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課改下古代文學論文范文

2023-09-28

新課改下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古代文學課程作為大學生精神成人教育的有效載體,其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具有圓通的自洽邏輯。將古代文學視為一門有張力、有生命的學科,一方面與育人承諾、時代訴求、人文旨趣相鏈接,另一方面承接“地氣”,從實踐維度對古代文學的教學困局進行尋本溯源與理性修復,庶幾實現精神成人教育的“軟著陸”。

[關鍵詞]古代文學 大學生 精神成人

[作者簡介]候海榮,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科研處處長(吉林四平 136000)

培育大學生“精神成人”,這是一個永恒的真命題。能否在教學實踐中將人類歷史進步的普世價值譜系內化為受教者的精神動力,乃衡量古代文學教學良窳的必要條件。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日趨頹勢,“無用”成為其招致攻訐的靶點。在人文精神大討論尚未謝幕的時代,究竟應該如何審視古代文學在古今對話場域中的文化方位,如何認同跨越千載韋編黃卷留下的精神資源?

一、古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精神成人”的相悖歸因

古代文學課堂出勤率超低與其他技能培訓班的熱情高漲形成強烈反差。大學生一邊以淘金的眼神汲汲于名目繁多的等級證書,一邊與故紙堆里的“詩云子日”形成難以逾越的心理障壁與文化隔閡。此中揭橥出古代文學教學的一個不爭事實:古老的傳統學科已然邊緣化甚至“雞肋化”了。按照西方的“文化記憶”理論,當前大學生對待古代文學的態度可歸納為四種“記憶模式”:冷記憶、零度記憶、反諷記憶、熱記憶。

冷記憶即批判視角下的負面記憶,蘊含某種程度的心理阻抗,表現為記憶主體對古代文學呈現一副不悅、不滿、不屑的冷峻面孔與反思姿態。零度記憶即秉持一種文化折中與價值中立的立場,表現為缺乏對古代文學的稔熟與尊崇,摒除其中的價值關切與精神訴求,試圖在“冷”、“熱”兩極之間劃出一條不甚明晰的歸屬地帶。反諷記憶是思想復雜的一種表征,表現為對古代文學的調侃、嘲弄、揶揄。譬如,2012年,關于杜甫的涂鴉圖片在微博瘋傳,且一改歷史上憂國憂民的“詩圣”形象,杜甫手握鋼槍,坐騎素馬、腳踏摩托,甚至還變身為火影忍者、妖嬈靚女、曖昧情人……因此被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不啻如此,在杜甫“日理萬機”的年度,諸多商家瞄準這一契機,京東商城將杜甫的頭像用于三星筆記本的宣傳代言,廣告語堪稱點睛:這是“杜甫的選擇”。繼“杜甫很忙”之后,網友繼續創作“李白不服氣了”、“孑L子不走了”、“孟母不遷了”等系列。緣于網絡低成本、零門檻的親民性以及網民的廣闊性,傳播效應快速擴大,引發點擊率的一路狂飆與有識之士、無聊看客的群體聒噪。盡管其“惡搞”的創意本身及背后的文化警示不容小覷,對文化名人崇高內核的褻瀆,本質上它是原創者在現有認知結構基礎上對母體意義的一種顛覆性解構,折射的是精神貧血、人文缺氧的社會怪狀。熱記憶即深懷對古典作品的溫情與敬意,體現為向傳統靠攏的一種文化自覺。譬如,超星學術視頻涵蓋了多個領域的多門專業,云集了海內外一流大家的學術精華,這樣一個天下名師皆我師的“永不下課的課堂”,滿足了部分受眾重溫經典的心理渴求,使得曲高和寡的人文國粹借助高端平臺恢復了陽春白雪的品位。還有央視以獨特煉金術打造的品牌節目《百家講壇》,主講者將詰屈聱牙、晦澀深奧的文史內容就熟說生、就近說遠。傳統文化與現代媒介的成功聯姻,同時催生了后續的產業鏈條:以電視講稿為藍本的書籍成為出版市場炙手可熱的新寵。鑒于各家觀點人言言殊,也招致了學術對壘、集團鏖戰甚或惡性圍剿,亦有人產生“國學熱到底熱多久”的隱憂,但瑕不掩瑜,由精英們領銜的文化復蘇運動,帶動了新時代囊括古代文學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勃興。若僅從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視角觀之,整體式微亦是毋庸否認。省思這一困局的成因約略有二:

(一)歷史歸因

按照馬克思人的發展“三形態論”,我們跨過了漫長的“人的依賴關系”時期,目前正處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期待朝著“自由個性”的輝煌終點邁進。因此,教育異化現象是無法規避的歷史所然。加之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科學霸權主義統轄主宰一切,所有對象均成為科學視域里所謂的“客體”,人文情懷被科學習慣地驅逐和遮蔽也是全球現象。印度影片《三個傻瓜》評價印度理工學院是批量生產蠢驢的工廠,日本大學培養冷漠的奧姆真理教教徒,德國大學制造出嗜血成性的納粹分子等等,大學教育出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割裂,呈現出對經濟價值的青睞與對精神向度的冷漠,人片面地發展成為單純技術性和功利性的高級動物,被西方學者稱作“單面人”。

(二)現實歸因

首先,學科本身的困囧。古代文學的歷史間距最長,通常被劃分為“三古七段”,90后的大學生需要擁有史學的強勁儲備,方能斬斷纏繞它的歷史藤蔓,對其進行艱難的變焦。當他們步履蹣跚穿越歷史的霧靄,在現實參照中又很難桴鼓相應,遂對古代文學萌生悖謬感、虛無感。其次,評價體系的窒礙。古代文學大多為考試課,以學生是否掛科為底線,這樣學科本身內蘊的人文屬性漸次淡退,教師在受教者中不易找到激發群體關注的節點,人文活性在教育的“紊流”狀態下日益消泯。同時,“就業至上”帶來社會取向與個體取向的沖突、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的錯位,大學生備戰于國考、司考、會考等等,對于古代文學近乎不痛不癢的學科無心、無暇、無力也無計顧及。再次,客觀現實的羈縻。轉型期、多元化成為當下社會大背景的關鍵詞,消費主義、娛樂生存、市場、拜金等不同符碼充斥于斑駁陸離的社會側面,精神文明滯后于物質文明的發展速度,帶來日囂塵上的物化傾向。急管繁弦之中,一切都在被一種摧枯拉朽之力破解。青年學生突破了原有的知識邊界,在物欲的蠱惑下定力喪失,文學作品中的純粹、理想、美好等被指為烏托邦式的存在而遭致祛魅與質疑。最后,新銳網絡的沖蝕。魔幻、仙俠、修真等新生代文學創作膨脹著人性中的不確定成分,并以文化或文學的冠名成為傳播的噱頭。山寨版、火星文、咆哮體……以自身的平民地位對精英文學進行反撥,運用嶄新的文化邏輯構建屬于自己的草根狂歡。電子書籍以其巨大的裹挾力異軍突起,哪怕是曇花一現的眾聲喧嘩。對古代文學的大話、戲說、亂彈、麻辣、水煮,粉墨登場的系列快餐,賺取著青年學生的眼球,原有的文學領地被瓜分、蠶食、鯨吞。所有這些悄然改變著傳統文學的公共空間,青年學子以其稚嫩的文化想象趨之若鶩追逐最酷最炫的文化時髦。

二、古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多場耦合

何謂“精神成人”?若著眼于文化哲學,一個人在現實語境盡管具有成長為人的全部生理機制,但未必由生物層面上的“人”真正轉化為文化層面上的價值主體。大學生精神成人,即在何種價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踐履“如何做人”這一終極命題,能否以合目的、合規律的精神標識實現生命力量的高級訴求。大學時代通常被稱作生命史上的“第二誕生期”、“第二危險期”、“靈魂發育的特殊期”,更是精神成人的關鍵期。因此,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免疫力,注入長效精神“抗體”尤為重要。古代文學課堂應該積極創設一種氛圍,誘導他們平衡自身“小宇宙”的“自轉”與外部“大宇宙”的“公轉”,哪怕僅僅能夠優化日常的生存質量,亦應擔起精神成人教育的使命及本分。

從世界教育史來看,關涉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教育觀薪火接力,余脈不絕。19世紀英國的大教育家紐曼曾宣言,只有旨在陶淑學生品性的“博雅”教育,才能命名為“教育”,其他任何重在培訓專業或職業技能的課程,只配叫做“教學”,這就是紐曼“大學的理想”。20世紀初葉,弗萊克思納與紐曼惺惺相惜,舉起“學術自由”的盾牌,捍衛大學的純潔,這是對“精神成人”理念的現代追認。至20世紀中葉,美國的教育改革家赫欽斯傳奇般令“名著閱讀”蔚然成風,將紐曼“精神成人”的教育設計推擴為跨時空的人文運動。中國先秦時期儒家的“君子”論、孟軻的“大丈夫”、荀子的“大儒”,皆留意于修養與治學的雙軌,初顯精神成人的端倪。北朝顏之推提出“德藝周厚”,明代大儒王守仁倡導“學校之中,唯以成德為事”,清代王夫之歸納教育的主要作用是“繼善成性,使之為善”,顏元提出培育“實才實德之士”的教育目標。盡管上述內容之“德”難脫封建綱常的窠臼,但已包含精神成人的教育因子。民國初期蔡元培提倡“五育”并舉,近代康有為主張大學院應該“育德強體之后,繼以開智”,梁啟超認為國民教育的宗旨包括“品行、智識、體力”三種要素,嚴復呼吁培育德智體兼備的真國民,楊賢江的“全人生指導”思想,黃炎培“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教育理念,陳鶴琴的“活教育”等等,皆是立足精神成人進行殫精竭慮的教育探索。建國后50年代的“又紅又?!?,70年代的“四有新人”,80年代的“三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精神成人的教育追求一以貫之。2002年夏中義主編的《大學人文讀本》明確提出“精神成人”的概念,致使人文精神的總探討形成一股風暴。

此處需要澄清兩個問題。第一,通過對精神成人教育的歷史鉤沉,發現其在教育大系統中似乎從未缺席。今天的大學生是否存在精神缺失?事實上,大學生精神世界是積極的時代特征與動力不足兩相并存的矛盾狀態。據調查,成才意識、競爭意識、參與意識、拼搏意識都是與時俱進的高分。有論者將大學生與招致毀譽最多的嬉皮士運動的鼻祖“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論,甚至“90后”與“農民工”一樣成了約定俗成的貶義,大有障目之弊與劃一之嫌。精神缺失是對精神本質折射出來的精神現象在“度”上的一種把握,大學生并非集體沉淪,主流態勢趨于良好,但對于出現的史無前例的精神偏差,人文教育者不能熟視無睹。第二,精神成人教育在教育總體框架的位序問題。置于現代教育語境下質問到底是大學生“專業成才”重要還是“精神成人”重要,這樣~個具有正方反方博弈性質的辯題,與質問人類是用左腿走路還是右腿走路同樣荒誕。因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雙翼,二者并非涇渭分明。成才乃安身立命之基,成人乃“人之為人”之本,專業成才是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的必由之路,精神成人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生動詮釋與最高體現。若拘泥偏執一端,則避坑落井、膠柱鼓瑟了。今天重申教育成人的話題,是因為實踐證明,科技只有為人類的發展謀福才能彰顯其價值,但它不能解決其本身帶來的諸多問題。譬如,當下數字時代大學生由于缺乏“精神膳食”導致的高智商犯罪等等。

那么,古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精神成人”有哪些結合點呢?耦合是一個物理學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路元件輸入輸出通過相互作用從一側向另一側傳輸能量的現象,多個物理場相互疊加叫做多場耦合。開掘古代文學與精神成人之間的耦合關系,立足自身的本位話語,能夠發揮建設性與補償性的雙重功用。

(一)本體的維度——基因耦合

任何事物都是本體與形態的有機組合。從哲學意義看,本體是事物的形態掩飾之下的特質,是此物所以為此物的內在規定性??v觀60年來文學性質的再定義,呈現為從一般的社會意識形態到特殊的意識形態再到審美意識形態的理論轉型。美不是一種事實屬性而是一種價值屬性?;诖?,每個生命個體在走向精神完整、完善、完美的歷程中,文學于此間的作用昭然可見。哲學人類學的創始人舍勒曾把人定義為“具有精神能力的生物”③,人們又習慣上把文學擬作人類的精神家園,故此,文學會促使人由“實是的人”升華為“應是的人”。學校作為人類文化傳承之地而存在,它令莘莘學子心向往之的根柢在于:它不僅是生命的起跑場、知識的智慧谷,亦是詩意的棲居地、靈魂的蘊育所。換言之,文學已經上升為精神存在的家園之思。人的生活世界起碼有三個維度:肉身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前兩者所滿足的是人的外在功利性需要,具有經驗性質,僅涉及人與周圍直接環境的聯系,我們稱之為“在場”存在中的生活或“涵義世界”的生活,是走向“我與它”的關系模式的生活。然而,人還要超越在場進入“不在場”領域即“意義世界”,否則,人就成為盲目的存在,這會使人深感不安。于是,精神生活便成為“人之為人”的重要生活維度。失去精神生活的維度,就意味著人將陷入二維空間成為洞穴中的爬蟲④?!叭嘶钪粌H需要面包,而且需要陽光和真理”,從文學的本體出發,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學可以開拓生命時空,讓生命走向充盈、絢麗、舒展、深刻。

(二)思想的高度——價值耦合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古代文學的創作長廊里,薈萃的大批的知識分子群落,一方面以其寬厚的學識素養、救世的風骨氣節、個性的批判視角成為“行動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另一方面以其自身的審美眼光、文化抉擇、言說方式在各自的文學陣地獨領風騷,以“專業知識分子”的身份,一覽無遺地將自己至情至性等激情與體認釋放在藝術的園圃,“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孔孟之道為肇端的原始儒家對“士”的政治使命、文化品格、人倫操守給予了嚴苛而神圣的規定,并在漫長史程的嬗遞中沉淀為評價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集體無意識”。古代文學作品的思想從橫面看有類型的迥異,從縱面看有層次的梯級。這種殊相、共相的思想價值在市場經濟的時代盡管無法商品化,但如精金美玉,無價可估。古代文學史諸多豪俠賢者、名姝國士、翹楚宿儒,在創作中顯示出中國文化盡心、盡性、盡理、盡才、盡情、盡氣的豐富多姿,成就一部部凝聚思想光環的睿智寶典,他們的文學生命超越時空而被后世蕓蕓眾生景仰。譬如,司馬遷幽于累紲,發憤著書,一部史家絕唱,且不說它在歷史學上的空前意義,就是思想容量也是無與倫比。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等等,以文學熔造信仰,以信仰涵泳文學,把寫作沖動、思想奧義斡運為真正的藝術創造。李贄、袁枚、金圣嘆、張煌言等等,懷瑾握瑜,踵事增華,一流的大家一流的作品,都是簡單的唯美主義文化不能定義的。以此觀之,他們是意義世界的闡釋者和守護者?!案叩冉逃鳛橐环N人類的教育成就,主要追求人的型塑、啟蒙和解放”,古代文學所拓展的“思想寬銀幕”,完全能夠為大學生精神成人搭建一座堅不可摧的“精神城堡”。

(三)人文的密度——內在耦合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徜徉,就是一場精神的沐浴,在這里能夠尋覓民族情感黏合的力量,體察到民族精神固有的元氣。譬如,古代詩作不止是吟風弄月,也可是忠膏義血,既見溫婉之境,亦見犀利之光。詩歌可以忘我,但不可忘情,更不能忘道,詩歌“外形辭華的美,只是‘應世’的文字;內涵識見的美,只是‘名世’的文字;唯有詩書教化的美,才是‘傳世’的文字”。梅的暗香、蘭的幽貞、竹的勁節、菊的清癯,通過比物暢德,皆為人格的化身。哪怕詩人隨意拈取卑微的花木昆蟲,一經觸及人生觀、價值觀,皆能熔鑄成驚人偉辭。詩歌創作的原型其實就是作者思維結構趨于聯想慣性聯接、同化的結果,從中可以洞見人文精神的底色。文本中作者的仁家情懷與深沉眷顧,詩性執著與豐沛覃思,皆可促發接受者靈性的覺醒。若在詩歌的慧心朗韻中作者與讀者的心弦真正發生生命的共振,從中能夠覘見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心靈密碼,發掘出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心底的中國哲學。誠然,人文精神絕非人文學科的專利,它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根本精神,不僅指向傳統的人文學科,還包括科學知識本身所固有的人文價值。文學作品作為作家心魂投射的實體存在,是用文化觀照提升每個人的心靈容器,旨在呈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價值坐標與須臾不能離棄的人文精神。大體說來,人文學科的主干可以現成地用文、史、哲來指稱,若從人文“密度”觀之,文學首當其沖,即與人文化育的契合指數最高。

(四)經典的“硬度”——形式耦合

硬度是衡量金屬材料軟硬程度的一項重要的性能指標,也是材料彈性、塑性、強度、韌性等力學性能的綜合指標。若將這一屬性嫁接到古代文學作品當中,筆者賦予文學經典“硬度”的品格。此種看似毫無新意的言說充滿了濃郁的隱喻。它一方面是指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學,瑰寶璀璨,其魅力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次性文化消費,而是無窮次含英咀華后的歷久彌新。歷經時光磨礪,淘沙見金,作品內含的正能量在歷史變遷中具有永不過時的價值;第二是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還在于其奠立的不可動搖的價值根基千載過后依然可以撼動讀者的心旌,帶來“足恃于內,無求于外”的靈魂充實。因為,倘若某人不曾讀過激蕩心潮的書,不曾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不曾得到雄渾博大氣質的感染,“他就沒有受到地地道道、貨真價實的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譬如,《論語》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菁華溶化于人的內心,為現世人生提供一份樸素的真理與溫馨的勸導。女詩人巫春玉認為《莊子》就是她的“精神仙丹”,“去翻閱《莊子》,求證最合理的方程式,不斷親自體驗著人類光怪陸離的精神磁場”等等。古代文學教學完全能夠圍繞經典作品這一軸心媒介,進行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接榫與移情。

三、古代文學教學對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提升策略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幸?!分姓f:“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贝髮W生精神成人涵蓋諸多內容,包括人類知識的累積擴展、自我意識的覺醒完善、健康心理的豐富飽滿、倫理情操的皈依堅守、人際關系的和諧共處、生活態度的達觀向上等等。然而當人文學科原本的天職被隱匿,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準繩推至前臺,沒有誰敢自詡當下的古代文學教學在精神成人教育指向上不是捉襟見肘。如何讓古代文學教學走出夕陽向晚的尷尬困境,津瑟一語中的:“真正的學者——如果他是稱職的,他一定是固執的——不會僅僅做一個佃戶,而會開墾自己耕種的土地”。它賦予古代文學教學論上的啟迪是,教學是育人育己、自覺覺他的樹人實踐。從教學的字源本義來看,先覺傳后覺為“教”,后覺效先覺為“學”。一方面,施教者要敬畏課堂,修煉內功,升華自己;另一方面,要幫助受教者在文學期待視野的“召喚結構”下實現精神涅槃,破繭化蝶,撬動情感的支點,回歸“精神成人”教育旨趣的本真狀態。為了不背離人文學科出發時的初衷,古代文學教學必須遵循教與學又超越教與學。

(一)以生命意識喚醒生命意識

“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與生命狀態結合,涂抹生命的火紅天空,讓生命之花自由開放”,這句話深刻地詮釋了教育的人文關懷宗旨。據此,古代文學教學應該踐行生命化教學模式。首先,提高教師自身的生命意識。教育者要將教學過程視為一個愉悅的生命過程,把對教育無疆的愛、對教學不懈的專、對文學赤誠的情、對學生不棄的善貫穿其中,釋放自己的生命熱忱,向學生傳送生命的氣息。其次,引領學生的生命意識?!秾W習的革命》作者戈登先生曾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三個和諧,首要的和諧即學生與自身生命的和諧。生命意識教育,主要是塑造受教者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機制,暢享生命之絢爛,綻放生命之華彩。將生命教育置放于古代文學的情境中,在“醉到落花前,天地為衾枕”中感受蕭散之美,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中感受禪意之美,在“愿為春草綠,一路送君歸”中感受友誼之美,在“殘暑一窗風不動,秋陽人竹碎青紅”中感受自然之美,等等。生命教育的目標,基礎層面是珍視生命,高級層次則在于教人不停地尋求對于自身有限性的無限突破,賦予單調的生命活動以永恒的價值,類于存在主義思想家蒂利希所說的“終極關懷”。譬如,經過儒道兩家的哲學體認,中國先秦時期形成了生命意識的多元文化內涵。儒家重“三不朽”的生命寄托,道家重“逍遙游”的生命淳如,兩端互補,中國古代生命意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鬃拥摹笆耪呷缢埂?,莊子的“白駒過隙”,儒家強調以生的意義和死的價值超越死亡之痛,道家對待生死則愈加超然。當前大學生自殺、殺人案,漠視自己的生命如鴻毛,毀滅他人的生命似草芥,皆為不能善待自己亦不能擁抱他者之生命意識殘缺的慘局。生命教育是惠澤人類的教育,其根本是對大同世界的渴望,體現的是人物共存、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說宗教是神的贊歌,文學則永遠是人的贊歌。對古代文學作品無論是鳥瞰全貌抑或俯察斷章,都能找到一個全新的省察與思考生命的框架,并在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生命旅途找到對自身意義的確證,由此達成靈與肉的統一,實現個體生命的自律、自尊、自期,把生命潛能進發得淋漓盡致。倘若文學教育者能夠對受教者進行此種生命意識的自覺引領,對精神成人的意義自然浮出地表。

(二)以人文情懷感發人文情懷

人文精神作為文化的“形而上”部分,是精神成人教育的根本。人文精神不僅是人文學科的內在情志外顯,亦是所有文化產品的思想映照。能否把人文情懷與教學實際緊密配合,取決于主講者的教育理念、專業造詣、精神高度。只有用生命體驗來奠基的教學,才是有活力的乃至有原創性的真教學。古典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作家人文情懷的藝術外化,對于大學生的信念教育、勵志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存有不可輕忽的潛在功用。然而,具體的課堂教學往往把知識靜態地傳授給學生,主講者與內容似無發生精神上的深刻關聯,導致人文意蘊被化簡,學生喪失主體性應有的精神庇護。若僅從知識的角度照本宣科,對大學生“精神成人”意義甚微。教育者只有在對文本不落言筌的理解與高屋建瓴的把握中,才能在教育對象中感發情懷,孵化個性。任何人文精神,都只能是一定民族文化傳統之下積淀的人文精神。文化元典因其思考的深邃性成為一個民族垂范久遠的指針和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每一部文學作品皆是一種接引、一種敞開、一種反觀。細者,洞幽燭微;大者,觀水觀瀾。晉初的傅玄將人性譬如水性:“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澄之則淳而清,動之則流而濁”。耗散理論亦啟示我們,只有開放的系統方能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流。這就要求古代文學教育者一方面要以嚴慈相濟的博愛使學生親師信道,讓受教者既與古圣先賢遠距離感應,又與教師近距離對話;另一方面,教師要對講授的內容廓然于胸,爛熟于心,讓可以意會的,都可以言傳。譬如,對于一首律詩,既要分平仄以辨格律、諳作法以識匠心、知校讎以定是非,還要廣學識以明詩義,富歷練以察興會。

(三)以高尚道德導航高尚道德

道德是心靈的契約。在中國古代,文人作為士大夫一種衍生身份,其“文人身份”確立的標志是“文人趣味”的生成,“雅”與“清”共同構成了主導的評價性概念?!把拧背接凇八住?,“清”遠離于“濁”,其中蘊涵道德內質的審美取向,成為作家文學觀念與做人理想的高標。不同歷史形態的文學道德價值在接受中形成不同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轉化。統而言之,社會轉型期是活躍的道德構建期,道德失準、失序成為此類時期的道德癥候,全新的道德尺度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脫胎,這一時期也是文學道德價值格外凸顯與充分實現的時期。緣于情感教育具有隱性與非實體特征,欲盤活古代文學遺產中厚重的道德資源,古代文學教育者在實踐中有兩點必須清醒。

第一,重塑師道之尊。一個教育者“絕不是可以買賣的人,而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若一所學校喻作影響學生心靈的一臺精致樂器,則它“是靠教師、教育者的人格來調音的”。言教重說理,身教重示范。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后,得出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之成敗,“我”是決定性因素。只有教師本人是“道德貴族”的楷模,通過不言成蹊的“緘默性”傳遞,才能帶來受教者精神上的內在變異。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認為學校猶水,師生猶魚,教學活動仿佛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從游既久,濡染觀摩之效不求而至,不為而成。育德者若缺乏自身道德光芒的照耀,就如同乞丐傳授致富秘笈一樣不可思議。

第二,直面道德之莠。繼社會爆出“非主流”、“艷照門”、“傷熊事件”、“網絡紅人”之后,一三年的“垃圾人”、“偽道德”成為與道德最接軌的新興詞匯。網絡侵犯、網絡違法仍然繼續風行,輕者散布謠言、詆毀他人、恐怖教唆;重者傳播病毒、網絡竊密、交友詐騙。荀況認為教育能夠“化性起偽”,促使原始狀態的人不斷積累禮義道德而“外鑠”。這就啟示古代文學教師一方面必須讓學生在課堂聽見人類最莊嚴的聲音,讓他們學會體驗大愛與和平、誠信與虔敬、仁慈與悲憫,并不斷感受和吸納當代的奔騰與醇美。另一方面必須正視學生的思維流向,讓學生在正向的差異化比較中,走向自我完善的法門與正途。譬如,古代文學史塑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人物,伯夷、叔齊、弦高、屈原、蘇武、庾信、岳飛等等,文學正是通過有歷史深度的現實具體性實施著道德的歷史普遍性。但是教師提供給學生把握作品的關捩在于,批判并拋棄其固有的文化沉渣,將古代的道德觀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而不是一片混沌。明乎此,學生才能尚榮知恥,對作品的態度亦不至輕佻。道德支柱夯實了,與精神成人就走近了一步。

綜上,精神成人問題關涉到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它最終要實現的是一個人在認知層面知情意的統一、信仰層面真善美的統一、情感層面情法理的統一。因為教育的非決定性、非線性特點,精神的東西只能通過精神來點化,精神的東西只能精神自己來創生。古代文學為人師者,務必以德育德、以情動情、以性養性、以行導行。誠然,精神成人并不能在古代文學課堂畢其功于一身,但其職責擔當永遠不宜降格,并應在教學實踐中保持能為、應為的一種常態。

(責任編輯:向欣)

新課改下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政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基礎性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有效、積極、全面、科學地進行初中政治課堂設計與實施,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實踐性、思維性全面提高,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實際,有針對、有選擇、有偏向的進行教學情景營造與教學任務優化,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初中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學生的綜合政治能力的全面提升,實現初中政治教育與政治學習之間的對應與協調,全面適應新課改對初中政治教學的新要求。

關鍵詞:初中政治;新課改;課堂教學;差異化教育;分層教學

一、 引言

初中政治教育是進行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的基石,也是幫助學生完善現代認知價值觀的主要途徑,加之初中政治教育的理論性相對弱化,實踐性相對增強,使得學生更容易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來,但是由于政治本身的思想性、邏輯性、延伸性、抽象性,增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系數,甚至是產生學習惰性,對此老師應該立足于對政治課堂的把控與引導,增強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興趣性與趣味性,讓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真正實現初中政治教學的目標。

二、 增強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與設計能力,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教學之間的聯動配合

1. 做好對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的掌握,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整合學生的綜合學習要求

老師需要全面做好對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的掌握與統計,尤其要將學生的學習困難、思維薄弱環節、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匯總與分析,進而整合出學生的綜合學習需求、個性化學習實際等,將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內容選擇建立在對學生學習要求的了解之上,才能真正做好初中政治教育的整體把控。

2. 強化對政治教學內容的細節化掌握,優化教師的備課能力與教學設計能力

老師還要做好對初中政治教育知識點的梳理工作,由于政治教學內容的多樣化、理論化、碎片化,進而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初中政治教學設計與實施時對初中政治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細致、系統、有選擇的認識,其中對教學重點以及學習難點有側重的分析與擴展,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地落實相關的教學活動設計。

三、 采取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加強學生課堂參與性與主動性

1. 利用時事政治熱點開展教學演示與延伸,增強學生對政治理論的分析與掌握

老師應該充分利用時事政治與社會熱點進行初中政治教學的演示與延伸,增強學生對政治理論知識以及政治思維邏輯的掌握,將初中政治學習與政治思維實踐結合起來,全面優化學生的綜合政治素質。比如在進行《黨的基本路線》學習時,老師可以結合《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新的政治文件來進行黨組織管理、黨組織優化等方面的教學延伸,提高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深刻認知與熟悉。

2. 采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形象化認知與理解

老師需要主動采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將政治知識點與教學邏輯進行直觀化、形象化、條例化的課堂呈現,讓初中政治教育具有更強的邏輯性與框架性,幫助學生完成對初中政治知識體系框架的梳理與鞏固,同時提高學生對政治知識點的理解深度與廣度,實現初中政治教育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要求。比如在進行《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學習時,老師可以采用思維樹的方式,將消費者的各項權益進行細致化的呈現與展示,進而增強學生對整個知識點邏輯的熟悉與掌握。

3. 使用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模式,增強學生在政治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與研討能力

由于學生之間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能力整體性差異不大,但實際學習效果以及思維能力上差異明顯,因此老師在進行初中政治教學工作時,應該主動使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增強學生在政治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擴展、思維邏輯延伸、研討學習能力優化。

4. 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收集學生對課堂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案例等方面的教學意見,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流程改革

老師應該主動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尤其是在進行小型考試或者是課堂教學反饋之后,通過對學生學習中困難點以及學習需求的分析,收集學生對課堂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案例等方面的教學意見。結合學生對知識點邏輯的掌握、知識實踐能力的擴展等要求,有針對性的改善課堂教學流程,重點改善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適應能力與參與積極性上,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四、 結束語

初中政治是初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完善學生的價值體系的關鍵課程,老師應該從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實際出發,結合政治教學知識點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案例教學法、時事政治教學法等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將政治課堂教學與政治理論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綜合政治能力與思維素質的提高,實現初中政治教育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英玉鴻.基于新課改環境下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方法探究[J].中華少年,2015,(18).

[2]韋淋漓.探析新課改環境下初中政治教學課堂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學研究,2015,(08):130.

[3]何新星.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5,(24).

[4]賴仁盛.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課程教學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1).

新課改下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近幾年,素質教育呼聲越來越大,歷史作為記錄過去和現在的人文學科,已經成為學生必學的一門課程。作者主要對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課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探析,并結合實際教學工作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希望能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 新課改 初中歷史 教學方法

現階段,在新課改實施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發展趨勢。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主要目的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讓學生了解歷史發展進程,但是歷史學習過程是枯燥的,教師只有適當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樂趣,才能不斷推進歷史教學。

1.新課改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分析

1.1在開放性的體系下進行歷史教學。

在開放性的體系下進行歷史教學,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播知識,學生能夠自由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歷史課堂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發表看法和意見,這樣才能使他們能夠真正了解歷史、認知歷史。因此,教師可以在對歷史教材知識講解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發表對這一段歷史的看法和意見,從而更高效地理解歷史、獲取知識,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2使歷史教學方式變得豐富多樣。

傳統教學模式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師在講臺上以固定思維向學生講述課本上的內容。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歷史內容。因此,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策略。

一方面,師生可以采用對話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是教師對所講的歷史內容進行提問,讓學生自由思考,然后表達看法和意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對這部分歷史內容有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師生討論。課堂教學以討論方式進行,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生間能夠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暢所欲言,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再根據學生討論結果授課,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

1.3新課改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

學生之間的合作性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新課改提出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相互學習,友好相處,展現團隊合作方式。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小組講述一部分歷史內容,這樣學生就會認真搜集與其相關的歷史資料。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必須相互合作,在獲得資料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內容,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

由此可見,新課改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初中歷史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新課改對初中歷史教學發揮重要作用。

2.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方法

2.1充分利用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開發潛力的一項巨大動力,是學習的源泉。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首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根據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提問,選擇一些與現階段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相關的內容,使學生感受不到現實和歷史的差距,引發學生的共鳴,從而使學生靈活記憶歷史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創設歷史情境,營造教學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

新課改下,利用情景教學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主要方式,尤其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情景教學法,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單純的文字信息只會使學生感到歷史課枯燥和無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歷史題材的視頻,使學生身臨其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此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間互相討論,積極踴躍發言,發表對這段歷史的想法和意見,真正融入到學習氛圍當中,增強學習實效性。

2.3對自主學習過程進行指導。

初中歷史教學的自主學習并非沒有教師的參與,與之相反,教師的科學指導尤為關鍵。教師應該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2.3.1閱讀指導。初中歷史課程具有較大的知識涵蓋量,涉及古今中外多方面知識,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中自主學習的重要基礎。為了規范學生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提供一些優秀的歷史史料,并指導學生閱讀歷史地圖。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2.3.2思維指導。初中歷史的各部分內容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其學科體系的構成是復雜的。如何將零散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整體知識框架之中并融入學生個人的歷史知識儲備之中是記憶的問題,更是思維的問題。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專題線索,如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在各個大專題下應有小專題,如“文化”下有文學、繪畫、建筑等。其次,要指導學生歷史縱向和橫向之間的關系。

2.3.3探究指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是多層面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它不僅要求教師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求教師不斷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歷史教師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要吃透教材,在此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逐步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可能。教師要教會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一方面學生可以對歷史教材文本提出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對實際教學內容進行質疑。

3.結語

新課改的提出和實施,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項重要因素,新課改的實施有效改變了這種現狀。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通過創設歷史情境,營造良好氛圍,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等,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新課改的實施對初中歷史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課改下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伴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眾多教育課程不斷創新與改革。與此同時,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難,需要一線教育人員進行不斷地探索和實驗,尋求解決方案,真正地推進新課改工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遇到很多教學困難與問題,本文旨在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高中歷史教學的問題與困難進行剖析,探索如何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研究

中國分類號:G633.51

一、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困難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教學和管理工作做出更多理念更新,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要求。在貫徹新課改的新理念和執行新課改教學方法時,我們遇到了一些困難,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一)現有的課時設置無法滿足課堂容量的需求

眾所周知,在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發生了很多理念更新,要求教學理念由課本轉為讀本,并以此來提高和鍛煉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1]?;谶@種教學理念,令高中歷史教學容量得到激增,原來就略顯緊張的歷史教學課時根本無法滿足和承載教學容量的要求。比如:在現階段新課改下的高中一年級歷史教學課程中,課程內容就分為整整8個模塊,囊括近代歐美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等等厚重的歷史內容,其涉及古今中外的多個國家,延伸面非常寬,致使課程內容十分繁重[2]。一面是歷史教學課時本來就十分有限,而另一面我們面對的是激增的課堂容量,現有的課時設置無法滿足課堂容量的需求,致使歷史教師教學壓力和學生學歷壓力都十分巨大。

(二)新教材引發學生適應困難

在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材采用模塊編寫方式,這種方式有很多的優勢,但是也有缺點,比如具有單一化特點,學生的歷史學習主動性不易提高,很多學生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喪失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對歷史教學質量造成不利局面[3]。同時,新課改后,學生面對著知識結構的變換,存在一定的適應困難問題。新課改后,歷史課程的知識結構專題性比較突出,要求專業知識功底更加深厚,而高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存在學習時間緊張,無法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在專業知識的認識、理解時存在巨大不足的問題,致使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面對巨大壓力,對學生學習質量甚至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三)教材難度增加及評價方式改變導致教學和學習失衡情況

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學變化較大,教材內容的難度大幅增加,且評價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許多學生習慣于傳統教學方式,無法適應這些新變化,致使教學與學習出現失衡狀況,嚴重影響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學質量。

(四)新課改對高中歷史教學缺乏科學的實踐指導

新課改后所面臨的變化,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改背景下,在新高中歷史課程實施之前,只對老師進行了短暫的培訓,多為停留在理論學習,實踐指導較少,導致高中歷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嚴重缺乏科學的實踐指導。新課改之初,很多學校和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了創新,卻沒有同意的科學的教學實踐指導,而是形成了一種多樣化的教學局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學不足,但是也容易造成學生的學習混亂,不利于他們理解知識,進而影響整個教學質量。

二、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驗探索

(一)充分領會新課改思想,積極更新和改變教學理念

要真正落實新課改目標,就要充分領會新課改思想,著力克服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種種困難,努力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驗探索。我們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老師要充分了解新課程標準,改變教學理念,充分理解新課程的內涵,合理增加課時數量以滿足課堂容量,解決課時數量的短缺與課堂容量激增的矛盾。

(二)對初、高中歷史教材進行有效銜接顯易懂,專業性知識不多,學生學習比較輕松,沒有太大壓力。而高中歷史教學是專題性教學,內容深度更深,難度更大,涉及專業知識多,較復雜難懂,學生學習難度大[4]。因此,作為教學人員,在教學時應考慮到初、高中之間的教學差異,以及差異可能引發的學生學習落差,從而將初、高中的歷史教學教材進行科學有效的銜接,對教材內容進行簡化,減低難度、深度,讓學生有效適應高中歷史教學,這樣一來,可以提高學生熱情和教學質量。

(三)解決模塊方式編寫問題

前面提到,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材存在單一化問題,主要是模塊編寫方式引發的,這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為解決這些問題,高中歷史教師要理清每個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充分了解每個單元的內容與問題,強調和突出重點內容,對問題與學生進行公開探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重要知識點,又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四)選擇最優教學方式,克服內容困難問題

在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存在難度高、深度深的情況,這導致了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進而影響了整個教學質量[5]。因此高中歷史老師應該著力改變這個問題。要改變這個問題,就要求高中歷史老師應充分理解新課改思想,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從新課改標準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綜合考慮,并選擇最優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三、結語

新課改后,對高中教學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要求,而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困難和問題。要落實新課改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本文就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從四個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之道。相信只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能克服面臨的困難,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真正完成好新課改提出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何四英,胡蓉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文教資料,2010,4)

[2]邵秀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情景教學發之我見[J].科教導刊,2012,(1).

[3]張正貴.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0,(34).

[4]廖明書.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04):66.

[5]鄧奇德.優化歷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甘肅教育,2011,(3).

40

新課改下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課改理念下,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已經過時,沒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難以促進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實現,因此教學方法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小學數學教師結合新理念進行了課堂創新,并提出了一些教學方法和對策,以此促進了學生思維和主觀能動性等逐步提高。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講述如何實現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以此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綜合能力得以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中年級;教學方法;學生;能力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一些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了過去。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便逐步轉變了教學方法,并且秉承新理念展開教學活動,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跟上時代步伐。小學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習和發展十分重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對課堂進行創新,以此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基礎上綜合能力得以發展。

一、善用問題引導,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以及鍛煉學生思維已經成為了新課改模式下教師們的重要內容,不僅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以學為主目標的前提。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更為重要,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通過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展開探究,促使他們在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的基礎上,使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水平和學習效率得以提升。具備數學思維的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會表現得更加積極和主動,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例如,學生在學習“加法結合律”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先以填空的形式以及判斷的形式帶領學生一起復習了加法交換律的知識點。隨后,當教師將不同位置標有括號的兩道加法算式展示出來后,直接提出問題:“同學們這兩個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分別在哪里?”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兩者的不,將數字和結果的相同點以及運算順序的不同等知識點回答出來,教師也由此引出了“加法結合律”。在講解“加法結合律”知識點時,教師也是通過展示實例的形式展開,促使他們自主從實例中發現其中的規律,并由此加深對激發結合律的認知。在問題情境下,學生們的思維水平得到了鍛煉,學習興趣也逐步升高。

二、創設情境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國家教育綱要中重點指出了學生學習、實踐、創新等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鼓勵教師們將之作為教學的重點。新課改也提出了“以生為主”教育理念,為教師們指明了方向。情境教學手段是一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也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成長。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展開教學活動,以此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以及掌握知識的效率。

例如,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負數”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一上課便說道:“同學們每天都在數字打交道,你能列舉出哪些場合能夠用到數字嗎?”很多學生將去超市購物時商品上的價簽中標有數字、書本后面有標有數字的定價、體育課上教師還會讓自己報數等例子列舉出來。隨后,教師利用多媒體逐步將足球比賽中丟失分情況、班級轉進轉出學生情況、做生意盈虧狀況的音頻播放出來,鼓勵學生記錄音頻文件中的數字,并由此引出“負數”。在情境中,學生們不僅能夠認識負數,還能夠體會到負數對于生活的意義。當教師利用天氣預報詳細地講解負數知識點時,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更高,掌握數學知識的效率也由此增強。

三、數形結合教學,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數形結合理念和方法是幫助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眾多數學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手段。當學生的思維正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講解數量關系時引入圖形輔助,也可以在講解圖形中的邊長和面積關系時用數字輔助,實現數和形的有效結合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在數形結合的數學環境中,學生們掌握了此方法后,解題能力也逐步增強。

例如,學生在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先帶領學生一起完成了搶答游戲,將他們帶入課堂中。當學生通過游戲回憶起幾個不同的長度單位以及單位間的相互轉換的關系等知識點。隨后,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準備一張正方形的紙片并和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紙片做對比,以此確定出大小是一致的。很多學生都提議教師將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的邊長測量出來,然后計算出面積。但是在測量過程中,有的學生使用了分米的單位,有的學生使用了厘米單位,得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教師隨之鼓勵他們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間的關系。學生們立即通過畫圖分別將一平方厘米和一平方分米展示出來,并且進行了對比,自主得出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轉化關系。當教師展示出應用題目后,學生們第一時間就畫出圖象并標記上數值,然后再進行計算。在數形結合數學教學模式下,學生們的解題速率和解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師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了教學改進與創新,提出了以上幾種不同的高效教學策略,在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等綜合能力提升的基礎上,使其數學素養也隨之升高。

參考文獻:

[1]李穆.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6,000(007):57-57.

[2]熊秀平.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7).

新課改下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伴隨多媒體的不斷普及,影視資源在教學中的優勢逐步發揮出來。以往都是利用文字的形式記錄歷史,但是單純利用文字去感知歷史,歷史學習難免會變得枯燥、乏味,如果可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融入一些影視資源,那么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課堂就會充滿活力。在新課改背景下,人們主張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歷史課堂,以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并且將其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關鍵詞:新課改;歷史紀錄片;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紀錄片等教學資源是在科學技術大力發展之下衍生出來的,目前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憑借自身與課堂高度的契合性,得到了廣大教師與學生的一致認可與接受,成為現代化歷史課堂中一項不可不得的教學工具。為此,筆者嘗試根據自身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紀錄片。

一、歷史紀錄片的應用原則

(一)教學目的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紀錄片,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所選影視資料必須與教材內容相符合,同時必須依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以歷史紀錄片輔助教學時,必須以教學任務為主要目標,充分發揮其趣味性特征,為歷史課堂的教育性而服務,科學運用這些影視資料來完善教學流程,這樣才能顯著提升教學效果。

(二)科學準確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紀錄片,可以對課堂起到很好的輔助性作用,但要注意必須對影視資料的內容進行科學、準確的判斷,必須秉承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并且與現實情況相聯系,實事求是的對歷史資料進行搜集,經過考證和分析以后再將其引入到課堂之中,這樣才能發揮出其應有效果。

(三)具體針對性

影視資料的篩選應該以初中生年齡、心理特點為依據,同時綜合考量其實際情況。另外,從目前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師對影視資料的掌握情況來看,應該注意量力而行,如果所選紀錄片不符合教學目標,就算資源再好也不發揮不出其效果。所以,所有工作都要把教學服務放在首要位置,歷史紀錄片的選擇要為歷史教學而服務,這樣通過歷史教學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與人生觀,真正達到以史育人的教學目標。

二、新課改下歷史紀錄片的應用

(一)通過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導入環節可以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高效課堂與精心的教學設計是分不開的,所以教師必須對備課、導入工作引起重視,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將知識點吃透,更加高效的開展課堂活動。文字材料導入、歌曲導入、影視資料導入等都是歷史課堂上比較常見的導入形式。如果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影視資料,這樣往往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縮短學生與歷史內容的距離,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為其學習歷史知識增加動力。所以,在應用歷史紀錄片導入時,當其通過觀看影片對歷史背景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拋出問題帶領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

(二)強化重點開展探究活動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所側重地指明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關鍵之處,在設計過程中即明確重難點,再利用相應資源幫助其吃透歷史知識點,從而擺脫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歷史內容。通過大量教學經驗可以看出,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多數都比較抽象,比方說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背景與影響等,需要學生細致梳理后,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方便學生的理解與記憶。通過利用歷史紀錄片,學生對歷史重難點內容的了解會更加直觀,并且在此基礎上開展更多的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例如,在《收復新疆和甲午風云》教學中,筆者將央視制作的紀錄片《甲午》融入課堂中,展現了甲午中日戰勝的經過,不僅將課文的畫面展示了出來,同時還對相關內容進行了細致剖析,收獲了高效的歷史課堂。

(三)利用影視培養情感態度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歷史學科的人文性比較強,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情感資源,為構筑學生的正確價值觀提供了重要手段。影視資料在表現情感過程中是一種很好的現代化方式,可幫助學生激發出其內心對真善美、假丑惡的愛與恨。

三、結語

綜上,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應用歷史紀錄片,應該注意符合新課改背景下的相關要求,有效激發出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傊?,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歷史紀錄片資源,并將其優勢與功能發揮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們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激發出其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吳路路,劉向陽.新課改下歷史紀錄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02):189-190.

[2]余傳友.淺析紀錄片在高??谑鰵v史教育中的實踐與路徑選擇[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02):114-117.

[3]申建英.論歷史記錄片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運用[J].懷化學院學報,2008(05):144-145.

上一篇:中醫文化學科建設論文范文下一篇:微格教學與英語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