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核心價值迷失管理論文范文

2024-02-09

核心價值迷失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時期推動我國走科學發展道路的各種因素總和構成了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概言之,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主要包括:當前主要社會矛盾、黨的執政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促動以及改革開放所形成的內外動力的統一。

關鍵詞:科學發展;動力體系;驅動力

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對促進我國走科學發展道路的動力體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發展的動力體系就是指對經濟社會發展起驅動作用的各因素總和??茖W發展的動力體系,即對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起驅動作用的各種因素總和,主要是指驅動力,此外還涉及驅動力的運行背景和機制。本文將以科學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為重點,概析一下新時期促進我國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

一、謀求解決我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科學發展的根本驅動力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各領域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導致不少亟待解決問題和矛盾,這就促使了科學發展理念的產生??茖W發展觀就是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提出的。解決這些問題矛盾的努力成我們黨領導科學發展的根本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謀求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全面發展是促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利益驅動力。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科學發展的主動力。社會利益驅動力的核心是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只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和保障各種利益的實現。近年來,為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我們黨牢牢抓住發展這個主題,用科學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是科學發展的主動力。

2.科技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源動力[1]??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尤其是當代最新科技的發展為我國科學發展帶來了不竭的動力源泉??萍嫉倪M步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從目前來說,重視新型技術社會形態下的生產力進步和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的基本前提??梢哉f,科技的發展進步,是我國科學發展的根本基礎和動力之源。此外,科學發展的本身就體現了科學理念,脫離實體科技的進步單純的強調科學發展是難以想象的。

3.改革與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加速器。在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領域,制度創新、體制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理論創新和文化創新,都是引領和推動整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性的改革也就成為加速科學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改革和創新一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特征,可以說因為改革和創新促進了中國的迅猛發展。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探索和積極實踐,大膽解放思想,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進行改革和創新。

4.統籌與協同發展是科學發展的整合制衡力。在對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歷史發展動力的最終作用方式呈現整體的合力方式[2]??茖W發展觀要求實現我國社會發展的“五個統籌”,就體現了這一思想,它要求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推進,全面發展,以形成科學發展的整合力量??茖W發展是一個更高水平的發展模式,不僅有經濟發展,而且要求政治、文化、社會整體推進,全面發展,更需要統籌整合和協同制衡。全局統籌和協同驅動為科學發展提供了整合力和制衡力。

二、黨的執政責任是科學發展的政治驅動力

當前,黨執政責任主要有理論創新的責任、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責任、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責任。這三個方面的執政責任的核心是推動發展,進一步講就是推動科學發展。

1.推動科學發展是黨必須承擔的執政責任和使命。在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我們黨不斷總結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強化對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良性運行的責任意識,終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確立為我們黨的執政新理念??茖W發展觀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在新時期已經將推動科學發展作為了自己的執政責任和歷史使命。

2.科學發展是黨鞏固執政基礎的需要。我們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離不開強大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思想文化基礎、群眾基礎。在經濟基礎上,發展先進的生產力、建設適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物質文明,使國家富強起來,必須依靠科學發展之路來實現;在政治基礎上,以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由此形成的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保障;在文化基礎上,發展先進文化,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綱領作用、精神方面的塑造作用和引導作用;在群眾基礎上,要認識到“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價值屬性,科學發展的進程就是黨不斷鞏固群眾基礎、增強執政合法性的進程。

3.科學發展觀所塑造的政治價值促進了黨的執政系統對科學發展的責任意識??茖W發展觀的樹立,為我們黨執政確立了現代執政黨所必須擁有的政治價值觀,為我們黨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執政觀、綠色執政觀、統籌協同執政觀、責任執政觀,體現了我黨執政為民與執政興國的政治理念[3]??茖W發展觀的形成是執政主體政治責任感的體現,具有新時期執政主體的政治價值觀。我們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必須牢牢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將領導和推動科學發展轉化為自覺行為。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科學發展的精神驅動力

黨領導和推動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之魂,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先進文化的高度凝結,其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1.馬克思主義是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本精神動力。在當代中國,要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是指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動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和價值源泉。

2.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凝聚人心、導引方向的強大精神動力。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團結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紐帶,又是推動和鼓舞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過去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和成就靠的就是偉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當前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也要靠理想和信念。在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理想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空前的精神動員作用,是推進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維系全國人民為實現科學發展而共同努力的精神紐帶。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實現科學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需要這種精神力量來推動和激勵,以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奮斗。

4.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推進科學發展的時代動力。時代精神也是一個民族進步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與世界已經融為一體,改革和創新引領時代進步和發展,是時代的最強音。中國的發展同樣需要改革和創新,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的精神。緊跟時代、銳意改革、勇于創新是我國推動科學發展的又一強大精神動力,這種動力根植于我們民族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過去落伍于時代而挨打所進行的深刻反思。

5.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為科學發展提供道德支撐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為本質特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實現科學發展,離不開社會主義道德的支撐和保障。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本質的集中體現,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氣的一面旗幟,它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為實現科學發展構建了一個健康、積極、和諧的社會環境。

四、科學發展內外動力統一于改革開放

當代中國的科學發展動力是內外動力共同的作用。當代中國走向科學發展,內生動力是根本,最大的特征是改革;外生動力也極為重要和必須,借助于外生動力唯一的途徑是開放。推進科學發展必須內外兩個動力借用好、協調好。實現這一狀態的途徑就是改革開放。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并且強調指出,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高度評價了改革開放對當代中國的重大意義。

科學發展的實施離不開環境的開放性。我們應當把科學發展的動力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在更廣闊的時空視野,多視角、全方位看待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從而在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上形成對發展動態性和復雜性的戰略意識,充分利用好當今世界的發展資源、發展環境和發展規則。改革和開放將中國走向科學發展的內外動力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同時也證明了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具有內生動力與開放動力的統一性。

參考文獻:

[1]趙科天.論社會主要矛盾運動形態與科學發展動力機制[J].理論導刊,2006,(3):43-4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3]方世南.從科學發展的政治價值看科學發展觀的政治意蘊[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4):41-44.(責任編輯/李璐瑤)

核心價值迷失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軍人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本質的一致性

軍人的行為標準,是以其價值觀為指導,而軍人所特有的內在的核心價值觀,即是其一切行為的指南。作為軍事領域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軍人核心價值觀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趦r值理論的共同支點,軍人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探究兩者的關系,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軍人核心價值觀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的共同現實基礎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價值體系中最本質、最具決定作用的核心理念內容,它支撐和影響著所有的價值判斷,對整個人類發展歷史和未來走向具有總概括的作用。作為現實理性和對未來價值訴求的統一,特定時代與人民大眾的現實需求是形成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基礎。遵循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辯證統一的原則,特定時代和人民大眾的現實需求,是核心價值觀產生的現實基礎和動力。也只有符合特定時代和人民大眾現實需求的核心理念,才能發揮核心價值觀的規范、凝聚和引領作用。

無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軍人核心價值觀,都是特定歷史時代與人民大眾現實需求的產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精神和價值體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價值內核。它的成型和系統化從根本上是依托于不同階段社會主義這一實體,通過不同階段社會主義具體價值目標的實現而成為人們共同遵循和維護的行為準則,進而潛入人們的思想和心靈深處,從而作為人們的價值傳統和文化精神長期穩定下來,發揮代代相傳的價值傳遞效用。我軍作為擔負特殊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只有確立既能夠體現時代特征又反映我軍本質特征的核心價值觀,并充分發揮其主導和引領作用,才能保證在多元價值觀中塑造主流精神,有效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確保官兵政治上的堅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確保我軍始終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就此,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孕育而生。

二、軍人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解讀

軍人核心價值觀是革命軍人在其軍事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適應無產階級專政、維護國家安全和黨對軍隊絕對領導要求的主導價值觀體系。其反映我軍官兵對自身存在意義、職能任務和價值追求的把握,是軍隊的內在精神支柱和生命之魂。新時期,胡錦濤同志把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概括為“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其中“忠誠于黨”,寓示新時期革命軍人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各種思潮所惑”的價值選擇;“熱愛人民”,寓示新時期革命軍人必須“堅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人民利益受到威脅時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同時做到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承擔起應有責任”的價值要求;“報效國家”,寓示新時期革命軍人必須“對祖國有著強烈的感情和高度的忠誠,隨時準備為國家利益而戰”的價值責任;“獻身使命”,寓示新時期革命軍人必須“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使命敢于犧牲奉獻”的價值義務;“崇尚榮譽”,寓示新時期革命軍人必須“自覺珍惜和維護國家、軍隊、軍人的榮譽,視榮譽重于生命”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所形成的,是反映社會主義基本的、長期的、穩定的價值目標和價值理念的主導價值觀或價值觀體系。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筆者認為其包括理想、人生觀、科學觀、道德觀、審美觀等五個方面。[1]第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政治信仰或理想。這種信仰和理想包含了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自由等政治價值以及愛國主義等價值觀念的肯定和追求;它構成了中國人民在實踐中所追求的總目標或總的價值原則。第二,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人的價值在于一個人對于滿足自己、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和要求的意義,其中主要是滿足他人和社會需要和要求的意義。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體現了人的價值的實現原理。第三,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科學觀。堅持真理、崇尚科學,高度重視科學事業的發展,自覺按照真理的要求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也是一個人事業能夠不斷發展的關鍵。第四,集體主義道德觀。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條件下,自覺地堅持集體主義道德,是促使社會和諧、安定、有序的重要保證;是使個人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獲得良好社會聲譽和群眾威信、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保證。第五,真善美相統一的健康、高尚的審美觀。美有重要的思想情操教化功能,因為任何美好的事物總是與真和善聯系在一起,是以真和善為前提的。這五個方面構成了當代中國人民群眾實踐的全方位的價值尺度體系,既包括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生產實踐和社會發展實踐的價值尺度的科學觀、社會政治信仰和理想,又包括作為改造主觀世界的實踐的價值尺度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審美觀。

三、軍人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一致性的理論基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兩者在價值理論基點上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

1.價值理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社會政治信仰或理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社會政治信仰或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旨。“信仰是關于最高(或極高)價值的信念”》,[2]通常表現為人生追求的總目標和人生價值體系的最高價值原則或基點。在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倡導的信仰或理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小康社會、和諧社會,進而實現共產主義,最終為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個性自由而全面發展奮斗。這種信仰和理想構成了中國人民在實踐中所追求的總目標或總的價值原則。軍人核心價值觀最高準則的“忠誠于黨”,就是要自覺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努力為實現黨的宗旨而奮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旨是一致的,即為實現爭取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個性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

2.價值取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求人們把個人的苦樂、榮辱、生死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堅定地遵循國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永遠高于一切的原則。作為軍人核心價值觀內在要求的“熱愛人民”,就是要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為人民無私奉獻。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無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軍人核心價值觀都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意味著和人民站在一起,從人民的角度理順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民與黨的關系等,同社會和諧發展的趨勢最終取得一致。

3.價值原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科學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堅持真理、崇尚科學,高度重視科學事業的發展,自覺按照真理的要求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也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精神的鮮明寫照。作為軍人核心價值觀本質特征的“報效國家”,就是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軍人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廣大官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按照真理的要求進行實踐活動,做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的堅強者和建設者。

4.價值規范——堅持集體主義道德原則

集體主義道德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尺度。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條件下,自覺地堅持集體主義道德,就是個人服從社會,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軍人核心價值觀實踐目標的“獻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軍人神圣職責,愛軍精武,愛崗敬業,不怕犧牲,英勇善戰,堅決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因此,忠于職守、獻身使命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在軍人道德的集中體現。

5.價值追求——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真善美相統一的審美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旨歸。真,是在認識和實踐中主體與客體在本質和規律上達到相一致的狀態。善,是在認識和實踐中客體與主體的需要相一致的狀態。美,是當主體在實踐中獲得成功,主體與客體達到了真和善相統一狀態,主體的愉悅、滿足、自我欣賞、自我贊美的美好感受。軍人核心價值觀內蘊“崇尚榮譽”,就是要把履職中的建功立業和樹立為祖國、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看作是最崇尚、美好的人生境界和審美追求。

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培育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

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地、深遠地影響著個體或群體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價值實踐。我軍作為擔負特殊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要培育既反映我軍本質特征又具有時代精神的軍人核心價值觀,必然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引導著廣大官兵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追求,從而使全體官兵在履職崗位中自覺踐行正確的價值觀。

1.以教育灌輸為切入點,實現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

新形勢下,面對多元文化的影響和官兵主體意識的增強,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緊圍繞軍人核心價值觀展開。就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而言,有其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但其又不直接等同于社會心理。要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和措施,大力促進其從理論形態向社會心理形態的轉化。[3]因此,樹立軍人核心價值觀,首先要從教育灌輸入手,將軍人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涵及其基礎性問題教授給部隊官兵,使官兵接受、認同、內化,并在思想情緒上發生積極變化,真正發揮核心價值觀的教化作用和規范功能。

2.以價值示范為切入點,實現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效應

我軍要保證以昂揚的戰斗精神履行新使命,就必須以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規范、正確的價值取向作支撐。因為對軍隊來說,承擔的是包括生命在內的犧牲,這種犧牲是任何物質不能交換的,只能借助精神的力量來支撐。[4]建設軍人核心價值觀,一個關鍵問題,是要在現實生活中更多地涌現出像方永剛那樣的核心價值觀的忠實踐行者,以其價值示范實際地證明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性、可行性、普遍性,從而最大程度上拉近軍人核心價值觀與官兵的距離,進一步堅定官兵理想信念,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更好地把全軍官兵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上來,為有效履行新的歷史使命而不懈奮斗。

3.以使命鍛造為切入點,實現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凝聚熔鑄

軍人核心價值觀同時也是一套規范體系和評價體系,它告訴廣大官兵軍隊主導和倡導的價值觀是什么,應該怎樣認識和行動,不應該怎樣認識和行動,什么是受到社會鼓勵的,什么是受到社會約束的,從而影響、制約著軍人的價值選擇及行為,對軍人的價值行為起著鼓勵或約束作用。軍隊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相對于各個社會階層和集團,軍人必須認同黨、國家要有更高的價值行為和不一樣的評判標準,而其所有的內涵與意義,都是與軍隊肩負的使命密切相關。新世紀新階段,軍隊履行使命需要強大的戰斗精神作支撐,而戰斗精神源自廣大官兵心靈中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因此,為實現使命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建設軍人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指導所有軍人個體共同行為的永恒準則,真正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功能和建設功能。

參考文獻

[1]吳倬.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的理論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8(6):95-96.

[2]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238.

[3]顏曉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轉化[J].黨建,2007(6):7.

[4]黃昆侖.關于構建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對話[N].解放軍報,2007-8-21(10).

[責任編輯:成方哲]

核心價值迷失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來全國各地基礎設施項目引入PPP模式并不斷實踐和探索,政府相關部門及業內人士逐步對PPP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模式框架也逐步完善,同時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國特殊國情,新一輪PPP模式的引入熱潮,已經不僅僅是為緩解政府財政壓力,而是上升為宏觀層面的體制機制的革新,所以,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引入PPP模式是必要的。文章提出PPP核心價值體系,以區域發展的視角進行分析,以指導PPP模式的“中國式”引入。

關鍵詞:PPP模式;區域發展;基礎設施;核心價值;戰略理念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中引入社會資本,不僅使政府財政壓力得以緩解,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效率,也是政府相關部門長期倡導的政府投融資改革方向。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更是明確提出“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于運營”。4月23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等方面,首批推出80個符合規劃布局要求、有利轉型升級的示范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各地政府及各省財政部也積極響應此舉改革,著手加強引入PPP融資模式對基礎設施項目進行籌備或實施。不難看出,PPP模式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重視度重新出現在我國基礎設施發展的潮流中。

1 PPP概念及核心價值

關于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的概念,業界目前仍然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說法,不同的學者、機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有不一樣的理解。比較眾多學者的觀點,再結合我國特殊國情,筆者較為認可賈康老師給出的定義:所謂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門與民營部門合作過程中,讓非公共部門所掌握的資源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政府公共部門的職能并同時也為民營部門帶來利益。其管理模式包含與此相符的諸多具體形式。通過這種合作和管理過程,可以在不排除并適當滿足私人部門的投資營利目標的同時,為社會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根據上述定義,筆者提出了PPP的核心價值,即“帶來利益”和“提供服務”。所謂“帶來利益”,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體現在民營部門,他們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基于有利可圖,這是帶來“利”;二是體現在政府公共部門,引入民間資本能很好地分擔財政壓力,使融資渠道多元化,這是帶來“益”。上述的“利”與“益”雖然針對不同的主體,但它們相輔相成,所以第一個核心價值體現在PPP模式使利益最大化。所謂“提供服務”,則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前兩個層次針對的主體和第一個核心價值一樣,分別體現在政府公共部門和民營部門,前一個在于“義務”,這是公共部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后一個在于“責任”,這是“利”的必然產物,利之驅使;而第三個層次則在于服務的受益者,即普通百姓,也是主要消費者,因為只有享受到了舒適便捷的服務,才有穩定的資金流。而恰恰是這第三個層次的含義,又回到了第一個核心價值的動因上。核心價值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核心價值體系坐標圖

由圖1可知,利益最大化區域的大小,取決于兩大核心價值(三個主要層次)的靠攏。當服務質量不斷改善,相應也會提高建設運營成本,所以不能無限制的提高;民營部門“利”的增加也是有限度的,不然勢必降低服務質量;同樣,公共部門的“益”超過一定水平,也會因此導致為了政績盲目興建,破壞整個核心價值

體系。

2 區域發展戰略理念和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設立了很多區域性經濟合作區,較大的有泛珠三角、長江三角洲、遼中南經濟合作區等;跨度較小、融合程度較高的有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等省內區域聯盟。區域發展戰略旨在使區域發展達到最佳效率和最優狀態,推動區域內各城市有序、快速發展,以資源共享、產業互補、互利共贏為目的,通過市場調節和政府導向等方式使三市資源有效整合、配置優化、經濟要素自由流動。區域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共同利益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二是配置優化和聯動互補是區域發展的主要表現;三是市場調節與政府導向的合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

隨著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不斷實踐和落實,我國經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獲得了不小的成就。面臨著新一輪的發展需求,覃成林教授在2005年提出了區域發展戰略轉型的基本內涵,即選擇若干大都市區或者增長核心區,進行重點開發,使之成為帶動相關大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全國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國家級區域經濟增長極。而預期目標如下:第一,能較好地處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效率與公平關系;第二,能較好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第三,能較好地協調區域經濟發展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3 區域發展理念對PPP成功引入的必要性

城市是區域發展的核心,而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人們通常會認可好的基礎決定好的上層建筑,而本文將從上層定位出發,來指導基礎的良好建設。原因在于:(1)基礎設施具有投資規模大、長久性等特點,以區域發展為前提的視角進行前期規劃及決策至關重要;(2)PPP模式的內涵及目標與區域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可以此借鑒,相互促進;(3)以區域發展理念作為主體原則,以和諧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可最大限度地拉攏PPP核心價值體系的兩大核心價值(三大主要層次),如圖1坐標原點所示。區域發展理念不僅對PPP模式的引入有必要性,也對所有的公共投資有著重要指導作用。劉迎霞和覃成林教授在其研究中也表明:將政府的公共投資與區域發展有效結合,培育區域發展熱點,通過區域之間的傳導機制形成互動發展,加快國內經濟大循環,不失為一項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全局性策略。

4 以區域發展視角引入PPP與常規視角引入PPP的比較

一個較高、較好的出發點,往往是項目成功的先決條件?;赑PP模式和基礎設施的特性,更應強調好的出發點和總體原則,否則不僅僅是個體項目的失敗,更是影響、制約社會的良好發展。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對不同視角進行比較,進一步分析以區域發展視角引入PPP的重要性。

4.1 動因比較

常規視角引入PPP的動因大致可分為三點:(1)壟斷勢力與低效率;(2)財政困境;(3)監管失靈,而其中最為主要的便是財政困境。為了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政府通常對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價格采取密度極高的監管,價格完全脫離于成本和市場需求,且價格的調整與變動需要經過較為嚴格的政府監管程序和繁瑣的討價還價過程來確定,因而市政公用事業長期處于低價格、高成本的運營條件下,企業的政策性虧損甚為嚴重。雖然PPP模式的引入能很好地緩解財政壓力,吸引民間資本拓寬融資渠道,但決策階段的動因選擇上,財政問題絕不能作為核心動因,不然會忽略整體發展,影響可行性分析的結果。

區域發展視角引入PPP在動因選擇上則以區域和諧發展為原則,單個項目的盈虧不再是引入PPP模式的最主要因數,更多的應對該項目的實施和運營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的帶動和實現區域發展戰略意義的提升。

另外應該說明的是,以區域發展的視角引入PPP,不是說就不考慮基本的財政能力,而是相關參與主體在動因選擇上的側重點,全方位地分析PPP引入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為項目的成功實施和實現區域性發展都打下良好基礎。

4.2 風險分擔比較

對于PPP模式的風險分擔原則,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們比較達成共識的準則包括:(1)風險應該由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擔,而控制力的概念則包括是否完全理解所要承擔的風險、能否預見風險、能否正確評估風險對項目的影響、能否控制風險的發生、風險事件發生時能否管理風險和風險事件發生后能否處理風險帶來的危害;(2)風險分擔與所獲得的收益匹配;(3)有承擔風險的意愿。

然而風險分擔并不存在絕對的原則,而是應該在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雙方對風險的態度和項目的具體條件。正因為風險分擔機制的建立需要參與主體的溝通與協商,那么意見分歧就很頻繁,如果還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勢必會影響整個PPP項目的實施。若以區域發展的視角出發,結合PPP核心價值體系(圖1)不難看出,當PPP的引入是符合區域發展要求時,公共部門的“益”(Z點)將沿z軸正方向移動,若始于利益最大化狀態,那么最大化區域將逐漸變小。公共部門為了項目利益最大化,必須承擔讓Z點負方向移動的因素,那就是風險。公共部門以區域發展的視角出發,基于PPP核心價值體系,科學地認識風險分擔的實質,摒棄之前只圖利益,不愿攤風險的思想。只有這樣,PPP項目才能更加健康有效地實施運營下去,PPP的引入對我國區域發展才更具意義。

4.3 最終效益比較

以實際案例作進行比較。以北京地鐵為例,每年的虧損額在4億元左右,所產生的虧損均由北京市以財政補貼的形式補平。即便如此,為維持地鐵建設和運營的正常進行,北京市政府仍承諾,2008~2015年每年拿出100億元作為地鐵專項建設資金,2016~2035年每年拿出60億~100億元用于地鐵融資的還本付息。而港鐵集團,作為全球為數不多可以盈利的地鐵公司,他們的“港鐵模式”被眾多學者研究。先拋開體制等客觀因素,“港鐵模式”的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其成功運用了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導向型開發),充分體現了以區域發展為目標的重要思想,最終的效益差異也就顯而易見。

綜合上述比較,以區域發展視角引入PPP其整體效果明顯優越于常規視角,如表1:

表1

區域發展視角 常規視角

動因 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主 緩解財政壓力為主

風險分擔 主動承擔相應風險 爭利避險

最終效益 長期效益 短期效益

5 結語

我國基礎設施的建設離不開PPP模式的運用,而基礎設施的建設又是城市化進程的根本,以區域發展的視角引領城市化進程從而引領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方針顯得格外重要。PPP模式本身的核心價值也需要這樣前瞻性的視角理念才能完全釋放出來。所以,以區域發展視角引入PPP模式在基礎設施的運用,不僅僅是基礎設施項目成敗的關鍵,也是推動城市化進程、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4-04/24/content_2665567.htm.

[2] 賈康,孫潔.公私合作伙伴機制:新型城鎮化投融資的模式創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18(1).

[3] 覃成林.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轉型與中部地區經濟崛起研究[J].中州學刊,2006,1(1).

[4] 李明哲.PPP的認識誤區與公共服務改革[J].技術經濟,2012,31(6).

作者簡介:湯曉宇(1991-),男,重慶人,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責任編輯:周 瓊)

核心價值迷失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們通過研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學生產生的影響和意義,通過對高校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狀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闡述了我校目前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做法,進而進一步探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有效途徑探索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及意義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揭示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動力,體現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的現實性要求,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笨茖W地回答了新時期“培養什么人 怎樣培育人”的問題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

當前,我們還是有很多同學的思想存在各中問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都在不斷誘惑著這些還不成熟的年輕人,如果不及時扭轉一些偏離正軌的思想觀念,將有可能誤導年輕的一代人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有效的幫助同學們把握正確的人生航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復雜萬千,不同的個體交織在一起,推動社會發展和前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一旦被大學生認同和踐行必然會轉化為一股強大的物質力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和諧文化、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本校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針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提出了一些問題,利用班會在我院學生調查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和培育情況,找出存在問題及原因,從而為如何在高校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路徑選擇和對策分析奠定基礎和參考。

(一)大學生價值觀主流積極、健康、向上,同時存在迷茫和困惑,甚至產生錯誤的價值觀。

關于“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什么”,19.6%和18.2%的學生認為是“社會貢獻”和“人格高尚”,14.0%的學生認為是“自己和家人安康”,但仍有部分學生認為是“金錢多少”和“權力大小”,分別占5.7%和5.5%。調查顯示,60.7%的學生贊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點,說明絕大多數學生擁有積極的理念;但是19.8%的學生贊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觀點,10.9%的學生贊同“青春易逝,及時行樂”的觀點,甚至4.8%的學生贊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點,1.2%的同學贊同“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觀點,2.6%的學生贊同“金錢是萬能的”的觀點。說明部分學生自甘墮落,沉迷于享樂和利己主義。

(二)在認知認同方面,大多數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認知模糊。

調查顯示,關于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僅8.9%的學生表示“非常懂”,36.1%的學生表示“知道”,38.3%的學生表示“模糊”,有16.8%的學生表示“不知道”。關于“十八大報告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上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90.9%的學生表示“非常贊同”或“基本贊同”,9.1%的學生表示“不贊同”或“不清楚”。

三、我院在踐行與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做法

(一)探索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研教改之路

思想政治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課程,通過課堂滲透能夠更有力的促進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為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同學們心中的認識和領悟,我院思政部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教研教改,不斷探索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傳統的理論說教式的課堂變得豐富靈活,例如開展學生外出考察,寫調查報告的教學實踐活動。

(二)以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學生心中

一種理念和價值觀的傳播其實體現在我們日常的方方面面,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載體,富思想于活動,通過開展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從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到學生中去,在活動中提升思想高度和文化素養。例如:感恩誠信的主題班會、各類主題演講和征文、辯論賽、各項技能大賽等,實則是寓教于樂。

(三)積極探索育人新思路——打造學生軍政教導隊

學生軍政教導隊是我院在多年的研究探索基礎上,摸索出的一條新的學生素質培養之路,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通過幾年的努力,我院的學生軍政教導隊碩果累累,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們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在校園里榜樣示范,在各個方面都體現出了較高的素養,擁有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服務校園,并為部隊輸送了精干的隊伍。

(四)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建帶團建

基層黨組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實踐者的傳播者。我院積極組織各級黨組織廣泛學習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召開專題研討會,觀看先進事跡報告,學習分享,從理論認識上不斷提高,并將黨團活動室建到各棟宿舍,深入學生,充分體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除此之外還組織黨員開展各類有益活動,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具體性的行動中,例如:黨支部組織義務勞動、特殊幼兒園慰問、敬老院幫扶、科普宣傳等,機關第三黨支部長期組織師生黨員與溫泉三小緊密聯系,開展課外幫扶活動。

針對當下的環境,在大學生群體中踐行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有利于青少年明辨是非、分清善惡,支持社會主義事業,并為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高校應通過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教育、開辟實踐創新路徑、組織發展路徑等途徑,在當代大學生中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世界觀。也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國家競爭力,有助于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具有極其深遠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2]湯超.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途徑探析[J].世紀橋.2012(18)

[3]周勇.在高職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

[4]高巍翔.方虹力.凝練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466)

核心價值迷失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警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警察法律文化的政治屬性體現在對統治階級的忠誠和服從上。其時代屬性表現為警察法律文化產生于特定的歷史階段,且不同時代警察法律文化的內涵不同。其服務屬性體現在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為國家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其紀律屬性體現在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工作紀律和內務紀律的嚴格遵守。

【關鍵詞】警察 法律 文化 特征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湖南省公安廳科技計劃項目“警察法律文化構建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稱。狹義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1]法律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所認同的、相對穩定的、與法和法律現象有關的制度、意識和傳統學說的總體。包括法律意識、法律制度、法律實踐,是法的制度、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是人民從事各種法律活動的行為模式、傳統、習慣。警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警察身份和警察職業及警察執法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行為模式和思想模式。

警察法律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強警”,全面提升警察素質的軟實力工程,對警察執法行為規范化建設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作為警察法律文化,除具有中國法律文化的特質外,還具有其本身的一些固有特征。

一、政治屬性

由于法律是由統治階級制定,并體現統治階級意志,因而一定社會制度下的警察法律文化必定具有該社會制度下鮮明的政治性特點。在我國新時代,警察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擔負著鞏固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三大政治和社會責任,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基本保障。因此,作為我國當前的警察法律文化,其核心的要求就是政治首位。警察法律文化其政治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忠誠意識。2017年5月19日,在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集體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政治的全局的戰略的高度,鮮明提出“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新時代公安工作總要求。為公安事業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引領、指明了前進方向。其中對黨忠誠位居總要求之首,可見,在總書記心里,警察對黨忠誠的無比重要性。因此,作為警察法律文化,其鮮明的政治性就體現在對黨忠誠。對黨忠誠是警察法律文化的政治靈魂,這不僅是公安機關政治建警的根本要求,更決定著公安機關的政治站位。

警察法律文化之忠誠意識具體體現在:各級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要自覺形成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的意識,將言行統一到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確保政令警令暢通。要時刻牢記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并形成強烈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把“四個意識”自覺融入火熱的公安工作和斗爭實踐,永葆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的政治本色。

(二)服從意識。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只有具有服從品質的人,才會在接受命令之后,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完成任務;即使完成不了也能勇于承擔責任,而不是找各種借口來推脫責任。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連服從都做不到,怎么能具有很強的責任感、紀律觀念和自律意識?又怎么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之間的沖突?人民警察作為一支黨領導的紀律部隊,自然是一切行動聽黨指揮,黨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在警察法律文化中,服從意識是警察忠誠意識的具體體現,服從意味著忠于黨,自覺聽從黨的指揮,黨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警察如果缺失服從意識,則這支部隊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喪失戰斗力,就無法應對國內外各種嚴峻形勢的挑戰。

二、時代屬性

警察法律文化的時代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警察法律文化產生于特定的歷史階段。中國警察制度起源參考自歐洲現代的警察制度,于晚清開始取代傳統的衙役制度。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古代并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 古代警政合一,軍警不分,府、縣行政長官兼管社會治安和司法審判等事宜,只是在府、縣衙門內設有巡守、捕快等類似現代警察職能的人員,負責社會一線維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直到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2]由于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沒有專門的警察體制,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謂的警察法律文化。隨著中國現代警察制度在清朝末期出現,中國警察法律文化才經過漫長的發展慢慢形成。

專職警察制度產生于資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后的歐洲。由于近代西方各國國情不同,因而其所建立的警察制度在形式上又有很大差別。根據這種差異,西方警學界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西方警察制度分為兩大主要類型:一類以法國、德國、奧地利等為代表,因其地處歐洲大陸,又都是大陸法的繼承者,其警察制度被稱作大陸型警察制度(the Continental model或the Police System of Civil Law);另一類以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為代表,因其地處海洋環抱中,又都延襲了海洋法(普通法),故其警察制度被稱作海洋型警察制度(the Anglo?鄄saxon model或the Police System of Common Law)。[3]二戰后大陸型與海洋型警察制度在演變過程中已相互靠近,乃至于相互融合。因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警察法律文化同樣是在其現代警察制度的確立和演進過程中慢慢培養和形成的。

(二)不同時代警察法律文化的內涵不同。警察法律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在歐洲,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其法學家、社會學家、闡述了一系列的理論和主張。其法律文化追求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強調罪刑法定、罪刑均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價值觀。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人權保護成為其核心內容?;诖?,其警察職能主要就是打擊犯罪,維護公共秩序,具有單一性,因而警察法律文化的核心就是維護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保護資產階級統治者的既得利益。在資產階級政權穩固之后,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更細,民眾期望更高,因而警察除了打擊犯罪,維護公共秩序外,增加了更多的社會職能。如預防犯罪、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免受侵害、保護公民享有憲法賦予的權利、保障交通便利、調解糾紛、保障社會具有安全感、維護社會秩序、緊急救援、為老百姓提供幫助等。而警察這些社會職能的增加,使警察法律文化的內涵進一步豐富。

我國警察法律文化是整個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在警察機關警務活動過程中和日常管理中的呈現。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公安工作的重點就是打擊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殘余及敵特分子的破壞活動,維護社會穩定,保護新生的人民主權,因此,當時的警察主要具有政治鎮壓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兩項職能。在此背景下,其警察法律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遵從使命,聽黨指揮,堅決、徹底、干凈肅清一切敵特分子的破壞活動,忠誠為新中國的穩定保駕護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警察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在新時代,除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之外,人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每個人的個體意識不斷覺醒和強化,人際關系相較于過去也變得更為復雜。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客觀壓力要求我國的警察部門要對自己的職能做出相應的變革,以適應轉型期的社會需求,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服務公眾、服務社會已經成為了警察職能轉變的一種趨勢。警察原有的政治鎮壓職能減弱,社會管理職能增大。與此相對應,新時代警察法律文化的內涵自然就新增了公平公正、文明服務、核心價值觀等新的內容。

三、服務屬性

在新時代,隨著警察社會管理職能的增加,如何創新管理理念、改進管理模式、增進服務意識,拓寬服務領域,已成為擺在公安機關的緊迫任務。而在警察的社會管理職能中,公眾更關注的是警察的服務職能。警察在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為社會和人民群眾提供警務服務的過程中,以下理念必然成為警察法律文化的重要內涵:

(一)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的理念。當前,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人民警察,首先要樹立國家總體安全觀,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防范和打擊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維護新時代國家安全。其次要樹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構建好社會治理系統工程,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加快信息化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安全感。

(二)為國家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征程中,人民警察的職責就是保駕護航。因此,新時代公安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是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大局思考問題,研究工作,切實增強大局意識、中心意識和服務意識,正確認識和處理發展與穩定、執法與服務的關系。在服務國家經濟建設中,要變被動工作為主動服務,自覺當好振興經濟服務的模范。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著力提高風險防范化解能力,增強對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駕馭能力,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

(三)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理念。目前,影響警民關系的因素較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警察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做得不夠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因此,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決定著公安機關的性質本色,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和檢驗人民警察的重要工作標準。

四、紀律屬性

人民警察是在中國共產黨絕對帶領下的紀律部隊,因此,紀律嚴明決定著公安機關的治警方針,體現著紀律部隊的管理特點,是打造過硬隊伍的根本路徑。在警察法律文化中,紀律性的要求包括以下內容:

(一)政治紀律。政治紀律是有關人民警察政治覺悟、政治行為和政治言論方面的規范?;谌嗣窬斓男再|,人民警察有關政治方面的紀律主要有:不得散布有損于國家聲譽、形象和威信的口頭或書面言論;不得參加國家明令取締、禁止以及未依法得到批準的社會團體或其他組織;不得參加以反對國家為目的的集會、游行、示威等活動;不得參加罷工等。政治紀律要求人民警察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完全一致,始終把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挺在最前面。

(二)組織紀律。組織紀律是對人民警察行動上的要求。其基本內容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不參與派性活動,聽從組織調度,自覺接受監督,無條件地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確保公安隊伍令行禁止、步調一致,確保法令、政令、警令暢通。

(三)工作紀律。人民警察的工作紀律包括積極履行公務,秉公執法等方面。積極履行公務,一是嚴格履行《人民警察法》規定的各項職責,盡職盡責,恪盡職守;二是正確行使《人民警察法》規定的各項權力,絕不以權謀私;三是執法不阿,敢于同一切不正之風作斗爭。堅持秉公執法、公正執法、廉潔執法。

(四)內務紀律。人民警察的內務紀律涉及人民警察的內部管理與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等方面。一是要求在人事管理各個環節公開公正公平,保證唯才是舉,任人唯賢;二是對待人民群眾文明禮貌,熱情耐心,不推諉搪塞,不敷衍了事,不吃拿卡要,不謀取私利。

參考文獻:

[1]《辭?!罚ㄏ拢?,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4117頁. [2]朱健雄.《國內外警察制度溯源及警銜制度概況》,載《公安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53頁.

[3]馬亞雄.《大陸型與海洋型兩大類警察制度的特征、演變和影響》,載《公安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第28頁.

作者簡介:

徐躍飛(1965-),湖南警察學院治安系主任,教授,法學碩士,主要從事刑事法研究。

核心價值迷失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痹诖嘶A上,首次提出“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A教育階段是塑造一個人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小處說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往大處說關系著祖國的前途。如何適應時代要求和青少年特點,通過學校德育和課堂教學中的“滲”與“透”,做好中小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擺在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學校、社會、家庭應該承擔起的責任,必須履行好的義務。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小學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今社會占統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制度必須長期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這種價值理念,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地位,發揮著教育資源和評量標準等多重作用。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晴雨表”。近些年來,中小學德育工作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深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道德實踐活動,積極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社會環境,青少年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是當代中小學生精神世界的主流。與此同時,我國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革,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道德失范、社會丑惡現象和消極腐朽思想,也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取向;互聯網、手機報、博客、微博、微信、QQ、MSN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給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和娛樂搭建了新平臺,也給他們接觸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開辟了快速通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國內外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和斗爭更加復雜,國際敵對勢力加緊與我們爭奪接班人的斗爭日趨尖銳,他們利用各種途徑進行的思想文化滲透,對我國青少年學生造成的影響不可低估。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情況,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主管領導認識不足,相關部門重視不夠,沒有形成全社會共同做好中小學德育的合力;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重教學輕實踐,素質教育沒有落到實處;個別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亟需提高,教育方法與手段相對滯后,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不強;社會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及時跟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缺位嚴重;學校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夠,體制機制、隊伍建設、經費投入、政策措施等還有許多與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所有這些,都是“薄弱”了多年、提出來多年、多年沒有解決或者說沒有真正解決的環節。

出現的新情況、新挑戰,以及仍然存在的老問題,都需要我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從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戰略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局高度,把“三個倡導”作為開展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行動指南,根據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地開展工作,不斷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學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評價提供了參照標準。通過這種“照鏡子”和“回頭看”,可以幫助基礎教育工作者了解工作效果,積累有益經驗,發現存在問題,從而促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小學德育內容的“核心區”。魯潔教授在《德育新論》中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的系統活動過程?!备鶕@種說法,中小學德育工作就是為了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基礎教育階段夯實青少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礎?!暗赖卤举|上是一種價值,它在個體生活和群體生活中,給人們指出什么是理想的和應該做的?!睆谋举|上說,中小學德育的目標和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小學德育綱要》規定的我國小學階段的德育目標中,如“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好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等內容,就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要求。毫無疑問,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首先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學校德育的“核心區”。

事實上,“三個倡導”的內容在以前的道德教育中均有體現,只不過提法沒有這樣具體,邏輯層次沒有這樣清晰。十八大報告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種新概括、新提煉,更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三個倡導”的深刻內涵,搞清楚每一個“倡導”所指的具體內容。對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簡單地照本宣科,而要設計他們能夠接受的、反映“三個倡導”內容的教學和教育內容,再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把這些內容“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另一方面,基礎教育階段的其他課程,也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并在教學指導思想、目的和意義、教學資料中反映“三個倡導”的內容。不僅僅是思想道德修養課,語文、數學、外語以及其他自然學科中都應該而且能夠反映這些內容。問題的關鍵是,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時刻繃緊“育人”這根弦,這就牽涉到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問題。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小學德育提出新要求

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核心價值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不斷建構并最終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歷史實際、符合時代潮流、符合人民需要的核心價值理念。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五個方面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說明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精神依托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認識越來越具體。這種價值理念,來自歷代仁人志士的實踐和探索,凝結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最終還要回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和升華。所謂回到實踐,歸根結底還是要指導人的行動,內化為人們“自覺需求”的問題。這種內化過程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灌輸和教育相結合的持續過程。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更需要這樣的“滲”和“透”。

勿庸諱言,作為考量一切事物或現象存在意義以及能否滿足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最根本立場、觀點和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公民等三個不同的角度,用24個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高度概括。這種概括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更是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價值追求和價值期望。為了把這種意識形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需要,當然離不開基礎教育階段的灌輸。只不過這種灌輸,不能只講“形而上”的道理,而是應該主動適應青少年的理論認同規律和意識形態接受特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到我們的學校德育和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牢牢把握“三個倡導”的深刻內涵及辯證關系?!案粡?、民主、文明、和諧”,從國家發展的層面概括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價值追求。這個目標和追求的實現,需要后面兩個層次“倡導”的支持和保障。同樣,第一個“倡導”的發展和實現也會影響到后兩個“倡導”的發展和實現?!白杂?、平等、公正、法治”,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追求,在國家發展和公民進步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皭蹏?、敬業、誠信、友善”,從公民的角度提出了作為社會主義公民應該追求的價值理念和素質要求,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

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蓖ㄟ^課堂教學和學校德育的“滲”,讓青少年學生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只是完成了意識形態教育的第一步。更難做的是第二步,也是我們必須做好的“透”,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我們這個國家和社會,及其生活中的每個個體的重要作用講“透徹”。如何通過學校德育和課堂教育,讓青少年學生早早地就意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主流意識形態之于我們,就像大氣層一樣必不能少,我們置身其中在受其保護的同時,還要汲取其物質和精神養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課題。這就要求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清醒認識目前學校德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把握住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和身心特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中小學德育工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基礎教育全過程。

三、基礎教育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滲”與“透”

由于中小學生在認知、能力、興趣、個性等方面有著與成人不同的特點,基礎教育階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要重視滲透的藝術?!皾B”,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是主導渠道;“透”,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

1. 課堂教學是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主導渠道。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校是主要陣地,中小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和職業學校德育課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主導渠道。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渠道作用,首先要加強中小學德育課堂建設,修訂小學思想品德課和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調整職業學校德育課程設置,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學內容,積極推進“三個倡導”進中小學德育教材;其次,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如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滲”入青少年學生頭腦;再次,緊密聯系青少年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增加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課時量,讓學生在實踐教學和參加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的過程中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最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不同學科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出在中小學語文、數學等不同學科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指導意見和評量標準。

2. 校園文化活動是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重要載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承載著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基礎教育階段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在校園內舉行的科技、文藝和體育活動。如利用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紀念日以及入學、入隊、入團、成人宣誓等特殊時段,以及各種主題班會、隊會、團會、黨校、團校以及演講、征文等形式,都可以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二是把活動延伸到校外。如在組織學生觀看教育影視作品或專題文藝演出,組織學生參加夏令營、冬令營、革命圣地游、紅色旅游、綠色旅游以及各種參觀、瞻仰和考察活動時,融入深刻的教育內容;三是利用新興媒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利用當下青少年最喜愛的互聯網、手機、博客及其他交流方式,設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教育基地或手機教育平臺。

3. 教師素質是制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關鍵環節。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者隊伍,是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沒有一支職業道德高尚、教育技能過硬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者隊伍,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所有頂層設計都將成為一紙空文。打造這支隊伍,首先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造就一支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具有無私奉獻精神,能夠以高尚情操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德育工作者隊伍;其次,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的學歷層次和學術眼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教師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舉一反三、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講解中變得輕松愉快、易于接受;最后,推動中小學德育工作者教學教育技能的與時俱進,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引青少年學生“眼球”、占領網絡德育陣地的必然選擇,也是在喜聞樂見中向青少年學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企業創新科技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農藥殘留管理制度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