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民生問題報道分析論文范文

2023-10-02

農村民生問題報道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以《馬鞍山日報》近年來的民生新聞報道為例,詳細分析和闡述《馬鞍山日報》在新聞報道中的民生情懷,以及在創新和優化民生新聞報道,提升黨報核心競爭力方面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關鍵詞】地市黨報 民生新聞 核心競爭力

作為地市黨報,政務報道比重大,規定性、指定性任務多,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報紙的可讀性大打折扣。民生新聞把聚焦點和落腳點放在百姓關注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上,新聞內容與普通百姓有著天然的聯系,較容易引起讀者認同感和閱讀興趣。同時,加強民生報道也是貫徹“三貼近”原則,創新黨報宣傳、改善黨報形象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馬鞍山日報》在創新和優化民生新聞報道,提升黨報核心競爭力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打造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民生欄目,切實增強了報紙可讀性,提高了辦報質量,提升了讀者的認同感和品牌影響力。

一、堅持群眾路線,關注百姓生活

黨報是黨委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因此黨報既要準確傳達上級黨委政府的聲音,也要廣泛關注百姓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民生新聞反映的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況,涉及就業、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要做好民生新聞,必須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樹立人民群眾是主體和主角的意識,體現深摯的民生情懷,充分關注百姓生活,關心民間疾苦,滿腔熱忱地關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務民生。地市級黨報在三級黨報中在地域上、情感上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為密切,更容易掌握第一手新鮮的民生新聞素材,有著做好民生新聞的先天優勢。近年來,《馬鞍山日報》不斷加大民生新聞報道力度,每周3個整版(民生新聞版1個整版、黨報熱線2個整版)集中刊發民生類新聞,同時其他版面也堅持動態報道各類民生新聞。在宣傳報道中,始終堅持群眾路線,注意轉換和選取民生視角,強化版面和專欄引導,讓基層和群眾的聲音成為主流聲音,把群眾的評判作為檢驗報紙影響力的根本標準,推出的“小塘壩連著大民生”、 “電話通知退契稅——騙局”、“市區考點周邊道路將實施交通管制”、“當涂工商上門驗照”、“特種養殖——農業生態園新亮點”等民生新聞報道,深受讀者好評。

二、強化深度報道,小問題引出大民生

要做好民生新聞,僅僅關注百姓生活還遠遠不夠,民生新聞不能只停留在一事一報、就事論事的膚淺層面,深度報道應是民生新聞的主攻方向。民生新聞很多線索看似是老百姓的家長里短,有些事情甚至是雞毛蒜皮,不值一提,但正是這些很多微不足道的現象卻反映出民生建設中的不足方面,這些問題的解決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恶R鞍山日報》很多較有影響力的民生新聞報道就是注重挖掘新聞線索背后所反映的普遍性問題、以小見大開展深度報道而得來的。2012年2月,《馬鞍山日報》接到一位市民讀者的來信,稱其退休在家,雖然生活富足,但是兒女不在身邊,內心孤寂??吹絹硇?,記者高度重視,以個案為出發點,開展調查和走訪,了解馬鞍山老年人生活現狀,掌握養老事業的發展現狀和難點所在,并針對問題,探究解決途徑。記者就此寫出的“37萬人,到哪里養老”系列報道,引發市民熱議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推動了養老工作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該系列報道也獲得了省新聞獎二等獎。近年來,諸如此類深度報道還有很多。如:針對居民反映房屋漏水的線索,推出物業公共維修資金使用問題的系列報道;針對讀者來信小區停車難的問題,推出創新物業管理的深度報道等等。這些深度報道有效地拓展了民生新聞報道的內涵,提高了新聞報道質量和水平,增加了報紙的“厚度”。

三、推出主題策劃,打品牌樹形象

民生新聞內容包含面廣而雜,給人感覺分散瑣碎。事實上,這種感覺只是民生新聞的表象,民生涉及百姓的生活等方方面面,民生新聞報道并不只是“小打小鬧”,完全可以而且必須要“做大做強”。地市黨報要想讓民生新聞出新出彩、做大做強,必須不斷創新,加強主題策劃,形成品牌效應。作為黨報,這些策劃既可以圍繞主旋律,結合重大民生工程等主題來實施,也可以圍繞市民關切的普遍問題進行組織?!恶R鞍山日報》持續推出了一批大型系列的民生新聞報道,得到一致好評。

2012年9月,全省美好鄉村建設動員大會召開,標志著馬鞍山當涂縣在全省率先提出的美好鄉村概念成為全省戰略。為了詳解當涂縣美好鄉村建設的成功經驗,《馬鞍山日報》推出“當涂美好鄉村建設成為全省樣本”系列主題策劃報道,深度報道了引領當涂縣美好鄉村建設的六種模式,即社區改造、整村推進、舊村改造、旅游設計、產業支撐、園區帶動,將當涂美麗的農村景象和幸福的農民生活展現給讀者。系列報道一經推出,社會反響強烈,迅速在全市掀起美好鄉村建設的新熱潮。這組報道也成為對美好鄉村這一中心工作和重大民生工程進行主題策劃報道的有益探索。

物業管理被稱為社會管理中的“天下第一難事”,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圍繞這個話題,2013年6月,《馬鞍山日報》進行專題策劃,推出“馬鞍山物管全覆蓋的民本探索”系列報道,第一篇報道“破解物業管理仍需多方努力”,擺出物業管理存在的現實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第二篇報道“物業管理,業主物管都有話說”,對業主和管理者雙方進行采訪,充分展現各方的觀點和看法;第三篇報道“多方協力共同破解物業收費難題”,針對管理核心問題收費難和服務差的關系進行探討;第四篇報道“馬鞍山物管全覆蓋的民本探索”,將破解難題的示范典型予以推薦;四篇報道通過擺問題、查原因、尋難點、解問題,層層遞進,有效地推進了物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兩年來,《馬鞍山日報》形成了“記者走基層”、“熱線出擊”、“公民問政”、“為百姓創造宜業宜居的生活環境”等民生新聞專欄,尤其是“熱線出擊”等專欄,為廣大群眾解決了很多問題,贏得了讀者的信賴,增強了黨報的公信力;推出了一批較為成功的民生策劃報道,如 “2015年,鋼城老人共享基本養老保障——馬鞍山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解讀”、“駕考科目考官來點撥”、“安居夢想照進現實”、“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安全——馬鞍山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實施方案解讀”等。這些專欄和策劃報道贏得了上下的一致肯定,進一步改善了黨報形象,提升了報紙的品牌影響力。

四、堅持民生導向,講黨性守原則

民生新聞是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寫而來的新聞,內容鎖定在群眾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那么,社會上發生的奇聞瑣事等能不能作為黨報民生新聞呢?回答是否定的。作為黨報,必須注意導向問題。要堅持正確的民生新聞報道導向,即要講黨性、堅持政治原則。只有講黨性、堅持政治原則才能真正體現出黨報的權威性,發揮好指導性,這是黨報民生新聞區別于其他媒體的最大特點。黨報在廣大讀者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這是其他報紙無法取代的。黨報的黨性和政治原則性表現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上,體現在輿論監督、批評的引導上。如果黨報不堅持政治原則,一味追求低級趣味,就起不了正確的導向作用,甚至有損黨的形象和黨報在讀者心中的威望。所以說,黨性原則是黨報民生新聞報道的基本前提。

2011年,在日本海嘯引起的核事故發生時,受一些謠言的影響,部分群眾搶購食鹽,《馬鞍山日報》及時刊發“我市主要供應井礦鹽食用碘鹽并不能防輻射,全市食鹽庫存充足,保障市場正常供應”組合報道,刊登了馬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切實維護食鹽市場運行秩序的緊急通知、馬鞍山市鹽業公司通告,刊登了記者走進超市、鹽業局、鹽業公司、市商務局了解的情況,解疑釋惑。市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認為,報社反應敏捷,行動快捷,引導得法。2012年年底,“世界末日”傳聞成為輿論熱點,各地宣揚“末日”謠言不斷,少數市民搶購蠟燭等物資,引發市民恐慌。對此,《馬鞍山日報》對外界一些捕風捉影的報道堅決不予轉載,避免社會恐慌范圍擴大,同時立即推出“熟知非真知預言變謠言”等報道,引導市民認識到所謂的“世界末日”,根本是子虛烏有,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請廣大市民不要盲目輕信。近年來,《馬鞍山日報》民生新聞還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民生工程宣傳等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上,發揮著引導輿論,營造氛圍的重要作用。

此外,地市黨報要做好民生新聞報道,筆者認為還需要鍛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民生新聞隊伍,民生新聞記者編輯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理論聯系實際,深入群眾,接地氣抓活魚,才能真正提升民生新聞報道質量和水平。

(作者單位:馬鞍山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

農村民生問題報道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Access”一詞, 實際上包含接近與使用兩個概念, 故“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譯為“接近使用媒體權”更為合理, 簡稱為“近用媒體權”。

那么, 近用媒體權是如何提出的?它的合理使用范圍是什么?它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研究現狀如何?如何保障其實現?這些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一、近用媒體權的提出:權利的重新分配

新聞界在發展過程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 最終表現為新聞媒體壟斷言論市場, 使公眾的自由思想無法暢通地進入公共領域, 導致了思想市場的不平衡。

其一, 新聞界在形成之初就或多或少地存在黨派背景。19世紀中葉, 新聞出版的激烈競爭迫使新聞界不得不收斂黨派色彩, 轉而迎合公眾。但新聞界在迎合公眾時, 依然無法從根本上擺脫它的黨派色彩, 無法維持各種思想的公平或平衡。

其二, 新聞界逐漸形成高度集中乃至壟斷, 壟斷必然使表達自由成為少數人的權利。以美國為例, 表面上全國有1700家報紙、11000家雜志、9000家廣播、1000家電視、2500家出版社和7家電影制片廠, 如果25000種媒體都有不同的業主來運作, 那么這么大的數量基本上可以保障各種不同的政府觀點和社會理想的傳播, 限制權力的集中。但是, 美國學者本·H·貝戈蒂克安在1983年出版的《媒體壟斷》一書中揭露, 現實中, 是50家公司占有全國大多數的報紙, 以及雜志、廣播電視、書籍、電影業的主流。而且1987年該書二版時, 已經減到29家;1990年三版時, 減到23家;四版時, 減到14家;1997年五版時, 減到10家;2000年六版時, 僅剩下6家。 (1)

其三, 新聞界癡迷于追逐利潤而對思想的自由與否漠不關心。一方面, 新的正統觀點如果無法發表或廣播, 就無法和有幸發表或廣播的觀點競爭。另一方面, 新聞界拒絕刊登和廣播其不認同, 或為社會不容的觀點時, 讓思想在市場中自由競爭實際上很難操作。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媒體對信息和思想市場逐漸形成壟斷, 使公眾使用媒體的自由受到限制。持不同意見的人們無法通過使用媒體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就不得不采取游行、示威等極端手段來行使自己的權利, 這樣一來, 言論自由所起的維護公共秩序的安全閥的作用就會喪失。如果只有在事態擴大成為暴亂或騷亂時, 媒體才會大肆報道那些一般情況下從不報道的觀點, 實際上是在為破壞社會秩序而推波助瀾。

這種現實不得不讓學者、官員們開始重視公眾對媒體的使用問題。20世紀60年代, 美國學者從質疑思想市場論入手, 就是否應為公眾創設一種使用媒體的表達自由權利以及這項權利由誰來出面干預, 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美國憲法學者巴倫認為, 隨著新聞界勢力的擴大, 現在的現實是, 不是政府, 而是新聞界, 通過拒絕公眾使用媒體剝奪了公眾的表達自由。保障公民使用媒體所促進的社會利益, 無疑超過新聞界聲稱的權利。聯邦憲法只有為公眾討論提供充分機會時, 才能行之有效地禁止政府對表達自由的限制。如果只有媒體才能提供這樣的充分機會, 法院就必須協調媒體本身的利益和公眾尋找機會和手段表達觀點的利益。只有當媒體成為表達各種意見的有效場所時, 才能實現表達自由。巴倫的結論是, 應為公眾創設一項自由使用媒體的權利。 (2)

巴倫的觀點凝聚在文章“《Access to the Press:A New Firs t Am e ndm e nt Right (近用媒體:一項新的第一修正案權利) 》”中, 首次提出了“近使用媒體權”的概念。1973年, 他又出版了《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whom?the right of acce s s to m as s m e dia》 (為了誰的出版自由———論近用媒體權) 一書, 對這個權利概念進行了系統論述。巴倫認為,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的“出版自由”所保護的是作為一般社會成員的受眾的權利, 而不是傳媒企業的私有財產權;在傳播媒介越集中于少數人手中、廣大受眾越來越被排斥在大眾傳播媒介之外的今天, 已經到了“必須把第一修正案的權利歸還給它的真正擁有者———讀者、視聽眾” (3) 的時候了。他認為, 一般社會成員可以也應該利用傳播媒介闡述主張、發表言論以及開展各種社會和文化活動的權利, 同時, 這項權利也賦予了傳媒應該向受眾開放的義務和責任。

二、近用媒體權的內涵:在發展中延伸

近用媒體權的概念出現后, 迅速在西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學者們普遍認為, 近用媒體權包括了“接近權”和“使用權”兩項內容。

“接近權”傾向于出版媒介, 指的是民眾以被動、有限度方式, 在大眾傳播媒體上表達言論, 有“更正權”和“答辯權”兩種方式。傳播媒體對個人的報導如有錯誤, 可以寫信向媒體要求更正, 媒體收到更正信函后, 必須依照相關法律規定, 撥出一定的篇幅或時間, 刊登或播出關系人的更正事項, 此項權利即為“更正權”。個人對媒體公共事務的報導或評論有不同意見, 則可以通過適當方式在公共論壇版去爭辯或反復答辯, 即為“答辯權”。

“使用權”則只涉及電子媒介, 是指民眾有權跳過廣播電視專業工作者的專業工作程序, 自行制作節目, 或直接在電子媒體上發言而不被剪裁、壓縮、扣押, 甚至可以擴大到人民要求公平分享電波頻率, 自行建立及經營媒體的權利。

近用媒體權之所以會包含兩項針對不同界質媒體的權利, 是有其淵源的。美國最高法院在保護新聞界和允許公眾享有使用媒體權方面, 一直奉行兩種不同的憲法原則。對報刊等新聞界, 最高法院強調, 除非報刊涉及誹謗、淫穢等, 否則政府對報刊內容的事先審查、限制和調整, 均屬違憲。換言之, 最高法院事實上給予了報刊等新聞界以完整的憲法保護, 以防止政府以實施公眾使用媒體權為名控制媒體。但對廣播電視等新聞界, 最高法院強調, 政府對廣播電視的積極調整, 符合第一修正案:公眾有權使用廣播電視, 以適當接觸各種社會、政治、道德、藝術等思想和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 美國法律所涉及的近用媒體權的條款最初主要針對政治人物, 在討論中, 對象逐漸擴充到整個公眾領域, 延伸了近用媒體權的涵義。

三、近用媒體權的使用現狀:有限制的自由

近用媒體權雖然逐漸引起全球學者的關注, 但在實現使用過程中卻是步履維艱。從各國關于近用媒體權運動的歷史來看, 它的實現過程頗為坎坷, 公眾對于該權利的追求被屢次剝奪, 針對該權利的法律和政策往往無法推行, 針對該權利的法律條文也很少。

日本的廣播法中, 有關于“政治上應公平”、“對意見分歧的問題, 應盡可能從多個角度擺明論點”的規定。但是,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 這些法案卻不斷受到阻礙。如1972年的NET (現“電視朝日”) 引起的反靖國神社國營化的17個團體代表向NET所主張的應由國家主持靖國神社的觀點提出反論的要求, 歷經周折, 才終于獲取反論的機會。而與此相反, 1971年日本原了協會等組織提出的要求東京“12頻道”改變對原子力發電安全問題的不夠科學的單方面評判報道, 卻最終沒被實現。 (4)

在德國, 其答辯權是“限于對事實性內容的事實性反駁, 對意見、判斷、議論的反對意見則不予承認。” (5)

事實上, 各國家和地區關于近用媒體權的法律條文也相當少。以我國臺灣省為例, 臺灣關于近用媒體權的法律條文, 只有4條相關:出版法第15條、廣電法第23及24條、選罷法第55條。

出版法第十五條

新聞紙或雜志登載事項, 涉及之人或機關要求更正或登載辯駁書者, 在日刊之新聞紙, 應于接到要求后三日內更正或登載辯駁書;在非日刊之新聞紙或雜志, 應于接到要求時之次期為之。但其更正或辯駁書之內容, 顯違法令, 或未記明要求人姓名、住所, 或自原登載之日起, 逾六個月而始行要求者, 不在此限。

更正或辯駁書之登記載, 其版面應與原文所載者相同。

廣播電視法第二十三條

對于電臺之報導, 利害關系人認為錯誤, 于播送之日起, 十五日內要求更正時, 電臺應于接到要求后七日內, 在原節目或原節目同一時間之節目中, 加以更正;或將其認為報導并無錯誤之理由, 以書面答復請求人。

前項錯誤報導, 致利害關系人之權益受有實際損害時, 電臺及其負責人與有關人員應依法負民事或刑事責任。

廣播電視法第二十四條

廣播、電視評論涉及他人或機關、團體, 致損害其權益時、被評論者, 如要求給予相等之答辯機會, 不得拒絕。

有線電視法第五十四條

有線電視之節目評論涉及他人或機關、團體, 致損害其權益時, 被評論者, 如要求給予相同答辯之機會, 不得拒絕。

我國對近用媒體權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 學者之間對這一權利的使用研究尚未形成爭鳴。我國法律法規中對此的相關規定也比較有限, 目前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外, 僅有《出版管理條例》第28條對“更正權”作了規定。

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十八條出版物的內容不真實或者不公正, 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其出版單位應當公開更正, 消除影響, 并依法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報紙、期刊發表的作品內容不真實或者不公正, 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當事人有權要求有關出版單位更正或者答辯, 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近期出版的報紙、期刊上予以發表;拒絕發表的, 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出版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43號國務院2001年12月25日發布)

雖然近用媒體權的使用現狀不容樂觀, 但應意識到近用媒體權的實現對公眾乃至社會穩定具有重要價值。其一, 大眾媒體以其“第四權利”地位對社會產生顯著影響, 接近和使用媒體是實現公眾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其二, 公眾輿論可以形成對權利的有效監督, 保障該權利的有效行使有利于對行政、立法和司法權利形成監督。其三, 言論自由是社會穩定的安全閥, 自由表達與討論有利于社會穩定, 而如果壓制或阻止表達自由會給社會管理和社會發展帶來隱患。所以, 社會各界應想方設法保障近用媒體權的合理使用。

四、近用媒體權的保障:在合力中形成正義

僅限制而無保障, 表達自由就會受到鉛制, 自由的機制就無從實現;有保障而無限制, 自由會被濫用, 社會公共利益就會遭到威脅和破壞。近用媒體權的實現需要法律、政府、媒體、公眾四方合力, 在合力中保障權利的正義價值。

(一) 法律的適用

法律的目的并非限制自由, 而是為了保障更好地實現自由, 并且正義的法律總是實現了自由的價值。在這一點上, 法律成為實現自由的手段。近用媒體權實現必須有法律手段的保障。

近用媒體權從20世紀60年代被提出至今, 仍沒有以明確的概念被寫進各國法律, 具體的權利應用均散見于各種部門法的規定, 所以權利受到侵害或阻礙時難能給予權利主體有效的法律救濟。所以, 就近用媒體權而言, 首先應就權利的各種適用范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其次應該給予憲法層面的保障。

(二) 政府的權利

政府是保障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力量。雖說有這種可能:政府介入新聞界監督實施公眾的權利, 會導致政府或多或少控制新聞的內容, 從而造成更大程度上壓制言論, 并最終使當初提出公眾近用媒體的人所期望的就公共問題的自由辯論, 變成人為造成的被政府控制的假象多元化的觀點言論。但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想使用報紙、廣播、電視的人遠遠要比編輯可以提供的版面或分配的頻率多, 因此, 讓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予以類似于每一個人說話、寫作、發表這些不可剝奪的權利, 實屬無稽之談。近用媒體權應旨在保護和促進交流, 如政府核準廣播電視, 限制它們經營的數量, 以防電波頻率混亂, 為的正是促進利用廣播電視進行交流。在目前的社會體制下, 只能由政府來實施這一權利保障。

所以, 政府在該權利實現過程中的角色比較復雜, 既有新聞自由所強調的消極不干預, 又有近用權所強調的政府作用, 保持二者之間的平衡, 是政府保障該權利實現的重要原則。

政府應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宏觀控制各種類型媒體之間的比例, 避免某一類型、某一背景媒體壟斷和集中, 強制性保持媒體的多元化, 為公眾提供多元的聲音平臺。實行準入管理仍是一條必須的途徑, 但隨著多元化市場的逐步確立, 準入制也應逐步放松。

(三) 媒體的責任

根據社會責任理論, 規模龐大、成本昂貴的新聞媒體, 實際上是受全民信托而掌握著新聞自由。傳媒業主與從業人員無權僅僅發表自己喜歡的東西, 應當確保所有值得公眾傾聽的意見必須讓公眾傾聽。而從公眾方面來說, 在現代社會, 積極負責的公民有被告知的義務, 媒體理所當然地有被告知的權利。所以, 針對新聞界的社會責任這一思路展開, 新聞界在保障公眾的近用權方面應當做到:

新聞媒體應當成為公共論壇。媒介機構應當將自己視為公眾討論的公共傳遞者。傳媒巨頭應該開設讀者來信專欄, 刊播同其自身見解相反的觀點, 而不僅僅是發表那些發行者或從業人員同意的觀點。

新聞媒體為公眾提供答辯機會。如當某人或某一團體在報刊上遭到誹謗或攻擊, 報刊媒體應給予基本同樣的篇幅, 讓當事人反駁或回擊。

新聞媒體應履行公平原則。特別是廣播電視業主應用足夠的時間報道公共問題, 報道必須公平;給涉及公共事務的討論留下合理的廣播和放映時間, 并對公共討論的各種意見都給予公平的報道。

(四) 公眾的訴求

對于公眾而言, 近用媒體權意味著:每個公民都有權通過媒體表達不同的主張, 大眾傳媒作為保障人民傳播權的社會公器, 除了滿足知情權, 也應該提供公眾近用的機會。根據公平的原則, 每個公民和社會團體都有機會在報紙、廣播、電視上發表自己對于公共議題的想法。

公眾要保障自己的權利充分的行使, 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公眾要有意識地要求媒體提供充分的空間與時段, 讓公民團體對特定公共議題的意見得以詳實正確的被呈現。

公眾要理性地善用該權利, 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想法, 很有系統性規劃與表達出來。

公眾盡量以團體意見形式表達。近用媒體權的原則公眾是由個人所組成, 公眾近用媒體支持個人單槍匹馬上陣, 對公共議題提出個人的看法。然而在現實中, 對于公共議題的主張, 往往必須以公民團體, 或意見團體的集體形式發聲, 才能凸顯其重要性與影響性, 進而引起關注, 達到訴求的目的。

注釋

1 [美]本·H·貝戈蒂克安著, 吳靖譯:《媒體壟斷》 (6版) , [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5-16

2 Jerome Barron.Access to the Press:A New First Amendment R ight.[J].Harward Law R eview.1976 (80) :1644-1647

3 Jerome Barron.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whom?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75-77

農村民生問題報道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一、《都市報道》的節目定位

作為一個新聞欄目, 如果總是以時尚、流行元素為主, 追求及時、速度, 不真切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 只是隔靴搔癢, 想必是不會有將來的。面對新的新聞時代的訴求, 河南衛視《都市報道》欄目就是在總結以往各大衛視新聞欄目的經驗和教訓, 選擇以都市人群作為自己欄目的主要傳播對象, 這是時代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新的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下, 如果僅僅關注一部分群眾所好, 忽略另外部分主體的視角, 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只能選擇大部分觀眾共同關心的問題, 通過對一件事情的完整有效報道, 把不同城市的“你”“我”“他”聯系起來, 鑒于此, 《都市報道》就選擇“以誠實的眼睛, 關注您的生活”了。

《都市報道》節目主題定位在報道都市民眾的新聞上, 那么“貼近性”便成了本欄目的主要特征, 這樣, 跟其他衛視比較起來, 就明顯增加了信息量和趣味性, 只要是發生在街頭巷尾, 只要是民眾關心的事情, 不論多么瑣碎, 多么冗雜, 都是在《都市報道》報道之列的, 這樣就實現了《都市報道》“以誠實的眼睛”去直面生活, 直面社會的底層和綜合情結, 使老百姓在新的時代下也漸漸關注“天下事”, 真正樹立社會的主人翁意識。

二、《都市報道》的“個性”

(一) “平民意識”本位

魯迅說:“真正的勇士, 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蹦敲? 真正的新聞工作者也同樣應該是敢于直面民眾的生活百態, 而不僅僅是“報喜不報憂”。河南衛視的《都市報道》就不像其他新聞報道一樣, 只是站在理論的高度評析社會問題, 而是在尋常老百姓遇到問題的時候, 及時、迅速地投去關注的眼光, 使這些事情在媒體的作用下, 廣泛引起社會的重視, 從而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 比如:道路無章停放垃圾、工人下崗、孩子無學可上、醉酒駕駛、豆腐渣工程建設等等, 小到一個人, 大到一個城市, 處處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溫暖意識。正是由于《都市報道》敢于講真話, 勇于講實情, 深受老百姓的衷情與喜愛, 同時, 也使《都市報道》逐漸成為擔當著鞭撻假、惡、丑, 謳歌真、善、美的“社會天使”。

《都市報道》對新聞的報道雖然夾雜娛樂因素, 但卻始終保持著情緒上的客觀, 在“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中把追求社會和諧和社會進步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 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輿論監督和檢查功能, 真正成為百姓發表呼聲和愿望的平臺, 這是當前我們社會心理成熟和理智的一種表現, 從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保駕護航。

(二) “聊天”“娛樂”的共贏表達

當前, 在日益多元化的信息訴求環境下, 各大媒體之間也陸續展開無形的激烈競爭, 都在努力嘗試尋求一種最具潛力的新聞表達方式, 力求以獨特的風格來吸引受眾群體。都市新聞也越來越趨向于以一種“說”的方式向受眾群體傳達, 而不僅僅是向受眾“宣讀”。河南衛視的《都市報道》便抓住時機, 實事求是, 堅持從實際出發, 采用更加貼近民眾的“聊天”形式把民眾關心、關注的問題表達出來, 使電視機前的受眾群體有一種被“平視”的感覺, 而不是被動接受社會的評析機制, 這樣就間接拉近了播報者與受眾者的距離, 使新聞播報效果大大提高, 同時也能引起受眾群體的興趣愛好??偠灾? 在《都市報道》的整檔新聞播報中, 新聞主播的所有言語播報時間并不是很長, 而是采用了“嘮嗑”的說新聞形式, 平凡、簡單, 從而使整體的播報承上啟下、流暢自然。在接下來的主要精彩內容里, 該節目更是采用了一男一女兩位主播畫外音播報的形式, 使用了大街小巷的一些極為家常的語言在新聞時間進行聊天, 看起來顯得“隨意”, 卻把生活中枯燥、無味、煩躁、負能量的一些東西以講故事、“說書”的技巧真情、真實、真味再現, 以啟發受眾群體思考社會、思考人生, 增長人生閱歷, 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都市報道》除了播報形式上以“聊天”為特色, 同時也注重娛樂化的表達, 新聞中穿插各種圖片、動漫, 并配上與主題相吻合的音樂歌曲, 把看似“無味”的新聞信息通過娛樂的形式展現出來, 帶動受眾群體的娛樂化情緒, 同時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雖然娛樂化的播報形式, 使“嚴肅”的新聞報道披上了華麗的語言外衣, 但是其本質、淳樸、“接地氣”的風格, “聊天”“娛樂”的共贏表達形式卻是它能夠緊緊抓住受眾群體眼球的利器, 倘若《都市報道》忽略了這些為萬千群眾喜愛的元素, 相信它也不會在當下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始終保持在前列。

(三) 融合時尚、流行的藝術元素

在常規新聞播報中, 一般主播都是以正式的話語語氣播報, 不可能出現任何擬聲詞、網絡化的語言, 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被劃為扭曲的新聞播報行列當中的, 而《都市報道》就獨辟蹊徑, 擺脫了傳統的官方話語播報形式, 從一個主體的具體特征出發, 站在事件當中以事件或事物當事人發表言論, 時而擬人化, 時而比喻化, 時而通感化, 甚至很多時候也會把網絡化語言運用其中, 比如說前段時間轟動世界的“甄嬛體”中的“小主兒”, “淘寶體”中的“親”, “正能量”“hold住”“給力”等等, 這些流行元素的加入, 無形中便增加了新聞的樂趣, 一方面反映了我們新時代網絡語言的發展變化, 另一方面也給受眾群體帶去變化的征候信息。

在播報內容的措辭和渠道上《都市報道》也緊貼時尚元素, 運用當下時尚的動漫、觀念和語詞, 不僅提倡觀眾在電話和短信上進行留言評論, 還運用微博在屏幕上與熱心觀眾進行及時有效的互動, 時刻聽取觀眾的意見和建議, 同時, 在節目中還及時對受眾群體的意見進行總結并予以滾動播報, 從而進行輿論的監督和引導。這種互動聲音的發出和情節的渲染, 進一步拉近了新聞播報者與受眾的距離, 并且牽出了受眾群體的聲音, 這也是《都市報道》長期受民眾追捧的一大因素。

總結

《都市報道》在新的時代中, 不斷學習黨和國家的政策, 堅守創新的理念, 開辟出真正迎合人民大眾口味的新聞播報形式, 是電視新聞事業中的一大進步, 也是整個社會理性思考和訴求不斷得到解決的一種初步體現, 它讓人民群眾找到了表達自己愿望和訴求的平臺, 豐富了社會的監督機制, 緊密聯系了不同城市、不同行業的“陌生人”, 使各位受眾對同一事件或不同事件產生彼此內心深處的共鳴和思考, 在這種形式下, 將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整個社會的成熟和理性的發展。

摘要: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 電視民生新聞憑借平民化視角、報道百姓身邊事等民本取向切合百姓的心理, 河南衛視的《都市報道》就是這些欄目中獨辟蹊徑走出自己特色的一員, 一直以來在河南新聞事業中受到青睞, 通過分析該欄目的具體表現情況, 有利于為我國電視民生新聞在新時代下向新的方向轉型提供借鑒。

關鍵詞:《都市報道》,民生民情,定位,個性

參考文獻

[1]時舜英.《都市報道》與“市民新聞”——試論《都市報道》的新聞定位、欄目風格及喉舌作用[J].新聞愛好者.1999 (12)

[2]李紅光.從河南電視臺《都市報道》看民生新聞播報的特點[J].新聞傳播.2013 (06)

[3]盧焱.關注都市百姓生活, 探索電視傳媒新機制——河南衛視《都市報道》評析[J].新聞愛好者.2000 (11)

[4]馬凱凌.論都市報道的特色[J].新聞愛好者.1999 (12)

[5]時舜英.《都市報道》的轉型與民生新聞的趨向[J].新聞愛好者.2012 (10)

農村民生問題報道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民生新聞就是關注國計民生的新聞, 在現代社會中, 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新聞形態, 是關注人民生計, 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民生新聞的基本特性是民眾視角、民本取向, 以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 其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的內容, 是民生新聞區別于其他新聞的主要特征。長期以來, 地市黨報政策性強、面孔嚴肅, 不太被廣大讀者認可。因此, 必須通過加強民生新聞報道, 使報道內容更加鮮活豐富, 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 增強報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才能使黨報既能夠踐行“三貼近”, 又能夠在讀者中產生更強的公信力和親和力。

二、地市黨報民生新聞報道的幾點思考

民生新聞大多來自基層, 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新聞實踐, 對地市黨報如何做好民生報道特提出如下幾點思考:

1. 突破民生新聞報道的局限性

民生新聞報道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內容十分廣泛和豐富, 從一些地市黨報的民生報道來看, 往往是局限于具體的人或事件的報道上, 面雖廣泛, 但很多民生新聞報道缺乏政策高度和理論深度。大多停留在就事論事, 就現象說現象的層面, 只做蜻蜓點水式的報道, 而很少站在全局性的高度來審視或解剖某一類現象更深層次的原因。特別是一些地市黨報, 囿于傳統思維, 對一些新出臺的涉及民生的政策和舉措缺乏新聞敏感, 除了照搬照抄之外, 找不到新意和看點。對一些讀者本來非常關注的新政, 不能提供及時、有效、權威的解讀。這些都是目前地市一級黨報面臨和必須亟待解決的問題。

地市黨報的民生新聞報道要注意處理好微觀與宏觀的關系, 避免顧此失彼, 特別是民生新聞報道只有廣度, 而沒有深度和高度的局限性。具體說來, 地市黨報在報道民生新聞時, 既要從全局著眼, 站在政策和法律的高度看問題, 又要重視和反映人民群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因此, 地市黨報的民生新聞報道就要做到視野開闊, 眼光獨到, 避免局限于報道生活表象, 堆砌生活瑣事, 而要不斷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實質, 體現黨報應有的立場和思想高度, 將民生新聞做深做透做亮。

2. 增強民生新聞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地市黨報的民生新聞報道往往是反映民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表達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 要把切實解決問題, 為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作為搞好民生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考評指標, 通過民生新聞報道來推動地方一些關乎民生的工作, 幫助解決一些人民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使地市黨報的民生新聞報道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 記者必須深入群眾、深入生活, 深入基層, 時刻關注民生方面的新問題、新政策、新舉措, 不斷加強新聞策劃, 對一些具體的民生問題要緊盯不放, 做好跟蹤和后續報道, 加大輿論監督力度, 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威力, 促成問題科學合理地解決。在追求民生新聞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時, 一定要把握好度, 防止激化各類矛盾或誘發新的矛盾, 既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更要注意維護黨委政府的形象, 維護大局和社會的穩定。地市黨報在民生新聞報道中, 不僅要對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而且還要有助于政府的各項工作, 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特別是一些重大項目的建設不可避免地會與一些民生問題產生矛盾和沖突, 如何化解矛盾, 如何引導人民群眾正確看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 正確處理小我與大我的關系, 如何幫助人民群眾反映和表達合理訴求, 地市黨報要站穩立場, 找到最佳平衡點和結合點。

3. 民生新聞要加強與讀者的互動

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 地市黨報與讀者的互動交流必不可少, 特別是科技十分發達、現代通訊手段日益多樣化, 為地市黨報與讀者的互動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因此, 地市黨報與讀者的互動交流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民生新聞報道更應如此。加強與讀者的互動是地市黨報做好做活民生報道最重要的舉措。之所以這樣說, 是因為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可以為地市黨報廣辟信息渠道, 為民生新聞報道打下堅實的基礎;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可以使地市黨報民生新聞增強貼近性、可讀性, 從而贏得更多的讀者;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可以改變過去那種黨報唱獨角戲的模式, 爭取更多讀者的參與。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歷來倡導的群眾辦報、開門辦報的宗旨。

對地市黨報而言, 要充分利用當前信息交流的現代化特點, 通過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手段, 傾聽和接受讀者的建議和意見, 可設置一些民生欄目, 如開設“民生熱線”、“讀者之聲”、“你問我答”、“民生直通車”等, 讓讀者直接參與到民生新聞報道中來, 這樣也能有效地提升地市黨報民生報道的分量與質量。

結語

總之, 地市黨報的民生新聞報道既要有廣度, 更要有高度和深度。在民生新聞報道中, 要增強民生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民生新聞報道要把握好度, 做到幫忙不添亂, 盡量不要激化矛盾或誘發新的矛盾, 維護大局和社會穩定, 以實現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諧統一的目標。同時要加強與讀者的互動, 使地市黨報的民生新聞報道的量與質得到全面提升。

摘要:地市黨報如何做好民生報道是必須認真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在概述地市黨報中民生報道的基礎上, 重點探討了地市黨報如何進行民生報道, 如何將民生新聞做深做透做亮, 以贏得更多的讀者和市場。

農村民生問題報道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左轉·宣公十二年》中最早出現“民生”一詞, 原話是“民生在勤, 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和生是分開的, 生是生計的意思, 而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這里的民生意思就是百姓的生計?!掇o?!钒?ldquo;民生”解釋為“人民的生計”。民生新聞是一種新生事物, 萌芽于上世紀90年代初晚報都市報上的都市社會新聞, 1995年北京電視臺的《點點工作室》基本帶有民生新聞的特點, 2002年江蘇電視臺推出的《南京零距離》開創了電視民生新聞的先河。隨后, 一系列民生節目迅速創辦, 如《法治現場》、《直播南京》等等。2004年, 遼寧電視臺的《新北方》, 公開以“民生新聞”為旗號。雖然, 一大批民生新聞欄目相繼創辦, 但是, 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對民生新聞的概念都沒有統一的界定, 當前對民生新聞的定義多種多樣,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定義, 第一種把民生新聞等同于廣義上的社會新聞, 把民生新聞關注的內容限定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與生存空間, 把關注人民生計和市民生活的新聞定義為民生新聞。第二種從新聞來源、內容、形式、效果等層面定義民生新聞, 把新聞來源限定于群眾日常生活, 把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空間作為民生新聞的內容, 以先進的新聞傳播手段為形式, 達到提高新聞時效、加強欄目與群眾之間的互動的效果。第三種把民生新聞定義為電視新聞表現形式, 把民本思想作為民生新聞的出發點, 同時強調用平民視角和人文化的敘事方法, 傳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生計。還有的定義關注“民生、民情、民意”, 把城市百姓的身邊事、關心事、稀奇事等作為報道題材, 強調記者的現場調查和跟蹤報道, 追求新聞的多種價值。

二、民生新聞社會化的特點

1. 題材社會化

民生新聞報道以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生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注普通百姓的利益。民生新聞報道題材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治安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問題, 民生新聞在報道時不僅反映人民在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更著力解決人民的問題, 如百姓的看病難問題, 重要交通路段的擁堵問題, 住宅小區與公交站牌之間距離過遠社區居民出行不方便問題等等, 都是民生新聞關注的重點、報道的對象。民生新聞還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空間, 關注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問題、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等問題, 民生新聞關注這些弱勢群體, 通過對弱勢群體的報道, 引發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和幫助, 幫助他們改善處境, 提高生活質量, 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民生新聞在報道時還要立足百姓生活, 進行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是媒體的重要職能, 通過報道社會中的問題, 進行正確的輿論監督, 民生新聞不僅要監督典型的、重大的社會問題, 更要對貼近百姓生活的小事進行監督, 如小區的物業管理問題、社區的老人醫療問題、物價問題等等, 通過新聞報道, 幫助人們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2. 平民化視角

民生新聞報道的平民化視角把民生新聞與其它新聞題材區別開來, 實現了傳播主體的轉變, 改變了過去傳者為中心的狀況, 變受者為中心。過去記者在報道新聞時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政府、領導身上, 根本沒有考慮到普通百姓的需求, 民生新聞報道要求記者以平民化的視角進行新聞報道, 以平民化視角思考問題, 帶動了整個新聞面目的改變。受以往“以媒體為中心”思想的影響, 記者在以往報道新聞時很少關心老百姓關注的問題, 新聞記者只是機械地完成報道任務, 他們不關心新聞的社會影響力。另一種就是領導者思想的誤區, 導致新聞報道偏重于政府會議等, 在新聞節目中出現“文山會海”。民生新聞的誕生, 大大改變了這種局面。民生新聞無論是在選題還是在操作上, 都堅持平民視角, 民生新聞記者編輯在選題時, 從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生存角度提煉選題, 不僅關注百姓生活中的細小的微觀變化和改變, 并且在宏觀層面上關注國家政策方針的施行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如國家的惠農政策的落實和影響, 國家城鄉醫療政策的落實和效果等等, 平民化視角要求記者編輯在報道中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愿望, 解決百姓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為人民服務??傊? 媒體只有站在平民的視角報道新聞,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 才能贏得更多的讀者和關注, 才能更好地向前發展。

3. 追求受眾的本土化

民生新聞要想贏得市場, 必須要把本省本地的受眾放在首要地位, 以本省本地新聞為報道重點, 民生新聞的報道對象和群體要求民生新聞必須要走本土化路線。民生新聞的本土化體現在多方面, 首先是立足本國基本國情, 順應時代潮流, 在遵守“三個代表”、“以人為本”等的基礎上, 轉變報道方式, 改變呆板、枯燥的政治說教, 在有關國家大政方針的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 用平民化語調把國家方針政策貫徹下去。民生新聞的本土化策略的第二個表現就是追求新聞的本土化, 由于我們都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個體, 我們對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非常關注, 對于城市中發生的事件更是尤其關注, 所以, 民生新聞在報道時要考慮本城市受眾的需求, 多報道與城市居民生活相關的問題, 如醫療、交通、教育等等, 用新聞的貼近性吸引更多的受眾。

三、民生新聞報道實現社會化的方法策略

1. 追求報道內容的公共性

追求報道內容的公共性是民生新聞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手段。要想建設和諧社會, 就要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環境, 解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民生新聞在新聞報道中追求報道內容的公共性, 廣泛報道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住房、出行等與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問題, 通過這些問題的報道, 幫助他們解決切實的問題, 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證, 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有利于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民生新聞在報道時要走出社會新聞的誤區, 提高民生新聞的質量, 通過在民生新聞報道中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體現民生新聞的特色。

2. 在報道中注重對受眾的理性引導

民生新聞的報道不僅僅關注城市生活中的瑣事, 民生新聞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對民眾的價值觀念形成正確的引導, 民生新聞在報道中要注意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新聞事件, 深入挖掘民生新聞的社會價值, 對那些重大民生事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連續報道, 發揮民生新聞的影響力。媒體要明確這樣一個概念, 他們對民生新聞的報道不僅僅是向公眾傳達新聞事件, 讓公眾對周圍環境有深入的了解, 媒體報道民生新聞還在著力培養受眾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他們通過對事件的了解, 引發思考, 參與討論, 并為城市建設和國家發展獻言獻策。

3. 緊跟時代發展潮流

緊跟時代潮流不只是時政新聞的專利, 民生新聞在報道中也要緊跟時代潮流, 反映時代主題。民生新聞只有順應并反映時代潮流才能辦出特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媒體的宗旨, 媒體在新聞報道中一定要反映人民的呼聲和愿望, 幫助人民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民生新聞在報道時更要站在時代的前列, 堅持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 做客觀、公正、真實的民生新聞報道, 用高品質的民生新聞打造媒體的競爭力。在民生新聞報道中積極報道民眾關心的醫療、教育、就業、交通等問題, 從民生的角度解讀國家的大政方針, 積極引導民眾參與國家政治生活、關心國家大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提高民生新聞的社會價值。

摘要:民生新聞以平民化的視角報道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 不僅反映人們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并且切實解決人們的問題。本文在闡釋民生新聞概念的基礎上, 進一步解讀民生新聞社會化的特點, 并且為民生新聞實現社會價值提供方法建議。

關鍵詞:民生新聞,平民化,社會化,本土化

參考文獻

[1]朱壽桐.民生新聞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2]侯迎忠.媒介與民生[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8年

[3]于長洪, 白慶祥.服務新聞論:民生新聞的原本解讀[M].長征出版社, 2006年11月11日版

[4]孟建, 劉華賓.對電視“民生新聞現象”的理論闡釋——以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4 (7)

[5]朱德泉.審視民生新聞的“是非曲直”[J].青年記者, 2005年6月

[6]程前, 陳杭.望診電視民生新聞[J].中國電視, 2005年2期

[7]盛蓉.對民生新聞節目現狀的思考[J].南方電視學刊, 2004年第5期

農村民生問題報道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時政,挖掘,民生,信息

時政新聞是媒體重要的新聞資源, 時政新聞代表著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 是非常重要的新聞產品。無論是過去、現在或將來, 時政活動的電視報道始終都是電視新聞的重點, 并且始終在宣傳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 生活越來越緊張, 人們需求的是一種輕松和娛樂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一些時政報道, 特別是會議報道, 領導視察、調研活動等漸漸的不受觀眾歡迎, 這是因為記者沒有把最有價值、群眾最關心、最新鮮的內容表達出來, 觀眾們最需要的新聞信息常?;祀s在會場、圖像、名單、講話中。多年來在新聞報道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嚴重影響了時政新聞的可看性, 更多的時政新聞在觀眾看來成了“流水賬”、“記事簿”和“講話稿”, 聽起來索然無味, 以至于讓觀眾敬而遠之。然而, 時政報道是通過報道政務及重大活動來表述、傳達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和精神, 傳達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其內容關系全局, 關系國計民生, 因此, 對于媒體來說, 時政活動不但必須報道, 而且一定要報道好。這些都要求我們在時政報道上下功夫, 挖掘出亮點, 挖掘出民生信息??s小領導與百姓之間的距離, 使觀眾認識到時政報道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這就對我們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記者要善于平視, 時政報道中記者對領導、對群眾態度要一致, 不能用過去的方法, 重視領導、輕視群眾。其實, 領導者和機關部門的各種政務活動, 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 而領導下基層的考察、調研活動, 也往往都是帶有一定針對性的活動, 通過了解民生、落實黨的政策, 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記者采訪報道的目的就是通過媒體報道架起政府與百姓聯系的橋梁。記者要做到這一點, 就必須學會用平視、辯證的方法看事情, 學會換位思考, 跳出舊有的報道思維模式和套路, 把會議所報道的內容與百姓的生產、生活和思想情感聯系起來, 把會議精神的報道做得更活、更生動。因此, 在進行時政報道采訪時, 記者的視角應該是全方位的、平民化的。其中包括電視標題、導語、解說詞等等, 縮短電視新聞與觀眾的距離。例如:獲得2007年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的電視消息《胡錦濤與延安人民一起過新年》, 正是一個成功的典范。通過編輯記者的精心準備、悉心編輯, 把一條領導人的出行消息以一種親和、輕松的形式展現出來, 把出行過程以一種親近、現場的氣氛營造出來, 帶給觀眾的是喜慶的感覺和快樂的體驗, 引發觀眾由表及里的深層感受, 自然地傳遞了新聞內涵信息。在洮南市實施的泥草房改造中, 市里開過會議之后, 記者就與市發改委及泥草房改造領導小組取得聯系, 把老百姓不懂的事, 不明白的事收集起來, 通過訪談的形式讓領導們給老百姓把黨的政策解釋得明明白白, 后續報道中, 領導視察泥草房改造中, 記者抓住了亮點, 在寬敞明亮的新房里, 農民與市領導親切的交談, 這些都很好的表現了記者時政報道中的民生意識、平民視角。

其次記者在報道中運用的語言文字要通俗化、口語化。由于時政報道地位特殊, 電視解說詞往往容易出現只滿足于機械、教條地照搬照抄會議或講話內容的現象, 影響了報道的指導性和收視效果。新聞報道有規律卻沒有模式, 為什么時政報道總要板著面孔呢?其實時政報道中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只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這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記者抓住時政報道中的新聞亮點以后, 在后期寫作、編播中沒有用通俗語易懂的解說詞來說明報道的內容。如果解說詞寫得通俗, 盡量少用生僻字、長句, 觀眾容易理解就喜歡聽。因此, 在時政報道中, 空話、大話套話應當少寫。居高臨下的口氣少用, 遣司、造句越樸實、越親切越好, 這樣與觀眾的距離就更近, 報道就更有親和力。

第三是電視畫面要讓觀眾喜聞樂見。時政報道由于帶有一定的政治性, 畫面的表現形式比較規范和嚴肅。老百姓關注和關心的相關信息往往蘊藏在這些畫面中, 這時, 如果記者能把挖掘出的民生信息加以整理, 就可能是一篇受百姓關注的好報道。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 是一項民心工程, 德政工程, 也是百姓關注的焦點, 洮南市政府召開動員大會, 對棚戶區改造工程進行全面部署。記者會后就對棚戶區改造的很多問題采訪了市領導、城建局負責人和部分拆遷戶。通過領導的講解、說明使百姓心里更加有數, 取得了拆遷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得棚戶改造這項惠民工程得以順利展開, 新聞節目播出后, 立即在社會性上引起強烈反響, 收到了最佳的社會效果。

要善于挖掘時政報道中的民生信息。新聞是一種價值的信息??梢哉f, 基層許多時政活動大部分是與民生相關的信息, 關鍵看記者是否留心。比如:領導調研、視察, 通常寫法都是領導先后察看了什么, 領導又說了什么, 最后作什么重要提示等。但如果我們能從會議、調研、視察等活動的圈子里跳出來, 并通過這些活動中提供的新聞線索去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就大有文章可做。關鍵還要看記者能否深入采訪挖掘。

參考文獻

[1]、王振業、胡平《新聞評論寫作教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

[2]、張小琴王彩平《電視節目新形態》,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年。

[3]、葉子《電視新聞節目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

[4]、孫寶國《中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研究》新華社出版社2008年版。

[5]、董天策《廣東電視的影響力何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4期。

上一篇:背壓機組電力優化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電機控制系統研究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