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課程范文

2023-10-04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課程范文第1篇

1 專業結構方面的改進

1.1 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教學計劃中實踐性教學要占總學時的50%以上, 體現文化課“實用、夠用”的教學理念, 根據產業發展情況, 適時調整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

1.2 加強對接產業的實踐調整

專業與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準確定位、課程體系構建要合理、課程設計理念要優化、課程建設規劃要合理。主要有:理實一體化的課堂教學, 工程常用技術領域模塊實習實訓 (課程設計) , 校企共同協定的工學結合企業實踐。

1.3 實施現代學徒制教學

對接產業, 以就業需求為導向, 聘請技師做教師, 運用項目教學法仿制真實工作情景整合、序化教學內容, 追求“理論引導實踐, 技能反哺理論, 促進學生拓展學習能力”的教學效果。

2 教學條件改進與教學資源建設

教學條件是硬件, 教學資源是軟件。

2.1 硬件建設主要有

實踐性全境教學環境、校內外實訓基地、拓展性自主學習環境、網絡教學環境等多方面的建設。

校內外實訓基地由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建設, 能夠滿足課程生產性實訓或仿真實訓的需要, 能統籌規劃、合理布點、明確功能, 為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真實的工程環境, 能夠滿足學生了解企業實際、體驗企業文化的需要。

2.2 軟件建設主要是學科教學資源的建設, 主要包括

教學大綱、教學課件、題庫考卷、實訓項目、行業標準、技能競賽題集等等。

能根據專業建設委員會的培養方案, 選用先進、適用教材, 與行業企業合作編寫工學結合特色教材。將這些資源掛在學校的網站, 確保網站運行良好, 輔教、輔學功能齊全, 并能有效共享。

3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踐行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主要在體現在教學方法與手段這兩方面。

3.1 教學方法

為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 充分發揮教與學的積極性, 教師要能靈活運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 提高教學效果。

(1) 啟發式教學法。針恰當加強師生互動環節, 鼓勵學生答題, 或做題, 或通過投影儀展示實踐實境, 并讓其他學生評判或提出不同的方案或不同的解決方法。

(2) 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的學與學生的學都是圍繞一個目標, 基于幾項任務來完成的, 培養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的能力。

(3) 實例教學法。上課前讓學生熟悉老師工程實例, 做好討論實例的課前準備;在課堂中, 每人或每組配備半成品工程實例, 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自己的方案完成實例。

3.2 教學手段

要求學校教學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 建立虛擬企業、虛擬車間、虛擬項目等仿真教學環境, 優化教學過程, 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取得實效。

3.2.1 課件輔助教學, 提高課程的生動性和直觀性

教師邊講解學生邊動手操作, 并對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在開發板、工件等實體上動手練習, 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著實鍛練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2.2 利用網絡平臺, 開展自主學習

通過網絡化輔助教學平臺, 把專業課程的課件、練習題、模擬試題等放在校園網上, 供學生上網自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了一個良好氛圍。

3.2.3 借助校內實驗設備實施模擬訓練

結合課程教學內容, 充分利用數周的實習實訓 (課程設計) , 制定出不同的實訓項目, 全面培養學生設計、編程、調試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4.1 組織各類專題學習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

聘請專家舉行的各類學術研討會和專題講座, 組織學習國家、省、市的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和職教課程改革理念。

4.2 組織外出交流提高專業技能和課改認知

鼓勵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議、教研活動和研討會, 使教師們能找到差距、明確目標, 全面提高我們專業教師的業務能力。

4.3 鼓勵教師進行學歷進修和職業資格提升

學校對學歷提高和技能提升應有一系列的鼓勵政策。提別是要制定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的人才鼓勵政策。

4.4 落實各項培訓工作全面建設“雙師型”團隊

通過校本培訓、企業頂崗實習、國家和省市專題培訓、出國培訓等一系列培訓途徑全面促進了師資隊伍的建設。

4.5 通過教學評比和技能比賽培育后起之秀

教學方面有各級各類的“優質課”評比和“五課調研兩課”評比;專業技能有各級各類的技能大賽和創新大賽。以制度激勵自身發展需要。

4.6 實施三大工程發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青藍工程”, 使新教師迅速適應崗位要求。“領雁工程”, 大力培養骨干教師。“名師工程”, 建立名師工作室, 培養學校學科帶頭人。

5 完善教與學的評價體系

要能做到校企共建專業教學質量標準體系, 建立校企共同實施教學、實施監控與評價的運行機制。要強化實踐教學管理, 能夠校企共建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并制定具體方案保障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能有效指導學生完成實習手冊、頂崗實習作業等實習作業。

我們主張以“技術應用和專業拓展”能力為考核的核心, 制定操作性較強的實踐考核組織細則。對老師的教, 我們鼓勵探究使用各種教學方法, 催生專業教學成果, 科學評價教師的專業技能與職業技能。對學生的學, 我們注重過程評價, 通過學案、技能和工程實體進行合理的過程評價。評價實體有:校內督導、校外專家、歷屆學生、各項成果等。

摘要:如何進行課程改革, 在哪些方面, 要怎么做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是近幾年來困惑職教人主要問題。本文提出了“堅持能力為本, 突出技能實踐, 切實對接產業”為宗旨, 如何加強在專業設置、教學條件與資源、教學模式、隊伍建設、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建設。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課程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已成為幼兒園教師教育和專業發展領域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成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培養的一個重要改革方向。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可以通過日常教學、幼兒園教育見習與實習、幼兒園教研實習、本科生科研立項等途徑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

【關鍵詞】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教師教育;職前培養;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

近年來,幼師院校本科畢業生走向幼兒園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然而,他們中的很大部分在與幼師、中師畢業生同臺競技時,面臨無法發揮專業優勢、就業競爭力不強的尷尬境遇。為此,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都在加緊改革,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挖掘本科生理論性、問題意識較強等優勢,提出科研管理型、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培養思路。一些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甚至直接提出要進行“面向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教學改革”?!?〕

為什么要提出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問題?如何準確把握與理解研究型幼兒園教師這一概念的基本含義和主要特征?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應如何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將對探討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培養和教育等產生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時代意義與現實必要性

提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必要性。

(一)滿足社會發展對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求

社會的發展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教師,則首先需要完成從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到教育行為的一系列轉變。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遞者、“教書匠”,而是教育實踐的研究者、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學會思考、學會研究、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專業化的、研究型的教師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只有專業化的、研究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會學習、會思考以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學前教育領域,隨著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幼兒園教師迫切需要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反思自身教育實踐,并發展成為自身教育實踐的研究者。而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幼兒園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高素質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培養搭建平臺。

(二)彌補幼兒園教師群體學歷偏低、科研能力較弱的不足

目前,我國在職幼兒園教師入職時的學歷以幼師、中師學歷居多,本科學歷較少。盡管大多數教師在入職之后都進行了后續學習,拿到了大專和本科學歷,但他們中的很大部分是為了解決職稱問題而去深造,真正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仍較弱。一方面,大多數幼兒園教師在幼師、中師學校接受藝體技能培養較多,在實踐中也十分重視唱歌、畫畫等技能技巧的培養,卻不太善于對幼兒及各種教育現象進行研究和反思;另一方面,不少幼兒園教師的后續學習多為成人大?;蜃钥夹再|,其教育質量和學習效果難以得到保證。加之幼兒園日常工作瑣碎、繁多,各種檢查評比應接不暇,許多教師往往疲于應付,沒有多余精力投入反思、科研工作。將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既可以充實幼兒園教師隊伍,又能彌補當前幼兒園教師整體學歷水平較低、科研能力較弱的不足。

(三)增強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本科畢業生與幼師、中師畢業生相比,其明顯不足在于藝體技能較弱。幼師、中師學校的生源主要為初中畢業生,這些學生的年齡較小,身體尚處于發育狀態,可塑性較強,適合對其進行藝體技能的培養。而本科生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他們的身體發育已經基本成型,再進行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訓練,往往發展空間較小。因此,在藝體技能方面對本科生提出過高要求顯然是不適合的。本科畢業生要想提高就業競爭力,必須揚長避短,努力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相對而言,本科生在大學接受系統、綜合和全面的教育,具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在課堂學習中也常常要思考、分析,加之有機會參與學?;虮緦I教師開展的某些課題研究,因此,他們普遍比幼師、中師畢業生有更強的問題意識、邏輯性以及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具備一定的科研潛力和優勢。不少幼兒園負責人也指出,之所以聘用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主要看重其理論水平較高的專業優勢,希望能借助他們的力量積極帶動幼兒園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梢钥闯?將本科生培養著眼于研究型幼兒園教師,不僅可以滿足幼兒園的實踐需求,更可以充分發揮本科生的專業優勢,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二、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基本含義與主要特征

不少研究者認為,研究型教師主要是相對于經驗型教師(即“教書匠”)而言,指那些在教育領域較擅長做研究的教師,是“能積極主動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具有職業敏感性、反思意識、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識,能及時發現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針對問題積極探索研究,主動吸收教育科學理論和同行經驗,提出新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法,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

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具備哪些主要特征或基本素養,有研究者從專業知識與能力、專業品質與態度等角度進行了總結歸納:從專業知識與能力上看,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應具有符合時代精神及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多層復合的知識結構、創造性地設計與開展教育活動的能力、溝通和反思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的能力;從專業品質與態度角度看,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應有強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對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獨立意識強,勤于實踐和反思,具有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平易近人,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等?!?〕還有研究者指出,研究型教師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研究”已成為他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能夠以研究者的目光審視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對教育問題更敏銳、更有主見,能夠找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新角度,形成新思想、新觀點、新觀念,自覺、主動地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努力擺脫被動盲目的狀態?!?〕

由上可見,以往諸多研究都對研究型教師的基本含義和特征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頗具啟發性。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幼兒園教師在對“研究型教師”的理解上存在諸多誤區,需要進一步澄清。

首先,關于“科研”還是“教研”的問題。很多幼兒園教師以為,讓教師成為研究者就是讓教師做“科研”——科學研究,要求教師像科學家那樣去做研究,去研究和發現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規律、原則等。事實上,這種研究往往不適合幼兒園教師,不是他們所需,更不是他們所長。實際上,研究型教師中“研究”的準確定位不是苛求每位教師都去做科學研究,而是做“教研”“教學研究”,即讓幼兒園教師基于教學實踐,對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進行研究。這樣的研究有別于科學研究意義上的教學研究,是適合幼兒園教師進行的。

其次,關于研究型教師和具有研究型特質的教師。培養研究型教師,并非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盲目給學生提前定位、貼標簽,搞“一刀切”,而應該首先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地培養學生,注意逐步培養更多學生形成積極思考、善于鉆研的意識,保持對學前教育各種問題和現象的高度敏感性、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學會觀察和反思。因此,與其說是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不如說是培養具有研究型特質的幼兒園教師,這種提法可能更為恰當、準確,可以避免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的盲目化和模式化。①

最后,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主要特征或基本素養。明確上述兩個問題之后,在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時,應特別注意培養以下幾方面素養。一是要對幼兒教育現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好奇心。要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見習和實習過程中積極發現,勇于提問和探索。二是要善于觀察和反思。要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用心去觀察、分析和思考,而不僅僅是帶著眼睛去看。三是要具有較強的問題研究意識。要鼓勵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深入的探究,并嘗試分析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四是要具有創造性地設計教育活動的能力。要幫助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基于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狀況的觀察和了解,創造性地設計出適宜的、有創見的教育活動,而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三、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主要途徑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是研究型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嘗試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

(一)日常教學

研究型教師的重要特質之一就是具有問題研究意識,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他們積極思考,并嘗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方面,在各門課程的教學中,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要改變過去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做法,積極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建構知識。另一方面,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應利用“學前教育研究方法”這一專門課程,為學生提供參與科研實踐的機會。設置研究方法課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各種研究方法并嘗試運用這些方法來研究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因此,上好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如何做研究。

(二)幼兒園教育見習與實習

任何幼兒教育研究都始于對幼兒及相關教育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在研究型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中,增強觀察和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徑就是幼兒園見習與實習。見習主要是結合所學知識,觀察幼兒及教師的日?;顒?而實習往往需要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全面參與、介入幼兒園的日常工作。見習與實習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接觸幼兒、深入教育實踐的機會,學生可以在見習與實習過程中,學習如何更有效地觀察、分析和解讀幼兒的行為及各種教育現象。一般而言,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計劃中,大多會安排大量的幼兒園見習和實習機會。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可以在見習和實習過程中,為學生布置各種觀察任務,提供觀察框架,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理論,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從而增強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其真正學會如何做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幼兒園教研實習

教研實習是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深入幼兒園教研一線,全面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在實際參與研究的過程中積極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嘗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親身感受做教研的過程和方法。目前,在我國學前教育領域,“這種實習相比較于教學實習,在高等師范教育師資培養體系中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教研實習非常有利于職前教師全面了解幼兒園教學研究的現狀,能促進他們學會在真實的教學研究中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研究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在培養研究型教師、塑造具有研究意識的職前教師時,應鼓勵本科生積極參與幼兒園教研。比如,可以讓學生參與幼兒園的研討活動,帶領他們觀摩幼兒園的活動并鼓勵他們參與在職幼兒園教師的活動評析與反思過程。

(四)本科生科研立項

本科生科研立項是指利用大學校園的科研資源,鼓勵本科生運用所學理論,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有意義的問題或現象展開研究。本科生科研立項的開展,并不苛求研究的絕對規范性和嚴謹性,目的是要讓學生提前介入研究活動,感受和體驗整個研究的實施過程,學習如何做研究,體現了“做中學”、邊做邊學的思想。目前,不少高師院校都設有本科生科研立項項目,鼓勵和支持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問題進行研究,同時指導教師對科研立項及開展進行指導和監督。比如,首都師范大學每年都會積極鼓勵本科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問題申報科研課題。通過課題申請的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結束后還需提交研究報告??梢哉f,這種科研立項活動為學生體驗研究的整個流程并最終提升科研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臺。

(五)畢業論文設計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一次綜合檢驗,是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中的關鍵環節。畢業論文的設計與完成要求學生對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問題相當敏感,充分調動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儲備,綜合分析當前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及影響因素等,形成研究思路與框架,并嘗試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研究能力的一次綜合而全面的考察。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時,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從論文選題、文獻綜述、研究方法與方案的確定到研究過程的實施、研究結果的分析以及最終形成研究報告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學生應充分利用畢業論文設計這一機會,感受和學習如何做研究、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強研究的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2008,(1):49.

〔2〕寧虹,劉秀江.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J〕.教育研究,2000,(7):39.

〔3〕〔5〕馮宇紅.論研究型教師〔J〕.成人教育,2005,(8):14.

〔4〕彭兵,陳紅梅.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模式初探〔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6,(8):5-6.

〔6〕張金梅.方法課程·科研實習·論文指導:論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之培養途徑〔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3.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課程范文第3篇

通過本次調研,了解各界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意見,推 進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二、調研時間:

2013年1月10日—2013年1月17日

三、調研對象:

1、2012級在校學生;

2、南隅幼兒園、實驗幼兒園部分幼兒教師。

四、調研方法

此次調研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分為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兩部分。

(一)學生問卷共設置了 10個問題:

1、您在中考填報志愿時,學前教育是否是第一志愿?

2、您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是否滿意?

3、您不滿意的原因是什么?

4、通過課程學習,您確定的就業方向是什么?

5、通過三年的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否達到理想目標?

6、您認為您所學的各門課程之間層次安排是否合理?

7、通過三年課程的學習,您認為您獲得了哪些幼兒教師方面的素養?

8、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幫助您達到學習這些課程的目標?

9、根據您的經驗,對您所選學的學前專業課程做一評價。

10、您還有哪些課程方面的意見或建議? 學生問卷共抽查了50名學前專業11級在校學生。50份問卷中,有效問卷47份。

通過問卷發現:

85.19%的學生在中考填報志愿時,學前教育是第一志愿,可見多數學生喜歡幼師工作,并對專業技能課程有較高的興趣;

64.83%的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但也有35.17%的學生選擇了一般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知識陳舊、脫離現實等各方面;通過三年的課程學習,85.11%的學生愿意到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工作,14.89%的學生希望到有關幼兒教育機構工作。57.45%的學生認為通過三年的專業課程的學習,能達到就業目標,42.55%的學生認為達到部分的目的;在課程安排是否合理的問題上,63.83%的學生選擇了合理,36.17%的學生選擇了部分合理;通過三年的學習,多數學生獲得了正確的兒童觀,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教育觀,支持幼兒的情感態度等,基本具備了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80.85%的學生認為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達到了課程的目標;在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項目中,部分學生認為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課程內容不太合理;部分學生感覺課本理論性太強,知識抽象,案例較少,難于理解。

(二)幼兒教師問卷共設置了 8個問題:

1、你認為當前一名幼兒園教師急需哪些專業技能?

2、您對學前教育課程設置是否滿意:(如果選A或B,請直接做第5題)

3、您不滿意的原因為(可多選):

4、通過中專層次課程的學習,能否達到上述目標:

5、您認為您所學的各門課程之間層次安排是否合理:

6、通過中專課程的學習,您認為您獲得了哪些幼兒教師方面的素養:

7、根據您的經驗,對您所選學的學前專業課程做一評價:

8、在貴園的我校學前教育畢業生(實習生)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問卷共抽查了40名幼兒園在職教師,問卷全部有效。

通過問卷發現:

多數教師認為豐富的幼教理論和演唱、彈奏、表演、手工制作等能力是幼兒教師急需的專業技能;82.5%的教師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非常滿意或者比較滿意,但也有17.5%的教師選擇了一般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也主要集中在知識陳、脫離現實等各方面;通過三年的課程學習,95%的教師愿意到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工作,5%的學生希望到有關幼兒教育機構工作。95%的教師認為通過三年的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實現就業目標,5%的教師認為達到部分的目的;在課程安排是否合理的問題上,47.5%的教師選擇了合理,52.5%的學生選擇了部分合理;通過三年的學習,多數教師獲得了正確的兒童觀,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教育觀,支持幼兒的情感態度等,基本具備了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80%的教師認為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達到了課程的目標:在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項目中,部分教師認為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課程內容不太合理;多數教師認為在本幼兒園實習、工作的我校學前專業個別學生存在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脫節的現象,即教學能力與管理能力較低。

濰坊市工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 2013.1.8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課程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英語專業在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設置不合理、資源利用不到位、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诖颂岢龅挠⒄Z專業教育將從課程設置、實習培訓等幾個方面,尋求其職業化和素質化的策略。

關鍵詞:英語專業教育;地方本科高校;職業化;素質化

作者簡介:傅福英(1971-),女,江西信豐人,贛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和英語教學;葉欣(1986-),男,江西南昌人,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模因論與外語教學實踐關系的實證研究” (編號:11YB184)的階段性成果。

針對當前大學英語專業教育出現的一些問題,如課程設置相對不合理、實習培訓不足等等,文章擬從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入手,提出英語專業教育職業化和素質化的目標。以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個體的學科素質、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一、改革原有的課程設置

雖然英語專業開設了相關專業課程,但人文知識、中外文學、中西方經典思想、國際文化等方面的課程偏少;沒有或較少職業培訓課程。在這種環境下,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顯然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外語通識教育,是指以外語尤其是國際通用語英語為媒介語言開展的通識教育(GEEMI),以區別于以中文為媒介語言的通識教育[1]。大學低年級可實行通識教育,專門開設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打好基礎、掌握語言規律的同時,也開拓了視野、陶冶了情操、拓寬了知識面,為高年級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培養興趣。高年級方向課程主要包括:學術型方向、師范型方向、商務外貿應用型方向、翻譯實務型方向等。在畢業實習之前開設職業培訓課程,提升專業能力之后,再對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的情況,更快地適應實習單位的要求和工作環境。

低年級的通識教育課程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調整英語專業技能課程的設置

從整體上看,英語專業技能課程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二左右,所占比例較大,而訓練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專業知識課程和培養人文知識的通識課程的空間則相對較小。在總課時被限定的情況下,適當地壓縮技能課程,增加一些含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專業知識課程和人文通識課程,是英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2]。

有些英語專業技能課程內容相對比較陳舊,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梢試L試融入一些能夠確實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內容,把語言學習與訓練思維能力結合起來。學生不僅在語言能力方面會有很大長進,而且能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例如可以把精讀課改為專題閱讀課,將語言習得和知識積累與思辨訓練結合起來。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在詞匯、閱讀理解、寫作上有所進步,而且對西方的多元文化、民族特性等進行深入的反思,思辨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適當開設人文以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課程

增設相關的人文課程,加強人文教育。在原有的英美文學、語言學和英語語法等課程的基礎上,在必修課模塊中,適當增加中、西方思想經典選讀、英美經典散文選讀等;在專業選修課模塊中設置英語經典短篇小說、英美名詩鑒賞、莎士比亞戲劇、歐洲文化入門和英語國家概況等課程[3]。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認識更深,對其歷史、政治經濟、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了解更深透、更廣博,擁有更多的異國文化體驗和更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所開設的物流、金融和商務等課程,要與英語專業知識相融合。這些課程盡可能采用英文教材,盡量使用英語授課,把英語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其他專業知識的傳授融為一體。并且,課程的教學不應該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應聯系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等,以加深學生對于英語國家的了解。只有這樣,英美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才能更深刻地滲透于課程教學中。

(三)注重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有效對接

在英語專業教育職業化實施進程中,可以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理念?!半p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校外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學校所學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學校制形式,可以稱為部分學校制職業教育形式[4]。我國許多高校已經開始借鑒并實施。學校和社會用人單位可以在通過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共同制定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

培訓課程可采用職業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模式。這是指學生圍繞某一特定的主題項目,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該項目實施自主學習的一種課程形式[5]。課程是以知識為參照而設置的,劃分的依據是學科的邊界;而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參照而設置的,劃分的依據是任務的邊界。以工作任務為參照點設置課程,確保了項目課程以工作任務為核心選擇課程內容,作為項目課程內容的知識和技能應當是完全職業化的,是與工作任務密切相關的[6]。培訓課程的內容指向的是職業“能力”,而不是職業“資格”。內容的選擇應該立足于工作過程,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幫助學生獲取工作過程中的相關經驗和策略,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以及職業道德教育課程。

理論課程必須始終圍繞專業實訓這個核心活動,打破傳統課程的模式,做到精當、淺顯、實用,重在培養學生對各種場景的熟練程度??梢栽趯嵺`操作之前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培訓,并且強調內容的實用性。例如在師范教育、翻譯和商務貿易課程方面,突出重點技能和展現相關實戰情景。實踐課程在內容上實施 “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它以學習領域為單元,是一種行動體系課程的內容編排,是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過程環節來傳授相關的課程內容[7]。把整個實踐活動分成若干單元,以實踐活動的順序和環節依次排列。例如在商務貿易課程中,依照商務貿易活動的流程進行模塊切分,作為課程設置的依據;對于師范教育教學課程,可以按照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設置相關專題的課程。這是以職業任務和行為過程為導向的目標,從而集中體現職業化的特色。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以“價值觀”培養為核心,強調個性的發展、自尊、權利與平等,倡導價值觀的多元化,通過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兩種途徑來實現:顯性課程的目標主要集中于道德、推理技能和調解能力;隱性課程則是使學生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并負起更多的個人責任[8]。例如,所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中的職業道德教育部分,屬于顯性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而職業能力評估部分,屬于隱性課程,幫助學生樹立嚴格的紀律觀念、培養良好的敬業精神以及正確評價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整套課程模式注重的不僅是知識本位和課程本位,還有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培養學生的開拓性、創造性,在掌握普通教育知識、專業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從而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為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強化實習培訓

傳統的實習工作,一般沒有正規的前期培訓,學生依照學校分配或自主選擇用人單位參加實習;沒有相關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指導和培訓,學生只能在工作中習得經驗,缺乏知識和技能的系統性和條理性。因此,在學生參加實習工作之前,學校應該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專業培訓,與實習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建立模擬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有效指導,實現相互支持、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合作雙贏。在實習之前的培訓課程中,要注重運用項目式教學和行動導向式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項目教學法的理論認為,知識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自主建構獲得;學習是信息與知識、技能與行為、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長進;教育是滿足長進需要的有意識、有系統、有組織的持續交流活動 [9]。行動導向的教學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行動主體,教學要以職業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以基于職業情境的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以獨立的計劃、獨立的實施與獨立的評估即自我調節的行動為方法,以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的合作行動為方式,以強調學習中學生自我構建的行動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動能力為評價標準[10]。

在理論課程中,實施項目式教學,需要以項目、任務為載體,把新知識點融匯在其中。教師授課時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安排的章節順序進行,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作適當的調整。教學過程中要營造真實的學習、生活、工作的場景,使學生在模擬環境中真實地運用語言,獲得語言應用能力。在參與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開拓視野,讓知識觸類旁通。在實踐課程中,則采用行動導向式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教師應該遵循“資訊、計劃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并且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學會獨立獲取信息、獨立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評估計劃,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有效對接。在實習階段,借鑒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學校和實習單位合作,提高實習和就業質量。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上崗實習”培養模式

“上崗實習”培養模式將實習學生與用人單位聯系在一起,學生直接學習用人單位所需的知識,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同時,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根據學生自身需求和用人單位實際情況采用 “上崗實習”培養模式,學生在實習培訓結束后,進入用人單位實習,用人單位根據學生意向進行定向培養,設立定向委培班、訂單班。這樣,學生畢業后即可就業,并且能很快適應崗位。

(二)“頂崗”培養模式

依照用人單位的需求和條件,對在校的本、??茖W生進行考核,并組織學生進行集中上崗培訓,選拔優秀學生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待就業,為將來的就業鋪好道路。這是目前許多地方本科高校新興的一種嘗試。頂崗期間,學生要完成用人單位分派的工作任務,還需獨立完成頂崗工作調查報告。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專業設置和學生實習需求,與有合作意向的用人單位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動手能力。學校給參加頂崗工作的學生配備指導老師,一方面增加了教師接觸專業實踐的機會,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較好地幫助畢業生實現職前與職后、理論課程與基礎技能課程、以及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有效對接。

(三)“工學交替”培養模式

“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就是頂崗工作和課堂學習交替進行的過程,是把整個學習過程分為在校學習和單位工作之間交替進行的過程。這種模式,既是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的具體體現,也是工學融合的表現[11]。它要求學生分階段在學校學習理論課程,在用人單位接受職業技能的訓練。這樣,有利于緩解培訓壓力,優化資源的配置。

三、結束語

語言教育就像三套車:語言教學、中外文化對比以及人文知識的傳授,三者缺一不可。在全球化進程的今天,我們沒有理由把外語僅僅當作一種工具:看重其運載功能,而對其中裝載的貨物—人文性和思想性,不屑一顧。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教育,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團隊建設,都需要科學的理論以及經驗豐富的專家參與和指導。英語專業教育要以職業化和素質化為目標,進行有效的改革。只有通過改革,才能使學生與時俱進,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優秀畢業生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哲,李軍軍.大學外語通識教育改革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0(5).

[2]李莉文.試析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關系[J].中國外語,2010(06).

[3]胡開寶.復合型、研究型和國際化英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理念與實踐[J].中國外語,2010(06).

[4][7][10]張蘭平.對德國職業教育經驗的認識與思考[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5][6]高芳,翁潔靜.試論專業英語課程項目化改革的可行性—以物流專業英語為例[J].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8]徐華.全球化視野下的職業素質教育及啟示[J].高職教育研究,2010(7).

[9]周建惠.基于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英語“項目化”教學研究[J].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11]高春津.論\"工學交替\"教育教學模式構建的合作基礎[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0).

責任編輯:何穎萍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課程范文第5篇

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 正確定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第二, 弄清高職教育課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第三, 正確分析高職教育職業定位和崗位能力, 明確專業教學內容, 正確處理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比例關系;第四, 選擇與市場與學生與本校教學資源相適應的課程模式, 并不斷優化;最后, 確定課程的基本構架, 進行課程整合。

1 正確定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

教育目標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高職教育的課程應該依據其教育目標而設立、圍繞其教育目標而改革。廣義的教育目標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社會角色和具有什么樣素質的人。狹義的教育目標是指教育各專業的具體培養要求。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需要達到的總的質量要求和專業規格。因此, 高職教育的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應該是高職教育目標、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發展意愿三者的結合點。只有這樣, 才能實現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的協調統一, 既有利于社會發展, 又有利于個人潛能的發揮。

依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的“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 我們把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為企業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既有別于中職教育, 也不同于普高教育。高職教育是中職教育的進一步延續、提高和發展, 是“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所謂高級技能型人才是指處于社會運行鏈環的終端, 即生產或服務第一線, 主要依靠經驗技術和動作技能, 并輔以相應的理論技術和智力技能進行工作, 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勞動者。就高職汽車專業而言, 其培養目標是:通過本專業的教和學, 把學生培養成“有教養、有本領”,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具有大專學歷水平, 關注“汽車技術”發展動態, 掌握汽車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 能運用現代化儀器和設備對汽車進行診斷、檢測和維修, 熟悉汽車營銷和汽修管理運作的高級技能型汽車專門人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課程論的觀點, 課程目標分為三大類, 即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就高職教育而言, “行為目標”有利于培養學生掌握特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生成性目標”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而“表現性目標”則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職業探究能力以及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個性品質等綜合素質。傳統的職業教育大多采用的是“行為目標”取向, 但在終身教育思想普及的今天, 高職教育課程目標應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不僅要為學生“掌握各種技術奠定牢固的知識基礎”, 而且“必須培養學生的心理功能并激發其創造精神, 幫助他理解一些科學原理并訓練他有應用這些原理的能力;幫助他培養普通的技能并鼓勵他對工作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風。”我們認為:高職教育課程應該充分體現這種追求與精神, 在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上要采用“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多元整合的形式。就目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實情和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顯性課程而言, 高職教育課程目標確立應該以行為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為出發點, 行為目標與生成性目標并重, 重點加強和發展表現性目標。

2 高職教育的課程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目前, 我國高職教育一直還是沿用著“以學科為中心的‘三段式’課程模式”, 也即“第一年公共基礎課+第二年專業基礎課+第三年專業課”。究其來源, 一是由中職教育的課程模式“升級”而來的, 僅僅是將中職的語文、數學、英語改成了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而已。二是由普高教育的課程模式“縮減”而來的, 僅僅是將普高的課本縮寫和簡化、將實踐課時作了一些調整而已。這種課程模式存在著工種課程劃分過細, 課程專業局限性過強, 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 缺乏各工種之間的交叉和融合, 課程內容繁瑣、交叉重復、重理論輕實踐等弊病。在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 盡管不斷汲取了國外職業教育中“以專業實踐活動為中心”課程模式的營養, 進行了改革, 例如逐步增大實踐課比例, 推行模塊式一體化教學, 推廣“核心階梯課程模式 (雙元制) ”等等。但是, 這些改革始終沒有擺脫“三段式”課程模式的“陰影”, 導致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陳舊和過時, “用昨天的教育, 培養今天的學生, 來適應明天的需要”、“用理論教學代替實踐教學”的問題日顯突出, 再加上高職生源的綜合素質欠佳, “雙師型”教師缺乏, 致使高職教育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對高級技能人才的需要。

3 高職教育的職業定位、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分析

高職專業課程應以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為核心。下面以汽車專業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3.1 職業定位

汽車專業畢業生的職業崗位包括汽車維修、汽車檢測和汽修管理、汽車銷售和汽車配件銷售、汽車及配件制造等。具體的就業方向是:

(1) 去汽車維修企業、運輸企業、檢測站、4S店, 從事汽車接車、維修、質檢、調試、管理等工作。

(2) 去汽車4S店、二手車市場、配件企業, 從事汽車及配件營銷、二手車評估等工作。

(3) 去汽車及配件制造企業, 從事汽車裝配、配件生產、以及檢驗、管理等工作。

(4) 去職業院校、技工學校, 從事汽車專業教學、教研工作。

(5) 自己開店辦廠, 自主創業。

3.2 職業素質

汽車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身心素質;強烈的專業意識和團隊精神;扎實的專業涵養等。

3.3 崗位技能

汽車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崗位技能。

(1) 一般技能:語言表達技能;計算機應用技能;汽修英語閱讀技能;汽車駕駛技能;與人溝通交往技能;自我發展技能等。

(2) 核心技能:汽車拆裝、檢修技能;汽車性能檢測技能;汽車故障診斷技能;汽修企業管理技能;汽車保險、評估技能;汽車、配件營銷技能等。

4 正確處理好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比例關系

4.1 保證公共基礎課的適當比重

公共基礎課是高職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維持高職畢業生可持續發展和接受終身教育所必須的。同時, 也是學生學好專業課所必須的。

4.2 保證專業基礎課程的“必需”與“夠用”

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的勞動者, 所以, 專業基礎課應該按照專業課教學的要求, 以“必需”和“夠用”為度, 為學生學好專業課和學生的專業發展服務。

4.3 保證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的有機結合

高職專業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成熟的專業技術、管理規范和實踐經驗。專業理論課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理論, 并為學生的專業實踐提供指導, 專業實踐課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練好專業技能, 并為學生學好專業理論提供感性認識, 兩者緊密結合, 融為一體, 共同體現專業的職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

4.4 汽車專業的課時比例安排參考實例

(1) 三年學制總課時按2600±60學時計算, 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比例為2∶1.5∶6.5, 專業課中的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的總課時不少于600學時。

(2) 公共基礎課的必修課學時比重不小于60%, 專業基礎課的不小于70%, 專業課的不小于80%。

(3) 各課程類型中的拓展課程比重不小于10%。

(4) 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為5∶5或4∶6, 實踐課的比重不低于50%。

(5) 各種課時比例浮動幅度不超過±2%。

總之, 在課程的組合上, 基礎課應以“社會人”為目標, 為學生建造一個既可滿足上崗“必需”與“夠用”又在今后有進一步發展可能的知識平臺。專業課則以“職業人”為目標, 使學生畢業后能立即或很快就業上崗操作, 創造物質財富。

5 不斷優化課程模式

5.1 變傳統的“三段式”為“并進式”課程模式

首先由“三段式”轉變為“并進式-1”, 然后向“并進式-2”課程模式轉變, 如下表所示。同時采取如下措施, 為課程模式轉型創造條件。

(1) 積極推行“動態分層”、“模塊一體化”、“工學交替”和“校企結合”等教學模式。

(2) 結合專業和市場實際, 組織資深教師和行業專家一起編寫或修訂地方性和實用性強的校本教材。

(3) 適當縮減公共基礎課的比重, 增大專業課, 特別是專業實踐課的比重, 在確?;A課和專業課的同步消長的前提下, 逐步實現專業課的優先增長。

(4) 進一步完善“學分制”, 積極推行“彈性學制”。

“三段式”課程模式和“并進式”課程模式比較表。

說明:表中“A”表示公共基礎課“B”表示專業基礎課, “C”表示專業課。

5.2 以“并進式-2”課程模式為基礎進行課程模式優化

結合專業實際, 在條件成熟的專業或工種, 參照“核心階梯”或“模塊式技能組合 (MES) ”或“寬基礎、活模塊 (職業群集) ”等課程模式進行課程改革試點, 總結經驗, 逐步推廣。

5.3 形成一種適應專業特點、適應學生學

習、適應市場變化的多種課程模式共存和互補的綜合性課程模式格局

例如:在大學1年級或學習基礎課時, 采用“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在大學3年級或學習專業課時, 采用“核心階梯”課程模式;在職業資格考證訓練時, 采用“模塊式技能組合”課程模式。

6 高職教育專業課程的整合

不論是把處于基本同位的課程進行橫向整合, 還是把處于明顯不同位的課程進行縱向整合, 都必然以應用為前提, 應該突出職業的針對性, 強調實踐與應用, 應該有利于學生專、深技能的培養和專業的全面發展、專業教學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 應該有利于推行模塊式一體化教學和按專業方向進行教學。

6.1 按專業模塊整合教學內容

(1) 汽車機械基礎模塊:由“機械基礎”、“機械制圖”、“汽車材料”、“金工實習”等整合而成, 代號為A, 并按72、54、36和18四個學時等級細分為A-72、A-54、A-36和A-18四個小類 (下同) 。

(2) 汽車構造與維修模塊:由“汽車構造”、“汽車拆裝實習”、“汽車維護實習”、“汽車修理實習”等整合而成, 代號為B。

(3) 汽車電氣電子設備構造與維修模塊:由“汽車電工與電子技術”、“汽車電器設備”、“汽車空調”、“汽車安全氣囊”、“汽車音響”和“汽車GPS技術”等整合而成, 代號C。

(4) 汽車電子控制裝置構造與維修模塊:由“汽車電控燃油噴射裝置”、“汽車自動變速器”、“汽車防抱死制動裝置”和“汽車電控懸架”等整合而成, 代號為D。

(5) 汽車故障診斷與檢測技術模塊:由“汽車故障診斷與排除”、“汽車檢測設備”、“汽車檢測技術”等整合而成, 代號為E。

(6) 汽車車身構造與維修模塊:由“汽車鈑金工藝”、“汽車噴涂工藝”和“汽車美容工藝”等整合而成, 代號為F。

(7) 汽車技術服務工程與營銷模塊:由“汽車文化”、“汽車評估”、“汽車營銷”、“配件營銷”、“汽車保險”和“汽車維修企業管理”等整合而成, 代號為G。

6.2 按專業方向整合教學模塊

(1) 汽車機械維修方向:包括A-72, B-72, C-36, D-36, E-72, G-18等模塊。

(2) 汽車電子技術方向:包括A-54, B-54, C-72, D-72, E-54, G-18等模塊。

(3) 汽車鈑金與噴涂維修方向:包括A-72, B-54, C-18, D-18, E-18, F-72等模塊。

(4) 汽車技術服務工程與營銷方向:包括A-1 8, B-1 8, C-3 6, D-5 4, E-5 4, G-7 2等模塊。

摘要:本文依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2006]16號文件的精神, 結合我國高職教育專業課程的現狀, 通過對我院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實例的分析, 提出了高職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課程改革,汽車專業,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春生, 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

[2] 鄭曉梅.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J].職業技術教育 (教科版) , 2003 (19) .

[3] 鄧澤民, 王寬.現代四大職教模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6.

[4]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Z].2005.

[5]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Z].2006.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課程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選取兩岸兩所典型高等院校,對比其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異同,意在揭示臺灣的小學教育專業設置對我們的啟示以及對我們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兩岸 小學教育專業 課程設置 比較

為了方便比較,筆者選取了兩岸兩所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的本科課程為例,即重點比較常熟理工學院和臺中教育大學兩所學校的小學教育專業的本科課程,探討2011學年入學新生的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所存在的差異,力圖從中獲取對我國大陸小學教育專業發展有參考價值的思路和對策。

一 課程體系總體比較

從課程總體設置來看,兩所學校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都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三部分組成(見表1),其中常熟理工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和少量的專業教育課程集中在學生學習的前兩年,后兩年集中學習專業教育課程并參與教育實踐活動。臺中教育大學則將通識課程、教育基礎課程和必修課程集中在大學一、二、三年級,選修課程大量分布在大學二、三、四年級,而教育實踐課程每學期均有開設,即教學實踐活動與專業課程同步進行。

為了拓寬學生畢業后就業之渠道,同時也由于面臨少子化①的趨勢,自2006年起,臺中教育大學將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教育事業專精課程和課程與教學專精課程,學生可按自己的需要自由選修兩種課程,畢業后可參加教師職業考試或參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二 通識課程方面的比較

通常而言,大學的通識教育是通過設置全校性、跨領域的課程實現對不同學科的有機整合,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從中探索自己真正的興趣,同時也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相較于我國大陸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或者通識教育來說,臺灣高校的通識教育發展得比較成熟。臺灣高校全面推動通識教育始于1984年,吸收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經驗,已經從點滴蔚為潮流,成為當前臺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②

臺中教育大學的通識課程分為共同課程和通識課程兩部分,其中共同課程即全校學生共同學習的課程,它可分為共同必修課程和共同語文課程。共同必修課程即體育,主要是在大一、大二階段,共同語文通識課程包括國文和英文,集中在大一時期,通識選修課程則貫穿在大一至大三階段,包含數理科技、社會人文和藝術陶冶三大領域及“博雅講堂”(見表2)。

值得一提的是,臺中教育大學在考慮通識課程的有效實施的過程中采用了將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相結合的方法,如設置“通識護照”這一項目,學生可以主動完成與課程相關的活動之認證,經任課教師評閱后,可納入該科學期成績評定。除了設置“通識護照”,其潛在課程還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服務學習、讀書會活動、生涯輔導講座和國際交流活動等多種形式。

我國大陸高校設置通識課程一般而言都大同小異,以常熟理工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為例(見表3),大學英語比重較大,所占學分為12,且高校通識課程(公共課程)中通常包含較多思想政治類課程。

三 專業教育課程方面的比較

在專業教育課程方面,兩所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大體相同,主要分為: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教育事業課程),其中常熟理工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同樣為必修課程,而臺中教育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教育專業課程則為選修課程,因此,就專業教育課程而言,常熟理工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這部分課程多為必修課程,而臺中教育大學多設置選修課程,且在開設數量上,兩校存在較大差距,臺中教育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科目較多,學生可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兩所學校小學教育專業所開設的科目對比如表4所示。

相較而言,臺中教育大學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程類別豐富且分類更為細化,分為教育事業專精課程、課程與教學專精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包括領導理論實務、認知心理學等,課程學習內容不是純粹的教育理論,而是分析和探討具體的教育問題,注重實用性,如人際關系溝通、教材研發與制作等,由于臺灣高校有意識地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因此課程設置包含國民小學國語、數學、英語、綜合活動等各科教材教法。

值得一提的是,臺中教育大學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的自由選修課程要求每位學生自由選修本系、外系及外校之專門課程、專長增能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共20學分。自由選修課程的開設在臺灣高校其實已成為普遍現象,目前有很多高校都設置全校性的自由選修課程,甚至聯絡相關學校共同完成自由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但自由選修課程在大陸高校中還沒有普遍的做法。

四 教育實踐課程方面的比較

在教育實踐課程方面,常熟理工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教育實踐活動分為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兩部分,其中教育見習穿插在大二、大三下學期,為期兩周,共4學分,而教育實習集中在大四上學期,為期三個月,共16學分;臺中教育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并沒有安排大量教育實踐的時間和專門進行課程安排,而是在大二、大三、大四每一學期開設教育實習課程,課程內容包含理論與實踐活動,且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呈現階段性的過渡??傊?,常熟理工學院的教育實習課程是安排在本科學習階段的末期,且設置的時間較為集中,持續時間長。臺中教育大學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以開設正式課程的形式,要求每位學生自大二開始每年修習教育實習課程,集中的教育實踐則是在學生畢業之后獨立進行。

五 研究心得與建議

1.通識課程設置方面

我國大陸高校通識課程的設置從總體上來看并不完善,為加強和完善通識課程,在拓展學生學習領域的同時提升學校辦學的質量,筆者在此提出兩點建議:(1)設置潛在課程,大學高校的潛在課程多適用于通識課程領域,且實施過程較為簡單,學??膳浜贤ㄗR課程,定期開設通識講座或專題演講,也可借鑒臺中教育大學“通識護照”的做法,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的興趣;(2)建構合理的通識課程架構,通識課程應包括人文、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學??梢源藶榧軜嬙O置多樣課程,同時也可根據已有師資開設特色課程吸引學生,積極建立有序、多樣的全校性通識課程體系。

2.適當增加專業選修課程種類

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我國大陸高校在專業選修的課程設計上不僅要盡可能地滿足大學生廣泛的專業興趣愛好,配合現代基礎教育中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征開設特殊教育概論等課程,同時為了考慮學生多種就業機會,多角度地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學校則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師范專業的建設盡最大可能的努力和提供支持,以期真正實現培養小學教師的專業化。

3.增加跨班級、跨年級和跨學校的全校性課程

我國大陸高校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通常是各學科獨立且封閉,增加跨學科領域的全校性課程即可打破這樣的狀態,本科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專業領域人才,同時要適應現代社會的融合與多樣性,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相互貫通且緊密聯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吸收新的觀點、知識和技能,也能加強自己的基礎性專業知識,同時,跨學科領域的全校性課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優化課程結構。

注 釋

①高月霞、王玲.少子女化現象與人力規劃[J].主計月刊,2007

②黃俊杰.邁向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境界:從普及到深化[J].交通高教研究,2002(4):3~8

〔責任編輯:龐遠燕〕

上一篇:項目驗收資料包括哪些范文下一篇:學區語言文字工作匯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