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發展范文

2023-09-14

農業發展范文第1篇

舞陽縣是一個糧食生產大縣。2008年夏糧(小麥)播種面積58萬畝,單總產達歷史最高,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4.72萬畝,糧食總產達到50.3萬噸,平均單產達到438.5公斤,農業人口人均糧食達到967.3公斤。糧食加工業不斷發展,年加工小麥5萬噸以上的加工企業有8家,主要有華鑫面粉、舞蓮面粉、明匯面粉、匯豐面粉、英康面粉、永毅面粉、新雪面粉、漯河奧克啤酒等企業,糧食商品率達57.9%。近年來,舞陽縣農林局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把林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為目標,加快農業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截至目前,全縣新建完善農田林網25萬畝,合格農田林網達2606個,控制率達96.1%,為全縣糧食的穩產增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保障。

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舞陽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舞陽縣農林局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積極努力,其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自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該縣已登記成立農民專業臺作社8個,擁有社員58人,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3個,種植、養殖業專業合作社5個,在投資規模上從幾萬到幾百萬元不等。農林局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管部門,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發動工作,讓農民真正了解專業合作社的實質及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好處;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工作,指導他們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從而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走上規范化的發展道路。

優化調整農業結構

近幾年來,舞陽縣立足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和資源優勢,以農業特色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強力推進特色鄉鎮經濟建設,突出培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鄉村典型,通過政策重點傾斜、集中資金扶持、重點加壓激勵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林業成亮點,種植增效益,養殖提水平”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格局。

一是調整糧食品種結構。糧食生產以改善品種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為重點,穩定面積,合理布局,增產增效。二是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優化經濟作物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是調整種植業結構的重點,主要通過間作套種等措施,使經濟作物比重逐年增大,以提高經濟作物在農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發展畜牧養殖業是實現農產口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種植業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環節。

大力發展沼氣建設

今年前三個季度,舞陽縣農林局按照中央、省、市、縣對農村沼氣建設的要求,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貫徹國家能源戰略,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精心組織,扎實推進,使全縣的沼氣建設得到很大的發展,對改善能源結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截至2008年9月,全縣共建沼氣池39000座,沼氣使用普及率達到28%,其中2008年新建7841座,250戶聯戶沼氣工程的800立方主體工程也已竣工。

農業發展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高速提升,農業機械化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實施農業機械化將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糧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礎。從這個角度出發,就當前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展開了論述,重點講解了農業機械化技術在推廣過程中的具體舉措,希望能切實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技術;農業發展;作用;推廣策略

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給我國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將有助于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實施轉變,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F代農業的發展建立在生態化和高效化的技術支持之上,將對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將有助于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大幅度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這也成為當前農業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1   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狀態,農村勞動力大量走向城市,傳統的農民已經向著產業工人實施轉變。

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造成農作物的產量出現了一定的下降局面,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道路將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實施有效的緩解,將對農村生產方式實施積極的改變,將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的意義。

根據有關機構的調查數據統計,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土地耕作面積已經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農業機械化已經基本實現了,也極大地提升了農作物的生產效率[1]。

1.2   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將有助于提升農民的農業經濟收入,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價值意義。從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產業結構專項升級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力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按照農作物的品種和分區域作業的方式強化機械設備的應用力度,將有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同時,農業機械化技術將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從最初的刀耕火種逐漸演變到了現在的農業機械化。在原始社會,人們依靠大自然來生存,吃的是野果,穿的是樹葉,不能改造自然,也不會使用生產工具,人類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吃飽穿暖上,更談不上發展經濟和享受生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逐漸學會制造工具,并大量使用生產工具,從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到封建社會的鐵器社會,再到現代社會的機械化時代,農業生產全過程都實現了機械化[2]。

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隨著農業機械化的高速發展,人們從以往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發展,有效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向美好生活的邁進,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所以,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將極大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1.3   增強我國農業地域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農業穩健發展

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下,因為農業生產能力比較低下,對自然災害無法有效地進行抵御,使得農業整體的生產能力降低,這樣就不利于農業生產產量和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不利于國民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所以,在當前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中,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提升農作物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比如,積極推廣旱作機械和灌溉機械,從一定程度上切實增強了農作物抵御旱災的能力,應用植保機械可以從源頭上提升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促使農作物穩健生長[3]??梢钥闯?,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和生產方式、大面積推廣農業機械化,以及對農業機械化科學技術進行推廣和普及,對真正地落實好科技興農的發展舉措具有重大意義。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使用農業機械化將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樣就能切實提升農作物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為農作物的穩產、增產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1.4   有助于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

首先,有助于節約農業生產成本。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業生產模式落后,農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造成我國農業生產人工成本高,農業經濟利潤空間狹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推廣農業機械化將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的投入,提升耕作效率。

其次,可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走機械化發展之路,將有效地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降低農業生產中的不穩定風險。根據統計,農業機械化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2   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農業發展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2.1   政策措施不到位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方面的國家政策比較少,同時存在著政策不配套的問題,這樣就不能很好地滿足當前的農業生產需求,降低了農業機械化推廣的效率。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完善有關政策制度,構建有利的環境來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2.2   資金保障不到位

近年來,雖然從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都加大了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力度,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業機械化方面的資金投入還是不足。一些農業大縣在農業機械化推廣過程中的資金投入有限,將直接對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根據區域內的實際情況來提升農業機械化推廣的資金投入力度,建立農業機械化專項基金來推進農業機械化工作,從而實現農民農業經濟收入的增加。

2.3   農業機械化推廣的人力資源比較薄弱

當前,農業機械化在推廣過程中人員不穩定和技術薄弱的情況依舊存在,不利于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

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入手。

首先,以職業資格證書的方式強化對農業機械化推廣人員的考核,這樣可以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水平。

其次,促使政府對有關農業發展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構建農業技術人員成長發展的路徑,以職稱晉升和科技推廣獎勵等多種方式來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使農業科技人員能夠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最后,在農業機械化推廣過程中要將大鍋飯的思想打破,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確保農業科技人員實現多勞多得,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責任感,促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升[4]。

2.4   農業機械化推廣組織舉措不到位的情況突出

要建立科學化的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組織,促使農業機械化技術健康有序地發展。從當前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村地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在建設中還存在薄弱的地方,一些農村地區還沒有獨立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機構,大多功能上存在不完善的問題,機構人員隊伍不穩定、工作職責不明確、農業發展政策無法有效落實,這些問題都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應建立高效、完善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考核制度。

各級地方政府對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要保持高度重視,積極實施有效的政策吸引高技術人才加入到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隊伍中來,并在生產實踐中積極發揮廣大農民兄弟的力量,促使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能夠得到穩步實施,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5]。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要舉措,有助于降低農民負擔,對提升農作物的生產效率以及增加農民收入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將對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從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的力度來看,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實際問題,需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讓農民切實享受到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優勢,從政策、資金投入和人員組織等多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動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力度,切實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 1 ] 王小周.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J].

農機使用與維修,2018(11):72-74.

[ 2 ] 張衛.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

與信息,2018(11):60-62.

[ 3 ] 陳勇聰,李忠誠,李全林.現代農業中農業機械化的作用

分析[J].河南農業,2017(11):52-53.

[ 4 ] 王友誼,王峰.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與應用

前景[J].湖北農機化,2012(4):5-7.

[ 5 ] 何一帆.農業機械化應用現狀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9):70-71.

農業發展范文第3篇

摘 要:基于皖南H鎮的經驗,探討了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現象及其生成邏輯。研究表明,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推動規模經營的發展,基層農技部門在服務對象、服務渠道和服務項目上都主要傾斜于新興的規模經營主體,而不斷弱化對廣大小規模農戶的服務,使其在農技服務中逐漸被邊緣化。這一現象的產生是地方政府、基層農技部門和規模經營主體分別基于政治邏輯、行政邏輯和逐利邏輯共同推動的結果。在廣大小規模農戶仍然構成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面的前提下,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亟待糾正。為此,需要從農業發展觀、農技服務定位和小規模農戶組織建設等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關鍵詞:農技推廣;壘大戶;規模經營主體;小規模農戶;地方自主性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各級政府的引導,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取得了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6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達38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是2008年底的33倍。雖然普通農戶仍是主要流轉主體,但也產生了大量規模經營主體(下文簡稱“大戶”)。截至2012年底,經營土地面積1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有270多萬戶,農業合作社30多萬家,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超過30萬個[1]。由此,在農村形成了小規模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并立的局面,盡管小規模農戶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經營面積上仍占據多數,但規模經營主體也已經占據相當比例,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在這一新形勢下,如何兼顧小規模農戶和規模經營主體的不同需求而不致有所偏廢,不僅對基層農技部門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是值得學者思索的重要現實問題。

有關基層農技服務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尤其集中在對以下問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問題與對策[2-3]、基層農技服務人員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4]、農技推廣效率及其制約因素[5]、農戶的技術需求[6-7]等。這些極大地豐富和推進了對基層農技服務的研究,但是它們基本都是在將農業經營主體視為同質群體的前提下做出的,因此,無法注意到基層農技部門在應對已經分化了的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隨著規模經營主體的大量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到規模經營主體的技術需求及現有農技服務與這一需求的差距。陳潔等通過對安徽省種糧大戶的調查發現,種糧大戶對農技推廣服務在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現實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在倉儲、運輸、市場信息發布、氣候及病蟲害信息發布等方面的服務比較欠缺[8]。其他更多的學者則主要從宏觀層面探討了規模經營主體興起后農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的必要性、作用和政策選擇等[9-11]。此外,還有學者從農民分化的角度探討了不同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需求及依此進一步優化農技服務的建議[12-13]。

這些研究忽視了地方政府與基層農技部門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作為具有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地方政府和基層農技部門[14],他們也會因應形勢的變化對基層農技服務做出主動的調整。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積極主動地推動規模經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基層農技部門自然會根據地方農業發展的需要對基層農技服務做出相應的調整。對此,學術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研究。

近年來,筆者通過多地的實地調研發現:隨著規模經營主體的興起,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推動規模經營的背景下,基層農技部門在服務過程中普遍出現了過度傾斜于規模經營主體而偏廢小規模農戶的問題,筆者將這一現象稱之為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壘大戶”的本意是指信貸資金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和某些行業過度集中的現象,有些學者將此概念運用于對反貧困項目、家庭農場的研究[15-16])。在實踐中,這種傾向已有多方面的展現,并使廣大小規模農戶逐漸被邊緣化。而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地方政府、基層農技部門和規模經營主體分別基于各自利益共同推動的結果。盡管筆者的以上判斷是基于多地調查得出的,但為了便于分析和表述,本文主要選取筆者詳細調查的皖南H鎮根據學術慣例,本文對省級以下地名和所有當事人的姓名均做了技術處理。2010年以來,筆者所在研究團隊每年至少都會有一批學生或老師到H鎮進行調研,筆者也在2012年和2014年分赴該鎮進行了總共為期4個月的專題調研。的實踐作為經驗表述對象,從相關主體自主性的角度來探討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的運行機制和生成邏輯。

二、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現象

皖南H鎮位于長江南岸的沿江平原與丘陵山區的交錯地帶,是江南典型的“魚米之鄉”。該鎮下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約3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近3萬人,農戶9 000戶。全鎮總面積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約58萬畝、山地5萬畝、水面 16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1萬元。H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也是所在縣唯一的純農業型鄉鎮。2007年之前當地的農業經營主體基本都是小規模農戶。2007年以來,H鎮政府采取各種措施積極發展規模經營,使H鎮迅速產生了大批規模經營主體。截至2014年7月筆者調查結束時,H鎮統計在冊的規模經營主體共有67戶,總經營面積高達26 32895畝,占到全鎮耕地總面積的近45%。隨著規模經營主體的崛起,在H鎮形成了小規模農戶和規模經營主體雙足鼎立的局面。從經營面積來看,前者占到總面積的55%,后者為45%;從數量來看,規模經營主體只有100戶左右,但小規模農戶至少有4 000戶。

盡管自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引導規模經營以來,各級政府都要求基層農技服務應重點支持規模經營主體,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規模經營發展相對緩慢,基層農技服務并沒有發生巨大變革。從皖南H鎮來看,只是隨著近年來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當地基層農技服務才開始發生重大調整,即基層農技部門在服務對象、服務渠道和服務項目上都全面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從而導致了基層農技服務的“壘大戶”。

(一)服務對象上的大戶為主

在規模經營主體興起之前,小規模農戶是當地農業經營的唯一主體,是縣鄉農技部門的主要服務對象。隨著規模經營主體的不斷壯大,當地農技部門很快將主要服務對象指向規模經營主體。訪談中,縣農技推廣中心和H鎮農技站負責人都表示,近幾年及以后當地農技服務的定位就是“以大戶為主,兼顧散戶”。他們所指的大戶正是近年來興起的規模經營主體,而散戶就是廣大小規模農戶?!耙源髴魹橹鳌?,是指農技部門的工作重心要圍繞規模經營主體而展開,并主動為他們提供各方面的服務。而“兼顧散戶”是指在主要服務于大戶的同時也要顧及對小規模農戶的服務。從基層農技部門的目標上已經可以清晰看出,規模經營主體已經替代小規模農戶成為了基層農技部門的主要服務對象。由于小規模農戶還廣泛存在,所以當地農技部門在服務目標上也要兼顧小規模農戶,但是實踐中這種兼顧也很難做到。調查中,H鎮的小規模農戶普遍反映,“以前縣里和鎮里的農技人員還往小戶田里跑,現在都是往大戶那里跑,你不找他,他也不找你”,甚至有農戶極端地說“小戶沒有農技服務”。該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也承認,“我們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管不了那么多,將重心轉向大戶后,小戶就忽視了一些”。從縣鄉兩級農技部門來看,規模經營主體興起前后,它們的人財物等方面不但沒有加強,反而還有所下降以縣農技推廣中心的人事為例,2007年以前該中心共有44人,當年減少到37人,而到2014年就僅有21人了。。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將主要精力投入對規模經營主體的服務后,勢必會減弱對小規模農戶的服務。

(二)服務渠道上的厚此薄彼

基層農技部門服務于小規模農戶的主要渠道是借助于村級農技服務組織,即鎮農技站通過村農技員、村民小組長和示范戶等層層嵌入在村莊社會的服務主體才將農技服務傳送給廣大小規模農戶[17]。但是稅費改革前后村級農技服務組織出現“線斷網破”問題[18],此后,農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一直非常凸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規模經營主體,當地農技部門另辟蹊徑,開創了直接對接大戶的服務渠道,即農技部門無需任何中間組織就可直接服務于規模經營主體。比如建立短信平臺和QQ群,通過這些平臺直接將病蟲情報、新品種、新技術、天氣狀況等科技信息發送給規模經營主體。此外,在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上,也直接在一些大戶的土地上進行試驗、示范并進行推廣。這種直接對接服務對象的方式之所以能應用于規模經營主體而無法應用于廣大小規模農戶,主要是因為規模經營主體較之于小規模農戶數量較小,整體素質較高,而廣大小規模農戶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素質參差不齊(比如有的不識字,不會使用手機、QQ的現代通訊方式)。

除了這種專門針對規模經營主體的服務渠道,當地農技部門還將普惠性的服務傾斜于規模經營主體。H鎮農技站每年都要舉辦多次農技培訓班據H鎮農技站站長介紹,2013年H鎮共舉辦各種農技培訓班21次。,這是基層農技部門進行農技推廣的主要方式之一。原來培訓班的參加者主要是各個村的農技員和示范戶,近幾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即雖然村里的農技員(多為會計兼職)還是要參加,但是原本各個村的農技示范戶幾乎被全部替換成了規模經營主體。與此類似,農技部門開展的“包村聯戶”工作也是如此。按當地規定,縣鄉每個農技員都需要包1~2個村和10戶示范戶,主動為其提供農技服務并起到輻射帶動作用,農技人員不僅要為聯系戶提供各種信息,而且還要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并召集他們座談。在H鎮實施中,雖然縣鄉農技員為了照顧面上情況會選擇若干小規模農戶作為聯系戶,但主要的聯系戶都是規模經營主體。正是以這種方式在H鎮實現了農技員對幾乎所有規模經營主體的一對一服務。

以上措施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規模經營主體的需求,但是當地農技部門將普惠性的農技服務過度地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卻不利于小規模農戶。原來的示范戶基本都是村內的種田能手,屬于中堅農民,由于其經營模式與其他小規模農戶類似且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對小規模農戶的帶動作用就非常顯著。但是新興的規模經營主體在種植模式和經營方式等各方面與小規模農戶都有很大差別,因此對小規模農戶的帶動作用就會大打折扣。比如,H鎮的規模經營主體一般選擇稻麥輪作,而小規模農戶主要種植雙季稻;在經營方式上,規模經營主體屬于資本密集型經營,而小規模農戶則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而且多數規模經營主體都不是本村或本鎮人,他們與周邊小規模農戶的來往非常少,這些都限制了規模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

(三)服務項目上的過度傾斜

稅費改革以后,大量惠農資金投入農村且主要以項目制的形式出現[19],在農技服務領域也是如此,即很多農技服務都是以項目制的形式進入農村。隨著規模經營主體的崛起,H鎮的農技服務項目也主要向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從H鎮農技項目的實施情況來看,大體有兩個趨勢:第一,相對于小規模農戶,農技項目主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第二,相對于一般規模經營主體,主要向若干個典型的規模經營主體傾斜。以H鎮2013年實施的“萬畝高產創建項目”為例,由于項目資金有限并為了突出重點,該項目在實施中劃分出百畝攻關區、千畝核心示范區和萬畝示范區三部分。在項目區的選擇上,百畝攻關區就選在該鎮最大的規模經營主體王某的土地上,千畝示范區主要是王某和其他若干規模經營主體的土地,而項目區的其他部分才會涉及其他規模經營主體和廣大小規模農戶。而在資金的投放上,則主要集中在百畝攻關區范圍內,其他兩個區域的資金投入量依次遞減。

作為當地政府樹立的典型,王某幾乎可以享受到H鎮所有的農技服務項目,諸如機插秧工廠化育秧建設項目、高產創建項目、測土配方項目、統防統治項目,不一而足。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王某所獲得項目的總資金不低于1 000萬元。當然不是所有的大戶都能像王某那樣得到這么多項目的惠顧。正如折曉葉和陳嬰嬰所指出的,地方政府在項目“打包”運作中的一個傾向便是對“示范”點進行集中投入,以造就出一些“政績亮點”,甚至導致示范點的公共品過度建設,而那些特別需要項目支持的弱勢社區卻得不到項目[20]。這種現象在H鎮的農技服務項目的投放上表現非常明顯。作為縣鄉政府樹立起來的一面“旗幟”王某曾經獲得過“全國種糧大戶”和“省勞動模范”等稱號。,王某獲得了大量項目。但是由于大部分農技服務項目都是稀缺的,因此,農技項目向大戶的傾斜,使廣大小規模農戶無法分享國家的惠農資金,也背離了國家實施項目的初衷。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H鎮的農技服務正在從服務對象、服務渠道和服務項目上逐步將重點轉向大戶。在這個過程中,盡管規模經營主體的服務體系可能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卻造成小規模農戶在基層農技服務中邊緣化。盡管小規模農戶在逐漸減少,但是從總數上看仍然占據絕對多數,他們仍然構成了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面。而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將使他們很難接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農技服務,這不僅不利于農技服務的均等化,而且將迫使小規模農戶更加依賴于農資零售商。由于農資零售商的逐利性,他們只會向農戶推銷利潤高的農資產品,而不會推銷效果最好或最為適合的農資產品,因此農資零售商不具備為農戶提供基本農技服務的公共職能,盡管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這種職能。所以,小規模農戶在農技服務上過度依賴農資零售商,不僅不利于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而且也不利于其農業生產的正常維系。

三、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的生成邏輯

H鎮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有著值得思考的深層次原因。從其發生的時間來看,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是伴隨著當地政府推動規模經營的過程而產生的,因此,需要由此切入來探討其生成邏輯。從筆者調查來看,縣鄉政府、農技部門和規模經營主體構成了規模經營背景下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產生的直接動力。盡管它們各自的出發點和行動邏輯相差很大,但是卻在同一個方向上匯聚成了一股合力。

(一)政治邏輯:政府發展規模經營的需要

基層農技服務的轉向在根本上取決于地方政府發展農業的方向。由于農技部門的三權(人、財、物的管理權)全都歸屬地方政府,因此,基層農技部門的工作方向必須服務于當地政府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這既是地方政府的明確要求,也是農技部門的自覺意識。

近年來,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推動規模經營的發展,并將其作為農業治理的中心工作,H鎮所在縣鄉政府也不例外。筆者在H鎮調查發現,在農業治理目標上,近年來當地縣鄉政府逐漸確立了改造小規模農戶、培育規模經營主體的目標。在這一治理目標下,小規模農戶被視為落后的、需要加以改造的對象,規模經營才是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方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縣鄉兩級政府都采取了各種措施,甚至不惜動用強制半強制的措施擠壓小規模農戶的發展空間以發展規模經營主體。而H鎮作為該縣唯一純農業型鄉鎮,更是縣鄉政府重點打造的典型,不僅縣級政府將各種涉農項目資金和優惠政策重點傾斜于H鎮,而且H鎮政府也比其他鄉鎮更加積極地發展規模經營。這是前述H鎮規模經營主體在短短幾年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而縣鄉政府之所以如此積極地推動規模經營的發展,固然有回應農業轉型現實需要的考量,但更根本的原因應該還是為了更好地追求政績[21]。在上級政府將發展規模經營作為重要任務的情況下,在“晉升錦標賽機制”[22]的作用下,下級政府的主要領導為了獲得更好的晉升機會,會更加積極地發展規模經營以在與同級政府的競賽中獲得更加突出的成績。所以,發展規模經營實際上已經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務,換句話說,地方政府發展規模經營所遵循的邏輯是政治邏輯。

在這一邏輯的作用下,縣鄉政府將發展規模經營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農業治理的中心工作。為此,就需要各涉農部門服務于政府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需要,表現在農技服務上就需要基層農技部門重點服務于規模經營主體。H鎮農技站站長的話可以為證:“這幾年大戶越來越多,我們的工作也越來越傾向于大戶,以大戶為主,兼顧散戶。這也是政府給我們提出的要求”。

(二)行政邏輯:農技部門自身利益的考量

縣鄉農技部門之所以在農技服務中過度傾斜大戶,除了當地政府給予了明確要求,農技部門的部門利益也是重要原因。其中的部門利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農技服務中傾斜于大戶一方面可以大大減少工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作中的行政風險。

1.減少交易成本的考量??h鄉農技部門在服務于小而散的農戶時始終面臨著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基層農技部門主要是借助于農村基層組織來降低與小規模農戶對接的交易成本。但是稅費改革后,一方面隨著國家大量資源的下鄉,基層農技部門的農技服務任務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基層組織卻在人員、資源、治權和治責等諸方面都在走向弱化[23]。這兩個方面的同步變化大大增加了基層農技部門與小規模農戶打交道的交易成本,這不僅使農技部門在農技服務過程中十分吃力而且往往難見成效。隨著規模經營主體的崛起,縣鄉農技部門出于減少交易成本的考慮自然會更加傾向于服務這些規模經營主體。這樣做不僅可以大大減少農技部門的工作量而且可使其工作成效更加凸顯。還是以上面提到的“萬畝高產創建項目”為例。該縣農技推廣站站長告訴筆者,“百畝攻關區之所以選在大戶而不是小規模農戶田里實施,一是項目好實施,什么事情都好商量,跟一個人好講,要是跟十個人就不好講,讓這十個人都聽你的就更難了;二是如果有什么閃失,補償也好搞”。從中可以看出,基層農技部門之所以將項目資源更多地投入到大戶的田里,主要便是從降低交易成本的出發的。這樣,不僅更容易使項目按照項目本身的各項要求進行實施,而且更容易使項目成為供各方進行參觀的“示范點”。其實這一邏輯在其他農技服務的實施中也普遍存在。

2.降低行政風險的考量。該縣植保站站長告訴筆者,“我們現在之所以抓大戶,他們成為重中之重,是因為他們面積大,一出問題就比較嚴重,影響也大;而小戶只要不出問題就行了,而且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出大問題,有問題也都是局部性的小問題,況且他們也不可能顆粒無收”。這位站長的話道出了他們對行政風險的考量。較之于規模經營主體,小規模農戶的生產管理更加精細化,即使農技服務不到位出大問題的可能性也比較小,盡管可能存在許多小問題。而規模經營主體由于經營面積比較大,一旦由于農技服務不到位產生問題就可能是大范圍的問題,造成不良影響,進而使農技部門被問責。因此,基于降低行政風險的“不出事邏輯”[24]也是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的重要原因。

以上兩個方面都可歸結為基層農技部門基于自身部門利益考量而遵循的“行政邏輯”,前者可看做是積極行政中減少成本、凸顯工作績效的考量,后者可看做其從消極行政角度降低行政風險的考量。

(三)逐利邏輯:規模經營主體的積極爭取

除了縣鄉政府與基層農技部門,規模經營主體也構成了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的重要推動力。由于規模經營主體的經營規模較大,農業技術給其帶來的邊際效益比較明顯,因此,較之于小規模農戶他們不僅自身比較重視農業技術,而且對于基層農技部門提供的農技服務也有更加迫切的需求。所以,筆者在H鎮調查中發現,這些新興的規模經營主體不僅對于農技部門的服務質量要求較高,而且還會積極向其表達自己的服務需求,并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和農技部門為其農業生產提供技術保障。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一方面是因為農技服務對于他們的切身利益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的行動能力和組織能力比一般農戶要強出許多。更何況,這些規模經營主體大多都是當地的工商企業或富裕群體,本來便與當地政府的往來就比較多,他們向政府表達訴求和爭取利益就非常方便。而相對而言,一般農戶向政府和農技部門表達自己的訴求就比較困難,而且由于組織能力較弱,也很難形成強大的合力來維護和爭取自身的利益。規模經營主體較之于小規模農戶的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一般農技服務中,而且更體現在對農技服務項目的爭取中。較之于小而散的小規模農戶,規模經營主體在獲取項目信息、“跑項目”的能力、與相關部門的關系、運作項目的能力等方面都更具優勢。加之,本來用以增強小規模農戶能力的合作社也大都被一些規模經營主體包裝成自己的謀利工具[25]。所以,導致很多農技服務項目沒有被占據多數的小規模農戶分享,而是為少數規模經營主體所獨享。

因此,筆者認為規模經營主體基于逐利邏輯積極爭取各種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益也構成了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的重要原因??傊?,正是縣鄉政府、基層農技部門和規模經營主體三者共同推動了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的發生。盡管它們的出發點和所遵循的主要邏輯不盡相同,但是卻在推動基層農技服務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上達成了一致,并且在密切的互動中共同推動了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

四、結論與啟示

農技服務是保障農業生產正常進行和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對于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然而,隨著規模經營的發展,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推動規模經營的背景下,基層農技服務“壘大戶”趨勢凸顯,主要表現在基層農技部門在服務對象、服務渠道和服務項目上都主要傾斜于新興的規模經營主體,而不斷弱化對于廣大小規模農戶的服務。正如筆者在上文所分析,這一現象的產生是地方政府、基層農技部門和規模經營主體分別基于政治邏輯、行政邏輯和逐利邏輯共同推動的結果?;鶎愚r技服務“壘大戶”對于這些利益相關者顯然有著諸多好處,但是這卻是建立在損害無論在數量上還是比例上都占據絕對多數的廣大小規模戶利益基礎上的。眾所周知,在當下和未來較長時間內廣大小規模農戶都將構成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面。在此前提下,基層農技部門都應以廣大小規模農戶為主要服務對象。當然,隨著規模經營主體的不斷興起,他們的合理需求也不容忽視并且需要給予滿足,但是增加對規模經營主體的服務絕不應建立在損害小規模農戶利益和弱化對他們服務的基礎上。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得出的政策啟示是:(1)地方政府要樹立正確的農業發展觀,規模經營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能建立在對小規模農戶排斥的基礎上,需要在實踐中探索一條規模經營主體與小規模農戶并行不悖、相互促進的道路;(2)規模經營主體和廣大小規模農戶都是基層農技部門的重要服務對象,都應給予充分重視,而不應有所偏廢,在各級政府都在加強對規模經營主體服務力度的同時,更需要加強對作為基本面但卻不斷被邊緣化的廣大小規模農戶的服務,同時,應防止地方政府和基層農技部門出于自身利益過度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3)還要繼續加強小規模農戶的組織建設,這一方面需要使村級組織成為小規模農戶真正意義的“當家人”,代表他們維護和爭取利益;另一方面需要組建更多真正屬于廣大小規模農戶的真合作社,而不是作為個別人謀利工具的假合作社。

參考文獻:

[1] 萬寶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趨勢及其應對[N].人民日報,2014-03-13(7).

[2] 黃季焜,胡瑞法,智華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30年發展與改革:政策評估和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9(1):4-11.

[3] 黃祖輝,扈映.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職能弱化現象透視[J].中國軟科學,2005(8):63-69.

[4] 胡瑞法,孫頂強,董曉霞.農技推廣人員的下鄉推廣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29-35.

[5] 焦源,趙玉姝,高強.我國沿海地區農業技術推廣效率及其制約因素[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2-18.

[6] 徐世艷,李仕寶.現階段我國農民的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9(4):42-47.

[7] 張耀鋼,應瑞瑤.農戶技術服務需求的優先序及影響因素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7(3):65-71.

[8] 陳潔,劉銳,張建倫.安徽省種糧大戶調查報告[J].中國農村觀察,2009(4):2-12.

[9] 張照新,趙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擺脫及其體制機制創新[J].改革,2013(2):78-87.

[10] 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農場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合作經濟,2013(8):35-39.

[11] 姜長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有新思路[J].中國發展觀察,2014(9):61-65.

[12] 趙玉姝,高強,焦源.農戶分化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優化研究述評[J].東岳論叢,2013(9):178-183.

[13] 焦源,趙玉姝,高強,等.農戶分化狀態下農民技術獲取路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97-101.

[14] 托馬斯·海貝勒,舒耕德,楊雪冬.“主動的”地方政治:作為戰略群體的縣鄉干部[M].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13:1-23.

[15] 朱曉陽.施惠原則、壘大戶與貓鼠共識[J].開放時代,2004(6):24-35.

[16] 鄭風田.家庭農場發展不能壘大戶[J].中國畜牧業,2013(10):30.

[17] 陳輝,趙曉峰,張正新.農業技術推廣的“嵌入性”發展模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6-88.

[18] 田先紅,王德福.鄉村農技服務:在改革中沉淪[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78-180.

[19] 周飛舟.財政資金的專項化及其問題[J].社會,2012(1):1-37.

[20] 折曉葉,陳嬰嬰.項目制的分級運作機制和治理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1(4):126-148.

[21] 孫新華.土地流轉與農戶家計:兩種流轉模式的比較[J].貴州社會科學,2012(4):77-83.

[22]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7):36-50.

[23] 申端鋒.鄉村治權與分類治理:農民上訪研究的范式轉換[J].開放時代,2010(6):5-23.

[24] 賀雪峰,劉岳.基層治理的“不出事邏輯”[J].學術研究,2010(6):32-37.

[25] 馮小.農民專業合作社制度異化的鄉土邏輯[J].中國農村觀察,2014(2):2-17.

農業發展范文第4篇

摘 要 為對目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情況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以廣東休閑農業為例,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下廣東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發展策略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以此來推動我國城市和鄉村的協調發展,同時擴大農民的收入來源,縮小城鄉差距。

關鍵詞 鄉村振興;休閑農業;鄉村農業發展;農業發展策略

1 休閑農業的概念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城市和農村人群的收入不平衡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問題。因此,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這一戰略下我國將農業發展,與觀光、旅游、休閑等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了休閑農業的新型經營方式。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可以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傳統的農業發展潛力有限,無法滿足農民增收的需求,而通過發展休閑農業,可以在確保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對農業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2)可以推動城市和鄉村的互動。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沒有接觸過農業相關事物的城市人群對其充滿了好奇,休閑農業可以將城市人群帶入農村,使得城市和鄉村進行良好的互動,在文化和習慣方面相互交流,可以進一步增加農民的見識。3)發展休閑農業是發展、保護、繼承農業文化的重要方式[1]。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傳統農業發展基礎上孕育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在推動休閑農業發展時,可以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到農業生產的樂趣,對培養人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也能夠對傳承多年的農業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

2 鄉村振興戰略下廣東休閑農業發展的現狀

2.1 廣東休閑農業發展的優勢

廣東處于我國的東南部,在休閑農業的發展方面,有著較為獨特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自然條件適合休閑農業的發展。廣東省處于我國的熱帶和亞熱帶,屬于亞熱帶氣候環境,農業發展的條件具有較大的優勢,例如廣東的熱帶水果種類繁多、口感豐富,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熱帶水果的成熟時間較短,所以一年可以舉辦多次水果采摘項目,能夠為更多的休閑人群提供服務。2)獨特的地理位置。廣東省處于我國的東南部,周圍的大城市非常多,游客資源和休閑資源非常豐富;再加上廣東與東南亞地區距離非常近,還可以發展跨境休閑農業,為國外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休閑農業服務。3)獨特的廣東文化使得當地居民非常好客,愿意將農業生產開放出去,形成休閑農業的生產模式;另外,獨特的文化使得人們可以更快地接受新鮮事物,具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夠更好地經營和創新休閑農業,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2]。

2.2 廣東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廣東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獨特優勢,所以在過去的幾年中,廣東已經開始策劃休閑農業的經營和發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多種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1)農務參與模式。該模式是指休閑對象不僅可以觀賞農業生產的過程,而且還可以親自實踐,親身經歷農業勞動的各個環節,了解農民日常的勞動細節。這種模式能夠提高休閑對象的參與感,真正體會到農業生產的樂趣,而且通過自己親自播種、施肥、除草、采摘的過程,釋放生活的壓力。該模式適合父母帶著子女一起參與,培養兒女的動手能力,幫助他們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2)民俗體驗模式。該模式主要是通過展示農業生產的勞動細節和民俗文化,或者是通過當地的美食、節日活動等吸引游客,讓游客可以到周邊的村莊進行旅游,欣賞河流、山坡、農田的美景,查看當地的農業特色等。該模式適合的對象范圍比較廣泛,也深受城市人群的喜愛,是放松休閑的重要模式。3)休閑度假模式。主要是指在休閑農業的附近修建溫泉、餐飲、娛樂等多項服務設施,售賣一些特色農產品等,再結合當地一些特色的表演,可以為旅游對象提供休閑娛樂的一條龍服務。該模式適合的人群也比較廣泛,人們可以在享受的同時,感受到休閑農業的未來發展潛力。

2.3 廣東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廣東已經開始發展休閑農業,并且創新了多種發展方式,但其中依然存在著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過分注重盈利,服務質量和服務意識不夠。休閑農業本身可以幫助農民增加一定的收入,但是如果一味地以盈利為目的,缺乏對旅游對象需求的深入調研,旅游項目重復度過高,可能會造成休閑農業發展不足的情況。2)政府的引導不夠,導致很多地方過分注重發展休閑農業,使得市場接近飽和、供大于求,而且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農民的收入不增反降,與最初發展休閑農業的目標相違背。3)過分注重娛樂設施的建設。對于很多旅游人群而言,選擇休閑農業項目進行體驗,主要是想接觸農業相關的放松項目;而很多娛樂設施城市也存在,甚至比鄉村的更加成熟,所以過分注重娛樂設施的建設反而失去了休閑農業的本質特色,對于休閑對象的吸引力會逐漸減弱。

3 鄉村振興戰略下廣東休閑農業發展的策略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廣東發展休閑農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休閑農業已經形成了較多的模式,但由于缺乏政府引導和過分注重盈利等多種原因,目前廣東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經過分析,認為推動廣東休閑農業發展的策略,可以參考以下3個方面。

3.1 進行統籌規劃,推動和諧發展

廣東發展休閑農業的資源非常豐富,如何能夠協調好各方資源,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3]。進行統籌規劃,推動和諧發展,可以參考以下兩點。1)整合休閑農業的相關資源。廣東存在著發展農業的多種資源,傳統的農業資源,豐富的林業資源,景觀資源等,可以將多種資源進行整合,然后開發著名景點。并通過對當地休閑農業的開發,帶動當地交通、住宿、飲食等其他行業的共同開發,更好地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服務。2)政府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可以對當地的農業特色進行充分調研,然后為每個地區進行規劃,推動不同地區發展不同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不僅可以避免休閑農業的不必要競爭,而且可以滿足不同旅游對象的需求,推動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

3.2 樹立品牌,創新服務項目

休閑農業的發展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進行多方的協調,循序漸進地發展和進步,不斷擴大其影響力,能夠更好地吸引旅客的注意力。廣東在發展休閑農業的過程中,需要對項目的特點進行宣傳。1)樹立品牌效應。在打造品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滿足旅游對象的需求,以旅游對象的喜好為基礎打造休閑農業的相關項目;同時,樹立品牌效應需要提高性價比,嚴格遵守誠實守信的經營之道,可以借助旅游對象的口碑來進行宣傳,提高品牌效應的影響范圍。2)要不斷創新服務項目,①與當地的農業特色相結合,推動服務項目的不斷創新,形成休閑農業模式的可持續發展;②對服務項目進行更加精細地劃分,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可以實現垂直化的市場供應,更好地滿足旅游對象的個性化需求[4]。

3.3 推動多種產業的融合

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其他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因此需要不斷推動多種產業的融合,才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推動多種產業的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兩點。1)提供具有鄉村特色的一條龍服務。除了傳統的休閑農業項目之外,還可以提供其他類型的服務,例如:農業特色的飲食服務,親手制作和品嘗當地美食;農業特色的娛樂服務,舉辦采摘項目等,不僅可以讓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的農業特色,而且避免與城市娛樂項目或者是其他休閑農業的娛樂項目重疊,真正體現當地的農業特色。2)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多種效益的融合。休閑農業屬于第三產業,不僅可以為當地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而且還需要注重社會效益的提升,例如宣傳當地的特色小吃,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在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①需要對游客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并且注重對農業成果的保護,不隨意踐踏植物、拒絕浪費等等;②當地農民在推動休閑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提高生態效益,拒絕濫用農藥、膨大素、催熟劑等等,對游客的身體健康負責,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行更好的保護。

4 結語

通過上述研究,對于休閑農業的概念、意義等都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也看到了目前廣東省在發展休閑農業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主要經營模式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在未來的工作中,要深切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做好休閑農業發展部署工作,通過充分利用廣東省休閑農業優勢,結合目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有針對性地予以完善,以此來實現廣東休閑農業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華榮,周燦芳,劉序,等.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閑農業供給與需求優化模式——以廣東24個省級農業公園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9):20-24.

[2] 沈東生.鄉村振興戰略下環巢湖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5):36-38.

[3] 蓋軍靜.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福建省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發展研究,2019(4):69-73.

[4] 趙瑩雪.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以清遠市黎埠鎮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3):164-166.

(責任編輯:劉昀)

農業發展范文第5篇

摘  要  現代農業發展,是農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內容。在梳理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借鑒產業生態位的思想,界定現代農業生態位構成,界定現代農業發展內涵;將農業結構升級視為生態系統中的種群演化,根據現代農業生態位構成識別各地區現代農業生態位寬度,進而識別各地區農業發展能力和趨勢,從而為各地現代農業發展程度識別和資源配置提供理論指引,擴展農業結構升級的理論研究內容。結果表明,全國各地均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但發展較為緩慢;農業大省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能力較好,但后續支撐不足,要重點加強農業大省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傾斜力度,提高農村教育程度、現代化程度、產業化程度、組織化程度,進而形成良好的現代農業的生態環境,促進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建成。

關鍵詞  現代農業  態勢  生態位  測度

1問題提出

構建現代農業體系,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經濟新常態下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業發展應以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目標,提高農業結構的合理性,優化農業投入產出效率,從供給側的角度促進農業結構升級?,F代農業發展實際上是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的過程,資源配置的優化是從供給側視角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本文的創新點在于,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需求,借鑒生態位的思想定義現代農業內涵,識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態位,界定現代農業的內涵,研究其在生態系統中的成長態勢,進而分析各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從生態位態勢的視角綜合分析各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從而為各地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和資源需求提供理論指引,擴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結構升級的理論研究內容。

2現代農業生態位界定與生態空間模型

現代農業發展與資源稟賦密切相關。不同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趨勢也不同,這主要取決于資源稟賦條件?,F代農業發展主要是由自然資源、生產資源、經濟資源決定的,但是同時也受到社會資源的影響(姚毓春,范欣,張舒婷,2014)。因此,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可以通過考察現代農業所占據的資源稟賦條件來得到,即現代農業生態位。生態位的環境特征維度有很多種,可以根據產業所需要的資源來進行界定,將現代農業生態位定義為 N 維超體積模型(Baum,1994;Carter Christopher,2014;孫曉華,王林,2014;陳瑜,2014)?,F代農業生態位測度的構成維度可細分為生產資源投入生態位,市場資源投入生態位、經濟資源投入生態位。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態勢是由其所處三維空間位置和占據的空間大小來決定的,所占資源要素越多,生態環境適宜度越高,其在生態系統中就越有利,也就說明現代農業發展具備環境和資源基礎,在整個產業生態系統中,已經占據一定的空間和位置。

3現代農業的生態位寬度測度與發展能力分析

生態位寬度反映生態元對環境資源的占用情況,能夠用來描述現代農業在生態環境中所擁有的資源情況。反過來,生態環境中可供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越多,表現出現代農業的生態位越寬,其發展空間和發展能力就越好,現代農業在生態創新系統中所占據的位置也就越重要。在一個產業集群中,有m種適宜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產業生態位寬度可以用適用該產業發展的資源數量來表示。

得出的生態位寬度值如圖2。

根據生態位寬度的計算可得到各地區現代農業生態位的基本情況,數值越大說明,現代農業發展所擁的資源越豐富,越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生態位寬度越小,說明農業升級資源越貧乏,困難越大。采取中位數分類方法,根據生態位寬度對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界定。從分析結果來看,現代農業生態元分布成倒三角形狀,由此可見大部分地區已經初步形成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農業大省的現代農業生態位普遍較寬,山東、河北、河南、廣東等現代農業發展優勢明顯。但是從八大經濟區的視角,東北地區的現代生態位相對較窄,資源投入效率仍有待提高。

對各地現代農業生態位勢值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大多數地區能夠保持現代農業的良性發展趨勢。其中,貴州現代農業的生態位勢值最高,其次為西藏、新疆、青海、廣西。這些地區雖然不是農業大省,但是從現代農業資源投入的角度,具備著較大的現代農業升級和發展的潛力。而農業大省普遍勢值較低,說明在現代農業資源投入比較緩慢,沒有發揮農業基礎優勢,缺乏足夠的與農業規模相匹配的資源投入配比。

結合態值和勢值得到現代農業生態位態勢,綜合反映各地區現代農業現狀和潛力情況?,F代農業生態位態勢最高的地區依次是,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廣東,和生態位寬度基本一致。農業大省的現代農業生態位態勢普遍較高,反映了現代農業的資源基礎比較豐富,雖然勢值較低,但仍然具有較強的現代農業發展潛力。

4結論與建議

現代農業是農業結構升級的目標和方向,更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必經之途,是經濟新常態下對農業和農村經濟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客觀需要。我國各地現代農業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界定各地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判斷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對于各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和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1)全國各地均存在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但后勁仍顯不足。從全國來看,各地區種植結構演化生態位寬度存在著差距,但大多數地區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條件,具備一定的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根據生態位態勢的分析可以得知,只有少數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呈上升態勢,北京、江蘇、山東、湖南、廣東、廣西升級資源豐富。大多數地區(26個地區)顯現出現代農業發展疲軟的狀態,農業結構升級后勁不足。

(2)要有重點加強農業大省現代農業資源傾斜力度。我國各農業大省不僅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也貢獻全國大部分的農業產量,推動這些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些地區現代農業生態位較寬,但是普遍存在著態勢相對較低的情況,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優勢明顯,升級資源投入明顯不足。除了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現代農業發展態勢良好以外,其他農業大省現代農業的生態環境均存在著優化的空間。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繼續加強對具有農業基礎的農業大省的的社會、經濟、生產資源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村教育程度、現代化程度、產業化程度、組織化程度,形成良好的現代農業發展生態環境,促進現代化農村體系的建成。

參考文獻:

[1]張遼李京曉.資源稟賦與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基于省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2):51-57.

[2]顧莉麗郭慶海.中國糧食主產區的演變與發展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11(08):4-9+110.

[3]辛嶺蔣和平.糧食主產區支持政策的現狀與對策.宏觀經濟管理,2014(01):39-41.

[4]王性玉田建強.農戶資源稟賦與農業產出關系研究——基于信貸配給數據的分組討論.管理評論,2011(09):38-42.

[5]覃荔荔王道平周超.綜合生態位適宜度在區域創新系統可持續性評價中的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05):927-935.

[6]劉洪久胡彥蓉馬衛民.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13(S2):764-770.

[7]張利飛.創新生態系統技術種群非對稱耦合機制研究.科學學研究,2015(07):1100-1108.

[8]張利飛呂曉思張運生.創新生態系統技術依存結構對企業集成創新競爭優勢的影響研究.管理學報,2014(02):229-237.

[9]邊偉軍劉文光.科技創業企業種群生態位測度方法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12):148-157.

[10]商華惠善成鄭祥成.基于生態位模型的遼寧省城市人力資源生態系統評價研究.科研管理,2014(11):156-162.

[11]姚毓春范欣張舒婷.資源富集地區:資源稟賦與區域經濟增長.管理世界,2014(07):172-173.

[12]孫曉華王林.范式轉換、新興產業演化與市場生態位培育——以新能源汽車為例.經濟學家,2014(05):54-62.

[13]劉金薇.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科技經濟市場,2008(04):55-56.

[14]李成貴.中國農業結構的形成、演變與調整.中國農村經濟,1999(05):19-25.

[15]欒敬東李靖.農業結構調整動力與機制創新.農業經濟問題,2003(04):67-71.

[16]楊宇.勞動力轉移、技術誘導及其實現條件:477個樣本.改革,2012(07):88-95.

[17]曾福生匡遠配.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傳導機制分析.科技和產業,2004(07):11-19.

[18]張兵劉丹.當前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關注的問題.農業經濟問題,2013(08):26-31+110.

[19]項桂娥陳阿興.資產專用性與農業結構調整風險規避.農業經濟問題,2005(03):49-52+80.

[20]劉麗輝吳彩容.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的協整分析.經濟問題,2014(07):85-89.

[21]梁山.以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調整.經濟問題,2003(08):38-40.

[22]張紅宇.農業結構調整與國民經濟發展.管理世界,2000(05):153-162.

[23]郭秀蘭.新常態下農業結構調整的多維困境及其路徑選擇.經濟問題,2015(09):86-93.

[24]賈潤崧張四燦.中國省際資本存量與資本回報率.統計研究,2014(11):35-42.

[25]朱江梅.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市場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商業經濟,2015(03):22-23.

[26]刁懷宏.試論政府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職能.農業經濟問題,2002(01):38-41.

[27]秦愚.組織成本視角下的農業合作社基本制度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14(08):45-56+111.

[28]黃紅球.農業產業化經營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及評價方法研究——基于廣東省的證據.農業技術經濟,2013(07):110-117.

劉刊  哈爾濱商業大學

上一篇:商業企業發展下一篇:民營企業發展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