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各民族春節習俗

2022-11-27

第一篇:中國各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各地各民族春節有趣習俗

一、藏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里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鸢压澥且妥迦嗣駳g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后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于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里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

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蕩秋千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后帶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長壽。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顒?。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

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后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后,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體村民才能五谷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后,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后,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伙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第二篇:中國各民族飲食文化習俗

一、回族

回族在我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在甘肅、陜西、貴州、青海、云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區?;刈逍叛鲆了固m教,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中葉,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傳人我國,在西北地區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烏孜別克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信徒很多,回族各方面習俗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從結婚、嬰兒出生、死亡均由阿訇主持。阿訇是波斯文的音譯,是對伊斯蘭教的學者或教師的尊稱,在中國是伊斯蘭教宗教職業者的統稱。

開齋節,是穆斯林的兩大節日之一.時間是回歷(即希古拉歷)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國新疆地區又稱肉孜節。按伊斯蘭教規定,回歷9月為齋月,穆斯林要齋戒一個月,到齋月結束時要尋看新月,見到后次日開齋,如未見到,則開齋順延,但一般不會超過三日。開齋節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窮人發放開齋捐(相當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費).錢物均可,并做開齋節的拜功等。節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舉行“合禮”儀式等慶?;顒?,爾后互祝節日幸??鞓?。一般的家庭都備有各種佳肴.宴請賓朋,互相贈送禮物。開齋節一般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飲食習慣與漢族差別較大?;刈迦粘o嬍骋蚓劬痈鞯貐^的主要農產品不同而略有變化,以面粉、大米為主,輔以玉米、豌豆等雜糧?;刈迦讼矚g吃牛、羊、雞、鴨肉和帶鱗的魚類,愛吃蔬菜。但不吃馬、驢、騾、狗的肉,尤其忌食豬肉。不食動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殺的牲畜和牛羊肉罐頭.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回族人熱情好客,總以好茶好飯款待客人,還以給客人加菜加飯為敬?;刈逡话悴皇葻熀途?,喜歡喝茶?;刈褰o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雙手相接,否則視為無禮。

二、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占新疆總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家庭、婚姻、飲食等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響。因此。具有信奉伊斯蘭教民族所共有的飲食禁忌,禁食豬肉、驢肉、騾肉、狗肉、動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維吾爾族人講究衛生,尤其注意飲水清潔。吃飯時,不能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也不能隨便到灶臺前面。盛飯或與人交談時禁忌吐痰,吃剩的殘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亂扔。

維吾爾族飲食很有特色,一種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別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餅被稱為“馕”的食品是維吾爾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維族村鎮上,家家戶戶都修有馕坑.維族人吃馕是有講究的,都是用手掰開后再食用,不允許拿著整個馕咬食??狙蛉獯蔷S吾爾族的傳統食品,烤出的肉味鮮、香辣,很有特色。抓飯、拉面也是維族人喜愛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雞肉和各種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須加肉。

維吾爾族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特別重視三大宗教節日.尤其視“古爾邦節”為大年,慶?;顒訕O為隆重,沐浴禮拜,宰牛殺羊饋贈親友.接待客人。節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飯、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點、瓜果等。維族人喜食水果,這與新疆盛產葡萄、哈密瓜、杏、蘋果等果品有關,可以說瓜果是維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遼闊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縣。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對藏族的文化和風俗有深遠的影響。在飲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如馬、驢、騾、雞、鴨、鵝等。大部分地區的藏 1 族也不食海味及魚類。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動物的肉,如牧養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雙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飲食多為一日四餐,早7點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點吃第二餐,午后2點食第三餐,亦稱午餐,以食用肉食為主.晚8點吃第四餐,食品以粥為主??傮w上牧民們以牛、羊肉和奶茶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農區藏民的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經炒熟磨粉而成,再經數道加工調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營養豐富,香酥甘美,不僅藏族終生食用,居住在藏區的其他民族也喜歡。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沒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過節必備的飲料。習慣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黃綠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規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幾乎都喝青稞酒。

四、蒙古族

蒙古族,半數以上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東三省、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產發展狀況的差異,在飲食習慣上也不盡相同。在牧區,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為主食,史書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來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飲食習慣??救?、燒肉、肉干、手抓肉均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則是宴請遠方賓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有兩種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為數段煮熟,在大木盤中按全羊形擺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燒全羊,把收拾干凈的整羊入爐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鹽食用。炒米也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極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為蒙古族根據季節變化經常食用和飲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們還喜食酸奶,或拌飯或清飲,以清暑解熱。蒙古族牧區夏天還喜歡飲馬奶酒。

在農區、半農半牧區,蒙古族因與漢族雜居.所以飲食習慣已逐漸與漢族大體相同。農區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為主,雜以大米、白面、黃米、蕎面、高梁米。隨著溫室、塑料大棚的普及,農區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種不斷增加。在菜肴烹制上,農區以燉、炒為主.也加以燒烤,吃些牧區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農民多保留了牧區的好客習俗,來了客人要先敬茶,無茶或不沏新茶皆為不恭,而且以“滿杯酒、滿杯茶”為敬,不同于“滿杯酒、多半杯茶”的漢族習俗。

蒙古族豪放、粗獷、開朗熱情.待人誠懇、實在,處處顯現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懷。

五、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遼寧省丹東地區。朝鮮族比較講究衛生,講究禮貌,特別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稱贊。

朝鮮族聚居區盛產大米,主食以米飯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糕。米糕的品種多,有打糕、切糕、發糕等。朝鮮族口味以咸辣為主,咸菜品種豐富,式樣美觀,非??煽?。辣椒是每個朝鮮族家庭必備的調味品,朝鮮族嗜辣,決不比四川、湖南人遜色。

朝鮮族的飲食特點之一是每餐必喝湯,最講究的是湯濃味重的濃白湯。常用于吊湯的原料有牛肉、雞肉、狗肉、兔肉等。

朝鮮族的烹調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為主,菜肴多清淡、軟爛、爽脆。朝鮮族對豬肉的消費量相對較少。朝鮮族不喜歡吃羊肉、河魚,也不喜歡吃饅頭。朝鮮族喜歡吃狗肉、牛肉、雞、蛋品、海味、大醬和泡菜等。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極有特色,將煮好的狗肉撕成絲,配以蔥絲、姜末、蒜末、香菜、精鹽、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2

六、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在臨滄、大理和麗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產水稻,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喜歡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裝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飯,用蘆葉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漿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歡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調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魚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內臟,把蔥、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魚腹內,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黃。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雞、煮魚等視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醬)風味獨特,在用番茄醬及花生、青菜、魚、竹筍等為主料制成的各種醬中螃蟹醬最為名貴。“南米’’的吃法多種,有的用糯米飯蘸著吃,有的則同時做幾種醬,然后備各種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醬吃。傣族人愛飲酒和茶,會自己釀酒。吃飯時不喝酒,而是在飯后或空閑時飲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區。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頭多土地薄.氣溫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產玉米、洋芋(馬鈴薯)、小麥、青稞、蕎麥和各種豆類,但產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蘿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兩餐飯,多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燜而成),晚飯多為稀飯加饃饃,晚上還喜歡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豬膘(臘肉)切成拳頭大.與豆菜同煮,吃時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還有金裹銀、蕎面條、面疙瘩、酸湯面、玉米湯圓、炒面、饃饃等。副食品常見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臘肉等。羌族人吃馬肉、狗肉和野獸肉。北川產的“羌活魚”.形似四腳蛇,羌民也吃。還喜歡吃豬肚子骨頭。豬肚子骨頭的制作方法是:宰豬時,將豬骨頭剔下剁短,裝進豬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掛戶外晾起來,吃時從中取出些骨頭熬湯。

羌族著名的土特產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葉。羌族人飲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釀制的醉糟酒,飲用時用長竹管咂吸。城鎮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習慣。

八、白族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麗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烤煙和茶葉。河湖盛產魚類,山區有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麥、玉米、蕎麥和馬鈴薯為主食,蔬菜品種多。還善于腌制肉類和咸菜,還能自制蜜餞、蒼山、雪燉甜梅等果品。節慶時,白族喜歡用糯米或小麥、大麥釀造白酒、水酒,平時嗜好酸、涼、辣味飲食。

大理州洱海以產魚著稱,尤以弓魚最有名。人們喜食沙鍋菜。沙鍋魚的做法是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臘肝片、玉蘭片、豆腐等十幾種原料按比例與魚放人沙鍋內.加上胡椒、八角、鹽等調味品,置于火上用微火燉熟,此菜味道極鮮。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產品。乳扇一般由羊乳制成,制作并不復雜,但要求精細。先將羊乳放在鍋中,再點酸水(可用明礬等),當羊乳呈半固態時,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狀,放在簸箕內曬干,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為普遍。

九、苗族

苗族半數以上居住在貴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廣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為主,輔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 3 類、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肉類有豬、牛、羊、雞、鴨及魚類。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湯菜。酸菜味鮮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做法是將酸湯加水、食鹽煮沸,取鮮活魚去苦膽,入酸湯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湯鮮,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臘肉、腌肉、腌魚、魚干、香腸等.其中腌魚是苗族的傳統佳肴。方法是將鮮魚剖開,去內臟,抹上鹽、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壇密封.食時取出蒸熟。此魚具有骨酥,咸辣適度,清香可口的特點。

苗族人還喜歡制作豆腐、豆豉,加工豬灌腸、血豆腐等。愛吃火鍋。苗家男女都喜歡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釀酒。他們自制酒秈,用土產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釀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燒酒、窖酒等。

中國56民族的風俗習慣(A)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2.回族: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后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等.(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清真寺,多圍寺而居。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刈搴苤v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后房梁上吊著一個水罐,下面有通

4 下水道的淺坑,這里是人們經常沐浴大凈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現在城里的回族飯館,也常掛著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歷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后的第70天,回歷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附上一句,我就是這其中一員)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筑。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5 5.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后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后倒進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5.傣族:潑水節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

6.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里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8.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圍墻。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 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

6 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禁忌

生產禁忌 正月初一至初十忌上山砍柴,下地勞動。祭童期間,忌出工。五月端午忌人畜下田地耕鋤。

生活禁忌 臘月三

十、七月十四日,忌與外人共餐。正月初一忌掃地,忌梳頭理發,忌串門,忌摸刀動棍,就是當天食用的菜肴也必須在頭天備足;嚴禁出口罵人、教訓人和打人,否則年內容易惹事生非;不準偷懶睡覺,否則年內田埂容易塌陷。婦女在正月初

一、初

七、初十五3天忌做針錢活。正月初一至初五灶內火星不能熄;在屋內不能吹口哨,吹者家財敗散;掃地從正門口向內掃,謂之財產有入無出。正月初一至十五出門一戴斗笠,晚上不點火把,否則當年會遭火災。

日常生活中所剩下的飯菜只準畏豬、狗,不能拋撒,違者死后的靈魂過不了金山、銀山 。家里短衣缺食,不能串門討飯吃,否則死后會變成餓鬼。就餐時,婦女忌做上席,以示對長者的尊重。忌扛鋤、扛槍、戴篾帽、翻穿衣服進堂屋,只有發喪回來時才這樣??胀?、空籮只能用手提進門,忌肩挑進門,否則不吉,將預示錢財兩空而歸。忌腳踏灶臺和火塘內的三角架,只有家人去世,才能將三角架倒過來支鍋。

不能坐門坎或站在門坎上謂之堵寨財入福進。不準在寺廟周圍拉屎尿,否則會聾啞。神林內的干枝枯葉及桃子樹不能作柴燒,否則會得病。屋中的神龕上不準擱放生肉、辣子、污物,放者祖先會作怪。借他人被子要先在家門口用一只鞋或一桿稱放在被上才能入屋,謂之壓邪。借他人財物在年三十晚前還清,謂之借債過年不光彩。別人借自己的也不能在這個時候去催債,以免對方反感。

7 食物禁忌 李子入水不沉者不吃,瓜水中不浮者不食,豬著心肺有孔者不吃。

住房禁忌 忌窺視和進主人家臥室。忌在別人家屋內大聲說話,吵架斗毆。前門與后門不能對開,謂之相沖不吉。外來借宿的夫妻及女兒、女婿留宿時不能同房,未婚的女兒不能領其對象回家同房。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坐月,必要時可在屋桅下搭棚分娩,建房時,前屋不能高于后屋,以免堵住財源。公公一般不進兒媳的臥室,大伯不進弟媳的臥室。訂架不遇吉日不搬動。

出門禁忌 男人出遠門,遇女人解大小便者,謂不吉利必返回。說親、狩獵、經商、出遠門忌遇狗撒尿、交配,蛇阻路和蛇交配。出門見烏鴉叫,去者兇多吉少。鳥屎淋身,出門不吉利。50歲以后,如遇與自己生日相沖的日子不出遠門。帶小孩出遠門時,要用牛繩系腰間或將柚子樹葉裝入衣袋。去喪家回來需事先由家人端一盆水置放于門口,盆口放一根燃燒的木柴,防外鬼進屋。男女一方在外亂性,也用此法。

孕婦禁忌 孕婦忌摸柜子,忌人別人家門。孕婦忌探產婦,乳會干。不能攀摘果類,不腳踏在三腳架上取暖,不在灶前赤身裸體洗澡或梳頭,不在灶上烘鞋及便布,不用水淋灶內的火,違者灶神責怪。

其他禁忌 在喪事中,病人則落氣時,不準發出哭聲,不準眼淚滴到死者身上;服孝期間不準刮胡剃剪發不得唱山歌,不得娶親嫁女,不得飲酒、劃拳;未入殮以前,不得食油,不得用碗吃飯;死者停放堂屋時,不得在樓上越過停放位置。 舅家不得向姑家要狗,姑家不得向舅家要貓。

第三篇:各地各民族春節

習俗2009-04-26 16: 42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七.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八.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九.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十一.哈尼族:蕩秋千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二.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三.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后帶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長壽。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四.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五.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顒?。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后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后,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體村民才能五谷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后,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后,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

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 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伙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

第四篇:各民族的飲食習俗

朝鮮族的飲食習俗

朝鮮族聚居區盛產大米,主食以米飯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滿。米糕的品種多,有打糕、切糕、發糕等。朝鮮族口味以咸辣為主。咸菜品種豐富,式樣美觀,非??煽?。辣椒是每個朝鮮族家庭必備的調味品,朝鮮嗜辣,絕不比四川、湖南人遜色。朝鮮族的飲食特點是每餐必喝湯,最講究的是湯濃味重的濃白湯。常用于吊湯的原料有牛肉、雞肉、狗肉、兔肉等。

傣族的飲食習俗

傣族聚居地盛產水稻,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喜歡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裝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飯,用蘆葉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漿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羌族的飲食習俗

羌族聚居地盛產玉米、洋芋(馬鈴薯)、小麥、麥稞、蕎麥和各種豆類,但產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蘿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兩餐飯,多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燜而成),晚飯多為稀飯加饃饃,晚上還喜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豬膘(臘肉)切成拳頭大與豆菜同煮,吃時每人一砣。

白族的飲食習俗

白族聚居地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烤煙和茶葉。河湖盛產魚類。白族人以稻米、小麥、玉米、蕎麥和馬鈴薯為主食,蔬菜品種多。還善于腌制肉類和咸菜,還能自制密餞、蒼山、雪燉甜梅等果品。節慶時,白族喜歡用糯米或小麥、大麥釀造白酒、水酒,平時嗜好酸、涼、辣味飲食。

苗族的飲食習俗

苗族人以大米為主食,輔以包俗、小米、高梁、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歡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類、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肉類有豬、牛、羊、雞、鴨以及魚類。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湯菜,酸菜味鮮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欲。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將酸湯加水,食鹽煮沸,取鮮魚去苦膽,入酸湯中煮制而成。 各種民族有自己的風俗習慣,56個民族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但56個民族和起來就是中國一個大家庭!

美好的春天

誰要問我你最喜歡哪個季節,我一定毫不猶豫地回答他:“春天”。因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一切都是生機勃勃。

我走到小河邊,河水上的冰融化了,魚兒蹦出來,活蹦亂跳的。這是因為春天來了。

我走到樹林里,柳樹細長的辮子在隨風跳舞,樹根上長出了幾根新苗。這是因為春天來了。

我走到草地上,小草抽出了新芽,一片綠色。小花在隨風搖曵。小花五顏六色地美麗極了。這是因為春天來了。

我仰望天空,小燕子在空中“唧唧”地叫。它是黑羽毛小嘴,兩顆小黑珍珠般的眼睛在向下看。好像在說:“春天來了,我們又回來了”!

春天是多么美好,萬物變得生機勃勃,一切都復蘇了!

我的理想

理想是大海中的燈塔;理想是干旱土地的一場及時雨;理想是迷路時的指南針。人人都有理想,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出色的畫家。

我有這樣的理想是因為到了六年級,很多人畫畫都很好,我卻畫的不好。所以我想當一個畫家,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畫下來。

從我上幼兒園時,我偶爾經過一個畫室,里面擺著三個水果,旁邊有幾個畫板,幾個孩子坐在那里認真的畫著水果,畫得栩栩如生,一個老師在那里說該怎么畫。從此,我心中萌生了一個念頭,我要學畫畫。

一開始我自己照著東西畫,畫完給媽媽看,媽媽笑著搖頭而不語。長大一些后再看那些畫:幾條像蚯蚓的曲線盤在紙上,看了好想笑,這畫的是什么呀?

我想實現這個理想就要好好讀書,多學知識,這個暑期去學畫畫。長大后做一個像達〃芬奇那樣的畫家。我要畫出比《蒙娜麗莎》還要好的畫,成為世界有名畫家。雖然我知道這個理想很眇小,但是理想像種子也是先靠自己種起來的。

當畫家一定會遭遇重重困難,我要勇于面對,對自己要有信心和勇氣,相信自己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天才是=99%汗水+1%靈感,我沒有靈感,今后就要花100%汗水來努力奮斗。

我要實現這個理想,好好讀書長大當一個畫家。“泉水挑不干,知識學不完”以后我要多學知識,才能當上一個畫家。

學會生存

在社會中生存,誰都知道怎么生存,可遇到危險,誰都能正確對待嗎?我就親身經歷過一次危險,我永遠也忘不掉。

就在我前幾年的一次暑假,那一天下午,我獨自一個走在小路上,去超市買東西。走到一個小巷,這里沒有人,我有些害怕。不一會兒有一輛面包車停在我旁邊,我正要走,上面下來一個叔叔把我喊?。?ldquo;小妹妹,我是你爸爸同事,你爸爸叫我來接你,跟我走吧!”我想了想,不對,我沒見過他呀?于是我說:“你是我爸爸的同事呀!你也是開車的?”“對對對,我是我是,走吧。”那人說。我心想:“糟了,是壞人,我爸爸根本不是開車的。怎么辦,怎么辦?突然我靈機一動,想出一個辦法。那人說:我給你吃糖”,說著從口袋拿了幾塊糖,“我帶你去一個地方,哪有好多糖呢”!“我爸爸還沒跟你說嗎?我不吃糖的”。我故意說道,“你不認識我爸爸,你是壞人!”那人一愣,見事不妙就把我抬起來,我就大喊“救命啊”。正好,從巷子里出來一個人,他看到了說:“你干嘛,快把孩子放下”。“我是她爸爸”他快要把我抬上面包車了。我大叫:“不認識你,把我放下”!那人一看那個出來的人,放下我乘面包車跑了。他走到我旁邊問:“小妹妹你沒事嗎”?“我沒事,謝謝叔叔。”我說。那個救我的人送我回家了。

從這件事我知道了,不能走沒有人的地方,不和陌生人說話,不吃陌生人的東西,要學會自我保護。

健忘寶石

開旅社的兔子先生天天想發財,他聽說有人買彩票中了大獎,便把自己的積蓄去買彩票,結果只中了一瓶醬油;他聽說有人在山坡上撿到了水晶,他就關閉店門去尋找,卻只找到幾塊花岡石。

兔子先生去逛超市,看到田鼠的地攤上有一塊淺紫色的石頭,是透明的,就上前問:“這是什么?”,“這可是寶貝”田鼠十分神秘的說:“叫健忘寶石,是天上王母娘娘扔下來的小星星,誰把它放在口袋里誰就會健忘。”

兔子先生一聽,立刻用口袋里的錢買下了它,然后回家了,一進門就說:“太太,我買了寶貝回來了!”太太看到寶石,生氣的說:“你給我買化妝品了嗎?”,“糟糕,我忘記了……這寶貝可真靈呀!”兔子先生就把寶貝用處講了一遍。太太不相信,就把寶石裝進口袋,然后去街上轉了一圈,“我什么事也沒忘啊!糟了,鍋上的魚我忘了!”

看著冒青煙的魚,他不但不生氣,反而說:“健忘寶石真靈啊!”

過了幾天,旅社來了一位青蛙先生,是賣黃金的。“發財的機會來了”兔子先生對太太說:“把健忘寶石送他,說不定他會忘掉一些黃金呢!” 青蛙先生舒舒服服的住了兩天,然后走了,兔子先生飛快沖進客房,把客房翻了個地朝天,什么也沒有找到。

“怎么回事?難道健忘寶石失靈呢?他怎么什么也沒忘啊?”

“不,他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太太說。 “什么事,快說!”兔子先生說。 “唉……他忘了付我們房錢和飯錢啦!”

表妹的減肥趣事

“不好了!”表妹在姨媽家的客廳大叫。我一路飛奔趕來問:“著火了嗎?鬼叫什么?”表妹帶著要哭的腔調說:“我完了,我快要到38公斤了,怎么越來越胖了啊?”我撲哧一笑說:“照你這么說,哪么胖子就不活了?再說,你又不胖。”表妹白了我一眼,跑進了房間,過了一會兒她又跑出來,大聲宣布:從今天開始我決定減肥,主要節食,一周后必減3公斤。干預反對挖苦者,一律家法。姨媽一邊聽一邊無奈地搖頭,舅舅發出“嘖嘖”的聲音,我故意大聲說:“這下有好戲看啦!”

晚餐格外豐盛,表妹在一邊饞得流口水,卻只吃了一些青菜葉。到最后她忍不住了,筷子向雞腿方向伸去,我用筷子一檔說:“你不減肥?”她只好縮了回去。

晚上,我叫姨媽煮了一碗面條,我輕輕地推開房門,表妹像睡著了,我說:“起來,我知道你沒睡”。她坐起來,“先吃面,不然不等你對別人家法,就把自己已經給結果了。”然后我在房門外偷聽,“唏溜唏溜”我聽到這個聲音,笑了。

一周飛一般過去了。表妹她站在體重稱上,我一看,指針搖了幾下穩穩地停在了38.5公斤上。

“我的天呀!”只聽大叫一聲,表妹差一點倒地。

我的啟蒙老師—張老師

從我剛開始上幼兒園時,媽媽哭著把我送進幼兒園,第一位迎接我的是張老師。她微笑著,把我抱在座位上。雖然我還是在哭,但我記住了她──我的啟蒙老師──張老師。

從此,我每天都和她在一起。她不像一個老師,而像一個大朋友,和我們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因為張老師,我在幼兒園里過的很高興。

一天, 我睡午覺,張老師走過來,我立刻把眼睛閉上裝睡。張老師走后,我悄悄地下床,走了出去。不料,腳被玻璃劃破了。我坐在地上放聲大哭。張老師跑過來問我:“怎么了?”我哭著說:“腳……腳!”張老師一看,就把我抱到醫務室,拿鑷子小心地夾出碎玻璃片,又拿繃帶出來,在腳上擦一點藥后就拿繃帶包了起來。我一直喊:“疼……疼”。張老師安慰我,說:“沒事的,忍一會兒就好了”。

到現在,我終于知道了張老師的樂于助人讓我非常感激。我忘不了我的啟蒙老師,忘不了她的音容笑貌,忘不了她的那樂于助人的行為。

我感謝我的啟蒙老師!

《浣溪沙》改寫

詩人蘇軾到蘄水的清泉寺去游玩,這座寺廟臨近開滿了蘭花的小溪,小溪的水向西流淌。

蘇軾來到了寺廟,游玩了一番后,走到了山下,那條小溪很美。山下的蘭花種子發芽了,種子那部分浸在水中,看起來水很清澈,根莖看得很清楚。詩人蘇軾繼續向前走,小溪旁邊有一條小路,路旁邊種滿了松樹,樹間的小路不是什么水泥路,而是軟軟綿綿的沙鋪成的。

這時,天下起了小雨,雨聲很小,現在是傍晚了。雨中布谷鳥一聲兩聲在叫,小溪變得很幽靜。

詩人蘇軾看到這種情景,心里想對全世界人說:“誰說人生只會變老,不能變得年輕了?你們看門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嗎?所以,大家不要在白發暮年時流露出這樣的感慨了?”人生雖然短,但是心變得年輕,外表并不重要。人們要樂觀面對生活,一生就會變得快樂。不求繁華富貴,一生快樂就不怕衰老,死而無憾了。 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員

我是一朵小花,沒有大樹那么強壯,沒有仙人掌的堅強,沒有竹子那么筆直。

春天,我還是一枚種子,人類把我和我同伴撒播在土地里,給我澆水,施肥。我埋在土里,想:這里真黑呀!什么都看不見。蚯蚓來了,在土里鉆來鉆去。我問蚯蚓:“你在干什么?蚯蚓說:“我在松土,松土好讓你出去。”“外面是什么樣子,也這么黑嗎?”蚯蚓說:“外面亮得很!”我聽了,很好奇。于是把身子挺一挺。有人來澆水了,我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終于我破土而出,好一個明亮的世界!

夏天,我有點被太陽曬得打蔫,“好渴呀!”我叫道。我干得土都裂了,終于有人來澆水了。“真舒服呀!”我說。

秋天,我開花了。桂花一群的香味香飄十里。過來參觀的人都聞到了說:“這桂花真香。”我聽了得意地笑了。

冬天,下雪了,我枯萎了,但明年春天,我還再開,一直循環下去。

祖國在我心中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在我心中》。“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每當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奏起我就會想起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艱難歷程。優秀的黨員們帶領我們走向新中國。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我國富強起來,打敗了日本鬼子。1921年7月1日,中國成立了共產黨。1949年10月1日,中國打退了日本鬼子??箲鸢四?,內戰兩年,中國人沒有屈服過。

“神舟五號發射,5,4,3,2,1發射!”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了,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飛去了月球。中國科學家經過了多年苦心研究終于成功了!

我們肩負著使命,展望祖國的美好未來,我們是未來祖國的棟梁,為祖國的明天,我們將會努力學習,來把祖國建設更美好!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最美媽媽

2011年7月2日下午1點半左右,在杭州濱江區發生了一件讓人感動的事。

吳菊萍,1980年生,是浙江嘉興人,2000年加入共產黨。她,在杭州一處住宅小區內,一個2歲的小女孩妞妞趴在10樓的窗臺上,手抓著欄桿。兩個保安跑了過來,站在樓下,不知道怎么辦。有人搭了個梯子過去,可梯子太短,就在梯子剛伸到小女孩腳下的時候,小女孩突然掉了下去。樓下穿著小格子連衣裙的吳菊萍女士,估摸著小女孩掉落的位置,張開雙臂,在小女孩快落地的一剎那,用左手臂接了小女孩一下。“砰”的一聲,小女孩落在了樓下的草坪上,那女子也昏倒了。過了一會兒,女孩“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保安立即送去了醫院。

“最美媽媽”的事跡感動了社會,被授予“見義勇為積極分子”和“八紅旗手”的稱號。稱她的事跡為“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人性大愛”。吳菊萍不計后果的愛心托舉,不僅給墜樓女童帶來了生的希望,也激發著全社會的向善力量。

據物理公式推算,吳菊萍接觸到小孩的一瞬間,手臂承愛了290公斤的重量。但是,她不假思索地伸出了雙臂,這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憐惜。

愛的世界里沒有力學,那一瞬間一個平凡的女人為了挽救一個生命,不顧后果的伸出雙臂接住了她。她多偉大啊!

建 議 書

環保局的領導們:

大家好!

最近,南門河這邊的水污染嚴重,小河里再也沒有可愛的魚兒和清澈的河水了,河里臭氣熏天,水黑黑的,上面還有飄浮著的垃圾。真是太惡心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不是這樣的,因為人們隨地亂丟包裝袋,隨地吐痰。還有人為了圖方便,把洗衣機洗衣服的污水倒進河里,這樣既污染了環境,又浪費水。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提出如下建議: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實行垃圾分類,把可回收垃圾送去回收站,不可回收垃圾進垃圾桶。在河邊豎一塊牌,寫上:不可將垃圾倒入河內,否則罰款10元。

以上建議,望采納

實驗小學六(4)班

劉嚴華

11月1日

小鴨子歷險記

9日的一天,一群憨態可掬的小鴨子,初次來溫哥華這座城市的街頭,它們高興極了,東張張,西望望,對這座城市充滿了好奇。

走著走著到了一個下水道,這個下水道沒有井蓋,于是鴨媽媽“嘎……嘎……”地叫著。好像在說:“這里有個下水道,一定要繞開走哦!”小鴨子都心領神會,小心翼翼地繞道走,汽車們紛紛停下來,為小鴨子讓道。有幾只小鴨子只顧著看美景沒有聽鴨媽媽“說話”,一不小心失足跌入了下水道,一只小鴨子叼來樹枝,扔下去把它們掛住才讓它們沒有被水沖走。這時鴨媽媽繞著下水道走幾圈沉著冷靜,絞盡腦汁地想著辦法,突然一位巡警映入鴨媽媽的眼簾,它急中生智,飛速奔到巡警那里,“嘎嘎嘎”的叫著,好像在說:“我的孩子掉進了下水道里,救救我的孩子。”鴨媽媽又咬住巡警的褲子往“出事地點”拽。這時巡警才注意到鴨媽媽,知道有事發生,便隨鴨媽媽來到下水道旁。

鴨媽媽用焦急眼神看著下水道里的孩子,巡警也朝下水道里看了看,終于明白了。于是他跑去小賣部買了鴨子喜歡吃的食物,放在一個籃子里系上繩子,慢慢放下去,小鴨子見了吃的,一個個爭先恐后地跳上籃子。巡警又把籃子拉了出來。小鴨子獲救了小鴨子高興地又蹦又跳,鴨媽媽對巡警很感激,用扁嘴蹭了巡警的鞋子,又搖搖擺擺的上路了。巡警望著它們,高興地笑了。

學泥塑

我家書架上的泥塑展示臺上擺放著一套《西游記》人物泥塑。來家里的客人見了,都夸我心靈手巧??墒?,有誰知道,為了學這門技術,我可花了好一番功夫呢!

前些時候,我和姐姐住在一起。姐姐很會做泥塑,做的栩栩如生。慢慢地,我也喜歡上了做泥塑。從此,我也踏上了學泥塑之旅。

以后,每當姐姐做泥塑我就旁邊坐著,一面看姐姐做,一面學著她做。一開始,姐姐總笑我,說我做的又不像人,又一像動物,又不像房子什么的。終于,我再也不向姐姐展示我的“杰作”了,便用零用錢買了一本“學泥塑”的書,在房間里自學著。

為了做好泥塑,我不顧炎熱的夏天,在房間里做泥塑。額頭上滲出了一些汗珠,也不顧得擦一下,美工刀劃破了我的手指,貼上了創口貼繼續做;做壞了,不灰心,換一塊花泥重新做……就這樣,隨著我的經驗慢慢的積累,我做的泥塑越來越好,也和姐姐一樣,作品變的栩栩如生了。

現在,泥塑成了我的愛好,也成了我的絕活??吹轿业淖髌?,姐姐不笑我了,取而代之的是她的贊嘆。我明白了:學泥塑有苦,不過苦后就會有甜!

第五篇:各民族、地區過春節的風俗

老北京過春節的風俗

老北京過春節的風俗,過年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約定俗成的日程安排為: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麥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寫對子,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指拜年),初二接財神。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送灶神上天報告這一家的善惡,然后在除夕夜里迎回來。在這一天晚上一更時,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人是絕對不許參加的。將家中原有的灶神(俗稱灶王爺)供祀在案上,以關東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草料一碟作為供品,點上香之后,念過“好話多說,不好話少說”的禱詞,然后用關東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將灶王爺的口粘住了,為的不讓它報告本宅所作的惡事,干脆讓它免開尊口,這也是中國人對付神靈的智慧。等到香燃盡之后,主祭人將錢糧草料一同焚化(那草料是為灶王爺所乘的馬預備的),再把涼水潑在地上,祭灶的儀式就算完成了。關東糖是棍狀的,十分堅硬,當年真是從關東販運來的。糖瓜是把糖做成甜瓜、倭瓜的樣子,中間是空心的。南糖原產于南方,用花生、芝麻加糖做成條、塊狀。

臘月二十四是掃房的日子,即衛生大掃除。將房屋、家具、各種器物用品都清掃擦拭干凈,所用的掃帚、毛撣子,簸箕都得是新的,許多人家還要用白紙糊房糊窗戶,貼上新的窗花。

過年時的食品、用品統稱為年貨,包括米面酒菜水果雞鴨魚肉、年畫、春聯、門神像,還有年糕、元宵,還有爆竹、麻秸、柏枝、掛錢、佛花、蜜供、花燈,種類非常多,無法一一列舉。

從臘月二十五起,人們就開始蒸饅頭、買肉、殺雞,做成各種菜肴。在除夕之前,人人都要洗澡,即使是平時最臟最不講衛生的人在這幾天里也要到澡堂里洗上一個熱水澡,據說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氣。

臘月三十也稱為“除夕”,這一天夜里要舉行祭祖儀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墻上掛祖宗的影像,下設供桌,擺上香爐、蠟扦和供品。漢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魚肉。南方籍的人家就要更講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間設火鍋,并為各靈位設杯箸。滿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芙蓉糕、蘋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還要供素餑餑(即餃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向祖宗影像前燒香叩頭。王公貴族之家的祭祖儀式在專設的家祠內舉行,場面十分盛大?!都t樓夢》中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就描繪了祭祖的具體情景。

除夕日后半夜還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時分,將素餡餃子擺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長拈香行禮,然后家人依次行禮,香燃盡后焚錢糧,在院中拜喜神、財神、貴神,供品有蜜供、紅月餅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條做成的素菜。

除夕這天家人要向長輩親友辭歲,即向長輩行叩謁禮。新婚不久的姑爺要到岳父母家辭歲,否則就是不恭。除夕夜的晚飯也稱“團圓飯”。全家人歡聚一堂,辭舊迎新,其樂融融,年夜飯桌上的菜肴也十分豐盛。北京人更有在除夕夜包餃子,在子時新年舊年更替之際吃“更歲餃子”的風俗。有的人家還在餃子里暗藏銅錢,吃到這個餃子的人在來年會大吉大利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覺,或飲酒,或放鞭炮,或者貼春聯、貼門神、立桃符、掛錢,或從事各種娛樂活動,稱之為“守歲”。除夕夜里人們要在庭院中燃燒松柏枝,稱為“驅歲”,有驅逐鬼祟的用意,還要在院內遍撒芝麻秸,人走在上面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稱為“踩歲”。 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長輩要給晚輩一些錢,稱為“壓歲錢”,據說是為了壓住新的一歲,叫小孩安全度過,也有人說“壓歲”就是“壓祟”的意思,總之都是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災,能健康成長。

除夕夜子時,北京城內爆竹大作,各家各戶還要燒香,迎接諸神下界。爆竹在古代是驅逐鬼祟時用的。用紙裹上火藥做成,點燃藥捻后發出巨響,另外還有各種煙火,能放出五光十色的各種花樣,有盒子、花盆、水澆蓮、葡萄架等許多名目。

正月初一天亮之后,親朋好友就開始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或者是平輩中年幼者給年長者拜年,都是三叩首。漢人在叩頭前后還要作揖。一般平輩的朋友或鄰居則是拱手作揖,互相說“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等吉利話。鄉下在叩頭時還要說:“X伯(叔、兄等),給您叩頭啦!”長輩則坐在椅子上受禮。拜年從正月初一開始,可以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以后,稱之為“拜晚年”。

正月初一全城的店鋪都關門停業,要到正月初六甚至到正月十五以后才開業。戲園子在正月初一要舉行開臺儀式。首先要擊鼓鳴金,稱之為“打通”,打過三通鼓之后上來四個手持金鞭的靈官在臺上跳舞,稱之為“跳靈官”,然后是“跳加官”、“跳財神”。隨后戲班子的管事把“萬事亨通,開市大吉”的紅條幅交給戲園子的堂頭,堂頭再把兩個紅包交給管事,作為給跳加官的演員的賞錢。最后堂頭高喊“開戲嘍”,才開始新一年中的第一出戲的演出。

。正月初二早晨各家各戶都要祭財神,在財神像前擺設供桌、供品,全家人依次叩頭,放鞭炮祭祀之后,將財神像放在院內的松柏枝、芝麻秸上點燃。當年還有在初二到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燒香叩頭,買幾個紙元寶帶回家的風俗,稱為“借元寶”。

從初一到初五各家都不能用生米面做飯,而是吃除夕日之前做好的熟食。婦女從初一到初四,不能出門,稱為“忌門”,也不能做針線活,不能動刀剪。初五的早晨各家各戶要放鞭炮,據說可以崩跑窮鬼迎來福星。到了初五這天婦女可以出門,做飯,稱之為“破五”。

正月初六各家店鋪下板開門營業,稱為“開市”,正月初七是“人勝節”,正月初八為順星日,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日,是燈節,而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幾天內,無論是住宅、店鋪,還是寺廟、街道前都懸掛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吸引著全北京城的男女老少走上街頭觀賞花燈,花燈有扎制成各種人物和動物的,也有以三國、水滸、紅樓夢等文藝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為內容的,還有些花燈上寫著謎語,也就是燈謎。此外還有一種冰燈,是用水放在容器中,然后放在戶外,結成冰,再把冰塊中間尚未結冰的水放出來,在中空的冰殼內點上蠟燭就做成了一盞冰燈。大型的冰燈是以許多冰塊堆砌雕刻而成的,可以表現各種人物、故事。

少數民族過春節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顒?,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伙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布在廣西、貴州、云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顒?。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谷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職工大講堂活動總結下一篇:中國共產黨章程筆記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