評論,指出了已有研究不足之處與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創新之處;第H部分詳細介紹了研巧案例地區背景、數據采集過程及代表性、數據可視化表達、描述性統計分析、變量測度與研巧方法;第四部分為實證結果與討論,分析結果,并對結果展開討論,與己有研巧結論進行對比,探討中國

城市建成環境與居民通勤行為之間的聯系;第五部分歸納了本研巧的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第六部分討論了本研巧不足之處隊及未來研巧努力的方向

1.5調查問卷設計

第二章 研究綜述

2.1 建成環境質量的滿意度關聯研究—相關概念

建成環境

已經建成并經過一定時間使用的正在使用中的建筑極其外部的形體環境,其外延包括除了形體環境中的物質要素以外,還包括一些非物質要素,如社會心理、文化等。

城市建成環境

有學者稱作城市形態、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設計、城市空間結構等等,指人們在自然條件基礎上對城市進行的人工改造設計后所形成的人為環境,核心關注城市土地利用的配置與布局。

滿意度

一種對建成環境的使用后評估,反映的是相關人群對所處環境使用的舒適與滿意程度,表現更多的是人們的心里感受和對場所的認同程度。對于滿意度,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得到大家認可的定義,但對于建成環境使用后評估而言,滿意度評估則是其中應用最為普遍、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有的人從環境所體現的品質來理解它,而更多的人則認為它是使用者與環境之間、人們的期望、需求與實際居住狀況之間的一個平衡狀態。從次調研的角度來看,我們更傾向于后者,即在居住區中,用來衡量居住者們的需求、理想與現實居住環境間相互關系的尺度。

2.2 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

1 坎特的住房滿意度模型

坎特的模型是滿意度研究領域最為成熟的理論模型之一,也是應用范圍最為廣泛的一類模型。他用“塊面分析”的分類方法建立了多變量滿意度模型,再后來他又將場面法與場所理論結合起來,發展成一個“元理論”—塊面理論。他的理論成為其他學者繼續進行研究的基礎和平臺之一,許多其他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諸多綜合評估模型。

2. 吉福德的住宅滿意度綜合模型

該理論強調人口統計特征的區別于其他的居住滿意度評估實踐和理論,主要是在評估因子的選擇上有所區別

3. 弗朗西斯卡托的環境一行為綜合模型

4. 拉卜普特的行為—場景理論模型,也是一種滿意度評估的代表模型。

2.3具體可以分為如下的因素

1. 人的經濟地位:人們的收入水平影響滿意度的變化 2. 個人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地位影響人們對問題的看法 3. 個人的經歷和經驗

4. 個人的社會背景因素:家庭的構成,人口密度,家庭成員間的社會關系,鄰里關系等。 5. 社區活動的特征:戶外活動對社區的意義,交往的意義, 社區氣氛和文娛活動等。

6. 居住區的物質要素:如住宅的外觀,空間,交通,設施,綠化等

7. 住宅戶型及使用行為:戶型,空間的安排,家庭中的休閑活動,戶內領域空間。 8. 私密性:個人空間的私密性好壞也將影響到人們對于環境的態度。 9. 噪音:過大的噪音己經成為現今居住區居民投訴的前幾位之一。

10. 安全因素:安全因素對滿意度的影響起關鍵作用。很難想象人們在一個治安環境很差的社區中生活會感到滿意。

2.4評估因素的建立:(問卷的設立依據)

從前人的觀點及經驗來看 , 本小組將影響使用后評估的因素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物質環境層次面的因素,其所涉及到三個小的方面:

與對象本身相關的內在物質要素,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物質空間和實體。指的是居住區本身的一些特點,如各種類型住宅的布局、住宅本身、室外環境景觀以及所有包含在調研小區范圍內的空間和實體。

與研究對象相關的周圍的自然環境要素。如自然景觀、大氣、水、土壤等元素; 3

研究對象以外的周圍建筑環境和場所。在本研究中指被調研花園小區周圍的環境因素,包括周圍的交通、商業網點、娛樂設施及文化設施等

第二方面,社會環境因素。

包括社會制度、專業法規、生活方式、習俗、文化、經濟環境、法律、社團、單位等社會環境因素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是無形的,但在潛移默化中其作用是巨大的,對于社會要素又可以分為兩類,即環境心理層次方面的因素(如私密性、領域性、公共性、擁擠感等)和社會文化方面的因素(如管理、習俗、文化、法律等)。

第三方面,人的因素。

這里的人不僅指的是個人,也包括群體性的人。在使用后評估中,研究對象多以群體為主,他們是生活在某一個共同環境下的某一群人。地域因素使得他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比如對于某些環境的偏好,某種生活方式的相似

南京居住小區調研報告范文第5篇

根據“金梨苑”居住小區的設計特點,現擬定小區”物業管理方案”。

一、“金梨苑小區”物業概況 “金梨苑小區”位于西工區紗廠東路西段北側,東近解放路,西接紗廠路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優越??偨ㄖ娣e約萬平方米,規劃容積率:建筑由多層花園樓房和諧布局。占據交通“黃金點”,交通便捷,銀行、學校、酒店、郵局等生活設施齊全,是居家置業的理想物業。

二、管理檔次及服務標準

根據“金梨苑小區”的實況,我處確定金梨苑小區物業為中檔管理。其服務標準如下:

(一)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設立服務電話,接受業主和使用人對物業管理服務報修、求助、建議、問詢、質疑、投訴等各類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及時處理并有回訪記錄。

(二)定期向住用戶發放物業管理服務工作征求意見單,對合理建議及時整改。滿意率達98%以上。

(三)建立落實保修承諾制,零修、急修及時率95%,返修率不高于1%

(四)物業檔案、業主樓案、設備設施檔案齊全。

(五)常規性公共服務。

1、房屋管理及維修養護

(1) 棟號、樓層、房號等標志明顯。

(2) 物業外觀完好、整潔、外墻無脫落,無亂貼、亂涂、亂畫現象。

(3) 空調安裝統一,防護網安裝統一。

2、共用設備管理,保證設備良好,定期保養無事故隱患。

(1)供電系統。保證正常供電,停電1天以上通知用戶,告知原因。

(2)弱電系統。保證系統正常工作。故障及時排除。

(3)消防系統。設備設施齊全、完好無損,可隨時起用;組織開展消防法規及消防知識的宣傳教育,消防疏散通道暢通;保證無火災安全隱患。

(4)給排水系統。停水提前1天通知;排水系統通暢,汛期道路無積水,地下室、車位、設備房無積水、浸泡發生;遇有事故,維修人員在20分鐘內到達現場搶修,并無長時間停水。

3、共用設施管理。共用配套服務設施完好,大門廳、道路、樓道等公共照明完好,道路通暢,路面平坦。

4、保安及車輛管理。

(1)專業保安隊伍,24小時值班及巡邏,保安文明執勤,言語規范,處理突發事件。

(2)出入車輛有序,無堵塞交通現象,不影響行人通行。

(3)停車位停放整齊,場地整潔。

(4)危及人身安全處設有明顯標志和防范措施。

(5)聯系群眾,搞好群防群治。

(6)在公安派出所指導下搞好治安管理。

5、環境衛生管理。做到定人、定地點、定時間、定任務、定質量。

(1)環衛設施完備。

(2)實行標準化清掃保潔。

(3)垃圾日產日清,定期進行衛生消毒滅殺。

(4)共用部位保持清潔,無亂貼、亂畫現象,樓梯、扶欄、天臺、屋面等保持潔凈,共用場地無紙屑、煙頭等廢棄物。

(5)做好環衛宣傳工作,提高人的清潔衛生意識。

6、綠化管理

(1)綠地無改變使用用途和破壞、踐踏、占用現象。

(2)花草樹木修剪整齊美觀,無病蟲害,無折損。

(3)綠地無紙屑、煙頭、石塊等雜物。

(4)綠化完好率達到98%以上。

三、擬采取的管理方式

“對物業進行嚴格管理,為業主提供優質服務”是本物管處的根本理念。

(一)標準化管理

本物管處從房屋維修與養護、給排水及電氣設備管理、消防、安全、保潔、綠化,均實施全面的、標準化質量管理,使物業管理行為向規范化靠攏,在內部管理上自律、制度上創新,以達到管理嚴格有序、服務質量高的管理目標,使業主滿意、物業信譽度得到提高。

(二)溝通服務至上

組織、溝通、協調能力是物管的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具備這項素質,工作中的各項矛盾往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反之,則誤會重重,隔閡加深。為此,本物業專門設置業主聯絡處,通過禮貌走訪、接待業主投訴、較好解決業主提出的問題(合理要求)、答復業主疑問、發展與業主的良好關系。同時,鑒于物業管理是一項具體、繁瑣的業務,要求管理人員親力親為,實行走動式管理,親臨服務一線,直接了解業主需求,認真負責,講道德,重誠實,對業主有求必應,保證服務質量。

四、為物業管理所配置的人力、物力資源

人員設置

根據所確定的管理檔次及實地考察,按物業管理面積萬平方米計算, 金梨苑小區管理處擬設置工作人員人。

職位人數負責內容

管理主任1人負責總體工作安排

樓管員2人 負責裝修監管 抄水表購電 收費

保潔員1人

保安人員 4人 負責門衛、崗亭、車輛出入、巡邏

金梨苑小區小區物管處

南京居住小區調研報告范文第6篇

在有關市民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既往市場調查中, 從市民的生理、心理、社會3個方面的特征出發探討住戶對戶外環境的特殊需求, 將戶外活動分為必需性活動, 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3大類, 探討了各類活動物質環境的不同要求。將戶外活動空間的功能劃分為戶外活動中心、小群體戶外活動場所、坐息空間、親子活動空間、兒童游戲空間、老年人漫步空間、私密性空間和園藝空間場所等探討了各功能空間的設計要求。另外, 還要從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等4個領域層次探討住戶的戶外活動空間。通過對居民的問卷調查分析了戶外休閑行為活動的特點, 從而得出發展居住區園林景觀必然。

在現在巨大的工作壓力、單調的生活內容、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圍繞下, 保持健康有其難度。為此重視環境問題的設計師們應努力為現代人創造一個更適合的人居環境, 從單純的對藝術形式和視覺的追求中走出來, 注重生態對人類身心的調劑功能。將自然引入居住區, 引到每個居民身邊, 以景觀學、行為學、生態學、美學等學科理論綜合考慮、科學論證、合理規劃, 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區環境。

2 現代居住區綠化的空間問題

2.1 住區環境的綜合營造

總體環境:環境景觀規劃必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及詳細規劃的要求。要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土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和市政配套設施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

依據住區的規模和建筑形態, 從平面和空間兩個方面入手, 通過合理的用地配置, 適宜的景觀層次安排, 必備的設施配套, 達到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優化, 達到住區整體意境及風格塑造的和諧。

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 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 設置親水景觀;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觀資源的住區, 應有意識地留設景觀視線通廊, 促成內外景觀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景觀, 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觀設計元素中, 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 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人文環境:應十分重視保護當地的文物古跡, 并對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繕, 發揮其文化價值和景觀價值。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環境特征, 發揚優秀的民間習俗, 從中提煉代表性設計元素, 創造出新的景觀場景, 引導新的居住模式。

建筑環境:建筑設計應考慮建筑空間組合、建筑造型等與整體景觀環境的整合, 并通過建筑自身形體的高低組合變化和與住區內、外山水環境的結合, 塑造具有個性特征和可識別性的住區整體景觀。

2.2 充分利用空間擴大綠化面積

在進行小區綠化時, 規定了綠化面積的標準, 小區綠化應確保35%以上的綠化率, 而綠地本身的綠化率要大于70%, 也就是說綠地中的硬質景觀, 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噴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積只能控制在30%以內, 而這個數字也應越小越好。一個小區綠化質量, 雖然不能通過純數字來體現, 但是為了有更多綠化的面積, 設計師們必須認真思考。

2.3 景觀道路、雕塑、健身設施等戶外空間在住宅區綠地中的設計

在景觀道路、雕塑、健身設施的設計安排時, 必須將建筑的尺度、景觀小品的尺度、樹木的尺度進行綜合的考慮、合理的量化。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戶外空間, 在盡量加大綠化面積的同時, 所有人的參與園林的因素都應該加以考慮。因為沒有人的參與的、沒有感知的綠地是蒼白的、沒有意義、缺少品位的。小區綠地需要有公眾性、開放性、參與性, 對應這樣的需要的就是盡量的使居民能夠在小區綠地中聚集, 即現在所經常討論的“人居”與“人聚”的問題。景觀道路、健身設施等戶外空間合理分布于綠地中正是“人聚”的需要。

3 城市居民小區中植物的配置

3.1 植物配置要層次分明、注重色塊

在居住小區中進行植物配置時, 也應該注重其層次的搭配。利用喬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層4個層次, 這樣再進行空間的分割及聯系, 通過各個層次, 使空間更具自然的節奏。在進行這種層次的搭配之時, 應注意喬木與灌木的比例約1∶3~6為宜, 草皮面積 (喬、灌木投影范圍除外) , 不高于綠地面積的30%, 另外要注意植物種類的豐富多彩。小區在注重運用色塊組合的同時, 應該徹底摒棄以往的一種大色塊造景的誤區。但是色塊的處理手法仍然在園林造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色塊布置時色彩簡潔明快, 可按設計者的要求任意做出各種圖形圖案;采用色塊的模紋形狀可以達到最快的成形效果, 滿足快速綠化美化的要求;養護相對簡單, 只需要一次成形后經常間斷性進行修剪, 就可以達到較好的綠化效果;只要合理選擇色葉樹種, 就可以讓色塊四季基本不變, 更加重要的是色塊的設計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 特別在歐式建設的小區中和環境比較和諧;容易使人感覺環境整潔有序, 現代氣息較濃。合理運用色塊, 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3.2 掌握季節性觀花觀葉植物相搭配

“春意早臨花爭艷, 夏季濃蔭好乘涼, 秋季多變看葉果, 冬季蒼翠不蕭條。”這首詩道出了季節變化及對小區設計的最直接要求:應保持三季有花, 四季常綠。另外注意整個小的色相變化, 在有色樹種的搭配上, 可以采用一些色彩對比度較大的樹種, 這樣可以使小區的綠化更加生動活潑。

3.3 以草本花卉彌補木本之不足

雖然草本花卉在應用中的管理比較煩瑣, 但是相對來說更容易為進行控制, 易于成為造景要素。在組合時必須考慮到小區中植物的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生長勢等方面, 才能互相協調。對于每個組合的設計時, 還應該考慮周圍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幾個組合之間的關系。

3.4 主基調及主景

每一個園林都有一個主題思想, 每一個園林也必須有一個視覺焦點,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個園林中的主景。對于城市居住小區設計來說不可能不考慮其焦點景物的配置, 可以是水景, 也可以是山石景, 也可以是植物造景, 只要能與環境相協調就是好的, 能被小區居民所認同的就是優秀的。在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小區的主基調的問題?,F在的園林不是空洞的、沒有思想的、沒有內容的園林?,F代園林本身就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的存在, 我們尊重這種存在的同時, 就必須理解園林中主基調的作用, 定了基調才能創造出小區的園林氛圍, 才能表達出主題。

綜上所述, 建設生態型小區綠化景觀。合理地規劃呈現空間結構, 使廊道、鑲嵌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 及其空間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 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是城市發展到現在的一種趨勢, 就現在及未來很長時間都有其正確性。

摘要:小區綠地需要有公眾性、開放性、參與性, 對應這樣的需要的就是盡量的使居民能夠在小區綠地中聚集, 即現在所經常討論的“人居”與“人聚”的問題。景觀道路、健身設施等戶外空間合理分布于綠地中正是“人聚”的需要。

上一篇:梁場施工安全注意事項范文下一篇:全國道德模范人物事跡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