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經濟行業研究范文

2023-09-18

農業經濟行業研究范文第1篇

循環經濟是指在物質的利用、循環、再生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是一種建立在資源的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深層次意義上說,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形態的經濟, 它遵循能量流動規律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系統, 恰如其分地將經濟系統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 實現自身的轉變和發展。

循環經濟的實質是一個協調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體, 它將社會與經濟技術集為一體, 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多方共贏。在實際運用中, 循環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為思想指導, 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 采用清潔環保的方式, 在生產活動中綜合利用能源及廢棄物, 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一經濟動作。

二、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史

在我國, 對“循環經濟”的概念早已有一定的意識, 并且采取相應手段逐步按照行業類別, 規范行業發展需求加以實施。

(一) 意識初蒙

20世紀中后期, 整個世界經濟出現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 突出表現在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 這種資源環境問題產生的危機, 也使得全球在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上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識。對此, 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資源環境的法律法規, 這期間, 主要是以提高資源使用率和加強環境保護為主, 存在著比較模糊的“循環經濟意識”, 即最大化利用資源環境, 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二) 逐漸深入

隨著我國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在工業能耗上的差距拉大, 提高資源使用率的進程加快, 并在具體行業上進行實施。1978年, 國家冶金部就針對鋼鐵工業能耗上的問題, 制定方案, 改造生產工藝, 在生產節能上進培訓。先后對燒結、焦化、煉鐵、軋鋼等14個工序制定了節能規定, 還在鋼鐵行業內部廣泛推行30例節能技術, 促使鋼鐵行業在節能方面取得突出成績。

(三) 正式形成

進入20世紀末期, 循環經濟被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正式引入中國。循環經濟逐步在全國試點推廣, 重點在耗能大戶、環境影響嚴重的行業和領域實施。隨著廣泛的推進實施, 以追求生產要素更高使用效率和更少環境破壞為目的, 通過資源產品廢棄物實現再生循環利用的閉環流動型經濟模式逐步形成。以鋼鐵行業為例, 通過對2005年發布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的深化實施, 鋼鐵行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上就取得了巨大進步, 為進一步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機制的建立作出了顯著貢獻。

三、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雖然鋼鐵行業接觸循環經濟最早, 且成效顯著, 但是也要認識到, 鋼鐵行業長時期存在的經濟、社會、環境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 從整個行業來看, 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 國情決定

鋼鐵行業作為一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體現了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長期以來, 鋼鐵行業為我國的工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活動提供大量原材料和產品, 支撐起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鋼鐵行業長期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所帶來的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等現狀愈演愈烈, 我國人口、環境、資源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已經逐漸紊亂。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也使得建設以循環經濟為主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愿望愈發迫切, 這也是新形勢下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條件。

(二) 國家政策強制要求

近年來, 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人們對改善空氣質量, 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更加迫切, 更加堅定了政府對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2013年9月, 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就重點提出, 進一步提高鋼鐵行業環保、能耗、安全、質量等標準, 分區域明確落后產能淘汰任務, 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提出制定財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 支持產能過剩“兩高”行業企業退出、轉型發展 (2013年國內鋼鐵行業回顧及2014年展望) 。

這絕不是一紙空言, 恰恰體現了國家政策已經進入執行階段。鋼鐵行業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整個行業將進行洗牌。如何實現國家政策標準, 解決自身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的改革和發展上。只有發展循環經濟, 才能按照國家所制定的行業標準, 提出相應的節能減排措施, 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促進企業自身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 行業發展現狀要求

1. 產能過剩。

2013年1~11月, 我國鋼鐵行業僅實現主業利潤58億元, 行業銷售利潤僅0.48%。而導致鋼鐵行業效益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鐵礦石價格漲幅過大, 而鋼價卻一度低至1994年水平, 單噸鋼價同比下跌340元。薄利低銷的同時, 我國鋼鐵行業走入“產能過剩”的困境。2013年全年, 全國粗鋼總量達7.17億噸, 同比增長7.8%, 增速同比加快4.9個百分點, 已經初步形成產能過剩格局, 而2014年將會仍有增量, 形勢更加嚴峻。

2. 粗放生產。

長期以來, 鋼鐵行業主要集中在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上, 卻忽視了生產過程中能源的使用和污染排放狀況。主要表現在鋼鐵產品在燒結、煉鐵、連鑄、煉鋼、軋鋼中進行的加熱、冷卻處理步驟, 所產生的浪費電力、熱力資源現象。而在整個生產過程中, 含有氰化物、硫化物、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廢水、粉塵及固體廢棄物的無組織排放, 導致了環境的逐漸惡化, 威脅人們生命安全。

3. 行業特點。

鋼鐵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既是必要條件, 又是充分條件。鋼鐵行業的特點使其更加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 (1) 鋼鐵行業是能源、資源消耗密集型行業, 所以發展循環經濟也更加具有潛力、更有條件、更迫切。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對于緩解鋼鐵行業的資源環境矛盾比其他行業更合適; (2) 循環經濟的各種機制, 能夠滿足鋼鐵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與社會物質進行循環利用的需要。并且有助于提高產品附加值, 轉變行業發展方式, 形成良性循環。

鋼鐵行業粗放型的經營方式, 既導致了資源、能源的浪費, 又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長此以往, 企業將失去自身優勢, 在持續改革中難以為繼。要改變這一現狀, 就必須結合行業特點, 制定適應的循環經濟發展方案, 充分利用能源、資源, 緩解資源環境矛盾, 提高企業效益。

四、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在新形勢下,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轉變已經日趨急促。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鋼鐵行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是不爭的實事, 如何在鋼鐵行業中發展循環經濟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 破舊立新

雖說新技術改革在鋼鐵行業已經推行許久, 但是行業內仍然普遍存在設備小型陳舊、技術落后的問題, 這些問題使得企業無法實現高產高質量, 更難在資源環境上進行兼顧。鋼鐵行業要發展循環經濟, 首先就必須要有先進設備和技術作為支撐。循環經濟的生態與經濟結合的特性, 利用新技術新工藝使整個生產流程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產品能耗,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排放, 既能提升產品質量, 又能從控制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先進設備的引進是工業自動化的需求, 通過提升各項生產技術指標, 降低單位產品資源和能源的消耗, 充分利用資源、能源。以首鋼京唐鋼鐵廠為例, 其所采用的大型燒結機和特大型焦爐及“全三脫”潔凈鋼冶煉技術, 就大大降低了產品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燒結燃耗從60kg/t降低至42kg/t, 鐵礦粉燒結耗量從1040kg/t降低至980kg/t, 高爐煉鐵年節約焦碳1100000t/a。通過使用大型新設備、新技術, 使得企業大大減少了資源、能源消耗, 節約了產品成本, 實現了利益的更大化。

(二) 廢物利用

鋼鐵行業既要能減少資源、能源消耗, 還要學會對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偟膩碚f, 鋼鐵行業目前存在的廢棄物主要包括固體廢棄物、廢水、廢氣等三個方面。

1. 固體廢棄物。

主要是鋼渣的利用, 可以在原有錒渣磁選工藝基礎上, 新增處理能力更大的大型磁選線, 增強鋼渣處理能力。通過自用或外消方式利用高爐渣及含鐵塵泥, 做到當年處理產渣, 解決固體廢棄物逐年堆放問題。

2. 廢水。

在這方面, 可以在重點用水工序中配套生產污水處理設施。比如在軋鋼水筆錄循環基礎上, 改造轉爐除塵水處理系統, 通過冷卻用凈環水冷卻塔、除塵濁環水冷卻塔和氧槍凈環水冷卻塔的三塔合一技術, 實現全新的氧槍冷卻水系統全閉路循環, 大大降低除塵水外排量。

3. 廢氣。

以高爐煤氣回收利用為例, 長期以來, 高爐煤氣多是采用高空放散方式進行排放, 既浪費了能源, 又造成了大氣污染。對此, 應該結合現有技術和設備, 實現能源的二次循環利用。一方面, 可以將第一小型廠的含重油的油氣混燒原燃油加熱爐改造成高爐煤氣加熱爐, 減少效率低的重油能源使用;另一方面, 將第二線材廠原燃油加熱爐改為全燃高爐煤氣雙預熱預熱自回收蓄熱式加熱爐, 通過回收廢氣預熱加熱煤氣入爐燃燒, 提高熱效率, 減少燃燒成本。

(三) 加強創新

循環經濟的發展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種創新, 這種創新應該貫穿于鋼鐵行業始終, 不斷優化提升, 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1. 培養員工創新意識。

員工是企業的靈魂, 企業發展離不開員工源源不絕的創新輸出。作為企業主體, 員工創新意識的深淺, 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存亡。因此, 加強員工的創新意識培訓至關重要。在實踐中, 可以通過創新技術培訓、建立技術創新獎勵機制、開展一系列創新爭優活動等的方式, 在企業中形成創新風氣, 在生產第一線實現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 建立循環經濟創新體系。

一個完整的體系, 能夠實現最大化的行動落實。鋼鐵企業應該制定一系列關于循環經濟的創新制度, 確保每位員工、每道工序、每項技術在循環經濟工作中得到體現, 不能光說不做, 陷入形式主義窠臼。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 建立相對應的新技術落實制度、設備有效使用制度、節能減排解決機制等。

鋼鐵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關系著我國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具有強烈的改革意味。在發展過程中, 要注意針對問題, 解決問題, 不能刻意回避。敢于通過一系列創新措施, 實現行業的利益最大化, 資源的利用最大化, 環境的破壞最小化。

參考文獻

[1]高超, 張國杰.循環經濟視角下我國鋼鐵產業的整合與轉型[J].現代商業, 2013 (08) .

[2]中國選礦技術網.2013年國內鋼鐵行業回顧及2014年展望[DB/OL].http://www.mining120.com/show/1401/20140102_132199.html, 2014-1-2/2014-3-18.

[3]張雪松.鋼鐵業發展循環經濟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 2013 (19) .

農業經濟行業研究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零售行業,轉型創新

一、前言

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無論是何種行業中的現代企業都要根據自身的經營現狀來找到最為適合自己的銷售模式,以此來保證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針對以銷售為主的零售行業來說,傳統的經營方式中主要以線下實體店為主,企業中的銷售人員要與消費者進行面對面交流,根據他們的購物需要來提供服務。然而,在互聯網技術大范圍普及的今天,消費者開始更加青睞于不受時間與地域限制的自助式購物,從而開始將更多的精力都投放到了電子商務的購物平臺中?;诖?傳統零售行業需要認清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加快自身的轉型與創新速度,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力量來為自己爭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增加與消費者之間的黏性程度。

二、傳統零售行業的發展現狀

1. 經營規模較小,市場輻射范圍不足

自從我國正式進入到21世紀以來,國內的零售行業就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而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然而,由于我國目前仍然屬于是發展中國家,零售行業的經營規模與銷售總額仍然與一些國際中的發達國家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以沃爾瑪為例,據統計,沃爾瑪的年均零售額達到了3100億美元,遠遠高出國內百聯集團的800億人民幣年度銷售總額。再來分析一下國內的電商市場,在2015年,天貓商城僅在雙十一當日就獲得了高達912億人民幣的交易額,創造了九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對比可見,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電子商務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的發展,傳統零售行業如果不做出相應的改變與創新,那么勢必會被互聯網經濟的巨大浪潮給埋沒、吞噬。

2. 品牌市場價值不高,服務水平低下

針對于零售行業來說,現代企業的品牌形象要遠遠重要于企業當下的盈利水平。同國外的一些知名零售企業相比,我國的傳統零售企業并沒有對企業品牌的價值打造給予應有的重視,只是象征性的結合自身的產品銷售市場與消費者的購買需求來進行簡單化的服務創新。目前,絕大多數的實體零售企業仍然處于最原始的手工階段,無論是運輸倉儲還是物流配送都難以達到互聯網經濟下的發展標準。

3. 多元化零售業態

我國實體零售行業的發展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以后,行業形態已經基本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零售企業的種類也開始變得愈發的豐富多樣,諸如超市、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便利中心以及專賣店等等。目前,在我我國的實體零售行業中,專賣店、大賣場、超市以及便利中心占據據了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并且逐漸成為了實體零售行業中的中流流砥柱。除此之外,一些新興的購物中心也正在如同雨后春筍一般般的進入到大眾的視野當中,由于其大多采用的均為線上網絡與與線下實體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因此會更加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的青睞于好評。事實上,伴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展與大范圍普及,社會群眾會開始更加的傾向于個性化的消費方方式,這也就意味著多元化將成為零售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4. 行業競爭過于激烈

就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當下,實體零售企業業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國內的各大零售企業都開始始紛紛加入到了并購發展的隊伍當中??v觀國內零售行業的宏觀觀市場可知,零售企業的數量已經基本處于飽和狀態,通過收購與與兼并經營的方式一方面能夠讓企業的品牌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力,另一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企業品牌在市場中的所占份額,實實現零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長久戰略目標。然而,互聯網經濟對傳傳統零售行業所帶來的沖擊還遠不止于此,實體零售企業在面臨臨國家政府所下達的房地產政策管控,已經開始相繼的進入到了了發展歷程中的壁壘階段,如果不加快企業的轉型速度,那么將會會在未來的經營過程中的遭遇到更大的沖擊與負面干擾。

三、互聯網經濟下傳統零售行業轉型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1. 市場定位不夠清晰

如今,國內絕大多數的傳統零售企業都開始紛紛的加入到了了轉戰電商平臺的隊伍中,然而由于受到了經營觀念、資金成本以以及網絡技術等方面的干擾,一直無法準確的了解到進軍網絡銷銷售市場的目的和原因。以至于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轉型與創新新時期以后,零售企業仍然無法對網絡市場給予應有的認識,從而而衍生出了很多銷售業務中的矛盾。

2. 創新經驗不足

針對于傳統類型的零售企業來說,營銷手段是他們賴以生存存的重要法寶。然而,互聯網零售本身就是一種嶄新的營銷模式式,雖然相較于傳統類型的零售業務有著很多的優勢,但由于傳統統零售企業的經營者并不善于應用這些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營銷手手段,所以在轉型與創新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阻礙和問題。

3. 人力資源稀缺

在當前的互聯網經濟模式中,零售業務的開展需要得到大量量電子商務人才的支持。由于傳統的零售業務多以實體店的方式式來完成的,因此零售企業只要保證內部員工具有一定的銷售與交流能力即可。然而,網絡零售行業務所需要卻是專業水平較高的網絡精英人才,這也就意味著零售企業還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來投入到此方面的人力資源培養中。

4. 沒有充分了解客戶需求

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傳統零售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其不僅需要零售企業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加大對行業市場的關注力度,同時還要去借助于信息技術來獲取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與購買意向,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來向消費者有針對性的推送產品介紹。然而,國內絕大多數的傳統零售企業都很難對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準確且全面的掌握,因此也就無法在第一時間去更新向客戶推送的產品內容,嚴重影響到了消費者對企業滿意程度的提升。

四、互聯網經濟下傳統零售行業的轉型與創新策略

1. 進一步明確轉型戰略

科學明確的轉型戰略目標能夠為傳統零售企業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中的創新發展提供必要的指導。在我國當前的行業市場環境中,傳統零售企業一定要結合自身以往的銷售經驗與行業定位來制訂出明確的轉型戰略,目前比較常見的轉型戰略目標包括如下兩點,即為進一步擴充實體零售企業的經營規模;進一步豐富零售企業的銷售和發展渠道。筆者認為,后者更加符合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零售行業發展趨勢,原因如下:首先,多種類型的銷售渠道一方面能夠讓傳統零售企業更好的適應于現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讓企業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積累更多的消費群體;其次,傳統零售企業在豐富銷售渠道的過程中,能夠為自己在行業中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并且在銷售成本上也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最后,多渠道銷售還可以讓傳統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出現較大幅度上的提高。由于企業管理者需要對行業市場的變化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來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業務重心,因此就會讓零售企業的倉儲部門、銷售部門、服務部門、售后部門之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與交流關系,繼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對自身的經營劣勢進行較好的彌補。

2. 進一步確定轉型模式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水平快速發展的背景中,傳統零售企業一定要找準自己在行業中的戰略定位,并且在此基礎之上來進一步確定企業日后的轉型模式與方法。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傳統零售企業無論在多渠道發展的過程當中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需要讓自己表現出非常明顯的網絡化特征,并且將信息技術貫穿于自身的整個價值鏈條內,在創新業務與服務形式的過程中來深入落實虛實結合的轉型模式。目前,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傳統零售企業所面臨的主要問即為網絡營銷目標的缺失,企業的經營者沒有拿出應有的精力和資本來投放到網絡零售市場的建設工作中。針對這一現象,傳統類型的零售企業一定要積極的效仿國內外優秀企業的轉型和創新經驗,在此基礎之上結合自身行業的資源與競爭優勢來制定出更加合理化的轉型模式。以蘇寧電器為例,蘇寧電器在轉型的過程當中將更多的工作重點都放到了實體店與電子商務平臺的整合上。在整個轉型期間,蘇寧電器大膽的將電商平臺的打造與維護放到了企業經營與發展的最高戰略高度中。經過事實證明,無論是處于何種行業中的零售企業,只要是選擇了正確的轉型和創新目標與方法,就均能夠顯顯現出非常優秀的電商本質。由此可見,在傳統零售企業的轉型實實踐過程中,規模為大中型的零售企業可以效仿蘇寧電器來將業業務和經營重點鎖定在開發互聯網的銷售渠道中,通過此種方式式來帶動起企業自身的多元化發展;而對于小微型的零售企業來來說,仍然需要立足于自身的經營資源與實際狀態,要將業務重點點放到便利店化以及物流配送化等新型功能的開發工作中。

3. 進一步豐富商品種類,培養優秀網絡人才

在當前的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傳統模式的零售企業一定要去去大力的發展和培訓網絡營銷人才,并且要根據消費者的購物與與服務需求來開發出一些新型的產品與業務種類。事實上,在大數數據環境中,由于受到了經營規模與經營成本等客觀條件的影響響和制約,一些小微型零售企業根本無法單憑自己的力量來開發發出令消費者滿意的新型產品。在此種情況下,小微型零售企業可可以在當前的零售行業當中來深入挖掘自身的差異性,在此基礎礎之上來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定位的網絡營銷計劃。除此之外,小小微型零售企業的管理者還要借助與自身的實體經營優勢來與消消費者之間進行密切且頻繁的接觸,通過此種方式來了解到消費費者的購物喜好與消費需求,根據這些寶貴的資源信息來設計出出令消費者滿意的產品與服務,讓消費者在琳瑯滿目的電子商務務平臺中獲得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為網網絡零售行業積累更多的潛在忠實客戶。

4. 進一步創新多元化盈利模式

在以往的零售模式中,線下實體零售企業的盈利方式即為賺賺取進貨價格與銷售價格之間的差價利潤。為了能夠讓傳統零售售企業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一項認為即為打破這種傳統盈利模式的局限性,要將互聯網思維維納入到企業的經營與監管模式中,在確保線下實體店穩定發展展的基礎之上,要將更多的精力與資源都投放到電子商務平臺的的打造上,讓企業能夠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中獲得更加多元化的盈盈利渠道。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技術之間間的高度整合,我國的零售行業一定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更大的進步空間。筆者相信,在日后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傳統零零售企業一定會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發展,繼而為眾眾多消費者帶來更為優質的營銷服務與難忘的購物記憶。

參考文獻

[1]付麗萍.談互聯網時代傳統零售企業的轉型[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20):68-69.

[2]鄭麗萍.互聯網時代傳統零售企業的核心能力重塑[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112-114.

[3]齊永志,張夢霞.互聯網時代的無邊界零售[J].中國流通經濟,2015(5):40.

[4]張淼.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零售企業轉型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8):154-155.

農業經濟行業研究范文第3篇

我國是世界上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之一。煤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煤炭工業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 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由于建國初期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響, 煤炭資源型城市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進行生產建設, 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全國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 500萬t, 洗煤廢水4 000萬t, 煤泥200萬m3, 多半未得到綜合利用。在傳統發展理念的指導下, 人們關心的只是國民生產總值的數量, 并以此作為衡量發展水平的唯一尺度, 忽視了社會其他領域的發展。由這種理念所形成的“高增長、高消費、高污染”發展模式, 單純追求經濟的片面增長, 帶來了一系列日益嚴峻的“世紀性難題”, 因而逐步受到來自經濟發展本身的嚴峻挑戰, 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局限性。

1 我國煤炭行業概況

在世界化石能源資源探明可采儲量中, 煤炭約占三分之二, 石油、天然氣分別占六分之一。而目前石油、天然氣的采出量分別占化石能源資源的43.4%、26.6%, 遠遠大于其儲量比例, 其儲采比分別為43和66;煤炭的儲采比為235。雖然在未來發展中, 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會有所下降, 但煤炭作為重要化石能源的地位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不會削弱[1]。

在我國的能源資源中, 煤炭是水力的3.3倍, 是石油和天然氣的17倍, 約占73.4%;在化石能源資源中, 煤炭占到94.3%。煤炭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資源。2002年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儲量為9 844.53億t, 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澳大利亞等5個國家煤炭探明可采儲量合計6 879.9億t, 占世界煤炭探明可采總儲量的69.7%。中國與美國、俄羅斯是世界3個煤炭探明可采儲量超過1 000億t的煤資源國。我國煤炭探明可采儲量1 145.00億t, 占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儲量總量的11.6%, 居世界第3位。

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現在, 我國煤炭產量總體上是一直持續、快速增長。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與消費國家, 2005年生產原煤22.05億t, 是1952年產煤6 594萬t的33.4倍, 是1980年產煤6.19億t的3.6倍。煤炭占我國能源生產的比例一直維持在75%左右。根據《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到2010年我國的煤炭年生產能力已達到26億t。2005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為21.66億t, 是1980年煤炭消費量的3.55倍[2]。雖然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逐年降低, 但是2005年仍然高達68.9%。按行業能源消費量中, 電力、煤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所占比重最大, 且有逐年增加趨勢。其次是制造業, 但是制造業煤炭消費比重正在逐年降低;農林牧漁水利業和采掘業的煤炭消費比重相對穩定, 分別占總消費量的1%和6%左右。2005年的煤炭消費構成分別是電力、煤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49.3%;制造業37.62%;采掘業6.56%;生活消費4.04%;農林牧漁水利業1.06%;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0.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0.38%;建筑業0.28%;其他行業0.35%。

2 煤炭行業中的循環經濟理論導向分析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對物質不斷進行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即在人類的生產活動過程中, 控制廢棄物的產生, 建立起反復利用自然資源的循環機制, 把人類的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中去, 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其基本特點是主導產業鏈條前后拉伸, 實現閉合循環發展, 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原則[3]。

煤炭行業是以開采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為主的行業, 是一個典型的流程性行業。但是煤炭行業又是一個極其特殊的以資源開采為主, 以多種經營為輔的行業。由于我國對煤炭開采行業的管理體制變化、市場經濟、行業特殊的經濟發展規律等多種因素影響, 在這樣的行業企業中進行業務流程分析、建立循環經濟體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煤炭行業來說, 進一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就要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 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與消費等環節, 逐步建立完善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4,5]。

循環經濟發展以原材料投入的減量化、中間產物和副產物的再利用以及廢棄物的再循環為基礎手段, 通過物質的閉路循環流動實現廢棄物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循環經濟視角下, 廢棄物是“放錯位置”的、存在著巨大再利用潛力的特色資源。針對前面所述的煤炭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各種廢棄物, 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 設計相關產業鏈、謀求其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途徑, 既節約了原材料投入又實現了資源和廢物的綜合利用和污染物減排。

2.1 煤矸石利用

消除煤矸石問題, 首先要減少煤炭采掘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量;其次是加強綜合利用, 逐步減少現有的煤矸石。選擇合理的采煤方法和生產工藝、運用清潔開采技術, 煤矸石在井下可以就地破碎加工成為充填材料, 然后充填到采空區、廢棄巷道。這既能消除煤矸石的危害, 還能大大減輕地表塌陷和變形的影響。

對于已經產生的煤矸石, 資源化綜合利用是最佳途徑。煤礦在采掘過程中產生的掘進矸石, 熱值相對比較低, 不能作為低熱值矸石電廠的原料, 但是可以用于生產磚瓦、水泥、輕骨料、矸石磚、微晶玻璃、礦渣棉和工程塑料等建筑材料, 以及填充造地、回填露天礦和作路基材料等。

煤炭洗選過程中產生的洗矸, 熱值比較高, 主要作為坑口矸石電廠的低熱值燃料使用, 其次也可作為建材生產的原料。自燃后的煤矸石經過破碎、篩分后, 可以配制膠凝材料。一些煤矸石粉, 還可用來改良土壤、作肥料和農藥載體。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煤研石, 可用于制聚合鋁、氯化鋁和硫酸鋁等化工產品。通過塌陷區矸石回填技術、水泥生產矸石替代技術及低熱值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等, 建立起煤矸石綜合利用鏈, 實現煤矸石的綜合利用, 消納煤炭采掘和洗選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

2.2 煤層氣利用

煤層氣是在煤炭形成過程中, 在高壓和厭氧的條件下產生的氣體, 其成分主要是甲烷, 一般占90%以上。甲烷吸附在煤體上, 成為煤層氣, 通常稱為“瓦斯”。煤炭開采過程中, 由于煤體卸壓, 煤層氣在煤體上的吸附平衡條件受到破壞, 大量的煤層氣就會釋放出來。煤層氣開發可有效降低或杜絕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煤層氣災害, 同時減少煤層氣排放所導致的溫室效應。煤層氣又是潔凈的高熱值非常規天然氣, 是一種能源資源, 它的開發利用將有效緩解我國當前日趨緊張的能源供求局勢。

根據2005年對全國煤層氣資源的評價, 全國煤層埋深2 000 m以內的淺煤層氣總資源量為36.51×1012m3, 其中可采資源量為10.87×1012m3。由于煤層氣抽采量不足, 大量煤層氣在煤炭開采過程中被直接排入回風道經由礦井或者通過專門的煤層氣抽放系統排放到了大氣層。據中國工程院能源學部調查, 目前我國每年排放的煤層氣量超過200億m3。煤層氣綜合利用價值很高, 主要用途包括民用燃氣、工業鍋爐燃氣、煤層氣發電、汽車燃料等, 還能用作化工原料生產炭黑、甲醛、甲醇、合成氨等。目前, 國內產生的煤層氣主要用于發電。

2.3 粉煤灰利用

燃煤電廠作為原煤的最大消費去向, 粉煤灰和爐渣的產生量非常大。粉煤灰和爐渣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 比如作為井下注漿、塌陷區回填、制磚和作板材、生產水泥砌塊和作為生產水泥摻加料使用等等。還可以進行未燃碳元素的回收以及根據市場需求和粉煤灰與爐渣的成分進一步拓寬其綜合利用渠道, 如用作高層次的環保材料、土壤改良劑或經過分選后作為生產新型材料的原料等。

2.4 潔凈煤技術

潔凈煤技術是指在煤炭從開發到利用全過程中, 旨在減少污染排放與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燒、轉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術。主要包括煤炭洗選、加工 (型煤、水煤漿) 、轉化 (煤炭氣化、煤炭液化) 、先進的燃燒和發電技術 (常壓循環流化床、加壓流化床、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 高效低污染燃燒器) 、煙氣凈化 (除塵、脫硫、脫氮) 等方面的內容。

3 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系統分析

3.1 資源代謝

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之一是實現資源的梯級利用和循環利用, 減少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產出量。通過資源代謝分析, 可以了解資源的流動路徑和環節, 以及各環節的資源投入和產出情況, 為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參考。煤炭行業涉及的資源種類繁多、數量巨大, 進行資源代謝分析是研究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基礎。資源能否做到層級利用、循環利用, 不僅取決于資源種類及其自身特性, 更取決于其流動方式和規律。

3.1.1 資源代謝用途變化

3.1.1. 1“資源—資源—資源”型的代謝方式

以這種形式流動的資源每經過一個環節后都會產生新的資源, 這些新的資源在經過相關環節后再產生新的資源, 依次發展下去直到最終環節。

3.1.1. 2“資源—處理—資源”型的代謝方式

資源的這種流動方式是指資源流經若干環節后其基本的用途和作用沒有太大的變化, 經過處理后仍能被重新利用。這種資源流動形式, 有的經過簡單環節的循環, 有的經過多個環節, 甚至重復循環。這種流動方式易產生過程損耗, 需要不斷補充新的資源。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過程損耗與技術水平有關。資源的這種流動特性為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奠定了基礎[6]。

3.1.1. 3“資源—廢棄—再生”型的代謝方式

資源的這種流動方式是指資源經過一個環節或多個環節后, 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基本喪失, 成為暫時沒有用途的資源。經過處理后, 一部分資源能恢復原來的用途, 另一部分資源經過處理后再做他用,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再生。大多數資源都按這種方式流動。這種方式是構成環境損害的主要方式, 也是循環經濟討論的重點。

3.2 循環經濟與煤炭產業價值增值

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可以實現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在這種不斷增值的狀態下, 循環經濟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 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循環經濟理念下的煤炭行業價值鏈增值, 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實現的。

3.2.1 價值鏈延伸

循環經濟條件下的生產方式本質特征就是延長了產品價值鏈的環節, 通過對行業價值鏈形成過程中副產品的減量與處理, 以及生產消費過程中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與再利用, 延長了該行業的產業鏈, 使得有限的資源能創造出更大的利用價值。對煤炭資源來講, 壓縮煤炭產量, 減少資源絕對開采量, 積極發展煤炭的深加工, 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拉長煤炭產業的價值鏈, 是實現煤炭產業降低資源消耗, 提高產業附加值的關鍵。

3.2.2 網狀或環狀化

煤炭企業對生產或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進行處理, 使處理后的副產品產生再利用的價值, 作為新的原材料供應給其他企業使用, 使該行業的價值鏈與其他相關行業的價值鏈形成了交叉, 從而變為網狀化或環狀化。盡管對廢棄物的處理和回用會增加一些額外付出, 但是考慮到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 價值鏈總體是不斷上升的。有些專家學者將這一循環經濟發展的顯著特點構造為“螺旋上升的鏈網結構”。即物質循環是閉合的,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價值流是增值上升的[7]。

4 結論

循環經濟條件下煤炭行業價值鏈的形成過程和所涉及的內容更趨于復雜化, 實現煤炭價值鏈增值的方式是價值鏈延伸和實現價值鏈環狀化與網狀化。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系統穩定性的增強, 有賴于科技創新、工藝改進、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相關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研究煤炭行業循環經濟, 有利于煤炭資源科學、合理、清潔和高效利用, 實現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漢斌, 牛沖槐.知識經濟時代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1版) [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2001.

[2]河南省煤炭學會.安全高效創新潔凈—河南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之路[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2006.

[3]李金柱.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開發與利用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2003.

[4]張建平.21世紀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0.

[5] LaurenceD.Optimisationofthemineclosureprocess[J].Journal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 14 (3-4) :285-298.

[6]袁學良.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理論及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 2008.

農業經濟行業研究范文第4篇

投資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大力量之一。2003-2008年期間, 民營企業投資增幅始終快于國有經濟投資增幅, 外資企業投資增幅總體變動不大, 私營企業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態勢, 而國有經濟投資比重則逐年下降。為何不同經濟類型企業的投資規模和投資增速有顯著差異?各個企業投入的資本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發揮出了最大作用?這就需要進行不同經濟類型企業之間資本配置效率的比較研究。

資本配置效率是指資本從低回報率的區域或行業流向高回報率的區域或行業。Jeffrey wurgler首次提出了直接測量資本配置效率的方法, 認為最佳的投資意味著向成長性行業增加投資, 從衰退性行業撤出投資, 并用行業投資增長率對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的彈性系數來表示資本配置效率。此后, 國內許多學者根據Jeffrey Wurgler的研究思路, 對我國的資本配置效率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韓立巖、蔡紅艷發現從1991年到1999年我國資本配置效率的年平均值為0.052, 屬于較低水平。韓立巖、蔡紅艷通過測度自發投資增長指數, 對行業資本配置效率的進行了分析。潘文卿和張偉發現金融發展與資本配置效率總體呈現弱相關關系, 信貸市場與股票市場對資本配置效率的解釋能力較弱, 其中國有銀行的信貸行為抑制了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 而非國有銀行金融機構的信貸與投資行為則對資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方軍雄發現整體上國有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顯著弱于非國有企業, 同時隨著制度環境的改善, 兩者資本配置效率的差異逐漸減小。曾五一、趙楠發現短期來看我國各地區的資本形成更加依賴于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 省份間金融要素對固定資本形成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 說明我國地區間確實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本流動障礙。

以上研究從金融市場與資本配置效率的相互關系, 從全國、區域和省份等不同地理層次切入, 對宏觀層面資本配置效率的測算、行業資本配置效率差異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等已較為深入, 但是對于企業經濟性質的考慮卻還十分欠缺, 沒有從企業層面進行深入分析。另外, 使用季度數據進行的研究較少, 而我們認為季度數據便于聯系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進行分析, 將資本配置效率與實際經濟運行狀況緊密結合, 提供更為詳細、實用的信息。因此, 本文將把企業經濟性質與行業特征相結合, 探討企業經濟類型對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 重點分析國有、私營和外資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 試圖從微觀層面來發現、解釋行業效率差異, 以期各類型企業之間能夠取長補短, 為提高我國資本配置效率提供新的思考途徑。

二、模型與數據

(一) 基本模型

本文根據Jeffrey Wurgler的思想, 構建動態面板數據模型:

其中, I為固定資產年均余額, 代表行業投資水平;V為主營業務收入, 代表行業盈利能力。下標i代表各行業的編號, 也即面板數據中的縱向組別;下標t代表面板數據中的縱向時間;下標c代表面板數據編號, 即第c個企業類型。斜率η代表資本配置效率, η越大, 投資對收益變化就越敏感。當η>0時, 表示當行業盈利增長, 表現較好的成長性時, 更多的資金將流入該行業, 該行業資本配置是有效率的。

本文采用國際上通用的面板數據 (Panel Data) 分析方法, 對于各類型企業的數據, 采用廣泛使用的協方差分析檢驗來檢驗如下兩個假設:

假設1:截距 (α) 和斜率 (η) 在不同的樣本點和時間上都相同,

即簡單的混合OLS方法。

假設2:斜率 (η) 在不同的樣本點和時間上都相同, 但是截距 (α) 不同,

即變截距模型。

如果接受了假設 (1) , 就直接采用混合回歸方法;如果拒絕了假設 (1) , 就要進行假設 (2) 的檢驗, 此時如果不能拒絕假設 (2) , 就說明要使用變截距模型。同樣, 如果假設 (1) 和假設 (2) 都被拒絕了, 就應該使用下面的變系數模型:

本研究從截面與時序兩個角度對我國制造業內外資資本配置效率進行測度, 判斷樣本數據究竟符合哪種模型形式是通過兩個F檢驗來進行的。

檢驗H1的F統計量為:

檢驗H2的F統計量為:

其中S1、S2、S3分別是 (4) 式、 (3) 式、 (2) 式的殘差平方和;n為截面樣本點的個數;T為時序期數;K為待估參數 (不含截距項) 個數。若計算出的F值小于臨界值F1, 則選擇簡單的混合OLS模型;若F值大于臨界值F1, 小于臨界值F2, 則選擇變截距模型;若F值既大于臨界值F1, 又大于臨界值F2, 則選擇變系數模型。

(二) 數據來源及處理

1. 統計指標及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采用我國2003—2008年36個工業行業的固定資產年平均凈值余額、主營業務收入、毛利、工業銷售產值、工業增加值五個指標。我們利用國研網數據庫行業經濟的月度數據, 經過篩選、差分“本年本月止累計”數據, 換算出行業的季度固定資產平均凈值余額和主營業務收入。計算得出各個季度環比增長指數, 并通過取對數來增加數據的平穩性。各行業數據以當年實際價格進行計算。

2. 研究范圍選取:

目前我國的行業劃分實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 (GB/T4754-2002) , 2002年以后我國的工業行業分類標準發生變動, , 為避免統計口徑不一致, 我們采用2003年起的數據, 并舍去了一些數據不全的行業,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其他采礦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最后選取了36個工業行業。國研網數據庫將企業經濟類型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企業、其他七個類別, 考慮不同類型的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地位, 我們最終選取了國有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 (以下簡稱為外資企業) 五個類別, 并選擇全部類型的企業代表總體水平。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 分企業類型的資本配置效率測算

在以往的文獻中, 關于資本配置效率模型中代表V的指標有多種選擇。Jeffrey Wugler選擇工業增加值, 還有的學者使用利潤總額、主營業務收入、EVA等, 哪種指標更為恰當呢?本文使用四個不同的指標, 分別將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主營業務收入、毛利作為V代入模型, 測度出來的結果具有一致性。

本文認為這些指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成長能力和盈利能力, 而主營業務收入作為利潤表的第一行, 能夠最直接地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此外, 通過比較, 我們發現使用主營業務收入指標時, 相較其他三個指標回歸方程的R2更大, 故我們最終選擇主營業務收入進行后續分析。

不同經濟類型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如表1所示。從變量的顯著性來看, 各個類別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模型擬合效果較好, 私營企業最高, 為0.885, 而股份制企業最低為0.505, 表明企業性質對資本配置效率差異有較強的解釋力。

資本配置效率最高的是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 分別為0.4395和0.4288, 而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則處于低水平, 均為0.29左右, 股份合作制企業處于中間水平為0.3665。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市場化程度大于國有企業, 這類企業能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 資本能夠更自由地流動。股份制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也處于最低水平, 可能是因為我國股票市場運行低效, 上市公司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反映了我國股份制企業發展還不夠成熟。此外, 我國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國有控股公司, 這也導致了股份制類型企業整體效率低下??傮w的資本配置效率0.1482, 為最低值,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總體中所包含的集體企業、其他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很低。

(二) 分企業經濟類型的資本配置效率的動態分析

2004年至2008年我國工業行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在波動中上升。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資本配置效率的波動具有明顯的一致性, 自2005年起整體優于其他性質的企業, 但是在2008年, 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效率急轉直下, 私營企業資本配置無效。這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 一些私營企業迅速虧損、倒閉, 而投入企業的資本卻不能及時抽出, 使得這些資本“被迫”投入了成長性差的企業。國有企業資本配置效率在波動中呈現上升趨勢, 但在金融危機時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和較大波動。股份合作企業在2004年資本配置效率相對較高, 但此后就失去了這種優勢, 處于停滯不前狀態。股份制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呈現較強的波動性, 但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提高。

(三) 分企業經濟類型的資本配置效率行業分析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最高, 而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則相對較低, 股份合作制企業處于中間水平。不同經濟類型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存在明顯差異, 而各類企業分布的行業又有所不同。在我國, 國有企業在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保持了較強或者絕對的控制力, 這些行業的資本配置效率的資本配置效率是否因此較低?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配置效率較高, 它們所集中的行業其資本配置效率是否相應較高?為此, 本文詳細測算了不同企業經濟類型下36個工業行業的資本配置效率。

從行業角度來看, 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或壟斷地位的行業, 如煤炭開采、供水供電供暖、石油石化、通訊設備、交通運輸裝備制造、煙草制造等, 測算出來的資本配置效率卻并不高, 國有企業自身的無效對特定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國有企業中資本配置效率最高的前25%的行業是: (1) 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2) 家具制造業; (3) 造紙及紙制品業; (4) 皮革、毛皮、羽毛 (絨) 及其制品業; (5) 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 (6)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7)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8)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9) 金屬制品業。這些基本上是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 并非國民經濟中的戰略產業。

私營企業中效率最高的前25%的行業是: (1) 煤炭開采與洗選業; (2)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3)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4) 農副食品加工業; (5)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6)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7)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8) 橡膠制品業; (9)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些多是資本密集型或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 盈利能力強, 成長性好, 且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席位??梢? 私營企業在這些競爭性行業中經營非常有效, 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關鍵行業的發展。

外資企業在我國投資也有明顯的行業傾向, 從其效率最高的前9個行業來看, 主要是技術資本密集型行業, 如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制造等。另外, 紡織業、塑料制品業、食品制造業則與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相對應, 外商直接投資于這些行業, 利用在我國生產的成本優勢, 直接將產品出口到國外, 或者供應我國廣闊的內需市場, 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

資本配置效率較高的行業在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具有較大的重疊性, 相反, 非國有企業中電力熱力生產及供應、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通信設備計算機制造、橡膠制品等資本配置效率高的行業, 卻恰恰是國有企業中資本配置無效 (即資本配置效率小于0) 的行業。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使用面板數據模型, 測算了不同經濟類型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及其季度趨勢, 考察了不同企業類型對行業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較低, 有待提高;在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的行業中, 國有企業卻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甚至阻礙了行業的發展。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資本配置效率較高, 有效地促進了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對行業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呈現一定的互補性。

結合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 加強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投放決策的有效性, 讓資本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我國非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大量的非國有企業在獲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時卻沒有得到公平競爭的融資來源。一方面, 擁有好的投資機會和較高投資效率的私營企業等沒有得到急需的資金, 一方面國有企業無效使用大量資金, 這導致了我國整體資本配置效率低下。 (2) 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素質,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會計制度, 加強信息披露, 完善董事會結構, 加強董事會對管理層的監督, 完善經理人員的激勵機制。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場發展的基石, 對股票市場的運行效率起到重要影響。 (3) 在強調提高上市公司素質的同時, 還要改善公司籌資、投資的外部市場環境, 從整體上加強股票市場的監管, 加強法制、法規建設,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大力度培育機構投資者隊伍, 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 使我國股票市場能夠真正發揮提高資源有效配置的功能。 (4) 改善國有企業中的決策機制, 避免惡性增資。國有企業中存在嚴重的政企不分現象, 政府的戰略目標影響著企業決策, 使得企業的運行脫離市場實際。比如有的項目確實應當立即終止, 但由于政府干預, 反而繼續增資。此外, 國有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制度存在的諸多漏洞也直接影響了企業投資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導致資本配置無效。所以, 應該推進股權分配體制改革, 確定合理的公司股權結構, 科學配置融資權, 保證國有上市公司中董事會的獨立性, 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參考文獻

[1].韓立巖, 蔡紅艷.我國資本配置效率及其與金融市場關系評價研究.管理世界, 2002 (1)

[2].韓立巖, 蔡紅艷, 郄冬.基于面板數據的中國資本配置效率研究.經濟學, 2002 (4)

[3].潘文卿, 張偉.中國資本配置效率與金融發展相關性研究.管理世界, 2003 (8)

[4].方軍雄.所有制、市場化進程與資本配置效率.管理世界, 2007 (4)

農業經濟行業研究范文第5篇

1 知識經濟時代對會計人員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 會計工作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傳統的會計核算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不能夠滿足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 正在逐漸被社會所拋棄。那么具備什么樣素質的會計工作人員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呢?我們在下面一個板塊對此進行分析和討論。

2 知識經濟時代會計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1) 從基礎專業能力這一方面來說, 新時代下, 傳統單一的經濟業務已經不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企業之間, 國家之間復雜的業務往來。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會計工作人員, 必須具備能夠處理這些業務的專業能力, 對國家甚至是國際上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確保會計工作能夠正常合法的進行。

(2) 從會計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這一方面來說, 在掌握會計這一門專業技能的同時最好還擁有一門熟練的外語技術, 企業之間的業務合作如果涉及到外企, 擁有一項熟練的外語技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計算機技術也是每個會計人員都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會計工作的匯總和核算已經離不開財務軟件的應用。如果不能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技術, 那么將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此外, 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 企業隨時都有可能會面臨商業陷阱, 所以會計工作人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判斷能力, 能夠幫助企業抓住商業機遇, 準確定位企業當前的發展位置, 合理規劃好企業下一步的發展目標。

(3) 從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這一角度來說, 會計工作人員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 嚴謹的職業操守。此外, 會計工作人員要有自己的工作原則, 以維護企業的切實利益為主要責任, 不能受到外界的干擾就隨便違背會計工作原則, 做出違法亂紀的行為, 損害企業利潤, 褻瀆了會計這個職業。

3 我國會計行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 我國有大量的會計工作人員, 但是這些會計工作人員大多數為基礎會計工作者, 高級會計師極其缺乏?;A會計工作者過多已經超過了社會的需要, 產生大量的冗余, 許多初級的專業會計人員因會計市場的飽和而沒有從事會計工作。但是我國的高級會計師卻是供不應求, 難以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只是涉及到會計知識的皮毛, 許多會計專業的本科畢業生, 高級技術學院的會計學生因為沒有來得及繼續深入學習導致我國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基礎會計人員, 而注冊會計師卻是少之又少。

4 如何改善我國目前會計行業的發展現狀

4.1 對會計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崗位培訓

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和激烈的行業競爭, 高素質, 高效率的財務團隊也是一個企業競爭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時代迅猛發展的今天, 稍微的松懈就有可能會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被別的企業遠遠地趕超。因此, 對會計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崗位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企業內部組織開展有關專業的講座, 請本行業的著名專家坐鎮, 解決企業工作人員的疑惑, 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

4.2 培養會計工作人員高尚的職業道德, 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職業氛圍

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自我控制能力, 能夠在經濟利益面前堅持自我, 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職業責任, 能夠在企業利益和自身利益相互沖突時選擇維護企業利潤。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在向企業外部提財財務信息時要對社會公眾和企業負責, 嚴格按照國家的規章制度, 絕對不能弄虛作假, 嚴重影響經濟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對企業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4.3 會計工作人員要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的規劃

剛從高校畢業的會計專業應屆大學生因缺少實踐機會所以缺乏工作經驗, 在剛開始進入工作崗位時要從基層做起, 要在基礎的崗位上歷練一段時間, 逐漸熟悉企業的業務, 掌握一定的業務技能才能再開始下一步的發展。會計工作人員在進行工作的選擇時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抱著踏實肯干的態度。有些應屆畢業生在工作的選擇上怕苦怕累, 不愿付出太多努力或者是以薪酬作為唯一的擇業標準, 不考慮未來發展空間的求職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5 總結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在給企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還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危機和挑戰。作為會計工作人員, 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職業態度。努力幫助企業規避市場風險, 攻克各種難關, 及時抓住發展機遇方面做出貢獻。幫助明確發展目標, 準確把握市場信息, 清楚地認識到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 發揚優勢, 避免劣勢, 努力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使企業實現長遠的發展。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 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 我們迎來了知識經濟的時代。作為會計工作人員, 更應當在知識經濟時代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一個準確的規劃和定位。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智.知識經濟時代會計創新問題初探[J].財經界, 2011, (01) .

農業經濟行業研究范文第6篇

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中國的汽車工業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政府和汽車企業的共同努力,我國的汽車行業的技術創新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企業方面,國內眾多汽車企業已經意識到在技術創新、資助研發方面缺乏核心競爭力帶來的被動,紛紛根據自身資源尋找自主研發的最佳途徑。

以上海汽車( 集團)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上汽”) 為例,在自主品牌發展與自主研發上就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即在多年合資合作所積累的人才、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并整合國際上的優質資源,跨越式發展,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構建自己的研發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在研發體系上: 目前上汽自主品牌已完成了從關鍵零部件研發到整車研發的完整布局。旗下的大型研發機構除了正在迅速擴大規模的上汽汽車工程院外,還包含雙龍的研發資源以及在英國建立的上汽汽車海外( 歐洲) 研發中心———Ricardo 2010。另外,上汽集團旗下眾多的企業技術中心、與國內著名院校合作建立了17 個產學研工程中心以及意大利博通等國際研發機構,都是上汽自主品牌研發過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創新模式上,上汽選擇的是跨越式發展的模式。在有了全球研發體系、國際化的研發團隊的基礎上,上汽實施了更為實際、科學、縝密的規劃與行動,真正地提升了自主研發能力。上汽的自主創新分為三個層次: 二次創新、集成創新和新技術創新。

所謂二次創新,是指在收購的羅孚知識產權或雙龍產品的平臺上,快速開發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上汽汽車即將推出的第一款新車W161 就是這種二次創新能力的體現。

集成創新主要體現在于2007 年上市的中級車W261 上,這款車是面向國際中級車市場全新打造的真正自主開發和設計的高性能轎車,滿足代表全球汽車行業最高設計標準的歐洲汽車標準體系。

上汽的新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新能源車的開發上。受世界范圍內能源緊張和環保要求提高的影響,新能源車的開發正成為各大汽車巨頭發展的重心。上汽股份總裁陳虹曾表示: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我們與跨國公司的起跑線相距不遠,這也是我們可以重點跨越的一個領域”。針對新技術創新,上汽集團已開始付諸實踐。目前在混合動力汽車和替代燃料汽車方面,上汽研究院已經有所進展,同時在燃料電池汽車方面,也在爭取超越性的突破。

我國民營汽車制造企業中發展比較成功的還有吉利汽車集團,它是近10 年里迅速成長并躋身我國汽車制造企業10強的企業。吉利正在由過去純粹的 “模仿—消化吸收—集成創新”向 “聯合創新—整合資源創新”模式轉變。今天的吉利正通過對外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實現產品的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的積累。但是我們在看到吉利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吉利的 “聯合創新—整合資源創新”與汽車行業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技術創新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無論是從企業的研發投入,還是企業的申請專利數上看,吉利汽車與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跨國汽車公司相比,創新水平和能力還是較低的。

2 中國汽車行業技術創新差距

2. 1 R&D投入

國外大型汽車公司均有規模大、實力雄厚的研發中心,每年用于研發的資金投入占整個銷售額的3% ~ 5% 。而我國汽車的研發能力則極為薄弱,R&D投入占銷售額比例遠遠低于國外發達水平,除一汽、東風、上汽有一定規模的技術中心外,其他企業基本無自主研發能力。一汽、東風兩家也主要進行載貨汽車的研發,轎車自主開發尚屬空白,在研發投入方面存在的差距更大。

2. 2 研發方式

我國汽車制造廠商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重技術引進,輕技術消化吸收。在我國,企業引入先進技術后的消化吸收費用平均還不到引進項目費用的7% ,而在韓國、日本等國該項費用是引進項目費用的3 ~ 10 倍。相比之下,我國的一些汽車制造企業只注重眼前利益,熱衷于不斷引進國外產品和技術,卻沒有進行后續最重要的消化吸收工作,忽視了對技術的掌握和競爭力的提升,更不要說在基礎技術研究和自主開發能力建設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了。結果導致了 “技術落后—國外直接引進- 再落后- 再引進”的惡性循環,使得引入的新技術總是停留于表面,對國外技術和產品持續依賴。

2. 3 專利

通過中外汽車工業專利數據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汽車工業技術水平、技術創新能力與國外存在的差距。2004—2014 年,中國國內有關汽車技術的專利申請數為19862 件,這個數字比2004—2014 年國外十大汽車公司中的豐田公司、現代公司一個公司申請的總數還要少。

2. 4 發明專利數占所有專利申請數的比例

從這一比例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技術實力,客觀上反映了該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對于一個行業或企業而言也是如此,2004—2014 年我國汽車工業申請發明專利為2561 件,僅占申請總數的12. 9% ,同期國外在中國申請發明專利為5028 件,占申請總數的90% 。中國汽車工業技術水平與國外的差距顯而易見。

3 中國汽車行業技術創新對策

3. 1 促進制度創新

針對我國目前汽車產業組織結構的現狀( 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分散、達不到規模效益) ,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汽車企業戰略性調整、重組和改造,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強大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汽車和零部件大公司、大集團或跨國公司,重新構造大中小企業鏈的合理關系。這樣就必須改變我國汽車企業原有的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行政附屬關系,在企業管理和企業制度上,按照 “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在此基礎上,以產品為目標,以資本為紐帶進行產業大整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3. 2 堅持引進技術入門,以自主開發為本、聯合開發為輔

自主開發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中國汽車工業,尤其是轎車工業夢寐以求的事。也是我們與國外汽車生產大國存在巨大差距的關鍵所在。中國汽車工業多年的發展歷程表明,簡單地以市場換技術實際上是捆住了自己的手腳??鐕镜街袊皇菗屨际袌?而不是培養競爭對手,合資企業的中方母公司希望介入產品開發,常常受到合資企業外方的各種限制和干預,致使企業的每一代產品都是外方產品。所以我們要轉變對自主開發的傳統理解和認識,不必全部照搬日本、韓國汽車工業的 “引進—吸收—消化—創新” 發展模式。學會把全球的資源( 包括技術和知識) 和國內的資源拿來為我所用,制定既有利于技術引進又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總體上 “最優”的技術創新模式。

3. 3 提高技術研發能力,建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平臺

中國汽車工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建立汽車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集成現有的資源以實現聯合攻關,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我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的建立應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官、產、學、研大聯合,集成各方面的創新資源和能力,構筑和完善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的平臺,從而與產業發展實現良性互動,以支持我國汽車產業的跨越發展,形成國際競爭力。

3. 4 大力加強汽車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是包含研發能力建設、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組織機構等多個方面的綜合性體系。它已經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有力支持力量。根據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現狀,重點應加強研發能力建設,著力實施人才戰略。

( 1) 加大研發投入,促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上,新產品的開發速度越來越快,汽車的資本密度越來越高,所以汽車的研發投入規模必然越來越大。在此方面上,我們應該借鑒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發展的經驗。一方面政府加大對大型企業研發中心的建設,對基礎性、關鍵性的技術開發項目給予各方面金融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業應該依靠競爭,進一步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

( 2) 實施人才戰略。除了研發投入因素外,缺乏人才也是我國汽車工業技術創新落后的又一重要原因。健全現有層次的研發人才梯隊,是國際著名大型汽車公司研發隊伍的共同特征。以通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為例,該公司聘用了600 名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66% ,具有碩士學位的占24% ,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實驗環節也聚集了龐大的各類人力資源,從事實驗臺架的研制使用與維護的實驗工程師就有上千人。所以為保證中國汽車工業21 世紀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實施人才戰略。具體而言,在企業內部,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二是通過職工持股、技術入股以及期股和期權等股權激勵的辦法吸引和留住掌握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人才; 三是吸引高層次留學回歸人才進入汽車企業工作,讓他們以專利發明、專有技術等參與分配,共享合作委托研究開發的科研成果。

( 3) 實施國家汽車重大技術創新計劃,實現汽車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國際上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組織過汽車工業國家創新系統計劃。一起攻關一些共性的技術問題。比如,為了解決汽車發展中環境污染、能源等重大問題,美國國會曾宣布了 “新一代汽車合作計劃” PNGV( 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Vehicle) 。這項計劃使美國在相當長時間內,穩居全球汽車經濟領導權。無論是從技術方面,還是從社會影響方面來看,它都不亞于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所以我國汽車工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擁有一席之地,必須實施國家汽車創新工程,實現汽車技術跨越式發展。

4 結論

汽車產業本身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國內眾多學者在理論上已經論述了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技術創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而經濟發展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技術創新,相關的實證研究在國內尚不多。所以,從實證角度出發研究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無論是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實踐運用上,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摘要:文章闡述了我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現狀,同時分析了我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及縮小差距的對策。

關鍵詞:汽車行業,技術創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勇軍.基于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品牌發展的對策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4(1):26-30.

[2]趙鵬飛.中國汽車工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8):119-121.

上一篇:初三化學下學期總結范文下一篇:我有一個愿望作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