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金融危機范文

2023-09-22

金融危機范文第1篇

摘 要: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蒙貿易出現下滑。蒙古國受金融危機的困擾,經濟呈現蕭條。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中蒙兩國采取包括擴大內需、增加投入和便利貿易等措施,力爭恢復和擴大貿易量,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挑戰中,中蒙兩國有著許多經貿合作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固然重要,但抓住難能可貴的機遇也是化解金融危機負面影響的一種有效辦法。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蒙經貿現狀;發展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從去年開始沖擊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影響到中蒙邊境貿易,主要表現為對俄、蒙進出口貿易總體下滑。據海關統計,截止到2009年3月末,二連地區進出口貨運量89.78萬噸,同比下降33.54%,其中進口73.87萬噸,同比下降29.08%,出口15.91萬噸,同比下降48.58%。

一、金融危機下的蒙古國經濟現狀

受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蒙古國經濟增速放緩,蒙圖貶值,人民的購買力下降,消費品指數上漲。預計2009年,由于受貿易額減少、失業率上升、外匯流通不暢和外匯市場大幅波動等因素影響,蒙古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這個欠發達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今年是最難度過的一年。

(一)銀行暫停放貸款業務,蒙古國貨幣持續大幅貶值

蒙古國自去年11月份以來,銀行停止放貸款業務,直至今年3月份信貸業務開始松動,對一些信譽好的企業發放小額貸款。2009年一季度人民幣兌換蒙古國貨幣平均價格為1:217,同比貶值33%。相對人民幣兌換美元繼續呈現升值態勢,一季度美元兌換人民幣平均價格為1:6.82,人民幣兌換美元同比升值3.96%。

(二)人民幣結算量業務下降,從中方提鈔量急劇減少

蒙古貨幣貶值不僅影響到蒙古國內市場的消費,而且已經影響到中蒙貿易人民幣結算。由于蒙圖兌換人民幣價格的不確定因素,中蒙客商在貨物交割上為規避蒙圖與人民幣轉換的匯率風險,減少了人民幣結算量,人民幣跨境也隨之減少。截止到2009年3月末,蒙古銀行從中方銀行提鈔7筆、11400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4筆、21400萬元,下降幅度為三分之二。

(三)美元頭寸不足,用人民幣頭寸進行轉換

中蒙貿易減少,人民幣結算量下降,不但影響到提鈔出境量,而且也影響到在蒙古國銀行賬戶上的人民幣頭寸。由于人民幣用量減少,蒙古國一些商業銀行把賬戶上多余的人民幣轉換成美元。據二連農業銀行提供的信息,該行與有結算關系的蒙古貿易發展銀行2009年初就用人民幣頭寸轉換成300萬美元頭寸,以應變人民幣結算不足而美元短缺的資金。

(四)市場消費冷清疲軟,房地產建設前景不容樂觀

2009年2月25日是蒙古國的春節。據了解,節前烏蘭巴托幾家比較大的商店和超市,除了在一些食品超市里和食品柜臺前顧客還多一些外,其他商品的超市里和柜臺前購物者寥寥,這同前幾年春節前各家商店顧客盈門的熱鬧場面相比,形成了明顯的反差。蒙古人每逢在過節時必買的地毯和羊絨衫,盡管價格比平時優惠10%到30%,但購買者很少。

據了解,在建項目由于資金及房地產市場疲軟等因素,今春停止建設的項目預計達到20%,多數今年準備開發的房地產項目處于觀望狀態。如果蒙古國的主要資源性礦產品出口恢復到上年水平,就有望緩解本國國內資金緊張的局面,從而有利于基本建設的投資。

二、金融危機下的二連口岸情況

我國對蒙開放口岸總計有13個,其中二連浩特口岸是對蒙古國開放的最大口岸,其邊境貿易、對蒙帳戶行結算、人民幣跨境流出和回流等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蒙貿易的63%通過二連口岸過貨完成。由于世界金融風暴的影響,蒙古國經濟蕭條,金融業萎縮,導致二連口岸進出口貿易明顯放緩。

(一)對蒙貿易萎縮,進出境人員下降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和國內稅收政策的調整,二連地區進出口貿易下降。據二連海關提供的數據,截止到2009年3月末,二連口岸進出口貿易為29512萬美元,同比下降50.19%,其中進口19882萬美元,同比下降53.32%;出口9630萬美元,同比下降42.20%。

據統計,截止2009年3月末,二連口岸進出境人員為22.11萬人次,同比下降36.87%,其中進境11.17萬人次,同比下降36.69%,出境人員10.94萬人次,同比下降37.04%。

(二)銀行貿易融資減少,人民幣結算量下滑

由于中蒙兩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困擾,口岸貿易減少,銀行融資少的可憐,截止2009年3月末,二連地區四家商業銀行貿易融資余額為5萬美元,同比減少了412萬美元。中行二連分行在本地區是對企業最大的融資銀行,每年對企業融資約占轄區總份額的85%,據中行二連分行提供的統計資料,截止到2009年3月末,未辦理一筆融資業務。

現轄區4家外匯指定銀行(工、農、中、建)已與蒙古國的12家商業銀行建立了 22個賬戶行關系。由于金融危機對蒙古國的影響,人民幣結算量下降。截止2009年3月末,二連地區四家對蒙銀行(中、工、農、建)辦理人民幣匯入3330筆、金額6.11億元,同比分別減少1051筆、1.79億元;辦理人民幣匯出657筆、金額6.20億元,同比分別減少390筆、3.07億元。人民幣結算量同比下降了28%。

(三)轄區市場消費疲軟,口岸稅收銳減

據調查了解,二連市盛通國際商貿城2009年1—3月份出口建材1.3萬噸、食品及雜貨1.2萬噸,同比下降61%。而三星建材城蒙古拉貨車也很少,一個星期也就出3-4輛,日銷售額在3-4萬元左右。去年同期蒙古國拉貨車每天平均有4-5車,日銷售額在40萬元左右。對蒙最大的批發商場如義烏商貿城和溫州商城市場內的蒙古客商少了許多,該市場雖然攤位租金降了近一半,但很多攤位都貼出轉租、出租,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目前大部分商戶不敢進貨,仍然處于觀望狀態,期待市場在五月份有所回升。

截止2009年3月末,二連浩特轄區完成預算收入36946.19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0599.36萬元,下降22.29%,其中:稅收收入完成入庫34016.6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6453.73萬元,下降15.95%,扣除今年新征進口成品油消費稅4369.75萬元,實際減少10823.48萬元,下降26.74%。

三、中蒙雙方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措施

(一)蒙古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基本策略

為了減少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蒙古國政府基本策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從國外尋求財政支持;二是削減財政預算支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創造就業崗位,救活銀行業,穩定匯率。

1.財政籌措資金。一是向世界貨幣組織尋求支持,據蒙古國《今日報》2009年3月9日消息,蒙古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洽談,有望爭取到該組織的2.24億美元的救市援助承諾,平衡2009年和2010年蒙古國的預算赤字,使收支逆差達到穩定的水平;二是向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及經濟伙伴國家得到各項優惠貸款;三是向塔本陶力蓋煤礦和奧云陶力蓋斑巖銅礦的投資者收取預付款;四是政府向國際財政市場發放12億美元的證券;五是向國內市場發行3000億圖的證券(約合15億元人民幣);六是動用國家儲備金。爭取國外優惠貸款方面,把向中國政府和卡塔爾政府爭取各30億美元貸款列入了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

2.加強金融監管,厲行節約措施。一是節約2000億圖(約合10億元人民幣)流動支出;二是從國家預算中削減3000億圖(約合15億元人民幣),取消無必要的有關招標項目;三是減輕公民繳納的社保金、按50%收??;四是從國家預算中再增加300億圖(約合1.5億元人民幣)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安排100億圖(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城鄉企業扶持資金,創造就業崗位;五是降低銀行貸款利息,穩定蒙圖匯率,減免向國外匯出和從國外匯入美元的手續費等;七是加大懲治腐敗力度,提高國家機關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義;八是扶持畜牧業發展,提高畜產品價格;九是支持額爾登特銅礦的生產,加強供電、鐵路、建設等部門的密切合作,形成產業互動鏈條;十是支持對外貿易,簡化通關手續,增加進出口,減免相關費用等。

3.穩定金融市場、出臺為儲戶提供擔保的法律。蒙古國于2008年末通過了為儲戶提供擔保的法律。此法通過后不久,蒙古一家商業銀行—阿諾德銀行因出現不良貸款而受到審查,一度傳出可能倒閉的消息,但因為有法律保護,儲戶并未因此產生恐慌,從而達到穩定金融市場的目的。

(二)口岸地區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我國政府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就采取了調整結構、增加投資、大幅度減稅等一系列措施,今年政府提出了保增長、促消費、使GDP增長達到8%的目標。宏觀經濟政策出臺以來,國內許多行業經濟指數回升,稅收下降的局面得到遏制。與此同時,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家邊貿政策對口岸經濟發展的影響,二連市政府也出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扶持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采取的主要措施為:一是在政策落實方面,嚴格執行國家和自治區出臺的稅費減免等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及時兌現市政府向企業做出的扶持承諾,對全市行政和服務性收費單位的收費行為以及收費項目、標準、政策依據等進行嚴格審核;二是加強銀企合作,千方百計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三是出臺寬松政策,凡在二連市注冊的邊貿企業,繳納進口環節增值稅達到200萬元以上(包括200萬元),按其繳納進口環節增值稅的2.5%給予資金扶持,同時加快非銀行金融體系建設,由市政府注入1600萬元資金,成立二連市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幫助企業緩解貸款難、融資難問題。

四、中蒙雙方出臺一系列措施后的相互影響

(一)蒙古國出臺應對措施后對二連口岸的影響

蒙古國出臺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后,對穩定中蒙貿易下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1.國內進行舉債,國際進行融資,充實了國力,增加了政府預算支出,擴大了國內需求;同時加快對國家戰略大礦(如金礦和煤礦)的開發,可以提高蒙古國的外匯收入,經濟也有望止跌啟穩,這些無疑是重新開起了從中國進口貨物所需的資金源泉。

2.出臺法律穩定金融機構。蒙古國及時出臺為儲戶保護的法律,消除了儲戶恐慌心理,起到了穩定金融秩序的作用,從而增加了居民儲蓄的信心,同時為在蒙古經營貿易的客商提供了金融保證,提升了中國客商繼續在蒙銀行進行邊境貿易結算的信心。

3.壓縮行政開支后,減少了發行貨幣,穩定了市場物價,有利于蒙古貨幣圖格里克的幣值穩定。如3月下旬人民幣兌換蒙幣為1:220,比3月初升值了20圖,回升幅度為9%。蒙圖幣值回升有利于中蒙邊民互市貿易,為口岸旅游貿易回升提供了可能。

(二)二連地區出臺應對措施后對蒙古的影響

1.國家和自治區出臺的稅費減免等各項優惠政策出臺后,使在轄區包括一些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相應減少了有關支出,減輕了企業負擔,有利于企業經營,為繼續改善轄區貿易投資環境開了一個好頭,釋放出一種信號:二連地區繼續歡迎臨近的蒙古客商來華進行貿易、投資。

2.政府搭建銀企合作平臺,積極扶持當地中小企業。企業有錢進行運轉,銀行同樣有利收到回報,如此發展將會進一步推動中蒙邊境貿易回升,蒙古客商看到的合作者是二連政府支持下的邊境貿易企業,增加了繼續與中方企業合作、從事邊境貿易的信心。給予在二連市注冊的邊貿企業資金扶持,會繼續穩定外貿企業的經營,有利于恢復和擴大對蒙貿易。

3.由市政府注入16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成立二連市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可以緩解一些中小企業暫時的經營困難,有利于外貿企業走出困境,企業可以在蒙古設立銷售點,或與蒙古客商簽約進行先期付貨,分期償還貨款,增加中蒙客商團結互助、共渡時艱的凝聚力。

五、中蒙經貿走向和口岸面臨的發展機遇

國內市場受投資、消費拉動,(下轉第44頁)(上接第56頁)經濟將會逐漸恢復。俄、蒙受金融危機影響,勢必會出臺一些刺激經濟、增加貿易、減少關稅的措施,從我國的政策和措施角度可以看出,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已經采取了包括投資、減稅等多種措施,隨著國內需求的好轉,將會逐步恢復從蒙古國進口資源性產品,而蒙古國有了收入后將會恢復和擴大進口中國的貨物,貿易帶動口岸經濟,中蒙攜手一定會走出金融危機下的陰影。

蒙古國經濟遲早也要復蘇。中蒙經貿合作將會逐步恢復,二連口岸在本次金融危機中既有挑戰,又有不可忽視的發展機遇。

一是中國擁有雄厚的外匯儲備,財政狀況良好,經濟增長依舊可觀。蒙古國是與我國隔界相望的睦鄰友好國家,今年又是中蒙建交60周年。建議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環境中,加大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優惠貸款等支持,這樣將有助于我國獲得經濟,政治和外交上的綜合利益,以提高我國對蒙古的影響力和地位。

二是國家自治區應該出臺更多鼓勵進口能源、資源的措施和辦法。

三是我國實力雄厚的實體企業可以加大境外投資和購買資源基地,為未來發展壯大爭取有利的條件。

四是蒙古國實行“多支點”外交政策,將除俄羅斯、中國地域領國以外的美國、日本、印度等國也視作“第三鄰國”來發展關系。

(責任編輯 秦亞麗)

金融危機范文第2篇

一、問題的提出

從我個人體會來看,過去我們講企業經營與管理,較多地重視并研究了企業的經營戰略、企業的目標市場戰略、企業的人才戰略,但對企業的環境戰略講得不夠,認識的高度也不夠。而前不久的金融危機恰恰說明,成熟的環境意識與戰略對一個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有的企業來說,甚至是致命的。

從前期金融危機下企業受影響差異化來看,也與企業成熟的環境意識與戰略密切相關。如同樣受當時全球金融危機大環境影響,不同企業卻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如有的企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不能“自拔”,有的企業面對金融危機卻能“從容應對”,甚至當作一種“機遇”;又如同處金融危機肆虐的“風口浪尖”企業,有的企業對經營困境悲觀承受、責任歸咎于金融危機“一推了之”,使企業陷入極被動的地位,而有的企業卻能主動應對、及早防御、積極轉化,使企業“死里逃生”、“轉危為安”。從金融危機對企業影響程度與后果來看,其影響程度與其帶來的不同后果,不僅與企業所處行業、規模、產品性質相關,而且與企業對環境變化早期的先知先覺意識、中期的有效防御意識、后期的積極轉化意識也密切相關,也就是說與企業的環境應變能力密切相關。

二、企業環境戰略的含義與特征

企業環境是指企業從事生產經營必須依賴的外部條件。從理論上說,企業環境包括政治和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環境、自然環境等。但從前期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看,主要影響表現為:產品價格下降,效益下滑;資金緊張,融資難;生產產品積壓,現金流問題嚴重??梢娊鹑谖C下企業經濟被“卡”主要是經濟層面上的。因此所謂企業環境戰略就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對上述相關聯的經濟環境及其變化表現出一種辨證思維、超前反應、能攻善守、化危為機的總體思想與應對規劃。

企業的環境戰略具有總體性或觀念性、防御性、預見性特征。第一,企業環境戰略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必須始終樹立的總體性或觀念性戰略。企業搞一項投資、做一個項目,首先就是咨詢。所謂咨詢就主要包括做投資或項目環境分析與研究,形成投資或項目的環境機會與威脅報告以及應采取的戰略與策略。研究表明,著名的跨國大公司在任何一個國家做投資做項目首要的就是做該國的投資環境機會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如正是把環境作為企業行為的首要戰略目標來研究,香港、美國都把國際工程項目運作程序僅概括為三個階段即機會研究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實施階段。這表明他們對環境與機會、環境與風險的研究予以多么重視,是作為一種觀念性意識在強化。第二,企業環境戰略是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應付復雜環境變化的一種防御性戰略。它要求企業干部與職工樹立高度的防御意識,在類似金融危機的不利環境之前早作準備、之中積極應對。第三,企業環境戰略是企業對不利環境早預見、對有利環境早準備抓先機的“預環境”經營戰略。這既是企業環境戰略的特點,也是制定與實施企業環境戰略的要求。這一特點就是要求企業做到對類似金融危機的不利環境早預見早準備;對金融危機后的經濟復蘇與新一輪經濟高漲早預測、要行動不能坐等。

三、企業環境戰略觀念強化的必要性

企業需要樹立環境戰略意識、強化環境戰略觀念,這是由危機的規律性、經濟的周期性、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主體性特點決定的。

第一,危機的規律性或實質性。首先,金融危機是企業環境范疇的危機。金融危機直接表現的是銀行部門或金融市場不能正常運轉的危機,它包括支付(擠兌)危機、貨幣(貶值)危機、債務(外債)危機。然而對實體企業的影響卻是間接的,或者說帶有環境條件上的影響性。因此金融危機從實質上說是企業面臨環境變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其實企業要生存與發展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環境變化,正象人一樣,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幸運”與“坎坷”,況且人吃的是五谷雜糧,哪有個不遇到風寒感冒的?企業經營中,有時可能處于“有利”環境,有時又可能處于“不利”環境,這“兩種環境”是企業必須長期應對的兩種環境“常態”,金融危機正是企業處于“不利環境”的典型表現形式。我們既要學會和類似前幾年“有利”的環境打交道,又要學會和前期金融危機“不利”的環境打交道。因此必須要有成熟的環境戰略。同時,金融危機是“欺軟怕硬”的危機。如果把金融危機比作一只蒼蠅,它是專叮有縫或破損的蛋。如果一個企業肌體強壯、免疫力強,或是象我調查的那些企業一樣,能實施未雨綢繆,提前應對;面對時艱,練好“內功”;化危為機,再次騰飛的全過程、全方位環境戰略,金融危機就只能是“路過”,而不會侵入“家門”。這正是金融危機下企業受影響差異化重要原因所在。

第二,經濟的周期性。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必然要受經濟周期性的影響。首先,由于經濟周期表現為一個過程,運動軌跡呈現出階段性,因此不同的經濟周期階段,企業的景氣度是不同的,這是企業的大環境。其次,企業所處行業也具有周期性,如果一個企業處于朝陽行業,往往光明一片,就會感到規模不大,錢不夠用。如果一個企業處于夕陽行業,總感到市場已飽和,需求在下降,就會感到規模太大,錢花不出去。再次,受經濟周期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對環境的感應是不同的,企業需要隨經濟周期變化對企業生命周期各個階段可能帶來的外部環境影響實施應變性管理。最后,經濟周期性的矛盾往往與各種危機如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攪和在一起。一般來說,如一個國家、一個行業、甚至一個企業如果處于經濟周期“頂部”,表現出如經濟過熱、產能過剩、資產價格泡沫化、需求創造不出來、對外依存度極高等經濟周期的“頂部”特征,遇到突發的金融危機,破壞性更大,解決起來更難。也正是因所處經濟周期階段不同,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這也正是我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差異化的根本原因所在??梢娊洕芷谛允瞧髽I面臨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因此,實施企業環境戰略就必須遵循經濟周期規律,把握好企業經濟上下的“幅度”或“界”,對企業一切經濟行為實施最大值或最小值約束與管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第三,企業經濟活動的主體性。在企業實際中,一方面,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產品、產值、市場等客體運動的,都有適應客觀環境的一定之規。另一方面,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根據自身的決策、計劃、與客體發生經濟關系,表現出“主體”的運動軌跡。主要原因是:一是逐利性。從企業本性講,哪個企業不想多賺錢?為了獲取更大利潤,容易逆環境而為或是在順境中“忘乎所以”。二是獨占性。企業一般對市場具有天然的獨占心態,市場只有一個,而窺視者千千萬萬個,競爭天生具有“排它”性、“獨占性”。這種唯一的競爭取向使不少企業為了獨占市場孤注一擲,在順境中得到超常規發展,在不利環境下終于“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三是企業家人本性。如有的企業主要領導者在企業個人威信極高,膽子很大,攤子鋪得大,融資成本天高,在金融危機下處于極被動境地。職工反映“這個人膽真大”。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四、企業環境戰略實施的戰略要求

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優秀企業在當時金融危機下適時制定與實施了自己的“經濟冬考”戰略。有些政府部門也提出了抵御經濟危機、改善企業環境的“口號”與措施,這些戰略、口號、措施雖各有所見,但歸結起來是從金融危機環境的事前、事中、事后,且是針對企業所受危機環境重大影響的宏觀經濟政策變化、金融環境變化、市場環境變化提出的戰略設想。把各種設想綜合起來,且從總結經驗與教訓的角度,筆者認為,實施企業環境戰略應注意突出以下戰略取向。

第一,培養企業決策者“辨證思維”的頭腦?;谄髽I本性的逐利性、獨占性及企業家的人本性分析,企業應付復雜環境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如何使主觀符合客觀、激情與理性相輔,關鍵在于培養企業決策者在復雜環境與企業行為過程中樹立“辨證思維”的頭腦。從當時金融危機背景下發生的企業案例來說,平安的巨虧、東航的陷阱、房地產的泡沫、鋼鐵業的產能過剩,就是在經濟過熱或經濟順境下實施“走向國際”、“套期保值”、“超額利潤”、“全球規模第一”等企業經營戰略的后果。就單線條思維而言,如競爭、機遇、利潤、產能、國際化,這些在過熱或有利經濟環境下的企業行為與企業家膽識無疑是正確的,但在徒然的經濟危機下,這些企業都遇到了極大的困難與考驗,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誤”。這些企業的后果雖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或多或少暴露出了企業在競爭與防御、機遇與威脅、利潤與風險、產能與檔次、有利環境與不利環境等戰略思維上存在的“弱點”。因此我認為,培養企業決策者“辯正思維”的戰略頭腦,是企業環境戰略管理的首要任務。

第二,實施“能攻善守”戰略與策略?;谄髽I經營環境是復雜的、暫時的、變動的,且環境變化是永衡的、絕對的分析,這就要求企業經濟行為無論在有利環境下還是在不利環境下都保持一個“平衡”狀態,并隨環境變化提早預防、從容應對,與環境保持和諧狀態,采取順勢而為的企業行為。因此,企業應對環境的變化不定性,必須實施“能攻善守”環境戰略。如果說在當前金融危機不利的環境下實施“能攻善守”戰略是順勢而為,那么在有利環境下能實施“能攻善守”戰略卻是有難能可貴的“先見之明”。某電工企業借國家電網分家、電力建設加快的有利環境,企業發展為一個大的集團。然而企業決策者根據行業經濟周期規律與國家經濟“太熱”環境,較早意識并提出了可能下降或“變局”,在有利條件下就提出了帶防御性的環境應對戰略——“未雨綢繆、提前應對”。從2006年開始就做了相關應對措施,如搶先一步采取了“向高端產品轉型;發展有競爭優勢的客戶;抬高技術門檻;壓縮應收款;搶先一步“融資”等應對措施,使企業安然無恙,企業負責人理直氣壯反映“未受大的影響”。

第三,克服盲目蠻干,強化企業“限值”管理。任何企業及其所處行業都具有經濟周期性特點,往往在景氣度“頂峰”時會忘乎所以,在回落時會悔之當初。這種經濟大戲仍在循環往復地重演。如去年所表現的煤碳、石化、有色金屬企業分享行業盛宴時,所出現的大量在決策、投資、經營、管理、甚至分配上的超“限值”經濟行為;而今年鋼鐵企業從頂峰回落,盲目投資已結苦果,化纖企業也深受產能增長過快之苦。恰恰都是當初盲目投資、產能失控鑄定了今天的結局。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我認為,應對經濟周期性變化規律,防止“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迫切需要企業在所面臨客觀環境的復雜關系中把握自己的運動幅度,使自己在一定“限值”內穩定運動。因此,這里我提出強化企業限值管理問題。任何企業經濟行為都有一定的運動軌跡,有自己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都有一個幅度或界。把企業經濟活動納入限值范圍內,切實實施“值”的規約、防御、警告、制止等的管理行為,就是企業的限值管理。其管理運行要點是:第一,對企業經濟活動周期及各個運動階段即投入、營運、產出,在宏觀上根據預測對其上限下限進行界定或規約;第二,對企業重要要素如產品、設備、資金等及企業重要經濟指標如產值、利潤等,根據上述上下限要求建立由單個值集合成的企業系統限值體系,在企業管理中根據標明的限值信息進行調控,實施最大值或最小值“欄桿”設防;第三,當企業經濟活動某個環節某個要素及指標出現“臨界”或“越界”時,無論何種原因,也無論經辦責任人有何許諾,都要運用各種手段(包括行政、經濟、法律手段)堅決制止。這在當前金融危機下,較有現實意義:一是使一切企業經濟活動適度進行。無論企業處于何種經濟周期階段,也無論環境如何有利、效益如何好、競爭力如何強,都要保留一個蓄量,有一個退的回旋余地;二是從根本上約束主體。既包括企業經濟的決策者,也包括企業經濟的執行者;三是明確值限管理的中心是值限或界,界是管理中的秩序規則,一旦某一經濟行為臨界或越界,無論何種原因都要堅決終止。從而避免企業錯誤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第四,尋求惡化環境下的各種保護。一是行政保護。即讓上級主管部門與領導多了解企業的困難,主動建立與政府、行業協會與本企業的信息溝通網絡,讓政府及各部門對本企業的困難“心中有數“,以便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因上下“一條龍”實施“幫扶”時處于有利地位。二是經濟保護。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家為了保增長、調結構、拉內需,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各級政府也出臺了許多優惠經濟政策,企業可在銀行貸款、項目發展、技術改造、稅收政策、社會保障等方面尋求支持。三是法律保護。在危機時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極易受到不法傷害,對于可能出現的加大企業困境的“斷供、”“毀約”、“侵權”、“無理退貨”等行為,企業要運用《公司法》、《經濟法》、《合同法》及專利權、商標權、特許經營權等有關法規來保護自己,使企業安然度過經濟“寒冬”。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葛洲壩集團黨校經濟與管理教研室

金融危機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系統地回顧了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假設條件和基本原理,并就歷代貨幣危機模型的理論邏輯進行了系統分析。每一代模型都在其局部范圍內解釋了危機爆發的原因,在理論的形成和實踐的指導方面具有現實意義。但三代模型所研究的導致危機爆發的原因都僅僅是對危機現象的表面描述,沒有追尋危機原因背后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因此,西方學者只能就每次危機作出現象的解釋,很難建立一套能全面預防、治理和預測各種貨幣危機的理論體系,因為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進行全面考察。

關鍵詞:貨幣危機模型 演化路徑 理論邏輯 現實困境

一、引言

2010年11月4日,美國重啟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簡稱QE2),這引起了世界資本市場劇烈的反映。在本次金融危機還未完全過去的時期,美國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這無疑對金融危機的的發展態勢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F代金融危機理論的體系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Krugman)于1979年首創的。該理論是在黃金本位制度崩潰后,隨著世界各國放棄固定匯率制度而采納浮動匯率制度的國際金融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從當前貨幣危機理論的研究現狀來看,許多西方學者都使用該模型來解釋貨幣危機爆發的原因和機理。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貨幣危機模型按照其研究的重點不同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型:一是國際收支危機模型,其研究的重點在于探尋擴張性經濟政策同固定匯率之間的矛盾關系,即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二是危機預期模型,其研究的重點在于強調危機的自我促進(又稱為自我實現)的性質,即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三是道德風險模型,研究的重點在于探討金融資產泡沫同金融機構道德風險之間的內在聯系,即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以上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結論都明確地分析了國際資本流動出現急劇逆轉的根本原因。國內已有的綜述貨幣危機模型方面的文獻十分豐富,但它們缺乏系統、全面地闡述每一代貨幣危機模型形成的假設前提及其基本原理,在研究每一代危機的困境方面涉足更少。因此,本文試圖在作者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高晨偉、王選華,2010)進一步來彌補該領域的不足,全面地研究三代模型的演化路徑、理論邏輯及其現實困境,以便對現代金融危機理論的基本原理進行全面把握,并為研究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提供理論幫助。

二、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理論邏輯

(一)模型的假設前提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的假定前提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政府將內部均衡視為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二是外匯市場信息完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國內外資本可完全替代,且投資者進行理性決策;三是政府發行貨幣不受限制;四是外匯儲備規模有限,可以持續耗盡,但購買外匯的本國貨幣規模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得到;五是外匯市場實行固定匯率。

(二)模型的理論體系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主要研究了外匯市場的投機攻擊同國家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Krugman在1979年所構建的國際收支危機模型假設前提之一就是完全預見能力的存在(即外匯市場的信息完全),在這種假設前提下,產生國際收支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國政府所實施的擴張性經濟政策同固定匯率之間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性最終會導致理性的投機攻擊產生。其理論邏輯在于:擴張性經濟政策→財政赤字→增發貨幣→影子匯率↑→本幣貶值。這時,公眾會減持本幣數量,增加對外幣的持有,通過調整其資產結構來降低本幣與外幣未來收益率變動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社會公眾理性投機的持續攻擊下,政府不斷為彌補財政赤字而發行貨幣,已有的外匯儲備會隨之而耗盡,固定匯率逐漸喪失。后來,弗拉德和加爾伯(Flood and Garber,1984)認為,由于國內的信貸過程和投機攻擊隨著時間的變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Krugman模型中的完全預見能力假設不成立,他們對Krugman模型進行了改進和簡化,簡化模型稱為K-F-G模型。在K-F-G模型中,所有的經濟變量都是動態變化的,且是一個具有線性結構的國際收支模型。該模型的基本結構為:Mst=Pt[a-b.Ret] (1)

(二)貨幣危機預期模型——金融恐慌模型 金融恐慌模型是貨幣危機預期模型的另一個理論模型,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戴蒙德和戴維格(Douglas. W. Diamond and Philip .H Dybvig,1983)首先提出來的銀行擠兌模型,又被一些學者稱為D-D模型。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銀行擠兌模型的基本原理,許多學者采用保羅·克魯格曼(1998a)對該模型的簡化形式。

(1)D-D模型的假設條件。模型有四個假設條件:銀行的存貸款業務遵循大數定律,存貸款業務按照一定儲蓄進行;假設存在三個時期T(T=0,1,2),銀行客戶均在T=0時刻向銀行存款,當取款發生在T=1,2時刻時,假定對應的回報分別為1+R,(1+H)2(H≥R);按照提款時期將存款者共分為兩類:類型1(T=1時期提款消費)和類型2(T=2時期提款消費);銀行不知道存款者的類型,只有本人知道。

(2)D-D模型的基本原理。首先,一般模型推理。假設存在一種跨3個時期的模型(T=0,1,2),在T=0時期有兩類投資項目:第一類項目約定只有在第1時期獲得的報酬才為1+R,第二類項目約定只有在第2時期獲得的報酬才為(1+H)2,且項目回報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因素,時期越長,回報率越高,即假定H>R。因此,如果第二類項目的報酬要想提前到第1期取得,只有以價格P來計算報酬,且P<1+R。再假設投資者也有兩種類型:兩類投資者在初期(T=0)均只有1個單位資源,但是他們的消費預期不同,第一類投資者會在第1時期消費,第2類投資者會在第2時期進行消費,假定兩類消費者均追求消費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他們都知道自己的類型,他們就會選擇與自己相對應的投資類型:第1期消費的投資者選擇第1類投資,第2期消費的投資者選擇第2類投資。但是,假設在投資初期(T=0),兩類投資者均不知道自己的類型,只有等到第1期期末才知道自己的類型,這時兩類投資者如果發生消費與投資類型錯位,他們都要發生損失:如果第2類消費者選擇了第1類投資,他面臨的損失為L1=(1+H)2-(1+R)2=(H-R)(H+R+2),如果第1類消費者選擇了第2類投資,其損失為L1=(1+R)-P。其次,一般模型的應用。假設有一家銀行并不知道投資者的類型,但是清楚兩類投資者的長期比例關系:假定第一類投資者占兩類投資者的比例為?姿,相應地第二類投資者的比例則為1-?姿,這時銀行將兩類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將既定的資源按照?姿:(1-?姿)的結構對兩類投資項目進行分配,這樣就可以滿足所有的投資者獲得自己的預期收益,即第1類、第2類投資者分別獲得1+R 和(1+H)2的報酬。因此,銀行從本質上說是一個創造流動性的中介機構,即將非流動資產轉為流動性資產,最終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不過,銀行為了消除所有投資者面臨的流動性風險、滿足他們預期收益的時候,自身卻面臨遭遇“擠兌”的風險。原因在于:假設社會出現不確定性因素,如戰爭、政治變革、經濟危機以及其他預期會發生的重大事件等,在第1期期末所有第2類投資者要求提前支付存款,這時銀行就遭遇破產的危險,因為存款人之間、存款人和銀行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從而會出現當較多的存款人到銀行取款時,很容易導致其他存款人參與進來。當銀行發生擠兌現象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屬于類型2的存款者預期銀行的信用支付能力有限,也會提前要求支付存款,從而削弱了銀行的整體信用能力,該銀行就會出現信用危機。此外,一個銀行的信用危機會動搖其他銀行的信用能力,造成流動性惡化,這種現象被西方學者稱為“傳染效應”。當某個銀行或某一個地區的存款人出現擠兌現象時,其傳染效應可以迅速演變成大范圍的金融動蕩,而擠兌風暴可能會滲透到整個銀行系統,從而爆發全面的金融危機。在金融恐慌面前,銀行為了保全自身,往往會通過增加儲備來改變存款人對銀行的信用能力預期,讓存款人對銀行的信用支付能力充滿信心。但是,銀行的這種行為往往會適得其反,甚至會加速整個銀行體系的危機到來。因為某一銀行為了增加儲備資金,其途徑主要是變現T=2時期的資產,而實現變現的方式主要是提前收回貸款、銀行系統外借款、同業拆借以及出售債務等等。當所有的銀行都采用同樣的方式解決信用支付能力時,大量的銀行資產進入資產市場,從而會導致銀行資產價格過低,銀行損失重大,當銀行所獲取的凈資產低于需要在T=1時期支付的債務時,銀行就面臨破產的危機。

四、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理論演進

(一)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假設條件 從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假設條件來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通過建立開放的小國經濟模型來研究以勞動和資本作為投入要素的單商品生產,且國內商品對進口商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假定收入不存在剩余,即企業將收入全部用于投資,工人將收入全部用于消費,并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作為研究投入—產出的基本工具;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貿易都在開放條件下運行;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融資不存在國內障礙,被允許任意借債經營,其投資規模受最優化條件約束,即:Rtd= (1+Rft)-1,在約束條件中,Rtd、Rft、Rt分別表示國內、國外資本投資回報率和國內價格水平;假定國際市場的資金供給方對國內企業附加了約束條件,其融資規模取決于國內企業的凈財富水平和融資能力。

(二)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理論體系 Krugman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金融過度(financial excess)和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誘因。Krugman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中介存在金融過度行為,這種行為導致貨幣危機爆發的原理在于:當國內金融機構處于封閉狀態時,隨著國內企業的投資需求膨脹,國內資金逐漸耗盡,而又無法從國際市場籌集資金,這時企業膨脹的投資需求不會導致實際投資過度行為發生,而只會引起國內銀行利率的上升;相反,當國內金融機構處于開放狀態時,它可以從國際金融市場自由獲取資金支持,這時金融中介機構會擺脫道德約束,將大量資金流向證券和房地產市場,從而導致過度積累,形成金融過度和金融泡沫,惡化了國內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當證券和房地產市場受到外部力量的沖擊時,金融泡沫破滅,貨幣危機爆發。(2)“親緣政治”加深了金融過度的程度。這種“親緣政治”表現在政府同企業和銀行之間形成的裙帶關系,并為這些機構提供隱性擔保,從而催化了企業和銀行敢于從事道德冒險的經濟活動,由此形成的不良資產就成為政府的“隱性赤字”。然而,東南亞國家潛在的隱性赤字卻表現為“良好”的財政狀況,最終導致貨幣危機到來時政府無能為力的困境。正是這種“親緣政治”的長期存在導致了東南亞國家時刻處于危機爆發的風險之中。(3)東南亞爆發的貨幣危機主要在于企業的經營行為。因為企業財務狀況惡化主要根源于:國內貨幣貶值→銀行利率提高→企業銷售收入急劇下降→企業資產負債惡化→企業財務狀況崩潰。這時,即使想通過改善銀行經營活動(比如將面臨困境的銀行實施重組)來扭轉企業日益惡化的財務狀況,這種設想是不成立的,因為即使將金融環境得到改善,那種財務狀況已經急劇惡化的企業也無法得到改變。因此,企業財務狀況發生惡化的主因并不在于銀行經營活動的改變。(4)在小國經濟模型中,共有三個均衡存在。其中中間均衡具有不確定性。這時,其他兩個均衡可以不予考慮:即當 = 時的高水平均衡和低水平均衡。當處于低水平均衡狀態時,國內企業無法在國內籌集到資金,因為資金所有者認為企業沒有得到擔保,貸放資金會承受較大風險,不會向企業發放貸款。這樣,國內的實際匯率面臨貶值的風險,加速了企業破產的進程,從而又印證了資金所有者拒絕向企業貸款所做決定的合理性,最終形成了拒絕貸款→實際匯率貶值→企業破產→繼續拒絕貸款……的惡性循環。因此,資金所有者拒絕向企業貸款的行為具有預期自我實現的特征。(5)政府對于是否維持匯率的穩定性并沒有固定的決策模式。因為在作出決策時它面臨兩難境地:當作出穩定匯率的決策時,另外一種導致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會隨之出現。如當企業的財務杠桿效應十分明顯,所負債的金額又較大時,如果政府繼續維持匯率穩定,其維護成本較高,因為這樣勢必會導致企業減少生產,從而加速企業財務狀況惡化,貨幣危機隨時爆發。

五、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現實困境

(一)貨幣危機模型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 到目前為止,貨幣危機模型還屬于一種不斷發展的理論,同傳統的經濟理論相比還遠未成熟。比如,第一代危機模型所推導的投機攻擊時間僅僅是在嚴格假設和高度抽象的條件下,從理論層面來論證確定的投機攻擊時間,而在現實實踐中并不能準確判斷投機攻擊時間點的發生;第二代模型雖然將心理預期視為貨幣危機的變量,對現實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它所強調的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導致多重均衡的出現,各種均衡之間隨著預期的變化而不斷轉移,這種均衡轉移的過程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第三代危機模型將道德風險和親緣政治等社會因素作為危機的控制變量,這些非經濟因素對危機爆發的影響程度如何來實施計量,從目前研究的現狀來看還沒有涉及。

(二)危機模型的封閉性無法擴展對現實的解釋 從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理論體系來看,都是在分析個別案例的條件下形成一種只是局限于特殊現象的解釋,而無法建立預測模型。因此,這種封閉的特性決定了三代模型的理論局限。對于貨幣危機來說,導致其爆發的誘因較多,如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等等,因此,每一次貨幣危機爆發后都有其特殊原因,如果僅僅是從局部范圍來進行原因分析,每一次貨幣危機爆發都會提出一種新的理論,且這種理論無法逐漸成熟,因為當下一次危機爆發后引起經濟學者對原因的尋找又會掩蓋前一次理論的發展。如此循環下去,最后留下的僅僅是討論貨幣危機爆發的零碎的理論片段。

(三)危機模型研究方法上的“形而上學” 從三代危機模型尋找到的危機爆發原因來看,都是對危機現實表面原因的描述。當然,西方學者所描述的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公眾心理預期、金融體制的脆弱等等看上去的確符合當時的危機表象。但是,他們沒有進一步尋找這些原因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因為那將涉及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合理性的思考。從歷次爆發的貨幣危機來看,其主要原因均可以歸結為市場的缺陷,而市場缺陷其根源又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從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視角考察,貨幣危機是西方新自由主義失敗的象征。因為新自由主義鼓吹市場的“萬能性”,用“最小的政府、最大的市場”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定“良方”,想必這樣的邏輯正是貨幣危機爆發的真正誘因。因此,三代貨幣危機模型在各自局限的范圍解釋獨特的危機現象,而使用這種“形而上學”的研究方法來尋找貨幣危機爆發的原因,最終很難建立一套能全面防范、治理和預測各種貨幣危機的理論體系。

六、結論

從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演化邏輯及其現實困境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雖然三代貨幣危機模型已經成為解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主流理論,但它們共同面臨的現實困境則充分暴露了危機模型的局限性,即無法建立統一的理論體系來對金融危機進行解釋、防范、治理和預測。全球金融危機還未完全過去,如何對此次危機從理論上作出合理的解釋是當前經濟學者關注的熱點。從當前金融危機的現象來看,政府缺乏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是導致危機爆發的主因,這是區別以前貨幣危機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既有的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邏輯框架內無法對此次危機作出合理的解釋。按照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危機的出現是社會制度基本矛盾的強制平衡,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了其自身無法解決周期性的金融危機。因此,如果要建立一套能解釋所有金融危機爆發誘因的危機理論,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邏輯框架下,從分析社會制度本身出發,將決定金融危機的本質要素分離出來,通過引入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管制職能來約束危機爆發的基礎——自由市場盲目地、自動地調節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在統一的邏輯框架下將所有的金融危機納入解釋范疇。至于如何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框架下建立統一的金融危機理論,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吳有昌:《貨幣危機的三代模型》,《世界經濟》2000年第3期。

[2]吳有昌:《現代貨幣危機理論及其啟示》,《財貿經濟》1999年第3期。

[3]邢毓靜:《現代貨幣危機理論的演進及其發展趨勢》,《當代財經》2001年第1期。

[4]Paul. Krugman. 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1979 .

[5]Flood,Robert and Peter,Garber.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ome Linear Ex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

[6]Diamond, Douglas W. and Philip H.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

[7]Paul. Krugman, What Happen to Asian?Mimeo. Cambridge, MA,MIT,1998.

[8]Paul. Krugman,Fire-Sale FDI. Mimeo. Cambridge, MA,MIT,1998.

[9]Paul. Krugman,Balance Sheets, 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Financial Crises,Mimeo, Cambridge,MA,MIT,1999.

[10]Maurice Obstfeld,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

(編輯 梁 恒)

金融危機范文第4篇

胡釋之,原名胡曉翔,宏觀經濟學家。因在鳳凰財經頻道《財知道》節目中點評經濟政策和熱點的麻辣姿態,引發廣泛爭議。他在節目中抨擊政府濫用貨幣政策把企業折騰成“豬”;他調侃地方官員親吻中央政府批文的照片,將之比喻成“吻增長”。他是一名徹底的自由市場派,堅定地認為任何政府干預都是對市場的扭曲。有人把他比作“經濟學界的韓寒”,他反駁:“韓寒都沒有上過(大)學!而我最初可是一板一眼地走學術這條路的!只不過,后來慢慢淡化了這樣的身份?!?/p>

歐元集團1月21日任命荷蘭財長杰羅恩·戴森布魯姆(Jeroen Dijsselbloem)為新主席,任期兩年半。戴森布魯姆表示,將繼續結成銀行業聯盟的道路、堅持穩固的財政政策和聚焦于穩定增長的經濟政策來鞏固歐元區增長的信心。戴森布魯姆的就任,與荷蘭仍然保持主權信用3A評級不無關系。戴森布魯姆執掌后,將軟化此前歐元集團由右翼主導的強硬政策。不過,戴森布魯姆缺乏專業背景也遭外界質疑。無論在2000年后擔任議員還是政府部長,他從未完全離開過農業領域。

金融危機范文第5篇

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樣本720個,調查顯示,近九成的被調查者表示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本單位產生了影響。其中沿海地區外資企業影響最為嚴重。金融風暴對企業的具體影響主要表現在訂單減少,企業面臨減產或停產壓力,客戶還款時間延期,員工福利薪酬成本帶來巨大負擔,需求疲軟,產品面臨定價壓力以及庫存產品滯銷等。

88%的被調查者表示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本單位產生了影響。其中沿海廣東、山東、浙江、上海等地區外資企業影響最為嚴重。不同城市類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差別不大,可見金融危機對國內企業的影響主要和區域有關,和城市規模關系不大。到目前為止受影響最小的是中南各省,但即使如此,也有77%的被調查者表示本單位的業務受到金融風暴沖擊。

總體來說,會計師事務所(80.36%)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于企業(90.75%),受影響最小的是行政事業單位(75%)。但其他類型企業因樣本量較小,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此次金融危機受沖擊最嚴重的是外資企業,有92.59%的歐美外企和94.34%的其他外企的投票人表示本企業收到了金融風暴的影響。緊隨其后,87.87%的民營或集體企業被調查者表示本企業受金融風暴波及。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情況相對較好,比率為81.71%。

在行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方面,受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行業包括金融證券、保險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農、林、牧、漁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少。其他行業的被調查者樣本量較小,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金融風暴對上市公司的影響要略大于非上市公司。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涉及的方面主要為產品需求下降、業績預計下降,部分公司的重組計劃也因金融危機而夭折。

在提出企業理財建議方面,超過9成的被調查者站在財會運營的角度,通過此次金融危機,發現了所在工作單位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雖然大家都認識到財務管理、風險管理的必要性,但在平時的工作中難以付諸實踐(33.41%);其次是成本核算薄弱,在原材料或人力成本方面形成的浪費,抬高企業成本(20.33%)。

9成以上的被調查者針對金融危機已經或可能給所在單位帶來的影響,站在財務角度提出過合理化建議。其中涉及建設和完善財務管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等中高端領域(25.3%);完善日常工作中的財務制度(16.40%);暫停部分項目、縮減人員、減少日常開支等方式收緊支出(14.73%);通過加強貨款回籠、不賒銷產品、大宗產品收定金、以銷定產等方式回收資金(14.03%);以及加快處置存貨(1 1.27%);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度過融資難關或延期償債等(8.65%)。

在金融危機對從業人員個人工作影響方面,學歷、性別、年齡等對工資獎金的變化影響不明確,女性被裁員的風險略高于男性,被裁員危險最高的年齡段是26~30歲之間。在單位中的身份越低,被裁員的風險越大,約有9%的普通工作人員有被裁員的危險,而高級管理人員的裁員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外資企業被裁員風險最大,歐美外企為11%,其他外企為8%,其次是民營或集體企業,被裁員風險在7%左右,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僅占1%左右。六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基本工資雖然不變,但年終獎和其他獎金的數額減少;16%的被調查者表示由于裁員,崗位合并,工作量加大,但薪酬待遇減少或維持原水平;基本工資與獎金或年終獎均有縮減的占12%左右。6%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面臨裁員的危險。

38%的被調查者認為金融危機后用人單位進人更謹慎,27%的被調查者認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明顯的僅限于低端崗位:中高端崗位的需求依然存在。23%的被調查者自信只要個人業務素質過硬,即使在金融危機下,仍可以找到希望的工作崗位。只有1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多數單位都必須設置財會崗位,金融危機對財會就業影響不大。

除專業技能之外,70%的被調查者認為管理知識,50%的被調查者認為法律知識以及56%的被調查者認為掌握一門或數門外語對財會人就業具有重要的作用。僅有3%左右的被調查者認為財會人員僅需要學好專業即可。另外很多投票者認為微觀、宏觀經濟領域、文學、歷史、哲學的知識甚至理工科類知識對實際工作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實際工作對財會人員的能力要求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僅僅掌握會計專業知識,遠遠不能達到實際工作的需求。

金融危機對工作產生了影響時,超過55%的被調查者表示要在工作之外充電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有17%左右的被調查者盡管不在裁員范圍內,但仍考慮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換到相對穩定、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不大的行業或工作單位;15%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接受減薪或工作量加大的現實,等待經濟好轉,待遇恢復到原有水平;5%左右的被調查者預期自己在裁員范圍內,已做好尋找新工作的準備;表示對外尋求幫助的被調查者不到4%,其中尋求心理咨詢的不到1%。僅有4%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沒有額外的計劃。

對不同學歷的投票者進行分析顯示,表示打算在工作之外積極學習充電的本科和??票徽{查者,明顯高于碩士及以上被調查者。學歷越低,預期被裁的比率越高,打算尋找新的相對穩定工作機會的比率也越高。學歷越高,接受現實按兵不動,等待經濟好轉的比率越高。

女性被調查者打算尋找新的相對穩定工作機會的比率明顯高于男性(27%VS 22%),打算工作之余充電的比率也略高于男性。不同年齡的投票者,打算工作之余學習充電比率最高的年齡段是31~35歲之間,達到83%,其次是30歲以下年齡段,在81%左右,41及以上的被調查者這個比率下降到63%。

絕大部分被調查者通過此次金融危機對所在或其他行業的影響,對自己的中長期職業規劃作出了調整,41.19%的被調查者計劃在實踐工作中,通過實際案例,豐富工作經驗,提高業務素質;33.28%的被調查者打算通過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注會考試、注稅考試、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等,進行充電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拓寬就業機會;而19.90%期望能夠通過努力從一般財務人員向管理者或領導者轉變。

金融危機范文第6篇

危機管理金融危機時期,如何適時調整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規避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化危機為機遇,成為我國企業管理者面臨的新挑戰。本文在簡述金融危機給企業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所造成的沖擊的基礎上,分析了金融危機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1從2008年9月以來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及其人力資源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美國的次貸危機轉化為世紀性、嚴峻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及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危機的余波正一步一步的波及到中國好多層級的企業。國內企業紛紛采取措施來抵御經濟危機的到來,大部分現存的企業為了削減人力成本紛紛采取裁員或者降薪的行動。部分企業,從高級管理人員到一線工人的所有層級其薪酬和獎金都被削減,危機時代的熱門詞匯就成為裁員和降薪。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直接影響到了市場對于人力資源的需求及價值重估,這不僅對企業結構整合提出很高的要求,對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管理也提出了新挑戰。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如何應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既定目標和責任,又如何通過企業的人力資源與其他資源之間相互作用來實現來完成。在目前這種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企業考慮的第一步是應當怎么優化人力資源管理來確保企業的競爭力。近年來,中國企業都處在在高增長經濟環境下,危機管理意識和面對經濟危機來臨的應對意識相對薄弱,在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調整缺乏切實的感受和理解,面對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周期波動,企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進行積極應對。企業要有“防患于未然”危機管理思想,一旦面臨金融危機的到來,我們可以有足夠的經驗進行應對。

2金融危機下我國企業管理面臨的新問題

2.1“冒失裁員”將帶來不可預估的人力資源規劃風險威脅企業內部和諧

在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大多數企業采取了裁員減編縮減費用等措施,這樣的做法,不但嚴重傷害企業聲譽,還會在企業留下來的員工中引起恐慌和抗議,影響企業員工隊伍的穩定性。從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帶來許多隱患。大規模的裁員后,常常會出現團隊整體士氣低落從而導致的突發性的大規模辭職活動。大大增加勞動爭議的發生量。勞動爭議一旦發生,無形這中就成為了一種“內耗”,這樣在實際上是增大了企業的成本,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大大影響員工的士氣,對于遭受經濟危機影響的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公司的管理者在匆忙間去招聘和培訓新人,一是會產生人工成本的增加,二是新聘人員不一定能勝任崗位。這樣反復盲目操作最終將影響企業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擾亂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因此,冒失裁員”將帶來不可預估的人力資源規劃風險,對于一個致力于長遠發展的企業不能簡單地將裁員看作是一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手段,應謹慎對待裁員,必須要充分地認識到裁員對企業可能造成的危害。

2.2“迅速降薪”將使企業散失凝聚力,應變劇烈降薪為合理調整薪酬結構

經濟危機時期企業為了降低人工成本采取降薪做為另一重要措施。減薪容易引起員工的恐慌,這些問題處理不善,就容易引發勞動爭議,導致勞資關系緊張,威脅到企業內部的和諧。據調查,有的企業的員工收入在危機時期平均減少了60%以上,企業通過縮減員工的各種福利、津貼和補貼的方式降低員工的薪酬,改變薪酬中工資部分的待遇。有51%的企業承認有可能取消年會及其他員工福利;有53.7%的企業削減差旅開支及娛樂費用。有47%的企業制定縮減政策按統一規定降低員工的工資,有65.4%的企業采用增加人員輪流上崗的方式減少員工的工資支出。在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大幅度降低薪酬,在危機時期是有很大風險的,因此通過改變薪酬結構的方式來使企業的薪酬發放更加有效率。比如可以和員工討論加大績效獎金的力度,讓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合理浮動薪酬,讓員工去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收入。這樣在組織流程再造的過程中是可取的。如果只是統一降低薪酬總量而不調整薪酬結構的方式,將打擊高績效員工的積極性,影響企

1業內部員工對組織的情感,反而不利于員工共同努力度過難關??梢宰屆總€員工都制定成本降低計劃,讓每個項目都有指標,授權員工參與企業的成本管理。這樣在企業的整體預算沒有改變的前提下,員工的收入也不一定有所下降。同時可以所取各種政策鼓勵員工為了企業的前景而拼搏,讓個人利益和企業的集體利益緊緊的捆綁在一起。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同時,也通過強有力的激勵措施保證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所以說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不是忙于裁員、降薪,而是應當為了企業的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選擇適合自已的相應的人力資源戰略。

2.3“培訓凍結”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

在金融危機到來之際,許多企業,為了走出危機,節約人工成本而凍結培,培訓與開發成為企業被理所當砍掉的成本。經濟危機使得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裝備更新提高人均產出,以此做為走出危機的重要途徑。通過強化管理,培訓提高產品一次合格率,從而通過提高人均利潤使得“人均相對成本的降低”,從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調整和組織流程重構必然會對企業人員的技能和知識儲備提出新的要求。如果企業在此時凍結了培訓。就剝奪了自己技術創新的能力,企業人力資本的存量得不到提升,員工生產率低,產品合格率低,企業的利潤就得不到增長,因此對企業現有人員進行相關新業務領域技能與知識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只“節流”而不“開源”的方式將使企業在走出危機的道路上作繭自縛

保證企業內部勞動關系的和諧,應對經濟危機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在實踐中,可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3.1謹慎裁員,注重效率為先的人力資源動態配置

危機時期的人力資本優化不是一個簡單的總量控制問題,而應以調整企業人力資本結構、提高優質人力資本存量為目標,分層分類對待。比如,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對某一類人才、某一類員工進行總量控制;而另一類人才要大量引進。由于金融危機導致相關企業人員的流動,使企業所需的一些關鍵核心人才比以往經濟景氣的時候容易獲得,因此企業可以借機采取人才置換的方法,在裁員時通過細致的崗位分析,適當削減一些非核心崗位的人員,用節省出來的人力資源資金引進一些企業急需的關鍵核心人才,加強核心人才儲備。企業要注重以效率為核心進行人力資源的動態配置,如對企業的其職務體系進行規劃,實現職務體系跟任職資格體系的有效銜接,實現人在組織之中,人與文化、人與專業、人與崗位動態的有效配置。同時,可通過實施精細化運作,強化預算管理,控制顯性與隱性等兩個層面的人工成本。

3.3重視培訓,珍惜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

經濟危機時期企業的經營重點的轉變必然會對企業人員的技能和知識儲備提出新的要求,同時使得培訓這件花錢但立足長遠的事情處于尷尬境地,短期利益與長期矛盾如何平衡?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企業或個人修整的最佳時期。一方面,企業用更少的成本對員工培訓,既有助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有助于激勵員工,提高員工歸屬感。另一方面,員工個人可以根據工作中出現的短板合理制定培訓計劃,以提高人力資本價值,為下階段工作做準備。因此企業所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是企業經營戰略的調整,戰略調整和組織流程重構必然會對企業人員的技能和知識儲備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對企業現有人員進行相關新業務領域技能與知識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業培訓應該要求企業負責人和員工討論個人的培訓需求,同時企業可以根據對未來可能涉及的新的業務領域的分析制定技能和知識培訓課程,采取不脫產的方式進行員工的在職知識和技能培訓。同時分析員工評價數據。如果企業的評價體系做不到這一點, 說明企業的評價體系不夠科學,需要改善這一個功能。這是關于“誰還需要培訓什么”的主要信息來源。當然,也可能有時會被企業指定,為了實施新的質量或生產系統而進行全員培訓。同時,在培訓中可以引入員工援助計劃,強化員工壓力疏導。在經濟危機時期,

企業應該更清楚認識到,企業的第一資源是人力資源。只有留住人才,并使人才成長與發展,才能留住企業復蘇的希望。

3.4建立合理的勞動關系調整機制,以和諧促發展

經濟危機時期企業勞動關系策略應該以勞動用工的調整和勞資爭議的預防為中心,完善和加強管理調控機制,化解勞資矛盾,預防勞資沖突,健全勞動規章制度,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制化。從微觀角度看,就是建立企業的勞動關系預警機制,企業要未雨綢繆,要構建好自己的勞動關系戰略,并且制定自己的勞動關系策略,建立合理的勞動關系調整機制。越是危機時期,越好保證企業員工團隊的士氣,形成企業和員工為集體和個人的發展勇擔責任,以結果為導向,追求企業長遠發展的良好企業文化氛圍,以和諧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經濟危機時期的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配套工程,做人力資源決策要跟整個公司的戰略相結合。經濟危機對于我國的企業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將使企業各層面都認識到人力資源戰略重要性以及人力資源對企業變革的支撐能力,強化了人力資源的戰略性,強化了人力資源與企業業務的統一性,也強化了人力資源變革的管理。企業應采取合適的策略去調整自己,去應對危機的挑戰和抓住新的發展機遇。

上一篇:幼交同志范文下一篇:學生自助學習經驗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