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學習范文

2023-09-16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學習范文第1篇

(篇一)

11月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全體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勁。“十三五”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要繼續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聯系,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新特點新任務,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盯解決突出問題,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對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提出新要求,為促進新生事物健康成長、壯大發展新動能指明了方向。

創新應該成為改革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基層應該成為創新最大的動力和源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七次會議強調,必須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這就給廣大基層干部群眾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機遇,也為我們探索改革創新提供無盡的動力和無窮的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屋建瓴,更要重視基層探索實踐,需要激發基層的活力。

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要注重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改革創新最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帶領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鶎佑兄畲笞钣谢盍Φ娜罕娀A,實踐證明,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本質就是深入基層,扎根基層,也就是常說的“接地氣”,深入基層一線挖掘發展創新源泉,人民群眾中有最大最深的智慧,要在凝聚群眾智慧中提升創新能力,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虛心向人民群眾“取經”,激發創新思維,同時,也在與群眾交往的過程中,提升群眾工作能力。

改革需要創造力,而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改革動力和創新智慧,激發這種創造力,就必須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讓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眾。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要繼續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聯系,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形成人人思變求變、事事謀求創新的生動局面,黨員干部要在工作中扎根基層、依靠群眾,充分調動發揮基層創造創新性,推動十四五改革始終行穩致遠。

(篇二)

改革創新最大的“活力”源自基層。要鼓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基層之片“沃土”上施展自己的遠大抱負,帶領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基層是最有活力的“練兵場”,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入基層去挖掘發展創新源泉,深入了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問計于民”,讓改革創新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實踐證明,只有深入基層,廣泛聚民智,才能迸發出“新”的靈感,挖掘出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更大”、“更深”的智慧,為改革創新提供“源頭活水”,在凝聚群眾智慧之中提升創新能力。

(篇三)

近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指出:“基層是改革創新的源頭活水,要注重激發基層的改革創新活力,支持開展差別化創新。”時代潮流奔涌向前,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面對新時代的迫切需要,各地基層干部要不斷提升改革創新能力,把攻堅克難、靈活應變、不怕錯誤作為新時代改革的“創新秘籍”,努力鍛造成為改革創新路上的“尖兵”。

“創新”第一式:打破常規、攻堅克難。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能力不會與生俱來,而要在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中不斷培養提升。廣大基層干部要走出“舒適圈”,擺脫“千篇一律、千天一事”的工作疲態,主動到民生一線去、到發展一線去、到困難矛盾多的地方去,多當幾次“熱鍋螞蟻”,多接幾回“燙手山芋”,提升干部主動擔當作為、破解難題的硬本領。要培養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引導其打破常規思維,敢于“憋自己一把”,把挫折當“存折”,把磨難當“磨礪”,在一次次突破“自我極限”中收獲成長。

“創新”第二式:靈活思維、隨機應變。當前,改革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改革在很多領域進入了深水區,但一些干部仍想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缺乏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精神。廣大基層干部要鍛煉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激活“頭腦風暴”,克服“本領恐慌”,不當事業的“守成者”,學會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工作、解決問題,引領干部緊跟全面深化改革新步伐,主動向廣大“改革先鋒”們學習,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處發力,從工作的難點痛點處發力,提高改革創新能力,多些“從0到1”的突破,爭當新時代的改革“闖將”。

“創新”第三式:糾正錯誤、鼓勵進步。改革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科學的激勵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起改革創新活力。各級黨組織要建立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對于改革創新探索中干部出現的失誤,該“容”的要大膽地“容”,并鼓勵其繼續心無旁騖地“闖”下去;

對于改革創新中出現苗頭性方向性錯誤的,要及時進行“糾偏”,引導其轉變思維,找準方向再出發。完善“優者獎”的激勵措施,對于在推動改革創新中有重大成果、起重要作用的干部人才,要在精神上、物質上、待遇上給予獎勵,強化對改革創新干部的關懷,認真了解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讓其在最適合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永葆創新激情,向著改革創新的高峰進發。

時代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作為新時代的基層干部,只有深刻把握和理解創新要義,緊跟改革創新的步伐,披荊斬棘、一往無前,才能更好的服務崗位、服務群眾、服務社會。

(篇四)

中國新一輪改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啟動了。

過去的改革從重在提高效率起步;新一輪改革既要提高效率也要促進公平,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過去的改革從讓一部分群眾、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破題;新一輪改革要進一步均衡協調發展,根本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根本扭轉城鄉發展差距拉大趨勢,促進共同富裕。

過去的改革側重于利益杠桿的撬動;新一輪改革要從整體增進人民的福祉,就必須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過去的改革多在體制外進行;新一輪改革則要克服體制內產生的障礙,尤其要超越來自各種既得利益的羈絆。

過去的改革可以摸著石頭過河;新一輪改革在越來越深的水中前行,既要摸著石頭過河,還要加強頂層設計,把握大局,穩中求進,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標和治本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過去的改革,一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解放和活躍了生產力;新一輪改革,則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必然牽引出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一系列改革。

過去的改革是在打破僵化封閉、萬馬齊喑中啟動;新一輪改革必須從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思想空前活躍、眾說紛紜中出發。

古往今來的一切改革,首先都難在凝聚共識。今天在需要改革這個重大問題上,全黨全社會是有廣泛認知的。但究竟改什么,怎么改?可以百花齊放見仁見智,不可以各行其是互相扯皮,尤其不可把中國引向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要善于尋求最大公約數,把13億人的改革共識凝聚起來。

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和智慧。

中國共產黨在關鍵時刻,總能夠凝聚全民族共識。要說中國的優勢,中國共產黨的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這應該是一個方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凝聚改革共識,看我眾志成城,可以無堅不摧,何懼路險水深。

(篇五)

11月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全體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深化改革創新,需激發基層活力,需大力探索創新。

思路決定出路。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證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貫徹落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保駕護航。要自我解放,不能因為個別人的思想僵化而影響發展,抱著原來的東西不放,要破除按部就班、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舊思想,要以與時俱進、艱苦奮斗、改革創新,大膽運用新思路,敢闖,敢為人先創出一條新路。

改革決定發展。習近平強調,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鶎痈母飫撔氯匀恍枰?ldquo;摸著石頭過河”,需要通過基層的磕磕碰碰找準路子、瞄準靶子,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使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經濟等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在問題的引領下,我們的改革開放之路不僅穩準實,人民生活大大改善。讓群眾受惠是改革創新的落腳點。我們談發展,談改革,最終目的和指向都是改善群眾生活、增加人民福祉。

人才決定未來。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高質量的改革創新離不開高水平的人才團隊。要加快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人才管理體制,更好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營造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像習近平要求的那樣:“解放思想,慧眼識才,愛才惜才。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學習范文第2篇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廣東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牽引帶動全局工作的“綱”,以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為引領,推動大灣區與示范區利好疊加形成“雙區驅動效應”,引領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雙區”建設支持廣東深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嶺南花正開,奮蹄開新局。

1月24日,在廣東兩會上,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展示了廣東的經濟韌勁。“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015年為7.5萬億元,2020年超過11萬億元,年均增長6%,總量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

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如何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亮出了清晰的坐標。馬興瑞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必須認真落實“1+1+9”工作部署,包括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等重點內容。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開啟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新征程,從2021年‘十四五’開局以及從廣東的現代化建設看,要把這兩個大區作為它的重中之重,支持它的建設。這兩大區建設好了,對廣東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大灣區在廣東有九個城市,是一個非常大的體量,人均產出和地均產出都比較大,也代表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最高水平。所以抓好了這兩大戰略,無論對國家的發展,還是對廣東的現代化建設,意義都是非常深遠。”

深中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互聯互通的大動脈。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雙區’建設的戰略目標,有利于加快推進廣東的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最終指向,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更好地發揮大灣區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增長極作用。”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鐘韻對《小康》記者說,兩大戰略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為大灣區建設注入了制度創新的新動能,為突破當前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提供了支持,有助于大灣區參與雙循環。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戰略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真抓實干、奮發進取,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展現新的更大作為,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應該講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總抓手就是要圍繞這個走在前列的要求來做。”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艷華對《小康》記者說,“雙區”建設就是繼續支持廣東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方面走在全國前面,發揮好引領作用。廣東在改革開放40年之后,它更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就是要靠“雙區”建設,更好地踐行習總書記的要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大灣區是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

在中國發展大棋局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無疑是重要一子。“北雄安,南大灣,是中國戰略雙子座。”“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灣區經濟的實驗者,為中國發展帶來新契機。”……學者們對大灣區給予高度關注和期待。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9+2”城市群,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7264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繼美國紐約大灣區、美國舊金山大灣區、日本東京大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與紐約灣區旗鼓相當。未來發展勢頭強勁,有望成為超過東京灣區的亞洲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城市群?;浉郯拇鬄硡^占全國土地面積不足1%,人口數量不足全國總人口的5%,卻創造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6%,是全國經濟舉足輕重的重要增長極。”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專題研究員賈征接受《小康》記者采訪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迅猛、創新能力突出、定位明確,全球化趨勢、國家高度重視、智能化科技都帶來新的機遇?;浉郯拇鬄硡^是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升級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區;從區域經濟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使命。

大灣區之所以能夠發展,陳耀認為,離不開各個城市規模等級的不同,既有特大城市,也有中小型城市,這個可以成為城鎮體系、產業體系,還有人口規模的體系,這個對于大灣區建設都非常重要。“大灣區要強調一體化發展,四個核心城市引領,其他城市和周邊地區協同,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大灣區建設要吸引各方力量參與進來,帶動和輻射擴散兩種效應結合起來。”陳耀說。

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國際上沒有先例。要如何闖、如何試,開出一條新路來?廣東省發改委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提到,廣東將在堅守“一國兩制”前提下,區分不同領域、不同情況,積極探索具體問題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逐步打破壁壘屏障,進一步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對于營商環境、城市治理等港澳領先、可以復制的直接對接,實現規則“聯通”;對于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港澳領先、但難以直接復制的,主要是學習其理念加快構建與之接軌的制度體系,實現規則“貫通”;對于執業資格、社會保障等由于管理方式不同形成的規則差異,則在充分協商基礎上實現規則“融通”。

港珠澳大橋海關關員對供港鮮活水產品進行查驗。 圖/ 林昌鋒

粵港澳大灣區華南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廣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仁壽對《小康》記者說,港珠澳三地在制度、經濟發展程度及社會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是可以通過政策機制創新協同處理好差異實現協調發展。例如緊扣《綱要》中的戰略定位,既然國家認定“自貿區”政策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因此將大灣區內三個分割的“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前海自貿區”和“珠海橫琴自貿區”轉型升級“粵港澳大灣區”11個市全部實施“自貿區”政策,解決人為割裂三個自貿區的政策籬笆,帶動輻射作用將倍增,將極大地促進粵東粵西粵北發展協調發展。因為“粵港澳大灣區”11個市全部實施自貿區政策可以立即破解“三個關稅區”壁壘問題。借鑒國際經驗和香港經驗,將現有的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自貿區”擴大到整個大灣區11個市,全面提高大灣區金融合作、產業合作、知識產權、環境、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再進一步轉型升級為“大灣區自貿區”,即將行之有效的香港自由港制度延伸,整個灣區內全部或大部分進出口商品豁免關稅,實行貿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資自由和物流自由的政策。此舉對于貫徹習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帶動“區域協調發展”輻射粵東、粵西、粵北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據悉,廣東省始終把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特別是軌道交通建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通車總里程超過2200公里,高鐵里程超過12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也超過1000公里,已初步形成連通粵東西北、連接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區的放射型對外通道格局和內部城際網絡主骨架。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交通樞紐的定位,深圳前海規劃了“9+2+1”陸??樟Ⅲw交通構架。圖/ 張玉榮

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方向是要以高水平的軟硬聯通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為更好地推動大灣區協調發展,毛艷華認為,要把提升市場的一體化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繼續推進灣區通工程,加強制度銜接和體制對接,“如果大灣區城市群不能夠解決市場一體化的問題,那就談不上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所以當前或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深圳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

大潮起珠江,改革憶崢嶸。

當年,“改革開放第一炮”在深圳蛇口炸響;如今,與蛇口一山之隔的前海,又走在了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小康》記者近日走訪的前海,這個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建設的干勁如火如荼,創新的氣息撲面而來,這里正成為“中國夢”的夢工廠。行走在深圳的每個角落,同樣能感受到這座創新型國際化城市充滿著魅力、活力、動力和創新力……

改革不停步、開放不止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考察深圳,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要求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2020年10月,在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深圳要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提高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第二,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第三,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第四,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五,真抓實干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第六,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深圳,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因改革開放而強。當前,深圳正努力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

在全力推進深圳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方面,馬興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出臺省級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的措施,探索實施省級行政管理權限負面清單模式,在制度創新、放權賦能、激發活力、營造環境上實現新突破。支持深圳構建高水平要素市場體系,建設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數字貨幣創新試驗區。增加優質教育、醫療、文化資源供給,試點放寬國際新藥準入,支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徑,開展自然生態空間、用地用林改革試點,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深圳的綜合改革試點,實際上是在可控的情況下,中央大膽放權讓深圳去做一些事情,我覺得應該是一個全面系統的思考和頂層設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科技卡脖子的問題,這反而回到先行示范區的概念,用制度體系、規則體制、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式,在地方可以集聚國際國內的各種要素資源,實現創新和突破?;浉鄞鬄硡^的規劃綱要提出來,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萍紕撔轮行膫戎攸c是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更多的是以市場化的方式,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它的著重點是‘1到N’的變化。”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張玉閣對《小康》記者說,而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側重點應該是從0到1。一個是從無到有,一個從有到多,這兩者能夠相互聯動,相互支撐,那么它的科技創新就可能會具有綜合競爭力。

鐘韻認為,就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戰略來看,這不僅是為深圳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針對深圳的綜合授權改革所產生的制度創新效應,必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體現。以科技人才的引進為例,《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包括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與境外專業人才的新措施,這將助力深圳吸引全球一流創新人才。當前,“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加快成型,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的交通支撐,將令深圳的引才用才改革惠及粵港澳大灣區。以深圳為重要引擎的全球引智方案,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構建與世界級城市群目標相匹配的高端人才體系。人才體系的支持,無疑將提升大灣區科技創新與基礎研究的實力,從而為大灣區參與雙循環中,暢通國內循環、助力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供積極的支持。

蓄勢待發,“中國夢”的典型體現

新時代,新機遇,新使命。

站在新的起點上,整裝待發的廣東正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包容的姿態展望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的增長極、領頭羊,灣區11個城市各有優勢,協同創新發展成為必然。加大協同創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臺,整合教育、金融、科創、產業、人才和交通等資源,協同創新建設世界一流灣區。”賈征建議加強制度、金融、產業、教育等方面協同,如加強制度協同上加快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協調機構,成立由國家相關部門和粵港澳三地組成的“大灣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構建聯系緊密、溝通高效,協調有力的三地合作機制,積極推進粵港澳三地政務服務、融合發展等全面工作。

“雙區”建設是廣東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目標任務。張仁壽說,廣東推進“雙區”建設,未來面對多項挑戰:廣東出口外需持續下降,經濟活力受到較大影響;疫情造成的全球產業鏈斷裂,也加速了“逆全球化”和“去中國化”的趨勢;目前科技體制和科技創新生態還不利于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還沒有形成崇尚科學家精神的社會風氣;“短板”效應長期存在,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等等。張仁壽提出實施“四大工程”破解科技創新薄弱環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系統工程;“面向經濟主戰場”系統工程;“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系統工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系統工程。

“大灣區規劃綱要里面,打造綜合性的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未來的這一塊兒,五位一體,四個自信,兩個布局,世界級城市群包含的內容特別豐富。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地方就變成講中國故事,或者是為全世界各種問題提供一個中國方案,未必是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但一定會有啟發、會有價值。”張玉閣說,大灣區應該是未來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最典型體現或者綜合性代表。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是廣州市貫徹落實“雙區”建設及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的重大舉措。圖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采購商在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參觀考察各類“菜籃子”產品。廣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深圳在堅持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同時,也在體制機制上勇于創新,樹起中國高質量發展“一面旗”。“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崔成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對于深圳有諸多建議,深化金融體系改革:選擇深圳前海等地,開展普通法系試點示范,加快推進前海國家金融對外開放實驗窗口建設;探索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新模式:以擴大按知分配比重為目標,充分借鑒華為模式,探索國有企業、大學及科研院所科技創新體制機新模式,最大限度激發和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大科研成果轉化支持力度: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大學、科研院所的考核指標及職稱評定指標之中。并在大學及科研院所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在收入分配、職稱評定等方面予以支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房價對人才的擠出效應:充分借鑒新加坡公屋等模式,切實降低科技人才住房方面的經濟壓力,鼓勵深圳人才住房半價模式等新探索;開展稅收體制改革試點,加快由分類稅制向個人綜合稅制轉變,由間接稅向直接稅的轉變,以此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刺激消費,盡早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模式。等等。

“雙區”建設,不少專家提到廣州與深圳“雙城”聯動來強化核心引擎的功能。“比如在市場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方面,在產業協同方面,在城市群的工作思路體系的構建方面,在一流營商環境構建方面,在基礎設施聯通方面都可以更好地發揮‘雙城’聯動的優勢。”毛艷華說。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唯一的副省級城市,肩負著中央和省兩級的稅收和省內外多個經濟落后地區的幫扶任務,財政支出壓力較大。應該在金融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使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個證交所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中心,爭取在‘十四五’期間達到紐約、東京等世界一流灣區水平。”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溫洋對《小康》記者說。他建議轉變觀念,堅定不移地推進金融產業的發展;完善金融與創新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培養源源不斷的上市中小企業;推動國內證交所的市場化改革;加強對企業上市的組織領導和培訓工作;在時機成熟時還應該成立廣州自己的證券交易所“穗交所”、“新三板”和科創板等。(實習記者梁詩敏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麥婉華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學習范文第3篇

入選理由 深刻闡述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總結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的歷史性成就和寶貴經驗,提出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主要任務、重大舉措,是中共中央在全面分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外大勢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體現出我國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全面深化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改革的行動綱領和總依據。

主要內容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規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學習范文第4篇

一、堅持思想再解放,推動改革工作再提升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體現了改革的成效和成果。黨的十九大把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方略,將改革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十九屆三中全會、全國“兩會”勝利召開,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可以看出,改革從上至下,力度空前,影響深遠,再次向全黨傳遞了將改革深入到底的決心和魄力,改革將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改革的復雜性、敏感性、艱巨性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如何在新時代體現新氣象,發揮新作用,就必須從思想上再解放,行動上再抓實。首先,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改革發展永遠是主旋律,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堅持習總書記確立的改革三個不能變原則(“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站在新時代新高度謀劃和推進改革,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藩籬。同時,更加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全區上下要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進一步增強做好新時代改革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全面貫徹中省改革部署,增強改革擔當,加強改革創新,突出改革實效,為推動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破除阻力、激發活力、增添動力。

二、堅持改革再深入,科學謀劃夯實全年改革工作“惟其艱難,方顯勇毅”。目前,中省市的重點改革項目和政策要求已經明確,區委改革辦、各改革專項小組、涉改部門要打開思路、聚焦對標,在系統推進、專題攻堅、探索突破上持續發力,做好今年改革工作謀篇布局的文章。一要緊盯中省市改革做好對標,不斷強化對標意識,緊盯黨的十九大的改革部署,緊扣落實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全國“兩會”的新精神、新內容,對標中省市2018年改革事項,謀劃好全年改革任務。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改革項目爭取承接力度,特別是在有利于南鄭區域發展、有政策資金扶持的改革項目上,要積極爭取、跑辦對接,另一方面要對標中省改革事項,精心謀劃主動作為,扎實做好規定動作,精心謀劃自選動作,把的改革作業布置得更加科學、更為精準、更有分量,努力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二要立足南鄭長遠發展謀劃改革,當前,南鄭正處于加快發展、爭先進位的關鍵時期,既面臨多重優勢疊加的重大戰略機遇(撤縣設區、南區劃轉、高鐵時代),也面臨諸多考驗,譜寫南鄭追趕超越建設“四個南鄭”新篇章,必須堅持開放、改革、創新發展主線。結合南鄭撤縣設區、南區劃轉,要爭取大市規劃、項目建設、政策優惠等支持力度,打造協調發展的區域格局,結合全域旅游、高鐵時代,要充分發揮青山綠水環境資源優勢,發展小而優、小而特、小而精的鄉村旅游項目,要創優生態文明、全域旅游改革試驗區,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創新鄉村振興體制、優化推廣“三變”改革模式,在脫貧攻堅機制上出實招出新招,助力脫貧攻堅工作任務,總之,立足南鄭實際推進改革,要在精準嚴實上下功夫,不棄微末、不舍寸功,積小勝為大勝,確保各項決策部署在南鄭落地見效。三要緊扣重點推動改革工作。今年要在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國家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區黨政機構改革等重點改革上實現突破,抓出成效。尤其是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方面,要切實落實中省市會議精神,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久久為功的決心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以刀口向內的魄力,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關鍵環節,減少審批環節,完善辦事規則、降低辦理事限、降低企業成本,努力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實,扎實搞好“營商環境提升年”各項工作,加快促進全區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四要積極探索自主創新改革,各專項小組、各部門要緊密結合實際,順應新時代要求,圍繞群眾 “最急、最盼”的事情找出路、找辦法,精心組織實施一批自主創新改革,達到自主創新改革占比不低于20%的市委改革任務目標。同時,按照“四個有利于”的要求,凡是符合中省要求、符合南鄭實際、符合群眾意愿的自主創新改革,一但確定就要大膽試、放手干、堅決改,打造一批如“干部心理測試”“服務群眾工作在線系統”“三微聯動宣傳新模式”的南鄭亮點,南鄭樣本。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學習范文第5篇

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改革集中發力在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集中發力在妨礙社會公平與正義之處,集中發力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倳浿赋觯?ldquo;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015中文網絡搜索分析報告,由電腦根據“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三個關鍵詞的搜索熱度自動生成。從這張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年來,對中國“改革”相關話題的搜索量出現了成倍的增長。

搜索意味著關注,增長的曲線則代表著不斷凝聚的改革共識。2015年,總書記主持召開了11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幾乎每月一次,86個重要文件在會上通過審議,領導小組確定的10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各部門完成153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415條,國防和軍隊改革全面啟動,軍隊領導指揮體制改革按計劃展開。

2015年12月22日全國殘疾人福利補貼制度開始實行,1000萬困難殘疾人和1000萬重度殘疾人將開始享受國家的專項補貼;12月22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服務規范》國家標準開始實施,16歲以上符合條件城鄉居民都可以在戶籍地參保;12月22日2.7億流動人口翹首企盼多年的《居住證暫行條例》開始施行,持有人可以享有教育、衛生、法律援助等六大基本公共服務和七項便利。在全國率先整合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山東,城鄉居民如今不分身份,統一支付標準。

2015年,備受矚目的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出臺,從多個維度明確了國企改革的方向、任務和措施;2015年,行政體制改革再進一步,行政審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為企業減負松綁,平均每天有1萬2千家新企業注冊成立。2015年,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實行、價格改革挺進到多個壟斷行業;2015年,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提速,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2015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經濟發展動力轉換進入快車道。2015年,農民的生活、農業的發展方式,都在隨著農村綜改的深入發生著變化;這一年,對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步伐堅定有力,讓中國在開放與改革的深層次互動中獲得新的動力。

2015年,經濟改革迎難而上,其他重點領域改革也緊扣社會關切,逐一破題。加快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政黨協商制度化、規范化,法治政府建設加快前行?!读⒎ǚā沸薷?,進一步明確了立法權限,巡回法庭、立案登記制、法官檢察官實施分類管理,司法制度深層次的改革讓公平正義之網越織越密,公民權利得到保障。

2015年,文化改革緊鑼密鼓,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黨的自身建設以及紀律檢查等多項改革扎實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速前行,《環保督察方案》等一系列硬手段陸續出臺,重點解決地方政府在環保方面的“不作為”。

中國改革,世界怎么看?大數據機構億贊普對全球十余家重要媒體以“中國改革”為題的報道進行了分析,發現不僅數量比2014年增加了一倍多,對中國的金融改革、人口政策調整等也普遍給予了積極評價。

唯改革者進,新年開端,也是“十三五”開局,現在,改革號角再次吹響,改革方向已經清晰,2016年,改革將更加突出問題導向,突出精準發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將為未來中國注入源源不竭的前行動力。

1.改革工作的目標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開好局起好步,必須緊緊圍繞這個總目標推進各項改革任務??倳?2月9日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時強調:“明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各項改革任務、制度建設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聚焦、向構建發展新體制聚焦,扭住關鍵,精準發力,嚴明責任,狠抓落實,確保各項改革取得預期成效。”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報告指出:“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2.改革工作的思路

思路決定出路。理不清思路,就踩不準腳步,完不成任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指出:“2016改革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協調推進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部署的改革舉措,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突出問題導向,突出精準發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實,把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點改革任務抓在手上,主動出擊,貼身緊逼。不管是落實已出臺的改革,還是推出新的改革舉措,都更加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厲風行的作風。”

3. 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部署的改革舉措,內容豐富意義重大,要把這些舉措納入改革任務總臺賬,在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進的情況下與新的改革內容形成梯次銜接、協調推進,做到一體部署、一體落實,一體督辦。三次會議,三份文件,每一份文件都包含著大量具體的改革舉措。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對未來7年的改革實施工作作出整體安排,突出了每項改革舉措的改革路徑、成果形式、時間進度,是指導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的總施工圖和總臺賬。”中央深改組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舉措實施規劃(2015-2020年)》。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舉措實施規劃(2015-2020年),是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施工圖和總臺賬。2015年11月9日,中央深改組第十八次會議指出:“對五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要納入改革臺賬,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統籌部署、推動落實。要統籌抓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實現梯次接續、前后銜接、縱深推進”。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納入“十三五”時期我國發

展的指導思想,標志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已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都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的戰略舉措,分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證, “十三五”規劃也將是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的。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理念。“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習近平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3.改革工作的關鍵

“一份部署,九分落實。”改革的頂層設計重要,但落地深根更重要。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落實責任,根本在敢于擔當,要主動承擔主體責任,針對改革方案,拿出具體措施,形成實實在在的工作支撐。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指出:“改革工作能不能落實到位,落實責任是關鍵。要抓好部門和地方兩個責任主體,把改革責任理解到位、落實到位,以責促行、以責問效,抓緊抓實改革方案制定、評估、督察、落實等各個環節,做到全程跟進、全程負責、一抓到底。要形成上下貫通、層層負責的主體責任鏈條,健全能定責、可追責考核機制,條條線都要拉直繃緊。地方各級黨委對本地區改革任務承擔主體責任,黨委書記既要親自抓改革部署,又要親自抓改革督辦,一級抓一級,層層傳導壓力,確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

深化改革離不開部門和地方兩個責任主體。承擔牽頭任務的有關部門要定好方向,劃好底線,狠抓落實與督察,要切實擔負起改革措施落地的責任,積極主動想法設法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各地方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改革方案質量,抓好改革部署的具體落實,把改革做深做細做實,形成上下良性互動、各個環節全面行動的局面。

要抓住落實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讓各級黨委承擔改革措施落實承擔主體責任。落實主體責任不是簡單表態、不能務虛,必須務實。只有各級黨委切實強化了責任擔當,黨委書記真正成為第一責任人,把中央提出的“既要親自抓改革部署,又要親自抓改革督辦,一級抓一級,層層傳導壓力”的要求帶頭做起來、做到位,才能切實加強黨對改革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推進改革不斷深化的帶動作用。

強化對改革工作的督察

強化對改革的全程督辦督察,是抓改革落實的有力舉措,是主動有序推進改革的有效行動,是傳導責任和壓力、把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指出:“要強化督察職能,健全督察機制,更好發揮督察在打通關節、疏通堵點、提高質量中的作用。對已經出臺的改革方案要排隊督察,重點督促檢查方案落實、工作落實、責任落實的情況,發現問題要及時列出清單、明確責任、掛賬整改。要加強對各級干部推進改革情況的了解,加大改革實績考核權重,形成鼓勵改革、支持改革正確用人導向。”

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經常會遭遇梗阻。要用好督察這件消除“中梗阻”的利器,破解改革膠著局面,提高改革落實的效率和質量。習近平在主持

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時強調:“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改革方案出臺后,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改革方案“落地”。方案落實過程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問題和障礙。如阻撓改革推進的問題、選擇性落實象征性執行問題、侵占國家利益、侵害群眾利益等問題。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就要著力解決這些突出問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強調:“要深入開展督察工作,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糾正,對需要調整完善的改革方案及時分析研究,努力使各項改革都能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都能滿足人民群眾愿望和期待。” 2014年,中央改革辦成立督察局,專司改革方案督檢之責。各地也要加強對改革方案落實的督辦督察工作。通過督察,對改革進行階段性評估,及時跟蹤研判,并不斷完善改革方案,使改革更接地氣、更有實效。

2.全面深改:突出精準發力

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700元,一直是個貧困村。去年,村里拿到了國家下撥的一筆200多萬元的扶貧款。以往扶貧款都是按人頭發到村民手里,但這次有了不同。湖南省花垣縣縣委書記羅明告訴記者:“我們感覺要找到一個長遠致富的產業,才能使老百姓長期脫貧致富。我們在十八洞村第一次探索了由全村老百姓來合作出資,跟一個農村合作社來出資,建立獼猴桃基地。”

花垣是獼猴桃的原產地,這里的土壤中富含硒元素,非常適合獼猴桃生長。十八洞村這次的做法是,村民每人出50元錢可得1股,加上國家下撥的扶貧款湊足294萬元,村民和村委會合計占股49%,合作社投入306萬占股51%。除了600萬自籌的資金,十八洞村還從當地銀行獲得1000萬的支農貸款。

有了1600萬的資金投入,村民順利完成了前期準備工作,如今,十八洞村獼猴桃基地已初具規模,盡管還未掛果,但已經跟成都的一家公司簽訂了銷售協議。銷路有了保證,還準備發展獼猴桃深加工。十八洞村獼猴桃種植基地負責人石志剛說,預計按股份平均來算,每個人收入最少在5000元錢以上。 從人均不到1700元到人均5000元以上,一年之內,十八洞村村民的收入有望提高兩倍。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就是因為當地改變了原來那種撒胡椒面式的粗放的扶貧模式,開始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了精準扶貧。 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表示:“中央提出來主要的措施就是精準扶貧,有針對性地去采取措施,比如剛才我們村子這個例子就很典型,窮人在產業發展中間,能夠讓他進入到產業鏈里面來,使他各種受限制的因素大幅度減少,從而能夠從中受益。當然這只是產業發展一方面,中央政策精準扶貧涉及的面是很多的,包括移民搬遷,包括教育和衛生扶貧,都是精準扶貧的內容,通過綜合性的措施,使現有標準下的窮人,在未來5年里面能夠擺脫貧困。” 脫貧攻堅,這是我們在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6億多中國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目前,我國貧困人口還有7000多萬?,F在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到6年的時間,要讓7000萬人如期脫貧,就意味著每年要減貧1200萬人,這是個艱巨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就得搞清楚7000萬人分布在哪兒,為何貧困,怎么幫扶。扶貧模式就要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從“千篇一律”轉向“個性化定制”。實際上,不光扶貧工作需要精準,我們面對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同樣需要發力精準。

精準發力的前提是找準問題,就好比醫生開藥方,首先得找到問題的癥結。在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政策變化,就是“二孩”全面放開。這項人口政策的調整,針對的主要問題,就是為了減緩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

問題癥結找到了,還得開對藥方。這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對明年的改革工作,明確提出了“四個突出”的要求,突出精準發力作為其中承前啟后的重要一環,起著定方向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明年的深化改革中,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力呢?

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所所長銀溫泉認為:“兩個聚焦,實際上就是我們下一步精準發力的總目標。十三五期間從發展上來講,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改革上來講他要是建立一個有利于創新友好型的,有利于創新的體制,這一個改革的目標,一個發展的目標,精準發力實際上就是要為聚焦這兩個目標,是圍繞著這兩大目標來確立我們的改革的方向。” 3.全面深改:突出問題導向

12月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明確了明年改革工作的總體思路,突出強調了四個關鍵性環節,它們是:突出問題導向,突出精準發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實。這四個突出,既是完成未來改革任務的重要保障,也是經過已有實踐檢驗的、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和重要原則。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對中國而言是一個關鍵年。這一年的2月份,剛剛成立兩個月的中央深改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而在這次會議上,以問題為導向倒逼改革的思路再次被總書記明確。他指出:“各項改革任務都能堅持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導向,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認為:“我覺得問題可能主要有三類,一個就是制約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體制性機制性的問題;第二類是影響老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的;第三類就是我們黨我們政府包括我們的軍隊這樣一些組織,它自身健康發展要提高能力。” 找到了病根兒,如何對癥下藥?梳理過去兩年多的深改足跡我們注意到,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成為全面深改的重要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就是說,該管的政府要管好、服務好;不該管的政府就要放手,讓市場自己去解決。對此,《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了重大理論創新,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并在這個理論框架下提出了一系列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舉措。經過幾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我國已取消和下放5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企業準入門檻,政府正在一步步擺脫“全能型家長”的影子。

梳理19次深改小組會議我們發現,這兩年的深改除了注重理論創新之外,還以問題導向進行了分層次的改革,既有全國統籌的頂層設計,也有針對具體領域的改革意見,比如財稅體制、戶籍制度和司法體制改革。既有地方性的試點,也有醞釀成熟后全國性的實施。曾經困擾改革進一步推進的“頑疾”正在逐步被厘清、調整。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需要動奶酪、分利益的時候,難度就更大。仍以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舉例,雖然政府已經下放了很多權力,

但是“含金量”高的有多少?不該管的不管,該管的是否又負起了足夠的責任呢?

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員楊禹說:“比如說去年以來公眾熱議的,現在很多私家車能不能來做專車,在這方面有一些新情況,政府要恪守什么樣的準則,管什么,不管什么,有些部門處理得并不是很好,這正是問題導向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指明了方向。還有哪些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會束縛這些發展理念的實施,是下一步落實問題導向,仍然需要不斷去梳理和解決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表示:“一方面需要去頂層設計,需要先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教訓,把它梳理清楚,大的思路理清楚,但到底哪些方案,哪些具體的措施更加有效,也要在逐漸執行過程中不斷去反饋學習,所以我們現在講叫適應性治理,就是在推進過程中不斷地去總結經驗,把一些可能做得不好的地方去修正,然后進一步推進。” 突出問題導向,鮮明地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回避、不能遮蓋;把人民的需要當做最高要求,從來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這些重要原則,落實在實踐中,就一定會表現為“突出問題導向”。否則,我們的工作就會離人民越來越遠、離實際越來越遠,就會陷入孤立和危機。找到問題怎么辦?接下來就要突出精準發力。

4.全面深改:突出完善制度

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明確提出了“四個突出”的要求:突出問題導向,突出精準發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實。把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點改革任務抓在手上,主動出擊,貼身緊逼”。這樣的要求,容不下一絲懈怠、一點馬虎,必須要有爭分奪秒的緊迫感,而這其中的“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實”,無疑就是高標準、高品質完成任務的重要保障。 大城市落戶難,是很多漂在大城市的外鄉人的共同的感受。尤其想在北上廣這樣的特大城市落戶,更是難上加難。幾天前,北京市在首都之窗網站發布了一份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讓眾多的北漂一族看到了希望。這份公告是對《北京市居住證管理辦法》和《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這兩份戶籍改革文件公開征求意見。最新出爐的北京積分落戶征求意見稿提出,北京將對具備一定的資格的申請落戶人的條件進行量化,并對每項指標賦予一定分值,總積分達到規定分值,就可在北京申請辦理常住戶口。北京和其它一些大城市積分落戶細則的紛紛出臺,讓很多流動人口感受到戶籍改革離自己越來越近。實際上,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開始,兩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戶籍制度改革一直在不斷加快完善制度、細化政策。

其實,戶籍制度改革最大的突破來自改革的頂層設計和頂層制度建設。2014年6月,《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經過中央深改組第3次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一個月后,國務院就印發了這份分量最重的戶籍改革文件。其中多項制度建設和措施完善引人關注,包括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建立居住證制度,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等等。今年11月26日,國務院又進一步細化居住證制度改革措施,公布了《居住證暫行條例》,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意味著全國1.7億流動人口將可以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

就在幾天前,中央深改組召開第19次會議,又審議通過了《關于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意見》提出計劃生育等政策要與戶口登記脫鉤,“黑戶”人口將獲得正常的身份。戶籍制度改革又一硬骨頭被啃下。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區出臺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主要大城市都已推出積分落戶細則。專家指出,戶籍制度改革從頂層設計提出大的制度框架開始,到一步步細化措施規則,體現了本輪全面深化改革在完善制度方面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頂層設計,從上到下,一步步一級級細化落實。

梳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在制度建設和完善方面,可以用“緊鑼密鼓、蹄疾步穩”8個字來形容。僅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這三次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和舉措就有800多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兩年來開了19次會,平均一個多月就要開一次會,審議了10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涉及到經濟、司法、民生、文化等社會各個領域的制度建設和完善。

改革意味著破舊立新,新的事物的出現,新的規則的建立和完善,往往意味著制度的創新。2015年4月21日這一天,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一下子多出了三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天,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同時掛牌成立。根據國務院的總體方案,三個新成立的自貿區都將使用同樣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負面清單里面列出的是在自貿區內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行業、領域、業務,外商投資,只要不在“負面清單”里面就不必經過審批,備案即可。而這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直接復制于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貿區的試點探索經驗。而現在,上海自貿區試點探索出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改革經驗已經擴展到了全國。今年9月15日,在中央深改組第16次會議上,《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審議通過。這意味著今后在中國境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和業務,各類市場主體都可以依法平等進入。

從上海自貿區的試點到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區的成立,再到全國復制借鑒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經驗,顯示出本輪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方面的另外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基層探索和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帶動作用。梳理中央深改組兩年來審議的10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其中試點方案就有18份之多。

改革無止境,完善制度無止境。兩年來,從中央頂層設計層面,一些重要的難啃的硬骨頭,像行政審批體制改革、金融財稅體制改革、價格機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國企改革等等,都已經取得突破。接下來,大的制度框架下如何細化政策、完善制度,要看各部門、各地方出實招,見實效。

總書記指出:“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著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確保針對性、操作性、指導性強”。突出完善制度,就是要全面落實這樣的要求,不僅要“有”而且要“好”。這樣的制度拿出來了,就更需要“突出督察落實”。

二、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規劃綱要的主線

在今年兩會上,無論是提交代表委員審議、討論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提交人大審查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都是重要議題之一。圍繞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哪走,如何走?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代表委員們,通過他們的基層具體實踐,提出了他們的思考和建議。

3月6日,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四次會議舉行了第一場記者會,主題是政協委

員談適應引領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第一場記者會的主題,足以看出這個話題的關注度是非常高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由總書記提出來的。在去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自此以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一個高頻熱詞。在今年兩會上,很多代表和委員帶來的提案和建議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關。 (1)現狀分析:

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潛在的增長下降,外需不足,內需潛力和空間有限。過去短期需求管理的做法是需求側增加消費,靠增加投資、增加進出口。“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快速發展7年,一些行業和領域出現了供給大于需求的矛盾。習總書記曾多次闡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當前發展中總量問題與結構性問題并存,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 (2)基本思路:五個“搞清楚”

“搞清楚現狀是什么,深入調查研究”——“情況要摸清”,這是改革發展最基礎的工程,是中國共產黨的看家本領,是實事求是的體現,我們要發揮這個優勢;

“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論事甚至本末倒置”——“目的要明確”,這是改革發展的關健,強調的是方向的重要,我們要緊緊圍繞前進方向做努力,不能南轅北轍; “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確定的任務要具體化、可操作”——“任務要具體”,這是改革發展的期待,強調的是辦事情要靠譜,要接地氣,我們不能紙上談兵,大而化之;

“搞清楚誰來干,做到可督促、可檢查、能問責”——“責任要落實”,強調的是踏雪有痕,職責明確,我們的工作不能浮在空中,落不了地; “搞清楚怎么辦,用什么政策措施來辦”——“措施要有力”,這是改革發展的保證,強調的是怎么辦怎么干,我們要讓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心中有數,投身實踐,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體現。 (3)根本目標: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

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這些減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同時通過“降成本”和“補短板”加法。降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降低社會保險費、降低財務成本等等就是增活力,是在更深層面上發揮市場決定作用,政府的重要作用。補短板就是強根基、清障礙,重在持續擴大有效供給,最終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于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今年將采取三項舉措。一是全面實施營改增,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二是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歸并一批政府性基金。三是將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從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實施上述政策,今年將比改革前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這樣為企業減負和松綁力度全所未有。

而在政府為企業營造良好經營環境的情況下,企業作為供給端的主體如何壯大自身,引領消費,這也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代表委員們認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生產兩端同時入手,共同發力,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加緊創新發展、轉型升級。

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財稅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等。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是這樣的要求;十八屆五中全會,拿出《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體現的是這樣的變化??梢姽┙o側結構改革集中反應了十八大以來黨的多項重大決策,確實是一次意義深遠、影響重大的戰略調整。

從去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業已成為經濟領域的高頻詞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繼新年視察重慶強調供給側改革之后,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在講話中再次強調這一改革的重要性,并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提出供給側改革方案需要五個“搞清楚”等等 (4)工作重點: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和去杠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去產能就是要重點抓煤炭、鋼鐵關鍵行業,這兩個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最突出,面臨的困難最大,國務院提出2016年要減少一億噸的粗鋼的產能的目標,辦法要靠改革和結構調整,共同推進。

去庫存主要是講去房地產的庫存。既有當前運行的增量和未來庫存,同時還有更多的存量庫存。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深化住房體制改革,建設新的住房供應體系,包括租售并舉,來解決房地產庫存問題,這就是雙推動。

降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它是由體制機制問題造成的經濟、時間和機會等各種成本;稅費是企業另一項主要成本,制造業增值稅稅率達17%,一般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降低社會保險費,絕大部分企業“五險一金”的繳納比例都在工資總額的40%以上;財務成本過高尤其是小微企業嚴重;降電價、降物流成本對總體企業發展、全社會經濟活力的增強有較大促進作用。

補短板是我們一個長期的工作,有生態環境短板、農業短板、資源短板、民生短板等等,幾乎每個領域都有。十三五規劃綱要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這三個發展理念主要是圍繞補短板而提出的。

去杠桿在產能過剩和高庫存的企業中,往往依靠高負債率來維持運營的,而企業如果連續負增長,就可能帶來極大的金融風險。所以在去產能和去庫存的同時,必須去杠桿,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錢穎一認為,去杠桿一定要注意一個“穩”字。 2.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

2015.4.10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是貫徹落實四中全會決定的部署,在協調銜接三中全會相關改革任務和四中全會改革舉措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繪就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1)指導思想

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切實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著力破解影響法治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2)改革的目標任務:

著眼于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保證公正司法,依法維護人民群眾權益,提高司法公信力;著眼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水平;著眼于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推進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 (3)改革的基本原則:

一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司法規律的改革之路,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從基本國情出發,尊重司法規律,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司法文明。二要堅持改革的大局觀,敢于擔當、勇于進取,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謀劃、提出改革舉措,防止把改革簡單等同于擴張權力、增加編制、提高待遇,要敢于啃硬骨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在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性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三要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統一,按照統籌兼顧、先易后難、突出重點、依法有序的要求,緊緊抓住制約司法公正的最突出問題進行改革,確保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取得實效。四要堅持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支持地方在符合中央確定的司法體制改革方向、目標下積極探索,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3.“三醫”聯動改革——“三明路徑”

“突破口:醫藥” 三明市規定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的同時,嚴格監控大處方、大檢查,對藥品招標采購嚴格執行“兩票制”,藥品從生產企業到醫院過程中只允許開兩次增值稅發票,減少流通環節中的加價行為;

嚴控醫生診療行為的同時,在全國率先對22家公立醫院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與崗位工作量、醫德醫風、社會評議掛鉤,不與藥品、檢查、耗材等收入掛鉤,由原來的“以藥養醫”變成“以技養醫”。

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由人社和衛生計生部門分別經辦,造成重復參保、互相攀比、管理成本高、資金使用效率低,三明市將26家經辦機構整合,實現“三保合一”。 目前,三明市是全國唯一進行“三醫聯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地級市。2015年,福建省以三明醫改作為藍本在全省內全面啟動公立醫院改革。 4.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1)改革的總體要求

A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B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理念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

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 樹立空間均衡的理念; 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C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原則

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健全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的主導和監管作用,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自我約束作用,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

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創新產權制度,落實所有權,區分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利和管理者權力,合理劃分中央地方事權和監管職責,保障全體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收益。

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繼續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防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農村地區的覆蓋,建立健全農村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加大對農村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和資金投入力度。

堅持激勵和約束并舉,既要形成支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又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形成對各類市場主體的有效約束,逐步實現市場化、法治化、制度化。

堅持主動作為和國際合作相結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們的自覺行為,同時要深化國際交流和務實合作,充分借鑒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和體制機制建設有益經驗,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承擔并履行好同發展中大國相適應的國際責任。 堅持鼓勵試點先行和整體協調推進相結合,在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先易后難、分步推進,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支持各地區根據本方案確定的基本方向,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大膽試驗。 D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

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2)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3)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4)建立空間規劃體系

(5)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 (6)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 (7)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

(8)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

(9)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10)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施保障 5.國防軍隊改革

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內容,是對軍隊的領導管理體制和作戰指揮體制進行改革。提出了構建兩個體系,一個是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一個是軍委——戰區——部隊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

專家指出,區分和構建領導管理和作戰指揮兩個體系,目的是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這也是世界各國軍隊建設的一個共同發展趨勢。 在軍委統一指揮下,構建這兩個體系也是第一波要進行改革的重點。

專家指出,這次改革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自上而下,強調頂層設計。構建領導管理和作戰指揮兩個體系的最前端都是軍委。軍委管總,意味著目前的軍委總部機構首先要進行大的改革。這次改革提出了調整軍委總部體制、實行軍委多部門制、組建新的陸軍領導機構、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等重大舉措。

這次改革頂層設計中,特別提出組建新的陸軍領導機構,陸軍將成為與空軍、海軍、二炮等并列的平等兵種。專家指出,這意味著我軍實行多年的大陸軍體制將徹底改變。

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系一直是我軍建設的一個目標,這次改革明確了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主要分兩個層級,一個是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一個是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

與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相配套,這次改革還提出了要重新調整劃設戰區。專家指出,新的戰區的概念內涵和以往的軍區的概念內涵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軍區劃分基本上是以行政區劃來劃分邊界的,而新的戰區概念是根據不同的戰略方向和不同的威脅來劃分的,這也是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趨勢。

這次改革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我軍的數量將進一步減少,而質量將大幅提高。改革提出,裁減軍隊員額30萬,精簡機關和非戰斗機構人員,打造精銳作戰力量,優化規模結構和部隊編成,推動我軍真正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這次改革對部隊編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將來要根據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推動部隊編成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 著眼于未來戰爭的趨勢,這次改革特別強調,要搶占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選準突破口,超前布局,積極謀取軍事技術競爭優勢,提高創新對戰斗力增長的貢獻率。

這次改革除了對軍隊領導管理體制和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進行一體化頂層設計外,還對軍隊權力運行監管體制進行了頂層設計。改革提出,組建新的軍委紀委,向軍委機關部門和戰區分別派駐紀檢組,推動紀委雙重領導體制落到實處。調整組建軍委審計署,全部實行派駐審計。組建新的軍委政法委,調整軍事司法體制,按區域設置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確保它們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構建嚴密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努力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此外,這次改革,還將對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深化軍隊院校改革,推進軍官、士兵、文職人員等制度改革,深化軍人醫療、保險、住房保障、工資福利等制度改革,完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下決心全面停止軍隊有償服務等方面做出統一部署。專家指出,這次改革,從廣度到深度來說,都是一次深刻的整體性的革命。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場整體性、革命性變革。這輪改革堅持自上而下、分步實施、統籌推進各階段改革任務。根據改革總體方案確定的時間表,2020年前要在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優化規模結構、完善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三、決勝全面小康 開啟“十三五”全面深改新征程

新華社3月15日發表在決勝全面小康新征程上奮勇前行的社評:新理念引領新發展,以新藍圖開啟新征程。決勝全面小康,中國制度是制勝之本;決勝全面小康,民主法治是重要保障。兩會已經結束,新的征程即將開始。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學習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

2.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3.深入貫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和福建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

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保持戰略定力,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著力把握好三點: A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 B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C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

4.提幾個建議

(1)思想統一到中央、省委部署中來;

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2)對綱要學精、學細、學透;

脫貧(7017萬)攻堅戰2020年脫貧摘帽:產業扶持3000萬、轉移就業1000萬、異地搬遷1000萬、社會政策兜底脫貧。

福建省十三五規劃提出“造福工程”搬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生態補償脫貧、低保兜底脫貧、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等精準扶貧模式。 (3)抓落實(誰來抓、抓什么、怎么抓)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學習范文第6篇

一、

《總體方案》

出臺的背景、

過程和意義

出臺背景

出臺過程

一是深入學習中央精神。

二是開展全面系統調研。

三是廣泛征求各方意見。

二、

《總體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慮

三、

《總體方案》

提出的深化改革目標

四、

《總體方案》

明確的重點改革任務

一是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

二是改革學校評價。

三是改革教師評價。

四是改革學生評價。

“ “ 五、

《總體方案》

的貫徹落實要求

第一,

要落實改革責任。

第二,

要加強專業化建設。

第三,

要營造良好氛圍。

六、專家重點解讀

七 、

《總體方案》

的全文內容

近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 以下簡稱《總體方案》 )

。

這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總體方案》 強調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 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并提出,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本文就相關重點內容進行全面解讀!

一、

《總體方案》

出臺的背景、

過程和意義

出臺背景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 就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特別是在 2018 年 9 月 10 日全國教育大會上進行了集中論述, 明確提出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 強調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 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 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 對學校、教師、學生、教育工作的評價體系要改, 堅決改變簡單以考分排名評老師、以考試成績評學生、以升學率評學校的導向和做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

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學歷是舉的導向, 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的人才使用機制, 給全社會帶個好頭, 擔起育人的社會責任。

2020年 9 月 22 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抓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和落實落地, 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出臺過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作為重點攻堅任務,作為“龍頭之戰” “最硬的一仗” ,成立專門工作組, 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組織研究和統籌協調。

一是深入學習中央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始終把握教育評價改革的正確方向。

二是開展全面系統調研。

深入開展文獻研究, 分類開展專題研究, 深度訪談專家學者, 扎實開展實地調研, 廣泛聽取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各級各類學校負責人、師生代表、有關專家和用人單位意見建議。

三是廣泛征求各方意見。

文稿形成后, 通過書面和座談會等多種方式, 征求有關部委、地方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代表和部

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意見建議。

四是認真研究論證完善。

文件起草過程中,同步就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政策點開展論證,對各方意見建議逐一研究分析,不斷修改完善文本, 形成《總體方案》 。出臺意義 2020 年 6 月 30 日,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總體方案》 , 近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文件。

《總體方案》 的出臺實施, 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 破除“五唯” 頑瘴痼疾, 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具有重大意義, 必將有利于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

《總體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慮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難題, 涉及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思想觀念等多重因素, 涉及到不同主體, 牽一發而動全身, 必須以攻堅克難的勇氣、久久為功的韌勁, 進行系統設計、辨證施治、重點突破?!犊傮w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慮是: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 以破“五唯”為導向, 以五類主體為抓手, 著力做到政策系統集成、舉措破立結合、改革協同推進。以立德樹人為主線, 就是著眼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主線, 貫穿于教育評價改革各項任務始終, 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 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以破“五唯” 為導向,就是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緊扣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 的頑瘴痼疾, 立足基本國情, 堅持積極、穩慎、務實, 改進結果評價, 強化過程評價, 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既大力破除不科學、不合理的教育評價做法和導向, 又著力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以五類主體為抓手, 就是立足全局, 堅持整體謀劃、系統推進, 針對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不同主體, 充分考慮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領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學段特點, 分類分層研究教育評價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確實施路徑, 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三、

《總體方案》

提出的深化改革目標

《總體方案》 充分考慮教育評價改革的艱巨性、長期性, 著眼于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總體進程相適應, 分兩個階段提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目標。第一階段:

經過 5 至 10 年努力, 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行職責水平明顯提高, 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更加完善, 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 社會選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學。第

二階段: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四、

《總體方案》

明確的重點改革任務

《總體方案》 圍繞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 堅持破立結合, 重點設計了五個方面 22 項改革任務。

一是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

“破”的是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 “立”的是科學履行職責的體制機制,相應提出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 3 項任務。

二是改革學校評價。

“破” 的是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 “立” 的是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相應提出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完善幼兒園評價、改進中小學校評價、健全職業學校評價、改進高等學校評價 5 項任務。

三是改革教師評價。

“破” 的是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行為,“立”的是潛心教學、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相應提出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強化一線學生工作、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5 項任務。

四是改革學生評價。

“ “破” 的是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 “立”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 相應提出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7 項任務。五是改革用人評價。

“破” 的是文憑學歷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觀, “立”

的是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的人才使用機制, 相應提出樹立正確用人導向、促進人崗相適 2 項任務。

五、

《總體方案》

的貫徹落實要求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通力配合、協同推進。

為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總體方案》 對組織實施、貫徹落實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第一,

要落實改革責任。

重點提出了 6 條舉措:

一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 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根據《總體方案》 要求, 結合實際明確落實舉措。

二是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宣傳引導和督促落實。

三是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要結合職責, 及時制定配套制度。四是各級各類學校要狠抓落實,切實破除“五唯” 頑瘴痼疾。

五是國家和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

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學校和單位進行試點, 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六是教育督導要將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對違反相關規定的予以督促糾正, 依規依法對相關責任人員嚴肅處理。

第二,

要加強專業化建設。

重點提出了 8 條舉措:

一是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發揮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

二是嚴格控制教育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 減少多頭評價、重復評價, 切實減輕基層和學校負擔。

三是各地要創新基礎教育教研工作指導方式, 嚴格控制以考試方式抽檢評測學校和學生。

四是創新評價工

具, 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 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

五是完善評價結果運用, 綜合發揮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

六是加強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建設, 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設立教育評價、教育測量等相關學科專業, 培養教育評價專門人才。

七是加強國家教育考試工作隊伍建設, 完善教師參與命題和考務工作的激勵機制。

八是積極開展教育評價國際合作, 參與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教育目標實施監測評估, 彰顯中國理念, 貢獻中國方案。

第三,

要營造良好氛圍。

主要提出了 4 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履職盡責, 帶動全社會形成科學的選人用人理念。

二是新聞媒體要加大對科學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

三是廣大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

四是各地要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 擴大改革受益面。

六、專家重點解讀

一、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

《總體方案》明確,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單純用考試升學的‘指揮棒’指揮學校教育、評價學校教育、考核學校教育,違背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志勇說。

“ 《總體方案》就是要從根本上回答為什么辦教育、什么是人民滿

意的教育,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上海市教委電教館館長張治表示,教育評價改革,就是要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觀,引導各級教育機構和學生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國高校應當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說。

“在教育評價上突出立德樹人,旨在引導教育回歸根本。”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表示,從基本內涵看,“立德樹人”至少包括 4 個方面的內容,即有德行、有才學、有根基、有格局。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葉仁蓀談道:“我們將支持、鼓勵、引導學校將治校辦學的重點放到立德樹人上來,堅決糾正一味追求考試和升學成績,忽視德育、犧牲師生身心健康的錯誤做法。” 二、圍繞“破五唯”目標展開推進

“五唯”是當前教育評價問題的集中體現,反映了不科學的評價導向。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分析:“近年來,我國教育評價體系逐步完善,但是,教育評價的功能仍未得到科學地、充分地發揮。這一問題突出表現為以分數和升學率為唯一依據來評價學生、學校和教育從業人員,以文憑、論文和帽子為唯一依據來評價人才。” 《總體方案》明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翟博具體分析:“‘唯分數’評價學生,

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質等成長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唯升學’評價學校,違背了教育規律,不利于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唯文憑’評價人才,忽視了人的品性和綜合素質,不利于鼓勵學生多樣化成長、成才;‘唯論文’評價教師,忽視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本質;‘唯帽子’評價學科,忽視了學科建設的本質、職責、使命和作用,不利于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貫徹落實《總體方案》,要深刻反思、克服教育各領域、各環節存在的‘五唯’問題,破立并舉,提高改革實效。”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認為,“破五唯”是教育評價改革的關鍵任務和重中之重,對整個教育系統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總體方案》部署的五項教育評價改革任務,均是圍繞“破五唯”的中心目標展開推進。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和切入點,開拓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新局面。

三、不斷完善不同主體的評價辦法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難題,涉及多重因素、不同主體,牽一發而動全身,被喻為教育綜合改革“關鍵一役”和“最硬一仗” 。

“評價是教育發展的‘牛鼻子’與‘指揮棒’ ,會成為教育發展的‘方向盤’ 。中國教育發展的新階段及其新任務,需要新的評價體系與原則方法進行導航,它直接關系到科學的教育觀、人才的成長觀、社會的選人用人觀。”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分析。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通力配合、

協同推進。專家們認為,評價改革有 5 個關鍵主體,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用人單位。貫徹落實《總體方案》,就要立足五大主體,全面反思、審視、調整、完善現行的各類評價制度、評價標準、評價程序等,建立堅實的制度基礎。

“各個學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尤其是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理解領會《總體方案》精神,結合各自的工作實踐,不斷摸索完善各個領域不同主體對象的評價辦法,形成可操作的規章制度與細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

七 、

《總體方案》

的全文內容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 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 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 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 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現制定如下方案。

一、

總體要求

( 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遵循教育規律, 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發展素質教育, 引導全黨全社

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 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二)

主要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 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 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 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

堅持問題導向, 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 破立并舉, 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堅持科學有效, 改進結果評價, 強化過程評價, 探索增值評價, 健全綜合評價,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 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堅持統籌兼顧, 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 分類設計、穩步推進, 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堅持中國特色, 扎根中國、融通中外, 立足時代、面向未來,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 三)

改革目標。

經過 5 至 10 年努力, 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行職責水平明顯提高, 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更加完善, 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 社會選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學。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二、

重點任務

(

一)

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

推進科學履行職責

1.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

各級黨委要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 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職責,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緊緊抓在手上,貫穿學校教育管理全過程,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堅決克服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深入教育一線調研、為師生上思政課、聯系學校和年終述職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

對省級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關于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突出問題等情況, 既評估最終結果, 也考核努力程度及進步發展。

各地根據國家層面確立的評價內容和指標, 結合實際進行細化, 作為對下一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依據。

3.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正確政績觀, 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鉤, 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 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 和升學率。

對教育生態問題突出、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 依規依法問責追責。

(

二)

改革學校評價,

推進落 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4.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

加快完善各級各類學校

評價標準, 將落實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學校黨的建設以及黨建帶團建隊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依法治校辦學、維護安全穩定作為評價學校及其領導人員、管理人員的重要內容, 健全學校內部質量保障制度, 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5.完善幼兒園評價。

重點評價幼兒園科學保教、規范辦園、安全衛生、隊伍建設、克服小學化傾向等情況。

國家制定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指南, 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

完善幼兒園質量評估標準, 將各類幼兒園納入質量評估范疇, 定期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

6.改進中小學校評價。

義務教育學校重點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及學業負擔、社會滿意度等情況。

國家制定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標準, 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 加強監測結果運用, 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普通高中主要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情況。

國家制定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標準, 突出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開展學生發展指導、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有序推進選課走班、規范招生辦學行為等內容。

7.健全職業學校評價。

重點評價職業學校( 含技工院校, 下同)

德技并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學生獲取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生就業質量、“雙師型” 教師( 含技工院校“一體化” 教師, 下同)

隊伍建設等情況, 擴大行業企業參與

評價, 引導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深化職普融通,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學徒制, 完善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學位授予標準和評價機制。

加大職業培訓、服務區域和行業的評價權重, 將承擔職業培訓情況作為核定職業學校教師績效工資總量的重要依據,推動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8.改進高等學校評價。

推進高校分類評價, 引導不同類型高??茖W定位, 辦出特色和水平。

改進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生師比、生均課程門數、優勢特色專業、學位論文( 畢業設計)

指導、學生管理與服務、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畢業生發展、用人單位滿意度等。

改進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 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 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 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

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 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制定“雙一流” 建設成效評價辦法, 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引導高校爭創世界一流。

改進師范院校評價,把辦好師范教育作為第一職責, 將培養合格教師作為主要考核指標。

改進高校經費使用績效評價, 引導高校加大對教育教學、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改進高校國際交流合作評價, 促進提升校際交流、來華留學、合作辦學、海外人才引進等工作質量。

探索開展高校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情況評價, 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 三)

改革教師評價, 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9.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

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 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要求, 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 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健全教師榮譽制度, 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全面落實新時代幼兒園、中小學、高校教師職業行為準則, 建立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

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 探索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學實績。

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

幼兒園教師評價突出保教實踐, 把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兒童主動學習和全面發展的能力作為關鍵指標,納入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幼兒教師職后培訓重要內容。

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 任課教師每學期須對每個學生進行學業述評, 述評情況納入教師考核內容。

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考核辦法, 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 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

健全“雙師型” 教師認定、聘用、考核等評價標準,突出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

規范高校教師聘用和職稱評聘條件設置,不得將國( 境)外學習經歷作為限制性條件。

把參與教研活動,編寫教材、案例,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就業、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競賽展演等計入工作量。

落實教授上課制度,高校應明確教授承擔本( 專)科生教學最低課時要求,確保教學質量, 對未達到要求的給予或聘期考核不合格處理。

支持建設高質量教學研究類學術期刊, 鼓勵

高校學報向教學研究傾斜。

完善教材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 實施教材建設國家獎勵制度, 每四年評選一次, 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按規定進行表彰獎勵。

完善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制度, 優化獲獎種類和入選名額分配。

11.強化一線學生工作。

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領導干部和教師參與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

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 將家校聯系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高校領導班子成員述職要把上思政課、聯系學生情況作為重要內容。

完善學校黨政管理干部選拔任用機制, 原則上應有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或班主任等學生工作經歷。

高校青年教師晉升高一級職稱, 至少須有一年擔任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工作經歷。

12.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

突出質量導向, 重點評價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 不得將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掛鉤。

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 堅持分類評價, 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 探索長周期評價, 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 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

探索國防科技等特殊領域教師科研專門評價辦法。

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 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切實精簡人才“帽子” , 優化整合涉教育領域各類人才計劃。

不得把人才稱號作為承擔科研

項目、職稱評聘、評優評獎、學位點申報的限制性條件, 有關申報書不得設置填寫人才稱號欄目。

依據實際貢獻合理確定人才薪酬,不得將人才稱號與物質利益簡單掛鉤。

鼓勵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長江學者” 等人才稱號入選者與學校簽訂長期服務合同, 為實施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貢獻力量。

(

四)

改革學生評價,

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4.樹立科學成才觀念。

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 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 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15.完善德育評價。

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 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 , 立志聽黨話、跟黨走, 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通過信息化等手段, 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 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 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 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16.強化體育評價。

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 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 錘煉堅強意志, 培養合作精神。

中小學校要客觀記錄學生日

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 定期向家長反饋。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 形成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有效機制。

加強大學生體育評價, 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

17.改進美育評價。

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 促進學生形成藝術愛好、增強藝術素養, 全面提升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推動高校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 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方能畢業。

18.加強勞動教育評價。

實施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 明確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 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 明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讓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

加強過程性評價, 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19.嚴格學業標準。

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學業要求, 嚴把出口關。

對初、高中畢業班學生, 學校須合理安排中高考結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動。

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 加強課堂參與和課堂紀律考查,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學風。

探索學士學位論文( 畢業設計)

抽檢試點工作, 完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 嚴肅處理各類學術不端行為。

完善實習( 實

訓)

考核辦法, 確保學生足額、真實參加實習( 實訓)

。

20.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 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 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 增強試題開放性, 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 現象。

加快完善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設和使用辦法, 逐步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模式。

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 考試招生辦法。

深化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 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

各級各類學校不得通過設置獎金等方式違規爭搶生源。

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制度, 推動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 實現不同類型教育、學歷與非學歷教育、校內與校外教育之間互通銜接, 暢通終身學習和人才成長渠道。

(

五)

改革用人評價,

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 環境

21.樹立正確用人導向。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 、“唯學歷” 的用人導向, 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 改變人才“高消費” 狀況, 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進人崗相適。

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招聘要按照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條件、確定學歷層次, 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 境)

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

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企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聘、職務職級晉升等方面, 與普通學校畢業生同等對待。

用人單位要科學合理確定崗位職責,堅持以崗定薪、按

勞取酬、優勞優酬, 建立重實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

三、

組織實施

(

一)

落實改革責任。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 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根據本方案要求, 結合實際明確落實舉措。

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宣傳引導和督促落實。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要結合職責, 及時制定配套制度。

各級各類學校要狠抓落實, 切實破除“五唯”頑瘴痼疾。

國家和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

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學校和單位進行試點, 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教育督導要將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對違反相關規定的予以督促糾正, 依規依法對相關責任人員嚴肅處理。

(

二)

加強專業化建設。

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 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發揮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

嚴格控制教育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 減少多頭評價、重復評價, 切實減輕基層和學校負擔。

各地要創新基礎教育教研工作指導方式, 嚴格控制以考試方式抽檢評測學校和學生。

創新評價工具, 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 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

完善評價結果運用, 綜合發揮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

加強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建設, 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設立教育評價、教育測量等相關學科專業, 培養教育評價專門人才。

加強國家教育考試工作隊伍建設, 完善教師參與命題和

考務工作的激勵機制。

積極開展教育評價國際合作, 參與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教育目標實施監測評估, 彰顯中國理念, 貢獻中國方案。

(

三)

營造良好氛圍。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履職盡責, 帶動全社會形成科學的選人用人理念。

新聞媒體要加大對科學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 合理引導預期, 增進社會共識。

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

上一篇:全國道德模范先進事跡范文下一篇:人防應急指揮中心建設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