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淺析我國品牌發展戰略范文

2023-09-24

淺析我國品牌發展戰略范文第1篇

的品牌。它有三個主要衡量因素:市場保有量、生產研發的歷史及其在整個行業中的地位。企業自主品牌首先應強調自主,產權強調自我擁有、自我控制和自我決策,同時能對品牌所產生的經濟利益進行自主支配和決策。主要有兩方面:對品牌知識產權的控制權和所有權。如果對品牌只有使用權如進行貼牌生產的企業,而其處理權和最終的決策權在他人手中,就不是真正意義的自主品牌。

企業缺乏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識

從生產環節上看,很多企業集中于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鞋業、食品、五金、玩具等。在這些企業中貼牌生產十分普通,往往沒有自己的品牌,也沒有自主技術,但企業覺得有利可圖,又沒有什么風險,因此比較熱衷。據一份廣東東莞市2004-2005年對企業調查資料顯示,很多企業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創建的壓力和動力不足,特別是一些被認為是 “科技企業”的企業沒有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的主動意識。試想這些科技企業都沒有創新沖動,其他企業就更難以讓人期待。 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沒有形成互動

我國產業集群經過二三十年的成長,有了很大發展,且產生一些基于制造

工廠意義上的知名區域品牌。但是許多區域集群缺乏對區域品牌重要性的理解,對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互動關系的認識不夠,使我國區域自主品牌建立處于不理想的狀態。有些集群企業依托區域品牌和區域技術支撐體系,相互模仿,不注重創建品牌, “搭便車”心理強。企業自主品牌對區域品牌沒有形成更有力的支撐,沒有形成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互動的效果,從而使集群品牌衰落下去。如在金華火腿業和景德鎮陶瓷業這兩大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品牌之下,幾乎沒有知名的企業品牌。江西景德鎮陶瓷業由于沒有做強單個企業品牌,企業自主品牌意識淡薄,使其業主地位遭到佛山、潮州等地的挑戰。其結果是,2004年“中國瓷都”的稱號授予了廣東潮州。

企業界缺乏打造品牌的理論和經驗

由于絕大部分中國企業甚至許多大企業都沒有專門的品牌管理機構與

人才,使企業缺乏打造品牌的理論和經驗。企業在打造品牌過程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品牌高度雷同。我們目前品牌數量很多,但是核心價值不清晰、缺乏個性、品牌氣質趨于雷同;品牌不帶來銷售。很多品牌非常有名,卻沒有占領消費者的心智,沒能在消費者內心根植品牌的核心價值,也就無法給企業帶來預期持續的銷售,其后果就是廣告一

停,銷量馬上就下滑;品牌防御性很差。一旦出了問題,就會馬上垮掉,甚至是內部人事的變動也會導致品牌的貶值;品牌價值難以獲得持續增長。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對如何打造自主品牌缺少一個清晰完整的體系認識,從而造成了企業做品牌的盲目性,花巨大成本做了大量的廣告,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對品牌的建設沒有提升到戰略的高度,沒有進行長遠有效的規劃。曾風光一時的標王 “秦池酒”和“愛多 VCD”曇花一現,不久就在市場上消失了,就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自主品牌創建應當制定以品牌核心價值為中心的品牌識別系統,然后以品牌識別系統統帥和融合企業的一切營銷價值活動,同時以品牌化戰略和品牌架構,不斷推進品牌資產的增值。

缺乏對品牌的有效保護

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歷來就缺乏商標及品牌的保護意識,從而造成了缺乏對品牌的有效保護。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缺乏對商標的保護。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許多很有市場前景的商標被國外公司搶先注冊,產權落到他人之手。其中不泛“英雄”金筆、“紅塔山”香煙和“康佳”彩電等國內著名品牌;與外商的合資中沒有重視民族品牌的保護??鐕就ㄟ^兼并或收購我國市場占有率高的本土品牌,將其放置高閣而培育自己的品牌占領中國市場,使我國許多有成長潛力的自主品牌被封殺。

此外,由于改革開放的時間不長,加上長期計經濟體制的影響,還沒有形成品牌建設的完整體制。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觀念沒有及時轉變,沒有明確自己的職能所在,對企業自主品牌建設沒有給予一定的關注和相關政策的扶持,沒有積極的引導企業品牌建設,從而使一些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失去了創建品牌的良機。

發展我國自主品牌的對策

提高企業尤其是企業家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識

企業家要有創造自主品牌的動力和精神,只有企業家具有了這種精神,企業才會朝自主品牌的方向努力。正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所說“要樹立民族品牌,主要靠自主創新,首先要有創名牌的精神,這是創世界名牌的一個前提。”要創建自主品牌就必須提升企業及管理者的視野,以全球市場為品牌的定位。這點在日本企業界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正如學者科特勒在《新競爭》中指出:“日本營銷的最大特色,就是將全球視為一個潛在的市場。有了這種胸襟和眼光,日本制造的產品陸續出現在世界主要市場,并逐漸擴大市場占有率。”

2.大力培養具有全面品牌理論的管理人員和策劃人員 產、學、研之間的合作,大力培養具有全面品牌理論的管理人員和策劃人員。我國有眾多高校且具有較強的科技力量。但是產和學之間的合作并不強,并沒有形成有效的學術成果轉化機制。當企業自身沒有足夠的理論經驗打造品牌時,就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力量,成功打造品牌。同時在和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品牌管理人才隊伍,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加強對自主品牌的保護

目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已由投資新建變為跨國并購,在我國跨國并購也呈強勁增長態勢,特別是對我國知名品牌的競爭策略性收購。據有關調查發現,在合資企業中,70%以上的中國自主品牌收購后都被閑置,只有不到30%的品牌被用來做市場。所以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要注重保護自主品牌,特別要防止外國企業對我國有潛力的自主品牌惡意收購。

政府在自主品牌建設中應發揮積極的作用

從國外經驗看,政府的積極推進對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日、韓等國政府都曾采用相關政策扶持其本國品牌的培育和發展。正是由于韓國政府的大力扶持策略,才使其在短時間內涌現出了現代、三星、LG等世界著名品牌。

我國政府在推進企業自主品牌創建過程中應當發揮以下作用:發揮政府政策的導向作用,通過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動企業自主品牌的創建;實施人才計劃,建立國際品牌管理人才交流平臺,為企業自主品牌建設提供人才資源。促進國內、國際品牌管理人才的交流,提高企業應對市場變化,解決品牌創建過程中所存在問題的能力;創建和完善知識產權轉移機制。大力發展為企業服務的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提高企業應對市場需求的能力;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權保護制度,創造良好的創新機制。增強企業創新的內在動力,扶持中小企業自主品牌的創新活動;加大政府對自主品牌產品的采購,增強企業創建自主品牌的信心。

從戰略體系中創建自主品牌

隨著現代品牌拓展范圍的擴大,我國自主品牌建設應當從企業品牌、集群品牌和國家品牌三個維度上進行。這三個維度的自主品牌創建都有利于我國跨國經營競爭力的提升。在品牌創建中要三者同時進行,使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我國目前主要偏重于企業自主品牌建設,而對集群品牌和國家品牌關注較少。在這方面我國可以適當參考日本和韓國的經驗。如在二戰之后,日本的名字曾與質量低下的產品聯系在一起,但隨著一些日本企業如豐田、索尼和本田成功地打入國際市場,日本的名字成了質量和技術的同義詞。韓國不僅通過大力培育現代、三星等國際企業提升國家形象,最近又發布《利用國家品牌增強出口產品競爭力對策》。并設立國家品牌管理總部,制定“KOREA品牌路線圖”,開發Korea Premium象征,來支援出口企業在海外開展營銷活動,扶植世界一級企業和下一代增長動力產業等戰略,旨在實現出口產品的高附加值化,帶動新的出口增長動力。

發展自主品牌的意義

1.品牌是企業開拓市場、占領市場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站在市場的角度看,品牌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從產品的角度看,生產的技術、工藝和質量決定和產生產品的價值,而品牌則可以使產品產生更大的附加值,即超價值。以美國市場上暢銷的芭比娃娃為例,現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芭比娃娃,基本上都是中國內地的工廠生產和加工的。

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的平均售價為10美元,而我們的平均出口價僅為0.4美元。這就是質量價值和品牌價值的驚人之比。

2.品牌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品在質量和價格競爭中存在的對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弊端,使消費者在市場品牌的價值面前實現了商業和消費上的人人平等,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消費者的消費利益和消費權利,是市場經濟公開、公平、公正這一優越性的充分體現。

3.品牌還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要想知道這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究竟如何,看看其擁有多少國際知名品牌便可一清二楚。這被認為是考察一個國家競爭力最簡單、最有效、最直觀的方法之一。同理,這也同樣適用于對一個地區經濟競爭力的考察和了解。如果說質量是產品的生命,那么品牌就是企業的生命。質量體現在產品上,而產品和企業則必須聚焦在品牌上。

4.品牌有時代表的不僅僅是企業的信譽。有些國際知名大品牌的背后還隱含著國家、民族、社會甚至是政府的信譽。國際知名大品牌中不僅包含商業和經濟因素,更有文化和地緣政治甚至國際政治的因素。對此,我們要有明確而清醒的認識。在我們進行品牌培育、發展和創新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以此確定我們發展的正確方向和準確定位,從容應對來自外界的挑戰和沖擊。

如何發展

(1)將自主品牌的創建提高到戰略的高度,當成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明確自主品牌創建的戰略意義,從自有品牌產品的戰略策劃,研發設計,生產,質量監督到銷售,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生產出優質且具有特色的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實現差異化經營和提高顧客忠誠度的目標。

(2)慎重選擇自主品牌產品、供應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具有終端優勢,直接接觸消費者,更容易及時地獲取和收集顧客需求信息,從而開發設計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但要注意,并非所有商品都適宜采用零售商品牌。一般情況下比較適合建立或者說比較容易取得成功的自主品牌的商品有:

①品牌意識不強的商品。消費者的品牌意識相對較弱,商場只要采用一些有力的促銷手段,很容易就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②銷售量大的商品和購買頻率高的商品。銷售量大,就能實現規模經濟,降低開發成本,保證自主品牌商品低價格的實現。購買頻率越高,商品和消費者接觸就越頻繁,消費者容易受其它條件的影響改變購買的品牌,零售商可以充分利用賣場優勢,對自主品牌商品進行有效的宣傳和促銷,開發新顧客。

③價值較低的商品。價值較低的商品,其風險就小,消費者容易接受和嘗試。特別是對一些價格敏感度較高的日用品,在同等質量的條件下,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價格較低的自有品牌商品。

④保鮮、保質要求程度高的商品,如生鮮食品等,零售商在這類商品上通常具有優勢,相較于制造商來說,能更好的保證這類商品的保鮮和保質。

(3)對自主品牌商品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和監控。

(4)加強自有品牌產品的營銷力度。

除此之外,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零售商自主品牌商品購買傾向影響因素有:貨幣感知價值、感知風險、感知質量、外部信號的依賴性、熟悉程度、對無法清楚了解的容忍度及其他社會經濟因素等,企業在創建自有品牌時,要充分分析和了解消費者對這類自主品牌產品的認知,進行多方面的努力,提高產品的貨幣感知價值和感知質量,減小感知風險,通過提高產品形象和企業形象來提高消費者對自有品牌產品的認可和忠誠度。

總結

零售企業創立自主品牌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同制造商品牌一樣,其發展必須遵循品牌的成長規律,簡單的設計包裝、生產、命名、擺上貨架銷售并不能成就自主品牌,這樣開發的商品只能稱之為自主標簽或自主商標商品,零售商也不能真正享受品牌帶來的利益。同時,自

主品牌是把雙刃劍,在條件不足或者認識不清的情況下,匆忙發展的結果可能是弊大于利,甚至會影響到零售商的聲譽。

淺析我國品牌發展戰略范文第2篇

從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來看,國家和企業對信息化的投資建設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也在發生變化,大致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國家將信息化建設納入社會發展戰略,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外部網絡,構建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信息化也得到了發展,但僅處于簡單的使用計算機階段。第二階段,部分企業逐步認識到信息化建設的廣闊發展前景,開始把信息化建設列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中,主動加大這一領域的投資力度。一方面政府積極發展信息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政府,構建電子政府。第三階段,信息化的全面發展導致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面臨自身發展的需要,企業逐步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自主投資及經營力度,信息化服務作為新型產業也應運產生了,同時,也吸引了民間風險資金的進入。

一、我國建筑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項目管理的生產經營特點,如工序復雜、動態性強、資料檔案繁多、信息管理難度大等,建筑業應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業資源的整體水平較低,存在著明顯的局限與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有關法律相對滯后。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取決于相關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訂,只有制訂一系列規則和標準,使企業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環境進一步優化,為企業信息化營造公平的交易平臺,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環發展中。但是電子商務在我國發展緩慢,國內關于此類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簡單,難以確保建筑業信息化運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建筑企業信息化管理的促進作用認識不足;在技術、資金、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沒能為企業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環境和對接方式;未發揮對企業信息化的推動作用。

3.社會相關信息化服務機構不健全,整體服務水平不高。不論政府網站還是商業網站,大都以信息發布為主,缺少工具類網絡軟件,缺少信息互動;以企業管理診斷和重組為特長的咨詢機構太少,軟件市場的無序競爭問題也亟待解決。

4.建筑企業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帶來的便利,實現網上材料采購、招標、項目管理、信息交換、信息發布等,電子商務沒有真正開展起來。

5.以應用單機版軟件為主,單機操作,僅僅利用了計算機計算速度快的特點,沒有形成網絡,沒有實現企業信息的共享和即時傳遞,效率較低。據有關資料,美國的PC機的深度使用率為38%,而中國只有6%。

6.具備較深厚的計算機知識、熟悉本單位業務的復合型管理人才是企業實施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和有力推動者。

但長期以來,對計算機知識和管理知識的培訓相互脫鉤,分開進行,缺乏對復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訓,人才過于單一化。我國建筑企業信息化發展滯后于其他行業,因此,現階段

我國建筑企業信息化的投資發展策略,主要應該是根據自身財力、技術、發展戰略、市場核心競爭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設的時機、投資的力度、建設信息化的模式等。

二、政府促進信息化建設的戰略

我國信息化建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政府作為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倡導者、促進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導了行業的信息化發展,促進信息共享,投資建設公共設施基礎,提供社會公益服務,大力發展電子政府等。

1.尊重企業的主體作用。通過各條渠道調動和提高企業的積極性,使之產生信息化的內在動力和自覺性。發展電子政府工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帶動政府部門的政務管理和運行,把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切實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去。一切以企業為中心,通過市場運作,循序漸進地推進信息化的進程,以此帶動全社會信息化建設。

2.政府在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資源開發的同時必須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設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為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如銀行、稅收等金融管理體制、政府財政管理體制等的聯網信息化建設。政府主要通過政策法律保障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激勵企業投資信息化,從而促進信息化的提高發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政府的管理體制、管理觀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轉變,推進政府職能向宏觀調控、社會服務、公共管理和市場監督的要求轉變,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

3.引導民間資金的投入,擴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設服務商)的投資力量。由于信息產業的廣闊市場前景,對民間資金具有不可抵擋的誘惑力。我國信息化建設應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將一些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交給第三方來做,引入民間資金,發展信息產業。因此,國家應當出臺相關的風險投資管理規定,開放民間資金市場,引導民間資金進入風險投資市場,增加對信息產業的總體投入。如通過稅收、財政等政策,通過維持低廉資費擴大需求等手段,對信息產業單位給予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風險投資的風險,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三、建筑企業促進信息化建設的戰略

實現信息化是建筑企業生存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業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而加大這一方面產品的應用工作。信息化建設一定要從企業的本身條件出發,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來推進。企業也要認識到信息化建設在帶來高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高風險,即信息化建設在提高企業生產率、擴大收益的同時,若投資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資困境。為此,建筑企業必須準確理解和應用信息化管理,對信息化管理進行評價,制定并實施有效的信息化發展戰略。對建筑企業而言,一個準備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設戰略應包括:

1.企業內部進行資源整合、準確定位。盡管在企業制度、管理模式、發展階段、經營規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業,可以相互借鑒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教訓,但是,任何企業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為,每個企業所面對的問題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在投資建設信息化之前,企業決策層首先應當從經營戰略、體制、技術、管理、企業文化、人力資源、行業環境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全面的自我診斷和準確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礎上確定本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需求、方針、范圍、階段和深度,確定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務于企業未來經營發展和增強核心競爭力。

2.明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由于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動態、長期的過程,因此,企業首先應制定總體目標,同時,根據企業本身的經營方式、產品特點、管理流程來規劃信息化發展的階段目標。一般來說,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總目標有:加強企業各層人員之間、企業與各合作單位之間的溝通;加強客戶關系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和優

化企業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等。只有逐次實現階段目標才能不斷推進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如建立企業內部網絡,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計算機系統、數據庫系統、網絡系統、信息應用系統等;加快信息流通,實現內部資源共享;連接企業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充分利用企業網和互聯網,建立網上營銷系統,積極推進企業電子商務,實現公司經營信息化,實現經營信息系統輔助決策智能化,建立客戶關系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系統;利用企業信息化系統的先進管理理念,調整企業管理與組織模式,使之與信息化系統相配套的,逐步實現企業各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確定啟動信息化建設的時機及投資力度。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啟動涉及到企業管理理念的變革、流程的新建、重組與再造及企業資源的整合;關系到人員的工作方式、思想觀念等。因此,啟動時機和投資力度的選擇就變得至關重要,企業應全面、客觀地分析國家對信息化建設和企業自身對信息化建設的關系,蓄積動力,克服阻力,積極地、有計劃地準備信息化實施所需的條件,并由此確定啟動信息化建設的最佳時機和最佳投資額。

4.進行信息化建設的評價。信息化建設是高投入、高風險的過程,所以必須定期對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業務進行評價,明確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不足與過剩,及時調整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才能實現優化企業的價值鏈,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的價值的目標。

四、結束語

淺析我國品牌發展戰略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速鐵路 發展戰略 未來展望 自主創新

摘要:高速鐵路(High Speed Rail)通常簡稱為高鐵,是一種營運速度比較普通鐵路高的鐵路運輸系統。一般來說,高速鐵路,被稱為高速鐵路(高鐵)是相對軌道交通系統的共軌高速運轉。 2013年,在世界上運行的主要高速鐵路系統的最高運行速度,設置為有系統的相對高速小約300公里部分。它在許多國家的經濟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鐵路,對社會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經濟一個顯著的貢獻,作為一個大容量的運輸。但近年來,隨著航空、海運和公路等運輸方式在我國迅速崛起和發展,鐵路運輸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這種發展趨勢就促使鐵路必須進行內部體制改革以及運輸手段的技術創新,進一步加速鐵路的高速化、重載化和多式運輸的立體化,進而實現鐵路路網的現代化。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速鐵路的規劃和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非常迅速。2003年10月12日,隨著長春開往北京的T60次列車經由沈陽北站駛入秦沈客運專線,預示著中國建設的第一條高速客運鐵路線——“秦沈客運專線”正式開通,也標志著我國從此邁入了高速鐵路時代。不僅如此,我國還自行設計制造了“中華之星”高速列車,而其以每小時250公里的試驗速度更是邁出了中國高速鐵路建設的重要一步,奏響了我國高速鐵路建設和運營的凱歌,揭開了我國高速鐵路發展的序幕。

在我國,民航、公路、鐵路單位運輸量平均能耗比約為11∶8∶1,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況下,鐵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單位換算周轉量占用的土地,我國公路是鐵路的20多倍。所以,我國大力發展高速鐵路是節省資源消耗的必然選擇,也是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梢灶A測,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實現類似歐美國家的高速鐵路網絡已不再是夢。

一、國內外高速鐵路的發展概況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高速鐵路以來,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也相繼修建了高速鐵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國高速鐵路,其最高商業運行時速已突破300公里,同時新一代的TGV高速列車創造了時速515.3公里的超高速記錄。據相關資料統計表明[1],到2000年底,世界高速鐵路的總長已達6858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投入運行和正在修建的高速鐵路里程超過1.4萬公里,約占鐵路總營業里程的2%。歐洲有關部門做出的長遠規劃是到2015年,全歐高速鐵路網總長達到3萬公里,其中新建路段9100公里,約占30%。與此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做出了自己相應的規劃和目標。高速鐵路的諸多特點和優勢,使得傳統的鐵路運輸重新煥發了生機,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

發展,從而加速了高速鐵路現代化的步伐,為世界高速鐵路網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我國高速鐵路發展概況及面對的問題

我國建設高速鐵路方案于1990年進入決策層視野,到90年代末付諸實施??缛?1世紀,隨著鐵路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2004年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頒布,我國高速鐵路在短短的幾年間取得了迅猛發展。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列車通車運營,標志著中國鐵路正式邁入“高鐵時代”。 2013年末,隨著寧杭、杭甬、津秦、廈深、西寶等一批新建高速鐵路投入運營,我國高速鐵路總營業里程達到11028公里,在建高鐵規模1.2萬公里,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投產運營里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更值得稱道的是,我國高鐵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專家表示,高鐵是我國少數成套系統領先世界的技術,無論是高速鐵路線還是高速鐵路列車,我們均掌握了絕大多數自主知識產權,并已經向國外出口。中國CRH高速鐵路技術譜系以嶄新的面貌,匯入了世界高鐵技術體系之列。

盡管高鐵發展給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帶來深刻變化,但高速鐵路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高鐵是否需要發展、如何發展等論爭貫穿在高鐵發展全過程。甬溫線動車組安全事故,以及融資債務、安全運營、施工質量、管理失控和領導腐敗等問題的暴露,使高鐵產業發展面臨新的壓力。如何加強高速鐵路技術設備的標準化管理,進一步提升高速鐵路設備的技術成熟度和運營管理水平,如何處理好投入與產出、速度與安全、質量與工期、效益與效率、標準和需求等一系列問題,對高鐵產業發展提出了新挑戰。

三、我國高速鐵路未來展望及發展戰略

(一)加速建設是當務之急

由于高鐵投資巨大,票價高于普速列車的價格,社會上也有反對建高鐵的聲音,到底高鐵該不該堅持建下去?

從民生角度看,高鐵為旅客出行提供多樣性選擇,便捷舒適。2013年,全國鐵路完成旅客發送量21.06億人次,其中高鐵線發送旅客5.3億人次,比重超過25%。同時,高鐵的建成也釋放了既有線路的壓力,緩解了春運難的問題,對客運、貨運都有良好效應。只要通達高鐵、動車的地方,“一票難求”的情況明顯得到緩解。

從鐵路建設拉動內需上看,有專家測算過,在高速鐵路建設期,是1比10的投入帶動,也就是說在高鐵上1元的投入,就會帶動10元的投資。高速鐵路的建成,為擴大內需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高速鐵路發展,有力帶動了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了城市群的崛起。

“中國高鐵的快速發展也為世界高速鐵路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多樣化的技術經濟優勢。數百位國家政要和多國政府部門、專家紛紛來華參觀考察中國高鐵,表示愿意與中國加強在高速鐵路領域的交流合作。高速鐵路再度成為世界鐵路發展熱點。”中國鐵路總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專家表示,鐵路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當前,我國正積極擴大內需以提振經濟。無論從短期看還是長期看,積極發揮鐵路擴大內需的重要拉動作用,意義都十分明顯,高鐵建設仍有較大空間。

(二)技術創新推動中國高速鐵路走向世界前列

在2 l世紀初,建成一條時速達2 50~30Okm的高速客運專線,以后再逐步發展。十年中持續實施六次大提速的成功實踐,大大加快了中國鐵路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通過以全面引進核心技術、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的途徑,科研人員整合和再創新研制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高速動車組及電力機車系列,完成了對既有鐵路線的提速改造和對高速鐵路技術的內化吸收,取得了重大成果。世界高速鐵路客車的設計與制造等關鍵技術的掌握,對于我國高速鐵路的發展和建設具有重大的開創意義。

中國高速列車的發展,正是我們通過與有關國家雙方自愿、互惠共贏的商業合作模式,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取得的成果。外國向中國企業轉讓鐵路技術都是以平等互利為原則,依據協議進行的,不存在任何強迫轉讓和竊取的問題。中國時速250公里的動車組,都是中外企業聯合設計生產的中國品牌高速列車。中國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是在時速250公里技術平臺上,通過技術升級研制的,主要技術指標全面領先世界。中國時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車,是在學習借鑒、系統集成國外高速列車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再創新,突破制約速度提升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研制生產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

中國高鐵走了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之路,沒有創新,中國高鐵的創造只能是一句空話。

中國高鐵有鐵路網完整和集中統一指揮的管理體制優勢,有一支高素質特別能戰斗的鐵路職工隊伍。中國高鐵的跨越,貫穿著科學發展觀這條紅線,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身影。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創新之路,可以說是中國高鐵發展模式最具核心的價值和最大的成功之處。

中國高鐵它所蘊含的制度優勢、自主創新和高鐵人的奉獻精神,正是這些讓中國人在短短的時間內創造了高鐵的奇跡。

中國高速列車的發展,正是我們通過與有關國家雙方自愿、互惠共贏的商業合作模式,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取得的成果。外國向中國企業轉讓鐵路技術都是以平等互利為原則,依據協議進行的,不存在任何強迫轉讓和竊取的問題。中國時速250公里的動車組,都是中外企業聯合設計生產的中國品牌高速列車。中國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是在時速250公里技術平臺上,通過技術升級研制

的,主要技術指標全面領先世界。中國時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車,是在學習借鑒、系統集成國外高速列車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再創新,突破制約速度提升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研制生產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

(三)縮短差距是我國高速鐵路網發展的迫切要求

鐵路的發展水平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我國的高速鐵路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首先,我國每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鐵路不到75公里,而德國等發達國家均超過1000公里。其次,發達國家的鐵路運行時速已經達到200至300公里,而我國目前平均旅客列車技術速度只有每小時71.4公里。最后,客貨分線運輸是發達國家鐵路發展的共同特點,我國鐵路均為客貨混跑模式,互相干擾、互相制約,根本無法滿足客貨運輸的數量和質量需求。因此,在謀劃中國鐵路發展的時候,能否站在世界鐵路的坐標系中找準定位,能否正確地看待與發達國家鐵路的差距,對于加快中國鐵路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鐵路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肩負的歷史性任務需要中國鐵路追趕發達國家鐵路的發展水平,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鐵路之間的差距。中國鐵路現代化的歷史過程就是不斷縮短與發達國家鐵路差距的過程。發達國家,如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的鐵路路網密度高、規模大,整個路網能力普遍富余。因此,在中國鐵路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的同時,迫切要求中國鐵路必須縮短與發達國家鐵路之間的差距,這是實現中國鐵路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

四、結語

到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鐵路將達到1.6萬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鐵路和既有線提速線路,我國鐵路快速客運網將達到5萬公里以上,連接所有省會城市和5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屆時,中國發達完善鐵路網將全面建成,鐵路運輸能力總體上能夠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人便其行、貨暢其流”的目標將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展望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的未來》 中廣網 2013-09-11 16:35

[2] 齊 慧《我國高鐵總營業里程達11028公里 為世界之最》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2014年03月22日

[3] 趙慶國《高速鐵路產業發展政策》《江西財經大學》 2013年

[4] 薛戰軍《中國發展高速鐵路的戰略意義》《科技創新導報》 2008年 第21期

[5] 唐佳蕾《中國高鐵技術是自主創新的成果 技術水平世界領先》新聞中心-中國網

淺析我國品牌發展戰略范文第4篇

簡冊書編簡時, 第一根簡上通常寫書名, 如果為書中的一篇, 則為“小題”, 下面寫上書名為“大題”。在簡的開頭, 通常會加上兩根沒有文字的簡, 即起到了保護簡冊的作用, 也起到了“天頭”的作用, 使得版面看起來開闊一些, 不至于過分擁擠。簡冊后面的“護葉”則起到了“地腳”的作用。為了方便檢索, 古人也會將篇名和篇次寫在第一、第二根簡的背面, 起到了封面的作用。書簡是每簡上只寫一行, 而簡冊上文字的排法一般分為三欄, 有的從上編繩寫到下編繩占一欄, 有的則從上部一直寫到下部占三欄, 也有時空一簡不寫字。這樣錯落有致的寫法, 使得版面內容清晰、看起來也更為美觀一些。

雖然此時的簡冊書已經具有了現代書籍的元素, 版面也有了明確的書寫制度, 但是此時的簡策書還僅僅停留在實用階段, 書寫的規章制度也比較嚴格, 對于簡冊書中的內容并不能為了美觀而進行設計。所以簡冊書的產生, 雖然奠定了書籍的形態, 也為日后版式設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但是其形態和當時嚴格的制度以及簡冊書的實際用途, 卻并沒有帶來書籍版式設計的啟蒙。

紙的發明極大的促進了書籍的演變, 漢代以后造紙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紙不僅極大的減輕了書籍的重量, 增加了閱讀的靈活性, 方便了書寫及修改, 還減少了制作成本, 擴大了書籍的傳閱范圍, 這為書籍版式設計的發展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胡應麟 (明) 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說道:“凡書, 唐以前皆為卷軸, 蓋今所謂一卷, 古之一軸。”說明了紙質書籍最初的形式沿用了帛書的卷軸形式。卷的形制最早源自簡冊, 表達方式為手抄文字。根據內容的多少長短不一, 卷軸一般在一二丈之間, 由卷、軸、褾[2]、帶、簽、帙[3]六個部分組成, 精裝和簡裝之分主要在于材質的貴重與否。卷軸的閱讀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一般是邊展開 (舒卷) 邊閱讀邊收卷, 當卷軸作為畫卷時, 其流動性的特征顯得尤為明顯。

書卷閱讀和書寫的靈活性使得書卷的版式設計擺脫了簡牘材質的禁錮, 得到了極大的靈活性。作者在書寫或者繪畫的時候, 可以根據內容靈活的選擇版面大小, 根據題材而選用不同的字體以及字體的大小、間距, 考慮到版面的美觀而對印章的位置進行推敲。前后裱紙的長度也根據題材的而改變, 使得書卷即富有了開闊的意境又便于收藏保護。此時的書籍開始有了版式設計的萌芽。唐代時雕版印開始時興, 書籍的表達方式從手抄跨越到了印刷, 書籍傳播的范圍變得廣泛起來。到了北宋年間, 活字印刷的出現形成了制活字、撿字、排版、印刷的一整套工序, 人們開始對書籍的版式進行統一的設計。元代出現的木活字和轉輪排字架又將活字印刷術往前推進了一步。后期又出現了套版印刷術等彩色印刷術, 產生出現了精美的畫頁。隨著印刷術等產生, 書籍也相應的摒棄了翻閱較為麻煩的卷軸形式, 出現了梵夾裝、旋風裝和蝴蝶裝。但是這些由卷軸形式向冊頁過渡的書籍形態依舊有翻閱困難、制作困難、易破損等問題, 最終還是演變成了我們熟悉的線裝書。線裝書是我國古代書籍裝楨技術的最后階段。印本書籍繼承了簡冊和卷軸排版的基本特點, 但是由于表達方式變成了更先進的印刷技術, 所以文字變得更加嚴謹、規則的排列在固定的空間內。文字外周有限制版心區域的版框, 版框多以四周單邊、四周雙邊或左右雙邊的形式將文字或圖像圍住, 再加上界行, 使版面呈現一種秩序美。另外天頭地腳的留白也是古代印本書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方便批注, 用于誦讀或經典集成的印本書籍普遍采用天頭地腳大面積留白的版式?;虺鲇趯γ烙^和意境的需求, 對天頭大面積留白地腳則較少留白。在印本書籍中, 插圖最早出現在書籍的扉頁, 后又以整版或半版的形式出現于書籍內頁, 后又流行上圖下文的版面設計。到了宋代隨著雕版技術的發展, 插圖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版面的設計越來越多樣化。隨著印刷技術和書籍裝楨技術趨于成熟, 書籍的版式設計也愈發成熟。對于版心大小的確定、圖文的編排等版式設計越來越被書籍編排人員所重視, 書籍的版式設計也逐漸成為了人們對于書籍的一種需求。19世紀中葉以來, 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鉛字印刷技術的引進、國人對載有新思想新技術的新式書刊的需求越來越大, 書刊的出版量與日俱增, 我國的書籍形態逐漸放棄了工藝復雜的線裝書, 開始出現現代的平裝書和精裝書。書籍封面也擺脫了線裝書千篇一律的樣式, 開始學習西方書籍的樣式, 追求美感和新穎。到了20世紀初期, 機械化印刷成為主流, 橫排中文排版的出現, 為現代書籍的排版模式打下了基礎。1928年豐子愷在上海出版的《新女性》雜志中首次引用了日本詞匯——“裝幀”, 主要指圖書的封面設計。與此同時豐子愷、魯迅等藝術家、文學家在書籍封面的設計上別出心裁, 使書籍的版式設計走向現代??v觀我國版式設計的發展, 總是離不開技術的變革。古代的竹簡、書卷、線裝書, 雖然在版式設計上逐漸擺脫了技術的禁錮, 版面的設計越來越靈活, 但是古代書籍的版式終究沒有擺脫制度的禁錮, 自由的追求美感和新穎。直到平裝書的時興和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我國的現代版式設計才初露頭角,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出版的很多書籍的封面設計的十分巧妙新穎, 放到現在來看也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借鑒之處。當今的書籍版式設計已經不局限在對于封面的設計, 而是對于書籍整體版面的設計, 雖然古代書籍的版式設計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在我們設計我國古典題材等一些特定的書籍時, 古代書籍的版式仍有很多可取之處。

注釋

1[1]“策”通“冊”, “簡策”亦可寫作“簡冊”.

2[2]古同“裱”.

淺析我國品牌發展戰略范文第5篇

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成效最直接的衡量標準便是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普及率以及惠農貸款的發放現狀

(一) 銀行網點數量

截至2017年末, 所統計農村地區擁有縣級行政區2194個, 鄉級行政區3.8萬個, 村級行政區54.68萬個, 農村地區人口數量9.1億人。與此同時, 我國農村地區銀行網點數量12.67萬個。每萬人擁有的銀行網點數量為1.39個, 縣均銀行網點57.75個, 鄉均銀行網點3.98個, 村均銀行網點0.23個。這些指標相比2016年末均略有增加。但是就數據來看, 金融機構村級覆蓋率僅僅才超過50%。有限的金融機構網點分布在廣大的農村中, 營業網點的密度相當小, 在發展一般農村地區, 往往相隔很遠才有一個或是幾個與金融相關的服務網點。并且網點分布不甚合理, 以湖南省邵陽市敏州路為例, 一條路上光建設銀行網點就有三個, 還同時存在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華融湘江銀行、光大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等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這也出現了當地人口中“敏州路上銀行比廁所還要多”的現象。而其他街道的商業銀行網點相對較少, 居民所享受到的金融服務便捷程度和效率相對較差。

(二) 惠農貸款總額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 小微企業信貸、惠農信貸呈現供求兩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 2015年全國銀行金融機構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46萬億元, 同比增長15.5%, 增速比上年末高1.3個百分點, 增速分別比同期大、惠農貸款增速高6.1個和4.8個百分點, 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9個百分點;2015年主要金融機構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村鎮銀行、財務公司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19.44萬億元, 同比增長12.4%。農業的增長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而在普惠金融進入農村后, 惠農貸款總額數目十分巨大, 并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

二、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 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成本較高

眾所周知,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但即便是國家財政支出一直在像農村傾斜, 農村金融依然有著超過3萬億的資款缺口, 但是由于農村金融的特殊性以及征信體系的不足和缺乏可靠抵押物, 使得農村金融市場風險較高, 并且農村地區的資金流動基本上是小額流動, 數量大但是質量相對較差, 收益空間較小。中國農業人口的分布復雜程度和服務難度遠超常人想象, 地廣人稀、信息采集需要大量人力、時間成本非常巨大, 很難產生金融效益, 還有部分群體固有的小農意識, 消極對待信息采集, 提供虛假信息農民征信數據不完整、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等風險可控性較差。

此外, 除了體制上需要支出大量的人力及時間成本, 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改善硬件基礎設施, 中國一共擁有3.8萬個鄉級行政區, 如果要四大行在每個鄉鎮設立一個網點, 所需要投入的資金和人力是難以想象的。并且, 就算是所有的鄉鎮均實現了銀行網點的覆蓋, 也并不是所有人就都能夠享受到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務。例如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州一個叫阿土列爾的小村落, 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坳中。當地村民走向外面世界要借助17條218步藤梯, 徒手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這里因此也被稱為“懸崖村”。且不說出行受限, 享受最普通的金融服務都是奢望, 想查賬或是取錢, 往返就要花上5、6個小時。因此, 雖然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十分迅速, 經濟狀況也在逐步改善, 但仍存在著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成本較高的問題。

(二) 農村金融缺乏有效監管

在農村等偏遠地區, 由于本身金融供給就不足, 所以金融監管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金融監管力度弱、風險未知, 資金不敢投向農村;相對地, 金融供給匱乏, 金融監管也找不到立足點。兩者相互影響, 形成了目前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和監管失靈的現狀。

在農村金融服務領域, 金融機構是支持三農服務的主要力量, 而其中尤以農信社影響最為深遠。在部分農村地區, 它甚至是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唯一渠道。農信社在鄉鎮上都有覆蓋, 農民習慣把錢都放進信用社, 和農村、農民有關的政策福利, 也都交給農信社在做。長期以來, 農信社已經根植于農村社會的熟人圈子, 深得農民信任反而讓一些違法人員鉆了空子, 借名貸款、冒名貸款案件頻發。國有商業銀行由總行統一領導, 下設分支機構, 而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不同, 省農信社之下, 各級農信社都是分管的獨立法人系統?;鶎泳W點只有四五個人, 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內控機制不健全, 違規事件時有發生暴露了農信社體制機制的漏洞。雖然農村普惠金融的推動使廣大農民和小微企業受益, 但由于農村金融監管失效這一突出問題, 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 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 參與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以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為代表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 二是以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為代表的地方法人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銀行受參與發展普惠金融的意識和動力不足。盡管近年來村鎮銀行發展較快, 但總體來看存在規模小、數量少、資金實力較弱等問題, 制約了其作用的發揮。分布廣泛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在發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也沒有得到發揮, 反而使得許多不法分子假借金融機構的名義混入農村金融市場, 進行非法集資甚至金融詐騙, 擾亂農村金融市場秩序。并且由于相對可靠的抵押物缺乏, 導致其農業生產行為的可靠性難以納入金融機構評估體系, 由于技術原因和農村人口的配合程度不足導致農村地區征信數據覆蓋不足, 金融風險可控性差, 降低了“三農”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三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 持續引導金融機構提高創新能力

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 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扎實做好普惠金融服務。一是依托安徽淮南大數據產業基地, 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二是以支持產業扶貧為核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為重點, 創新金融精準扶貧模式。三是大力推廣應收賬款質押、動產質押等抵質押貸款, 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二) 加大普惠金融宣傳教育力度

建立健全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發展長效機制, 拓寬宣傳教育渠道, 多層面、廣角度地深入開展金融基礎知識宣傳普及教育, 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金融知識水平, 培養社會公眾的信用意識, 強化金融維權和風險防控, 使群眾敢用、會用、善用普惠金融產品。

(三) 深入推進普惠金融基礎建設

一是健全完善信用信息體系。建立健全覆蓋鳳臺、壽縣的信用信息服務平臺, 并適時推廣到市區城郊、涉農地區, 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有效支撐。二是積極優化農村地區支付環境, 不斷擴大和完善惠農金融服務室的建設, 鞏固助農取款服務村級覆蓋網絡。

四、結語

目前雖然我國農村普惠金融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水平, 但仍處于初級階段, 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金融服務水平低的等一系列問題, 只有高度重視并解決這些問題, 采取相應的措施, 如持續引導金融機構提高創新能力, 才能更好地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并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摘要: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而普惠金融的充分發展正是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有效推動力。農民理財觀念落后, 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嚴重影響了普惠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如何全面普及金融知識,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金融服務水平, 成為促進普惠金融在農村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在總結了普惠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之后, 提出了普惠金融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分析了其中可能的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服務農村經濟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銀行大連市中心支行課題組, 王曉峰.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政策建議——基于農村家庭金融需求視角[J].金融發展評論, 2017 (9) .

[2] 巨麗麗.普惠金融助推精準扶貧調查——以青海省為例[J].青海金融, 2015 (12) .

[3] 彭向升.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 2016.

[4] 王青.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14.

[6] 吳國華.進一步完善中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3 (4) .

淺析我國品牌發展戰略范文第6篇

一、連鎖零售業發展概況

從連鎖經營模式發展到現在, 尤其是近十年, 連鎖零售業整體保持高速的發展狀態, 規模每年創新高, 銷售額也一直在增長, 發展的繁榮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比較明顯的就是雖然規模和銷售額連續增加, 但隨著體量的增加和經營方式的創新不夠, 出現了增幅減緩的情況, 這個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連鎖經營業發展的現狀表明, 隨著發展的深入, 那些有規模和技術優勢的企業的競爭力越發明顯, 相對競爭力在不斷的增強, 而一些小規模的連鎖零售企業因為經營管理的不善, 逐漸退出, 帶來的結果就是行業的集中度逐年增加, 形成了一批大型的連鎖零售巨頭。

連鎖零售業的發展是建立在消費需求增加的基礎上, 這些年隨著消費能力的增強, 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在規模不斷增加的同時, 增速在放緩是比較明顯的, 究其原因, 連鎖零售物流相對薄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目前的狀況是物流行業的發展在連鎖領域沒有得到很好的具體應用, 尤其是在連鎖行業中非常重要的物流信息化的水平還是比較落后, 針對連鎖零售業配送過程中訂單數量多, 訂單批量小的特點, 物流在實施過程中成本很難有效的控制, 這些都是目前制約連鎖零售物流發展的問題。

二、連鎖零售與物流

零售業的發展對物流業務的需求會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不管是連鎖零售企業自營物流還是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運作, 對于社會總物流量的增加是非常明顯的;隨著大眾生活節奏的加快, 尤其是一二線城市, 廣大消費者對于連鎖零售業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連鎖零售門店能夠最近距離的接近消費者, 解決了消費者購物需求和購物地點之間的地理矛盾, 而且連鎖零售業以其標準化的運營管理模式, 相對于傳統的小賣店而言, 容易讓消費者接受, 這些優勢為連鎖零售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優勢。

面對國外連鎖零售巨頭的進入, 國內連鎖零售企業面臨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如何才能和國外的巨頭正面競爭?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式就是通過標準化把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 通過擴大規模來尋求各個環節的規模經濟, 從而通過成本的控制來增加競爭力;還有一個手段就是打造自己的連鎖零售配送中心, 因為對于連鎖零售企業來說, 配送是一個核心環節, 如果能夠把這個物流環節控制好, 不管是從成本控制上, 還是從競爭力的提升上, 都是很有優勢的;但是對于很多連鎖零售企業來說, 在物流環節投資都比較猶豫, 因為自身的規模比較受限, 所以在發展物流業務的時候不敢大手筆的投入, 尤其是在智能化物流的硬件投入方面, 需要大規模的作業量來分擔成本, 除了少數連鎖巨頭外, 大部分的連鎖企業規模都比較小, 難以發展自己的物流, 這種情況下, 可以考慮把物流環節外包給專業的社會化物流公司進行運作, 但是連鎖企業可能會擔心失去對物流環節的控制帶來的風險, 這個問題可以和物流公司進行溝通, 通過不斷的優化合作方式, 把各種風險降到最低水平。

物流業的發展在近些年由于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得到了明顯的升級, 而且從傳統的單個物流企業的發展轉移到了整體供應鏈的發展,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注重打通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 形成整體性比較強的供應鏈, 這個也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連鎖零售企業在發展物流環節的過程中也可以參照這種模式, 大型的連鎖企業可以發展自己的物流公司或者供應鏈公司, 而小的連鎖企業可以把物流環節的業務外包給大型的物流公司或者供應鏈公司。讓物流從傳統的成本環節轉換成利潤中心。

三、連鎖零售物流發展分析

很多連鎖零售企業的物流開始都是由自己來運營, 所以很多都是小規模的運作, 規范化就無從談起了, 帶來的結果就是成本高, 效率低, 資源利用不充分, 專業化程度也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主要是很多中小零售企業認為沒有必要花較多的投資去進行物流的建設, 更多的資源應該回歸到主營業務的投資;當然傳統連鎖零售企業與也缺乏供應鏈運作的理念, 認為沒有必要和供應商進行太多的合作, 雙方之間只是單純的業務貿易關系, 沒有從長期的角度去思考這問題, 也沒有“雙贏”的理念, 這種狀況下很多的行為都是短期的, 短期行為下, 各個環節的成本相對來說都比較高, 而且對于物流運作來說, 很難形成一個整體, 尤其是現在物流運作進入供應鏈時代的背景下。

大型連鎖零售業的分布范圍很廣, 不僅是區域性的, 很多是國際性的, 這種現狀對于不同門店之間信息的交流帶來比較大的困難, 所以需要先進的信息化技術來克服這個矛盾, 物流信息化在大型連鎖零售企業的運作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我國的大型連鎖企業跨出國門, 相應的需要國際化的物流運作來支撐其發展, 所以未來連鎖零售物流的發展主要是兩個方向, 一個是信息化, 另一個就是國際化, 通過物流發展的深入, 推動連鎖零售業做大做強。

摘要:隨著我國連鎖零售業的發展, 和它關系密切的連鎖物流的發展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它的發展對于連鎖零售業的影響極為重要, 文章從連鎖零售物流的現狀進行分析, 對我國連鎖零售物流的發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連鎖零售,物流,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暖.基于供應鏈管理的連鎖零售物流模式研究[J].全國商情, 2016 (6) .

[2] 幸繼承.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物流技術, 2015 (7) .

上一篇:平安創建宣傳工作方案范文下一篇:企業環保自查自糾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