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范文

2023-10-08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范文第1篇

辦學思想與管理理念

(討論稿)

辦學思想——愉快教育

▲開展教育的目標與要求:“開心服務、快樂成長”。

教師開心工作,服務學生,實現價值;

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實現目標與要求的措施:“多方面提高、全方位培養”。 多方面提高教師素質,提供教師施展才能的平臺;

全方位培養學生能力,構建學生張揚個性的階梯;

▲校訓:樂教樂學,成人成才。

▲校風:良好的精神風貌,高雅的價值取向,規范的言行舉止。 ▲學風:獨立思考、善于合作、樂于探究、形成習慣。

▲教風:緊跟時代,真誠精細,樂于奉獻,感染人格。

▲文化建設內涵:三個習慣(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教師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 管理理念——以人為本

▲學校管理“十二字”:人本、科學、規范、簡明、高效、有序。 ▲教師管理“三關工程”、“三個習慣”:關愛教師家庭,關心教師心靈,關注教師成長。養成良好的“三個習慣”

▲學生管理“三個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體系。

▲家庭管理:利用兩種方式(到校集中培訓+送教上門)開展家長學校培訓,傳輸家庭教育方法。

▲社會管理:融入社會,參與實踐,整合資源。

二里鄉紅工小學

2009-12-1

4參考文章:[1]二里中學:“科學、規范、特色、發展”的辦學思想(謝道林)

[2]網絡文獻:《論學校的品牌與特色》等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范文第2篇

——讓健康心理伴你快樂成長

主講人:蘇卉

親愛的家長們:大家好!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探討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希望通過我今天的講座,同學們會在學習以及生活中得到一點啟迪,收獲一點經驗,長一些見識,心靈上得到一次震憾。心理學家曾經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報告,發現學生心理大多是較健康的,但也有9. 5%的小學生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如學習焦慮、沖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等等;從而提出應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需進一步重視家庭教育并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于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例如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的一則案例講,山東某縣一名年僅8歲的小姑娘因被鄰居懷疑偷錢而服毒自盡。由此聯想到近年來見諸報端的類似事例,例如,某小學生因考試不及格被罰款而自殺,某中學生因“老師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論”而臥軌身亡,某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家長批評而離家出走等,可見對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特別是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經是勢在必行的問題。

我們知道,種子萌芽生長,必須經過黑暗中的掙扎才會有破土而出時的第一縷光亮;蛹破繭而出,必須經過苦苦掙扎才會有彩蝶的翅膀美麗如畫。21世紀的小學生,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未來社會也日益要求個人在社會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動發展的意識與能力。”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且這種競爭也被移植到學校。那么小學生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呢?

一、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學習和升學競爭導致的過度焦慮。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經成了一些家長的愿望。一些孩子剛剛入學,其家長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雙百”上。一旦成績不理想,就連嚇帶逼、連罵帶損,給你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致使學生視學習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與沖突?,F在的小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許多人從小養成了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依賴性強、不容他人等不良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況也很嚴重,這使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面臨很大的問題。小學生因為人際關系沖突苦惱的比例相當大,由于同學關系緊張和沖突而患病,比如學??謶职Y,或出走、自殺的情況也屢有發生。

(3)與父母、師長缺乏理解和溝通導致的心理矛盾和沖突。

與父母、師長難以溝通,相互間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們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沖突隨著你們年齡的增長,使你們普遍感到壓抑、苦悶、無助和煩躁。一方面你們特別希望父母、老師理解你們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經常遇到因與家長和教師難以溝通而苦惱的學生前來尋求幫助,一些學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見其心理上壓力之大。我們現在許多學生在情緒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問題有:抑郁、焦慮、易怒、羞怯、嫉妒、恐懼等心理問題。在行為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般是:過失行為、說謊行為、偷竊行為、攻擊行為、破壞行為、逃學行為等等??催@樣的一個案例:洛虹是獨生女,12歲,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視其為掌上明珠,愛護備至,期望極高。洛虹生性活潑,聰明伶俐,上學后成績一直十分優秀,不僅父母,老師同學也都非常欣賞她,對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識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負。然而,正當大家都對洛虹滿懷信心時,她卻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麻煩,六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時,她正好重感冒,為了不耽誤考試,她仍堅持來校參加了全部考試。由于身體不好,復習準備不足,加上心情緊張,結果考試成績很不理想,不僅由史以來第一次掉下前十名,而且數學甚至才七十幾分,給她以一記沉痛打擊。這次前所示有的失利使洛虹變得沉默寡言、定神萎靡、情緒低落、食量也大大減少,逐漸怕見老師和同學。后來發展至整天躺在床上,再不愿去上學了。家長開始還沒怎么在意,只是一般地安慰她幾句。直到后來見她不愿去上學,他們才著急起來。問孩子究竟怎么了。洛虹說不清楚,只是一味地流眼淚。父母把她帶到醫院作檢查并無身體異常。其實,她的這種行為表現可以判斷是抑郁癥了。直接原因是由于是她考試失敗后自覺大失面子,精神受到嚴重挫折而造成的。而促發其發病的根源還在于她人小在贊揚聲中長大,生活一帆風順,以至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太差。造成的??梢?,情商也可以說是心理健康成度對一個人的影響多么重要。造成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環境造成的,有的是教育方法不當造成的。有的是社會影響的等等。比如一個小孩長期在棍棒下長大的,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膽小懦弱的性格或造就有爆力傾向的性格。其實每一個問題學生,造成這個樣子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實大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智障到底在我們這樣的學校是極少的。

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們的學生,普照遍存在的問題。一個是自信心的培養的問題。另一個就是如何面對挫折問題以及注意力的培養方法等。其實這不屬于心理輔導的范圍而屬于心理訓練的范圍。希望對大家能有所用途。

有個小故事

一塊鋼板的價值 在經濟學上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希爾頓價值說,大意是,一塊普通的鋼板值5美元,如果把這塊鋼板制成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鋼針,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針,價值就可以攀升到25萬美元。那么,一塊鋼板值多少錢呢? 紐約州第一任黑人州長羅杰·羅爾斯的故事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羅爾斯出生在紐約州的一個貧民窟,這里的孩子逃學、打架成風,有的還偷竊、吸毒,非常難管,長大了也鮮有能找到體面工作的。而羅爾斯則幸運地遇到了皮爾·保羅――他的小學校長。皮爾·保羅想盡辦法勸孩子們回到課堂,勸他們不要打架,勸他們要有理想,但都無濟于事。最后他想到了給孩子們看手相。當羅爾斯伸著小手走向講臺時,皮爾·保羅展開他的小手,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這句話在羅爾斯幼小的心靈里發生了一次大爆炸。因為從小到大,只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有一天奶奶說他可以成為一艘五噸重的船的船長。從此后,羅爾斯記下了這句話,并堅信它。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他不再產污言穢語,他總是挺直腰桿走路,他成了班長。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沒有一天不是按照一個州長的規范要求自己。五十一歲時,他真的成了州長。 一塊鋼板值多少錢呢?就看你把它看成什么,馬蹄掌還是指針。 還有一個故事。是我上課時老師給我講的,有一個學校請來了著名教育學家來學校指導工作。這個教育學家非常厲害的就是他指導過的學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神明。學生也以見他一面為榮。這所學校有一個班以問題學生和學困生出名。學校很頭疼。就對這個教育學家說,您來看看這個班的學生怎么辦吧。于是教育學家就來到這個班,見了一班的學生。摸摸這個頭對所有人說,這小伙不錯一定可以成為大企業家??匆粋€小女孩安靜坐在哪說你可是個好公關的料。。。。。以此他夸講了許多學生。這幾個學生在他走后高興極了。連教育學家都這么說那我一定是塊好料。從此真的越來越好了。許多年以后,他又來。校長說,你真是神了你說的那幾個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們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結果教育學家說,我什么也沒看出來呀。我甚至沒有好好看他們。我只是故意這么說的。 其實,這兩個故事,就是我要說的所謂的“貼標簽效應。”

例子:(哲學家的故事)它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行,是個聰明的,有主見的,有能力的,可愛的孩子。讓他覺得他就是這樣的孩子在心里上認可自己。就會在心理上按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讓自己做這樣的孩子。其實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賞識教育有點象。如果你總說一個孩子笨、是個淘氣的搗亂的不關心集體的。長了他也會覺得自己真的是這樣的,反正也這樣了,那就這樣吧。而讓孩子失去了進步的機會。我沒當過初中班主任二十來年,對于班主任怎樣教育學生我是雖然很有發言權,但我更想說的是,我也曾是學生,就說說作為一個學生的感受吧。我記得我上學時最愛學的是語文課,而且我的作文幾乎是班里最高分,常做為范文在班級中被老師宣讀。語文成績也總是數一數二的。這并不是我一開始就這么好,是因為的語文老師曾在我寫的一篇作文上寫過這樣一句評語“這是一篇很有見地的議論文,觀點獨特論據充分語言流暢。其實這幾句點評很平常,這不算什么,很多老師都這樣點評過作文。重要的是接下來還有一句話。他說“澤,溪之水也,如能匯入大海必能乘風破浪到達理想之彼”。這個作文本我一直保留著。這句話讓我如沐春風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很有文學潛力的學生,所以對語文我一直就自信。我甚至現在都用這句話鼓勵我自己。其實在影響學生方面老師的力量是大于家長的。有時一句話就是孩子的一生。所以我想說無論對于我們自己的孩子還是我們的學生一定要給它們貼好標簽。每個班都有后進生,這些后過進生是一開始就那么差嗎?是智力不行嗎?為什么好學生會越來越好,后進生會越來越差,什么都差。他臉上貼的就是差的標簽。誰都認為他差,連他自己都這么認為。他能不差嗎?對于學困生的問題本不是我今天想說的主要的問題即然提到了就多說兩句,對不對的大家多提意見。我也許太理論話,太理想話了。因為我沒真正做過,也許沒有說話的權力但我總認為學困生還有救。造成學困的原因是長期的過程主要應該是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行,學習動機不明確或肯本不有動機。使成績慢慢排在班級的后面。然后學生會瞧不起他,他自己沒有在這方面了找不到成就感所以失去興趣然后越來越差。學習不好,精力用在其它上了,所以紀律也不好。最后導致失去自信。如果能讓他們找到自信,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用好的學習方法。給他們貼好標簽我想會有效果的。大家不防回憶回憶咱們學校的好學生和學困生是不是我說的標簽效應還有點道理。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的孩子和學生最常見的問題那就是馬虎。我們總說的是這孩子不是不會就是馬虎。這話聽起來其實沒有太多責備的意味。我們雖然知道馬虎不好,但并不認為他有多嚴重,以為大了就好了。學習這么久之后我才知道馬虎不是小事,它是一種習慣,當一個毛病成為習慣就比較可怕了。什么是馬虎?不認真是馬虎!為什么不認真?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呀,不一心一意呀。馬虎即然是習慣那就可以養成不馬虎的習慣。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范文第3篇

為了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于學校素質教育。真正做到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我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整個教育教學環節之中,不斷完善機制。通過開展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樹立積極的人生觀,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和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陶冶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和多變的環境,使我們的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從而擁有美好的人生。

為增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和操作性,全面提高學校的辦 學水平,特制訂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發展規劃如下。

一、背景分析

1、當前教育發展的形勢和要求

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學校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導依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2、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早,在近幾年來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已經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學校始終將心理健康教育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并為心理健康教育的 發展提供條件,每周一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課程計劃。同時,學校加 大經費投入,已有兩間基本符合心理咨詢工作要求的心理咨詢室。目前 學?;拘纬梢恢氖滦睦斫】到逃慕處熽犖?,現有一名專職心理咨詢 師,若干名兼職心理教師,成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由校長室直 接領導,學生部組織開展相關工作。

3、目前面臨的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工作網絡有待進一步健全,逐漸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心理咨詢室的咨詢工作還要不斷提升質量,需要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德育工作的有機結合。探索結合的途徑、方法,提高教師對學生心理的研究意識,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建設,有待逐步添置相關的設施。

二、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

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挖掘學生潛 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爭創 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具體目標

1、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 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 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擺脫障礙,調 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2、研究探索操作性強的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運作模式,以 切實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

3、探索開展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新路子。

4、培養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及能力的教師,從而提高廣大教師 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主要工作

 加強師生心理環境建設,營造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1、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提高教師教育素質

為提高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水平與技能,2009年學校將結合《心理學和我們》、《青少年最想問的60個心理問題》、《校園心理》、《知心姐姐》等相關書籍采取集中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對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培訓,且教師要做好相關筆記并寫出心得。還將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指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科研工作,以促進教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學會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提升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技巧,在教育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及豐富多彩活動中,為廣大學生搭建發展需求的平臺,為學校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提升校風、學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徹底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使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學校將在不同時期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 各種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包括學習問卷、青春期問卷、情緒問卷、 人際交往問卷、考試焦慮問卷、理想前途問卷等。建立第一期實驗數據檔 案。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計劃,調整教育內容,有針對性 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直面學生心理困惑

每周一課時,針對學生心理困惑及問題,采用游戲、心理短劇、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討論溝通、行為訓練、心理測試等形式就以下內容開展活動課: ①采用智能訓練,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的訓練

②學習心理指導,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指導。

③情感教育,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 制,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進行相關技巧訓練?;顒诱n教案每月檢查一次。以滿足不同學段的成長需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的觀念,培養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提高抗挫折能力.

4、開放“心吧”,架起師生間心靈之橋。

“心吧”即心理咨詢室,學校配備相應的工作設施,每周一至周五中 午11:30—12:00為開放時間,接待來訪學生。通過教師和學生一對一的 溝通,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引導排解學生學習 煩惱、人際沖突、情緒困惑等心理問題,并對部分學生進行追蹤輔導。認 真填寫輔導及個案記錄并收集存檔,逐步健全學生心理檔案個案資料。

5、多渠道開展傳播活動,更新觀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識。

雖然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是真正自己主動坦然走進心理咨詢室或要求心理輔導的人卻很少。為了讓全體學生能得到幫助與指導,學校定期利用讀報時間,開播《心理健康知識》廣播站,廣播稿件具體內容包括,心理健康常識、心理詞典、學生來稿、學生收集的人生格言等。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范文第4篇

青少年存在的許多衛生問題,如生殖衛生、吸煙、酗酒和濫用藥物問題以及生存和教育問題等,都格對其一生的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也是關系到21世紀人口素質的大問題。因此有必要在兒童少年中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培養其健康的觀念及健康的行為,為其成年謀幸福。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在農村青少年中出現—群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表明,親子教育缺失和不良的家庭環境,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和成長環境,①他們的健康存在嚴重隱患。因此,在針對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中,應重點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教育。針對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人體生理解剖和心理衛生知識,一般衛生知識,眼睛保健知識,口腔衛生教育,營養和飲食衛生知識教育,生活衛生習慣教育,安全教育和急救訓練,青春期健康教育,月經生理,第二性征的出現及生理意義,遺精的原因與手淫的防止和糾正,吸煙問題等。此外,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特殊的成長環境,應更側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其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增強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逐步增加,農村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也愈來愈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特點和易患疾病的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老年人健康教育,指導老年人有規律的生活,促進他們的自我保健能力,減少和消除各種危害健康的因累,增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是農村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中國老年人口60%分布在農村,“末富先老”問題在農村更為凸顯。加之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外流以及我國在農村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農村空巢家庭呈現逐漸增多之勢。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有65歲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萬戶,占65歲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戶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萬人,占65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老年空巢家庭戶1117.如萬戶,占老年空巢家庭戶總數的71.58%,農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萬人,占空巢家庭老人的69.79%。①在城市,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相結合的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區建設和各種社會化服務也在逐步開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方面的問題,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物質準備不足,經濟基礎還不夠雄厚,社會化養老保障機制和服務還很不完善或根本缺失,農村空巢老人面臨更加貧乏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更加復雜的家族關系和倫理道德,更需要人們的關懷。收入低、勞動負擔重以及子女遠去失去精神寄托,這些都嚴重威脅空巢老人的健康,因此,對農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家庭老人的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對他們進行一些老年常見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壓等的防治知識教育,教給他們具體的預防措施和自我護理、自我保健方法,尤其應加強對他們的情感關懷和社會支持,在全社會形成關心空巢家庭老人的社會氛圍。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范文第5篇

我校于2016年9月召開了健康促進學校動員大會,宣傳健康促進理念,動員全體師生參加健康促進學校的建設,全體師生做出了承諾動員。

2016年9月中下旬,學校針對健康促進工作成立了由校長為組長、分管副校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制定創建活動方案、制度、計劃等,定期召開創建例會,將創建工作納入學校重點工作,并且創建所需經費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列支。

2016年10月,為給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健身場所,學校按照健康促進學校的標準,建成健康促進學校辦公室,配備視力表、體重計等器材設備,隨時為全體師生開放。學校還設立了多個健康教育宣傳版面,廣泛宣傳健康教育知識。

為使我校健康促進工作扎實穩進的開展,我們于2016年~2017年舉辦了師生運動會、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心理健康教育手抄報評比、安全教育知識演競賽、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安全疏散演練、陽光60分活動情況檢查評比、秋季開學前對入學入托兒童進行查驗接種等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

2016年秋季,學校制定了促進師生健康的系列政策、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包括校內全面禁煙制度、食品安全制度、合理安排課時、保障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開設健康教育課制度、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制度、提高學生健康素養制度、查驗預防接種證制度、禁用違禁藥物制度、確保學生安全制度、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困難學生幫扶制度等。

每周周二下午大課間,是學校衛生大打掃時間,全體師生都積極參與到學校的環境清潔、衛生工作中。通過分工和有效監督管理,學校樓道整潔干凈,廁所衛生無異味和污垢,在學校明顯處有禁煙標示,校園內無人吸煙,無煙頭,無煙草銷售和廣告。每周一升旗儀式,學校會公布班級及科室衛生檢查評比情況。通過此項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全體師生的環境衛生的保護意識。學校校園內綠化、美化,環境整潔優美,無衛生死角,無安全隱患。

學校設有一至六年級各6個級部,共20多個教學班,1000多名學生,教室人均面積1.23平方米,前排課桌與黑板距離2米,桌椅每人一席,教室前后有兩個出入門,六扇可開啟玻璃窗戶,裝配6盞40瓦熒光燈,教室采光、通風、座高等符合學校衛生標準要求。

2016年底,為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學校有計劃地成立了不同類型的閱讀、書法、足球、跳繩、豎笛、合唱等興趣活動小組,為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發展,為學生充分發揮個人潛能提供了機會。 為使學生從小養成相互關心、信任友好、助人為樂良好風尚,我們在進行社會公德教育,開展互幫互愛、扶貧濟困活動的同時,還制定了對困難學生幫扶制度和措施,對留守兒童和性格孤僻的學生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輔導,提供心理支持。學校沒有出現過體罰辱罵學生和學生間打罵斗毆行為。學校師生相互關心、信任友好、師生和諧。

我校為非寄宿制學校,為保證一千多名在校學生健康需要,專門設臵了保健室,學校專門培養了自己的三級心理咨詢師,有計劃地為學生提供健康教育、醫療服務和心理輔導。

為掌握學生身體健康狀況,我們每學期一次對全體學生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并將體檢結果告知學生和家長;為了加強對校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染病、學生常見病、多發病的管理,我們制定了“西關小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臵預案”,并積極配合疾控中心開展傳染病綜合防治工作。

為把住傳染病第一道關口,我們按教育衛生行政部門要求在秋季開學前對入學入托兒童進行查驗預防接種證和接種記錄,并提醒學生到疾控中心接種常規疫苗和應急疫苗;學校無集體性食物中毒和安全事故發生,無傳染病爆發流行;積極開展學生常見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制定了預防控制營養不良、視力不良、肥胖、齲齒、貧血等學生常見病措施,每年學生體檢結果分析報告顯示,本校學生常見疾病發生率均低于全省年均水平。 為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我們從小學生著手,有重點地進行健康素養教育,積極選派健康教育課教師參加教育衛生部門舉辦的健康教育技術培訓班和健康講座,在健康教育課程上,每學期《體育與健康》等健康教育類課程中,有6學時用于健康教育(詳見2016~20

17、2017~2018學年總課程表),采取規范健康教材,利用電子教學設備,結合健康傳播材料教學,深受學生喜愛。

我校于每年秋季開學前,在課程表安排中嚴格按照《國家學生體質標準》和《中小學生體育鍛煉運動負荷衛生標準(WS/T101-1998)》要求,我們在安排體育課時1~2年級每周不少于4課時,3~6年級每周不少于3課時,沒有體育課當天安排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如上午、下午的陽光60分大課間等,由于嚴格按照軍事家體育鍛煉規定開展工作,學生體質健康率每年都達到良好等級

按照我校健康素養活動計劃,我們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發育特點,開展特定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每學年都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心理幫助、心理咨詢等渠道的心理援助。

我校每學期都會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開展了“專題班會、主題講座、健康咨詢、健康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健康征文、健康繪畫”等形式的主題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等五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健康素養。

我們通過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和開展靈活多樣的健康主題活動,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健康基本知識,具備健康素養,養成了注意個人衛生、指甲清潔、飯前便后洗手、讀寫姿勢正確、堅持正確的眼保健操、早晚刷牙、按時睡眠的良好健康行為習慣。

家?;邮墙】荡龠M學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為此,我們按照創建健康促進學校的總體要求,每班都建有微信群,QQ群,利用網絡平臺與家長隨時交流孩子的在校情況,并于放寒假、暑假前向家長發放《致家長一封信》,宣傳教育新理念,主動爭取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支持與配合。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范文第6篇

1、《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戰國時荀子——“以善人者謂之教”

3、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將“教育”一詞連用的則是戰國時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5、分析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謝弗勒在《教育的語言》中把教育定義區分為三種: 規定性定義:作者自己認為的定義,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義是什么,我認為“教育”就是這個意思。運用規定性定義雖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業在后面的論述和討論中,前后一貫地遵守自己的規定。

描述性定義:回答“教育實際上是什么”的定義。盡量不夾雜自己的主觀看法,適當地對術語或者使用該術語的方法進行界定。

綱領性定義:回答“教育應該是什么”的定義。即通過明確或隱含的方式告訴人們教育應該是什么或者教育應該怎么樣。

6、教育是一種活動。“教育”是以一種“事”的狀態存在,而不是以一種“物”的狀態出現。因而。我們就把“活動”作為界定教育的起點。

7、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活動。

8、“生物起源論”代表人物:

利托爾諾在《各人種的教育演變》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類社會以外的,在動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認為教育是一個生物學過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為。

9、“終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繼續接受教育。

10、社會性是人的教育活動與動物所謂“教育”活動的本質區別。

11、教育的本質:教育活動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12、教育是人類通過有意識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從而影響自身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13、學校教育是一種專門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14、學校教育自出現以來就一直處于教育活動的核心。

15、學校教育是由專業人員承擔的,在專門機構——學校中進行的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16、學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 ②專門性 ③穩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擴展——大教育觀的形成

1

18、1965年,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指出,教科文組織應贊同“終身教育”的原則。

19、1972年,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中對“終身教育”加以確定,并提出未來社會是“學習化社會”。

20、 “終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終身、教育”三個基本術語為基礎。

從時間上看,終身教育要求保證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連續性的教育過程; 從空間上看,終身教育要求利用學校、家庭、社會機構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學習的場所; 從方式上看,終身教育要求靈活運用集體教育、個別教育、面授或遠距離教育;

從教育性質上看,終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規的教育與訓練,也要求有非正規的學習和提高,既要求人人當先生,也要求人人當學生。

21、教育的形態,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組織形式。

22、在教育發展史上,教育的形態經歷了從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變。 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性的實體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只要指的是正規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庫姆斯等人對非教育概念的陳述,伊里奇所主張非學?;^念。他們認為“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23、學教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教育形態在實體化教育產生之后,就同時并存于不同的社會之中。

24、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隨機性和經驗型、個別性。

25、社會教育特點:①對象的全民性 ②地點的廣泛性 ③內容的實用性 ④時間的終身性 ⑤形式的開放性

26、根據教育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存在方式,可將教育劃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古代社會的教育和現代社會的教育。

27、原始教育的特點:①教育和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具有融合性 ②教育具有原始性 ③教育具有同一性。

28、學校產生的條件:

①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物質上的準備 ②統治階級對人才的需要,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條件 ③文字的產生和文化的發展,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現實條件

29、從奴隸社會開始,教育就出現了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專門機構、專門人員從事的學校教

2 育;另一種則是在其他社會活動中進行的非學校教育。 30、古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⑴學校教育和生產勞動相脫離,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活動。 ⑵學校教育為統治階級所壟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森嚴的等級性。 我國唐代,由中央直接設定的學校有“六學二館”。

(六學:國子學,招生對象為文武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太學,招生對象為文武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四門學,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律學、書學和算學,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員的子孫和通曉律學或書學、算學的庶族地主的子弟。二館:東宮的崇文館和門下省的弘文館。) 地方官學:在地方設有的學校有:州學、府學、縣學;私學(私學最早創始人:孔子)。 ⑶學校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學科和治世之術,有明顯的保守性。 我國古代奴隸制時期,教育內容主要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封建社會,我國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育內容。(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經》。其中《春秋經》包括:《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⑷教學的組織形式只要是個別教學,教學方法主要是灌輸與死機,同時也注重在實踐中學。 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

⑹出現??平逃吐殬I技術教育的萌芽,最早的??茖W校要追溯到東漢末年的“鴻都門學”。

31、現代教育的特點:

⑴現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生產性 ⑵現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眾化道路 ⑶現代教育內容日益科學化 ⑷班級授課制成為了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⑸現代教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系統

32、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

⑴教育終身化 ⑵教育社會化 ⑶教育生產化 ⑷教育民主化 ⑸教育國際化 ⑹教育現代化 ⑺教育多元化

33、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教育現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現形式,教育問題是人們對某些具體的教育現象所進行的思索,教育規律是指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以及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和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3

34、某類教育學科的對象是某類教育問題。

35、教育學科的研究領域:

⑴基本理論: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哲學等。

⑵按實施教育的層次分:包括幼兒教育學、初等教育學、中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繼續教育學等。

⑶按實施教育的不同社會空間分:包括社會教育學、學校教育學、家庭教育學等。

36、中學教師學習的教育學是普通教育學,它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教育教學的一般現象和一般問題,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37、普通教育基本上可以包括理論建設和實踐應用兩大任務。

38、在古代社會,教育學處于萌芽階段。

39、匯集孔子關于哲學、政治和教育方面言論的《論語》一書中,他主張“有教無類”(普及平等的教育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一詞創始人孔子)。 40、墨翟(又稱墨子)以“兼愛”和“非攻”為教。

41、戰國后期,《禮記》中的《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42、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學思想首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43、蘇格拉底以問答法來啟迪他人的思想。這種問答分為三步:①蘇格拉底諷刺 ②定義 ③助產術(又稱產婆術)

44、柏拉圖的教育學思想散記在他的哲學著作《理想國》一書中。

45、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追求教育的最高目的。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功能,即服務于社會的與服務于個人閑暇生活的。

46、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就是西方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47、被人稱為“教育學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他的《大教學論》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專著。論證了班級授課制度。

48、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在他的小說體名著《愛彌爾》中,首先開拓了以個體身心發展與教育相互關系為專題的教育研究領域。

49、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第一次將教育學列入大學課程。

50、著名英國哲學家洛克:“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的緣故。”他認為紳士教育最重要,并把

4 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51、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被教育史上譽為第一部規范形態的教育學,它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規定了教學的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步驟,強調老師的中心地位,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三中心”的特點。

52、1826年德國福祿培爾寫成《人的教育》。

53、1861年,英國社會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出版《教育論》,提出教育的任務就是教導人們怎樣生活。

54、拉伊和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提倡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兒童的生活和學習。

55、英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現代代表人物)的《民主主義和教育》,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是實驗的改造和改組、“學校即社會”,主張“從做中學”。(即現代教育三中心:“生活”、“兒童”、“活動”。)

56、前蘇聯凱洛夫主編《教育學》。

57、我國楊賢江化名李浩吾出版《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本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

58、1956年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提出“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和“掌握學習”理論。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

59、196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魯納發表《教育過程》,提出“學科基本結構”的觀點。所謂學科基本結構,即構成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則、基本法則等。

60、1975年,前蘇聯出版了心理學家、教育家贊科夫的《教育與發展》。 6

1、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巴班斯基提出“教學過程最優化”。 6

2、教育學研究在當代的發展趨勢:⑴學科發展的分化和綜合 ⑵理論導向上的沖突與融合 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補 6

3、常用的教育學研究方法:

⑴觀察法 ⑵文獻法 ⑶調查法 ⑷比較法

⑸實驗法:①單組實驗法;②等組實驗法;③循環實驗法 ⑹個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⑴政治制約著教育的領導權和教育的享受權 ⑵政治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⑶政治經濟制度制約教育制度 ⑷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2、教育的性質:教育上培養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備什么樣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為實現教育目的進行什么樣的政治、哲學、道德的教育內容。

3、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⑴培養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⑵宣傳思想、形成輿論 ⑶促進社會政治民主化

4、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⑴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人力與時間、財力與物力 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⑶生產力發展水平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有制約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 ⑷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內容、手段和組織形式的改革有決定作用

5、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⑴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⑶人力資本理論,教育能夠提高經濟效益

6、1960年12月,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人力資本投資”,它指的是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能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資本的再生產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

7、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⑵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8、文化的五種表現形態:

⑴物質形態文化:指科學、藝術、技術等創造發明物化在物質產品上的文化 ⑵制度形態文化:指人類為滿足或適應某種需要而建立的各種典章制度及法則 ⑶觀念形態文化:各種文化的物質載體、精神溝通的手段

⑷活動形態文化:指各種文化創造和傳播活動,以及與此有關的相應的團體、社會設施。 ⑸心理、行為形態文化:指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觀、思維方式、精神風貌、生活方式

6 以及傳統和行為習慣等。

9、教育對文化的作用:

⑴教育是社會文化得以保存和傳遞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促進社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⑶教育是社會文化創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學校文化的特征:

⑴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⑵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⑶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⑷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11、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12、學生文化的成因:

⑴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 ⑵同伴群體的影響 ⑶師生的交互作用 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⑸社區的影響

13、學生文化的特征:

⑴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 ⑵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⑶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 ⑷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 ⑸學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1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1)含義:指教育就具有自身的規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動作用。(2)表現:①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②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

15、教育與社會經濟、政治和生產力的發展,不同步主要表現在:滯后性和超前性。

第三章 教育與個體身心發展

1、身體發展指個體有機體各個組織系統的健康發育和體重的增強。 心理發展包括認知因素和各種非認知因素。

2、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⑴內法論 ⑵外鑠論 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3、孟子是中國古代內法論的典型代表;柏拉圖是西方古代內法論的代表。

4、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發展的決定作用。

5、我國古代性惡論的代表人物荀子強調,人只有通過學,才能發展善。

6、英國哲學家洛克和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教育決定論”的代表人物。

7、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 7 醫生、律師,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

8、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⑴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 ⑵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⑶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⑷個體身心發展的別差異性 ⑸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9、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現在倆方面:

(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發展速度。例如: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有著兩個重要的生長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則在青春期發育期。 (2)不同方面發展有早有晚。

10、針對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現象,心理學家提出了發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如,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期。

11、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活動要善于捕捉個體身心發展的最佳期,及時施教,以促個體更好的發展。

12、現代心理學將人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哺乳期(0~1歲),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兒童期(6~

11、12歲),少年期(

11、12~

14、15歲),青年期(

14、15~

17、18歲),成年期(18歲以后);成年期又可分為青、壯年期和老年期。

13、區別對待: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教育必須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內容和方法。

14、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決定了教育工作中應發現和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因材施教,實現教育的豐富化和多樣化。

15、個體身心發展水平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包括遺傳素質、成熟機制、環境和個體事件活動的影響。

16、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等,也叫遺傳素質。

17、遺傳素質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身心發展提供可能性。

18、遺傳具有可塑性,個體的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

19、美國坦萊·霍爾認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這種觀點過分夸大了遺傳素質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是完全錯誤的。

20、成熟的標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生理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

21、格賽爾 “雙生子爬樓梯實驗”提出了個體發展的成熟決定論。

8

22、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23、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⑴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 ⑵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⑶人在接受環境的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被動的

24、我國古代墨子認為“染于蒼則蒼,染于黃澤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荀子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些觀點都夸大了環境的作用,是錯誤的。

25、人的個體的能動性從綜合意義上把主體與客體、個體與社會、人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對個體的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

26、學校教育在個體身心發展中的特殊功能:

⑴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做出社會性規范 ⑵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⑶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價值,而且具有延時價值 ⑷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27、少年期是人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少年期又稱為“危險期”或“心里斷乳期”。

28、在身體發展方面,初中階段要進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有兩層含義,即廣義的教育目的與狹義的教育目的。

2、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主體對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設計。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國家對教育培養出什么樣人才的總的要求。(主體的不同)

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

4、教育目的的作用:

⑴導向作用 ⑵協調作用 ⑶激勵作用 ⑷評價作用

5、教育目的的層次包括: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的和教師的教學目標。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⑵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理想

⑶教育目的的確定必須考慮收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⑷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7、“社會本位論”以柏拉圖、涂爾干等為代表,基本觀點是:教育目的應完全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范。

8、“個人本位論”以盧梭、福祿培爾、馬斯洛、羅杰斯等為代表,基本觀點是:教育目的應當根據人的本性和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發展。

9、“文化本位論”以狄爾泰、斯普朗格為代表,基本觀點是:強調用文化來統籌教育、社會、人三者之間的關系,認為教育活動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教育目的的制定應圍繞著文化這一范疇來進行。

10、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主要內容的概況: ⑴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片面發展

⑵分析了社會化大生產為人的全面發展提出的客觀需求和創造的可能條件 ⑶提出和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

⑷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11、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諧的發展

12、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

13、毛澤東同志提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三好”)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4、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索要培養的各類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

15、199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6、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⑴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⑶培養現代人的品質

17、全面發展的教育組成方面:

⑴德育 ⑵智育 ⑶體育 ⑷美育 ⑸勞動技術教育

18、素質教育的含義:

⑴素質教育是全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⑵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⑶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⑷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10

第五章 學生與老師

1、學生是現實社會的成員之一,具有社會人的共同特點,它包括以下特定含義: ⑴具有人的主觀能動性 ⑵具有思想感情 ⑶具有個性特征

2、青少年學生已處于成熟之前的成長發展期,這一時期有以下一些特點: ⑴具有發展的潛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⑵學生身心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⑶具有獲得成人教育關懷的需要

3、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 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

4、青少年學生身份地位的確定是其法律定位的前提,法律地位是由不同的法律主體在法律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決定的。

5、青少年學生享有的主要權利有:⑴人身權 ⑵受教育權

6、身心健康權:我國《憲法》規定:“父母有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不得虐待,遺棄未成年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棄嬰。”“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學、幼兒園、托兒所的教室、寢室、活動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體活動的室內吸煙。”因此,身心健康權包括保護未成年學生的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內容,如: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作業量;合理安排學生的體育鍛煉;定期組織學生身體檢查;安排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社會活動等。

人身自由權:指青少年學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動的自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師不得因為各種理由隨意對學生進行搜查,不得對學生關禁閉。 人格尊嚴權:指學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護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段闯赡耆吮Wo法》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隱私權:指學生有權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讓他人獲知和干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信息和生活 領域。如教師不得隨意宣言學生的特點和隱私,不得隨意私拆、毀棄學生的信件、 11 日記,公布成績等。

名譽權和榮譽權:指學生有權享有大家根據自己日常生活行為、作風、觀點和學習表現而形成的關于其道德品質、才干及其他方面的正常社會評價,有權享有根據自己的優良行為而由特定社會組織授予的積極評價或稱號,他人不得歪曲、誹謗、詆毀和非法剝奪。

7、學生應盡的義務: ⑴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⑵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⑶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⑷遵守鎖在學?;蚱渌逃龣C構的管理制度,學校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需要制定有關的管理制度。

8、我國《教師法》第三條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9、教室的神圣使命是教書育人。教師的內容職責:教育教學。

10、教師職業的角色特點:

⑴人類文化的傳遞者 ⑵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⑶示范者的角色 ⑷管理者角色 ⑸父母與朋友的角色 ⑹研究者角色

11、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

⑴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 ⑵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⑶教師的人格特征 ⑷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12、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

⑴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與技能 ⑵了解所教學科相關的知識 ⑶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 ⑷了解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13、教師應具有的現代教育理念:

⑴新的教育觀: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強調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 ⑵新的學生觀:符合時代特征的學生觀具體關注的是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

⑶新的教育活動觀:新的教育活動觀強調教育活動的“雙邊共時性”、“靈活結構性”、“動態生成性”和“綜合滲透性”

14、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

⑴加工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的能力 ⑵語言表達能力

12 ⑶組織管理能力 ⑷交往能力

15、教師的人格特征:

⑴積極樂觀的情緒 ⑵豁達開朗的心胸 ⑶堅忍不拔的毅力 ⑷廣泛的興趣

16、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⑴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⑵熱愛學生 ⑶團結協作精神 ⑷良好的道德修養

17、學校中的師生關系包括兩方面內涵:

(1)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彼此所處的地位,由此構成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 (2)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交往,由此構成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

18、師生關系可分為三個認識階段:

第一階段:以德國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視教師為凌駕于學生之上的主宰人物,學生成了被動的容器,由此形成了教師中心說。

第二階段:以美國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竭力弘揚學生主體論,把學生當做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只是“向導”,這就形成了學生中心論。

第三階段:以前蘇聯和我國一些教育家為代表,認為教師屬于主導地位,學生屬于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統一的,便有了主導主體說。

19、學校師生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

⑴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⑵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 ⑶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20、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人的關系。

21、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⑴民主平等(道德) ⑵尊師愛生(心理) ⑶教學相長(教育)

22、師生關系包括師生倫理關系和師生情感關系。

23、新型師生倫理關系:

⑴樹立教育民主思想 ⑵提高法制意識 ⑶加強師德建設

24、創造新型的師生情感關系:

⑴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 ⑵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品味教學成功的喜悅 ⑶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

第六章 課程

1、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寬著期限,緊著課程。”

2、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業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3、廣義的課程是指為了實現學校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所有學科的綜合。其中不僅包括學校課程表中所規定的課程,還有配合課內教學所組織的全部課外活動、家庭作業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在整個學校生活中教師和學生集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等校園文化因素對學生的影響。

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如語文課程、數學課程等。

4、1993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中將課程分為國家和地方兩個層次。

5、1999年,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6、國家課程屬于一級課程。地方課程屬于二級課程。學校課程屬于三級課程。

7、國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為保障和促進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適應性,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

8、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

9、綜合課程又稱為廣域課程。

10、根據課程的表現形式,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11、顯性課程又稱為“正式課程”、“公開課程”。隱性課程又稱為“潛在課程”、“非正式課程”。

12、隱性課程由賈克森提出,指那些難以預期、對學生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影響的教育因素。

13、隱性課程存在于學校的各種情景中,包括物質情境(學?;虬嗉壍慕ㄖ?、設備)、人際情境(班級氣氛、人際關系)和文化情境(校園文化、習慣、禮儀)等。

14、隱性課程的特點:

⑴潛在性 ⑵整體性 ⑶持久性 ⑷非預期性

15、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制約課程的關鍵因素。

16、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上一層次目標制約著下一層次的目標,而下一層次目標是上一層次目標的落實與具體化。

17、我國2001年開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程目標進行了調整和完善,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4

18、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結構的編制,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編制。

19、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

⑴合目的性 ⑵合科學性 ⑶合發展性 20、美國著名課程論學者泰勒提出了課程理論體系“泰勒原理”。

21、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四個步驟:

⑴確定教育目標 ⑵選擇經驗 ⑶組織經驗 ⑷評價結果

22、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是指教學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

23、教學計劃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主體)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24、教學計劃應具備的三個基本特征:

⑴強制性 ⑵普遍性 ⑶基礎性

25、在課程設置上,作為教學計劃的核心,它具體勾畫出實現培養目標的“藍圖”,是把教育目標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梁。

26、開設哪些科目是教學計劃的中心問題。

27、課程標準又稱教學大綱,它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28、課程標準主要包括:說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29、教材的編寫正在由“教程式”向“學程式”發展,這是當代教材發展的新動向。 30、課程實施的過程結構:

⑴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 ⑵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

⑶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 ⑷選擇并確定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⑸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劃 ⑹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

⑺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為下一輪的課程實施提供反饋性信息

31、安排課程表應遵循的原則:

⑴整體性原則 ⑵遷移性原則 ⑶生理適宜原則

32、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⑴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 ⑵教師的特征 ⑶學校的特點 ⑷校外環境

15

33、課程評價的目的:

⑴改進課程 ⑵改進教學

34、課程評價的功能:

⑴診斷功能 ⑵修正功能 ⑶決策功能

35、課程評價應當根據自身評價項目的特點進行選擇,有四種常用方法:

⑴觀察法 ⑵調查與訪談 ⑶紙筆測試 ⑷表現評估

36、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⑴課程功能轉變 ⑵課程結構改革 ⑶課程內容改革 ⑷課程實施改革 ⑸課程評價改革 ⑹課程管理改革

37、國外課程改革的趨勢:

⑴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 ⑵課程內容日趨綜合化 ⑶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

第七章 教學(上)

1、教學是指在教育目的規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可定義為:在教育目的規范下,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獲得全面發展的過程。 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學校開展全面發展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途徑。

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在學校教育系統中居于中心地位。

2、教學的任務主要包括:

⑴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⑵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

⑶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⑷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3、基礎技能又包括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

4、智力,是指個體在認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系統。它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是個體順利完成各種活動所必須的基本能力,也是個體在完成各種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屬于一般能力的范疇。

5、儒家思孟學派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dǔ)行之”(《禮記·中庸》)。

6、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教學過程由“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階段構成。這一理論對指導和改進教學實踐起了積極作用,標志著教學過程理論的形成。這四階段后發展為“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五階段,俗稱“五段教學法”。

7、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學過程五階段論,即從情境中發現疑難;從疑難中提出問題;做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推斷哪一種假設能解決問題;經過實踐檢驗、修正假設、獲得結論,叫做五步教學法。

8、教學過程的定義: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良好品德、發展個性的過程。

9、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10、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特殊性表現在: ⑴間接性 ⑵引導性 ⑶簡潔性 ⑷交往性

11、教學過程的特點/規律/必然聯系:

⑴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⑵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⑶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 ⑷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12、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1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關系:

⑴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⑵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⑶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14、教學過程的結構:

⑴激發學習動機 ⑵領會知識 ⑶鞏固知識 ⑷運用知識 ⑸檢查知識 這五個階段是根據學生認識過程的特點劃分的,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活動的一般順序,對組織教學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5、領會知識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兩部分。

16、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定制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導思想。

17、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中總結“教學相長”,“啟發誘導”,“藏息相輔”,“長善救失”等,都屬于教學原則范疇。

18、現階段,我國中學的教學原則主要有: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7

19、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⑴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方法 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 ⑶充分運用語言直觀 20、直觀教具包括兩類:

(1)實物直觀:包括各種實物、標本、儀器、地圖、模型、實驗、參觀等 (2)聲像直觀(電化教具):包括各種幻燈、電影、電視、錄像、語言等多媒體技術

21、暗示教學由保加利亞醫學和心理學博士盧扎諾夫首創。

2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⑴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⑶讓學生動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⑷發揚教學民主

23、鞏固性原則指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技能,長久地保持記憶,并能在需要時及時再現出來。

24、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⑴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知識 ⑵通過組織復習鞏固 ⑶在擴充、改組和運用中鞏固知識

25、常用的復習形式包括:

⑴單元復習 ⑵平時復習 ⑶學期開始前的復習 ⑷期末復習

26、循序漸進原則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

27、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⑴按教材的體系進行教學 ⑵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28、因材施教原則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最佳發展。

29、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指教學要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導,幫助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并注重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 30、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

⑴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⑵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⑶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⑷開發必要的校本教材

31、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采用的手段及教與學相互活動方式的總稱。

18

32、教學方法的命名,一般都依據教學活動的外部形態。如講(講授)、談(談話、問答)、看(演示)、練(練習、作業)、議(討論)、操作(實驗、實習作業)等。

33、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主要依據是:

⑴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 ⑵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⑶學生特點 ⑷教學實踐、設備、條件 ⑸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4、現階段,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可以分為三類:

⑴教師運用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方法,如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 ⑵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如演示法、實驗法和參觀法等 ⑶教師指導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如練習法,讀書指導法等

35、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以發展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以學科的基本結構為內容,以再發現為學習步驟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被稱為問題——發現教學法,又稱發現教學。

36、發現教學包括四個環節:

⑴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出要解決的問題 ⑵教師提供結構性材料,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⑶學生驗證假設,交流初探成果 ⑷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檢驗假設

37、依據程序化教材的載體,程序教學可以分為三類:⑴機器教學,即通過機器呈現程序化教材;⑵課本式程序教學,即通過課本來呈現程序的教材;⑶計算機輔助教學,即通過電子計算機來呈現程序的教材。

38、依據程序化教材的結構形式,程序教學可分為直線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直線式程序為斯金納首創;分支式程序為美國克洛德首創。

39、范例教學是20世紀50年代由德國學者瓦·根舍因首創。

40、教學民主是指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第八章 教學(下)

1、教學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備課、上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五個基本環節。

2、備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3、鉆研教材從具體的展開程序來講,分為“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內化教材”三 19 個階段。

4、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只是技能的質量,學生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個性特點以及健康狀況等。

5、制定教學方案:

⑴學期(或學年)教學方案 ⑵課題(單元)教學方案 ⑶課時教學方案(課案)

6、課案可詳可略,其格式分為文字式、表格式和卡片式三種。

7、上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8、課的類型指依據教學任務劃分的課的種類。

9、根據一節課完成的類型數,又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10、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11、課的結構:

⑴組織教學 ⑵檢查復習(5~10分鐘) ⑶講授新教材 ⑷鞏固新教材(5~10分鐘)

12、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⑴目標明確 ⑵內容正確 ⑶方法得當 ⑷表達清晰 ⑸氣氛熱烈

13、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有個別教學制、班級上課制、分組教學制、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

14、個別教學產生于古代。

15、班級授課制又稱班級上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是以固定的班級為組織,把一定數量的年齡相仿、水平相近的學生編成班級,由教師按照固定的課程表和統一的教學進度進行分科教學的組織形式。

16、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了《大教學論》。

17、1862年京師同文館率先采用班級授課。

18、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缺點:

⑴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⑵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⑶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⑷班級授課制也有明顯不足

19、分組教學一般有兩大類,即外部分組和內部分組。

20、設計教學法是沒過教育家杜威首創,后來由他學生克伯屈(←代表人物)加以改進并大力推廣。

20

21、道爾頓制是由美國教育家帕克和斯特于1920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設。

22、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

⑴綜合性 ⑵可操作性 ⑶靈活性

23、教學策略可以分為內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型四種主要類型。

24、教學策略的主要類型:

⑴內容型策略 ⑵形式型策略 ⑶方法型策略 ⑷綜合性策略

25、內容型策略是指圍繞學習內容這個中心而形成的教學策略,具體說來可以分為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

26、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美國教學設計專家肯普提出三種形式:集體教/學形式、個別學習形式和小組教/學形式。

第九章 德育

1、從形式說,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

2、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

⑴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 ⑵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⑶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

3、初、高中階段德育目標的要求:

⑴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⑵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 ⑶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4、心理輔導的方式一般包括個別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兩種。

5、學生需要進行心理輔導有很多方面:

⑴學習心理輔導 ⑵生活心理輔導 ⑶學會選題,擇業心理指導

6、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因素構成。

7、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8、德育過程的規律:

⑴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⑵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⑶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21 ⑷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9、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自己的看法;是對是非、善惡、美丑、公私、榮辱的認識、判斷和評價,由此而形成的各種道德觀。它是德育的基礎。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的態度,是運用一定的道德觀評價自己與他人的品行或某事物時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和主觀態度。它伴隨道德認識而產生發展,對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具有調節作用。

意,即道德意識,是指人們為了達到某種道德目的而行動所作的自覺努力,是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它能排除各種干擾和障礙,使決定采取的道德行為得以堅持下去。它是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內在動力。

行,即道德行為,是指人們在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為,是人的品德的外部表現,也是衡量人的品德好壞的重要標志。一般的道德行為只有經過多次練習,才能形成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習慣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

10、活動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1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12、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⑴導向性原則 ⑵正面教育原則 ⑶知行統一原則 ⑷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⑸因材施教原則 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13、德育的途徑:

⑴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⑵共青團、學生會組織的活動 ⑶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⑷社會實踐活動 ⑸校會、周會、晨會和時政學習 ⑹班主任工作

14、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

⑴勞動 ⑵社會公益活動 ⑶社會調查

15、德育方法包括:

⑴說服法:包括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閱讀指導法等 ⑵榜樣法:有教育者、優秀人物、優秀學生等 ⑶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等 ⑷鍛煉法:包括練習、制度、委托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22 ⑸品德評價法:這是指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斷。通常采取的方式有:獎勵、懲罰、操行評定等

16、運用榜樣發要注意:

⑴樹立的榜樣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⑵選定的榜樣要真實可靠,具有導向性 ⑶榜樣的崇高和偉大要能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⑷教育者的形象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17、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有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而后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

18、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同事所創。

19、社會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國的班杜拉創立。

第十章 班級管理

1、班級是一個復雜的、縮小的社會體系,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組織。

2、班級作為學校生活中最基本、最穩定的基層組織沿用至今。

3、19世紀出,美國學校中出現的“導生制”極大地推動了班級組織的發展。

4、班級管理的幾種模式:

⑴常規管理 ⑵平行管理 ⑶民主管理 ⑷目標管理

5、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中心進行管理活動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

6、班集體的基本特征:

⑴明確的共同目標 ⑵一定的組織結構

⑶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 ⑷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7、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方法主要有:

⑴通過閱讀學生的有關材料來了解學生<材料分析> ⑵通過對學生本人或知情人的調查訪問,從各個側面間接了解學生,包括談話、問卷、座談等<問卷調查> ⑶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日常的言語和行為表現<觀察>

8、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內容主要包括:

⑴了解和研究學生個體 ⑵了解和研究學生群體 ⑶了解和研究學生成長環境

23

9、一般以實現目標的時間和目標達成的難度為依據,把班集體的發展目標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

10、班級是一個小社會,更是一個教育組織,培養班集體必須健全集體的組織,而健全組織的關鍵是選拔和培養一批班級骨干,形成班級核心。

11、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教育者。

12、班主任的領導方式:

⑴權威型 ⑵民主性 ⑶放任型

第二部分 心理學 第一章 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意義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除此之外,心理學還研究個體行為、社會心理、個體意識與個體無意識。

心理學科的性質:一門介于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是一門中間(邊緣)學科。 2.心理現象及其結構 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

○1.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動態過程,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

(1)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

(2)情緒情感過程:喜愛、快樂、滿意、憂愁、悲哀、憎恨等現象。

(3)意志過程:意志行動的心理過程(動機、目的、行動等)。

○2個性心理:是指表現在一個人身上比較穩定的心理特性的綜合,是一個人總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穩定的差異的特征。

(1)個性心理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愛好,信念,理想,世界觀等。 如有的人在物質需要方面追求強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與成就的需要等。

(2)個性心理特征指個體的氣質、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氣質有好動與喜靜、暴躁與溫和之別,性格有自信與自卑之差等。

真題: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心理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 3.教師學習心理學的意義(簡答)

理論意義: ○1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提供科學依據

○2對鄰近的社會科學如文學、藝術等,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實踐意義: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釋學生的心理現象和行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運用心理學原理,指導和開展當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師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開展心理異常的調試工作

○4有助于教師依據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教育

第二節 心理的實質

1.心理是腦的機能: 心理是腦的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

(1) 神經系統的結構 神經系統是心理活動(或現象)的主要物質基礎。 腦的反射活動是人心理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是由反射組成的。

24 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是興奮和抑制。

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結構和機能的單位。一般分為細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樹突多,軸突少。神經元包括三種:感覺神經元(傳入)、運動神經元(傳出)、聯絡神經元(中間神經元,聯絡者)。

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司令部)和周圍神經系統(通訊網絡)。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高級中樞是大腦兩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邏輯思維和語言中樞的優勢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維和高度空間直覺的優勢半球。

大腦四葉:額葉(在組織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動中,有使活動服從于堅定意圖和動機的作用); 頂葉(調節機體的觸、溫、動感覺等);枕葉(視覺中樞);顳葉(聽覺刺激加工)。 周圍神經系統:由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組成。

神經活動的基本規律包括:(1)興奮和抑制的擴散與集中 (2)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 (2)神經系統的活動方式

腦的反射活動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是由反射組成的。 反射是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形式。

反射?。焊惺芷?、傳入神經、傳出神經、效應器5部分組成。

無條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謂無意識的本能行為。如:嬰兒生來會吃奶,就有唾液分泌,這是食物反射。

條件反射又稱信號反射,是后天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謂有意識學習才能得到的知識技能、經驗。例如:嬰兒見到常用的奶瓶會歡喜,并有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 第一信號系統:用具體事物作為條件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人和動物共有的。

第二信號系統:用語詞作為條件建立的條件反射。如談虎色變,望梅止渴;人類和動物的條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區別

2)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與規律:A.興奮和抑制的擴散和集中;B.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 2.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注)心理現象產生的方式是:反射活動。

(1) 客觀現實決定人的心理 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對人的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社會存在是人的心理內容的決定部分。

(2)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 (3)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能動地反映

第三節 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1.產生歷史背景

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論靈魂》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 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則標志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正式誕生,脫離哲學的懷抱,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學》《心理學大綱》等。 2.西方主要心理學流派

(1)、構造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馮特(奠基人)、鐵欽納(將構造主義心理學發展為嚴密的心理學體系)。

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也叫直接經驗),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 25 種元素。主張心理學應該采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它強調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規律,它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不關心個別差異以及其他不可能通過內省法研究的行為問題,嚴重脫離社會生活,研究范圍非常窄。 (2)、機能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美國)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爾。

認為意識是一種持續不斷、川流不息的過程,因此不能把意識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提出了“意識流”的概念。他們認為,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的好有選擇性的,機能主心理學家強調對意識作用與功能的研究,運用意識作用與功能的原理提高人類的活動效能,他們不贊成構造主義對心理結構進行分析的目標與方法。

(3)、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美國)華生,發表了《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 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一勢力”,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關系。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反對內省,主張采用實驗方法進行客觀的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學(又稱為完形心理學)----創始人為韋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它強調人的每一種經驗都是一個整體,不能簡單地用組成部分來說明。格式塔學派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5)精神分析心理學----(奧地利)弗洛伊德,

稱為第二勢力,主要來源于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對異常行為的分析和無意識的研究,認為人的一切個體和社會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和沖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 (6)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馬斯洛、羅杰斯,

被成為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以意識經驗為出發點,主要研究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強調人的目的性、創造性和價值,主張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能的實現。 (7)現代認知心理學----標志是:1967年,奈賽爾--《認知心理學》

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的心理學,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人的心理活動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統,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經過分析、存儲、轉換、然后加以利用。認知心理學設計實驗,利用客觀研究方法來研究這些過程。

第二章 認知過程 第一節 注意

一.注意概述 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之一。它與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難以分開,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共同特征。

特點:指向性(表現出人的心理活動具有選擇性)和集中性。 功能: (1).選擇功能 (2)保持功能(3)調節和監督功能 2.注意的分類 根據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分為 (1)無意注意:

也稱不隨意注意,沒有預定的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引起條件:(1)客觀條件,刺激物的強度及其相對強度(如一道強烈的光線);刺激物之間顯著的對比關系(萬綠叢中一點紅);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活動變化的霓虹燈、演講者抑揚頓挫的聲調);刺激物的新異性(畫廊中新張貼的廣告)。(2)主觀條件,人本身的狀況,包 26 括當時的需要;當時的特殊情緒狀態;當時的直接興趣等。

(2)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須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的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顯示了人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

維持條件: (1)加深對目的任務的理解 (2)合理組織活動 (3)對興趣的依從性 (4)排除內外因素的干擾 (3)有意后注意:也稱隨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覺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時具有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開始不喜歡文言文,但通過學習喜歡了文言文。 二.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也叫注意的范圍。指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的知覺出的對象數目。

影響因素(1)注意廣度的大小與被知覺對象的特點有關(2)注意廣度的大小與人們當時的知覺任務分不開(3)注意廣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一個人的經驗和知識

(2)注意的穩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特征。 影響因素: 注意對象的特點;有無堅定的目的;個人的主觀狀態。注意的起伏(動搖):短時間內注意周期性的不隨意跳躍的現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離開了當前完成的任務而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

條件:1)在同時進行的兩種活動中,必須有一種活動時已經熟練(自動化)的。 2)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都已經熟練(自動化)的。3)幾種不同的活動已成為一套統一的組織。

(4)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影響注意轉移快慢和難度的條件:1)原來注意的強度;2)新的注意對象的特點。3)大腦皮層神經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相互轉換的靈活性。4)各項活動的目的性或第二信號系統的調節作用。 4.中小學生注意的發展

(1)在個體發展中,無意注意的發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小學高年級有意注意開始發展起來。 (2)注意品質的發展

1)注意廣度的發展。13歲兒童的注意廣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2)注意穩定的發展。注意穩定性小學階段發展速度較快,中學階段發展速度相對較慢。 3)注意分配的發展。個體的注意分配能力發生較早,但發展較為緩慢。

4)注意轉移的發展。小學二年級至初中二年級是迅速增長期。初中二年級至高中二年級是發展的停滯期,高中二年級到大學二年級是緩慢增長期。

第二節 感覺與知覺

一.感覺

(一)感覺 :人腦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它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是認識的起點??梢哉f感覺是一切知識經驗的基礎,是人正常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

(二)感覺的種類

27 A.視覺 眼睛的視網膜是視覺的感覺器官。 枕葉(視覺相應區) B.聽覺 內耳耳蝸是聽覺得感覺器官。顳葉(聽覺中樞)

C.嗅覺 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 D.味覺 大腦皮層的味覺中樞 E.膚覺(皮膚覺)主要包括觸覺、壓覺、溫度覺和痛覺等。 F.機體覺(內臟感覺),是內臟器官的異常變化作用于內臟分析器時所產生的感覺。(胃塞、胸悶、饑餓、惡心、嘔吐等感覺)

G.平衡覺 是對身體的感覺,也稱姿勢感覺或靜覺。

H.運動覺 就是關節肌肉的感覺。例如:它傳遞了手臂與肩部或其他關節扭曲程度的感覺。

(三)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對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能夠引起人們感覺的刺激范圍叫感覺閾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在數值上成反比關系,感受性高,則感覺閾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則感覺閾限高。

每種感覺都有兩種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受閾限,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1.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受閾限

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覺。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受閾限;而人的感官覺察這種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絕對感受性。 2.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兩個同類的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的差別強度,才能引起人們的差別感覺。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做差異感覺閾限,對最小差異量的感受能力叫差異感受性。 (3)感覺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

1.感覺適應;由于刺激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如:如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視覺的適應分為:明適應和暗適應。明適應是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過程;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

2.感覺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包括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在同一感受器會產生同時對比現象。例如,把一個灰色的小方塊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塊就顯得暗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時會產生繼時對比現象。例如:吃過糖之后吃橘子會覺得特別酸。 3.感覺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

視覺后像:正后像和負后像。注視發光的燈泡幾秒鐘,再閉上眼睛,就會感到眼前有一個同燈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現在黑暗的背景里,這時出現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現后,如果我們把視線轉向白色的背景,就會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點,因為在此時出現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質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負后像。

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1.相互影響;(在噪音的環境影響下,黃昏視覺的感受性會) 2.相互補償;3.聯覺:一種能夠感覺建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紅-熱。 二.知覺

概念: 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區別感覺與知覺: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屬性。 種類: (1)空間直覺----空間特征,如:形狀、大小、深度、方位

28 (2)時間知覺----事物運動的速度、延續性、順序性

(3)運動知覺----空間位置移動

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距相繼呈現時,我們就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運動。),誘發運動(由于一個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對靜止的,浮云是運動的。),自主運動(在暗室里,點燃一根香煙,注視這個光點,就會看到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運動后效(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后,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那么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注)錯覺:是指人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會產生的某種有固定傾向的歪曲知覺,是知覺的一種特殊情況。

特征:(1)知覺的選擇性 (學生閱讀紅筆畫重點,是選擇性。)

影響客觀因素1)刺激物的絕對強度2)對象和背景的差別性(紅筆改作業) 3)對象的活動性(流星;霓虹燈廣告;音響等)4)刺激物的新穎性、奇特性、

影響主觀因素1)知覺有無無目的性2)個體已有知識經驗的豐富程度 3)個人的需要、動機、情趣、定勢、與情緒狀態

2)知覺的理解性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3)知覺的整體性: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與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一整體的過程。如:殘缺的零件,有經驗的人能夠馬上判斷它是何種機器上的何種零件。同一首歌曲由不同人演唱,仍能被人們知覺為同一首歌歌曲。

(4)知覺的恒常性:包括形狀恒常;顏色恒常;亮度恒常和大小恒常。無論中午,晚上,早上,人們認為國旗總是紅色的

觀察:含義: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高級形式.“思維的知覺” 品質:目的性、客觀性、精細性、敏銳性

觀察力的培養 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是良好觀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觀察、提出觀察的具體方法,是引導學生完成觀察的重要條件; 3)加強個別指導,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

4)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寫出觀察報告、日記或作文; 5)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匯報觀察成果,不斷提高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 (注意)小學時期是兒童知覺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4.感知規律與直觀教學 (1)直觀教學的基本形式 :

1)實物直觀(如觀察標本、演示實驗等2)模像直觀(圖片、圖表、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等。)3)言語直觀(教學中大量采用的。)

(2)遵循感知規律,促進直觀教學:(如何遵循感知規律,促進直觀教學?簡答) 1)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一般而言,模像直觀的教學效果優于實物直觀。) 2)運用知覺的組織規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3)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4)讓學生參與直觀過程

第三節 記憶

29 1.記憶概述 概念: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 記憶的分類:

(1)根據信息從輸入到提取所經過的時間、信息編碼方式和記憶階段的不同,可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2)根據記憶的內容和經驗的對象,可將記憶分為形象記憶(游覽萬里長城)、邏輯記憶(對公式、法則、定理的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注在頭腦中保留的體操動作、舞蹈動作等;動作記憶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比較容易,也不容易遺忘。)。 真題: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情緒記憶。

2.以動作、技巧為內容的記憶是動作記憶(也叫運動記憶)。

3.我們在課堂上通過語音傳授可以學習各種課本知識和日常生活知識,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運用,對這種知識的記憶是(語義記憶;陳述記憶;長時記憶)。

(3)根據信息加工與儲存的內容不同,可分為陳述性記憶(知識和日常的生活常識)和程序性記憶(對知覺技能、認知技能和運動技能的記憶)。

(4)根據記憶時意識參與的程度,可分為外顯記憶(個體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收集某些經驗用以完成當前任務時表現出來的記憶)和內隱記憶(在不需要意識參與或不需要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個體的已有經驗自動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出來的記憶)。 真題:暫時神經聯系是記憶的生理機制。 2.記憶品質: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確識記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實際的材料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其次是進行及時和經常性的復習。

(3)準確性----正確和精確特征,首先認真的識記,其次相似的材料經常加以比較,正確識記的事物同仿佛記住的東西區別開。 (最重要的!)

(4)準備性----提取和應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時、迅速、靈活地從記憶信息的儲存庫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識經驗,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

真題:學生在使用知識時能迅速地回憶起來,體現了記憶的(準備性)。

2.記憶過程 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再認或回憶)三個環節。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記憶過程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

(1) 識記 概念:識記是記憶的第一個基本環節,是指個體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具有選擇性,即對信息的識記具有選擇性。分類: 1)根據有無目的性,可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2)根據識記材料性質和實際方法的不同,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理解是關鍵)。 影響識記效果的因素:(簡答)

1)有無明確的識記目的和任務,直接影響識記的效果;2)識記時的態度和情緒狀態; 3)活動任務的性質;4)材料的數量和性質; 5)識記的方法。

(2)保持與遺忘 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節。 遺忘: 1)概念 :指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或再認,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回憶或再認。 2)規律: (德國)艾賓浩斯(最早對遺忘進行實驗研究的人)----“遺忘曲線”。

30 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規律:顯示了遺忘的進程不均衡以及 “先快后慢”的特點。遺忘的進程是不均勻的,其趨勢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負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遺忘了。 3) 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1學習材料的性質;○2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的大小; ○3記憶任務的長久性的與重要性;○4識記的方法; ○5時間因素;○6情緒和動機也影響著遺忘進程。 (注)過度學習到達50%,即學習熟練程度達到150%時效果最好。 哪些識記材料容易被學生忘記:

(1.不重要的2.無意思的3.識記次數和時間較少的4.系列材料的中間部分) 4)遺忘的原因:

心理學家對遺忘的原因看法有四種:a.消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落)b.干擾說(認為遺忘是由于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一旦干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而記憶痕跡不會消退。干擾說可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 c.壓抑(動機)說(認為遺忘是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壓抑被解除,記憶就能恢復,是弗洛伊德在給病人催眠時發現的。情緒緊張而引起的遺忘,考試時經常發生,就屬于這種類型。)d.提取失敗說 (舌尖效應) 5)防止遺忘方法-- 復習:

a.及時復習:b.合理分配復習時間;c.分散復習與集中復習相結合;d.復習方法多樣化e.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f.嘗試回憶與反復識記相結合;g.掌握復習的量。

(3) 回憶或再認(是記憶的第三環節) 回憶 概念: 指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人們在頭腦中把它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 根據回憶是否有預定的目的、任務,分為:無意回憶和有意回憶。

無意回憶是沒有預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經驗。如:鄉音勾起思鄉、往事涌上心頭。 有意回憶是有回憶任務、自覺追憶以往經驗的回憶。根據當前的需要而回憶特定的記憶內容。 (注)追憶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回憶,它同時具有有意回憶、間接回憶的特點,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難的回憶。

回憶通常以聯想為基礎。聯想是由一種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活動。

再認 概念: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認出了對方;故地重游,處處有熟悉之感,都是再認的現象。 (注)識記和保持是再認或回憶的前提,再認和回憶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 3.記憶系統——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1)瞬時記憶

概念: 當客觀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覺信息會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瞬時記憶,是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

特點:時間極短(圖像信息貯存時間約為0.25~1秒之間,聲像信息貯存時間也僅在2~4秒之間。);容量較大;形象鮮明;信息原始,記憶痕跡容易衰退。 瞬時記憶的編碼: ○1圖像記憶----主要形式 ○2聲像記憶

存儲:圖像記憶保持的時間約1秒左右,聲像記憶雖超過1秒,但也不長于4秒。 (2)短時記憶 概念:人腦中的信息在一分鐘之內加工與編碼的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度階段。

31 特點: 時間很短(比感覺記憶長,但也不超過1分鐘,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重復,便會遺忘。);容量有限(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個項目,平均值是7);意識清晰;操作性強;易受干擾。

短時記憶的編碼: ○1聽覺編碼--主要 ○2視覺編碼

存儲----復述(有效方法) 機械復述(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不斷地簡單重復);精細復述(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起聯系。) (3)長時記憶(永久性記憶)

概念:信息經過充分加工,在頭腦中長久保持的記憶. 分類:圖爾文將長時記憶分為兩類:情景記憶(根據時空關系對某事記憶)和語義記憶。(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律的記憶,與特殊的時間和地點無關。) 特點:容量無限;保持時間長久

編碼:意義編碼--主要 意義編碼分類: 表象編碼;語義編碼(是長時記憶最主要的編碼方式。)又被稱為信息的雙重編碼。

存儲:原則上是分類處理。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長時記憶中貯存著兩種不同的記憶: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4.提高記憶效果的方法: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重視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第四節 表象與想象

1、表象 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區別與知覺:知覺形象鮮明生動,表象形象比較暗淡模糊;知覺的形象持續穩定,表象的形象不穩定、易變動;知覺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時而出現這一部分,時而出現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脫落。

例如:范老師看到“長城”一詞,便想起來他曾經參觀過的長城,這種現象屬于表象。 分類: 按感覺通道分: 視覺表象(如想起母親的笑臉);聽覺表象(如想起吉他的聲音);運動表象(如想起舞蹈動作)等。 按創造程度分:

記憶表象(如響起朋友的音容笑貌,客觀不變的);想象表象(經過加工后的形象。) 特征: 直觀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心理學家通過“心理旋轉實驗”證明表象的可操作性)。

2、想象

含義:想象是人腦対已存儲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如:人們讀白居易的詩歌,頭腦中浮現的場景。

種類:按有無目的性分: 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 按內容是否新穎分: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按想象與現實關系分: 幻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 指有預定目的和自覺進行的想象,有時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如裝修前想象)

32 無意想象: 是沒有預定的目的,不由自主產生的想象。如:“白日夢”。夢是無意想象的極端表現。 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指向未來并與個人的愿望相聯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現實為依據,并指向行動,經過努力最終可以實現,那么它就變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脫離現實,毫無實現的可能,就成為空想。

功能: 預見功能(知道活動進行的方向);補充功能;替代功能;調節功能。

加工方式:黏合: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客觀事物的屬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形象(如孫悟空);夸張(千手觀音);擬人化(雷公電母);典型化(根據一類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想象的品質:(簡答) 想象的主動性;想象的豐富性;想象的生動性;想象的現實性;想象的新穎性;想象的深刻性。

3、再造想象

含義:再造想象是依據詞語或符號的的描述、示意在頭腦中形成與之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如我們閱讀魯迅《祝?!纷髌分嘘P于祥林嫂的文字描述,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

產生條件:1)有豐富的表象儲備;2)為再造想像提供的詞語及實物標志要準確、鮮明、生動;3)正確理解詞語與實物標志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再造想象的重要意義: a) 再造想象是學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b) 再造想象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客觀事物規律與聯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 c) 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4、創造想象

含義:創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務,使用自己以往積累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如作家寫小說,設計師描繪藍圖,藝術家構思新作等,都是創造想象的表現。 真題:根據生活經歷創作文藝作品屬于(創造想象和有意想象)。 (簡答)創造思維產生條件:

(1)強烈的創造愿望(2)豐富的表象儲備(3)積累必要的知識經驗; (4)原型啟發(5) 積極的思維活動(6)靈感的作用。

(注意)原型啟發是指從其他事物上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對問題解決起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如魯班發明鋸子。) 培養方法(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打開想象大門; (3)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及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5)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第五節 言語與思維

1.言語

語言是人類通過高度結構化的聲音組合,或書寫、手勢等構成的一種符號系統,同時又是運用這種符號系統來交流思想的一種行為。 言語:指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活動和過程。 語言是社會現象,是語言學研究的對對象;言語是心理現象,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言語種類:通常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兩類。外部言語包括口頭言語和書面言語,其中口 33 頭言語又分為對話言語(如聊天、座談等)和獨白言語(報告、講演等)。 內部言語(是一種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言語活動)。 言語的感知:

口頭言語感知(涉及語言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書面言語感知(包括單詞再認和閱讀)。 言語理解:(1)概念--借助與聽覺和視覺的言語材料,在頭腦中構建意義的一種主動積極的過程。(2)過程—分為三級水平1.詞匯理解或識別--2.句子理解--3.語文或話語的理解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1.循序漸進,注意訓練目的的合理性和訓練過程的階梯性;2.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閱讀技能;3注意思維能力的訓練;4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構建寬厚的知識文化背景。 2.思維概念: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與內在聯系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語言實現的、能揭示事物本質特征及內部規律的理性認知過程。

特征: 間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認識)、概括性 類型: (1)據發展水平分:直覺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2)據邏輯性分: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

(3)據指向性分:集中求同思維(聚合思維)和分散求異思維(發散思維)。

(4)據創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維(根據固定的模式來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人類思維的最高級形式)。

(5)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質,使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思維的一般過程: 包括:分析和綜合(基本過程)、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

思維的基本形式 1)概念(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構成人類知識的最基本的成分)2)判斷(判斷是指認識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它是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在人腦中的反映。) 3)推理(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相互聯系的已知判斷推出合乎邏輯的新判斷的思維形式,是根據已有的知識推出新的結論的思維活動,可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兩種。歸納推理是由具體事物歸納出一般規律的推理過程,即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過程。如:銅能導電,鋁能導電,歸納出金屬能導電。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或具體的推理過程,如哺乳動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動物,所以虎是胎生的。)

概念形成一般經歷三個階段:抽象化——類化——辨別。

科學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為基礎(2)利用過去的知識經驗 (3)充分利用變式(4)正確運用言語表達明確提示概念的本質特征(5)形成正確的概念體系,并運用于實踐中。(6)提供概念范例,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

注意:教師在直觀教學時,應用“變式”方法的目的在于分化概念。 3.創造性思維: 概念: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統一,以發散思維為核心。 特點: 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

創造思維的過程: 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驗證期 思維的品質:

(1)思維的廣闊性與深刻性(2)思維的獨立性與批判性(3)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

34 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 (簡答)

(1)加強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2)運用啟發式方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 (3)加強言語交流訓練 (4)發揮定勢的積極作用(5)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品質

第三章 情緒情感與意志 第一節 情緒與情感

一.情緒與情感概述

1.概念: 情緒與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認知是情緒與情感產生的基礎,需要是引發情緒情感的中介。

2.情緒與情感的組成: 主觀體驗、外部表現、生理喚醒(測謊儀)。(三種成分)

3.情緒與情感的外部表現稱為表情:面部表情(是鑒別情緒與情感的主要標志),姿態表情,語調表情。

4.情緒、情感與認知的關系:(最重要的一點)情緒、情感是伴隨著認知過程而產生的,并隨著認知活動的發展而發展。“知之深,愛之切”說的就是認知對情感的影響。 5.情緒與情感的種類:

(1)情緒的分類:1)根據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不同,心理學家把人的基本情緒分為快樂、悲哀、憤怒、恐懼四種類型。2)根據情緒發生的強度、持續性和緊張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緒狀態劃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

心境:是一種微弱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帶有彌漫性的情緒狀態。“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則喜”說的就是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對月傷神”、“心有余悸”、的多愁善感 激情:是一種爆發式的、猛烈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例如:狂喜、暴怒、恐懼、絕望、劇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現。它往往帶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較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如暴跳如雷、渾身戰栗、手舞足蹈等。激情發生時,對行為的控制作用降低,理解力降低等。 應激:是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一般的應激狀態是一種行為保護機制,使人更加機智勇敢,集中全身精力以應付危機局面,急中生智,擺脫困境。突發的、壓力的。戰士們去拆炸彈屬于應激

(2)情感分類:從情感的社會內容角度來看,人類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種。 1) 道德感:是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人的思想、意圖和言行時所產生的主觀情感;如愛國主義情感、國家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責任感、義務感、事業心、榮譽感、自尊心等。 2)美感: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審美標準對自然或社會現象及其在藝術上的表現予以評價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美感也具有社會歷史制約性。

3)理智感:人認識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主觀體驗。如:人們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時所表現的求知欲、認識興趣和好奇心等。

6、情緒和情感的功能

(1)適應功能(動物遇到危險產生怕的呼救,小孩餓了會哭)(2)動機功能(特別喜歡語文)(3)組織功能(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具有調節和組織的作用,消極的情緒和情感具有干擾、破壞作用)(4)信號功能(點頭微笑表示贊賞,搖頭皺眉表示否定)(5)健康功能(喜傷心怒傷肝)(6)感染功能(“共鳴”、“移情”——老師特別慈祥,就像我的媽媽) 6.中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的特點: (1) 情緒情感的易感性、沖動型、兩極性明顯; (2)反抗情緒與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的)(3)對異性的情感。

35 7. 壓力與自我防御機制

壓力概念:個體面對具有威脅性的刺激情景時,伴有軀體機能以及心理活動改變的一中身心緊張狀態,也稱應激狀態。

引起的生理反應:心率加快、血壓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動、分泌減少。 引起的心理反應:警覺、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精神振奮 過度壓力影響智力。 心理學家指出壓力狀態下身體反應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警覺反應階段;這一階段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進入應激狀態;第二階段即搏斗階段,個體企圖對身體上任何受損的部分加以維護復原,所以產生大量調節身體的激素。第三階段是衰竭階段,壓力存在太久,應付壓力的精神耗盡,適應能力喪失。 2.自我防御機制

概念:自我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自我防御機制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常見的自我防御機制有:

(1)壓抑 :如一位婦女的獨生女死于車禍,經過一段時間后,她把這段不堪忍受的記憶壓抑到潛意識里,“遺忘”了。

(2)否認:如有人聽到親人去世的消息,短時間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3)移置:“遷怒”(踢貓效應)。

(4)文飾 :即合理化。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追求的目標時,給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來解釋。(a)酸葡萄心理(b)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時甜的 (5)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代償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7)升華: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發憤圖強)。

(8)退行:退回到前面的發展階段。如老人做出幼稚的表現,童心未泯,像個老頑童,很可能內心孤獨,渴望得到子女的關愛 (9)幽默

8.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調節自己情緒(簡答)

(1)教會學生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 ; (2)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3)教會學生正確看待問題; (4)教會學生情緒調節法 ;(5)通過實際鍛煉提高學生情緒調節能力。 (5)通過實際鍛煉提高學生情緒調節能力。

9、中學生需要的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二節 意志

一、意志概述

1.概念:意志指人自覺的明確目的,有意識的根據目的、動機調節支配行動,努力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總是表現在人們的實際行動之中,也被稱為意志行動。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的集中體現。 二.意志行動的過程: 準備階段--執行決定階段

準備階段:(1)動機斗爭(以愿望形式表現) 分類:雙趨沖突--從自己同事都很喜愛的兩個事物中僅擇其一的心理狀態。如:高考填報 36

志愿,有的學生既想報這個專業又想報哪個專業。

雙避沖突--從希望回避的兩種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狀態。如:品學均差的學生怕學習又怕受處分,都想逃避,但他必須選擇其一。

趨避沖突--對同一目的兼具好惡的矛盾心理。如有的學生想當學生干部,又怕耽誤學習。

多重趨避沖突--對含有吸引與排斥兩種力量的多種目標予以選擇時所發生的沖突。如;大學身擇業時多重選擇的沖突。 (2)確定目的:與動機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標越明確,動機越自覺,動力越大。 (3)選擇方法和制定計劃。 二.意志的品質及其培養

1.意志的品質(特征):自覺性(與自覺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盲從和獨斷性)、果斷性(與果斷性相對應的是優柔寡斷和草率武斷)、自制性(與它相反的是任性和懦弱)和堅韌性(與它相反的是動搖性和執拗性)。 2.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 (簡答)

(1)加強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2)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3)據學生意志品質差異,采取不同鍛煉措施(4)既愛情哪個自我鍛煉,從點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

個性心理 第一節

需要與動機

一、需要概述

1.概念:需要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動的源動力,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 2.需要的種類: (1)據起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會性需要 (2)據對象分: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3.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七個層次:(最低最基本最原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 (缺失需要或者基本需要)

求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最高層次的需要) :成長需要 注意:學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 二.動機的概述

概念: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并使該行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動機是推動人行動的內在原因。

種類: 據需要種類:生理性動機(內驅力)、社會性動機 社會性動機: (1)較原始的內驅力:好奇心、探索與操作

(2)人類特有的成就和社會交往動機:興趣、社會承認,尊重,贊許,群體,友誼,歸屬感 動機的功能:激活動能; 指向功能; 維持和調節功能。 三.興趣概述

概念: 人對事物的一種認知傾向,伴有著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活動,特別是對個體的認知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分類: 直接興趣:由認識事物本身的需要愛引起的,如對看電視,小說的興趣。 間接興趣:由認識事物的目的和結果引起的,如科學家可能對繁雜的數據處理沒有動機產生的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誘因。誘因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37 興趣,只對研究結果又興趣,這種興趣就是間接興趣。

興趣還可分為個體興趣與情境情趣。

個體興趣:個體長期指向一定客體、活動和知識領域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興趣。如美術是某人一生的愛好。情境興趣:由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發的興趣,持續時間較短,一種喚醒狀態的興趣。如某人最近突然對游泳感情趣。

從興趣的廣度分:中心興趣:對某一方面事物或活動有極濃厚而穩定的興趣;廣闊興趣:對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動表現出來的興趣。

興趣的品質: 興趣的廣度;興趣的中心;興趣的穩定性;興趣的效能。 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

據學生年齡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節 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能力是直接影響個體的活動效率,促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順利完成某項活動的必要的心理條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條件。 能力是保證活動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

2.才能:幾種相關的、結合在一起的能力統稱為才能。 才能的高度發展是天才。 3.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聯系:能力是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掌握系統的知識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長和發揮。

區別:(1)知識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技能是隊醫系列活動方式的概括,能力 是人在從事某種活動時表現出來的多種心理品質的概括。

(2)在一個人身上,知識和技能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它隨著學習進程的不斷增多而不斷豐富;而能力的發展則有一定的限度。

(3)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是不同步的。知識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 4.能力的分類:

(1).根據能力適應活動范圍的大小分為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創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包括音樂能力、繪畫能力、數學能力等。它是順利完成某一專業活動的心理條件。 (2).根據從事活動時創造性程度的高低,分為模仿能力與創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活動,再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應的能力。

創造能力則指按照預先設定的目標,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創造出新穎、獨特、具有個人價值或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

(3).根據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為認知能力、操作能力與社交能力。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儲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們一般所講的智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

操作能力是指人們操縱自己的肢體去完成各種活動的能力。如勞動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

38 社交能力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溝通鞥能力、解決糾紛的能力等。 5.影響能力發展的因素(簡答)

遺傳與營養;產前環境和早期經驗;學校教育;社會實踐;主觀努力。

二、智力和智力理論

1.智力概念:是人能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等成分,以思維力為核心。 2.智力理論

(1)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首先提出,認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決定個人成功的是一般因素。

(2)瑟斯頓的群因素論,美國心理學家瑟斯頓提出,認為智力由原始的心理能力組成。 (3)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論,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認為智力是一個由不同方式對不同信息進行加工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系統,是一個包括內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維結構。內容指思維的對象,包括視覺、聽覺、符號、語義和行為五中。形式的智力因素共有150種(5*5*6),其中每一種智力因素都是一個特殊的能力。 (4)卡特爾的智力形態論

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將人的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兩種不同的形態。

流體智力是一個人生來就能進行智力活動的能力,即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依賴于先天的稟賦。流體智力的發展與年齡有密切的關系。在20歲以后,流體智力的發展達到頂峰,30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受教育文化的影響較少。

晶體智力是一個人通過其流體智力所學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過學習語言和其他經驗而發展起來的。晶體智力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 (5)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智力是在某種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之下,個體用于解決問題與生產創造所需的能力。

七種智力:1)言語智力(包括說話、閱讀、書寫能力)能說會道妙筆生花是智力高的表現

2)邏輯——數學智力;3)視覺——空間智力(認識環境、辨別方向);4)音樂智力(多系天賦);5)運動智力;6)人際智力(善于處理人際關系);7)自知智力(認識自己并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向的能力)。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對當前教學改革的影響:

A 積極樂觀的學生觀; B科學的智力觀; C因材施教的教學觀;D多樣化人才觀和成才觀。 (6)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的。包括: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景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該理論認為:智力包括3種成分即元成分(起著核心作用,它決定人們解決問題時所使用的策略);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

三、能力測試 1.智力測驗

最早的智力測驗是法國的比納和西蒙于1905編制的比納——西蒙智力量表。他們提出用智力年齡來表示智力水平,簡稱智齡。后來經過斯坦福大學推孟教授的翻譯和修改,改名為斯 39 坦福——比納量表。這是目前世界上廣泛流傳的智力測驗之一。 智商(IQ)=智齡÷實齡×100 用智齡和實際年齡的比率代表的智商,稱作比率智商。比率智商的缺點:人的實際年齡逐年在增加,而他的智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卻可能穩定在一個水平上。這樣采用比率智商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將逐漸下降。

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簡稱韋氏智力量表。改用離差智商來衡量人們的智力水平。韋氏量表的離差智商是以100為平均數、15為標準差的一種標準分數,代表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偏離本年齡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 公式:IQ=100+15Z Z=(X-X)/SD Z代表個體的標準分,X表示個體測驗得分(原始分數),X代表相應年齡群體的平均分,SD是群體得分的標準差。

2.特殊能力測驗:指針對某一種特殊能力所包含的各個方面進行的測量。常見的有音樂能力測驗,美術能力測驗和機械能力測驗。 創造力測驗:主要應用于科學研究。 3.智力測驗的標準 智力測驗是標準化的測驗,智力測量表示標準化的測驗工具。 (1)信度: 指一個測驗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智力測驗的信度系數一般為0.90。 (2)效度: 指一個測驗工具希望測到某種行為特征的有效性與準確程度。智力測驗的效度系數在0.3~0.6之間。

(3)標準化: 心理測驗最基本的要求。標準化的要求表現在四個方面:1)按照測驗的性質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測驗題目。難度是題目的難易程度。區分度是答題者在該項題目上的區分情況。難度適中,區分度較高的題目較好。2)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被試,確定標準化樣本。3)施測程度標準化。4)統計結果,建立常模。

四、影響智力因素

(1) 遺傳與營養 (2)產前環境和早期經驗 (3)學校教育 (4)社會實踐 (5) 主觀努力

五、能力的培養

(1)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灌輸式”的教為“啟發式”的教) (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

第三節 人格

一、人格概述

概念: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即人格是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人格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是一個人在人生舞臺所扮演角色的各種心理活動的整合。

(多選)特征:獨特性、穩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會性。

注: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

二、人格結構:

1.性格概念:人較穩定的態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真題:在個性結構中,始終伴有道德評價意義的并有好壞之分的是(性格)。

結構特征:態度特征(核心意義)如謙虛或自負;利他或利己、細心或粗心、創造或墨守成規 意志特征(如頑強拼搏、當機立斷);情緒特征;理智特征(如主動感知或被動感知;習慣 40 于看到細節或看到輪廓)

真題:感知的快速與精確思維的模仿與創造屬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簡答)良好性格培養:(1)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2)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3)充分利用榜樣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體的教育(5)依據性格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氣質 概念:氣質是不依活動目的和內容為轉移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點。 性格與氣質的關系(簡答)聯系: 都屬于穩定的人格特征;相互滲透,彼此制約,相互影響。區別: 氣質受生理影響大,性格受社會影響大;氣質的穩定性強,性格的可塑性強; 氣質特征表現較早,性格特征表現較晚;氣質無所謂好壞,性格有優劣之分。 3.自我調控系統

概念: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得完整、統

一、和諧。 自我認知(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信心與自尊心);(注意)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等成分。

個體自我意識發展經歷三個階段:1)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狀態,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2)社會自我。兒童在3歲以后,社會自我開始發展,到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是在青少年初期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4.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本我: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遵循快 樂原則,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

自我:處于中層,起調節作用,遵循實現原則。

超我:最高層,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原則有三個作用:抑制本我的沖動,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三、人格理論 1.特質理論

1)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人格特質分為兩類,即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 個人特質根據起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分為: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

首要特質: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質,它影響一個人的各方面的行為。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質。

中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概有5~10個。如清高、率直、聰慧、孤僻都是林黛玉的中心特質。

次要特質也是人格得組成因素,是個體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質,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出來。

2)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又稱為“特質因素分析論”。核心是卡特爾關于人格特質的概念。在他看來,以特質概念為基礎,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對人格特質進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分為四層模型: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制特質和環境特質, 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3)塔佩斯的大五人格論(人格海洋)----求新性、盡責性、外向性、隨和性和神經質--OCEAN 2.類型理論 ○1氣質類型學說

41 巴甫洛夫用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解釋了氣質的生理基礎。

膽汁質:以精力旺盛、粗枝大葉、表里如

一、剛強、易感情用事為特征。 多血質:以反應迅速、有朝氣、活潑好動、動作敏捷、情緒不穩定為特征。 粘液質:人穩重,但靈活性不足;他是,但有些死板,沉著冷靜,但缺乏生氣。 抑郁質:人以敏銳、穩重、體驗深刻、外表溫柔、怯懦、孤獨、行動緩慢為特征。

膽汁類,采用直截了當方式,但不宜輕易激怒,對其嚴厲批評要有說服力,培養其自制力、堅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情、勇于進取的個性品質。

多血質,采用多種教育方式,要定時提醒,對其缺點嚴厲批評,鼓勵他們勇于克服困難,培養扎實專一的精神,創造條件多給他們機會,培養足智多謀的優點。

粘液質,采取耐心的方式,讓他們有考慮和作出反應的時間,培養起生氣蓬勃的精神。 抑郁質,采取委婉暗示的方法,對其多關心、愛護,不在公共場合指責,培養其親切、友好、善于交往富于自信精神,和敏感、機智、高自尊的優點

○2內--外向人格----(瑞士)榮格提出

○3霍蘭德的人格理論----6種: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 ○4斯普蘭格的人格倫--價值成分:經濟型,理論型,審美型,宗教型,權利型,社會型 多數人是各種類型的混合,稱為混合型。

四、人格測驗

個人測驗:指用測驗方法,對人格進行測量,測量一個人在一定環境下,經常表現出來的典型行為和人格品質,如動機、興趣、性格、氣質、價值觀等。

(1)自陳式人格測驗: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哈茨韋和麥金萊),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EPPS(愛德華),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試16PF(卡特爾)。

(2)投射式人格測驗: 羅夏克墨漬測驗RIBT(羅夏克),主題統覺測驗TAT(莫瑞和摩爾根),句子完成測驗SCT。

五、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簡答)

(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下逐漸發展形成的,遺傳決定可能,環境決定現實性) (1). 生物遺傳因素 (2). 社會文化因素 (4) 學校教育因素(5) 個人主觀因素

(3) 家庭因素:家庭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民主型教養方式。

第五章 社會心理與行為 第一節 社會態度

一、社會態度

1.概念: 社會態度是人體基于過去經驗對周圍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較持久一致的心理準

42 備狀態。大多數社會心理學家都同意態度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成分組成。 成分:(1)認知成分----人們作為態度主題,對于一定態度對象或態度客體的知識、觀念、意象,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傾向性的思維方式。

(2)情感成分----個人對于一定態度對象的體驗,如喜愛或厭惡等。

(3)行為傾向成分----○1態度作為一種心理準備和反映傾向,一經產生就必定對人們與該態度對象有關的行為產生影響; ○2態度具有特定的意動效應。

第二節 印象形成

概念:印象就是我們對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質的總體看法和評價。印象形成是指對別人或事物進行歸類,明確其意義,使自個體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即個體在最初遇到新的社會情境時,主觀上按照自己的舊經驗為基礎進行理解,將情境中的人或事物進行歸類,形成有關他人或事物概念的過程。 印象形成效應:

(1)社會刻板印象--對一群人的特征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征歸屬于團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每人都具有這種特征,而無視團體成員中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

(2)暈輪 (光環)效應--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征時,就會對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斷。 (3)首因效應: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第一印象。

(4)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

(5)投射效應—如“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與人交往是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態度、性格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歡迎的特征。

第三節 人際關系

1.人際關系的概念: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心理關系。 真題:人際關系的形成與變化取決于交往雙方(需要的滿足程度)。

2.人際關系的需要和基本人際關系取向 美國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了人際需要的理論,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需要有三類: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3.中小學的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

第四節 群體心理

1、群體心理的概念:是普遍存在于群體成員的頭腦中,反映群體社會狀況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狀態與傾向。

2、社會助長: 指個體與別人在一起活動或有別人在場時,個體的行為效率提高的現象。

社會抑制/干擾: 當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從事某項工作時而使個體效率下降的現象。

社會惰化: 指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的成員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象。(如三個和尚沒水吃。) 有效減少社會惰化的途徑:

1) 公布每個成員的工作成績,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可評價的;

43 2) 幫助群體成員認識他人的工作成績,使他們了解他人也在努力; 3) 控制群體規模,使得更多的成員能夠接受到外在壓力的影響。

3、利他行為 概念:指不期盼任何回報、出于自覺自愿的助人行為,是一種把幫助他人當作唯一目的的行為。 特征:(1)自愿性;(2)利他性;(3)無償性;(4)損失性

責任分散效應:指伴著旁觀人數的增多,理他行為有減少的趨勢,或者說他人在場對個體利他行為所產省的抑制作用。

侵犯行為:又稱攻擊行為,是一種有意傷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為。 侵犯行為特點:外顯性;傷害性;有意性。 中小學出現的侵犯行為如何控制:(簡答)

(1)宣泄法;(2)懲罰法;(3)移情法; (4)認知干預; (5)榜樣作用和大眾媒體的宣傳

4、社會影響

1、從眾概念: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的社會現象。如順應風俗、習慣。 類型: 真從眾(外顯行為上與群體保持一致,內心的看法也認同于群體;真從眾是個人與群體最理想的關系);權宜從眾(個人雖然在行為上與群體保持一致,但內心卻懷疑群體的選擇是錯誤的,真理在自己心中);不從眾

影響因素: 個體的特點(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從眾;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從眾;能力強、自信心強的人不容易從眾);群體因素(個體在群體中地位越高,越有權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體的壓力);刺激物因素(刺激物越模糊不清,人們越從眾;刺激物內容是無關緊要、不涉及原則的問題,人們較易從眾)

2、服從概念: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應行為的社會現象。 影響因素: 命令發出者;命令的執行者;情境壓力 個體產生服從原因: 合法權利; 責任轉移

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多單選,填空)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概念: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 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學習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核心。

學與教的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種要素。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鐘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組成。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學教相互作用過程模式)

1、五要素

2、三過程 五要素

*學生——學習的主體因素(其群體差異、個體差異影響學與教過程) *教師——教學中起關鍵作用(教學過程的主導)

*教學內容——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課程

44 *教學媒體——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影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影響教學組織形式及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課堂自然條件、教學設施及空間布置)社會環境(課堂紀律、同學關系、校風、社會文化)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認知發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 三過程

*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教學過程—教師組織教學

*評價/反思過程(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預測和評判;教學中對教學的監視和分析;教學后的檢測、反思)

二、教育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1.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都涉及教育領域,但研究的對象與任務不同。

教育學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的教育中的一般問題,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釋教育活動的規律。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并利用現有的心理學規律來指導教育。 2. 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普通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基礎,教育心理學是普通心理學原理在教育這一特定領域的體現。

三、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意義(簡答)

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問題;

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3、幫助教師預測并干預學生;

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一、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齊: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學的心理學化”的思想。

(德國)赫爾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學理論的研究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而這個科學基礎就是心理學。

(俄國)烏申斯基:1868年《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對當時的心理學發展成果進行了總結,被譽為“俄羅斯心理學的奠基人”。

(俄國)卡普列捷夫:1877年,發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發展時期( 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末)

這時的教育心理學尚未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45 我國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房東岳翻譯、日本小泉又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三、成熟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基本形成。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四、完善時期( 20世紀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學越來越注重與教學實踐相結合。1994年,布魯納:總結了教育心理學80年代以來的成果:

1、主動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會文化研究。

第三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則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要遵循客觀性、系統性、教育性、理論聯系實際等原則,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教育經驗總結法。

1.實驗法:實驗法是心理學研究中應用最廣、成就最大的一種方法。主要包括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F場實驗,又稱為自然實驗法,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實驗者創設或改變一些條件,以引起學生某些心理活動的變化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F場實驗的不足之處是實現情景不易控制,因而難以得到精密的實驗結果。

2.觀察法:是教育心理學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指在教育過程中,研究者通過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個體某種心理活動的表現或行為變化,從而收集相關的研究資料的方法。優點: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不足:得到的結果可能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不能據此很好地確定心理活動產生和變化的原因。被譽為“科學研究的前門”。

3.調查法:是通過各種途徑間接了解被試心理活動的一種研究方法。常采用的調查方法有問卷法、訪談法。

4.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細的觀察與研究,收集相關資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發現影響其行為和心理的原因。收集的資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5.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教育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為教育理論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

6.產品分析法:又稱為活動產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過分析學生的活動產品,以了解學生的能力、傾向、技能、情感狀態和知識范圍。

7.測驗法:即心理測驗法,是運用測量工具衡量心理、行為特征的方法。心理測驗主要有智力測驗、成就測驗、人格測驗等多種。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1.客觀性原則。遵循客觀性原則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 2.教育性原則。3.發展性原則。4.理論聯系實際原則。5.系統性原則。

第二章 心理發展及個別差異

第一節 心理發展概述

一、 個體的心理發展

46 1.個體心理發展概述

概念: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心理學家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乳兒期(0~1歲)、嬰兒期(1歲~3歲)、幼兒期或學齡前期(3歲~

6、7歲)、童年期或學齡初期(

6、7歲~

11、12歲)、少年期或學齡中期(

11、12歲~

14、15歲)、青年期(

14、15歲~25歲)、成年期(25~26歲)、老年期(65歲以后)。

人全面發展的主要觀點:(簡答)

1) 個體心理發展是整個生命歷程中持續不斷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由若干發展階段構成。 2) 發展是多維度、多側面、多層次的;

3) 個體發展由多種因素決定,且存在極大的可塑性。 ★ ★2.個體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簡答題) 1) 連續性與階段性。 2) 定向性與順序性。

3) 不平衡性。 關鍵期: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勞倫茲首先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

注意:2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4) 差異性。

3.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填空題)

1) 童年期。又稱學齡初期,是個體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

2) 少年期。 也被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填空題)少年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

3) 青年初期。又稱學齡晚期,相當于高中時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這一時期,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

二、心理發展的理論

(一)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

瑞士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知識來源于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 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叫做圖式。

人類所有的心理反映歸根到底都是適應,適應的本質在于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適應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同化和順應。同化是:在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境時,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圖式或結構中。通過這一過程,主體才能對新刺激做出反應,動作也得以加強和豐富。 順應是:當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刺激時,其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來適應刺激的影響。

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他提出認知 47 發展的階段理論,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簡答題)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此階段,兒童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動作和感覺應付環境中的刺激;思維開始萌芽,并獲得“客體永久性”的概念。

2.前運算階段(2-7歲) 此階段,兒童思維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a.早期的符號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維的片面性。

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謂的“萬物有靈論”。

前運算階段的學生還不能設想他人所處的情境,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觀察和理解世界。 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特點: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此階段,兒童形成初步的運算結構,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和群集運算,但仍局限于具體事物,缺乏抽象性。 兒童逐漸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去自我中心”得到發展。該階段的標志是兒童獲得了長度、面積、體積和質量的守恒概念(兒童認識到即使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特有的屬性不變)。例如:去過幾次小朋友家,就能畫出具體的路線圖來,這是兒童認知發展到(具體運算)階段的表現。(填空) 4.形式運算階段(11-成人) 也稱命題運算,是兒童思維發展趨于成熟的標志。思維超越了對具體可感知事物的一來,發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夠解決抽象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具邏輯性和系統性。思維以命題形式進行,能夠用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 皮亞杰認為發展先于學習,不主張通過學習加速兒童的認知發展,忽視了教育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積極作用,研究發現,他低估了兒童的綜合能力。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對教育教學具有重要作用:a.制約教學內容和方法。各門具體學科都應研究如何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提出適當的發展任務;b.教學科研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關于最近發展區

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維果斯基首先將“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引入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學應走在發展前面”的著名論斷。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用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臨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它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發展水平,還應看到仍處于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

為促進交學發展,維果斯基認為教師可采取教學支架,即在學生試圖解決超出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給予支持和指導,幫助其順利通過最近發展區,使之最終能夠獨立完成任務。注意:教師提供的支持和幫助要合適。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簡答題)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 48 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成功而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使個體形成積極地人格特征,發展健全的人格。

1.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時發展對周圍是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這種對人、對環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個體形成健康個性品質的基礎,是其以后各個時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青年時期發展同一性的基礎。 2. 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兒童初步嘗試獨立處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許兒童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鼓勵幼兒獨立探索的愿望,幼兒就會逐漸認識自己的能力,養成主動、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過分溺愛和保護或過分批評指責,就可能使兒童懷疑自己對自我和環境的控制能力產生羞恥感。 3. 自主感對內疚感(4-5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由于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有可能把活動范圍擴展到家庭之外。兒童喜歡嘗試探索環境,承擔新的任務。此時,如果父母或教師對兒童的建議給予適當的鼓勵或妥善的處理,則兒童不僅發展了主動性,還能培養明辨十分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的問題感到不耐煩或嘲笑兒童的活動,兒童就會產生內疚感。

4. 勤奮感對自卑感 (6-11歲) 本階段的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這個時期,多數兒童已經進入學校,第一次接受社會賦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務。他們追求任務完成時獲得成就感及由此帶來的長輩的認可和贊許。如果兒童在學習游戲等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講理,兒童將以成功、嘉獎為榮,形成樂觀、進去和勤奮的人格;反之兒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本階段影響兒童活動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轉向同伴、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教師在培養勤奮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敏感、耐心、富于指導經驗的教師有可能使自卑的學生重新獲得勤奮感。

5.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本階段的任務時培養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謹慎的選擇和決策,尤其體現在職業定向、性別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這些方面和各種選擇,或者根本無法在其中進行選擇,就會導致角色混混亂。(題)中學生人格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咎羁疹}】

其他三個階段分別為: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理論的教育意義十分突出。它指明了每個階段發展的任務,并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

第二節 學生的個別差異

一、 學生的智力差異

研究表明,個體的智力在13歲以前是直線上升的,以后緩慢發展,到25歲時達到最高峰,26~35歲保持高原水平,35歲開始有下降趨勢。

學生的智力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力類型的差異、智力發展水平差異、智力表現早晚差異和智力性別差異等方面。(填空題)

研究表明,人們的智力水平呈正態分布,大多數人的智力屬于中等水平。一般認為,IQ超 49 過130為智力超常,低于70為智力落后,大約各占2%左右。IQ超過140的人屬于天才,在人口中不到1% 。

二、學生的認知方式差異„„分辨各種類型

認知方式,也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

(一)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

(二)沖動型與沉思型。沖動與沉思的標準是反應時間和精準性。

(三)具體型與抽象型

(四)發散型與輻合型

注意:認知方式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認知差異的教育意義:

1. 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2. 應該選擇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3. 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三、 學生的性格差異

(一) 性格特征差異:

1.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對社會、集體、他人的態度,對勞動、工作和學習的態度,對自己的態度等;

2.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在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3. 性格的情緒特征,是指個體情緒活動的強度、穩定性、持續性以及主導心境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

4.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現在個體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和調節方面的特征。

(二) 性格的類型差異:指在一類人身上有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結合 常見的分類學說有:向性說和獨立順從說。

依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可以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 依據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可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四、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

特殊兒童:廣義的特殊兒童指一切偏離常態的兒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兒童,也包括各種身心障礙的兒童。狹義的特殊兒童僅指盲、聾、弱智、言語障礙和肢體殘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殘疾兒童。 特殊兒童的類型: 1) 智力超常兒童。

2) 弱智兒童。智商低于70的兒童,又稱智力落后兒童。美國的柯克將弱智兒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可教育的智力落后,智商在55~77之間;二是可訓練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55之間;三室嚴重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以下,往往伴有嚴重的身體缺陷。 3) 學習困難學生。又稱學習障礙。智力正常而學習結果遠未達到教學目標的學生。 4) 聾、啞、盲兒童。

上一篇:縣教育局教育工作要點范文下一篇:廈門大學對外漢語考研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