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學前兒童數概念教育

2022-11-05

第一篇:學前兒童數概念教育

學前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學前教育的基本概念 1 教育

2 廣義的教育

3 狹義的教育

4 學前教育

5 廣義的學前教育 6 狹義的學前教育 7 《幼兒園工作規程》

第二篇:學前兒童數學教育

一、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概述:

1、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意義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是兒童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將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等自發需求納入有目標、有計劃的教育程序,通過幼兒自身的操作和建構活動,以促進他們在認知、情感、態度、習慣等方面整體、和諧的發展。

2、數學知識的本質

兒童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究其實質而言就是一種高度抽象化的邏輯數理知識的獲得。其存在三種邏輯關系:對應關系、序列關系、包含關系。一個數不僅僅是一個名稱的代表,而且是一種抽象的邏輯關系。

3、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任務 ① 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

② 發展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 為幼兒提供和創設促進其數學學習的環境和材料 ④ 促進幼兒對初淺數學知識和概念的理解

二、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內容

1、各年齡段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和要求P25-27

三、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理論流派與研究動向

1、烈烏申娜

理論要點:教學必須走在發展前面。

內容:應當是一個結構完整的知識體系,他應當包括數前的有關集合概念的教學、數概念與計數的教學以及空間與時間概念的教學。

方法和形式:游戲。

原則:1)發展的(教育性)原則、2)科學性和聯系生活的原則、3)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4)直觀性原則、5)教學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掌握知識的鞏固性原則、6)個別對待的原則、7)掌握知識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

2、皮亞杰

理論要點:知識的建構事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

認知發展過程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主張:數學究其本質來看就是一種關系,關系是超出事物之外的抽象,數理邏輯概念不可能通過傳遞的方式復制給兒童,而是需要兒童通過自己與外界環境和材料的作用才能在經驗感知的基礎上得以建構。

3、凱米

理論要點:幼兒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兒童的發展

數學教育的目標:“自主”為核心的目標體系。包括認知目標和社會情感目標。

原則:數學的邏輯思考本身比計數來得更重要,可以通過一一對應的方式來解決數量的比較,鼓勵兒童對物體進行分組、歸類和排序。

四、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途徑:

1、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教師組織或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兒童參加的專項數學活動。

2、教室預定的數學活動(正式的數學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全體兒童,通過兒童自身的參與活動,掌握初步數概念并發展兒童思維的一種專項數學活動。

3、兒童自主選擇的數學活動/非正式的數學活動:由教師為兒童創設一個較為寬松和諧的環境,提供各種數學設備和豐富多樣的學玩具,引發兒童自發、自主、自由地進行數學活動。

二)方法:

1、操作法:

注意點:

1、明確操作目的、

2、創設操作條件、

3、交代操作規則、

4、評價操作結果、5體現年齡差異、6與其他方法有機結合。

2、游戲法:種類:

1、操作性數學游戲:兒童通過操作玩具或實物材料。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的一種游戲,有一定的游戲規則。

2、情節性數學游戲:具有一定的游戲情節、內容和角色,特別適合于年齡小的兒童。

3、競賽性數學游戲:有助于對知識的鞏固和培養發展兒童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4、運動性數學游戲:寓數學概念或知識與體育活動之中的游戲。

5、運用各種感官的數學游戲:強調通過不同的感官進行數學學習,強調兒童對數、形知識的充分感知。6數學智力游戲:是運用數學知識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為主的游戲。

3、比較法:按比較的排列形式來分,分成對應比較和非對應比較。

對應比較是把兩個(組)物體一一對應加以比較。分為三種:重疊式;并放式;連線式

非對應比較:單排比較;雙排比較(異數等長,異數異長、同數異長;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較。

五、學前兒童感知集合的發展與教育

一)集合:集合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最基本概念。定義:在數學中,把具有某種相同屬性的事物的全體稱為集合。

二)集合間的關系與運算:一般說來,兩個集合間存在著包含關系和相等關系,兩個集合間

的包含關系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感知集合的包含關系便于幼兒理解類包含的觀念。

三)感知集合的意義:其重要性不僅因為集合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主要的是因為他符合幼兒掌握初步數概念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是幼兒學數前的準備教育,同時也是幼兒正確學習和建立初步數概念及加減運算的感性基礎 1.對集合的籠統感知是幼兒數概念發生的起始。

四),感知集合是幼兒數概念形成和發展的感性基礎3.感知集合的包含關系有助于幼兒掌握數的組成及加減運算4.感知集合的對應關系有利于幼兒深入理解數量關系

五)

1、感知集合概念發展的階段P101:1.泛華籠統的知覺階段(3歲前)2.感知有限集合階段(3歲后)3.感知集合元素的階段(4歲左右)4.感知集合的包含關系的階段(5歲以后)

2、學前兒童感知集合發展的特點:1.學前兒童感知集合元素同類性的特點2.學前兒童感知等價集合階段性的特點3.學前兒童感知排成數圖的集合的特點(數圖:將一定數量的圖形以各種排列形式畫成的圖片)

學前兒童感知集合的教育:指在不教給幼兒集合術語的前提下,讓幼兒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學會用對應的方法比較集合中元素的數量,并將有關集合、子集及其關系的一些思想滲透到整個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中去。

具體涉及的教育內容包括:1.分類2.區別1和許多3.兩個集合元素的一一對應比較4.感知集合間的關系和運算。

分類:是根據事物的某種特征將其集合成類的過程

分類意義:分類活動時兒童對集合及其元素同類性特征感知和理解的一種表現,是兒童

數概念形成以及正確計數的基礎。同時,分類活動所涉及的思維的分析、比

較、觀察、判斷等基本過程也能夠對鍛煉和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有助于幼兒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

常見的分類形式:1.按物體的名稱分類2.按物體的外部特征分類3.按物體量的差異分類4.按物體的用途分類5.按物體的材料分類6.按物體的數量分類.按事物間的關系分類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類

一一對應比較的教學意義:1.有助于對元素及數量的正確感知2.有助于掌握計數3.有助于感知理解對應法則

六、數概念

一、基數和序數

二、計數:就是將具體集合的元素與自然數列里從“1”開始的自然數之間建立起一一對應關系,即口說數字、手點實物,使數詞和要數的單位物體之間一一對應,結果用數字來表示。計數也被稱做為數數。

數的組成:數的組成指數的結構,包括組成和分解兩個過程。數的組合指除1以外的任何一個自然數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分數組成的;數的分解指除1以外的

任何一個自然數都可以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分數。數的組成涉及的是數的分與合,反映了總數和部分數及部分數之間的辯證關系(互補、等量和互換關系P128)

幼兒計數能力的發展:1.內容方面:A口頭數數B按物點數C說出總數D按群計數

2、動作方面:A手的動作(觸摸物體---指點物體---用眼代替手區分物體)B語言動作(大聲說出數詞---小聲說出數詞----默數)

數概念的教育:從教學內容來分可以分為數(基數、序數)、計數(按物取數、按數取

物、按數群計數)、數字(認讀與書寫)、數的組成四個部分

六、序數:教兒童學習序數時首先應明確哪是第一,按什么方向數P141

七、從計數的方式來分可以分為一一點數(小班)、目測數(中班)和按群計數(大班)

八、目測數數:所謂目測數數,即不用一一點數的方式,而是用眼代替,在心中默數并說出總數。

九、計數能力的培養

十、數字的認讀(中班)與書寫(大班) 進行

十一、“10以內數的組成”教學的重點和要點:1.操作為先,體驗為主2.歸納規律,提升概念(互換關系,互補關系)

學前兒童加減運算能力的發展的一般過程:1.從動作水平的加減---表象水平的加減----概念水平的加減 2.從逐一加減---按數群加減

概念水平:指數群概念水平上的加減運算,也可稱是抽象水平上的加減,是指幼兒無需依靠實物的直觀作用或以表象為依托,直接運用抽象的數概念進行加減運算。

十四、學前兒童加減運算能力發展的年齡特點:1.四歲以前的幼兒基本上不會加減運算2.四歲以后幼兒能借助于動作將實物合并或取走后進行加減運算3.五歲以后能夠利用表象進行加減運算,在運算方法上出現了逐一加減4.五歲半以后.....(看書!!!!)

口述應用題在學前兒童學習加減運算中的作用:包括情節和數量關系兩個部分。學前期的學習主要是用語言來表述的口述應用題。從心理學觀點看,應用題的情節為幼兒的表象活動提供了素材,它和純粹用數字和符號組成的加減題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應用題寓加減問題于情境之中。幼兒借助于應用題的情節,引起頭腦中對過去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回憶,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依托,來理解應用題中所要求的運算方法。它既符合幼兒思維借助于具體形象的普遍特點,又能引導幼兒較順利的掌握10以內的加減運算。

十六、口述應用題的作用:1 為掌握加減運算奠定基礎 2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十七、口述應用題的特點:1 易受情節干擾 2 對應用題結構的理解能力較差 十

八、10以內的加減運算:是中大班年齡段幼兒的教學內容之一,具體可以分為實物加減的教學,口述應用題的教學和列式運算的教學三部分。

實物加減的教育的要點:1 通過演示或操作明確題意和運算方法 2 不出現列式與符號 二

十、“口述應用題”是幼兒園大班數學教學中能有效鍛煉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幼兒還是會出現一定的困難,這種困難首先表現在編應用題的情節方面。(困難:幼兒被情節所吸引,不會提問題)

二十一、口述應用題的教育:

1 從結構的分析入手:幼兒要解答口述應用題,必須對題的情節和數量關系進行分析,了解構成要素,分析其關系,然后才能解答。這樣的一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它不僅可以使幼兒達到真正理解題意的目的,同時也是促進了幼兒思維能力

的發展。

2 從讀題的過程入手:在讀題過程中,教師除了口齒清楚、語速稍慢外,還要注意通過初讀和復讀加以區別和強化。

3 從仿編入手

二十二、獨立編題的步驟:

1、教師演示教具,讓幼兒編題

2、看圖編題

3、根據算式編題

4、根據實物和數字編題 5根據兩個數字編題 6改編應用題

7 讓幼兒自由編題

七、空間量

一、量:是指客觀世界中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區別或測定的屬性。

二、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長、小棒、繩子、瓶子等)作為量具來測量物

體的長短、高矮、粗細等。

三、基準:即以什么為基準來確定客體的空間位置

四、兒童認識平面圖形的順序: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橢圓 形-----梯形

兒童認識立體圖形的順序是:球體-----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

四歲左右小班兒童還不能認識其他量的差異,也不會用詞語確切的來表示。他們對于高

矮、粗細、長短、寬窄、厚薄等量的差別,往往都籠統的說成“大”、“小”。這種現象反映兒童對物體各種長度認識上的局限性。

比較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高矮、輕重等(掌握):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比較物體的量

2、運用重疊、并放法比較物體的量 3運用發現法認識物體的量 4 運用尋找法,描述物體的量 5運用游戲法鞏固對量的認識

第三篇:學前兒童數學教育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教學大綱

一、《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學科性質

(一)《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是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

(二)《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是一門研究學前兒童數學學習的認知特點及其教育規律,又是一門偏重于教學法的,以培養高師學前專業學生的教育能力的學科。它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運用性。

二、本大綱編寫的特點

(一)理論性。本大綱吸收現代發展心理學和認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鑒國內外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實踐的理論。較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二)注重從高師教育的角度確立體系,將幼兒數概念形成與認知規律與學前數學教育任務、內容、方法緊密結合,體現理論與實踐結合。

(三)突出強調學前數學教育在發展幼兒思維和初步數學能力訓練的作用。

(四)針對性。根據本專業培養目標,該大綱力求運用認知發展理論組織選擇幼兒數學教育內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選用大量的教學案例、形象和構圖等,力求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有所突破。以適應學前教育發展對未來教師的要求。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必須使學生明確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意義,懂得并掌握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任務、內容、途徑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幫助學生學習和了解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趨勢,掌握學前兒童數學概念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年齡特點,從而使學生具備較好地理論素養。

3、創造條件學習訓練,使學生具有較好的組織和實施數學教育活動的能力,自覺地把知識、理論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重點

1、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任務、途徑和基本方法。

2、學前兒童數概念的發展規律及年齡特點。

3、學前數學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能力培養。

五、教學方法建議

1、根據該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講授,訓練三結合教學模式,在重視理論知識教學,保證大專教育水平的同時,加強教育能力訓練。二者在教學時間分配上約為5:3。

2、為提高能力訓練效果,宜組織見習,模擬教學,微格教學等手段,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設計和組織數學活動[實踐能力。

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識理論考試結合。

4、在知識點上,要貫徹新“幼兒園教育綱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六、主要參考書目

1、《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北師大版 林嘉綏、李丹玲著;

2、《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概論》華東師大版 金浩主編;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國家教委;

4、《幼兒園課程實施指導叢書》南京師大版。

七、教學時間:56課時??倢W時56課時

章 次

課 題 名 稱

課時量

第一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意義用任務

第二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內容

2

第三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途徑及方法

第四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記錄、記錄

第五章 學前兒童感知集合的發展與教育

第六章 學前兒童10以內初步數概念的發展與教育

第七章 學前兒童10以內加減運算能力的發展與教育 5

第八章

學前兒童量的認識的發展及教育

第九章

學前兒童對幾何形體認識的發展及教育

5

第十章 學前兒童對空間方位認識的發展及教育

3

第十一章 學前兒童對時間認識的發展及教育

3

組織數學活動能力集中訓練

復習、機動

第一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意義及任務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使學生懂得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在現代科學技術中,學前兒童的生活中以及在入學準備教育的重要意義。

2、明確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第一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意義

一、數學是兒童應具備的科學文化素養之一。

二、向學前兒童進行數學啟蒙教育是幼兒生活和認識客觀事物的需要。

三、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是他們后繼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四、數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和工具。

第二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任務

幼兒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對幼兒進行數學的啟蒙教育,在學習初淺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中發展幼兒的思維,為入學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

一、讓學前兒童獲得一些簡單數學初步知識和技能

(一)幼兒學習的簡單數學初步知識內容包括:感知集合及元素;認識10以內數和初步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初步學到10以內加減法;初淺的一些簡單的幾何形體;初步認識常見的量,以及空間方位和時間方面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初步技能主要有:對應、計數、簡單的加減、自然測量等。

(三)幼兒學習的數學初步知識和技能 與小學數學有很大區別。

(四)幼兒接受簡單的數學知識的可能性。

二、發展學前兒童思維能力

(一)激發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充分依靠幼兒的形象思維,促進幼兒思維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發展。

(三)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三、培養學前兒童對數學興趣和發現數學天賦,為此:

(一)選擇適合幼兒水平的學習內容。

(二)有能引起幼兒積極思維活動的活動形式和數學方法。

(三)提供豐富多樣的直觀材料,玩具和數學形式的新穎性。

(四)面向全體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五)創設數學教育的環境和物質條件。

(以上幾方面的任務、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和滲透,而且在同一教育活動過程中實現。)

思考與練習(略)

第二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內容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選擇組織有目的性和科學性的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

2、全面掌握幼兒園數學教育內容體系,分析并把握各年齡班教育內容相互間邏輯聯系。

3、理解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中的關于數量關系的知識。

第一節 選擇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的依據

(幼兒數學教育內容是實現我幼兒數學教育任務的媒介和重要保證,也是教師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依據。)

一、符合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任務的要求

二、遵循數學知識本身的科學性、系統性

三、符合學前兒童數學要領認知發民遙規律和特點

四、符合學前兒童日常生活為為入學作準備的需要

第二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內容

一、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的項目及范圍

(一)感知集合

(二)10以內的數

(三)10以內的加減法

(四)簡單的幾休整形體知識

(五)量的初步知識

(六)自然測量

(七)時間的初步知識

二、各年齡班數學教育內容

(一)小班:

(感知集合、10以內的數、量的知識、幾何圖形、空間方法、時間。)

(二)中班:

(感知集合、10以內的數、量的知識、幾何圖形、空間方位、時間。)

(三)大班

(感知集合、10以內的數、10以內的加減、量的知識、幾何形體、空間方位、時間。)

第三節 數量關系與幼兒思維發展

一、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中包含的主要數量關系

(一)小班

1和許多關系 對應關系 大小、多少關系。

(二)中班

10以內數中的相鄰兩數的關系 等量關系 守恒關系 可逆關系。

(三)大班 等量關系 守恒關系 可逆關系 等差關系和相對關系 互補關系 互換關系 傳遞關系 包含關系 函數關系。

二、數量關系是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的有力因素

數量關系反映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

第四節 國外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簡介

一、前蘇聯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簡析

二、美國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簡析

第三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使學生了解幼兒數學教育有哪些途徑及各自特點?

2、理解幼兒數學教育基本方法的涵義及掌握的要求,重在掌握如何運用這些基本的要求

3、組織一次見習活動,讓學生初步了解幼兒數學教育活動途徑、方法。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途徑

幼兒數學教育的途徑是實施數學教育所采用的活動形式。

一、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

它是由教師組織或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幼兒參加的數學活動。它有兩大型:

(一)教師預定的數學活動:

(二)兒童自主選擇的數學活動。

二、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運用游戲形式,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活動過程。

三、其他教育活動中的數學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教育。

第二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幼兒為實現教育目標和教育任何所采用的行為方式的總和,它是教師教的方法,幼兒學的方法 的有機統一。

一、操作法

(一)操作法的涵義及分類

1、涵義:操作法是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直觀教具,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進行探索發現,從而獲得數學經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法。

2、操作法的分類:

3、操作法的依據及其價值

(二)運用操作法應注意:

二、游戲法

(一)游戲法的涵義

游戲法是根據幼兒喜愛游戲的天性和思維的特性組織數學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游戲法是以幼兒學習初步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為主要任務,以游戲為主要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二)數學游戲的類型

(三)開展數學教育游戲應注意的問題

三、比較法

(一)比較法的含義

比較法是通過對兩個(組)或兩個(兩組)以上物體的比較,讓幼兒找出它們在數、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比較法的種類

(三)在運用比較法進行數學教育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四、啟發探索法

(一)啟發探索法的含義

啟發探索法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依靠幼兒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他們去探索并獲得新的知識。

(二)運用啟發式探索法應注意的問題:

五、講解演示法

(一)講解演示法的含義

講解演示法是教師向幼兒展示直觀教具并配合以口頭講解,把抽象的數、量、形等知識、技能或規則,具體地呈現出來的教育方法。即邊講解邊演示。

(二)運用講解演示法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六、歸納法和演繹法

(一)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含義

1、幼兒數學歸納法是指在幼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概括出一些簡單的本質特征或規律,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

2、幼兒數學演繹法是指幼兒運用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

(二)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時應注意:

七、運用以上數學教育方法的指導思想是:

(一)幼兒是學習的主體。

(二)教師起主導作用。

第四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計劃和記錄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使學生掌握制訂數學教育學期計劃的步驟和內容,并實踐制訂學期計劃。

2、懂得設計具體數學活動計劃的結構、內容,運用練習形式讓學生自選內容設計一次數學活動計劃。

3、明確數學教育記錄的意義和要求。

第一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的計劃

一、學期計劃

(一)什么是學期計劃

(二)學期計劃的內容及步驟

(三)制定周進度計劃的步驟

二、數學活動計劃

(一)名稱

(二)目的

(三)準備

(四)過程

三、其他數學活動計劃

四、說課

(一)說課的意義

(二)說課的內容

(三)說課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 幼兒數學教育的記錄

一、數學教育的記錄的意義

(一)什么是數學教育的記錄

(二)做數學教育記錄的意義

二、數學教育的記錄類型

(一)日常記錄

(二)總結

思考與練習(略)

第三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計劃舉例

1、各年齡班數學活動學期計劃 (北師大版《學前兒童數學教學》P333

2、各年齡班數學活動周計劃 〈同例1〉

3、活動名稱 大象過生日〈大班〉《學前兒童數學教育

概論》P119

4、活動名稱《寄“信”》〈大班〉 同例1

5、《小白兔拔鑼卜》 (小班) 北師大教材P107

6、認識數學2(小班) 同例3

7、認識球體園柱體的活動設計 (大班)《啟蒙》天津97.1

第五章 學前兒童感知集合的發展與教育

教育目的和任務

1、使學生懂得幼兒感知集合教育的含義,其對幼兒學習數要領的重要性;

2、能理解學前兒童感知集合發展的年齡特點。

3、教會學生能表述分類的內涵和知道幼兒有哪些種分類,掌握分類教學的要求和方法。

4、教會學生初步學會組織和實施“1”和“許多的數學活動的能力。

5、組織學生設計一次“比較兩組物體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活動,通過模擬教學體驗設計實施教育活動過程。

第一節 學前兒童感知集合的意義

一、幼兒感知集合教育的含義

幼兒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給集合述語的前提下,讓幼兒感知集合及元素,學會用對應的方法比較集合中元素的數量,并將有關集合、子集及其關系的一些思想滲透到整個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及方法中去。

二、學前兒童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兒童數概念的發生起始于集合的籠統感知

(二)感知集合是幼兒從集合的籠統感知到形成最初數概念的中間環節和必要的感性基礎。

(三)滲透集合思想,使幼兒理解集合的包含 關系,有利于幼兒從包含關系上來理解數目,進而為幼兒理解和掌握初步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第二節 學前兒童感知集合的發展

一、2歲—3歲左右兒童產生了對集合的籠統知覺,但這種知覺是泛化的。

二、3歲—4歲兒童已經邁步感知到集合中的元素能不超出集合的界線,而且,所擺的元素逐步達到精確的一一對應。

三、4歲—5歲兒童已經能準確地感知集合元素,并能初步理解和子集的 包含關系。

四、5歲—6歲兒童對集合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和護展。

第三節 物體分類的教學

分類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相同特征(屬性)的東西歸并在一起。

一、分類的意義

(一)分類能幫助幼兒感知集合

(二)分類是計數的必要前提

(三)分類是形成數概念的基礎

(四)分類能促進幼兒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幼兒的幾種分類

(一)按對象分類

(二)按包含關系分類

三、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四、教育方法

(一)首先讓幼兒感知和辯論分類對象的名稱、特征和差異。

(二)向幼兒說明分類的要求和分類的含義。

(三)按范例或口頭指示進行分類。

(四)啟發幼兒思考探索如何進行分類。

(五)對不同年齡的幼兒提出不同的分類干撓條件,以逐步提高分類的難度。

(六)討論分類結果,以鞏固類概念和理解類的包含關系。

第四節 區別“1”和“許多”的教學

1、區別“1”和“許多”的意義

二、教育要求

(一)使幼兒能區別1個物體和許多物體。

(二)理解“1”和“許多”的關系。

(三)能在生活中運用“1”和“許多”詞匯。

三、教育方法

(一)首先教會幼兒學會區別1個物和許多物體,然后幫助幼兒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系。

(二)通過觀察比較教幼兒區別一個物體和許多物體。

(三)采用教學游戲以及幼兒操作等方法,讓幼兒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系。

第五節 比較兩組物體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學

一、比較兩組物體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意義

(一)可幫助幼兒準確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二)使幼兒學會用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組的數量。

(三)使幼兒感知到物體組中物體(元素)的數量,從而獲得數的感性經驗。

二、教育要求

(一)學會對應

(二)在學會對應的基礎上,不用數進行兩組物體的比較。

(三)能理解和運用“一樣多”、“不一樣多”、“多”、“少”等詞匯。

三、教育方法

(一)重疊法

(二)并置法

(三)運用以上兩種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思考與練習(略)

第六章 學前兒童10以內初步數概念的發展和教育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使學生懂得學前兒童計數教學活動的含義、結構和發展,了解計數活動的意義;

2、理解學前兒童10以內初步數概念發展的一般過程,掌握學前兒童掌握10以內概念的年齡階段的主要特點.

3、認識10以內基數、序數和數組成的知識和實施教學要求。通過示范和練習基本掌握其教學方法。

第一節 學前兒童的計數活動

一、什么是計數活動

計數活動 是一種有目的、有手段、有結果的操作活動,其結果表現為數的形式。

二、計數活動的實質

計數活動的實質是將具體集合的元素與自然數列里從“1”開始的自然數之間建立起一一對應關系。

三、計數活動的結構與發展

(一)內容方面 口頭說數----按物點數 說出總數。

(二)動作方面:手的動作和語言動作。

四、計數活動是幼兒形成初步數概念的基本活動。

(一) 幼兒直接認知物體數目只局限于小數量的范圍。

(二)國外關于幼兒計數活動價值的研究介紹。

第二節 學前兒童10以內初步數概念的發展

一、學前兒童10以內初步數概念的發展的一般過程

(一)從具體出發

(二)在大量的感性經驗基礎上產生對數的認識的抽象成分。

二、學前兒童掌握10以內數概念的年齡階段及特點.

(一)第一階段(2歲半左右至3歲半左右)學數前的準備階段.

(二)第二階段(3歲半左右至4歲左右)學會計數和初步理解實際意義階段.

(三)第三階段(4歲左右至5歲左右)計數能力的鞏固和初步數概念形成階段.

(四)第四階段(5歲左右至6歲左右)進一步認識數的關系及數群概念初步發展的階段.

第三節 認識10以內基數的教學

一、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學方法

(一)教幼兒認識10以內基數及其實際含義的基本方法

(二)學習數守恒的方法

(三)學習按數和例數的方法

(四)認識三個相鄰數及自然數列的等差關系的方法。

第四節 認識10以內序數的教學

一、教學要求(中班)

(一)使幼兒理解序數的含義,能用序數詞正確表示10以內物體排列的次序

(二)會從不方向確認物體的排列次序

二、教學方法

(一)可采用集中分段教學的方法

(二)運用直接教具向幼兒講清序數的含義

(三)教幼兒用計數的方法確定序數

(四)向幼兒說明確定序數的方向

(五)通過操作和游戲活動進行練習

第五節 認識10以內的數組成的教學

一、教學要求(大班)

二、教學方法

(一)運用講解演示法教數的組成

(二)通過操作,啟發幼兒探索數的組成規律

(三)運用數的組成規律學習新的組成知識

(四)運用多種方法復習鞏固10以內各數的組成知識

第六節 認讀和書寫阿拉伯數字的教學

一、教學要求

(一)中班

(二)大班

二、教學方法

(一)教中班幼兒認讀1-10阿拉伯數字的方法

(二)教幼兒書寫1-10阿拉伯數字的方法

思考練習(略)

第七章 學前兒童10以內加減運算能力的發展及教育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結合幼兒實際分析闡述學前兒童加減應用能力的一般發展過程及年齡特點,讓學生在全面了解基礎上為掌握其教學方法奠定基礎。

2、使學生領會口述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及編應用題的要求、幼兒學習自編口述應用題的規律等基礎知識及它對幼兒學習加減法的作用。

3、教師必須運用范例、見習或模擬教學等方式訓練學生學會設計10以內加減法數學活動,較好掌握基本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能和訓練讓學生設計10以內加減法教學教育活動以培養并掌握基本教學方法。

4、明確10以內加減應算是幼兒園大班的教學內容。

第一節學前兒童加減運算能力的發展

學前兒童加減運算能力的一般發展過程

(一)從具體到抽象。

(二)從逐一加減到按數群加減。

二、學前兒童10以內加減運算能力的年齡特點

(一)4歲以前,一般來說基本上不會加減運算。

(二)4-5歲,4歲以后,兒童會自己動手將實物合并或取走以后進行加減運算。

(三)5-6歲, 5歲以后,幼兒學習了順按數和例數,能不困難地運用到加減的運算中去。

第二節 口述應用題在學前兒童學習加減中的作用

一、應用題的結構

(一)應用題的結構

(二)應用題的特點

二、口述應用題在學前兒童學習加減法中的作用

(一)口述應用題是幼兒掌握加減運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礎。

(二)口述應用題能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無直觀材料伴隨的口述應用題是發展幼兒加減表象的主要形式

四、幼兒解答口述應用題

(一)幼兒學習的口述應用題的類型

(二)幼兒口述應用題是幼兒學習10以內加減的首要形式。

五、幼兒自編口述應用題

(一)編口述應用題的要求

(二)學會編口述應用題的過程

幼兒解答口述應用題→幼兒自編描述口述應用題→模仿口述應用題.

第三節 10以內加減運算的教學

一、教學要求

(一)讓幼兒學會解答簡單的口述應用題,在此基礎上掌握應用題結構。

(二)讓幼兒學會10以內加減法。

二、教學安排

(一)先用小數量(4以內)學習解答和自編口述應用題。

(二)再運用口述應用題向幼兒講明加減含義、符號和算式。

(三)從2開始逐個數地進行數的組成結合加減的學習

三、教學方法

(一)學習描述和模仿自編口述應用題,讓幼兒獲得加減法和應用題結構的感性經驗。

(二)借助直觀教具和口述應用題講明加減法的含義

(三)教幼兒認識加號、減號、等號及算式

(四)用數的組成學習加減法的方法

(五)復習10以內加減運算的其他方法

思考與練習(略)

第八章 學前兒童量的認識的發展及教育

教學目的和要求

1、讓學生懂得什么是量、什么是連續量、量守恒、量排序、排序的雙重性,傳遞性和可逆性等知識,必須認真領會學前兒童關于大小、長度能力、重量感知能力、排序能力發展的年齡特點,并作為實施量的教學依據

2、了解學前兒童量的教學要求

3、運用見習、教師示范、練習等方式,讓學生學習設計量的教育活動片斷,并通過實踐體驗和初步掌握組織教學活動基本方法和教育技能。

第一節 學前兒童認識大小和長度能力的發展

一、2歲左右 能按成人的語言提示選擇大或小的物體,但不能用積極的詞匯以表示。

二、3歲左右—4歲左右 能正確區分大小和長短,也能用簡單的詞匯表示。

三、4歲左右—5歲左右

四、5歲左右—6歲左右

第二節 學前兒童重量感知的發展

一、3歲兒童已能感知和判別具有明顯差異的兩個物體重量的不同

二、4歲幼兒基本上能用正確詞匯表示對物體輕重的感知

三、5歲幼兒判別輕重差異的精確性有較大提高,并能理解和運用“輕”、“重”詞匯。

四、6歲幼兒具備了認識物體重量和體積之間關系的能力

第三節 學前兒童量排序能力的發展

一、學前兒童進行量排序教育的意義

(一)排序有助于學習計數

(二)排序能幫助幼兒認識數的順序、建立數序概念。

(三)排序能幫助幼兒理解抽象的數概念

二、學前兒童的幾種排序

(一)按物體的外部特征排序

(二)按規則排序

(三)按物體量的差異排序

(四)按數排序

三、學前兒童排序能力的發展及特點

(一)幼兒對各種量的排序能力的一般發展過程

(二)幼兒排序能力的年齡特點

第四節 認識量的教學

一、教學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學方法

(一)教幼兒比較各種量的方法

(二)教幼兒量的排序的方法

(三)教幼兒學習量守恒的方法

(四)教幼兒認識量的相對性的方法

(五)教幼兒學習自然測量的方法

思考與練習 (略)

第九章 學前兒童對幾何形體認識的發展及教育

教學目的和要求

1、教師講授并使學習了解幾何形體方面的知識并能用幼兒語言表達以及懂得學前兒童對幾何形體一般發展過程及年齡特點

2、知道幼兒關于平面圖形的教育要求,通過講授和練習使學生掌握,教會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方法,認識圖形基本特征和守恒的教育方法,讓幼兒認識圖形間關系的教育方法等。

3、教會學生設計一次認識幾何形體的教學活動。并進行見習和教育能力訓練。

教會時間安排

第一節 學前兒童對幾何形體認識的發展

一、學前兒童認識幾何形體的一般發展過程

(一)認識各種幾何形體的難易順序

(二)形體的感知與詞的聯系

(三)形體與實物形狀的聯系

(四)幼兒感知形體方法的發展過程

二、學前兒童認識幾何形體的年齡特點

(一)3歲左右至4歲左右,在正常的教育下,能達到的水平

(二)4歲左右至5歲左右,在小班教育的基礎上,中班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能力進一步發展。

(三)5歲左右至6歲左右

第二節 認識平面圖形的教學

一、教學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教學方法

(一)認識平面圖形的方法

(二)認識圖形的基本特征和圖形守恒的方法

(三)通過對圖形的分割和拼合,讓幼兒認識圖形之間關系的方法

(四)復習鞏固對平面圖形的認識的方法

第三節 認識幾何體的教學

一、教學要求

(一)教幼兒認識球體、園柱體、正方體、長方體,能正確說出名稱和基本特征,能從周圍環境中找出相似的物體。

(二)教幼兒區分平面圖形和幾何體,知道平面圖形只有長、短、寬、窄,幾何形體有長短、寬窄和高低。

二、教學方法

(一)在幼兒觀察、觸摸幾何體的基礎上認識幾何體的特征。

(二)比較平面圖形與幾何體以及幾何體之間的不同。

(三)運用操作探索幾何體的特征

(四)運用泥工、手工和建筑游戲等活動,鞏固幼兒對幾何體的認識。思考與練習 (略)

第十章 學前兒童對空間方位認識的發展及教育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使學生懂得空間方位的幾個基本概念

2、使學生必須知道學前兒童空間方位的難易順序,理解幼兒認別空間方位的過程、區域。

3、運用講授、演示等方法,讓學生明確幼兒園關于空間方法教學的要求,并初步運用相關的教學方法,組織教育活動。

第一節 關于空間方位的幾個基本概念

一、空間方位和對空間方位的辨別

(一)什么是空間方位

空間方位指物體的空間位置。是屬于空間形式的問題。

(二)空間方位的辨別

空間方位的辨別,是指人對客觀物體在空間所處位置關系的判斷.

二、確定物體方位需要有一個立足點。

立足點即以什么為坐標來確定客體的空間位置

三、物體的空間位置關系是相對的、可變的和連續的。

第二節 學前兒童空間方位

一、學前兒童辨別空間方位的難易順序

二學前兒童辨別空間方位的過程

1、以自身為中心的定向

(二)以客體為中心的定向、

三、學前兒童辨別空間方位區域的擴展

(一)3—4歲

(二)5歲

(三)6歲

第三節 認識空間方位的教學要求

一、教學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學方法

(一)讓幼兒用感知描述方法區分自己身體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初步掌握有關方位的詞匯及含義

(二)讓幼兒用觀察、操作和游戲等方法,認識自己和物體及物體之間的位置

(三)用講解演示法,幫助幼兒理解空間方法中的困難問題

(四)在幼兒一日生活及各種活動中進行空間方位的教育。

第十章 學前兒童對時間認識的發展及教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通過自學,讓學生理解關于時間的概念及特點等知識

2、講授并使學生懂得學前兒童認識時間的主要特點

3、掌握幼兒認識時間的教學

第一節 關于時間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一、時間的概念

(一)時間的基本概念

(二)幼兒認識時間的基本問題

二、時間的特點

(一)時間具有流動性和不可逆性

(二)時間具有周期性

(三)時間具有直觀形象性

三、表示時間概念、詞匯的種類

(一)表示時間次序的詞匯

(二)表示時間階段的詞匯

(三)表示時間動態的詞匯

(四)表示不確定時間階段的詞匯

(五)表示速度的詞匯

第二節 學前兒童認識時間的特點

一、學前兒童認識時間的一般特點

(一)幼兒掌握時間概念特別困難

(二)幼兒認識時間往往與直觀形式的熟悉興趣的事件聯系在一起

二、學前兒童認識時間的年齡特點

(一)3—4歲幼兒能認識一天時間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四歲左右至5歲左右,幼兒已能較好理解和運用“早晨”、天”、“黑夜”的詞匯,并知道它們是一天的四個部分.

(三)五歲左右至6歲左右開始理解較長間隔的時間單位

第三節 認識時間的教學

一 教學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學方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認識時間的教學

(二)在游戲活動中進行認識時間的教學

(三)通過專門的教學活動進行認識時間的教學

“晚上”、“白

第四篇:學前兒童數學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有關數學教育的表述:

“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

第一章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數學的起源和特點

一、數學的起源

(一)人類歷史上數的起源

從數學的起源來看,數學是對具體事物進行抽象的產物。

在人類的童年,對事物數量多少的比較僅限于直接的感知(數覺);

數覺:在一個小的數的集合里,增加或減去一樣東西的時候,盡管還未直接知道增減,但能辨認到其中有所變化。

我們把人類在數覺的基礎上,靠知識、經驗和技能而發展起來的對于數和數的變化的感知能力,稱為“數感”。

一種比鳥類高強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數覺,就是產生我們數概念的核心.

(二)兒童個體數概念的發生

1、對兒童個體來說,他們學習數學、掌握數學同樣也是一個發明和創造的過程。

2、兒童對數的意義的理解也存在著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

二、數學知識的特點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恩格斯

(一)抽象性

(二)邏輯性

(三)精確性

(四)應用性

第二節 學前數學教育與兒童發展

一、學前兒童數學的含義

學前兒童所學習的、最初步的數學知識,包括最簡單的數的知識,初步的時間、空間觀念等,它強調的是學前兒童在操作活動中的數學體驗。即學前兒童所學的數學知識,大多是表面的、粗淺的知識。

二、學前兒童學習數學的意義

(一)使學前兒童學會“數學地思維”,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能訓練學前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能促進學前兒童的情感和個性發展

第三節 學前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

一、學前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準備

(一)學前兒童邏輯觀念的發展 1.一一對應觀念 2.序列觀念 3.類包含觀念

(二)學前兒童思維的抽象性及其發展

二、學前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

(一)學前兒童學習數學開始于動作

幼兒表現出的這些外部動作,實際上是其協調事物之間關系的過程

(二)學前兒童數學知識的內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三)學前兒童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樣化的經驗和體驗基礎上 如果幼兒缺乏多樣化的經驗,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就會出現問題

(四)學前兒童抽象數學知識的獲得需要符號和語言的關鍵作用

(五)學前兒童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于練習和應用的活動

是幼兒不斷與環境相互作用、不斷嘗試新策略、練習和檢驗新獲得的策略以及在應用中鞏固新策略的過程

第四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原則

一、密切聯系生活的原則 現實生活是幼兒數學概念的源泉

二、發展幼兒思維結構的原則

“發展幼兒思維結構”的原則,是指數學教育不應只是著眼于具體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而應指向幼兒的思維結構的發展。

在幼兒數學教育中,幼兒掌握某些具體的數學知識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發展的實質在于幼兒的思維結構是否發生了改變

三、讓幼兒操作、探索的原則

讓幼兒操作、探索的原則,就是要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建構數學知識。

四、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

第二章 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第一節 幼兒數學教育目標制定的依據

一、幼兒數學教育目標制定的意義

教育目標是指教育者在進行活動之前對活動結果的一種期望,也就是說教育目標是一種對教育結果的規定性。

麥克多納爾德曾指出教育目標具有以下五項功能: 教育目標可明示教育進展的方向; 教育目標可用以選擇理想的學習經驗; 教育目標可用以界定教育計劃的范圍; 教育目標能指示教育計劃的要點; 教育目標可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基礎。

幼兒數學教育目標是對幼兒數學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歸納,是向幼兒實施數學教育的方向和準則。它的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幼兒數學教育目標規范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二)幼兒數學教育目標可指導和控制數學教育的整個過程。

(三)數學教育目標明示了數學教育評價的標準。

二、幼兒數學教育目標制定的依據

(一)兒童發展

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決定了這一年齡階段的數學教育目標與其他年齡階段的數學教育目標有著一定的差別。

(二)社會要求

幼兒數學教育目標同樣也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著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印跡。

(三)學科特點

數學學科的結構,學科的教育價值和學科學習規律對數學教育目標制定有重要的影響。

第二節 幼兒數學教育目標的結構與層次

一、幼兒數學教育目標的分類結構

從教育的基本內容的角度來劃分,即數學教育目標可從教育內容的諸多方面提出,如體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這實質上也是從人的全面素質培養的角度提出要求。

從幼兒身心發展角度來劃分,即從幼兒認知、情感態度和動作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提出教育目標。這是以兒童心理活動的不同領域作為出發點,把教育目標分為三大領域:

認知領域,包括知識的掌握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情感領域,包括興趣、態度、習慣、價值觀念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動作技能領域,包括感知動作、運動協調、動作技能的發展。

從數學教育內容的幾個方面提出教育目標,即從分類和排序、10以內數的認識和運算、幾何形體和空間認識、量和時間認識等方面提出教育目標。每一項內容又分別從兒童身心發展的幾個方面提出具體的教育目標。

二、幼兒數學教育目標的層次結構

(一)幼兒數學教育總目標及其分析

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規定科學領域的目標是: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5、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根據《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精神,幼兒數學教育總目標應包含以下具體內容:

1、對周圍環境中事物的數量、形狀、時間和空間等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和游戲。

2、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獲得有關數、形、量、時間和空間等感性經驗,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3、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操作和探索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會正確使用數學活動材料,能按規則進行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目標1,有關培養幼兒對數學的情感、態度的目標。 目標2,有關幼兒學習數學知識方面的目標。

目標3,有關培養幼兒認識能力,特別是發展思維能力的目標。

目標4,有關培養幼兒正確使用數學材料的技能和良好學習習慣的目標。

(二)幼兒數學教育各年齡階段目標及其分析 小班

1、愿意參加數學活動,喜歡擺弄、操作數學活動材料,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進行活動。

2、對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物品的大小、形狀、數量有興趣,能感知5以內的數量。

3、能按物體的外部特征進行分類。 中班

1、能專心地進行數學操作活動,對自己的活動成果感興趣;愿意并學習用適當的方法表達、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能自己選擇數學活動內容和按規則進行活動。

3、能按物體的某一特征和數量進行分類。

4、能注意和發現周圍環境中物體的數量、形狀、物體量的差異,以及它們在空間的位置等。

5、能比較、判斷10以內物體的數量多少;感受10以內相鄰兩數的大小關系。

6、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圖形。 大班

1、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活動,遵守活動規則,會有條理擺放、整理數學活動材料。

2、能用適當方式表達、交流數學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3、能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話,能在教師幫助下,歸納、概括有關數學經驗,感受生活和游戲中事物的數量關系。

4、能運用對應、比較、類推、分類統計等簡單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問題。

5、能按物體的兩個特征和從事物的多個角度進行分類。

6、認識一些常見的立體圖形;對平面圖形間的關系能有所感受。

(三)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及其分析

數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目標是指某一具體教育活動的目標,其目標表述具體,操作性較強,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是可以觀察到或測量到的。

第三節 幼兒數學教育內容及其分析

一、幼兒數學教育內容及其分析

(一)分類、排序與對應

分類是指把具有相同特點的物體進行分組。

排序是根據物體的差異按一定的次序或規則進行排列。

對應是指在兩個集合中,一個集合里的任何一個元素按照確定的對應關系在另一個集合里都有一個或幾個元素和它相對。

(二)數、計數與數的運算

(三)幾何圖形

(四)量與計量

量是表示事物所具有的能區別程度異同的性質,計量就是把一個暫時未知的量同另一個作為標準的約定的已知量做比較,這個比較的過程叫做計量。

(五)空間和時間

空間的概念是極為廣泛的,包括著對大小、形狀、方向的認識,也包括著對空間的區分。 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時間還意味著兩個時刻間的距離,或指某一時刻。時間是一個人們看不見的量。

二、幼兒園各年齡班數學教育內容

1、小班

(1)學習按物體的一個特征進行分類。

(2)學習按物體量(大小、長短)的差異進行4以內物體的排序,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3)認識“1”和“許多”及其關系。

(4)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感知多、少和一樣多。 (5)學習手口一致地從左到右點數5以內的實物,能說出總數,能按實物范例和指定的數目取出相應數量的物體,學習一些常用的量詞。

(6)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

(7)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義,學習正確運用這些時間詞匯。 (8)學習區分和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的上下方位;學習判斷兩個物體之間明顯的上下關系,說出什么在什么上面,什么在什么下面。

(9)在教師引導下,能注意周圍環境中物體的形狀和數量。

2、中班

(1)認識1—10以內的數字,理解數字的含義,會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 (2)學習目測數群,學習不受物體空間排列形式和物體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擾,正確判斷10以內的數量;感知和體驗10以內自然數列中相鄰兩數的數差關系;學習10以內序數。

(3)認識長方形、梯形、橢圓形。

(4)學習用各種幾何體(積木或積塑)進行拼搭和建造活動。

(5)學習概括物體(或圖形)的兩個特征;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特征和數量進行分類。 (6)學習按量(粗細、高矮等)的差異進行7以內的正逆排序;學習按一定的規律排列順序。

(7)觀察、比較、判斷10以內的數量關系,逐步建立等量觀念;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學習新的知識,促進初步的推理和遷移能力的發展。

(8)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義,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習正確運用這些時間詞匯。

(9)學習區分和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的前后方位;學習區分和說出物體之間的上下、前后位置關系;學習按指定方向運動。

(10)能注意和發現周圍環境中物體量的差異,物體的形狀,以及它們在空間的位置等等。

3、大班

(1)學習10以內單、雙數和相鄰數,學習順著數和倒著數。

(2)學習10以內數的分解和組成,體驗總數與部分數之間的包含關系,部分數與部分數之間的互補關系和互換關系。

(3)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認識加號、減號,初步理解加法、減法的含義。學習用加減法解答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

(4)能理解符號“<”、“>”、“→”所表示的意思,學習用符號表示兩個集合的數量關系,以及用符號表示10以內數量變化關系。

(5)學習按物體兩個以上特征或特性進行分類;學習按某一特征的肯定與否定進行分類;學習層級分類和多角度分類。

(6)學習按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和可逆關系。

(7)認識幾種常見的立方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能根據形體特征進行分類;體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

(8)學習等分實物或圖形;學習自然測量。

(9)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和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會向左、向右方向運動。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體)在空間的位置和運動方向。

(10)認識時鐘,學會看整點、半點,學習看日歷,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稱和順序。學習一些表示時間的詞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注意時間的長短和更替,知道要愛惜時間。

(11)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知道他們的值是不相同的。

三、數學教育活動內容選擇的要求

(一)幼兒數學教育活動內容應具有啟蒙性

(二)幼兒數學教育活動內容應具有生活性

(三)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應具有可探索性

(四)幼兒數學教育活動內容應具有系統性

第三章

幼兒數學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 第一節 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一、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的價值

(一)什么是教學

(二)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特點

(三)數學教學活動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二、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一)幼兒數學操作活動的設計

每一個數學操作活動都由以下6個要素所組成,即目標、材料、規則、形式、指導和評價。

(二)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

1、活動名稱

一種是按數學活動的要求,用數學術語定名稱;

另一種是按活動內容或選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語言定名稱。

2、活動目標

(1)活動目標中關于學習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概念的學習, 認知能力的學習, 操作技能的學習,

興趣、態度和行為習慣的學習。 例如,

《復習5的組成》

知道5分成兩份只有4種不同分法。

初步感知數的分合的有序性(如將5分成

1、4,

2、3,

3、2,

4、1)。 積極地參與評議活動,大膽講述自己的意見。 (2)教學活動目標的表述。

教師作為行為主體,用教師所做的事來表述; 幼兒作為行為主體,用幼兒的行為變化來表述。

3、活動準備

(1)學習經驗的選擇,也就是為了達到提出的活動目標,教師應為幼兒選擇哪些學習經驗。

(2)幼兒的經驗準備,即幼兒對將要進行的學習活動必須先期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具備哪些能力。

(3)數學教學活動所需教具、學具和環境創設等方面的準備。

教具是指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向幼兒演示講解所用的各種直觀材料。 學具是幼兒在數學活動中擺弄、操作和練習用的各種直觀材料。

4、活動過程

活動開始:介紹活動內容和要求。教師可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材料、配合提問、介紹活動內容和要求。

活動進行:幼兒可分組進行不同的操作活動,也可集體進行統一的操作活動。 活動結束:教師可請部分幼兒講述自己的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并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對他們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也可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

5、活動建議和活動延伸

活動建議:一般是針對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活動延伸:是指這一活動與下一個教學活動之間的聯系。

三、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

(一)集體活動形式

指教師直接組織和指導全班幼兒進行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小組活動形式

指在教師指導下,幼兒獨立選擇活動內容,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形式。

(三)集體與小組相結合的活動形式

指在同一活動時間內既有集體活動也有小組活動形式

第二節

主題活動中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一、什么是主題活動

二、主題活動中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一)分析、檢核主題活動涵蓋的數學教育內容及提供幼兒何種學習經驗。

(二)在主題活動中,數學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

(三)以數學教育內容作為主題的活動設計

三、主題活動中數學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

(一)在主題活動中,數學教育內容的整合是通過多種教育、教學形式實現的

(二)在主題活動中,數學教育內容的整合應是自然地滲透其中

(三)在主題活動中,幼兒有時還會生成一些與數學有關的活動,對此教師應給予關注和支持

第三節

日常生活和活動區、角中的數學活動

一、日常生活和活動區、角中的數學活動的價值

(一)日常生活和活動區、角中的數學活動的特點

(二)日常生活和活動區、角中的數學活動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二、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教育

(一)生活活動

(二)游戲活動

重視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教育,這是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在教師的引導下,它可以讓幼兒在輕松、愉快、自然的氣氛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積累豐富多樣的數學經驗。

三、活動區、角數學活動的組織領導

1、活動空間的設置和準備

2、活動區、角數學活動材料的擺放和提供

3、活動區、角數學活動的組織

第四章

幼兒數學教育內容的教育要求與指導

第一節

集合概念的教育要求與指導

一、集合的概念

所謂集合是指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類確定的對象所組成的整體。

二、幼兒集合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

1.知道自己和與自己相關物體的歸屬,體驗物體的共同屬性。 2.體驗“1”和“許多”及其關系。

3.能按物體的一個特征做集合或集合的子集。 4.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做等量集合。 5.會比較兩個集合元素的多、少和一樣多。

中班:

1.能按類的觀念做等價集合。

2.能概括物體(或圖形)的兩個特征并能按兩個特征做集合。 3.能按物體兩個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和排列。

大班:

1.對集合做層級分類,體驗集與子集的包含關系。 2.能將物體集合進行多重分類。

三、 幼兒集合概念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1.求同操作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組織

2.分類操作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組織

“分類”就是把一組物體分成各有其共同屬性的幾組。 (1)按外部特征分類

(2)按內部屬性分類即按物體的性質或用途等作為分類的標記。

(3) 按數量關系和邏輯關系分類 (4)按兩個特征或兩個以上特征分類 (5)層級分類 (6)多重角度分類

第二節 幼兒數概念的教育要求與指導

各年齡班幼兒數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

會手口一致地點數5以內的實物,并能說出總數。

中班

1、會正確點數10以內的實物,并能說出總數。

2、學習不受物體的大小、形狀和排列形式的影響,正確判斷10以內物體的數量。

3、感知和體驗10以內相鄰兩數的數差關系。

4、認識阿拉伯數字1—10。

大班

1、會10以內的倒著數,能注意生活中運用順、倒著數的有關事例。

2、感知和體驗10以內相鄰的3個數之間的數差關系。

3、知道10以內數除1以外,任何一個數都可以分成兩個較小的數,兩個較小的數合起來仍是原來的數。

4、感知和體驗兩個較小的數之間的互補、互換關系。

5、會解答生活和游戲中簡單的加減應用題,理解加減的含義。認識加號、減號、等號,初步認識加減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義。

幼兒數概念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一)感知10以內自然數基數 1.按數量求同和分類 2.認識數字

3.體驗數字表示的基數意義,并用數字來表征數量

(二)體驗1—10自然數數序及數差關系 數序是指1-10數目或數字的順序

數差關系則是指自然數相鄰兩數之間多1或少1的關系

(三)領會10以內數的分合及加減 1.數的分合活動

(1)分與合的經驗積累

(2)領會數的分解規律

(3)掌握數的分合關系

2.10以內數的加減活動

(1)體驗加減法含義

(2)學習列加減算式 (3)學習編應用題

第三節 幼兒空間和幾何形體概念的教育要求與指導

一、拓撲空間關系與空間知覺

(一)拓撲空間關系

就拓撲學來說,無論把圖形做怎樣的拉扯或壓縮,圖形原來的空間關系不會改變。

(二)空間知覺能力

二、幾何形體(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 圓形、 三角形 正方形 長方形 梯形 橢圓形 球體 圓柱體 長方體 正方體

三、幼兒幾何形體和空間概念教育的要求

(一)小班

1.知道什么是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物體; 2.能判斷物體之間明顯的空間關系; 3.能區分和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的上下方位;

4.能按指定方向運動;

(二)中班

1會用各種幾何形體(積木或積塑)進行拼搭和建造活動,體驗圖形的邊角關系; 2.能區分和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的前后方位; 3.能區分和說出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

(三)大班

1.能指認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并能根據形體特征進行分類或排列; 2.體驗和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會制作幾種常見的幾何體; 3.會將實物或圖形做二等分或四等分;

4.能以自身為中心和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會向左、向右方向運動,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體)在空間的位置和運動方向。

第四節 幼兒量的概念的教育要求

一、量

二、自然測量

三、幼兒量的概念的發展特點及教育要求

(一)小班

1、會用觀察、比較的方法,區別大小和長短不同的物體,會正確運用"大小"、"長短"詞匯

2、能從4個大小或長短不相等的物體中找出并說出哪個最大(最長)最小(最短)

3、能按物體的外部特征(形狀、顏色或量(大小、長短)的差異進行4以內的物體排序

(二) 中班

1、能區別并說出物體的粗細、厚薄、高矮

2、能從

5、6個大小(長短、高矮、粕細、厚薄)不同的物體中找出等量的物體(其中兩個是相同量)

3、能按物體量的差異,進行7以內的正逆排序,會按一定的規律排序物體。

(三)大班

1、會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寬窄、厚薄和輕重,能正確表達測量的結果。

2、能按物體量的差異進行10以內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規律排列物體,初步感知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和可逆性關系

3、學習量的守恒,知道物體的外形、擺放位置等發生了變化,它的量不變。

四、幼兒量的概念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1、感知和比較量的特征。

2、引導幼兒學習排序的方法

3、學習自然測量的方法

第五節

幼兒時間概念的要求與教育指導

一、幼兒初步時間概念的教育要求

1、小班

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義,并能正確地運用這些時間詞匯。

2、中班

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義,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并能正確地運用這些時間詞匯。

3、大班

(1)認識鐘表,學會看整點和半點的時間。

(2)學會看日歷,知道一個星期有7天,以及這7天的名稱和順序。能說出今天是星期幾,昨天是星期幾,明天是星期幾。

(二)幼兒初步時間概念教育的指導要點

1、 幫助幼兒學習并理解時間的詞匯

2、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關注時間,滲透時間的教育。

3、有意識地向幼兒提出完成任務的時間和要求,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

4、幫助幼兒理解時間的先后關系。

第五篇: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綜合練習題

一、名詞解釋

1.科學教育:是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學素質的教育。具體地說,科學教育是系統傳授數學、自然科學知識,實現人的科學化的教育活動。

2.觀察的方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啟發學前兒童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客觀世界的事物與現象,使之獲得具體的印象,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種方法。

3.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4.行為核對是在觀察前依據所需觀察的目標,確定觀察內容,并制定一個觀察核對表。評價者根據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為,對照觀察核對表中的各個項目逐條檢核,并在符合的條目上做記號,并進行評定的一種方式。

5.技術“①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業程序、方法。”

6.科學性原則是指選擇的內容必須符合科學原理,應從自然界的整體出發,根據客觀規律,正確解釋學前兒童周圍生活中的有關的自然現象和自然物。

7.分類:亦稱“歸類”,是根據事物的異同,把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即把一組物體按照特定的標準加以區分,抽取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征,進行概括的過程。

8.偶發性科學活動:是指學前兒童由外界情景誘發引起,并圍繞著偶然發生的科學現象展開的一種科學探索活動,是科學教育中特有的一種活動。

9.科學知識教育目標:是人類在了解自然科學時,希望獲得的有關事實的信息和理論的信息。依據反映層次的系統性,知識可以分為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

10.學前兒童教育活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兒童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

11.科學活動室:是指在幼兒園建立的,專供學前兒童進行選擇性科學活動的場所。

12.科學教育中的“社會資源”是指學前兒童所在地區或鄰近地區中,可以利用于科學教育內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環境和社會組織等。

1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是以科學教育為對象,根據一定的目標,采用一切可行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現象及其效果進行測定,分析目標實現程度,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14.幼兒園的“探究性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組織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兒童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

15.時代性原則:是指要根據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來選編科學教育內容,使選編的內容跟上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向現代化。

16.科學小制作:就是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紙、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無毒無害的廢舊材料制作各種簡單的玩具或陳列品,使兒童在這種動手動腦的活動中積累簡單的科學經驗,掌握一些粗淺的科技知識和操作技能。

二、填空題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編寫的《_《幼稚園的自然》__________》一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供教師用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理論書籍。它全面地闡述了向學前兒童介紹自然的目的、教材內容、教學原則、方法和設備等內容。

2.科學區角活動的內容一般可分為下列幾類:觀察閱讀類、科學玩具類、__操作實驗類___制作創造類。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按其縱向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

4.依據反映層次的系統性,知識可以分為_____經驗知識______和理論知識。

5.1999年,由中國科協提出了一項為期50年的國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即“____2049計劃___”。

6.___訪談法______是通過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當面問答,來獲取信息的一種評價方式。

7.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評價方式有觀察法、__訪談法______、問卷法、測試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8.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年齡階段目標,是指根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總目標確立的、按學前兒童年齡階段劃分的___中、短期發展目標___

9.根據科學游戲的作用分,游戲可分為感知游戲、___分類游戲_____和運動性游戲。

10.測量的類型包括______觀察測量____、非正式測量和正式測量。

11.學前兒童___科學教育材料 就是指輔助科學教育進行的,用來幫助兒童進行科學學習的各種工具。

12.注意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___啟蒙性_要求。

13.早期科學閱讀作品,應該圍繞________一個科學現象或概念___展開其情節,使兒童通過閱讀能對周圍事物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14.選擇科學教育材料的原則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可操作性、__材料的探索性_________ 、材料的豐富性和層次性等。

15.區角活動中材料和設備的設計是關鍵,在設計材料和設備時,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還應考慮以下幾點:材料的層次性、材料的新穎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____豐富性___________、材料的探索性。

16.教師在指導兒童觀察事物的同時,應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他們一些最基本的觀察方法。在學前教育階段,主要是學習順序觀察法、____比較觀察法___________和典型特征觀察法等幾種觀察法。

17.在“不同衣料的服裝”的活動設計中,有科學教育、美術教育和語言教育,這是根據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__整合性要求而設計的。

18.在古代,雖然兒童科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一般的勞動人民子女仍然在_家庭中_____接受科學教育。

19.以認識冬季為主線,將科學教育中與之有關的內容集中編排,這是采用__以季節為主線選編內容_______的方式選編幼兒科學教育內容。

20.根據材料的加工程度可以將材料分為成品材料、__半成品材料____________和自然材料。

21.學前兒童科學素養主要包括:___科學知識經驗的獲得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學方法的學習和科學情感態度的培養等三個方面。

22.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分類類型有_挑選分類______________、二元分類、多元分類等三種。

23.把青菜、西瓜、桔子、蘿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讓兒童進行分類:青菜、蘿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這是二元__分類。

2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評價;二是對____對學前兒童發展____的評價。

25.自然角是指在幼兒園的室內、廊沿或活動室的一角,供飼養小動物、栽培植物.陳列兒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實驗用品等的場所,是學前兒童開展區角科學活動的地方。

26.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環境包括物理學習環境,也包括心理學習環境。

27.文學藝術的方法是指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運用低幼文學作品等作為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手段,以達到提高學前兒童科學素養目的的一種方法。

28.運用圖像記錄的方法要在學前兒童___獲得大量感性經驗__的基礎上進行。

29.“做中學”項目特別強調以下幾個基本環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_動手操作_—記錄信息并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等幾個環節。

30.美國的“___2061計劃_____”,這是一個內容廣泛和全面的科學教育改革計劃。

31.在設計科學教育活動目標時,其內容和要求在方向上應與__階段目標和終期目標______相一致。

32.評價者事先明確觀察行為和事件的類型,等候行為或事件的發生,并作記錄,然后進行分析的是__自然觀察____評價方式。

33.組織開展幼兒園生命教育活動時應遵循體驗性原則、人文性原則和___整合性____________原則。

34.幼兒園內房舍以外的場地,包括環境的綠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壇、小菜地、動物飼養角、水池、沙箱等,這些統稱為幼兒園的__________園地_____。

35.科學教育活動過程是兒童_重演科學家科學探索活動_____的過程,所以要創造條件,組織兒童通過各種實踐來學習科學。

36.學前兒童的認識常常不符合事實或科學的理解,因此他們的“理論”常常被稱為___幼稚/天真_________理論。

37._問題測試__是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直接進行回答,即由評價者提出問題,被評價者回答的方式進行。

三、選擇題

1.科學的范疇極為廣泛,我們把科學定義為:科學是關于()。D.思維、自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

2.長期系統性觀察主要在哪個年齡段進行()。 D.5~6歲

3.提出兒童概念發展理論的是( )。 C.維果茨基

4.不屬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分類目標的是( )。D.科學教育活動目標

5.科學技術的功能包括( )。 C.認識功能、生產力功能

6.要求學前兒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異來進行分類發生在 ( )。 B.3~4歲

7.“能按照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異來進行分類”,是哪一個年齡階段的科學教育目標()。 B.3~4歲

8.幫助學前兒童學習把物體按兩套標準進行分類,宜放在哪個年齡階段進行()。D.5~6歲

9.家庭兒童科學教育具有以下明顯的特點()。A.個別性、隨機性、靈活性、潛移默化性

10.學前兒童愛向成人提出各種有關自然界的問題,他們問“月亮為什么是圓的?”,這類問題屬于( )。 B.理論性問題

11.竭力倡導發現學習的是( )。 C.布魯納

12.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運用一些自然物,對物體進行直接測量的方法是( )。 A.非正式量具測量

13.下列主要內容中,不屬于以季節為主線選編的內容是()。C.風土人情

14.各年齡階段進行比較性觀察時要求有所不同,5-6歲年齡班的要求是( )。D.比較物體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15.滲透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包括 ( )。D.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游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其它教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16.從各種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選出水果來,這種分類是()。A.挑選分類

17.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教師的語言應具有()。D.啟發性、形象性、邏輯性、目的性

18.長期系統性觀察主要在哪個年齡段進行()。 D.5~6歲

19.專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不包括 ( )。 D.游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20.“學習使用準確量具進行測量”,是哪一個年齡的的教育目標()。 D.5~6歲

21.世界上首創用實驗法進行科學教學的是()。 B.墨子

22.調查者對學前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狀態下的行為進行觀察及評價的方式是()。 B.自然觀察

23.下例動物中,適合學前兒童飼養的是()。B.烏龜、金魚、蝌蚪、蠶

24.下列評價中,不屬于對學前兒童發展評價的是()。B.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過程的評價

25.“自然”作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出現在我國學前教育體系中是由誰提出的() 。 D.陳鶴琴

26.“能按照對事物內在的、物理特性分類”,是哪一個年齡的科學教育目標()。D.5~6歲

27.學前兒童通過眼睛.手等感官來測量物體,這種測量方式是( )。B.觀察測量

28.以下物品中可以作為學前兒童自然測量工具的是( )。A.繩子

29.“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起源于( )。 B.美國

30.幼兒園科學教育評價是一種()系統,可以用來判斷科學教育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是否有效,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確??茖W教育的質量。C.反饋——校正

31.我國的兒童科學教育通過專門設置的自然課程進行,是在清代()年間。 B.同治

3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的要求有:( )。B.發展性、趣味性、開放性、活動性和整合性

四.問答題

1.簡述材料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意義? (1)操作材料是學前兒童學習科學的工具 (2)操作材料可以促進學前兒童智力的發展 (3)操作材料可以培養學前兒童積極的情感及意志力

2.散步活動實施與指導的要點是什么?(1)制定活動計劃,要粗而靈活。 (2)明確散步的概念。 (3)明確散步的目的。 (4)在散步時進行隨機教育。

3.簡述科學與技術的區別。(1)科學是以認識自然為目的,而技術是以改造自然為目的。 (2)科學回答的是“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而技術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樣做”的問題。 (3)科學是發現新知識的過程,而技術是創造、發明新產品的過程。

4.以實例說明觀察活動的指導要點?盡可能提供實物、實景;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引導幼兒多角度地觀察事物;指導幼兒學習觀察方法。

5.闡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層次結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層次結構,也可以稱之為縱向結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按其層次,從上到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可以分解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并且分別闡述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

6.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原則是什么?科學性、啟蒙性、系統性、時代性、地方性、季節性

7.簡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確定的原則?(1)全面性與整體性 (2)連續性與一致性(3)可行性與可接受性 (4)社會性與時代性

(5)辯證統一性

8.請結合實例說明教師在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1)教師是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支持者(2)教師是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促進者 (3)教師是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4)教師是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反思者 (5)教師首先是個研究者

9.如何正確對待學前兒童的好奇好問?對于學前兒童的這些問題,始終應該持鼓勵、支持的態度,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回答

(2)引導思考、鼓勵探索(3)指導閱讀(4)啟發聯想(5)留下期待。

10.結合實際談談應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科學教育材料?(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確的主題并且緊扣具體活動目標 (2)投放材料難度形成一定的層次 (3)投放材料的開放性(4)同種材料與多種材料的靈活運用

11.請結合實例說明“做中學”對學前兒童的意義?(1)以兒童的好奇心為基礎,從日常生活出發,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2)帶著問題做實驗,探究性的學習的方式,幫助兒童自己建構科學知識; (3)對于兒童語言發展與人際交往的促進。

12.簡述科學玩具與游戲的運用?(1)在選擇游戲時,應注意游戲的科學性、趣味性、活動性、規則性 (2)讓學前兒童有充分活動的機會,師生共同游戲

1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社會資源在選擇與利用時應注意哪些方面?(1)選擇適合的社會資源 選擇時,要充分地考察資源的適應性,包括學前兒童年齡的適應性、內容的適應性、空間的適應性、路線的適應性等問題。 (2)能配合學前兒童學習能力、興趣及需要 選擇時,應以能啟發學前兒童思考的社會資源為佳,不僅如此,所選擇的社會資源還要能引導學前兒童擴大、延續學習的,也就是選擇的科學教育社會資源,不僅在本次教學中起到作用,而且能因此而誘發孩子再次探索的興趣,或再次觀察的愿望,這樣才能真正對孩子學習科學有利。

14.簡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新進展?(1)科學教育的目標是以科學素質為出發點培養學前兒童的完整人格 (2)科學教育內容是基于學前兒童的生活背景來建構 (3)科學教育方法應以學前兒童親自探究的方式進行

15.什么是“STS”教育?幼兒園“STS”教育的特點有哪些?.“STS”教育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種新的科學教育構想,以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發展中的應用,以此為指導思想而組織實施的科學教育。 特點: 首先,幼兒園“STS”教育必須是建立在學前兒童的經驗層次上的。 其次,幼兒園“STS”教育是兒童科學教育的拓展。

16.科學教育中家園互動的方式包括哪些?(1)利用家長會介紹科學發現 (2)家園聯系手冊 (3)幼兒園組織親子活動 (4)家庭志愿者

17.分別闡述科學教育分類目標的內涵?(1)所謂的科學知識,是人類在了解自然科學時,希望獲得的有關事實的信息和理論的信息。依據反映層次的系統性,知識可以分為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 (2)科學方法是“人們獲得科學認識所采用的規則和手段系統。”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能力方面的教育目標,是指學習探索周圍世界和學科學的方法。 (3)學前兒童科學情感、態度方面的教育目標,是指對科學活動興趣愛好的培養,是否關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等等,特別強調好奇進取、負責合作、客觀、虛心、細心、耐心、信心、自動自發、喜歡創造思考等態度、情感的培養。

五.設計題

1.請用設計一份以《莊稼的好朋友——青蛙》為主題的中班科學教育活動方案,并對其中方法的設計進行說明。

2.請設計一個區角活動,并說明其中活動材料和設備的設計思路。

3.請設計集體科學教育活動“聰明的電腦”(大班),并說明其中活動目標的設計思路?

4.請用設計一份以《莊稼的好朋友——青蛙》為主題的中班科學教育活動方案,并對其中方法的設計進行說明。

5.根據以下活動主題,設計一個科學教育活動,并以理論說明其中活動目標的設計思路。

怎樣開動玩具車(大班上學期)

6.請用以下素材和已有知識,設計一份科學教育活動方案,并對其中方法的設計進行說明。

蝸 牛

與田螺相似,蝸牛也具有一個螺殼。蝸牛是陸生的,它不用腮而是用肺呼吸。頭部具有兩對觸角,眼長在后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可以較容易觀察周圍的情況。它的足厚而多肉,能分泌大量的粘液而自由的行走。

蝸牛取食食物的莖葉,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害處。

要求:

1.格式正確。

2.目標、內容、活動材料與環境的設計、過程。

3.方法或內容設計的理由。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校慶文藝匯演主持稿下一篇:想起那件事我就后悔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