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氣象災害防御科學發展論文范文

2023-10-06

氣象災害防御科學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青島市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2013年8月29日青島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為了防御氣象災害,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管轄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防御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建立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協調機制,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四條 市、區(市)氣象主管機構按照規定職責,負責轄區內的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和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五條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向社會宣傳普及氣象常識、氣象災害防御知識。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氣象災害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六條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風險評估,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根據上一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本轄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并向社會公布。

市、區(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應當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本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和風險評估結果,組織建設防風、防洪、抗旱等防御工程、設施和緊急避難場所,并定期組織巡查。

第七條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制定本轄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應急預案,制定本部門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備案。

易受氣象災害影響的場所和重點工程項目的產權單位或者管理單位應當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主管部門或者有管轄權的部門備案。

第八條 編制城鄉規劃和進行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項目建設,應當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氣候可行性論證應當對規劃或者項目所在區域的氣候狀況進行分析,作出氣候適宜性、風險性以及氣候環境影響、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提出應對措施,形成氣候可行性論證結論。

大型項目、人員密集場所和易燃易爆物品生產、儲存、經營場所的建設,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

第九條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監測、預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和應急氣象服務等設施建設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在氣象災害易發區域、人口密集區、農牧漁業主產區、產業聚集區和機場、港口、高速公路、航道等氣象災害監測的重點區域,統一規劃設置氣象災害監測設施。

第十條 氣象探測環境和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等氣象設施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危害氣象探測環境,不得侵占、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氣象設施。

氣象設施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因素遭到破壞時,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修復,確保氣象設施正常運行、使用。

按照城鄉規劃進行建設時,影響氣象探測環境或者需遷移氣象設施的,應當依法報經有審批權的氣象主管機構批準。建設單位應當與氣象主管機構商定保護或者遷建方案,并確保符合氣象探測和監測要求。

第十一條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在交通樞紐、旅游景區、海岸游覽區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和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海洋潮汐信息播發設施,設立警示標志。

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應當及時、準確、無償地播發或者刊載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直接提供的適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其他部門提供的風暴潮等次生災害預警信息。

第十二條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布設覆蓋城鄉的雷電監測裝置,完善雷電監測網絡,加強對農村雷電易發的種養殖區域以及其他雷電災害重點防御區域的公共防雷設施建設的指導。

第十三條 按照國家規定應當安裝防雷裝置的建(構)筑物、場所和設施,其安裝的防雷裝置應當符合國家防雷標準。

防雷裝置施工圖設計文件,應當由氣象主管機構對是否符合國家防雷設計規范提出審查意見。建設單位對建(構)筑物組織竣工驗收時,應當通知氣象主管機構同時驗收防雷裝置。防雷裝置施工圖設計文件和竣工驗收資料,應當納入建設項目檔案。

防雷裝置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做好防雷裝置的日常維護工作,并按照規定進行檢測。其中,易燃易爆物品和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儲存、經營場所的防雷裝置,應當由具有防雷裝置檢測資質的單位每半年檢測一次;其他防雷裝置檢測的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另行規定。

第十四條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建立氣象災害監測信息網絡和氣象災害信息共享機制。

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監測工作,并及時、準確地提供雨情、風情、旱情、水情、潮汐、風暴潮、地質險情、森林火險、環境污染、植物病蟲害、動物疫情等與氣象災害有關的監測信息。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利等部門,加強專項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為農牧漁業生產、森林防火等提供氣象實時服務。

第十五條 可能發生氣象災害時,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增加監測時次和預報、預警頻次。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應當組織跨區域預報會商和監測聯防,并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適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并及時向社會發布相關信息。

市、區(市)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單位應當將采取的應急措施向受影響人群發布公告,并及時向社會提供有關交通狀況、運行計劃調整等信息。

第十六條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采取下列措施:

(一)劃定氣象災害危險區,情況緊急時組織、動員人員疏散或者撤離;

(二)及時向社會發布避免或者減輕危害的建議、勸告;

(三)調集應急救援所需物資、設備、工具,準備應急設施和避難場所,并保障其處于良好狀態;

(四)保障交通、通信、電力、市政公用等設施的安全和正常運行;

(五)關閉或者限制使用易受氣象災害影響的場所;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措施。

必要時,市、區(市)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交通管制、決定停工停業停課、臨時征用應急救援所需設備、設施、場地、交通工具等應急處置措施。

第十七條 氣象災害發生后,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氣象災害發生的情況,加強氣象次生、衍生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并根據相應的應急預案,按照職責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市、區(市)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單位應當根據本地臺風、降雨、大霧、霾、降雪、冰凍等情況的預測預報,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洪澇易發區等區域的巡查和道路、電力、通信線路、排水設施等的維護。

第十八條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調查、核實、評估,組織受災地區盡快恢復生產、生活、工作和社會秩序,制定恢復重建計劃,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十九條 氣象災害發生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單位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進行宣傳動員,組織群眾開展自救和互救,協助維護社會秩序。

當地人民政府依法在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有關單位確定的專職或者兼職信息報告員,應當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應急處置工作信息傳播、災情收集報告等工作。

第二十條 鼓勵、支持保險機構開展氣象災害風險保險業務,鼓勵單位和個人參加氣象災害保險,分散氣象災害風險。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物資、資金、技術支持和捐贈。

第二十一條 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統一協調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體系,配備必要的裝備設施和作業隊伍。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需要適時組織實施人工增雨雪、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預防和減輕氣象災害。

第二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氣象主管機構責令限期改正,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應當安裝防雷裝置而未安裝的;

(二)使用不符合標準的防雷裝置的;

(三)未按照規定對防雷裝置進行檢測或者檢測不合格又不整改的。

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氣象主管機構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未按照要求播發或者刊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

(二)擅自向社會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

(三)傳播虛假的災害性天氣信息和氣象災害災情的。

氣象災害防御科學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廣東省臺風災害特征與防御措施

摘要:臺風災害是當今全球發生頻率最高、影響最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廣東省位于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海岸線長達4300km,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社會財富高度集中,是中國遭受臺風災害損失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本文基于臺風的各種資料,分析廣東省臺風的災害特征,并針對廣東省臺風災害特點提出減輕臺風損害的防御措施。

關鍵詞:廣東;臺風;防御措施

臺風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通常又稱熱帶氣旋。熱帶氣旋的生命史可分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個階段。其生命期平均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長可達一個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國際上對熱帶氣旋的分級標準和名稱如下:熱帶低壓(TD-Tropical Depression),中心附近最大風力6~7級;熱帶風暴(TS-Tropical Storm),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9級;強熱帶風暴(STS-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11級;臺風(或颶風)(TY-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為方便敘述,在無特殊說明的情況下,本文一律統稱臺風。

西北太平洋是臺風的重要源地,這一海區每年發生的臺風占全球臺風總數的36%。而臺風的結構以及它所處的環境流場決定了這一海區的臺風受到西北方向的總合力而有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趨勢。廣東省海岸線漫長,正位于這一源地的西北方向,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極易受到臺風侵襲成為我國臺風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據1950-1992年初步統計,廣東省發生重大臺風災害近30次,其中自1985年以來因臺風和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平均每年損失20億元,1991年更是高達43億元。隨著廣東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種損失將不斷增加。臺風災害嚴重制約了廣東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廣東省臺風災害特征,分析臺風災害對廣東經濟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 廣東省臺風災害特征分析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1.1 發生頻率高,發生時間集中

根據中央氣象臺編制的《臺風年鑒》,對1949~2000年52年間登陸廣東省 的臺風進行了統計分析。(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1949~2000年中,登陸廣東省的臺風數達182個,平均每年3. 5個,其中登陸最多年份達7個(19

52、196

1、1993年),最少的也有1個,由圖1可知各年臺風分配很不均勻,年際變化大。登陸廣東省的臺風中屬于臺風的就有54個,年平均1. 04個,占登陸總數的30%;屬于強熱帶風暴的有57個,年平均1. 10個,占總數的31%;屬于熱帶風暴的有40個,年平均0. 77個,占總數的22%;熱帶低壓最少,僅31個,年平均0. 60個,占總數的17%??梢?登陸廣東省的臺風不僅數量多,而且強度大,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占了61%。從表1還可以看出,登陸廣東的臺風時期為5~12月份,長達8個月,其中7~9月份為臺風盛期,這三個月登陸的臺風占了全年總數的73. 2%,可見臺風災害的群發性強,頻度高。登陸廣東的臺風初臺日期平均為7月3號,最早是5月2號,即1999年在惠來登陸的9902號臺風;終臺日期平均為9月21號,最遲為1974年12月2號在臺山登陸的一個熱帶風暴。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1.2 臺風災害突發性強

在臺風移動過程中,如果環流形勢迅速調整,副熱帶高壓強度迅速變化,便有可能突然轉向,使預報失準,在臺風實際登陸的地區來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遭受損失。另外,本省近臨南海,在南海形成的臺風,從形成到登陸時間較短;在南海形成的熱帶低壓也有可能在移到近海時,迅速加強成臺風并登陸,使沿海地區碎不及防。如8309號臺風在珠海登陸,僅僅一兩個小時就將珠江三角洲約13. 3萬hm2農田和許多村莊變成一片汪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海那些突然加強,迅速登陸的臺風。這類臺風范圍小,強度大,發展猛,移動快,給預報帶來很大困難,常常在短時間內就成災。如8609號臺風7月20號14時在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海面生成,當天22時在徐聞登陸,前后不過8h,但是卻造成了56人傷亡,農作物受災面積14. 9萬hm2,直接經濟損失1. 13億元。 1.3臺風災害的多重性

臺風不僅帶來狂風、暴雨、風暴潮等災害性天氣,而且由于臺風的連鎖效應還會帶來多重性災害。例如,臺風暴雨可以引起洪澇,還會引發泥石流、山崩、滑坡和水土流失等次生災害;而風暴潮造成的海水倒灌會導致內澇、土地鹽堿化等。例如在斗門至臺山之間沿海登陸的9316號太平洋臺風,登陸時適逢天文大潮(農歷八月初二)的高潮漲潮時段,帶來了狂風、暴雨,并出現了歷史最高風暴潮位,重現期達200年一遇。珠海、中山、江門等11個市37個縣不同程度受災。據不完全統計,這次臺風受災人口569萬人,死亡25人,潰決堤圍53 km,直接經濟損失19. 62億元。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2 臺風對經濟、社會及環境的影響

廣東省每年都遭受臺風災害。沿海地區集中了全省人口的70%和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84%,是臺風災害的高風險區,承受成災的經濟損失達80%~90%,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1 臺風對經濟的影響

熱帶氣旋是自然災害的首惡,其影響范圍廣,破壞力大,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90年代后,廣東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災害損失量級明顯增大,根據災害普查結果,廣東省平均每年因熱帶氣旋造成400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70多億元。2006年,廣東省接連遭受0601號強熱帶氣旋“珍珠”、060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0605號熱帶氣旋“格美”、0606號熱帶氣旋“派比安”等熱帶氣旋的影響,損失達250多億元,是近年來廣東熱帶氣旋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的一年。199

6、2008和2010年受熱帶氣旋影響,也是災害損失較為嚴重的年份。1996年9月9日,在吳川登陸的9615號熱帶氣旋造成建國后最嚴重的風災,湛江氣象臺測得極大風速超過57米/秒,達到超級臺風等級,損失嚴重。2008年9月24日,0814號強熱帶氣旋“黑格比”于在茂名市電白縣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50百帕,最大陣風65m/s (相當于17級),全省直接經濟損失114億元,死亡22人。2010年“凡亞比”呈現風大雨強,災害嚴重損失大,造成了全省137人受災,死亡、失蹤共計134人,直接經濟損失達54. 75億元。 2.2 臺風對社會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臺風引發的暴雨、洪水,可能導致洪泛區衛生狀況惡化,引發各種急性傳染病的流行。水土流失、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使農業耕地遭到泥沙石的淹蓋,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風暴潮引起的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受污染,土地鹽堿化,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同時,由于受災群眾生活遇到很大困難,精神受到沉重打擊,大大降低生產積極性,使受災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形成脆弱的社會環境,降低抗災自救能力。另外,臺風災害對具有特殊文化特性的建筑或遺跡及具有科學價值和旅游價值的珍稀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風景旅游區可能造成破壞。

3 臺風災害的防治對策 3.1 加強預測、預報的研究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雖然目前廣東已建立了效能較好的臺風路徑預報模式,對臺風天氣預報也有一定能力,但對近海突發臺風和突發路徑臺風的預報尚缺乏有效辦法,因此要加強沿海的臺風聯防和對登陸臺風的特別監測,同時應重視對臺風的活動規律和預報方法的研究。引進和研制現代的先進探測工具和通訊設備以及加強資料處理和傳輸的現代化。

3.2 加強預防措施的研究

加強臺風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民防災意識,用科學方法防御臺風。加建防御臺風的人工建筑的建設,而這些工程設施修建時既要考慮防洪,更要注意防御風暴潮,海堤的建設要考慮最高潮位,也要考慮海浪的掏刷作用,基底的加固是重要的,堤外防護林帶的建設應是經濟實用的。提高已有建筑物及擬建建筑物的防臺抗臺的標準。確定臺風過境時的緊急避難措施,如確定避難場所、做好搶險搶修的準備工作等,以減輕臺風可能造成的災害。各級政府應加強防臺風抗臺風的統一領導,統一組織和指揮防臺抗臺。 3.3 加強災害治理對策的研究

增強減災意識,并增加對臺風災害治理的投資。對已造成災害的地區做好緊急避難工作及災后重建工作。不斷迅速收集和整理災情資料,加強對臺風災害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效應的評估研究,建立臺風災情庫及其信息系統,為臺風災害研究工作做準備。加強重大臺風災害形成規律及臺風災害鏈的研究,尤其是沿海主要經濟開發區的臺風災害綜合研究。進行災害區劃和減災對策研究,建立防災減災專家系統。

參考文獻: [1] 史培軍.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災害成因與對策專輯), 1991, 37~42. [2]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廣東省志·自然災害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121~154. [3] 梁必騏.廣東的自然災害[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103~117. [4] 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廣東水旱風災害[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167~204. 5

《自然災害與防治》課程論文

氣象災害防御科學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南城中心小學抱著對師生生命和學校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強化“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意識,為切實有效應對氣象災害,防范、處置因災害性天氣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 保障師生生命及學校財產的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維護教育教學秩序的穩定,制訂本預案,做好學校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一、總則

(一)制定目的

為了有效防范、處置因災害性天氣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切實保障師生生命及學校財產的安全, 最大限度地減少各類損失,維護教育教學秩序的穩定,確保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省、市關于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精神, 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預案。

(二)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把保障師生生命安全放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首位,把氣象災害的預防放在突出環節,密切監視災害性天氣,認真做好各項防范工作。

2、落實責任,加強監督。學校在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下開展氣象災害的防范和處置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負總責。

3、快速反應,果斷處置。一旦發生險情,應迅速響應,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并在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組織力量全力搶險救災。

1

二、應急救援指揮組織及職責

(一)領導小組

南城中心小學防災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高少麗 副組長:楊育平

成 員:各班班主任 學校保安

(二)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職責

(1)日常工作職責

①制訂切合本校實際的防御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準備必要工具和材料,密切注意氣象部門的災害性天氣通告。

②加強對學校師生防災知識的宣傳,通過短信、出???、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把防災基本知識宣傳到每位師生,在災害性天氣特別提醒師生往返途中注意安全,提高廣大師生防范災害的意識和能力。

③加強檢查和做好防范工作,經常保持校園道路、排水設施暢通,對校園內容易受淹的地方,做到逐點檢查,確保地下水道疏通。對學校的基建和修建工地、校舍墻體、屋面、門窗、電氣、室外天線、空調室外機、外懸掛物、廣告牌、旗桿,以及圍墻、自行車棚、宣傳欄等定期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及時整改,對出現的險情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堅決查封學校危房,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④加強學校的圖書、電教、儀器設備的防護工作,對圖書室、電腦室、生活用房進行嚴格管理,特別注意化學藥品的安全存放,切實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三、災害分級和預警機制及應急響應

(一)災害分級

氣象災害是指:暴雨、高溫、寒潮、大霧、雷雨大風、大風、冰雹、雪災、道路積冰等災害性天氣。

按照氣象災害的影響范圍和嚴重程度,分為特別重大災害(ⅰ級)、重大災害(ⅱ級)、較大災害(ⅲ級)、一般災害(ⅳ級)四級。氣象災害等級根據防汛和氣象部門的預報為準。

(二)預防和預警機制

1、防災工作領導小組應當在災害性天氣前組織力量開展防災檢查,發現有安全問題的,及時處理和整改。

2、可能受降雨、雪災等惡劣氣候影響的,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均應加強值班,與氣象、水利等部門保持密切聯系,了解災害情況,針對可能出現的災害,研究防御對策,明確防御重點,及時向師生及社會發布信息。加強對災害隱患部位的巡查,必要時采取預警、轉移師生和財產等措施。

(三)應急響應

1、一般氣象災害(ⅳ級)

(1)接到災情消息時,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研究防御重點和對策,部署有關防災工作。加強值班,及時了解天氣變化,并向學校傳達預報、預警信息。

(2)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災情的觀察,專門進行有關預防知識教育,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并做好應急抗災準備。

2、較大氣象災害(ⅲ級)

(1) 接到災情警報時,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部署

3 防災工作,明確防御目標和重點,組織指揮學校搶險救災工作。加強值班,及時了解天氣變化,并向師生傳達預報、預警信息,根據預案做好危險地區師生轉移的準備工作,組織人力、物力做好搶險救災準備。及時將防災情況報上級防災領導結構。

(2) 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根據災害情況,及時制訂預防措施,并進行校舍、設施安全檢查,落實相關的加固措施;靠山、靠水、有危房的學校落實抗災措施,做好防御工作。

3、重特大氣象災害(ⅰ、ⅱ級)

(1) 接到緊急警報時,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相應的等級響應,根據上級要求,動員部署防災工作。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要堅守崗位,檢查落實防災預案的各項準備工作;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的手機和學校值班電話全天候開機,確保通信暢通,若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向縣教育局匯報,出現重大災情時,立即將災情上報當地政府防災指揮部,請求支援;學校的建筑工地立即停工,加固在建工地的腳手架、塔吊、升降機及建筑模板,確保施工工地安全,并積極與施工單位配合,避免建材水浸受潮,減少損失,避免學校工地事故發生;按照上級要求,組織搶險小組待命搶險救災,做好學校停課、師生撤離、貴重設備轉移安置等工作,以確保師生生命和財產安全。

四、應急保障

(一)通信與信息保障

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值班,主要負責人和值班人員的手機、值班電話全天候開機,保障防災現場通訊暢通,確保防災信息的獲取和傳遞。

(二)應急隊伍保障

組織必要的教師員工應急搶險隊伍,落實學校搶險救災工作的人力保障。

(三)治安保障

加強與當地公安部門的聯系,做好學校的治安工作。

(四)醫療衛生保障

加強與衛生部門的聯絡,做好學校的衛生防疫和醫療救護,預防疾病流行,做好師生疾病免疫和學校公共場所消毒工作。

(五)加強防御氣象災害避險知識宣傳,提高師生的防災減災能力。

五、善后工作

(一)密切注意災情動向,災情解除后,及早向教育局報告災情損失情況。

(二)抓緊組織人員對災后的學校進行大清理。及時請當地防疫部門進行防疫消毒處理,對重大疫情、病情采取緊急措施,防止疫情的傳播和蔓延。對受損較嚴重的校舍門窗、屋面,以及圍墻、宣傳欄、自行車棚等,及時提出整改方案上報,并抓緊落實維修工作,盡快恢復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三)各校及時向全校師生了解師生家庭的受災情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多種有效的措施對受災師生家庭進行適當慰問和救助,確保不使一名學生因家庭受災而失學。

(四)抗災救災后,學校針對防災工作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及時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總結、分析和評估??偨Y經驗,查清災情損失的原因,找出問題,吸取教訓,修改預案,并為以后抗災工作做好各項準備。

氣象災害防御科學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南城中心小學抱著對師生生命和學校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強化“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意識,為切實有效應對氣象災害,防范、處置因災害性天氣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 保障師生生命及學校財產的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維護教育教學秩序的穩定,制訂本預案,做好學校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一、總則

(一)制定目的

為了有效防范、處置因災害性天氣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切實保障師生生命及學校財產的安全, 最大限度地減少各類損失,維護教育教學秩序的穩定,確保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省、市關于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精神, 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預案。

(二)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把保障師生生命安全放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首位,把氣象災害的預防放在突出環節,密切監視災害性天氣,認真做好各項防范工作。

2、落實責任,加強監督。學校在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下開展氣象災害的防范和處置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負總責。

3、快速反應,果斷處置。一旦發生險情,應迅速響應,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并在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組織力量全力搶險救災。

1

二、應急救援指揮組織及職責

(一)領導小組

南城中心小學防災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高少麗 副組長:楊育平

成 員:各班班主任 學校保安

(二)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職責

(1)日常工作職責

①制訂切合本校實際的防御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準備必要工具和材料,密切注意氣象部門的災害性天氣通告。

②加強對學校師生防災知識的宣傳,通過短信、出???、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把防災基本知識宣傳到每位師生,在災害性天氣特別提醒師生往返途中注意安全,提高廣大師生防范災害的意識和能力。

③加強檢查和做好防范工作,經常保持校園道路、排水設施暢通,對校園內容易受淹的地方,做到逐點檢查,確保地下水道疏通。對學校的基建和修建工地、校舍墻體、屋面、門窗、電氣、室外天線、空調室外機、外懸掛物、廣告牌、旗桿,以及圍墻、自行車棚、宣傳欄等定期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及時整改,對出現的險情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堅決查封學校危房,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④加強學校的圖書、電教、儀器設備的防護工作,對圖書室、電腦室、生活用房進行嚴格管理,特別注意化學藥品的安全存放,切實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三、災害分級和預警機制及應急響應

(一)災害分級

氣象災害是指:暴雨、高溫、寒潮、大霧、雷雨大風、大風、冰雹、雪災、道路積冰等災害性天氣。

按照氣象災害的影響范圍和嚴重程度,分為特別重大災害(ⅰ級)、重大災害(ⅱ級)、較大災害(ⅲ級)、一般災害(ⅳ級)四級。氣象災害等級根據防汛和氣象部門的預報為準。

(二)預防和預警機制

1、防災工作領導小組應當在災害性天氣前組織力量開展防災檢查,發現有安全問題的,及時處理和整改。

2、可能受降雨、雪災等惡劣氣候影響的,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均應加強值班,與氣象、水利等部門保持密切聯系,了解災害情況,針對可能出現的災害,研究防御對策,明確防御重點,及時向師生及社會發布信息。加強對災害隱患部位的巡查,必要時采取預警、轉移師生和財產等措施。

(三)應急響應

1、一般氣象災害(ⅳ級)

(1)接到災情消息時,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研究防御重點和對策,部署有關防災工作。加強值班,及時了解天氣變化,并向學校傳達預報、預警信息。

(2)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災情的觀察,專門進行有關預防知識教育,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并做好應急抗災準備。

2、較大氣象災害(ⅲ級)

(1) 接到災情警報時,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部署

3 防災工作,明確防御目標和重點,組織指揮學校搶險救災工作。加強值班,及時了解天氣變化,并向師生傳達預報、預警信息,根據預案做好危險地區師生轉移的準備工作,組織人力、物力做好搶險救災準備。及時將防災情況報上級防災領導結構。

(2) 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根據災害情況,及時制訂預防措施,并進行校舍、設施安全檢查,落實相關的加固措施;靠山、靠水、有危房的學校落實抗災措施,做好防御工作。

3、重特大氣象災害(ⅰ、ⅱ級)

(1) 接到緊急警報時,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相應的等級響應,根據上級要求,動員部署防災工作。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要堅守崗位,檢查落實防災預案的各項準備工作;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的手機和學校值班電話全天候開機,確保通信暢通,若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向縣教育局匯報,出現重大災情時,立即將災情上報當地政府防災指揮部,請求支援;學校的建筑工地立即停工,加固在建工地的腳手架、塔吊、升降機及建筑模板,確保施工工地安全,并積極與施工單位配合,避免建材水浸受潮,減少損失,避免學校工地事故發生;按照上級要求,組織搶險小組待命搶險救災,做好學校停課、師生撤離、貴重設備轉移安置等工作,以確保師生生命和財產安全。

四、應急保障

(一)通信與信息保障

學校防災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值班,主要負責人和值班人員的手機、值班電話全天候開機,保障防災現場通訊暢通,確保防災信息的獲取和傳遞。

(二)應急隊伍保障

組織必要的教師員工應急搶險隊伍,落實學校搶險救災工作的人力保障。

(三)治安保障

加強與當地公安部門的聯系,做好學校的治安工作。

(四)醫療衛生保障

加強與衛生部門的聯絡,做好學校的衛生防疫和醫療救護,預防疾病流行,做好師生疾病免疫和學校公共場所消毒工作。

(五)加強防御氣象災害避險知識宣傳,提高師生的防災減災能力。

五、善后工作

(一)密切注意災情動向,災情解除后,及早向教育局報告災情損失情況。

(二)抓緊組織人員對災后的學校進行大清理。及時請當地防疫部門進行防疫消毒處理,對重大疫情、病情采取緊急措施,防止疫情的傳播和蔓延。對受損較嚴重的校舍門窗、屋面,以及圍墻、宣傳欄、自行車棚等,及時提出整改方案上報,并抓緊落實維修工作,盡快恢復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三)各校及時向全校師生了解師生家庭的受災情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多種有效的措施對受災師生家庭進行適當慰問和救助,確保不使一名學生因家庭受災而失學。

(四)抗災救災后,學校針對防災工作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及時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總結、分析和評估??偨Y經驗,查清災情損失的原因,找出問題,吸取教訓,修改預案,并為以后抗災工作做好各項準備。

氣象災害防御科學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氣象災害,防御

一、自然環境

包頭市地處北緯40°15′~42°40′,東經109°16′~110°25′之間,所轄9個旗縣區,總人口263萬,總面積27768平方公里,由中部山地、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組成,陰山山脈橫亙中部,地貌復雜,地形多變,整個地區呈現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傾斜地形。地表水系由黃河流域和內陸河流域組成,黃河流域面積8847平方公里,內陸河位于固陽縣北部和達茂旗境內,流域面積18921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在2.5~8.0℃之間,年降水量大青山以南300~400毫米,大青山以北170~300毫米,各地的降水變率普遍偏高,土右旗為18%,其余各地均在25%以上[2],由于降水變率大,發生旱、澇和雹災的機會比較多。

二、主要氣象災害

全市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冰雹、霜凍、雷電、大風、沙塵暴、暴雨、山洪及干熱風等,氣象災害種類多,出現頻率高,季節性強,階段性明顯,災情嚴重,在氣候異常的年份,常常有幾種災害交替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平均每年受災人口9.3萬(最多年份45.6萬),農作物受災面積7.6萬公頃(最多年份14.7萬公頃),農作物成災面積5.9萬公頃(最多年份12.1萬公頃),農作物絕收面積2.2萬公頃(最多年份6.7萬公頃),死亡大牲畜2.0萬頭(最多年份10萬頭),農牧業直接經濟損失8108萬元(最多年份28150萬元)[2]。

氣象災害的形成及其成災強度,既決定于自然環境變異而形成的災害頻度和強度,也受制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還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社會環境[1]。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社會損失也越來越大。

三、氣象災害防御現狀

目前,全市有713雷達1部,國家級自動氣象觀測站7個,無人自動站1個,加密自動氣象站57個,自動土壤水分站3個,設施農田小氣候觀測站8個,強風站1個。“十二五”期間,在中小流域和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新建區域自動站170個,逐步開展鄉鎮精細化預報,綜合氣象觀測站網加密和新業務的開展,將大大提高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

近年來,包頭市加大了農牧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牧區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力度,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信息員與助理員隊伍建設,各類監測、預警平臺在業務與服務中的使用等,基本實現了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快速發布和較廣的覆蓋面,實現了業務、服務和管理的統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應急預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一系列相關制度,對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的科學預測和預防,加快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最大限度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提供了科學指南。

與此同時還存在部分災害性天氣不能及時、準確監測,部門間信息共享能力差,突發氣象災害和次生災害的預警能力較低,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尚未做到全天候、無縫隙和全覆蓋,防災減災綜合能力薄弱等問題。

四、氣象災害防御

1. 組織領導

以擴大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水平為目標,建立政府領導,部門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把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中,制定中長期發展目標和年度計劃,明確氣象事業發展思路。完善氣象服務和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政府經費投入機制,并給予穩定財政支持。

2. 部門聯動

氣象災害涉及社會各方面,災害防御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御、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各部門要加強合作,共同行動,建立長效合作和信息共享機制,形成整體合力,定期開展經驗交流,實現相關資源融合,推進“多網合一、一網多用”“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員合一、一員多用”的模式,實現氣象服務與災害防御工作開放融入式發展,提高對氣象災害事件發生、發展全過程的綜合管理和緊急處置能力,盡最大可能避免氣象災害造成惡劣影響和災難性后果,共同促進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的不斷提高。

3. 監測與預警

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預警監測系統,充分利用氣象衛星、氣象雷達、氣象自動站網等現代探測技術,確保對可能影響本地區的各類氣象災害實施有效監測,并根據災害性天氣的發展與臨近,逐步開展加密監測和預警監測。

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和預警,是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基礎和支撐,要大力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利用現有的專業技術方法,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及其風險評估和預估工作,根據氣象災害的種類、影響程度和影響時間適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為防災減災工作贏得時間。

4. 科技創新

堅持需求牽引、科技先導原則,緊密圍繞包頭市生態環境、農牧業生產、經濟社會發展和防災減災中天氣、氣候、氣象災害監測、預測、評估的重大氣象科技問題,重點開展應用開發研究,構建適應包頭市氣象事業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的研究型業務技術體系,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合理配置科研資源,形成科研支撐業務、業務促進科研、研發成果迅速向業務轉化的良性互動[2]。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努力實現氣象科技新突破,為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5. 氣象災害防御機制

建立規范的氣象信息服務站,定期開展檢查和指導,實現有標準、有服務、有制度、有管理,通過政府網站或氣象服務平臺,發揮其在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加強氣象助理員和信息員的管理,組織相關培訓,使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工作有序運行。編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總結應對突發氣象災害防御經驗。開展以村、社區為單元的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編制分災種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完成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制作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卡和明白卡,為有效防御氣象災害提供科學指南。建立氣象服務對象信息庫和服務指導流程,充分發揮各級農業氣象業務技術人員作用,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及鄉鎮政府建立“直通式”聯系。建立雙向氣象信息傳遞機制,努力構建快速發布預警信息“綠色通道”,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網站、草原110、信息服務站、大喇叭、顯示屏、預警收音機等多渠道,形成廣覆蓋的信息發布體系。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制度,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參與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同時要結合本地特點、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服務需求,因地制宜,找準切入點,開展創新型工作。

6. 災害調查與評估

在當地政府的組織領導下,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積極開展氣象災害和衍生災害的調查和評估工作。災前根據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特征,結合當地的經濟密度、人口密度、社會運行狀態、預測災害能力等綜合指標,對災害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評估,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政府和公眾采取措施降低災害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災后根據受災范圍、被毀生產和生活設施以及其它經濟損失和環境損失的客觀統計,對出現的災情做出客觀評價,提供較準確的災情損失統計數據。對突發的氣象災害,應從工作和技術方面進行總結,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7. 普及防災意識

強化氣象社會管理職能,認真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管理職責,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和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充分發揮氣象信息服務站、氣象科普宣傳欄、氣象信息員的作用,開展有組織、有目標、有深度的防御知識科普學習宣傳活動,重點宣傳氣象災害防御典型事例和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

參考文獻

[1]潘進軍.淺談氣象災害及其防御[J].氣象, 2006 (32) :150-154. (中國氣象局出版, ???

氣象災害防御科學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1 農作物生長季節的主要氣象災害

1.1 大風

團區每年平均有大風日數6.5次, 且多出現在春季和夏季。每年3月以后天氣變化無常, 大風、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 對團場農業生產、林業、畜牧業造成很大威脅。尤其是春季出現的大風, 對果樹開花、坐果及農作物苗期生長危害極大。例如:2008年4月18日, 五團墾區1次強沙塵暴天氣的過程:受北方強冷空氣入侵的影響, 團區從4月17日夜間0時30分起, 風速開始加大, 出現沙塵暴、風沙天氣, 并出現5~6級的偏西風, 夜間瞬時最大風速達到7級 (15m/s) , 最小能見度降至100m左右。18日8時19分左右繼續出現8級大風。從10時18分開始連續出現8級以上大風一直持續至17時, 歷時6h以上。12時58分瞬時最大風速達到10級 (25m/s) , 最小能見度降至15m左右, 達到強沙塵暴標準。5~6級風從4月17日夜間0時30分起至結束, 持續時間長達20h。此次大風持續時間長、強度強, 實屬近30年來五團墾區罕見的天氣, 對團區已播棉田及果樹開花授粉、坐果危害極大, 損失慘重, 造成棉田飄膜671.1萬hm2, 出苗死亡、重播棉田面積756.5萬hm2, 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12.587 7萬元, 影響果樹開花授粉, 導致坐果率低、果實減產, 溫室大棚也受到損害。

1.2 低溫

團區春季溫度上升極不穩定, 常會遭到低溫的危害 (包括凍害、冷害和霜凍) , 出現強寒潮 (倒春寒) 天氣, 造成苗期凍害死亡, 導致重新播種, 使作物生育期推遲, 凍傷植株, 使其長勢衰弱導致減產。團區所在的位置靠近北部山區, 形成了特殊的氣候特點, 夏季晝夜溫差大, 常有冷空氣入侵, 造成持續低溫陰雨天氣, 降溫幅度較大, 在作物生長發育期間形成低溫冷害。如棉花的蕾鈴脫落、爛桃。團區秋季降溫迅速, 初霜凍常偏早出現而形成凍害, 造成霜后花偏多, 還可造成棉花停止生長或者死亡。如2006年4月10日, 團區遭到低溫凍害 (雨加雪) 使棉花、青貯、果園受災面積總計3 486.7hm2, 直接經濟損失101.5萬元。又如2008年1月中下旬出現低溫凍害, 最低氣溫-27.8℃, 大棚蔬菜、果園果樹等受災嚴重, 大部分幼齡果樹被凍傷或凍死??傊? 低溫冷害天氣可造成團區作物減產, 使團場經濟受到嚴重損失。

1.3 冰雹

五團距離北部山區較近, 地形抬升作用很明顯, 在迎風坡極易形成局部強對流天氣, 積雨云云團易轉變成冰雹云單體, 產生陣性雷雨大風, 是造成冰雹的主要原因。團區每年平均有1.7d的降雹日數, 多集中在5~8月, 占全年降雹日數的76%, 這期間正是作物發育的關鍵時期, 一旦產生冰雹, 將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產, 對農業、交通、建筑設施和生命財產危害很大。

1.4 干旱

五團墾區主要依靠天山融雪灌溉田地, 季節性干旱較明顯, 水資源緊缺。引起團區干旱的原因:一是春季氣溫較低, 融雪較慢, 造成團區水量較小, 引起春旱。二是冬季天山降雪少, 積雪量減少, 造成春季干旱嚴重, 春灌缺水。三是降水偏少, 時空分布不均勻, 時常有長時間無降雨, 持續干旱。干旱的危害嚴重影響了當地農作物生長, 導致減產, 影響了經濟快速發展。

1.5 洪澇

春、冬季節, 由于山區氣溫較低, 融化的雪水帶有冰塊, 流冰在下游積聚, 冰壩阻斷河水漫溢成災, 發生冰、凌性災害。夏季7~8月是該團山洪暴發季節, 長達10km的河床, 容易造成洪水災害。

2 防御對策

2.1 大風

團場要加大植樹造林的工作力度, 有計劃、合理地種植防風林, 逐步改善墾區的植被條件;牧區應注意選擇避風場所, 加強牲畜管理工作。加強對大風的監測和預報, 及早采取預防措施[1]。遇到大風天氣應臨時加固大棚等農業設施。

2.2 低溫

一是掌握低溫氣候規律, 合理安排品種搭配和播期, 要選擇適宜五團墾區氣候條件的作物進行種植, 認真分析五團墾區的氣候條件, 選擇適宜五團墾區氣候條件生長的作物類別, 同時在品種選擇方面要充分考慮到當年的氣象年景分析, 來合理選擇作物的品種、品系, 尤其對喜溫作物, 如棉花、水稻等, 要充分考慮到當年的熱量條件, 合理配置種植結構, 以達到揚長避短、減少低溫危害的目的[2,3]。二是加強低溫冷害預報及應用。長期趨勢預報有利于調整作物布局和品種搭配, 中、短期預報為及時采用應急的抗御措施提供可靠依據。三是改善和利用小氣候生態環境, 增強抗御低溫的能力。采用地膜覆蓋、以水增溫和噴灑化學保溫劑, 這些措施均能達成減輕低溫危害的目的。

2.3 冰雹

一是加強防雹工作。合理分布炮點, 炮點要建在冰雹云形成移動的前沿地帶, 防雹人員要密切監視天氣演變和變化, 做到有備無患。二是提高監測和預防冰雹的水平。應用氣象雷達跟蹤探測, 總結強對流天氣模式, 應用計算機數值預報。還可肉眼識別雹云, 一般移動快, 云體發黃, 有的中間灰暗, 常伴有連續不斷的沉悶雷聲, 多有橫閃。三是人工消雹。在冰雹云中播撒凝結核, 加速凝結成雨, 避免成雹。

2.4 干旱

分析了解當地干旱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規律, 合理調整棉花種植布局[4];在灌溉設施差的地區避免種植棉花。建設穩產高產農田, 主要做好平整土地及水土保持。改良和培肥土壤,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以肥調水。適時耕作, 注意耕、耙、耱、壓、鋤巧妙配合, 充分利用降水, 同時控制蒸發。采用地面覆蓋, 如薄膜、秸稈、稻草、綠肥等進行覆蓋。注意節水灌溉, 如細流溝灌、低壓管灌、噴灌、滴灌、地下灌溉等, 要因地制宜。營造農田防護林, 其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 還可調節農田水分、減少蒸發。此外, 應抓住一切有利天氣, 積極開發人工增雨作業。

2.5 澇洪

一是加強氣候和水文監測預報。二是興修水利工程防洪, 如修筑堤防、開辟分洪區、開挖分洪道等。三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在低洼地開溝以降低地下水位。同時, 抓住有利天氣及時進行田間管理, 改善土壤通氣性, 防止地表板結及鹽漬化。四是改良土壤結構, 結合深耕多施有機肥, 并在澇害發生后適時中耕。

參考文獻

[1]段若溪, 姜會飛.農業氣象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 2002.

[2]彭春瑞, 劉小林, 李名迪, 等.江西水稻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 2005, 17 (4) :127-130.

[3]武艷娟, 李玉娥, 劉運通, 等.寧夏氣象災害變化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 2008, 29 (4) :491-495.

上一篇:臨床實習護士健康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檔案開放信息安全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