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醫療衛生范文

2023-09-23

農村醫療衛生范文第1篇

美國著名健康經濟學家V.R.??怂乖凇墩l將生存?健康、經濟學和社會選擇》中說過:“在設計對貧困者的援助方案時,醫生總是倡議提供更多醫療服務,教育者倡議提供更多教育,建筑業倡議提供更多住房,但是,貧困者最想要的是什么呢?它迫切需要得到某些領域的政策分析家的關注。”

衛生機構及人員情況

一般全鄉只有衛生院兩所,村級衛生室31個,私人診所36家(其中不包括未登記的),全鄉共計衛生員112人。當然,還包括很多未登記在冊(即未辦理執業許可證)的私人診所。在一所衛生院中,病房5間,病床15張,醫務人員約20人,其中鄉村醫生12人,護士3人,其中醫科院校??飘厴I的2人,其他均為中?;虼髮W歷。而私人診所的構成大多為鄉村土郎中,大部分文化程度較低。

在農村,一個家庭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可能把整個家庭拖進貧困的深淵,所以,對于很多農民來說,“大病挨、小病抗”是常事,一般頭痛感冒,大部分是不去看病的。調查顯示,52%的人頭痛感冒

就自己買點藥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療或者硬挺著等病好。當遇到醫生建議病人住院的情況時,只有56%的人會聽從醫生的建議,44%的人不愿意住院,其中,55.6%的人是因為“價格太貴”不愿住院,27.3%的人是因為“經濟困難”不愿意住院,也就是說,82.9%的人是因為經濟原因不愿意住院治療。

這些年農村衛生事業雖然有所改善,但是醫療價格不斷攀升,農民醫療負擔重。在農村,有病看不起是很普遍的現象。如90%的農民認為健康狀況沒有改善的原因是醫療費用太高,還有8%的人認為就醫不方便。農民認為,醫療是比養老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調查顯示,18%的人根本不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24%的人很少擔心自己的養老,但是只有8%的人根本不擔心自己的醫療問題,20%的人很少擔心自己的醫療問題。

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的短缺現狀

(一) 鄉村醫生與農民

從來源上看,農村醫生有的是原來的赤腳醫生,后來通過進修取得了鄉村行醫資格,有的是衛生學?;蛘哚t學院畢業后在農村行醫。從走訪的20所農村醫療機構來看來看,65%的診所是1個醫生,90%的診所是1個或者2個醫生,擁有4個及4個以上醫生的診所僅僅是兩所鄉級衛生院而已。在所調查的134位村醫中,84%的醫生是男性,女性較少。40歲以下的占48.2%,50歲以上的占30%。從從業年限來看,80年代以來從業的人數占了51.4%,其他將近一半的村醫生在

80年代以前就已經從事農村醫療職業了。在80年代以前從業的人員中,很多都是集體經濟時期的赤腳醫生,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 平均每千人口擁有的醫生數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2002年我國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是3.2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的執業醫師數是1.47人。據調查,登記在冊的村醫(即執業醫師數)有112人,另在走訪過程中也發現不少未經登記的私人診所,粗略估計大致也有三四十人(按40人計算)。這樣算來,在所調查行政村,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3.12人,每千人擁有具有鄉村醫療資格的醫生2.24人。

調查表明,村級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醫療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受過醫科專業教育的醫務人員明顯偏少。在調查的31個行政村現有的134位衛生人員中(包括未經登記的私人診所醫生),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5人,占總人數的3.7%;初中文化程度的29人,占21.6%;中專及中專以上文化程度60人,占44.8%;高中文化程度的40人,占29.9%。但受過醫科專業教育的衛生人員明顯偏少,從醫科院校畢業的只有38人,僅占衛生人員總數的28.4%,其中醫科院校大專以上畢業的僅1人。二是村級醫務人員接受培訓機會少且時間短。在對村級醫務人員的調查中抽取30份做統計,有18個村醫務人員反映,上級有關部門對村級醫務人員的業務有進行過定期培訓,但培訓時間偏短,占調查村的60%;11個村則反映只偶爾培訓過,占36.7%;反映從未培訓過的有1個村,占3.3%。三是醫療意外事故時有發生。因醫療技術水平限制,農村醫療意外事

故時有發生。據走訪調查,從村民口中得知近幾年來,31個行政村因醫務工作人員拿錯藥、打錯針、誤診等引發的醫療意外事故就有7例。在金星村,農民周軍與妻段靜于2002年結婚,2003年某天晚上段靜肚子痛,被送到就近的村級衛生室,村中行醫不到3年的個體醫生周永國(據說在市衛生局有后臺辦理了行醫資格證,僅參加過短期醫療培訓)指示超量服用過期藥物,在病痛仍然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緊急又送往市人民醫院,結果送到醫院不到兩個小時,段靜因為服用藥物過量和為時過晚而致死。

(二)各醫療點與農民

1.村級醫療機構規模小、設備簡陋、藥品種類少

全鄉的醫療點規模都很小,除了兩家鄉級衛生院之外,其余的很多診所雖然是打著村級衛生室的招牌,但實際上全屬于私人性質的診所,自負盈虧。大部分的診所裝置都比較簡單,除了最基本的必備器械,如注射器、聽診器、血壓表等外,很少看到一些高級的器械。室內有板凳和長椅,不少衛生室和診所還有兩三張病床。在我們的走訪時,并沒有發現有過期的藥品,但許多藥品的有效期已經所剩無幾了。衛生室和診所的藥品也比較少,75%的診所藥品價值在5000元以下,51%的診所藥品價值在3000元以下。對于器械消毒方面,大部分的診所都比較衛生干凈,藥品器械擺放整齊。但在走訪農戶時,不難發現很多一次性注射器成為了孩子們的玩具。

2.村級衛生機構深受亂收費的影響

對于村級診所,從調查來看,上級部門和村委會幾乎沒有資金支持,都是自負盈虧。上級衛生機構和衛生主管部門對于村級診所主要是業務管理和行政管理。這些管理對于規范農村醫療市場、保證藥品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些地方管理的營利傾向和形式主義嚴重。有的只管收費辦證,對農村醫療人員的資格把關不嚴。上級的管理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把管理變成收費,不但不能提高農村醫療服務的質量,反而更加重了農村的醫療負擔。

3.村級醫療機構是大多數村民看病的首選

村級醫療機構是大多數村民看病的首選。調查顯示,少數距離中心市鎮較近,或者病情嚴重者才到縣及以上醫療機構去看病。在醫療機構的選擇方面,44%的人去村里的私人診所,28%的人去村衛生室、衛生站,考慮到很多村衛生也是私人承包的,所以,去私人診所就診的比例實際要高得多。

在醫療機構的選擇上,距離遠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約64%的人都把距離近作為選擇特定醫療機構的原因,其次是醫療服務的質量,對于那些患大病、疑難病,人們更傾向于要選擇技術較好的醫院。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在價格、服務和方便性方面,私人診所和村衛生室表現較好,鄉鎮衛生院最不令人滿意。村民們表示,有病總是先去村衛生室或私人診所,村醫醫治不了的,才會建議他們到大醫院去就診。從調查可以看出:私人診所和村衛生室在價格和服務態度方面令村民的滿意度最高,只是在質量方面私人診所和村衛生室相對較差,比不上衛生院和其他更高一級的醫院,限于設備和文化水平,這

農村醫療衛生范文第2篇

摘要:醫療衛生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作為農村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對于保護農村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成就;挑戰

據統計,截至2005年末,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國農村總貧困人口(2365萬人)的比重為49.5%。新農村建設這一重大政策實施的好與壞,是與民族地區貫徹的情況緊密相聯的。事實上,少數民族地區在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同時,遇到的困難比其他地區更多更特殊。特別是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方面——醫療衛生,因此,本文從考察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的實際情況著手,分析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

一、 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現狀及其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為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特別是對民族地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習慣的基礎上,支持和鼓勵相關醫療政策、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等。這些舉措使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較大改善,以前“生病找巫醫”的封建迷信活動越來越少,民族地區的農民對醫院也給予了更多的信任。而在在醫療水平和醫療設備上,多數地區也達到了中央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所作的要求,農民看病普遍反映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許多情況表明,疾病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貧困又使疾病難以醫治。200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了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的任務。從2003年到2007年,國務院連續四次召開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會議,統一思想,明確目標,部署工作,積極推進新農合制度健康發展。為體現黨和政府對農民健康的關心,提高農民的受益水平,引導農民踴躍參加,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除市區以外的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由每人每年補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增加10元。從2008年開始新農合制度建設由試點階段轉入全面推進階段,2007年新農合覆蓋的縣(市、區)要達到全國縣(市、區)總數的80%,2008年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縣(市、區)。據統計,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達到2429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4.87%,參加合作醫療人口7.2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82.83%。這些重要政策的提出,主要是為了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減小農民看病的經濟壓力。在以“農民自愿參加”為原則的基礎上,我們看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民族地區的參合率是很高的,說明民族地區的農民對這一制度也是報著支持的態度,農民的支持才是政策頒布和繼續更好的實施下去的根本保證。

2.民族地區疾病預防控制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提高處理農村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重點控制嚴重危害農民身體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和寄生蟲病等重大疾病。對于重大疫情的預防上,民族地區突出了宣傳上和疾病防疫機制的力度,在宣傳上有的民族地區也利用了本民族的特色和風俗開展了有效的宣傳,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農民對重大疾病的防疫和基本應對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對民族地區兒童實行計劃免疫;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預防保健咨詢服務;地方病重病區根據本地區情況,采取改水、改灶、換糧、移民、退耕還林還草等綜合性措施,有效預防、控制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3.民族地區婦幼保健工作

制定有效措施,加強農村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兒童營養狀況。在家自己找人分娩的比率減少,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對優生優育的宣傳力度大大加強,使農民的保守生育觀念有了改變,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有了明顯改觀;而且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了一年一次的婦女常規檢查,得到了民族地區廣大農民的支持。

總之,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的貫徹落實,對民族地區醫療衛生的穩定發展起了促進作用。而且,確保了醫療衛生根本的主體——農民,享受到了自己的權利,農民健康水平整體上有了提高。

二、民族地區醫療衛生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的農村衛生工作曾經取得過世人矚目的成績。建國以后初步形成了農村初級保健網,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在“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導方針下,直到70年代末,農村合作醫療的創立使農村衛生保健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民族地區的農村居民健康狀況得到很大改善。但是80年代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直接沖擊了農村醫療衛生體系,農村衛生的人、財、物等外部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合作醫療紛紛解體,二是城鄉衛生資源的配置差距逐漸擴大。

近年來,政府針對農村醫療機構的效率低下、醫療機構不合理的補償機制以及醫療市場結構等出臺了一些政策,例如,開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實施農村衛生“三項建設”、促進和恢復合作醫療,實施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 中也明確了農村醫療衛生的主要責任和目標。這些政策對農村醫療衛生的狀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農村醫療衛生、農民健康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在農村依舊突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也經常發生。從長遠看,這些挑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從民族地區農民本身受益的情況來看

雖然農民的健康狀況在整體上較以前是有所提高,而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參合率也幾乎是100%。數字是令人鼓舞的,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只根據這些,即斷言這一次的農民新型合作醫療將會不同于20年來政府所屢次推行的農村合作醫療方案的命運,似乎還為時過早——少數地區,參合率已經出現了下降的趨勢。這就意味著,農民們開始失去了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信任。那么對新農村建設的整體發展來說無疑是個危險的信號。三個不同時期出臺的方案,遭遇到的幾乎是同一障礙。如何保持農民對合作醫療的信任感?如何才能讓農民從中真正享受到權和利?

2.從政策的實施上來看

近10年來,中國關于醫療衛生改革的政策、方案屢屢出臺,但能落實的不多。例如,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共7個方面25條,其核心思想,是為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而要在網絡、隊伍,體制、制度四方面進行系統改革。關于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對農村貧困家庭實行醫療救助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只占3條。但3年多來,只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這個屬于增量的制度被設計并實施了,其它的方面尤其是“加強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推進鄉(鎮)衛生院改革”、“建設社會化農村衛生服務網絡”、“依法加強農村醫藥衛生監管”等政策條目基本沒有落實,甚至連落實的措施都沒有,這就無疑使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的發展陷入了困境。

3.從民族地區醫療衛生的整體歸管上來看

最近兩年國家對基層醫療機構和農民合作醫療大力支持,不斷地投入,但是收效甚微。而且在缺乏治理與規管的情況下,投入越多還有可能會越背離政策目標。例如政府近年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直接投資,但是大部分村衛生室已名存實亡,村醫成了名副其實的個體戶,依靠以藥養醫的收入維持生活。至于鄉鎮衛生院,在大部分收入來源于市場的狀況下,只顧投資房屋設備,不顧農民健康利益,造成運營成本升高,更加重了農民的醫療負擔。成本升高,更加重了農民的醫療負擔。有關部門只是宣稱政府投了多少資金給農村,卻未見對這類明顯違背政策目的和目標的情況予以糾正。

針對前文分析的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發展的主要問題,這里提出幾點初步的建議。

第一,要使民族地區醫療衛生工作順利開展,首先要得到農民的信任。農民的權利問題是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問題,是醫療衛生工作能否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一些地區的政府擔心籌集到的錢不夠用,在制度設計上復雜一點,模糊一點,執行起來也可以“靈活”些;這也是長期以來我們公共政策設計中一種非常典型的思維方式。然而,和完全依賴國家行政權力推行的其他政策不同,合作醫療的基礎,是農民的合作與信任。給農民設置門檻,就是給合作醫療的推進設置門檻。因此,在方案的設計上應該更加簡明扼要,使農民可以對自己的權利和責任一目了然,從而增加農民的信任感。哪怕一年只要交10塊錢,這10塊錢也應該花得明明白白,公平合理——只有一個能夠給農民帶來實際利益、能夠讓他們信任的政策,才能使合作醫療擺脫“無人合作”的尷尬境地。

第二,界定民族地區政府的基本權力和義務,明確政府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在某些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對所轄地區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地謀求經濟增長、謀求政府財力的增長以及鄉村面貌的表面光彩上,而對農民真正謀福利、公共衛生服務等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方面卻視為不必要的投入。而假如農民的健康狀況惡化和長期不能獲得起碼的醫療健康服務,勢必會嚴重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創建和諧健康新農村,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必須祛除舊的價值觀念,轉而向服務型政府靠攏,不僅關心經濟的增長,也著眼于如何增強民族地區農民的健康和抵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從而構建積極正確的價值觀。

第三,醫療衛生制度因地制宜,在承認地區差異和民族特殊性的基礎上,實施不同形式的農民健康保障。比如,發達地區農村可以逐步實施大病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廣大中部地區,在有條件的鄉村推行合作醫療仍不失為一種策略性選擇;貧困地區則需要政府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免費的簡易醫療服務和醫療救助。[3]民族地區則在以上基礎上,結合民族風俗習慣,使少數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發展得更加完善。比如,通過正確把握民族心理、民族意識等方面,結合民族風俗及特色,發揮民族地區人民的能動性,使他們真正享受到新農村建設醫療衛生工作“以人為本”的一面。

第四,民族地區公共衛生財政調配支出合理化,同時完善資金監管體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部分民族地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被迫創收,使衛生院、防疫站等把把主要精力都用于門診、住院等有償服務的開展,輕視疾病防疫、保健等方面的公共衛生服務,造成了民族地區衛生安全的隱患,嚴重制約了公共衛生的順利開展。但是,也并不是政府加大投入就一定能使農民真正告別“看病難,看病貴”的局面,國家投入巨資,關鍵要“??顚S谩?確保相關資金真正用到農民醫療消費上,千萬杜絕部門分割,只爭錢、爭權、爭利,而不承擔責任,理順治理的關系做到“主體明確,權責分明”。

第五,建立基層政府、農民組織與醫療機構三方構成的鄉村醫療合辦體,增強農民在醫療服務市場上的談判能力。以鄉村醫療合辦體所提出的防治結合、大(?。┬。ú。┙Y合、以互助保險為主干的成套方案,在政府的資金補貼和政策支持下就可以實現整體購買醫療機構的全套服務,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就可以充分代表參保者的利益與醫療服務提供部門協商,為參加合作醫療者爭取最大的利益,實現用需求策略來改變目前農村合作醫療中的供方誘導需求格局。同時放開農村醫療服務市場,增強農村醫療服務市場替代性,以競爭機制來抑制道德風險。

參考文獻:

[1]國家民委公布05年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監測結果http://www.china.com.cn/people/txt/2006-07/13/content_6274758.htm中國網,2006-07-13.

[2]楊 團 施育曉:治理與規管——試析如何走出醫療衛生改革困境. 第二屆社會政策國際論壇之二——醫療衛生政策(學術討論第二十九期). 2006-10.

[3]張元紅 杜志雄:中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供給與籌資.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年13期.

[4]聶華林 張 濤 馬草原:中國西部新農村建設概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農村醫療衛生范文第3篇

摘要:村衛生室作為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是實施初級衛生保健的最基層組織,是國家衛生體系與農村居民發生聯系的第一級接觸點,在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云南地區具有其特殊性,農業人口多,幅員遼闊,經濟基礎薄弱,其農村衛生室建設是廣大農民迫切的醫療需求,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云南;貧困地區;村衛生室;建設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并進一步指出要“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2008年《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而西部農村地區具有其特殊性,農業人口多,幅員遼闊,經濟基礎薄弱,但對農村衛生室建設是廣大農民迫切的醫療需求。據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地區61.4%的居民選擇村衛生室作為第一就診地點,對農民來說無論是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還是急危重癥的院前急救和轉運,都離不開村級醫療機構。同時,村衛生室承擔著農村疫病監控和防治的重要職責,是農村公共衛生的忠實守護者,在整個公共衛生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由此可見,對云南省貧困地區農村衛生室建設的調查研究就彰顯了其重要性。

二、云南地區基本狀況以及貧困地區村衛生室存在的問題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省份。全省轄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總人口4483萬,其中農村人口3600多萬。國土面積為39.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4%。全省擁有8個民族自治州、29個民族自治縣、197個民族鄉,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25個,少數民族人口有1415.3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1.6%。有國家扶貧重點縣73個,7個省級扶貧重點縣,2006年底,全省還有農村絕對貧困人口228.4萬人,低收入人口442.4萬人,貧困發生率18.7%。由此可見對于云南省貧困地區村衛生室建設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村衛生室是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村衛生室承擔著農民群眾計劃免疫接種、傳染病篩查報告、婦女兒童保健、健康教育等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和農村居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工作,是農村基本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具體責任人。由于云南省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地方財力不足,村衛生室的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差,據2006年云南省衛生部門統計,全省無業務用房的村衛生室尚有近6000所,占村衛生室總數的45%,無業務用房村衛生室中有84%分布在88個貧困縣、邊境縣、少數民族縣。

其中,涉及到的共同的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缺乏建室資金

云南是一個情況比較復雜和特殊的省份,農村人口居多,而農村又是醫療衛生服務的大陣地和主戰場,其重要性不容忽視。黨和政府一貫關心農民的健康,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但由于地方政府資金不足投入不夠,從而導致部分村衛生室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對患者進行濫診治以及多收費等現象。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10月23日進行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村衛生室作為一種公益性質的事業,政府起著主導和推動作用,在政府投入不足,我國的慈善和公益事業發展還不成熟,社會資金投入也不足的情況下,村衛生室建設資金的籌措彰顯困難,這就導致大部分農村的村衛生室缺乏相應的硬件醫療設施和醫療服務人員,這嚴重影響到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和衛生事業的發展。

(二)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不高及人力資源匱乏

根據衛生部的要求,到2010年全國大多數鄉村醫生要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農村地區鄉村醫生要全部達到中專以上學歷水平,其中85%的鄉村醫生要完成向執業助理醫師的轉化。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畢業于中專的鄉村醫生人數非常少,其知識水平有限,而高專畢業的鄉醫就更加稀缺,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和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的比例更低,人員的學歷還遠不能達到要求。再加上農村的農業收成不好、農民收入非常低,因此興起了一股“打工潮”,許多農民選擇走出農村,這就帶來了鄉村醫生嚴重流失,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瀕于解體,雖然鄉村醫生的流失引起了政府的重視,但由于大勢所趨,政府不可能留得住這些當時農村的“知識分子”,隨之而來的是個體行醫失控,游醫藥販騙錢隨處可見,新來的鄉村醫生醫藥知識缺乏,業務水平低下,人才結構老化等問題非常嚴重。

(三)村衛生室基礎設施缺乏

長期以來,由于醫療衛生資源過度集中于城市,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農村醫療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尤其是村衛生室殘缺不全,廣大農民看病難。省衛生廳的相關資料顯示,云南省應有村衛生室13235個,目前尚有5825個村衛生室無業務用房,有業務用房的村衛生室大部分也僅有體溫計、血壓表、聽診器等“老三件”,一些衛生室雖然有房屋,但是很不規范。例如,將自己的住房設置成診療室,白天在前面的房間看病,晚上就在后面的房間睡覺休息,沒有固定的業務用房,生活與醫療場所不隔開,很容易造成醫療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四)村衛生室服務管理混亂

門診登記制度和傳染病報告制度是村衛生室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礎環節,是最起碼的工作流程,然而很多貧困地區的村衛生室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另外在處方書寫方面也不規范,濫用抗生素和激素、注射劑使用率偏高、平均單張處方藥品費用高、對《處方管理辦法(試行)》和新版處方簽的推廣滯后等問題在這些貧困地區普遍存在,而且情形比較嚴重。究其根源,有技術層面的原因,更有管理上的原因,即衛生政策和衛生資源規劃不完善、不配套和法規執行不力等。

(五)存在安全隱患

首先,村衛生室與上級醫療機構之間的急轉診系統沒有建立起來,其原因有多方面,如交通不方便,缺乏資金等,但不管怎樣,我們必須重視急轉診系統建設問題,以患者的健康和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為目標。其次,村衛生室的藥品問題也是一重難點,目前有很多衛生室專門的藥品存儲室和專業的藥品管理員,村醫一人身兼醫生、護士、藥管員、采購員、財務會計員等多職,這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給業務開展帶來了許多困難,更重要的是給醫療安全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安全隱患。

三、相關的解決措施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絕大多數,那么保障農民醫療健康問題當然成為重點考慮問題,雖然國家每年都在逐漸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投入,但西部一些貧困偏遠地區的村衛生室的總體醫療環境卻很少得到改善,依然存在上述一些問題。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旨在對農村衛生室的建設有所幫助。

(一)對省內偏遠貧困地區加大資金投入

政府應明確村級衛生室性質,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及內涵建設,通過政府財政給予專項支持,建立以中央和省為主的穩定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例如,“希望工程”實施多年來,對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資助貧困學生上學發揮了重要作用,那么為解決當前廣大農村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我們不妨考慮是否可以采取類似“希望工程”的做法,發動實施“農村醫療機構建設工程”,由國家和當地政府投資一部分,同時積極動員全社會企事業單位和有能力的個人向“農村醫療機構建設工程”捐款,加快建設以村衛生室為重點的村、鄉二級衛生服務網,要真正做到??顚S?重點優先解決貧困地區村衛生室建設,從實質上改善貧困地區農民的醫療衛生環境。

(二)加快衛生室基礎設施的補足

關于這一點,2008年云南省省級財政廳安排補助資金3484萬元,用于一次性為全省村衛生室配齊基本設備。省財政廳通過整合“興邊富民工程”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省財政補助資金,安排1256萬元用于邊境縣2093個村衛生室的設備配置,每個村衛生室補助0.6萬元;安排2228萬元用于全省除25個邊境縣外的11142個村衛生室的設備配置,每個村衛生室補助0.2萬元。通過安排以上一次性補助資金3484萬元,為全省村衛生室配置冰箱、冷藏包、消毒鍋等基本診療設備,為村衛生室有效開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創造了條件,為村衛生室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前提基礎,同時以提高村醫務人員的待遇的方式來吸引具有相關專業醫務知識的人員來從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工作。

(三)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高衛生室服務水平

建議采取多種形式對鄉村醫生進行培訓:一是建立健全在崗鄉村醫生的培訓制度,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要發揮培訓職能,承擔鄉、村兩級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任務,有計劃地開展培訓工作,為農村衛生人員接受培訓提供必要的條件。二是高、中等醫學院校和城市衛生機構要積極組織支援農村的各種培訓項目,充分利用各種形式提供培訓機會,提高培訓水平。三是建立鄉村醫生定期進修學習制度,定期組織、安排鄉村醫生到縣及縣以上衛生機構進修學習。四是有條件的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或中心鎮衛生院要增加培訓村醫的職能。

(四)改善并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管理機制

首先,加強對鄉衛生室的管理要做好財產登記,明確產權關系。政府補助建設項目屬國有資產,財政投入部分由鄉鎮衛生院代管,政府補助建設的村衛生室必須實施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其次,對農村衛生室實行村委會和衛生院雙重領導,行政領導和管理以行政村為主,業務領導和管理以鄉鎮衛生院為主,推行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鄉鎮衛生院對農村衛生室的業務、人員、收費實行統一管理。最后,明確鄉鎮衛生院的業務指導和管理職能,學習貫徹《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根據形勢的發展修訂我省農村衛生室有關管理規范和制度,推進農村衛生室逐步實現工作制度化,基本設施規范化,管理科學化,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衛生室的監督管理,規范其醫務行為,嚴厲查處違規事件,保障其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維護農民健康權利。

(五)加快建設急轉診系統,同時規范行醫保證農民醫療安全

村衛生室與上級醫療機構之間的急轉診系統是急病患者急診的極其重要的轉診渠道,必須快速建立起來,因此村衛生室應該與上級醫療機構緊密合作,加強急轉診交流,協商急轉診方式和渠道,快速建立起一個合理安全高效的急轉診系統。同時各村衛生室要嚴格規范的辦醫、行醫,分設診斷室、治療室、藥房和觀察室且四室分開;有專業的醫師、護士、藥師等;不斷學習完善相關的醫務知識;要有效地防范醫療安全隱患,從而保證農民的醫療安全。

四、小結

村衛生室是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的網底,是最貼近農村群眾的衛生機構,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村衛生工作是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新時期的農村衛生室建設工作,暢通生命救助綠色通道,是解決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村衛生室建設的好與差,直接關系著廣大農民醫療需要的滿足,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響著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十七大報告[R].2007-10-15.

2、尹愛田.村級衛生機構在中醫藥服務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5(7).

3、王健,劉興柱,李士雪等.山東省村衛生室服務能力現狀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1996(10).

4、肖生彬.西部農村居民就診單位選擇的原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7).

5、陳資全.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狀況分析與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5(7).

6、呂龍駒,劉毅,張鵬,王海江.四川省貧困地區村衛生室服務能力現狀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212).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農村醫療衛生范文第4篇

摘  要: 贛南革命老區屬于欠發達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薄弱。人才是基層醫療發展的重要資源和關鍵環節。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而基層就業是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其醫藥衛生類高職生開展基層就業意愿調查研究,發現該地區醫藥衛生類高職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業意愿率較低,不同性別、專業學生基層就業意愿有差異。通過分析影響學生基層就業的消極、積極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基層就業觀引導、推進基層就業政策宣傳、深化基層醫療衛生社會實踐、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建設等建議。

關鍵詞: 贛南革命老區; 醫藥衛生類; 高職院校學生; 基層就業意愿

贛南革命老區屬于欠發達地區,基層醫療人才隊伍建設、鄉村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是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短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長期面臨人才不足等瓶頸問題。國家從2019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高職擴招100萬,醫藥衛生類高職生隨之逐年增加。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醫藥衛生類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基層就業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本文針對贛南革命老區醫藥衛生類高職生開展基層就業意愿研究,以期為基層衛生事業發展提供參考。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贛南革命老區醫藥衛生類高職生中臨床醫學、中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助產、康復治療技術、中醫康復技術、藥學、中藥學、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醫學美容技術、口腔醫學技術等13個專業共765名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

(二)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意愿。本研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參照《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醫療衛生機構類別劃分標準,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診所(醫務室)、村衛生室[1]。

(三)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軟件SPSS25.0,采用卡方檢驗單因素對問卷進行分析,P<0.05或P<0.01表示對比組之間有差異,P>0.05表示對比組之間無差異。

二、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此次問卷調查發放問卷765份,有效問卷712份,其中,男生186人,女生526人,愿意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人數89人,意愿率12.5%。

(一)醫藥類高職生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意向現狀

比較性別、戶籍地、專業三個類別對學生基層就業意向情況,結果顯示戶籍地對學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就業無明顯影響(P>0.05),而性別、專業對學生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有影響(P<0.05、P<0.01),見表1。

1. 性別差異

學生性別差異對基層醫衛機構意愿率有影響(P=0.002<0.05)。男生基層醫衛機構就業意愿(18.8%)高于女生(10.3%)8.5個百分點,而男生比女生更了解基層就業政策,男生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基層就業政策的比例分別是6.5%和24.2%,分別高出女生(2.5%和14.4%)4.0和9.8個百分點,見表2。

2. 戶籍地無差異

城鎮(11.7%)、農村戶籍(12.8%)學生,基層醫衛機構就業愿意比例僅相差1.1個百分點,且P=0.696>0.05,表示兩者無明顯差異,說明成長環境差異沒有影響醫藥類高職生基層工作意愿。

3. 專業差異

各專業基層醫衛機構意愿率有差異(P=0.000<0.01)?;鶎俞t衛機構愿意率最高專業是口腔醫學專業(42.9%),這與口腔診所高收入關系密切??谇会t學技術專業人才作為口腔行業醫療輔助人員,基層意愿率為18.0%。臨床醫學、中醫學專業畢業生作為基層醫衛機構醫師重要來源,基層意愿率分別為14.8%和13.7%。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畢業生,是基層醫衛機構檢驗和影像技師重要來源,基層意愿率分別為17.3%和14.0%。隨著民眾對生命和生活質量需求越來越高,基層醫衛機構對康復治療技術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基層意愿率為13.7%。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和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同屬于康復治療技術類,但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基層意愿率(9.6%)比康復治療技術專業(13.7%)低4.1個百分點,這可能是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對中醫學依附性強,而基層醫衛機構多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藥學、中藥學專業基層意愿率分別為3.6%和9.4%,這與基層醫衛機構對藥師有一定需求,但需求量遠不如醫師、檢驗和影像技師有關。藥學專業基層意愿率比中藥學專業低5.8個百分點,這可能跟醫藥企業對藥學專業人才需求更大有關系。雖然基層醫衛機構對護士有大量需求,但護理、助產專業學生基層意愿率很低,均為3.2%。這可能與城市對康養護理人才需求旺盛,醫院助產人員緊缺有關。醫學美容技術專業學生基層意愿率(0%)最低,這與基層醫衛機構對醫學美容人才需求極小有關。

(二)醫藥類高職生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的消極因素

醫藥衛生類高職生基層就業的消極因素中居前三位的是發展空間小、待遇差、基層條件艱苦,分別占個案77.1%、58.0%和50.3%,見表3。

1. 發展空間小

77.1%醫藥類高職生因“發展空間小”不愿意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個案比居首。2015—2019年,全國醫院入院人數約為基層醫衛機構入院人數的4倍多,基層醫衛機構數量約是醫院數量的30倍,計算下來,平均每個醫院入院人數約是平均每個基層醫衛機構入院人數的132倍[3-7],見表4。入院人數是反映醫療機構工作情況重要數據指標,基層醫衛機構與醫院發展空間明顯更小。群眾小病在基層醫衛機構就診,大病在醫院治療。鄉鎮衛生院一級手術量少、急診急救能力差,造成基層醫務人員知識短缺、能力不足、思維不新、職業倦怠等發展障礙?;鶎俞t療機構的特色科室、專項人才建設不足,科研醫療項目幾乎沒有,這些也限制基層醫務人才發展。

2. 待遇差

58.0%的受調查醫藥類高職生因“待遇差”不愿意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個案比居第二?,F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2],基層醫務人員待遇與醫療服務收入關系密切,即與患者就診量有關。2015—2019年,全國基層醫衛機構診療人次量約為醫院診療人次量的1.3倍,但基層醫衛機構數量約是醫院數量的30倍,即平均每個醫院診療人次量約是平均每個基層醫衛機構診療人次量的23倍[3-7],見表5??梢?,基層醫療機構待遇和醫院有差距。

3. 基層條件艱苦

50.3%的受調查醫藥類高職生因“基層條件艱苦”不愿意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居第三。雖然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基層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民生資源有了很大改善,但和城市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2015—2019年,全國醫院床位數約為基層醫衛機構床位數的4倍,基層醫衛機構數量約是醫院數量的30倍,計算下來,平均每個醫院床位數約是平均每個基層醫衛機構床位數的121倍[3-7],見表6。床位作為衡量醫療機構醫療資源的重要指標,基層醫衛機構資源配置不如醫院。

4. 其他消極因素

第四消極因素“社會地位不高”(45.5%)比第三消極因素“基層條件艱苦”(50.3%)低4.8個百分點?;鶎俞t衛機構服務水平不如醫院,造成基層醫務人員社會地位不如醫院。第五消極因素“基層工作壓力大”(33.3%),基層醫療機構多是全科醫生,與醫院??漆t生相比,全科醫生診療量大,工作壓力大。第六消極因素“父母意愿”(16.3%),說明父母意愿對學生基層就業影響小。

(三)醫藥類高職生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積極因素

醫藥衛生類高職生基層就業積極因素中占比居前三位的是學歷限制、就業形勢嚴峻和離家近,分別占個案73.0%、65.5%和46.4%,見表7。

2021屆高校畢業生達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8],加上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增多,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進入二級醫院學歷要求以本科及以上為主?!熬蜆I形勢嚴峻”和“學歷限制”這兩項客觀因素成為醫藥類高職生選擇到基層醫衛機構就業的促進因素,使其比例分別達到65.5%和73.0%。調查對象中農村戶籍學生532人,占比為74.7%,見表1。再加上家附近就業環境熟悉、成本低等優勢,“離家近”(46.4%)居第三?!胺瞰I基層醫衛事業”(43.7%)居第四,比“離家近”低2.7個百分點??梢?,部分學生能認識到基層醫衛事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有投身基層醫衛建設意識?!案撰@得編制”“獲得基層履歷”“基層就業補貼多”這三項積極因素個案比較低(27.0%、26.5%、23.3%)。這三大積極因素沒有成為主要促進因素,可能跟學生基層就業政策知曉度有關聯。問卷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學生不了解“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政策,占比為47.6%;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基本了解基層就業政策,占比為31.9%,見表2?!案改敢庠浮保?7.0%)個案比最低,父母希望子女留在經濟發達地域。

三、對策

目前,贛南革命老區基層醫務人才不足,制約著當地基層衛生事業現代化發展。針對贛南革命老區醫藥類高職學生基層就業意向偏低問題,提出以下幾條建議措施。

(一)加強基層就業觀引導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醫藥類高職生應準確認識社會,客觀認清形勢,正確審視自我,轉變就業觀念。醫藥類高職院校應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四個教育主體引領作用,加強對學生正確就業觀的教育和引導。一是發揮輔導員教育主體的引領作用。輔導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在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提供科學指導和相關服務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導學生到基層去施展才華、建功立業。二是發揮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教育主體的引領作用。職業生涯規劃課能夠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職業,確定職業目標。任課老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幫助學生合理定位,樹立基層就業目標。三是發揮思政課教師教育主體的引領作用。思政課是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的課程,思政課教師要在傳授知識中進行學生基層就業價值觀引導。四是發揮專業課教師教育主體的引領作用。專業課教師要挖掘專業知識蘊涵的職業精神和價值觀,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和正確的就業觀念。

(二)推進基層就業政策宣傳

醫藥類高職生對基層就業政策了解不多、不深是基層意愿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醫藥類高職院校要加大基層就業政策宣傳力度,提升學生基層就業政策知曉度。一是邀請人社部門、醫療領域專家分析就業形勢嚴峻性,深入解讀基層就業利好政策,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激發學生基層就業積極性。二是開展優秀基層醫務人員事跡報告會,通過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讓學生樹立扎根基層、奉獻基層的志向。三是用好新媒體技術進行基層就業宣傳,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定時推送基層就業招聘信息、利好政策、優秀事跡,創作引導學生到基層就業的網絡文化作品。

(三)深化基層醫療衛生社會實踐

開展基層醫療衛生社會實踐,有利于醫藥類高職生了解基層、了解民情,增長本領、奉獻基層,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一是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通過深入一線、實地走訪、親身體驗,讓學生感受鄉村大變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新局面,讓學生明白基層舞臺寬廣、大有可為。二是組織基層“義診”等公益活動,讓學生在專業實踐中長才干、作奉獻,激發學生愛基層、愛基層人民的大愛意識。三是開展“三下鄉”等志愿服務活動,通過衛生下鄉,發揮學生專業特長,助推基層衛生事業發展,提升學生服務基層、奉獻基層的職業精神。

(四)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建設

政府部門應補齊基層醫療機構短板,穩定和優化基層醫療人才隊伍,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畢業生“愿意去、主動去、搶著去”的單位,讓基層醫衛人員成為“干事有條件、發展有空間、待遇有保障”的職業。一是繼續加大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設備投入,提高患者就醫條件和提升醫務人員工作環境。二是加強鄉鎮衛生院急診急救能力建設,著力提升醫務人員對急危重癥判斷和初步搶救能力。三是開展基層醫療機構特色科室建設,逐步發展皮膚、骨傷、體檢、老年等??铺厣剖?,提升醫養和康復服務水平。四是推進基層醫療信息化建設,實現基層醫療服務信息系統鄉鎮村全覆蓋,強化市縣鄉三級遠程醫療信息系統建設,提高基層醫療信息化服務水平。五是進一步加強基層醫衛隊伍建設,精簡人才引進手續,放寬人才引進條件,完善待遇補貼機制,保障基層人員五險一金和基層補貼,用獎勵績效激勵、激活隊伍[9]。

四、結語

本研究以實地調查問卷數據為基礎,分析了贛南革命老區醫藥類高職學生基層就業意向偏低的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價值引導、政策宣傳、社會實踐、基層建設等方面的建議,希冀為破解醫藥類高職生基層就業難和基層醫療人才不足等問題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0)[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20:1-2.

[2] 閬中市人民政府. 關于轉發《關于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保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的通知[A/OL]. (2018-11-26)[2021-07-01]. http://www.langzhong.gov.cn/show/2018/11/29/86852.html.

[3] 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20[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703-710.

[4] 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9[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706-714.

[5] 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8[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718-726.

[6] 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7[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708-716.

[7] 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6[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713-720.

[8] 董鑫. 2021屆高校畢業生規模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N/OL].(2021-02-26)[2021-07-01]. https://m.gmw.cn/baijia/2021-02/26/1302135261.html.

[9] 贛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加強鄉村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A/OL]. (2019-11-11)[2021-07-01]. https://www.ganzhou.gov.cn/zfxxgk/c10044

4/201911/2531c104b20b4ea2983a8e00e1da1577.shtml.

The Grassroots Employment Willingness of Medical and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Gann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as an Example

ZHU Lijie1, CHEN Zizhuang2

(1. Gannan Healthcare Vocational College, Ganzhou 341000, China;

2. Xingguo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Ganzhou 342400, China)

(責任編輯:程勇)

收稿日期: 2021-07-12

基金項目: 2021年度贛州市社會科學課題“贛南革命老區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學生基層就業意愿研究”(2021-028-0419)

作者簡介: 朱麗杰(1990— ),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農村醫療衛生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村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銜接

一、問題的提出

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發[2002]3號)中一同提出的,二者是一對長期共存、密切配合的制度,通過兩個制度的相互配合,為廣大農村的五保戶和貧困農民家庭提供最基本的衛生服務是兩制度的設計目的。目前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農村醫療救助基本上是割裂運行,導致行政成本增加、衛生資源浪費、疾病費用負擔加重等諸多問題產生,給農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利用衛生資源帶來不便。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表明,要使醫療救助對象得到最大程度救助的最佳選擇,就是在推行新農合制度的地區將新農合與醫療救助一起實施,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實現醫療救助制度與新農合制度的有效銜接。

二、農村醫療救助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銜接中的問題

(一)困難群體接受制度救助的覆蓋面窄,“病有所醫”目標未實現

按照現行救助政策規定,農村五保戶和特困戶是農村醫療救助的主要救助對象,需要政府常年救濟,財政部、民政部、衛生部三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中規定資助這部分人參加新農合。然而除了五保戶、特困戶外,在農村還有許多困難群體交不起參合費,需要政府救助?,F行救助政策對醫療救助病種有規定,當前我國農村絕大多數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等都沒有在救助的病種范圍內。所以在未開展新農合地區,受醫療救助病種的限制,不少患病困難群體既不能享受新農合補償也得不到醫療救助,最終不得不放棄治療或有病不去就醫;在開展新農合地區,許多困難群體可以享受新農合醫療補償,卻因為得不到適當的醫療救助,無法承擔高額醫療費用,最終不得不中斷治療。

調查顯示,60.9%的農民和59.7%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目前新農合和醫療救助的范圍太窄,只有12.6%的農民和33.9%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保障范圍合適(見圖1)。

當問及“您認為王見在實施的新農合和醫療救助能否解決農村群體的看病問題?”時,只有5.O%的農民和8.3%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完全能解決,67.9%的農民和63.2%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只能部分解決,1 9.4%的農民和26.6%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不能解決農村群體的看病問題(見圖2)。

但從整體上看,新農合和醫療救助覆蓋范圍有限,還未實現“病有所醫”的目標。

目前兩者最主要的結合點是民政局給救助對象交付參合費,在大多數的縣城,新農合的大病補償和民政局的二次救助是各行其是,存運作上沒有更多的協調聯系。由于新農合設計了起付線、共付率和封頂線,從制度設計層面上看,用醫療救助資金幫農村貧困人口“參合”不是一個有效的辦法。由于經濟能力有限,很多貧閑人口根本不具有經濟能力越過起付線,不能有效利用新農合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另外即使越過了起付線,因為存在共付率,救助對象仍然負擔不起新農合給付后的自付部分。許多地區的鄉鎮醫院共付比例是35%—55%,縣級醫院共付比例是30%—50%,縣以上醫院的共付比例是20%—45%。”封頂線的限制對于需要支付大額費用的救助對象幫助也極其有限。對于貧困人口來說,一要支付參合費幫助其越過新農合的給付“門檻”;二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承擔醫療費用中的共付部分;三是封頂線外的高額費用依然沒有能力承擔。因此即使有醫療救助資助困難群體參合,困難群體要利用新農合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很有限的,從而出現“窮人”幫“富人”支付醫療費用的現象,導致醫療救助的資金失去相應的作用。

(三)醫療服務銜接缺乏有效性

醫療救助和新農合在醫療服務利用層面對醫療服務供方行為制約銜接缺乏有效性。醫療服務提供方是醫療救助和新農合共同的聯系方,因此在社會實踐中,救助對象要想獲得救助,必須在新農合定點醫院和醫療救助定點醫院的雙定點醫院看病,所以若患者需要到其他更高級別非定點醫院就醫時就不能享有相應的醫療救助。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定點醫院費用通常要高于非定點衛生室和個體診所,南于報銷的壓力貧困人口不能利用相對廉價的醫療服務。同時醫療救助和新農合對供方制約不足,醫療救助和新農合控制其費用的難度太大沒有形成聯合的議價能力。調查顯示,在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就醫時有37.8%的人都有被誤導高消費的經歷。

(四)管理層面銜接不充分

醫療救助制度從制度設計到救助實施,從救助對象的資格認定到申請、審批,再到醫療救助服務實施涉及諸多機構,需要多層級的機構運作——新農合管理機構、醫療服務機構、衛生部門、民政部門、財政部門等。關于貧困人[I的救助申請審批和身份認定方面,醫療救助與新農合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新農合和醫療救助辦理手續相當復雜,大多采取報銷的制度且兩個制度分開進行,從而導致報銷程序繁瑣和資源浪費。目前,醫療救助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統遠遠落后于實際需要,而新農合信息網絡相對健全完善,在很多地區醫療救助并沒有很好利用新農合的信息管理系統。目前醫療行政部門既是農村醫療保險的提供方和服務方,又是主要的業務管理方和監督方,這種制度安排會增加合作醫療中的“尋租”機會,加大制度運行的成本,最終損害投保人應有的權益,導致醫療救助和新農合在管理層面銜接難度加大。

不少地區除了以上這些外還存在:封頂線偏高、救助資金不足、行政程序和申請手續過于紛繁復雜等問題,這些都阻礙了醫療救助與新農合之間的有效銜接。

三、有關農村醫療救助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銜接中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資金短缺導致銜接存在縫隙

2006年,新農合與醫療救助制度銜接的地區,醫療救助資助貧困人口參合資金支出為25067.2萬元,占這些地區醫療救助資金支出總額的28%。因為當前醫療救助低的籌資水平,資助救助對象參合的支出所占比例較大將近1/3,是門診救助支出的兩倍多。調查發現,225個新農合試點縣中有22個縣醫療救助只是為特困人口等救助對象提供參合費用,有29個縣并沒有與新農合銜接而是實行直接的單獨報銷制度。由于中西部一些貧困縣醫療救助資金量非常有限,人均只有十幾元錢,替他們繳納了參合費之后就幾乎沒有了。這種現實導致他們做出兩種選擇:一是資助救助對象參合,沒能力滿足三部委《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因患大病經

合作醫療補助后個人負擔醫療費用過高,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給予適當的醫療救助”的要求。這樣救助對象具有了享受新農合待遇的權利,卻不一定能享受其待遇,導致這些資金為非救助對象更好享受新農合待遇作了貢獻。

(二)制度設計欠缺合理性

在資助資金一定的情況下,科學的方案設計是救助對象獲益多少的關鍵。全國范圍大多數方案還不是很合理,比如多數地區設置了醫療救助的起付線,而且對救助病種有限制,救助比例設計不合理,存在申請審批程序過于繁雜、救助的時限較長、需要救助對象先期墊付資金等問題。各地醫療救助方案普遍不盡合理,與新農合的銜接是主要問題。盡管開展新農合試點工作的地區,基本上都是醫療救助資助對象參加新農合,但是由于民政局、衛生局對兩個制度的關系理解程度以及技術能力的原因,兩種制度的協同作用有限。很多五保戶和貧困家庭雖然通過醫療救助參加了新農合,但由于無力支付起付線以下的全部費用和起付線以上的個人共付部分的費用而很少到醫院診治疾病,因此貧困農民對新農合醫療的使用率遠遠低于其他農民。于是,五保戶和貧困農民家庭在新農合中成為籌資的分母,在資金使用上的窮幫富的現象在一些地區出現。這一現象直接影響著救助對象享受新農合的醫藥費用補償,這些問題能否得到解決直接關系到醫療救助對象能否真正受益,新農合與醫療救助制度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大計。

(三)報銷制度的銜接重形式輕權益

起付線設計阻礙農民享受救助權益。2004年5月頒發的《貴州省農村醫療救助實施方案》規定:農村特困戶個人年自付醫療費累計超500元的,可申請享受醫療救助,救助金額原則上不低于自付醫療費用的25%。由于貴州省是以政府幫助特困戶和“五保戶”繳納10元的“參合”費,讓他們“參合”作為第一步救助的,所以,他們生病之后,先按照合作醫療的政策來報銷,當報銷過后,自付金額要達到500元,才啟動第二次救助。但按照湄潭縣的規定,最低的鄉鎮衛生院的住院起付線是50元,縣級醫院是150元,縣級以上醫院是300元,這對于往往處于赤貧狀態的特困家庭和"TF保戶”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數字。就算他們在鄉鎮衛生院看病,即使勉強夠著了50元,他們又能有多少錢用于住院呢?所以,他們都很難享受“新農合”的權益,而報銷后自費數額達到500元才能救助的規定使他們更難以達到。所以,4條起付線,就像4道鴻溝,阻礙他們享受救助權益,救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高的起付線使得很多農村五保戶、特困戶,即使得到民政部門資助參合,然而因為生活貧困,支付的醫療費不能達到設定的起付線,從而不能報銷享受新農合待遇。這種狀況導致很多人小病拖、大病挨,沒錢到醫院看病,因此他們即沒有得到相應的救助,也浪費了參合的救助資金。

(四)對受助人的補償水平缺乏全面考慮

新農合自付線設定了醫療費用中個人應繳納的費用除掉新農合報銷的部分。由于當前我國許多地區新農合存在補償比較低、自付線偏高等問題,因此許多農村五保戶、特困戶家庭即使解決了新農合的起付線問題,然而因為不能承擔新農合報銷之外的費用,不能得到新農合的補償,不得不放棄就醫或中斷就醫。因此雖然農村困難群體名義上參加新農合,而就醫狀況卻沒有得到實際改善,導致他們的參合資金為看得起病的人作了貢獻。與此同時,民政部門的相當一部分資金資助救助群體參加了新農合,可是由于民政部門掌握的醫療救助金有限,這就約束了醫療救助本身的支付水平。醫療救助為了杜絕有限的資金超支,大多數地方根本沒有通過資金補助降低新農合的起付線,同時對醫療救助的直接救助或二次救助也分別設置了起付線。醫療救助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全國農村醫療救助平均起付線為637元,東部和西部的平均起付線在600元左右,中部地區的平均起付線高達800多元;開展新農合對救助對象實行合作醫療補償后二次救助的地區,平均起付線在1000元左右。高的起付線使得五保戶和特困人口、其他救助對象根本不能從中受益。

四、農村醫療救助與新農合制度有效銜接建議

(一)制度設計層面的銜接

1、以幫助救助對象繳納參合作為最低層次的銜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為一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需要參合農民繳納參合費,醫療救助在制度設計層面替五保戶、低保戶、重點優撫對象等救助對象繳納參合費,幫助他們參加合作醫療,使之具有利用合作醫療門診和住院補償服務的權利,從而也形成了最低層次的制度銜接,是兩種制度進行銜接的必要條件和最基礎條件,確保五保戶和低保戶等救助對象從制度中受益。

2、住院補償的銜接。為了控制新農合住院補償費用增長過快和過度利用醫療服務,在方案設計中普遍設置了起付線、共付線和封頂線,醫療救助制度與之銜接相應產生三個層次。

銜接層次一:降低新農合起付線。為了克服起付線抑制低收入人群對住院服務利用、高收入人群獲得更多權益的缺陷,提高住院服務的在醫療救助群體里的可及性,醫療救助制度應該盡可能降低甚至取消起付線,幫助他們邁過“門檻”。因為新農合需要確保全體參合農民公平受益,降低甚至取消救助對象的起付線必須由醫療救助制度解決,如民政部門向救助對象預支起付線以下的醫療費用或由定點醫院先墊付事后由民政部門審核結算的方式進行。

銜接層次二:合作醫療補償后醫療救助進行二次補償。讓病人承擔一部分醫療費用,共付比例的費用分擔方式,可增強病人的費用意識,然而過高的共付比例(比如大于70%)會減低的病人需求,最終失去控制費用的目的,過低的共付比例會導致保險沒有吸引力。針對新農合報銷后個人自付費用較高的,醫療救助對其進行二次補償。在部分地區新農合本身也設置了二次補償:從合作醫療基金中劃出專項資金,或者年末根據資金結余情況,對參合對象中自付費用較高的人進行再次的定額或按比例計算的補助。

銜接層次三:臨時救助。對新農合封頂線以上,自付費用過高而使基本生活受到影響的非救助對象,醫療救助實施臨時救助。絕大多數新農合試點縣都設置了住院封頂線,封頂金額一般在10000元左右。東部地區封頂金額最高20000元左右,中部地區次之10000元左右,西部地區5000元左右。封頂線的設置的初衷是為了降低基金風險,卻會導致部分醫療費用過重的家庭跌入貧困線以下——“因病返貧”。這時候醫療救助資金需要給予臨時補助,從而防止這部分人返貧淪為下一年的常規救助對象。因此當非醫療救助對象的費用超過新農合封頂線,生活困難基本生活受到影響的群眾,醫療救助需要引導慈善資源和臨時救助再進行兩次追加補償,最大程度的避免這部分人跌入貧困線以下。

3、門診補償銜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門診補償大多采取家庭賬戶和門診統籌的方式,還有些地區只補大病(住院)。醫療救助主要針對大病補償,多數地區沒有設立家庭賬戶,這樣的地區在門診補

助上不存在銜接問題;有的地區設置了家庭賬戶,幫助救助對象解決門診看小病問題,如果合作醫療也有家庭賬戶,那么救助對象就擁有兩個家庭賬戶,分別從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基金中支出,這也就產生了兩種制度在門診補償上的可能。調查分析,合理的做法是:醫療救助門診賬戶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門診賬戶合并,提高救助對象小病補償能力,有利于緩解農民“小病拖成大病”的問題;同時兩個賬戶的合并既方便了群眾,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二)醫療救助與新農合的管理與服務層面銜接

在制度設計層面的銜接是使救助對象在目前制度框架中充分受益,兩個制度在管理和服務層面的銜接有利于減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眾、減少阻礙救助對象利用衛生服務的制度因素。

1、報銷服務銜接。調查表明新農合和醫療救助的住院報銷服務方式主要有固定醫療機構報銷、服務機構報銷、直接減免三種。根據衛生部和世界銀行對試點縣57759人的調查表明,門診和住院病人都認為直接減免的報銷方式最方便快捷。三種報銷方式對老百姓的方便程度差異大。以救助對象為例,在救助過程中會得到兩個制度的補償,報銷方式可能會形成九種組合(見表1)。

根據課題組調查,當前兩種制度銜接的地區,救助對象住院報銷方式存在較多的是組合1、組合4、組合5、組合7、組合9。我們重點分析有典型代表的三種報銷模式下救助對象的住院和報銷流程。

組合1的報銷流程:

出院時——交清全部費用——去合管辦——合作醫療報銷——去民政局——醫療救助報銷

組合5的報銷流程:

出院時到合作醫療報銷窗口——合作醫療補償——去民政局——醫療救助報銷

組合9的報銷流程:

出院時到報銷窗口——合作醫療、醫療救助補償

由上可知組合9是最理想方便快捷的報銷方式,有助于改善救助對象對住院服務的利用,同時也利于衛生局和民政局對供方行為的控制,醫療救助可以利用合作醫療平臺,從而大大減少管理成本。但是這種報銷方式的實現需要兩種制度在資金管理、供方監督、信息管理等方方面面進行緊密銜接。

2、資金管理銜接。當前醫療救助資金的管理方式以下幾種:民政局管理、民政局和衛生局共同管理以及其他機構管理。事實上哪個機構來管理醫療救助資金并不重要,關鍵是資金的核撥工作應與方案設計和補償服務的方式相一致,反應迅捷,確保救助對象及時獲得補償服務。具體的做法是:年初醫療救助資金專戶應及時將救助對象的參合費打入合作醫療賬戶,實現兩種制度最低層次的銜接;而在兩種制度運行過程中,為減低甚至取消兩種制度前后的報銷時限,根據實際報銷模式,醫療救助賬戶定期預撥一定款額到新農合賬戶實現新農合經辦機構同時辦理兩種制度的補償服務。最好是兩種制度預撥費用到定點醫療機構或是讓其墊支補償費用事后分別到衛生和民政經辦部門報賬,實現在定點醫療機構兩種制度的直接減免。

3、對供方監管的銜接。醫療救助需要盡量與新農合選擇一致的定點醫療機構,因為救助對象要享受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的雙重補償必須在兩者同時認定的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有的地區醫療救助定點醫院只有縣級醫院不包括鄉鎮衛生所。當救助對象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后就只能獲得新農合的補償,為了獲得更高的補償,即使能在鄉鎮衛生院看好的病,救助對象也去縣級醫院。民政局和衛生局都有責任對供方進行監管,由于醫療強烈的專業性,民政局的管理人員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大多是空有責任而缺乏實際執行能力。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通過衛生局替民政局完成例如審核救助對象費用清單等具體要求,衛生局應盡到為同是民政救助對象的參合農民實施供方監管的義務。具體技術上的監管由衛生局來做,民政局可以騰出手來更好的通過完善制度設計來影響供方的行為。

4、信息管理銜接。要達到在醫療機構對救助對象進行直接減免的服務,對兩種制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求較高。如果實現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與新農合、醫療救助共用的信息平臺之間的整合,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新農合已形成了一套包含了參合農民的基本信息和醫療費用信息的較為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統,一些地區也已實現了計算機化信息管理。因此,筆者認為醫療救助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合作醫療的信息平臺,得到民政部門需要的數據以供常規統計和決策之用,實現信息共享。(1)加強新農合信息化建設。以重慶市為例,2003年至2007年,中央和市財政累計投人4800余萬元,其中市財政2980多萬元,用于新農合信息化建設。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試點推廣,已在30個區縣建成了新農合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已延伸到鄉鎮。(2)區縣民政局依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管理平臺,集成建立了醫療救助管理系統,實現了新農合信息與救助信息的無縫銜接。該系統將醫療費用自動生成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金額、民政救助金額、救助對象自付金額三個部分,實行同步結算,同時兌現,保證了參合困難群眾存定點醫療機構就醫能即用即補。(3)各級衛生和民政部門建立了定期信息交換機制。市衛生局在新農合報表中專門設計了貧困參合農民醫療補償情況統計項目,每季度將有關貧閑參合農民獲得到醫療補償的信息抄送市民政局。各區縣合管辦也與區縣民政局建立了定期信息交換制度,使民政部門能夠及時了解農村貧困人群參合及就醫情況。

參考文獻:

[1]陳佳貴,王延中,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轉型中的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361。

[2]關麗蘋,無縫銜接:農村醫療救助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7):271。

[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評估組,發展中的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評估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

[4]

陳迎春,吳妮娜,羅玉金,等,從消除農村健康貧困的角度看農村醫療救助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機銜接的必要性[J],中國衛生經濟,2006;(6):17—19。

[5]

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2006年第一季度農村醫療救

助工作分析報告[R],2006。

農村醫療衛生范文第6篇

區級統籌,補助提升,實時報銷,跨區就醫——2010年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順利實現“四大突破”,150萬農民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

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1月9日在通報統籌城鄉衛生發展,全面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時說,目前,上海市郊區鄉鎮、行政村新農合覆蓋率繼續保持100%全覆蓋,農民參合率達98.8%,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在去年不斷推出新舉措的基礎上,“新農合”的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四大突破”之一,是全面實現了“新農合”經費的區級統籌。原先本市各郊區縣“新農合”經費的統籌是區(縣)、鄉鎮兩級統籌,農民享受的健康保障存在待遇差距。去年,上海在“新農合”經費統籌上全面推進并實現了區(縣)層面統籌。此舉不僅提升了保障層次,確保“新農合”的公正性,縮小了農民之間保障差距,更使經費統籌得到了更大平臺的支持和落實。市衛生局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上海“新農合”人均籌資經費達750元,為全國籌資經費最高地區。

突破之二,是“新農合”經費補助提升了50%。去年,市財政對區縣“新農合”補助標準由人均40元提高到人均60元,全市新農合各級財政扶持資金累計達7.13億元,為農民個人繳費的2.67倍。“新農合”的保障水平因此有大幅提升,門診、住院保障水平均達60%以上,各區縣封頂補償額也提高至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并建立大病減貧補助基金,對高額醫療費用進行二次補償。

突破之三,是實現了“新農合”費用實時報銷,農民看病費用不再需要先墊付后報銷。自2009年開始推進“新農合費用實時報銷”項目、當年完成全市郊區縣800所村衛生室實時結算以來,現在全市完成了所有540家村衛生室和145家郊區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新農合”實時結算項目。據測算,推行實時報銷后,按全市150萬“新農合”農民在鎮村兩級醫療機構每年900余萬次就診現場結算,可減輕農民就醫費用墊付負擔約3.4億元。

突破之四,是農民可以跨區就醫了。之前“新農合”有關在戶籍地參保就醫的政策,給“人戶分離”的農民就醫帶來了不便。去年本市作出了重大決策調整,即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如長期跨區居住的,經相關部門審批后,可在其居住地就近選擇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跨區的定點醫療單位,費用按“新農合”相關規定予以報銷。

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績效考核實施辦法

(試行)

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精神,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衛生局等五部門關于加強和完善本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意見的通知》(滬府辦〔2008〕55號))和《關于印發<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滬財社〔2009〕22號)要求,特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通過對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日常管理和重點工作的績效考核,進一步健全管理體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促進本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均衡發展。

二、考核原則

堅持公平公正、科學合理、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綜合評價。

三、考核方法

采取抽樣調查和全面考查、專家評審和社會測評、自我考評和組織評定等考核方法,對各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基金籌集、支付、監管,信息系統建設運行,農民參合和參合農民受益,基礎管理和重點工作完成情況等進行定量和定性綜合評價考核。具體考核評價指標、標準及時間等,年初由市衛生局會同市財政局確定后下達。

四、組織實施

市衛生局會同市財政局、農委、信息委、發改委相關部門組成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考核工作組,負責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考核,組織對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專家評審和社會測評等工作;各區縣衛生局負責組織區縣相關部門本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進行自我考評,按要求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考核工作組提供自我考評報告等相關資料。

五、考核獎勵

考核得分,按百分制計。市財政在對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中安排部分資金,根據考核所得分值給予考核補助。計算公式如下:

某區縣考核補助金額=考核分值×每分值的考核補助資金(萬元)

每分值的考核補助資金(萬元)=市財政考核補助資金總額÷各區縣考核得分總和

考核補助資金主要用于風險、大病減貧補助基金。經區縣衛生局審核、財政部門批準,至多5%可用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性支出,不得用于人員經費補助。

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實施辦法

(試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基金財務管理,根據財政部、衛生部印發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財社[2008]8號)的有關精神,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本市各區(縣)根據國家、本市有關規定設立的新農合基金。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新農合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是指政府組織、引導,通過參合農民個人繳納、集體扶持、政府資助籌集的,用于對參合農民醫藥費用進行補償的專項資金。

第四條 本市基金管理實行區(縣)統籌,市、區(縣)、鎮(鄉)按職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

(一)以區(縣)政府為責任主體,對基金的籌集、使用實行統籌管理。

(二)市、區(縣)、鎮(鄉)政府分別設立有相關部門參加的新農合協調領導小組或新農合管理委員會,其中:市級負責新農合工作管理的政策制定、組織協調、督導評估等管理工作;區(縣)、鎮(鄉)級按照本市新農合政策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組織落實工作計劃和考核工作,加強轄區基金籌集,確保補償的均衡性和轄區基金收支平衡。市、區(縣)、鎮(鄉)政府新農合協調領導小組或新農合管理委員會應按照新農合管理體制,在管理部門內設立新農合管理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區(縣)、鎮(鄉)設立新農合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具體負責基金的日常業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

第五條 基金財務管理的任務是: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合理籌集和使用基金;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組織落實基金的預算、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如實反映基金收支狀況;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加強監督和檢查,確?;鸬陌踩褪褂眯?。

第六條 區(縣)財政部門在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中設立基金專賬(以下簡稱“財政專戶”),專門管理和核算基金?;鸺{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顚S?。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均不得擠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財政預算,不得用于經辦機構人員和工作經費。

第七條 經辦機構應配備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專職財務會計人員。財務會計人員應按照基金財務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做好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準確反映基金運行情況,監督基金的安全、有效使用。財務會計人員發生變更時,應按照有關規定做好交接工作。

第二章 基金預算

第八條 基金預算是指經辦機構按照新農合制度和管理政策編制的、經規定程序審批的基金財務收支計劃。

第九條 基金預算的編制。每年10月底前,經辦機構應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原則和財政部門規定的表式(附1)、時間和編制要求,根據本基金預算執行情況和下影響基金收支的相關因素,編制下基金預算草案。

第十條 基金預算的審批。經辦機構編制的基金預算草案,由區(縣)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匯總,經區(縣)財政部門審核并報經區(縣)政府批準后,報市級管理機構備案。區(縣)財政部門應在區(縣)政府批準后15日內及時向區(縣)衛生行政部門批復預算。區(縣)衛生行政部門應在區(縣)財政部門批復預算之日起15日內將預算批復經辦機構。

第十一條 基金預算的執行。經辦機構要嚴格按照批準的預算執行,并認真分析基金的收支情況,每季初按規定的表式(附2)向區(縣)衛生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市級管理機構報告上季預算執行情況。

市級管理機構要加強對基金預算執行情況的監控,發現問題立即報告市財政部門和市衛生行政部門,并督促區(縣)財政部門和區(縣)衛生行政部門采取措施及時解決。

第十二條 基金預算的調整。遇特殊情況需調整基金預算時,經辦機構要及時編制預算調整方案,并按基金預算編制審批程序報批。

第三章 基金籌集

第十三條 按照本規定,按時、足額籌集基金。區(縣)財政部門應根據本市新農合有關政策安排補助資金,納入區(縣)財政預算并按規定程序及時撥付;市財政按照市政府規定的補助標準對困難區縣等予以補助。鎮(鄉)政府應組織參合農民按本市規定的繳費標準繳納參合費用。五保戶、低保戶、特困戶等人員的個人繳費減免,按照本市有關規定執行。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和擅自減免。

第十四條 基金收入包括:參合者個人繳費收入、農村醫療救助資助收入、集體扶持收入、政府資助收入、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

(一)參合者個人繳費收入是指參合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原則上按照上一轄區統計部門公布的本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0%比例繳納的資金收入;如轄區統計部門公布的本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的,可按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為基數繳納。

(二)農村醫療救助資助收入是指農村醫療救助資金代五保戶、低保戶、特困戶等政策規定的資助對象繳納的資金收入。

(三)集體扶持收入是指村民委員會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按參合人數每人不低于30元扶持新農合的資金收入;轄區企業按當銷售額0.5‰~1‰上繳的扶持新農合資金收入,具體標準由區(縣)政府確定。

(四)政府資助收入是指區(縣)各級政府按照市政府確定的新農合人均籌資目標和本區(縣)批準的基金預算籌集標準,對新農合的資助資金,以及市政府對困難區縣等的新農合補助資金收入。

(五)利息收入是指基金存入銀行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六)其他收入是指社會組織和個人對新農合的捐贈收入及經財政部門核準的其他收入。

第十五條 基金收入納入財政專戶管理。

(一)參合者個人繳費部分可在參合者自愿簽約基礎上,由村民自治組織代為收繳后上繳鎮(鄉)新農合經辦機構,鎮(鄉)新農合經辦機構按規定統一上繳至區(縣)財政專戶。

(二)農村醫療救助資助資金由醫療救助部門直接劃入財政專戶。

(三)村民委員會扶持新農合資金,可由各區(縣)、鎮(鄉)財政部門一次性代收或銀行代辦后,劃入財政專戶;轄區企業扶持新農合資金由地方稅務部門代征后,劃入財政專戶。

(四)政府資助收入。區(縣)、鎮(鄉)政府資助收入由同級財政部門每季末前按時足額直接劃入財政專戶。市政府補助資金通過市、區(縣)轉移支付專項下達到區(縣)財政國庫,再由區(縣)財政及時撥入財政專戶。

(五)其他收入由新農合經辦機構統一收繳至財政專戶。

第十六條 經辦機構在收取參合者個人應繳納的資金、接收集體扶持資金后,應對繳款人或單位開具由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繳款個人繳納定額收據》和《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繳款專用收據》;接受社會捐助資金,應按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并向對方開具本市統一的專用捐贈收據。

第十七條 基金收入全部計入統籌基金。風險基金規模保持在當年統籌基金總額的10%,主要用于彌補基金非正常超支造成的基金臨時周轉困難等。

第四章 基金支出

第十八條 基金支出應按照市、區(縣)新農合制度規定的支出項目和標準執行,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增加支出項目和隨意提高補償標準。

第十九條 基金支出是指用統籌基金按新農合規定支付的對參合者醫藥費用的補償支出?;鹬С霭ㄩT診統籌、住院統籌、大病減負補助(二次補償)統籌基金支出。

(一)門診(含急診)統籌基金支出,是指用統籌基金支付的對參合者門診年累計符合基本診療項目和基本藥品目錄范圍5000元以下的補償支出。補償標準為:村衛生室8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級醫院)70%,區(二級醫院)60%,市(三級醫院)50%。

(二)住院統籌基金支出,是指用統籌基金支付的對參合者住院符合基本診療項目和基本藥品目錄范圍費用,或5000元以上門診大病的病種項目藥品目錄的補償支出。補償標準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級醫院)70%、區(二級醫院)60%,市(三級醫院)50%。最高封頂額度6萬元。

(三)大病減負補助(二次補償)統籌基金支出,是指用統籌基金對參合者享受住院統籌補償或5000元以上門診大病統籌補償,其一次性自負醫療費用仍在家庭年收入50%以上者的補償支出。補償標準同住院補償,對民政確認的低保戶、五保戶,以及殘疾人家庭可提高10-20個百分點。

第二十條 經辦機構可在財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設立基金支出戶(以下簡稱支出戶),但一個統籌地區至多開設一個支出戶。

支出戶的主要用途是:接收財政專戶撥入的基金;支付基金支出款項;暫存該賬戶的利息收入;劃撥該賬戶資金利息收入到財政專戶。

支出戶除接收財政專戶撥付的基金和該賬戶的利息收入外,不得發生其他收入業務。支出戶除向參合農民支付補償費用和向財政專戶劃撥該賬戶資金利息外,不得發生其他支出業務。

全部補償支出實行財政專戶與醫療機構直接結算的地區,可不設支出戶。

第二十一條 新農合醫療費用支付。

(一)支付范圍。按新農合方案規定的病種、診療項目、基本藥品目錄范圍和定點醫療機構相應補償標準給予結算。

(二)支付方式。

1.定點醫療機構墊支,實行參合者就醫后費用現場限額直接補償。

2.參合者墊支,實行參合者就醫后墊付醫藥費用,回轉診的鎮(鄉)級定點醫療機構或經辦機構結算。

3.經辦機構每年年初按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機構所在區域參合人數月均籌資額核定新農合結算支付周轉金,以后每月按審核認定的實際結算費用報區(縣)財政,由財政專戶直接撥付。

(三)結算的運行管理費用。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機構承擔參合者醫藥費用結算的一切費用納入機構預算管理。

第二十二條 區(縣)經辦機構應根據核準的基金預算及定點醫療機構審核認定的月支出結算金額,按月填寫財政部門統一印制的用款審核書(附件3),并加蓋本單位公章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報送同級財政部門。財政部門對用款申請審核無誤后,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基金從財政專戶撥入定點醫療機構或區(縣)經辦機構。對不符合規定的憑證和不符合用款手續的,財政部門有權責成經辦機構予以糾正。

第二十三條 經辦機構要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醫藥費用的監管,及時結算定點醫療機構墊付的醫藥費用;探索通過采取單病種付費、總額預付、預付制與后付制相結合等措施,控制醫藥費用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條 定點醫療機構要履行與新農合經辦機構簽訂的服務協議,遵守新農合相關規定,嚴格執行診療護理規范和操作規程,實行雙向轉診制度和首診負責制,配備專(兼)職管理人員做好新農合參合者醫藥費用結算支付,接受管理部門和經辦機構、參合者及社會的廣泛監督,為參合農民提供優質低廉醫療服務。

第五章 基金結余

第二十五 條基金結余是指統籌(含風險基金)基金收支相抵后的期末余額。

第二十六 條基金管理應遵循保障適度、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

統籌基金累計結余一般應不超過當年籌集的統籌基金總額的25%,其中當年統籌基金結余一般應不超過當年籌集的統籌基金總額的15%(含風險基金)。

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基金結余進行任何形式的投資。

第二十七 條基金當年入不敷出時,按下列順序解決:

(一)動用統籌基金歷年結余中的存款;

(二)向區(縣)衛生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申請動用風險基金;

(三)經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批準的其他資金渠道。

第六章 財政專戶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所稱的財政專戶是指區(縣)財政部門在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中設立的新農合基金專賬。

各區(縣)只能在國有或國有控股銀行開設一個財政專戶。

第二十九條 財政專戶的主要用途是:接收參合者個人繳費收入,農村醫療救助資助收入、集體扶持收入和政府資助收入及社會捐贈收入、利息收入等。

第三十條 新農合基金利息收入應憑銀行出具的原始憑證計入財政專戶。

第三十一條 未經過經辦機構收入戶直接劃入財政專戶的收入,財政部門要出具財政專戶繳款憑證,并附加蓋專用印章的原始憑證復印件,交經辦機構記賬和備查。

第三十二條 從財政專戶直接劃撥到定點醫療機構的結算支出,應將支付憑證的其中一聯或將支付憑證復印件加蓋印章后交經辦機構記賬和備查。

第七章 資產與負債

第三十三條 資產包括基金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現金、銀行存款(含財政專戶存款、收入戶存款、支出戶存款)、暫付款項等。

經辦機構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嚴格按照國務院發布的《現金管理暫行條例》進行現金的收付和管理。

經辦機構應及時辦理基金存儲手續,按月與開戶銀行對賬,同時,經辦機構、財政部門要定期對賬,保證賬賬相符、賬款相符。

暫付款項應定期清理,及時結清。

第三十四條 負債包括基金運行過程中形成的暫收款項等。暫收款項應定期清理,及時償付。因債權人等特殊原因確實無法償付的,經財政部門批準后作為基金的其他收入。

第三十五條 新農合提高統籌級次及其他特殊情況發生時,應當對本級基金進行清算。

基金清算前應對基金的財務情況進行清理?;鹎逅銜r按照補償參合農民醫藥費、支付定點醫療機構墊付的參合農民醫藥費、支付其他應付款項和暫存款項的順序進行清償?;鹎逅愫蟮挠囝~和基金運行中形成的其他資產、未清償的債務及有關資料一并轉入指定的部門或單位。

第八章 基金決算

第三十六條 終了后,經辦機構應根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表式(見附2)、時間和要求編制基金財務報告。財務報告包括資產負債表、收支表、有關附表以及財務情況說明書。

財務情況說明書主要說明和分析基金的財務收支及管理情況;對本期或下期財務狀況發生重大影響的事項;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

編制基金財務報告必須做到數字真實、計算準確、手續完備、內容完整、報送及時。

第三十七條 經辦機構編制的基金財務報告應在規定期限內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并匯總,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后,由同級政府批準并報市級新農合管理機構備案。批準后的基金財務報告作為基金決算。

第三十八條 衛生行政部門、財政部門應逐級匯總上報本級決算和下一級決算。經辦機構的基金財務報告不符合法律、法規、制度規定的,應予以糾正。

第九章 監督與檢查

第三十九條 經辦機構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會公告基金收支和結余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四十條 衛生行政部門、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等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財政專戶、收入戶和支出戶的基金收支和結余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向同級政府和基金監督組織報告。

第四十一條 單位和個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追究法律責任:

(一)截留、擠占、挪用、貪污基金;

(二)擅自提高或降低農民個人繳費標準,擅自變更支出項目、調整支出標準;

(三)未按時將基金收入存入財政專戶;

(四)未按時足額將基金從財政專戶撥付到支出戶或辦理結算;

(五)未按規定及時足額補償醫藥費用;

(六)其他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

第十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各區(縣)根據本辦法的規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意見,并報市級新農合管理機構備案。

第四十三條 本辦法由市財政局、市衛生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四條 本辦法自發文之日起施行,凡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規定為準。

上一篇:汛期安全總結范文下一篇: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