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加快生態文明范文

2024-04-22

加快生態文明范文第1篇

一、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生態問題

(一) 部分鄉村生態建設缺乏美感

生態建設理應體現出美感, 而美感的重點在于和諧中的突出。但我國部分鄉村生態建設過于關注特色突出, 而忽視了與周邊環境的協調, 以至生態景觀與自然景觀違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 部分鄉村的生態建設過于關注人工景觀, 而忽視了自然環境的整體維護。其二, 是部分建設者將美麗鄉村與生態建設視為政績工程, 并在生態景觀的顏色設計中, 大量應用醒目、艷麗的色彩。但這樣的色彩設計難以與鄉村自然環境相融合, 突兀感極為明顯。

(二) 鄉村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我國部分地區的生產方式仍然較為落后,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極為明顯。例如, 部分鄉村仍然會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焚燒手段。這一問題, 不僅會嚴重破壞周邊的自然環境與空氣質量, 也會引發火災隱患。再有, 部分鄉村地區為工業企業提供了諸多優惠政策, 甚至放松環保要求, 以至周邊環境遭受到嚴重的工業污染。工業生產收益通常會高過農業生產, 因此多數鄉村地區加強了招商引資力度。但鄉村地區的招商優勢并不明顯, 因此部分地區會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吸引污染性企業入駐。

(三) 居民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生態文明并非單指生態環境建設, 也包含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但我國部分鄉村地區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 卻忽視了居民生活的發展, 以至很多鄉村生活方式無法與生態文明建設難以統一。例如, 部分鄉村地區的衛生設施仍然較為落后, 旱廁改造工作嚴重滯后。這一問題不僅會對當地居民的衛生習慣帶來負面影響, 也會制約旅游產業或健康產業的發展。再有, 我國部分鄉村仍然在開展家禽或家畜養殖, 但人畜同居的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這不僅直接影響村容村貌, 還可能成為人類疾病、動物寄生蟲病的傳染源, 對村民健康生活環境造成較大威脅。

(四) 部分地區的生態建設周期過短

生態文明建設應被理解為百年工程, 但我國部分地區存在建設周期、維護周期以及使用周期過短的現象。建設周期過短會導致建設項目的合理性不足, 但部分地區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以至其后續維護成本嚴重提升。這一問題也是導致維護周期過短的主要因素。生態文明建設應與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相融合, 并通過自然生態的自我修復功能維護生態景觀, 從而使對應的維護成本得以降低。而缺乏長期實驗的規劃設計, 將使人工景觀與自然環境想排斥, 由此帶來的維護成本將使鄉村地區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 景觀建設的使用周期也將相應縮短。

二、推進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思路

(一) 優化美感的具體措施

人工景觀與自然環境相違和, 是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因素。在改進的過程中, 設計人員應從色彩、形質等方面入手, 逐漸優化該地區的生態設計。例如, 在有些地區的鄉村中, 自然環境的色彩通常較為統一。針對這一特征, 設計人員可依據農作物與周邊環境的主體顏色, 設計村內建筑。當周邊環境的主體顏色為綠色時, 村民房屋可將淡黃色、淺藍色或淺粉色作為主體顏色, 并在窗欞、門楣等邊緣處使用深褐色點綴。類似的色彩設計, 會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 并體現出相對突出的美感, 其設計類似于草叢中的花朵。同時此類顏色的反光效果較好, 明快的視覺體驗會使居民的內心受到正面影響。再有, 符合條件的鄉村可依托自然條件規劃生態文明建設。例如, 可利用油菜等農作物的整齊感, 設計觀賞景觀。此類景觀來源于自然, 生態文明的美感將得到集中體現。

(二) 將鄉村生產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

工業污染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嚴重破壞, 針對這一問題, 建設者應轉變鄉村產業結構, 并將綠色產業與服務業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例如, 部分符合條件的鄉村可開展綠色生態旅游。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 城市地區的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 多數城市兒童極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受此影響, 以綠色生態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將受到城市居民的歡迎。通過此類項目, 鄉村地區的住宿業、餐飲業都將得到帶動, 城市地區的生活標準也將被引入鄉村地區, 居民生活質量將得到提升。再有, 鄉村地區可著力打造養老服務業。當前我國社會已步入老齡化階段, 居民的養老問題愈發嚴峻。鄉村地區的住房成本與人力資源成本較低, 在該地區建設養老服務機構可降低城市居民的養老成本。開展此類項目, 并不會對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 其醫療質量卻可得到相應增強。

(三) 將居民生活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對接

生態文明建設應服務于當地居民, 但部分鄉村并未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居民環境建設相融合。針對這一問題, 我們應對生態文明建設制定統一的強制性標準, 以改善我國鄉村地區的居住環境以及由生活陋習帶來的環境污染。例如,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 應建設完善、衛生的排水排污設施, 依托該設施, 旱廁改造工程將得以順利實施, 居民的衛生習慣也將因此得到改進。同時部分符合條件的地區, 應提升煤氣爐具的使用范圍。煤氣爐具會減少廢氣排放, 當地的生態環境將得到維護。而且煤氣爐具也將提升日常生活的便捷性, 生活質量將因此得到提高。再有, 具備經濟條件的鄉村, 可重新修建居住區。建筑與設施改建所帶來的成本通常較高, 維護成本也難以降低。而重新修建將使當地居民的生活場景發生根本性改變, 維護成本也將得以節約。

(四) 依據自然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應依托自然環境展開, 通過生態融合, 生態建設的維護成本將進一步降低。例如, 鄉村地區可依托洼地修建人工湖泊, 并圍繞人工湖修建人工景觀或放養當地的特色禽類。多數鄉村地區保留了原始地貌特征, 小型洼地隨處可見。通過“一事一議”制度, 當地居民可建立生產小組, 利用農閑時間開建引水渠。通過對接周邊水系, 小型洼地可連接成人工湖泊。水資源是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 利用人工湖泊蓄水可使當地的綜合發展得到有力支撐。通過人工湖, 農地可在旱季得到充分灌溉, 農業生產將得到保障。同時人工湖內可放養魚類, 具備條件的地區還可建設垂釣園。這樣, 水系建設必將對周邊環境帶來積極影響, 生物種群將獲得優質的繁衍環境。以此為依托, 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可得到推進, 而鄉村也將更加美力。

三、結語

我國鄉村建設應與生態文明相融合。在具體構建中, 首先, 要依據周邊自然環境, 設計人工景觀與建筑的色彩與形質, 從而使鄉村的整體美感得到提升。其次, 鄉村生產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 通過綠色服務業鄉村的綜合發展將得到提升。再有, 生態文明建設應與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 并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標準。最后, 生態文明建設應構建水資源供應系統。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美麗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評判標準包含“生態美、生產優、生活好以及生命強”這四個部分。以此為依據, 本文將首先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 并針對這部分問題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中美麗鄉村的構建設想。

關鍵詞:生態文明,美麗鄉村,突出問題,構建思路

參考文獻

[1] 陳靜偉.美麗鄉村建設評價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2016.

[2] 莊能紅.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 2015.

加快生態文明范文第2篇

天河是漢江上游左岸大支流之一,發源于陜西省山陽縣,自北向南流經山陽,商南、鄖西三縣,于天河口注入漢江。流經鄖西縣的土門、香口、城關、觀音等四個鄉鎮,于觀音鎮天河口匯入漢江。流域面積1614km2,其中山陽縣412.5km2,商南縣59.6km2,鄖西縣1142km2。干流總長95km,其中鄖西縣境內62.7km,干流在該縣境內自然落差326m,河流平均坡降5.11‰,其中鄂、陜省界至陽坡(沉溪河口)最陡,為9.25‰;縣城至河口最緩,為2.56‰。流域形狀系數0.18,屬山區扇形流域。

境內支流眾多,河曲發育,匯流面積100km2以上的支流有惠河、五里河、安家河和大麥峪河等。五里河為天河支流,位于縣城東北部,在天河口上游的城區匯入天河。干流全長40.9km,流域面積434.7km2,流域內高山坡陡,河床平均比降16.5‰,五里河于小河匯入口下游1.3km處匯入天河。安家河是五里河左岸一級支流,發源于三官洞鄉瓜子嶺東坡,自北向南貫穿安家鄉和城關鎮。安家河流域面積251.7km2,干流全長47.61km,河床平均比降17.18‰。

50年代,鄖西人民在天河干流中上游修建一條全長43km引水渠道“天惠渠”,擔負著縣城周圍三個鄉鎮4000多畝灌溉任務和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并在天惠渠末端修建了鄖西縣第一座小水電站,裝機60kW,供縣城照明用電,從而開創了鄖西縣水電事業的先河。

二、水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的必要性

天河支流——小河,五里河,安家河均在鄖西城關鎮匯入天河干流,天河流域是鄖西縣城人畜飲水水源地,也是縣城發展的生命線,作為山區河流,洪水陡漲陡落,縣城范圍內河道灘涂常年裸露,興建一定數量的攔河壩蓄水,營造濱河水系景觀,建設親水平臺,可以給市民提供親水休閑平臺。

三、水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目的

通過合理、有序、高效、科學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態恢復等一系列手段,使天河流域及鄖西天河流域水系的物理環境和空間環境得到充分的改善,保障用水安全;構建與流域發展和城市建設相輔相成的水生態環境空間;維護河流健康、促進人水和諧,實現流域發展、城市建設和水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創造出生態優良、文明繁榮、發展可持續的流域發展新格局。

四、水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措施

1 借助南水北調水源區的地理優勢,借國家之力協調治理上游水污染事件,保障本地區水安全

2 嚴格執行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區水資源保護措施,爭取國家水源區補助資金,落實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

3 嚴格執行新《水土保持法》,落實縣域內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本流域水土流失

4 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快天河流域內干支流中小型水庫的興建 5 在城區河段適當興建攔河壩,營造景觀水面 6 結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設親水平臺,促進人水和諧

7 引水入城,利用山區河流天然落差營造城市生態水系廊道,優

化城市市政及景觀用水

8 改善城市供水單一水源結構,干支流結合,打造鄖西多水源格局,保障人民生產生活用水

五、投資估算

按2011年2季度物價水平估算,工程總投資為10.3億元。其中截污治污工程3.0億元;水土保持工程1.0億元;中小型水庫建設3.5億;攔河壩建設0.8億;城市防洪工程及親水平臺1.5億;城市生態水系廊道建設0.5億元;

六、資金籌措

天河流域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總投資為103000萬元,其資金來源主要有:中央及省撥款、地方配套和其他方式的融資。

其中,截污治污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城市防洪工程以申請中央和地方配套資金為主;中小型水庫建設中供水為主的申請中央和地方配套資金,發電效益顯著的,可以結合融資和招商進行;攔河壩及城市生態水系廊道建設,以地方土地出讓金結合招商引資方式進行建設,適當申請中央及省級撥款。

七、建設與管理

加快生態文明范文第3篇

摘 要:改革開放后單向度的粗放型經濟發展,讓人們面臨著生態資源趨緊的嚴峻挑戰,需要對此種“發展”非正義的意識形態和思維定式進行深刻反思,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重構經濟及生態倫理的互動關系、構建城鄉綠色發展命運共同體、完善綠色政績考核評估體系是極為重要的生態正義路徑。

關鍵詞:生態正義;城鄉綠色發展;地方政府競爭;體制改革

一、問題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后,在國家戰略促動下的工業化進程中,因部分群體對社會發展進步的內延與外涵的理解過于片面,未立足于整體角度深層考慮資源的綜合發展潛力,將綜合性、漸進性和內生性的“發展”簡化為其中某一方面的人為性膨脹,偏執性地等同于單向度的經濟主義[1],在自然資本化的經濟邏輯下,預收了眼前待培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價值。此種非中立的超價值發展審視觀,不僅嚴重影響我國市場的競爭秩序、交易氛圍,更漠視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傳統文明成果的傳承。

二、生態非正義的解構及其批判

第一,個體對生態倫理感知的鈍化。在生存社會中,農民在通過務農或畜牧的方式將自然資源經辛勞加工、獲得個人或經濟單位需要的同時,又維護著生態的環境倫理;而現代大多數人在經歷科學革命的沖擊后,生態倫理層面的價值判斷逐漸趨弱或為淪喪,肆意開發高風險工商業項目,嚴重危害著生態系統的安全。部分群體的目標與生產手段比例再也不像原始農民般那樣的協調,而是將環境因素引入經濟維度之中:趨利資本的肆虐橫行讓他們采取經濟擴張的手段來對公共自然資源大范圍動手。此種拋棄道德文明、唯經濟至上的生產觀念,讓人們對自然資源非正義資本化的程度,遠遠超過對大自然饋贈的守護程度。

第二,社會組織對鄉村資源的資本化。公共自然資源的排他性與競爭性,讓投標者對基層鄉村稀缺資源虎視眈眈、伺機而動,他們通過搶占鄉村自然資源而獲取其獨特性、有限性、優越性的方式,進行資本的后期加工培育,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來維持自身名列前茅的優勢地位。此種資本邏輯讓大量社會組織逐漸“公司化”,盲目設項目搞權錢交易,發揮著利用自然資源節省成本、就地取材的地域鄰近優勢,進行無邊界的經濟擴張,與牟利性經濟組織大有趨同之勢。在其創造資本成功靈活運作的經濟活動空間之時,更擴大了城鄉間不平衡發展的差距,違背了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宜居發展模式,在這場無序且過度的競爭中,農民這一弱勢群體成為生態災難的被轉嫁者。

第三,地方政府對政績考核的曲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大特點為:黨的領導與地方政府體系的行為特征。GDP的競爭,讓地方政府紛紛積極地投身于地方經濟活動中,某些地區將“發展優先”的經濟維度作為政策取向、制度偏好,欲采用不恰當手段對GDP進行瘋狂的縱向直線“拉動”,漠視自身區域在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先天特殊性或局限性,逾越發展邊界,長期處于經濟所謂高速增長的發展幻象中。殊不知,由此引發的諸多漏洞已成為燃眉之急——生態系統嚴重破壞成為中國生態經濟的“癌細胞”與地方政府惡性競爭中不易被量化的隱性代價。

部分干部針對生態資本化的現象未有充分認識、對中央政策落實不到位,未及時制定或修改地方性路線方針,不但未減少對公共自然資源的市場化侵占,甚至更愿于自己任期之內創造出良好政績,用直觀的年終數據講話,忽略了基層群眾賴以生存的維持隱性的美好生態自然環境,對一些僵尸組織的破產進行阻撓,對咄咄逼人企業過度縱容,其中犧牲最大的仍是不可逆的生態毀滅性結果。

三、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形塑路徑探索

(一)促進個體重構經濟及生態倫理的互動關系

1.健全生態正義的生態文化體系。非正義的生態掠奪趨勢,嚴重導致了社會不同層次群體的實際生活質量、經濟收益等社會福利分配的不均勻與不平衡。生態環境的破壞者在經濟主義的發展驅動下將自然資源資本化后,遠走高飛繼續“惡性”開發,卻將其視為“良性”經濟循環;失去制度屏障的弱勢長期棲居者雖未參加開發破壞性活動,卻成為了“經濟擴張”的犧牲者,需承擔他人帶來的不可逆自然毀滅性后果與社會治理責任。對于災難分配的不均衡現狀,資源開發者應立即認識到自己有關生態非正義的種種不妥行為,去除經濟惡性發展的邪念,樹立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正義理念,做到精神文明、道德倫理上的真正“脫貧”。

2.樹立“經濟之善”與“生態之善”相統一的社會理念?!鞍l展主義”的根本性問題是“經濟之善”(經濟合理性)的評估失去了“社會之善”(社會理性)、“生態之善”(生態理性)的前提性規約,并在相當程度上簡化為狹隘性經濟生產活動的“效率”或“競爭力”,因而難以避免地產生“生態之惡”“社會之惡”的后果[2]。反之,若以發展生態作為主要向心力,而將經濟作為附加發展產物的“過善”,也會導致如“經濟與環境置換”模式般的發展失衡現象,唯有將“經濟之善”與“生態之善”相統一結合,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大制度背景下,為無邊界發展確立經濟、生態、文化邊界,方能真正達到現代化意義下的“社會之善”。

(二)加快組織構建城鄉綠色發展命運共同體

1.構建城鄉綠色環境治理系統。改革開放以來,影響城鄉間于各方面的發展藩籬漸成痼疾,統籌城鄉共同綠色發展、改變和摒棄過去“重城市輕農村”的“城鄉分治”觀念,也是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步驟。在推進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統籌工作時,各組織需把握好鄉村自身的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而因地制宜,不斷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特色產業的升級;在其努力帶動新型“農村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村也應以“綠色政績”的環保指標反向地制約考核各級政府,倡導二者形成相互依存促進的良性協同治理關系,將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生態工程項目,創建越來越多的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形成生態正義的良性循環。

2.加大鄉村環境監管與執法力度。少數組織忽視社會規范,漠視中央社會環境法規政策,甚至通過詭辯而頑強抵抗,違背倫理道德而又掙脫制度約束,無序地在無邊界發展的道路上愈行愈遠,讓鄉村經歷著物理意義上的劇變及社會意義上的衰敗。鄉村環境監管與執法力度的加大迫在眉睫,應盡快健全鄉村環保專項法律法規,加大對違法污染企業的處罰力度,使處罰標準高于治污的成本;建立鄉村環境監測體系,開展污染企業專項治理工作,通過落實治污方案來幫助相關企業減排降污。其中,針對鄉村中部分處于實施階段的新建項目,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此類項目的管理,不僅要提高此類項目的環保準入標準,也要對該組織的可持續戰略發展規劃進行綜合嚴格審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資源的浪費;針對已處于嚴重反排污標準、處于治污無望階段的組織一律堅決取締,杜絕為了貢獻經濟指標而濫竽充數的僵尸企業,從根源上避免環境污染問題再度泛濫。

(三)完善綠色政績考核評估體系

1.完善政績考核評價的相關內容。傳統追求GDP政績的考核方法著實需要改革,需將過去一味強調經濟速度與規模轉變的著眼點轉移到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來,基于地域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提倡“綠色GDP”績效評價機制中的生產法或核算法的兩種計算方式,適當增加生態功能建設和生態保護成效方面的考核,因地制宜,讓政績越來越“綠”。相關部門在領導干部進行政績考核工作期間,可適當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以及生態效益等方面的考核比重,將考核結果與干部的選拔任用聯系起來,作為干部獎懲和職位提升的重要依據。定期安排干部的文明素質培訓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各級領導干部進一步提高生態文明的政治站位,增強環保法律法規的綠色發展意識,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等責任鏈條,進而在不同方面協助區域走上綠色發展的道路,真正落實環保法提出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的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生態環境保護正義鐵軍”,也可避免生態保護工作在向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傳導中,形成越基層的部門對中央環保督察組提出的整改任務越是不斷敷衍應付、做表面文章的差序狀態,讓高素質的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干部對頂層綠色設計愈加深入貫徹落實、層層推進,名副其實地成為所在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

2.強化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堅決取締損害人民群眾與守法組織的合法環境權益、擾亂社會組織公平競爭秩序的“黑色組織”,嚴懲其將處于工業鏈尾部的廢棄物清運未果而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物等行為。某些組織因有地方政府的財政補助資金,便在環境監管的“最后一公里”處撐起了“保護傘”,即使面對連續曝光、環保督察亦巋然不動,甚至肆無忌憚地繼續進行污染惡循環。各級黨委、干部應及時認清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杜絕對此類組織進行明里暗里的縱容與庇護行為,應勇于擔當、真抓實干,主動將綠色政績作為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最佳回應。當然,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僅僅是事后追究責任,相關的前期預防工作也是相當必要的,相關部門以及人員應當加強日常的監督管理工作,巡視、輿論監督等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及時發現問題,將經濟非正義的苗頭及時扼殺在搖籃之中,糾偏除惡,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生態損失。

四、結語

面對已然顯現的生態毀滅性后果,我國人民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民族的政治共識與執政黨的核心意識形態元素,共同承擔起這項建設美麗中國的政治責任。需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在黨的領導下,通過維護經濟及生態倫理良性互動關系、加快構建城鄉綠色發展命運共同體、全面完善綠色政績考核評估體系等路徑逐步向生態正義的目標大步邁進,和諧共生、綠色共贏必是全國乃至全球追求的生態友好型美麗局面。

參考文獻:

[1]  郇慶治.“發展主義”的倫理維度及其批判[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52-57.

[2]  郇慶治.文明轉型視野下的環境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25.

加快生態文明范文第4篇

摘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村綠色經濟發展,在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為創造開展多元化的農村發展模式提供機遇。商河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縣,對如何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我國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關鍵詞:農村;生態文明;商河縣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同時也為創造開展多元化的農村發展模式提供機遇。近年來,商河縣秉承“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的改革發展思路,不斷推進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探索,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推廣意義。

一、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難度也有所加大。長期以來,農民粗放的生產模式造成的生態破壞日趨嚴重,農民生活過程中積累的垃圾疏于管理,“垃圾圍村”、“臟亂差”的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城鄉二元結構及鎮村企業的不合理發展加劇了農村的生態破壞??偨Y起來,目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農民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破壞不容忽視

一是土地退化:我國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與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土地資源退化面積高達80.88億畝,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6.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7億畝(180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積5.01億畝(33.4萬平方公里),土壤鹽堿化面積14.87億畝,草場退化面積30億畝,土壤污染面積4億畝。這些退化過程所涉及的耕地10多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一半??紤]到重復計算,如以10%扣除后,則我國土地資源退化面積為73億畝,占全國土地總面積50.7%。近二、三十年來,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和粗放的增長方式,使我國土地資源的退化狀況愈趨嚴重。

二是水生態失衡:早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4年年會上,中外專家就重點討論了農業水源污染的問題,并指出了我國農業生產中對農藥化肥的濫用(尤其是氮肥的濫用)已經嚴重危害到了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其非點源污染已經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頁]。加拿大教授斯謬爾指出,中國的耕地面積占世界耕地面積的比例不到10%,而氮肥使用量卻占了世界的近30%。[章海榮:《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頁]我國農田所施用的氮肥有一半在被農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氣體的形態揮發到大氣中或從排水系統流失到水體環境中,造成巨大危害,首先是對于飲用水的危害如河水、井水等,農藥和化肥的殘留滲透到飲用水源中并且不斷累積的狀況已經對我國13個省份數百萬的居民的健康構成了威脅;其次是對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的威脅,據統計我國近一半以上的湖泊正處于富營養化的狀態,赤潮、水藻瘋長、水生物因缺氧等原因大量死亡等都已經向人們敲響了警鐘。

(二)農民生活過程中造成的“臟亂差”現象普遍存在

受經濟條件和傳統習慣影響,農村大多數垃圾沒有固定的存放點和處理廠,隨意堆放在道路兩旁、田邊地頭、水塘溝渠等,經過日積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散發出惡臭氣味。農村垃圾污染環境的主要方式有:固態物質污染,即自然堆放的農村垃圾腐敗形成滲濾液;液態污染,即堆放的農村垃圾在雨季被沖刷到水體,造成水體污染;氣態污染,即垃圾腐敗產生惡臭污染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大腸桿菌、鏈球菌等細菌和病毒,影響身體健康。近年來,全國多地驚現“癌癥村”,據資料顯示,有197個癌癥村記錄了村名或得已確認,癌癥的形成原因多樣,因環境污染而開成的“癌癥村”正在中國大陸逐年增多。

(三)城鄉二元結構對農村生態的影響不容忽視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過多地關注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而忽視了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將城市中無法處理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轉移到郊區,采取直接堆放或就地掩埋的形式進行處理。這種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垃圾,只是轉移了地點,堆放在農村的大量垃圾必然會對當地的空氣、土壤、水源和農民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二是一些污染型的企業向農村轉移。由于城市對企業的環保準入口檻較高、城市地皮價格較高、勞動力資源不足,至于很多企業將目光投向環保準入口檻較低、地皮價格較低和勞動力資源充足的農村。污染型企業在農村投資建廠,雖然給農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是其排放的各種污染物給農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危害。三是在城市發展中淘汰下來的商品銷售到農村。由于一些電器巧產品的能耗較大或者其使用過程中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無法進入環保標準嚴格的城市市場,于是這些物品被銷售到環保標準較松的農村,這種轉嫁型的污染對農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很大危害。

二、商河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及成效

商河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是一個農業大縣,近年來,商河縣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秉承“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理念,走“工業化、城市化同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互動發展”的路子,努力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開創了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社會安定和諧、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嶄新局面。2016年,商河縣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在尋求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特別是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優化農村環境,加大環境治理力度

農村環境直接關系到農民的身心健康,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優化農村環境,加大環境治理力度,重點在于解決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的“臟亂差”問題。農村環保工作是商河縣加強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商河縣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狠抓農村生產生活垃圾及污水收集處理工作,農村環境得到切實改善。一是加大整治力度:環保部門經過專題考察,在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以城帶鄉”、“人工濕地”和“一體化簡易污水處理站”三種方式處理鄉鎮生活污水。2011年,投資700萬元在10個鄉鎮駐地建設了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同時,加快村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商河縣于2010年11月份率先在濟南市開展了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試點工作;二是創新管理模式:采取縣鄉村三級籌資、行政管理以鄉鎮為主體,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負責業務管理的分級管理模式。建立了縣鄉兩級管理機構,每個鄉鎮(街道)建設1處垃圾中轉站,配備1輛垃圾轉運車。鄉鎮(街道)駐地按城區標準配置垃圾桶,每5000平方米設1名保潔員。行政村每15戶設1個垃圾桶,每100戶設1名保潔員。每10個村配備1輛垃圾清運車;三是建立健全保潔制度:1546名行政村專職保沽人員按照規定要求定崗保潔。截至目前,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建立了12處鄉鎮(街道)環衛所,12個鄉鎮(街道)垃圾轉運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縣963個行政村(居)全部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范圍。

(二)發展生態農業、推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長期以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對農藥、化肥的過度依賴,使得農業生產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化肥越施越多,而糧食卻越產越少;為了增加更多糧食產量,只有不停地施加更多的化肥!對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土地退化、耕地污染、水生態失衡、農產品農藥檢測超標等后果,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健康。面對這一問題,商河縣立足本縣實際,借助獨特的溫泉優勢,在積極打造溫泉生態旅游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先后高標準建設了濟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畜牧科技示范園、鄉村綠洲等農業示范園區,充分發揮其引領農業發展的作用,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大力打造“綠色食品”、“無公害蔬菜”、“健康肉食”等生態品牌。目前,全縣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0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79家,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園3個,“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127個,被評為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三)加大環保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開展農村環境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是解決我國農村環境問題的一項重要任務。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通過宣傳教育,讓農民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充分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才會更加順利,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才能更加長久。商河縣在環保宣傳及農民環保意識的提升方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一是環保宣傳進農戶:把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擴展到農村,結合農村生態村建設,利用標語、宣傳欄、發放宣傳資料、廣播等形式,結合當前生態村建設,在農村普及環保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比如與齊魯網齊魯拍客團商河站及捷安特車友俱樂部共同開展了“創建國際級生態縣,倡導綠色出行”環保宣傳騎行活動。沿途環保志愿者們向群眾散發環保宣傳資料、秸稈禁燒明白紙,同時進行義務撿拾白色垃圾,以綠色出行宣傳環保,以實際行動積極倡導綠色低碳新生活,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二是環保宣傳進學校:志愿者走進各鄉鎮中小學,采取舉辦講座、展板宣傳、贈送創建宣傳材料等形式,組織好環保知識進學校的宣講活動;開展廢品手工藝品制作課,在寓教于樂中傳播“低碳生活”中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理念。

三、解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路徑選擇

(一)抓好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

農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出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政府的機構、體制以及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有關,因此抓好農村環境污染整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要從源頭上阻斷鄉鎮企業帶來的污染,一方面,要求企業在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上進行創新,淘汰對環境造成污染的陳舊設備,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型設備;加大對畜牧養殖企業的監管,要求其使用排污設施并且環保要求要達標。另一方面,對農村的工業企業進行合理布局,減少由于企業分散造成的耕地資源大量被占用、污染物覆蓋面積廣的問題;二是要從源頭上阻斷農民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染,一方面,通過加強生態倫理教育和環保知識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由于自身在生產生活中的行為所帶來的污染既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對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威脅,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低成本、可持續的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機制,逐步實現垃圾集中處理,實現無害化和減量化。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改善村容村貌;三是要從源頭上阻斷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帶來的轉嫁型污染,就要嚴把“入口關”,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轉向農村,推廣使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此外還要深入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加大對村莊內外、公路兩旁、河道的環境衛生整治力度,使村莊內外的環境有一個較大改觀;同時抓好環衛一體化的長效管理。

(二)發展生態高效現代農業

目前我國廣大農村的農業生產主要還是落后的小農經濟模式,高投入、高消費及低產出、低質量和低效益的粗放落后的生產方式嚴重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好新農村生態文明的關鍵,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變傳統農業,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過程,科技進步孕育著突破,當前,只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才能夠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F階段,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堅持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穩定推進農業科技機制體制創新,完善農業產業技術體制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不斷強化技術集成配套。加快農業機械化,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強目前急需的農機研發、制造,堅持農機農藝結合,實施保護性耕種,構建現代農機服務體系,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加強基層農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建立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裝備,強化農機服務機制創新。按照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推廣節水、節電、節能、節藥等農業技術。繼續擴大實施農村沼氣工程,抓好沼氣體系建設,促進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大力推廣節約型實用技術,實現農村清潔工程建設。

(三)加快城鄉統籌進度

一是制定城鄉統一的企業準入制度。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障礙是污染問題,而污染的罪魁禍首則是一些環保標準不達標的工業企業。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同時當地政府為了獲得高額的稅收而在政府審核時干預性地放松了環評準入標準,加之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較為豐富、工資報酬比較低。因此,要想真正將環保標不達標的企業驅離農村,確保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實效,就必須建立與城市同樣嚴格的企業準入機制,二是積極建立農村的環衛標準。不可否認的是城市的環境衛生治理效果要比農村的環境衛生治理效果好很多,原因就在于城市的環衛標準較高、環衛隊伍和機制比較健全,而農村則缺乏必要的環衛標準,在環衛資金投入和隊伍建設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有些農民在思想上就沒有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因此,既要從政府層面出發制定嚴格的農村環衛標準,并嚴格按照環衛標準的要求執行,同時也要積極引導農民增強主動環保的意識;三是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當前,我國城市發展迅速,城市群不斷擴張,城市人口不斷膨脹。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比較大的壓力。要減緩城市不斷擴張的速度,保護好耕地紅線,保護好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很大比例的城市人口是由農村人口轉移過去的,由農民向市民轉變在推進城市文明的同時也給農村生態文明帶來了嚴重的損害:大量的農田被荒廢,城市企業排放的污水污染了農村的河流小溪,大量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的出現帶來了較多的社會問題。因此,只有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統籌城鄉發展,才能真正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

加快生態文明范文第5篇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貫徹落實這一精神,要求我們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責任意識,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發展生態經濟,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加快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水平,是發展生態經濟的根本舉措?!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必須始終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一核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實現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為此,應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品牌化、網絡化經營。

大力開發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一方面,加強節能、低碳、環保技術的攻關和突破。從政府層面來說,應制定能源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科技規劃,加強領導和指導,加大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組織科研力量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自主創新,努力在重大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特別是要根據現階段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在煤炭資源清潔高效開發和循環利用技術、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技術等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另一方面,大力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引導企業引進和采用國內外先進節能減排技術和設備,并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和裝備。抓住落后產能相對集中的重點行業,依法堅決淘汰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安全生產條件不達標的企業,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注重總結推廣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減排的先進經驗。

促進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能源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能源資源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類型和性質,影響著經濟發展的模式和布局。比如,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資源基礎上的經濟是工業經濟,建立在土地資源基礎上的經濟是農業經濟,建立在太陽能、氫能等資源基礎上的經濟是生態經濟。從能源資源的視角來看,經濟模式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其主要特點是資源不可再生、環境污染嚴重;二是以太陽能、氫能為代表的新型能源經濟,其主要特點是資源可再生、污染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逐步實現由以煤炭、石油為主的化石能源經濟向以太陽能、氫能為主的新型能源經濟或低碳經濟轉變。與此同時,還應重視廢棄資源的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急劇增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垃圾歷年累積堆存量達60多億噸,有200多座城市飽受垃圾問題的困擾,而許多城市現在仍然采取填埋、堆肥、焚燒等不科學的方法來處理垃圾。這不僅嚴重浪費可再生資源,而且嚴重污染環境。應改變以往把垃圾等廢物視為包袱和災害的觀念與做法,將其視為再生資源和巨大財富,通過加快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手段,努力防止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并充分挖掘其巨大的資源潛力,實現“二次利用”。

重視利用荒野這一寶貴資源。所謂荒野,是指未受人類活動干擾或者人工改造較少的自然環境。在傳統觀念中,荒野是沒有多少價值的。然而,在生態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荒野顯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有價值?;囊笆且环N具有原生性、多樣性、開放性等特點的自然系統,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休閑價值、審

美價值。應進一步轉變對荒野的認識,深入研究荒野資源的價值,在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原則的前提下不斷創新荒野資源利用的方式,科學利用和合理開發荒野資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加快生態文明范文第6篇

作者簡介:付帆(1990.08-),女,江西金溪,江西師范大學2011級研究生,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現實。

摘 要: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體系的唯物論,辯證法,兩個層面來梳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并試圖從人與自然對立的角度中發掘出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以及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角度來尋找解決生態問題的途徑。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對我國探索解決生態危機之道仍然具有重大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應該成為當代人尋求解決生態問題之道的重要理論依據。

關鍵詞:生態文明;對立統一;根源

一、 馬克思的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恩格思認為,自然界的存在是唯一的,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不但以自然界作為自己存在的物質基礎,而且把自然界作為實踐的對象;人類的歷史是受人對自然界的支配程度制約的。不但人類的歷史是發展的,自然界也是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而改變的,人類和自然界是一個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發展過程。

(一) 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的唯物論層面

自然界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在人類產生之前已經有了自然界,而在人類產生之后,自然界的發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霸谶@些原生生物中有一些漸次分化為最初的植物,另一些漸次分化為最初的動物。從最初的動物中,主要由于進一步分化而發展出無數的綱、目、科、屬、種的動物,最后發展出神經系統得到最充分發展的那種形態,而最后在這些脊椎動物中,又發展出這樣一種脊椎動物,在它身上自然界達到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憋@然,隨著自然界的發展,人由原生生物發展而來,經歷了一個及其漫長的過程。恩格斯指出人從自然界中脫離出來,“經過多少萬年的努力,手和腳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確定下來了,于是人和猿區別開來,于是音節分明的語言的發展和頭腦的巨大發展的基礎就奠定了。這就使得人和猿之間的鴻溝從此成為不可逾越的了?!弊匀唤绲拈L期發展產生了人之后,人類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從人屬動物方面來說,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陽光、雨露、氧氣等等都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區別于動物,就人的社會屬性而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及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進行的生產與再生產也是以自然界的存在為基礎的,我們直接或間接的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從人的社會屬性而言,即使科學技術空前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沒有擺脫對自然界的依賴。

(二) 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的辯證法層面

“人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欲望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瘪R克思的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和動植物一樣都是自然界的對象的存在物,人類像動植物一樣失去了自然界提供給我們的陽光、雨、空氣的時候會失去生面。一樣要面對自然界的風吹雨打,地震、泥石流等各種自然災害,這也正是各種宗教產生的源泉,來自于對自然的畏懼和不了解,于是把自然界的風雨雷電當做神來敬畏,從某些方面來講,在尊重自然規律方面古人做的比我們更好,這一方面就是人對自然的手動性。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能夠認識自然界并發現自然界的規律,按照規律辦事。以上在分析人對自然關系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時候,“勞動”已經呼之欲出,正是勞動實現了人類對自然的能動性。直立行走使手獲得了自由,手的自由就意味著可以自由勞動,創造工具進行生產,這就是人和猿的最大區別。這也就直接證明了“勞動創造人本身”這一命題。這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提出“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創造人本身的觀點有本質區別?!皠游镏皇前凑账鶎俚哪莻€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人也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庇谑亲匀痪妥兂闪巳嘶淖匀?,變成了隨著人的實踐活動不斷變化發展的自然,而以實踐為中介的人與自然的受動性與能動性也就是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即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二、 從對立的角度分析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

馬克思的自然觀是對立統一的自然觀,我們從馬克思主義對于生態問題的分析不難發現,正是由于人與自然的對立性即斗爭性造成了生態問題的產生。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以及人類運用工具改造自然以來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時期,生態問題也隨著人類對自然改造的能力而加劇,馬克思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伴隨著這種生產力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相異化,自然變成了人類的奴隸,人類為了滿足不斷發展的生產力的要求無休止的從自然界索取生產資料而不惜破壞自然界,而自然界也對人類進行了無情的報復,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再是和諧共生的關系而變成了尖銳的對立。針對當時人們為了眼前利益亂砍亂伐造成的生態失衡現象,恩格斯警告說:“我們不要過分沉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闭怯捎谌祟惡雎粤巳伺c自然的和諧的共生,而是意味的強調人對自然的索取,工業社會以來主張“向自然開戰”“控制自然”,人與自然的對立尖銳化,斗爭性占了上風,這也是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

三、 生態問題解決的途徑以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認為造成生態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正是資本主義制度以及資產階級貪得無厭的本質造成了人與自然尖銳的對立,自然界界的異化,于是產生嚴重的生態問題。要想從根源上消除生態問題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想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再是掠奪與懲罰的對立關系而是變成了合理的調節人類的需要,與自然界和諧共生的關系??茖W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促進社會變革的根本力量。馬克思認為人類只有科學的認識自然,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才能用新技術來防止和消除舊技術的負面效應,避免對環境的破壞。馬克思的生態文明思想對我國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仍然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我們已經有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制度基礎,近些年來我們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重視新能源和新技術的應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不注重保護環境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的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的經濟增長方式。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更是明確的提出了人與自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黨的十七大中將這一思想寫入黨的綱領,這就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明確化、制度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以及全中國人民的努力,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會取得巨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上一篇:激勵短信集錦范文下一篇:健康造成危害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