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藝術性教育美學論文范文

2023-09-21

藝術性教育美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哲學作為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要對作為人類感性最高形式的藝術產生影響,必然經過美學這一中介。①中國傳統美學中這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的思想既是一個哲學問題,又是中國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這個問題對中國現階段各門藝術仍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虛實園林包裝攝影作品

在我國先秦諸子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儒道兩家學說在美學思想方面都十分重視從總體上觀察事物,以及事物的對立面和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帶有鮮明的辯證思想。也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相關聯的范疇,例如“有”與“無”、“虛”與“實”這兩對辯證觀就對中國的傳統藝術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中國古典美學提供了一個重要審美原則——“虛實結合”。

1 中國園林建筑中對虛與實美學思想的運用

1.1中國園林建筑的“實景”和“虛景”

在這里所提到的園林建筑的“實景”和“虛景”,我們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它的含義:第一,園林空間布局中虛實關系的合理運用。眾所周知,園林中有許多種類多樣并真實存在的實物之景,而這也是真實存在的空間; 對于容納游客并讓其進行觀賞的活動空間則稱為園林建筑中的虛空間。第二,是針對物質要素之間或物質其本身而言的虛實。例如建筑為實,水面為虛;建筑、山石其自身的虛實;還有另一種情況則是景物本身是虛的,如氣象、光影、聲音、氣味等,這些都是無形的;而這些虛景就同真實存在的實景一起組成了一種虛實關系。

1.2中國園林建筑曲直互生的空間布局對虛實關系的表現

以中國傳統園林建筑而言,它的總體布局大多是曲直互生的,例如園林建筑的主體建筑物大多是延軸線來布局的,而亭、臺、樓、閣、塔、觀等次于主建筑物的建筑則多是分散在主建筑物周圍,這些次建筑物的分布也大多不一定是按直線布局的,有的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環境以曲線的布局出現??梢哉f這種曲直互補布局的巧妙運用、主次建筑的明顯區分都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重要體現,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巧妙運用的重要表現。

2 產品設計中對虛與實美學思想的借鑒

2.1 產品包裝設計中字體設計對虛與實美學思想的體現

虛與實作為一對較為抽象的范疇,它不僅是藝術處理手法之一,也是一種藝術的境界。而且所包含的內容也較為廣泛,最常見的有大小、疏密、藏露等范疇。此外,虛與實這對范疇的運用范圍也涉及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日用產品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新穎的包裝設計作用就十分重要。而作為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字體設計,則是通過產品包裝上的字體顏色、大小的不同來區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使產品的信息能更有效的被消費者吸收和采納。

2.2 產品造型設計中對立與統一基本規律是對虛與實美學思想的合理利用

虛實關系的運用作為藝術創造中一個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相似與不相似之間的統一,也是虛與實的對立統一。而這種對立統一的處理手法同樣也可運用于繪畫、設計等許多方面。就以在日用產品中造型設計為例,我們所說的統一是指產品形狀、大小、材料、色彩以及其表面紋理等造型要素的一致性或相近似性而言;與其相對的對立則指產品的形狀、大小、色彩、材料及其表面紋理等造型要素的多樣性與變化性而言的。因此,在產品造型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設計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或者善于在統一之中求變化,或在變化之中求統一,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符合于目的功能性的美的形式。

3 攝影作品中對虛與實美學思想的體現

眾所周知,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的成功離不開作者對畫面中的人和物或物和物之間的虛與實關系的處理。例如,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片中的內容或者對象往往是客觀實在的物質,而由客觀物質所延伸出來的人的聯想或者想像則可以稱之為“虛”。如我國清代藝術理論家唐志契曾在他所撰寫的名著《繪事微言》中明確指出——“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②同理而論,當我們看到的某些作品中給人以一覽無遺、平淡乏味的感覺,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虛實關系處理的藝術手法上只有露,沒有藏。

4 結語

在當今社會中無論是哪種藝術創作或設計創作形式,其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憑虛構象”,都是從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創作資源,然后再對其進行加工提煉。把自身對生活現象中的觀察和感受集中、發掘,從而“虛構”出作品的具體內容。這種“虛構”不等同于“憑空杜撰”,而是對復雜的社會生活現象進行集中、選擇、概括,加工、改造和升華,它依賴于現實生活的真實邏輯。由此可見,虛與實的思想滲透于藝術設計中的各個方面,對過去、現在、將來的藝術或設計創作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藝術性教育美學論文范文第2篇

2、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

3、從卡羅爾藝術恐怖哲學的三個論題重觀卡西爾符號學

4、從《人間詞話》手稿與刊本比較看“境界”說的發生及內涵

5、論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音樂美學三階段

6、論網絡文學的商業化問題

7、試論遲子建城市書寫的“地方路徑”

8、淺談小學英語教學的生活化

9、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邊界研究

10、建筑學·新陳代謝派:日本美學的再出發

11、旅游: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12、藝術歌曲歌詞創作的音樂性特征

13、設計與藝術的邊際問題初探

14、從蓋恩斯《刑前一課》看小說視點與敘事 層面的建構

15、陶淵明鄉村發現的美學意義

16、詩、畫、樂的同構聯覺

17、海外中國左翼電影研究述評

18、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解析

19、論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20、持續狂歡·倫理震蕩·中產趣味

21、何工 當代藝術與烏托邦

22、鉤沉與還原:中國現當代

23、“危機”亦或“轉機”:杜威的“經驗”觀念對當前藝術史研究困境的啟示

24、未知之域的書寫與新世紀文學觀念的轉型

25、中國當代生態美學需要解決的三對關系

26、我對詩性教育的理解與追求

27、小提琴藝術與音樂美學的聯系研究

28、紀實與虛構的雙重交織

29、現代性:跨世紀中國文學展望的一個文化視角

30、習近平文化視野中的中華美學精神

31、藝術史的交錯與邊界擴展(一)

32、文學話語書寫與相對性的認同

33、盧施福,流變中的追尋

34、略論中國文化意象的生產

35、《北上》:大運河秘史里的古今與世界

36、“審美、理論與歷史:新文科時代的文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綜述[1]

37、唐三彩的色彩藝術特點與美學特征研究

38、“互動”中的藝術與設計

39、以整全實踐視閾探詢生態意識深化與生態教育開展之內涵

40、論“美感”:歷史演繹與構成分析

41、傳媒與文化研究的學術路徑

42、影像時代藝術學的分類與交叉

43、田世光花鳥畫藝術傳承與發展研究

44、逃逸與背離:語言與圖像關系的再審視

45、中國當代文藝理論中的人性人道主義問題

46、倫理文化與文學“中國性”的生成

47、藏戲與漢族戲曲的比較研究

48、朱載堉樂律學研究指導思想辨析

49、沉浸式互動體驗展融入兒童校外教育的思考與啟示

藝術性教育美學論文范文第3篇

v中學語文課本中,約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精選。這些作品不僅文質俱佳,而且具有極其豐富的美學內容。通過最優化、最富有美感效應的、藝術的語文教學活動,一方面完成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另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美學教育,莫定學生扎實的美學基礎知識,樹立高尚正確審美觀,培養較強的審美能力。同時,從根本上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提高教學質量。

1.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語文課文大都是藝術精品,儲藏有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美:有賦有韻律的詩詞,有文辭優美的散文,有條分縷析的說明文,有邏輯嚴謹的議論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內容的生活美、講究形式與內容統一的藝術美……。通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進人美的領域、領略美的意蘊、感知美的意境。

1.1感知語文學習的“音韻美”。

所謂音韻美就是讓學生能夠體驗到語文課聽覺上的美感。如:蘇軾之詞的豪邁奔放之勢,柳永之詞的纏綿之意,李清照之詞的凄涼孤寂之情,余秋雨散文至情至理的闡釋與反思·一通過學生體驗不同國度、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作者、不同體裁、不同風格、不同情感、不同形式的文章的音韻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完成語文教學的目的。

1.2感知文章塑造的“形象美”。

語文課文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等,通過對人物及其事件的分析、鑒賞、理解、反思、對比等,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體驗不同人物的內心情感,并鑒賞作者的創作藝術。同時,在學習中感受作品反映的作者的人格魅力,如通過對《離騷》的賞析,體會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病梅館記》的學習,了解并認識龔自珍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認識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愛、什么是恨,并在學習中規范自己的行為與思想等,做一個正直、善良、勤勞、誠實、儉樸、對社會有用的人。

2.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審美鑒賞力是對審美對象的欣賞評判能力,既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美丑識別,也包括對審美對象性質的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審美鑒賞力的形成,不僅要以扎實的美學知識為基礎,還要以正確的審美觀念為鑒賞準則。在語文教學中,應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2.1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指向,挖掘課文的審美情感。

語文課文滲透著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體現著作者的審美理想。語文教學首先要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情感,抓住文章的情感脈絡,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使學生的情感隨著作者感情波動而波動,激昂時慷慨動情、使人共鳴;悲壯時義正辭嚴、令人動容;委婉處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學生的情感始終不偏離作品的感情基調,并能夠從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我的價值美中得到強烈的鼓舞與感應,從文章創造的意境中品嘗到尋幽藍勝的樂趣。使語文教學啟開學生心扉、觸發學生情思,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2.2培養學生理性的穩定的審美態度。

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感悟和結論就會不同,學生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審美情感,形成理性的、穩定的審美態度之后,才能縮短與作品的距離,正確把握作品的基調和節奏,真正與作品的美的情感進行溝通。而學生理性的穩定的審美情感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語文教學要有效地控制好教學的情感節奏。首先通過導課,即通過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介紹等使學生的情感進人文章的情境。其次通過導讀使文章的情感滲透到學生的情感。再次,通過賞析引起學生對文章情感的共鳴。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在語文常規教學中的滲透,準確而有效地把美的鑒賞力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鑒賞過程中獲得內在的欣喜和滿足,使學生的審美情感趨向穩定,并進而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

3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創造美的勞動過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按照美的規律搞好創造性的教學設計,突出教學的激勵功能和美育功能,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主動構建美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3.1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構建美的思維模式。

語文教學的審美創造是美學理論的實踐化,是語文教師按美的規律進行的創造性實踐活動。語文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如在許多詩詞和散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將文章描述的情境用動漫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其中美的意境,并以此來培養學生構建美的思維模式。

3.2通過習作訓練,培養學生表現美的能力。

審美創造力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學生構建美的思維模式,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美的表現力。這種美的表現力就是通過“寫”的訓練,或寫人、或記事、或狀物、或描景、或議論、或抒情、或片斷、或全篇、或應用、或美文、或應時、或應考來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美的能力。即語言表達必須講究科學美與藝術美,以敏銳的審美語感體現文章表達的規范性、準確性、鮮明性和語言表達的形象性、生動性、音韻性,通過創造美的語境,再現文章的聲韻美,使人感覺“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美學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由美的感知到美的欣賞,再到美的創造的過程。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實際上也就是知識的吸收、加工和輸出的過程。其中美的感知與鑒賞過程是知識的吸收過程,是美學教育的基礎;知識的加工過程是美的內化過程,是美學教育的關鍵;知識的“輸出”就是美的創造與表現,是語文美學教育的目的。只有抓好其中的每個環境和方面,才能真正完成語文美學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廣西人民出版社唐曉杰主編。

[2]《現代美學原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王杰主編。

藝術性教育美學論文范文第4篇

“美是什么?”這個來自柏拉圖的問題讓千百年來的人們不斷的尋找答案, 而正是因為這個問題, 成為了美學歷史的開端, 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 吸引著許多歷代人們的無盡思考與遐想。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 我們心目中的美是什么, 什么是美的, 是一株草, 一朵花, 剛屬于出生嬰兒的溫柔力量, 還是同伴嬉戲歡笑的瞬間, 沒有人能真正闡述, 所謂的美是什么。而在美學的歷史上, 有著很多對美學的不同的觀點, 古希臘的柏拉圖曾說:美是理念;中世紀的圣奧古斯丁說:美是上帝無上的榮耀與光輝;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今中外, 也有很多關于美學的理論著作, 如邁耶爾的《一切美的科學之基礎》;康德的康德《判斷力批判》;黑格爾的《美學》;德索的《美學與藝術理論》;朗費德的《審美態度》;蘇珊·朗格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杜夫海納的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迪基的《美學導論》等等。美學的研究對象事美, 是關于美的本質和美的規律進行探索, 他所采用研究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演繹法, 從一般到特殊, 從抽象到具象, 從普遍性到一般性, 美學區別于藝術而廣于藝術學, 宇宙間的, 生活中的, 自然社會的, 都可以囊括到美學的范疇。

二、西方美學和中國古典美學

可以說西方美學的歷史的真正開始是柏拉圖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美和藝術進行了真正的系統的哲學思考。在此之前, 一些哲學家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究, 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 數的秩序、比例和尺度構成了宇宙的和諧, 即“美即和諧”。例如音樂是通過音符的高低不同構成的美, 數字的比例形成的和諧美他把和諧定位于數的關系, 是對立面的協調一致。赫拉克利特則認為, 對立面造成和諧, 這種和諧并不是畢達哥拉斯所認為的前者的和諧, 他們是對立面相互爭斗形成的結果, 是通過對立的東西或者是與相反的面結合形成的。而詭辯派的哲學家則提出美是通過視聽給人以愉快的東西, 與它給人的感受有關, 與快感有關;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美和功能性是緊密聯系的, 他是同時善和美的, 否則他就是同時丑和惡的。但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的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他認為美是理念, 唯有在理念的世界里才是和諧的, 是美的。他在《理想國》中曾提到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 只有在哲學家的統治下的理想世界, 美油然而生, 而作為柏拉圖學生的亞里士多德卻不認同柏拉圖的理想國, 不認為存在脫離現實世界的理念世界, 他亞里士多德通過結合政治和道德探討了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和心理問題。而他們兩者作為西方美學思想奠基人為而后的哲學家研究美學提供了美學和藝術的著作, 以及寶貴的思想源泉。

在中國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了美的存在, 關于一些古代文獻中也有許多關于美的理論。老子、孔子、莊子關于美的理論可以說影響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提到,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他的觀點代表了中國古代思想家所秉持的一種相對論取向, 美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通過與“丑”的比較和對照而存在的, 有和無互相轉化, 難和易互相形成, 長和短互相顯現, 高和下互相充實, 音與聲互相諧和, 前和后互相接, 因此事物是相對的, 不是獨立的。老子提出和闡發的一系列概念, “道”、“氣”、“象”、“無”、“虛”、“實”等等, 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說也是基于老子的美學思想, 情景交融, 意象交融, 是天地之外的一種靈氣。而孔子的美學觀點與道家的有所不同, 《史記·孔子世家》載:“子與齊太師語樂, 聞《韶》音, 學之, 三月不知肉味, 齊人稱之。”《論語·述而》又載:“子在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韶樂之妙, 盡善盡美, 通過品音而得出審美, 提出美善同一的觀點, 把形式美和道德美融合在一起, 而中國古代, 禮樂之美是中國古典美學中很突出的一筆, 無論像韶樂還是周樂, 通過音樂特有的高低婉爾, 旁敲側擊的揭示當時的一種社會環境。以一種“藝”與“教”的結合, “美”與“善”的統一的方式闡述中國古典美學。

“美是什么”, 這個問題有著無窮無盡的哲學思想, 而美其實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復雜, 具有多樣化的建構, 無論是西方的美學思想, 還是中國古典的美學思想, 二者在對于后人研究美學都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摘要: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在1750年提出使用。他所認為的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藝術, 是美的藝術理論, 是感性認識的科學。而現在的美學更傾向于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 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本文旨在淺析中西方美學觀點, 探討美學世界的思想。

關鍵詞:美學,審美,西方美學,中國古典美學

參考文獻

[1] 《儒家經典必讀本·論語》北京聯合出版社;第1版2015年7月1日.

[2] 《道德經》老子作家出版社;第1版2016年6月30日.

[3] 《藝術美學》萬書元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8年12月1日.

藝術性教育美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和推進,初中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傳統生活美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生活美學,這樣做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另一方面能夠用一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進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 初中語文;生活美學;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邃,傳統生活美學更是中國古代文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嘗試將傳統生活美學的精神融入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符合新時代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

一、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概念及教育意義

傳統生活美學屬于歷史經驗型生活美學的范疇,它被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歷史化,另一種是地方化。歷史化是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的生活美學,如兩漢時期的生活美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生活美學、明清時期的生活美學等;地方化是指由于民族、階層、地域、性別等諸多因素而產生的生活美學,如傣族的生活美學、文人的生活美學等。為了使范圍更具體、明確,本文所討論的傳統生活美學具體是指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并且能夠與中學語文學習相結合的傳統文人式的生活美學精神。

(一)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初中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如果教師能夠在這個時期利用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將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歷經兩千多年的洗禮,仍然散發著它獨有的魅力。語文作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課程,對于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有著重大責任。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充分融入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搭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

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曾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毙抡n標也指出:“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边@都充分說明了語文要與生活緊密聯系,要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傳統文化中的生活美學是古人經過時間的檢驗而提煉出來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藝術。

(三)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傳統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教學方式單一化,教師根據教材和課件進行講解,通常是先解決生字詞,再來分析講解課文,如此單一化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也會覺得語文學習無非就是抄抄、寫寫、背背,視野無法得到開拓,長此以往,這會挫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將語文與傳統的生活美學相結合,通過各種形式的審美體驗活動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觀察、感悟和思考,在做中學,在體驗中學,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能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奧古斯特·羅丹曾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闭Z文教育不僅能夠傳播文化知識,也能夠給學生帶來美的體驗。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生活美學,可以引導學生用美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也是對自我探索的深入,這對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意義。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會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的美丑進行初步的判斷,但是仍不夠成熟,在探索美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起著引導性的作用,課堂內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和拓展文字優美的課文,課堂外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審美活動,幫助學生打開多元化的視角,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傳統生活美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傳統美學中的“禪文化”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薄办o”在傳統文化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但是初中并沒有一套專門的課程去教學生怎樣專注、怎樣靜心,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學生最缺乏的就是讓自己專注和平靜下來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課前的三分鐘時間,運用中國傳統美學中的“禪文化”,引導學生閉目靜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調整自己的呼吸,收束內心的雜念,以一個良好的狀態開始學習。利用傳統美學中的“禪文化”,讓學生養成靜坐的習慣,培養他們隨時隨地都能靜下來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充分開發傳統生活美學資源

語文教學并不應該只存留于教材的文字本身,而是要采取更多樣的形式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與生活氣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展開,對這些文字背后與傳統生活美學相關的故事、歷史及文化等進行拓展,使學生對這些文字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活美學體驗活動

傳統生活美學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也要不斷滲透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使語文教學的課內與課外融為一體。要讓傳統生活美學真正進入每個學生的生活中,就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活美學體驗活動。比如,可以利用綜合性學習中的“古詩苑漫步”來進一步談談詩歌與生活的聯系,收集具有正能量的古詩與學生討論、交流,探討當時的詩人是通過怎樣的視角來發現生活中的美的。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將古詩當成故事來演,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人博大的胸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除此之外,每周可以開展一次生活美學的體驗活動,活動的內容不局限于詩歌,還可以是書法、國畫、圍棋、茶文化等,活動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習其中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發現其中所蘊含的美,認識到傳統文化中更深層次的東西,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生根發芽。

(四)將傳統生活美學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將傳統生活美學和校園文化建設進行結合,一方面可以弘揚傳統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校園更有文化氣息,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例如,教師可以先從班級文化入手,將傳統生活美學體驗活動中學生的一些優秀的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用木框裝裱起來,掛在教室內外的墻面上。還可以將古代的琴、棋、書、畫、茶等與古人生活較為貼切的文化生活故事放在一個專區中進行布置并供學生瀏覽閱讀。學生也可以去觀察和體驗自身周邊的“生活美”,將所觀察和體驗的東西拍成照片或寫成文字陳列出來,做成一個專欄供師生交流探討。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習環境更有文化氣息,同時進一步拉近學生與生活美學的距離。

傳統生活美學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強了語文與生活、文化、審美之間的聯系,學生可以在靜中參語文、在課中拓語文、在做中學語文、在道中悟語文。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還可以在其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表達及專注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深遠的影響,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參考文獻

[1]李應平.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9,(10):29.

[2]楊得成.美學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學周刊,2019,(10):30.

[3]薄純坤.讓語文走向生活——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19,(4).

[4]田軍.論生活美學的三大類型及其意義[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

藝術性教育美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護理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過程中,還應該加強對護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和提升,以便于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能夠給予充分的耐心與愛心,并借助于一定的談話以及照料技巧來給予病患足夠的心理安慰,幫助其在生病期間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因此很多院校在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過程中會為其開設《護士人文修養》這門課程,其目的就是為了幫助護生能夠不斷獲得思想、心靈、品德等方面的提升,進而實現高職教育立德樹人的目的。而在進行本門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將思政教育的理念同步融入,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引領價值有機結合,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就能進一步提升育人成效,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職業教育要求。護生的人文修養也會在思政教育的滲透中逐步得到培育,從而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護理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觀,護生也會有更好的能力來應對將來在職場中遇到的任何困難。

【關鍵詞】思政教育  人文素養  護士人文修養  人文修養提升  課程探索

高校為護理專業的學生開設《護士人文修養》這門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護生對于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自豪感,幫助學生能夠不斷提升自我對于服務對象的態度,在與病患相處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真誠,從而促進自身工作的更順利進行。而思政教育本身就是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個人修養等方面進行教育的模塊,對于護生職業道德、護理價值觀等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作用。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獲得更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職業道德觀之后,在與他人進行相處時也會更從容、穩重,在進入職場后也更能關心、理解和支持鼓勵病人。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在護理專業學生的《護士人文修養》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極為必要的,能夠進一步促進護理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育人成效。學生在護理病人以及護患關系處理方面也會做得更好,也能夠更好地應對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遇到的任何困難。

一、高校開設《護士人文修養》這門課程的目的

(一)時代的整體發展需要人文教育的滲透

我們所處的時代需要科學與人文協同發展。如果科學的發展失去人文的支撐,那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發展就會受到制約。故而長期以來,國家在推動科學事業發展的同時,對于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也從未被忽視過。通過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對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需求以及價值觀體系等有更多的了解,學生在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中也能夠對是非善惡有更清晰的明辨,整個人生都會呈現出更加積極理想的狀態[1]。

(二)護理領域需要人文教育

護理,一個與人類生老病死相伴相行的職業,是一份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工作,在實際落實這項工作的過程中也最能體現出“以人文本”的理念。在醫學技術突飛猛進、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感嘆護理的技術進步了,護士的職業情感卻變淡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人們對護理從業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國家對護理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如何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對護理人員的需求,是我們職業教育者面臨的一大課題。

(三)護士人文素養的提升需要不斷創新

近些年來,各大院校對于護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與提升極為重視,學校根據學生人文素養提升開設了一系列專業課程。在進行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實踐教育的過程中,高校逐漸認識到,應該為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與教育設立相應的教育框架,要將一系列與之相關的人文知識進行整合,編寫出專業的教材,并將課程作為必修課進行開設[2]。

二、思政教育融入到《護士人文修養》課程中

(一)思政教育融入到相應的教學指導思想中

《護士人文修養》課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融入相應的思政教育理念,要緊緊圍繞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以服務于病患為核心的宗旨,以幫助學生更順利就業為導向,以臨床護理崗位的需求為準則,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及護理技能進行培養。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與技能水平提升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自身的成長,要以立德樹人的思想為指導培養護理人才,注重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滲透人文素養與精神的相關內涵。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于思政教育的思路去進行設計,本課程經過整合,將教學內容按照護士成長必經的三個文化路徑,分為認知篇、修煉篇與踐行篇三個部分。

(二)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護士人文修養》課程的教學原則中

將護士人文修養建設為課程思政引領的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目標的確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實施方法的探討要為實現課程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打下基礎。教師要將樸素的育人觀念提升高度,要以“引大道、啟大智”為目標,避免實際教學中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內容兩張皮現象,避免思政教育成簡單的說教,要做到思政教育切入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追求[3]。

(三)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護士人文修養》課程的教學內容中

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設計,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到日常與課堂教育中來,要用思政來引領護士人文修養教育的航向,形成正確的護理價值觀。

1.幫助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獲得進一步提升

職業素養作為維持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能力之一,護士需要在接待患者的過程中注重提高語言修養,學習溝通技巧,規避說話誤區,對于提高服務質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2.進一步幫助提升學生在倫理道德方面的修養

倫理道德修養既是護士人文修養課程的教育內容,也是思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促使人際關系的溫暖與和諧教育中,需要引導學生對人際交往之間的倫理觀念有更深刻的認知,要遵守社會道德準則,要公平對待每一種職業,要保護自己的權利與義務,要有堅定的信仰,有自己的尊嚴,在必要時也要學會選擇與取舍。

3.進一步幫助提升學生在美學藝術方面的修養

人們常常把護士比作白衣天使,因為天使是生命和愛的象征。通過《護士人文修養》課程中人文之氣質——職業形象和文化教養等方面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美學藝術、職業形象、道德情操方面全面提升,使學生人格變得更加健全,美學鑒賞能力和品位進一步提高,培養護士至真、至美、至善的職業理想與應用境界,真正使護士成為美的化身。

4.進一步幫助學生文化修養得到提升

思政教育融入到護士人文修養這門課程中還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得到提升,學生通過學習來自于不同社會民族,不同職業領域,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能夠對不同社會個體的人生價值觀有更多的理解[4]。

(四)思政教育融入到護士人文素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和“學”兼容為特色,思政教育的融入更要體現知行合一、內外雙修、理實融合的人文教育特點,課前以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的人文故事為情境導人,配以講述音頻、人物簡介、背景音樂與照片,使學生體驗到一種至高至誠、肅然起敬的護理專業人文精神,而且產生一種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引人奮進的職業情懷與意愿。

(五)要進一步提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重點在課堂,關鍵在教師。因此,課程思政的落地實施,關鍵在于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教研室老師要集體備課,不斷完善和統一《護士人文修養》課程的教學內容、探討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難點知識,緊緊圍繞以提升護生的職業素養為中心,設置并開展實訓課。

(六)要對相應課程的考核形式進行改革

思政教育融入到《護士人文素養》課程中,還需要對相應的課程考核形式進行改革。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并不是僅僅依靠簡單的理論考核就能完全對其進行評定的,還必須對學生人文素養的踐行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考評。因此本課程考核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末評價相結合的多維評價方式,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占70%)具體包括:上課出勤(10%)、平時人文素養展現(10%)、儀容儀表(10%)、課堂表現(20%)和作業完成情況(20%)。終末評價(占30%)包括期中考試成績(占10%)和期末考試成績(占20%)。

三、結束語

思政教育融入到《護士人文修養》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是極為適合也極為必要的,它能夠幫助護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幫助護生獲得人文修養和人文關懷能力,以更好地應對將來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高校需要將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課程的設計,課程教學原則以及教學方式中,幫助構建更合理的課程體系,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引領價值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護理職業價值觀和態度,提升育人成效,落實“立德樹人”的職業教育要求。

參考文獻:

[1]王秀花,徐旻.論課程思政在《中國傳統文化》通識教育中的實踐探索[J].漢字文化,2020(16):22-23.

[2]張永霞.《護理學基礎》課程融入人文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6(2):192-193.

[3]余佯洋,廖偉聰,趙振富,等.課程思政視域下醫學人文教育的途徑與嘗試[J].醫學教育管理,2021,7(1):16-20.

[4]王美娜.課程思政視域下《數學建?!方虒W的實踐探索[J].凱里學院學報,2020(6):83-87.

上一篇:探究式小學科學論文范文下一篇:文化創意產業經濟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