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享樂主義方面的表現范文

2023-10-11

享樂主義方面的表現范文第1篇

1 新聞攝影的技術在當代的發展

滿意蘊, 引起觀眾興趣。再次, 新聞節目的電視片頭必須具有足夠的創意才能吸引受眾, 例如, 制作的片頭必須具有聽覺的快感, 能激發觀眾的情感, 在潛移默化中對觀眾產生影響, 引導受眾進行行動, 而那些缺乏美感, 陳舊老套的新聞片頭, 則無法引起觀眾興趣, 還會讓觀眾產生厭倦和疲乏心態。

2.2運用先進的科技技術制作節目片頭

隨著科技的發展, 新聞節目的電視片頭變得更加多樣和富于變化。當前在節目開頭常常用到的典型技術是三維動畫制作技術, 作為藝術與現代電腦技術的重要產物, 電視三維動畫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的設計軟件, 利用圖像成型的基本原理, 充分調動攝像、繪畫等藝術手段以及專業的制作技術技巧, 在電腦中制作出具有立體空間感的虛擬的場景以及事物。例如具有空間立體感的新聞節目標志、三維空間的立體字等等, 在制作新聞節目電視片頭過程中, 傳統的節目攝影棚會存在無法實現某種需要的場

1.1 日新月異的新聞環境對攝影技術表現力的要求

在傳媒高度開放的今天, 受眾在對新聞的真實性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 也對新聞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提出了高標準, 更何況攝影本身就對藝術性和技術性要求頗高。在結合新聞事件展開報道和拍攝時, 攝影角度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最終展現的事件的某個側面, 這個側面究竟是完整的、片面的、真實的還是虛

景的問題, 在制作節目時設置虛擬的節目拍攝燈光、機位等, 利用三維動畫制作技術能凸顯節目的層次感。

將這些先進的技術與電視新聞節目進行結合, 能大大提高節目片頭的精致度以及創意程度, 讓新聞節目本身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以中央電視臺七點整的“新聞聯播”這一典型的新聞節目電視片頭為例, 其以深藍色的漸變色作為片頭背景, 在縱深方向上讓綠色、藍色以紅色的彩光直接切入電視屏幕, 接著片頭出現不停旋轉的地球、浩瀚虛渺的宇宙畫面, 在這樣具有立體空間感的湖面中, 新聞聯播四個字在虛擬的三維空間中進行變化和運動, 整個片頭構圖別致、光影交錯具有突出的個性特征以及豐富飽滿的內涵[3], 帶來了良好的片頭構圖效應而節目響起的是莊重大氣、明快活躍的音樂, 使整個片頭畫面構成了統一和諧的整體, 襯托出新聞聯播恢弘的氣勢, 體現出了藝術與新聞技術的高度融合, 也彰顯了新聞聯播作為一類嚴肅性的新聞節目具有的突出思想性以假的, 總是會對新聞最后的公平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新聞環境的寬松并不是對虛假報道的放任, 反而是對攝影技術表現力提升的一種敦促。它要求在這種迅速變化著的快餐式環境中, 用鏡頭捕捉到最新鮮、最快速、最全面、最真實、最細致、最震撼的瞬間[2]。

1.2 影響新聞攝影技術表現力的關鍵性因素

能夠對新聞攝影技術表現力起到關

及莊嚴凝重的風格。

3結語

新聞節目電視片頭對于吸引觀眾注意提示節目內容有重要作用。在制作節目片頭的過程中, 必須注意片頭語的簡潔明了, 注意應用先進的科技手段, 按照空間構圖的規律, 有機組合電視節目片頭的色彩、字幕、圖像、背景等, 加強片頭的創意性, 凸顯片頭的重要性, 才能最終獲得電視節目的造型以及視覺效果。

參考文獻

[1]周良兵, 張國民.電視片頭制作中的配樂藝術[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09 (6) :13.

[2]白立濤.淺談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制作與包裝要素[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 (7) :45.

[3]佘為.電視欄目片頭制作的藝術性思考[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09 (2) :56.

(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 四川攀枝花617000)

鍵性影響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以下三點卻是最不容忽視的:被拍攝的新聞內容、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受眾的接受程度。

被拍攝的新聞內容。新聞往往具有即時性, 而新聞攝影往往具有紀實性的功能。在拍攝過程中, 攝影記者通過新的視角、新的技巧來彰顯新時代的人文精神。民生類的新聞圖片很容易成為最有價值的新聞攝影, 新聞工作者不僅僅要對新聞有一定的敏感, 更要對新聞的形象具備敏感度。記錄下一個鮮活的新聞形象, 帶給讀者最真切的感動才是新聞攝影工作者的追求[3]。

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在選擇新聞時要同時具備藝術修養和技術水平。在藝術修養方面, 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突出的美學敏感。在技術水平上, 要懂得運用光學、善于分辨色彩, 熟練控制影調。在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結合下, 方能以一種優美高雅的方式呈現新聞攝影的魅力, 使得主客觀統一, 情景得以交融, 揭露丑惡, 弘揚正氣。

受眾的接受程度。人們永遠對新鮮和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 正是因為這種好奇, 才使得人們對事件的實質的探求欲望強烈。即便社會的容忍度在不斷地放寬, 但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底線不容踐踏。針對新聞事件中的受害人, 最應該得到的是公正的對待和善意的安慰, 這才是不違反正常社會道德的做法, 新聞工作者不可以為了噱頭去挑戰受眾的忍耐極限。

2 新聞攝影的技術表現力目前所遭遇的瓶頸

2.1 新聞造假

假的新聞本是對社會公信力的一種嚴重的挑釁, 卻在全民娛樂化與輿論傳播的交鋒中取得了一種畸形的平衡。不知道從何時起, 假的新聞也成為了一種新聞, 它們的出現往往會掀起一輪前所未有的新聞大戰。圍繞誠信的守護與否、圍繞全民娛樂的發展改變、圍繞新聞圖片的技術性造假, 在一陣嘩眾取寵的喧囂過后, 假的新聞被象征性地撥亂反正成為了大戰的后續篇章。新聞攝影有時成為了某些始作俑者的私人秀場, 在新聞攝影的幫襯下, 原本清明的“楚河漢界”變得模糊, 紀實性的攝影技巧被人為的利用。這對新聞本身的社會公信力的損害往往是不可逆的, 也毫不質疑地阻礙的新聞攝影技術表現力的提升和發展。

2.2 攝影侵權

新聞攝影具備形象和真實的特點, 因此特別受到大眾的喜愛, 新聞工作者由此加大對新聞攝影的報道力度, 在全民“讀圖時代”, 這樣的宣傳方式是無可替代的。在這個提倡新聞自由的年代, 鼓勵用攝影來報道新聞事實總是難免會觸及到法律的邊緣, 個人隱私、權利侵犯等一系列法律問題不可避免。近年來, 新聞攝影侵犯隱私權的訴訟案件頻頻發生, 司法的界限已經不單單指向保護個人, 而且延伸到了公共地方, 有關個人事務總會設立一些有形或是無形的邊界, 新聞攝影可能往往就被排除在合法的范圍之外。這樣不可忽視的情況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制約著媒體的生存發展, 這種新聞自由與公眾隱私權的矛盾沖突是新聞攝影的難愈之殤。

3 如何提升新聞攝影的技術表現力

3.1 新聞攝影工作者創新能力培養

作為一名新聞攝影工作者, 最首要的工作就是用圖像去記錄下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 這個事件從發生到結束應當是充滿人文關懷的, 是充滿炙熱的情感的, 而不是單純地淡漠而冰冷地將新聞事件復制到影像上。對于新聞攝影的技術表現力提升, 說它是技術的提升, 不如說成是操控技術的人的提升, 這種提升要從新聞攝影工作者的創新能力上開始, 培養創新能力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循規蹈矩, 而是要開拓思維, 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對看待事件中的人和事。事件的外衣之下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過去, 這隱藏著的過去可能是歡樂的, 也可能是心酸的, 這要求記錄者需要耐心地從本質和根源入手, 不拘泥于任何一種形式, 以人為本, 鞭笞丑惡, 挖掘人性的良善。

對于攝影而言, 光和影是最好的幫手, 一份創新思維則是最好的軍師, 用全新的角度, 才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細節, 讓觀眾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動和滿足。

3.2 緊抓時代脈搏, 提升捕捉即時新聞的能力

新聞的發生大多是沒有先兆的, 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有極強的新聞敏感性。作為一名攝影記者, 在面對即時的新聞時, 不會像采訪記者那樣有一定時間去搜集材料和組織新聞語言, 因為攝影的語言只有一種, 那就是按下快門, 同步記錄。這就要求新聞攝影工作者擁有超強的捕捉即時新聞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培養一是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 二是需要穩定的心理素質, 三是需要攝影記者對環境良好的甄別能力。新聞圖片往往記錄下一個時代, 每一張圖片都是這個時間節點上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故事, 這種故事的記錄也是對一個時代記憶的保留。

3.3 對受眾進行分析, 貼合讀者選擇

新聞攝影是對受眾興趣點毫無節制的迎合, 還是對讀者選擇的一種配合?誠然, 新聞報道依托于受眾存在, 如若沒有觀眾, 那么新聞也就變成了無源的井水, 逐漸枯竭。網絡的發達, 使得受眾所獲得的信息量變得龐大, 一般的圖片早已無法滿足廣泛涉獵的讀者的胃口。因此, 圖片所探討的本質問題越深, 越引起受眾深思, 便會越好地受到關注。對受眾進行分析, 也是有效地提升新聞攝影工作者技術和藝術表現力的有效手段。

4 結束語

提升新聞攝影的技術表現力要著重提升新聞攝影的時代影響力和情感表現力。因為新聞攝影畢竟還是人的藝術, 只要是人, 便會散發人性的光輝。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這個時代頗具代表性的人物, 這些代表性的人物所做出的事件需要被記錄, 被宣揚, 這種記錄和宣揚是恪守道德底線的, 同樣是具備人文情懷的。新聞攝影的技術表現力提升需要時刻用心, 以捕捉最精彩的一瞬, 來詮釋人的藝術。

摘要:隨著全民“讀圖時代”的到來, 大眾對新聞攝影的技術表現力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 圖像作為一種凝練的視覺語言逐步占據了新聞的半壁江山, 新聞攝影在藝術與技術上的變革成為大勢所趨。主要從新聞環境對新聞攝影的技術表現力的影響入手, 重點探討受眾對新聞攝影的技術革新起到的關鍵作用, 同時對新聞攝影發展過程中的阻礙因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 以期為新聞攝影在創新能力培養、人文情懷把握和技術表現力方面的提升尋求新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新聞攝影,技術表現力,人性展現

參考文獻

[1]董二林.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及表現形式[J].新聞窗.2009 (02) :11-13

[2]趙冰.新聞攝影:從圖配文到圖文并重[J].中國地市報人.2012 (06) :12-15

享樂主義方面的表現范文第2篇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形式主義的滋生蔓延,給部隊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如果不從根本上加以克服,必然進一步敗壞風氣、渙散人心,削弱部隊的凝聚力、戰斗力。近年來,部隊官兵反對形式主義的呼聲和愿望日益強烈,各級領導機關對形式主義的嚴重危害引起了高度的警覺,然而形式主義仍然無處不在,在一些單位甚至愈演愈烈,泛濫成災。因此,認清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及其危害,研究克服形式主義的對策,已經成為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當前部隊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及其根源

形式主義集官僚主義、個人主義、名利思想于一身,當前部隊中存在的形式主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弄虛作假,不求實效。形式主義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弄虛作假、作表面文章,以贏得上級肯定和領導滿意。有的單位開展大型活動,既不認真領會上級指示精神,也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為尋求“轟動效應”,在準備工作不充分、官兵思想不夠統一的情況下,匆匆忙忙召開會議、下發文件、層層鼓動、全面鋪開,重形式、輕實效;有的抓工作,滿足于開會布臵了,領導強調了,要求也提了,至于工作是否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則全然不聞不問,只做上篇文章、忽視下篇文章;有的嘩眾取寵,欺上瞞下,如有的基層連隊應付上級組織的農副業生產檢查,借用地方老百姓的豬放養豬圈,該換季的蔬菜不換季,只求檢查過得了關,至于廣大官兵滿意不滿意、經濟效益如何完全不當一回事。

2、好大喜功,欺上瞞下。有的在領導面前,不報實情、不講真話,報喜藏憂,講成績夸夸其談,長篇大論,講問題輕描淡寫,避重就輕;有的一味取悅領導,把領導的喜好做為行事的準則,

2 比如有的單位開展科技練兵,為求得領導的滿意,活動剛剛開展就說“效果十分明顯”,吹得開花亂墜。更有甚者當本單位發生事故案件時,首先考慮的是對個人升遷的影響,不是嚴肅查處,舉一反三,吸取教訓,而是在要不要上報、怎樣上報上挖空心思,想方設法把客觀的、偶然的因素強調的多一些,把主觀因素講少一些,以減輕或推卸責任。

3、脫離實際,照搬照套。有的把上級的指示當教條,不吃透主要精神,不注重結合本單位實際貫徹執行,而是照本宣科,機械地照搬照套。有的部隊搞政治教育,滿足于會上傳達了,戰士筆記做了,心得體會寫了,只注重“篇數”、篇幅和完成教育的天數,至于官兵是否理解、理解程度如何,思想是否統

一、認識有沒有提高則心中無數;有的抓工作,片面認為“想到”就是“做到”、“能寫”就是“會做”,計劃措施很周密,卻不注重深入實際抓落實。凡此種種,表面熱熱鬧鬧、興師動眾,實際效果卻不明顯。

形式主義歷來遭人深惡痛絕,各級也反復強調要堅決克服形式主義。然而,為什么形式主義總是難以根除,在部隊中仍有較大的市場,甚至在少數單位愈演愈烈、泛濫成災?究其原因多種多樣,以下幾點很值得重視。

1、政出多門、形式泛濫。除條令條例外,各級領導機關為加強部隊的建設,結合自身實際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規定,應該說,絕大多數制度和規定對部隊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有些制度和規定過去管用,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已經不符合部隊建設的實際,行文機關卻沒有及時廢除或修訂。再就是各部門未經協調,分別制定出各種各樣的規定,有些規定相互矛盾。而機關下部隊時又依據這些制度和規定進行檢查,基層往往采取弄虛作假的手段,蒙混過關。

2、認識不統一,姑息遷就。搞形式主義自有一套自圓其說的邏輯,騙得上級的理解、同情、信任,從而軟化監督和查處的力度。少數機關干

4 部錯誤的認為“以虛帶實”也是一種工作方法,其出發點和愿望是好的,上級應該保護這種積極性,對這種做法大可不必橫加指責、嚴肅處理;有的借口揭露形式主義有損單位利益和領導形象,“要識大體、顧大局”、“家丑不可外揚”,使得少數熱衷于搞形式主義的人難于得到揭露,有的反而得到不應有的夸獎,從而助長了形式主義的蔓延。

3、動機不純,名利驅動。為出“政績”,少數單位和個人至形式主義的危害于不顧,動輒搞“形象工程”、“經驗工程”、“革新工程”,為的就是撈取政治資本,進而鋪平個人升遷的仕途。比如,全軍上下廣泛開展科技練兵活動,其根本目的在于運用科技手段,謀求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從而全面提升部隊的戰斗力。然而,有的部隊卻把科技練兵簡單的等同于研制幾項技術革新成果,“一研、二展、三評、四藏”,技術成果無法轉化為戰斗力,科技練兵無助于增強部隊的“打贏”能力;再就是個別部隊抓軍事訓練不是從實

5 戰要求出發,存有“練為看”、“練為考”、“練為比”的思想等等。

二、 形式主義所帶來的嚴重危害

1、導致領導決策和工作失誤。形式主義欺騙性大,使領導掌握不了下情,了解不到實情,很可能被誤導,以致決策時出現重大失誤。形式主義不注重調查研究,對事物心中無數,工作處于盲目狀態,容易影響政令、軍令暢通,影響工作落實。

2、敗壞風氣、渙散人心。形式主義蔓延,必然助長不說真話、實話,掩蓋矛盾,造成弄虛作假之風。既挫傷官兵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影響官兵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也容易造成思想混亂,離心離德,進而削弱部隊的凝聚力、戰斗力。

3、制約人才隊伍建設。形式主義容易使一些投機取巧的人謀取利益,甚至平庸者受到不應有的獎勵、提升,不利于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使“能者上、平者讓、庸才下”成為一句空話。

4、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把部隊有限的經費用到做表面文章,搞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不但不為官兵辦實事好事,反面勞命傷財,無端的增加負擔,白白浪費諸多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三、自覺抵制和克服形式主義

反對形式主義,轉變工作作風,是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一貫思想,毛澤東同志教誨全黨“形式主義害死人”。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江澤民同志反復強調,要特別警惕和防止形式主義的東西。作為軍隊干部,必須不斷增強黨性原則,自覺改造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堅決抵制和克服形式主義。

(一)必須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端正工作指導思想,腳踏實地辦實事、求實效

克服形式主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官兵的頭腦,樹立實事

7 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一致的思想,不圖名、不為利。不好高鶩遠、不盲目攀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查各項工作的標準。無數事實證明,任何形式主義都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因此,必須牢固確立用實踐來檢驗工作的指導思想,時時處處堅持重實際、說實話、務實事、求實效,大力發揚腳踏實地、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把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放在想官兵之所慮,解官兵之所難,謀官兵之所求上,從官兵最需要的事做起。以工作實效取得上級的肯定、領導的信賴、官兵的理解和支持。

(二)必須從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自身做起,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

領導機關一定要牢固樹立按綱建連的思想,搞活動要量力而行,給任務要量時間精力,定指標要量基礎,不能搞超負荷,尤其不要對下提不切實際的要求。要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觀念,將主要精力用在解決基層全面建設所遇到的現實困

8 難和問題上,把基層滿意不滿意、官兵高興不高興人作為衡量領導機關工作的標準??茖W籌劃和安排各項工作,防止政出多門、相互撞車,糾治層層加碼。要堅持面對面地幫帶指導基層,做到到基層督導工作時,少指責多幫帶,少指使、多指導,少麻煩、多關懷,充分調動基層官兵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

(三)必須緊抓重難點問題,尋求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的突破口,在標本兼治上下功夫、見成效

克服形式主義,必須抓住重難點問題,標本兼治。首先,要把克服官僚主義作風作為突破口。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往往都借助官僚主義而滋生蔓延,是投官僚主義所好的具體表現。其次,要把反對個人主義作為關鍵。形式主義是一種惡劣的投機行為,是個人主義、名利思想的極端表現。弄虛作假的人得到肯定,形式主義必然盛行,真抓實干的人得到重用,形式主義必然銷聲匿跡。第三,要加強引導和輿論監督,扶正祛邪。大力

9 倡導講實情、辦實事、重實效,嚴肅處理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單位和個人。

反對形式主義,并非完全不要形式,因為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無疑,思想政治工作要“活”,“活”必須以求實為基,以落實為本,絕不能“活”得脫離實際,流于形式,有名無實。

享樂主義方面的表現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特定要求,活動基地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 是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愛國主義教育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 是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黨的十七大以來,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 多次強調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2008年5月, 胡錦濤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 引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要切實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把握好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期的內涵及特定要求, 深刻認識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利用好高校這一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 是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尊嚴感、榮譽感的統一。高校是青年人相對集中, 接受系統學校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 教育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是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繼承發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 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貢獻力量, 是新時期賦予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筆者認為, 這一內涵涵蓋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三大特定要求。

(一) 特定的政治要求

高校愛國主義必須立足高校的性質、辦學特色和優良傳統。著力引導廣大大學生正確分析現實, 以愛國主義作為根本的理論導向, 把愛國主義思想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要求, 要求大學生必須從內心深處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 使自己的理想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 使個人利益與全社會根本利益實現統一。

同時, 高校還應該引導大學生把愛國主義的情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落實在具體的愛國主義行動中, 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融匯在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堅決抵制“高校非黨化、非政治化”和“愛國不一定是愛社會主義”等錯誤思潮, 明辨是非, 堅定立場。

(二) 特定的使命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部分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存在了一定的錯誤, 致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日趨復雜化, 對社會責任、國家前途抱著與己無關的態度, 這是十分錯誤和危險的。為此, 高校應正確引導大學生處理好個人合法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 教導大學生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在于為社會做奉獻而不是索取, 而這正是愛國主義教育中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的具體體現。只有為國家多做貢獻的人, 才能贏得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傊?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的價值觀, 有助于大學生盡早深入地認識到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 沒有祖國的興旺發達就沒有個人未來的發展和進步。

(三) 特定的示范要求

高校是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基地, 高校愛國主義必須緊密圍繞國家利益, 著力引導廣大學生要勤奮學習, 努力實踐, 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先鋒。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心和責任感, 以寬廣的眼光觀察中國, 觀察世界, 堅持向歷史和現實學習, 向人民和社會學習, 以實際行動支持和投身改革, 正確面對國家改革中的利益調整。要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建立團結、友愛、和諧、純潔的同學關系, 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帶頭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發揚自尊、自強、自信的民族氣節, 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實踐者。

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地位

(一) 愛國主義是高校實現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育人目標。當前, 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 動搖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信念的追求, 愛國主義熱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穩定性。同時, 大學在推行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培養過程中, 要重點突出“怎樣做人”和“怎么做事”, 使學生知道怎么樣才能做好事, 怎么樣才能做好人。

(二)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高校的思想政治基礎

愛國主義是人們長期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是以忠誠、熱愛和報效祖國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意識, 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道德品質。愛國主義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主體, 通過教育, 把人民群眾, 特別是廣大青年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我黨歷來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因為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 民族的希望, 他們的成長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不斷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意識, 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 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

(三) 愛國主義是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愛國主義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大力培育當代高校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是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基礎工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該與時俱進, 體現時代性。既要有穩定的、連續性的內容, 又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和大學生自身思想實際的發展, 最終實現樹立一個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兩種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三、高校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重要基地

(一) 著眼高校使命任務, 在突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上下功夫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和國家未來“第一生產力”的中堅力量, 他們綜合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21世紀中國實力的強弱。大學階段是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前, 最后系統的準備和思想、觀念、信仰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關系到未來中國的發展。作為培養大學生教育的基地, 高校肩負著艱巨而光榮的使命, 極需要在做好其他各項工作的同時, 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辦學育人的重要內容和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 立足當前, 著眼未來, 從認識到實踐, 從教學到科研, 不斷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 應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抓好課堂教育這一環節, 發揮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以“兩課”為主, 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講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深入挖掘其蘊涵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引導教師在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自覺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愛國主義的地位和意義, 內涵和特征、傳統和要求, 努力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和專業知識傳授的統一。

(二) 充分發掘特色資源, 在深入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涵上下功夫

高校在開展教育活動過程中, 要注重利用各種特色資源, 深刻地開展一些有實踐意義的愛國主義宣傳及實踐教育, 比如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三下鄉”活動和學雷鋒等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 不僅提高了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作風, 又開展了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同時, 各高??沙浞掷帽镜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多組織一些紅色之旅活動, 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文化熏陶。哈爾濱工程大學“哈軍工文化園”于2006年1月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學院等當地九所高校在2007年拉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進廣西高校”系列活動的帷幕, 參觀百色起義紀念館基本陳列展、觀看《百色起義》故事片、開展“當代大學生成長與歷史使命論壇”專題論壇和“百色起義與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征文比賽;遼寧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更是于2009年暑期在全面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基礎上, 為全省高校配套150多萬元、組織上千名高校師生學習考察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校 (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 各學院每年都會多次組織學生進行紅色之旅, 比如到李大釗紀念館瞻仰革命烈士革命事跡, 到李大釗故居感受當時艱苦的生活條件, 在同學中間引起深刻反響……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 將參觀中華民族歷史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黨的革命圣地相結合, 使這些大學生們對祖國幾千年的文明更加了解, 對我黨老一輩領導人為中華民族作出的艱苦卓絕的貢獻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也進一步體會到, 在開創祖國美好未來的征程上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在今天更要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勤奮學習, 回報為社會主義事業獻身的革命先烈們。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質教育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不斷提高方式方法, 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上下功夫

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是高校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學校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使他們成為報國之志、效國之行的英才, 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探索新形勢下如何開辟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是全員育人的機構, 全員是指高校的全體教育工作者——專業技術人員, 即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和工勤人員。大學生雖然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觀, 價值觀, 但很不成熟, 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欠缺, 這就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則, 加強自身的建設, 做到言傳身教, 為人師表, 發揮他們的愛國主義示范作用, 因為他們是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要要為師者的人格力量和示范作用是影響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師授課過程中要感染和鼓舞青少年奮發向上;行政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覺維護黨和國家形象, 為學生做出榜樣;工勤人員要端正工作態度, 以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和本色去感染學生。高??梢詫⒋藘热萘腥氲侥甓瓤己斯ぷ髦? 對工作突出的予以獎勵, 以此激勵全體教育工作者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

另外, 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大學生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改良校園環境, 抵制低級趣味, 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動, 提高宣傳質量, 建設高雅健康的校園環境, 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用國情教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鼓勵學生關注新聞報道, 加大宣傳力度, 讓學生知道黨的好干部沈浩, 了解錢學森生前的愛國事跡, 認識7月5日在烏魯木齊市發生打砸搶燒的嚴重暴力罪行……, 抓住發生在身邊鮮活的事實, 增強社會責任感。

再次, 高校應很好地利用“七一”建軍、“八一”建黨、“十一”國慶等重要紀念日和“五一”、“五四”、教師節等重要節日開展一些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 比如“七一”表彰、建國六十周年節目選送、學習曹焱同學“姊妹花孝老敬親”事跡、學習付華“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事跡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 2008-05-04。

[2]李曉艷:《試論加強和改進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理論建設》, 2009, (2) :70-73。

[3]許萌:《淺談對新時期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 《科教文匯》, 2008, (21) :1-2。

[4]郭建鍇、張林明等:《某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西北醫學教育》, 2007, (5) :35-37。

享樂主義方面的表現范文第4篇

但是, 我的這篇文章并不想研究張藝謀的回歸, 而是想借著他回歸的背景去回顧一下當年他的“出走”, 反思一下當年張藝謀離開他反思批判現實主義風格的節點。而這個節點就是他在2002年創作的電影《英雄》。

在《英雄》之前, 張藝謀這個名字已經家喻戶曉。他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 搖到外婆橋》, 包括《我的父親母親》都已經根植在了中國觀眾的記憶里。從很大程度上說, 中國內地有一整個時代的電影觀眾都是在張藝謀那寫意又寫實的電影里成長的。他濃烈的電影敘事風格展現了中原文化的豪氣, 講究的色彩和構圖形成了獨特的電影語言。我們都知道張藝謀的電影文化寓意濃厚, 象征意味豐富, 這個中原漢子用樸實的獨白和激情的畫面講述了一些我們文化“根”里的東西, 剖析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命運。所以, 當2002年, 這個陜西黃土地導演用巨星云集的彩色大片描述一個虛幻的“武俠”故事時, 人們都驚訝了。無論是題材, 還是制作, 《英雄》都一反張藝謀電影的常規, 打破了人們的預期。

這部電影斥資3000萬美元, 成為了當年投資最高的中國電影。在演員陣容上, 此片匯集了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這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當紅影星, 就連電影主題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后王菲。這種制作陣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觀的。最終, 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高達2.5億人民幣, 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影片, 創下了無數個歷史奇跡。兩年之后, 電影于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區上映, 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 全球票房達到1.77億美元, 這種在好萊塢地區的驕傲成績至今也無人能及, 《英雄》今天還保持著華語電影美國票房第一的寶座。所以, 無論人們對于這部電影的內容評價如何, 電影《英雄》都是中國電影歷史上意義非凡的一部作品。而從商業意義來看, 《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 自此之后, 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

所以, 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情感是復雜的。從一方面說, 這種從未有過的制作和明星陣容讓人們體會到了史無前例的觀影快感;而從另一方面說, 這種一反導演個人風格的商業創作又讓人們懷念起那個為了藝術而藝術的純粹電影時代。之后的中國電影都開始企圖復制《英雄》的神話, 用明星效應和強大宣傳包裝電影, 讓人們在買票入座之后的漆黑影院里感受著如賭博一般的觀影體驗。中國商業電影的旗號越做越大, 投資和票房每天都在刷新歷史記錄, 而真正打動人心的優質電影卻越來越少。電影變成了一種圈錢的商品, 而不是人類藝術的表達。對此, 觀眾都懷念起大片時代之前的中國電影, 想念起那些沒有明星但有好演技的電影, 想念起那個沒有特技但有好畫面的時代。于是, 我們都開始埋怨始作俑者的張藝謀, 還有這部叫人又愛又恨的《英雄》。

有趣的是, 張藝謀的《英雄》在國內國外的評價和口碑大相徑庭。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 統一地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 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 華麗有余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 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象”去贊譽它。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道這部電影, 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 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里, 《英雄》更是排名第一, 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這樣的東西方口碑差別讓我對這部電影產生了無盡的遐思, 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目標受眾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導演的決策。但這部電影真的有國人批判的那么差勁嗎?于是時隔十二年, 我再度仔細體會《英雄》這部電影, 希望能整理出一份對這部電影客觀而真誠的評價。

《英雄》的故事情節簡單得幾乎可以不用復述, 荊軻刺秦王的傳奇故事被導演發散成為了自己的想象, 用電影語言描寫了一個“講故事”的故事。刺客無名背負著刺秦的使命來到秦王面前, 為了完成自己十年練就的“十步一殺”的絕技, 他需要長空、飛雪、殘劍三位刺客的犧牲而接近秦王。電影的整個架構就在無名與秦王二人的對話中產生, 回憶和現實不斷交織, 真實和謊言相互交錯。幾位刺客的形象在風格化的色彩敘述分支中不斷豐滿成型, 秦王的回憶和猜想也推進了故事的進展。最后, 無名受到殘劍“天下”概念的啟發, 在與秦王面對面的交涉之后, 決定為了天下的大一統而放棄刺秦的任務, 犧牲自己, 最終完成了故事對于歷史上秦國統一天下的結局對接。

這種電影構成和敘事模式展現了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 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多視角、分段式敘事, 展現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 刻畫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經歷和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說, 這種敘事模式給予了觀眾多元化體驗的可能, 完整了單一敘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時在哲學思想上, 也表達了藝術家對于“真實”和“體驗”的辯證關系、復雜結構的反思, 試圖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體驗去拼貼一個集體事件的真實外衣, 從現象學的角度去考量個體和群體的聯系。所以, 《英雄》的電影模式雖談不上新奇, 但卻是中國電影的傳統敘事模式的巨大突破, 也展現了中國導演在中西方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之交流下的產物。

這種多線多角度的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節矛盾, 到底哪里是真實、哪里是謊言成為了無名和秦王斗智斗勇的交鋒, 它們的互補和互斥也成為了觀眾思考的主題。在這種分段敘事的結構展現上, 張藝謀一貫的色彩美學在這部電影里發揮到了個人生涯中的極致:色彩不僅僅成為了渲染電影情緒、人物心情的元素, 色彩更是成為了電影情節推動和故事邏輯構成的主角。這一點使得《英雄》這部電影在色彩的運用上成就了電影敘事歷史里的一個巔峰, 成為了張藝謀個人風格的視覺標簽。

西方導演在使用分段敘事、多角度回憶的電影創作時, 多習慣于用文字標題來提醒觀眾, 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導演昆丁·塔侖蒂諾的《低俗小說》。這部電影由“文森特和瑪莎的妻子”、“金表”、“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 加上序幕和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風格化的字體和標題的運用把這五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分隔開來。這種由標題統領的“環形敘事”的結構成為了電影史中的經典, 其中標題的運用也影響了好萊塢的類型化影片的發展。這種文字標題的使用既體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 更體現出了美國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后的“波普藝術”的影響, 文字和語言在視覺藝術里的直接參與表達了以廣告為主的大眾文化和商品經濟對于流行文化的入侵。而張藝謀作為中國導演, 在進行風格化的分段敘事時, 沒有采用“文字標題”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這一元素對不同主體的故事進行分割, 這既符合中國文化里內斂、寫意的氣質, 點到為止而不必點破, 也符合導演個人的審美喜好和一貫創作風格。所以, 色彩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的巨大視覺標識, 讓人們記住了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色樹林里決斗時的紅衣飄飄, 也讓人們記住了李連杰和梁朝偉在碧水山巒上對戰時的俠氣青衣。

本文作者蘇也在柬埔寨

電影的色彩分段敘事主要分為四大色塊:第一塊是黑色主題, 主要為無名和秦王在現實主線中的色調, 這個黑色的主線貫穿電影始終, 從二人的衣服發飾, 到秦宮大殿內的擺設, 到衛兵大臣們的一眾黑色, 都象征了那個鐵器時代的風貌, 秦國的威嚴和歷史的殘酷;第二塊是無名講述的第一個故事, 以飛雪、殘劍在趙國書館的紅色基調為主, 紅色映照著這個故事中對于愛欲的描寫, 體現著愛、恨、占有、嫉妒等激烈的人類情感, 在另一方面又伴隨著秦軍大部隊的箭雨腥風, 紅色象征著歷史興衰滅亡的血液, 而與朱砂這一書寫材料的顏色呼應, 又在情感上體現了導演對于文化血脈這一重要情懷的暗指;第三塊敘事主要由秦王的回憶和想象講出, 以三位刺客的藍綠色調為主, 刻畫了一個仙氣十足的境界, 水藍色既表現出秦王內心世界的縝密心思、鎮靜強大, 又在氣質上體現了殘劍飛雪這一對俠義眷侶的超脫世俗的氣質, 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動與飄逸, 也包含了秦王對于俠情義膽的崇敬, 對于胸懷坦蕩的劍客精神的尊重;而最后一個色塊是表現真實世界的白色敘述, 白色在本意上體現出真實, 本質, 干凈, 統一, 既是最簡單的存在, 也是最難得的純粹, 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 水可看作是白色的, 風可看作是白色的, 白色構成了這個復雜世界的基本元素, 導演在賦予真實以“白色”的外衣之時, 也在對這個意義復雜的存在基本付諸個人化的思考。

這種極其風格化的敘事方法給張藝謀帶來了兩極式的評價, 熱愛這種極度寫意化、舞臺化表現手法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贊美滔滔不絕, 稱《英雄》成就了電影視覺世界的空前美景, 其色彩的運用媲美黑澤明的電影經典《亂》。而習慣于張導早期電影的觀眾則失望于美麗的視覺世界里缺少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對于這種虛無武俠世界的淺層詮釋也讓他們無法在所謂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轉變的合理解釋。而這種“所見”與“所感”之間產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這部電影飽受爭議的原因。西方觀眾因為缺少對于春秋戰國歷史的了解, 抱著對于武俠世界的無盡想象, 驚嘆于這個詩意暴力美學里的世界。面對這個他們并不了解、少有熟悉的東方世界和俠義精神, 他們選擇完全的相信, 賦予充足的尊重??梢哉f, 西方觀眾多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觀看這部影片, 選擇沉浸和融化在那個美麗而遙遠的精神世界里;而對于中國觀眾而言, 人們本著對于“荊軻刺秦”的個人歷史觀, 對于武俠精神的自我理解, 對于張藝謀電影的心理期待, 都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西方世界里, 一百個觀眾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而《英雄》放在中國觀眾的眼光里, 也正是一百個觀眾就有一百個秦始皇, 一百個無名, 一百個英雄的定義, 一百個“天下”的價值觀。這種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情理常識讓中國觀眾很難在張藝謀給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讓自己信服的解釋。

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 尼采曾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 一類是阿波羅式的藝術, 指的是理智的、規則的、文雅的藝術;第二類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 所指的是混亂的、無序的、瘋狂的藝術。而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知識分子理智的反思, 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源自于人類的心理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 都是宙斯的兒子, 彼此互不相容, 但又無法區分。尼采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都含有這兩種基本的表現性質。而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視覺表現上, 它們突出地呈現了鮮艷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 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緒, 創作基于感覺, 而不基于理性。所以, 廣義地講, 表現主義是指任何表現內心情感的藝術。而從這點看來, 張藝謀的《英雄》確實在表現內心的方面用他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表現主義的內涵。

電影的濃烈而分明色彩風格化敘事尤其體現了此片的表現主義手法, 而這幾段小故事都源自于單一人物的回憶或是想象, 這又符合了表現主義的感性特征, 反映了一個私人化的潛意識視角。所以, 從某一層面上說, 基于這種私人化敘事的語言要求, 邏輯思維和現實反思并不是電影鏡頭要表達的中心, 在這種寫意抒情的語言環境下, 苛求表現主義電影的現實反思功能是有些多余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現主義電影那樣, 張藝謀在《英雄》的故事里強調的是觀眾的直覺感受和他藝術的主觀創造, 不求復制現實、不對現實理性做出評價, 崇尚的是一種類似原始藝術的非實在性的、裝飾性的美, 并求在濃烈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中創造出一種極端純粹的精神世界, 致使超現實的藝術風格更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 這種基于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作本身就是會遭受到社會質疑的。這種只表現私人內心、體現情感宣泄的作品從一定程度上講體現了虛無主義精神的發展, 在影像世界里只關注異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現實世界的矛盾。雖然人類的共性是企圖在現實中找到精神的安慰, 逃亡不可避免的沖突, 但這種類似精神鴉片般的藝術手法無法揭示生活的真諦, 無法給我們的真實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這也是為什么人們覺得《英雄》這一電影, 只有華麗奪目的外表, 但無深刻的精神內核的根本原因。

但是, 這種源自于表現主義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為電影的藝術價值。相反, 《英雄》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功, 正是源于此片對于表現主義影像的完美詮釋。在這種創作精神下, 故事的文化內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語言障礙和東西文化的差異, 感染了處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的生命個體。

通常說, 表現主義電影的導演都在創作中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和視覺安排, 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這一點在《英雄》中體現得極其明顯??偟膩碚f, 四大色彩板塊的安排就體現了四條人物主線的情緒和意義, 這種通過顏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的, 讓中西方的觀眾在情緒和心理上都能讀懂人物的發展和情節的走向。電影的移動影像被設計平面藝術一般地精心對待, 對于居中、對稱、平鋪等畫面結構的安排也展現了視覺語言的力量。例如秦王大殿內的完全對稱象征了秦王的嚴謹和畫面情緒的緊張, 秦王在鏡頭里的居中體現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威, 凝聚了劇情的張力。而表現主義電影里常用的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征意義的空鏡頭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現。在許多打戲中, 導演刻意放緩了電影的鏡頭速度, 用慢鏡頭去特寫人物表情, 中國功夫在如夢如幻的服飾幫助下成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 而主要人物的一顰一笑更是讓人記憶深刻, 這種放大式的表演增強了影片的風格化和戲劇性。而對于環境的渲染則可以看做是對于人物行為和人物內心靈魂的解釋, 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后的情緒和社會原因。這一點從導演對于“沙漠”、“山水”、“樹林”等幾個重要場景的安排就可讀出。在大漠中出現的那幾次交鋒, 包括最后殘劍飛雪的殉情, 都展現了人物個體在大環境里的渺小和悲劇意味, 體現了中原歷史的殘酷, 人物心境的蒼涼之態。而在那場無名和殘劍在意念中進行的湖中大戰里, 九寨溝迷人的仙境更是把這種意念之態推向了極致。在這種如夢如幻的畫面中進行的打斗更多的是一種禮儀, 一種對話, 一種對于逝者的尊敬, 和一種對于武俠世界的歌頌。那片山水呈現出永恒的寧靜之態, 超脫了個體生命的愛恨情仇, 展現了自然之超越人類的廣闊和純粹, 這是對武俠意境和中國山水寫意的重要體現。

享樂主義方面的表現范文第5篇

一、不求實效,文山會海、花拳繡腿,貪圖虛名、弄虛作假。有的不認真學習黨的理論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學了也是為應付場面,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無心也無力在實踐中認真運用。有的習慣于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熱衷于造聲勢、出風頭,把安排領導出場講話、組織發新聞、上電視作為頭等大事,最后工作卻不了了之。有的抓工作不講實效,不下功夫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難以給領導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響的事不做,工作匯報或年終總結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儀式一場接著一場,總結一份接著一份,評獎一個接著一個,最后都是“客里空”。有的下基層調研走馬觀花,下去就是為了出出鏡、露露臉,坐在車上轉,隔著玻璃看,只看“門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眾說是“調查研究隔層紙,政策執行隔座山”。有的明知報上來的是假情況、假數字、假典型,也聽之任之,甚至通過挖空心思造假來粉飾太平。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18日),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10-311頁

在官僚主義方面,主要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高高在上、漠視現實,唯我獨尊、自我膨脹。有的對實際情況不了解不關注,不愿深入困難艱苦地區,不愿幫助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甚至不愿同基層和普通群眾打交道,怕給自己添麻煩,工作上敷衍塞責、推諉扯皮、得過且過。有的不顧地方實際和群眾意愿,喜歡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后遺癥。有的對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對下吆五喝

六、橫眉豎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甚至不給錢不辦事,收了錢亂辦事。有的對待上級部署囫圇吞棗、斷章取義,執行上級決定照本宣科、等因奉此,或者照貓畫虎、生搬硬套,以前怎么做就怎么做,別人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不顧本地本部門實際情況。有的官氣十足、獨斷專行,老子天下第一,一切都要自己說了算,拒絕批評幫助,容不下他人,聽不得不同意見。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18日),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11-312頁

在享樂主義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進取,追名逐利、貪圖享受,講究排場、玩風盛行。有的意志消沉、信念動搖,奉行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有的追求物質享受,情趣低俗,玩物喪志,沉湎花天酒地,熱衷燈紅酒綠,縱情聲色犬馬。有的拈輕怕重,安于現狀,不愿吃苦出力,滿足于現有學識和見解,陶醉于已經取得的成績,不立新目標,缺乏新動力,“清茶報紙二郎腿,閑聊旁觀混光陰”。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18日),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12頁

在奢靡之風方面,主要是鋪張浪費、揮霍無度,大興土木、節慶泛濫,生活奢華、驕奢淫逸,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有的修建豪華氣派的辦公大樓,甚至占地上百畝、耗資幾個億,搞得富麗堂皇,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有的熱衷于造節辦節,節慶泛濫成災,動輒花費幾百萬、幾千萬,勞民傷財啊!有的熱衷于個人享受,住房不厭其大其多,車子不厭其豪華,菜肴不厭其精美,穿戴講究名牌,對超出規定的生活待遇安之若素,還總嫌不夠。有的要求超規格接待,住高檔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釀,觥籌交錯之后還要“意思意思”。有的兜里揣著價值不菲的會員卡、消費卡,在高檔會館里樂不思蜀,在高級運動場所流連忘返,在名山秀水間朝歌夜弦,在異國風情中醉生夢死,有的甚至到境外賭博場所揮金如土啊!有的作風不檢點,甚至道德敗壞、生活放蕩,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18日),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12頁

在我們黨員、干部隊伍中,信仰缺失是一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評和嘲諷馬克思主義為“時尚”、為噱頭;有的精神空虛,認為共產主義是虛無縹緲的幻想,“不問蒼生問鬼神”,熱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氣功大師”;有的信念動搖,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國外、錢存在國外,給自己“留后路”,隨時準備“跳船”;有的心為物役,信奉金錢至上、名利至上、享樂至上,心里沒有任何敬畏,行為沒有任何底線。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

當前腐敗現象多發,滋生腐敗的土壤存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必須加大懲治腐敗力度,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9日)

從市縣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看,有的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換一任領導變一套思路,負債累累、寅吃卯糧,只顧眼前、不顧長遠;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就打折扣、搞變通;有的拍腦袋決策、搞一言堂,容不下他人,聽不得不同意見;有的不敢擔當、不愿負責,當“太平官”、“逍遙官”;有的心浮氣躁、跑官要官,到處拉關系、找門路、搭天線;有的組織觀念淡薄、紀律松弛,信口開河、口無遮攔;有的玩心很重,玩風很濃,吃喝玩樂,文恬武嬉,花天酒地,樂此不疲;有的以改善接待條件之名,大建樓堂館所,總統套房金碧輝煌,煙柳畫橋,風簾翠幕,最后是自己受用;有的欺壓群眾、漠視民生,甚至以權謀私、弄權貪腐,巧立名目斂財牟利;等等。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

一個時期以來,作風問題在黨內確實相當嚴重,已經到了非抓不可的時候,不抓不行了。抓和不抓大不一樣,小抓大抓也大不一樣,只有動真格打硬仗,才能掃除頑瘴痼疾,取得人民滿意的實效。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2014年6月30日)

毋庸諱言,由于黨內外、國內外種種復雜因素的影響,黨的健康肌體也感染了不少病菌,一些黨員、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質、工作能力、作風狀況上都處于亞健康狀態,人民群眾還有不少意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力度,很多“四風”問題被曝光,一批領導干部因違紀違法問題相繼被查處。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們解決黨內問題的決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黨內存在問題的嚴重程度。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2014年6月30日)

不可否認的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原則必然會滲透到黨內生活中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誘惑纏繞著黨員、干部,“溫水煮青蛙”現象就會產生,一些人不知不覺就被人家請君入甕了。作風建設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這么多年,作風問題我們一直在抓,但很多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風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長一茬。癥結就在于對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和反復性估計不足,缺乏常抓的韌勁、嚴抓的耐心,缺乏管長遠、固根本的制度。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8日),

《人民日報》2014年10月9日

加強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是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黨員干部攜款外逃事件時有發生。有的腐敗分子先是做“裸官”,一有風吹草動,就逃之夭夭;有的跑到國外買豪車豪宅,揮金如土,逍遙法外;有的跑到國外搖身一變,參與當地選舉。這些年,我們追回了一些重要外逃人員,但總體看,還是跑出去的多,抓回來的少,追逃工作還很艱巨。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第七十八次會議上

關于加強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的講話》(2014年10月9日)

糾正“四風”面臨反彈壓力。我們從抓作風建設入手,制定并帶頭執行中央八項規定,聚焦“四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贏得了黨心民心。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很難扭過來,常抓不懈才能防止卷土重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告一段落,對頂風作案的要嚴肅查處,典型曝光,通報全國。古人講“以戒為固,以怠為敗”。狹路相逢勇者勝,糾正“四風”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打贏這場斗爭。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關于二〇一四年

中央巡視組第二輪巡視情況匯報時的講話》(2014年10月16日)

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的任務艱巨。巡視發現這么多問題。各地普遍存在管黨治黨失之于寬、失之于軟,主體責任落實不力,監督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區域性腐敗和領域性腐敗交織,窩案串案增多;用人腐敗和用權腐敗交織,權權、權錢、權色交易頻發;官商勾結和上下勾連交織,利益輸送手段隱蔽、方式多樣;有的公然對抗、妨礙組織審查,形成“攔路虎”。通過巡視發現線索,堅決查處,這是兌現我們向全黨全國人民的承諾,在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紅線不能碰、底線不能破!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關于二〇一四年

中央巡視組第二輪巡視情況匯報時的講話》(2014年10月16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不到兩年時間里,中央巡視組完成了對三十一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巡視全覆蓋。巡視的強度、力度、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巡視發現的問題再次印證了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的判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高十丈,道高百丈。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任務尤為緊迫,是一場持久戰。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關于二〇一四年

中央巡視組第二輪巡視情況匯報時的講話》(2014年10月16日)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們面臨的反腐敗斗爭形勢復雜嚴峻,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一些腐敗分子一意孤行,仍然沒有收手,甚至變本加厲。從已經查處的案件和掌握的問題線索來看,一些腐敗分子貪腐胃口之大、數額之巨、時間之長、情節之惡劣,令人觸目驚心!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塌方式腐敗”!

——《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14年10月23日)

在反腐敗問題上,社會上有一些不同認識。有的人認為反腐敗是刮一陣風,搞一段時間就會過去,現在打槍,暫且低頭;有的人認為反腐敗查下去會打擊面過大,影響經濟發展,導致消費需求萎縮,甚至把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與反腐敗力度加大扯在一起;有的人認為 反腐敗會讓干部變得縮手縮腳、明哲保身,不愿意干事了;等等。這些認識都是不正確的。

——《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14年10月23日)

“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進,為惡者日止。”不反腐敗確實要亡黨,真反腐敗不僅不會亡黨,而且能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我們黨更加堅強、更有力量。

享樂主義方面的表現范文第6篇

表現主義涉及電影、文學、音樂和戲劇等藝術形式。其首先產生在繪畫上, 印象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的開端, 從藝術思維的淵源來看, 表現主義繪畫是從后印象派演變而來的, 梵高的作品更是直接影響了表現主義運動的興起。所以梵高被稱為“表現主義之父”。早期表現主義畫家表現主義這個詞語來自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在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志上刊登文章, 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隨后影響到音樂, 1912年, 在狂飚美術館舉行的“青騎士畫展”, 再次被冠以這個名詞。從此, 該詞便成為德國藝術中對于偏于情感抒發傾向的藝術作品的名稱。美術史中最早的表現主義社團從1905年就已經開始于繪畫的表現主義, 其矛頭所向是印象主義表達的客觀性。表現主義認為藝術既不應該“描繪”, 也不應該“象征”, 而應該直接直指人類的精神與體驗。它是作為印象派繪畫的對立面而產生, 主張脫離外型的束縛而強烈地表現個人的情緒。作為社團, 它的主要活動基地在德國, 表現主義在德國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有其必然的原因, 它繼承了中世紀以來德國藝術重情感、主觀表現的特點, 在造型上追求強烈對比、扭曲和變化的美。但作為表現主義思潮, 在歐洲各國均有所反映。表現主義是一個復雜的藝術流派, 它的成員包括不同政治傾向和思想傾向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對資本主義的都市文化不滿, 對工具理性壓制人性和個性心存反感, 并從東方和非洲藝術中汲取營養。表現主義藝術家反對機械地模仿客觀現實, 而主要表現“精神的美”和“傳達內在的信息”, 強調藝術語言的表現力和形式的重要性。挪威畫家蒙克堪稱20世紀表現主義的先驅。他在憂郁、驚恐的精神控制下, 以扭曲的線型圖式表現他眼中的悲慘人生。蒙克幼年喪母, 姐妹又有精神病, 從小受到死亡的恐嚇, 這對他一生的創作都有深刻的影響。早年, 他赴法學習繪畫, 受到梵高和高更的影響, 開始在畫面上嘗試激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線條, 以表達焦慮、恐懼、愛與恨等強烈的內心情感, 他的一生都圍繞著“死亡”和“愛情”這兩個主題。1892年, 德國柏林美術家協會舉辦了蒙克畫展, 對當時的德國青年畫家刺激很大, 對以后像格羅斯、迪克斯和貝克曼等表現主義畫家產生影響, 從而推動了表現主義的發展。他們熱衷于用藝術表現他們所處的現實世界, 作品中充斥著自殺、頹廢、無政府主義和精神崩潰等因素, 揭示社會的腐朽和陰暗在生活。不可否認, 他們的藝術觀念充滿著這些不良因素, 或許正是這些因素造就了表現主義。

縱觀藝術史上各種流派主義的興起, 基本上都是繪畫或者文學走在前面, 在音樂上的反應總是遲于這兩種藝術形式, 表現主義也是如此。直到1918年表現主義才正式出現在音樂的討論中, 因而表現主義音樂深受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1911年活躍在德國的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等創辦了《青騎士》雜志, 其中不僅刊載了康定斯基等人的繪畫, 而且還發表了許多戲劇、繪畫、詩歌等方面有關表現主義的理論, 其中亦有奧地利音樂家A.勛伯格的著作, 從而掀起了表現主義運動。此后, 它迅速風靡歐美, 并先后在美術、建筑、戲劇、小說、詩歌、電影及音樂領域中產生重要影響。表現主義音樂追求形式上的絕對自由, 與繪畫中的表現主義一脈相承。表現主義的音樂, 其表現一詞是從繪畫藝術中借用來的。美術與音樂之間的發展一直處于碰撞與交融的狀態, 兩者之間有著一種難以用精確語言來表達的相通之感, 聲音可以使人聯想到色彩, 色彩可以使人聯想到聲音, 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 但是兩者對情感的表達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 表現主義繪畫逐漸影響音樂, 先是在德國和奧地利興起了表現主義音樂, 進而形成了表現主義音樂流派。與表現主義美術一樣, 表現主義音樂是根據個人的直覺作主觀的、任意的反映。表現主義音樂作為現代音樂的一個主要流派, 以勛伯格和他的兩個學生貝爾格、韋伯恩為代表。表現主義音樂也對法國的印象樂派所強調的對自然中的朦朧光色、虛無縹緲事物的描寫的尖銳反駁。他們主張藝術要表現人類的精神本質和心靈世界, 正像勛伯格所說“藝術家為之奮斗的最偉大的目標只有一個, 那就是表現他自己”, “我們的心靈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當他們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德國和奧地利現實生活中充斥著痛苦的時候, 他們便用音樂去表現自己內心所感受到的那種壓抑、孤寂、苦悶、絕望、刺激和瘋狂的情感。表現主義音樂的最大特征, 是無視傳統, 無視規則, 拋棄印象派的玄妙模糊, 力求音樂表現的簡潔、單純、明快和熱烈。表現主義的意義, 以無調性為其基本成分。由于拋棄了主屬音的傳統觀念, 八度中的十二個音的價值得以相等, 從而使傳統的旋律概念, 節奏、節拍的組織, 曲式的結構, 和聲與對位的感覺皆面目全非。融入十分自由的形式中的若干獨特音的連續, 帶來了流動的、不斷發展的奇妙特色。而小巧、精致的樂隊編配, 體現出單純、明快的色彩。表現主義的音樂與傳統完全相反, 它完全無視過去的調性規律, 使無調性占有絕對優勢。由于舊有的旋律軌跡被破壞, 使得旋律既無均衡, 也無反復, 因而僅是一連串獨特的音的連續。此外, 節奏難以捉摸, 拍子也被無視。在形式上, 由于無視因襲的收束式、反復法與平衡法, 故顯得非常自由。但它那基于新的理論建立起來的形式, 卻具有獨特的、流動的、無限發展的奇妙特色。在對位方面, 有離開傳統和聲的感覺, 成為復合的自由的旋律線的進行, 即線形的自由對位法。在樂隊編制與配器法上采取精致而純樸的小編制, 常有明顯的室內樂性。它的色彩不像印象主義那般幽玄茫漠, 而是單純、明快而強烈。

在表現主義運動中繪畫與音樂雖然為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 都有各自的表現技巧, 但兩者在精神追求上有著高度的統一, 都在力求表現自己主觀情感。個人認為表現主義繪畫與表現主義音樂在深層結構上的相似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 破壞各自藝術領域中龐大的等級系統。表現主義繪畫與表現主義音樂在形式本體上最突出的相似性就是對各自傳統的等級關聯系統的破除。而表現主義繪畫中體現為:打破了傳統的焦點透視法的統治地位, 將傳統繪畫中的立體模式轉變為平面化的形式表現;在表現主義音樂中體現為放棄調性中心而采用“自由無調性”創作思維。第二方面是表現主義繪畫與表現主義音樂在藝術創作技法上具有相似性都使用離奇、怪誕、夸張等手法渲染緊張、恐懼的氣氛。由此可見, 表現主義音樂和表現主義繪畫相互影響, 共同促進, 它們所形成的合力使表現主義在藝術史上創造了燦爛輝煌, 并深深地烙印在西方的藝術史上。

參考文獻

[1]鮑詩度.西方現代派美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6.

[2]杰拉爾德.亞伯拉罕.簡明牛津音樂史[J].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9.

上一篇:選煤廠基礎工作內容范文下一篇:小區大掃除活動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