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4

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校趨同化發展。這種趨同發展傾向直接影響著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突出表現在地方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自覺或不自覺地向音樂專業院??繑n,以至于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不能適應社會特別是基層社會多樣化的音樂人才需求。如何根據高等教育總體結構和布局,并結合地方高校辦學實際,培養面向地方和基層就業的合格音樂人才,已經成為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科學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隸屬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的高等院校占我國高??倲档慕^大多數,其發展路徑問題一直倍受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關注。近年來,學界熱烈探討的“區別定位,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在全國各地方高校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實踐回應。以學科和專業特色為基礎,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方向,準確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地方高??茖W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也應遵循“區別定位,特色發展”的理念,以服務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為己任,努力培養面向地方、面向基層的公共服務型音樂人才。本文擬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式方法創新以及教育實踐途徑拓展等四個方面探討地方高校公共服務型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問題。

一、堅持服務基礎教育和基層文化事業發展的目標定位

基于天然的地緣聯系,高校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必然要跟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隸屬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的高校尤為如此?!案咝榈胤桨l展聚集了人力、物力、財力,聚集了文化和創造力;地方為高校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物質生活場所條件以及基本的生源基礎和學生的就業基礎,地方發展不斷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也是高校進行科技、文化創新的源泉,地方發展不斷提出的對高校的新要求是促進高校自身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盵1]地方與高校之間是一種彼此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要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戰略規劃,積極搭建校地合作平臺,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地方高校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進一步明確并不斷調整音樂專業發展的目標定位。一方面,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繼續堅持服務基礎教育的目標定位,努力為中小學校、學前教育機構培養、輸送合格的音樂師資,要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形勢和要求,進一步明確基礎教育機構尤其是本地基礎教育機構音樂師資的市場需求和培養任務?!凹纫凑諅鹘y的音樂教師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師技能的教育和培養,特別是要注意克服片面的技巧化傾向,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的教育,強化學生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意識、能力和素養,又要十分關注中小學教育音樂課程改革的實踐進程,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內涵和要求,熟悉新課程改革的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應性?!盵2]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適應基層社會發展的需要,努力培養能夠滿足鄉村、社區文化建設發展要求的音樂人才,在過去單一的教師教育基礎上拓展音樂人才的培養目標。近年來,許多地方高校在音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方面進行十分有益的探索,積極創設符合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發展規律的音樂專業新課程,大膽創新音樂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主動適應當今中國社會全方位、多規格的音樂人才市場需要。值此一提的是,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發展應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努力突出自己的辦學品牌和特色,克服與音樂專業院校趨同化發展的弊端。在音樂人才市場不斷細分的情形下,地方高校應找準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瞄準市場需求的一些空當,以服務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為己任,努力培養面向地方、面向基層的公共服務型音樂人才。地方高校應按照遵循國家“創新基層文化發展模式,拓展基層文化服務渠道”的既定方針政策,緊貼城鄉基層文化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為鄉村、社區文藝團體培養、輸送用得上、用得好的音樂專業人才。

二、通過汲取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打造特色音樂課程體系

課程是推動專業發展和實現教學目的的載體,在教育活動中,影響學生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課程設計,社會變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主要是通過各門具體課程來實現。因此,課程的內容選擇及其體系建構是決定音樂專業教育目標或教學效果能否實現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直以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即具有表演、教學、科研等綜合能力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叭欢鎸τ鷣碛鷱V闊的社會市場需求,我們提供給學生教師教育方面的課程與教學服務,似乎少了一些多元的內涵以及發展的多元價值?!盵3]我國目前實施的音樂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仍未擺脫蘇聯教學模式的窠臼,“面對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這種以分科設置課程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已經不能適用新時期通才教育、專才教育發展的需求?!盵4]課程內容單調陳舊,課程體系建設滯后所造成的弊端和問題已經在許多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發展中不斷凸顯,比如學生興趣單調,學習積極性不高,培養的音樂人才專業口徑窄、專業基礎差、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強等。當前,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文化發展應當是城鄉共同推進、協調發展的過程,文化繁榮應當是全面進步、普遍提高的過程。文化建設的根基在基層,基層文化得不到加強,就談不上文化的整體進步,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社會多元化的文化表現和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只有改變課程設置才能推動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進步與發展。根據我們的調查和教育教學實踐,地方院校音樂人才培養應面向基礎教育和基層文化建設,確立以培育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音樂專業課程設置上絕不能復制和模仿音樂專業院校的課程體系結構,要突出地方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拓展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課程。

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應當服務于地方文化事業發展和基層(鄉村、社區)文化建設,這是將地方音樂資源引入音樂教育教學的目的所在。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課程建設應理順課程內容上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應重視吸收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選用具有地方性的典型曲目運用于教學當中。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多元音樂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植入到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意義重大。一方面,將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植入音樂專業課程體系當中,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創新本地民族民間音樂,而且也能更好地推動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改革與發展,為建立獨具特色的地方音樂專業教育體系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音樂專業學生在學習植入了民族民間音樂的新課程時,會更加了解到本地、本民族的歷史及風土人情等相關文化內容,必然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對鄉土的熱愛之情,也為他們樹立“畢業后為家鄉服務”的理想與信念打下基礎。廣西師范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非常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其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據我們調查所知,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專業專門設置了壯族音樂史、壯族婚俗與婚禮歌、廣西彩調等民族性、地方性音樂課程,同時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大膽創新,不斷地從當地少數民族和民間風俗禮儀、傳統節慶中提取音樂元素,率先建立起了包括壯族、苗族、侗族民歌、地方戲劇在內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取得了培養特色音樂人才與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雙贏效果。

三、以滿足基層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音樂教學方式方法

“最好的教育是使學生得到最大發展的教育?!盵5]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繼續堅持服務基礎教育的目標定位,努力為中小學校、幼兒教育機構培養、輸送合格的音樂師資,同時也要適應基層社會的現實需要,努力培養能夠滿足鄉村和社區文化建設發展需要的音樂人才。因此,在音樂教學方式方法上要注意克服片面的技巧化教學傾向,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鋼琴即興伴奏、合唱指揮等符合基層文化建設需要的實踐能力培養。目前,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重技輕藝的現象比較普遍,在中小學教育實習中已經凸顯出諸多弊端,大部分學生綜合能力較差,不能滿足基礎教育的現實需要,學聲樂的合唱指揮差,學鋼琴的伴奏差,學民族樂器的聲樂差。我們提倡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實行通才教育,以最大化占據音樂人才市場份額。

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競爭中,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發展的處境不容樂觀。在既無專業優勢有無品牌優勢的情形下,地方高校只有著力開辟新的領地方能生存發展下去。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強調對學生人文素質的綜合教學,重視學生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應加強各類教學法的傳授,為畢業后準備到基層教育行業工作的學生提供實用的技能培訓,加強鋼琴即興伴奏、合唱指揮等符合基層文化建設需要的實踐能力培養;其次,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應以詮釋、傳承和創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為己任,增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為畢業后準備到基層群眾藝術行業工作的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具體而言,一方面,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要根據本科音樂人才培養的規格和內涵,抓緊學生基本的音樂理論和技能的教育、培養,為學生畢業后能有長足的發展潛力和后勁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區分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不斷調整、充實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方面,要進一步加強音樂教育理論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強化教師技能教育和教育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實施中小學音樂教育、幼兒音樂教育的教學能力,要及時向學生傳遞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動態,讓學生盡早熟悉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增強學生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應性;在基層文藝人才培養方面,更要進行大膽的教學內容、模式和方法改革,比如地方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就需要打破現有的教學體系和格局,甚至可以考慮引進傳統戲曲表演人才“師徒傳帶”的培養模式,以實現培養合格地方戲曲表演人才的教學目標。

四、利用校地合作機制拓展音樂專業教育實踐途徑

地方與高校之間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地方高校要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戰略規劃,積極搭建校地合作平臺,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高校唯有深刻認識到此一關系,積極打造教育品牌,突出辦學特色,方能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立足,而不至于成為重點院校的蹩腳克隆版。地方高校與地方合作有“近水樓臺”之優勢,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服務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的實踐途徑有著廣闊的拓展空間。本文以廣西賀州學院為例,簡要描述地方高校拓展音樂專業教育實踐途徑的幾種前景:

其一,聯合基礎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共建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努力“走出去”。 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實習是從理論教學過渡到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教育實習中顯現出來的問題是推動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最能保證教學改革緊貼基礎教育的市場需求。賀州學院的具體做法是通過與中小學校共建教育實習基地,把學生送到教育教學實踐的最前沿,讓學生實際參與基礎教育實踐與教學改革,切身感受基礎教育單位對音樂人才的具體需求,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此外,賀州學院一個非常重要的音樂教育實習基地就是本地著名瑤鄉——富川瑤族自治縣,學院經常組織音樂專業師生到富川采風,認真學習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如瑤族民歌。通過田野采風獲得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教育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單一的不足,加強了學生對鄉土風情和教師職業的熱愛,堅定他們服務家鄉,服務基層,獻身教育的信念。

其二,增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聘請地方文藝團體、企事業單位中的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定期來校為學生授課或開設講座,積極“請進來”。教育實踐不僅可以在校外進行,在校內也可以進行。賀州地處桂粵湘三?。▍^)交界處,是一個多族群聚集地區,客家音樂文化、瑤族音樂文化等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極其豐富。賀州學院為了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十分重視汲取本地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積極將本地特色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融入音樂專業課程體系,開設《客家歌曲演唱》、《瑤歌賞析》等特色課程,并在聲樂、合唱指揮、音樂欣賞等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一些本地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引入本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善地方高校特色音樂人才培養體系,還可以為保護和傳承地方音樂文化出策、出力,以實現地方音樂文化傳承與地方高校特色音樂人才培養的共贏。

其三,加強與地方政府、文藝團體、民間組織的交流合作,聯合開展地方特色文化藝術研究。音樂專業師生組織、參與地方文化藝術研究活動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加深學習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的過程,科研成果能夠較好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以地方文化事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實際問題為導向組織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有利于增強高校音樂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高校與地方之間的聯系。地方高??梢月摵袭數匚幕^、群藝館、劇團等文藝單位對本地優秀藝術作品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科學研究,挖掘整理地方音樂資源,傳承地方音樂文化。賀州學院充分利用高校人文資源,與地方共建音樂文化研究機構,造就了一支在地方文藝史學研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瑤族民歌研究、客家民歌研究等方面造詣頗深的科研隊伍,為傳承與發展地方音樂藝術不遺余力,成效顯著。

其四,主辦、承辦或參與各類文藝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把學生送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讓他們參與各種文藝活動,親身感受當前社會尤其是基層社會對音樂專業人才的需求,以明確他們的學習目標,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還能通過實踐來檢驗教學的實效性,推進高校音樂教育改革。作為本地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賀州學院積極參與本地各項重大文化藝術事務,在兩次“桂臺客屬聯誼會”活動中,學院在人力、物力和智力上均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在開幕式演出中承擔了監制、舞美、歌舞樂器表演等工作,學生良好的形象和優秀的專業素質給嘉賓、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注釋:

[1] 翟安英、成建平:《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 談璐:《地方高師院校音樂教育改革兩題》,《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3] 黃鷹:《地方高校音樂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新思考》,《中國音樂》,2010年第2期。

[4] 常吾尚:《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新設想》,《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5] 葉瀾:《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頁。

* 本文系201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CAFTA背景下廣西地方院校大學生‘多元文化素質’培養模式創新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1JGZ053)階段性研究成果。

陳玲玲:賀州學院藝術系講師

責任編輯:陳瑜

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1 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勢在必行

1.1 嚴峻的環境問題現狀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高速發展, 人類面臨著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生態系統失衡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并且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經濟、文化乃至政治等各個領域, 呈現出了日益全球化和國際化發展的趨勢。環境問題是人類在21世紀的生存與發展中遇到的、共同關心和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 增強保護環境責任感, 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因此, 環境教育迫在眉睫。

1.2 專業人才的大量缺失

解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需要有大量的、具有較高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高等專業環境教育是向社會輸送環境科技人才的主要基地, 但是高等專業環境教育只占高等教育10%左右。長期以來,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 對大學生的環境教育往往偏于專業環境教育, 而且迄今為止, 我國仍未將環境課程列為高校非環境類專業的必修課, 使得非環境類專業開設環境課程缺乏規范性和約束力, 隨意性很強。所以, 環境教育應作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環境教育既是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高校進行環境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是當務之急的事。

1.3 嚴酷的高校環境教育現實

我國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環境專業教育, 通過設立環境科學類專業進行環境教育;二是公共環境教育, 即前者相對而言的非專業性環境教育。據統計, 目前我國僅有不足10%左右的高校在非環境類專業中開設環境保護課程, 大學生接受環境信息和知識的渠道主要為零散的新聞傳媒和生活積累, 缺乏較為全面的環境教育, 而且隨著年級升高, 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逐漸加大, 這些信息來源也日漸萎縮, 出現了環境感知能力隨著年級升高而逐步削弱的現象。這一變化趨勢值得重視。而且, 現在的大學生最缺乏的不是文化科學知識, 而是環境意識。因此, 必須加強環境道德教育, 使他們能夠識別和抵制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過程形成的種種有損于環境的行為, 形成良好的行為道德規范, 從而自覺地處理與協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 達到生態、經濟協同發展。

2 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2.1 國內環境教育出現改革態勢

我國的環境教育雖然起步較晚, 但在環境教育開展的過程中, 環境教育方法、目的、內容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深入的研究, 環境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正慢慢步入改革態勢, 主要表現在: (1) 教育教學模式傳統化封閉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的知識局限于書本之中, 社會實踐嚴重缺乏, 對環境保護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環境實踐活動開展得愈來愈多, 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 (2)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型教育法, 如:“合同教學法”、“個性化教學法”等正在漸漸得到使用, 對重要的討論課、實驗課、習題課開始給予重視; (3) 新的現代化教學慢慢開始得到普及, 這也是影響環境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都為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打下了一定基礎, 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更加活潑、實用的途徑提高環境素質。

2.2 環境學本身具有的綜合性學科性質[1]

環境學是一門交叉性的綜合學科, 環境教育自然也就成為一項全面綜合性的教育。將環境學及其相應的環境技能納入大學的教育體系, 滲透到各學科中, 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 開啟他們的思維, 提高他們的素質, 而且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 增強對國際與國內的環境問題及政策、法律法規的認識, 并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和我國的環境保護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3 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

3.1 將環境教育課程列為高校各專業的必修課

高等學校有各種專業人才, 通過環境教育, 可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 一旦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后, 即可將環境意識滲透到各行各業工作中, 這不僅有利于作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決策, 自覺加入到環境保護行列中來, 還可帶動全民環境意識的提高。同時, 環境教育, 環境素質的提高也是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因此, 應將環境教育課程列為高校非環境專業的公共必修課。而且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 不僅要介紹環境知識、普及環境意識, 探究環境問題起源, 而且要注意人與自然協調、人與自然合理化的方法、途徑及相關的新思想觀念 (如倫理道德觀、價值觀、消費觀、資源觀、科技進步觀) 的探索。

3.2 加強高校各專業教師的環境意識, 將環境教育融入各專業教學

實施環境教育, 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 關鍵在于教師的環境素質。教師將環境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課程中。因此, 教師是需要首先接受環境教育的人群。目前, 高校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師資缺乏、教師環境意識與能力薄弱。教師在教學中視野狹窄, 觀念陳舊, 僅著眼于所教學科, 尚欠缺把環境教育融入本學科的能力。政府和學校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教師的環境教育, 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資金上的扶持。安排相關教師進行繼續教育, 如參加進修班、學術研討會;到國內環境教育較成功的地區做國內訪問學者;出國進修、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等。

3.3 將環境教育融入德育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育教學的內容是根據德育目標和教育對象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而確定的, 并隨著社會發展進程而不斷充實和調整, 把環境教育的內容納入德育教學體系, 將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 在講述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時候, 突出講述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在國情教育中講述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狀況, 講述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在人生觀教育中, 講述新的生態價值觀、自然觀、科學觀、發展觀、消費觀, 人對自然的態度等內容;在道德品質教育中, 將環境倫理作為社會公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使他們具備良好的環境素質和環境意識。

摘要:環境教育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全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環境意識的提高對于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應受到特別重視。實現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是我國走經濟、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不容忽視。

關鍵詞:高校教育,環境教育,專業教育,融合

參考文獻

[1] 孫成訪, 吳運建, 程發良, 等.高校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改革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7 (10) .

[2] 湯斌紡, 汪勤峰.論高校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通[J].消費導刊, 2008 (7) .

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1 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內涵

1.1 藝術教育的內涵

藝術教育的根本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 從狹義上說, 審美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藝術欣賞、藝術知識以及藝術創作的教育;而從廣義上講, 審美教育還是一種注重培養人的審美觀點、審美情趣, 提高人對美的鑒賞力和創造力的教育??傊? 審美教育能夠增長人的智慧, 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對美的鑒賞力, 通過審美教育可以使人變得聰明、熱情、高尚。這種人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現實, 能夠在不斷追求美的過程中將自己培養成具有崇高理想的、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我們可以說, 審美教育是人類進步的需要, 對培養全面型的發展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2 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身心素質、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藝術教育以及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等。身心素質就是使學生具有充沛的體力及強健的體魄, 使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迎難而上, 樂觀豁達。文化素質就是使學生擁有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人文修養, 使學生的知識能夠結構化合理化, 能夠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思想道德素質的宗旨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藝術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及適應能力等。

2 高校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2.1 高校藝術教育與身體素質的關系

藝術教育能夠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學家對完全沉浸于音樂的人的研究發現, 音樂對人的生理、心理、思想感情等都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優美平穩的音樂能使人心情平靜而愉快, 能夠起到調節人的中樞神經的良好作用;歡快的音樂能夠使人心情舒暢, 能夠促進人體胃液的分泌, 從而起到幫助消化和增進食欲的目的。

2.2 高校藝術教育與科學文化素質的關系

(1) 藝術教育有利于全面開發大腦的潛能

人的大腦具有左右兩個半球, 右腦被稱為“形象腦”, 具有非邏輯機能;左腦被稱為“語言腦”, 具有邏輯機能。傳統的教育注重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注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 因此就存在重智育、輕美育的弊端, 這就導致了學生的許多潛能得不到應有的開發, 如果加強對學生的藝術教育, 那么就會使學生的多方面潛能得到開發, 由此可見, 藝術教育對全面開發大腦的潛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藝術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記憶力。在傳統的教學中, 許多學生都是死記硬背, 這樣的做法從表面上看是學生記住了許多, 但實際上這種記憶存在時間短, 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將其忘掉。而如果重視對學生的藝術教育, 比如在高校教學中, 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影片、音樂等形式為學生講解相關的內容, 就容易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深層次地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 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記住的知識會長時間不會忘記, 所以我們說藝術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記憶力, 從而最終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

2.3 高校藝術教育與道德素質的關系

藝術教育能夠使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在無形中得到提升。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將音樂看成是教化的工具, 他認為“移風易俗, 莫善于樂”。音樂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能夠凈化學生的靈魂, 優美動聽的音樂對學生的精神起到了潛移默化促進的作用, 能夠激發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另外, 高校教師如果經常給學生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感人電影, 學生也會被影片中的人物事跡所感動, 從而自覺地想這些人物學習, 這樣學生就不自覺地受到了教育, 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素質。

2.4 高校藝術教育與審美素質的關系

社會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群體, 在這一群體中, 正義與邪惡、美與丑、高尚與庸俗是并存的, 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他們的素質對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所以, 一定要通過藝術教育來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質。審美素質高的人高尚、優雅, 而審美素質低的人庸俗、低級。一個畫家與一個從來都不作畫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線條及色彩的審美韻味;一個音樂家與一個完全不懂得音樂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和弦及音響的巨大魅力。

2.5 高校藝術教育與人文素養的關系

藝術教育是人文學科的組成部分, 人文學科又比較集中地提煉和概括了社會中存在的人文因素, 這些人文因素是人文教育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藝術在人文學科中是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情感的, 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和陶冶學生的情操, 從而使學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和完美。人文教育使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主動、更自覺、更高雅, 使其逐漸成為具有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未來的社會充滿了更多的競爭和挑戰, 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的優秀人才, 以后的高校教育將會更加注重藝術教育, 更加注重對知識創新、人格健全人才的培養。高校的藝術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2.6 高校藝術教育與創新學習能力培養的關系

我國高校藝術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研究證明, 藝術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具有開發人的潛能和啟迪人的創造力的作用, 所以在進行藝術教育的改革中要將新的思想和方法等引入到音樂教育中, 比如要將教師對學生的被動灌輸改為學生主動的探索, 將學生的被動接受改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等。

綜上所述, 高校藝術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 這項工程需要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 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人都真心地接受藝術教育, 才能使學生的知識、思想、審美等各方面的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 才能使其成為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

摘要:高校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最大化地開發學生的潛能, 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 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高校藝術教育一定要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這就要深刻認識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從而更好地在藝術教育中滲透素質教育。本文主要是就高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進行的論述。

關鍵詞:高校藝術教育,素質教育,關系

參考文獻

[1] 楊恩寰.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 (1) .

[2] 魏世夫.加強高校藝術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J].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 (3)

[3] 袁野.高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J].天府新論, 2005 (2) .

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不但反映了高校體育對學生身心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彰顯的也是高校體育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終極關懷。鑒于此,本文就針對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與重構進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分析了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然后又據此探討了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重構策略,希望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發。

關鍵詞 體育教學 人文關懷 高校體育

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不但反映了高校體育對學生身心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彰顯的也是高校體育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終極關懷。但是,綜觀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現狀卻可以發現,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卻始終處于缺失的狀態,絕大多數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工作時,都存在工具化、技術化的問題,很少關注到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與發展。這種狀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必將影響到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鑒于此,本文就針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問題和重構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發。

一、 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

首先,從宏觀的層面來說,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高校體育的學科地位和學科作用存在明顯不匹配的問題。高校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學生身心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很多高校在體育教學的課程安排和學分認定上卻并沒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長期以來始終將其作為次要科目對待,如何通過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很少有人去關心,以至于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長期處于被忽略、被遺忘的狀態。二是,高校體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體育手段和體育目標相混淆的問題。很多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教學活動時,都將“增強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而卻忽略了高校體育的人文教育功能。雖然說,體育教育的本質功能決定了“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高校體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如果高校體育連這一基本功能都無法實現的話就失去了其存在的首要理由。但是,同時也要意識到,高校體育不應該僅僅只停留在增強體質,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層面上,將其作為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目標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實際上,高校體育的最終目標與高校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育人”,增強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只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一種手段,同樣的利用高校體育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同樣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一種手段。將目標和手段相混淆,忽略了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功能和其它價值功能的做法無疑是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缺失的一種體現。

其次,從微觀的層面來說,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教學活動時,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需要。如,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的開展等等,仍然是以教師為主的,并沒有將學生置于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這顯然是與人文體育教育所秉持的理念背道而馳的,從而反映了人文關懷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缺失;二是,高校體育教學中對于特殊群體人文關懷的缺失。目前,多數高校對于身體素質較差或者是患有某種疾病無法參與劇烈體育運動的學生,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任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他們與其他的學生“一視同仁”,忽視了他們的特殊性和困難性,不但沒有通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這部分學生的有效發展,甚至使得體育教學成為了這部分學生的負擔,而這實際上也是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

二、 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重構策略

針對上文所分析的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缺失的現狀,特提出了如下幾點重構策略:

首先,要注意改變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學科地位與作用不匹配的問題,將體育教學與其它科目的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據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需求來科學的安排教育教學活動,將與高校體育中人文關懷相關的內容納入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的范疇。

其次,要注意改變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手段和體育目的相混淆的問題,一是要注意理清體育手段與體育目標的區別與聯系;二是,要注意改變傳統的生物體育觀,樹立科學的人文體育觀,從而跳出體育教學始終圍著學生體質轉的不利循環,將高校體育的目標與高校教育的整體目標統一起來,為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而服務,為高?!坝恕蹦繕说膶崿F而服務。

第三,要注意人文關懷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滲透。也就是說,高校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活動時,要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置于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科學的設置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評價,將人文關懷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四,要注意加強對特殊群體的關注和關懷。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學生中的特殊群體雖然在參與體育教學和鍛煉活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困難,但是他們同樣也具有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的需求。在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為了滿足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應針對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教學安排。例如:可以有針對性的組織適合這部分學生實際情況的關于人體健康知識、自我保健知識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重視精神上的關懷與鼓勵等等。

參考文獻:

[1] 馮霞著.人學視野中的人文體育觀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明,羅英.以人本主義角度探討體育教學的人文關懷[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04.

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是衡量高??蒲心芰υu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著學生主體性缺失、培養工作創新性不足和培養工作全員參與性不足等問題。本文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指導,提出“學生主體論”的高校人才培養理念,從觀念、培訓和研究三個維度提供了分析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管理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校;人才培養;研究

一、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要求與學生個體發展水平缺少一定的對應關系。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中心任務,保證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對國內所有高校提出的整體要求,目前這個標準內只有具體為各個高校發展的宏觀指標,涉及到培養目標定位、升學出國率、就業率等階段性指標,以及校友聲譽、學術影響力等長遠性指標。而反應學生個體發展的水平的微觀指標并未涉及其中。這就造成了在高校系統內人才培養的質量只與學校的整體發展相關聯,與學生個體發展沒有聯系,會產生現實個體與主體的地位混亂,學生在這種人才培養體系下,缺乏主動性。因此,長期以往人才培養變成高校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單方面的工作,學生只是被動參與其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的力度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差距明顯。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根本目的是要培養一大批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亟需的拔尖創新人才。當前,關于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等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舉措較多,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自身給予的政策、資金等扶持力度較大,而對于學生自身建設這一直接涉及到上述要素如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切實發揮效能的具體載體的研究和改革,目前推進的力度還不夠大,各方面投入仍顯不足。

(三)全員育人觀念相對滯后與廣大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之間矛盾突出。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大力倡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但由于工作職責、崗位分工不同等原因,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著全員育人意識不強、合力不夠等現象,一部分機關干部、教師和后勤保障人員認為,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的管理就是學生工作部門和學院副書記、輔導員的事情,而將自身工作定位游離于學生個性發展體系之外。此外,大學生對于高校的校園環境、基礎設施等硬條件和校園文化、教師水平、后勤保障質量等軟條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自身的個性發展也有許多獨特的思考,這些都需要我們以學生個體發展為前提的人才培養工作進行保障和調節。

二、“學生主體論”視域下的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理念

“學生主體論”視域下的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理念,就是把人才培養工作的主體學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通過符合實踐的工作方法,有效滿足人才培養工作中人的多方面需求進而最終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學生在整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的肯定。

它既強調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發展過程中的目的地位,又強調人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強調人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的主體性,樹立管理為人所用的思想,對于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者努力工作的能動作用、促進學校教學科研上水平非常重要。從根本上說,高校整體水平的提升,都是使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者從各種束縛中擺脫出來,確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者歷史主體的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弘揚學生的主體性。

(二)一種以“學生”為工作理念的價值取向。

強調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要恪守尊重學生、解放學生和塑造學生的基本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社會價值和個性價值,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獨立人格、科研需求、能力差異、尊重學生個人發展要求;解放學生,就是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要不斷沖破一切束縛學生的潛能和能力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塑造學生,是說既要把學生塑造成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權利主體和責任主體。完整地講,即在學生的自然的關系上,就是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水平;在學生的社會關系上,就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和關懷其人性發展的要求,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學生;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就是強調學生的公正性;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就是尊重學生的合理合法權利,尊重其自身與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差異,尊重學生自身的個性和獨立人格,不斷滿足其的基本需求。

(三)一種以“學生”為標尺的思維方式。

就是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過程出現的問題時,不僅要堅持運用客觀理性的評價尺度,而且也要確立并運用人的標尺,要對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確立起終極關懷,要關注共性和普遍性、共同人性與人的個性,要樹立起他們的自主意識并同時承擔責任。另外,充分發揮制度的激勵作用,尤其是相關激勵制度、體制和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實踐證明,制度不僅可以發揮約束規范作用,還可以起到激勵促進作用。健全完善的制度結構和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動機,提高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效率,實現組織目標

三、“學生主體論”視域下的高校人才培養創新維度

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是管理者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和管理過程。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創新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觀念、培訓和研究三個維度中。

(一)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論”的理念,在轉變高校人才培養觀念上與時俱進。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因此,高校人才培養這一實踐活動其主體應該是學生,各種人才培養和考核機制只是一種活動手段,而不是整個實踐活動的目的。高校人才培養管理者要充分認識自己肩負的責任,強化改革創新觀念,善于結合工作的實際需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拿出新辦法。不能墨守成規的將自己的觀念和行為限制于已有經驗之中。從高校說來,人才培養的管理機構、管理職能、規章制度要建立健全,實行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但是,規范和制度不能一成不變,應根據需要適時調適,一經調適就要有透明度,就要認真貫徹執行,不僅僅將之停留在紙面上和文字中;從人才培養管理人員說來,應當充分認識到學生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主體性地位,始終秉承“學生主體論”的高校人才培養理念,實行服務式管理,并時刻提醒自己、激勵自己要為廣大學生提供完善的服務。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受到了尊重,才能主動積極的參加到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來,形成學校管理層面和學生生在高校人才培養活動中的良性互動。

(二)以培訓為抓手,提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者整體理論素養。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離不開學習培訓這個手段,面對不斷發展的知識信息世界,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不僅僅是事務性工作,更應該成為激勵學習的引擎。學校既要鼓勵高校人才培養人員積極參加在職學歷提升計劃,也要支持他們加強相關業務學習,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教學管理人員參加各種培訓學習。高校人才培養是一項專門化和專業化工作,教育管理人員亦是專業工作者。他們經過專門培養和培訓,擁有專門的和專業化的知識、能力與素養,能夠勝任高校人才培養工作。

高校要開展教育管理人員要系統培訓班,加強對教育管理人員的培訓,其培訓要有針對性,富于實效性,不走過場,注重到對知識和經驗的更新,使教育管理者能夠掌握和熟練運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專業能力素質,使之更好的勝任本職工作的需要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和理論,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素質。首先,學習教育學相關知識和理論,尤其是教育管理學、學校管理學和教育管理等知識與理論,以掌握教育規律,遵循教育規律,這是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次,學習管理學知識和理論。深入了解科學管理理論、行政管理理論、領導理論、激勵理論、權變理論、決策理論、現代管理理論等管理學理論與學派,綜合應用這些管理學理論,夯實自己的教育管理知識與理論基礎,不斷提高教育管理能力與水平。最后,學習心理學知識和理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人的工作,涉及人際關系問題。高校還要加強信息化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教育管理人員不僅懂得教育科學、心理學、教育管理等專業知識,還要具備適應信息化管理的又操作計算機和使用網絡的能力。

(三)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創新思維。在現實的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著許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如何處理好尊重學生獨立、自主研究與科研團隊攻關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學生評價中成果質與量的關系,建立穩定數量、保障質量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如何堅持“學生主體論”的評價管理,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學生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建立客觀合理的學生學術評價標準,以適應當前學科相互滲透交叉,文理互動以及政企學研相結合的學術發展的格局等。這些問題都有待于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扎扎實實地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作者簡介:馬濤(1983— ),男 ,漢族 ,天津市人,研究生學歷,政工師、研究實習員,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現就職于天津財經大學、天津現代無形資產研究所、天津市無形資產研究會,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管理研究等。

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通識教育的聯系

在《漢書·禮樂志》中曾有記載:“王者未作樂之時, 因先王之樂教化百姓, 說樂其俗, 然后改作, 以章功德。”這句話的意思是統治階級所一直推崇的“樂”, 其一是對百姓進行思想上教化, 其二是利用這種藝術手段進行政治思想傳播。新中國成立后, 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思想, 當時全國藝術教育空前繁榮, 藝術的發展得到了政府支持, 同時也為政治和大眾服務。這段時間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在各方面都密切結合, 同時, 各種藝術形式都在歌頌祖國和共產黨、反映各族人民共同奮斗, 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藝術作品成為當時全國各高校思想政治和藝術相結合教育的主要素材。由此看出, 我國的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教育家在思想啟蒙、藝術教育和政治宣傳的結合方面有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在新時代下, 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結合藝術通識教育。隨著社會發展, 思政教育應緊跟時代教育的潮流, 應該從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為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學校思政教育應結合藝術通識教育來培養和提升學生藝術修養, 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開拓視野、陶冶情操、提升情商等, 從而促進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同時, 通過思政教育, 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對人文社會的認識, 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提高其藝術修養, 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二、工科高校的藝術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1、藝術通識教育在工科高校中的現狀

高校本科教育階段提倡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體系的有機結合, 且通識教育的作用日益顯現。但是在以工科為主的高校教學中, 藝術通識教育仍處于“邊枝末節”, 其發展也尤為緩慢。主要原因可概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對藝術通識教育的內涵理解缺乏深度。在工科院校中, 絕大多數教師、學生和教育管理者認為應該重視專業學習, 把藝術通識教育僅視為專業之外的可有可無的教育, 沒有認識到藝術通識教育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其次, 藝術通識教育面臨現實功利主義的挑戰。目前高校教育形成了以就業為趨向的實用主義教育, 理工科院校尤為明顯, 這造就了學生把藝術通識類課程作為獲取學分、達到畢業條件的途徑, 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 同時, 在以科研為教學任務主導的情況下, 教師對傳授藝術通識教育缺少主動性, 再者, 學校管理者認為檢驗藝術通識教育的標準是藝術類競賽成績, 而忽略了對所有學生的通識教育, 這也悖離了藝術通識教育的初衷;最后, 工科高校普遍存在的藝術通識教育教學資源有限、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陳舊, 這種狀態影響到藝術通識教育的質量, 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全面發展。

2、工科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人文藝術情況

當然, 在工科院校的藝術通識教育發展情況還有待提高的情況下, 學校在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意識到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的重要意義, 學校通過各種途徑來增加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 以此達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首先, 提出課程要求, 工科高校對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求體現在對學生學習人文藝術類課程的規定, 學校在人才培養的計劃中就要求各專業學生要有人文藝術類的學分, 有些學校還根據自己學校情況編排人文藝術類教材, 加大教育場館的投入等。其次, 發展學生社團, 許多高校十分重視學生社團組織的建設, 把發展社團作為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鍛煉的重要環節。最后, 開展各類活動, 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 藝術家與大學生面對面進行藝術交流和思想交流、舉辦人文藝術類講座等, 這些都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融入人文藝術的最具特色的經典活動。

三、加強工科高校思政教育與藝術通識教育

結合的措施

藝術通識教育不僅有美育的部分, 也有促進智育德育的功能, 思政教育通過與之有機結合, 可以達到全面發展人的目標。工科院校的藝術通識教育存在著諸如學校重視程度不夠、藝術教育資源短缺、課堂形式單一等諸多不利因素, 筆者認為使兩者有機融合應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認識和完善管理機制

我國目前面臨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 世界形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其中國際政治的多極化、經濟的全球化、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 這些是我國極為寶貴的戰略機遇時期;另外, 我國經濟崛起, 多數西方國家不懷好意進行攻擊和圍剿。這一切都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諸多新的問題。同事, 受到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和多元化文化的影響, 大學生文化藝術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侵占。大部分對思政教育只停留在完成課堂教學階段, 更不會考慮藝術通識教育會提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所以, 提高認識是使兩者融合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和藝術教育雖都已列入我國高等院校學生的教學和培養計劃中, 但目前, 我國幾乎沒有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教學制度安排, 這兩類教育和教學是由不同的教學部門來執行, 同時, 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的實踐環節又是由學生團學等機構來完成。大多數高校兩門學科的教學都是各自為政、各行其是, 育人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來, 要有效推動思政教育與藝術通識教育相結合必須要建立和完善管理體制。首先, 從學校層面來說, 應建立由分管校領導、教學機構負責人、團學組織部門負責人和專任教師組成的聯合育人工作團隊。負責結合當前社會和本校的情況進行形勢研判、制度設計、政策制定、效果評估、任務分工等工作;其次, 要在整合學?,F有的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資源的基礎上, 重新調整思政教育和藝術通識教育的教學體系;最后, 要調整現有師資結構, 重點打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成立藝術教研室, 讓學生的藝術通識教育更加規范和系統, 同時, 對擔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要有計劃地安排藝術方面理論學習進修, 增強專任教師將藝術通識教育內容和藝術教學手段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和技巧性。

2、利用資源和創新教育形式

思政教育和藝術通識教育必須依托現有的文化資源, 尤其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教育資源, 思政教育和藝術通識教育的基本內容都是來源于各類文化資源。高校思政教育與藝術通識教育相互結合進行育人是非常復雜的系統性育人工程, 該工程非常依賴文化資源, 所以, 充分開發和利用各類文化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主要可以從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山水生態文化資源、民俗與工藝文化資源、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文化資源、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等方面去進行思政教育和藝術通識教育的融合。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 沒有創新就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動力和發展后勁。高校思政教育與藝術通識教育相結合對于思政教育和藝術通識教育來說都是一種形式創新。思政教育理論體系是人類思想教育的精髓, 內容非常豐富, 藝術通識教育理論體系更是豐富多彩, 可供教學選擇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 兩者相結合的內容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因此, 思政教育與藝術通識教育相結合的在教學育人當面具有非常大的空間。思政教育和藝術通識教育從教育形式上來講都有很強的實踐性, 從教學育人的角度上看,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與課堂理論教學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例如采取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熟悉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完成思政教育的實踐教學環節。這些做法都可以讓思政教育和藝術通識教育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實現全方位的育人效果。

摘要:實施文化強國戰略, 培養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首當其沖的責任,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養高校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同時, 藝術通識教育在培養工科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開闊學生的人文思想境界, 健全自主人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探索思政教育與藝術通識教育的共通性和內在規律, 進一步探索工科院校思政教育與藝術通識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上一篇:揚琴教學與現代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服務教育與醫學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