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icu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范文

2023-09-24

icu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一、建立對多重耐藥菌的目標性監測、報告

1、臨床科室 各科室醫師在接診感染性疾病患者后,應送檢相應的病原學標本,并追蹤檢驗結果,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屬于醫院感染散發則于24小時內報醫院感染報告卡。

2、檢驗科 微生物實驗室進行細菌培養、鑒定、藥敏后,對多重耐藥菌應在檢驗報告上標注,并登記在《醫院多重耐藥菌監測報告、處置表》(附件1)并報院感辦。

3、院感辦每天到微生物實驗室收《醫院多重耐藥菌監測報告、處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導接觸隔離工作。

4、醫院感染突發事件 發生醫院感染暴發、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后果的醫院感染,則按照《醫院突發醫院感染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處理。

二、控制措施

臨床科室根據回報的檢驗報告單結果,在隔離房間門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欄掛接觸隔離標識,由科室負責人負責病區內的MDRO患者的接觸隔離措施的落實情況,感控醫師(質控醫師)和護士(質控護士)應積極配合。

(一)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特別是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留置導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時應當避免污染,減少污染的危險因素。

(二)嚴格消毒隔離措施

1、應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藥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間。隔離病房不足時才考慮進行床邊隔離,不能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當感染者較多時,應保護性隔離未感染者。

2、設置隔離病房時,應在門上粘貼接觸隔離標識,防止無關人員進入。

3、進行床邊隔離時,在床欄上標貼接觸隔離標識,以提醒醫務人員以及家屬。當實施床旁隔離時,應先診療護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分組護理:應盡量減少與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觸的醫務人員數量。最好限制每班診療病人者為醫生、護士各一人,所有診療盡可能由他們完成,包括標本的采集。

5、在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觸患者的傷口、潰爛面、黏膜、體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時,應當戴手套。預計與病人或其環境如床欄桿有明顯接觸時,需要加穿隔離衣,必要時戴防護面罩。離開病人床旁或房間時,須把防護用品脫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劑擦手。

6、對于非急診用儀器(如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表、輸液架)等應專用。其他不能專人專用的物品(如輪椅、擔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須消毒。

7、進行床旁診斷(如拍片、心電圖)的儀器必須在檢查完成后用消毒劑進行擦拭。

8、如病人需離開隔離室進行診斷、治療,都應先電話通知相關科室,以便他們作好準備,防止感染的擴散。在把該病人轉送去其他科室時,必須由一名工作人員陪同,并向接收方說明對該病人應使用接觸傳播預防措施。接收部門的器械設備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樣應該依據以上方法進行清潔消毒。

9、感染者或攜帶者應隔離至連續2個標本(每次間隔>24小時)培養均陰性,方可解除隔離。

(三)加強環境衛生的消毒

對于收治多重耐藥菌患者和定植患者的房間,應當使用專用的物品進行清潔和消毒,對患者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設備設施表面,應當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進行清潔和擦拭消毒,每日1次。使用過的抹布、拖布必須消毒處理。

(四)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因根據細菌微生物的培養結果合理選擇抗菌藥物,嚴格掌握用藥指征。當醫院感染為質粒暴發時,應根據細菌耐藥性,嚴格控制某些抗生素的應用。

(五)嚴格遵循手衛生的規范

在直接接觸多重耐藥菌患者前后、實施診療護理操作前后、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后、摘手套后,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后以及從患者的污染部位轉到清潔部位實施操作時。

(六)醫療廢物的管理

銳器置銳器盒中,生活垃圾用雙層黃色垃圾袋包裝,其余醫療垃圾放置在黃色醫療廢物專用袋中集中收集后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監督、處罰

院感科每天按照檢驗科填報的《醫院多重耐藥菌監測報告、處置表》到科室監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根據科室的實際情況填寫該表上相應的欄目,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反饋、指導,并與科室負責人進行溝通。對MDRO的患者進行追蹤,每周應到相應的科室不少于2次監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直至解除隔離。

icu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ICU內醫院感染的發生與預防

2010-1-18

王曉嬋

ICU內醫院感染,是指發生在重癥監護病房(ICU)特定環境內的醫院感染ICU是危重病人的集中區,而危重病人具有許的高危因素,使其對醫院感染易感。其特點是起病急、不易控制,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院內感染的完整可行計劃以及完善醫院感染管理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院內感染的發生因素

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院內感染是指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它通常是由于醫院環境、衛生條件較差和醫護人員的操作及處理不當引起。但人們往往忽視另一

重要的原因,即量抗菌藥的不合理應用也是造成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我國使用抗生素現狀據了解,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抗生素用藥時間越長,種類越多,抗菌譜越廣,發生二重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

2、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導致耐藥菌株增加和繁殖,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現象,尚存在許多預防性用藥、聯合用藥和較多地使用昂貴抗生素情況,這不但使細菌易產生耐藥性,而且機體失去了抗菌的能力,破壞了正常菌群內部各種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況下不致病的條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從而引起條件致病菌和真菌的雙重感染。

3、侵襲性操作氣管切開、氣管插管、靜脈給藥、深淺靜脈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體表面、工作人員的手、空氣等污染或消毒不徹底或無菌操作不嚴格,導致院內交叉感染。有文獻報道[1],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醫院感染率最高(與空氣中微生物含量有關),其次是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有研究表明[2]氣管插管中77%可造成氣管內誤吸,存在于咽喉的菌絲很容易沿氣管插管侵入氣管內。再次是泌尿系統感染,泌尿道、尿路感染與導尿及尿管的留置關系甚為密切。日本廣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報道561例醫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由尿管留置引起的。

3病室環境因素影響多種危重病人同住一室,成為主要感染源;各種操作頻繁,如操作不規范極易造成交叉感染;各類參觀、探視人員多,且流動性大易將病原菌帶入病室內。

1.4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不嚴治療室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劃分不明確,病室、治療室、廁所所用拖布不分開,病床、桌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清掃床鋪、地面不能濕式清掃,造成病室空氣污染。終末消毒不徹底,造成病室之間的污染。醫護人員、病人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內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由于醫護人員接觸病人污染的物品機會多,易將病原體通過手傳遞給其他病人或用品,造成間接污染,因此醫護人員接觸病人后不認真洗手消毒,就可成為輸送病原體的工具。

5人為因素某些人為因素,如醫務人員缺乏院內感染意識,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對監控措施重視不夠,或管理不嚴。再則院內感染監控機構不健全。

二、對策

1、轉變觀念,提高護理醫務人員整體素質,使其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對院內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認識才能加強責任心,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2、合理使用抗生素盡早明確病原學診斷是合理應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病人盡快康復的條件。在使用抗生素時,要考慮到病人住院時間的長短、已用過的抗生素、全身情況、細菌培養結果、藥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內細菌的耐藥性和流行趨勢。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則,并嚴格把握聯合用藥指征,不得擅自用藥,在給藥過程中,自覺按規定時間給藥,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3、減少侵襲性操作盡量減少侵襲性操作,掌握有創監測指征,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各種置入體內導管不宜放置過久,尤其是動、靜脈置管。每班應嚴密觀察穿刺、進針部位有無紅腫熱痛等表現。

三、加強ICU環境及設施的消毒監測

1、ICU醫護人員衛生要求本室人員入室時應更換干凈衣帽、鞋,以免污染;進行無菌操作前應戴口罩、帽子、洗手;上班時不得戴戒指、手鐲、不能留長指甲;ICU工作人員的手、鼻、咽腔定期做細菌培養,每3~6個月1次。

2、ICU的空氣消毒定期進行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天開窗通風3次,每次15~30min。室內每天用動態電子殺菌機消毒2次,每次1h。有條件者可安裝空氣凈化裝置,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

3、保持ICU室內清潔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如洗消凈、百消凈、84消毒液等對室內床頭桌、床欄、治療車、監護儀、呼吸機進行擦拭;病人轉出ICU后其病床周圍的圍墻、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每天擦地面3次;每周擦墻圍、刷地面1次。

四、嚴格各類物品及藥品管理 1室內各種裝備、器械、物品的消毒嚴格按要求進行消毒后一定保持干燥,避免污染。呼吸機管道要一日一更換消毒,用完后徹底消毒。吸氧用濕化水要一人一換,每24h換1次,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進行空氣、敷料、呼吸機管道等細菌培養。

2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不再回收如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靜脈留置針,一次性吸痰管、鼻塞、手套等用品均一用一丟棄。護士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一定要檢查物品包裝的嚴密性,并查看物品的使用有效期,一旦發現或懷疑污染均不能使用。

3、嚴格參觀探視制度加強參觀、探視人員的管理,集中探視時間,控制探視人,盡量減少室內人員過多流動,以免污染病室空氣或帶入病原體。

4、加強基礎護理,預防繼發感染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基礎疾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營養支持,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強皮膚口腔護理,及時發現口腔等部位的隱蔽病灶,預防新的感染灶發生。

icu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1、 周圍環境應清潔、無污染源,區域相對獨立。

2、 放置病床的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染處理區域和醫務人員生活輔助用房區域等,應相對獨立。

3、 氣流組織:

(1) 普通ICU:應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自然通風不良時應安裝輔助通風設施。 (2) 潔凈ICU:

1) 氣流組織應為上送風下回風。

2) 當潔凈ICU為正壓時,壓差梯度設計成病房>潔凈走廊(緩沖間)>外界,病房大于走廊0.1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3) 當潔凈ICU為負壓時,有兩種氣壓設計:潔凈走廊或緩沖間為負壓設計,走廊大于病房0.1Pa以上,走廊小于外界8Pa以上;潔凈走廊或緩沖間設計為正壓時,走廊大于病房8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4、 裝飾必須遵循不產塵、不積塵、耐腐蝕、防潮防霉、防靜電、容易清潔的原則。

5、 有合理的人員和物品流程,有條件的醫院可以設置不同的進出通道。

6、 醫療區域:

(1) 設置病床數量不宜過多,以8~12張為宜。

(2) 新建或改建ICU應設置為單間或分隔式病房,條件許可時設置正壓和負壓單間病房各一個。

(3) 每張病床使用面積大于等于15㎡,床間距大于等于1m;單間病房使用面積大于等于18㎡。

(4) 溫度應維持在22~25℃,濕度應維持在50%~60%。

7、 手衛生設施:

(1) 洗手設施應符合以下要求:流動水、非手接觸式水龍頭開關、洗手液、干手紙,應盡量使用抗菌皂液。

(2) 洗手設施,單間每床一套,開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3) 每張病床均應配備衛生手消毒劑。

8、 在人員流動通道上不應設空氣吹淋室。

二、 環境管理

1、 基本要求

(1) 污染的環境,應先去污,徹底清潔,再消毒。

(2) 清潔工具應標識清楚、分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類放置。 (3) 清洗消毒人員應接受消毒隔離基本知識培訓。 (4) 清洗消毒人員工作時應做好個人防護。

2、 空氣

(1) 普通ICU 1) 保持空氣清新,每天應開窗換氣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2) 不建議對空氣進行常規消毒。自然通風受限時,有人情況下應使用對人體無毒無害,且可連續消毒的方法;無人情況下可選用紫外線照射消毒。 (2) 潔凈ICU 1) 使用中應每日自檢正負壓1~2次,方法:在門縫處采用煙柱、飄帶,觀察其氣流方向,

吸入煙霧的房間為負壓。但精確的壓差應采用儀器檢測。 2) 使用中應每日監測溫度、濕度1~2次。

3) 定期對空氣細菌菌落總數進行監測,每季度不少于1次。

3、 墻面和門窗

定期使用清水濕式,保持清潔、干燥。有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時,先去除污染,再清潔、消毒。

4、 物體表面

應使用消毒劑對衛生間、污物處置間、洗手池等臺面進行清潔消毒,每日至少一次。有污染時,先去除污染,再清潔、消毒。

5、 地面

所有地面,包括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和醫務人員生活輔助區域等,應使用清水或清潔劑濕式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污染時,先去除污染,再清潔、消毒。有多重耐藥菌等醫院感染暴發或流行時,應使用消毒劑擦拭,每班不少于1次。

6、 不適宜的做法

(1) 在室內擺放干花和鮮花、盆栽植物 (2) 在室內及走廊鋪設地毯

(3) 在入口處放置消毒劑的腳踏墊。 (4) 在門把手上纏繞噴灑消毒劑的織物。

三、 人員管理

1、 醫務人員

(1) 應根據床位設置配備足夠數量的醫生和護士,醫生人數和護士人數與床位數之比應達到0.8:1和3:1以上。

(2) 醫護人員上崗前應接受消毒隔離、常見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等基本知識培訓,工勤人員上崗前應接受消毒隔離等基本知識培訓。上崗后每年應接受醫院感染繼續教育培訓。

(3) 疑有呼吸道感染綜合征、腹瀉等可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時,應避免接觸患者。 (4) 上崗前應接種乙肝疫苗,每年宜注射流感疫苗。 (5) 進入工作區應著清潔的工作服、洗手或衛生手消毒

2、 患者

(1) 經接觸傳播、飛沫傳播和空氣傳播的感染患者應與其他患者分開安置。

(2) 經空氣傳播的感染患者應收治在單間負壓;條件受限時,單間普通病室與病區走廊之間應有緩沖間。

(3) 經飛沫傳播的感染患者應收治在單間病室,病室與病區走廊之間應有緩沖間;條件受限時,病室與病區走廊之間應有實際屏障。

(4) 經接觸傳播的感染或定植患者應收治在單間病室;條件受限時,宜收治在相對獨立的區域,病床間距大于等于1.1m,并拉上病床邊的圍簾。

3、 探視人員

(1) 應以宣傳欄、小冊子等多種形式,向探視人員介紹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基本知識,如手衛生、呼吸衛生(咳嗽)禮儀。

(2) 應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探視,疑有呼吸道感染綜合征、腹瀉等可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或為嬰、幼兒童,以及在社區感染性疾病暴發期間應謝絕探視。

(3) 應指導探視人員探視前后洗手或衛生手消毒,必要時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指導采取額外的防護措施。

四、 ICU物品清潔消毒標準操作規程

1、 基本原則:

(1) 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完整皮膚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

(2) 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去除污染,徹底清洗干凈后再消毒或滅菌。

(3) 各種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應終末清潔消毒,使用中定期清潔消毒,污染時隨時清潔消毒。

(4) 所有醫療器械在檢修前應先消毒處理。

(5) 應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首先物理消毒滅菌方法。

2、 呼吸機操作面板、監護儀面板、微量注射泵、輸液泵等手頻繁接觸的各種儀器表面應使用消毒劑擦拭,每日不少于2次;有多重耐藥菌等醫院感染暴發或流行時,每班不少于1次。呼吸機外殼、監護儀外殼等非手頻繁接觸的各種儀器表面應使用消毒劑擦拭,每日不少于1次。

3、 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濕化罐、濕化瓶、咽喉鏡等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應直接置于封閉的容器中,由消毒供應中心集中回收處理。

4、 聽診器、血壓計、叩診錘、電筒、血管鉗、剪刀等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應一床一套,應使用消毒劑擦拭,每日至少1次。

5、 經接觸傳播、空氣傳播和飛沫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專人專用,條件受限時應一人一用一消毒。

icu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1. 重癥監護室(ICU)隔離措施

ICU內應保持安靜、空氣流通,室溫在20℃-22℃,相對濕度50%-60%,床間距1-2m,病室凈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間應設屏風或拉簾相隔,感染患者與非感染患者分開放置。

工作人員進入監護室必須穿專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換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時必須更換外出衣、鞋。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及消毒隔離制度,在各種檢查、治療、護理前后,均要認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觀察患者各種留置管路,做好局部護理,預防醫院感染發生。

工作人員發生感冒、腸炎或皮膚炎癥等感染性疾病時,應暫時調離ICU工作。

盡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員,減少人員流動。

嚴格探視制度,控制探視人員,探視者必須戴口罩、穿鞋套,與患者接觸前后要洗手。

2. 重癥監護室(ICU)消毒、隔離措施

每日定時用空氣潔凈機或三氧機進行空氣消毒,空氣細菌含量不得查過200cfu/m3。

每個床位所用的血壓計、聽診器,床頭物品、供氧裝置、簡易呼吸器等不可與別的床位交叉使用?;颊咿D出后,所有用具必須經過清洗、消毒后才可轉給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體組織、器官的醫療用具、導管等必須達到滅菌要求;接觸皮膚、粘膜的用具應達到消毒要求,并應定期進行消毒、滅菌效果檢測。

呼吸機的各種管道、接頭每周更換一次,為一次性呼吸機管道。霧化吸入器接觸患者的噴霧面罩、管道和裝藥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壓力蒸氣滅菌。不能用壓力蒸氣滅菌的課低溫滅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凈后備用。濕化液每日更換,濕化瓶用畢后終末消毒,干燥封閉保存。

可重復使用的醫療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經滅菌后備用,明確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應室處理。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物品必須丟棄到黃色垃圾袋內焚燒處理。

每日用清潔濕抹布擦拭門窗、桌、椅、床、柜等各種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體污染時必須立即消毒處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噴灑。掃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無明顯血污及污物污染時采用濕式清掃,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墻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內徹底擦拭1次。各種裝備、儀器的表面,定時用清水擦拭,經常保持其整潔,物體表面細菌數5cfu/m2。

重癥患者的便器專人專用,每次用畢后應沖洗干凈,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備用。

icu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1、醫護人員進入工作區時必須更換專用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外出時更換外出服及鞋。

2、醫護人員患有感染性疾病時應暫停在室內工作。

3、嚴格探視制度,特殊情況需要探視時,只允許一人入室,入室應更衣、換鞋,時間不超過三分鐘,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得進入。

4、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檢查、治療、護理病人前后應洗手或手消毒;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應戴手套。

(二)衛生保潔措施

1、布局合理,分區明確(治療區、監護區、污物處置區),監護區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15㎡。

2、室內應保持整潔,定時通風換氣(2-3次/日/30分鐘),確保無塵、無蚊蠅。使用動態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每日3次,每次不少于2小時,必要時隨時消毒。

3、墻面、門窗等物體表面:應保持無塵和清潔,每日用清水或消毒液擦拭,如有血液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衛生潔具應分室使用,用后消毒晾干,分類放置。

4、地面用清水濕式拖擦。如發生多重耐藥菌流行或有醫院感染暴發時,必須采用消毒劑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地面被嘔吐物、分泌物或糞便污染時,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

5、配備足夠的手衛生設施。使用非手接觸式水龍頭,每張病床旁須配備手消毒劑。

6、禁止在室內擺放干花、鮮花或盆栽植物。

(三)消毒隔離措施

1、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放置。特殊感染或有傳染病的患者,應安置在隔離監護室,診療、護理器具固定專用,病人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廢物處置。

2、各種設備、儀器等,應定期擦拭保持清潔,遇有污染時應及時消毒。

3、患者轉出或死亡后,應做好終末消毒,床單位及所有物品必須更換和消毒。

4、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吸痰管一用一更換;無菌物品應在有效期內使用。

5、嚴格執行防護制度,在給病人進行吸痰等可能有噴濺的操作時,應做好防護。

6、呼吸機輸入及輸出管道、氧氣、霧化吸入裝置等器具應定時更換,一人一用,用后應先消毒再清洗,干燥后備用。

7、加強對各種留置導管的護理與觀察,對動靜脈導管置入部位的皮膚,每天用安爾碘或酒精消毒,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加強醫院感染監測,對住院較久病人,應定期進行尿、痰、傷口分泌物及糞便的細菌培養,當有感染流行時,應對ICU病人、接觸者和環境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檢測,以便及時控制感染。

9、加強抗菌藥物和細菌耐藥性監測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防止病人發生菌群失調;如有特殊或多重耐藥菌株感染時,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10、每月對消毒、滅菌效果和環境衛生學進行監測。

icu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范文第6篇

I開展ICU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的監測,了解各類型ICU醫院感染的發病率及危險因素,及時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的發生。

二、監測方法和內容

1.監測對象:被監測的病人必須是入住ICU48小時后進行觀察、診斷和治療的病人;與ICU感染率計算有關的感染必須是發生在ICU,即病人住進ICU時,該感染不存在也不處于潛伏期;病人轉出ICU到其它病房后,•應追蹤觀察48小時,此間確定的感染仍屬ICU感染。月底轉出ICU的病人,如48小時后發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記在下一月;48小時內發生感染的,則該感染日期為轉出ICU的日期,記入轉出當月感染數。

2、監測部位:監測的重點部位是由侵襲性操作所引起相應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

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資料收集:每個被監測的ICU病人,每天填寫“ICU病人日志”(見表1)。ICU病人發生感染時填寫“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 監測周期不少于3個月,ICU病人監測數量不少于50例。調查結束后將原始資料

上報山東省醫院感染監控辦公室。

三、資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監測主要是分析醫院感染發病率及各類危險因素如留置導尿管、動靜脈插管、使用呼機機等相關的醫院感染發病率。計算指標及方法為:

醫院感染病人數(例次數)

1.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 ----------------------------- × 100%

同期住ICU病人總數

醫院感染病人數(例次數)

2.病人日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 = ------------------------ × 1000‰

同期住ICU病人日數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數

3.與尿道插管相關的泌尿道感染發病率(‰)= --------------------------- ×1000‰

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數

動靜脈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數 4.與動靜脈插管相關的血液感染發病率(‰) = ---------------------------- ×1000‰

同期動靜脈插管病人日數

使用呼機機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數

5.與呼機機相關的肺部感染發病率(‰) = --------------------------- ×1000‰

同期使用呼機機病人日數

6.感染率的比較

為了比較各種ICU的感染率,必須考慮住在ICU的病人病情。只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進行適當調正后,才能具備相同的基礎進行比較。 每周按照“ICU監測病人臨床病情分類標準及分值(表2)”對病人進行評定,•評定結果記入“ICU月報表”中,然后計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嚴重程度。

每周根據臨床病情分類標準評定的病人總分值

平均病情嚴重程度(分) = ─────────────────────

每周參加評定的ICU病人總數

ICU感染率

調正率 = ────────── 平均病情嚴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內留置導尿管、使用動靜脈插管和呼吸機的病人較多,因此對其引起相應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應的監測。 某些醫療器械的使用在確定感染危險因素的強度中具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義為單位累計住院天數(如1000個住院日)中使用

器械的天數。

尿道插管病人日數

尿道插管應用率(‰) = ─────────── ×1000

累計病人住院日數

動靜脈插管日數

動靜脈插管應用率(‰) = ────────── ×1000

累計病人住院日數

使用呼吸機日數

呼吸機應用率(‰) = ────────── ×1000

累計病人住院日數

總器械應用日數

總器械應用率(‰) = ────────── ×1000

累計病人住院日數

8.危險因素相關感染率:以住院日數和器械使用日數計算感染率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數

尿道插管相關泌尿道發病率(‰) = ───────────────×1000

累計病人尿道插管日數

動靜脈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數

動靜脈插管相管血流發病率(‰) = ────────────────×1000

累計病人動靜脈插管日數

使用呼吸機病人中肺炎人數

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病率(‰) = ────────────────×1000

累計病人使用呼吸機日數

9.病例感染率:以處于危險因素中ICU病人數計算感染率

感染病人數(或感染例次數)

病例感染率(%) = ───────────── ×100

處在相關危險因素中的病人數 (如尿道插管、動靜脈插管、使用呼吸機病人)

10.平均住院時間:

ICU病人總住院日數

平均住院時間=

當月新進ICU病人數+(當月第1天病人數-下月第1天病人數)/2

四、監測資料的總結報告及反饋

在計算出各種醫院感染發病率后,應及時進行匯總分析,及時向被監測部門反饋,并向醫院領導和相關部門匯報,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措施,避免醫院感染的暴發。

附:

ICU病人日志

ICU科別:內、外、婦、兒、五官、混合、其他(需注明) 監測月份: 年 月 日 報告日期: 年 月 日

ICU病人數: 本月第1天病人數(a)_____下月第1天病人數(b)____

“新住進”

日期

病人數(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病人數(d)

病人數(e)

管病人數(f)

機病人數(g)

住 在

留置導尿管

動靜脈插

使用呼吸 25 26 27 28 29 30 31 合計

按表計算各項指標,包括: 新住進病人數:指當日新住進ICU的病人數,

病人數:指當日住在ICU•的病人數,包括新住進和已住進ICU的病人。

留置導尿管、動靜脈插管和使用呼吸機的病人數:指當日ICU中應用該器械的病人數。月終進

行總結。 3.根據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總結”,它可提供處在某種危險因素(即ICU)的人群資料,在計算

各種率時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數”指監測月份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數,•即上月未轉出ICU的病人數。

本例中為3人。 “本月新住進病人數”指在本月新住進ICU的病人數。本例中為17人。

“本月處在危險中的病人數”指本月在ICU中住過的病人數。本例中是3+17=20人。 “本月ICU病人天數”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總天數。本例為98天。

“本月留置導尿管病人天數”、“本月動靜脈插管病人天數”和“使用呼吸器病人天數”指本月應用該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數。本例分別為70天、40天、30天。 “臨床病情等級”評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對當時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監測病人臨床病情分類標準及分值”(表6-2)進行病情評定。在每次評定后記錄各等級(A、B、C、D及E級)的病人數。在評定時,按當時病人的病情進行評定,與過去的情況以及將來要出現的情況無關。有相同診斷的病人,可能不屬于同一臨床分類級別。•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評定,為了方便,每月定為4周。

表 2 ICU監測病人臨床病情分類標準及分值

分類級別及分值 A類 1分

分 類 標 準

只需要常規觀察,而不需加強護理和治療,(包括手術后只需觀察的病人)。這類病人常在48小時內從ICU中轉出。

病情穩定,但需要預防性觀察,而不需要加強護理和治療的病人,例如某些病人因需要排除心肌炎、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藥而在ICU過夜觀察。

病情穩定,但需要加強護理和/或監護的病人,如昏迷病人或出現慢性腎衰的病人。 病情不穩定,需要加強護理和治療,并且還需要經常評價和調整治療方案的病人。如心律不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但還未出現昏迷、休克、DIC)。

病情不穩定,而且處在昏迷或休克,需要心肺復蘇或需要加強護理治療,并且需要經常評價護療效果的病人。 B級 C級 D級 2分 3分 4分

上一篇:招商部新員工培訓計劃范文下一篇:kis應收應付操作流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