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少數民族經濟范文

2024-04-06

少數民族經濟范文第1篇

(一)以少數民族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企業;

(二)少數民族職工占職工總數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企業;

(三)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興辦的企業。按照這項規定,我市共有x家企業享有以上政策扶持。分別是現將xx市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作如下匯報:

一、 基本情況

總的來看,我市民族發展經濟,總注冊資金1.2億。自有資金4600萬。年產值1.7個億,年利潤1290萬,年稅金590萬。解決就業人數近600人。其中少數民族群眾達到100多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以民族聚居村為中心分布。六個企業,有四個建在民族村。一個距民族村只有幾公里,還有個企業在xx。

二是產業分布。3家是以光電、電線、電纜為主的企業。1家以民族特需商品服裝為主業。1家是化工企業。1家是木業。

三是企業主大都是少數民族,或者是與少數民族群眾有親緣關系的群眾。xx老板是回鄉創業的招商引資企業,以前在xx發展,為了支援家鄉的經濟發展,回鄉建立了光電公司,也是我市民族企業中的佼佼者。

四是企業都是正處于發展初步階段。少數民族企業大都建立于2000年后,基本處于發展階段。規模最大的是xx光電公司,注冊資本1.05億,年產值7000多萬,稅金300萬。其它企業規模注冊資本都在500萬左右。

二、 服務情況

一是幫助營造氛圍。近年來,在市委統戰部門和民委的努力下,我市對民族工作比較重視,對民族企業主也在參政議政等方面注意傾聽他們的聲音。幾屆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都有他們的身影,發揮他們的參政議政的作用。去年,市民委還幫助xx公司成功申報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擴大企業的影響,積極營造良好氛圍。

二是幫助申報有關項目。每年幫助民族村申報項目,近兩年都得到了xx市的大力支持。幫助xx有限公司成功申報國家十二五規劃民族特需商品生產企業。

三是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幫助xx服飾有限公司和金融部門聯系,辦理民族特需商品貸款貼息補助,為企業節省30萬元。幫助xx和xx鎮協調征地事宜,擴大生產規模。目前已經征了30畝地。

三、 存在問題

一是從宏觀上看,我市的少數民族企業主要是工業和輕工業為主,但上級民委扶持較多的種養殖企業上偏少。

二是從政策層面看,《安徽省民族工作條例》雖明確規定享有政府和部門的扶持和優惠政策,但省民委沒有明確的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少數民族企業能夠享有的政策也只是停留在精神層面,難以落到實處。

二是由于大多民族企業分布在民族村,通往xx的xx橋xx段因為限寬,導致對企業銷售存在制約因素。

三是多數少數民族企業,存在資金困難問題。有的是因本身資金不足,有的是因周轉不暢。

少數民族經濟范文第2篇

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根源在于社會資本缺乏,而社會資本培育和積累的主要途徑在于微觀經濟主體在自由經濟條件下的充分互動。商業集群由于入群門檻低、內部高度競爭性和開放性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培育和積累的首要陣地。在商業集群和社會資本的良性互動中以商業集群所帶動的少數民族特色產品產業化經營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關鍵詞:社會資本;商業集群;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cluste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s

DING Jian-jun1,2 , ZHANG Hai-yan1, YANG Zong-jin

(1.Business School,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2.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Hunan Xiangtan 411105, China)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clusters; minority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其現實成效和理論成果并不突出。目前,“老、少、邊、窮”仍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代名詞。據國家統計局對不同類型地區的貧困發生率進行統計的結果顯示,丘陵地區貧困發生率為7.1%,革命老區為7.7%,平原地區為7%,山區為10.11%,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為11.4%。據國家民委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監測分析,2004年末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為1 245.6萬人(人均純收入低于668元),占全國47.7%,2003年占45%,2004年占的比例上升了2.7個百分點。[1]

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或者說民族經濟學的發展也僅停留在“前科學階段”(鄧艾、李輝,2005)。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近20年2 000余篇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文獻(核心期刊)發現,我國學者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視角主要為[2]:(1)運用主流經濟學理論和方法,重點研究地區差距、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對策,其特點是以地區為基本單元,側重宏觀經濟變量,不深究民族因素(陳棟生等,1996;中科院國情研究小組,2000),大部分文獻為這一類;(2)運用新政治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重點研究地區差距與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研究特點是以地區為基本單元,重視民族政治因素(王紹光等,1999);(3)運用民族學和經濟學綜合的方法研究民族經濟學的特點和規律,其特點是以民族為基本單元;研究不同層次民族經濟(施正一,2001;李竹青等,1998);(4)從經濟人類學的角度重點研究“工業后發展民族的經濟問題”,研究特點是以民族為基本單元,重視民族文化因素(陳德慶,1994);(5)綜合運用民族學和社會人類學研究民族經濟社會特點、發展變遷模式,其特點是強調實地調查,重視民族文化因素(潘乃谷等,2000;馬戎等,1999)。其中,第一種研究視角影響最大,如其認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根源在于區位劣勢明顯、資本投入不足、工業基礎薄弱等以及所建議的發展旅游產業、民族特色農業產業等措施也得到多數少數民族地區政府的采納和實施。

運用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問題的思路雖然是正確的,應該是主流,但在運用主流方法的時候不考慮民族文化、制度的特性,或者說只重“共性”而忽視“個性”卻也是其致命的軟肋。經濟發展根植于特定的社會環境(Granoverter,1985),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是決定經濟效率的根源(North,1976)。因而,本文認為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問題的思路應該是上面五種視角的綜合,在堅持主流經濟學理論的分析思路上,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地區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因素)或社會資本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此作為切入點來尋求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二、社會資本缺乏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根源

如果說區位劣勢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根源,那么日本這片貧瘠(資源相當缺乏)而又多災多難(火山、地震、颶風等)的土地為何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同樣,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民族鄉的1.8萬基諾族人在2000年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又作何解釋?筆者認為,不從這些民族特定的文化、制度、規范、習俗等角度(即后面所要分析的社會資本)進行思考是無法解釋的。因而,本文指出社會資本缺乏才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真正根源。

1.社會資本的基本內涵及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社會資本”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社會學研究,后經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林南、普特南等人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遍及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學科,尤其在經濟學領域應用相當普遍的一種理論框架。目前,對于社會資本的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但較多的學者基本認同普特南的定義,即把它理解成“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的信任、規范和網絡”。在普特南看來,社會資本作為一種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相區別的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個人資源,它為結構內的行動者提供便利的資源,包括規范、信任和網絡形式。另外,經濟學研究中將社會資本界定為社會中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在的粘合劑,包括調節人們之間行動的規范和價值觀念,以及產生這些規范和價值觀念的制度的廣義的社會資本概念也得到了很多學者的重視。[3]可見,社會資本是一個從微觀到宏觀具有巨大伸縮彈性的理論框架體系。

社會資本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如果說土地、勞動和物質資本是經濟發展的“硬件”,人力資本和技術是經濟發展的“應用軟件”,那么社會資本就是經濟發展的“系統軟件”。社會資本的存在促進了人力資本、土地、勞動和物質資本的協調和結合,增進了它們的利用效率。社會資本是凝聚社會各方面的黏合劑,沒有它,就不會有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和發展。[3] North等人在經濟史研究中的重大成果證明在一個毫無信任的地方,企業家不可能造就持續的經濟增長,他們要完全依賴經濟自由、公民自由、政治自由,要依賴支撐相互信任的有利制度框架。[4] Olson教授指出,低收入國家盡管擁有較優的自然資源稟賦,但是不能從投資、專業化、自由貿易中獲得較大的收益,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缺少保證合同公平執行的制度和保護產權的長期制度,而且這些國家的經濟政策往往被分利集團誤導。而大力培育社會資本可以通過降低分利集團的排他性,增強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合理性來促進經濟發展。[5]同時,學者們通過對東亞奇跡、硅谷之謎、意大利金融業、孟加拉國鄉村銀行等案例的比較研究得出社會資本能成功解釋具有相似土地、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稟賦的國家、地區、組織之間經濟績效迥異的現象??傊?,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中可以看到,在微觀經濟層面上,社會資本主要通過改善市場機制的作用來促進經濟增長;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社會資本則通過制度、司法體制、政府在組織生產中的角色來影響宏觀經濟的業績。

2.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缺乏的表現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制約

福山指出,中國是一個缺乏普遍信任(基于契約的信任)但特殊信任(基于人格的信任)又相當發達的低社會資本國家。[6]不過,經過將近30年的改革開放以及市場機制、觀念的普及,我國總體(尤其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社會資本積累有了較大提高。然而,居住在內陸邊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改革相對滯后,市場機制的影響相當有限,致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資本大大落后于國內其他地區,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下面,筆者根據社會資本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的內涵[7](Brown,2000)來分析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缺乏的表現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制約。

微觀層次的社會資本分析是嵌入自我的觀點(The Embedded Ego Perspective)。這種分析主要討論個體通過包括自我在內的社會網絡調動資源的潛力(科爾曼、波茨和、林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封閉性與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強烈的小農意識,“小富即安”意識,再加上所受教育程度較低,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一方面缺乏積累個人社會資本的動力,另一方面由于其社會交往范圍有限,能接觸到真正擁有較多資源的人更為有限。因而,少數民族地區居民通過自我在內的社會網絡調動資源的潛力普遍缺乏。一方面,“井里之蛙”式的自我滿足使其缺乏創造財富的動力;另一方面,嚴重的社會資源制約(其中資本制約是關鍵)使部分“有識之士”也只能“壯志不能酬”。于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陷入“無雞無蛋”的低水平重復的惡性循環。

中觀層面的社會資本分析稱為結構的觀點,主要討論社會資本特定網絡的結構化,該網絡的自我之間聯系的定型,以及資源因其特殊結構而通過該網絡流動的方式(如博特的結構洞理論等)。少數民族地區個體的資源是相當有限的,但是如果多個有限的個體資源結合起來,通過“滾雪球”的方式也能擺脫“無雞無蛋”的局面,但這種理性的選擇為何沒有出現呢?筆者認為這與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之間的信任關系密切相關。資源的結合一方面可以是正式的契約,但契約總是不完全的。在少數民族地區,維護契約的第三方治理(主要指政府、法院及仲裁機構等)自身落后,再加上民眾不了解,不信任,或實施成本太高。正式契約往往只是個體之間整合資源的被迫選擇。少數民族地區個體之間更普遍地以基于人格信任的方式整合資源,而人格信任的家族性、熟人性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在個體社會資本相當有限和熟人之間資源具有同質性的影響下再次回到了“無雞無蛋”的局面。

宏觀層次的社會資本分析被稱為嵌入結構的觀點,主要討論特定社會資本網絡嵌入在政治經濟體系中的方式,以及嵌入在更大的文化或規范體系中的方式。它關注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制度因素(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North)和“總和的社會資本”(Olson)。既然“無雞無蛋”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無法走出低水平惡性循環的陷阱,那為何不采用“借雞生蛋”的方式打破僵局呢?這也正是很多學者給政府所提的建議,如加大政府投入,鼓勵和吸引外資投入??涩F實是一方面“雞”不愿進入,另一方面是即使進入了也不“下蛋”。原因在于少數民族地區總的投資“軟環境”太差。如較為規范的市場運行機制、政府的服務意識、人們的商業意識、企業家精神、法律意識、團隊意識、創業意識、誠信意識等相當缺乏,致使外部資源“望而卻步”,或者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苦苦掙扎”,難以成長壯大。

因而,社會資本缺乏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源,要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培育社會資本是關鍵。

三、商業集群與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培育

一般說來,產業集群有利于社會資本的培育,社會資本又能促進產業集群的穩定發展(張其仔,1997)。不同的是,本文認為商業集群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培育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社會資本本身的開放性使起著與外界聯系的橋梁、窗口作用的商業成為首選;其次,商業進入壁壘較低也使初始社會資本有限的個體進入商業集群,培育社會資本成為可能。

1.商業集群的基本特征

商業集群又稱為市場群落,它是中小商業企業在空間上聚集經營的組織形式。專業批發零售市場(商品交易市場)、集貿市場、商業街、飲食街、夜市等都是商業集群的具體形態。[8]從集群類型來看,商業集群屬于水平型的產業集群,即由經營同類商品、互補產品或相關產品的企業集聚形成。商業集群對現代都市、特色商品集散地、產業園區的成長與繁榮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般而言,商業集群具有以下特點:(1)群內企業之間競爭相當激烈,各市場參與主體市場意識得到極大提升;(2)群內企業之間長期在特定區域內進行競爭,他們之間是一種長期重復博弈關系,進而企業之間不僅僅是競爭關系,信任與合作趨勢也明顯增強;(3)商業集群直接與廣大消費者接觸,能迅速了解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和挖掘潛在需求,企業創新意識增強,地區經濟活力明顯;(4)群內企業之間的知識和信息的外溢性。信息的流動是按距離衰減的,所以知識在當地的傳播要比遠距離流動更容易。商業集群有利于企業之間關于消費者需求、產品供給信息等共享和經營模式的互相模仿;(5)大量商業企業集聚,廣告宣傳集中釋放,在單個企業廣告費用一定的情況下,更大程度地刺激了消費者的需求,也易于形成整體品牌優勢和區位商業優勢,進而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吸附能力。除此之外,商業集群還有利于節約消費者的搜尋成本等。

2.少數民族地區商業集群內的社會資本培育途徑

少數民族地區最大的比較優勢在于其民族的特色資源,如民族工藝品、民族特色食品、民族特色農產品以及民族文藝等?!霸绞敲褡宓?,越是世界的”,因而,少數民族地區走特色經濟之路是明智的選擇。然而,要使“民族的”成為“世界的”,首先須讓外界了解、認可少數民族的特色產品,而商業集群就是這樣的一個窗口。但僅僅讓外界了解和認可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產品是不夠的,必須形成能使特色產品產業化的社會資本。而這種社會資本培育首先應該在也可以在商業集群內得以進行。下面,筆者同樣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分析商業集群中社會資本的培育。

微觀層次的社會資本是指個體通過包括自我在內的社會網絡調動資源的潛力。在商業集群中,由于競爭激烈,個體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具有強大的積累個人社會資本的壓力和動力。他會積極地尋求和構建自己的社會網絡。這種網絡包括供應商、競爭者、顧客、廣告商、新聞界、公眾、政府等。起初,個體利用可抵押的實物資本投資作為其構建和動用社會網絡資源的起點,進而由于商業集群本身的相對穩定性,群內成員之間的近距離頻繁交往,彼此之間逐漸建立起信任關系。隨著彼此信任程度的提高及個體自身信譽的積累,個體動用自己社會網絡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商業集群本身的擴張,入群企業的增多,還會吸引一些金融機構、風險資本投資者以及其他服務中介機構進入,并主動與群內成員建立關系,為群內成員動用社會網絡資源提供極大便利。在這樣的背景下,個體創造財富的欲望得到膨脹,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創業意識進一步增強,商業集群也就成了少數民族地區個體社會資本培育的溫床和企業家誕生和成長的搖籃。

中觀層面的社會資本指推動個體、企業、組織之間協調行動的信任、規范和網絡等因素。由于商業集群內部之間的長期重復博弈特性,彼此之間頻繁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彼此識別和抑制對方潛在的機會主義行為,以提高相互之間的信任。具體來說,識別和抑制機會主義行為有以下途徑:一是依靠對方過去積累的行為記錄來判斷其未來的行為選擇,從而預測其潛在的機會主義可能性;二是根據與合作伙伴先前的合作經驗來判斷其機會主義意圖;[9]三是隨著集群融合程度的提高,彼此之間的依賴性或者說彼此之間資產的相互專用性空前增強,進而抑制了個體的機會主義動機。同時,由于機會主義行為將損害自身聲譽,導致個體調動社會網絡資源的能力減弱,個體也會自我控制機會主義行為。于是,商業集群由于其內部的這種相互制衡,一方面,使彼此的信任、合作和協調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穩定合作關系和規范競爭(尤其是對新進入者)的需要,集群內會自發形成一些規范,慣例等非正式制度,同時也會要求政府制定相應的正式制度。并且,這些規范與習俗最終會隨著各自的社會網絡得以擴散,進而使其影響擴展到集群之外,甚至整個少數民族地區。值得一提的是集群內部產生的信任是與完全基于人格的信任不同的存在理性算計(Williamson,1985)的普遍信任。這種由特殊信任向普遍信任的過渡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積累是關鍵的一躍。

宏觀的社會資本被界定為社會中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在的黏合劑,是影響人們行為的規范和價值觀及其產生這些價值觀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司法體制、公民自由及其所影響下的各種意識。宏觀社會資本全方位地影響著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且其培育需要較長的時間。張維迎認為制度變遷可以分為誘致性變遷和強制性變遷。其中,商業集群就是誘致社會資本積累的主要渠道和載體。商業集群是外界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的窗口,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向其他社會資本較高地區學習的橋梁。目前,各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上實現了與我國其他地區相似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建立了相似的各種正式制度,但是由于非正式制度遠遠落后,導致了各種正式制度難以發揮其效用。而商業集群正是誘致這種非正式制度變遷的橋頭堡。群內成員經常與外地顧客交往,尤其在與大客戶交往的情況下,其各種意識和價值觀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商業集群本身的高度競爭性、高度市場化也將促使商業意識、企業家精神、法律意識、團隊意識、創業意識、誠信意識、政府服務意識的產生。同樣,群內成員與當地居民的互動促進了宏觀社會資本在整個少數民族地區拓展。

四、以商業集群與社會資本的良性互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培育社會資本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首要任務,而商業集群自身的特征使其成為培育少

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的橋頭堡,但它不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全部。通過商業集群來誘致社會資本積累,在社會資本和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中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的產業化才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出路。

1.基本思路

從比較優勢原理來看,少數民族地區應該走特色經濟之路。而要提升整個地區的經濟實力,真正解決當地居民貧困和就業問題,必須實現產業化經營。目前,制約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特色經濟產業化經營的是資本和創業(經營)主體缺乏,但這仍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本文認為抑制資本積累、流入和創業激情的“軟環境”——社會資本缺乏才是真正的根源。筆者認為,理清以下思路(圖1)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圖中虛線表示潛移默化的間接作用,實線表示直接的聯系。如圖所示,本文提出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基本思路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是目標,社會資本培育是核心,商業集群是起點,商業集群與社會資本的良性互動是關鍵,以商業集群帶動的特色經濟產業化經營是手段,集群發展是基本方式。

2.具體建議

怎樣才能實現社會資本與商業集群的良性互動,進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政府筑巢引鳳,引導培育民族特色產品的商業集群。商業集群按其形成方式可以分為誘致生成形、引導培育形和強制培育形。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落后,一方面表現為商業經營環境差和經營分散,另一方面表現為商業經營主體市場意識淡薄,流通渠道不暢。而且,經營領域主要為日常消費用品,服務對象為周邊居民。而對民族特色產品的對外銷售的經營者較少(旅游景點針對游客的銷售商除外)。換句話說,少數民族地區的商業僅僅起著“流入”但不“流出”的功能。同時,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缺乏,靠誘致(自發)形成民族特色產品商業集群需要很長時間。因而,政府通過筑巢引鳳的方式引導、甚至強制培育民族特色產品商業集群是必須的選擇。如鳳凰古城內的民族工藝品步行街就是一種形式。但政府在引導培育商業集群時,要防止經營戶簡單的“扎堆”或“拉郎配”現象。而主要通過對入群企業采用相關優惠政策、降低入群門檻的方式,吸引民族特色產品經營者、金融服務機構、中介機構等成批進入,并同時提供相應的公共資源和便利的政府服務。一方面,防止出現惡性競爭、檸檬市場,耗竭集群優勢;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協助商業集群發揮其區域品牌效應、與外界交流的窗口和橋梁效應。如政府可以通過電視臺、旅游局、政府網站、民族特色產品博覽會等途徑加以宣傳。在民族特色產品商業集群能夠獲得較大的集群租的情況下,商業集群通過自我強化機制,一方面使群內社會資本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企業入群,使集群規模進一步擴張,集聚效應更加明顯。最終實現商業集群與社會資本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

(2)政府牽線搭橋,走“前店后廠”的民族特色產品產業化發展道路。民族特色產品商業集群由于其規模的擴大,集聚效應增強,從而對市場需求的創造和吸附能力也將大大增強。如義烏小商品城。同時,群內經營者的個人社會資本得到極大提高,具有相當的動用社會網絡資源的潛力。在創造財富欲望膨脹的情況下,經營者有實現后向一體化的動機,此時,政府一方面應鼓勵這些群內經營者創辦民族特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也應牽線搭橋使原有生產者與群內經營者良好對接,實現“前店后廠”式經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民族特色產品手工制作的特性(如湘西的蠟染、古丈毛尖等),如果實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就會降低其價值,這樣的產業實行家庭分包的“專業村”、“專業鎮”的集群發展則是一種可持續發展且較現實的選擇。它不僅使民族傳統、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而且使更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從民族特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中受益??梢哉f,民族特色產品商業集群主要起著積累初始社會資本、吸附市場需求、“流出”民族特色產品、帶動民族特色產品產業化經營的作用。在這個“火車頭”的牽引下帶動少數民族特色經濟這輛列車徐徐前進,但其前進的速度仍取決于社會資本的積累速度。

(3)政府積極倡導,多渠道地培育和積累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具有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的含義,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商業集群只是一種較快捷的通過外部沖擊、內部激烈競爭方式培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的途徑。雖然,社會資本可以通過群內經營者的社會網絡得以拓展,但對于社會資本相當缺乏又急需謀求經濟發展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僅僅通過這條途徑是遠遠不夠的。政府應通過多渠道積極倡導和培育社會資本,如在教育中強調誠信意識、商業意識、創業意識、競爭意識、法律意識、合作意識、市場意識等社會資本的基本內涵。通過不斷地進行改革,引進和吸收社會資本較高地區的各種制度、規范等。但要注意的是,這些只是加速培育和積累社會資本的輔助途徑。社會資本的提高主要是通過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微觀經濟主體之間的互動得以實現??傊?,社會資本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系統軟件”、“興奮劑”和“黏合劑”,加速培育和積累社會資本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葛中興.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與思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6(1).

[2] 鄧艾,李輝.民族經濟學研究思路的轉變[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3] 孫麗軍,等.社會資本:文獻與進一步的研究[J].社會科學,2003(1).

[4] North D,Thomas R.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M]. Crawfordsville Indiana:R. R. Donnel2ly & Sons Company,1976.

[5] Olson 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Economic Growth , Stagflation , and Social Rigiditie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6] 弗蘭西斯·福山.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M].北京:遠方出版社,1998.

[7] 托馬斯·福特·布朗.社會資本理論綜述[M]//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77-100.

[8] 魏劍鋒.商業集群的聚集效應——基于消息學視角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6(11).

[9] 王雷.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D].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5:51-53.

(編輯:弘 流;校對:段文娟)

少數民族經濟范文第3篇

【摘要】 從社會資本的角度去研究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機制是一個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徑。本文從社會資本與社會穩定間的關系出發,將社會資本的影響劃分為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提出了從改善社會資本環境、加快地域經濟發展、推進文化交流整合、引導宗教信仰發展等四個方面積極構建社會穩定機制。

【關鍵詞】 社會資本 社會穩定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 機制構建

社會穩定在當代中國是最重要的政治目標。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沒有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就不會有西部地區的社會穩定,更不會有全國的社會穩定。當前,維護民族地區尤其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社會資本理論在強調人與人之間信任、互惠、規范與網絡關系中所追求的協作、和諧與社會穩定的目標相融合。中國傳統深厚的人際關系網絡和民族特征(宗教)對于其社會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研究如何實現社會穩定尤其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機制是一個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徑。

一、社會資本理論與社會穩定的內在聯系

社會資本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新經濟社會學中演化出來的一種新興且發展十分迅猛的理論。最早獨立使用社會資本的是漢尼芬(Hanifan),他用其來說明社會交往對教育和社群社會的重要性。1980年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dieu)正式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他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這些資源同對大家共同熟悉或認可的制度化關系持久網絡占有聯系在一起。1988年,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James Goleman)把社會資本定義為個人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其內容包括社會團體、社會網絡和網絡攝取。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論述意大利民間團體時,將社會資本定義為社會組織中諸如人際網絡、規范和社會信任感之類的一些特征,他們能促進為了共同利益而進行的協同合作、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協調社會互動提高社會效率。1995年,美籍日本人福山(Fukuyama)在《信任,創造社會財富與經濟繁榮》一書中提出,社會資本是這個社會的成員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它們包括誠實、互惠和信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視社會資本是一種自覺形成的社會規則。它體現于社會各組成部分的關系中,體現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它只有建立在民間團體和組織所達成的協議的基礎上才可能是穩定的。但是,不論從哪個角度解釋,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學者們大都是從社會關系這一角度來進行闡述的,都包含了社會資本的幾個關鍵核心點:社會團體、信任、社會規則、協同合作。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是建立在西部少數地區民族文化、道德倫理、宗教觀念及民族和諧基礎之上,蘊含于西部少數民族社會結構之中的。該社會資本具有獨特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與發展根植于西部少數民族特有的生存、生產和社會形態,與西部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宗教觀念、道德倫理、民族經濟等因素息息相關,不僅關系到各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的發展,而且關系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進步、生態環境的保護、民族的平等團結以及國家的政治安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各個民族因其特有的民族特點而區分為不同民族群體并呈現一定的民族差異。這些民族差異表現在語言、宗教、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各個層面。而這些迥然各異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之間極易發生沖突,政府部門稍微處理不慎就可能會導致沖突加劇。因此,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問題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往往涉及到整個民族或許多民族,有時一個地區發生的民族社會問題,可能對其他地區同一民族都產生影響,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社會穩定學認為,維護社會穩定或治理社會不穩定的關鍵是消弱或者消除社會人群之間利益矛盾和利益斗爭。而社會資本所強調的人與人之間信任、協作、互惠、規范與網絡關系可以消除、弱化人群利益矛盾和沖突以維持社會的穩定。因此,通過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以一種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徑研究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社會資本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作用

1、對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1)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生存和發展條件得到改善。首先,社會資本中的信任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費用,個體居民利用它作為紐帶或介質可以集中大量的物質資源。其次,社會資本作為一種支持性社會關系網絡,有助于化解居民生產和生活風險,起到一定的社會保障作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環境惡劣、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個體居民抵御災害能力十分有限。社會資本可以小范圍地解決互助、貧困以及醫療、教育支助等問題。最后,社會網絡可以為居民就業提供信息來源,增加居民的就業機會。

(2)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居民行為不斷規范、群體間關系逐步協調。首先,社會資本可以有效規范居民行為、促進合作,是建立社會秩序的主要工具。作為社會資本的互惠規范是對互惠的一種規制和約束?;セ菀幏犊梢源龠M互利主義道德觀念在群體中的普及和發展,從而有效抑止自我主義和利己主義道德觀念。因此,基于信任和規范的社會資本有助于規約人們的行為,達成相互的溝通、理解和合作,并在重復博弈中形成固有的慣例、規范和遵規行動,進而形成一種整體性社會秩序,從而達到民族和諧與社會穩定。其次,社會資本可以有效協調不同價值觀和利益沖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各民族間存在著較強的利益沖突和信念沖突。而不同群體之間缺乏有效的訴求和溝通途徑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民間組織和中介機構等社會資本網絡可成為民眾的發泄渠道,可有效減少、協調彼此間的利益沖突和信念沖突,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

(3)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相處融洽。在一個共同體中,公民參與網絡越密集,其公民就越有可能為了共同的利益進行合作,越有利于公共精神的形成。同時,公民參與網絡最終會形成相近的價值觀和社會信仰。這種價值觀和社會信仰的認同,能夠指導和調節個體和群體的行為。由網絡中形成的社會資本使各少數民族間更加融洽地相處,凝聚力明顯地增強,從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4)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宗教信念、民族習俗可以有效解決政府和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民族地區市場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政府調控機制又不能夠延伸到各個地區。對于政府和市場未能有效解決的問題,有效的社會資本,如宗教信念、民族習俗等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宗教具有龐大的組織機構,通過一個共同的宗教信念把不同地區、不同語言、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們聚集起來,遵守共同的市場規則,共同參與各種市場經濟的活動,從而實現其良好的引導作用。民族習俗是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習慣,通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對市場經濟有利方面的民族習俗社會資本積極發揮、利用來發展本地區的經濟以提高社會穩定因素。

2、對社會穩定的消極作用

(1)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緩慢,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西部許多少數民族在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大跨度的社會形態轉變,大多數地區從自給半自給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巨大的社會制度變遷造就了十分突顯且影響深遠的社會資本時差現象。直接表現為這些地區在完成社會制度形態的轉變后,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以傳統農業為經濟基礎的社會資本結構,社會資本的農業性特征并未得到扭轉,甚至由于文化的保守性使之更加強化。社會資本中的消極因素長期固化,使得經濟增長速率緩慢。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落后于東部等發達地區,東西部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出現。

(2)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文化的負面影響,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作為我國宗教信仰集中地,藏傳佛教、伊斯蘭教、東巴教、畢摩教等都集中在這里,宗教文化成為西部少數民族社會資本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西部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已成為人們思想文化的中核,滲透到教育、生活和傳統習俗的各個領域。而宗教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樣顯而易見,如藏傳佛教重來世輕今生、重精神寄托輕物質消費的價值觀極大限制了擴大再生產;伊斯蘭教教旨導致的宗教沖突對生產造成了巨大破壞,宗教文化天然形成的封閉、自我循環的文化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著異質文化的沖擊,極易造成人們思想的僵化,不利于構建積極的社會資本,在極端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極為不利的社會安全問題。

(3)西部少數民族親緣體系弊端的存在,制約著社會穩定。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以血緣、親緣為紐帶的家庭及家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人際交往主要局限在家庭內部,再逐漸擴大到親戚鄰里。親緣信任體系仍然占主導地位,這是一種封閉的、狹隘的信任體系,會阻止家族成員接受外部環境的有益影響,會引發對非群體成員的不信任、褊狹甚至仇恨和暴力。一旦民族情感或民族意識被觸發,往往會表現得異常強烈,極易引發民族沖突和社會動蕩,最終導致社會信任程度下降。因此,存在嚴重弊端的親緣信任體系的封閉運行與日益強化,不僅弱化了社會資本的聚合能力,阻滯了社會資本要素的流動步伐,而且給以尊重法律、崇尚制度、平等自由、追求和諧為支撐的新型社會信任體系的建立產生了嚴重制約。

(4)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民眾消極心理和文化負作用于社會穩定。文化與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文化的貧困會導致經濟的貧困。人類學家劉易斯首先提出貧困文化的概念并分析到:棚戶區的孩子,到6-7歲時,通常已經吸收貧困亞文化的基本態度和價值觀念。因此,他們在心理上不準備接受那些可能改變他們生活的種種變遷的條件或改善的機會。中國民族地區的文化總體上講是一種貧困文化,民眾價值觀品位低、小農意識強,思想比較封閉、守舊,平均主義的消極心理嚴重。同時,民族地區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匯聚地。這些不同的文化,一方面產生了影響社會發展的保守心理、自卑心理、狹隘的地域認同意識等等,另一方面產生了影響社會穩定的平均主義心理、單一民族認同心理、民族偏見心理、民族歧視心理、民族分離心理等消極心理。各個文化之間缺乏相互聯系性和相互依賴性,不但很難溝通,而且比較容易導致矛盾和沖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平衡、收入差距和各種矛盾被不斷放大,激發民眾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影響著社會穩定。

三、社會資本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機制的構建

1、改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環境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居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作為其社會共同體所特有,對維護民族認同與團結,促進民族壯大與發展至關重要。改善西部少數民族社會資本環境作為促進社會資本進步的重要手段,必須改變大漢族主義思想和漠視少數民族發展的傾向,糾正對少數民族的扶持僅僅限于給錢、給物等接濟行為的狹隘認知。在充分尊重少數民族人口意愿和保證民族地區社會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切實將以人為本、保護為主作為西部少數民族發展最基本的定位,將對社會資本的開發和提升作為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核心動力,采取堅決的措施,創造良好的環境,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如通過廣播宣傳、電視教育、開會論證、座談交流以及加強溝通等方式,全力營造尊重知識、科學民主、敢于創新的社會環境,營造出健康、和諧、文明、進步的社會資本環境,培養出融合區域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于一體的文化生態系統。

2、加快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發展是維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基石。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貧窮造成的。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相對封閉和歷史發展的原因,西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邊遠山區及貧困地區,基本游離于現代社會文明之外。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民族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嚴重失衡,差距越拉越大,民族地區民眾難免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心存壓抑和不滿。在這種情形下,經濟問題容易轉化為社會問題。要從制度上向西部各族人民的利益傾斜,經濟發展能保證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各種國家經濟政策和經濟措施富有成效,從而促進社會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既有利于民族社會的均衡和平衡的調整,也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穩步增長,保持民族地區的經濟穩定。

3、推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交流整合

西部少數民族社會資本的某些歷史積淀已成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痼疾,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不斷推進廣泛的文化交流與整合。民族地區最大的比較優勢在于其民族特色產品和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產品在本質上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因此,必須把打造優勢民族文化產業作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在加強保護原有社會資本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西部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推出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民族文學、戲曲、音樂、舞蹈、美術、工藝、建筑、風情、服飾、飲食等文化藝術品牌,創造更多更好符合市場需要、滿足群眾需求的民族文化產品,在可能的情況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經濟優勢。充分利用發達地區文化溢出效應和知識經濟浪潮的優勢,以交通、通訊、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和工具推動文化交流與互動,不遺余力地促進西部少數民族社會資本與國內外先進文化的借鑒與融合,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產生新的社會資本因子。加大西部民族地區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力度,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支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和雙邊、多邊合作。

4、引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信仰與社會穩定相適應

宗教問題是一個敏感性問題,能否引導宗教與我國社會發展相適應對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是非常重要的。積極引導宗教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國家的社會制度,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宗教活動、宗教團體及宗教組織的有關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因此必須在國家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民族地區宗教林立,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三股惡勢力”蠢蠢欲動,宗教成了境內外敵對分子顛覆和分裂國家的主要工具。必須加快宗教立法,對其進行嚴厲的打擊。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引導宗教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黨和政府積極的引導,同時也需要宗教界自身不斷努力。此外,要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發揮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

【參考文獻】

[1] 黃銳:社會資本理論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7(6).

[2] 姚福喜、徐尚昆:國外社會資本理論研究進展[J].全球視野,2008(5).

[3] 王曉明:社會資本理論發展演化的探析[J].生產力研究,2005(6).

[4] 趙曦、成卓: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資本建設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12).

[5] 辛文卿:社會資本與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關聯分析[J].前沿,2010(23).

[6] 謝俊春:論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指標體系及其實現途徑[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9(1).

[7] 高永久: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思考[J].蘭州大學學報,2003(3).

[8] 周立軍: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問題研究[J].政治與社會,2010(6).

[9] 吳永剛:宗教問題與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穩定[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11).

[10] 何高娃:論民族政策與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11).

(責任編輯:林志紅)

少數民族經濟范文第4篇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學生中占有重要比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率逐年下降、就業過程艱辛、就業層次低、結構性失衡等等。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家庭和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共同配合和共同努力。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意愿;調查研究

一、前 言

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為突出。在過去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基本上不存在就業問題,因為少數民族在入學以及畢業后工作的分配上都可以受到特殊的優待。無論成績如何,少數民族大學生都可以由政府長期包分配,負責安排工作,而且用人單位為落實少數民族政策的政治任務,選擇接受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這種現象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更為普遍和突出。但是,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現實國情下,政府對大學生的就業政策已經變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用人單位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勞動力由用人單位自行招聘,企業錄用職工的標準也是職工自身的業務發展需要以及畢業生應聘者的實際能力。這樣,在目前的符合國情的經濟體制之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就業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制約。因此,從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的角度介入,調查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意愿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此課題將會進行一定的實地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容回避的事實,通過實地問卷調查和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個案訪談可以得出這樣的觀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存在擇業價值觀念自我化、擇業價值判斷標準務實化、擇業價值取向多元化、擇業價值目標功利化和擇業主體意識明顯化的特點。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率正在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僅關系到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而且關系到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也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的政治問題。一次就業率,是指大學生在畢業離校之前已經與用人單位正式簽訂勞動合同的比率。根據資料顯示,從2008年以來,我國少數民族高校大學生畢業前已經與用人單位簽約的比率分別是49%、30%、14%[1]。通過數據顯示,漢族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明顯好于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但是必須與漢族學生一樣接受同等的市場篩選。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這一現象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團結。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狀況更加令人擔憂。

2.等待就業的時間長成本高

和普通漢族高校大學畢業生一樣,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充滿艱辛,等待就業的時間較長,就業過程十分艱難。而且為了疏通各種關系,就業成本不斷上升。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一次就業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故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畢業離校之后到與用人單位簽約之前的等待就業時間越來越長。在等待就業的過程中尋找就業機會的次數越來越多。

3.就業層次低,平均收入少

調查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在縣級以上的政府部門和外企、國企等大型企業就業的比例只有17%,已就業的畢業生83%是在縣級以下的政府部門和小型私人企業打工。這使“讀書無用論”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驗證。長期下去,無疑會影響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不利于少數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4.地區性失衡

調查顯示,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在畢業之后多數選擇回到少數民族地區,這樣無論是在生活習慣還是在工作條件方面都會在以后的生活中產生便利的條件。例如,新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畢業后基本上選擇回到新疆境內,為新疆的經濟發展服務。但是由于新疆在全國范圍內來說屬經濟比較欠發達地區,所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比較有限,而新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畢業后都希望在新疆省會烏魯木齊周邊地區就業。又由于在新疆地域內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其中新疆北部的經濟較新疆南部發達,可以提供的就業崗位較多,能夠接納的畢業生相對較多。

5.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無關

這個現象不僅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在全部高校畢業生中已經十分普遍。已經就業的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八成以上從事的工作與所學的專業無直接聯系。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近幾年以來,在民族地區就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95%以上的學生從事的工作與所學的專業沒有直接聯系,而這些學生60%以上畢業于民族院校。如一位畢業于河北承德民族師范??茖W院新聞傳播系的學生,畢業后在當地某大型超市做采購助理。這種現象不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專業優勢,這樣就降低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也不利于企業和大學生自身的發展。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既有與普通大學生一樣的共同原因,如金融危機、高校專業調整滯后、缺乏規范高效的就業中介機構等,也有特殊原因。這些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問題。目前在高校人才的培養內容中,普遍缺少學生能力的實踐環節和自主創新思維教育,這顯然與社會需求有些脫軌。用人單位對少數民族高校畢業生總體的認同程度不高,必然導致有效需求上的就業難。企業調查顯示,只有0.9%的企業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很滿意,有5%的企業認為不滿意,而存有顧慮不回答的企業多達49%。

(2)專業不對口影響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高校專業設置特別是民族院校的專業設置與民族地區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偏離較大。少數民族大學生中,絕大部分進入了民族院校學習,這些院校的專業結構與民族地區的實際需求結構不一致,而且學生進校后自主選擇專業的空間很小。

2.用人單位方面因素

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標準與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不匹配。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企業選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經驗,有45%的企業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時最缺乏的是工作經驗,有20%的企業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還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還有15%的企業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缺乏漢語表達能力。

3.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少數民族大學生擇業空間狹小,流動性差。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就業地域與空間的選擇上,更多地考慮將來的飲食生活、擇偶成家、宗教活動等是否便利,因此,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會主要選擇返回民族地區就業。

(2)少數民族大學生擇業時的不良心態。少數民族大學生處在人生的特殊階段,社會閱歷較淺,心理尚未成熟,擇業時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靈極易受到傷害。具體講表現在三方面:①過高的預期和攀比心理:期望是面向未來的一種心理取向。少數民族大學生追求理想的職業,追求自身價值得以實現,是一種正常的要求。另外,現在上大學需要投入相當數額的資本。如對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90%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抱有上大學就意味著就業、上大學就能找一個好工作的心理傾向,而面對現實的反差,又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導致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對自己的學識、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53%的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對整個就業形勢所持的是失望、沒有信心。②從眾心理和保守心理: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沒有樹立起一個正確的擇業觀,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求職標準,更沒有總體的職業規劃。同時在擇業過程中,缺乏相應機構對其職業能力、職業傾向和職業選擇的指導。隨著傳播媒體的宣傳導向,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忽視自身的特性,參照社會的取向,跟著感覺走。表現在就業上,就是思想不夠解放,觀念沒有更新,視野比較狹窄,缺乏競爭意識,缺乏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和了解,缺乏面對挫折的心理準備。③焦慮情緒和依賴心理: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生雖然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技能,但是由于他們成長過程一般比較順利,沒有遇到過挫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決策能力方面沒有得到鍛煉。

四、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1.關于政府方面的對策建議

(1)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客觀的、外部的原因,還有許多主觀的、內在的原因是大學生自己無法克服的,例如宗教信仰等。

(2)政府積極發揮其主導作用。政府應該積極推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立法,制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上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吸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特別是政府部門和中央直屬企業等。在學歷、能力等相同的條件下,各單位應優先考慮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積極創造條件,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經濟發達的非民族地區就業排除障礙。政府出面協調各方關系,對在非民族地區工作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解決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問題提供幫助,為他們選擇去其他地區工作排除后顧之憂。應該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完善就業中介機構的功能,調整高校專業設置等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般性措施,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的有效貫通。

2.對高校方面的對策建議

(1)高校在人才培養問題上須進行換位思考。應該和政府換位思考,為政府制訂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人才培養工作需要具有前瞻性,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應該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和行業發展需求。應該和用人單位換位思考,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考慮人才培養。要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及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應該和學生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來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正視目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薄弱的現實,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和個體的差異性,真正去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高校擴招的速度和規模,重新審視高等教育擴招政策。決定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個時期大學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而是社會各個階層吸收新技術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誠然,人力資本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十分重要,但拋開教育和社會的實際而盲目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

3.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對策建議

少數民族大學生須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現出來信心不足,缺乏足夠的就業能力,這樣的現象給自身就業增加了難度。少數民族大學生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讓自己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相比較而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相對弱勢反映在英語掌握能力、自我推介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這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成長背景、受教育條件以及民族傳統習慣有關。少數民族大學生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及時調整就業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

五、結 語

解決好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任重而道遠,不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涉及少數民族人才工作的當務之急。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關系到千千萬萬少數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更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因此,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家庭和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共同配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曉芳.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特殊性及對策建議

[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2] 王天玉.少數民族就業促進問題研究——兼議《就業促進法的實施》[J].社科縱橫,2008,(6).

[3] 浦瑛瑛.大學生就業心理剖析及調適優化途徑[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6).

[4] 殷笑梅.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1).

[5] 杜蕓.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取向研究[J].蘭州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7,(1).

[6] 陳忠林.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及解決對策

[J].科技信息,2009,(4).

[7] 熊文斌,周彩云.從社會文化學視角看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文教資料,2009,(7).

[8] 高校畢業生就業對策研究課題組.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問題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2).

[9] 李光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10] 以實際出發努力培養少數民族建設人才[J].中國民族教育,1995,(4).

[11] 周文霞,黃均雄.當代大學生擇業觀的特點與成因——一項基于文獻的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7,(6).

少數民族經濟范文第5篇

作者簡介:鄭劍鋒,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

摘要:要想實現地區的全方位發展就必須有良好的民族關系作為基礎,以及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民族文化之間彼此良性的互動能夠有效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我們要從完善相關政策著手來形成民族文化互動的局勢,包括民族文化產業、地區的就業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才能高效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關鍵詞:民族地區;民族經濟發展;民族文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經濟實力不斷提高,民族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我們廣泛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改革的發展方向與整體步伐,還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睦、社會的和諧穩定。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就必須保證國家民族的團結,保證黨的領導和長期治理工作,保證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民族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來看,我國民族經濟的發展整體上還不能達到平衡、持續和協調的狀態。

1.民族經濟發展的狀況以及相關問題

一定歷史環境條件下某個民族的畜牧業、農業、工業、交通運輸以及電力資源等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總和,具有國際性、民族性、地區性的特點稱為民族經濟。民族經濟也因此具有復雜性和相對落后性。一直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政府就非常重視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民族社會穩定的問題,上至黨中央、國務院下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都是關注熱點。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而且民族經濟也受益匪淺地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成效,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不斷促進民族地區保障民生的各種工程建設,加快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步伐,不斷強化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但是我國的民族經濟發展在實際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也成為阻礙和制約我國民族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接下來主要闡述一下我國民族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1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發展環境狀況不好

一些少數民族所在的地理位置都比較特殊,相對中心發展城市比較偏遠就導致了他們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不能及時更新來滿足生活需求。雖然我們現代社會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但是仍然有一些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連基本的電路通道都沒有建成,更不要說醫療保險以及人身安全等問題了。很顯然在這些地區想要促進經濟發展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A設施落后、地區偏遠以及交通不便利等這些都會嚴重影響阻礙該地區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進步與區域環境的改善。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比較單一,整個經濟發展很大一部分都是農業經濟來支撐。在這種民族區域缺乏商品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引進外商投資就變得相當困難。因此許多民族地區主要靠當地的一些民族企業來推動經濟發展,表現出來就是發展馬力不夠強硬,與發達地區形成差距。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缺乏基層的成功經驗指導,使得民族經濟狀況整體不佳。

1.2傳統觀念制約發展,缺乏內在動力

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我們傳統歷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經濟的發展。雖然少數民族的文化、政治以及宗教信仰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是長期歷史形成的民族觀念還是存在并影響著民族經濟的發展。一些固有的民族觀念模式導致民族地區的人民心理思考和生產方式的局限性,進而直接制約民族經濟的生產發展。由于我國民族地區大部分都是處于相對偏遠的邊疆地區,而且民族具有聚居性,即使可以保證生產力集中,但是卻不能避免生產方式單一以及生產模式落后的局面,制約了整個民族經濟的發展。另外很多現代的經濟理念并沒有在少數民族地區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傊褡宓貐^的思想觀念落后和地理位置偏遠是造成民族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在民族文化基礎上的民族經濟發展

2.1改變民族地區人才科技的相關政策

我國的民族地區主要面臨兩個窘況,首先是對人才的浪費和流失;其次是沒有科學技術支持,不能全面協調人才發展。我們必須要強化科技與人才之間的關系來改變這種發展狀況。

在少數民族地區引進高科技人才是很有社會價值的,但是少數民族地區本身有自己的地域特點和風俗人情,所以引進的高科技人才必須是符合當地市場需求且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要讓這些人才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價值和潛力,要時刻關注人才政策改革完善的時效性和高效性。第一、我們要有目標的引進投資和工程建設,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嚴把投資關,以防出現重復低水準建設。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是首選,因為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人才資源浪費流失的問題。當然也需要高科技人才來引導安排各層次人才的協調統籌發展。第二、我們要開設科技培訓班,通過各種科技培訓培養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最好還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形成自己的產業鏈來促進經濟發展進步。第三、人力資源管理要與科技人才、項目政策等結合起來,創新改革方案措施,招攬更多的人才共同促進民族經濟發展,開創民族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2.2強化與民族整體的互動

現代社會的開放使得很多文化資源成為了大家共享的東西,而不再是誰家所獨有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不能是該地區獨有的,而是要與其他地區民族共享。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的搶奪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接受所有對民族經濟發展有利的其他文化資源。第一、我們要將文化資源與民族區域經濟開發相結合,吸取各種文化精華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產業。第二、我們要促進民族區域文化資本的融合,改革并完善各種融資政策。有些經濟學家把文化資本稱作第四種資本,同時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目前我國民族區域文化產業投入有很大的資金短缺,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較寬的融資渠道,來優化整體資源配置。第三、強化執行力度,提高團隊整體的素質。要不斷強化相關的人力資源配置、管理和開發程度,建立健全相關的執行監督機構,對相關執行人員要進行素質技能培訓。第四、我們要不斷改進相關文化產業的扶持政策。從涉及到文化產業的價格、投資、稅收、技術、人才、組織和結構等方面著手改進和完善。

2.3民族地區的就業政策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當地宣傳起正確的擇業觀,不是像過去一成不變的就業理念,而是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另外要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資力度,加強對當地人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出更多市場需要的人力資源。其次,就是國家要頒布適當的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來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F如今在一些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更能發揮它們的優勢,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小企業工作,中小企業就像是生產就業崗位的機械。而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企業本身發展就比較緩慢,再加上行業不集中,技術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就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就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政府部門可以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并出面做一些項目推廣活動,建立一些發展基金,放寬其貸款政策等。最后我們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勞動力市場網絡。我們可以將勞動需求信息及時通知相關的想要就業的人民,促進有效的人力資源流動。另外可以完善社會就業保障體系來吸引更多的人才積極參與到民族文化建設中。

總而言之,只有把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促進提高民族區域經濟效益。(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馬戎.西藏的人口與社會[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3. 125.

[2]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174.

[3] 林拓.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前沿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6.

上一篇:商業生態系統下一篇:善意取得制度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