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

2023-09-23

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1 案例教學法的淵源及內涵

案例教學的使用, 淵源于英美法系國家判例教學法。在西方, 案例教學法又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 1870年, 郎道爾出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時, 首次將案例教學法引入法學教育, 是英美法系國家最主要的教學法。20世紀以來案例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醫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的教學活動中。20世紀80年代末判例教學法被介紹到中國。由于我國是制定法國家, 法律體系與英美法系之間有本質區別, 我國學者借鑒判例教學法的合理內核, 形成了適合中國法律實際情況和法學教育實際的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有步驟地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和探討, 引導學生由個體到一般, 從具體到抽象, 在實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掌握原理、原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法律基礎》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 采用典型的司法案例, 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研究和學習, 從而達到對法理和法律規范認識和掌握的教學方法。它有形象生動、應用性強的特點, 是一種開放創新、民主和諧的教學方式。

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 它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 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深受學生歡迎;有利于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發揮, 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手段, 使教學相長。

2 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法是一系列實踐性教學方法, 有多種形式。

2.1 舉例案例教學法

舉例案例教學法即例證法, 指教師在講授法理或解釋法律條文時, 舉出生動、直觀、形象的例子讓晦澀難懂的法律名詞、法理或法律程序變得通俗易懂。如果教師只是用理論來解釋理論, 學生會很難理解, 因此在講授中應該注意引用一些生動典型的案例加以舉例說明, 由教師進行講評, 學生就會頓悟。如在講授民事訴訟中普通訴訟程序的各個環節時, 教師可以舉一個張某起訴李某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例, 教師應講明張某應如何起訴、怎樣寫訴狀、李某應如何應訴, 法院應如何審理等, 這樣通過教師的舉例講解評述, 用一個案例使復雜的民事訴訟程序的起訴→應訴→受理→開庭審理 (包括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法庭判決) 等各個環節清楚明了, 變復雜為簡單, 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更加明確和透徹。

2.2 討論案例教學法

指教學過程中, 在教師的指導下, 以學生為主體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的一種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比較普遍。教師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講授之后, 為了加深印象, 檢驗學習水平而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教師應事先準備好有一定針對性和難度、有不同意見的案例, 案例要有主要情節和細節, 教師在介紹案情之后, 提出有關問題, 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學理論和有關法律規定解決實際問題??梢匀嘤懻? 也可以分小組討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鼓勵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主張, 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學生討論過程中, 教師要作必要的引導或提示, 最后教師要對學生討論中出現的不同意見進行評析, 肯定學生的優點, 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并闡明正確的觀點。這樣活躍了課堂, 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對比案例教學法

即教師在講授課程時, 對于比較難把握, 容易混淆的知識點, 教師用兩個相似的案例進行比較, 找出其中差別, 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點有更深的理解并牢固掌握。如, 為了使學生明白犯罪構成理論中犯罪客體對定罪的影響, 教師可以引入這樣兩個相似的案例:案例一:甲盜竊工廠倉庫中存放的電纜, 構成盜竊罪;案例二:乙盜竊鋪在地下的正在使用的電纜, 構成破壞通訊設施罪。分析這兩個案例的不同, 就應從其犯罪構成特別是犯罪客體中去把握, 甲侵犯的客體是財產所有權, 而乙侵犯的客體是通訊方面的公共安全, 所以構成了不同的罪名。

2.4 模擬法庭案例教學法

指在教師的指導下, 由學生扮演案件的當事人, 如法官、檢察官、律師及其他訴訟參加人, 參照司法實踐中法庭審判, 模擬審判某一案例的教學活動。這是一種情景式的教學方法, 通過模擬法庭對法律問題加以分析和解決, 使學生能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法律實踐技能。學生親自審理案件或參加庭審, 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實體法的法律規定, 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主體作用,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應安排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知識之后進行。模擬法庭結束后應組織學生討論, 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 指出不足之處, 以利于學生在下一階段有針對性地學習。

2.5 旁聽庭審案例教學法

法律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旁聽庭審是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指教師事先同司法部門聯系好, 挑選一些比較典型的案例, 組織學生到法庭觀摩旁聽案例審理的一種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訴訟的庭審程序, 讓學生走出課堂切身感受法律的威嚴和神圣。旁聽結束后, 教師應作小結, 并要求學生寫出觀感體會, 以便真正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6 多媒體案例教學法

指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案例教學, 將教學內容及案例制作成課件, 將復雜抽象的理論通過幻燈片演示出來, 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直觀, 增加了案例的生動性和實踐性。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電視、網絡收看有關法制教育的節目, 如央視的《今日說法》、《法律講堂》等, 這種方法很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很受學生歡迎。

此外, 案例教學法還有講評式、診所式、導入式等等多種模式,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一種或多種并用, 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法律基礎》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3.1 精心選擇案例

選擇恰當的案例是成功實施案例教學的先決條件。選擇案例, 一要有典型性與適當性。典型案例具有代表性, 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原理、法律適用的方法和原則等。適當性指選擇的案例要具有可操作性, 且難易適度。二要有相關性和針對性。案例要與講授內容緊密相關, 才能說明和解釋法理。且應針對不同的專業選擇與本專業有關的案例, 這樣學生能學到與職業有關的法律知識。三要有啟發性和教育性。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的案例,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并注意選擇與學生相關的案例以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德育功效。如講《刑法》時, 可選擇云南大學馬加爵殘殺同學案件等。四要有趣味性和知識性。案例有一定的趣味性, 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以案例為基礎對法律理念、法律知識進行傳授, 使學生能在有趣的案例中快樂地學習法律知識。

3.2 案例教學應與系統理論講授相結合

案例教學法提高了教學效率, 使學生通過研究大量案例來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原則。但《法律基礎》作為一門課程, 有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中必須保證它的系統性, 而決不能拋開系統性而單純追求案例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不能把《法律基礎》課程變為純案例教學。缺乏系統性, 學生獲得的法律知識是不完整不系統的, 知識內容顯得雜亂無章, 學生很難理解各部門法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 要堅持案例教學法與系統法律知識理論講授相結合, 既強調案例教學的重要性, 也不能忽略教學內容的系統性, 在學生系統掌握法律知識的基礎上, 應用案例為教學服務, 力求向學生系統闡釋完整的法律基礎知識結構。

3.3 科學設計, 靈活運用各種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 精心設計相應的教學法或教學程序, 靈活運用不同的案例教學模式, 甚至在同一個教學內容中同時使用幾種案例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模式運用的設計首先要圍繞教學目的和任務來設計;其次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及思維習慣;再次注重實效性, 不是教學方式用得越多越好, 而是科學設置多種案例教學模式綜合運用, 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4 完備案例教學所需要的設施

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需要建立一些能滿足案例教學需要的設施, 如模擬法庭教學法的運用需要一個能夠進行模擬審判的場所及設備, 多媒體教學法的運用需要多媒體教室及相關多媒體試聽設備資料等。

4《法律基礎》課程應用案例教學法的現實障礙及對策思考

4.1 教師對案例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和探索不夠深入

目前, 教師在《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 對案例教學所采用的方法過于單一和陳舊。通常是從案例事實出發, 理清當事人之間的每一種法律關系, 根據它們之間先后順序和邏輯聯系一一做出法律評判, 然后進一步推導出各個法律評判之間的法律效力。這種方法顯得比較復雜, 且容易混淆各個法律關系。因此應加強案例教學法的研究, 在案例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 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4.2 教師教學中受現行教學體制和觀念的束縛

盡管適用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但是它也無法脫離現行教學體制和觀念的自然束縛。我國教育歷來重視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繼承, 而忽略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法律基礎》教學中, 只重視對現有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的傳授, 而忽視學生運用法律能力的培養, 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學生缺乏運用法律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此, 教師應轉變繼承性的教育思想, 樹立創造性的現代教育觀念, 這是案例教學法取得成功的關鍵。

4.3 教師普遍缺乏司法實踐經驗, 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案例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學術水準, 具備理論和實踐的融合貫通能力、較強的應變和判斷能力。并且,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 首先自己應該明確司法實踐中的審判方式、方法和過程, 這樣才能靈活、熟練地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因此, 應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 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 特別是司法實踐能力, 有條件的可以選派教師到司法部門跟班實踐, 這樣理論聯系實際, 提高教學效果。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體的教學形式與方法, 是一種符合現代教學改革發展趨勢的教學思想。本文探討了案例教學法的內涵, 《法律基礎》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模式及要求, 并就案例教學法實施中的現實障礙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法律基礎,案例教學法,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云秋.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0) .

[2] 郭細英.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知識》課中的運用和探索[J].考試周刊, 2007 (49) .

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關   鍵    詞]     法律基礎;職中教育;教學改革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職中學生也是我國未來各條戰線的接班人,擔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是我們民族的未來。我們應十分重視對他們的法制教育,嚴格督促他們依照法律的規定來行事,為我國的法治社會主義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法律基礎課在職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法律基礎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跨世紀合格人才

法治建設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職中學生是我們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為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我們應十分重視對他們的法制教育。法律基礎這門課程通過向職中學生傳授必要的法律基礎知識,能夠讓他們了解我國的基本法律規定,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正確行使享有的權利,嚴格履行他們應盡的義務。通過法律基礎的學習和教育,幫助學生搞清楚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發展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在一起。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權利和義務將更為具體和廣泛。規范人的行為的法律和法規也更加復雜和具體。法律基礎教育通過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使他們較早掌握社會交往的規則,使他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使他們認識到什么是違法行為,什么是犯罪,并敢于同一切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我們要讓廣大學生牢牢樹立“依法治國”的思想,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在享有真正的民主權利的同時,自覺遵守社會主義法制,為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安定團結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法律基礎教育可以降低犯罪率

當前我國職中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對法律基礎課不予重視。而法律知識又是枯燥和乏味的,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生的法律知識普遍缺乏、法律意識較差。再加上學生的年齡層次、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尚未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由于法律意識淡薄以及法制觀念的缺乏,當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不能積極主動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些學生會退縮,有些學生會采取報復的手段來討回所謂的“公道”,這種現象在很多職中院校中時有發生。學生最后會后悔,教師也心痛。法律基礎知識課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率。

(三)法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職中的法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進一步提高其基礎文明素質;可以幫助他們在學好相關專業和行業法規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社會的發展需要良好的職業道德觀,企業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觀的員工。(1)法律基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感。責任感是學生培養道德、樹立道德的重要前提,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一個有責任感的大學生,無論肩負什么樣的任務,都要勇于克服困難,勇敢地完成任務。法律基礎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2)法律基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

職中學校作為培養中等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但要對學生傳授職業知識、訓練職業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提高其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在法律基礎課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要素進行有機整合,結合新時期職中學生的特點,采用“學生自學—老師講解(授)—重難點分析—實例研究—社會實踐—總結反思”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法律基礎教學中,還要注意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所反映的都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他們的本質是相通的,只是在實施方式和手段上有所區別。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廢。因此,在教學中,法律基礎課教學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從基礎文明抓起,培養學生大公無私、先人后己、助人為樂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要用先進的思想去培養學生、塑造學生,促進道德建設的新發展。

三、結論

我國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做到知法、懂法。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的職中學生,更應該做到依法辦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一切違法行為做斗爭。因此職中院校要重視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充分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馮建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作用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

[2]張曉棠.粗探法律基礎知識對職教學生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9).

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法律基礎;法治思維

為了促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讓大學生了解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全會、三中全會精神,將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實踐融入教材,中宣部、教育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進行全面修訂。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法律基礎知識部分有大幅度的修改。如何吃準吃透教材,加強基礎理論和重要實踐問題的研究,努力實現自身教學體系轉化并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而服務,這是現階段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的新的思辨型教學任務。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材中法律基礎知識部分修改概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材自2006年正式使用,截至2018年6月,經歷了9次修訂。其中,2012年第五輪修訂版未出版。2018年版教材總共為六章,沿襲原有的內容體系,全書依然秉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大內容體系,將社會規范體系與習近平總書記許多重要論述結合在一起。2018年新版教材將2015年版的法律基礎知識部分由三章合并為一章,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內容,對法治思維、法律權威、法律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進行了精簡和修改。修改后的內容顯現為篇幅所占比例有所提升,將相對零散分布的知識點集中形成系統、完整的法律理論知識體系。根據第六章內容設置,可將法律基礎知識部分主線歸納為:法律基本知識、法律體系、法治體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維、法律權利和義務。該教材結合了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及時將新修訂的憲法內容編入教材,避免了教材內容的滯后,為培養具備法治素養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基本的教學素材。

與2015年版教材相比,2018年版教材改動幅度較大。首先,法律基礎不再割裂式地從屬于各個部分教學內容,而是凸顯了法律基礎教學內容的體系性和完整性。在第六章內容中圍繞“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而展開,將規范準則劃分為道德和法律兩大塊內容。其次,將十九大內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憲法修正案內容納入,便于學生結合時事政治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再次,知識認知的脈絡也比較清晰。2018年版新教材設置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先讓學生了解法律的語源、特征,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及運行。接下來介紹憲法的地位及整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讓學生對我國完整詳備的法律體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談法治,解說依法治國的內涵與背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最后是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和法律權利義務。整個教材體系可以說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為修改的一大亮點。

二、法律基礎內容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注重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知識點講授的整體性

傳授法律基礎知識,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任何知識體系的構成必須注重其系統性和整體性。相互銜接的知識系統的斷裂,造成學生法律認知不全面,無法通過思維引領導入行為選擇。如何給學生講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框架,介紹好相關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上下功夫。法治知識框架的搭建,既有利于往里增添諸如憲法、實體法、程序法等具體信息,又可以給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設置邊框,避免規則適用的越界。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從整體性、理論性的高度對自身法律基礎知識進行審視,從全局性去調整自身的思維模式,達到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從法律一社會主義法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五個堅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環環相扣,是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的。以立法工作為例進行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內容之一為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講究的是形成高效統一的法律系統,這就要處理好立法等級效力的問題,處理好法律體系內部協調一致的問題,處理好法律體系吐故納新的問題,處理好法律與政策關系的問題,處理好立法后實施效果的問題。以上問題可以發動學生進行社會調研,再做出分析闡述,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以達到讓學生感性接收信息、理性邏輯分析、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法治理念的培養應貫徹整個教學過程

法治理念源于社會物質生產條件,受到各個上層建筑的影響,它是人們對于法律、法治體系形成的一種穩定的認知與價值情感,法治理念從很大程度上對現代法治框架的實施效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法治理念的培養應結合教材相關內容進行整合運用,除了立足于本章節,也應結合其他章節的相關知識將法治理念進行深層次融入,這樣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其一,法治理念的培養應注重法律知識的理論性。任何理念的形成必須扎根于信息構建的基礎之上,只有整體、全面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深入的認識,才能發自內心地擁護,并外化為行為,真正達到遵法守法的目的。其二,法治理念應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理念相結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部分,法治理念的樹立也應當與我國優秀文化傳承結合在一起。古代傳統的立法者要求在制定法律和國家政策時要把法治和德治統一起來,這對于整個民族精神的傳承和人民形成共同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結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去談理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談理念,可革故鼎新,讓學生學習更加得心應手。其三,樹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源于公民的內心信念,是公民法治情感認知最高、最為核心的體現。盧梭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引學生處理日常社會關系規則適用的時候,應首要想到法律規則,形成遇到事情想法、處理事情用法、責任承擔依法的思維。要將法律規范貫穿于社會事項處理的始終,避免其他社會規范的左右,守衛法治底線的壁壘。

(三)引導學生發揚學思并進及力學篤行的精神

課程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因為法律規范不是現實生活中隨手拈來的素材,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要形成法治認同,必須讓學生覺得這是合理的、可在處理社會沖突與糾紛中實際發揮作用的。這種認知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擇取典型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才能心領神會,融入自身的價值評價體系中,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的首要規則。力學篤行要求學生們不僅僅是學,更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踐履。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使民眾通過個案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大至治國理政,小至個體糾紛,通過具體的法律事件帶領群眾知法、信法、尊法、守法。鼓勵學生多去關注各種法律信息輸送渠道,包含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等,了解基本法律內容,并有自己獨立的分析見解。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可開展法律咨詢、法律知識宣傳等活動,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第一時間給予他們指引與解答,進一步豐富法律實踐的內容。

三、新教材法律基礎內容的教學體系轉化與理念更新

(一)緊扣課程教學目標做好學時分配工作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將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作為教學目標。教材分為緒論和六章,前五章是大學生品德修養的內容,法律基礎部分僅僅占一章。但是不能單一地以章節多少和內容長短來評價其重要性。第六章將之前散布于各章的法律基礎知識內容拾掇起來進行重整,使其更完整并構成體系。其涵括了社會主義法律的介紹、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培養法治思維、法律權利義務等內容。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消化、接受這些知識點,需要依據教材內容進行總設計,將各個知識點由面到點一一講解清楚。包含補充必要法律知識、部門法知識點串聯、經典案例解讀、道德與法律兩大社會規范的厘清、觀摩庭審了解程序法等事項,需要任課教師重視整個“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環節,教學目標設置明確,知識分布均勻,這樣才能高效完整地完成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任務。因此,法律基礎部分教學時間安排應當占總學時的1/4至1/3為宜,這樣可以解決章節少、內容多、教學難度大等問題,讓任課教師在吃準摸透的基礎上充分地對法律基礎部分知識進行講解分析,使學生們加以重視,并能切實達到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目的。

(二)法律基礎部分講授注重憲法教育的核心地位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同時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效力最高,任何法律法規都不能與憲法相抵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憲法內容的傳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憲法意識,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法治觀念。

2018年1月,《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經過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這次憲法修改,是新時期、新形勢下為了適應我國發展制定出來的。除了講授好傳統的憲法的形成和發展、憲法地位、基本原則、憲法確立的制度等內容外,還應當結合新的憲法修改內容進行分析和講解。講授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首先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憲法,其次是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再次是國家主席任職期限的修改原因,最后是全國和各地方增設監察委員會的目的和運行設置。每年的12月4日為我國的憲法日,可以結合憲法日的宣傳讓學生接受憲法知識的洗禮??刹扇椃ㄕb讀的方式,也可以設計圖文并茂的“憲法與我的一生”知識點,更好地拉近學生與憲法的距離,讓他們感知憲法的權威和魅力,拉近學生作為公民與憲法的距離,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公民從出生到死亡,憲法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讓學生產生信賴情感,堅定法治認同,最終升華為持久恒定的法治思維。

(三)補充實體法律部門部分法律基礎知識

新版教材修改后更為精簡,將原來2013年版的部分實體法律制度內容刪除,部分法律內容以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形式歸類到第六章第六節中。這種體例的編排,優點是從總體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角度進行了歸納,缺點是會使得學生不好理解權利和義務的出處和具體的規定,容易將各種內容混淆。其雖強調了法治思維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基本知識作為法治思維構建的前提,容易造成學習斷層,需要從教學內容上進行優化。如“劉大蔚購買仿真槍案”中,當事人不是不知道購買槍支犯法,而是在于不理解我國刑法關于走私武器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和具體規定。任何個人理想規則的期待要與法律法規相符,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法律基礎知識掌握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應當在實體法律部分增設必要的實體法知識點。由任課教師依據學生的專業需求、認知程度、教學進度、學習反饋等進行調整。擬增加的法律基礎知識有:民事主體制度、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婚姻法基本知識、勞動法律法規基本知識、消費者權利、合同法基本知識、刑法基本原則和刑罰等。這些知識點貫穿了學生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基本法律關系,可對個人行為進行合法性調整。其將普通人一般會經歷的,諸如婚姻關系締結和解除、簽訂合同、消費者權益保護、勞動權利行使、犯罪風險的預防等種種行為基本涵括其中;生動又實用地充實了教學內容,督促其以正確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使得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

(四)引導學生由知識掌握到法治思維形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法治思維是能運用法律規則、法律方法認識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初步學習了簡單的、零星的法律知識。他們基本都有向往法律、學習法律的熱情。

按照人的認知規律,人的認知過程首先是通過感官獲取信息形成感覺,其次是在腦海內部將信息加工整合形成知覺,最后才總結出事物的特征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形成較為穩定的思維模式。法律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筆者認為,不建立在基本知識學習基礎上的教學行為,卻期望其如同“空中樓閣”般去形成一種思維模式是不現實的。法治思維必須是建立在公民基本法律常識的掌握、經典案例解讀、法律實踐等大量活動的基礎上的。教師在普及法律基礎知識后,應適時適當地引導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形成將社會事項納入法律規范中進行思考的思維模式。

法治思維的培養需要關注在大學生中常見的道德泛化現象。在社會規范適用中,學生通常呈現的是他們對道德與法律無法區分的狀態,故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梳理好它們的關系。兩者的關聯應當先說清楚,如道德與法律同為上層建筑,均屬于社會規范的范疇,如法律某些涉及公序良俗的內容源于道德。如果說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分界線的話,那也是一條隱秘的、看不見的分界線,而不是公開的對抗。另一方面,也要強調兩者不能混同,不能用道德思維代替法治思維,必須嚴格對兩者進行區分。否則將社會上本應該由法律調整的東西變為道德審判,慣性地用道德規則取代法律規則,就會將法治思維不知不覺又變為德治思維。比如2015年,河南新鄉一名大學生獵捕16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半。該事件見諸新聞報道之后,輿論中出現了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判刑太重,大學生不認識珍貴動物,應屬于無心之失。這是一起典型的以道德評價取代法律評價的事例。結果檢方后來公布的信息卻證實,這位非法售賣燕隼的大學生了解這種鳥的習性和價值,同時也知道燕隼是國家保護動物且以營利為目的對其進行售賣,這才督促民眾回到法治視角再次對這個事件進行審視。此種熱點案例凸顯了公民思維模式的偏好,且并不鮮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幫助其辨析兩者的關系,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穩定的法治思維是極其必要的。

四、結束語

本文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材的修改,重新對教材進行梳理并將其轉化為教學內容。我們要始終如一地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平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知識講解為基礎,抓住憲法教育的重心,通過學時重新分配、實體法律知識補充、社會規范區分、法治底線確立等方式,使大學生由學習法律知識最終到形成法治思維,并使其思想和行徑符合社會治理視域下對公民法治素養的基本要求,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具有法治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責任編輯:劉風華]

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法律基礎;法治思維

為了促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讓大學生了解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全會、三中全會精神,將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實踐融入教材,中宣部、教育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進行全面修訂。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法律基礎知識部分有大幅度的修改。如何吃準吃透教材,加強基礎理論和重要實踐問題的研究,努力實現自身教學體系轉化并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而服務,這是現階段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的新的思辨型教學任務。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材中法律基礎知識部分修改概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材自2006年正式使用,截至2018年6月,經歷了9次修訂。其中,2012年第五輪修訂版未出版。2018年版教材總共為六章,沿襲原有的內容體系,全書依然秉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大內容體系,將社會規范體系與習近平總書記許多重要論述結合在一起。2018年新版教材將2015年版的法律基礎知識部分由三章合并為一章,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內容,對法治思維、法律權威、法律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進行了精簡和修改。修改后的內容顯現為篇幅所占比例有所提升,將相對零散分布的知識點集中形成系統、完整的法律理論知識體系。根據第六章內容設置,可將法律基礎知識部分主線歸納為:法律基本知識、法律體系、法治體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維、法律權利和義務。該教材結合了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及時將新修訂的憲法內容編入教材,避免了教材內容的滯后,為培養具備法治素養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基本的教學素材。

與2015年版教材相比,2018年版教材改動幅度較大。首先,法律基礎不再割裂式地從屬于各個部分教學內容,而是凸顯了法律基礎教學內容的體系性和完整性。在第六章內容中圍繞“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而展開,將規范準則劃分為道德和法律兩大塊內容。其次,將十九大內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憲法修正案內容納入,便于學生結合時事政治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再次,知識認知的脈絡也比較清晰。2018年版新教材設置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先讓學生了解法律的語源、特征,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及運行。接下來介紹憲法的地位及整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讓學生對我國完整詳備的法律體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談法治,解說依法治國的內涵與背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最后是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和法律權利義務。整個教材體系可以說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為修改的一大亮點。

二、法律基礎內容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注重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知識點講授的整體性

傳授法律基礎知識,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任何知識體系的構成必須注重其系統性和整體性。相互銜接的知識系統的斷裂,造成學生法律認知不全面,無法通過思維引領導入行為選擇。如何給學生講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框架,介紹好相關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上下功夫。法治知識框架的搭建,既有利于往里增添諸如憲法、實體法、程序法等具體信息,又可以給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設置邊框,避免規則適用的越界。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從整體性、理論性的高度對自身法律基礎知識進行審視,從全局性去調整自身的思維模式,達到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從法律一社會主義法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五個堅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環環相扣,是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的。以立法工作為例進行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內容之一為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講究的是形成高效統一的法律系統,這就要處理好立法等級效力的問題,處理好法律體系內部協調一致的問題,處理好法律體系吐故納新的問題,處理好法律與政策關系的問題,處理好立法后實施效果的問題。以上問題可以發動學生進行社會調研,再做出分析闡述,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以達到讓學生感性接收信息、理性邏輯分析、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法治理念的培養應貫徹整個教學過程

法治理念源于社會物質生產條件,受到各個上層建筑的影響,它是人們對于法律、法治體系形成的一種穩定的認知與價值情感,法治理念從很大程度上對現代法治框架的實施效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法治理念的培養應結合教材相關內容進行整合運用,除了立足于本章節,也應結合其他章節的相關知識將法治理念進行深層次融入,這樣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其一,法治理念的培養應注重法律知識的理論性。任何理念的形成必須扎根于信息構建的基礎之上,只有整體、全面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深入的認識,才能發自內心地擁護,并外化為行為,真正達到遵法守法的目的。其二,法治理念應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理念相結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部分,法治理念的樹立也應當與我國優秀文化傳承結合在一起。古代傳統的立法者要求在制定法律和國家政策時要把法治和德治統一起來,這對于整個民族精神的傳承和人民形成共同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結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去談理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談理念,可革故鼎新,讓學生學習更加得心應手。其三,樹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源于公民的內心信念,是公民法治情感認知最高、最為核心的體現。盧梭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引學生處理日常社會關系規則適用的時候,應首要想到法律規則,形成遇到事情想法、處理事情用法、責任承擔依法的思維。要將法律規范貫穿于社會事項處理的始終,避免其他社會規范的左右,守衛法治底線的壁壘。

(三)引導學生發揚學思并進及力學篤行的精神

課程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因為法律規范不是現實生活中隨手拈來的素材,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要形成法治認同,必須讓學生覺得這是合理的、可在處理社會沖突與糾紛中實際發揮作用的。這種認知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擇取典型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才能心領神會,融入自身的價值評價體系中,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的首要規則。力學篤行要求學生們不僅僅是學,更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踐履。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使民眾通過個案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大至治國理政,小至個體糾紛,通過具體的法律事件帶領群眾知法、信法、尊法、守法。鼓勵學生多去關注各種法律信息輸送渠道,包含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等,了解基本法律內容,并有自己獨立的分析見解。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可開展法律咨詢、法律知識宣傳等活動,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第一時間給予他們指引與解答,進一步豐富法律實踐的內容。

三、新教材法律基礎內容的教學體系轉化與理念更新

(一)緊扣課程教學目標做好學時分配工作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將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作為教學目標。教材分為緒論和六章,前五章是大學生品德修養的內容,法律基礎部分僅僅占一章。但是不能單一地以章節多少和內容長短來評價其重要性。第六章將之前散布于各章的法律基礎知識內容拾掇起來進行重整,使其更完整并構成體系。其涵括了社會主義法律的介紹、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培養法治思維、法律權利義務等內容。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消化、接受這些知識點,需要依據教材內容進行總設計,將各個知識點由面到點一一講解清楚。包含補充必要法律知識、部門法知識點串聯、經典案例解讀、道德與法律兩大社會規范的厘清、觀摩庭審了解程序法等事項,需要任課教師重視整個“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環節,教學目標設置明確,知識分布均勻,這樣才能高效完整地完成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任務。因此,法律基礎部分教學時間安排應當占總學時的1/4至1/3為宜,這樣可以解決章節少、內容多、教學難度大等問題,讓任課教師在吃準摸透的基礎上充分地對法律基礎部分知識進行講解分析,使學生們加以重視,并能切實達到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目的。

(二)法律基礎部分講授注重憲法教育的核心地位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同時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效力最高,任何法律法規都不能與憲法相抵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憲法內容的傳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憲法意識,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法治觀念。

2018年1月,《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經過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這次憲法修改,是新時期、新形勢下為了適應我國發展制定出來的。除了講授好傳統的憲法的形成和發展、憲法地位、基本原則、憲法確立的制度等內容外,還應當結合新的憲法修改內容進行分析和講解。講授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首先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憲法,其次是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再次是國家主席任職期限的修改原因,最后是全國和各地方增設監察委員會的目的和運行設置。每年的12月4日為我國的憲法日,可以結合憲法日的宣傳讓學生接受憲法知識的洗禮??刹扇椃ㄕb讀的方式,也可以設計圖文并茂的“憲法與我的一生”知識點,更好地拉近學生與憲法的距離,讓他們感知憲法的權威和魅力,拉近學生作為公民與憲法的距離,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公民從出生到死亡,憲法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讓學生產生信賴情感,堅定法治認同,最終升華為持久恒定的法治思維。

(三)補充實體法律部門部分法律基礎知識

新版教材修改后更為精簡,將原來2013年版的部分實體法律制度內容刪除,部分法律內容以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形式歸類到第六章第六節中。這種體例的編排,優點是從總體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角度進行了歸納,缺點是會使得學生不好理解權利和義務的出處和具體的規定,容易將各種內容混淆。其雖強調了法治思維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基本知識作為法治思維構建的前提,容易造成學習斷層,需要從教學內容上進行優化。如“劉大蔚購買仿真槍案”中,當事人不是不知道購買槍支犯法,而是在于不理解我國刑法關于走私武器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和具體規定。任何個人理想規則的期待要與法律法規相符,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法律基礎知識掌握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應當在實體法律部分增設必要的實體法知識點。由任課教師依據學生的專業需求、認知程度、教學進度、學習反饋等進行調整。擬增加的法律基礎知識有:民事主體制度、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婚姻法基本知識、勞動法律法規基本知識、消費者權利、合同法基本知識、刑法基本原則和刑罰等。這些知識點貫穿了學生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基本法律關系,可對個人行為進行合法性調整。其將普通人一般會經歷的,諸如婚姻關系締結和解除、簽訂合同、消費者權益保護、勞動權利行使、犯罪風險的預防等種種行為基本涵括其中;生動又實用地充實了教學內容,督促其以正確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使得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

(四)引導學生由知識掌握到法治思維形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法治思維是能運用法律規則、法律方法認識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初步學習了簡單的、零星的法律知識。他們基本都有向往法律、學習法律的熱情。

按照人的認知規律,人的認知過程首先是通過感官獲取信息形成感覺,其次是在腦海內部將信息加工整合形成知覺,最后才總結出事物的特征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形成較為穩定的思維模式。法律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筆者認為,不建立在基本知識學習基礎上的教學行為,卻期望其如同“空中樓閣”般去形成一種思維模式是不現實的。法治思維必須是建立在公民基本法律常識的掌握、經典案例解讀、法律實踐等大量活動的基礎上的。教師在普及法律基礎知識后,應適時適當地引導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形成將社會事項納入法律規范中進行思考的思維模式。

法治思維的培養需要關注在大學生中常見的道德泛化現象。在社會規范適用中,學生通常呈現的是他們對道德與法律無法區分的狀態,故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梳理好它們的關系。兩者的關聯應當先說清楚,如道德與法律同為上層建筑,均屬于社會規范的范疇,如法律某些涉及公序良俗的內容源于道德。如果說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分界線的話,那也是一條隱秘的、看不見的分界線,而不是公開的對抗。另一方面,也要強調兩者不能混同,不能用道德思維代替法治思維,必須嚴格對兩者進行區分。否則將社會上本應該由法律調整的東西變為道德審判,慣性地用道德規則取代法律規則,就會將法治思維不知不覺又變為德治思維。比如2015年,河南新鄉一名大學生獵捕16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半。該事件見諸新聞報道之后,輿論中出現了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判刑太重,大學生不認識珍貴動物,應屬于無心之失。這是一起典型的以道德評價取代法律評價的事例。結果檢方后來公布的信息卻證實,這位非法售賣燕隼的大學生了解這種鳥的習性和價值,同時也知道燕隼是國家保護動物且以營利為目的對其進行售賣,這才督促民眾回到法治視角再次對這個事件進行審視。此種熱點案例凸顯了公民思維模式的偏好,且并不鮮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幫助其辨析兩者的關系,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穩定的法治思維是極其必要的。

四、結束語

本文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材的修改,重新對教材進行梳理并將其轉化為教學內容。我們要始終如一地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平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知識講解為基礎,抓住憲法教育的重心,通過學時重新分配、實體法律知識補充、社會規范區分、法治底線確立等方式,使大學生由學習法律知識最終到形成法治思維,并使其思想和行徑符合社會治理視域下對公民法治素養的基本要求,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具有法治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責任編輯:劉風華]

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法律診所教學方法不完全等同于案例式教學,更多的是法律技能、技巧、職業道德的培訓,但是診所在教學過程中,這些培訓很多則是靠案例把它串聯起來,教學案例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一根主線。怎樣遴選較為適合的教學案例,成為困擾診所教學,影響教學實際效果的一個較為突出問題。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找到案例中的一些帶有共性或規律性的東西,站在一個更高的視野上去選取教學案例,希望能夠成為我們診所教師的一種教學趨向。

【關鍵詞】診所教學;教學案例;遴選

一、法律診所教學的目前概況

診所式法律教育目前在我國高校法學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從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網站吸收會員單位的數字就能看出。截止到2014年5月15日,加入到診所會員的高校已經達到175所①,而從2000年法律診所首次在我國高校開設課程時會員才有7所學校。從7所發展到175所,14年的時光,我國診所法律教育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

診所法律教育注重實踐,注重對學生法律素養和技能的培養,注重培育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這些特征早已人所共知。診所法律教育在大學屬于實踐環節課程,它仍然屬于教學范疇,納入專業教學培養計劃中。為了搞好診所教學,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從成立的一開始就注重對診所課程規范性的指導,不僅對新開設診所課程的高校教師進行培訓,而且組織有關專家學者撰寫有關課程書籍,用以指導診所教學。目前,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此類著述不下十余本。②

診所式法律教育的課程設置有的學?;旧戏譃?-10個教學單元,基本內容包括法律診所教育和法律援助、律師制度與職業道德、會見當事人、事實分析、事實調查、法律文書寫作、談判和調解、訴訟。每一個教學單元既相互獨立,同時又和其他單元相互聯系,他們共同服務于診所課程教學的總目標。在診所的各個內容上,模擬案例式的方法會經常采用。這種方法會使得學生很快進入一種情景式狀態,在一種近乎“實戰”環境下進行法律技能的學習和培訓。而在教學實踐中要想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選取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實在是太重要了。

二、教學案例在診所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案例在診所課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概括起來至少有以下幾點作用:

(一)教學案例是貫穿診所教學全過程的一根主線

主線就是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主要線索。③診所法律教育注重實踐,這種實踐性要求教學貼近現實,更大限度去反映現實社會對法律的需求,而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教學方法無疑是案例式的模擬。從診所課程教學的幾大部分看,至少從會見當事人開始,教學案例就在每一個教學單元中采用??梢韵胂笪覀內绻軌蛴行У匕寻咐\用好的話,這會是多么生動逼真的教學場景。而如果沒有案例這根主線,診所法律教育就可能失去了它的最大特色。

(二)教學案例能把教學實踐的各個要素、重點都包含了進去

診所法律教育突出實踐性,可以說在診所教學的方方面面,都會看到練習、模擬、模仿等各種場景,這種通過現場模擬演示,然后再由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問和點評,直接就能反饋到模擬的學生中。學生們模擬案情,就處在一個近似真實案件環境中,課程要傳遞給學生的技巧、語氣、動作、甚至坐姿等都無一例外通過案例模擬展示了出來,這種通過學生自己模擬場景然后自己去感悟、領會進而思考法律問題的方法,必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僅是傳統式的講授,而不做模擬練習,這種學習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我們說實踐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力就在于此。

(三)教學案例選取的適當與否關系到教學實際效果

學生模擬角色是以給出的案例為基礎,案例的選取關系到學生模擬的效果,更關系到課程所要達到的實際效果。如會見當事人這部分,一般是學生先分組選擇各自的角色(當事人和律師),模擬會見過程,然后再選出一組上臺給全體學生模擬會見當事人,事后由觀摩的其他同學進行提問,模擬的同學也會談到模擬中的感受和體會,大家一起分析會見中的亮點和不足,思考此類模擬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規律性的內容,最后再由教師作點評和總結。

模擬會見是在事前教師給出的教學案例案情基礎上進行的,這個案例適合不適合模擬會見、案例模擬過程包含不包含課程要實現的教學目的、各種培訓要素(說話語氣、問話技巧、職業道德等)是否齊備,都取決于案例的本身。

三、教學案例選取之基本要素

診所課程教學中教學案例所起的作用說明,一個好的教學案例應該能夠涵蓋課程教學重點內容。因此,選取一個適宜教學的案例可以說是診所教育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學案例在選取上應該具備以下基本要素:

首先是全面;在了解教學案例案情基礎上進行模擬練習時,案例應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課程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例如在事實分析這個教學單元,該教學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學習對事實如何進行分析評估,通過評估我們要了解什么叫對事實的分析(評估事實),對事實為什么要評估。因此,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在此環節上設置的所有技能訓練、技巧練習、職業道德培訓都應該一并包含。案例模擬練習中如果要素缺失,這就不是一個適宜的教學案例。案例的“全面”性是選取應遵循的最基本要素。

其次是準確;教學案例不僅應該全面反映教學目的,而且還要適合教學單元的這部分內容,也就是說選取的案例適合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符合這部分教學要求,或者說適合在這個單元中使用。打個比方說,這個單元內容適合選用婚姻家庭案例而不適合侵權類型案例,而那個單元教學則可能適合選用侵權類型案例。因此,我們診所教師在選取案例的把握上應該審慎再審慎、準確再準確。

第三是本土化;診所法律教育在我國發展的這十幾年,應該說仍然處在不斷探索本土化的過程中。外國任何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只有與本國實際(這種實際包含了教育理念、教育環境和相關條件)相結合,他的發展步伐才能更堅實,才更有推廣意義和價值。診所教育最好選取本國案例,因為你要培養具備一定法律技能、法律思維,具備法律人職業道德的法科人才,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今后都要在我國現實的法治環境下工作,接觸的都是本國的案件,選取本國案例在這里會更有針對性、可行性。

最后是難易適中。案例的選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課堂學時的有限性。診所學生大部分是本科三年級學生,還有的學校診所學生是法律碩士生、法學碩士生,即便是碩士生中還存在本科階段有些有法學背景,有些是非法學專業背景,這其中是存在教學對象差異性的。因此,診所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學習層次不同特點,考慮學生之間差異性,選取適合學生接受程度的教學案例。另外,診所課堂教學畢竟課時有限,況且學生還有從事法律援助,辦理真實案件這樣的診所實務環節,對教師來說,不要選取哪些太過于復雜、占用太多時間的案例,因為有的案例過于復雜,可能討論一兩天都不夠,學生難以駕馭,而是選取難易適當、精煉有效、概括全面的案例。

四、教學案例之困惑

在診所教學中運用的案例有些是教師了解或者參與過法律實踐的案件,這樣會使得教師對案例比較熟悉,可以在教學中較好運用之。但是,多年來一成不變的使用某個案例,會使得教師本人變得比較乏味,缺少了某種教學激情。一旦缺乏教學激情,教師的教學效果顯然會大打折扣。以筆者為例,在診所2006年春季學期剛開課時,會見這個單元采用的教學案例,是筆者比較熟悉的一個關于農民工子女在校期間人身受到一定傷害的案例,這個案例在當時可以說選取得當,難易適中,概括全面,但是連續給5、6屆學生上課時用,這個案例從時間上說是不是用得太長了些?有沒有更好的案例可以取代呢?這個問題近些年來,一直困擾著診所教師,引起了教師的思索。

與此同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了解到和接觸的情況,就是開設診所課程初期學生們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較少,而近年來對診所課程教學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要比初期多一些。分析學生們的這些意見和建議,應該說部分意見和建議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沒有對各學校診所教學做過了解,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雖不一定是各學校診所教學遇到的普遍現象,但是我認為這和我們教學案例的老舊有一定的關系。

仔細分析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可以取代原有案例之原因,個人認為一是診所教師個人的視野較為狹窄,個人法律實踐積累較少。診所教學需要指導教師具有較為豐富的法律實務經歷和經驗,實踐中選取的教師一般也都要求具備律師執業資格,但由于教師本身都不是完全專職從事診所教學,本身還有其他法學課程教學工作,時間上精力上可能未能完全投入,并且每年從事法律實務工作也比較少,本身不能提供較多的適合診所教學的案例;二是缺乏較好的示范案例。從遴選案件的廣泛性來說,囿于筆者的認識所限,社會上或者診所法律教育委員會尚缺乏示范性的教學案例可供診所教學參考。

五、完善教學案例選取之思考

實踐證明,任何事情要想把它做到最好,或最佳狀態,光閉門造車是不行的,必須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盡可能把遴選案例放在一個更寬廣的視角下,多去比較分析,用以從中選出更合適的案例。選取的路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經典權威教材中去尋找。2014年3月份診所法律教育委員會正在組織編寫《法律診所教學示范案例》一書,該書圍繞著法律診所課程教學的核心環節來設計專題,即會見、咨詢、事實調查、法律研究、調解、談判、庭前準備、庭審技巧、職業道德、總結反饋這十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提供一個教學案例,涵蓋了診所教學的主要方面。相信這本書會提供給診所教師一個適宜教學的案例,筆者也期待這本書能給大家一個驚喜。

二是診所教師自己的努力。盡管現在我們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不斷探索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教師同樣也是教學主體之一,其主體地位不可或缺也不能動搖。因為組織教學活動,駕馭教學全過程都離不開教師在中間發揮的作用。診所案例的遴選還是要立足于診所教師自身,教師要繼續從自己的法律實踐中去積累并尋找適宜診所教學、包含課程完整要素的案例。

三是充分發揮參與診所教學的社會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深律師、優秀法官的作用。診所教學所聘請的兼職教師,一般都是社會資深律師和優秀法官,他們在自己的業務領域中專業造詣深厚,而且實踐經驗豐富,診所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和專長,在把要包含的各種教學要素、要求、培訓要點告知他們后,請這些兼職教師幫助推薦適合診所教學的案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四是選取有社會影響力,案情大家熟悉的經典案例。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在不斷推進,我國的法治實踐為診所教學案例提供了十分豐富的來源,每年都會有一些有一定影響力,社會公眾甚至網民熱議的一些案件。這些案件自然連有些學生都知曉。診所教師能否從這些案件中挑選出適合在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呢?或者適當改編一下讓它適合用在診所教學呢?對于學生來說,由于事前從網絡或其他途徑已經知曉案情,那么學生就可能對此感興趣,就會有學習興奮點,愿意參與模擬練習,相信這樣的學習鋪墊對提升診所教學效果也大有裨益。

我國法學教育采用診所法律教育模式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人們對它的認識相信也在不斷深化過程中。診所法律教育在發展,在進步,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認為,對于診所教學來說,從過去的比較“粗放”時期到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細化診所類型、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案例遴選的時期了,或者說是精細化過程中了。精細化要求診所教師關注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案例的選取和運用,每一場模擬練習,每一名學生的角色模擬,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把診所教學案例貫穿教學全過程。同時,還要重視學生意見和建議,對學生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要做出及時回應,真正用心、用情去從事診所教學工作,使得我們診所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診所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了,也就必然會提升診所課程的教學實際效果,進而推動我們診所法律教育穩步向前發展。

注釋:

①wwwcliniclawcn/article/?825html,2014-5-20

②筆者翻閱著述中涉及到教學內容模塊主要有:楊欣欣主編的<法學教育與診所式教學方法>,馬海發,梅龍主編診所式法律教育[M]彭錫華等譯甄貞主編<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王立民,牟逍媛主編<診所法律教育研究>,汪世榮主編<有效的法學實踐教育>,葉英萍主編<法律診所教程>,許身健主編<法律診所>(21世紀中國高校法學系列教程)等

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6

參考文獻:

[1]楊欣欣主編法學教育與診所式教學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7

[2]馬海發,梅龍主編診所式法律教育[M]彭錫華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7

[3]甄貞主編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

[4]王立民,牟逍媛主編診所法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2

[5]汪世榮主編有效的法學實踐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5

[6]葉英萍主編法律診所教程[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12

[7]許身健主編法律診所(21世紀中國高校法學系列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

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課程,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法制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讓學生能夠自覺履行與承擔法律和道德義務,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將其運用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可以改進以往單一教學方式的不足,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有效性,有效滿足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體驗式教學;運用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是大學生道德品質與思想修養提升的重要路徑,也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基本要求。當前高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1]。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體驗式教學在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學生健康成長,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體驗式教學的特征分析

對于體驗式教學而言,其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情景和氛圍,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活躍學生思維。通常知識的體驗可以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情感的體驗則能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終身難忘。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其特征具體如下:

(一)統一認知行為

體驗作為體驗式學習中的核心,其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感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驗”中,使情感與認知存留于記憶深處,正確指導思想及行為,實現行為與認知的完美統一。

(二)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主動參與者,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來體驗角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其獨立自主思考和探究實踐活動,積極發現、感受、評價活動,自主構建認知體系,實現體驗學習能力的發展與培養。

(三)學習過程的漸進性

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的真實模擬、直觀感受與動作操作為主,認識抽象概念與獲得思維活動感性材料,讓學生在“體驗與認識”的循環活動中學習與感悟,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

二、體驗式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運用

(一)具體運用

1.討論式的運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多是通過教師主講的方式,學生學習興致不高,只能被動接受所學知識,對所學知識的實用感與重要性不夠重視;而討論式教學的運用可以為學生的交流互動提供平臺,讓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進一步理解理論知識,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思維能力與觀察能力。另外,討論式教學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通過思維的碰撞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但是這需要教師科學設計討論主題,提煉假設性與爭議性的問題,并輔之以生動的材料,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進行討論和學習,提高教學效果。以“基礎”第七章的婚戀問題為例,設計“戀愛就是為彼此付出一切”或“大學生戀愛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等話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2.角色扮演式的運用。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在教學活動中設定某種題材或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來進行模仿,對某種行為實踐和角色行為進行體驗,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角色扮演,讓學生融入到扮演的角色情境中,科學處理各種矛盾給問題,這樣學生進一步理解與掌握知識。

3.案例式的運用。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采用案例式的教學,可以借助典型俺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3]。案例教學具有直觀、具體和生動等特點,通過對生活實際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與道德修養,實現對知識的內化。

(二)運用策略

1.優化教學方法。在開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時,需要優化教學方法,適當運用討論式、情景式或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在選擇教學手段時,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能力發揮,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材料,創設輕松自由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以“我國的程序法律制度”這一章節為例,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有效模擬法庭的情景,對法官書記員的服飾、席卡、無線話筒、椅子、方桌以及場所等進行合理設置,并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角色扮演。演練結束之后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總結,并讓其他同學加以評價,從而加深學生對我國程序法律制度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科學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真實性、靈活性、交互性等特點,將其運用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加血中,需要創設科學的多媒體教學情境,宣傳課堂氛圍。同時教師對不同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時,可以配之以相應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跟上課堂教學節奏,引起情感共鳴[4]。如教師對弘揚民族精神,繼承愛國傳統的相關內容進行傳授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播放歌曲《鄉愁》,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修養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時,可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使用討論式、角色扮演式和案例式等方法,科學運用多媒體教學。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業務能力、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提高德育工作質量,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金梅.談體驗式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11(12):124-126.

[2]李雪如.體驗式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2(03):10-13.

[3]章根紅,尹紅婷,劉伯文.體驗式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5):163-164.

[4]汪玲.體驗式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08):117-118.

作者簡介:

龍貽炯(1983—),男,漢族,貴州大方人,法學學士,教育科科長,助教,畢節職業技術學院。

上一篇:市場推廣報告范文下一篇:特殊教育與幼兒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