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才培養社會藝術教育論文范文

2024-03-12

人才培養社會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期,藝術教育的學科資源與文化產業及社會需要的廣泛聯系,正在使社會藝術教育凸顯文化產業屬性,并將進一步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業態。與此同時,社會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也需要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加以引導和規范:明確管理主體,形成分類管理、依法經營的業態秩序;建立社會藝術教育師資的執業許可制度;實行社會藝術教育的價格許可和行業督查。

關鍵詞: 社會藝術教育 文化業態 政策引導 法規規范

隨著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漲和多樣化,傳統的單一由學校提供的藝術教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已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和文化需求。藝術教育的提供方式開始走向社會化,由單一的學校藝術教育走向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種教育主體并存。進一步分析,社會藝術教育主體可以進一步拓展為政府興建和管理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機構、非營利性的民辦教育機構、經營性的校外培訓機構、社區藝術教育等;在職能上,社會藝術教育又包括輔導培訓、器具供應、水平考級、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認證等;在對象上,包括從幼兒到中小學生,并逐步擴展到成人甚至老年人。社會藝術教育的提供方式多樣化在豐富和擴大藝術教育資源,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凸顯了文化產業將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業態。

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社會藝術教育成為新興文化業態創造外部條件。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大力發展新的文化業態,推動文化大發展繁榮大繁榮,是培育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的重要途徑。為適應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新興文化業態利用集群化所具有的專業化分工和協同能力,建立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傳播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加快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在這個基礎上結成文化產業的協作、流通和服務網絡,不僅擴大了文化企業的自身實力,而且使整個文化產業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應。[1]在日益深入推進的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社會藝術教育以其廣泛的社會文化需求和藝術教育的巨大文化價值,必將成為一種富有市場潛力的新興文化業態。如一些專業藝術團體充分整合并依托自身的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沿著“一業為主”“多業態經營”的道路,積極發展各項業務,在演出劇目的同時,利用品牌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開設兒童戲劇表演等多種形式內容的藝術培訓,使其發展成為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一些藝術院校積極面向社會需求,開辦各種非學歷類的藝術培訓,具有權威性、專業性、影響力較高的市場優勢;一些文化(藝術)館、文化站、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等,也利用自身的人才和陣地和與基層聯系緊密的優勢,盤活原有閑置或使用率較低的資源,開展各種藝術培訓,為國辦群文事業培育了一塊新的經濟增長點。一些地方有組織、有規模、有目的的藝術培訓,還有力推動了傳統地域特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為當地特色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特色藝術在本地區的普及與提高,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家。社會藝術教育的積極開展,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引導人的文化需要,增強人的藝術鑒賞力,培訓群眾性文化活動的藝術骨干,建立業余藝術團隊,在社區文化、農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二、藝術教育的學科資源與文化產業的廣泛聯系,為社會藝術教育成為新興文化業態提供內部條件。

一直以來,藝術教育所依托的學科——藝術學一直作為文學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下設音樂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戲劇戲曲學、舞蹈學等二級學科。無論是學科發展、人才培養還是社會服務,其空間和舞臺是相當狹窄的。相應的,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開展的藝術教育,無非是音樂、美術,加上少量一點舞蹈、戲曲等。這種藝術教育要么作為一種審美素質教育,要么是為學生參加藝術高考進而進入藝術專業學校和專業做準備。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高科技為引擎、以產業化為路徑的文化生產,催生了一批新興文化業態,大大拓寬和改變著傳統的藝術學科的內涵和外延,藝術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廣泛和重要。藝術學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涉及國家創新體系的方方面面,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國際傳播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重要的學科支撐和人才支持。在這種情況下,2011年4月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將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獨立出來,成為與文學經濟學等相并列的學科門類,設立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5個一級學科。這是1997年藝術學成為一級學科后的再次升級,是我國藝術教育學科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此背景之下,這五個一級學科無論是人才培養、藝術創作還是社會服務,都與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有著廣泛的聯系。各種文化產品的研制開發、文化人才的培養、文化市場的開發與繁榮,都需要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的學科支撐和教育支持。

在此背景之下,在拓展現有學校藝術教育內涵和外延的同時,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特別是發揮眾多文化產業、部門的知識和人才集聚優勢,開展社會藝術教育,將其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業態,作為文化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這不僅有利于產學研一體化,調動社會各個領域、行業和個體的有生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充分利用,也為藝術新秀的發現和培育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為藝術人才的選拔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人才庫,促進藝術學科和藝術教育的發展與繁榮。

三、藝術教育的深入發展對社會藝術教育發展成為新興文化業態,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直以來,除了高等藝術院校的藝術專業教育,藝術教育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形態,而是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滲透在各級各類教育之中。特別是從國家政策層面,藝術教育主要是由學校提供的,亦即學校藝術教育。2002年教育部令第13號發布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1989年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2000年)》和2004年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這些文件規定的都是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和方式,包括藝術類課程教學、課外和校外藝術教育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環境建設,以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學校藝術教育的組織領導和工作保障。最近教育部發出通知指出[2],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即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的教學和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要求各地各校要開齊開足音樂、體育、美術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把“體育、藝術2+1項目”的相關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創新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

然而,單單依靠學校藝術教育不僅難以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資源保障,而且會加大藝術教育的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差距,造成新的更深層次的教育不公平。如何在加強學校藝術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藝術教育,通過公益的、市場的多種方式向中小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藝術教育服務,既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彌補學校藝術教育的不足,又有助于藝術教育自身的發展與繁榮?!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完善優惠政策,鼓勵公平競爭,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薄霸诒U线m齡兒童少年就近進入公辦學校的前提下,發展民辦教育,提供選擇機會?!薄按龠M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边@些政策都為社會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發展空間。

四、社會藝術教育成為新興文化業態,需要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加以引導和規范。

毋庸置疑,社會藝術教育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其發展勢頭日益強勁,正在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社會藝術教育與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成為我國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就現實來看,社會藝術教育發展迅速,但一直處在一種自在的狀態,存在缺乏資質、教學無序、師資缺乏、惡性競爭、收費價格混亂等諸多問題。正像有人描述的:“社會藝術教育如今已經成為人人都想分一塊的誘人‘唐僧肉’。因此,在完全社會化的藝術教育中,家長的權益、孩子的健康成長總讓人感覺無處可依?!保郏常菀粋€重要原因是國家和有關部門尚未將其作為一個新的業態來建設和規范。目前該領域僅僅只有2007年文化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工作的原則意見》。社會藝術教育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國家及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加以引導和規范,使之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

1.明確管理主體,形成分類管理、依法經營的業態秩序。

明確而言,社會藝術教育存在著多頭管理和管理缺位的雙重困惑。一方面,是多頭管理,如國家財政保障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由教育、文化、共青團、婦聯和科協等部門管理;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向教育部門或勞動部門申請辦學許可證,并向民政部門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文化部門或文化企業舉辦的社會藝術教育,則歸口由宣傳、文化部門管理;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經營性的民辦培訓機構的,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管理。另一方面,大力開展藝術培訓和輔導的單位和從業者,則是在沒有任何審批和準入情況下進行的。多頭管理和管理缺位并存,造成社會藝術教育領域亂象叢生。為此,國家及有關部門應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建立社會藝術教育的資質認證和審批制度,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及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法規,加強對社會藝術教育的審批力度,對其辦學資質、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管理水平等要嚴格把關,實行行業準入制度,并對社會藝術教育的從業主體進行合理分類,在堅持基本的資質要求和行業準入同時,根據類別進行歸口,做到分類管理、依法經營。

2.建立社會藝術教育師資的執業許可制度。

目前,社會藝術教育的從業者多數是一種兼職,或第二職業,包括藝術院校的在校學生、藝術團體的在職職工、學校的藝術教師、公益性校外教育機構的在職人員。師資缺乏專業化或職業化,分身無術反過來也影響到社會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上海市2006制定了《社會藝術教育(音樂)專業技術水平認證暫行辦法》,由上海市職業能力考試院文化人才認證中心采取筆試、專業能力測試等方式對社會藝術教育(音樂)專業技術水平進行考試認證??荚嚭细竦娜藛T頒發由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一印制,上海市職業能力考試院、上海市職業能力考試院文化人才認證中心和上海音樂學院共同用印的《上海市專業技術水平認證證書》,獲得從事社會藝術教育(音樂)工作的專業人員的從業資格。這是國內外首個針對社會藝術教育師資的專業水平進行認證的項目,值得推廣。

3.建立符合藝術教學規律的行業管理規章和準則。

社會藝術教育作為一個新興的文化業態,既遵循市場規則,具有產業屬性,又是教育事業,應當遵循教育規律,具有教育品性。目前,社會藝術教育作為一個新市場,各種利益主體紛至沓來,甚至將其作為獲取高額利潤的產業在經營,而忽視或削弱了它的社會公益職能和教育品性。沒有固定的教學場所、穩定的師資隊伍,教學標準、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混亂。為此,主管部門應引導其建立一套符合藝術教學規律的管理規程,建立和形成一套合乎教育規律和職業倫理的行業規范,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財務管理等規章制度,使社會藝術教育的公益性得到保障。

當前的社會藝術教育普遍采取自主定價,很難看到統一的價格標準,缺乏價格平抑和控制機制,存在很多教育和文化管理不到、稅務部門征收不到的“死角”。為此,應將各種形式的社會藝術教育包括私人辦班和家庭輔導納入管理范疇,堅決取締非法辦學,加強稅收的增收和管理。針對培訓項目內容的不同,采取有償、低償或無償的多種收費方式,對老年人、殘疾人及其他社會弱勢群體參加藝術培訓可實行費用減免。同時,發揮公益性文化場館的辦學優越性,促進各種類型社會藝術教育的良性競爭。

與其同時,主管部門應定期對社會藝術教育辦學單位進行行業督查和考核評估,促使各類藝術教育機構做到傳藝與育人并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對辦學信譽好、管理規范、堅持社會責任、教學成果顯著的單位給予表彰;對那些存在教學設備設施投入不足、搞不正當競爭和缺乏社會責任的單位,要依法依規進行整改直至取締。主管部門要聯合相關部門定期對社會藝術教育市場進行督查,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接受社會監督,增強群眾對社會藝術教育市場的鑒別和選擇能力。

參考文獻:

[1]肖榮蓮.培育和發展新興文化業態[N].學習時報,2010-5-5.

[2]熊旭.教育部在義教階段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4687875.html.

[3]高慶峰.社會藝術教育遭遇師資之困[N].中國教育報,2007-11-23.

人才培養社會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藝術學;藝術社會學;藝術體制;審美趣味;神圣化;學科;建構

德國著名的藝術史家N•佩夫斯納在他的《美術學院的歷史》前言中有這么一段話:“在研究往昔的藝術以及現在的藝術家交往的過程中,令我感到震驚的是,過去與現在藝術以及藝術家社會地位是如此懸殊。逐漸地,我開始認識到,一部藝術史,與其根據風格的變遷來寫,還不如根據藝術家與周圍世界之間關系的變遷來寫的好”。①的確,傳統的藝術史、藝術理論、以及藝術院校的藝術教學基本上專注于藝術的審美形式和風格,而很少將藝術作為社會整個系統的一部分考察、研究或講授。以藝術博物館為核心的藝術體制更傾向于將藝術從社會系統中獨立出來,而不是把藝術放到這個體系之內考察。這樣,就把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孤立化、非社會化,乃至神圣化,藝術、藝術作品、藝術家慢慢地就變成了一種沒有起源的神話了。我們這里所說的起源,指的是社會起源,而非歷史起源,是說藝術因這一神圣化的過程,就完全和它由之產生的社會相脫離。它被人們尊崇,似乎本身就具有迥乎不同的價值,而不是在社會的體系中被賦予的。

藝術是如何脫離社會整個體系,被神圣化的,這尤其是藝術面臨急劇變革的當代所要研究的問題。從學科的內容來看,就是想從社會學的角度為藝術理論尋找一條不同于傳統的出路,從社會學的方面建構今天所說的藝術學,可以有這幾個方面的嘗試:1.藝術及藝術家的社會學;探討藝術和藝術家的社會的起源,在不同時代的發展以及與社會各個層面之間的關系;當代社會藝術作品和藝術家所經歷的被神圣化的過程;2.藝術體制的社會學,就是探討維持藝術生產和藝術獨立地位的社會體制的形成,發展的過程,以及它們具體運作的方式。比如藝術院校、藝術場館、藝術刊物的歷史和對于藝術的影響,與社會的關系,它們在當代社會功能的變遷等;3.審美趣味的社會學,研究審美趣味在不同時代的表現,影響審美趣味形成的諸種社會條件、社會結構等;4.美學及其他藝術概念的社會學,研究用于評價藝術的各種美學概念形成的社會史等。

一、藝術及藝術家的社會學

一個在藝術理論中常常被忽略的問題對于我們考察藝術的社會起源會有很好的幫助:那些以前不被視為藝術的藝術形式是如何進入到藝術體系之中,成為藝術的呢?我們都會注意到這樣的事實,那些被稱作藝術作品的東西都經歷了一個被賦予這種稱號的過程,在此之前,可能僅僅只是各種日常生活領域中的物品。這種被賦予藝術作品稱號的過程既可能是借助于一定的時間過程實現的,比如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今天可能被放在博物館里被看作藝術作品;也有可能就是借助于一些群體或一些機制實現的,也即借助藝術體制的功能實現的,比如杜尚的《泉》。這種賦予藝術稱號的過程是一種價值賦予的過程,就是把一些尋常之物賦予特別的超出于尋常之物的價值,這樣,當稱某物為藝術作品時,就是將藝術作為一種評價性的概念運用其中。這些物本身客觀上是否具有被賦予的價值是非常難以確定的。這種賦予價值的過程不僅僅發生在某一單個物的身上,也可能會出現在一類事物的身上。比如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出現的一些事物,像攝影,電影等。按照傳統的藝術觀念,它們可能被排斥在藝術的領域之外,隨著這些事物自身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容易地將其接受為藝術類型了。比起攝影、電影,還有更受爭議的時裝。在今天,時裝也逐漸地進入到藝術體系之中,成為一門藝術形式,而它以前僅僅是一種日常生活用品,它怎么成為藝術的呢?我們看到第一,時裝在人們今天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對于時裝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多,時裝的設計越來越專業化,因而也越來越精細化,以前可能是大多人都會從事的時裝設計現在變成一些專業設計師的特權,它的設計與制作首先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其次,雖然人們越來越關注時裝,但真正了解時裝的人越來越少,于是出現了專門向人們介紹時裝,闡述時裝設計的樣式及其意義的時裝評論,時裝雜志以及專門展示時裝的機構和媒體,這樣,時裝的意義在這種介紹、闡述、展示的過程中逐漸的豐富、深化乃至神化。時裝于是不再是尋常日用之物,而變成了一種獨特之物,一種具有非凡價值之物,一種和藝術相并列之物。時裝就這樣變成了藝術。即便在傳統的藝術體系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日常生活用品如何脫離自己實用的環境而被孤立出來成為藝術作品的。建筑就是如此,它和時裝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都是首先追求實用價值,但逐漸的越來越強調審美價值,于是從日常生活用品中脫離出來,就變成了藝術??梢哉f,總是不斷會有日常生活用品成為藝術作品,也總是會有以前不屬于藝術的物品變成藝術作品,簡而言之,藝術既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也非封閉的領域,而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和領域。

今天人們經常談論的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也能非常清楚地展示藝術從社會生活中逐漸脫離的過程。所謂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不過就是日常生活的用品和行為越來越精細化,從對于實用價值的強調,從對于滿足自然的、生理欲望的強調逐漸轉向對于審美價值的強調,對于滿足心理的、精神需要的強調。博物館中展出的那些精美的瓷器、家具不就是日常生活用品的精細化而成為審美欣賞的對象,就是藝術品的嗎?一些舞蹈不就是禮儀逐漸的固定下來所形成的程式化的動作嗎?只不過當我們說到日常生活的時候,它所包含的內容的不同也會決定這些物品和行為所表達的精神意義和價值的不同。日常生活的內容包含宗教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娛樂消遣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所以我們看到的藝術作品如果要將它還原到社會生活環境中,讓它重新建立同這些社會生活的關系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些藝術作品就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我們再能清楚地意識到每個時代社會生活的主導形式的話,我們也會看到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實際上就是體現這一時代社會生活主導形式的尋常之物而已。在這種情境之下,藝術作品并沒有孤立的存在,并沒有特別的超越于社會生活之外。

不僅藝術作品如此,藝術家也是一樣。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描述了藝術家身份的發展和演變:“在宮廷里,在貴族社會里,藝術家充其量是為富麗堂皇的宮廷和貴族府第錦上添花,或藝術家本身就是一件裝飾品,是價值連城的財產,最糟的也莫過于象美發師、時髦女裝設計師一樣,是提供奢侈服務的人(魅力的發型和漂亮的服裝都是時髦生活必備的要求)。而對資本主義社會來說,藝術家卻是‘天才’(‘天才’就是非經濟型的個人企業),是‘典范’(‘典范’就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皆達到盡善盡美的人”。②法國的賈克•阿達利在《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中將藝術家的地位的變化描述為巫師(崇拜儀式)——流浪者(民間)——家臣(城堡或宮廷)——音樂家(音樂廳)這樣的一個發展歷程。他認為藝術家的獨立是由于文化或知識與政治特權的聯姻宣告解體(印刷術的決定意義)造成的,之后各類文化形式也相繼宣告自己的獨立。這是在有閑階層由貴族轉變為資產階級之時,“當家仆知道他可以依靠宮廷以外的的其它經濟力量時,他開始想結束這種次序與顛覆的雙重語言。18世紀的哲學家更進一步地成為藝術家政治上的聯盟,提供意識形態基礎給藝術家,以便反叛他們的監護人,爭取藝術自主”。③藝術家地位的歷史演變讓我們看到藝術家的地位和身份的獲得是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而不是歷史中一直存在的。但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藝術家的稱號為什么會被賦予這一個人而不是另外一個人,為什么有些藝術家成為偉大的藝術家,而另外一些卻只是默默無聞,這同樣也是藝術家的社會學需要關注的問題。

當代社會娛樂界的“造星運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研究藝術家如何獲得自己的稱號,如何脫穎而出成為人們崇拜偶像的契機。藝術家稱號的獲得當然是一個更為漫長的歷程,而且也更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像娛樂界的明星那樣可以一夜成名,可以瞬間獲得轟動效應,但這兩種過程的本質很難說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在造星運動中,我們會看到,那些歌星、影星并不一定是歌唱得最好、表演才能最卓越的人,他們的成名有許多偶然的因素,特別與媒體的關注,與公眾瞬間的好惡有關。那我們可以設想,在藝術家稱號獲得的過程中,何嘗不是一些類似的因素在起作用呢?某位藝術贊助人的好惡,某個沙龍貴婦人的品味,某個偶然的契機引起某些當權者的關注,再經由一些傳說的附會和夸大,一些傳記作者把這些記錄下來,某位藝術家就此得以形成。就如奧地利的克里斯和庫爾茨合著的《藝術家的傳奇》,還有法國的埃尼施的《作為藝術家》中所描述的,并不存在著天生的藝術家,藝術家總是被社會化的過程產生出來的。無論一個人多么具有才能,沒有對于他的評價、傳播和推廣,他就不會成為一位人們所公認的藝術家。在今天,這種狀況變得更加明顯,某位藝術生產者成為藝術家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有在和商業與媒體的聯姻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那些藝術產業和藝術媒體以及大眾媒體是當代藝術體制的重要構成部分,要對這一過程深入的研究,還需要研究藝術體制本身。

二、藝術體制的社會學

所謂藝術體制,指的是維持藝術生產和藝術獨立地位的社會機制,包括藝術贊助人、贊助機構、藝術生產組織、藝術院校、藝術場館、藝術刊物以及當代的藝術企業、大眾媒體等。在不同的社會中,藝術的生產是由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社會機構來發起、組織并且提供支持的,這些贊助人或贊助機構對于藝術的形式和內容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它們同藝術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藝術院校的起源、發展以及在當代社會中的變化,藝術院校對于藝術創作的影響,學院派與非學院派的藝術創作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在今天藝術設計大行其道的時候,純粹的藝術學院面臨什么樣的挑戰,是改名、合并還是關閉。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看到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部分藝術是如何從社會生活中獨立出來的。

在這一方面,德國的佩夫斯納《美術學院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可供我們在這個方面繼續思考。博物館制度(包括美術館、音樂廳、劇院等各類藝術場館)的建立是藝術獨立的標志之一,它使得原本存在于神廟、教堂和宮廷中的宗教崇拜之物和禮儀器具以及日常生活之物脫離了自己本來存在的環境,被賦予一種特殊的價值,成為審美欣賞的對象。這種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呢?它如何成為一種普遍的藝術體制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發展的呢?在今天這個社會中,它的功能和性質又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呢?馬爾羅的《無墻的博物館》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論述向我們指出了博物館制度在藝術史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如今,在我們接觸藝術作品時,藝術博物館扮演了必要的角色,以至于我們很難意識到,過去或現在,在那些不知現代歐洲文明為何物的國度,博物館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在西方世界,它們存在的時間也僅僅只有200年。它們在19世紀的藝術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分量,以至于我們忘記了它們已將一種全新的對于藝術作品的態度強加給了觀眾。它們已經使自己收集起來的作品脫離了最初的功能,甚至把肖像也轉變成了‘繪畫’。……博物館的作用就是使人忘掉幾乎每一幅肖像(甚至是夢中人物的肖像)的模特,并剝離藝術作品的功能。它取消了帕拉狄昂的意義,取消圣徒與救世主的意義;排除對神圣性的聯想,排除有關裝飾與財富的特性,以及有關相似或想象的特性。它向觀者呈現出不同于事物本身的事物的形象,并在這種不同中找到這些形象存在的理由。它是各種變形的匯聚之所”。④博物館在將那些作品原本的意義取消的同時,賦予其一種美學的意義,將生活環境中的物品變成藝術作品,這在貴族社會中尚未出現,只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以后,博物館就成為資產階級意識的表達。

以博物館為代表的藝術體制的建立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杜威指出“資本主義的成長,對作為藝術作品適當居所的博物館、對藝術遠離生活的促進,具有強有力的影響。作為資本主義體制的一個重要的副產品的暴發戶,尤其覺得理應將自己用稀有的、昂貴的美的藝術作品包圍起來。一般來說,典型的收藏家就是典型的資本家。為了證明在高級文化中具有良好的名望,他積聚繪畫、雕塑和藝術珠寶……不僅個人,而且社會和民族,通過修建歌劇院、美術館和博物館,來顯示他們良好的文化趣味。這些表明,一個社會不是全部專心致志于物質財富,因為它樂意將利潤花費在贊助藝術上……這些東西反映和確立優等的文化身份,而它們與普通生活的隔離,反映出它們不是本地的和自發的文化的一部分”。⑤藝術體制的形成使得原本作為生活用品的一些東西脫離開它所存在的環境,獲得了一種非凡的意義和價值。藝術體制就是一種賦予意義和價值的機制,這一機制將一種經濟上的價值,比如昂貴和稀有轉變為一種審美的價值,從而將生活用品轉變成為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藝術品。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表明資產階級在精神上具有與貴族同樣高貴的趣味,而且強調這種高貴性并不像貴族那樣來自于家庭,而是個體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

三、審美趣味的社會學

審美趣味究竟是一種先天的能力,還是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培養而成的呢?審美趣味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又會表現出什么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如何與不同的藝術形式、藝術風格聯系在一起的呢?這方面的問題讓我們不再僅僅局限在純粹美學的領域,而會關注到許多其他領域的相關研究。比如美國的經濟學家維布倫的《有閑階層理論》和德國的社會學家埃利亞斯的《文明的進程》研究了日常評介的概念如何轉變為審美的概念的,這種轉變表明了把經濟的價值或政治的價值模糊化為審美價值的過程,它試圖把由外在的因素獲得的東西轉化為由個體的特性所獲得的東西。維布倫在《有閑階級論》中指出,“那些占有財富和權力的人還要通過夸耀性的消費來顯示自己的財富和權力,最開始可能僅僅通過數量來夸耀,后來會越來越注重質量上的提高和精細化。維布倫提出了一個非常普通在美學上很少被認真對待的觀點“審美力的養成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⑥按照維布倫的看法,對于審美效果的追求,一言以蔽之,是有閑階層對于自己的財富和權力的一種微妙含蓄的炫耀的結果。

法國的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區隔》中對于維布倫觀點作了非常詳盡的發揮,他通過經驗性的研究表明審美趣味實際上是社會分層的手段,是為了把自己同其他的階層區分開來的標志。所謂的純粹的審美趣味實際上就是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趣味,只不過特殊的階級的趣味借助于本階級在社會上的特權取得了一種普遍的合法化,成為對于所有階級的要求。這種審美趣味的形成是家庭和學校教育長期培養形成的結果,而一旦形成,就把形成的過程拋棄,把趣味當成了個體先天的能力。布迪厄讓我們看到每個階層和階級都有自己的趣味,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趣味由于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勢,越來越多地不受生存必須性的限制,更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精細和高雅。而下層階級則只能具有一種同生存的必須性緊密聯系的粗俗的趣味,但他們卻沒有權力主張自己的趣味,而只有追隨上層階級的趣味。這種趣味不僅僅表現在對于藝術的欣賞上面,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像居室、服裝、飲食等。從這個方面來看,飲食上對于精美食物的追求和藝術上對于美的作品的欣賞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這就完全消解了審美判斷同日常趣味判斷之間的區別,審美趣味是日常生活趣味的優雅化和精細化,但與日常生活趣味沒有任何本質的差別。如此一來,藝術就失去了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但通過對于藝術與日常生活分離過程的研究卻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藝術作品的重要線索。埃利亞斯在《文明的進程》把審美趣味的發展看作是歐洲上層世俗社會社交禮儀形式的逐漸精細化和優雅化的結果,這是文明進程的必然產物。芬蘭的格羅瑙在《趣味社會學》中則進一步指出,這些社交形式的獨立和分化只有在不那么儀式化的現代社會中才有可能。也就是說,只有到了現代社會中,將審美趣味形成過程拋棄,而把它當成一種先天的審美能力的哲學美學才有可能出現。因此哲學美學本身就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與特定的社會情境聯系在一起的,之后卻被當成了美學絕對的原則,很多的問題因此就隱而不顯了。所以杜威特別強調要“恢復審美經驗與生活的正常過程間的連續性”,因為“一種從美的藝術與普通經驗間已發現性質的聯系出發的關于美的藝術的觀念,將能夠顯示有助于從一般人類活動向具有藝術價值的事物的正常發展的因素和動力。它也將能夠指出限制正常增長的條件”。⑦換句話說從社會學去研究美學和藝術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過去傳統的哲學美學所無法解決的難題。

四、美學和藝術概念的社會學

阻擋我們對于藝術進行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那些我們習慣用來評價藝術作品的美學概念。優美、崇高等這些傳統的美學概念的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是一些有著固定不變的意義的概念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概念呢?波蘭著名美學家塔塔爾凱維奇在《西方美學六大觀念史》中只是選取了六個典型的美學概念,追溯其在歷史中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表明這些概念的含義始終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而每一種變化又能夠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的變化以及與其它領域之間的價值評價關系的變化。比如美的概念最初就是一個日常的包含實用和道德評價的概念,而在古典主義那里一步步轉變為單純的美學概念。

對于這些美學概念的社會學的考察提出了一個更進一步的問題:如果這些概念的含義處在變化之中,如何能夠從其中建立起一種具有絕對意義的哲學美學呢?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特別提出要打破哲學的學科的狹隘性,反對所謂的“哲學體制”,強調社會學對于哲學問題的重要性。他指出,其實當代的一些哲學家實際上是從社會學中“挪用”了一些概念和思想資源,卻不愿意承認,用他的話說就是“這種被掩蓋了的挪用是通過否認借用而合法化的”。

在《純美學的歷史起源》一文中,布迪厄集中批判了哲學的“本質的分析”和“先驗的幻象”。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哲學家對藝術的特殊性的分析表現出“他們(維特根斯坦可能是個例外)都懷有一種要把握超歷史或非歷史本質的野心”。⑧這里的問題在于:“純粹的思想家把自己的經驗(一個來自特定社會背景的有教養者的經驗)當做反思主題,但是,并未聚焦于這一反思的歷史性,以及反思對象(即對藝術品的純粹體驗)的歷史性”。而事實上,“這種經驗本身就是一種制度,它是歷史創造的產物,它的存在理由只能通過恰當的歷史分析來重新評價”。他將涂爾干的名言“無意識就是歷史”,改為“先驗(apriori)就是歷史”。這樣就否定了任何永恒不變的本質和先驗的存在。具體到美學,布迪厄指出,一些被認為是先驗的概念的實際上是由同一歷史機制的兩個方面,即“文化習性”和“藝術場域”相互作用的結果。文化習性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意向,藝術場域指藝術作品存在于其中的特定的獨立世界,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得以形成。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如游戲者和游戲之間的關系:“游戲者玩游戲,并通過玩游戲而確保游戲的存在。恰恰是通過這樣一種作用,藝術場域創造了審美意向,沒有它,藝術場域就無法運作。確切地說,場域之所以能無止境地再生產出對這一游戲的興趣,以及對賭注價值的信賴,就是通過介入游戲的行動者之間的利益之爭實現的”。因此,對于純美學的歷史根源的分析就轉向對于藝術場域的分析,正如他所言:“就像審美判斷特殊性問題一樣,藝術品的意義和價值問題,和許多哲學美學的問題一起,只能在場域的社會史中得到解決,在特殊審美意向(或態度)建立之條件(這是場域在每一情況下都需要的)的社會學中解決”。這樣哲學美學就被解構為一種社會學美學了。如此一來,傳統藝術理論所依賴的最為堅固的根基就此消失,藝術學的社會學不僅僅是藝術學的一種方法,或一個角度,而是必須采納的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從這個方面來看,藝術學其實就是藝術社會學。

我們看到,傳統的藝術學所存在的問題往往首先是由那些認真的藝術史家敏感地發現的,他們也試圖提出種種不同的概念來突破藝術史形式主義的苑囿。比如圖像學,視覺文化,這兩個概念最大的好處就是干脆放棄藝術這個已經被神圣化的概念,而可以將各種圖像或視覺形式納入到研究的視野,而且這兩個概念也能讓人更容易關注當代產生的各類圖像和視覺形式,但這樣一來,藝術史,藝術理論反而因此被獨立出去,仍然維持其特殊的地位。而藝術社會學則足以將藝術變成一個足夠開放到容納各類新的圖像的概念,而又將傳統的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包含其中,使得藝術整個學科發生根本的改變。這個改變不僅有助于采用新的方法來研究過去所謂的藝術,而且能夠將過去的研究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納入其中,更能夠對于當代的各類文化現象作出及時的反應。我們提出藝術社會學的建構目的正是要全面深入地重新建構藝術學,而不僅僅提出一種新的藝術史的方法。(責任編輯:郭妍琳)

① N•佩服斯納(著),陳平(譯)《美術學院的歷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②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著)《資本的年代》,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390頁。

③ 賈克•阿達利(著)《噪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7頁。

④ 馬爾羅(著)《無墻的博物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頁。

⑤ 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實用主義美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41-42頁。

⑥ 凡勃倫(著)《有閑階級論》,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60頁。

⑦ 杜威(著)《藝術即經驗》,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0頁。

⑧ 布迪厄《純美學的歷史起源》,周憲(主編)《激進美學的鋒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Construction of Art Sociology

YANG Dao-sheng

(School of Artistic Desig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人才培養社會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藝術是人類用來調節精神生活的一種手段,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當人們在精神或心理上出現問題時,往往在訴諸宗教或心理醫生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求助于藝術了。如今,全社會都在談論社會責任,但焦點往往聚集于企業和企業家身上,其實作為人類靈魂探尋者的藝術家們更應該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是通過自己特定的作品,使受眾在身體上和心理上得到真善美的體驗,得到應有的社會關懷,從而推動社會的良性進步與美好發展。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其實也是藝術家的社會義務,包括了藝術作品的表達層面和藝術家的行為層面兩個部分。

藝術作品與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的實質是一種非常原始、非常樸素的價值觀,在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體系中,包含著濃厚的“義利一體”思想。無論是孔子的“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北宋張橫渠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還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中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是與他們作為文人的價值追求緊密相聯的,社會責任感也是他們文學藝術創作靈感和動力的重要源泉。反觀當今社會,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價值取向的錯位混亂……存在著許多有可能消磨社會責任的現象。很多所謂的“藝術家”把藝術創作當成了追名逐利的手段,其作為藝術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已經灰飛煙滅,藝術家的境界和藝術作品的格調,變得庸俗、媚俗,甚至粗俗。一方面,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用他們不負責任、不知所云、晦澀難懂的作品在戲弄著受眾,到處充斥著“山寨”藝術,他們的作品看似單純實為無知,看似樸素實為膚淺,看似創新實為故弄玄虛,看似精巧實為矯揉造作,看似形式刺激實為精神貧乏,看似機智實為換湯不換藥的抄襲。很多觀念和題材都空洞無物、作品無病呻吟,加一點所謂的中國元素,就表示這個作品既有本土性,牽強地來點時尚語言就有了國際性,經過“文化”的包裝,便成了時尚前衛的偽藝術;另一方面,藝術批評界也受到了銅臭味的浸染,一些批評家們在金錢面前舍棄了自己多年的職業底線,為低劣的藝術作品歌功頌德,某些藝術拍賣活動更是不惜弄虛作假。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界需要正本清源,再次高舉弘揚藝術家社會責任感的大旗。

我15歲考入四川美術學院讀本科, 屬于笨鳥先飛的類型。大學畢業二十多年來,先后在國內外舉辦過十多次個人畫展,參加過幾十個群展。在四川美術學院高我一、二屆的校友中,已經成就了許多赫赫有名的畫壇名人,如羅中立、張曉剛、葉永青等。在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歷中,可謂風雨兼程、悲欣交集,我扮演過不同的角色,然而也正是這些豐富而精彩的閱歷,蓄養了我的藝術思想,歷練了我的藝術性格,讓我堅信要想在藝術道路上修成正果,最重要的就是藝術家的作品表達和藝術家的個人行為都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以“責任、創新與個性”作為藝術創作的態度。作品的好壞,決定著藝術道路的里程。藝術表達中刺激的形式是可以通過創作產生的,但具有震撼性的作品卻需要藝術家用心智,虔誠和痛苦鑄就。

具體到我近期的繪畫作品《面具》系列中,我試圖用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方式展現當下社會中隱形的面具,用作品彰顯出自己的社會責任。因為我發現,戴著面具做人是當代人際關系在社會中最真實的一種狀態,在社會關系尤其當涉及到利益時,人們非常習慣的將其作為一種社交規則——為了所謂的自我保護和對他人的防范,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看不見的面具和另一位面具的主人打招呼,并且對此心照不宣、樂此不疲。充滿視覺化表情和感染力的《面具》系列試圖揭露這樣的社會現實,從而喚醒人們,并希冀人們能放下面具,脫掉偽裝,回歸到真善美的本源上來。

一件藝術作品的評判標準,首先是能否得到觀賞者的認可,其次是作品所創造的市場價值,再次才是獲得學術界的肯定及在藝術史上得到的地位和影響。而藝術作品的最高判斷標準,應該是這件藝術作品中所隱含的社會責任,能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我深知,藝術作品的好壞,是由社會來檢驗的,藝術家人品的優劣,最終也都是由社會來認定的。

在如今的社會中,人們總是用“面具”來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人的真、善、美和假、丑、惡,俱在面具下隱藏。怕受傷,用面具來囂張;怕寂寥,用面具來歡笑;要貪婪,用面具來壯膽……。戴上面具失去自己,摘下面具失去世界。在面具的掩飾下,人,自欺、欺人、被人欺。

藝術家行為與社會責任

藝術家行為的社會責任,包括了藝術家遵紀守法及其作品內容的揚善抑惡等,但這都是最基本的層面性要求,藝術家社會責任的最高層面是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慈善是人的善念和善舉,慈善活動關照的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系,慈悲向善,乃藝術之本性。一方面,慈善會更加完善藝術家的心靈與人格,是一個成熟藝術家心靈升華的舞臺。相對聾啞、智障這些生命體的部分缺失,一個人的內心如果缺乏對倫理道德的敬畏,才是真正的殘障。“所有生命,不管在哪里度過,都具有同樣價值”“獲得最多的人,也被寄予更多”,這兩句話被奉為比爾·蓋茨慈善基金會的宗旨,值得我們思考。鋼鐵大王卡內基也有名言:“帶著巨富而死,是一種恥辱”。

作為一個物質世界并不豐富的藝術家,慈善能與我結緣嗎?

一年多前,初夏的一個夜晚,我正在昆明一位藝術家的工作室與他聊天,突然接到我的弟弟徐浩然博士從北京打來的電話,讓我帶上一幅畫作,坐第二天最早一班飛機到北京,參加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勝者愛心基金舉辦的慈善拍賣。次日拍賣活動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拍賣場面的火爆出乎我的預料,我的作品居然拍出全場最高價152萬元。記得當時一位領導走上前來,激動地握住我的手說:“徐老師,感謝你!你知道這些錢能建多少希望小學嗎”?

由此,我踏上了一位藝術家的公益捐助之路。一年多來,在多方的幫助下,我又在北京、江蘇等地做了幾次慈善拍賣,共計拍得善款740多萬元,并捐給了江蘇遠東慈善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善基金等。在我每一次親歷的義賣現場,無論是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還是無錫的梵宮,我的作品只要一亮相,都會成為現場最受矚目的焦點,在經過層層競價、多番爭奪后,最終都會成為該場的最高拍賣作品,其中一幅油畫居然賣出了人民幣290萬元的高價。

能為中國慈善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和自豪,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之后,我做人做事的心態更加健康平和、質樸無華,我對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社會責任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國外,很多藝術機構或畫廊都會成立慈善聯盟,在災害突然來臨時,他們會迅速組織聯合起來,以最快的速度籌集善款幫助受災者。在發達國家人們幾乎每天都會參加各種募款活動或從事志愿服務,在他們的意識里,為各種活動捐款捐物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責任與義務。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就全民的慈善意識而言,排名可能要靠后。如果一個社會的精神與物質天平失衡,這個社會的矛盾就會加劇,中國藝術家需要通過更多的作品來激發國人內心深處的真愛和真善,建立健全慈善管理機制和全民對慈善事業的認知。當然一個藝術家首要的社會責任是創作出好的作品奉獻給這個社會,公益捐助是一個自愿和量力而行的行為,但互幫互助、利他為樂的慈善精神,確實是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和弘揚的。

總之,藝術家須把自己的作品和行為放在一個更廣更完整的社會系統里去檢驗,只有心懷世界,才能創作出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我們呼喚有更多的藝術家重新高舉社會責任的大旗,把承擔社會責任當成是精神的事實、本性的釋放、自然的投影和社會的反光,從而使藝術家的生命更加豐滿、更賦有價值和更有意義,也使這個社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進步。

責任編輯:張博雅

人才培養社會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類思潮不斷涌現,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我國綜合性高等院校中,藝術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其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特殊性,通過深入分析藝術類學生的思想特點及變化規律,尋求輔導員對藝術類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策,科學和規范藝術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輔導員對藝術類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國際化背景 藝術類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在當前的國際條件下,敵對勢力同我們爭奪下一代的斗爭依然十分尖銳復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是擺在廣大高校輔導員面前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一、當今國際化背景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類思潮不斷涌現,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觀點、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充斥校園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二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網絡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和接受形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接受知識的形式由單一的課堂型向全方位的社會型轉變;三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對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就業選擇等發生重大改變;四是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高等藝術院校是培養藝術人才的基地,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作為高校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自身獨特的、鮮明的個性和特點。1

他們不僅具有了新時期大學生的許多共性,同時也具有其特殊的“藝術個性”有別于其他非藝術類的大學生。提高對藝術專業學生特點的了解,可加強我們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

二、現代藝術院校學生的個性特征

1、個性凸顯,獨立逆反。藝術類大學生大多追求獨特個性,逆反心理較強,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很明顯,對老師的督導、學校管理部門的規章、制度家長或教師的成才設計和引導產生反感甚至抵觸情緒嚴重,同時,相對于普通大學生,藝術類大學生更加喜歡表現自我,更勇于嘗試。藝術院系有其自身的特點,藝術教育本身就具有敏銳靈動的特征,創新是其靈魂,高技能技巧是其表現手段。藝術教學講究感覺悟性、個性特色、分門別類、師承關系和風格流派,創作的靈感更多的來源于自身的個性。反過來說個性決定了創作思維,一個性格鮮明而強烈的人,創作的作品往往極具聽覺和視覺沖擊力,風格明朗;而一個性格呆板的人,他的作品則會略顯平淡。

2、性格單純,理想直率。社會經歷較少,心里設防能力差,常熱情直接的和其他人坦誠交談,容易表露自己。造成他們受友情、親情或周圍環境的影響幾率相對較大,藝術類學生回答問題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反映了藝術類大大學生較為單純而直率的性格特征。許多藝術類學生所受到的社會人文教育相對較少,因此,他們受社會條框、規矩的影響較少,即他們的文化負擔較輕,心理年齡也比其他同齡人相對較低,反映在性格上,就是活潑、開朗、愛說、愛笑、愛動。因此,給“外人”的印象是,藝術類學生走到哪里,就把“熱鬧”帶到哪里;有時候,不管什么場合,不管能不能說話,他們都愛說,給兄弟院系老師和學生留下了一個無組織、無紀律的形象。

3、感性強烈,理性不足,易受挫折,認識片面。藝術類大學生常理性不足,且情感體驗不深,情緒容易激憤,受外界刺激時情緒反應激烈,容易興奮、低沉,有時會因一件小事而高興,也會因一件小事而悲觀、失望,易受挫折,認識片面。藝術類學生由于受專業的要求和限制,他們的思維方式與其他學生不同,可以說“超?!钡母行运季S是他們成就藝術的生命線。藝術對學生的特殊要求使他們有明顯的藝術氣質,敏感唯學,崇尚自由和創新,情感豐富,感性大于理性。

4、價值多元,追求不一。高校擴招后,藝術類大學生人數劇增,其中一部分是確有藝術天賦和理想, 一部分是為了考上大學走捷徑,后者所占藝術類大學生的比例越來越大,且大 都文化底子薄弱、學習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弱。藝術類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文化課水平相對較低,對專業要求則相對較高,這樣以來,藝術類學生在學習上就形成了兩個鮮明的對比。在專業課上,他們都非常地認真,一畫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他們在專業上所下的工夫用刻苦二字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這比其他專業的學生要相對較強。而在公共理論課上,情況則不相同,一部分學生由于對公共理論課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意識到開設這些課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在公共理論課堂上,藝術類學生成了一道“風景線”,這是一個少數人抹煞多數人形象的“典型”,由于兄弟院系老師了解藝術類學生的一個重要窗口,就是公共理論課課堂,少數人在課堂上的行為舉止自然就成了藝術類學生形象的一個縮影。

5、學習態度端正,生活自由,團隊意識淡薄。他們思想中充滿了危機感和憂患意識,重視競爭,努力在大學里、社會中完善和發展自己,希望自身能夠在專業上有所成就,并端正學習態度,保持較高的專業學習熱情。生活上,他們更傾向于追求開放、自由、自立、浪漫、“隨遇而安”的生活。藝術類教育教學模式、專業特點、個性發,展造成了他們組織紀律意識的淡薄,無組織無紀律現象較為明顯,平時上課、開會都是懶懶散散,經常遲到,不服從管理;班集體凝聚力不強,通常是三五成群,小團體意識大于班集體意識。

三、應對策略

1、堅持思想教育與嚴格管理相統一

對藝術類學生培養, 既要依靠思想教育, 又要依靠嚴格管理, 兩者相輔相成, 不可分割。思想教育是管理的基礎,管理是教育的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握好嚴與活的關系,要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嚴中有方,嚴中有活。嚴是治院、治校的立足點,是對藝術類學生整體性、紀律性、刻苦性的總要求和理性的培養。但嚴的同時要注意嚴與活的統一,即制定制度要嚴,提要求要嚴,執行要嚴,而教育內容要活,教育方式要活,管理方法要活,活是藝術類學生管理的藝術化表現。

2、堅持全面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統一

對于藝術類學生重專業輕理論,特別是輕公共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認識,作為輔導員,需要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給學生講一些藝術大師、名家的成功之道和為人處事之道,讓學生認識到人文知識的重要性,養成自覺學習人文知識的良好習慣,增強藝術類學生的文化素養,讓藝術類學生不再單腳走路,要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為以后的成才提供堅實的文化底蘊。同時,對于給藝術類學生講授公共理論課的教師及授課方式也需要有較大的轉變,課堂盡量要生動形象,要能夠吸引學生,考評的標準也應有所區別,雙管齊下,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使學生的德育與智育,全面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協調、相統一,真正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棟梁之才。

3、堅持整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統一

整體教育要求立足于藝術院系內,充分利用各種思想教育資源,發揮教育整體功能,形成具有藝術類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包括有:第一,在學生中進行大面積人文知識的普及教育;第二,舉辦關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名家講座,開展讀書活動,形成特色教育;第三,結合學生專業,營建內涵更加豐富、更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特定的紀念日,讓學生通過舉辦音樂會、書畫展等,緬懷歷史,感悟人生。在對學生進行整體教育的同時,我們還要有針對性地做好個別教育。個別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包括:貧困生、少數民族學生、體弱多病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和屢次違紀的學生等。針對這些學生的不同情況,都要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進行關懷和教育,如果僅僅只是給予貧困生經濟資助,而忽視其他方面的資助,這樣可能使貧困生表面 “脫貧”,而其實并未 “脫貧”。

4、堅持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提高學生素質相統一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和育人環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校園文化是社會精神文明在學校的集中體現,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對塑造大學生理想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綜合性高等院校中的藝術院系,更要結合大學中的人文精神,在不斷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師資水平,為學生創造各種學習條件的同時,努力建設和改善校園物質環境、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

對藝術類學生的教育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并不是簡單的說教就能解決的問題,理論只有同實際相結合才能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對藝術類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切入點,要有載體,要有依托。在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要針對藝術類學生的特點, 結合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要求,積極開展好第二課堂活動,加強“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積極為學生創造更加自由的個性發展空間,提供更加廣闊的才華展示舞臺,為拓展學生的全面素質提供良好的服務,堅持做到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提高學生的素質相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第16號).2004-10-15.

[2]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李開沛.試述藝術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及其培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5]謝明軍,董士軍. 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我見[J].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2001.

[7]趙雪梅,么元昱. 淺論藝術類大學生的素質教育[J]. 遼寧工學院學報,2001.

[8]劉洪莊.人的全面發展與高校人才培養[J].社會科學論壇,2005(4).

[9]胡錦濤總書記論述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環節[J].北京:課程教材教法.2006.(9)

人才培養社會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要更好的勝任電視臺播音主持這一崗位,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核心關鍵。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與節目所要營造的氛圍、風格以及效果息息相關。因此基于節目需要去探討如何提升播音主持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是文章的核心表達。

【關鍵詞】電視臺;播音;主持人;語言表達力

引言:電視播音主持連接了電視與觀眾。因此具有優秀語言素養的播音主持能夠強化電視與觀眾的思想聯系,其優秀的語言能力通常具有新穎、獨特、富于感染力等特征,能夠游刃有余的詮釋電視臺節目所要傳達的觀點,高效達成節目與觀眾的情感溝通。這是電視播音主持所需要正確認識的。只有不斷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夠不斷提升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能力,從而達到提升電視節目的質量與效果。

1. 播音主持人語言表現力的含義

播音主持有多種類型,電視播音主持是其中的一種。由于電視節目感官元素更加多元,因此對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表現力有其獨特的內涵:(1)語言表現力衡量一位播音主持的主持技巧。因為電視播音需要有專業的語言表現技術,例如播音過程中停頓的技巧、換氣的技巧以及重音的運用都會為播音語言增添不同程度的情感色彩。(2)語言表現力是丈量一位播音主持的職業素養。由于電視播音主持與傳統的播音主持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主持的模式脫離了播音稿。這要求電視播音主持要配合節目效果做語言表達,這對播音主持的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相應的需要更高的語言表達能力來支撐。若脫離節目表達的核心、形象來隨意表達看法,就會使得主持效果脫離節目形象從而大大降低播音的效果。(3)語言表現能力直接影響了電視節目的質量。直觀的表現是對收視率的影響。播音主持人作為電視與觀眾的溝通,承擔著節目價值觀的傳達使命。因此具有深度的語言表現能力和感染能力能夠正確的表達節目的價值觀,從而緊密節目與觀眾的練習達到對節目收視率的影響。

2. 電視臺播音主持人語言表達中存在的問題

2.1 語音問題

合格的普通話是電視播音主持的基礎要求。語言語音的標準往往影響著觀眾的理解能力,另外一方面電視播音主持承擔著推廣普通話的重任。因此良好的普通話能力往往能夠使播音主持變得更加專業。然而仍然存在一部分電視播音主持出現普通話用語不規范的問題,這隨著節目影響力的提升,其錯誤引導受眾的不良影響也會逐步擴大。

2.2 語言表達清晰度差

語言表達的過程中語言清晰度能夠更好的體現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能力。然而當下電視播音主持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表達不清晰的問題,這會對節目的表達效果大打折扣。因為語言清晰度低會使觀眾曲解主持人的表達意思。除此之外,個別的電視播音主持人還出現主持口語化的現象,口語化降低了語言表達的深度能以準確的傳達節目的價值觀。

2.3 濫用字詞

電視往往具備著輿論導向的功能。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能力往往會影響社會輿論的導向,因此為了避免播音主持的言論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往往需要電視播音主持避免濫用字詞的問題。濫用字詞產生的負面語義容易引起網絡暴力等現象,對電視臺的形象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

3. 有效增強電視臺播音主持人語言表達能力的建議

3.1 提高主持語言的規范性

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能力表達需要注意其規范性。其語言能力尤其是要符合普通話的使用規范。普通話的使用涉及到語法、語音及語義等三個方面。往往會有電視播音主持因資歷不深導致臨場發揮失常從而出現語言表達錯誤的問題。這是對電視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考驗。面對這種情況,播音主持更要注意提高主持語言的規范性,將規范的語言表達能力內化成日常表達,字字做到吐字準確、圓潤、流暢。這樣才能在臨場發揮中降低語言的不規范使用。

3.2 提高主持語言的清晰度

要有效提高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清晰度,最為主流的方法是繞口令練習法以及朗讀法。經過實踐表明,長時間的實踐能夠有效提高主持人的語言清晰度。首先采用繞口令練習法需要練習者制定相應的計劃、搜集各種普通話難點繞口令。前者保障練習者能夠在一定時間內達成語言清晰度的訓練目標,后者能夠保障練習者全方位克服普通話的表達問題。其次,朗讀法也能夠對播音主持提高語言清晰度起到良好的作用。長久的運用朗讀法進行練習,能夠幫助電視播音主持游刃有余的控制自己的語速、節奏與情感,這些都對語言清晰度的表達產生極大幫助。

3.3 注重對不同內容的用詞表達

正確的用詞表達不僅能夠正確傳達節目的價值觀,也能規避對社會負面的輿論影響。本節將從節目內容的表達以及稿件題材的表達來闡述這一策略。

語言表達要根據不同的節目內容來進行轉換。因為播音主持人往往不會只主持一檔節目,因此多變的語言風格才能使其更好的駕馭不同的節目。娛樂性節目與新聞類播音主持往往有本質上的差異。以新聞類播音主持為例,其內容往往是對政府要令、會議公報以及社會時事進行報道,因此這一過程中普通話的使用必須書面語化,用詞要專業嚴謹、用句要加強邏輯。針對社會時事類播報內容,可以依據其內容的性質來加入感情色彩。例如奇聞趣事類時事可以增加調侃的語調,用詞可以俏皮。而當播報內容屬于對社會有危害的,可以增加義憤填膺的情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觀眾思考。根據不同節目的內容,語言的用詞、情感、神態都可以為語言表達增添優勢。

針對不同的稿件題材也要采取不一樣的語言表達。電視播音主持往往會給稿件以供播音主持控場,因此播音主持在主持的過程中不能脫離稿件。稿件往往決定了節目內容的節奏,指導者電視播音主持用適時的語言表達能力來控制節目現場。對于專業性知識點的表達,需要播音主持嚴謹用詞不夾帶主觀詞匯去詮釋。

3.4 其他建議

(1)情感表達能力。要使觀眾與節目產生共鳴,電視播音主持的情感表達能力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什么樣的情感表達才能夠順利與觀眾產生共鳴?首先語言是人類表達情感的載體,每個人都具備情感的傳達能力。只有真實的情感表達才能夠引起每位觀眾的情感共鳴。因此這要求播音主持在主持的過程中切勿裝腔作勢、矯揉造作。崔永元就是這方面最好的典型。崔永元作為電視界著名主持人,他的播音語言永遠都是真誠且平易近人的,這樣的播音無形中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真誠的情感表達才能夠通往觀眾的內心。

(2)注重提升自己播音主持的個性化風格。除了在節目中要有真誠的情感表達,也要注意塑造個人的主持風格。隨著主持行業與電視行業的發展,主持行業對主持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能夠保證主持人在節目中保持核心競爭力,塑造個人風格成為其必要的選項。當然,塑造個人風格首先要基于良好的語言表達基礎,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基礎再好的個人風格也難以長久。要打造個人的主持風格,需要主持在生活中保持觀察的態度。在不斷的發現中完善自身學習體系,從而在生活經驗、學習經驗中逐漸形成個人的主持風格。

結語:綜上所述,要保障電視臺節目的質量首先要把控主持人的主持質量。而一位主持人的主持質量與其語言表達能力息息相關,因此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對電視臺節目質量的提升有著顯著的作用。面對當下社會不斷升級的視聽需求,也要不斷應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塑造個人的主持價值從而將電視節目的理念完整的傳達給觀眾。

參考文獻:

[1]蘭冰質.新時期播音主持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及培養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8(01):136-137.

[2]沈玉珊.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的特征及發展途徑研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09):80-81.

作者簡介:李曙萍(1969.10.14-),女,漢族,甘肅肅北人,畢業于甘肅農業廣播大學,大專,現就職于甘肅省肅北縣融媒體中心,一級播音員。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播音主持。

人才培養社會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人們的審美意識普遍覺醒,裝飾意識也日益強化。從設計的角度講,現在的居住空間設計也將從華而不實、缺乏實用性、一味追求觀感和氣派的形式主義向簡潔、舒適、個性化的實用性方向擴展,形成了居住空間“軟”環境藝術設計這一新興職業,簡稱軟裝設計。居住空間環境是人的活動空間。一個優秀的軟裝設計不僅要有相應的品位和足夠的文化底蘊,更要有一種態度,那就是品質、實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好的居住空間“軟”環境設計不單單是美的,更a應該是適用的:適用于使用者的生活和工作習慣,適用于使用者的經濟狀況,適用于使用者未來的預期。一個成功的軟裝設計師一定是個多面手,擁有藝術家脫俗、靈動審美趣味的同時,也是腳踏實地精明自在的生活家。

關鍵詞:軟環境 ;空間;設計

1居住空間“軟”的意義

蘊含人文性的設計有其不可復制性,獨有的烙印存在于它意識的深處。一個完整在裝飾裝修包括空間在布局、材料的運用、色彩的搭配、家具在擺放,以及擺件的點綴到結構的劃分、布局的安排、風格定位等等。硬裝修重在形,而軟裝飾貴于神。裝修盡量簡單化,而陳設裝飾上,應該多下功夫,以軟裝體現設計風格。

軟裝飾作為一個家居概念,已經流行國一段時間。軟裝飾的設計理念是建立在裝修基礎上,主要是指基礎裝修從簡,重點陳設裝飾下功夫。審美意識與審美藝術能力,不斷深化空間居住者在心,對精神豐富與環境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裝飾開始有個性化,亦風格定位,有一定在國際范。此方面在投入大大的促使國軟裝行業在,迅速發展,及適應性??梢哉f,軟環境是裝飾裝修市場在又一盈利點,市場經濟在良性產物。

在討論功能與空間在關系時,分析功能必須要求與之相適應在空間形式。能否獲得某種形式的空間,卻不單取決于設計手法。而主要取決于遵循工程結構和技術條件,合理空間化。擴大空間只是工程結構提出要求的方面,而軟裝飾在合理應用,可以大大在將空間在視覺上擴大,滿足心里上的舒適度,改善空間的應用方式。

風格在確立,在其背后有一股強大在裝飾力量在支撐著它,不是鋼筋混泥土,也不是磚頭與水泥砂漿。而是有一定實用性、觀賞性的裝飾物,這些都是軟裝飾在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我們的客戶在審美上的意識已發生了變化,他們通過學習,接受了新觀念,對設計方案的挑剔自然就顯得很尖銳。設計師們應正視此狀況,迅速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是必然之路。任何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其設計師主觀成份常常高于客觀成份。

軟裝裝飾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與其它藝術門類一樣,所涉及面較廣,因此對設計者的知識需求也相應增高。當今世界知識的爆炸、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類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尤其近幾年來國外文化、科學技術的大量涌入,對認識和接受新觀念的爭論日趨激烈,無論是純藝術或是實用美術領域,民族性與時代感的爭議從來都未停息,各派紛呈。對裝飾設計觀念的沖擊是不可抗拒的,它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因此設計師必須掌握扎實的第一素質,也就是基礎素質,同時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第二素質,即自身心理內在素質,才能使自身的設計水平有所提高。

圖1居住空間“軟”環境藝術設計

2 “軟”環境藝術設計的市場把握

軟裝產品零零總總,涉及面廣泛,所以要做好室內居住空間在軟環境設計,必須產品科學化在管理就直接的基礎工作既要做手繪效果圖,又要平面效果圖。根據效果圖向家居感受者,呈現設計風格,設計亮點等。再此過程中,設計師對市場的洞察力至關重要。室內裝修完成后進行空間的“軟”環境的陳設布置,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從賴特的流水別墅設計得到借鑒。不多、不墜、不滿、合理布置有效空間。

由于軟環境產品門類多,通過各類“軟”裝飾物的組合與構成,反映出業主的個性化生活情趣等文化品味。引用藝術設計的處理手法,使紡織品的外觀呈現特有的自然的視覺效果,營造一個對人類身心健康有益,符合人們追求時尚心理的室內居住環境。軟裝設計師需要掌握豐富的室內裝飾材料和家居用品知識,并對這些產品進行有效選擇、組合與協調。他同時還需具備生活的洞察力、空間的理解力、產品的選擇力、空間的構成力以及空間的演示力等多種綜合能力,構筑完美的空間。

品質的生活從“軟”環境藝術的每一個細節體現精致的生活要落實到每一個細節。而所謂的品位,更是要見之于細微之處。單就餐桌,小天地里就有大學問。一套形式美觀且工藝考究的餐具還可以調節人們進餐時的心情,增加食欲。裝飾畫作為家居飾品并不是必須的,但若搭配不當,則會影響整個裝飾設計風格和室內整體的協調性。裝飾畫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無論是設計師還是房主,要想在剛裝修完的室內配上幾幅既能與裝修風格相映生輝,又能體現房主品位的裝飾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圖2“軟”環境的具體體現

3 居住空間“軟”環境藝術的需求性

目前,綠色環保和表現自然的主題已成了室內紡織品設計的潮流。在人們的居住環境和各種公共場所中,以各種方法表現著自己對自然的推崇和熱愛。許多自然界中的景物,成了室內紡織品設計的主要素材。人們呼喚愛護自然,保護生態平衡,從大自然中找回生存價值和希望,使自然、和諧、安寧與人類共存的心聲通過室內紡織品的形象表現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種題材的出現,反映了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精神高度緊張,表現出對寧靜的田園生活、溫情和友誼以及優雅古典情調的向往,渴望籍此給噪雜繁忙的現代生活帶來溫馨的慰藉。

4 結語

要營造理想的居住空間“軟”環境設計,虛實空間在運用手法,是為空間畫龍點睛之筆。作為軟裝設計師應該與硬裝設計師建立良好在溝通及說空間居住者在互動。因此,也就會有不同的“理想”環境。只有把空間居住者放在第一位,才能使設計合理化;只有對不同的空間居住者做深入的研究,才能創造出個性化的室內陳設環境;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才能營造出理想的現代居住空間陳設環境。 結合室內環境的總體裝飾風格,充分利用各種不同織物所顯現出的不同性格特色和文化的內涵,使靜態、單純、冷漠的室內空間,變成動態的、豐富多彩的和充滿情趣的生活空間。

參考文獻 :

[1] 周利明.淺析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7):75.

[2] 李亞薇.析《交往與空間》、《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回到城市本質以人為本看中國城市化[J].現代經濟信息.2010(22):4.

[3] 佚名.如何實施城市規劃的主導思想——關于《雅典憲章》與《馬丘比丘憲章》之間的關系及變化[J].中華民居.2010(11):68-73.

[4] 吳峻,王操.適應現代居住模式的居住區規劃設計——居住區規劃與住宅設計課程改革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05):48-50.

[5] 范國杰.廣畝城市研究[J].山西建筑.2010(26):20-21.

[6] 劉榮.重讀《馬丘比丘憲章》[J].城市觀察.2013(01):175-183.

上一篇:基礎灌漿技術水利工程論文范文下一篇:土木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