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2023-10-05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范文第1篇

一、做好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合格民族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是個多民族大家庭, 民族問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始終占有重要位置, 要想解決好民族問題, 關鍵之一就是必須擁有相當數量的高素質的少數民族人才。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經歷了從培養少數民族政治干部為主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 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未來的社會, 國家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 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的基礎。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 其目標是優化學生人格, 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協助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惑與問題, 增強適應能力, 發展學生心理潛能。

少數民族地區一些高校把這項工作納入學校德育體系,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專門工作機構, 開展了相應的教育、科研和實踐活動。但是,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還要進一步認識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和作用, 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特點和規律要有足夠的認識和研究,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

綜上所述, 高校做好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合格民族人才中有著重要作用。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面臨的心理問題

2013年9月通過在內蒙古財經大學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四個年級少數民族班大學生中, 抽取會計、金融、法學、經濟學、旅游管理、電子商務、工商管理共7個專業, 共280名學生, 進行scl-90心理健康狀況測查與心理壓力狀況問卷調查, 結果如下:

(一) 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少數民族大學生各因子分和總均分在強迫、焦慮、抑郁、恐怖、精神病性方面均顯著高于國內常模。少數民族女學生在強迫、抑郁、人際敏感、焦慮、恐怖等方面均高于男生, 差異有顯著性;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農村學生在人際敏感、恐怖、抑郁、偏執、精神病性等方面均高于城鎮學生, 差異有顯著性;少數民族大學生恐怖、抑郁、焦慮各項因子分和總均分隨年級的上升而增加!

(二) 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問題

1. 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基礎差, 進入大學后, 面對新的課程, 新的學習方式, 新的學習情境, 一些學生難于承受繁重的學習壓力!課程多, 學習任務重, 還要面臨英語與計算機等級考試, 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一部分學生還聽不懂老師講課, 尤其大部分學生數學學習比較困難, 掛科也很多!占調查學生的63%。

2. 一部分學生高中為蒙語授課, 大學部分課程漢語授課, 學習起來比較困難, 而且對用漢語完成的論文式作業感覺比較難。占調查學生的18%。還有一部分外省的學生, 不會講蒙語, 他們感覺與會蒙語的同學交流有困難。占調查學生的16%。

3. 從專業來看, 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 學習起來沒有興趣!占調查學生的27%。大部分是非金融、會計專業的學生, 但也有一部分學生金融、會計專業的學生是家長、老師強迫報考專業, 而非自愿選擇。

4. 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是獨生子女,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 比如對食堂飯菜已經吃膩、大一新生想家等, 占調查學生的15%。

5. 少數民族大學生絕大部分來自于內蒙古, 其中將近一多半來自于農村, 許多學生家庭經濟比較貧困, 父母生活壓力大, 學生經濟拮據。占調查學生的43%。

6. 學生之間攀比多, 例如許多大學生多才多藝, 使在農村及小城鎮的學生易產生自卑和壓抑感!而且, 一些女生對自己身高、相貌等不滿, 占調查學生的38%。

7. 就業壓力大, 大部分學生希望通過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而且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 因此有較大的就業壓力。占調查學生的58%。

8. 人際交往壓力。與同學搞不好關系, 沒有知心朋友, 尤其女生這個問題多一些。

9. 異性交往問題。大一許多學生, 尤其男生想找一位女朋友的想法。還有一部分學生面臨失戀、異地戀、單戀等戀愛問題。占調查學生的36%

10. 理想與現實脫節。一部分學生有著遠大抱負, 比如開大企業, 但是由于條件不成熟而郁悶, 不能正確認識自我, 合理進行自我定位!占調查學生的27%, 占男生的67%.

三、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合格民族人才培養

(一) 少數民族高校教育者應具備的素質

堅持國家民族高等教育方針, 提高自身政治覺悟與專業知識水平, 樹立人格魅力。為人正直公平, 充滿愛心、寬容心和耐心。正如孔子說:“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高校教育工作者力爭把自己做強、做優, 才能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二) 少數民族高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把握住少數民族大學生客觀存在的語言、情感、風俗、文化觀念的差異影響, 對少數民族大學生, 不能用一把標尺來衡量和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班主任、輔導員及各科教師等廣大少數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 必須從少數民族心理特點的實際出發, 采用更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促進個體身心和諧發展。具體有以下幾點:

1. 加強黨的基本路線教育, 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平教育, 指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

2. 在學習、紀律、日常行為規范等方面要嚴格要求學生, 同時在生活、思想、學習、工作等多方面關心他們, 及時有效地加以引導和化解學生的心理和情緒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 正視現實與挫折, 保持健康的情緒,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樹立正確戀愛觀, 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爭取助學金及勤工助學崗位。

3. 培養學生骨干, 建設和諧班級, 加強社會實踐。

4. 對大一新生進行專業解析和確定職業目標, 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 樹立積極而切合實際的就業目標。對即將畢業的學生, 收集就業信息, 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幫助學生提高就業能力, 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

5. 展心理健康調查,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了解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針對共性問題, 進行團體輔導;針對問題學生采取矯治措施, 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6. 及時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 共同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各種心理壓力與問題。

總之, 少數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一門科學, 更是一門藝術。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 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系大學生實際情況, 不斷改進工作方法, 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種專門少數民族人才, 為我們國家的民族高等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摘要:近年來, 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高等院校少數民族在校學生也大幅度增加。如何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能否培養合格的少數民族人才至關重要, 本文從這一視角出發, 在以內蒙古財經大學為例, 實際調查基礎上研究少數民族高校如何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進而在引導和培養大量合格的民族人才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校班主任,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呂強.班主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 2012 (20)

[2] 高曉華.關于內蒙古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綜合版) , 2009 (6)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范文第2篇

摘要: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而開展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試點工作,成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在實踐領域的一種探索。至目前為止。27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在地域分布、院校性質、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設置及師資狀況等方面都呈現出多樣性。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區域不均衡、院校性質比例嚴重失衡、人才培養定位模糊、職教特色不明確,難以凸顯與??茖哟蔚膮^別;專業設置過于集中電子信息大類,而農林等專業大類缺失;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與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偏低等?;诖?,未來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亟需采取如下發展策略:推進西部地區開展職教本科試點,加快推進公辦高職院校升格工作;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職教本科的“高層次”;重視專業多樣化與動態性,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強“雙師”標準及制度建設,提高教師學歷層次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

一、國家教育政策的大力驅動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帶來發展契機

自2014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培養本科層次職業人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真正迎來發展契機,漸成為教育領域熱點。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提出“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繼而教育部相繼批準升格學校更名為“職業技術大學”或“職業大學”①。2021年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規范和完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3月,教育部發布關于《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的通知,對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三層次進行一體化設計,高職本科專業247個。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提出“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實踐中,自2019年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教育部批準22所試點學校設置80多個試點專業,要求試點學校培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后來又批準了5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1]。截止到2021年2月,我國有27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正在積極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這些都揭示了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驅動,預示著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必將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發展現狀

(一)分布以東部地區為主,學校性質多為民辦

從學校所在區域及省份看,當前升格的職業學校以東部地區為主,中西部緊隨其后,其中以山東省為高地,江西、廣東、四川、陜西等省份次之,其余省份目前在區域內有一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院校,如福建省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河南科技職業大學等。盡管數量有限,但學校辦學實力依舊強勁。

從學校性質分析,27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中有5所為公辦院校,22所為民辦高校。27所院校實施路徑有所不同,22所由高職院校升格、1所為獨立學院轉設、4所為公辦高職與獨立學院合并轉設開展職教本科。升格的22所院校中,除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為公辦高校外,其余21所均為民辦性質類高校。詳見表1。

(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高素質”或“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部分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對其本科層次人才培養定位在“高層次職業技術技能人才”。以江蘇某校市場營銷專業為例。除學制不同外,該校??茖哟蔚娜瞬排囵B目標是“掌握市場營銷基礎理論,了解營銷工作流程等知識,具備市場營銷管理能力,能從事市場調查預測、營銷策劃、產品推銷、渠道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而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掌握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和市場營銷學基礎理論知識,具備較強品牌營銷、市場開拓、營銷策劃和創新創業能力,能在制造業、信息技術等產業的相關企業從事市場開發、營銷管理等工作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部分院校在制定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目標和??茖哟闻囵B目標時,同時定位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上。以山東某校工程造價專業為例。其??茖哟蔚娜瞬排囵B目標是“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人文素養和創新創業意識,掌握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概算及工程量計算等基本知識及實際操作技術,具備工程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和工程項目管理,可勝任投資估算、投標報價制定與審查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懂技術、懂經濟、會經營、善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體培養內容有一定差異,但最終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是一致的。

(三)專業設置以信息制造類為主

對照《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整體上以電子信息大類、裝備制造大類為主,其次是財經商貿大類和文學藝術大類,交通運輸大類、土木建筑等大類又次之。從學科門類看,涉及職教專業19個學科門類的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土木建筑大類、裝備制造大類、生物化工大類、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交通運輸大類、電子與信息大類、醫藥衛生大類、財經商貿大類、文化藝術大類、新聞傳播及教育與體育12個學科門類;從專業類看,涉及職教97個專業類的測繪地理信息類、石油與天然氣類、建筑設計類、土建施工類、建設工程管理類、機械設備制造類、自動化類、汽車制造類、化工技術類、藥品與醫療器械類、道路運輸類、水上運輸類、城市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技術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通信類、護理類、金融類、財務會計類、經濟貿易類、工商管理類、電子商務類、物流類、藝術設計類、表演藝術類、新聞出版類、廣播影視類、教育類、語言類以及體育類專業類;從專業數看,涉及59個專業,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2個、土木建筑大類4個、裝備制造大類9個、生物化工大類1個、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1個、交通運輸大類5個、電子與信息大類11個、醫藥衛生大類3個、財經商貿大類7個、文化藝術大類7個、新聞傳播大類4個以及教育與體育大類5個。詳見表2。

(四)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與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多介于25%~45%之間

根據《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對師資的要求:“全校師生比不低于1∶18,所依托專業專任教師與該專業全日制在校生人數之比不低于1∶20,高級職稱專任教師比例不低于30%,具有研究生學位專任教師比例不低于50%?!薄氨緦I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不低于50%”。從師資狀況看,20所學校生師比集中在15∶1~17∶1,師資數量充足。從研究生學歷比例與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看,公布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的21所學校中8所達到50%,占38.1%;4所在30%左右,占19.05%;9所在40%~50%,占42.86%;3所達80%以上,占14.29%。從專任教師與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看,各校均達到基本標準以上,但高級職稱教師比例與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不匹配。從企業兼職比例看,7所學校中有3所達到25%,占42.86%,其余均未達到25%的基本標準。詳見表3。

三、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整體上看,試點院校分布區域不均衡,院校性質比例嚴重失衡

一方面,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多集中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甚至還未有試點院校。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既受制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又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東西部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將不斷拉大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

另一方面,率先升格的22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多為民辦性質,公辦院校占極小部分。這些學校雖擁有足夠的職業教育辦學經驗,但靠??妻k學經驗開展本科教育有很大難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民辦高校的生源較差、教育經費有限,工科類專業無力開展;二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對??茖哟谓逃惺痉逗蛶幼饔?,而以民辦院校為主的職教本科很難起到職業教育領頭羊作用”[2]。其余5所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學校中1所由公辦性質的獨立學院轉設,4所為公辦高職與獨立學院合并轉設,即當前的27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中5所為公辦性質,22所為民辦性質。

(二)人才培養定位模糊,職教特色不明確

“職教20條”雖指出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但并未具體說明,因此“出現各取所需、眾說紛紜的現象”[3]。盡管教育部在相關文件中要求升格院校要保持職教屬性和特色,堅持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但部分學校對其人才培養定位在“高層次職業技術技能人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等仍不明確。那么,“高層次”“高素質”以及“高級”要如何劃分,這種“高層次”與“高級”是相對于誰來說的,若是??茖哟温殬I教育,那部分院校專、本層次職業教育的培養定位并未嚴格區分;而“高素質”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是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身體素質還是其他。另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與當前院校??茖哟稳瞬排囵B目標相似甚至相同。

(三)專業設置過于集中于電子信息大類,農林等專業大類缺失

審視本科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學科門類較為廣泛,但各門類下的專業不多,很多專業設置處于留白狀態。雖以電子信息大類專業為主,但集成電路類下的專業設置及財經商貿類下的財政稅務、旅游等專業是空缺。這種空缺一是由于職教專業目錄發布于院校升格之后,《目錄》是為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提出的更高要求;二是部分學校專業定位不明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不同于??茖哟闻c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強化類型教育須保持職教特色,深挖市場需求設專業,強化專業動態性,而非??茖哟温殬I教育的學制增加和普通本科教育專業的機械化模仿。

此外,促進鄉村振興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職教本科作為發揮職業教育領導示范作用的層次理應開設農林等相關專業,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和雙師素質教師比例偏低

綜合分析表3,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教師中研究生學歷和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與職教本科發展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雖然專任教師比例、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等達到了基本要求,但僅在基本要求比例上下浮動的師資水平難以滿足新時代職教本科的發展需求。張莉指出:“絕大多數學校在教師數量、生師比上基本達到國家要求,但民辦高校師資隊伍較為薄弱。[4]”

另一方面,部分院?,F有雙師素質專任教師學歷水平不高,即“高學歷人才緊缺、雙師型教師數量少等問題”[5]。如新疆某校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高達80%,但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僅為31.86%。在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招生規模不斷壯大的背景下,師資隊伍薄弱必將制約院校發展。另外,各院校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指標存在極大差距,根源在于缺乏“雙師”素質教師的統一標準,各校對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和考核標準不同。即使一所院校的雙師素質專任教師達到了較高比例,但是否具有研究生學歷水平、兼具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力、切實服務于產教融合尚未可知。

此外,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教師崗位設置有一定盲目性,導致一些專業教師崗位超編,而部分急需發展的崗位缺編[6],崗位設置不科學,教師資源配置不合理。

四、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發展策略

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類型教育,將理論概念轉變為現實急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揮作用,關鍵在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

(一)亟需開展西部職教本科試點

區域性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各要素都與區域經濟緊密相關。近年來的職教政策大多強調“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以區域特色為亮點、以服務區域為歸依” [7],因此,要把區域性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實施空間。我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完整,職業教育基礎較好,應以優化升級戰略進行試點院校先行[8]。但近年來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區域產業特色突出。如陜甘寧、川渝等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西安、成都等地的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等漸成規模。與不斷升級的產業結構相矛盾的是人才供給不足,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理應為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推進西部職業院校設置特色專業開展職教本科。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從辦學定位、治理水平、專業設置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及職業教育基礎都較薄弱,對于少數民族地區、西部地區來講,部分條件難免苛刻。因此,應適當放寬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相應的辦學條件要求。對開展職教本科的學校進行政策幫扶,引進優秀、高職稱教師任教,鼓勵企業技師到校兼職,積極開展東部地區試點院校與西部地區試點院校的交流合作,鞏固并強化其發展基礎,穩步推進西部學校開展職教本科試點。

(二)加快推進公辦高職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近年來,我國多路徑發展職教本科,??聘呗毰c普通本科聯辦架起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立交橋,但卻把高職院校的優秀學生轉化到普通高等教育中,挫傷了高職院校的積極性,導致教育浪費;2014年地方院校轉型發展,“大多數新建本科高校過去幾年選擇應用轉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一所新建本科高校公開宣布為職教本科”[9]。2020年以來的獨立學院轉設、公辦高職與獨立學院合并轉設也在實踐中進行了嘗試,但推進也遇到了很多阻礙?!岸呗氃盒I窕蛟囖k職教本科的積極性則很高,因此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群體的來源應以高職院校升格為主,這是完成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任務的理性選擇”[10]。一方面,當前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多為民辦高職院校,但這類院校在辦學水平和實力上相比公辦院??傮w較弱[11],如生源較公辦高職院校差、師資結構不夠合理等;另一方面,公辦高職院校開展職教本科更有利于建立獨立的職業教育體系,他們在職教領域奮斗多年,積累了辦學經驗,在培養目標、課程教材、實訓條件等方面有著自身優勢與特色,在一些特色專業上已達到了升格到本科層次的能力,雖在師資等方面有些許局限,但可以通過引進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教師培訓等方式解決。

(三)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職教本科的高層次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的“高”體現在兩層面:一是學歷層次的高;二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高。前者主要表現在相比于??茖哟蔚膶W歷上移,而后者則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復合型。這種復合型主要又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技術基礎理論與熟練實踐操作技能相結合。本科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要既能在一線解決實際的操作性問題,又能利用扎實的理論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成為技術的主導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二是技術應用與技能創新相結合。技術應用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而技術創新是人才培養的重點,如此才能實現職業教育與技術、產業升級相互促進,而非產業和教育的單向前進。三是職業發展能力與學習能力相結合。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及工作態度等方面的能力,同時要鍛煉學生的思維、隨機應變及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等,使其即使更換工作崗位也能較快地適應和勝任,促進個體的可持續發展。阮藝華[12]、許紅菊[13]、李賢斌[14]等人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研究都強調了實際應用能力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復合性;蘇開萊、代麗健[15]、涂向輝[16]以及王軍、黃玲青等從人才培養類型及人才培養層次進行研究,其中王軍、黃玲青二人的定位主要是人才規格的高層次性、復合性、可持續性三種[17]??傊?,職教本科的人才培養相較于??茖哟伪厝皇羌寄芎椭R掌握的更高層次,職教本科不是高職??频暮唵窝由?,而是具有其獨特的人才培養規律[18]。

(四)重視職教本科專業的多樣化與動態性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要注重農林等專業大類的增設,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要支持職業學校設置涉農相關專業,本科職教作為職業教育的領頭羊應首當其沖,積極開設智慧農業、農藝技術等反映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的新專業,推動農業農村創新驅動發展;職業院校與企業、農民合作社共同協作,開展農業技術推廣與機械化、信息化服務,提高設施農業、林草業、畜牧業以及農產品初加工的裝備水平,助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增強職業教育與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適應性,實現職教本科專業多樣化。

專業設置適應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產業升級需要,突出動態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塑造著新產業形態,智能制造、數字化等技術的應用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巨大,專業獲得的時代內涵和技術要求不斷更新迭代。靈活設置專業,適時開設智能化生產、智慧化管理、數據化應用等相關專業,培養學生的數字化技能;同時兼顧熱點專業與特色專業,合理配置資源,重點打造品牌專業與特色專業,做好專業系統的動態調整與優化,建立專業監督反饋機制,增強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鏈、技術技能人才鏈與產業鏈的三鏈合一。

(五)加強“雙師”標準及制度建設,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與實踐能力

提高教師學歷水平與專業化水平,可將重點放在教師招聘與培訓上。教師招聘堅持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術三原則。升格的職業學校作為本科職業教育的先鋒,師資建設上既要依據院校自身發展引進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的學術性人才,又要依據院校的專業發展情況從企業中選聘高技能人才,打造學術性與技術性兼具的教師隊伍,在教學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術的靈活轉化。

教師培訓要多元化,要有針對性。一是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依托實踐基地提升教師的專業化能力與實踐水平,鼓勵教師帶薪到企業實習培訓;加強院校間交流合作,各職業院校相互協作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與共贏。二是重視提升雙師素質教師的學歷層次。部分學校的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的“高”是實踐能力高,而學歷層次則需進一步提升。學校升至本科層次后必然要肩負起科學研究的職能,而這些學校升格前多為??圃盒;虺扇嗽盒?,科學研究的意識和基礎較為薄弱,加之本科職教的科學研究偏重于科技開發與技術服務,“雙師型”教師就成為發揮這一職能的關鍵。僅具備實踐教學能力而理論教學能力不足同樣阻礙發展,因此要對具備雙師素質但學歷水平不高的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教師科技創新的理論能力,讓教師能夠把教學實踐中的難點等問題作為開展科學研究的內容,把教育改革中的熱點、重大理論問題作為申報的研究項目[19],將學生實習實踐、生產一線的難題等作為開展理論研究與科學研究的內容,促進科研成果的積極轉化,實現教師教學與科研共生共長。

當前,國家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教本科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一個層級,理應承擔科學研究的使命。這種新格局要求教師不僅能滿足于當前職教本科發展的需要,還要為未來指導更高層次的學生做好準備。這不僅能夠有力地提高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也能夠提高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競爭力與吸引力,讓更多的人認可職業教育、主動選擇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

注釋:

①教育部將升格為開展本科職業教育的學校更名為“職業技術大學”或“職業大學”。為避免與高職類職業大學相混淆,筆者在文中采用了教育部發布相關政策時的說法,即本科層次職業學校。

②文中主要分析22所院校,其余5所是以獨立院校轉設路徑和公辦高職院校與獨立院校合并轉設路徑開展職教本科,分別為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河北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博.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怎么辦?——基于不同專業辦學內涵論爭的初步探討[J].職教論壇,2021(3):36-42.

[2-3][11]郭建如.職業教育本科的相關爭議探析——兼論高等教育雙軌體系構建與職業教育本科的發展空間[J].職業技術教育,2020(30):8-15.

[4-6]張莉.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及優化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2):43-48.

[7]莊西真.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區域性與階段性[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10):3-9.

[8]徐宏偉.學習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的幾點認識——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J].職業教育研究,2021(5):7-8.

[9-10]侯長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誰來辦”和“怎么辦”[N].中國青年報,2020-06-29(06).

[12]阮藝華.本科層次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初探[J].遼寧教育研究,2003(4):25-27.

[13]許紅菊.淺談本科層次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J].機械職業教育,2013(7):8-10.

[14]李賢彬.論高職本科教育內涵與人才培養目標[J].職教論壇,2015(34):37-42.

[15]蘇開榮,代麗健.應用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5(26):48-50.

[16]涂向輝.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及其內涵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7):15-20.

[17]王軍,黃玲青.我國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應然方向、目標特征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16):20-26.

[18]吳學敏.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變”與“不變”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5):5-13.

[19]王曉紅,嚴穎.關于高職院??蒲卸ㄎ坏膸c思考[J].職教論壇,2016(23):45-47.

(責任編輯:楊在良)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范文第3篇

心態是心理態度的簡稱, 是人的各種心理品質的具體體現。它是人的意識、觀念、動機、情感、氣質、興趣等素質的某種體現, 是人的心理對各種信息刺激做出反應的趨向, 而這種趨向對人的思維、選擇、言談和行動具有導向和支配作用。積極心態是一種正向、樂觀、進取的心態。而消極心態則相反, 它是一種悲觀、頹廢、抱怨、等待的反面心態。

心態對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失敗產生著深刻影響, 正如美國成功學學者拿破侖.希爾所說:“不要讓您的心態使您成為一個失敗者。”成功是由那些抱有積極心態的人所取得的, 并由那些以積極的心態努力不懈的人所保持。實踐亦充分證明, 積極的心態使人樂觀、自信、主動、熱情、樂于助人、有成就、少焦慮、無破壞性、感到充實和有力量;而消極的心態使人自卑、失望、抑郁、無助、孤立、難以行動、少成功。美國成功學專家希爾有句名言:“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 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可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人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因此, 我們的高職教育不僅要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同時還應重視積極心態的培養。

2 少數民族學生消極心態現狀

大學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 學生多為17-25歲之間的青年人, 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表現出的心理狀態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穩定健康的。但也有不良心態的出現, 不同民族學生有不同的文化差異和心理差異, 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和文化課學習趕不上漢族學生, 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消極心態主要表現為:自卑, 缺乏勇氣, 急功近利, 目標感不強等。

3 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心態的對策

3.1 倡導社會、家庭與學校形成合力, 為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心態共同努力

人是具社會性的, 大學生的成長過程離不開社會、家庭與學校的大環境, 對他的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言行舉止、教育方式、家里的氛圍對對他們具有深刻的影響, 所以父母應看重這些因素, 創造寬松、溫情的家庭氛圍, 正確、科學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父母要與孩子共同成長, 學習科學的育兒理論, 有效持續地與孩子溝通, 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成長。其次, 社會這個大家庭要關注大學生這個群體, 媒體輿論、書刊報紙要積極健康。最后, 學校方面, 要盡量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 教室、宿舍、運動場所、圖書館等硬件建設跟上, 給學生提供一個整潔優美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加強諸如后勤服務、校風教風建設、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性化管理制度、校園文化環境等軟件措施, 給學生創造一個成功成才的大環境, 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心態。

3.2 加強和改進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幫扶青年大學生形成積極心態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對大學生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開展“三觀”教育, 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 敢于挑戰自我并秀出自我, 引導他們適時確立目標并列出計劃, 盡早做出職業規劃, 從而提高發展自我, 實現人生的理想。 (2) 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關心他們, 就要急他人之急、想他們所想, 及時在思想上疏通所遇到的問題, 還要在不同時期開展主題班會、政策學習與討論等, 矯正認知偏差, 引導他們正視困難, 敢于競爭, 調整心態, 增強信心, 以青春飽滿的狀態去處理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3) 引導少數民族學生樹立好擇業心態。學校有責任從入校開始做好諸如增強學生就業觀念、教會學生就業準備的專業技能, 培訓學生面試所需要的技巧等一系列工作。 (4)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拓展少數民族學生綜合素質。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 在專業學習扎實的基礎上, 也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這樣即為“錦上添花”。實踐證明,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有效地幫助了他們成長, 通過鍛煉, 自我調適能力大大加強。

3.3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發掘少數民族學生的積極品質, 培養積極心態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應做以下幾點:

(1) 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咨詢及心理健康教育機構, 切實起到教育學生、解決問題的作用。 (2) 院系思想政治工作要與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結合起來, 為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共同努力。 (3) 調整工作方法, 由過去的“糾錯”轉變為培育學生的積極品質為主。積極品質是一種正向的或主動的心理品質, 如樂觀、信心、愛心、進取、挑戰、執著、奉獻、寬容等。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學生固有的積極能力與潛力上, 挖掘和培育積極力量, 使每個少數民族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與才能。 (4) 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所謂積極體驗, 是指個體滿意地回顧過去, 幸福和從容地感受現在, 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教育者要“賞識”學生, 及時表揚他們, 與他們一起體驗成功, 從而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和積極人格。 (5) 用教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心態, 教師的積極人格是學生的楷模, 教師要以積極/堅韌、樂觀、積極、穩定等情緒的情緒去影響學生。

3.4 少數民族學生要努力健康積極的自我成長, 擁有積極心態

所有個人以外的環境與因素都是外因, 外因影響內因, 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少數民族學生要善于自助, 除學習專業知識之外, 要博覽群書, 要多向周圍人學習長處, 正視自己, 正視困難, 幫助自己處理好壓力, 不能有“等、靠”的心理, 所以自我成長也極為重要。

(1) 注重學習補充完善“三觀”、健全人格、保持積極心態的方法論書籍。“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很多書籍給人力量, 發人深省。 (2) 少數民族學生要學會做事, 更要學會做人。做事成功固然重要, 做人成功則境界更高。人生在世, 以德立天下, 其實做事就是做人, 擺正心態, 事事做好則人生無憾。 (3) 少數民族學生要積極投身于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艱苦奮斗, 在實踐中磨礪意志, 經受鍛煉。 (4) 要獲得積極心態, 還要會保護自己的心靈。要善于看到事情的積極面, 用一雙智慧的眼睛看待世界、看待事物。

總之, 積極心態能幫助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而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心態, 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和大學生本人共同努力, 尤其是要注重自我成長, 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

摘要:心態對于當代大學生事業的成功與否產生著深刻影響, 本文多方面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心態現狀, 認為可以從加強對他們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自身修養、社會、家庭、學校形成合力等方面培養學生積極心態。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心態,培養

參考文獻

[1] 拿破侖.希爾.積極心態的力量[M].劉津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2] 漆浩.左右你一生的心態[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7:3.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范文第4篇

1 目前應用型院校培育當代民族精神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近年來, 面對人才需求多元化以及知識經濟對學科發展的挑戰, 我國各類應用型院校適應市場需要, 大膽實施改革, 在快速為經濟建設輸送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 不少學校在改革過程中對經濟過度趨附, 與社會過度親和, 至使教育在市場經濟的功利原則下迷失自我, 不利于學生長期理性發展, 難以實現培育民族精神、培養合格人才這一根本使命。

首先, 應用性教育實用主義傾向普遍, 大學生人文素質世俗化嚴重。實踐中, 不少院校過于注重“雙證”或“多證”教育, 簡單地認為證書就等于能力、就能創造價值, 忽視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多元社會中文化差異與價值沖突現象、思考現今社會公共生活次序與人文理性基礎、反思中華民族精神。同時, 各類認知性社會實踐活動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但實踐中學府文化和世俗文化頻繁撞擊, 再加上日常教學輕視對學生非專業基本素質的培養, 學生的精神品格極易世俗化, 形成個人利益高于一切、經濟利益重于一切的錯誤思想。

其次, 由多元文化引發的價值沖突為民族精神培育提出新的課題, 原有的政治思想教育方法已不能適應新一代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各國文化力競爭日趨激烈, 東、西方大國憑借其經濟與科技實力不斷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甚至侵略, 致使中華民族精神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嚴峻考驗。然而, 目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少環節還流于形式, 民主法制教育與時代要求一定程度上脫節, 使得不少學生在中外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沖擊中極易受不利國家和諧穩定的文化思潮的裹挾或誤導, 做出非理性甚至破壞性的社會行為。

不難看出, 應用型院校民族精神培育一定程度上滯后于時代需求, 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民族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尚未完全形成。不少學生缺乏民族文化主權意識, 拒絕、嘲笑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 盲目迷戀甚至依賴、崇拜西方文化;不少學生雖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卻缺乏民族自尊心和國家認同感。有“知識”而無“精神”的人很容易在利益關系中喪失人格甚至國格, 根本談不上服務地方經濟和國家發展。因而,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是培養學生的當代民族精神。

2 培育應用型人才之當代民族精神的著力點

基于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根本任務, 應用型院校應大力提升教育的文化職能, 充分注重專業知識傳授和民族精神培育的整合, 積極推出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政策與措施, 促進學生形成對周圍世界和自己的積極、理智、富有情感、敢于探索創新的思維方式與健全人格。這是開發學生生命潛能、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當代民族精神培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培養學生身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 從而推動學生自覺承擔經濟建設與祖國繁榮的重任。

2.2 培養學生“公共精神”和公共服務意識

在現代“公民社會”背景下, 所謂“民族精神”, 實質上就是一個民族所一致認可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現代公民社會生活形態中, 公民個體與社群應有的“自主、公道、寬容、理解、同情、正義、責任、參與、奉獻”等理性風范和美好風尚[1]。對應用型人才施以“公共精神”教育是培育當代民族精神根本點。此外, 隨著國內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以及全球化領域的擴大, 公共服務意識是未來中國公民社會的基礎。培養大學生公共服務意識, 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則成為應用型人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

2.3 培養學生寬容大度, 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 促進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創新發展

現代社會多元文化間的互動與沖突一輪緊接一輪, 教育學生尊重文化差異, 尋求不同文化間的“兼容和合”, 促進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 是促進學生適應全球一體化, 實現中華民族精神創新發展的根本前提。其次, 要大力培養學生跨文化間性思維能力與“文化自覺”意識。文化間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及對相關文化的生成、發展所產生的影響[2];文化自覺就是對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創造性發展, 是對民族精神的自覺反思與提升[3]。引導學生關注文化間性, 培養學生間性思維能力以及“文化自覺”意識, 是塑造和弘揚當代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

3 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途徑與策略

作為應用型人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 民族精神培育應以培養學生愛國情懷與公共精神為核心, 貫穿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整個教育過程。這是促進學生適應社會變遷和職業發展, 實現高等教育服務國家經濟建設這一目標的根本保證。

3.1 重視環境育人功能, 大力開發民族精神培育的隱性課程

應用型院校要大力創造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 把民族精神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班級氣氛、人際關系等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 使學生們通過參加演講會、報告會、讀書會、各類有關民族英雄事跡的知識競賽、文藝匯演以及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等, 在參與中不知不覺形成國家意識, 樹立公共精神以及作為中國公民的榮譽感與責任感, 從而激發其愛國情懷。

3.2 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 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在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中教育學生在法律框架下通過合法渠道, 自由、理性、充分地表達民主意愿、參與國家管理, 學會依法實現作為社會個體的各種合理訴求, 是促進學生遵守國家民主制度的有效方法。相關教學活動既可促進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 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也可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 把大學生的發展與國家軟實力的壯大統一起來。

3.3 大力組織志愿者活動, 進一步促進學生公眾服務意識的養成

志愿者行動是愛國熱情與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在2008年南方暴雪、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重大歷史事件中, 廣大“80后”及“90后”積極投身各種自愿組織, 為抗震救災及奧運會的順利召開做出了巨大貢獻, 也使各界人士看到了中國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培養學生公共服務意識, 要從滿足大學生心理性需要、社會性需要 (如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出發, 使服務公眾成為驅動和支配大學生社會行動的內在動因。

3.4 引導學生把握全球化機遇, 實現民族精神的創新發展

培養學生積極、開放、進取的良好心態, 鼓勵學生繼承和發揚屬于全人類的共同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念, 借鑒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吸納適宜我國社會發展的先進文化, 抵制旨在顛覆我國文化主權的文化滲透和侵略, 從而創造性地將其它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轉化為本民族的精神品質。同時, 要引導學生關注文化間性, 啟發學生研究因文化交互作用而產生的文化變異, 以培養學生文化間性思維能力。另外, 要培養學生“文化自覺”意識。指導學生探究造成各種文化差異的歷史因素, 啟發學生思考本民族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做到既不盲目自大、唯我獨尊, 也不崇洋媚外、唯洋是尊。

3.5 加大教師參與民族精神培育的力度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著手改變目前過于強調各級各類證書考試以至師生在民族精神領域交流很少的局面, 倡導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 積極利用所教課程培育民族精神的潛能, 講授中華民族歷史、傳統文化及著名人士民族精神的典型事例, 通過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勵等方法激勵學生思考,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并在教學中注意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 以促進學生知識、行為、品格的全面發展。

今后一段時間里, 我國將進一步深入開展經濟體制改革, 利益格局的調整廣泛而深遠。20世紀60年代, 美國教育家赫欽斯抨擊了當時美國高等教育中日趨盛行的功利主義傾向。他指出, 純粹以經濟為目的而培養人才實在是教育的失誤;真正的教育應該利用古典的文化遺產對人的價值觀進行改革, 是人性的生成而非人力的訓練[4]。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實現共同理想和目標的精神之柱。培養學生當代民族精神, 促進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協調發展, 對克服教育中的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培養真正意義上的應用型人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全球化、市場經濟與現代“公民社會”背景下, 培育當代民族精神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先決條件。文章分析目前應用型高校民族精神培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論述當代民族精神培育的著力點、途徑和策略, 闡明培養學生當代民族精神, 對克服教育的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 培養勝任我國經濟與文化建設的應用型人才,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當代民族精神,培育

參考文獻

[1] 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108~114.

[2] 戚務念, 何齊宗.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7[3]:17~22.

[3] 張昭軍.近代中國的“文化自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82~87.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范文第5篇

揭陽市真理中學

許洪珊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時內容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思想品德九年級(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課時的內容。 從教材編寫的位置和目的來看,這部分知識是在講了中華文化之后,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可以說是進一步深入,并對第六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課時既屬于知識課型,又可以從中滲透責任感和國情教育,因此教學中要以詳實的歷史史實、民族文化為依據,以社會現實和學生的生活為認識基礎,通過感性材料的積累和歷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歸納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其偉大作用,感悟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認識到當今時代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自覺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課成為第五課的重點內容。

2、學情分析:

(1)學生在通過學習第五課第一課時,看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對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的偉大意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這一課時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能透過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進一步探究其內在的本質,這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需要學生從形象思維能力向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確看待文化的本領。同時,在

現代社會中,學生面對的文化,有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各種文化相激蕩,一些中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感有所減弱,而對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盲目認同。如果不能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偉大作用,就會導致一些學生盲目迷信外國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本節課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3、整體思路:

依據新課標,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在生活中學習。本課以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為主線,從校園文化生活資源入手,圍繞“民族精神內涵和作用”基本內容開展活動,通過“創設情境---問題設置---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知識,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與播放視頻資料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以質疑解疑銜接各個教學環節,師生互動,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完成教學目標。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以及教材內容的特點,同時為了體現新課標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三位一體的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懂得民族精神對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掌握在新時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如能夠從古典史籍、歷史史實和現實生活中,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其偉大作用,體會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感受民族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以實際行動弘揚民族精神的能力。

(2)能夠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對于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從古典史籍和現實生活中,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其偉大作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中華民族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增強愛國主義情感,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重大作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是由它在本節課的地位決定的。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在我們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所起的支撐性作用,才能體會到中華民族精神對我們國家的重大現實意義,才能激勵青年一代肩負使命,傳承民族精神,其歷史和現實意義決定其成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由于“民族精神的作用”這一問題的理論性強,較抽象,距離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現實生活水平較遠,使其又成為本節課的難點內容。

(三)教學方法

采用現代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的整合。學習方法主要為直觀演示法、啟發式、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歸納法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創設情景導入 設疑激趣

1、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展示系列圖片(2010年校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節目圖片)

2、教師設疑

(1)請說出這些節目的名稱?

(2)這些節目雖然內容不同,但圍繞哪一個共同的主題而展開?

(3)長征精神是否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

(4)這里涉及的精神與我們前面學習的中華文化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3、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這個課時內容屬于知識課型,較為抽象,通過創設情景,從上一課時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點出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在聯系,為下個內容做好準備。

環節二:思考探究 民族精神我知曉

1、通過魯迅關于“中國的脊梁”的話,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結果,教師點評并利用多媒體展示民族精神內涵。

3、學生例舉所知道能體現民族精神的人物和所體現的民族精神的內容。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材料,談談英雄的故事,加深認識和理解。(注意可以先從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談。)

4、讓學生欣賞《神舟七號發射》的視頻,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從中感悟民族精神。認識到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核心內容。民族精神是戰勝困難,永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5、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到的民族精神在不同時期具體表現的相關信息。教師通過圖片按照歷史時間的線索來加以展示和簡要說明。

設計意圖: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舉例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本重點的認識,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完成教學目標,又不失時機地結合學科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感悟民族精神的同時,認識不同歷史時期民族精神表現,充分體現出思想品德科在德育教育上的主要作用,寓情于景,順理成章的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環節三:尋找英雄 感悟民族精神

1、觀看視頻《汶川地震》

2、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問題

(1)同學們,看來這段視頻后,你最想說點什么? (2)有人說:中華民族越挫越勇,你是怎么認為的?

(3)是什么讓中華民族能夠歷經磨難而信念越堅,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強?這種精神又有什么作用?

3、學生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點評并總結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4、設計導思:如果各個時期缺乏民族精神我們的社會國家會變成什么樣子?學生討論反思,由此強化對教材“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認知。

5、我的感受:從視頻中尋找英雄,并由學生談談自身是否具備民族精神所要求的品質。

設計意圖: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尤其是對于初中生來說這一問題理論性強,較抽象,通過視頻資料的視覺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從身邊發生的事情來感受中華民族精神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事實是最好的證明材料,通過設置逐漸深入本質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并通過反思來強化對教材知識的認知,通過體會讓學生由人及己,認識到弘揚民族精神是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和責任,為下個內容學習做鋪墊。

環節四:學以致用 為民族精神添光彩

1、聯系實際,說說學校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開展了哪些活動?

2、說說自己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動中可以做些什么?

3、學生完成“我為民族精神添光彩”倡議書內容。

設計意圖:理論知識的學習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踐,通過這一環節的設置,使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將責任教育、民族精神的傳承真正落實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去,使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感。

環節五:暢所欲言 鞏固新課

1、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教師點評講解。

2、學生提出存在的疑問,教師引導解決問題。

3、布置作業:提出希望:用實際行動去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用愛國之心去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

四、教學反思:

1、知理統一。本課涉及的內容都是比較抽象、理論性強的,這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能不能通過學習,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就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但課時內容多,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而生成知識就非常的關鍵,這就要求各環節都非常的緊湊,因而事先一些活動的設計意圖應該讓學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準備。同時,知識的學習是教學的重頭戲,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同樣不能忽視,這也是思想政治學科的一個特點,因而如何設置情境、設置問題就非常的關鍵,因為這是一個導入,引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思考和參與,從而在知識的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教育教學的目標。

2、重視能力培養。本課根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以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為主線,以“分析民族精神內涵和作用,增強青少年責任意識”為宗旨,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方式,以質疑解疑銜接各個教學環節,師生互動,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合作探究的意識,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其歸納概括能力。注重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并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能夠善于分析問題。注重引導學生增強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感;認同愛好和平、團結統

一、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優良品格,保持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真正達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的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要求,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

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范文第6篇

在20世紀末以來,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不斷的經歷著各種改革, 從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 多媒體技術應用教學, 任務型教學法, 到翻轉課堂, 慕課等教學改革的盛行, 在一定程度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然而, 大學英語課也正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信息爆炸的這個時代, 學生對英語課堂缺乏興趣, 學習動機不足, 聽說技能相對薄弱, 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無法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

目前,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 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作為不同民族間交流的橋梁, 掌握多種語言的國際人才顯得尤為珍貴, 我國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習者通常將英語作為自己的第三語言來學習, 這為培養適應全球貿易發展趨勢的多語種人才提供了契機。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歷史等原因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比其他地區還具有一定的差距, 人才培養是少數民族地區改革開放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育正在承擔著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發展、國際化人才培養等多重重大使命, 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育對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的梳理

跨文化交際研究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Edward Hall (1959) 所著的The Silent Language《無聲的語言》被認為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奠基之作, 因此他也被稱作“跨文化交際學之父”。Gudykunst在1983年發表的著作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跨文化交際理論:當前視角》標志著跨文化交際作為獨立成熟的學科已經形成。Meyer1991年將跨文化能力定義為“當面對來自其他文化的行為、態度和期望時, 能夠靈活地恰當應對的能力”[1]。

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者都普遍認識到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外語學習者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 并具有文化認知能力。

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從國外引進以來, 很多國內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高一虹 (2002) 從提出文化的“跨越”與“超越”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兩個層面, “跨越”是文化教學的主要關注點, 但“超越”應是更為重要的教育目標[2]。楊盈和莊恩平 (2007) 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外語教學過程中, 貫穿于每項語言技能的培養當中[3]。

文秋芳 (2015) 在考察了南京大學"英語+X"本碩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的成效后得出結論, 認為通識英語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使學生終身受益[4]。從這些研究者的觀點可以看出, 目前我國外語教學研究者正在達成一個共識, 即外語教學既要注重語言教學, 同時要重視文化教學,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

三、“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與任務型語言教學理念的融合

趙芳 (2013) 認為大學外語教育旨在通過外語教學, 使學生的跨文化交技能得到發展和提升, 能夠有效、得體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逐步成為跨文化人, 最終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主性培養和可持續發展[5]。她構建的“滲透式”跨文化交際模式是以霍爾的文化三分法理論為基礎的, 指出了文化的三個層次:隱形的、顯行的和技術性的。因此, 語言文化的教學也應該對應為顯性的教學, 隱形的教學, 和技術性的教學。趙芳 (2013) 提出“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滲透到高校大學外語教學中, 構建完整的培養體系;另一方面要在學生的個體發展過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5]。

本文進一步拓展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將任務型語言教學法這個具體且操作型強的教學方法有機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去, 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與實踐、師資以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策略創設, 為少數民族地區大學英語教學工作探索新的實踐模式與路徑。大學英語的教學不能只是語言知識的授予, 更要強調學習者現實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必須學習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知識, 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本研究將任務型語言教學法這一具體、可操作性強的教學法融入到“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中, 對“滲透式”教學模式進行理論創新, 開創少數民族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視角。

四、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創設

(一) 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全面性

在少數民族大學英語教育中, 教師要從知識、態度、能力、素養方面全面發展學習者的交際能力, 要注重學習者能力的均衡發展和整體同步進步。要實現學習者的整體同步發展, 教師應該首先樹立語言課的多元發展意識, 要從知識、態度、能力、素養四個方面來設計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方案。要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學習語言知識點, 感受西方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差異, 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協調溝通能力, 提升學習者作為人的文化素養水平。另一方面, 學校的外語教育應該注重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無縫對接, 通過第二課堂的實操訓練鞏固第一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 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優勢互補。在知識、能力、態度、和素養四個方面的培養中, 教師應該充分融入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色, 要使學習者對外語學習在態度上能認同、在知識上能滿足、在能力上能駕馭、在素養上能達成。

(二) 注重滲透式外語課堂上真實語境的創設

在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安排上, 教師要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接近真實的語境情景, 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在課堂上構建跨文化交際的情景。2017年12月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的首屆應用語言學國際前沿課題高端研討會上, 王初明教授所闡釋的“續論”強調創造性模仿的重要性。他指出語言雖然要靠模仿, 但內容要靠創造, 而語境和情景正是創造內容的前提。只有相對真實或者接近真實的語境才能有助于學習者在語言任務中產出更多原創的、真實的、有益于交際的語言內容,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 要充分實現滲透式外語課堂上的文化互動

文化互動理念認為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充斥著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融合, 而這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育活動中表現地更加明顯和強烈。吳鐵軍等 (2017) 認為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活動中文化互動現象有助于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外語教師應注重文化互動相關活動的設計的推動[6]。文化互動的本質是不同文化的符號域在相互重合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 這種互動本身是不具備侵略性和攻擊性的, 而是一種公平、友好的相互作用。在少數民族外語教育這個充斥著文化互動的場域, 外語教師應該進行正確的合理引導, 要鼓勵學習者以平等友善的姿態來面對這種文化互動, 要客觀公正看待他民族文化, 要做到不崇洋媚外, 同時也要做到對優秀文化積極汲取吸收。

(四) 積極構建以任務為驅動的滲透式外語教學活動

在外語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開展中, 教師要樹立“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理念, 以任務為教學活動提供驅動力, 促進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任務型語言教學方法具有趣味性、合作性、激勵性等能夠促進學習者學習興趣的特點, 教師對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運用應該滲透到第一課堂教學活動和第二課堂的課外活動中去, 使教學活動能夠充分激發學習者運用目標語言進行溝通和交際的動力和興趣。通過滲透式外語教學活動的構建, 學習者在參加語言活動或語言任務的過程中, 主動利用已有的語言知識與外部學習環境進行互動, 最終在自己的頭腦中建構新的語言知識和語言交際能力。

【相關鏈接】

英語 (English) 屬于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 由古代從歐洲大陸移民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 并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世界各地。根據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計算, 英語是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 英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二語言, 也是歐盟, 最多國際組織和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但僅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 少于官話漢語和西班牙語。上兩個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 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作為溝通媒介。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系最密切的語言, 大多數編程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系, 而且隨著網絡的使用, 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在未來, 英語本身也會出現新的變化, 越來越簡易是它的發展趨勢。中國知名語言學家周海中教授在《二十一世紀的英語特征》一文中作出了大膽預測:到21世紀末, 英語的拼寫與讀音逐漸統一起來;詞匯和語法方面的不規則變化被類推法所改造;多用縮略詞、省略句和簡短句, 造詞經濟;詞性轉換極為靈活, 表達方式更加簡潔、簡明;常用詞語的重復率相當高;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等之間的界限幾乎消失。所有這些, 將極大地方便人們學習和使用英語這一交際工具。

英語教學是指, 對于英語是或者不是第一語言的人進行教授英語的過程。英語教學涉及多種專業理論知識, 包括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詞匯學、句法學、文體學、語料庫理論、認知心理學等內容。英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無論是對于英語是或者不是第一語言的人來說, 英語學習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都是至關重要的。

英語語法基于日耳曼語源, 雖然一些18世紀和19世紀的學者試圖把拉丁語的語法應用于英語, 但是并不成功。英語與其他所有的印歐語系語言相比, 沒有那么復雜的曲折變化, 也失去了幾乎所有陰陽性變化, 基本上, 英語除了人稱代詞以外, 已失去了性和格的分別了, 它更強調詞語間相對固定的順序, 也就是說英語正朝向分析語的方向發展。

摘要: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育對于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外語教師應該將學習者的外語學習視作一個整體的、綜合的、滲透的過程式能力發展, 要做到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全面性, 注重滲透式外語課堂上真實語境的創設, 要充分實現滲透式外語課堂上的文化互動, 還要積極構建以任務為驅動的滲透式外語教學活動, 從而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大學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滲透式,少數民族,大學英語教學,文化互動

參考文獻

[1] Meyer, M. Developing transcultural competence:Case studies of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91

[2] 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 (10) :21-37.

[3] 楊盈, 莊恩平.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 2007 (4) :13-19.

[4] 文秋芳.“英語+X”本碩貫通人才培養體系成效:基于學生視角[J].外語界. 2015 (5) :18.

[5] 趙芳.“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4.

上一篇:疏散演練實施情況總結范文下一篇:生態農業園商業計劃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