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族史教學歷史學論文范文

2023-09-23

民族史教學歷史學論文范文第1篇

當前,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我國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隨著我國與世界聯系的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轉型中的各種問題幾乎同時呈現出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沖突和文化碰撞。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道德主體面臨空前的困惑與迷惘。某些高中生出現道德失范、文明失落的傾向。我們從中看到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正遭遇“遺忘危機”,如見利忘義、損人利已、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個人利益第一等等。這些思想在青少年中也有所反映,如不關心國家大事、學習缺乏正確動力、以我為中心、崇洋媚外、缺乏團結的意識、自私自利、弄虛作假、紀律渙散、好逸惡勞、追求享受、追求“名牌”用品等等。

面對以上情況,國家教育部門也專門出臺了中學教育的《德育大綱》,規定在中學階段進行智力開發的同時,有計劃、有規律的開展德育教育,弘揚傳統文化、民族精神中蘊含的寶貴道德、精神內容。尤其是新課改這幾年來明顯發現在新高考中道德、精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及考察明顯增多。作為一名中學歷史學科的科任教師從新高考的現實及現當代教育的目的出發都深感身上承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適時加強中學生道德、精神教育的義務。

在這幾年的歷史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漸漸的發覺歷史教材中,尤其是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苦難的中國人民為擺脫國家的困境、改變貧苦落后的狀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呈現出了一系列的民族精神,而這些寶貴的民族精神對于糾正中學生道德精神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中學生的道德精神修養有極大的幫助?,F將這些不成熟的想法及做法整理如下:

(一)、近現代中國歷史中所構建的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包括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具體包含:

(1)、五四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刻苦耐勞的精神;進取創新的精神;獨立自主的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啟蒙與救亡的自覺;團結互助與和舟共濟。

(2)、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3)、長征精神:不怕犧牲、前赴后續的精神,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精神。

(4)、延安精神: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延安精神的本質內容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5)、西柏坡精神: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

(6)、“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7)、女排精神:團結拼搏、勇攀高峰、為國爭光。

(8)、抗洪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勇于勝利。

(9)、抗擊非典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舟共濟,迎難而上、敢于勝利。

(10)、抗震救災精神:萬眾一心、不畏難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奉獻、敢于勝利。

(11)、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總之,中華民族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

(二)、充分發揮作為歷史教師和班主任老師的角色利用民族精神進行學生德育精神教育的積極嘗試

1、及時有效的利用好歷史課堂。及時的利用好歷史課堂上進行民族精神滲透的最直接的方法,在學習到具體的民族精神內涵時適時的讓學生們對照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予以及時的反省和總結,本人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予以嘗試和積極的實踐。比如在學習到“五四運動”這一節時,本人先通過課件的形式簡要闡述“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運動的爆發、提出的口號、運動的進程、運動的結果、產生的影響以及歷史地位,其次請學生根據教材例舉能表現廣大愛國學生和無產階級愛國精神的事件,再次通過運動的了解和事例的列舉概括“五四運動”中所呈現的民族精神,最后找兩個在學業和生活上表現的較好及較差的學生就“五四運動”中體現的民族精神如何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及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對待當今的學習生活。

2、積極利用班會課的課堂進行專門的主題班會活動。班會課是進行德育教育極佳平臺,也是升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借助每周班會課進行專門的主題班會討論課有利于系統進行民族精神與學生德育的融合。

3、加強作為歷史老師及班主任老師的民族精神素養。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判斷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但是受他們身邊的老師的影響仍然是很大的。就民族精神的發揚上歷史老師和班主任老師的人身影響顯得更加明顯。因此作為近代民族精神內涵的闡述者的歷史老師和德育工作主要教育者班主任老師在加強民族精神素養方面體現的更為重要。這樣才能更好給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和樹立良好的榜樣。

4、發揮學生的參與性創辦系列的民族精神板報。就一個班級而言黑板報是一塊重要思想宣揚陣地,因此在發揚近代民族精神、提高學生道德素養努力上就得好好的利用這樣一個輿論平臺。具體工作上可以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就近代民族精神中的諸多具體精神做系統的闡述和宣揚,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更深刻的體會、內化,同時也可以在班級造就良好精神氛圍。

當然方式是多樣的,上面這幾種也只是本人在這幾年的工作學習中的一點心得總結,也算是一點自我的思考,出于自身的責任及對現代中學生在精神道德上存在的問題的關注。從嘗試實踐的結果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還是存在許多的不足,還需要繼續的思考和總結。

不容質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尤其是近現代歷史中呈現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形成的民族意志和民族傳統,對中學生的道德精神教育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作為德育工作責任者的廣大教師應當深入研究、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傳統,與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挖掘學科教材中的精神道德素養,不斷探索中學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徑。積極地做學生道德完善的促進者、精神的鼓勵者、引導者,讓民族精神得到真正的弘揚。中學生是和諧社會的未來建設者,他們的精神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民族的命運和前途,繼承民族精神,傳承優秀人格,弘揚傳統美德,為祖國的未來造就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民族史教學歷史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傳承,是指利用現代化的一系列技術和思想制度等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現代化傳播和繼承。目前,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傳承的主要成果包括整理推廣,發掘了一大批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并且通過宣傳教育競賽等多種現代化模式讓民族傳統體育煥發了新的色彩。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動作的改變和戲劇的改良也擴大了民族傳統體育公眾之間的傳播范圍和影響,但是目前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還存在著一些如傳統土壤受到侵蝕、傳承受到限制、模式創新度不足等問題。因此,本篇文章將運用文獻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傳承的方法以及傳承路徑進行研究,以期民族傳統體育能夠有新的傳承和創新。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  現代化傳承  路徑研究

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各族人民歷經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的寶貴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不僅代表著我國民族的體格精神、生命理念、價值標準和情感方式,也是一張張獨特的名片,展示出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表達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尊敬,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應當受到重視,并且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由于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種類較多,且受缺乏一定的認定標準、官方宣傳力度不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面臨著很多困境,因此我們要為民族傳統體育尋求新時代的發展道路。

一、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傳承內涵

近年來,我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相關問題的研究已經獲得了了一定的成果。著名體育家白晉湘提出:“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現代體育的沖擊,民族傳統體育面臨著新一輪的整合創新——實現現代化轉型,提升成新時代體育文化的重要內容”。

張選惠則提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指出“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發展也是把我國的傳統體育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一個過程,也是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們的民族名片發揚出去,體現我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機會”。學者馬增強等人則將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理解成一種新的存在方式,指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也是一種現代化體育的生存和存在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學者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且提出通過比賽、項目技術升級、場地共建等多種方式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比較強調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需要結合當代的科學技術,而在國家現代化進程當中,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創新也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的過程。不過,目前對具體什么是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傳承尚未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定義。

二、民族傳統體育傳承面臨的困境

(一)傳統傳承模式受到挑戰

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傳統的文化色彩,其起源于古老的生產勞動實踐、宗教祭祀等活動。但在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下,我國傳統的體育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商品及其文化讓中國人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方文化通過圖書電影和其他途徑進入人們的生活,影響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慢慢的,我們的新一代開始熱衷過西方節日,崇尚西方文化,而我國的傳統節日則被忽視,節日習俗更是愈發弱化。隨著科學教育的普及,中國民眾的宗教意識日益淡化,人們對于物質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許多民族傳統體育則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或者鬼神圖騰,在科學化的現代浪潮下遭受了巨大的沖擊。除此之外,師生平等、男女平等的新的社會人際規則也淘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傳男不傳女的觀點,而過去繁瑣的拜師儀式,男尊女卑的傳承陋習也與現代社會習俗格格不入,所以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模式受到了挑戰。

(二)傳承土壤受到侵蝕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速度越來越快,國內的人口流動也在日益變化,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動十分劇烈。我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和相關報道顯示,我國的流動人口從2020年的1.2億已經增長到了2021年2.2億,增加了超過80%。而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和傳承,主要是以農村的民眾為基礎,與農民的生產生活和傳統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以后,農村居民來到城市生活在城市打工,他們逐漸脫離了傳統的家族,而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一般依靠一定的組織和宗族,鄉村能人異士的進城發展,宗族的逐漸瓦解和權威人物去世,也使得那些能夠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才逐漸減少。

當前,我國基層黨政組織聚焦于農村的脫貧和經濟建設,從客觀上也使民族傳統體育缺乏必要的傳承力量。除此之外,工業化的發展也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城市務工,接受更多的現代文化熏陶,造成文化傳承的斷裂,并且這種文化傳承的斷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間的延長還在不斷擴大,長此以往更難使年輕人對民族傳統體育產生認同感。還有一點需要提到的是,現如今很多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與農業、牧業等生產方式密不可分,如賽馬、珍珠球等。在現代化進程當中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現代化生產當中,放棄了原有生產勞動形式,這從側面也使得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土壤受到侵蝕。

(三)傳承廣泛性受到限制

現代體育另一個特點就是規?;蜆藴驶?。西方體育是一種標準化、規?;男问?,而就拿民族傳統體育的器材的標準化來說,其多使用傳統的材料進行制作,制作過程比較費時費力,且不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如唐宋的石鎖,多采用人工打磨而成,較為笨重,價格昂貴,而材料和工藝的限制也不利于石鎖運動的推廣;傳統的弓箭選用特定的竹子和木材制作,不易大量生產,難以滿足普及化的需求。除此之外,場地也限制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廣泛傳承,不同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帶有明顯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人們對不屬于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不夠了解,認可度也不高。因此,很多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只能在特定的民族地區進行,甚至只能在鄉村進行傳承。

三、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傳承方法

(一)堅持文化自信

譚華教授提出,民族體育現代化進程當中的第一階段特征是與世界體系的沖突,第二階段的特征是共存,那么互補就成為今后民族體育和世界體育發展的顯著特征。民族體育與現代體育是根植于不同土壤當中的,民族體育所蘊含的價值與中國儒家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觀念相關,具有一定的娛樂性、非競技性和養生性,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堅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對于今后我們抵制商業化趨勢以及消費主義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具有養生和保健的功能,與現代體育相比,其活動量較小,非常適合在中老年人當中開展,是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內容。因此,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我們應該看到它的優點,堅持文化自信,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現代化傳承和發展。

(二)辯證看待現代化傳承

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族人民千百年來記載的文化精華?!皞鹘y”一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千百年來的發展中,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態都伴隨著社會的變遷,當然也有著自己的改變。因此在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當中,采取現代化的思維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和看待傳承,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但有的學者也認為在現代化進程中用西方的科學思維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現代化傳承會對其傳統性造成一定的損傷,但如果不對民族長期進行現代化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將會面臨著消失的風險,因此我們對民族傳統取得新的傳承,辯證地看待,不是要將其完全融入現代化體育科學當中,而是要對民族傳統體育信息進行肯定,取之精華,去其糟粕,借助現代化的手段進行最有效地傳承與創新。

(三)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研究

加強民族文學理論研究的目的是要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歷史發展、文化蘊含進行深入了解,探究其價值所在,并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造和傳承,同時要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深入研究,幫助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掌握文化的話語權。雖然在現代化進程當中,國家和高校對運動場區進行了整理,但是我們的話語權還是遠遠不夠的,龍舟被韓國申遺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而隨著國內學術研究的進步,綜合性學術研究效果的增強,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研究也就不能僅限于體育學,還要用歷史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進行研究,深度挖掘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四)通過體育旅游業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傳承

近年來由于體育與旅游逐漸融合,產生了一種特色的體育旅游業。各族人民在千百年來的歷史當中也創造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展示了民族的特征和地域特征。設計恰當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項目能夠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成為重要的體育旅游資源,使其成為人們健身休閑,釋放壓力的手段。同時,這也是將民族體育文化傳播出去的良好媒介。

四、結語

民族傳統體育根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土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極強的民族性,是我國珍貴的文化寶藏,也是我們國家宣傳中國人民體質品格的重要載體。在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現代化建設與發揚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為此,只有利用現代化技術進行新型體育項目開發和有效鼓勵性保護,才能讓民族傳統體育得到更好傳承。

參考文獻:

[1]王慶軍,方曉紅.跨文化對話:中國傳統體育國際化的障礙與超越[J].體育科學,2010,30(06):14-19+37.

[2]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與現代化中的民族傳統體育[J].體育科學,2004(01):65-67.

[3]張選惠,劉濤,郭英芝.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維度的重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02):11-13+36.

[4]馬增強,譚華.追問體育元典——兼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J].體育學刊,2005(04):8-10.

[5]尹繼林,李乃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困境與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33(01):88-93.

[6]朱家新.科學精神與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J].體育學刊,2007(05):73-77.

[7]張懷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代創新傳承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2):153-156.

[8]方濤,羅平漢“現代化”歷史演進、概念體系與語義用法——以黨的文獻為中心的文本分析[J].黨的文獻,2016(01):88-92.

[9]莫衡,等.當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10]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南京師范大學

民族史教學歷史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時代在發展,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幼兒教育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有所提高,然而作為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不明顯,甚至被忽略,教育內容更多的是利用國外的教育原理和教育內容。這都不利于我國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 鍵 詞】 幼兒教育;幼兒園;民族文化教育

隨著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國際,面向現代化。幼兒教育的水平在突飛猛進。但是,幼兒教育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逐漸被國外文化所滲透,失去了屬于自己的“根基文化”。我國本民族的一些傳統的文化教育觀念和方法逐漸被現代的國外的教育內容、原理、方法所代替。許多孩子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不甚了解,對于道德禮儀也是了解不多。忽視傳統文化不利于我國幼兒的全面發展。本文淺析了幼兒園中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教育現狀、內容,并且提出一些完善方法。幼兒教育必須利用多種手段和方式,將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教育應該滲透在幼兒教育的日常點滴里。

一、目前幼兒園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的現狀

(一)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主要在特定時間以紀念和慶祝方式進行科普

我們目前大部分的幼兒教育圍繞五大領域展開,有語言、藝術、社會、健康等方面。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所有的活動和游戲都緊密圍繞著五大領域展開并延伸。但是在日常教育和園內生活中,真正與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有關的教育很少。大多數是到了傳統節日時如春節、端午、中秋等等,才會對幼兒進行傳統教育,幫助他們浮光掠影的了解下。日常的游戲、活動、節目表演中涉及到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內容也非常有限,幼兒生活在一個鮮少有傳統禮儀教育、傳統道德觀念教育的大環境中,很難對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產生感情,或者產生民族自豪感的意識。

(二)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被單獨列為一項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

目前多數幼兒園將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被單獨列為一項課程內容,獨立于幼兒的日常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沒有真正把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被滲透到幼兒每天的園內生活和游戲學習中。傳統教育也缺少系統性和目標性,三分鐘熱度,想一出是一出。比如某段時間開展傳統工藝的藝術教育,如中國結,就不管孩子的操作能力如何,瘋狂開展編中國結的活動,但等到熱度一過,就不了了之,幼兒們也再也接觸不到這些藝術作品了。

(三)重傳承,少創新

教師在開展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過程中,首先自己對于這些內容就不是很熟悉,或者一知半解,照本宣科,沒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無法進行去糟粕,留精華,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時代特征加以變通。過渡依賴于外力,缺乏生命力和魅力。幼兒被動學習比較多,沒有激發幼兒的興趣和調動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重傳承,少創新使得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非??莶轃o味,甚至會引起幼兒的反感。

二、滲透幼兒園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的方法和內容

(一)教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滲透在游戲和活動中

我們在小時候的游戲非常有民族特點,比如皮影戲、手影游戲、翻花繩、橡皮筋等,至今都回味無窮。這些游戲簡單易學也有民族特點,同時便于幼兒互相交流溝通,是群體活動。幼兒在玩中發現進行探索、獲取傳統的知識、技能,養成道德禮儀的品質。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是通過各種玩教具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元宵節所用的花燈(兔子燈、蓮花燈等),春節所用的煙花炮竹;中秋節所食用的月餅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等;清明時節所用的登高望遠活動等。通過這些傳統的用品和玩具,不僅讓幼兒了解了一些節日的風俗、意義,而且在玩的過程中發展了能力。還有像七巧板、魔方、九連環等等拼搭玩具,可以幫助幼兒開動腦筋,開發思維。

在組織幼兒活動時,可以有意識地把民間游戲滲透在幼兒的活動中,如語言游戲;可以經常和幼兒玩童謠誦讀、繞口令、問答游戲、猜謎語等濃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二)重視道德規范和禮儀教育

我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尊敬師長,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團結友愛?,F在很多幼兒還是獨生子女,比較任性或者自私,被家人寵愛,所以更應該重視道德規范和禮儀教育??梢栽陂喿x欣賞中,引入符合兒童道德形成的規律的古詩和訓誡內容。如《孟子》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論語》里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崇尚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明末清初的朱柏廬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訓》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痹谟變簣@中要著重培養幼兒的簡樸生活習慣,有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能夠不驕不躁,不追求享樂的生活。

(三)尊重幼兒的接受能力,在生活中滲透傳統經典

幼兒畢竟在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上還是有限的,不能太過追求完美,或者以成人標準要求幼兒??梢赃x擇一些不是特別復雜的有韻律性的傳統經典誦讀內容,幫助幼兒有所了解,培養他們的興趣。如《三字經》《弟子規》。這些經典的誦讀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包含了民族性的倫理道德的一些民間傳說,天文地理的科學常識也孕育其中??梢哉f是一本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古老的的百科全書,是我國勞動人民經過常年累月的沉淀所積累的經驗,內容言簡意賅,句子短小,句與句之間講究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也充滿韻律。在休息等待或者散步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幼兒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給幼兒們講解《三字經》中“孟母三遷”“孟母斷機”“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小故事,通過故事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幼兒懂得了很多道理,能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在接觸《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時,為了避免枯燥無趣,可以配上合適的旋律輕快的背景音樂,這樣可以使幼兒情緒放松,提高幼兒的朗讀興趣,營造出書香氛圍,幫助幼兒能潛心誦讀自愿學習。

(四)尊重幼兒的學習過程,在探究體驗中學習民間工藝

幼兒生性活潑,更加喜歡動手操作者的活動,要遵循幼兒的成長階段性特點,選擇符合幼兒學習過程,受幼兒喜歡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的內容。如在平常的泥工活動中,可以模擬幼兒們是一家人共同度過中秋節,賞月。引導幼兒觀察月餅的特點,回憶月餅的味道,有哪些口味的月餅。然后引導幼兒利用粘土或者橡皮泥,以“家庭”為單位,共同分工制作屬于每個家庭的月餅。然后集中展示,討論還能做出哪些更好看的更好吃的月餅??梢圆シ排c中秋節有關的音樂,布置活動室,讓幼兒們有中秋節的氛圍,一邊“賞月”一邊吃自己制作的“月餅”。春天的時候,可以和幼兒一起制作風箏,讓家長和幼兒共同準備材料,引導幼兒制作風箏,或者和家長合作,引導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體驗了放風箏的樂趣。

(五)無論何種教育內容,家園共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

家長是幼兒第一個老師,對于幼兒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與幼兒園教育配合,能起到幼兒園教育的延續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證,從而增強效果。因此,幼兒園關于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應積極主動向家長普及,得到家長的配合和參與。通過日志空間,家長開放日等活動,提高家長對于我國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教育的關注和認識,使家長能夠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參考文獻】

[1] 邱學青. 學前幼兒游戲[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 方明編. 家園合作 提高幼兒素質[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

[3] 張芳. 在幼兒園中大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 上海托幼,2008(11).

[4] 唐淑,鐘昭華. 中國學前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民族史教學歷史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試圖從回族家譜具體內容來探討南方回族在歷史上對民族文化認同的重構。指出南方回族譜牒是特定政治和社會文化環境中,人們克服認同危機而所作的積極應對的手段,是回族社會內部進行自覺文化認同重構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南方回族在宗教認同淡化前提下文化認同重構的一種轉換和替代。這種歷史實踐隱含著南方回族發展的一個歷史特點。即家族意識的構建和延續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南方回族的民族認同。

關鍵詞:民族認同;南方回族;譜牒;認同危機;重構

引言

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大人物事跡的文本,是中國歷史文獻的重要內容之一?;刈逶谧逶瓷想m然是外來的,但是由于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在中華大地上進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語言、文化上和漢族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回族的家譜可以說就是回漢文化歷時性互動的結果??上У氖?,在中國,官方史書和方志對于各地回族的記載,往往不是因偏見導致了文化誤讀,就是語焉不詳。

20世紀50年代,中國回民文化協進會就曾收集了一些回族家譜。80年代以來,隨著回族研究的發展,回族歷史資料的整理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其中,回族譜牒資料搜集、整理和出版,為回族研究不斷補充了豐富史料。先后出版的有《泉州回族譜牒資料選編》《遼寧回族家譜選編》《南海甘蕉蒲氏家譜》《中國南方回族譜牒選編》《陳埭丁氏族譜》《濟南回族家譜選輯》等等。

整體上看,現已收集的回族譜牒資料在地理范圍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即多數譜牒資料主要出自于華南、華中、西南、東南、華北、東北等地區,西北除了《廣河馬氏家譜》外,幾乎好像是沒有修訂家譜的傳統,雖然《中國回族大詞典》中收錄了《馬哲利家族族譜》,說是西北馬家軍閥的譜系,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個所謂的“族譜”并非是西北五馬家族自己主動修立的,而是1964年8月由臨夏社教工作團編寫的。所以,這根本就不是一本嚴格的、或者說真正的家譜。雖然東北和華北也有回族譜牒,但是,僅就出版的材料來說,多數是體例簡單,只有世系表,內容極為簡約。遠遠遜于南方回族譜牒的體例完善,就內容的豐富來看就更不說了。這種地域性的差異是一個令人回味的現象,即南方回族不僅有修立族譜的傳統,而且十分重視家譜修撰的連續性。這正是本文力圖闡釋的核心問題。

本文擬遵循闡釋性研究的策略,發掘潛藏在譜牒資料中回族主體性的歷史意識和歷史構建。我們認為,開掘出這種歷史意識,就可展現回族民眾的心史。了解了這種歷史意識,或許我們可以做到白壽彝先生所說的就認識了回族人的“心”。在這一嘗試中,我們也不回避將南方回族譜牒資料修撰的歷史,放在更為宏大中國歷史和回族歷史背景中,具體探究南方回族族譜編纂中主體性認同的構建,以及該類歷史實踐在整個回族歷史發展中的文化意蘊及其歷史地位。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兩種不同的策略:實證性和闡釋性研究

自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回族的譜牒資料在研究中就已經得到重視。金吉堂先生曾在談“如何搜集史料”問題時,提及注意族譜資料的工作。在50年代,白壽彝和馬壽千先生指出:“家譜是社會史料的一部分。通過各種家譜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國封建社會史上家族制度的形態、性質,及其在社會史上的作用?!薄熬唧w到回族人的各家家譜,因為回族史的資料缺乏,可以作較多的利用,有時可以提供某些重要歷史問題的線索?!笨梢?,要使回族研究向逐步深入細致處發展,譜牒資料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既往的研究中,白壽彝、馬壽千、羅香林、馬昌忠、翁乾麟、馬文清等先生先后在利用譜牒資料上,曾經為我們的研究作出了積極的嘗試。他們的研究主要涉及從譜牒資料中來探討回漢民族關系、伊斯蘭和儒學的關系、回族的族源問題、回族的語言問題、回族的早期歷史問題、回族庭規誡訓的現代價值,以及進一步結合地方回族史研究角度來強調回族譜牒資料的重要性等。這些研究顯然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過,這些研究多是實證性的。這類研究中,族譜往往只是作為印證官方正史資料可靠性的佐證,且其背后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即家譜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遠離客觀歷史事實的,所以,在研究中,一般不能依靠家譜來考察歷史上的客觀事實。然而,這在方法論上必然會忽視家譜修立者的主觀性和主體性的歷史意識,使譜牒資料淪為可信或不可信、可用或可不用的地位,從而也就很難深入開掘譜牒撰寫本身與歷史主體本身深層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也許,這正好給今天的研究留下一個深入研究的契機。德國著名宗教社會學家盧克曼認為,人的這種創造和利用解釋建構的活動就是一個創造“意義”的活動?!叭祟悅€體所擁有的僅僅是其自身當下的直接經驗,而為了在各種可能性之間作出選擇,為了能計劃未來的行動,他必須能對這些經驗加以‘解釋’。而解釋則是指人能利用某些抽象的概念范疇或范式把經驗加以分類整理,并借助這些范疇來理解不同種類的經驗之間的關系?!睋?,回族譜牒資料可以被視為是歷史主體(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回回)對于自己家族歷史和社會關系的經驗和解釋。所以,如果能這么去研究它,那么很顯然就會對家譜資料有一個煥然一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文本研究中,我們可能會逐漸發掘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回族人對時代性、地區性社會文化特點的認知和感受,這樣就使我們的研究結果更貼近我們的研究對象。

著名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曾說:“社會,如同生活,包含了其自身的解釋。一個人只能是學習如何得以接近它們?!碑旑I會這種研究策略,反思既往研究的最大遺憾,即忽視了歷史上回族主體性的構建和解釋,也忽視了這種構建對歷史主體的意義和價值。如果要對這些問題作出較為接近歷史主體和事實的解釋的話,解釋性的研究則是應當考慮的一種策略。

在這個意義上,家譜顯現的價值不是一堆死的資料,而是發生在不同地區回族民間社會的一系列文化行為和集體活動。因為從家譜修立過程來看,沒有一個家譜是由個人單獨封閉在閣樓的獨自發明,它需要家族內長輩的集體協商和支持,需要走訪遠走他鄉的家門子弟。在這種層面上,家譜歷來就不是一個人的活動,而是一個家族的集體行為。這種在回族社會中具有廣泛性的集體行為,說明民族文化自我認同的建構在回族社會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實踐。

二、兩種現實感:血緣和文化認同的危機

首先,令我們興趣頗濃的是,在歷史上或者今天,部分地區的回族人出于什么原因去修立家譜呢?這種譜牒資料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凸現出來,似乎意味在某些時期、某個地點的回族社會正在經歷著一種特殊的歷史經驗。這種歷史經驗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人們呼喚血緣認同呢?

從修立時間看,南方回族譜牒主要是明清以來修立的,下延到民國年間。新中國成立后曾遭到破壞,撥亂反正后,有家族也在有意識地重新修訂。很清楚,修立族譜儼然是東部和南方回族民間的一個傳統,這不是一個純粹的歷史偶然。不過,不能忽視的是,姜永興指出,可能由于來源的多元性、宗教信仰的虔誠性以及歷史上社會變遷導致了海南三亞的回族對于譜牒文化的淡漠。

要揭示修立的原因,我們不能回避南方回族的來源問題,從目前回族史的研究看,南方回族一部分可能是唐宋時期來華貿易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比如南海甘蕉的蒲氏家族;一部分是蒙元時期從中亞簽發而來的各種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人,如賽典赤家族;他們在有元一代已經有“皆以中原為家”的意識了。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明清以來逐漸從北方和江南因行商和仕宦等原因逐漸南遷的。這種說法主要記錄在譜牒資料中。

在中國歷史上,由元入明,回族的先民經歷了一系列巨大的社會文化變遷,帶有漢族本位精神的政治設置,使回回人在中國政治中的地位急劇下降,加之明王朝一再對非漢族的其他民族推行一種強制性的同化政策?;刈逑让裨谶@個時期,出現了姓氏的漢化和定型,原有語言的衰微喪失和漢語言使用普及狀況。另外,在宗教發展上,由于明代以來的海禁政策,割斷了回族與境外伊斯蘭教的聯系,這些地區伊斯蘭教的發展陷于孤立之中。結果我們看到,東部和南方回族人歷來有學習漢文化的傳統,以便通過參與漢文化本位精神的政治選舉制下的科舉考試。這種情形應當在有明一代是最為明顯的。再者,還由于戰爭的結束和整個國家經濟的恢復發展,南方回族人口也在不斷地增加??梢?,在歷史發展中,回族社會正在經歷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遷。

在這種社會變遷的趨勢下,定居南方的回族不可避免的面臨著文化和血緣斷裂的危機。這在譜牒資料中顯示為兩種緊迫的現實感。以下結合回族譜牒資料將不同地區回族在不同時期的現實感列舉如下:

1、血緣認同的危機。鑒于南方回族先祖多是因為軍事征伐、仕宦、經商、避難等原因移居南方各省的,比較集中的時段是元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社會動蕩帶來的不斷遷徙,首先對血緣認同的延續產生了威脅。

在廣東,有失宗遺族之患:“族中苗裔,生齒日繁,吾儕非聚族而居,或有遷徙他方,或散居遠境者,慮其疏間日久,竟至竹林伯仲之間睹面不識,派系茫茫,至有失宗遺族之患?!?/p>

在廣西,有相親如途人之嘆:“竊吾始祖自洪武年間來粵,歷二百余年,傳十數世,向有家譜流傳,至今又歷有百余載,生齒愈繁,居廬星散,會族之典允已未聞,尊卑之分,幾無從辦?!裼謴蛿凳暌?。族中字派失傳,后輩生人任意舛安,將來無可考察,勢不至為涂(途)人不止,何以謂之清本源明世系焉?!?/p>

更有甚者,還有積不相能的情形?!笆绹L有族屬之中因睚眥之釁積不相能,而其怨毒遂不可解,甚至妄興詞訟、飲刃腹中,釀成無窮之禍。嗟乎,何其天性至于是之忍哉,蓋由一人之身,分而為兄弟,又分而為兄弟之子,又遞而衍為莫可紀極之支屬。服屬繁,則勢日離,情日疏,又播遷散處,茫然不知其世次,常不得綢繆相渥洽,因而相親如途人,故忍而至于斯極也”。

在湖南,有失落族譜之憂:“到明清交際之時,在處兵燹,失落族譜,前人班次幾乎紊亂。幸有耆老傳述,未至墜地,信者錄之?!?/p>

與湖南回族相同的是,湖北回族也很擔心族譜失傳:“余等伯叔兄弟少長咸集間,深懼其世遠年湮,久而失傳,南北殊壤,不相親睦,前后支派互相紊亂,甚至賢愚異品集豐寡恩之家,視同宗有若路人,噫,譜之系于家族也,重大如此,其可不急修哉?”

在四川,有同姓分為回漢二族之象:“至今丁口駿發,甲第蟬連,人戶不下千余家,數代以來,東遷西移,不惟漢宗之字派不同,即回宗之字派各異,不知回漢雖殊,祖宗則一?!?/p>

在云南,有姓異宗同而全族不知的情況?!罢撌乐V牒,則姓同而宗異,惟咸陽王之后裔,則姓異而宗同?!矊僮訉O,總為一譜,使全族共知共見。以名為姓之裔者,若納若哈,若定若沙,若忽若馬,若鄭若米,若蘇若撒,若閃若賽,自此生齒日繁,為世界上第一望族也”。

血緣認同危機就是數典忘祖,同姓同宗雖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社會變遷和習俗變異的前提下,理想中固有的家族意識逐漸淡化,以至于同姓同門視為路人。

2、文化認同的危機。在經受血緣認同延續困境的同時,社會倫理和價值取向上則出現了文化認同的危機。

這首先表現為對行輩意識的淡化和紊亂的擔憂。在廣西,“余等慮及將來子孫日后愈蕃,居廬星散,而時殊世異,族中字號失傳,至后裔雖有志纂修譜帙,而支派無從查考,后輩生人任意乖安,將長幼而不分,尊卑莫辨,勢必至為途人不恥,又何以識木本水源之意耶”。

在湖北,甚至出現了混淆家門的情形?!板嗜雷婵」?,自明宣德間襲調楚省,遂居江夏焉。厥后,子支蕃衍,星散傳至后世?;虮鞠低?,因派亂而視以為非我族類;或本屬疏房,因派同而妄以為嫡堂?!?/p>

其次,文化認同的危機表現為宗教信仰取向上的不穩定。在福建和四川則有由漢人回、由回入漢的反復。先看福建的郭氏,“迨元之時,于回免其差擾,泉之回尤盛,世人因多從回,或好兩國之教?;蛲凶阋员軄y,故先人之適回,大抵有取矣。傳至八世、九世乃出教,諒在明萬歷年間。傳至第十世宏隆公……念先人昔從清真教,遂搬入通淮街禮拜寺住居。時在康熙年間,適逢陳都督諱有功仕于泉,重興教門。自宏隆公入教至今,凡五世矣”。

再看四川西昌的馬氏,“馬應權祖至建昌西鄉三十里,此地有言,輔、鰲祖誤聽婦言,變成漢教,各房亦有從之者,此我族回漢之所由分也”。

以上兩種表現帶來了社會倫理上的顛覆,以至于出現行輩紊亂和世風澆薄之形?!白峙筛鳟?,紊亂無章,遂至宗令不講,族法不明。賢者睦族,固不必言。愚者分房劃界,往往卑凌尊,少凌長,強欺弱,眾欺寡,骨肉相殘,種種不法,層見疊出。族等目疾心傷,久欲團族,事難倡首?!?/p>

第三個表現是對清末民初廢棄宗法的恐懼?!稄V州徐氏族譜》:“況近更有仇孝滅姓之邪說,搖惑人心。智識淺陋者,每視族人如陌路。予目睹世風日下,族情日疏,戚然殷憂?!穸?,庶幾吾族之世系,可以因而昭明,團體因而固結也。尤所期望者,真主之默助?!?/p>

對此,湖南馬氏名賢馬鄰翼提出尖銳批判,并呼吁道:“竊愿吾馬氏子孫永保先圣先賢榘鑊之所遺,堅持罔替,勿淆惑于異說,勿誤墜于歧途,兢兢焉,咸置身于光明正大之涂(途)……彼挾一孔以概全面,據一時以武斷萬世者,輒謂吾國禮教不合人類進化階層,將為西方文化所傾掊,此幼稚狂妄之言,詎足當明眼人之一哂耶?!?/p>

諸如此類的表述均表明家族內部已經出現血緣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危機。從時間上來看,這種危機一直普遍存在。最早是出現在明末清初時期,其后一直延續。在此情形下,“齒漸蕃,習漸易,舍是弗

圖,后將難繼矣”就成為了南方回族修立家譜的共識。從而也促使修立家譜成為南方回族社會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社會事實”。

三、認同的重構與表達:文化的采借與整合

雖然家譜多是由血緣關系作為主要的敘述模式的,但是在譜序、家規、家訓中,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南方回族積極構建的認同遠遠超越于血緣界限,從而多處保留著民族宗教和倫理價值的認同。

1、民族與宗教認同。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回族社會中存在族教不分的傾向,譜牒資料一般很少提及民族身份的認同,對于自身差異性的表述一般表現為宗教認同。

有的家譜記載了家族歷史捐資興教的事跡,例如廣州傅氏;有的家譜直接強調了本家族是回教世家,并在族譜中表述出自己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如廣州陳氏、廣西傅氏、福建丁氏、南海甘蕉蒲氏。有的家譜中間或出現“蒙真主福佑”、“荷真主之洪慈”、“真主之默助”等字句。

在家規中將拜主列為條目之一的唯有廣西傅氏宗譜,該譜第八條名為拜主?!俺珈朐旎斓厝f物人神本乎主,念、禮、齋、課、朝,乃主命也,當遵守之,不可忽也。人本乎祖,祖宗者,子孫所當尊敬而崇祀之,不可懈也。語云,祭宜誠,以時思之。又日,祭如在。此皆古人追遠抱本之誠,載在經典,世人多有不燦邙崇祀典禮,漠然不知。不知父之父,母之母,上而至于祖先,生則為人,死則為鬼,若不拜主,不思祭主,非人類也。吾愿同宗子孫每逢齋拜祭祀之期,均宜沐浴齋戒,會集禮堂,齊至墓前,焚香誦經祈禱,遠以追水源木本之義,近以報屬毛離裹之恩也?!边@不僅闡述了拜主和敬祖的關系,也將拜主和敬祖觀念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了。

2、倫理和價值認同。當然,家譜主要的作用是列支派,序昭穆,分尊卑,辨親疏,而其最主要目的是敬宗收族,敦睦族誼。在敘寫家族來源和支系的同時,訂立庭規誡訓,規范族人的行為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譜牒資料中往往會再現大量的倫理和價值取向的理想型。關于此,回族的譜牒也不例外。就部分南方回族譜牒看,其倫理規范也不外乎以這種形式展現出來。

僅以湖南馬氏族譜之彬公庭訓來看,其中有“孝親篇”“德行篇”“齊家篇”“勤儉篇”“兄弟篇”“子女篇~家族篇”“鄉黨篇”“言行篇”“婚喪篇”“讀書篇”“耕田篇”“改過篇”“忍耐篇”“無訟篇”等。其中多數內容在表述中多依托征引儒家學理來論說,這顯然是價值取向上對儒家文化的認同和繼承。

至于具體的價值取向,我們選取兩個例子來談。首先,對讀書和念經的態度。云南昭通下壩馬氏族規要求:“念經耕讀,或習更重,不可慣習不重?!睆V西傅氏族譜則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雖科第難期,讀書愿以明理,念經以明宗教。吾教當行可正之事,載在經典,關系匪輕,不可絲毫違犯。故綱常名教、禮義廉恥,非讀書念經則不明也?!边@里讀書和念經的并重,顯然和西北回族讀經的傳統存在著差異。

其次,對國家認同態度。中華民國建立后,南方回族在續修家譜時,偶或將中國文化傳統延續、社會倫常的規范以及民族國家的振興等時代的主題,納入到敬宗收族的家族凝聚的行動中。香港劉氏族譜載:“竊念我邦,以禮立國,為民族化治之本,于以范圍人心,養成純俗,所系至重,民法所資,尤在于是。必當保持吾國固有之文化,而后民族精神有所附麗?!睆V州馬氏族譜(正誼堂)中說“蓋民國告成,合族父老昆季,分散中外各省者不少,展譜系而生敦睦之心,于合群保種均有裨益也”。桂林馬氏族譜云:“中國數千年來皆用家族主義之教化,誠以百善皆原(源)于孝,移孝可以作忠,萬仕皆始于家,齊家乃能治國,固夫積個人而成家,積同祖而成族,積家族而成國,國為多數家之代表,族即多數同祖之代表也?!笨梢?,清末民初的修譜牒不僅僅為本民族血緣和文化的認同,也是在致力于保持我國固有的文化傳統,振興民族精神。

從南方回族譜牒中文化認同構建來看,多數譜牒并非主要依賴于對宗教認同的強調,其普遍特點是多方面采用中國本土文化的資源來構建家族的歷史和社會倫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對于儒家文化的認同、對中國歷代王朝和中華民國政治正統性的認同。這反映了南方回族對中華本土文化的理性開放,以及在政治上將中國視為本土的意識。理性開放的意識保證了在延續民族宗教認同時,也對儒家文化采取了“拿來主義”的采借行為,并能將兩者有機地整合在自己的家譜中。

四、續論:建構家族意識拯救民族認同

首先,家譜作為南方回族文化的形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東部地區回族文化的形式,無論在形式和內容上,似乎都與回族傳統的伊斯蘭教信仰牽涉較少。相反,更多的形式和內容多來自對儒家文化的采借和整合。僅就內容看,只有幾份譜牒涉及伊斯蘭教。有的是在敘述家族歷史來源時提及的,有的是庭規家訓中提及的,更多內容是具有本土文化特點的。這里姑且可以將宗教認同的淡化視為歷史上南方回族認同的特征之一。

有必要指出的是,宗教認同的淡化并不影響南方回族對于自己民族身份的認同和肯定。相反,這些家譜中的歷史記憶反倒成為南方回族獲得民族身份認同的依據。這反映了南方回族認同的歷史特點。

其次,南方回族譜牒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家族意識的強化,主要表現為在敬祖意識、行輩意識和家族邊界的標定上。

從家譜修立自身來看,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自己家族歷史的追尋來確立當下家族內在的自我認同?!胺虿煌緞t重親,重親則相睦,相睦則咸知分似途人,究本一人而已?!薄爸?譜)之義意所以列支派,序昭穆,分尊卑,辨親疏,其關系于族人亦大矣。竊自東西洋新理學大發明,而家族倫理遂與社會倫理相為表里。吾之對于吾家而有當盡之責,務此家族之倫理者也;吾之對于吾族而亦有當盡之責,務此家族而兼社會之倫理者也。夫以家族而推之社會,以社會而推之國家,以國家而譜及萬類,皆恃此倫理為之范圍?!?/p>

如果南方回族中只有一份、兩份家譜的話,我們或許簡單的將其定性為民族同化的產物。事實上,在歷史和現實中,整個東部地區和南方地區內,回族譜牒資料的出現都是一個在地域范圍上具有廣泛性的客觀事實。與其說大家都在共同從事一種家族歷史記載,不如說大家都在從事一種致力家族認同建構的歷史實踐。

這種變遷顯然與明末清初回族社會文化的變遷相關。這一變遷由宗教衰微引發了極為深刻的文化認同危機,也激發了回族社會內部自覺的文化認同重構的運動。在西北地區,以經堂教育的興起與蘇非派傳人和發展為特點;在東南地區,以漢譯經典運動、撰著回族民間文學文本和修立家譜為主。路徑雖異,殊途同歸??梢?,修立家譜其實只是重構文化認同的一種形式。

再次,為了應對宗教衰微引發的血緣認同和文化認同危機,對于在漢文化水平比較好的南方回族來說,除開漢譯經典運動、撰著回族民間文學文本外,修立族譜當是重構認同的一個比較便利的手段。家族認同重構也是南方回族在宗教認同淡化前提下的一種轉換和替代。

早在元代,回族和其他民族的邊界主要是表現在社會政治和經濟地位上以及宗教上,元朝的覆滅使這種邊界被取消,且南方回族主要是和漢族雜居相處,兩者之間的差異不是很容易區別開來。但是通過家譜的修立,以及家譜中對祖先歷史的追溯,每個家族都可以通過對祖先的歷史記憶發掘,將本族和漢族區別開來,從而也給回族內部的認同提供了依據。也就是說,當政治、經濟和宗教身份,甚至血緣身份面臨危機和困境之時,家族意識的構建和延續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南方回族的民族認同。

至此,我們不僅探知了南方回族的歷史心性,而且大致可以正確把握族譜修撰在整個回族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

責任編輯:王伏平

民族史教學歷史學論文范文第5篇

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經濟、政治、民族、文化、外交等很多因素都起了助推器的作用,但不可低估的是意識形態的瓦解,而意識形態領域的坍塌正是從歷史虛無主義開始的,牢記蘇聯這方面的深刻教訓,堅持不懈地與國內的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對維護黨的領導,對勠力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極為重要。

一、歷史虛無主義泛濫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全面、準確、客觀地書寫和評價歷史,是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前提,文過飾非、全盤推翻、模棱兩可和以偏概全都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必然為歷史虛無主義打開缺口。1956年2月24日,赫魯曉夫在《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報告中講到,斯大林濫用權力,違背了列寧處理黨內斗爭的原則和方法,并且拋棄了列寧說服教育的工作作風,把黨內的正常爭論看成是對敵斗爭,走上了大規模鎮壓和清洗的道路,這一切都是斯大林個性缺陷和個人品質所致。赫魯曉夫的報告使克里姆林宮外的普通群眾感到震驚,人們忽然發現他們追隨的領袖手上沾滿了血腥。其實,不去具體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個人情況,而是片面強調斯大林的缺點和錯誤,完全抹殺斯大林的歷史功績,犯了唯心主義認識論錯誤,而這正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突出特點。

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魯曉夫成為蘇共的最高領導人,開始強化意識形態控制和書報檢查制度,但是想要扭轉對斯大林的抹黑變得很難,此時,持不同政見者從最初的廣場集會,發展到非正式組織,且形成了幾個派別,大量揭露斯大林時期鎮壓內幕的回憶錄、簽名人數眾多的抗議信件、請愿書、聲明、批評政府對持不同政見者處理方法的文章以及各種地下出版物廣為傳播,大批在國外出版的蘇聯持不同政見者的書籍、外國作家的禁書也通過各種渠道進入蘇聯,被翻印或者以手稿的形式在暗中流行,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所謂運動綱領到處流傳,一時間信息爆炸,真假混淆,謬種流傳。

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上臺,在文化領域大搞新自由主義,將思想領域的混亂進一步擴大化。戈爾巴喬夫要求重新編寫歷史教科書,聲稱要繼續60年代未完的事業,恢復歷史公正。其所謂的“歷史公正”就是徹底否定斯大林,進而批判列寧,動搖社會主義制度,推行戈爾巴喬夫自己全面右傾的“新思維”。在戈爾巴喬夫的指示下,蘇聯有關部門要求對中小學歷史教科書重新編寫,隨后出現了各種版本的新編歷史教材,但大多質量不高,有的甚至矛盾百出,某些史學家過于強調歷史污點,對包括衛國戰爭、戰后恢復在內的蘇聯歷史一概抹黑,蘇聯儼然成了“歷史的黑洞”,不同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在教材中夾帶私貨,吵成一團,各種版本令人眼花繚亂,學生們無所適從。與“歷史教科書”亂象同時存在的,是所謂“歷史檔案”揭秘問題。早在蘇聯解體和歷史檔案大規模解密之前,一些人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曝光斯大林時期所謂“歷史檔案”,故意丑化斯大林,為全盤否定斯大林和社會主義制度做準備。大眾媒體和文藝作品也打開了思想的“閘門”,自由派人士逐漸把持了主要報刊和其他輿論工具,成為“公開性”運動的急先鋒。文學界以攻擊列寧為時髦,電影戲劇也如此,幾十部被禁影片得以放映,標志著蘇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崩潰的開始”。這種思潮強烈沖擊著蘇聯長期形成的主流意識形態,群眾的思想和信念發生了動搖。

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蘇共不僅沒有積極作為,反而拱手讓出輿論陣地。1990年6月12日,《蘇聯出版法》正式頒布,為媒體的自由化提供了法律基礎。在《蘇聯出版法》的鼓勵下,一些報刊先后宣布“自主辦報”,借機擺脫蘇共和主管部門的束縛。在有登記手續的報紙中,蘇共掌握的僅占1.5%,就連《消息報》都變成了俄羅斯激進自由派的先鋒報,一度為外資控制。此種背景下,各種攻擊、謾罵蘇共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論、文章紛紛出籠,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泛濫,宣揚色情、暴力的報刊大行其道。報刊、電視、電臺及出版社為追求利潤,不但忘卻了政治責任,甚至失去了社會良心,嚴肅的學術著作和科普讀物幾乎銷聲匿跡,只能依靠內部印刷在小范圍內交流。

蘇聯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背后有國際因素,美國中央情報局一馬當先,聲稱要“調動一切手段,包括精神手段,摧毀敵人意志”。他們極力扶持不同政見者,將他們在蘇聯無法出版的書印制出來,再運送回國,通過各種渠道向蘇聯輸送擁護西方自由思想的出版物。并在慕尼黑設立了“自由”電臺,專門對蘇聯東歐國家進行宣傳和滲透。通過成立人權組織等形式,使蘇聯境內的新老持不同政見者與國際上取得了聯系,獲得了西方的呼應和支持。蘇聯當局以簡單、粗暴的方法處理持不同政見者,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將其影響擴大,結果使一些人名揚蘇聯和世界。

蘇共對意識形態監管的放任自流與簡單粗暴,特別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縱容,給反對派以宣傳和傳播自己觀點的機會。在整個“民主化”與“公開性”運動中,蘇聯知識分子表現出強烈的兩面性,隨著“禁區”的不斷被打破,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的地位一落千丈,激進自由主義派逐漸掌握了話語權。受1989年東歐風波的啟發,加上西方樣板的影響,他們追求急速轉型,公開提出“反中央集權”“反蘇共一黨專制”“民主、自由”等口號,提出拋棄原蘇聯一些加盟共和國尤其是中亞五國等“窮包袱”,要求俄羅斯脫離蘇聯獨立,進行徹底的市場化改革。在與戈爾巴喬夫爭權的過程中,葉利欽完全拋棄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拋棄馬克思主義,主張國家非意識形態化。在葉利欽的推動下,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別洛韋日協議》,標志著蘇聯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正式解體。表面上看這是民族分離主義的結果,實際上這完全是蘇聯權力階層的抉擇。在國內外多種勢力的綜合作用下,存在了近70年的強大蘇聯崩毀坍塌了。

經過赫魯曉夫時期和戈爾巴喬夫時期的醞釀發酵,歷史虛無主義蓄勢已久,最終在蘇聯解體的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歷史虛無主義向人們灌輸錯誤的歷史觀,造成思想認識上的極度混亂,導致社會主義制度和政權合法性喪失,使聯盟失去凝聚力,使國家失去團結奮斗的基礎。我們在反思蘇聯體制、蘇聯模式弊端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蘇聯解體的人為因素,尤其歷史虛無主義對民心黨心的瓦解作用。

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

蘇聯解體后,歷史虛無主義在俄羅斯盛行的同時,并非完全沒有遭到狙擊,只是反對的聲音不占主流。對西方模式的傾倒,是蘇聯部分知識精英選擇資本主義模式的一條重要原因,但最終他們的幻想破滅了。21世紀后,經歷了盧布惡性貶值、GDP大幅下滑、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嚴重下降的俄羅斯人,逐漸認清了蘇聯解體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創傷,客觀理性的反思逐漸回歸,他們早已明白,自己的國家無論改成什么樣的體制都不會被西方世界接納。如今俄羅斯人不會選擇也無法選擇重歸蘇聯,但對蘇聯體制、蘇聯成就和蘇聯問題的看法已不再那么偏激,這得益于俄羅斯執政者撥亂反正,也得益于學術界、思想界不斷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進行糾偏。

2001年普京提出,俄羅斯應當有統一的歷史教科書,歷史學應當團結社會,而不是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和場所。2003年底,普京在國家圖書館同部分史學家座談時指出,必須剔除糟粕、去偽存真。他指示俄羅斯科學院,要對所有的歷史教科書進行“鑒定和篩選”。2007年6月,普京主持召開全國社會科學教師會,規定今后歷史教材只有經俄羅斯科學院和教育科學院的專家鑒定委員會認可后,才能取得教科書的推薦資格。2014年1月,普京總統接見歷史教科書編撰者,并就修訂標準發表談話指出,“最重要的是還原歷史真實,現有歷史教科書不僅貶低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人民的作用,而且存在某些深層次的‘思想垃圾’,這些是我們絕對不能接受的”。近些年,在普京的大力倡導下,俄羅斯重編歷史教材,重新認識蘇聯歷史,重新評價蘇共領袖人物的作用。歷史教材編纂委員會推出兩部教師參考書:《當代俄羅斯史(1945—2006年)》和《社會知識:21世紀全球化的世界》。與過去否定蘇聯歷史的教材明顯不同,新編歷史教學參考書中明確指出,“斯大林是最成功的蘇聯領袖,建造了一個偉大的國家,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勃列日涅夫的“內部穩定政策”也有其積極作用;戈爾巴喬夫對西方一再讓步,到頭來卻一無所獲;葉利欽“軟弱和親西方政策”,應當批判。

在正確的歷史觀指引下,近年來俄羅斯學界強調對各種歷史偽說撥亂反正,如普列漢諾夫“政治遺囑”的問題。該遺囑《格·瓦·普列漢諾夫最后的想法》于1999年11月30日在俄羅斯《獨立報》發表。文章聲稱,早在73年前普列漢諾夫就已預見到蘇聯解體。這一所謂預言連同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布爾什維克和俄國未來的看法,全盤推翻了普列漢諾夫在人們心目中的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創始人的形象。對此,歷史虛無主義者如獲至寶,認為終于找到了列寧作為一個暴君的鐵證,以及布爾什維克主義終將導致俄國覆亡的原因所在。幾年后,經過普列漢諾夫博物館館長塔季揚娜·菲利莫諾娃,俄羅斯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普列漢諾夫的傳記作者丘丘金等人考證,認定該遺囑是偽造的,有力地反駁了一些人對普列漢諾夫的污蔑,為發現更多的真相提供了可能。

三、蘇聯歷史虛無主義給我們的啟示

蘇聯歷史虛無主義發生、發展和演進的過程,折射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尖銳性。應該看到,這種現象與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社會主義運動自19世紀以來在西方興起,歷經波折,堅韌向前。一些人在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后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被唾棄,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里。他們完全忘記了社會主義曾給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帶來的高速增長,帶來的國力增強和人民福祉的提高,帶來的精神和文化領域的豐碩成果。以蘇聯為例,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涌現出諸多文學家、音樂家、詩人和科學家,蘇聯的各種學派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蘇聯人民充滿了幸福感和自豪感。這是不能一概否認、一筆抹殺的。俄共主席久加諾夫說:“斯大林領導國家近30年,他把一個只有犁的國家,按丘吉爾的說法,改造成一個擁有原子武器的國家。斯大林接手國家時,工業崩潰,軍隊逃亡,一半人口為文盲。只經過19年的時間,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家就有了長足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擁有現代化工業和普及教育的國家。如果說第一次俄日戰爭時80%的人是文盲,那么到了1941年,所有的官兵們都能識文斷字,這是斯大林的貢獻?!边@種說法是客觀公允的。當然,這并不是說蘇聯社會主義不存在任何問題和任何矛盾。經濟體制過度集中和政治體制過度集權是蘇聯的弊病,斯大林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蘇東劇變也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讓我們更加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鄧小平于1988年就指出:“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但沒有解決好,我們現在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要建設的是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保ā多囆∑轿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頁)

歷史虛無主義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反面,是一種反動的唯心史觀,決不能聽之任之,任由其虛無掉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的豐功偉績和人民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唯物史觀,讓唯物史觀成為掌握群眾的思想武器,堅持不懈地開展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斗爭,取得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斗爭的徹底勝利。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民族史教學歷史學論文范文第6篇

子君中心學校

五年級(4)班

教學重點:

1、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培育愛國主義精神。

2、 回顧祖國輝煌的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3、 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屈辱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樹立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4、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明白愛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并決心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教學難點:

教育學生勿忘國恥,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立志從小刻苦學習,努力拼搏,長大報效祖國。 活動背景:

愛國主義作為人的一切基本道德價值觀和品質,必須從小培養,經過長期教育和熏陶,才能逐步形成。對于小學生來說,限于他們對“祖國”的感受和理解,他們的愛國情感表現是十分具體和貼近生活的。因而,我們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從小學生實際出發,以教師的激發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依托,以環境為媒介,開展有效的德育活動。

活動方式:班主任引導,班長主持,全體學生參與。 活動準備:

指導學生從課內外書籍收集有關愛國故事,排練與主題活動有關的朗誦、歌唱等。

準備歌曲伴奏、朗誦課件及主題班會課件 活動形式:演唱、朗誦、演講、講故事、討論 活動過程:

一、班主任講話,宣布主題班會活動開始

同學們,我們是新世紀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有著血肉般的聯系,密不可分。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安棲之所;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做人的尊嚴;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健康成長??梢哉f,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孩子熱愛母親,是因為母親給了他偉大的愛;我們熱愛祖國,是因為祖國像母親一樣養育了每一個中華兒女。因此,我們要像熱愛自己的母親一樣去熱愛我們的祖國。今天我們要開展的主題班會是《祖國母親,我愛您》?,F在我宣布——活動開始!

二、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甲: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無不讓每一個炎黃子孫倍感驕傲。讓我們一起來看這段視頻:

播放微課:

祖國有影響并造福于全世界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西漢《九章算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東漢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比歐洲早1700多年。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準確到小數點后七位,比歐洲早了1100多年。祖國還有著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秦兵馬俑,以及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莫高窟,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唐詩宋詞,各有千秋,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四大名著,不僅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作品,更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三、教師朗誦《我的祖國》,渲染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感 主持人乙:

我們是勤勞勇敢的龍的傳人,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為有這樣的祖國母親而驕傲。

現在有請班主任李老師為我們朗誦《我的祖國》

四、回顧中國近代的屈辱史,激發民族責任感 主持人甲:

從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國有過舉世矚目的輝煌,也有過一段極為沉痛的屈辱史。

播放微課:

回顧過去,中華民族蒙受了許多屈辱,列強的殖民行動,帶給了中國深重的災難。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我們的國土有的被外國 強行租借;有的被他們強行豪奪,四散飄零。香港和澳門曾經被英國和葡萄牙占領;山東膠州灣曾被德國占據;遼寧旅順、大連曾被俄國占領„„被掠奪的國寶也不計其數,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踐踏,中國多少名勝古跡頃刻變為廢墟。1860年10月,帝國主義侵略軍對圓明園進行了瘋狂的掠奪,他們搶走的珍寶數量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那些搬不走的被他們砸得粉碎。最后他們放火燒了圓明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使得圓明園變成了一片廢墟。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僅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殺來看,侵華日軍進行了為期40多天的大規模屠殺,他們用機槍射殺、集體活埋等極其殘忍的手段,殘害了無數中國人,遇難人數超過30萬。

五、學生談感受,唱國歌

主持人甲:同學們看完這段視頻,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談感受 主持人乙: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勿忘國恥!讓我們高唱國歌,唱出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激越的旋律。 全體起立,肅立,敬隊禮,飽含激情地唱國歌。

主持人甲指揮,全班齊唱《國歌》,抒發愛國決心——振臂高呼: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六、講愛國故事,升華愛國情感 班主任:

不忘歷史,展望未來,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應有的氣魄與胸懷!從古至今,華夏大地上涌現出無數叱咤風云的仁人志士,他們為了祖國的統一,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富強而拋頭顱、灑熱血,不屈不撓。一生憂國憂民、不悔愛國之志的屈原,在國破家亡之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正是他愛國之心的寫照。陸游臨終前仍不忘交代妻兒,祖國統一后要到他的墳前告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抗金名將岳飛一生精忠報國,宋朝文天祥即使兵敗后,但仍留寧死不降的氣節——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豪邁誓言。像這樣的愛國志士不勝枚舉,他們都有著憂國憂民的思想并以國家大事為己任,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周總理為國家和民族建立的豐功偉績,名垂青史。他曾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周總理不僅為中國人民所敬仰,同樣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改變了20世紀后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被譽為“導彈之父”的錢學森,在美國學有所成卻并不安于享樂國外的優越生活,而是心系祖國的發展和建設。當他沖破重重阻礙回國后,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主持人甲: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那是無數英勇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箲鹌陂g,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開啟了我們新中國的新紀元。

主持人乙:現在就讓我們來講講愛國英雄們的故事吧!

董存瑞的故事:未滿19歲的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藥包,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充當支架——手托炸藥包,炸毀了敵人的橋型暗堡,英勇犧牲。

黃繼光的故事: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不顧一切頑強地爬到了槍口旁邊,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當場陣亡。

邱少云的故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邱少云不幸被敵人燃燒彈擊中,全身被火焰燃燒,但為了不暴露目標,始終趴在火中,直至壯烈犧牲,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整場戰斗的勝利。

王二小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年僅13歲的王二小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至今仍在傳唱。

劉胡蘭的故事:

年紀輕輕的劉胡蘭在國民黨的嚴刑逼供下守口如瓶,最終,用生命保住了黨的機密。她以短暫的青春年華,譜寫出永生的詩篇——她“生得偉大,死得光榮”!

……. 主持人甲:

聽了以上同學講的愛國故事,我們無不為這些愛國志士震撼人心的事跡而感動。是什么成就了他們的永垂不朽?——那就是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深沉的愛國情懷!

七、了解祖國日益強盛的現狀,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乙:新中國成立以來,祖國日益變得繁榮富強,歷史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播放微課:

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到達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標志著我國向載人航天事業邁向了新的高度。“鯤鵬”大運機的成功試飛,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后,世界上第四個能夠自行研制并生產200噸級以上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中國高速鐵路建設進程正在不斷加快。雅典奧運會上,體育健兒憑借自己的“十年磨劍”,使中國首度躍身體育強國之列;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隆重開幕,為中外合作共贏與世界和平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中國人的腰板越來越硬„„這些輝煌是壯美飛翔的中國夢!是激情四射的中國夢!是揚我國威的中國夢!它代表著外國人從此將會對中國刮目相看;它代表著中國從此將會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主持人甲:要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就要踐行黨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齊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主持人乙:愛國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也不難。只需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做好了,我們人人都是愛國“小英雄”!那么,我們能做的愛國之事有哪些呢?

六、學生暢所欲言,談談生活中如何愛國?

七、活動總結: 班主任總結:

同學們,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需要我們去創造,祖國的發展、民族的強大,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所以,我們現在的愛國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把明天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描繪祖國美好的明天!

主持人甲: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吧!

八、齊唱《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

上一篇:電視文化身份探討論文范文下一篇:語文課堂電影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