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心理論文范文

2023-09-17

心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杭師大錢江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當前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探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方式。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獨立學院學生 創新心理素質 培養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贝髮W要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成為“知識創新的策源地”。

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浪潮中涌現出來的新葩,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依據教育創新而立足的獨立學院,只有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自己的辦學動力和目標,才能得以發展和完善,才能在實現國家宏偉目標的事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近幾年來,高校的各個學科在積極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方法、路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相結合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如何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塑造出心理健康、勇于創新的新一代大學生,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一、創新心理素質的內涵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創新心理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三個方面。

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原動力,在創新活動中表現為對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一種意向、愿望和設想,是創新能力的前提。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興趣,創新的動機和需要,對新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進行創新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

創新能力,是指對事物的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綜合、推理、想象,從而激發出新的靈感,發現新的規律,提出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創造出新成果的綜合能力,主要體現在創造性的認知和實踐活動中,包括敏捷的觀察能力、創造性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創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創新活動的除智能以外的個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獨立性、批判性、責任感、事業心、自信心、頑強的意志、毅力,能經受挫折、失敗的良好心態,以及堅韌頑強的性格。創新型人才所具備的人格特征在創新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健康人格的建構本身也屬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心理健康與創新心理素質呈正相關關系,創新心理素質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發揮的基礎。心理健康有助于激發人的創新精神,更好地發揮人的創新能力,以及更好地促進創新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健全個體,完善人格,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心理素質的發展。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

創新素質發展的關鍵是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完善,使其形成豐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道德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正確認識和處理創新過程中的競爭和合作、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心靈的深處緩解心理危機,消除煩躁、沖突與脆弱,從而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內在的支持和保證。

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理論教育、形象教育、實踐教育、技能教育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幫助個體深刻認識、切身體驗創新的意義,正確認識自我,克服自卑心理,破除創新的神秘感,樹立創新意識,啟發創新思維,充分發揮創新潛能,激活創新需要,培養創新欲望,形成創新動機。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具備健康心理素質和創造力個性的創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三、當前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狀況

本文在借鑒前人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為例,對錢江學院328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09份,其中男生172名,女生137名,以大二、大三年級為主。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獨立學院學生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但仍不容樂觀。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習慣于安于現狀”有90%的學生選擇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但選擇完全同意“凡事喜歡問為什么”、“敢于嘗試未知或新鮮事物”、“對感興趣事情有獻身精神”的只占總人數的3%一14%??梢姫毩W院學生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但仍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不安于現狀,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獻身精神,但在“我對凡事都喜歡問個為什么”上略顯不足,說明缺少尋根究底、對真知執著追求的精神。

2.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上表主要從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四個方面來考察獨立學院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觀察能力上,“我觀察事物時很仔細”,8%的學生選擇完全同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占15%,50%的人選擇一般同意。

在想象能力上,“我的腦海里常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有13%的人選了完全同意,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的占16%。

思維能力主要通過四個指標來反映,即“我善于從復雜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質(規律)來”、“討論問題時,我總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解決問題時,我通常會列舉出好幾種方案”、“和別人談論問題時,我總能由一及十地展開思路”,總體而言,以上指標選擇完全同意的人在1%到7%之間,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在20%到41%之間,說明獨立學院學生創新思維不足,發散思維、抽象思維、聯想思維等思維能力薄弱。

在實踐能力上,“有很強的動手能力”,57%的學生選擇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說明獨立學院學生在實際操作能力上有一定優勢。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認為獨立學院學生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3.創新人格發展不理想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善于獨立做事情”,67%的學生選擇“比較同意”或“完全同意”,說明獨立學院多數學生自認為獨立做事能力較強;“我心中常會產生突破現狀的愿望”,63%的學生選擇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我對所感興趣的工作能持之以恒”,71%的學生選擇“比較同意”或“完全同意”;而“我在做事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從不氣餒”,只有45%的學生選擇“比較同意”或“完全同意”。由此可見獨立學院多數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性、事業心、意志力,但在受挫心態方面總體仍顯不足。

綜上所述,當前獨立學院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尤其在創新能力上明顯不足,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發展狀況也不理想。因此說明當前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并不理想,有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個亟待加強的培養渠道。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方式

根據以上對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狀況的調查,我們結合實際,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1.培養創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心理健康教育不單單是心理健康教師的任務,全體教師都應擔當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同樣,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教師的創新能力決定創新教育的效果,要想培養創新人才,教師首先要具備創新素質。

首先,教師應樹立創新意識,大膽突破傳統模式與書本教條的約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創新元素,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其次,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知識傳授和學生創新力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真正通過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最后,學校應該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地對教師進行創造性教育的培訓工作。

2.將創新心理素質教育內容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課堂教育仍然是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主渠道,因為創新能力的形成還是經由一個將外部知識內化的過程,課堂教育可以保證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普遍性與實效性。學校應加強學科建設,開設創造心理學、青年心理學等課程,或在現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加入有關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章節,并將這些課程納入學分制,作為必修課在全校范圍進行。通過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創新不再神秘,使“人人都有創新心理素質,人人都可以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3.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構建有益于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的教學環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開放性、快樂性、安全自由為原則,構建適宜培養創新素質的教學心理環境。首先,要改變單向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傾注人文關懷,營造民主、寬松的創新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氣氛令人身心愉悅、心情舒暢,進而充分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直覺思維、聯想思維等思維活動;其次,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與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注重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為學習的主動者;最后,鼓勵學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識經驗和結構,對學生的評價以促進和激勵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主導,從而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

我們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新心理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自我體驗和實踐活動中開發創新心理潛能,幫助學生克服創新心理障礙,克服自卑心理、從眾心理,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開展創新知識講座,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創新創造的心得體會,喚醒、啟發大學生豐富的創造潛能,使之以全新的觀念審視自我,增強創新意識;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等拓展訓練,通過團體成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借鑒,提高自我認識,啟發創新思維;開展發展性心理輔導、心理測評等,使學生學會科學地評估自己,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建議;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學科競賽等各類創新競賽活動,使其在實踐中喚醒創新意識,激發創新興趣,提高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張蘭欣,王柳映.獨立學院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7,(5).

[3]俞國良.論創新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

[4]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5]朱迪.淺析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與思考[J].現代企業文化,2009,(7).

[6]傅特艷.論培養創新素質的教學心理環境[J].企業家天地,2007,(1).

[7]戴春林.創新心理素質淺論[J].教育發展研究,2000.

[8]俞國良.創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02,(1).

心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是啟迪學生審美意識,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學生進行繪畫學習中存在著心理障礙,其中一個較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從眾心理,模仿他人的學習行為或者相關的美術作品,不能進行個性化的表達。教師要從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角度出發,關注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從眾心理障礙。

[關鍵詞] 初中美術;繪畫學習;從眾心理障礙;克服方法

初中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宗旨是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審美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但是受到學生從眾心理障礙的影響,教師在美術教育當中不能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同時也限制了美術教學的創新,對于美術教學和初中生的未來成長與發展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學生要克服的從眾心理障礙,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個性,體現美術教學追求新穎創新和個性化的要求出發,消除學生心理障礙,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獨立個性的形成。

1.尊重個體張揚個性克服從眾心理障礙

重重障礙是因為學生缺乏個性造成的,所以要想讓學生的從眾心理障礙得到有效的克服,消除對他人的依賴,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個性著手,尤其是要尊重學生個體,激勵學生張揚個性。在初中美術課堂學習當中,教師要許可學生運用自己感興趣的方法進行美術藝術的表現和創造,這樣的方法能夠體現出對學生個體的尊重,也有利于學生對個性的發展與發揮。在自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創造張揚和表現個性的機會,抓住不同的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意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的發揮。例如,在美術訓練課程的教學環節,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鼓勵學生自主利用不同的繪畫方法開展練習,既體現美術訓練的多元化,又讓學生的個性發展多元化得到體現。如有的學生利用線描方法,有的學生會利用素描方法,面對學生的表現,教師要給予激勵和肯定的態度,讓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得到認可。在安排美術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水彩畫、國畫、簡筆畫、卡通畫等不同的方法呈現畫面,關注學生所設計美術作品的創意,讓學生擁有一個張揚個性的平臺。通過這樣的個性化教學能夠逐步克服學生的從眾心理障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強調個性作品評價克服從眾心理障礙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面對同樣的美術作品時也會有差異化的表現和對于美術作品的差異化感知。很多學生不注重發揮自身的個性,是因為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從眾心理,總是效仿他人,或者是不敢表達自己的個性化看法。從眾心理已經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美術能力發展,甚至讓美術課堂變得千篇一律,毫無生氣。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點評美術作品,讓美術作品的多元魅力與價值得到有效體現。教師需要始終保持積極鼓勵的正確態度,促使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時大膽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認知與見解。另外,在引導學生創作美術作品時,教師也要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表現,同時利用個性化的評價方法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造能力,讓學生可以充分感知個性創作的樂趣,徹底克服從眾心理。

3.關注學生自我實現克服從眾心理障礙

自我實現實際上是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到一定時期與階段必然會出現的心理現象,也是學生形成個性心理特質的重要因素。在初中生的成長和發展歷程當中,學生的心理活動會趨于豐富,同時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會朝著成熟的方向發展,于是進一步凸顯了自我實現的特殊需求。當學生產生了自我實現的需求,就能夠自覺克服美術學習當中存在的從眾心理問題,主動走上個性化的成長道路。所以,初中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自我實現,并為學生提供自我宣泄和個性表達的途徑。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大膽創作的平臺,或者是組織美術作品創作競賽,增強學生的個性化創作動機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也讓學生的從眾心理被自我實現取代。

初中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一個重要平臺,除了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藝術熏陶和藝術知識技能培養之外,還需要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化素質的養成。尤其是在初中生存在普遍從眾心理障礙的情況之下,美術教師更是要從學生和教學實際出發,通過個性化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從眾心理障礙,讓學生在美術繪畫學習當中投入強烈的熱情,促進學生個性的展現和張揚,也使個性化教學成為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萬華.淺議初中美術校本課程學習中的心理指導方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4(23):207.

[2]章玲嬌.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滲透青春期教育[J].文教資料,2014(3):52-53.

(責任編輯:文寶)

心理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心理疾病 心理咨詢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從廣義來說就是心理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所謂要解決的問題,只能是心理問題,或者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行為問題,而不包括除此之外的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心理治療是治療師對求助者各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矯治的過程[1]。兩者區別在于心理咨詢是“幫助解決”,心理治療是“矯治”,前者是在協商與幫助過程中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后者則是按治療方法進行調治和矯正,其目的是激發潛能并且調動被治者改善現狀的動機,最終消除或緩解其心理問題或障礙,促進人格的成熟和發展[2]。從操作上來說,相對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更加標準化、規范化的技術。例如,有位先生因工作不順利、壓力大、情緒差去心理咨詢,在咨詢師的幫助下,可能經過1、2次的咨詢能夠基本理清線索,并逐步調節自我,以后能更好地處理類似問題;但如果在咨詢中發現其自身人格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他就可能進一步接受定時、定期、有規律的心理治療,療程不定,可能為6個月、1年或更長。與心理咨詢相比,心理治療更加專業化,著眼于深層的人格或行為困難。兩者的從業人員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心理咨詢師要求具備心理學資質,心理治療師則需要具備醫學和心理學雙重背景。在臨床干預中,兩者是交替使用的措施,但其目的則是一致的。

無論是心理咨詢還是心理治療,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及相關的行為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的職責不是無限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任務只是解決心理問題本身,不包括引發心理問題的具體事件,即不直接介入、不幫助求助者解決任何生活中的具體問題[1]。例如,面對某位離婚女士,咨詢師可以幫助其解決由此產生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但不能直接為其解決再婚擇偶的問題;又比如,咨詢師可以幫助家長認識到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問題并促使其及時調整親子關系,但不能直接替家長承擔“管教”孩子的責任。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適合人群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對象一般分為三類:一是精神正常,但是遇到了與心理有關的現實問題并請求幫助的人群,如面臨擇業求學需要做出理想選擇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并求助的人群,如某位因災難創傷遲遲無法走出陰影并長期焦慮、恐懼的求助者,雖然他的精神仍屬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下降;三是臨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因為他們經過治療,心理活動基本恢復正常,這時心理咨詢和治療具備了可以介入和干預的條件,也具有了真正的治療價值,有利于幫助他們回歸社會,減低復發可能[1]。通常,對于第一類來訪者,給予心理咨詢即可;對于第二類和第三類來訪者,在心理評估后常需介入心理治療。當感覺無法靠自己或其他一般途徑解決心理問題或情緒問題時,就可以考慮尋求心理咨詢師/治療師的幫助。

許多人對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效果抱有疑問。在這里,有一點至關重要,無論是解決心理問題還是相關的行為問題,責任都在于咨詢師/治療師與求助者雙方,也就是說必須通過雙方的努力才能達到。如果求助者本身不愿意努力和嘗試,只是被動地等待咨詢師/治療師替他“決定”、替他“改變”,那么其自身狀況是不可能有改進的。相反,如果求助者依從性好,主動性強,改變的動機非常充分,其效果也會較好。此外,有一定的應對能力和成功的應對經驗的求助者一般療效較好,還有智力因素、自我審視能力也對療效有一定影響。

在國外,許多人都會定期或不定期去心理醫生處進行咨詢,這非常有助于保持自身心理健康,而在國內,人們尚未廣泛接受借助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尋求幫助這一途徑。事實上,對于自己難以解決、處理的心理“亞健康”,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是有益無害的。

心理治療的方法

精神分析治療(psychoanalytic therapy)

精神分析治療通過特殊的治療設置,根據精神分析理論,采用精神分析技術,如治療聯盟、自由聯想、移情、反移情、分析阻抗、夢的解析等,對患者潛意識的心理沖突和不成熟防御方式的理解和調整,達到緩解癥狀,完善人格的治療目標。精神分析治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在廣泛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的臨床觀察基礎上提出并逐漸形成的理論體系及治療方法[2]。精神分析理論誕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同輩、學生及后人等又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學派(主要包括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等)和后精神分析學派(主要包括自我心理學、自身心理學和客體關系理論等)。精神分析治療適合神經癥性障礙患者,如焦慮障礙、強迫癥、神經癥性抑郁、分離性障礙、軀體化障礙、人格障礙等[3]。

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行為治療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基礎,按一定程序幫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行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門治療技術。行為治療起始于20世紀20年代,以經典條件反射為主要實踐手段。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程序開始應用于治療領域。20世紀60年代又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使行為治療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2]。行為治療的不同技術都有相應的適合患者,如厭惡療法對于露陰癥、戀物癥和酒精依賴等有一定的效果,陽性強化法治療兒童孤獨癥、精神發育遲滯和神經性厭食癥等有效,系統脫敏療法對于各種恐懼癥患者有效,暴露與反應預防療法對強迫癥患者有效。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認知治療是認知心理學應用發展的一部分,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干預技術,從改變患者的不合理想法和觀念入手,改變認知結構,逐步達到緩解癥狀目的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認知治療作為心理治療的專業術語由貝克于1976年首次提出。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歐美等國的精神病學界和心理學界開始掀起了認知治療應用和研究的熱潮[2]。認知治療主要適用于抑郁障礙、焦慮障礙、強迫癥、進食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性心理障礙、成癮行為、心身疾病、兒童品行及情緒障礙等[3]。

咨客中心療法(client center therapy)

咨客中心療法是基于人本主義理論,以咨客(即就診者或患者)為中心非指導性的心理治療[3],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在20世紀40年代創立,常用技術包括主動傾聽、共情的回應、觀察和對質等。咨客中心療法適用于所有人,無論是否有心理障礙,但不適用于無法進行口語溝通的患者。

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療是以整個家庭為對象規劃和進行治療,把焦點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上,而不是過分關注個體的內在心理構造和心理狀態,屬于廣義集體心理治療的范疇。家庭治療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從個別心理治療和某些集體心理治療發展而來[2]。家庭治療的流派主要包括Bowen式家庭系統治療、經驗式家庭治療、策略式家庭治療、結構式家庭治療、系統式家庭治療、精神動力性家庭治療、認知行為家庭治療、敘事家庭治療等。家庭治療適用于兒童、青少年期的各種心理障礙、各種心身障礙、夫妻與婚姻沖突等。

森田治療(Morita therapy)

森田治療是由日本著名的精神醫學家森田正馬于1920年創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是專門針對神經性障礙的心理治療方法[2]。森田治療療程定為絕對臥床期(1周)、輕作業期(約1周)、重作業期(約2周)和社會康復期(1~2周)4個階段。

心理治療促進患者心身康復的成功案例

來訪者是27歲的外企管理人員,對電梯和其他封閉空間感到恐懼,因為她的辦公室剛搬到一座新寫字樓的35層,乘電梯成了她每天生活中必須經歷的事,每次乘電梯她都感到緊張、恐懼,并出現心慌、出汗、口感、眩暈等不適,已明顯影響了她的生活,于是她選擇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心理咨詢師經過第1次面談,發現患者的問題并非通過1、2次的理解、支持、鼓勵、建議等基本咨詢技術而能改變,心理咨詢師向她解釋問題屬于“幽閉恐懼癥”的心理疾病,需要較長時間的系統心理治療才能解決,并將她轉給心理治療師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師對患者先進行了3次訪談,完成治療前評估,診斷為“幽閉恐懼癥”的神經癥,認知行為治療是首選的有循證證據的有效心理治療方法。治療師向患者介紹了該療法的原理、過程,與她共同商討,制訂治療目標為“高峰時段能在最高40層的電梯里呆20 min而無明顯的緊張害怕與身體不適”。在第1次治療中,治療師向患者詳細介紹“分級暴露等級表”和“情境、自動思維、情緒、合理反應和結果”5欄表,確定了每一步治療的具體目標,布置的家庭作業是完成2個表格。在第2次治療中,治療師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漸進性放松訓練結合呼吸訓練,并要求患者回家繼續練習,直至能信手拈來、快速放松為止。在第3次治療中,根據建立的暴露等級表,首選最輕的恐懼等級,讓患者多次練習站在壁櫥里,然后把門反鎖,指導她在緊張、恐懼時進行肌肉漸進性放松訓練結合呼吸訓練,減輕焦慮。開始患者覺得非??謶?,重復練習后,恐懼感逐漸降低到輕微水平。治療師要求患者繼續完成“情境、自動思維、情緒、合理反應和結果”5欄表。第4次治療時,治療師引導患者識別和修正自動思維中的認知曲解,應用蘇格拉底式提問進行真實性檢驗和去災難化,并根據暴露等級表,開展第二等級的治療計劃,即要求她在鎖著的樓梯間里進行反復的暴露練習,緊張恐懼時進行放松訓練和呼吸訓練。第5次治療時,經過封閉空間練習后,患者發現盡管電梯仍然很高,但她對電梯的恐懼已經明顯減輕。治療師陪同她練習乘電梯,從底層開始乘到第2層,逐步到第40層,直到恐懼感完全緩解,然后要求她獨自走進無人使用的電梯中,做到不按任何按鈕(電梯保持靜止,好像被卡住一樣)。剛開始時,患者感到心跳明顯加快,但經反復練習后,緊張感很快降低,要求她繼續練習乘坐電梯1周。在第6次治療中,治療師指導患者將內感性暴露練習與在電梯中的訓練結合起來,特別是當她站在電梯里的時候,通過練習更快更深的呼吸來引發呼吸困難的感覺(旁邊無人時),這個練習會引起輕微的焦慮感,隨后很快消失。在這次治療結束時,患者達到了治療目標,在隨后1個月的隨訪中,患者又不斷有所收獲,并且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傅安球. 心理咨詢師培訓教程[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郭念鋒. 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江開達. 精神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收稿日期:2014-09-11)

心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我國中小學生為對象的自我同情研究普遍表明,自我同情對青少年兒童的學業發展、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等普遍具有正向的意義,對中小學生開展自我同情訓練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今后的研究需要克服測量指標單一化、神經生理機制不明確、缺乏橫縱向比較研究、自我同情的范圍局限等方面的不足,同時增進學校、家庭對于中小學生自我同情重要性的認識,并合力通過有效的措施逐步培養學生的自我同情,促進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心理健康。

〔關鍵詞〕自我同情;心理健康;自我同情訓練;中小學生

在傳統教育中,我們更強調如何善待、寬恕和理解他人,卻相對忽略了善待自己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劇增,當前中小學生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伴隨而來的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也與日俱增。許多研究表明,相比自我同情程度較低者,自我同情程度較高者對自己更加友善和理解,能夠更好地接納自己,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相關研究也表明,自我同情的水平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鑒于自我同情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面向中小學生的自我同情訓練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一、自我同情及其訓練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由Neff[1]首次提出。她通過梳理前人的研究發現,以往我們所提倡的高自尊,并非完全有利于心理健康,比如高自尊者十分在意外在評價,甚至一旦外界評價對自己的自尊產生威脅,可能會對外界產生攻擊行為。為此,Neff引入一個新的與自己相關的健康的態度:自我同情。根據Neff的觀點,自我同情可以被定義為:對自我友善,對自己提供耐心、友善和非判斷性的理解,寬容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將其視為廣泛的人類共同經驗的一部分;允許自己是有所局限的、不完美的,不會因自己沒有達到理想標準而對自己嚴加批評,而是采取耐心溫和的鼓勵,從而為個人成長提供情感上的安全和動力[2]。

自我同情包括三個方面:自我寬容(self-kindness),即對自己友善和理解,而不是給予苛刻的判斷和自我批評(self-criticism);普遍人性感(the sense of common-humanity),即將自己的經歷看作更廣泛的人類共同經驗的一部分,而不是將其視為分離和孤立(isolation);正念(mindfulness),即個體能夠覺察并正視自己所處的狀態,以一種超脫自我的視角,客觀地、非評判地看待自己的挫折經歷和負面情緒,而不是陷入過度認同(over-identification) [3]。以往的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水平能夠通過訓練干預得到提高,如身心交互訓練(瑜伽、太極等),冥想練習(Koru、愛與友善冥想、正念冥想等)以及認知訓練(自我同情式寫作、與自己做朋友、同情心培養等),它們均能提升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4]。

二、自我同情在我國中小學的研究與實踐

基于自我同情所帶來的諸多良好身心效應,關于中小學生的自我同情及其訓練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的自我同情與較好的社會適應、學業表現有正向的相關,而與抑郁、焦慮和網絡成癮等有負向相關。

(一)自我同情與青少年兒童的問題行為

在不良情緒的調節方面,自我同情能發揮重要作用,如自我同情對于抑郁情緒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李江艷[5]的研究表明,如果初中生增加自我同情,會有效減少孤立感和過度沉迷,能更好地調節和平衡自身的心境,減少或消除抑郁的發生和發展。華凌凌[6]在研究身體意象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時發現,自我同情能夠調節身體意象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八周的自我同情團體心理輔導能夠減少高中生的自我批評、負性思維等抑郁易感性因素,從而減少個體的抑郁水平。對于有特殊創傷或留守經歷的青少年來說,提升其自我同情水平,也有助于緩解抑郁、焦慮的情緒,幫助其成長。留守青少年缺乏與父母和外界的溝通,其普遍人性感較低,傾向于夸大或逃避自己經歷的失敗和痛苦,為期八周的團體輔導干預能夠提升其自我同情,發揮自我同情三個核心成分——自我寬容、普遍人性感和正念對其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7]。在幫助經歷創傷的青少年恢復和成長中,自我同情能夠促進個體重建認知,促進個體對創傷事件的理解,從而使經歷創傷的青少年以更積極的聚焦自我的應對方式來處理創傷后的負面情緒,為創傷后修復提供保護和支持,促進創傷后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產生[8]。在行為矯正方面,例如對于網絡成癮等問題行為的緩解,自我同情也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研究發現,自我同情水平較高的青少年網絡成癮程度相對較低,自我同情可以作為控制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干預手段之一[9]。

(二) 自我同情與青少年兒童的學業表現

自我同情能夠有效提升中小學生的學業投入和學業交流,預測更好的學業表現。李貞[10]以初中生為被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同情與學業投入呈顯著正相關,其自我同情對學業投入起正向預測作用。自我同情直接影響學業交流行為,也通過負面和正面評價恐懼對學業交流行為起并列中介作用。自我同情水平較高的初中生,一方面對個體與他人的聯系感、自我的仁慈以及自己此刻體驗的意識較強,自我價值感比較穩定,相對不那么依靠他人認可來塑造和完善自我價值,由此減少了對評價的恐懼;另一方面,富有同情心有助于他們在課堂內外與教師、同伴接觸和來往,促進其學業交流,從而更加適應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提高學業表現[11]。一項以中國小學生為被試的研究發現:相比缺乏自我同情的學生,有自我同情的學生對于自己的考試成績更抱有希望[12]。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越高,越能從容應對自身遭遇的壓力性事件,因此也能較好地適應和面對壓力事件,進而正向預測學業成就[13]。此外,自我同情有助于學生緩解考試焦慮,以積極正向的途徑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研究表明,自我同情能夠有效調節狀態焦慮,有助于減少高三學生的過度沉迷和孤立感,對于緩解高三學生的考試焦慮也有顯著的正向作用[14-15]。其中,考試焦慮與自我同情中的自我友善、普遍人性和正念三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自我同情可以通過元擔憂和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鏈式中介作用來影響考試焦慮,有較高自我同情水平的中學生能夠合理面對考試壓力,調整情緒狀態,發揮元擔憂情緒的積極作用,化壓力為動力[16]。

(三)自我同情與青少年兒童的社會功能

自我同情不僅對中小學生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同時對于促進其社會功能和人際交往也有正向作用。趙梓晴[17]的研究表明,高中生自我同情水平可以顯著預測其特質寬恕水平和情境寬恕水平。由于高自我同情者更能理解普遍人性、情境復雜性,具有較高的觀點采擇能力,整體宜人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高自我同情水平組被試比低自我同情組被試表現得更加寬恕他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邱圣童、趙梓晴、王言等[18]通過整合模型考察高中生自我同情、人際信任與寬恕特質三者的關系,發現自我同情中的自我寬容成分直接影響寬恕,普遍人性感影響社會一般信任,正念和自我寬容影響對人的信任。賈會麗[19]的研究表明,高中生自我同情在依戀和人際信任之間起中介作用。自我同情水平較高的高中生能夠以同情的態度看待自己和別人,減少敏感和多疑的現象,更容易與別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在以初中生為被試的研究中,自我同情在初中生感知到的親子沖突與學業投入之間起中介作用。在面對親子沖突時,自我同情水平較高的學生能夠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投入到學業當中[10]。胡金萍、種道漢[20]通過考察親子親合與青少年親社會傾向之間的關系發現,青少年自我同情水平不僅可以直接預測其親社會行為傾向,還可以通過認知重評策略使用頻率的提高間接預測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增加。

(四)自我同情影響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在機制

中小學生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于自我的關注度較高,容易產生自我認知的偏差。自我同情有助于學生接納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李慧清[21]的研究表明,高中生自我同情能夠有效緩解負面身體自我對社交焦慮的影響,能以更寬容的心態接受自己身體上的不完美,把這一體驗普遍人性化,認識到身體上的不完美是普遍存在的,從而更少體驗到社交焦慮。出于對外表的過度關注和完美期望,部分青少年還可能出現節食行為。研究表明,自我同情的誘發,能夠有效降低失調個體在節食失敗之后的負性情緒體驗,自我同情能夠緩解有胖負面身體自我的女高中生對自我的消極情緒體驗,降低女高中生對胖身體相關信息的敏感度[22]。

自我同情水平較高的學生,在面對學業和生活中的挫折時,能夠更好地調整自己,更快地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研究表明,心理韌性和自我同情作為干預變量,能夠有效改善和提高初中生的適應取向心理健康水平。初中生自我同情在心理韌性對適應取向心理健康的影響中中介效應顯著[23]。對于高中生群體,也有相關研究顯示,高中生的自我同情與心理彈性呈顯著正相關[24]。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負性生活事件、自我同情水平均密切相關;自我同情在負性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中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能夠緩沖負性生活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對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25]。在問題解決的策略方面,自我同情可以正向預測問題解決、求助等積極成熟型的應對方式,負向預測逃避、發泄和幻想等消極不成熟型的應對方式,并減少羞恥感對應對方式的影響。自我同情通過減少消極的自我態度,減少心理資源的流失,從而減少因羞恥感引發的逃避、掩飾感情、被動等待、禱告等消極應對方式,讓個體更加積極地尋求社會支持[26]。

(五)常見的自我同情訓練方式

如上所述,大量的實證研究顯示,自我同情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正向的意義。圍繞如何通過干預有效提升中小學生的自我同情水平,研究者展開各種相關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同情心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同情水平。下面是幾種青少年自我同情訓練方式的介紹。

首先是“與自己交朋友”項目(Making Friends with Yourself,MFY)。這是一項改編自成人版正念自我同情項目(Mindful Self-compassion Program,MSC),旨在提高青少年自我同情水平的訓練項目。核心內容包括了解自我同情、正念訓練、認識生理機制變化、自我同情與自尊、尋找自我同情的聲音、管理負面情緒、感恩生活等[27]。屈清照[24]運用MFY項目對高中生進行了為期6周的干預,結果表明,高中生的自我同情及心理彈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該干預方案被證明是有效的。

其次是仁慈冥想。仁慈冥想干預程序被證明對初中生的情緒調節及自我同情具有正向作用。如研究者發現,通過持續八周的仁慈冥想干預團體輔導,能夠使個體在放松的狀態下感受來自團體的關愛,進而釋放自己的能量,而在這一過程中所采用的對自己或他人寬容的言語,能夠激活個體寬容和同情心的管理系統,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接納和自我同情水平[28]。

最后是團體沙盤游戲。這一方式比較契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創設包容、支持的氛圍,有效地提升和增強學生的自我同情水平。如通過對高中生實施為期六周的團體沙盤游戲干預之后,發現學生的自我同情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并且在一個月之后的追蹤調查中發現,其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續后效性[29]。

三、未來的研究展望

本文梳理了自我同情在我國中小學的已有研究,未來的相關研究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和拓展,以求取得更加豐碩而有意義的研究成果。

第一,鑒于先前關于自我同情的測量幾乎都采用Neff編制的相關量表(SCS),今后還需要考慮補充其他的測量指標和測量方式。心理現象是摸不著看不到的,單一的外在指標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不利于對自我同情這一復雜的心理現象進行深入探討。同時,有關自我同情的研究多基于被試的自我報告,這容易產生測量誤差,難以保證研究的準確性。以往對于自我同情作用背后的心理和神經生理機制研究還很少,這就難以建立對自我同情背后的認知神經運作模式的全面理解。

第二,關于自我同情的影響方面,現有研究表明,自我同情訓練對中小學生具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但這一影響是否存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同時,過度的自我同情是否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是否會增加中小學生在學業上的自我放縱、懶惰行為以及在人際交往中的自私自利的表現。對這些疑問的實證探討,將對教育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是值得研究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第三,以往研究的對象多為某一年齡階段的學生,針對中小學生的自我同情開展的縱向追蹤研究還相當欠缺,研究者對于自我同情在中小學生的不同發展時期的表現特點和發展規律也少有涉及。而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施以針對性的教育和輔導。同時,也有助于研究者開發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自我同情測量工具,更加準確地把握不同年齡階段群體的自我同情水平。

第四,在橫向比較研究方面,研究者需要思考,在強調內省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中國文化影響下和強調自由和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影響下成長的不同青少年群體,是否具有不同的自我同情觀念和水平。即不同國家地區的中小學生自我同情水平是否存在差異,也還有待探明。這些探索有助于我們將自我同情相關研究成果更好地實現本土化,更好地服務于提升我國中小學生的自我同情水平,促進廣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以往國內中小學生關于自我同情的研究證明,其對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同時,當前的研究也存在著研究手段、研究對象等方面的不足。期待今后的研究可以解決這些不足,同時增進學校、家庭對于中小學生自我同情重要性的認識,并合力通過有效的措施來逐步培養學生的自我同情,促進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心理健康。(注:本文通訊作者為黃喜珊)

注: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8YJA190004)、廣東省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2018GXJK029)的資助。

參考文獻

[1]Neff K. Self-Compassion: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J]. Self and Identity,2003(2):85-101.

[2]Neff K.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J]. Self and Identity,2003(2):223-250.

[3]朱燕群.自我同情概述與教育啟示[J].鋒繪,2020(3):282-283.

[4]張繼和.自我同情干預實驗綜述[J].福建質量管理,2018(1):275-277.

[5]李江艷.初中生完美主義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與抑郁的關系[D].開封:河南大學,2016.

[6]華凌凌.身體意象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7]沈偉.自我同情對經歷留守初中生情緒適應的影響[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7.

[8]劉艾祎,王文超,伍新春,等.自我同情對青少年創傷后成長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2):223-228.

[9]楊亨冉.自我同情在心理靈活性與網絡游戲成癮形成之間的中介作用機制[J].新智慧,2020(28):16-17.

[10]李貞.初中生感知到的親子沖突、自我同情和學業投入之間的關系及教育對策[D].開封:河南大學,2019.

[11]李佳.自我同情對初中生學業交流行為的影響[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

[12]Fong R W,Cai Yu-yang. Perfectionism,Self-compassion and Test-Related hope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J].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2019,28(4):293-302.

[13]種道漢,肖文.壓力性生活事件對青少年學業成就的影響:自我同情和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20,13(1):82-88.

[14]王江.高中生焦慮情緒調節:自我憐憫、接納、認知重評與表達抑制的比較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6.

[15]譚錦繡.提高自我同情水平對緩解高三學生考試焦慮的干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16]秦超.中學生自我同情對考試焦慮的影響[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9.

[17]趙梓晴.高中生自憫、人際信任與寬恕的關系[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18]邱圣童,趙梓晴,王言,等.高中生自憫、人際信任與寬恕特質關系[J].心理研究,2017,10(1):84-90.

[19]賈會麗.高中生依戀、自我同情與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4.

[20]胡金萍,種道漢.親子親合與青少年親社會傾向的關系:自我同情與情緒調節策略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9(12):89-96.

[21]李慧清.高中生負面身體自我對社交焦慮的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22]劉冰華.自我同情對女高中生胖負面身體自我感知的影響[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23]武宇騰.初中生心理韌性、自我同情與適應取向心理健康關系及干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24]屈清照.提高自我同情水平對促進高中生心理彈性的干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25]郭天滿,鄒璐璐,宮火良.自我同情在高中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中的調節作用[C].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1769.

[26]譚菲菲.中學生羞恥感、自我同情和應對方式的關系[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27]Bluth K,Gaylord S A,Rebecca A C,et al. Making friends with yourself:a mixed methods pilot study of a mindful Self-Compass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s[J]. Mindfulness,2015,7(2):479-492.

[28]孫永鵬.仁慈冥想干預對初中生情緒調節能力及自我同情的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29]鄧翔宇.團體沙盤游戲對改善高中生自我同情的實驗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0.

(作者單位:1.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廣州,510631;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廣州,510631)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

心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合格的人才不僅要身體健康,還要心理健康。教師應努力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靈,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多與其溝通,使孩子能夠敞開心扉,并充滿著溫馨與快樂。

關鍵詞:學生;心理健康;快樂

如今很多老師都無可奈何地發出慨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為什么呢?

在課堂上,教師填鴨式地灌輸,大搞題海戰術,學生被動地接受;課后家長還給孩子報了五花八門的課程輔導班。在這些教師和家長的理念中,單純地認為高分數的就是好學生,考試時只是盯著學生的分數,根本不去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不和學生說悄悄話,不做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導致學生出現思想問題和心理障礙時無人傾訴,無人引導。長期的思想、心理壓抑,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矯正,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問題”,成為“問題”學生,這樣的學生不難教才怪!打開網絡、電視,翻開報紙、書刊,不難發現,一些學生由于教育失誤導致心理異常與人格偏離,出現了諸如離家出走甚至傷害親人、老師等形形色色的慘劇,從某種角度上講,這就是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惡果。外國教育專家認為,合格的人才,不僅要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下,人不僅沒有疾病,而且能夠很好地適應外界環境,能充分發揮自身潛在的能力。那么作為老師的我們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俯下身子、耐心傾聽孩子們渴望理解的心靈之音?

“愛是打開溝通大門的鑰匙,沒有愛就沒有溝通?!睅熒g的愛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老師對學生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們對學生要傾其自己全部的愛去付出;老師對學生的愛還是一份整體的接納,我們要愛學生的全部,包括他們所有的優點和缺點。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我們可以直接去告訴孩子老師愛你,希望與你成為朋友,用老師那份充滿愛意的言語去叩擊學生的心門,以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接納。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對學生的這份愛幻化成掛在嘴邊甜甜的笑容,用那份柔和的言語和微笑來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事情應該怎樣去做。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的同時,孩子也會漸漸的向你敞開心扉。

有了愛,我們還需要無條件地去接納孩子。一個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必須得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納,他才能找到成長的動力。這個接納本身就是無條件的。對我們來說即使班上的孩子是先天畸形,作為老師的我們也要無條件的去愛他,把他當成自己的心肝寶貝。很多老師只喜歡班上聰明、伶俐、懂事的孩子,但是世界上尚且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何況是活生生的孩子,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優秀。據心理學研究:一個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都來自于孩子童年的經歷。因為兒童是通過成人的眼睛來看自己的,也就是說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來自于父母或對他重要的人的評價,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老師。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推想,如果一個孩子堅信老師是無條件的喜歡他的,那么他從小就會成為一個非常自信的人。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使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而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個學生個性的尊重?!边@也就要求教育者能夠無條件地去尊重每一位孩子,平等地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孩子。只有你真正的尊重他,理解他,他才會把自己心靈的大門向你敞開,作為老師的我們才能夠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有時我們還要學會做孩子們秘密的守護者。擁有秘密是每個人尋求穩定心理的一種行為,也是一個人正常的防衛本能。如果自己的秘密被別人發現了,他就會覺得像是自己的寶物被別人搶奪走了一樣,當然就會對搶走自己寶物的人產生憎恨,以使自己達到心理平衡。在孩子們心中,理想的老師應該是他們的朋友,應該是能夠為他們保守秘密的朋友。相信一個能夠答應孩子們替他們保守秘密的老師一定是一位能夠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好老師。

最后,試著去學會傾聽吧,你會讓孩子更加喜歡你。傾聽孩子決不意味著縱容孩子。傾聽是幫助孩子更好的擺脫負面情緒的一種最好的方式。傾聽能夠幫助他們恢復正常思維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老師正確的意見和建議。更重要的,傾聽也是一種從精神和感情上關懷孩子的重要方式。相信老師的用心傾聽一定會換來孩子們對老師的信任和認可,也一定會換來那一把開啟孩子們心門的鑰匙。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悄悄灑下一片溫暖的陽光,讓孩子們的內心深處永遠充滿著溫馨與快樂。

參考文獻:

[1] 韓冰.德育教育應突出評價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J].新課程學習(中),2013(04)

[2] 賴運成,余函靜,陳建霞.我國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應對策略[J].宿州學院學報,2015(11)

[3] 鄧艷莉.如何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促進學生學習[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01)

[4] 郝金鳳.做孩子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橋梁[J].黑河教育,2012年11期

心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領域里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問題。當今的少年兒童,擔負著跨世紀的重任,他們對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良好品德、行為習慣和個性特長的養成,全面素質的提高已至關重要。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既包含學生感知、理解、應用語文知識活動,又包括興趣、情感、信心等心理活動。兩者既有機結合,又自然統一。前者起加深認識的作用,后者起激發動力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的自始至終,必須著力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激發其學習的動力,使之對學生有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心理素質 語文 興趣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然而我們面前的中學生有多少“能”勤、苦得起來。因而,作為一名教師,面對這些盡受庇護,無憂患意識的中學生,必須優化他們的學習心理素質,使他們樂學不倦,成為合格的跨世紀人才。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既包含學生感知、理解、應用語文知識活動,又包括興趣、情感、信心等心理活動。兩者既有機結合,又自然統一。前者起加深認識的作用,后者起激發動力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的自始至終,必須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激發其學習的動力,使之對學生有濃厚的興趣。

一、激發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感到,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動力。學生一旦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去學,求知欲倍增。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維記憶就越有效。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盡可能讓學生多看些圖片、模型、實物、演示、爭辯、多依文意畫圖等,設置問題,以問促思,激發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例如教學《死海不死》一課時,開始我用幻燈打出海底世界的活動圖片,伴放特制的配制課文朗讀,學生看著那多彩多姿的奇妙海底,聽著悅耳動聽的朗讀,一股特有的興致油然而生,而且精神振奮,好奇、求知的欲望倍增。再比如我教學《長城》一課時,開始時,先用幻燈機打出長城圖片,同時伴放《我的中國心》磁帶。學生們看著蜿蜒起伏、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聽著歌曲《我的中國心》自豪和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他們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聲音由小到大,情緒激昂。待朗讀課文時,精神極為振奮。當我提出遠看長城,近看長城是什么樣子?你看到這雄偉的萬里長城時想到了什么等問題,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發言,興趣盎然。

二、誘發情感,促其善于學習

語文教學的自始至終,充滿著情感。情感是一種動力,能增強智力活動的積極性,推動認識的深化。如果學生滋生了學習的情感,就會表到出對所學內容的熱愛和迷戀。而學生的情感主要來自教師的誘導和激勵。教學時教師如果情緒高昂,精神煥發,語言生動,形象,風趣,富有情感,伴以恰到好處的手勢,并善于運用圖片,幻燈,音樂來創設情境教學節奏有張有弛,不斷變化,適時褒揚鼓勵,使學生不斷獲得學習的成功喜悅,就能夠不時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其積極性,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學《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我首先用飽含激情的語言描繪了北大荒草塘的壯美,講述動人的傳說,激發學生對北大荒草塘的喜愛,然后抓住教材中主人公的感情變化線索,誘引學生感情隨主人公感情迭宕起伏,既能動地領略了草塘的垃美、可愛,又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懷。再比如我教《泰山之美》一課,先讓學生邊聽老師范讀邊看幻燈片,進行感知。接著讓學生邊聽配樂朗讀邊想象,聽完后表達自己的感受。當他們發出“泰山真美!”的感嘆時,我便鼓勵大家把美說得具體,生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能動理解替代教師的問答式講讀,獲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鼓舞信心,激勵其奮發學習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才智聰明的學生一旦興趣被激發,情感投入,便會暴發了令人驚異的潛在能動性,不斷促進語文教學向高層次挺進。相比之下,悟性一般的學生往往會缺乏信心。因此,教學中要鼓舞學生信心,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特別對中下游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高爾基說過,“才能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毙判?,使人具有美好的心情,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信心,是成功的內驅力,使人產生頑強的意志,不怕困難挫折,知難而進。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對中下游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外,還應在朗讀、提問、板演等方面給予優待,千方百計幫他們不斷克服自卑感。讓他們嘗到成功的甜美,體會到成功的樂趣,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希望,揚起力爭上游的風帆。比如指名答題要使其力所能及,并適時堅定其回答問題的信心,一旦答對,則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使其積極性更高。如果答錯了,則委婉安慰和啟發,鼓舞自信心,并注意保護和激發好奇心,自尊心和好勝心,調動積極性,增強學習自覺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總之,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勤奮的學習態度,教給科學的學習方法,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既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又能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愉悅,激奮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健康成長!

上一篇:教師禁毒論文范文下一篇:營銷畢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